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论述(精选8篇)
1.四个全面论述 篇一
学习四个全面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贯彻好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论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理论武装,深入学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论述,切实增强自信
我们要把学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要论述与学习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现实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是我市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切实增强政治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二、知行合一,积极投身“四个全面”伟大实践,切实增强自觉
我们要主动着眼“四个全面”、积极融入“四个全面”、坚决贯彻“四个全面”,结合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积极作为、锐意进取,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一是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制保障,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二是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要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市委的决策部署,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着力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三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强化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积极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市委改革办主任,要强化责任意识,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敢于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着力推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强化措施举措,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要强化操作能力和执行力,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四是积极投身到法治通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市委常委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严格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坚决杜绝和抵制总书记指出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五个方面违法问题;要带头遵法守法,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要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注意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约束,使其严格守法、认真遵法。五是积极投身到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切实把总书记从严治党八项要求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抵制“四风”,认真抓好分管战线和自身作风建设,聚焦“四风”,持续深化整改落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对分管战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认真遵守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践行廉政承诺,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二】
按照会议安排,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在学习过程中,使我对“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了新的提高。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也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认识的新境界、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都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另外三个“全面”是重大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二、努力落实好“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的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就城镇化而言,我市是45%,全国小康目标是城镇化率60%,我市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还要提高15个百分点,必须大力推动全市城镇化。为此,我市制定了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2015年主城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行动计划和百姓安居工程行动计划,主城区实施“两环、两桥、XX路、XX口”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XX市区实施“一街、一路、一镇、一社区”改造工程,建设实力县城和风情小镇。结合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面貌。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习总书记开宗明义的这一要求,是真抓实干、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又一动员令。目前我市主城区正在进行城市管理事权下划的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不少事项已落实到位,必将有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
(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诸多考验。无论是推动保障科学发展,还是有序推进改革;无论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四)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宗旨检查言行、修正坐标。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以实际行动作表率。
从严治党,还必须严肃党纪,坚决惩治腐败。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言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作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历史已经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比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慎用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自身做起,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2.四个全面论述 篇二
一、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变了相对陈旧的医疗管理意识;业务流程得到系统整合, 使医疗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降低了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医疗视野得以拓展, 科研和教育平台档次提升;促进了军队医院改革与创新实践。
实现了五个标准:
1) 分类标准化与编码标准化。军队医院中的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主要有三个层级, 分别是国家级医疗标准;国内多数地区的地区性标准, 这类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当地的实际医疗情况和需求制定;以及自身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的标准。2) 交换标准化和接口标准化。数据交换的标准化与接口的标准化主要解决的是数据信息共享问题, 它使军队医院之间、上下级医疗部门之间和不同信息架构之间实现了共享。3) 流程标准化与功能规范化。充分结合了军队医疗系统的特点, 制定了适应军队医疗需要的标准化业务流程。4) 病历标准化与档案标准化。信息化系统产生的电子病历EMR与电子健康档案H ER都实现了标准化。5) 信息化建设与医疗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与医疗管理、应用与发展有机融合并有效规范, 促进了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不足之处
1) 部分地区军队医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态度缺乏客观性、正确性, 表现在期待值过于极端, 一部分过于乐观, 一部分却又过于消极, 或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医院特定部门 (信息科) 的事, 却未与医院整体建设相结合, 导致信息化建设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2) 只顾眼前设计, 缺乏长远规划。信息化建设与医疗整体发展脱节, 没有融入医院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只关注当前信息化建设程度, 缺乏中长期全面规划, 导致信息化建设不分主次、轻重, 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3) 缺乏对临床的辅助与支撑。过于侧重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其涉及的行政、药品、诊疗等环节的信息化只在替代传统人工处理方式, 对临床医疗急需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缺乏关注, 导致信息化建设不能全面深入医院建设的每个节点。4) 投入不足。管理层注重直接效益, 对医疗场所和设备的投入更关注, 但对产生间接效益、隐性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投入有限, 且软硬件投入不均衡, 导致信息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且建设进度与医院整体发展不相适应。5) 缺乏战备信息化的建设。对经济效益的重视超过了对战备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医院过于关注普通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但对战备信息化建设滞后, 被动等待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与部署, 缺乏主动开展建设的动力。
三、改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策略
(一) 转变观念
纠正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错误认识, 信息化绝非简单地替代手工劳动, 而是提升军队医院管理的整体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为传统军队医院管理注入现代化管理意识, 运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工作人员的主观劳动促进优化、调整、整合医院业务管理和诊疗操作, 以使医院实现最佳运营的过程。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 以先进管理思想统领实际管理工作的过程, 其核心为创建军队医院优秀的医疗文化, 调动全院工作者的劳动积极性, 以为病患提供优良医疗服务为工作重心, 促进医院的人性化服务水平, 使医院各种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和最优合作, 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 扩展服务区域
向基层延伸, 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 扩大军队医院的服务范围和区域, 为广大边远地区驻军官兵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化医疗信息网络系统,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辐射效应解决边疆地区、边远地区军队看病难的问题。军队医院还应积极与地方医院加强联系与合作, 参与地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促进全民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为国家医疗改革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扩展服务区域应包括五个方面:1) 军队与地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军队应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中心, 将信息化建设扩展到军区直至全军, 实现医疗信息共享、远程会诊、转诊。同时, 在军队总部指导与监督下, 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与地方医疗系统的信息化平台、地方医院的医疗数据中心等实现互联互通。2) 信息化系统尽快向基层连队医院、门诊部、卫生所、干休所等基层单位延伸, 发挥信息化平台在基本医疗保健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为基层单位提供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医疗保健服务, 方便边远地区官兵及老干部等的看病就医。3) 实现“军字一号”与“野战医疗信息系统”的联网与对接, 使平时与战时均能实现伤患的就治、转诊、会诊与远程手术。4) 军队医院与地方医疗卫勤系统互联互通, 使医疗信息实现共享、汇总、上报、监督与管控功能。5) 服务区域扩大到各大军区, 直至实现全军医院共享信息数据, 消除信息化建设盲区。
(三) 建设强大的军队信息化人才队伍
军队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的关键所在是要培养出强大的人才队伍。介于军队信息化工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党性, 针对这样的需求, 就必须要建设爱党爱国且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所以, 需要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党性觉悟高、专业技术能力高的“三高”人才, 让其肩负军队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的重担。与此同时, 也可以挑选出一批具有较高党性的人员, 对其进行军队网络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强化培训。还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鼓励机制, 促进相关人员建立积极进取的工作思想, 使更多的军队工作人员能够成为符合现代化军队网络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全面人才。
四、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对于军队医院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更代表着先进医疗管理理念的融合与发展。军队医院除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外, 还应积极参与地方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与互通, 加快全民医疗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傅征.对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对策的几点看法[J].中国医院, 2008.
