医生交接班制度(精选15篇)
1.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一
医生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
2、值班医师每日在下班前到科室,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了解危重员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
3、各级医师在下班前将危重病员莹做好病程记录和医疗措施记录,并扼要记入值班日志。
4、值班医师负责各项临时医疗工作和病员临时情况的处理;对急诊入院病员及时检查填写病历,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置。
5、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经治医师或上级医师处理。
6、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视诊。如有事离开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
7、值班医师一般不脱离日常工作,如因抢救病员未得休息时,应根据情况给予适当不休。
8、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将病员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经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2.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二
由于国内外医疗人才培训体系不同, 在我国, 医生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异, 而且国内医院是分级别的。在这样一个医疗大环境下, 科研、论文“一刀切”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与医务人员成长相违背, 亟需改革。
首先, 一个高水平医生是以综合能力水平来判断, 即临床、科研全面发展, 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是基于我国临床医生尤其是三级综合医院医生的日常工作量, 很难达到科研与临床并重。所以, 对于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 应该大大增加临床能力量化指标和考核权重, 把临床医生的科研论文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考核, 以达到提高临床医生水平的目的。
其次, 建立实用易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可采取单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相结合的方法, 由用人单位进行考核, 针对不同岗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个性化考核, 而不是局限于职称政策的要求。
3.交接班制度 篇三
交接班制度是生产连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操作人员应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
1、交接班要做到“一查五清”
1.1 一查:交接班者按巡回检查的内容和路线进行检查。1.2 五清:
(1)对交接班时的生产情况要搞清;(2)运转设备和备用设备状况要弄清;(3)存在的隐患及问题要摸清;(4)报表及交接班记录要看清;(5)工具、防护消防器材要查清。
2、交班内容
(1)交班者于交班前25分钟对生产设备检查一遍,并进行调整控制,使生产稳定,设备运转良好,搞好岗位卫生,写好交接班记录,为下个班创造良好条件。
(2)交生产任务、生产负荷情况。
(3)交设备、电器、仪表运行开停、维护及其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4)交工艺指标执行及其存在问题和操作变动,本班在操作波动中的原因、处理方法。在正常生产时,要求交班者应确保各项工艺数据在工艺指标范围内交班。
(5)交工具器具、仪表、安全防护用具、消防器材等情况,如损坏或缺少,应查明原因并做好记录。
(6)交原始记录情况。(7)交岗位卫生。(8)交产品产量质量情况。(9)交上级指示。
(10)“交班交方便、接班接困难”。交接班时如遇到事故或其它不正常情况时,交班者应处理完毕,如短时间处理不完的,应向接班者交待使接班者弄清情况、征得同意后方可进行交接班,并向班长汇报。
(11)交班者在整点时抄完本班关系到产量和消耗的流量累积数。交接班清楚后接班者在记录纸(表)上签字后,交班者方可离开岗位参加班后会。
(12)交班后及时开班后会,听取班长总结和传达上级命令。
3、接班内容
(1)接班者至少提前15分钟到达岗位了解生产情况,按巡回检查路线及内容,检查本岗位各工艺条件、设备运行、润滑及维护、环境卫生、记录完整情况及防护用品和消防器具、工具器具等。
(2)接班者提前10分钟到交接班室参加班前会,汇报班前检查情况,听取班长汇报生产情况及接受班长工作安排和布置任务。
(3)接班者有权向交班者提出疑问,交班者有责任耐心回答清楚。
4、说明
(1)交接班责任划分,交班者不交班清楚离岗位出事由交班者负责,接班者同意接班并签名后出事由接班者负责。
(2)若交接班者中有意见不统一时,应及时汇报班长,由交接班班长协商同意后执行。
4.交接班制度 篇四
一、交接班是确保生产连续安全进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交接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做到面对面、手拉手、交代不清楚不能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同心协力保生产。
二、交接人员必须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交接班记录必须做到“五清楚”。
1、本班任务完成及设备运行情况记录清楚。
2、本班发生的主要事情记录清楚。
3、本班发生的异常现象记录清楚。
4、上班或上级交代的事情记录清楚。
5、记录、签名记录清楚。
三、交接班必须坚持班前班后会制度。
1、接班人员应提前15~20分钟、劳保用品穿戴整齐到达岗位,由班长点名开班前会,安排当班工作,提前10分钟到达各自岗位进行各项检查工作。
2、交班人员下岗后应由班长主持15分钟左右的工作讲评会,简明分析当班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表扬批评
交接班应坚持“五检查”,做到“七不交”。
1、“五检查”内容
(1)检查设备运行及保养情况。(2)检查区域卫生情况。
(3)检查运行记录及上班生产任务完成情况。(4)检查上班临时任务完成情况。
(5)检查工具、用具、操作牌及仪器是否齐全。2、“七不交”内容
(1)设备不保养不交接班。
(2)设备异常不记录、无明确指示不交接班。
(3)安全设施不齐全、无记录、无明确指示不交接班。(4)区域卫生不符合要求不交接班。(5)岗位不明确负责交接人不交接班。
(6)工具、用具、仪器不齐全或不记载清楚不交接班。(7)上班原料及消耗用品交代不清楚不交接班。
五、接班人员在检查并了解清楚上班生产情况、同意接班并在交接班日志上签字后,交班人员方可下班。
六、因接班人员不认真检查,马虎接班后所发现的问题由接班人员处理,并对由此产生的后果负责。
七、交接班过程中发现危及生产、安全的隐患或存在重要问题,接班人员认为不能接班应立即向班长反映,经班长及值班调度、值班段长复查并采取措施后,班长可指令岗位人员接班,岗位人员接班后应认真履行交代事项。
八、交接班应在指定的地点进行。
5.交接班制度 篇五
1、设备运行岗位统一规定交接班时间:接班人员提前到岗进行接班前预检。
2、严肃履行岗位交接班程序,认真执行“五交”、“五不接”和“上下班责任的划分原则”要求。对因接班检查不认真、交接不严格而发生的事故,由接班者负责。接班者在交接班记录上全部签完字后即视为正式接班。
3、班长要待全部岗位按程序交接完方可离去,有问题要及时协调,有必要的要上报车间主管乃至上报经理。
4、装置处于事故状态下原则上不允许交接班,待事故处理完后再进行交接班,如果问题经接班人员确认无任何疑问,可以交班。
5、接班人员不能按时到岗,交班者不能下班。
6、未参加交接班会的接班人员按迟到处理。7,发生事故后,交班者离岗后参加班后事故分析会。
一、班前预检
1、班长和操作工必须提前进行接班前预检。
2、预检内容
(1)查看上班操作现场、操作记录和交接班日记。
(2)检查仪表运行情况和工艺控制参数。
(3)检查设备运行和备用状况。
(4)检查防冻和跑冒滴漏情况。
(5)预检中发现问题在交接班会上报告班长。
二、交接班会
1、各班班长准时召集本班人员集中点名。本班人员缺席的应在交接班记录上注明原因。
2、交班班长向全体接班人员介绍设备运行情况。内容大致如下:
(1)开停车及现场检修进展情况。
(2)装置负荷、化学药品投放以及收付料情况。
(3)其他车间用户协调情况。
(4)动静设备运转完好、备用情况。
(5)事故状态及处理情况。
(6)控制仪表及联锁投用或旁路情况。
(7)下一班运行应注意的事项。
以上情况除口头介绍外,还应在记录中有书面的记录,内容应完整无误。
3、接班人员向交班班长提出预检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
4、接班班长布置本班工作任务、操作要点之安全事项等。
5、其他上级下达指令、传达信息等工作安排情况。
三、岗位面对面交接;
1、交接操作记录,由交班班组操作工将本班所有记录收集完毕后经接班班组确认无误并签字后放入记录收集柜。电气操作工交接变电室记录,水气操作工交接水气设备记录。接班班组可以对记录情况提出异议,同样问题长期出现而交班班组不改正的超过三次可以上报主管处。
