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懈怠懒散问题

2024-09-13

精神懈怠懒散问题(精选8篇)

1.精神懈怠懒散问题 篇一

(人民观点·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精神懈怠”是改革大敌

2011年07月14日06:3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

历经三大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穿越90年激流险滩,行走在一段相对开阔平静的水域。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写入历史,但是,新的航程中,风险与挑战并未减少。正如先哲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也正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时间里带进现代化。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历史的责任就这样现实地摆到我们面前。

中等收入的“拉美陷阱”,以权力支撑财富的“西班牙幻影”,创新乏力的“日韩困境”……当改革从“摸石头”进入“深水区”,各种新的危险随之而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现代化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转型乘势而上,就可能不进则退,失去发展的机遇,陷入长期的停滞。反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有的躺在功劳簿上当“太平官”,患得患失不敢改革;有的面对风险难题当“葫芦官”,畏首畏尾不愿改革。民谚为之画像:“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群众讥之为“庸官”,讽之为“昏官”,既责其尸位素餐,更忧其贻误发展。

“政怠宦成”,或因既往成就遮住了视线,或因既定格局缚住了手脚,更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个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利益不断分化,主体日益多元,诉求日趋多样。从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政务、财务透明化到收入分配合理化,很多改革必然触动个别利益、涉及深层利益,带来阵痛甚至风险。如果说改革之初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的改革,要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

能否革除那些久改不革的积弊,推动那些久推不转的工作,关键在于敢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能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面对大有可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要求,只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永久奋斗的朝气,才能打破利益的樊笼,克服前进的阻力。假如让精神在利益的温床上懈怠下去,只会滋生暮气、惰气甚至邪气。

对于可能出现的骄逸和懈怠,我们党始终高度警惕。从毛泽东同志勉励全党“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呀、劲呀”。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是一个决意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政党必须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

毛泽东曾开出根治“精神懈怠”的药方。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发出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毛泽东回应道: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60多年前,我们党曾将夺取全国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历史条件变化了,“赶考”的精神没有过时。靠人民的监督警示自己,以人民的期待鞭策自己,我们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以百倍的勇气推进改革大业,以振奋的精神赢得未来。

2.精神懈怠懒散问题 篇二

一、基层央行干部职工精神懈怠的表现与内因

从近几年基层央行的发展来看,在经历了县支行撤并、岗位考试、人员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等几个重大事件后,基层央行职工的思想逐步趋于稳定,重大事件对敏感神经的触发和压制力逐步减缓,大家的思想逐渐专注到日常的工作中来。思想稳定对思政工作而言是好事,但往往波平如镜的水面之下才会暗流汹涌。如同嗅到微风带来的暴风雨的气味一般,对于这种“稳定”,反会唤起了更多的忧虑。

(一)金融管理局势的变化导致对发展前路的迷茫

近几年来,金融管理局势在不断的微调中发生了巨变。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各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开始浮出水面。为进一步盘活资金,提高区域内资金的流动性,新的融资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作为监管当局,银监会作为监管的主力,在多个文件的出台后,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从容。金融办公室的成立则是作为政府金融工作的参谋身份,在人马不变,挂牌先行的壳子下很是淡定。双方的表现可谓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强势,这就给基层央行带来了压力。不同于以往对职能定位的不清,这是对自身发展前景和功能性散失的担忧。这就好比:原来是不知道应该吃饭还是吃面;现在则是不知道吃了饭或面,是会变胖还是会营养不良?

基层央行的发展前路在哪里,会导向哪里?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宏大的研究课题,不是某个人、某篇文章能够说清的,也不是几个调研、几个走访能够弄明白的。作为基层央行而言,从领导到职工,都不完全了解发展的前路在哪里,更谈不上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以县支行为例,多年来早已养成在中心支行指导下工作的积习,听话做事的时候比思考推敲的时候多。但当前形势正在逼迫县支行应该有对自身工作更多的思考。没有对县域发展差别的准确判断,一味地埋头苦干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了。但当我们开始准备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缺乏这种应该由时间和实践来培养的思考能力。就好比没断奶的孩子,突然去读小学,在时间不对、事件不对的背后,最根本的是能力不匹配。

想要思考但又缺乏思考的能力直接导致的是挫折感和迷茫。基层央行的干部职工则表现不一:一些老同志,正在步入退休的轨道,对于这种问题并不担心,退休带来的释放感远远超过了对未来的担忧。基层央行的发展如何,已经从这些老同志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剔除了。一些中间年龄段的职工,由于距离退休的时间不长不短,有点进退两难的小尴尬,但多年的经验给了他们一个突破口:看领导。领导如何我就如何总不会错。这种思想上的假性转嫁和依赖,也使这些同志过早地脱离了发展的忧思。大部分年轻职工则是处在风口浪尖上。年轻职工对工作的期许度是基层央行中最高的,年龄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是自身知识积累引发理性逻辑思考的表达。对于年轻人而言:工作是一个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工作的前路是否光明是每个年轻职工都在思考的问题。基层央行的发展如何与他们的前途息息相关。他们和央行同呼吸、共命运,这种精神上的血肉相连导致了发展前景不明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最大,同时也使他们过早的散失信心,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能力。年轻职工一旦失去了目标,整个精神状态的衰减度就超过了上述两种同志,表现也就更为突出。就像常看到的:新进行的年轻职工从一个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好同志,变成一个磨洋工的老油条的。这是一个似乎长久不变的蹩脚剧目,但更多的人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对于基层央行的发展,上级部门也出台过文件。多是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找准定位、锤炼基础、积极创新之类的指导。正如上文提到的:缺乏思考的能力,在这些宏观的指示下只会更加的迷茫,觉得指示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去甚远,面对文件要求,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做什么。要不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失去了重点,工作也难有存进。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时间一长,精神懈怠自然侵蚀,前路的迷雾也就更厚、更重了。

(二)分支机构的差异产生了隔绝央行上下级之间的阻力

央行有上下级之分,对于一个垂直领导的部门,设置有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四级机构,县支行是最基层的一级。作为县支行,一方面它承担的职能比较具体,工作的方式比较多样化,能够适用一些相对比较灵活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和层级的关系,县支行的工作局面比较狭窄,在一些地区,作为央行分支机构的职能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导致了在一些部门看来,央行的县支行在县域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功能意义。对于外界的这种判断,是情有可原。在一个地区,衡量一个机构存在的重要性,是以机构本身产生的效益挂钩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要有经济效益,履行管理职责的要有管理效益。效益就是数字,而如果以数字来衡量一家县支行的效益的话,零碎的工作量和业务指标可能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满意。

外界对县支行的评价有失偏颇是正常的,但央行内部对县支行也有如此的判断就不太正常了。在一些领导和部门看来,县支行最大的工作成绩就是:安全、稳定,不要出事。这句话的潜台词看来就是:允许你不作为,但要坚决防止你乱作为。所谓的“稳定为先,积极创新”这句话似乎本身在暗示:稳定是态度问题,创新则是水平问题,允许你没水平,但不允许态度不端正。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比较伤人的心的。