3.“四个全面”与国家审计 篇三
这样一个审计功能解决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首先要问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以求最大限度、最大可能性地接近真实的情况。这个角度切入之后,后面跟着的原因分析,就能合乎逻辑地引申出来。审计这个功能,必然引出对监督制约体系和科学决策体系的实际支撑作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知道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后面自然跟着的是监督制约就出来了。在行使审计权、把情况摸清的情况下,首先是政权体系里的其他相关部门,一直到最高决策层,可以得到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持,并可适当把信息向社会披露,促进规范的公共选择,使民众积极参与,使质询、监督、针对实际情况与问题去考虑改进形成递进关系。当然这里面首先是从最高决策层来说,在审计信息的支持之下,可以明显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效力。
再往下,通过审计配合“四个全面”,必然有重点。有重点地摸清真实情况,了解“是怎样”,再进一步考虑“应该怎样”之后,还有一个绩效取向的追求要匹配上来。实际的情况非常复杂,把具体情况摆出来以后,在应该怎么样方面,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应该综合形成一个以绩效为取向的提高总体科学决策水平的过程,而审计应该始终参与,即从“合规审计”上升为“绩效审计”。审计本来就在第一线了解情况,要利用自己的审计权,一直参与这个过程,从合规与否推到绩效如何的水平上。这个过程对于审计来说,比对于其他部门有更高层面的挑战和要求。
4.“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篇四
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人民带入一场凛冽寒冬之中,面对“灾难”,中华儿女抱团取暖,党员干部带头冲锋,为人民筑堡垒、拉防线、送物资,让凛冬不寒,人心仍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党员干部担重任、挑大梁、办大事,于疫情之中不忘脱贫攻坚大计,誓为中国人民填写一份完美的“答卷”!
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现在已经进入到精准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20的开年计划,国家有难在即,党员干部在前,眼看这场疫情“战役”逐渐接近尾声,新的风帆再次高扬,“暴风雨”带给人们的除了惊慌和损失,还有雨过天晴之后的彩虹与光明。前方就是目的地,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主力军,更是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加劲努力、加力提速、加快冲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党中央及各地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上来,用坚定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决心,确保党中央及各地党委决策部署在全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要有“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年注定极不平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同时又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特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一场疫情就能阻挡的,中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敢于“涉险滩”“踩顽石”“踏深水”,工作的目标不会变,决胜小康的激情不会减,“抗战”的信念不会垮。党员干部坚守“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秉承“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令大计,带头做好农业农村生产、城乡发展稳定、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和英勇的担当,于全国各地闯一线、在各个环节抓进度、用惠民精神展成果,高举全面小康的决胜大旗。
要有“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越到终点,党员干部们越要铲掉“最后一堆雪”,越要跑完“最后一公里”,越要守好“最后一班岗”。即使是连续奋战多年后的疲惫压住身躯,也要为终点处的红线持续迈开脚步。标准不降、劲头不减、重心不移,面对疫情防控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双重压力,全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始终以“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拖沓、不厌战、不马虎。党员干部们要当好指挥官,带领群众往前冲;也要当好裁判员,严格惩治懒惰散漫者。基层慰问还在进行,父老乡亲看在眼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将决胜信念践行到底。
5.四个全面 解读 篇五
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新的发展战略需要新的理论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总书记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之中,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这是继承延续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接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现在我们最为接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处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这个不变主题的继续和深化。当前我们既要推动没完成、留下来的改革任务,还要推动这些年新出现的领域和问题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在各种考验和危险环境下的艰难课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意志、最有效的举措,来管好党、治好党。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两年多来,依据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和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渐次展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展现出治国理政的健康发展和主线轨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首先,可以从十八大后的开局看出来。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刚刚结束,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要求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就任后出行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市,来到莲花山瞻仰邓小平铜像。他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其次,可以从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看出来。十八大的主题包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总书记在总结讲话中专门强调了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8点要求。再次,可以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看出来。“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习近平同志都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例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强调,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实践基础、丰富内涵、辩证关系、贯彻要求等。
二、“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解决制度体制问题,而且要解决战略布局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艰辛探索。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就是“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一化三改“就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说,“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世纪之交的战略布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在十八大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勇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大文章需要大思路,大课题需要大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谋划各个阶段总体布局,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不断前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治国理政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三、“四个全面”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真抓实干出成效,写下了一段段精美的篇章。“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总的概括,是一个大写的脚印,是一段核心的篇章。
“四个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在这一道路上,每一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面临形势有其具体特征。因此,走中国道路还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模式体现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纲领具有道路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中国道路的具体模式。“四个全面”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四个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创新实践,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蕴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四个全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等等。“四个全面”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也正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则是用法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用制,相互强化、相互深化,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悠悠岁月,正道沧桑;中华大地风云扬,众志成城百业兴。
三大维度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总书记对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这一富有哲理的古训,赋予了全新含义。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在今天复杂局面下治好国理好政,制定了一个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前进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2013年3月19日,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感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事实上,中国不仅国土大人口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以后迎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期。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社会矛盾有所增加。怎么在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建构一个生动而有序的社会,决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下召开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而又具体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集思广益,竭尽全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