2、交接工艺控制参数。电气工艺控制参数由电气操作人员交接,水气设备工艺参数由水气操作人员交接。
3、交接仪表和设备运行情况。电气仪表和设备应由电气操作人员负责,水气仪表和设备应由水气操作人员负责。
4、交接运行中应特别注意的重要部位,由班长负责交接。
5、交接工艺流程等的变更,由班长负责交接。
6、交接岗位工器具(包括步话机,手电等)以及钥匙情况,由电气操作人员负责交接。
7、交接现场消防器材,由班长负责交接。
8、交接卫生,由班长负责交接。
9,维修问题由班长交接。对于由于特殊原因没有立即维修的项目,应及时上报主管甚至经理。
以上八项经双方确认无误后,接班者签字,上班人员撤离。在对口交接过程中,如果操作人员有疑问的,应当场向本班班长提出,在得到明确答复后,应将内容记录至本班记录中,由本班班长签字确认。
四、五交
1、工艺、设备及仪表运行情况。
2、运行和生产出现的异常及事故情况。
3、安全情况及防护灭火器材保管使用情况。
4、各岗位卫生、设备卫生及跑、冒、滴、漏情况。
5、上级有关指示和规定,其他部门协调问题。
五、接班人员应认真执行五不接
1、运行出现异常现象,情况不明不接。
2、运行处于事故情况下不接。
3、备用机组情况不清楚不接。
4、卫生不合格不接。
5、岗位设施丢失,损坏情况不明不接。
六、上下班责任的划分
1、交接班双方签字后,生产及其他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应由接班者负责。
2、上班故意愚弄下班,接班后所发生的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
3、上班有明显的错误操作,接班时未发现,交接班双方均有责任。
6.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六
一、 九年一贯制学校交接管理制度的内涵
( 一) 概念的界定
“ 交接” 即交流、 接纳。 学校的交接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 指学校在学生年段提升及学习全过程中对于课程、 财物等要素的交接。
“ 九年一贯制学校交接管理制度” 将“ 交接” 纳入更加广义的范畴之中, 重点关注幼升小、 小升初阶段的衔接, 淡化阶段痕迹, 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程规划, 重点围绕“ 幼、 小、 中” 三个学段教学模式研究、 年级管理模式研究、 班级管理模式研究、 班主任交接制度研究、 年级交接制度研究、 主任交接制度研究、 学校与班主任、 班主任与家长交接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 二) 现状分析
小学、 初中本是九年义务教育自然连接的两个学段, 但其各自为政、 相对封闭的办学格局导致了弊端日显。 结合对于小初衔接阶段的师生、 家长的问卷调查, 我们对衔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归因。
1. 育人目标不连贯。 小学和中学存在较大的管理跨度, 导致了一些依赖性强又缺乏自觉性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无所适从, 进而放任自流, 逐步模糊了发展的方向。
2. 师资水平不均衡。 由于缺乏统一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一, 教师培训更多是业务层面, 而对于学生各年龄段心理状况的掌握等方面鲜有认知, 对于各阶段的衔接重视不足。
3. 资源整合不高效。 固有的思维及校区现状, 导致小初虽为一家, 但难为一体, 资源的使用及人员的调动整合方面都缺乏相容性, 管理框架不甚科学, 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4. 课程建构不科学。 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基石。 学校应整合中小学课程, 将开发校本课程和培育学科特色结合起来。 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现状还是各起炉灶, 在浪费资源的同时, 又缺乏连贯性。
5. 知识体系不完备。 长久以来, 中小学 ( 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师互不了解对方教学, 让衔接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盲区, 这也是不少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出现波动甚至逆转的一大病因。
6. 评价手段不统一。 比较典型的是, 小学阶段更多关注学生行为和习惯养成, 而到了中学则唯成绩论, 对于教师、 学生的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 教师在指挥棒的引领下各自为战, 关注的侧重点差异较大, 学生学习的整体设计自然难以实现。
在教育追求现代化的今天, 教育教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但对于“ 交接管理” 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研究者只是重视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内容的研究, 以及对某一方面制度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 而基本无人关注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小初交接、 幼小交接、 年级及班级交接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 推动衔接、 求解这一关乎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攻坚性难题, 需从设计和促进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全程视野和打造学校教育新时空的整体愿景出发, 科学、 严谨地研究人的身心发展、 成长规律, 重构学校办学思想、 管理结构、 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二、 九年一贯制学校交接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
( 一) 过程管理的衔接
打破中小学界限, 从管理力量、 教育资源、 教育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到教育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等通盘考虑, 全面统筹管理教育教学。
1. 学部管理交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分校区进行管理 ( 也存在同校不同楼) , 校区间既是一所学校, 又相对独立。 这种管理结构, 让寻求和探索众多管理制度中的“ 交接制度” 显得尤为重要。 班子的团结合作、 互通有无对于我们更是极为重要。 为了让各校区的老师都能明确并统一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目标, 各部校长、 主任在计划制定、 活动实施到考核评价过程中要统一目标, 共同参与。 通过点成线、 线成面的管理, 让教师们在和谐、 公平的教学工作氛围中为自己预设的目标努力, 落实校区交接、 幼小衔接、 小初衔接, 为学生打实基础。
2. 年级管理交接: 包括班级交接情况汇总、 教师配备情况、 教材课程配置情况、 德育管理的情况、 年段主任交接五方面内容。 以教师配备情况为例, 包括教师工作年限、 工作经历 ( 教过哪些年级、 教材版本等) 、 工作特点 ( 包括班级管理情况、 教学管理、 学业成绩、 课堂教学、 参加活动、 师生家长关系、 师德等情况) 、 工作特长 ( 最突出的工作特长、 个人实验项目) 、 发展方向 ( 学科教学、 班级管理、 教科研等、 教师自身需要加强的内容等) , 以往的年组教师配备及在工作中的特点以及对新年组教师配备及工作的建议。
新学年, 随着年级的变更, 主任、 组长、 组员组成新的教研团队, 新任组长和年段主任的交接, 就需要了解组员教师的个人特长、 预设目标、 发展方向等问题。 快速确立新教研团队努力方向, 找准年组教学质量提升侧重点, 使教研组成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发电机。
3. 班级管理交接: 包括学生自然情况、 学生行为习惯情况、 学生学业成绩情况、 学生身体情况、 学生特长情况、 学生家长情况、 班级设备及班费情况七方面内容。 新班主任根据班级管理交接资料中提供的数据, 绘制成统计图, 从整体上分析班级各方面的状况, 从数据中总结出班级现存的优势、 劣势, 工作重点一目了然。 抓准了班级的脉搏, 牵一发而动全身, 带动了班级其他方面的进程, 使班集体越来越优秀。
( 二) 课程知识的衔接
九年一体, 纵向整合, 加强学校课程的承接性, 整体开发校本课程, 丰富课程内容, 拓展学习时空, 使课程建设在更加广义的背景下完成。 以兴趣选修课中的器乐演奏为例, 学校以九年为期对课程进行设置和接续, 学生逐步掌握乐谱识记、 演奏技巧、 片段演奏、 乐章演奏, 最终在六至七年级进行整体合奏器乐配合训练, 使技能的深度、 稳定性都得到较高层次的提升。 再以研究性课程为例,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进行社会实践, 培养提出问题、 寻找答案的能力; 小学中年级学生开始自主进行小问题的探究; 小学高年级训练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 7-8 年级学生可以独立研究小的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发挥了普通学校难以企及的优势。
