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时评

2024-10-21

选秀节目时评(13篇)

1.选秀节目时评 篇一

选 秀 节 目 利 弊 谈

如今,众多选秀节目挤满了电视屏幕,2010年,选秀节目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大丰收,《快乐男声》、《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名师高徒》、《非同凡响》„„数不清的选秀节目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肆无忌惮地瓜分着娱乐新闻,势不可挡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选秀出身的平民偶像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容貌俊俏,或实力不俗。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何洁、周笔畅、张杰、BOBO、马天宇„„这些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选秀节目,就没有这些一炮而红的新生代明星。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选秀节目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办得如火如荼,必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选秀节目放低门槛(有些甚至是“零门槛”),着力打造“草根偶像”,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在这个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时代,选秀节目对那些怀有明星梦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好机会,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自己的粉丝,获得经纪公司的合约,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艺人,势必会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其次,选秀节目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以“不限任何才艺”作为宗旨,不失为一股清流。唱歌、跳舞、模仿等多个门类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争相辉映,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视觉盛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首个记忆类选秀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另外,2009年央视春晚让刘谦红遍大街小巷,魔术类选秀节目《金牌魔术团》应运而生,在那个春夏之交,让魔术彻头彻尾地火了一回。以上节目的热播,证明了选秀节目仍有活力,而摆脱单一模式则是挖掘其潜力的不二法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选秀节目更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再次,伴随选秀节目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选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娱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广告到短信,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估算——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总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选秀节目带来的种种问题令人无法回避。从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引发全国范围的选秀热以来,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选秀节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势有余,创新不足。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儿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编导在台前幕后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的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可能正是因为主办方把财力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选秀节目都始终按照老套路年复一年地开展着。这种大同小异的选秀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与观众态度的转变。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风向标,自2003年开播至今,其比赛制度、评委组成、选手风格均几乎一成不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今年的《快乐男声》人气明显下降,平均收视率仅1.237,总决赛收视率也只有1.98。(2009年《快乐女生》平均收视率2.72,总决赛收视率4.15。两者均被要求“不允许短信投票、不允许煽情、不允许在黄金档播出”。)金牌卫视的强势栏目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选秀节目的处境也不难猜测。然而追根究底,选秀节目的创新,应当从根本抓起,只有充分发挥电视人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才能使趋向衰落的选秀节目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狂热参与,盲目追星。选秀节目是时下新人出道的主要途径,在很多人看来,更是一条捷径。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张含韵放弃了07年的高考;陈楚生难圆继续深造的梦想;黄雅莉去了新加坡“游学”„„在学业与事业之间进行抉择成了选秀明星们难题。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在人们抵制盲目、疯狂追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选秀节目主办方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病态的追星行为应当受到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调整“问题粉丝”心态的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追星行为。

第三,品味不高,导向偏失。选秀节目往往号称自己走“平民化”路线,门槛磨平了,参赛者的素质自然是良莠不齐。另外由于选秀比赛对文化素养的考察甚少,使得部分选手错误地认为只要才艺方面表现得好就能取胜。选手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薄弱,让“选秀”(尤其是“海选”)成了洋相百出的“耍宝”,本就是业余的表演也因此更显得缺乏深度与内涵。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的导向作用可谓非同一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宇春(2005年度《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引发的一场“中性风暴”。而最近的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湖南卫视——今年《快乐男声》的比赛中涌现了大量男扮女装的选手。尽管我们尊重这些选手的个人风格,但不得不说的是,选秀节目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定型,正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因此,选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传播者的责任。

2007年是中国选秀节目数量最多的一年,而数量上的猛增却没能使节目质量有所突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称其庸俗媚俗,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这盆冷水,适时地阻止了选秀节目的泛滥。经过了2008年整整一年的沉寂,中国选秀节目又一次夺走了人们的眼球,相比之前,此时的“选秀”已经能够在娱乐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选秀节目这种草根娱乐文化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2010年11月2日

2.选秀节目时评 篇二

一、从《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看中国选秀节目

7月31日《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播出第一集, 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也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狂潮, 不仅有普通百姓转载视频大加评论, 就连许多大牌明星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欣喜之情, 纷纷称赞自己所喜欢的好声音。《中国好声音》从开播起, 其收视率就一直飙升, 随着收视率及影响力的不断飙升, 《中国好声音》成为大众的焦点。《中国好声音》的独到之处, 定位在“励志”和“专业”两大特征上。

首先, 节目形式新颖, 引人入胜。《中国好声音》在评委身上做了重大突破, 四位导师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庾澄庆幽默诙谐;刘欢庄重沉稳;那英大气豪爽;草根出身的杨坤更加感性亲和。在形式上也是别具一格, 首次采用“盲选”式的淘汰, 导师的“转椅”做到了先闻其声再观其人, 充分显示了注重声音的本质, 打破了以往面对面选秀的格局, 而且歌手不再被动, 以往的选秀都是评委在现场打分决定选手的去留和命运, 而好声音则是选手有权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导师并接受培训, 最后到时再通过筛选的方式层层选拔, 使节目的环节更新颖, 更具有可看性。新颖的节目形式, 大大提高了节目的专业性, 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其次, 节目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 催人奋进, 感人心灵。

二、选秀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 在这期间, 我国众多的选秀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 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引起了观众的非议和质疑。

1. 选秀节目文化品位不够高雅, 道德风范有待提高

选秀节目有较强的参与度和观赏性, 如果能在节目内容上做出调整, 给予观众全新正面的引导, 在收视率和舆论引导上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选秀节目火爆之时, 许多人表现出了极端关注, 形成了一股不理智的力量, 许多年轻人都觉得参加选秀可一夜成名、实现梦想, 所以一些年轻人产生过激行为, 比如在街上疯狂拉票, 放弃学业参加选秀等。

2. 选秀节目过度泛滥, 形成无序竞争局面

随着“超级女声”的成功, 很多电视台纷纷跟风。近几年我们看到的选秀节目有20多个, 很多的节目都是在复制和模仿国外的节目, 这样节目多了, 最后只能让观众感到视觉上的疲劳。而很多电视台的节目只是编辑和导演的一个策划方案和想法, 没有得到论证就匆匆地上马录制, 或者是克隆其他电视台的节目, 造成类似节目一大堆, 哪个台播的都一样, 这些选秀节目在这样一个以节目创新吸引观众的时代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3. 选秀节目真实感欠缺, 作秀成分较大

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及娱乐趣味性, 据不少制作人介绍, 选秀节目对选手的包装必不可少。加之选手大多是普通百姓, 面对镜头, 难免紧张或希望有更好的表现, 因此不自觉也就带有做戏的成分。还有一些选秀节目在拍摄和制作的时候, 拍摄的画面和配音等都有很重的人为制作的痕迹, 修饰得过于完美, 体现不出选秀节目的真实原则。

4. 选秀节目制作简单, 单纯记录, 缺乏审美

在选秀节目的制作方面, 国内外节目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外的一些选秀节目中会运用很多拍摄电影的特效来渲染节目的气氛, 比如直升机拍摄、交响音乐、水雾、特技等等。让选秀选手的身体、语言、动作等都能够淋漓尽致地“秀”出来, 而我们看到的国内的节目, 很多都只是用了简单的拍摄手法跟随记录选手的聊天、走路的画面, 千篇一律没有特点。

三、打造真人秀节目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在真人秀节目的数量越来越多, 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果仅靠形式上的“克隆”, 不注重节目的内容和质量的话, 是难以有生命力的。

1. 仔细琢磨观众的心理

真人秀节目最大的特点, 就是能够满足观众在此时、此地想知而欲知那些在此时、彼地与自己同样的一些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好奇心理, 因此在节目中设置悬念、冲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在节目的设计上也要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品味和习惯, 在节目规则、环节设置上, 不能单纯为追求火爆刺激效果而使观众产生逆反心理。

2. 在节目制作水平上下工夫, 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

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都是在普通人中选出来的, 观众在看他们的时候也会感同身受, 同时, 参与者形象、动作、语言、表情都应“秀”到极致。多信息、快节奏、写实、抒情等都是真人秀类节目形式上突出的个性, 因此在镜头运用、音效、特技等方面也要比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讲究, 在节目的拍摄、剪辑、包装上都应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3. 有选择性地挑选参与者

真人秀节目同其他娱乐节目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与观众的贴近度高, 观众从节目上的角色中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或像是看到了自己的邻居。因此, 对参与者的选择标准首先是要有个性, 而不是美貌或者上镜, 对此, 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手段进行观察和了解。其次, 是要了解观众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 并观察参与者在镜头前是否有表现欲和表现能力。