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后,先是通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
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在统一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进行反腐败斗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打老虎”、“拍苍蝇”相结合的反腐斗争这两件大事,突显了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
三是在从严治党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举措,特别是,在2013年和2014 年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重要决定,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个“总目标”,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词即治国。一个是要通过制度现代化从根本上破解治国难题;一个是要通过法治谋求国家长治久安。
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概括提出了“四个全面”。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在论述依法治国在全局中的意义时,第一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集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曾经说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显而易见,这篇大文章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的重点是“坚持和发展”。“四个全面”这一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提出,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四个全面”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相联系,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脱胎于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在“全面”和“深化”上发展了“强国之路”和“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在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同时,在“全面”和“推进”上发展了这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在“关键在党”这一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四个全面”这一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特别是,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今天所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也是“五位一体”。在“四个全面”中,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实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阶段性目标的战略举措。
其次,“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总书记说,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四个全面”中,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我们也知道,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显然,“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因此,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四个全面”增强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可见,这“四个全面”虽然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别,不能等量齐观。“战略举措”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或者说,“战略举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就是说,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好,无论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好,这些攻坚克难的举措,都是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醒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口,总书记要重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我们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四个全面”中的“战略目标”。我们都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今天以及今后五年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这是我们肩负的崇高、神圣而又艰巨、紧迫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天我们离2020年不到6 年时间了。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有一个硬指标,这就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十八大时测算,今后8年年均增长7%,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年均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从目前来看,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还在可以实现奋斗目标的区间之内。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我们不唯GDP,但不能没有含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GDP。所以,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所有的举措,都要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总体要求,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越来越近的战略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具有深刻哲理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学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把握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问题出发,统筹协调,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首先,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讲政治规矩,在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执行这些决策,落实这些决策,都必须把它们放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去把握,而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布局,更不能冲击这个战略布局。而在贯彻这一战略布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党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自身也要改革创新,从严治党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党自身的改革创新过程,又要认识到在中国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根本无法推进依法治国。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突显了在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不可等闲视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由否定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举措,是错误的,极其有害的;以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为名否定甚至取消党的领导,也是错误的,十分危险的。
其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学会用统筹协调的方法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我国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发展”,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全面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改革”,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完善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并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法治”,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目标的全面法治战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相互配合的党建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治党”,特点是“全面”和“从严”,是一个以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目标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四个全面”之间也要全面把握,要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只讲一个“全面”、不讲其他三个“全面”,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全面”与其他“全面”对立起来。
再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有系统思维的思想,把“四个全面”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正因为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因此,在实践中,难也难在“全面”,关键也就在“全面”。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改革战略的时候,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不是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而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系统推进的全面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决心、魄力和胆略,又要有智慧、能力和领导艺术。全面改革有难度,“四个全面”统筹协调更有难度。应该讲,要做到一个“全面”已经很难了,四个“全面”相互配合更难。因此,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于要努力学习运用系统思维及其方法论,把握、操控、统筹、协调好这四个“全面”,全面落实这四个“全面”。