首先,这是对县支行工作的能力的不信任。如果一家县支行安排了差不多20人左右在一个县区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证不出安全事故。那么在理性的判断是:这家县支行应该撤销。一旦撤销了,主体不存在了,风险隐患也就不存在了,安全事故的也就不可能发生了。当然要20几个人在县域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做个上级的传声筒也不是不行,但有这个必要吗?县支行的人员工作能力真有这么差吗?不可否认,由于是县支行,工作视野可能不是很开阔,工作的思路也有点小家子气,工作的方式方法可能也不是正统,但这些先天性的因素并不能成为判断县支行人员工作能力高低的依据。不能因为是县支行就判断品貌、才能不如上级机关部门,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却很普遍:因为你是下级,无论你如何努力、如何出色都不如上级。

其次,在上级行眼中县支行的存在感很弱。县支行在干些什么?20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时代Times如果冷不丁的问上级部门的同志,可能一时间大家都还不一定能回答上来。在一些上级部门看来,县支行是清闲的代名词。一些上级部门的同志认为:县支行每天的工作就是喝茶看报。你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地方,能做多少事啊?有多少事可以给你做啊?记得在内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同志将县支行的业务剥离,看看那些可以交给金融机构或其他监管部门来做,最后还剩下那些是必须由县支行做的。最后发现:除了发工资,发展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一些工作外,县支行其他工作都可以移交、上交或是被替代。虽然帖子中有一定的玩笑成分,但也暴露出县支行自身定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个人、乃至一个机构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条件就是被认同,也就是要能够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必要的存在感。县支行就是在营造这种存在感。对于社会,县支行的工作就是要担负必要的社会责任,履行好区域内的金融管理和服务职能;对于上级,县支行的工作是要得到上级部门认同,使上级部门能够意识到每年投入几百万的费用,还是物有所值的。但实际上,无论是县支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上级部门能够看到这一点都是很难的。在上级行看来,县支行并没有努力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而在县支行看来,自己是有力没处使,无头苍蝇一般乱撞。

第三,面对创新的要求县支行都倍感压力。创新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用的提法。创新似乎代表着高水平、高成效,但又不会使人感觉到冒进和狂乱的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提“创新”:对工作要求有亮点、对能力要求有突破,对成绩要求上台阶。这些确实是创新,但并不是创新的重点。实际上很多把“创新”挂在嘴边的同志并不是真正了解创新的含义。

创新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是被忽略的:它是实践和时间的结晶。创新不但是一种智慧的灵光一现,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印证、通过时间来坚持。举个简单的例子:微软开发了windowsVista系统,当时被认为是创新,毕竟相对以前的操作系统,Vista有了新的运用环境和设置。但很快微软和用户都发现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毛病多多,根本谈不上创新。微软不得不放弃Vista系统,将现在windows7系统的研发提前。Vista系统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由此看来,创新远远没有字面意思来得那么简单。创新是一个正面的词语,但需要谨慎地使用。而现在到处都用创新,用得过多、过滥,失却了创新的本意。

当要定义一项工作是不是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首先要问清楚:这项工作能不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并且坚持下去。重点是后面这两个字:“坚持”。目前很多所谓的“创新”都是一种形式化、运动化的举措,有“炒作”的嫌疑。很多工作打着“创新”的旗号,开头搞得轰轰烈烈,宣传铺天盖地,但在还没有给职工留下印象、取得成效之前,就偃旗息鼓了。留下的只是一些标语式的信息和总结,很快这项创新就被抛诸脑后,再也没有实施过。没有坚持,没有持久的验证,这是创新吗?肯定不是。如果硬要说这是创新,那么还是不要创得好,脚踏实地,循规蹈矩可能还更有价值。所以,创新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不要奢望在基层央行贫瘠的管理土壤上一夜间开满见所未见的异种花草。比起创新,我们需要一种较低层次的提高和转变,创新的攻坚之战还要慢慢来。

(三)对于物质待遇的有口难言加重了精神的负担

雷锋同志是值得敬仰的,杨善洲同志是值得尊敬的,王宗瑜同志是值得学习的。他们是央行人的榜样,是央行人精神世界的指向标。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要以他们的人生信念陶冶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央行人,但我们并不强制地要求每个人、每位同志成为雷锋、成为扬善洲、成为王宗瑜,因为大多数人、大多数同志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企及。

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肯定是要比崇高的精神偶像多得多。于是乎,在这高物价时代,虽然有所忌讳,但很多时候:“钱”或者说是待遇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央行的职工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也要供奉父母、照顾妻儿,也会有小小的贪心,也想有小小的奢侈,自然,也金融FinanceNO.01,2012(CumulativetyNO.468)会和身边的人攀比几招,满足那小小的虚荣。这是正常的。现在不是“灭人欲、存天理”的时代,索求和奉献并不是冲突的,央行人可以全心全意奉献给工作,当然也可以向工作有所要求。

作为基层央行的职工,对“待遇”问题甚是敏感,因为“待遇”有限,不容自己无视、挥霍。于是,在上级部门的眼中,也许就会觉得这些职工都掉进钱眼里了,开口工资、闭口待遇,什么素质啊?难道就不能把心思都放到工作上吗?很肯定地说:好难。虽然,就算几个月不发工资,也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一、两年不发工资,也不会饿得营养不良、倒毙路边,但每逢年假节日、进职加薪,看到别的部门、单位大包小包、喜笑颜开,确实是情何以堪。

央行的待遇是很不错的,不否认。前几年,基层央行的待遇很不错,每次发粮饷后,都与县区的下岗职工一较高下,感觉自己确实是小康了。但这几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很是迅猛,很多过去靠天吃饭的单位,在一路高歌中,待遇节节拔高。待遇之物,乃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这几年,待遇虽有所改变,但相较而言,日子过得远远没有以前那么惬意了。虽然在上级部门的动员下:希望发扬艰苦朴素精神,能够不要攀比,安心工作。作为央行人,有觉悟、明立场、顾大局、讲政治,公开场合,不会对待遇议论纷纷,但捏着钱包中那薄薄的几张纸,切实提不起劲来。

当然,待遇的问题造成了精神懈怠,上级部门也有顾虑:待遇问题永无止境,就算提得很高,就可以保证精神不懈怠了吗?这确实是个问题,难于回答。就像高薪养廉:给了高薪,还是有贪污腐败,但数量应该是少了。也许待遇问题也应该有类似的解决之道:能够相对减少精神懈怠,但不追求完全扼杀。

二、外部环境是导致精神懈怠的主因

(一)处在前现代、现代的夹缝

周熙明先生说到:“……我们同时面临着现代性、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重困扰。”、“在我们同一个社会空间里面存在三个历史阶段的事物:现代性,外来的;前现代性,我们由来已久的,几千年形成了的;后现代性,真实地在远方最发达的那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它像传染病一样的也到了我们这里了。”。