4. 有完整的经营战略

3.选秀节目,越选越秀 篇三

看到选秀节目的这些乱象,不禁对选秀二字产生了好奇。于是,查阅字典,发现“秀”字一栏有着这样的解释一“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美丽而不俗气”。可有些选秀节目,从参赛草根、明星,再到嘉宾,真的是很难与“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相匹配,于是,退而求其次,希望看到一档“美丽而不俗气”的节目,然而,结果往往是“艳俗”。

一声叹息之后,恍然发觉,选秀的这个秀,似乎已经不是我们理解的“特别优异的,亦指特别优异的人”,“美丽而不俗气”,而是从外语“show”舶来的译音。人家的词拿来用一用,可以;但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髓要是丢了。甚至被歪曲了。可太不应该了。

某选秀节目曾经有一期,嘉宾评委对参加选秀节目的小姑娘的点评简直是不堪入耳。她也是曾经年轻过的,面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让她损得站在台上直掉眼泪,她于心何忍?俗话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方可能是水平不高,但你也不能这么尖酸刻薄地损人家啊,您是心里有不痛快发泄出去了,可这会对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您想过吗?她的评论已经不是自己所谓的“直率”了,而是人身攻击了。一档选秀节目,倒成了嘉宾的秀场。

现在,很多明星显得太过浮躁了,不花时间去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却把精力投身于选秀节目,在节目摄制过程中,扭捏作态,装傻充愣,装疯卖傻……为了能够吸引观众更多的关注,甚至不惜自己制造炒作点,与其他明星争风吃醋,成为栏目组头疼的“戏霸”。有些明星选秀节目所参与的明星,不少都是要么风光不再,已然过气,要么就是混迹娱乐圈多年却常年不红,甚至是一些已经让人淡忘的明星。他们来到选秀节目中,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这种方式其实只能一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时间长了就会让人厌倦,令人反感。原本立意不错的选秀节目,却让一些明星抢了风头,然而,却是负面的。

还有一些草根秀者,看到选秀节目是一个可以走“捷径”的机会,于是,原本带着一身本事准备展示自己的才华,却到后来,在节目组“剧情”需要下,违心“煽情”,让观众不知道该赞叹选秀者的一身功夫呢,还是该同情他们被添油加醋后变得不寻常的身世。选秀节目,难不成让选手们个十都成为苦大仇深才能让观众接受吗?

4.选秀类电视节目策划 篇四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联盟歌会》、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安徽卫视《超级新秀》、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选秀节目开始了荧屏狂轰乱炸,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会更为庞大。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市场已经由星星点点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狂飙突进阶段。

面对巨大经济效益地刺激,各大电视台纷纷一哄而上,部分选秀节目出现哗众取宠的献丑、搞怪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的门槛便水涨船高,节目整体出现萎缩,节目质量开始下降:节目内容过度雷同化,普遍缺乏新意;节目主题虚无化,低俗化严重;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在平民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如何开扩一个全新的特色题材,探索一种独特的创新形式来整合节目,成为当前选秀类节目的最为急迫课题。

二、特色创意

《吉林之星》作为吉林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必须体现浓郁的本地地域特征,展现本地文化风俗。吉林作为东北文化的“领头羊”。其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形成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与交往,养成了吉林文化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文化品格。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兼之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养成了一种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性格。

节目如何体现本地地域文化呢?节目可以挖掘吉林特有的歌舞,竞技,曲艺等文化宝藏。弘扬吉林人民的动人风采与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二人转”作为一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艺术。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曲调丰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可以对“二人转”进行适当的挖掘利用,用“二人转”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全新包装,让晋级选手参与“二人转”的娱乐表演„„

三、节目宗旨:

节目意在表现浓厚的地域特色,表现吉林儿女优秀的姿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此类选秀节目,充分挖掘吉林优秀特色地域文化“富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将节目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节目经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全方位展现吉林之星的形象与风采。

节目时间

(1)节目时长:30-60分钟

(2)节目举办时间每逢周末上午

节目地点

(1)建议在省人民广场及文化广场等具有代表、标志性的地点举行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供一个醒目、广阔的背景。展现本地地域风情

*节目策划书*

*您的鼓励与支持是我们成功的最大动力*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二)开扩一个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演员和观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营造一个比较融洽的环境,避开大家感到陌生的演播厅,改在观众比较熟悉的环境,拉近舞台上选手和观众参与者的距离,营造一种“星民一家”氛围,调动大家参与节目表演的积极性

(四)利用大环境,展现大手笔,大气势,又可做到因地制宜,节约节目成本。

四、节目形式

1.节目一方面会保留《吉林之星》中观众所熟悉和接受的部分;另一方面,则要在实践中将具体环节细化,使其完整独立。以晋级选手为主题,展现选手的风采。

2.增设新的环节与看点。在已有的文艺性、娱乐性的基础上,加强节目的地域文化色彩。加入一些能增加地方色彩和烘托主题的地方歌舞竞技,这样既可以增加观众新的收视点,又可提高节目质量品位。

本次活动将基层下乡的互动方式,采用户外直播,保持节目的新鲜感、原汁原味。节目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将平民生活化、平民自然化、平民大众化和平民电视化为融为一体,力求欢乐、紧张、刺激、火爆,力争每一个节目都能够使选手全力投入,台下观众兴味盎然,电视观众印象深刻。无论是传统表演节目,还是根据本地地域特点设计的,都必须以现场效果和电视效果前提基准。

五、节目阵营

1.节目评委

邀请著名东北“二人转”笑星,东北著名的歌手,东北表演艺术家等有知名度和代表性人士共同组成。

2.现场观众

(1)来源本市基层代表、各界观众及赞助商派来的观众为主。

(2)粉丝团以青年人为主,活跃的思维,敏捷的身手及澎湃的热潮无疑成为营造节目整体氛围的重要元素。划定各自支持队伍,统一着装。

(3)参与互动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成为节目互动元素,增加节目的看点。

3.节目主持

采用一名青春靓丽的偶像型女主播和一名幽默风趣知识型男主持,此外还可以应邀请东北著名的演艺界人士或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共同担当。主持人要求:一具有亲切感,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电视观众群;二,幽默风趣的调侃,能调动观众积极性。三是对本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禁忌的话题上起把关作用。

六、节目环节(本期以“吉林之星走进基层”一期节目为例)

1.本期节目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吉林星辰 用幽默风趣的得体的语言,新奇的电视手段,将选手评委一一亮相。建议用东北特有的二人转展现选手的风采。我们可以根据参赛选手自身特点,精心为他们设计“二人转" 形象。

(2)曲舞传情这是这期节目的开场节目,在选手表演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中营造吉林浓厚的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东北地域文化精华。如女生独唱《芦花》,朝鲜族舞蹈《喜悦》,歌舞《吉林,我可爱的家乡》等

(3)星象专列让选手精彩表演,评委幽默的点评,主持人机智引导构成了此环节高潮。选手表演必须符合吉林地域特点,可以选用一些特色的地方歌舞。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a)说一说,有什么理由成为“吉林”之星?何为“吉林之星”,简短地讲述一些选手自己心目中对吉林的印象、故事等,升值可以用电视手段,加深观众对吉林之星的印象。

(b)听一听选手演唱东北特色的歌曲。天籁般的东北高腔然观众耳目一新,比如请选手倾情演唱一曲东北热歌《东北一家人》,评委进行点评后,再请艺术家与选手同唱这首歌,回顾这段当年轰动全国的故事。

(c)演一演选手表演二人转小品。火辣辣的二人转,红绸绿袄的姑娘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借助当前风靡全国的二人转为节目造势。

可以借助大屏幕,看一看选手在排练二人转幕后的有趣真实故事,将情感和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4)“星民互动”(选手与观众互动)本环节可以包括游戏、竞技、绝招等,具体细节依照选手特点制定,重在表现“吉林之星”的风采。

比如我们设计一下项目:

1.反串 反串知名歌手演唱具有本地特色的歌曲。

2.赛歌。观众,评委与选手展开歌唱比赛。

3.模仿举行模仿比赛,演绎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

我们在吉林之星特有的其乐融融的现场氛围中,在选手与观众互动中,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本期的节目。

七、节目热点

1.找准自身优势特色,开展科学定位。节目整体必须立足于本地,节目充分挖掘东北区域特色,打出的东北特色“牌”,一方面凝聚自身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结合自身所处的省情、台情以及本身所拥有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现实情况确立此特色定位。由此锁住观众眼球,成本低而收视率高。