此外, 在课程设置的框架下, 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系统性的跟进, 使课程知识更好地得以衔接。
1. 交叉任教: 在教师的使用上, 让幼稚园、 小学、 初中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校区、 年段交流任教, 全程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2. 互动教研: 各学部的教师互相交流听课,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
3. 交流碰撞: 每学年中小学、 幼稚园各部共同召开教育教学交接会议, 几个学部之间同时进行教师座谈会, 教师就衔接过渡的相关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交流, 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积累及学生顺利地升入上一年级做好充分的准备,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知识前置: 在能力知识方面研究的是高一年级的知识分散与下移, 将普遍重视的语文学科中的汉语拼音运用、 数学学科计算能力的培养等知识进行前置, 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 三) 师资发展的衔接
统一调配教师, 激活了教师探索中小衔接的创造力, 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有的放矢地探索教学衔接。学校从教师个人、 教研团队两方面入手,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师个体发展层面, 为教师量身打造适合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 教师分层次培养) 。 ( 1) 制定学校整体的教师个人分层次发展目标, 包括青年教师、 骨干教师、 首席教师、 名教师等几个层次。 ( 2) 教师结合个人情况为自身发展定位。 ( 3) 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适合教师发展需求的个人计划。 ( 4) 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跟踪档案。 目的在于调动不同层面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关注不同层面教师的个体发展, 形成教师互相激励、 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团队建设层面, 通过教研组、 名师工作室、 教师研究会等平台, 创建学习型团队, 横向按照年级分学科划分小组 ( 年级组) , 纵向按学科不分年级划分大组 ( 学科教师研究会) , 将横向的交流与纵向的比较充分地结合起来, 形成立体式的教研网络, 通过集体备课、 组内教研、 主题研究搭建起校本研训的平台,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解决一至九年级知识衔接的问题, 让每位老师对本阶段知识传授的标准更加明确。
( 四) 育人目标的衔接
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的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阶段论, 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少年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大, 并即将进入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因此, 小初交接阶段是学校德育衔接的良好时机。
1. 细化德育工作目标。 将学校德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至四年级为养真阶段。 重点是落实养成教育, 保护和发展孩子天性, 促进学生从小学做真人;五至七年级为怡情阶段, 核心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人格品质; 八至九年级为致远阶段, 任务是帮助学生初步设计人生旅程, 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清晰定位义务教育分段育人目标, 有计划地、 系统地、前后连贯地推进目标。
2. 细化习惯能力目标。 制定分学科分学年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纵向序列培养目标, 找准切入点。 如: 写作能力———从评改入手; 阅读能力———从批注入手; 倾听能力———从复述入手; 表达能力———从大声说话入手; 计算能力———从速算、 巧算入手;思维能力———从问为什么入手; 积累能力———从经典诵读、 课外阅读入手; 学习基本功———从写一手好字入手。 找准切入点后, 再进行分年段的目标分解。
3. 建立九年一贯制学生成长记录。 在学校制定的纵向学生习惯能力培养序列目标的基础上, 横向根据不同学生制定分层次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不同层次学生达成目标给予激励, 使学生无论是知识、 习惯还是能力, 都能接续记录, 也便于新接任的教师因情而导。
( 五) 评价体系的衔接
出台 《 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手册》 ,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案, 即 《 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 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评价体系》 , 并细致落实, 严格实施。
首先, 通过教师业务学习平台, 组织教师共同研读管理细则, 逐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考勤、早自习、 晨读、 上课 ( 个人备课) 、 作业辅导、 集备、考试、 资料积累、 教研活动 ( 或集会) 、 教师个人学习、 校本研训、 教师研究会及名师工作室、 校园文化活动、 交接制度共十五项内容。
其次, 制定出每个月教育教学常规重点, 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 逐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内容。
然后, 加强各职能部门常规检查的细致性、 全面性、 持久性, 通过加强各职能部门常规检查力度, 逐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内容。
最后, 通过教育教学常规月总结会制度, 通过表奖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 逐一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内容。 引导教师由小目标逐渐积累形成大目标, 由小奖项逐渐积累形成大奖项, 最后形成教师人人有目标、 人人有热情、 人人都重视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新格局。
三、 九年一贯制学校交接管理制度的成效及思考
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地交接, 可以使教师提前了解班级德育、 教学、 家长、 学生特长等多方面的情况, 有效地促进班级发展的可持续性, 保证教师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 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操控的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 学生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的管理之下自主管理、 发展个性。 学生加强了自律性, 人人起到示范作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然形成教育的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的接续性, 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九年 ( 甚至十二年) 的全程规划、 一气呵成、 重点突出的教育, 使学校育人更加科学、 有章可循。 但是, 德育工作中转化后进生的可持续性, 包括教学方法的连续性、 家长交接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特长的可持续性等课题, 还有待持续深入地探索。
以交接管理制度为主线的教育教学常规的要求与评价, 如同搭建起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和老师工作的连心桥, 通过学校的整体提升, 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由面到体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徐勤波.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7 (7) .
[2]李兴洲.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0) .