周先生说得是大智慧,寥知皮毛,也都颇多震撼。央行人在当前的环境下,正处在前现代、现代的夹缝中,后现代看见了、听见了,但还没有明确表现出来。

作为前现代性,几千年来封建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时候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在儒家的大格局中仍是有迹可循的;官僚政治仍是社会的主导,民主的壮大,并不足以取代或更替。很多时候,领导仍是第一位的;经过了计划经济时代,发展的模式改变了,但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习惯依旧没有改变。央行和央行人存在于这样的时空下,也受到的不小的影响:愿意实话实说的干部职工并不多,从善如流,中规中矩是主流的为人处世的方法,顾好自己才是上策。所谓的“爱行如家”正如其表达的那样,既是理想也是口号,却难于成为普遍的事实;领导依旧是主心骨,很多时候,甚至成为了干部职工的脑子,代替干部职工思考;成为干部职工的嘴巴,代替干部职工发言。民主进程之艰难,唯有为事者心知;人多手少的问题由来已久,喜欢并坚持要吃大锅饭的人不在少数,就像奖励性工资甚少考核出不合格的人,平均还是大趋势。正如拿着补贴不做事的人,一直都比不拿补贴多做事的人更多一样,比例不会改变。

作为现代性,西方文明带来的自由的狂乱与物质的狂欢还演绎正酣,没有退场的意思。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交战愈演愈烈,要凸现个人意识和意志,展现自由风范的声音此起彼伏;奢侈享受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推崇,宁可饿死,也要奢侈一把的大有人在;纯粹的物质化思维正在冲击传统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更像是供着的牌位,而非原则和方法。央行和央行人存在于这样的时空下,也受到的不小的影响:喜欢和政策唱反调的人越来越多,上级出台政策,唱衰的人总比唱好的人多。甚至有些人就是专门来央行演绎与众不同的;公开三公经费后,大家发现公用经费总是在挤占人员经费。业务虽然上收了,但迎来送往的机会变多的;经费压缩了,吃宴席的时20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时代Times候比吃工作餐的时候变多了;车改了,公车私用,或是拿着车补坐公车的人比自己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变多了;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基本消失殆尽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年,很多东西讲得越来越多,但接受的人却越来越少,说法与活法早已脱节,但事实却说:无德无才的人似乎才是吃得开的人。

这些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琐碎的皮毛,但也从中对我们的处境窥见一二,前现代性和现代性已经让人疲于奔命了,后现代性的已经快要来了。如果真是来得话,可能很难应付,起码现在勉强的招架之力都是时有时无,难成气候。那么,还是希望暴风雨来得晚些、温和些吧。处在前现代、现代的夹缝,央行人压力很大,难免会以精神懈怠逃避现实,在精神就输了一招。

(二)央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与胡总书记的讲话中都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虽然现代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表达,但是它至少是应该包含这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时代精神、民主精神。这四个方面应该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

作为央行这样的部门,是一个以政治性和全局性为指导的部门,所要寻求的央行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目标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高度重合的,作为和谐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央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不缺乏,也并不苍白。所以,欠缺的是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是说:在无法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到同一个意识形态的范畴的时候,没有给予这些思想必要的活动空间,使它能够有所选择;或者说在所有人思想统一到同一个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前,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引流成溪的做法,这就使得,大多数时候,在思想领域是一盘散沙。而散沙思想的一个表现就是:脱离组织、游离在制度之外,变成边缘人,精神迅速的懈怠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因为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区分,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来操作,以央行文化的建设为例,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开展央行文化建设的意义无需累述,但搞得还是一种大一统的文化建设,并没有文化本身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兼容并包和百花争鸣的局面,这是文化的大忌。

首先,在央行文化的针对群体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按照思政工作的角度,央行有两类同志:党员和群众。那么对党员和群众的要求能否一样呢?明显是不能。作为开展文化建设,对党员的要求要比对群众高;对党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自身武装,对群众则是教育即可;对党员要求绝对服从,对群众则要求积极参与即可;对党员要求在思想上能够巩固提高取得成效,对群众则要求能够有所认识、有所触动即可。但实际工作中,没有这样的区分,我们总是喜欢用党员的标准去衡量群众的认识到不到位、有没有大局观念,而用群众的标准去包容党员的不足和落后。搞活动,都是一起参加、一起考核、一起达标。那么这究竟是对群众的要求提高了,还是对党员的要求降低了?

其次,央行文化建设不是单一文化建设,可以统一目标,但应该有多样化的方式和方法。基层央行的文化建设近几年提上了日程,从征集核心价值理念到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措施很是得力。但逐渐就发现了问题:我们把文化教育搞得像党课一般。讲的是党史、党章;说得是“四大纪律”、“八项注意”;讨论的是“反腐倡廉”;开展的是警示教育。央行大众性的文化元素在哪里?没有找到。因为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过早地确定了基调,将一些因为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文化元素从中挤压、剔除了,甚至对一些从外泊洋而来的一些普适性的文化元素也视而不见。

文化建设价值就在于对多元素的包容,要允许一些具有时代气息,能够为大众所喜欢的文化元素有其生根发芽的地方。就好比文化建设中不是看展览,就是读书。而且一定要看指定的展览,读指定的书。那么,到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是不是就比去博物馆看海洋生物金融FinanceNO.01,2012(CumulativetyNO.468)展览更先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是就能比读《射雕英雄传》更先进?每个人审美情趣不一,为什么要强求呢?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文化建设正在强求每个人进步,每个人先进,强迫每个人脱离文化的多元性、选择性,强制性地要求每个人选择吃同样材料、同样配比的精神食粮。所以,开展文化建设的同志很痛苦,接受文化教育的职工也很痛苦。

在央行文化的建设中,应该是这样:允许大家看看韩剧、美剧,消遣娱乐,不强迫大家每天看三大战役;允许大家喜欢林志玲,不强迫大家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我的偶像是雷锋”;允许大家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说:来斗地主吧,而不是说搞个业务知识测试吧;允许大家哼着《双截棍》来上班,而不强迫大家一定要唱《闪闪的红星》;允许大家买点名牌穿穿,满足一下美观绚丽的审美需求,而不强迫大家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只购买地摊货或是在身上打补丁。如果情况可能,允许大家保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允许大家热爱很普通的生活。那么,开展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会提高,阻碍也就不那么少了。成效也就能够更显著了。