5.选秀节目时评 篇五

迅速蹿红的新词“粉丝”令人刮目相看。其实,“粉丝”原本不是一个新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语常用词,表示一种细细的、长长的、极为常见的淀粉食品。但是,眼下“粉丝”又确实是一个新词,它值的不再是一种食品,而是人,是追星一族。查阅一下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铺天盖地的“粉丝”就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流行语,它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应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当前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这些词语的出现与流行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是这些词汇的出现不但有正面影响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了“PK”的出现也有了“PK王”的衍生。“PK”的地位是选秀节目一直以来位居榜首的。意为两人之间的竞争,达到了一种二人必须只有一位胜出的意思。它相近意思的词有竞争,对抗,但相对来说“PK”显得更洋气和简单,却也能达到一语中的效果。衍生词“PK王”意思则为经常面临失败甚至到了淘汰的境地。最近火热的尚雯婕在当年的超级女声当中则被批为“PK王”的称号。但是今天的成功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谁又能知道她已往“PK”王的称号是否有对她鞭策的作用呢。

流行语与其他社会流行现象一样,也是社会的产物,真实的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选秀流行语的盛行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一选秀流行语是对我们汉语言交际的补充和发展。其二选秀流行语表现出一种娱人娱乐松动的舆论空间,这是值得肯定的一种社会语言多样化的前进表现。其三,流行语是最具活力的生长点,新词语大量涌现,是语言生活生机勃勃的表现

选秀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语言现象,但同样应遵循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标准。但是,选秀之类的流行语暴露出的不规范现象更加明显,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消极影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一滥用外来词和方言词,引起了词汇运用的分歧和混乱。很多人把耳熟能详的词语被同音词和谐音词代替,“版主”写成了“斑竹”,“美国”写成了“米国”等等,这些撇开不谈是否有趣味性,但是却明显的显示出一种低俗化和庸俗化的感觉。其二很多明星粉丝的名字影响了明星的声誉,和自身的发展不搭,显得尤其的天真和幼稚。何洁的粉丝叫做“盒饭”,许飞的粉丝叫“飞碟”,陈楚生的粉丝叫“花生”,张靓颖的粉丝叫“凉粉” 等等。放眼望去,整个超女比赛现场俨然一个食品仓库。

6.选秀节目时评 篇六

摘要:中国好声音如今已经成为成功节目的代名词,它的火热自然有值得追捧的地方,但是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的选秀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对选秀节目的追捧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浮躁和对名利的追逐,值得引发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选秀节目 真实性

也许,你并不了解音乐,音乐对你来说只是闲暇时间的消遣,也许你不喜欢看电视节目,电视对你来说只是在浪费时间,也许你不认识不认识快男、不认识快女,你对所有的娱乐节目都不感冒。

但是,作为中国人的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好声音。

2012年,中国好声音席卷电视荧幕,它引进了海外《The Voice》模式,对传统单向度、金字塔型的选秀模式进行了翻新,在2012年夏天着实刮起了一阵“好声音”旋风,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1.91,份额7.71%,大街小巷的人们都会哼几句爱要坦荡荡,会吼两句high歌,会故作深沉的低吟:“想你的夜,多希望你还在我身边”。而在大学校园里最深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晚会还是比赛,中国好声音的歌曲总是主打歌,中国好声音的转椅、32场演唱会等这些笑点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似乎你不了解中国好声音就真的“out”了。

2013年夏,中国好声音再度来袭,第二季广告招标会上,加多宝以高达2亿元的“天价”再度争得冠名权,7 月12 日晚,第二季《中国好声音》首播大获成功,引发新一轮观看热潮。央视发布的CSM46 城收视数据显示,该期《中国好声音》收视率高达3.62,不仅高居同时段节目的全国第一,而且也创造了新的收视奇迹。另外,有3142 万用户在节目播出48 小时内,通过网络反复观看“中国好声音”,创造了超过1.2 亿的播放量。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火爆,独家冠名商加多宝于4 月10 日推出的好声音促销装也持续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成为坊间最具人气的凉茶饮料。有网友调侃:“这个夏天,还是要看中国好声音,还是要喝加多宝!”

如今,好声音已成为一个成功模式,供各大电视节目学习,它确实存在很多精彩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引进荷兰《the voice》的成熟模式,打造优质节目;利用导师抢人制度、转椅制度这些新奇的方式来聚集人气;结合自身资源,实现商家与选手完美配合等等,这些都为好声音聚集了高人气,使它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引发不少的争议,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们思考选秀节目背后真正隐藏的内容和乱象。

一、植入广告过多

“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者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这一段如绕口令般的开场白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华少本人也以每秒钟7.44字的语速被称赞为中国好舌头。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投资的广告商越来越多,节目中过多的植入广告开始引发观众的不满,经常在节目的紧要关头进入广告虽然保证了广告商的利益和节目组的利益,却让节目缺乏连续性,过多过滥的广告也让观众失去兴奋度和耐心。

二、每个选手都必须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中国好声音变成“中国故事会” 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观众都知道,几乎每一个选手都会陈诉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在博取导师好感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泪点。这些选手中,有失去妻子的单亲爸爸为女儿登上舞台,有不幸患癌症的歌手追求心中的自我,有摆地摊的,有开火车的,还有失散多年的兄弟,不少网友讽刺:“没有点童年不幸、家庭不幸都不敢上去比赛,难道就没有正常人会唱歌了吗”

其实,不是正常人不会唱歌,而是你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连中国好声音的海选都进

不去。据好声音内部人士爆料,所有的选手在参赛之前都要被关进一个小房间,对着摄像机镜头叙述自己从小到大所有的故事,在那种封闭的环境里选手畅所欲言,经常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泣不成声,而好声音幕后就专门有一个团队来打造选手的“好故事”,他们会根据选手说的这些故事来归纳总结出最感人、最有节目亮点、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而这个打造出来的故事就是选手的定位,是在台上必须说出来的,在这个“说故事”的过程中那些故事没有卖点的学员只能惨遭淘汰。当你以为台上的选手是情不自禁说出这么多年压抑在心中的苦痛、悲愤和不平,并为他们鼓掌、掉泪和叫好时,那么恭喜你,你成功成为了节目组策划的一部分。

第二季好声音过多过滥的渲染选手背后的故事也引来不少观众的反感,节目重点都放在了讲故事上,台上又是欢呼又是掉泪,真正唱歌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国好声音也彻底从一个选拔声音的节目沦为“中国故事会”。

三、选手回锅现象严重,背离节目宗旨

作为一档草根选秀节目,好声音的宗旨是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可是参赛选手中有不少是观众熟悉的面孔。比如第一季人气选手平安,其实是2007年快乐男声的选手,丁丁是2011年快女选手,关喆不仅得过2005东方卫视“我型我秀”10强,2006青歌赛个人通俗组优秀奖,亚太音乐榜最佳新锐唱作歌手,星锐榜颁奖典礼最佳新人奖,还担任过歌手孙悦、毛宁等新专辑音乐制作人,曾为奥运会闭幕式以及上海世博会创作并演唱《北京北京我爱北京》、《魅力上海》等音乐作品。而第二季好声音选手回锅现象更为严重,第一期以一首《也许明天》震撼所有观众的姚贝娜其实获得过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行组金奖,摆地摊的丁克森就是2006年《绝对唱响》的亚军丁晨,以“5秒”刷新了史上导师最快转身速度的记录的金润吉,其实是“阿里郎”组合的主唱并多次参加过春晚演出。还有台湾的小胖,林心怡等等,这些选手都是带着之前的光环来参加比赛的。有人戏称“好声音时快男快女的复活赛场”。

好声音本身作为一档选秀节目却有大量的回锅选手,这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对于新手这是不公平的,这已经背离选秀节目的宗旨,无法真正选出民间的好声音,好声音变成了歌手们为提高自身人气的秀场。