[3]孙绵涛.校长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7.车间交接班制度 篇七
提高工作效率,严肃劳动纪律,规定生产岗位连班作业交、接班工作基本要求和程序。
接班准备
1.1
接班员工到达车间后,要在10分钟内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做好上岗准备;
1.1
班长考勤后组织员工对生产区进行接班前岗检;
接班员岗检事项
2.1
对车间现场的布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马上与交接班班长协商解决;
2.2对车间的动静设备以及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交接;
2.3对负责区的现场卫生及物品摆放情况进行交接,发现异常及时协商解决;
2.4对上一班次使用的各种工具、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5对车间下达的特殊指令进行交接,发现不明之处应立即询问并及时查明;
2.6
根据员工的上报情况,进行检查,并与交班班长进行交接;
2.7了解上一班次的工艺情况,并对上一班次遗留的工艺问题进行了解;
2.8
检查各种药剂的存量、加入量、摆放情况、安全隐患以及周边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9
检查各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现场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
2.10对上一班不符合接班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涉及到重大质量问题要及时向班长反映;
2.11
检查设备参数与工艺条件是否一致,出现异常要及时反映;
2.12认真检查《工作日志》《交接班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对异常的数据记录要及时了解清楚;
2.13
翻查上一班工艺运行情况,了解后再向交班员咨询工艺调整注意事项,对涉及到产品质量、设备运行、工艺调整等重大问题的,要及时向班长汇报;
交班准备
3.1
根据工作情况,班组合理安排人员进行交接班准备工作;
3.2
班长对本班工艺情况和未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督促员工按有关规定做好;
3.3
各岗位人员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本》,记录要求要全面、准确、简单,记录的内容避免重复和做无意义的记录,班长交班前要检查各岗位的记录情况(包括分析记录本),避免遗漏;
交接班过程
4.1
岗检结束后,交接班人员到本岗位进行交接;
4.2
交接时由填写《交接班记录本》的人进行口述,同岗位人员要补充或接班人要进行咨询时,需待交班人口述完毕才能进行;
4.3交接内容清楚后,双方在记录本上签名,完成交接班;
交接班要求
5.1
交接班人员必须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口述交接,不准只由班长或某个人进行交接;
5.2
接班人员未到,在岗人员不得离岗,特殊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请示处理办法;
5.3
按交接班内容认真填写好交接班记录本,各项内容经确认后其交接班的班长和岗位负责人签名,以示确认和负责;
5.4
交班者要按本制度进行交班,如未按规定执行,接班者可以提出意见,要求交班人员立即补办,否则可以不接班,并向有关领导报告,请示解决;
5.5
车间领导对各岗位的交接班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检查的领导要进行签名和签署时间等;
5.6
对出现违反规定的任何事件,若无法得知事故发生的班组,则追究发现时当班班组的责任;
记录要求
6.1
《工作日志》要求
6.1.1
岗位记录要求准确、准时,特殊情况未能按时记录的,经车间领导同意后可以省略,但要在备注栏内注明;
6.1.2
《岗位记录本》要求保持干净完整,出现脱页或损污时,要及时处理;
6.2
《交接班记录本》要求
6.2.1
交接班记录本分“接班情况”“本班工作”“交班内容”三部分进行记录,所记录的内容要求真实且有实际意义;
6.2.2
8.交接班制度规程 篇八
交接班工作是保证安全正常运行,明确责任的重要环节
一、交接班工作内容:
1.交清本班生产运行及设备运转情况;
2.交清生产报表、生产工具;
3.交清上级工作指令;
4.交接班人员共同对设备进行巡回检查。
二、交接班要求:
1.接班人员必须提前1 5分钟到岗;
2.交接班时,交接人员应全部到齐:
3.交接双方经认真检查,双方认可后,方可交接班。
三、交班人员任务:
1.交班前,交班人员必须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2.交班前应整理好生产报表,运行记录;
3.交班时,有责任回答接班人提出的问题;
4.发现接班人有酗酒、精神失常等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时.不得交接。并有责任坚守岗位,报告有关部门,等待处理;
5.接班人逾时不到,交班人有责任坚守岗位.并向有关部门汇 报。
四、接班人员任务:
1.接班人必须认真听取交班人介绍情况,严格按交接内容逐项检查。
2、交班人员提前离岗,接班人应及时记录录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3.交班人交班不清,接班人可拒绝接班,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五、特殊情况处理:
1.交接班时,突然发生事故或设备故障,应由交班人负责处理 接班人应协助工作。待处理完毕后方可交班。
9.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九
1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 是二战后贝弗利奇提倡的全民普及医疗卫生服务, 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和社区医疗中心构成, 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HS主要由国家政府卫生部与各级卫生行政机关统筹规划, 而全科医生服务则是由初级卫生保健信托委员会 (primary care trust, PCT) 监督管理。NHS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税收, 目前预算每年约100亿英镑, 占英国GDP的7%[1]。历史悠久的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不仅组织结构合理, 而且提供的服务类别比较健全, 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
NHS有两个层级的医疗体系:第一层是以社区为主的初级保健服务, 由全科医生和护士提供。社区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全科医生, 为自己提供卫生服务。这一权利也成为了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体制构建框架的基础。正因为其在英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NHS资金的75%用于这一部分。第二层是医院提供的专业医疗、转诊服务以及紧急事故处理应急, 通常由各专科医生负责。从2009年4月起, 英国卫生部开始在伦敦的试点医院开设全天候多功能门诊, 包括全科医生服务、健康咨询和24小时药房在内的卫生服务[1]。将初级保健和二级保健相结合是英国近年来卫生服务提供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样既节约了医疗成本, 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也将成为新型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英国的医疗服务网络呈金字塔型, 初级卫生保健和全科医生组成坚实的底部, 而顶部则是高精尖的专家医疗。患者在金字塔的网络中逐级循环流动, 可以满足不同的医疗需求[2]。而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使得大部分患者的问题在底层就能加以识别与分流, 并能结合健康教育等预防手段得以控制, 从而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2 英国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疗模式
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 GP) 是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系统的医学全科知识, 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和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 在英国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力军。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定所有英国居民都可以免费享受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 而只需患者自付少量的费用。初级卫生保健信托委员会 (PCT) 作为NHS结构的基层, 它要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支持监督全科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 聘用地区护士、健康访问者协助全科医生工作, 为当地居民支付医院和全科医生的服务费用。英国有6 000万人口, 总共有全科医生3.5万人, 平均每位全科医生管理1 800名居民。在社区中, 除了意外事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可直接去医院诊治, 其余85%~90%的健康问题都先由全科医生处理[3]。如今老龄化的社会, 患者通常有多种疾病, 急需系统、持久的治疗, 所以全科医生的角色越发重要。
2.1 全科医生团队与转诊制度
英国全科医生并不是NHS的雇员, 通常由数名全科医生联合开设全科诊所, 以团队的形式运行。通常由5~6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7~8名接待员、1名健康服务助手和1名管理者组成, 负责所在社区居民的初级医疗保健[4]。在PCT这样一个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下, NHS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 通过全科医生来承担一定区域的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通常患者会就近选择全科诊所进行注册, 一般2周后会收到一张病历卡和电子病历账号, 以便每次就诊前进行预约。出现突发状况时可致电要求急诊, 一般全科诊所都会预留一些时段为其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为其所登记的患者提供以下服务:疾病的筛检、诊断和治疗、儿童健康检查和计划免疫、妇女产前处理、小手术、旅行前疫苗注射、7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服务和健康咨询等[4]。全科医生负责社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健康问题, 并都记载在册。由于全科医生的绩效考核与医疗服务满意度直接挂钩, 所以全科医生在执业的过程中非常细致, 高质量的服务也加深了患者对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他们长期为固定的居民服务, 建立起非常和谐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还会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帮助亚健康居民合理制订生活计划。由于社区内的全科诊所不设药房, 因此, 患者在医生开具处方后自行到附近NHS认证的药房配药。
除了基本的医疗任务外, 英国的社区全科诊所还参与临终关怀、传染病防治、药物成瘾及环境卫生问题监控等工作, 并承担诸如戒烟、减肥等健康宣教、疫苗接种、宫颈疾病筛查和新生儿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3]。对于转诊病人, 全科医生须开具推荐信或代为患者联系上级医院。同时, 医院会寄给患者一张通知单与预约时间。转诊医院检查的每项结果也会最终回到全科医生这里, 互为反馈的机制使患者的治疗得到延续。
2.2 终身病历与慢性病监测系统