最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以法以章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这一硬道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像过去一些地方一些人那样,目无法纪,违法乱纪,以“发展”为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我们要形成以法以章抓发展的新思维。发展要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要坚持依法治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了改革也要于法有据,不能随心所欲突破法律规定。而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者能够达到辩证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民主程序。凡是同现行法律有冲突的改革的举措,可以经过民主程序报呈立法机关批准同意后进行。正如总书记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不仅能够圆满完成2015年各项工作,而且一定能够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
——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立足现实,以远略谋大局、求长远。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治国理政不能没有战略思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的取得,更印证了战略思维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谙此道,2014年12月中旬,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总书记的哲学睿智和战略思维尽在其中。2015年伊始,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体现之一:“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
“四个全面”本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全面”的内涵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止系统失衡,实现系统的和谐运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正如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近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既体现了注重总体谋划,又体现了注重牵住“牛鼻子”。
体现之二: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显著特征是其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示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初步实现”,也不是“局部实现”,而是“全面实现”,是13亿人的小康,是56个民族的小康,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只是部分人富裕,而是全民共同富裕。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更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全面进步的需要。2015全国“两会”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数据让全民感受到中国梦就是全民梦、个人梦,《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单列表述,包含了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性和丰富性。正如报告所言: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等全方位的改革。近来一系列的改革设想和措施让全世界感受到一个改革发展中强大崛起的中国。同时改革的目的是释放社会活力,改革的基础是人才汇集和创新聚集。实现中国梦缺乏资金、项目、平台,但最缺的是人才与思想。如何改变人才观念在深化改革中很重要,人人是才,关健在用。如何用才,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怎样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一种能力。创新同样重要,但当知识、人才得不到尊重和需要时,就没有人愿意创新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草根创业。就是想让创新驱动成为每个部门、行业、每个人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和第一推动力,从而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正在形成“法治体系”,进入法治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在根本上要依靠法治来保障,通过法治来推动。“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其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法治体系要求人们把法治思维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达到每个公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表明我党的自信与自律。“全面”二字更包含多个层面。一是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在主体上全覆盖,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领导干部不仅仅“独善其身”,而是要把班子和队伍建设好。三是在时间上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一系列的反腐措施和行动都体现出“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全国“两会”中总书记又强调,抓作风建设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更是从严治党的形象描述,只有管理之树健康成长,根深叶茂,社会发展才会出现美景,人民生活才会幸福美好。可见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的火车头。
体现之三: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辩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其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是辩证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法治护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方法完善法治;以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前进。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者犹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四个全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体现了“两个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付诸了实践。
总之,“四个全面”从战略部署高度考虑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总书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只要围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凝聚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它是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此时提出,非同寻常。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核心追求,才能自觉落实、贯彻到位。
“四个全面”是新的实践奠基和催生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客观规律的战略抉择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当代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个神圣时刻。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光明的前途上充满困难和风险。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就能为民族复兴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如果应对失当,也会丧失时机,愧对先人与后代。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就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态度思考如何实现完成这一任务。
历史昭示未来,经验是认识规律、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经过多年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已经聚焦于几个基本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全党也对此形成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需要一步步地把蓝图变为现实。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措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民族复兴得到牢固基石。
——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力从何而来?唯有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释放出这一崭新制度的不尽活力。中国的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时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体制是长期的过程,现在改革正未有穷期,仍然在路上。这里既有以往改革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改革的情势更紧迫,而且面对的困难更繁多。
——如何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答案是依法治国。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措施、稳定是硬任务,每一方面都不可动摇,如何在实践中使三者统一起来,只能依靠法治。健全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最高、最根本的规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进入过发展快车道,但未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有效措施健全法治。法治缺失使经济发展战略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无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引发人心不稳、政局动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矛盾更突出,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作用、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法治基础上推进改革,使改革成为常态,改革措施会减少随意性,使国家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得到根本保证。
——作为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好?必须从严治党。世界政治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不在于政党数量,而在于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政党执政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是脆弱的,一党长期执政比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更有助于保持稳定和促进发展。近代中国所以被列强欺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它造成的一盘散沙状态是根本原因。同样民族复兴不能自发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在先进政治力量领导下共同奋斗。中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符合国情民意,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领导民族复兴大业。这既是历史结论,更是现实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在党,也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一贯性要求,在今天尤为迫切。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由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的提出标志着党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四个全面”既是宏大的战略布局,又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
