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计划书

2024-10-27

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计划书(2篇)

1.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创业项目计划书 篇一

东北电力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暨全国“挑战杯”大

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预选赛实施方案

一、大赛目的:

为了激发我校学子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的观察,结合所学知识,策划制定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创业方案。在创业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推进我校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同时大赛的成功举办也会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选出优秀作品

二、主办单位:校团委、学工部、科研产业处

三、承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四、竞赛时间

2013年11月-2014年4月

五、竞赛内容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学生申报作品参赛。大赛组委通过初评、复审选拔出参加决赛代表队。决赛以书面评审、PPT展示、答辩等方式评出获奖者。获奖作品将给予表彰并推荐参加吉林省、全国竞赛。同时,组委会还将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

六、参赛对象

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以团队形式参赛,各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其中至少一人为财务人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参赛选手可自由组队(包括可跨院系组队)参赛。

七、实施步骤

1、作品推报:各参赛团队按时间要求完成创业计划书,逾期不报者取消其参赛资格。

2、初评复审:评委会将对各参赛团队推荐作品进行初评、复审两轮评选,确定入围决赛作品。

3、终审决赛:2012年3-4月,组委会将举办决赛答辩。决赛包括作品展示、书面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

4、表彰推优:组委会将在终审决赛期间对获奖作品进行表彰,并根据全国“挑战杯”竞赛要求,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吉林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八、评选及奖励办法

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组委会将聘请专家对上报作品进行评审,分别评选出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九、参赛要求

(一)参赛作品为参赛单位原创,如有发现有抄袭、剽窃、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的计划书,大会组委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并追究其责任;

(二)参赛单位在提交计划书之前应确保其内容的合法性;

(三)参赛者必须遵守大赛时间及赛程安排。如不按时提交计划书,大赛组委将视其自动放弃。其责任由参赛者自行负责;

(四)大赛组委有义务不泄露参赛者计划书中所涉及的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

东北电力大学校团委、学工部、科研产业处、经济管理学院

2013年11月 18日

附件一:

东北电力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预选赛日程安排

附件二:

东北电力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暨全国“挑战杯”大

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预选赛报名表

2.第七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篇二

小学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童年记趣

以《童年记趣》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儿时最有趣而又难忘的一件事。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我的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课本,除了每学期的教材,很多同学把自己爱读的书也视为课本,甚至还有一些特殊的课本,每个人对课本都会有自己的感觉。

以《我的课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初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八月的遐想

以《八月的遐想》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窗帘鼓动,我知道风儿来了;

花影摇曳,我知道太阳来了;

烛光闪耀,我知道生日来了;

我知道太多的东西,包括你脸上的笑、嘴角的倔强„„

书山埋首,我却不知道人生真实的模样;

亲人叮咛,我却不知道爱的芬芳的味道;

时钟滴答,我却不知道光阴残酷的力量;

有太多的秘密,青春年少的我还不知道!它们一定潜藏在某处,翘首以望„„

请以“知道与不知道”为主题写作,写作内容可以涉及题目的一方面,也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高中组

请选择一个题目作文。

题目一:请从下列人物或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为关键词,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超过2000字。

蔡元培、鲁迅、胡适、雷锋、韩寒、郭敬明、方舟子、史蒂夫.乔布斯、网络、传媒、教育、青春、理想、穿越、我的大学、我的高中。

题目二:如下两段话,出自鲁迅一百多年前的论著。仔细阅读,然后将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超过2000字。

“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科学史教篇》)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唯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已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文化偏至论》)

阿娃的眼泪 刘 冰 姓名:刘冰

学校:山东省文登新一中 指导老师:刁云岭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第二名

阿娃的眼泪

已是午后,天闷得让人感觉是在蒸笼里。阿娃把电动车停到楼下,取出车上的最后一包快递。快递是方方正正的,单据上写着里面的内容是书籍。阿娃摸了摸已被包装遮住的书角,拭去面上的灰,豆大的汗珠啪啪地滴下来。

七年前,十八岁的阿娃怀抱着从邻村借的高中课本,拖着蛇皮袋踏上了去县城高中的路。课本被汗浸湿,黝黑的皮肤被书角扎得发痒,他始终没有用课本扇风。中考放榜当天,阿娃家门口大白天地放起了红炮仗——村子里好几年才出一个高中生哩!邻村一个上过高中的后生将自己的高中课本庄重地递给阿娃:“娃,好好拿着,城里的孩子也快开始预习了。”阿娃听爹妈说,这后生高考后就把自己闷在家里,后来就拼命地干农活,哪也不去,问话也不回答。阿娃怔怔地望着他消瘦的背影,看着手中那已被翻过无数遍的课本,鼻子竟有点酸,差点掉下泪来。