在英国, 每名1948年后出生的居民都有完整的终身病历, 1990年后的病历系统全部计算机化并联网。NHS花费巨资构建了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 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患者每一次的就诊记录、体检结果和医疗费用。因此, 全科医生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了解, 从患者的终身病历中高效地浏览病史, 节约了很多时间[4]。患者在英国境内转到任何一个诊所, 病历都会跟随着他。可以说共享资源、合理利用和避免重复检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电子化病历系统的优越之处。不仅如此, 每个门诊病历系统与卫生行政部门联网, 实时上传数据, 方便了对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 为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终身病历以外, 英国全科医生管理的慢性病范围很广, 并有效地建立起慢性病监测系统 (QOF) 。除高血压、糖尿病外, 还包括哮喘、冠心病、癌症、慢性肾病、中风和肥胖等17种慢性病, 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还涉及戒烟情况的管理[3]。慢性病管理监测体系非常严谨, 每种疾病都有统一的管理目标、考评细则以及质量和结果框架考评体系。全科医生可以进行自评, 再由PCT聘用的全科医生监察官对他们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PCT给全科诊所的拨款。
3 英国全科医生的规划、培养与管理
3.1 全科医生规划
英国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比例大约是1∶1。由于两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相当, 因此, 吸引了许多医学生将全科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每年约有45%~50%的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学培训项目, 经过一定的规范化教育与实践, 最终成为全科医生, 并在社区中开展医疗保健服务。
英国卫生部每年进行全科医生规划, 其中NHS基金预算基线数据来源于当地卫生部门注册医生数, 其中也包含了支付注册全科医生的工资和全科医生的培训费用。基金的使用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 明确其他种类的医师培养不得占用。全科医生的规划不仅计算医学院毕业生的流入, 而且将其他医生转入全科医学的复习训练也涵盖其中。英国还积极开展国际招聘项目, 大力吸引国外优质卫生人才, 对于其国内的全科医生队伍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3.2 全科医生培养
要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必须经历以下过程:一是完成5年医学本科课程。本科阶段即进行全科医学教育, 每名医学生都必须学习初级卫生保健这门课程, 由全科医生负责教学;二是在医院担任SHOs (Senior House Officers) 进行1年的临床实践后, 在英国医学会 (General Medical Council) 注册成为医生;三是学习1年的全科医学基础教程, 期间2/3在社区;四是接受3年全科医学援救专业培训, 其中2年在医院 (6个岗位轮转, 包括儿科、内科和急诊科, 外加3个自选科室, 但不能选择神经科) , 1年在全科诊所[5]。培训结束后, 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 (joint committee 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ce, JCPTGP) , 并颁发职业技能训练证书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Medical Practice, VT) , 最终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质。
考试和评估的方式:一是每位接受评估的学生完成一份研究报告;二是参加有200道全科医学的多选题测试;三是播放7~8段反映医患沟通及诊断过程的录像。全科医生教师要对学生书写一份评估报告, 包括临床技巧、服务态度和工作纪律。书面考试内容由六大模块构成, 其中内科占45%, 儿科占17%, 管理技能也占了5%[6]。医生对病人的咨询技能就是看病能力, 包括学生有没有理解病人的主诉, 有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向病人作出解释, 学生对整个诊断过程的把握等。
为了确保全科医生的培训质量, 对教师的要求也很严格。要成为全科医生教师, 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 有5年从业经历; (2) 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学会的会员; (3) 参加完成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并通过面试; (4) 诊所的条件、管理符合基本要求, 如教育设施、图书馆和病历等。全科医生教师的有效期为5年, 能得到小额补贴[6]。
英国全科医生的培训过程中始终贯彻服务优先的理念。各大医学院校积极开设患者接触课程 (PCC) 及沟通技巧、咨询技巧等讲座, 让医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临床实践中的医患人际关系, 在日常教育中树立医疗道德观和增强服务意识。不仅如此, 全科医生培养方案也较灵活, 除了定点医院外, 全科医疗诊所也能为学生提供就近的培训地点。在时间上, 只要学生能够保证完成每周全职培训60%的任务就可以申请兼职培训。所有全科医生培训和申请都在JCPTGP的严格监管下, 以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7]。
除了专门的职业培训, 英国也很重视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对于全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 法规要求每年必须参加2周左右的的科研学习与专题讨论, 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每3年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 合格者才能继续执业注册。此外, 全科医生内部建立小组, 定期阅读最新医学文献报道, 相互交流诊断经验, 从当地的会议及自发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素质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缔造了一支高品质的医疗队伍, 这也是英国全科医生患者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3.3 全科医生管理
英国通过PCT下的全科医生管理研究中心负责制定全科医生教育、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并指导全科医生管理组织的工作。在研究中心下设有全科医生管理组织, 负责审查、批准全科医生开办医疗点的申请, 组织辖区内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等工作。此外, 还设立了一些专门的委员会来研讨社区主要疾病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等, 并对全科医生进行专项知识培训。
英国全国约有600多个全科诊所, 200多个辅助社区卫生机构, 每100人两周内平均有l7人次看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已成为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形式, 它比较合理地把全科诊所的综合性与社区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现了较好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4 英国全科医生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强调“广覆盖、保基本、强基层”的策略, 就此国家卫生部提出了全民健康2020的“三步走”规划, 即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却处于初级阶段, 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而初级卫生保健建设急需合格的全科医生, 医学教育也应当紧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提供医学人才。为了充实我国全科医生队伍, 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初级卫生保健需要, 根据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和英国的经验提出以下全科医生培养策略。
(1) 我国区域卫生规划中需要大量全科医学人才, 政府在卫生人力规划中要设立专项资金, 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除了现有的医学继续教育 (包括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等) , 还应加快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步伐,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方法和途径。 (2) 目前从事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的医务人员学历参差不齐、职称较低, 大多数全科医生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执业医生。由于长期工作在社区, 没有配套的继续教育制度, 社区医生较少有机会接触新技术, 很难提供及时、适宜的卫生服务。与综合性医院的医生相比, 临床技能差别较大。医学院校应开展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 将一部分专业技能扎实、有实践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直接纳入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 应该通过培训基础医学内容先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 让其逐步通过再教育考取全科医生任职资格。 (3) 在全科医生管理方面, 不应只要求全科医生作为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还应学习“英国模式”, 积极主动地承担全科服务团队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角色。全科医生应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范围, 开展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健康教育及慢性病康复指导等基本卫生和疾病预防服务。同时, 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 使其成为管理和考核全科服务团队的重要工具。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慢性病访视控制、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施情况以及社区人群对团队的满意程度等方面。
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全科医生在基层社区工作, 政府还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和优惠政策。例如合理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收入水平, 定向招收医科大学生并减免部分学费, 改善基层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更好地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全科医生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与健康管理模式, 在保障人人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建立是一种必然趋势。英国在全科医生的规划、培养和统筹管理等方面利用政策支持, 使全科医生在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提高卫生工作绩效以及保证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科医生制度与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 全科医生将在社区居民的健康守护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Health in UK.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S].UK, March, 2012.