四、导师过分爱秀抢过选手风头,真实性遭质疑

好声音中最吸引眼球的环节就是导师抢人,经常会有导师为了自己心爱的学员抢的 不可开交,上演精彩纷呈的抢人大战,这里也出现不少好声音的经典桥段,比如庾澄庆撒娇卖萌大喊“选我选我”,杨坤的“我今年有三十二场演唱会”,张惠妹“希望你加入我的阿妹family”,那英“我去年带出个冠军”。导师们在抢人时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拼人气、拼口舌,为好声音的舞台增加不少看点。可也有人指出,导师们太爱秀,完全盖住了选手的风头,好声音选拔突然又变成了导师秀场,往往一个选手唱歌时间只有三分钟,可导师抢人环节却超过了十五分钟,观众经历多了之后已经形成审美疲劳,知道各位导师的台词和方法后,那冗长的抢人环节甚至会让人厌烦。“都已经没有人去关注选手的歌声了,关注度都被导师抢走了”有网友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导师们表现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有好声音策划透露其实导师们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配合什么表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切都是为了节目效果的需要。有现场观众就看到节目组递给那英纸条提醒她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再比如第二季出现的台湾转音小王子叶秉桓,导师庾澄庆在面对他高超的转音技巧时就称赞“你是我见过转音转的最好的”,但是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叶秉桓之前在参加台湾某选秀节目时嘉宾同样是庾澄庆,庾澄庆那时就对他的转音技巧表达高度赞赏,这样一个独特的人,庾澄庆不可能没有印象,可是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却当做陌生人来表达自己的惊奇和赞赏,于是有观众讽刺:“这是当我们大陆人都不看台湾节目的吗”。

五、选手晋级出乎意料,不签约不晋级

与此同时,选手出人意料的晋级也令观众直呼不公平,没有准确的评分标准只靠导

师一念之间的抉择,这样很难客观公正的一较高低。第二季好声音导师张惠妹就表现的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经常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无法做出抉择,这种情绪下做出的决定带了很大成分的感情因素,张惠妹也因此被称为“最差导师”,而第一季好声音总决赛中虽然加入了现场观众投票的环节,可最终投票数是没有公布的,节目组只给出了选手排名的高低,虽然主办方解释这是出于保护选手隐私的需要,可还是让人忍不住怀疑其公平性。

另外,据有关人员透露,参赛选手若是不与好声音签约就很难在在比赛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比如实力强大的平安、关喆等人早早遭到淘汰就是因为已于其它公司有合约关系,第二季好声音播出不久就有人预料姚贝娜难以走到最后,因为姚贝娜已有合约在身,最终姚贝娜败给初出茅庐的小将萱萱无缘决赛。

六、大量网络水军为好声音造势,营造火热现象

一位女明星,在中国好声音开播当晚发微博说自己女儿也想上台唱,这条微博网友点赞加上评论和转发超过12000的回复,也被不少网友指出该女星实为该节目的托,据说该条微博价值20多万。更让人惊讶的是,2013年的选秀营销战中,微信朋友圈也已经沦陷,成了选秀节目的营销阵地。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好声音今年缩小了水军范围,改走高端大气上档次路线,比如发动媒体在朋友圈传播,每发一条好声音的预告,明码标价200块,如果还顺便带上某门户视频的字样,该门户又会给200块。中国好声音弃地下水军走朋友圈高端路线,实在是棋高一着,这一招潜移默化中带动了社会精英族群的关注,营造出了中国好声音无比火热的现象,让微博、微信、人人、空间等大量充斥着中国好声音的相关信息,当你在惊叹怎么身边的朋友都在看好声音时,别好奇,这只是节目组的营销手段而已。

中国好声音的红火也催生了一系列类似的歌唱类选秀节目,如湖南卫视老牌节目《快乐男声》,上海卫视《中国梦之声》,湖南卫视《中国最强音》,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山东卫视《中国星力量》,安徽卫视《我为歌狂》等等,选秀节目充斥荧屏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选秀节目的泛滥也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

选秀节目的泛滥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浮躁和人们对成名的渴望、对利益的追逐,法兰克福学派在对文化分析中使用了“幸福的承诺”一词,反省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向人们描述一个“乌托邦”世界以及它存在的可能性,始终是文化的职责。然而,正如马尔库塞所批评的那样,我们文化已经“异化”成与现实的对立而非调和,后工业时代,文化产品沦落为商品,异化因素被商业化取代。我们沉迷于媒介提供给我们的表层娱乐,从感官刺激中得到虚妄的满足,神情麻木而不自知。因此,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预言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则认为,大众社会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娱乐,娱乐行业提供消费品就是为了让社会享用,甚至不惜以“不幸”来取悦观众,因为“观众在观看不幸时,感到了平等的因素。”生产者们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批量生产与贩卖,以“正人君子”的面具掩盖盈利的阴谋。于是我们看到大批量的“悲情故事”被制造出来,所谓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再最动情最紧张的时刻,一个个硬性插入的广告暴露出生产者的真面目,受众却因情节的吸引无法脱离。

通过对中国好声音的分析,想必你已经明白,所谓的选秀节目只是一场节目组策划、选手出演、观众买票的好戏,因为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所以才会有“猫腻”,这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真理。所以,当你看见台上的选手们洒泪拥抱,“一起感恩这个

7.浅析当前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篇七

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兴起于本世纪之初。2004年3月湖南卫视推出了声乐比赛节目《超级女声》, 节目的运作成功使其核心理念迅速得到认同。同类型的电视节目, 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 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SHOW (秀) 》、《雪碧我型我SHOW (秀) 》等纷纷推出, 之后, 湖南卫视又成功推出了《快乐男声》, 同样取得了不凡的收视的业绩。这种综合性的电视歌唱娱乐节目迅速成为近几年来播出最为火爆的电视节目。2006年, 我国电视上的几档娱乐类选秀节目, 几乎都是将演唱作为主要的舞台表现。除了上述节目, 还有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湖北卫视《极限高歌》、山东卫视《联盟歌会》、东南卫视《风云新人》等节目。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关键元素

1、海选

“海选”最先是一个政治用语, 用来描述全体村民自由提名村委会候选人。这个政治术语用于娱乐, 其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原先的意义。大多数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以不分唱法、部分外形、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 只要符合一定年龄或者性别要求, 大众均可报名参加。通过层层淘汰选拔, 选出真正具备培养前途与明星气质的歌手。

海选具有很强的心理接近性, 让观众产生一种归属感, 达到“全民参与, 全民同乐”的收视效应。从受众角度来说, 普通人与他们的距离更近, 能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需求。

2、“唱”与“秀”结合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主要的选择标准毫无疑问是唱功, 但唱功并不是衡量选手的唯一标准, 突出选手个性的表现“秀”也是很选拔重要的标准。正因为如此, 《美国偶像》让唱歌素质平庸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华裔青年孔庆翔成为《美国偶像》的冠军;被评价为唱功并不是选手中最好的李宇春获得了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

3、互动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之所以在国内获得巨大市场, 得到受众的喜爱,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强调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在选秀类节目中, 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受者, 更是节目的参与者, 他们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种重视“民意”的规则改变了以往电视媒介仅仅是在做单向度传播的局面, 极大地拉近了电视机前观众的心理距离, 同时也拉近了收视率的攀升。

4、“PK”环节

目前PK的渊源仍不能完全确定,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源于网络游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的各类MUD (一种文字网络游戏) 中, 玩家的死亡被粗略的分为两类:Player Kill和Nonplayer Kill, 即28 (被) 玩家杀死和 (被) 非玩家杀死。由于它过于拗口, 就用“PK”作为它的缩写来表示。后来衍生出PKer (玩家杀手, 表示专门猎杀玩家的玩家) 、PK区 (可以主动攻击玩家的游戏区域) 等名词。另一个来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 也就Penalty Kick的缩写, 引意为一对一单挑, 只有一方能赢。

术语是某一专门领域或学科中所使用的专门用语, 语义上有严格的限定, 要求精确和明晰, 因而具有单一性的特点, 适用范围因受领域或学科的限制往有局限性。但是由于表达的需要, 我们经常将它们掷用于非专业语境, 那么它们的语义就会发生变异, 从而出现专外的新和新用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那么此时专业词语就扩大了原有的使用范围, 形成新义项。

“PK”经过《超级女声》强有力的“宣传”和“激活”, 迅速突破其专业语境的限制, 广泛运于非专业语境, 在这个引申式泛化过程中, “PK”直接衍生出各种新意义,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1.对决、对打、对抗、单挑;2.击败、干掉、淘汰;3.打架、斗殴;4.泛指两件对等事物的对比。

“PK”环节是音乐选秀节目最为残酷也最刺激的环节。每一位观众都成为节目运行轨迹的决定者。比如, 在《超级女声》节目中, 观众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每轮比赛之后, 短信票数低的选手就得被“待定”, 与专业评委选出的选手进行“PK”。一次次的“待定”、“PK”、“投票”将比赛残酷性放大, 同时也音乐选秀节目充满了戏剧张力、刺激与悬念, 将节目的娱乐本质体现的更加充分。