第三,当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时候,不要立即地消音,而是应该听清楚后,发掘根源,逐步让其弱化、降调、退却,最终消失。当有不同声音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惯常是做救火员,反应迅速,水到火灭。或是一锤定音,直接打到无声无息。作为一种思想防御的措施,的确到位,但也就到此为止了。所谓声音的根源并没有去细细的发掘,音波共鸣的原因未曾剖析。时间一长,火苗又起,声音又发,让人疲于奔命。作为思想领域问题的处理,有两种角色可供选择:操作者和主导者。操作者就是前面说的救火员,抡大锤,不问原因的执行人;而主导者则是通过认识问题原因所在,采用间接方式,一方面控制局面的蔓延,另一方面则是从源头上问诊求根,力求根治。显然,在当前讲稳定、讲和谐的大局下,主导者的行事方法才是最优的。当然时间可能会拖长一点,但犹如中医治病,拔根抽丝,由里及表,是高明的手段。为了思想领域的良好发展,适当的时间牺牲总是胜过迂回曲折,来来往往的重复过招。在文化的建设上,也只能通过这种逐步的同化,统一,来最终达到不同思想的整合,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向心力,释放出更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上面说的是文化建设,也是在说意识形态的教育。现在,需要的是给予众多杂乱无章的思想、意识一个重新归队的时间;需要给予央行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一个必要的空间,使其能够有所缓冲。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两个部分,有了充裕的“时”、“空”之后,也就赢得了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灵感迸发的契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在外压降低的同时,使精神懈怠的情况逐步改善。

三、克服精神懈怠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一)明确地告诉基层央行每位职工:未来不是梦

歌曲中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是颇具励志色彩的,这句话的作用不在于它看上去或是唱上去那么铿锵有力,而是因为它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间隔。如果未来是今后的现实,梦是未来的预示,那么了解了未来不是梦的时候,就是明确了现实延伸的轨迹。央行的每位职工都需要这种轨迹的预示和启迪,因为处在这样的一个高压力的时代,不谈信仰的时候,能够有目标也是好的。

央行的未来不是梦,这句话的解读需要央行上下的共同努力。

首先,基层央行不要把自己定位那么高,在低处留个心眼,从肩膀之下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无论今后央行的格局变化有怎样的变动,每位职工都应该了解到央行存在的必要性,机关也好,县支行也罢,要了解央行在为社会提供什么。宏观调控、金融稳定之类的主题,就交给上级部门的专家组去认真研究、分析。作为普通的职工,关注点不需要那么高。你可以在买东西的时候留个心:看看县域流通的人民币整洁度;看看超市的辅币量够不够;看看有没有人在人民币上涂写不知所谓的废话。你可以在工作中留个心眼:看看行政许可的程序能不能方便群众;看看计算机设备的运行情况,能耗减低了没;看看业务量的增减变化。你可以在检查中留个心眼:看看“一个指引、两个办法”下发后,金融机构的态度有没有变化;看看银20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时代Times监会和自己有没有在检查内容上撞车;看看金融机构的数据报送是不是又在多样化操作。只是留个心眼看看,然后用那么几百个字给上级相关部门汇报下。假装自己是个生活在县区的普通小老百姓,给县域的金融工作挑挑刺,给央行的工作挑挑刺。

其次,上级部门的措施文件能够细致一点,上级领导的讲话能够更亲民一点。央行培养专家型的干部职工队伍,但在基层这个进程还尚需时日。因此,作为基层央行,希望上级部门的文件能够细致、清晰一点。至少,在大家还缺乏足够思考能力之前,尽可能还是了解“1+1=2”,而不是去花时间探寻为什么不等于1或是3呢?作为基层央行,希望上级领导在调研讲话时能够浅白一点,毕竟学识有限,过多的云山雾罩,只会让大家发昏。美国的次贷大家也很关心,但大家更关心的是下个年度要开展些什么样的工作,能不能赋予基层央行更多的权力,在面对县域金融问题时能够底气足一些。美国佬的事,基层央行实在是没能力、没工夫去担心。

第三,希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实能够落到实处。作为基层央行的职工对上级的政策和决定都是不太了解的。尤其是一些诸如人事、财务之类的敏感性事务毕竟还是少数部门和同志的专权。基层央行的同志也不是那种恨不得什么都要知道的包打听,只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还是希望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了解一下。了解的目的不是宣传,只是为了能够增添一点小小的安全感,能够踏实工作而已。希望能够在费用紧缩的年度了解工资福利的待遇变化,而不是花一整年的时间去担心下个月会不会不发工资、不缴公积金;希望能够在人事调整的时候了解人员选调的要求,而不是在兴冲冲的报名考试后才知道这些岗位是量身订做的,与自己无关;希望在各种涉及财务的会议上看看那些能够对外的会议纪要,而不是在节能减排的时候费解、疑惑地看着某些部门依旧大吃大喝,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基层央行的胃口并不大,很容易喂饱,很容易就克服了精神懈怠的带来的困难,只是第一步要先走出来。

(二)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基层央行的职工不是专家学者,但也是有能力的,希望上级部门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当听着上级部门的同志对次贷危机、金融风暴、股市涨跌、金价飙飞等等国际大势侃侃而谈的时候,作为基层央行的同志切实有点心虚,对这些国际大形势,谈不上很深刻的认识。所知所想也只是《新闻联播》的报道和金融杂志的社论。我们不想强行地插入话题中,不知趣地来上一句:我们县的猪肉价格又涨了,很多人改吃牛肉了。我们的每天看到、听到的也确实是这些。县域金融的小圈子,容不下次贷这样的大鱼。术业有专攻,基层央行在尽自己的本分而已,这并不说明基层央行的职工素质不达标。基层央行有自己看问题角度、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有自己和金融机构打交道的方法。基层央行活在县域的水中,有它如鱼得水的优势,这是上级部门不能、也不可能具备的。基层的业务是所有工作的起始,基层的数据是所有统计的根本,基层的一字一句是所有文章的基础。没有的基层,所有的一切不就都是空中楼阁。

当然,基层央行职工也不要妄自菲薄,作为央行的第一线职工,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更强的自豪感。央行的鼎立和发展靠的不是某几个机关、某几个领导,而是所有央行人的努力。而基层央行正是奠基的那一部分,没有这种广阔、深厚的基础,哪来央行的壮大发展。所以,无论有没有人重视自己、尊重自己,至少要自己高看自己一眼:我们才是央行的魂、央行的梁,央行的水滴、央行的根。

(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争取让央行的职工成为共同富裕中稍稍靠前或是能够赶上尾巴的一批人

待遇问题是精神懈怠的一个死结,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以前,待遇问题并不像现在那么突出。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比较的对象;二金融FinanceNO.01,2012(CumulativetyNO.468)是苦日子刚过完,人的需求没有如此大。现在这个问题突出了,也让上级部门很烦心,这是可以理解。既不能大锅饭吃成一样的,又要照顾基层央行职工的需要,这确实不容易办。但事情总有解决的渠道,态度是关键,方法才是其次。