[2]于保荣, 王维夫, 李友卫.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及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9) :641-644.
[3]王岚, 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3) :241-245.
[4]孙宁霞, 赵凯.英国全科医疗与初级保健制度初探[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12 (8) :1588-1589.
[5]韩洪迅.解读欧美全科医生[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7) :20-23.
[6]Department of Health in UK.The GP Registrar Scheme-Vocat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Medical Practice[S].UK, April, 2002.
10.门诊交接班制度 篇十
一、门诊建立交接班制度,因各种原因离开本职岗位,均须向同岗护士或上级护士、护士长交接班。
二、建立大交接班制度,每周一次,记录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三、认真按照规定时间交接班,交班记录准确、及时,双方签字。
四、门诊交接内容:
1、交接钥匙,清点分诊台物品并记录。将留言条交接清楚,了解外出医生去向。
2、了解诊室出诊医生安排,以及门诊当日工作重点。
3、交接门诊物品、药品、仪器当日使用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解决。
4、交接对外联系,未经手处理事项,例如:联系维修科室后,需向分诊台护士交接班,维修结束后,记录并签字。
5、接手病人相关事物后需向分诊台护士交接班,记录并签字。
6、值班医生因特殊原因离开岗位时需向护士留言,护士交接班,确保能及时与医生联系。
11.医师交接班制度 篇十一
1、各临床科室在非办公时间以及节、假日均要设有值班医师。
2、值班医师应在下班前接受各主管医师交办的各项医疗工作,交接班后必须巡视病房,重点患者要与主管医师在床边交班。
3、各主管医师下班前应将重点病人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本,并与值班医师床边交班,值班医师接班后应认真阅读交班 本,并认真检查病人,了解病情,并在病程记录中反映接班后的医疗工作。
4、值班医师负责病房和急诊的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人发生临时情况的处理。值班医师对病人进行处理后,要及时在病程 录中作出记录。如病人的病情发生较大变化,值班医师应一边进行应急处治,一边向上一级值班医师报告。
5、对上级医师的指示要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当护理人员要邀请看视患者时,应立即前往,不得下达口头医嘱。
6、值班医师遇到有疑难病人或不能胜任的手术,应及时向上级医师、主任请示、汇报;遇有医疗纠纷、重大交通事故等特殊 情况应及时向科主任、行政总值班汇报。
12.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十二
关键词:家庭医生,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基层卫生
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的重要举措。常州市从2008年开始探索实践,从全科团队服务到家庭医生签约,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问题,目前全市又进入新一轮试点,有必要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1 基本概念和国际经验
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家庭医生制度是一种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1,2]。
家庭医生制度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古巴等,都已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3,4],普遍建立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实行首诊制度,依托家庭医生诊所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普遍采用预约形式,由家庭医生审核后开展转诊服务,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进行控制,国家给予经费支持,从机制上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双重守门人”。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卫生服务体系之一。实行家庭医生(GP)制度是英国NHS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1948年建立NHS到2009年,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仅从5%左右上升到9.8%,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5]。
2 常州市的改革实践与体会
常州市总面积4 373平方千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9.6万人,户籍总人口368.6万人。全市有67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60家乡镇卫生院,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1个村卫生室,1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核定开放床位4 999张,基层卫生技术人员7 323人,其中乡村医生1 158人,临床执业医师3 694人,注册全科医师1 896人,占比51%。
2.1 市级层面的政策制定
全科团队建立。2008年,全市在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点和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建设指导意见》,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232个全科团队,在乡镇卫生院组建488个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开展上门服务。
城市家庭医生。2012年原市卫生局、财政局、人社局、民政局联合下发《关于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常卫基妇[2012]162号),明确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全科医生团队和责任医师服务内涵,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乡村医生签约。2014年根据江苏省统一部署,在总结新北区试点的基础上,市卫计委、财政局、物价局联合制定《关于全面规范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卫基妇[2014]242号),鼓励各地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2.2 各地各单位的探索实践
各地根据市卫计委文件精神,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机构开展各具特色的签约服务。
溧阳市:2015年溧阳市卫计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出台《关于印发溧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通过设立家庭医生服务包的形式,由群众自愿选择基本服务组合、诊疗优惠组合、健康管理组合中的一种进行签约,签约居民可以获得相应服务以及医疗费用减免和优惠,同时签约医生也可以取得相应的报酬。
武进区:2015年武进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常州市武进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确定到2017年实现家庭医生制度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以乡村医生为签约主体,乡镇卫生院选派全科医生共同参与,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和精神病患者等为重点人群开展签约服务。其特色服务包为慢病管理服务包,目前包括高血压患者140元/人年,糖尿病患者200元/人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90元/人年。并根据有效签约人数落实乡村医生奖励。
新北区河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卫生窗口,配备一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精的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健康管家,居民以户为单位与社区健康管家签订服务协议,签约后可以在家门口获得健康咨询、保健服务,如行动不便或突发事件可呼叫上门服务,还可通过他联系上级医疗单位的预约就医(转诊)。
天宁区红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市最早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中心,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2015年以四位一体为特色,开展新一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全科团队、居委社工、社区居民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健康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搭建了居民与家庭医生的一条高速通道。
2.3 主要进展
截至2016年6月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0个行政村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共签约26万余户,签约人数674 881人,签约对象家庭医生定点就诊人次数390 783人次。
2.4 几点体会
2.4.1 健全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开展签约服务的基础
常州市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布点、标准化建设阶段;21世纪初的服务模式转变和六位一体功能完善阶段;2008年开始新一轮医改至今的运行机制改革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下,全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5分钟服务圈基本形成,省级以上示范机构建成率达到63%,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和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成为可能。
2.4.2 新型的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保障
基层卫生管理体制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对机构的管理、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协作以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管理。长期以来,常州市厘清市区两级政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与办的职能,区政府负责举办机构,市级进行行业指导和统筹协调。在城区,以区为单位成立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进行统一管理;在农村,全面实行十统一的镇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达到100%。近年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大统筹协调,以特色科室建设、医疗联合体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和业务水平[6]。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有效整合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职能,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对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管理的优势,真正体现基层卫生“与您最近,和您最亲”的特色。
2.4.3 有效的基层卫生激励机制是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