“嘟——嘟——”打了两遍电话,仍然无人接听。大片乌云从天边漫卷而来,压得人心慌。敢情这快递还送不出去了?阿娃捏着快递单和笔,打量着不带雨具就骑车赶任务的自己,头微微有点疼,疼出一种莫名的担忧。而这担忧,竟莫名的熟悉。

“李娃!”班主任点到名字,阿娃腾地站起来,七尺黑汉在六十人的教室里很扎眼。底下传来几个女生的窃窃私语:“我还以为是个美女。”“不是汉武帝的宠妃有叫这个名的吗?”“那是野史!”“嗯,是够野的。”一个女孩转头看了几眼庄稼地里出来的李娃,点点头,捂着嘴笑了。

李娃听不太懂普通话,所以他不知道女孩们在谈论什么。他只是觉得,她们交头接耳的模样有点像自己家的老鼠。后来的几天,他发觉这些女孩一直说着他听不太懂的“老鼠话”。教语文的班主任偶尔文绉绉地大发感慨:“啊,孩子们,你们正值青春啊,大好时光啊!”然后李娃偶然瞥了一眼别人的课桌,桌上有张小字条: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青春能吃?李娃想起这个月所剩无几的饭票,忧心忡忡。从乡下来的李娃年龄比同学们都大,饭也吃得多。他愣是不明白,家里人吃不完拿来喂鸡的白菜,在学校也要这么多票。至于青春,难道是自己年龄大了,都吃完了?

说实话,阿娃从早上出来到现在不但没有吃饭,连口水都没喝。吃饭是怕多耽误时间,喝水是怕路上找洗手间。现在自己急急地赶过来,连个电话都打不通。阿娃一肚子的无名火烧到手指头,狠狠地按下了拨号键。“什么破工作!”他开始怪起自己的工作来。

高中三年,李娃很少打电话,只有收学费的时候才不得不和爹妈说一声。爹本要到学校给他送钱,他怕爹既受累又耽误农活,执意要自己回去取。几十里的山路,夏有烈日冬有雪,李娃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回去。

念了这么多年书,你他妈连个快递都送不出去!阿娃突然间又开始怨恨起自己来。他有点头晕,嘴干得难受,心里憋屈得直想掉泪。

没有昂贵的辅导班,没有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没有想都不敢想的加分政策,阿娃用尽全身力气,像干农活一样使劲,每晚挑灯夜战,终于换来在一所二本学校学习的机会。

家里的红炮仗又响了,灿烂的火花映出了爹妈紧皱的眉。看热闹的人很多,却没有人给他送来大学课本,没有人能告诉他以后的路怎么走。高考前几天,班里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开了次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宏图大展,或稳中求胜,只有李娃一言不发。

谈理想吗?干啥呢?在城里找个工作把爹妈接来?那也得先考大学啊!考哪呢?我怎么知道!好好的一次班会,竟把李娃搅得心烦意乱。台上的同学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阿娃却是真的想哭。

“喂,我是送快递的!我都打好几遍电话了!”阿娃心里有气,声音中带着委屈。“我刚才在午睡,马上就来取。”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没过一会儿,楼梯上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阿娃隔着几步远就把笔递过去:“签字!”没有等待即将结束的欣喜,只有一腔怨气憋在心里。“呵呵,小伙子等急了!多大了?看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男人也不生气,一边签字一边和阿娃说话。“孩子,进去喝口水再走吧。”男人微笑着看着阿娃。阿娃被那一声“孩子”弄得有点慌,也顾不得心中的怨气了,手足无措地说:“您„„您比我爹年轻。”男人仰头一笑,随即望着阿娃的工作服,慢慢地开口:“其实,我小时候送过报纸,也很辛苦。”阿娃听见自己的心“怦”地跳了一下,他点点头,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好在男人适时地露出释怀的笑:“那段日子都过去了。”

都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几个轻浅的字散在湿热的空气里,并随着空气钻进阿娃的鼻孔——温温的,像眼泪的引子。

一道闪电忽然晃疼了眼睛,轰隆隆的雷声震疼了耳膜。阿娃扫了一眼楼牌——××大学职工楼。他迅速跳上电动车,回头大声地对男人喊:“老师,我先回了!谢谢您!”