就目前而言,待遇问题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能不能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人性的问题。首先,不要把基层央行的职工当作隐世高人,大家都有欲望,都有需求。不要奢望把我们都看作视钱财如粪土的高僧,大家都没那个觉悟。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谋生,之后才是理想、追求等等。不要指望我们能够饿着肚子追求远大的理想,我们做不到,也饿不到那个时候。其次,在吃饱的时候,不要阻止大家向小康迈进。基层央行的职工不是王小二,不希望碗里的米一年比一年少。作为基层行可以理解上级部门的待遇比我们好上许多,毕竟工种不同,没什么好说的。但作为金融监管部门中待遇垫底的,这就不容易让人接受了。上级部门总是想象基层的部门能够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下得到一定哺育,但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喂饱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而不会顾及央行的感受。毕竟同情心和注意力更多是给孤儿,而不是有爹有娘却没人管的弃儿,而基层央行恰恰在很多时候是被抛弃的对象。第三,不要把基层央行的职工看作没心没肺的豺狼,大部分职工正在履行着与自己待遇并不相配的职责,一旦待遇能够衡平,会将这种积极性推到顶点。同时,上级部门应该认识到,无论是什么样的政策、改革,首先要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够有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如果待遇问题得到解决,上级部门推行任何一项政策的阻力都会很小,至少,在更多地情况下,与待遇挂钩的政策会得到更彻底的执行,乃是人之常情。

(四)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美化了,应该说:群众的眼睛是毒辣的。上级部门的一举一动基层央行的职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上级部门的榜样作用就很关键了。

首先,上级部门应该有榜样作用。很多时候,上级部门总是批评基层央行创新意识不足,工作欠缺干劲。古语说:责人先责己。当对基层央行提出要求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现在的状况就是:上级部门自己做不到事情却要求基层来做。当基层的职工听到这样的要求:心里肯定是不以为然,毕竟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做?这样的反问,的确让人哑口无言。所谓有样学样,基层央行是上级部门的影子,如果影子歪了,是不是要先纠正身子的姿势呢?

其次,希望上级部门工作部署能够明确。很多时候,县支行能够收到总行的文件,上级转来的,没有发文,只是通知,要求某月某日完成某件事。掐指一算,剩下的时间已经可以用小时计了。当大家费尽心力把总行的文件读懂的时候(总行的文件层级太高,专业术语过多,指标中英混杂,很难一目了然),上级来电话了,说:这个文件与你们无关,完毕。上级的时间和精力是宝贵的,这并不意味着基层的时间和精力就廉价的一文不值。所以,希望上级部门尊重基层央行的劳动成果,尊重基层央行把上级文件当圣旨一般的心态,不要朝令夕改,变数多多,令人无所适从。

第三,央行人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央行人是一家人,至少站到外面去,大家都扛着央行的大旗。所以,任何时候,上级部门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每一个干部职工,尊重每一个干部职工发言的权利。不要刻意表现出上下有别、亲疏有分的举动,这在短期看来无所谓,但时间一长不免变成诛心之言、诛心之行。心伤难愈,这简单的道理不需累述了。

3.端正事业追求 防止精神懈怠 篇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总书记的讲话把“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四个危险”之首,真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哲学上通常称其为意识。精神是一个人健康、信仰、志向、勇气、意志、毅力、韧性的综合体现。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干部队伍精神面貌不错,整体上是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少数人身上也的确存在着精神懈怠的问题,据我观察,大致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是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眉头紧锁,目光无神,讲话有气无力,走路慢慢腾腾,要么长吁短叹,要么怨天尤人;

二是不思进取,无所用心,盲目自满,固步自封,怕苦怕累,畏难不进,得过且过混日子,做天和尚撞天钟; 三是浮躁不安,心绪不宁,六神无主,五心不定,生活无目标,办事无日程。学习没有兴趣,常常心猿意马;工作没有热情,凡事磨磨蹭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茫然不知所措,昏昏然没有主心; 四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好读书,不作调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奢侈浪费、劳民伤财。情况不明决心大,工作不实口号多;

五是工作马虎,大意粗心,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经不起检查,更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六是办事拖拉,推委扯皮。对自己有利的事,争锋而上,没有好处的事,退避三舍;有了成绩,非我莫属,出了问题,推得干净;

七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怪话连篇,牢骚满腹。对谁也瞧不起,对谁也不信任,什么事也看不惯,什么话也难听进。评头品足,对谁都妄加指责;信口雌黄,对谁都随便议论。鸡肠小肚,目光如蝇;口中洋洋万言,心中实无一策,才疏学浅,眼高手低,而又没有自知之明;

八是品行不端,利欲熏心,谋官争权,弄虚作假,蒙哄上级,糊弄百姓,形式主义,表面工程;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奴颜婢膝,摇尾乞怜,打小报告,送小殷情,跑官要官,整人坑人。还有一些人道德滑坡,对父母不尽孝道,对子女不尽责任,对配偶不尽爱心,对群众不讲感情。

上述情况虽表现在少数人身上,虽与贪官腐败分子有所区别,但消极影响和危害不容轻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一种颓废的心态,一种灰暗的心态,一种失败的心态,一种病毒性心态。说这种精神懈怠是一种危险,毫不过分。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常常把精神比作灵魂。种种古老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绝,屡遭磨难而不灭的“民族魂”。任何长存的民族总是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国家要有民族魂,为人要有“精、气、神”。“精、气、神”象征着生机、象征着健康,象征着成功,象征着胜利,象征着可堪重任。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精神,崇高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事业。崇高精神是伟大事业的灵魂,伟大事业是崇高精神的能源。面对各种新的考验,如何激发热情,昂扬斗志,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坚定信仰,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我们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回顾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最感动、最难忘、最受启迪的是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的革命前辈、英勇的红军将士、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我们普通党员,正是那种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才做到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取得最后胜利。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近些年来,不少高官落马,被党纪国法制裁,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花花世界面前,动摇了信仰,丧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一步一步走向犯罪深渊。事实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党的纪律,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就能有效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经受各种考验,永保共产党人本色。

读书学习,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得好:“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中央领导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要读好书,要善读书。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一个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精神是不会懈怠的。认真读书学习,就能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调适,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当我们为经济上的不富裕而发愁时,当我们为自己提拔不快而苦恼时,当我们为工作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而压头时,我们就去想想我们的祖辈,想想自己当年的苦境,想想那些至今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儿时朋友,想想那些失业下岗、奔走呼号的兄弟姐妹,想想冰天雪地站岗巡逻的战士,想想烈日当空下挥汗劳作的人们,想想那些为着共和国建立和建设牺牲了生命的无数英烈,我们就应该感到知足,就应该感到幸福。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奉献了多少。这样一想,心态就会和谐,情绪就会好了起来,精神懈怠的现象也就能防止和克服了。

4.精神懈怠懒散问题 篇四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四大危险”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亟待解决,即精神倦怠的危险、能力不足在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把“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了第一位,震聋发聩,令人警醒。其实在我们的监狱管理工作上也同样存在着精神倦怠的危险,也同样尖锐的摆在我们监狱民警的面前,同样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所谓精神倦怠,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或者是因为外部环境、和自身态度等原因而不思作为、不思进取,不想作为、不想进取。精神上的懈怠是百般懈怠中最可怕的一种懈怠,如果这种倦怠体现在监狱的工作上,是十分危险的,作为一个普通人,精神如果不佳,影响的也许是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而作为一名肩负改造教育罪犯重任的监狱民警,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则事关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关刑罚的公正执行,事关监狱发展的大局,事关监狱的安全稳定,事关罪犯的改造质量,所以说,监狱民警精神倦怠情况得不到改善后果那将是灾难性的,势必给监狱实际工作造成混乱。作为监狱民警最不能丧失的,莫过于精神,最危险的懈怠,莫过于精神的懈怠。