“四个全面”有鲜明特色,它既不是一项工作部署,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要求,是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的宏大战略布局,因而可以成为全党的思想指南和工作方针。作为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样的全面小康与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比,是全面的、质的提升,将成为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意是,既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摆脱“碎片式”改革;又要求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实质性问题,防止浅尝辄止,不去触动要害。这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时的动员令,也是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科学回应。一是改革面临固有利益障碍,利益是“敏感的神经”,突破固有利益藩篱,协调利益关系,比一般的解放思想更困难。二是改革面临耦合性矛盾,各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项突进难以收效。所以改革必须全面考虑、协调推进、敢于攻坚。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等六大领域改革,又提出十五项大的改革任务和多项改革举措。每方面的改革举措也具有综合性,既有主攻性、主打性措施;也有配套性、保障性措施,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会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看作“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方面都严格按照党章和党规党法去做,处处体现高标准、严要求。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出现“木桶理论”所讲的短板,影响从严治党落实。最重要的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思想建设、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觉悟,是从严治党最重要的基础。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制度因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可以巩固思想教育成效。制度需要人去执行,人的思想觉悟对制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建设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即是人的内在自觉性和外在约束性相结合,从严治党要求就能落实。
从思想史看,一种理论成为科学的系统理论要满足三个条件:有一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有一个研究、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思想观点,构成一个体系。“四个全面”达到了这三个条件。它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要回答的是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性问题。其理论的深刻性在于,不仅说明了“四个全面”是什么,而且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四个全面”,怎样坚持“四个全面”。这四个方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是战略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两大战略举措,二者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经全面小康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巨轮;起导航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这样,“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是完整的战略布局,又初步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将发挥巨大的思想武器威力。
贯穿于“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
“大道至简”。“四个全面”丰富深刻、立意高远,又朴实无华,贯穿于其中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把握这一核心追求,就理解了“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这一战略部署才能真正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深切满足人民愿望。党的纲领路线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全面建成小康”既是现阶段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全国还有数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还存在欠发达地区,发达大城市也有低收入人群。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在发展基础上,使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还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教育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及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显然,这些都是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的目标,蕴藏着极大的动员力量,必将极大地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热情。
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促进发展,也为了实现公平,这二者相辅相成。现阶段要把通过改革作为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举措。要把公平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将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民对改革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来自公平感、获得感,当人民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公平正义和改革的普惠性时,就会更加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是主体,法治是保障。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思想,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人民的主体地位也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时,依法治国就会全面落实并被自觉尊崇。
6.学习四个全面 篇六
同志们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题目是《深刻把握习总书记“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一、“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
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此外,总书记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
二、“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推进“四个全面”的路径推进“四个全面”,就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要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全系统首要的政治任务。我们林业系统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都是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生态林业建设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做出新成绩、新贡献。
二要坚定不够全面推进林业改革。一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规范林地流转、林权交易行为,妥善调处林权纠纷,维护林区稳定。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接洽相关单位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林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提升发展效益。二是开展国有林场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对全县3个国有林场按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个类型进行区划界定,编制林场发展规划,为下一步国有林场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开展内部管理改革。积极探索系统内二级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式方法,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给爱岗敬业的干部职工提供广阔舞台,激发干事创业激情。
三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兴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全面部署,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我们林业系统要抓管理,促规范,构建林业发展新秩序。一是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加强资源管理,确保全县资源安全。资源站、中台木检站要严厉打击滥伐、盗伐和非法加工经营木材行为,维护木材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要严格林权管理,进一步明晰责、权、利,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调动全民参与林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县防火办要认真落实防火责任,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危害。森林公安局要加大毁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森防站要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防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二要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名目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确保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事业发展上。三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确保林区稳定。四要加强队伍管理。从强化教育管理入手,践行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自觉学法守法,时刻尊法用法,不断提高林业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四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开展“三项教育”,深入推进 “三型”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凝心聚力;二是抓好“党员素质提升”“党员扶持果产业大户”两个党建项目,完成两个五星级党组织、两个四星级党组织、四个三星级党组织创评任务,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持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扎实开展10个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双联”、“效能风暴”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提高林业科学发展的服务能力;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五是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道德讲堂”宣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和群团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争创“平安单位”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树立林业良好形象。