二、电视音乐选秀节目规则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除了节目的制作者 (导演、制片人) 和节目的参与者之外, 还存在着第三者的影响——那就是规则, 它无处不在, 甚至是个杠杆, 规定着节目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决定着情节发展的大致走向。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规则有如下特点:

1、规定环节+自选环节+配对环节的结合

几乎多有的音乐选秀节目都会采取规定环节和自选环节相结合的方法。规环节可以带来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增加公平性和说服力。而自选环节可以展现选手的个性, 增加趣味性和差异性。

2、海选+训练营+淘汰赛+总决赛的结合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一般采用淘汰制的方式进行。或由内部投票决定, 或由观众投票决定, 知道最后剩下一个人、一对或一组。

3、专业评委+大众评判+市场评判的结合

传统的音乐选拔赛常常是选取专业领域的权威做评委, 在评价时评委要给出专业的评估或给出分数;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则不同, 节目强调观赏性和娱乐性, 注重收视率而非比赛结果, 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专业性的同时更设置了观众的选择权, 也就是说, 节目的娱乐性和音乐专业性相当, 评委的主观感受要强于理性分析和评价。

摘要:近年来, 中国电视市场上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份额, 其影响力也日渐扩大。本文对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进行探析的过程中,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这一类节目形态进行了从历史发展到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走势的全方位的关注、新角度的思考。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把我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音乐类电视娱乐节目进行分类, 并通过针对不同类别的音乐娱乐电视节目的现状, 从大众音乐传播和电视音乐传播以及受众接受心理等的多个角度探讨其特点、关键元素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参考文献

[1]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6.

[3]汪流, 编.艺术特征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8.中国选秀节目皆“COPY” 篇八

几乎原封不动参照原节目在中国“换汤不换药”播出。

荷兰好声音VS中国好声音

《荷兰好声音》

首播时间:2010年

播出平台:荷兰RTL4电视台

节目制作人:马克·德文克

节目灵感来源:矮子歌星VanVelzen-一位荷兰著名的创作歌手和钢琴演奏家,他曾公开宣称:“我不要去任何选秀节目,我不愿意参与,也不想去。”他提议为了公平起见,让评委背过身听选手唱歌。就这样,The Voice 基本确定了“盲选”这一要素,也确定了“声音是这个节目的灵魂”的宗旨。

舞台貌合:两档节目都是前后两个舞台,一个舞台用来选手比赛,另外外场舞台呈现选手家人、朋友状况。

导师红色转椅材质相同。中国好声音80万天价座椅从荷兰空运而来。

选拔规则相同:主创方并未采用选秀节目通用的选拔模式——海选。

荷兰好声音制作团队中有大约10个人,专门寻找真正有特色声音的人。他们在音乐学院、驻场酒吧,甚至是其他选秀节目中寻找,他们也会看 YouTube,看到合适的人便邀请来参加节目。

中国的好声音也无海选环节,制作团队飞赴各地主动寻找拥有好声音的人选来参加节目。也有往届参加选秀节目的“老手”。

比赛盲选转椅环节相同——盲选阶段,导师坐在红色转椅上背对选手,当听到好听动人的声音后按下红色按钮即转动座椅,面向选手。如果四位导师转动座椅,该选手成功晋级,获得反向选择导师的权利。

导师制度相近:导师是节目重要的一部分。节目采取导师制而非评委制,因为导师不像评委那样居高临下,对节目的参与度更高。

荷兰版 The Voice 第一季里,节目组邀请四男一女五位当红明星,分别是荷兰歌坛大姐大Angela Groothuizen、帅哥人气组合Nick & Simon、矮人歌星 Van Velzen 和歌手Jeroen van der Boom。

导师互动:导师之间的逗乐和竞争氛围十分吻合,言辞激越、竭尽个人之能事。

当荷兰 The Voice 第一届冠军得主 Ben Saunders 在演唱《Use somebody》时,Nick & Simon组合之一就帮Jeroen拍了按钮。

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里,唱功独特的吴莫愁演唱《Price tag》时,杨坤迅速帮犹豫不决的那英拍转座椅。

中外冠军:荷兰>

第一届The Voice 的冠军 Ben Saunders原本是阿姆斯特丹周边小镇 Hoom 的一位纹身艺术家,开一家纹身馆,身上涂满纹身,人们都叫他“纹身本”。在获得 The Voice 冠军后,他成为一个有知名度、表演能力极强和唱片销量成绩优异的荷兰艺人。他最近在波兰也发行了新专辑,并打算进军美国和英国。

中国>

梁博。1991年出生,在参加好声音时仅21岁,他是一个话少也不爱笑的90后男孩,但歌曲的摇滚沧桑感让不少老明星为之喝彩。在夺得《中国好声音》冠军之后,几乎无商业活动与演出,而选择考研路。如今梁博已经与节目制作团队灿星解约,正在筹备个人演唱会。

主持人角色:荷兰>

主持人担任的角色属默默无闻型,将场上时间交给导师和选手,只担任场外采访串场角色。

中国>

9.选秀节目时评 篇九

光头平安

《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昨晚迎来第一场12进6选拔,5个冠军选手、7个超人气选手“以硬碰硬”进行正面对抗。最后,平安、朱帅、刘威、陈宇胜、木江子组合、常石磊6名选手成功晋级,在观众支持的票数中,平安保持高人气排名第一,他的光头更是遭到评委的调侃,孙悦(微博)之称他特像葛优,“很喜庆”。

本周起进入淘汰环节 场外投票不计入选手成绩

本周竞唱的选手包括《声动亚洲》的常石磊、《中国好声音》(微博)的平安、《花儿朵朵》的汪小敏(微博)等12名唱将。

12组选手以一首《相亲相爱》登台,精湛歌艺配合默契和声,瞬间炒热现场气氛,随后,董卿在隆重的音乐中登场。据她介绍,从本周起《直通春晚》会进入选手比拼淘汰环节,这场比赛是12进6的选拔,会有6组可以顺利晋级。

本期节目邀请了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歌手孙悦、作曲家三宝担任评委。在投票细节方面,除评委外,还包括由港台媒体、网络媒体、唱片公司等作为代表的场内评审团,他们的投票也将大程度影响选手的去留。另外,在接下来的比赛,场外观众的投票不再计入选手的成绩当中,只能作为参考。

平安第一轮PK得分第一 光头遭调侃

《一声所爱 大地飞歌》20冠军木江子组合率先出场,他们带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赶马人》,蒋大为对他们能把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融合起来表示赞扬,但建议他们和声的点出的要准;《声动亚洲》的常石磊带来的一首《你快回来》,深情细腻的声音、真假音的完美换唱直接感染全场,但三宝认为他不要刻意学外国的强调,“要把中国字咬清了”;《中国好声音》平安在观众欢呼声中登台,一首《天天想你》掀起了小高潮,三宝表示听见他唱歌就高兴,孙悦更是称平安的光头特像葛优,“很喜庆”;《星光大道》张倩云演唱的《美丽的心情》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蒋大为更是连说7个“非常好”。

在第一轮的PK中,平安无论在群众票数,还是评审团的分数都居首位,常石磊位于次位。

第二轮PK:6名选手被淘汰

据董卿介绍,第二轮比赛的规则是,12组选手中,得分前6名列为种子选手,后6位作为挑战选手按成绩排名抽签选择第二轮1对1的挑战顺序,并在前6名种子中择1挑战。6组选手一一厮杀后,经由媒体评审投票淘汰,最后6人胜出进入下一轮。

经选手选择后,一对一挑战组合结果为:张圣启VS朱帅;刘威煌VS汪小敏;王芳VS陈宇;木江子组合VS张倩云;曾昱嘉(微博)VS常石磊;陈禹蒙VS平安。

在这场淘汰赛中,每组选手在舞台上都秀出了个人特色,常石磊的《山楂树》虽然得到在场观众的欢呼,但三宝仍然对他改编歌曲表示不满,“不能乱转弯,把原来的魂都给变没了”,孙悦也建议他不能过于炫耀自己的技巧。

平安的再次登场掀起了全场的高潮,一首《我》细腻婉转,声音稳定,气场强大,获得了评委的赞扬,但其对手陈禹蒙的《只爱高跟鞋》极有感染力,孙悦直言她跟平安对决,只是运气不好。虽然陈禹蒙遭淘汰,但她仍表示自己可以挑战平安感到很荣幸。