首先是工作性质的因素造成监狱民警精神倦怠,监狱管教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领域。就其环境特征来说,有学者概括为:封闭的工作环境,沉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监狱民警,作为多重社会角色聚为一体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执法者,又是特殊园丁,心理医生,生产的技师。因此,社会常常忽略了他们从事这项职业时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忽略了在监狱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仅罪犯面临着适应问题,监狱民警同样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常年累月在一个大院上班,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监狱民警,常年只能和罪犯相伴,累月干的是相同的重复性的工作,整日眼前晃动的始终是身穿灰色白条衣服光头的罪犯,色彩单一,工作单调。当前,自上而下评价监狱工作的绩效主要是以监管安全为标杆的。监狱是否安全,罪犯是否安全,有无罪犯脱逃,有没有发生狱内案件成为监狱的基本命题,监狱干警工作中面对的都是安全的责任、安全的承诺、安全的高压线,从而使监狱民警精神上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高度压抑状态。超时工作,越是节假日期间,监狱干警越是得不到休息,导致民警的身心俱疲,和家人的人际关系紧张,继而产生家庭矛盾,致使民警普遍缺乏工作激情和进取心,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因素造成监狱民警精神倦怠,监狱的民警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无论是生活的原因还是家庭的原因,他们都渴望取得一定的社会资源,一般来讲,监狱民警目前所受到的尊重仍旧很低,这一点经常反映在监狱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待遇上,职业价值得不到有效承认,导致民警只把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工作的激情和欲望。由于监狱的封闭性,使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隔离,致使社会对民警的评价与改造教育本身的价值标准之间形成矛盾差异。尽管监狱民警是执法者,又是特殊园丁、心理医生,生产技师多重角色集于一身,然而社会上一般能认可医生或者教师的内在价值,能认可公、检、法等机关执法者的社会价值,而监狱民警却没能得到公众类似的尊敬,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民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创造性和对本职职业的热爱性,使民警自我价值丧失,民警的合理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从精神上会产生对所从事职业的倦怠。

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因素造成监狱民警精神倦怠,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造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监狱发展的焦点之一,社会对监狱的改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社会总是将监狱的功能无限放大,希望监狱办成如学校、医院、企业甚至民政救济机构、社会保障机构等,忽视了监狱功能的主体性和职能的局限性,往往对监狱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无形中给监狱工作增加了除了改造罪犯之外的额外压力。对监狱过高的期望值和对监狱教育改造投入与产出的反差之间的矛盾,使监狱工作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公众的期望,也加大了社会公众对监狱工作的负面评价,大大增加了民警的精神压力。第四是因为个人理想信念的原因而使精神倦怠,精神源自理想,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面对贫富分化的矛盾,供需差距的矛盾,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从而使人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以致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昂然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逐步消磨甚至丧失殆尽,必然制约学习力、创新力、决策力、执行力、竞争力等系列能力的提升空间。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理想的动摇导致精神的滑坡,如果在监狱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精神懈怠、丧失高度的警醒,无视监狱工作的社会责任,无法采取有效的预警措施和长效机制以确保监狱工作的顺利推进,不能有效促进公平正义执法,安全稳定生产,不但监狱难以稳定,也影响社会的和谐。

面对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对监狱的新要求;面对党和国家对监狱工作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监狱工作的新期待;面对开放透明和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面对监狱内各种严峻复杂的考验;监狱工作在执法理念、能力、效果、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如果不能很好的调动起作为监狱最前沿的民警精神力、创造力,那么后果是可以预见的,都说监狱是战场,打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美国军人的字典里战场上没有和平期,只有战争期和战争准备期,同理,在矛盾集中的监狱里,没有平安期,只有显形期和隐形期,改造与被改造的较量时刻都在进行,较量在素质层面,素质的较量在于思想,思想的较量在于精神上,精神不振则每战必殆,在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改造者和被改造者的角色就有可能互换,这是万分危险的,这就要求监狱民警要枕戈待旦,精神不懈,时刻准备着,“安不忘危,忘战必危”这些千古恒言在监狱内更加具有警醒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监狱民警现实存在的“精神懈怠”情况,应该思考如何通过体制、制度的改革,激发民警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事业的成就感、自豪感,激发民警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忠诚和奉献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现阶段摆在监狱工作中的一个大命题。

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主体意识,他的心愿与心情,他的精神与体力都活跃起来,他才能有生机,有创造力,有能动性,控制和压制是绝对不可取的。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一切阻碍监狱发展的落后的东西都会遭到摒弃,创新的理论、创新的文化、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将是未来监狱发展的主流,监狱民警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克服倦怠的精神,提振勇于攻坚克难的锐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监管改造工作和自身建设,着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增强政治意识,着力巩固能力素质,着力加强品德修养,着力提高自身的精神追求,着力拉升思想境界,这对于更好的发挥监狱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精神懈怠懒散问题 篇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郑重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然而,作为“四大危险”之首的“精神懈怠”危险常常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正如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大凡创业者刚开始无不兢兢业业、聚精会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后继的守业者由于客观环境的好转却渐渐沦为“温水中的青蛙”,在安乐中精神懈怠从而萎靡不振。由此可知,精神懈怠的危险作为最大的危险关键在于没有意识到危险。这点是最可怕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常犯的错误。因此,当我们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断学习,坚定信念。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读书学习是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学习是我们胜任现在工作的必然要求。一个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精神是不会懈怠的。认真读书学习,就能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肩负的重大责任,坚持率先垂范,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些。要采取分散自学、集中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钻研,努力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科学发展。要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多一些看书学习。我想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学习的热情和韧劲,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坚持深入学、系统学、持久学,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就一定能提升理论学习的新境界,从而真正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党的与时俱进,最后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加强自身对革命奋斗精神的修炼。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无私奉献、誓死前进的革命奋斗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是革命奋斗的精神依然需要我们保持。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革命奋斗精神,关系着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永保先进性,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做到:

一、要有新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陈旧的观念落后于时代,会束缚我们脚步;先进的观念与时代合拍,会引导我们向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决定风貌。健康的精神充满斗志,能让人勇气倍增;病态的精神缺乏神采,会使人消极堕落。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更上层楼,做一流的工作,始终保持蓬勃朝气、自强不息的意识,有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劲头。

三、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勇于创新,事业就会前进;怯于创新,发展就会停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创新才干,改进工作方式,用新思路、新举措开辟新道路,取得新的成果。

不断培养和加强自身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其外在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呈现多样性、变动性,但内在本质是永恒的。其本质并非是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赋予它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形式。我们当代大学生,面对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新形势,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其艰苦奋斗精神应理解为:在生活上有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上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知难而进、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在学习上有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学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然而,针对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富有激情、情绪化重、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等年轻共有的特点,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和挫折教育。