7.四个全面论述 篇七
一、依据“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主要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其战略布局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是将高职学生的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布局相结合,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在“四个全面”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职思政教育创新息息相关。全面深化改革中包含了教育体系的革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教学成效,但面对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对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的高职学生,其教育方式仍然需要改变。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目前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教材,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部分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教学的内容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要让高职学生了解最新的政治咨询,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灵敏度,那么就需要让思政教育的教材与时俱进。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思想纳入到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中,让高职学生真正了解其含义,让学生将四个全面的思想融入到生活或者后期的工作中。在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收集当前的社会政治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思政观念,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思政教学的资源,扩展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分析问题的高度。让高职院校中的思政教育课堂不再沉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思想,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在后期能够有效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插入“结合国内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分析四个全面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战略布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探讨话题,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再将自己或小组探讨后的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等方式,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也更为透彻。学生还能梳理政治思路,明确日后的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得到更好的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会比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说教的效果好上许多。
二、在高职思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方式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活动安排上针对性不强
在大部分的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在高校对思政课普遍性的要求,但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的特殊性要求却无法满足。因此,未能够很好地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思政教育的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思政教育方针。也未能够达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公众从抽象状态转为实体的行为规范,并且让思政教育为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用时也解决了思政工作的空洞性和乏味性、枯燥性等弊端”的目标。
(二)教学对象认识的不充分
因为国内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会存在文化基础不厚,学习的能力较弱,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用“笨办法”学习等几个方面的共性。同时现代的国内社会对物质的过渡追求也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方向,很多社会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只会从眼前的利益中出发,过分强调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岗位人员的思政方向的道德品质,也导致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为了岗位的竞争和发展,以迎合用人单位的方式,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运用于对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当中。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思政理论教育学习态度,助长了学生滋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让学生过分的追求效益,而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一种“冷漠”的人生观。
(三)教学的资源配备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过程当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从一定角度上而言,是一种能够统一学校各个岗位的部署,能够协调学校的运行工作,让其处于一致的状态。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纵向衔接和横向协作。所以造成了思政教育工作基本是“单线作战”的状态。更为突出的是:作为作为高职院校中承担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线基层教学部门,与承担学校内部人事行政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的行政类部门相比较,不管是在人员调配上,还是在师资力量的占有比例上,或者是使用的教学资源权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思政教育课程内部的分配并不合理,这也反映了学校对思政教育的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课程无法有效顺利地开展。
(四)思政教育的延伸工作强度不够
同时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出现了明显的悖论:一方面,就理论而言,这个阶段更能够彰显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却出现了“弱化”甚至“真空化”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在进行“工学结合”期间,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思政教育纳入此阶段或者让思政的学习由校内转向校外的有效延伸,没有将教学和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统一,使得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出现思政学习断层的现象。
三、依照“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创新教学方式
革新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教材内容后,还需要从教学的手段上创新,双管齐下将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向新的高度。“四个全面”布局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社会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动态产生莫大的影响。而思政教育是提高人思想觉悟的一种教育活动,但因为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所以需要采用全新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根据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内,思政教育并不受到重视,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在高职院校内,学生只需要学好一种生存技能就可以,根本不需要思政教育。所以在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常常看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按照教材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课堂缺乏互动,导致思政教学的效果低下,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需。
所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需要用更为先进的方式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信息技术的功用,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快、交流性强等特点。再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的学习请况,构建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网络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拉低”,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将教学的方式多元化,让教师在学习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课题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程,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和活动的方式由学生自行策划。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平等的状态下,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看法及问题,以便及时调整。