实行人员绩效工资制度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绩效工资制度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有效激励医务人员通过提供优质、量足的服务获得更优的收入,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制度实施初期,因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一度影响了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常州市积极应对,2013年市卫生、发改、财政、人社、物价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意见》,明确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可按不超过6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单位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从6∶4调整为4∶6;同时鼓励各地探索设立卫生院院长(中心主任)及业务骨干奖励基金。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落实,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确保了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顺利推进。
3 困难和问题
3.1 全科医生严重不足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每名全科医师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2 000人左右。常州市现有人口470万人,至少需要全科医生2 350名,而目前我市注册全科医生共1 686名,其中经过5+3、3+2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390名,1年规范转岗培训68名,远不能满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要。
3.2 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基层卫生服务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卫生资源配置的角度和当前基层卫生需要承担的功能任务看,依然存在机构和人员总量偏少、管理和服务质量偏低的问题。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技术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通过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服务获得签约群众更大的信任度。同时信息化建设滞后也是制约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非常重要的瓶颈。
3.3 相关政策亟待配套
要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卫生系统内部要整合资源、挖掘潜力,要赋予签约医生可充分调动的卫生资源,大医院预留门诊与住院资源,落实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措施,鼓励上级高年资医生定期到基层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外部需要物价、财政、人社等部门在签约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政策上予以配套,使基层医生真正承担起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和医保费用管理双重守门人的责任。目前配套政策尚不够完善。
4 对策和建议
2016年6月七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结合常州市特点,建议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4.1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大力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加快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制定政策鼓励二、三级医院的退休医生返聘在基层服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有资质的乡村医生的力量,将其纳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队伍中。加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要根据全科医生在实践中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和需求来设置培训课程[7],促进全科医生服务理念更新和技术水平提高。在人才使用上要制定措施,确保为数不多的全科医生在基层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4.2 加快推进三医联动,充分体现政策引导
在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医疗、医药、医保三者协调推进。在就医方面,家庭医生团队要主动完善服务模式,可按照协议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转诊方面,通过给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在用药方面,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延长单次配药量。对于下转病人,可根据病情和上级医疗机构医嘱按规定开具处方。在医保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采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门诊特病费用由家庭医生定额管理等措施,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8]。
4.3 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考核要适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定期考核。定期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评价考核,鼓励家庭医生代表、签约居民代表以及社会代表参与。完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根据签约服务在内的绩效考核情况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7],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4.4 合理建立收费机制,保障制度良性发展
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市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发挥家庭医生控费作用。家庭医生通过签约服务维护好签约居民的健康,是从源头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措施。要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9]。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发挥守门人作用。
4.5 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努力提供更优服务
加强技术支持。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等,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为家庭医生配备统一的着装、出诊装备、交通工具等服务必需设施设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必需的业务和技术支持。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完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远程医疗、即时通讯等方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家庭医生的技术交流。通过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方式搭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交流平台,为信息咨询、互动交流、患者反馈、健康管理等提供便利。利用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和健康信息收集等服务[10]。
参考文献
[1]National Health system,Aboul us[EB/OL].www.nhs.uk/nhs/about nhs.
[2]Charles P Loomis,NHs History(www.nhs.uk/nhs/about nhs,retrieved on July 8,2010)Social systems:essays on Their Per-sistence[M].Prince-ton,N.J:D.Van ostrand and company,Inc,1960.
[3]Todd Harper,李井泉(译).澳大利亚家庭医生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1266.
[4]王诺,王静.古巴医疗体制截止世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1):19-21.
[5]荆丽梅,孙晓明,娄继权,等.浦东新区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3(8):36-39.
[6]虞国良,姚昉,蒋春新.常州市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2):161-163.
[7]贺小林,梁鸿.推进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6):3-8.
[8]贺小林,梁鸿.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统筹政策的成效与经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4):16-21.
[9]何江江,杨颖华,张天晔,等.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进展与发展瓶颈[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9):14-18.
13.护理交接班制度 篇十三
一、病房护士实行24小时三班轮流值班制,值班人员履行各班职责护理患者。
二、每天晨会集体交接班,全体医护人员参加,一般不超过15分钟。由夜班护士详细报告重危及新入院患者的病情、诊断及护理等有关事项。护士长根据报告作必要的总结,扼要的布置当天的工作。
三、交班后,由护士长带领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对危重患者、新入院患者以及有特殊情况的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
四、对规定交接班的公物及医疗器械、被服等当面交接清楚并签字。
五、除每天集体交接班外,各班均需按时交接。接班者应提前10—15分钟到科室,清点应接物品,阅读交接班报告和护理记录单。交班者向接班者交清患者病情,并对危重以及新入院患者进行床头交接。本班工作未完成时不得交班,特殊情况需当面交清。未交接清楚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凡因交接不清所出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在接班者没有到岗情况下,交班者不得先行离开,否则出现问题共同承担。
六、值班者在交班前除完成本班各项工作外,需整理好所用物品,保持治疗室、护士站清洁,并为下一班做好必要的准备。
七、交班内容,患者的心理情况、病情变化、及特殊检查患者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当天患者的总数、新入院、出院、病危、死亡、转科(院)等及急救药品器械、特殊治疗和特殊标本的留取等。
八、交班方法
1、文字交接:每班书写病室护士交班报告,进行交班。
2、床头交接:与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重点交接危重及新入院患者、老年患者及特殊心理状况的患者。
14.铁路交接班制度 篇十四
一、值班员及红外线检车员
1、交班值班员要向接班人员通报一班设备运转及HMIS输入情况、并将现场的停留列车及故障车情况及时告之接班人员。接班人员要与车站核对现场故障车情况并与检调联系。
2、交接班点遇有车站通知列车进站需技检作业,接班人员应认真执行“三三九”制度,及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接车,不得延误预报时间导致出动晚。