最后,成功晋级的选手有:朱帅,刘威,陈宇胜,木江子组合,常石磊,平安 。

董卿主持再遭吐槽选秀综艺节目主持出了春晚味

上周,董卿由于主持节目的风格“太正”的原因,被网友普遍认为缺少主持综艺节目的“活泛劲儿”:“一个选秀综艺节目被董卿主持出了春晚味,一点都不像综艺节目。”

昨晚,虽说董卿努力让自己显得“综艺范儿”点,尽量配合评委开玩笑、互掐,可还是有网友认为她的主持太主旋律,有网友称“对她却有近似审美疲劳的感觉,对她的话多也不太欣赏”,还有网友称“董卿的主持,各种僵硬,各种冷场,各种硬挤评语”、“董卿是在主持青歌赛吗?”、“董卿说话有点语无伦次”,各种吐槽都有。

10.中国选秀节目繁荣背后的反思 篇十

历史与现状

从中国选秀节目发展历史来看,其前身就是传统的“歌手大赛”等表演类选拔节目。而它之所以演变为“秀”,是因为在近年来真人秀兴起的大背景下,电视台于游戏规则设置等方面加入了一些真人秀的元素,使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如戏剧化的表演,利用新兴媒体与观众随时互动等),从而将传统栏目脱胎换骨成如今的选秀节目,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005年,随着李宇春以352万多投票赢得《超级女声》总冠军后,我国的全民选秀达到新高潮,自此后,中国电视业走上选秀时代。在《超级女声》风靡全中国以前,电视节目是“单向传输”,即电视台播放节目,观众收看,很少有互动,很难参与其中。《超级女声》让普通人参与,让观众互动;更将普通人迅速塑造成明星,令电视机前的观众“疯狂”。可以说,在当时《超级女声》将“选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把我国的电视产业引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选秀节目从此在我国遍地开花。

国内选秀节目繁荣的原因

去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让本已略显疲态的选秀节目再次成为各家卫视眼中的香饽饽。自年初开始,《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相继宣布启动,紧随其后的《快乐男声》《最美和声》等等,几乎家家卫视都有一档选秀节目。为什么选秀“选”了近十年,仍能“秀”地如此火爆呢?

参与性

在真人秀中,观众不仅是节目接收者,还是节目参与者。目前大部分选秀节目都定位为“无门槛”“想唱就唱”“以唱为本”,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理念。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以亲自参与到选秀节目中来,他们成了选秀节目的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观众对这些节目的支持,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感。

这种“大众参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通平民作为节目的主角参与节目,他们个人的展示过程构成了节目的主要内容。其次是作为观众的老百姓不再只是观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和节目评委相同的地位,他们的投票对比赛选手的去留拥有决定权,这大大地提高了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于是观众会守在电视机前,甚至连广告时间都不舍得离开。因为在选秀节目中,观众的重要程度被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他们可以通过现场、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节目。任何游戏参与和旁观的感觉都是天差地别的,电视节目也一样。

节目定位

选秀节目的兴旺充分证明,如果丧失“群众基础”,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就会消失殆尽。这也是为何有的节目虽然缺少深刻“思想”,却因为呼应百姓生活的节拍而受到欢迎。真人秀打破了电视在人们心目中信息传播的传统印象,对传统审美形态形成了冲击。而“审美”在历史上常常属于文化人“控制”的高端文化,泛众化的电视选秀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分尊卑老幼,人的本真一面在电视上得到充分展示。虽然并非所有人的参与度都能得到实现,所有人都去做粉丝和参与投票,但观众依然可以通过屏幕获得“共时参与”的感受。

另外,像其他戏剧类节目一样,选秀节目的内核在于它的冲突性。电视台往往设置一些特殊场景,定下残酷的竞争规则和颇具诱惑力的竞争目标,再辅以各种起承转合,不断在节目中制造高潮,让观众感到紧张刺激而激发观看兴趣。

例如《中国好声音》,其红火的原因正是——转椅子。在争夺选手时,几位导师为拉拢选手唇枪舌剑,肢体夸张、语言幽默,成了节目的最大看点。并且制作方花了大量笔墨来展现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该节目宣传总监陆伟介绍,老外不太讲究师生情,但在中国它就很神圣。因此刘欢、那英如果同时遇到了“三好学生”,他们的纠结和情感冲突就成为了节目的主要看点。

利润和利益

当前电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选秀节目能为电视台创造极为可观的利润,因此,对市场利润的追求也是各大电视机构致力于打造选秀节目的动力。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每档选秀节目活动的背后,都有一大串关系链。从广告商到赞助商、冠名企业,从电信运营商、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到娱乐包装公司、网络公司等,而将这条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就是这些选秀节目。

选秀节目创造了市场利润的神话,它既是一个多方博弈,又是一個多方受益的连接点。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做过评估——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选秀节目的弊端与发展

一方面是选秀节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声音在叫停“选秀”。自从《超级女声》一夜爆红后,关于选秀节目“低俗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选秀节目对于青少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鼓吹的“一夜成名”价值观显得过于单一,媒体的过度渲染更有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然而,选秀节目的形态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多年来,《美国偶像》一直是FOX(福克斯电视台)春季档的收视利器,连续11年高居季度收视统计榜单前列,被誉为“美国真人秀之王”。那么国内一些选秀节目被叫停的原因何在呢?

“克隆”之祸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获得成功的电视节目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俨然成为中国电视文化的潮流。再者,节目翻版已经成为全球电视媒体行业的普遍现象,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模式的翻版是很容易的。目前中国最火的三大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版权来自美国最红的三大王牌选秀节目 《TheVoice》《XFactor》和《美国偶像》。短短几年中,购买版权的,山寨的,停播的选秀节目竟多达两百多个,如此毫无节制的盲目“克隆”必将断送一些选秀节目的前景,淹没一些创新的构思。

nlc202309021727

恶意炒作?

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接下来,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组在台前幕后的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地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

除了下猛料、秀选手外,“炒作”也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手段。“炒”嘉宾、“炒”评委、炒“选手”、“炒”主持人,制造绯闻,制造事端,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很多观众反映,今年的选秀节目催泪弹仅仅是点缀而已,无孔不入的“炒作”才是吸引人眼球和引发话题的关键所在。一知名选秀节目就被指炒作痕迹过分明显,而被网友吐槽。节目组首先将一名女选手表现地清纯可爱,几期节目过后观众已被她的小清新风所打动,这时却在节目官网上惊现该名选手的性感照片及流连夜店的视频。这枚重磅炸弹立刻引发全城热议,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又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然而这些竭泽而渔的恶性炒作不但使观众麻痹,令网友吐槽,更是破坏了选秀节目的生态平衡。

那么,中国的选秀节目如何才能不再与“低俗化”画等号,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美国电视娱乐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节目模式出来以后,许多公司争相把这种模式迅速做旧,使其生命力加速瓦解。由此看来,好的模式只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础之一,其形式很容易被复制,创新性会迅速衰减。而节目重要的是独家策划、设计和独特的元素,这些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我们都要理性对待选秀节目,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发展终究不可行,观众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市场会淘汰相同类型的节目,所以节目的发展还是要归结到创新节目形式这一块,不要单纯模仿外国的东西,要融入进我们自己的创意,注重节目内涵,才能使选秀节目长盛不衰。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它将选秀节目回归到音乐本身,用音乐打动人心,选最好的声音,而非“最好的人”。而《中国达人秀》成功之处则是选手在比賽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选手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真正展示选手实力,重视节目对观众精神上的启发作用,这才是选秀节目之精髓,才是让选秀节目越走越远的能源所在。

11.选秀类节目制作的亮点研究 篇十一

1《中国好声音》的亮点

在选秀节目陷入低谷, 观众要求苛刻的情况下,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目标明确, 突出声音

在选秀类节目中, 《超级女声》作为声音类节目的代表曾取得过杰出的成就, 但由于该节目盲目模仿明星, 提高收视率, 使得声音类节目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 对参赛人员过度的包装、炒作、不断传出参赛人员的绯闻, 直接导致节目内容越来越低俗, 最后节目制作不得不停止。

《中国好声音》不同于其他声音节目, 它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为了突出声音, 表现声音。《中国好声音》的宗旨是为了选出一批拥有音乐梦想、坚持不懈的音乐才人, 来担当中国华语乐坛的继承人, 整个选拔过程中完全以声音表现为核心。初赛选拔过程中, 导师采用“盲听”的模式, 客观、公正的选出自己理想中声音, 在节目录制时, 导师可能会因为选手的外表及其他原因, 不能客观公平的对选手做出评价, 但采取“盲听”的形式, 使得导师只能听见选手的声音, 即便现场观众给出热烈的掌声, 导师也可能以为这是观众对选手的鼓励, 当导师认为选手符合自己想要声音时, 才会看到选手的外表, 这在某方面极大的表现出对选手的公平性。同时, 《中国好声音》对选手的炒作很少, 并且当传出选手炒作的消息时, 好声音还专门对炒作选手进行采访, 这一措施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好声音》的公正性。