四、在“四个全面”下的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应用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进行理论教学期间,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围绕“四个全面”布局下的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突破原有的教材章节的形式,分别以“树伟大旗帜,走光辉道路”为指向,构建理想信念教育模块;并且以“悟人生真谛,塑公民品格”的方式培养学生构建公民品格的塑造模块;将“爱岗敬业,育职业精神”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模块;将此三个模块作为教学的根基,将高职院校中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者两个环节相衔接,实现思政教育由学校转向企业的延伸,实现校园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实习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不断提升思政理论教育在实践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将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的教师团队进行统一的管理。将思政教师、学校兼任教师及社会、企业纸浆相互串联结合,共同组建一支统一的师资团队,将内部的责任明确分工,相互值间配和的议题化思政教育实践课队伍。在高职院校中专业的思政教育老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并将理论的教学要点和目标列做大纲,为实践教学明确教学的目的,规划教学的项目,开发项目任务书。而兼任的教师则组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所遇到的思政学习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及企业对学生思政素质的具体要求,将对思政教育实践有益的信息和建设性的意见,为思政课时间教学提供项目和方案。
(三)教学方式项目化
思政教育课程做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应当自居遵循“学中做,做中学”这一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并构建“项目导向及人物的驱动力”者一类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办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企业培养标准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员工。并围绕“四个全面”教学的方式,开发出合理的教学项目群体,在项目群内开发各个能够培养学生思政素质的项目,将企业的项目策划管理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当中,以教师为引导,进行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8.“四个全面”引领中央企业发展 篇八
这里,我们将中央企业组织学习“两会”精神、学习讨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以及中央企业负责人在两会期间及其以后的讲话梳理报告如下,以与读者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聚焦央企战略目标
“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现在,离小康建成之日只有6年时间。
中央企业正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孕育、诞生、成长的。亲历中央企业成长过程的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起新兴际华销售收入2005年的167亿元而现在超过了2 000亿元,尤其是新兴铸管经过10年时间从规模上进入了世界前三,用20年的时间走到世界第一时感慨道:“20年前,我的想象力再丰富,也想象不出会有如今这样的体量。”
在经历了“从小到大”的阶段之后,中央企业正朝着“从大到强”的目标迈进。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告诉我们,国企税收占全国的34%。中央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任务很重。建成小康,国企是中流砥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企独当一面。基础在国企,难点在国企,关键在国企。国企作为牵动全局。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清洁能源企业,您怎么理解“四个全面”?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回答:作为央企,我们要打造“责任央企、活力央企、法治央企和阳光央企”。“四个央企”对应“四个全面”,明快的回应,真的是一步到位。
6年时间很快就到,比时间更急迫的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业4.0”和“互联网+”战略,是传统企业转型的要诀。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要么适应互联网时代,要么被互联网革命所颠覆。这个在2011年德国汉诺威博览会上由三位大学教授提出来的观念,在2013年被广泛地讨论,2014年就成为中央企业的决策与行动,可见中国企业奔向小康社会的急行军状态。
中国要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央企业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提出:“从发展影响看,智慧互联正在成为推动企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互联网的创新,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后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在关键问题是你能不能领先一步,去占领这个制高点。如果不与互联网融合,我们只能沦为传输信息的‘傻管道商’。”奚国华提交两会的提案希望国家像推广我国自主高铁、核电一样向海外推广TD-LTE,打造国家“新名片”。提案引发各界热议。一年前,中国移动积极倡导各界移动互联网融合生态圈,并宣布了中国移动4G的宏伟蓝图,建成小康社会赚取加快推进全产业链4G的“盛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刘烈宏对6年时间达成目标很有信心:“从建立在移动操作上面的产业生态链上看,我们需要五到八年的时间。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模式、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比较适合像中国这样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
南方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建武认为,企业必须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发投入,让研发和创新成为产业发展基石。
为什么非要创新不可?两会讨论中流传的“恐龙”“猴子尾巴”理论,为舆论广为关注。
时任中石化董事长的傅成玉将中国石化比喻成“大象”,“如果不改革很快就成‘恐龙’,‘恐龙’剩下的日子就更短了,所以必须得改。”
有人说企业转型很难很痛苦,就像“猴子割尾巴”。刘烈宏给网友分享了这个段子:为什么猴子变不成人?说猴子也想变成人,重点就是得把尾巴甩掉,一甩尾巴想起三件事,尾巴砍掉了痛不痛,说明转型很痛;第二把尾巴砍掉了,能不能真正变成人呢?感觉到转型和创新确实有风险;第三习惯了尾巴,尾巴一砍掉,今后会不会不习惯。
转型升级和创新就是要做到产业的中上游。据刘烈宏介绍,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先后优化掉了600多家企业。“每减掉一家企业,实际上就是一次痛苦割尾巴的过程。”
“低端的、低水平的产业”的“猴子尾巴”,庞大傲慢而缺乏活力的“恐龙”,都是中央企业负责人转型升级意愿的表达。
结果很快出来了。4月23日,财政部公布1—3月电子、房地产、电力、轻工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子行业增幅大说明互联网+和工业4.0对国企既是冲击也是挑战,亮点特别明显;轻工行业增幅大说明引领消费成功。数据显示,一季度如剔除钢铁、有色、煤炭和石化四个行业,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6%,实现利润与上年同期持平。名列榜首的电子行业功不可没。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表示,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产品已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轨道交通将会承担先锋队、主力军和形象大使的角色。
岂止是轨道交通,“先锋队”“主力军”和“形象大使”,这是整个中央企业在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使命与作用,是中央企业角色的自我认定。
中国电科集团董事长熊群力对主力军领导责任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不仅要做优秀的企业家,而且要做优秀的政治家。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全面深化改革:给国企新动力
仅仅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央企业应有的担当: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134次提发展,86次提改革,29个行业被点名重点发展。
也有人做过统计,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100多次用词“改革”;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140多次用到“改革”。
nlc202309051635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国企改革战略蓝图日渐清晰。经过2014年的再摸索,未来改革的走向和步伐“确定性”增强,改革与发展正在形成新的方案。
“改革红利将是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四个全面”的每一个方面,中央企业都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但是重中之重在于抓好深化改革,来推进中央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提质增效。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国企国资改革等都作了具体部署。而中央企业要担当起这历史性的使命和重任,其自身的改革就必须加快。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企改革讲了整整一段,202个字,其中分类进行改革,有序推进混改,体现了“全面改革观”,引起广泛注意。有人担心,改革会不会放慢。全国政协委员、原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的,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两会期间,来自国资、央企系统委员积极回应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发言和提案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黄淑和回应传闻:关于“巨型央企重组”,要根据市场经济形势以及业务发展变化为节点稳步推进;关于“国家规定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占股不少于51%”,混改坚持一企一策,从未划过51%红线。
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回应阻挠电改方案出台质疑:此说法不符合事实,电改须积极有序稳妥推进;在中国如果私企控制电力资产,大家心不心疼?
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面对效益这个词说,国企效率是一个全面的概念,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对于国企混改从“积极”走向“有序”变化,中国诚通控股集团董事长马正武表示,因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实践层面则要着重从科学混合、规范治理、依法监督三个方面具体推进。
毋庸讳言,中央企业历经20余年的发展之后,行政化的色彩依然没有褪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然是顽疾;国企功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拆绝非易事;混改焦点是所有权还是经营权,始终难以定论;国有资产流动与流失,何以控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优势融合,何以实现。
人们注意到国家对国企改革方案的谨慎。数据显示,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014年达到102万亿元,约是中国同年GDP的1.6倍,丝毫的变动可能牵涉到数亿资产调整,影响小康目标实现。国之根本所系,能不谨慎?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在两会上对中央企业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宣布,燃起人们新的期待。这是市场体制开建以来国企改革面临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分野,其波及之广、影响之巨必然深刻而持久。