一、加强自身的忧患意识。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战争和贫困,他们身上缺乏上世纪初叶时华夏青年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的决心。这是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关键,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理性思维。安与危、喜与忧、祸与福都是辩证共存的。古人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等就是在宣传这种辩证法。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说到底,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会深怀忧患意识,把忧国忧民作为爱国爱民的一种体现,把为国为民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国家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让大学生切实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经济、科技发展的对比,找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进行党史教育、典型人物创收史教育和反面人物的警示教育,增强对艰苦奋斗现实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树立一种社会责任感,使我们真正理解现在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荣辱兴衰,关系到个人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二、加强自身的挫折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其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或受到挫折后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其中一些人就开始幻想或者说奢望不经过艰苦奋斗却能够获得成功,并沉溺在这种虚无之中,拒绝和否定艰苦奋斗。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就要学会怎样去面对挫折。一个大学生如果经不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的考验,即使他有满脑袋的知识,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作为。因此,大学生的成功必须有坚强的挫折容忍力作后盾才行,应该做到遇挫折而不气馁,处逆境则更奋发。在挫折面前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百折不挠,直到最后实现目标。

戒骄戒躁,谦虚进取。诚然,戒骄戒躁、谦虚进取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但反观身边的大学生,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这种美好品质的同学真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急躁,沉不住气,骄傲自大,颓废,已经成为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品质”。当然,这番话难免过于极端、武断,可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这样的大学生确实不是鲜有其人。即便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上的不足。

在学习中,我们要戒骄戒躁、谦虚进取。维新人士谭嗣同曾说过,“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由此可见,骄傲确实是学习途中的第一道“拦路虎”。我们若想取得较大成就,非得将之扫除殆尽,否则无异于“养虎为患”。在学习中每有所获之时,我们信心倍增,心情愉悦,若是不把握住度,则极易“演变”成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再加上他人的一两句奉谀之词,狂妄自大也就“应运而生”了。人一旦狂妄自大,就难免闭目塞听,拒谏饰非,不管是对圣贤书还是对箴言都会置若罔闻。学海无涯,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名师大家大都活到老学到老,从不认为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平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和资格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学习呢? 满招损,谦受益,古人已将道理说得透彻至极。谦虚绝不是点头哈腰,奴颜屈膝,而是高姿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须知即便自己再优秀,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虚心向他人请教,才不至于闭门造车。谦虚的人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师说》中也写道。其实,身边的人都能为人师,虽然他们此长彼短,但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从之”。

以上就是我对当代大学生该怎样面对“精神懈怠”危险的建议,也许区区的几千字并不能解决当今的问题,但是我希望它能对我们一些小小的改变。因为小小的改变能使我们感到我们还能有危险意识,我们还没有完全懈怠下去,这样我们就有进步空间,我们就会坚信:明天会更好!

6.解决员工懒散问题的“良方” 篇六

执行力是指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

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

简言之,执行力就是做事的行动能力,把事做完并做出结果的能力。

员工的执行力作为企业的重要软实力之一,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许多重要的作用:

1、维持企业的运营

一个组织要想井然有序地生存下去,必然少不了严格且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就是员工执行力的表现之一。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企业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虽然后天是美好的,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会在明天晚上死去。”

根据中国工商总局调查结果显示:中国80%的企业在成立第二年年检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企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纷纷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一个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

2、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

例如,华为成功的诀窍之一在于它的“狼性文化”、“乌龟精神”和“眼镜蛇特质”。所谓“狼性文化”,就是偏执的危机感、拼命精神、平等、直言不讳、压强原则; “乌龟精神”指的是认定目标,心无旁骛,艰难爬行,不投机、不取巧、不拐大弯弯,跟着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 而“眼镜蛇特质”是说华为管理组织上要像眼镜蛇——头部可以灵活转动,一旦发现觅食或进攻对象,整个身体的行动十分敏捷。由这三种精神文明看出,华为成功的最大秘诀其实在于其强大的执行力,在于在执行力上建立起来的先进的企业文化。

3、实现员工的长远发展

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员工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强大的自信心和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这类员工往往清晰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进而采取最适合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更好的发展。当一个企业有很多具备较强执行力的员工时,企业往往会形成高效率、相互学习的氛围,带动其他员工的共同成长。

执行力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如何保证员工执行力这个问题,不管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比较突出,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执行力会遇到更大挑战。

这是因为企业建立初期,发展规模较小时,一般会有企业一把手直接监督,对人员影响力相对较大,工作目标清晰准确时,执行力一般都比较好;而企业发展规模增大后,权限会出现一级二级等多层时,执行力的矛盾就会面比较突出。

对国外企业进行考察时发现国外的企业中也存在中小企业执行力没有问题,中大型企业执行力要弱。由此可以看出,人多时不好管理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员工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小企业的领导者相对来说工作的责任心及态度都比较职业,其督导能力比较强,而进行跨级管理后执行力打折的第一个短板在于中层经理不够职业。因此,要提高对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应该将干部免职作为执行力考核的一个条件,以保证企业拥有合格的中层干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旁人的行为影响,很多员工喜欢去研究上级的喜好和习惯,并渐渐地让自己去适应并迎合这一喜欢和习惯。所以,如果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不强,喜欢拖泥带水,其下属必然效仿,导致整个组织的无效率。提高中层干部执行力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中层干部提高执行力的根本是提高其道德品质。

中层干部的道德修养代表着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是企业形象的表现之一。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中层干部,必然会以维护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为自身任务,而不是为一己私利牺牲别人的利益,他们知道如何才能用最好的方式去实现企业的发展。以德服人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②建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并加大考核力度。

中层干部的作风严不严除了自身存在问题外关键还要看管理到不到位,要想提高中层干部执行力,就需要建立相适应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完诉举报、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观念,严格作风纪律,规范行政行为。除了加强干部监管外还要加大对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力度,定期不定时的对中层干部进行考核,让干部自觉的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③建立合理的中层干部上升机制和任用机制。

很多企业的中层干部想要继续往上升职的机会很小,这也是导致人浮于事的原因之一,要建立合理的上升机制,让中层干部有工作激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提高基层员工的执行力

企业完善中层干部考核的同时,执行力可能还是比较弱,这更多的是由于在工作落实中,基层会存在不会做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的现象,此时企业应该结合各部门人员特点将组织目标进行合理的细化与分工,形成组织规则与要求,将执行力变为具体细化的工作要求,建议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确定标准和计划。

企业可以在制定好组织目标后,将员工每天的计划报送总部,总部按照标准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该检查应该包括检查的程序、时间及标准,特别是要明确重要的处罚标准。

②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只有沟通顺畅,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才会降低,员工才会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最有效率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沟通机制也有助于公司内部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的成长,促进员工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③加强基层执行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执行力文化所体现的核心,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和服从、诚实的态度。要营造“不讲任何借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把“不讲任何借口”作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使其自觉超越自我,敬业奉献,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为实现自身价值,为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④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有助于帮助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引导个人发挥潜能,进而提升基层员工的执行力。