1.2 导师规模专业、庞大

观众对选秀节目的评委有很高的要求, 有的选秀节目评委不够专业, 不能给出选手合理的建议, 有的评委还会哗众取宠, 以此来取得观众的关注, 这就使得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大大降低。《中国好声音》的评委团队空前庞大, 并且有极高的专业性, 第一期好声音的导师有: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等, 第二期好声音的导师有:那英、张惠妹、汪峰、庾澄庆等, 这些导师在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们对选手的指导, 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有时他们幽默的话语, 使得整个节目充满了轻松感, 减少了选手的紧张心理, 使得节目的录制充满了喜气感。《中国好声音》在评委的选择上极具代表性四位导师在台上和学员显露自我、真诚交谈、耐心指导学员, 少了一丝评委的威严, 多了一份亲切, 学员尊敬导师, 导师关心学员, 节目制作氛围轻松, 收视率自然就上去了。《中国好声音》还采用媒体评审团, 让媒体对节目进行跟踪报道, 媒体评审团通过投票决定学员的去留, 这无疑增大了节目的公正性, 同时好声音借助媒体, 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1.3 节目制作质量高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要求极为严格, 顶级的录制人员、设备和完美的后期制作保证了好声音的高质量。在节目中我国的造型大师担任形象设计总监,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响总监金少刚担任音效总监, 还有众多顶级的专业人员参与节目的录制, 节目的质量自然会得到保障;《中国好声音》的四把导师转椅, 是制作团队以每把80万的高昂价格从英国购买回来, 为拍到选手每一个细节表现, 现场共用了26个摄像机, 是一般的综艺节目投入摄像机量的数倍, 并且好声音现场的声音系统甚至比演唱会现场还要复杂, 《中国好声音》庞大的资金投资为节目录制提供坚实的后盾;好声音的后期制作十分精细, 内容节奏感很强, 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 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一切共同的努力, 使得《中国好声音》的节目质量在综艺节目中首屈一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流程方面各个环节契合程度非常高, 前期和后期的连接配合非常巧妙, 比如在摄像机的位置、采访人物的灯光布景、节目LOGO的宣传、评委和家属的面部细节的捕捉、评委提出“梦想”的话语等各个细节方面体现无疑, 制作团队最大化的去推广这个节目, 通过节目去提高电视台这个平台;虽然短短的一期90分钟的节目, 但是是从上万分钟的素材里剪辑出来, 制作量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但是节目的丰富程度, 给予观众的冲击能量也是以几何倍数提升, 这样的节目质量无疑是建立在一个完整、成熟、流畅的一个节目制作流程上的。

2 选秀类节目制作的亮点

观众对选秀节目的制作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选秀节目在制作中要突出节目亮点, 从实际出发, 不造虚做假, 以观众的角度进行节目制作, 用新的思想制作让观众感觉满意的节目。

选秀节目在录制时要坚持真实的原则;公平公正的对选手进行评价, 节目的评委要有较高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评委杜绝以个人感情片面的评价选手, 同时陪审团对选手进行评价时, 要客观的打分;节目进行制作时要保证高质量, 高效果, 节目制作人员的专业性要高, 节目后期制作要精细, 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

节目制作要勇于创新, 目前, 我国的选秀节目制作时,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 没什么新的变化, 节目中中国文化元素不鲜明, 这使得观众对节目没有新鲜感, 缺乏观看兴趣。因此, 在进行节目制作时, 负责人敢于创新, 适当的加入一些新鲜的文化元素, 丰富节目内容。

节目的制作要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 明白观众想看什么类型的节目, 根据观众的喜好录制有素养的节目, 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 提升节目的影响力。选秀节目的制作要有鲜明的亮点, 让观众能感觉到节目传递的正能量。

3结论

选秀节目制作越来越受观众的重视, 因此, 选秀节目在制作时要参照其他成功节目的经验, 努力提高电视选秀节目的制作水平, 在各个环节上都要用心去做, 力求节目精致、细腻用选手的真正实力打动观众, 让观众品尝到选秀节目的饕餮盛宴, 丰富观众的精神文明和生活, 传播正能量, 致力于推动电视节目的良好发展, 为观众和社会奉献出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婷.我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41-44.

[2]张雪洁.《中国好声音》给选秀类电视节目带来的启示[J].今传媒, 2013 (8) :95-96.

12.谈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十二

选秀泛指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中国自古就有, 古代选秀一般是宫廷选秀。现在, 全球举行的各种标准的评选活动, 也被称为选秀, 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好歌曲、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加油好男儿、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 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等, 其他各地方电视台, 也有类似的收视率比较高的评选活动。电视选秀作为目前一种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极具流行性, 这种形式是从200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 各大频道从开播就引起极大的关注, 特别是在黄金时段的播出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率。

现阶段, 电视作为当前传播社会信息的主要大众传媒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公众的生活。而电视选秀的兴起给予人们多形式、内涵丰富的文化娱乐服务的同时, 也承担着传播社会公共道德以及主导价值观念的责任。近些年, 电视选秀节目在我国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 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 成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且当前绝大部分的电视选秀节目的参与和收视对象是青少年, 传播学家城庇·波特认为, 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 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基于此, 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如何?笔者试做如下分析。

一、选秀节目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分析

1. 青少年社会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加速和扩大。

社会化的青少年处于成长关键期, 不仅要对社会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及相关技能与知识进行掌握和学习, 扮演者“学习者”的角色, 而且也需参与并融入社会生活, 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因此,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 实际上是青少年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过程。电视选秀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 使青少年在轻松消遣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 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的认识。

2. 可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平衡。

鉴于青少年多在家庭与学校的监护下成长生活, 且其多数处在成人世界中的相对规则的生活环境中, 自我表达和表露的机会不多, 释放自己、展示自我以及参与到成人社会中是他们的普遍愿望。而电视选秀节目能够实现青少年同成人公平竞争和平等表达的权利。同时, 青少年在参与和观看选秀节目时可激发其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定程度上使其身心得到平衡。

3. 能够扩展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空间。

当今时代, 教育判断标准主要是以分数为主, 具有单一性, 然而, 新时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不仅需要有一种持续的展示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平台, 而且也需要提升青少年自我拓展的能力。从此角度而言, 目前的电视选秀节目做到了上述的要求, 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他们的生活空间和成长空间, 直接和间接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我拓展平台。

二、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分析

1. 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功利化。

众所周知,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力, 特别是对成人世界中的生活和活动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 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风气和成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为此青少年的思想与生活中也难免夹杂着像成人社会中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 对大多数于青少年来说, 对未来和前途的有着美好的幻想和设计, 然而却又不愿意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做起。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某些案例和桥段, 青少年也未能仔细考虑和甄别, 更加助长了其浮躁心理, 青少年幻想着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而一夜成名的风气较为严重, 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其片面追求享乐主义以及主观实现个人欲望的功利化心理。

2. 使青少年价值判断感性化。

在电视选秀节目所营造和渲染的复杂而热闹的氛围下, 青少年的价值目标已不单单是用“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即可形容的了。电视选秀节目不仅体现出了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 而且也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注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 “知识改变命运”这种传统价值理念已经被选秀节目所改变。诸多青少年受于该理念的影响, 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渴望甚至放弃了崇高的道德追求, 变得浮躁并盲目追捧某种社会现象。如在选秀节目中一夜走红的有些“明星”到地方演出, 引来众多青年的围观和争相签名, 觉得和“明星”见面是无比荣耀的事情, 殊不知, 有些所谓的明星依着明星的光环却做了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不善之举。

3. 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受到影响。

青少年可谓时代的弄潮儿, 突显出盲从而又个性张扬, 他们对新事物感兴趣, 追求时尚, 渴望与众不同。而电视选秀节目恰好抓住了青少年的这种渴望标新立异的个性心理, 通过多种形式将青少年的个性化行为在选秀节目中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同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一致。所以, 作为新的社会环境组成, 电视选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三、对选秀节目的思考及对策探讨