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推论:随着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央企业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曾被舆论界认为打响混改第一枪的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坦言,央企的问题,根本来说,还是改革不彻底,不继续改革,国有资产流失会更大。“国有企业有实力,但缺活力,背后原因则是僵化的制度和行政化色彩。”
有人曾对中石化此前的混改有误解,傅成玉正面回答:“国企改革不在融资,不在找几个伙伴进来,前面走的这一段是为后面改革铺路。前面是各干各的,下一阶段是两个优势叠加”。他的回答告诉我们改革是“全面的”“深入的”,“走一步摸一步”,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一劳永逸,更不是半途而废。
中央企业改革试点怎么样了?新兴际华是6家中央企业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被列为董事会改革试点企业。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介绍,首先解决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外部董事大于内部董事,且实行一票否决制。董事会既要立项又要废项。新兴际华董事会根据形势、环境的变化,主动废止了15个项目。在新兴际华,总会计师是真正的财务“一支笔”,根据董事会决议和规章制度来签批一切支出,即使一分钱,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总经理都不能干预,简单说就是把“财”权交给制度、把“人”权交给市场!还有一句让人易记的话是分权制衡:让集中的权力分散,隐蔽的权力公开。
新兴际华在具体操作上,横向上通过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决策、执行、监督上的“三责共立”,实现“高人掌舵、能人撑船、贤人护航”,共开大船;纵向上以层级分权为基础,推动“集团—板块—成员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三级共建”,实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突出法定代表人的中心地位。
谋全局需从“点”上开始。随着一项项改革试点任务开花结果,更多的“央企经验”“央企模式”“央企现象”将陆续揭开神秘的面纱。
“两会”前,一个研究机构抛出关于国企改革的建议书,推断国有企业不想变革。两会上中央企业负责人对于改革的期盼之情、呐喊之声、变易之道,乃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的形象,是对心怀叵测者的有力回答。
全面依法治国:规范央企行为
法治兴则企业兴,法治衰则企业乱。
依法治国,依法治企,虽然二者外延不同,但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全面依法治企助力中央企业走向成熟。
全国两会,是中央企业委员们积极投身国家法律建设的机遇。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迎来实施15年来的首次修改。这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科学立法迈开的关键一步,甚至标志着中国立法改革大幕就此拉开。
“当真参会”“当真预备提案”,这是李小琳写在笔记本上的两句话。2008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李小琳近8年间提了32份政协提案。她今年准备的是《加速完善国家能源法令律例系统》。
“我不太懂立法,说得也不一定精确。”李小琳指出立法存在的问题后谦和地说。“李委员讲出了子丑寅卯,有实在内容。”同组的保利集团前董事长陈洪生委员称赞道。
不仅要引领企业做依法治企的典范,还要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继去年提交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法》的议案后,又在今年两会提交了“关于制定《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法》的议案”。
nlc202309051635
中国诚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立群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拐点。目前,我国企业在境外还存在着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这种状态,国家层面要尽快出台境外投资法,用法律来规范境外投资行为。
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钟俊提交了两份提案,涉及《电力法》修订和环保电动汽车。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在谈到新《环保法》时表示:“要让这个环保执法的‘牙’更坚硬一些,更尖利一些,能够咬得更狠一些。”
法律的讨论转向国企自身,究竟如何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由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办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研讨会”上,诚通集团董事长马正武说,在推进国资改革的进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不可小觑,完善国有资产交易定价机制,可以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一关,应该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今天推进依法治企,仍要抓住央企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有人提到“企业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遵守党纪国法、执行法规制度上立好标杆”。
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持续不断的“打虎拍蝇”风暴中,隐藏在国企内部的贪腐沉疴和监管积弊不断暴露。国企改革发展与执法看似分属两个范畴,实则紧密相连,要真正释放国企活力,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官员和高管有形之手为追求私利而干扰市场法律秩序活动的健康运转。
廖永远、徐建一以及2014年来披露的某些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种种犯罪事实告诉人们,对中央企业的依法治理,最大的莫过于权法博弈。国企腐败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一些掌控公权力与公共资源的官员和国企高管垄断资源配置权力,漠视法律。在国企中,一些高管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这“三重一大”的议事规则规定熟视无睹、我行我素。绕开规则有时看似为企业发展争取了时间机遇,取得了巨大效益,然而,这种以言代法的做法却为利益寻租、权力自肥埋下了伏笔。
在经历过一场高管涉贪腐落马的冲击后,傅育宁需要带领华润集团摆脱那些“深刻的影响”。这位新掌门人说,华润之前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不论投资决策、还是用人环节、发展思路,都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现在,一个敬畏法律、依法治理的文化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华润集团。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企业坚强核心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发言时普遍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根本保障。如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作进发的高速列车,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定器,党的领导则是火车头。
谈起“从严治党”,人们莫不说起中央企业反腐,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2015年中央第一轮专项巡视对象确定为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26家央企。3月6日这一天,中央专项巡视组全部进驻央企,国企反腐“大考”已拉开序幕。
眼下,奚国华掌舵下的中国移动正在接受这次“大考”。尽管在全国两会期间,奚国华的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不可能不关注会场之外的企业,几天前他刚刚主持专项巡视动员会,中国移动会交出一份怎样的反腐“体检单”。他说:“过去,中国移动是腐败重灾区。专项巡视组进入中国移动,我们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把反腐倡廉搞好。”
企业要自练“反腐功”,自身发力反腐,落实巡视工作。奚国华提到中国移动的做法是:“仿照中央巡视组,进一步加大内部巡视来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中国移动话音未落,中石化的27个巡视组已经进驻。
熊群力对于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国电科表示,专项巡视组既是“把脉会诊”,全面检查,更是发展契机。
中海运,坚决不准与“特殊关联企业”发生业务关系;中国兵装,巡视要准确报账、严肃交账、完整销账;中航工业,重点巡视投资决策资金运作招投标等内容;一汽,将出台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各项制度建设正在走向深层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央企业正在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清除腐败树木之后,着手建立一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自我净化系统,中央企业将是一片健壮而充满活力的森林。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关键是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在企业的领导核心作用。代表委员们讨论时认为:
要着力施“严教”。常扫思想之尘、常补精神之钙,持续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收固本培元的功效。
要着力强“严管”。从“一把手”制约、干部日常监管等多个方面入手,动真碰硬、敢抓善管,切实把干部管紧、管严、管好。
要着力抓“严惩”。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氛围。
要着力立“严规”。以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大核心权力”运行为重点,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个全面”从总目标开始,越往后讨论越具体,越触及难点和核心,这便是中央企业的制度建设,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把中央企业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最深层次的成果便是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制度的完善。
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6年时间,时不我待。现在,中央企业正面临经济增长、深化改革与反腐三个焦点的汇合期,情况复杂而且紧迫,尤其需要定力。3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贯彻“两会”精神的文件出来了,2015年着力抓的五项工作体现了中央企业的意愿。“抓发展、促改革、严监督”三项对应前三个“全面”,反腐败、强党建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中央企业“全面从严治党”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中央企业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图纸清晰而明朗,脚步坚定而扎实。
进入4月,央企加快国际化的脚步,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走出去,机车、核电、水电等央企率先加快重组步伐;国企结构调整加快进行,做好加减乘除工作,将资源向优势产业转移。央企的深刻变化,正在发生。
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廉政之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中央企业正在走进一个确定性的未来,变化正在全面发生!
(责任编辑:罗志荣)
【四个全面论述】推荐阅读: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07-29
军转干:2014年5月《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出版12-03
四个全面的本质07-03
四个全面学习计划09-17
四个全面内容解读11-06
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07-11
四个全面学习资料10-09
习主席四个全面思想汇报08-24
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任理轩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