总之,企业执行力不足在于干部不足(主要是指中层干部)、落实在基层的考核要求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两方面,企业应该培养合格的中层干部,使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地因人进行组织目标的分解,严格考核监督力度,一般来说处罚力度越大执行力相对会越好。

7.治理庸懒散贪问题个人剖析 篇七

最近一段时间,我县结合全省集中开展治理“庸懒散贪”,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活动,我个人认为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说明我们确确实实地存在这些问题。好在我们认识到了“庸懒散贪”对我们工作的影响,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危害,整治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首先是从我做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不多,干得再漂亮一点;工作多了,干得再紧凑一点,条理一点。心里时刻装着你服务的对象,待他们要和气,要笑脸相迎,要把他们的事情办好,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气质与威望,才能落得好名声。其次要加强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的一个途径,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高人学习,把学习当做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要看做一个重要部分。

我县深入开展治理“庸懒散贪”活动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先后组织学习了有关文件和上级领导讲话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我对开展“庸懒散贪”问题治理活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照自身实际开展自查自纠。下面就自身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剖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思想作风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日常工作中,只是一心想本职工作抓好,对全局观念认识上还有提高的空间。

2、在学风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平时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比较多,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就更应该努力的挤时间,否则在工作上就不可能具有预见性、系统性和超前性。我要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造自己、分析问题、指导工作能力。自己虽然能坚持自学,但学习的时间还不够,学习质量还不高。

3、在工作作风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主动创新意识不强,靠惯性思维工作;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

4、在精神状态方面,工作缺乏激情,有时容易产生懒散情绪。表现在遇到工作繁多、工作出现问题一时找不到出路时,会比较浮躁,不能积极履行职责。

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自认为掌握基本的业务就已足够,没有必要学习业务知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困难时却不能及时想办法去解决;写作上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学习、研究,缺乏独立性和钻研精神。二是没有清晰的工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心理上存在一些懒散、浮躁情绪;仅满足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在现有水平上停滞不前,工作效率不够高。三是自身责任心不够强,工作上有时比较被动,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意识;不研究新问题、新政策;工作标准要求不够高,质量不够高。

三、整改措施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认真了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目标,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坚持勤奋学习,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 坚持主动学习、多学习,勤学习,平时主动学习理论政策,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认真研究各种材料,做到勤学勤问,勤写勤改;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到各科室,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树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身能力,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工作独立性,尤其是文字写作的独立。

2、明确工作目标,树立拼搏进取的精神

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浮躁情绪,树立清晰的工作奋斗目标,制定详细合理的个人工作计划,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拼搏进取的干劲,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不断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做到有上进心,扎实肯干,吃苦耐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强化责任意识,树立主动创新的精神

增强纪律观念,提高个人责任意识,勤思考、多研究,本着认真负责、主动意识强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不应付不被动。善于发现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新政策,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质量,促使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四、心得体会。

一是治理“庸懒散贪”须以自身思想观念为切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变得日益多变和复杂,如何在这样快速变革时期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奋斗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切入点。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敬畏职业道德,贯彻行为规范,强调奉献精神,从自身意识层面强化爱岗敬业、踏实苦干、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类困难、诱惑、迷茫时立得住、看得清、走得稳。其次是要坚持把自身的价值体现与财政事业的进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事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推动自身业务取得新的突破。

8.“庸懒散贪”个人问题剖析与解决 篇八

为贯彻落实“治庸、治懒、治散、治贪”精神,结合本人工作情况,对整治“庸懒散贪”问题专项工作内容进行了学习和总结。

自全省开展“治庸问责”活动以来,学院严格按照 “整治庸懒散贪”活动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有效推进作风建设专项活动,较好地完成动员学习阶段任务。本人也积极按照学院的要求,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会议等认真学习并撰写了学习笔记,把学习成果做扎实。在查摆剖析阶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工作、纪律、作风、廉正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剖析思想根源,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批评和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庸、懒、散、贪”对实际工作带来的危害,明确整改的目标和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重点治理“庸、懒、散、贪”行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切实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我将坚持和发挥这一好的做法。

“庸懒散贪”要分开来理解。“庸”的行为主要是指对上级领导作出的决策和部署不能坚决贯彻落实,对工作职能和工作岗位职责认识不清。“懒”的行为主要是没有工作责任心,精神状态差,不积极履行职责,有关规定、行为规范和办事程序于不顾,敷衍塞责的行为。“散”的行为主要是指主观能动性不强,自由散漫,对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或乱作为,以及违法违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贪”的行为主要是指铺张浪费、贪图享乐,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行为。

“庸懒散贪”行为不论是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影响。一直以来,我将自身的才干投入工作,努力向着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目标前进,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发展,让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要实现这个人生和事业上的追求,就必须要彻底摒弃庸懒散贪的恶习。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处处都要为人师表,以教师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而且要常学习,“人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是我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我对此深有感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学意识不强。不善于抓紧点滴时间用于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进。学习不够主动,平时没有学习计划。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也做得不够,有很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学得不够。

2、学习存在自满情绪。性情急躁,遇上处理具体事情,往往是凭主观臆断和经验去分析情况、处理问题。有时工作中碰到困难还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不主动找原因,使自己工作陷于被动。

3、学习没有落实到位。有时只注重实用主义“急用先学”不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学习,对于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

二、原因分析

1、思想树立不牢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不能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运用,焦躁脾气和烦躁心理时有发生。自我要求有所放松,忽视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在自身学习上研究思考问题的力度不够。

2、自身学习不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进。不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工作思路不宽,有时自认为自己在处里各方面表现还可以,因此一般就不去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3、自我要求不严。在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没有过多考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

三、整改措施

1、在思想上,进一步破除对治理庸懒散贪实施效能提升行动的畏难、消极等不良情绪,切实形成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良好风气。

2、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依法执教。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工作相关理论和规章制度。把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自己的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通过学习吸取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教师更应如此。这也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

3、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刻苦,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教师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样也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4、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教师对待学生的原则是要有爱心,须宽以待人,宽容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激励。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第一个学生。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要有集体主义观念,做事情要以学校的利益为重,不能只讲待遇,带着情绪工作,个人主义严重,漠视规章制度,随意性强等问题。

5、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永葆工作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凭主观臆断行事。二是要敢于讲实话、真话,敢于听实话、真话。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三是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地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真理、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虽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彻底将“庸、懒、散、贪”转变为“勤、快、实、廉”行为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我长期坚持学习,不断克服自身缺点,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查找自身不足,日常整改,加倍努力。

总之,杜绝“庸懒散贪”的工作需从细节做起,坚决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细节上做好了,整体工作水平和效能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摒弃庸懒散贪的恶习,就要增强责任心。要对工作负责,在工作中积极创新、善于总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每一项工作、每一次任务,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完成。治理庸懒散贪,需要增强进取心。工作中只有想着不断进取,才会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才会拥有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做文明中国人作文下一篇:六一亲子活动方案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