1.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鉴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能完全确立, 其人格发展、思想及心理素质也有待成熟, 对于真伪、是非的甄别能力欠缺, 因此, 在新时期下, 各级学校教师、家长都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尤其是加强理性思维教育, 对于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加强是非真伪鉴别能力, 清醒地面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强化对电视选秀节目的监督和管理。

当前, 电视传媒不仅给大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多彩丰富的信息内容, 而且诸多的负面信息也难以避免, 电视传媒活动自身也一定要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和管理, 为此, 在法规和政策方面, 需要国家和相关负责单位对电视选秀节目进行规范和管理;在舆论方面, 需要社会公众予以监督。坚决制止同社会主流价值以及社会责任相违背的具有功利化和低俗化的电视选秀节目, 最大程度上发挥电视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3. 加强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媒体主要包括学生刊物、校园网站以及电视和广播等多种形式, 其特点是氛围、思维以及组织都相对活跃。因此, 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进一步强化校园媒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加强校园媒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能够加强青少年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对于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起着关键的导向功能, 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深层次优化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

电视媒体具有信息量多和覆盖面广等优势, 因此, 电视选秀节目应充分发挥出其优势, 坚持真善美, 反对假恶丑, 创建和谐、健康的积极舆论气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青少年价值取向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及主流文化相一致, 共同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才能够真正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社会生活习惯,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

四、结语

总之, 电视选秀节目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愈加巨大, 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应该重视研究这一社会问题, 让电视选秀节目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电视选秀节目作为电视综艺形式正在日趋流行,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所在, 其参与者主要是青少年。我们知道,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电视选秀节目也不例外。所以在享受电视选秀节目带给我们愉悦的同时, 值得我们深思的就是要采取何种对策, 去克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了电视选秀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也提出了一些个人拙见, 仅供参考。

13.选秀节目时评 篇十三

关键词:台网互动 全媒体 选秀节目

一、引言

传媒环境迅速变革,置身媒介时代的大变革,需要不断调整电视台的栏目制作方式,栏目包装途径,以适应转型变革的时代潮流。

全媒体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多媒介的交融,多渠道资源的信息整合。具体而言,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共同打造立体化的信息享受,通过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网络多渠道的推进,这才是全媒体时代电视人应该反复思考并付诸行动之事。

《我的中国星》是湖北卫视推出的王牌节目,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目的包装和制作创新上,是台网互动的最佳例证,也是湖北卫视台网互动实践层面的典范。

二、概念探析

理解全媒体,首先要理解媒介融合。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目前,学界对全媒体的定义争论不休,烟台日报社社长郑强指出,全媒体与多媒体不同,多媒体是依据文件格式来定义的,全媒体则主要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是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纸移动报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

从媒介发展来看,全媒体是一种趋势,是历史发展必然和现实进步的需要。国外新闻业在全媒体技术主导的背景下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模式,而我国在全球性媒介融合进程中,属于起步阶段,有学者认为,“受众汇合、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功能聚合四个维度可以构成全媒体价值判断的关键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湖北卫视作为一家省级地方媒体,受众指向性更加明晰,通过对所属受众的精准定位可以将用户群体进一步的细分。内容融合的力度更大更深人,充分调动省内资源扩大全国影响力,把渠道资源调动并进一步拓展,将栏目的功能从社会、经济、文化、娱乐多方向聚合,对全媒体的时代背景充分理解,进一步加强电视台的台网互动发展。

三、台网互动:选秀节目推广新渠道

舆论环境发生了变化,单一的舆论指向早已停留在过去,按费斯克的理论,大众社会中娱乐的主要方式是解构权力。因此,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是通过解构权力来制造快感。通俗、低俗与庸俗节目的快感属于重复性制造,多作用于肉体;而智慧型娱乐节目则多创造性和反思性的快感制造。从受众需求来讲,当下社会压力十分大,需要路径去放松。这需要通过解构权力的方式,达成放松。因此,选秀节目近些年风生水起,层出不穷。

《我的中国星》是湖北卫视强势推出的一档以唱歌为主的平民选秀节目,大量的草根通过这一平台登上省级电视台,展现自我,达成韩国培训的梦想。该节目符合百姓内心对于明星梦的渴望,通过参与节目,让电视舞台不再神秘,象征权力地位的舞台感被瓦解了。

该节目是通过典型的台网互动模式进行推广,微博平台24小时更新比赛动态,电视台对网络平台的关注渠道高度重视,这种相互促进的共生推广方式最终完成节目运作。建立网站,实现台网互动,已经成为目前各地市电视媒体发展新媒体的普遍做法。地市电视台触网的好处是无庸置疑的,电视媒体的网络化传播,使地市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扩大化,克服了地市电视线性传播、地域性传播等劣势,放大了电视传播的权威性,也放大了受众的互动体验和分享体验。因此,有条件的地市电视台都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特别是要打破传统节目生产方式,在信息搜集、视频制作,资讯发布等环节更好地汇聚网民力量、依靠网民智慧,遵循互联网的运作思路和开放互动的精神,寻找网民们真正喜爱的内容,提高自身内容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的中国星》对节目的运作达到了最佳,但是,仔细分析《我的中国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充分利用迅速崛起的草根舆论领袖

《我的中国星》栏目组虽然充分运用微博平台,但是,对网络草根舆论领袖的运用远远不足。电视策划人在电视栏目推广时,应广泛吸纳新媒体中的公关策略,对“传播交叉领域”进行合理的策划。“只要所策划的媒介事件能够体现事物发展的真相,能够在有利于宣传组织自身形象的同时有利于社会,并且这种媒介事件确实具备新闻价值,就应当承认其合理性。”

微博上除了大V等娱乐明星对节目受众有一定的吸引力,草根舆论领袖的舆论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草根舆论领袖的力量。善于运用娱乐话题,热点事件等,推动节目的网络热潮。《我的中国星》栏目的微博运作,相对停留在对节目概括进展上的描述,显得力度广度不足。

2、通过议题设置锁定年轻主流人群

议程设置这一词汇最早是传播学对于电视媒体的理论解析,但是,如今的台网互动时代,电视台和网络同心协力进行栏目的推广,则不仅仅应单向的从传统媒体渠道进行议程设置。固然,网络打破了媒体单向议程设置的框架节奏,但是,通过有效的和网民互动中进行议程设置,将网民参与共同达成议程设置,能更有效地完成节目的推广。

“整个大众传播媒介领域,渐进着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的过程,受众也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可以通过自身的媒体素养,对受众热议与关心的事件进行议题设置,并通过受众的议程,影响到大众媒体认知的态度及观点,甚至影响到决策层对某种事件的看法及态度,即传者与受者的合一。”

年轻人是选秀节目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于新奇媒体形式的运用和感知更为敏锐,因此,在设置话题、推动节目热点时,对年轻人的心理应该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在进行议程设置的时候如果能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将可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在事件推出后,进一步与观众互动也应该有效推进。对于电视栏目而言,互动是关键方法,互动能够达到传播效果最佳。无论是电视台互动,还是手机互动,还是网络互动,节目价值就通过互动进一步的传达。

3、节目编排重视关系营销

《我的中国星》采用连续剧式的播放方式能够让观众找到一种电视快感,增强了电视台网站与受众的粘连性。

但栏目组对于在社交网络上如何维持观众的粘性仍然重视不够、措施不得力。新环境下的网络推广应该致力于与受众拉近距离、增进关系的“对话”与“沟通”,即“获取性营销”,让内容生产继续发挥电视台的专业优势,将互联网用户吸引为电视观众。而网站互动和社区应用,则是通过加强网站的功能建设,为观众提供参与节目、与其他观众互动的便利,从而将电视观众转化为网络用户。这样不仅为单向传播的电视媒体增加新的传播形态,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广告、服务、营销活动,以及其他的媒体商业模式。

我们在节目编排时应更加关注、重视网络时代用户观看习惯,通过网站内容将用户吸引到网站上来,通过承诺卓越的价值吸引受众。四、选秀节目的未来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出了大众文化的两种经济理论,即所谓的“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他认为,电视节目作为商晶,生产和发行于这两种平行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当中。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选秀节目对于文化快感和意义的消费最为典型。

只要受众在重压之下始终寻求娱乐方式途径,那么通过解构权力,自我满足实现的选秀节目就将永远占据市场。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当下中国社会具有诸多不安定因素,真人选秀节目通过草根阶层崛起的镜头语言,诉说了普通人被隐抑的梦想,通过这种方式变相地完成了自我实现。应该说正因为具有这样的受众需求,选秀节目的市场才不会瓦解。

上一篇:会议室使用管理通知下一篇:永年教育杂志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