3、接班后,认真阅读各级调度命令并遵照执行,按要求做好传达和落实。
4、应按规定操作HMIS子系统,及时核对和输入有关数据,并按时上传。
5、随时监控安全防护信号状态,检查设备是否性能良好,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认故障后应立即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维修,并通知车间干部,同时做好记录。
6、交班时,红外线检车员应与接班人员共同确认红外线复示设备的性能良好,并应详细交清一班运行状态,有无自检错误的提示,有无异常波形和板环温问题。
7、交接班过程中双方均不得离岗,要认真坚持行车指挥17条相关各项规定。
8、交班人员应按规定做好室内外卫生,保持工具材料备品整洁。
二、空压司机交接班制度
1、接班人员应提前5分钟到岗,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与交班人共同做交接班检查。检查内容:工具备品是否齐全良好,循环水泵运转是否正常;空压机各部状态是否良好;各种仪表是否完好,准确无误;各管道有无跑冒滴漏;排污管是否冻结(冬季),室外卫生是否整洁。
2、接班人员未上岗,交班人员不得下班。交接班过程中如发现存在问题,应立即解决,并做好记录。
三、锅炉工交接班制度
1、接班人员应提前5分钟到岗,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与交班人共同做交接班检查。检查内容:检查锅炉体有无开焊现象;引风机调位是否正常,引风机、鼓风机技术状态是否良好,检查出渣机减速器各部螺丝是否松动,调位是否正常,有无漏油,出渣机是否缺开尾,除尘器前落灰箱是否有灰,检查水泵各部螺丝有无松动。填实油浸的石灰绳,不得有有油滴水现象。检查止回阀有无回水现象。检查水位表水位应在上下水位线中间,水位线清晰,无漏气漏水,压力表旋塞转动是否灵活,表针有无跳动,安全阀有无漏气,动作是否灵活,铅封是否良好,排污阀有无泄漏滴水,动作是否灵活,检查各部阀门管路动作是否良好,有无泄漏。
2、启炉前查看电压表、电流表是否符合规定范围,启炉先关闭引风、鼓风调节风门,先开引风,后开鼓风,检查风机是否有碰撞摩擦声,电机是否有异音。先开出渣机,后开炉排减速机,检查转动是否良好,有无异音,检查煤层厚度应在80―100毫米,煤含水应手抓成团,松开煤也应散开。炉膛内火应距煤闸板200毫米,严禁烧煤闸板,运行中有异音异味应立即停炉。
3、停炉时应先关鼓风机,再关引风,交班时煤上足,煤斗、炉排、煤层正常,水位正常,出渣机前落灰箱除尘器应无灰,工作间、锅炉房无烟、无积水。
四、检车员交接班制度
1、列检主任主持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交班会、汇报当班的安全生产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点名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点名时作到动作迅速,列队整齐,精神集中,由主任、书记传达上级命令及当班注意事项。
3、列检职工按分工交接材料、配件、工具、设备、安全防护信号及站内故障车辆。
4、检查手动安全牌脱轨器作用是否良好,红灯是否明亮,红旗是否鲜明,风表检测是否到期,作用是否良好。
5、保持室内清洁,表面无尘土。取暖炉不得熄灭,水位符合要求。
五、工长(安全员)交接班制度
1、交接包括点温计、对讲机等现场使用的工具备品,确认技术状态良好;
2、对交接班时间进站的列车应详细交接故障处理情况,高温车、最大值的现场鉴定情况以及一班来的有关工作情况。
六、值班干部的交接班制度
1、接班前应深入值班室,向值班员了解上班安全和运输工作组织情况及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调度命令和其他相关要求;
15.医生交接班制度 篇十五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度,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的发生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是全身性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展以及居民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1]。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血糖水平的升高及代谢紊乱,还在于相关并发症的危害,常见的有肾功能衰竭、视力下降等,患者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2]。随着大家健康观念的改变,糖尿病不仅要采取多种治疗措施积极控制血糖,还要注重改善生活质量。社区家庭医生制度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中的创新举措,目前已受到社会关注[3],现将本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家庭医生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档案、诊断为糖尿病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是否接受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标准:入选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9年糖尿病专家修订的诊断标准[4];糖尿病确诊6个月以上,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自愿参与研究。排除认知障碍及精神病患者。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5~78岁,平均(66.8±1.2)岁;病程2~8年,平均(3.5±1.6)年。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55~74岁,平均(66.2±1.5)岁;病程1~11年,平均(3.8±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糖尿病知识宣传及降糖药物的应用指导,观察病情,定期复诊。观察组患者则应用家庭医生制度,对每位患者安排专业的家庭医生,观察患者血糖变化,定期监测,双方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登记患者的家庭成员、住址及联系方式等,了解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制定出饮食计划、用药计划及运动计划等,观察患者对糖尿病认知情况及家属对糖尿病的了解,制定出具体的个体化服务计划,主要服务内容包括:1心理辅导:鉴于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心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了解患者周边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心理疏导,在宣教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无意识的疏导不良情绪,与患者建立信任,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2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制定出对应的饮食控制计划,控制血糖上升;3药物指导:加大血糖监测频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应用。与患者面对面了解目前用药情况,讲解药物应用注意事项、禁忌证等,告知患者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4运动指导:运动本身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项举措,在遵循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及因人而异的基础原则下,对有运动条件的患者鼓励其多参与有氧运动,给出运动意见和建议,避免运动性低血糖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实施前、实施6个月时测量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家庭医生制度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水平(5.8±0.5)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7.2±1.1)mmol/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2±1.3)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病程长、迁延不愈的慢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5]。糖尿病患者不可能接受长期住院降糖治疗,家庭治疗控制血糖是其主要治疗过程。但多数患者对糖尿病基础知识认知匮乏,在家里缺乏监督,降糖治疗依从性整体较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家庭降糖治疗效果[6]。在此背景下,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应运而生,受到大家的欢迎。家庭医生制度以社区作为载体,以家庭作为单位,设立个人目标,经防治、健康教育及计划治疗等为社区内糖尿病患者提供持续性医疗指导服务,将社区服务做得更加细致,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7]。
通过对患者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管理,经过心理辅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以及运动指导,可以很好地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患者6个月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与现阶段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作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中的创新举措,而且大家健康观念的改变,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也注重改善生活质量,社区家庭医生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正逐渐被医者认识和推广。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由于受到饮食、药物使用及情绪等多因素影响,患者的血糖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尚有很少部分患者未达到控制目标要求,对于少部分患者的情况还有待深入研究。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市场下,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在住院治疗后转入社区接受家庭医疗服务是一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问题,一方面又能保证患者的降糖效果[8]。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之,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焱,王学美.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生存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2):76-79.
[2]王清波,刘洁欣,赵玫.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野外作业时的自护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14-4116.
[3]何筱莹,李梅忠,阮佩珊,等.互动模式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50-1452.
[4]高合新,王建军,刘桂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6):1158-1160.
[5]秦萍,江雪梅,罗碧贤,等.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模式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60-3662.
[6]张一奇,陈虹霖.小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27-229
[7]陈引东,李林红.社区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0,8(5):1395-1397.
【医生交接班制度】推荐阅读:
岗位交接班制度09-19
交接班制度检查表06-23
医院值班、交接班制度07-07
医院交接班制度篇08-07
外科医师交接班制度09-15
工程部交接班制度07-01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培训07-13
热电厂交接班制度07-15
酒店保安队员交接班制度09-29
污水站交接班制度表格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