暴雨毫无防备地从空中砸下,阿娃的泪水肆无忌惮地奔出眼眶,在滂沱大雨中肆意流淌。年轻的面庞被雨水和泪水打湿,却仍高高地扬起,不羁中涌出满满的骄傲。

我才二十几岁,应该还有那不能直接当饭吃的青春。我还能做很多事,人生好好地过,理想的路一步一步地走。阿娃这样想。

点评:这篇文章用小说的结构,来演义一个叫做阿娃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在城市送快递的路途中,在现实生活强烈的挫败感中,回忆自己暗淡的高中生活与青春岁月。明天与今天,过往与当下,互相穿插,扣人心弦。最后他被一位从前也送过报纸的大学教师的话语所启发,在眼泪奔涌中警醒,并感悟到原来自己还可以有青春与理想,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全文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流畅朴实,没有名言,没有排比,没有铺张,没有做作,没有所谓的作文技巧,但读来自然生动,水到渠成。我经常说“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精彩的故事,就是优秀作文”,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叙述高中生活的故事稍嫌平淡,起伏与纵深感有待加强。(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只恐夜深花睡去 厉佩逾

姓名:厉佩逾

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指导老师:谈薇薇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五名

只恐夜深花睡去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如此说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思无邪”的时代明净姣美的爱欲如芙蕖嫣红涉江而来,诗三百里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又没有一处不是“我爱你”。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不知其期,满满盛着人世烟火的思念,却从无怨怼与悔意;绝望的时候,有阮籍穷途末路的长歌当哭;对于美,是嵇康那积石如玉的风流神姿;我们遥见着月色,想到的是“万户捣衣声”的温暖。那时候,我们只知“思”不知“质”。我们了解的是本心,对于美有着极敏锐的灵识,也没有被物欲来蔽,说得出“我醉欲眠卿且去”,做的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浪漫,曾是中国人的天性;寻美,曾是中国人的本能。

从19世纪第一声炮响轰开了国门,醉生梦死的人们惊醒,西方工业文明的华彩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科学和知识成了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我们渐渐了解的是,日月盈亏与天狗无关,银河里没有潺潺春水,明亮的星辰不过是一块崎岖顽陋的石头。那些在书页里散发出淡薄香气的神话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也不会有人幻想蟾宫女娥,原来我们创造出的美的本“质”索然如斯。渐渐硬冷掉的不仅是弃用的香炉,更是那些温润洁软的人心。科学带来了便捷,带走的是情感。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在旧的时候,如果我想你,我不会给你打电话,不会给你发MSN,我会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是,我们在怀念着,怀念那些不廉价的思念,不是一个电话还未完就冷却的情感;我们在眷恋着,眷恋书信上隽秀圆转的字迹,不是一封电邮发过来的寥寥数语。

也许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常看见报纸上说×××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国元首访问×国,诸如此类。又或者听广播进大段广告、推销某样商品,抑或新闻报道又有人酒后驾车、房价又涨了等等,了无意趣。整个世界把它的“质”展开在我们面前,自然界严肃而刻板地运行着,社会是客观又物质的,节奏紧凑急切,对于物质的欲望竟成了人心的主宰。

记得表姐去相亲,对方是位斯文温和的中文博士生,上来就谈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爱情,又吟诗给姐姐听,十分文雅的样子。谈着谈着最后还是滑向房子、车子、薪水的话题。“听起来,他对经济的研究倒比中文还强些。”姐姐回来笑着讲给我们听,话里却充满失望的意味。一个用知识做外套包裹物欲心的人露出汲汲名利的样子更令人黯然。

一百年前的鲁迅先生已然对此失望至极,到如今,我们失去了更多美好的事物以用此换取物质的完满丰盛。可悲的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若是倒过来,反而令人生疑欷歔。

在我就读的这所重点高中,文科班一共只有两个,若别人问起,我自我介绍说是文科生,你便可看到对方脸上浮现出细微的怜悯与轻视,“文科生=数学差=没有竞争力=没有前途”,他们的思维代换便是这样的。若我说我是真正热爱文学的美,他们会说:“哦,这大抵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傻子。”真是令人悲哀的定义。

那日在图书室自习,黄昏时下起雨,陈旧的木地板散着潮湿的热气,藤架上开着大朵细白的荼蘼,香气怅惘幽婉,我独自倚窗而坐,看天光从乌木窗格中透进来。台上搁着一只描花缠枝莲的青瓷瓶,里面盛着清水插一枝洁白带露的马蹄莲。图书室管理员是位白发苍然的退休老教师,她热爱文学与书籍,便回校接管图书室,这里的一瓶一画都是她精心布置,书用牛皮纸细整包好,再用粗黑笔以繁体在封脊上写下名字,字迹秀丽端严。时而点一只带铜绿的精致香炉,十分雅致。闲来无事,她也会翻出《全宋词》教我。在这里时光似是静滞了,隔却外界的纷扰,那些沉入淤垢中的古典美似粉白圆润的荷花招招而放,带着洁净柔软的气息,令人直欲落下泪来。

那日看见苏轼的一首小诗,一字一句抄在雪浪笺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是了,在这物欲横流、人心硬坚的时代,那些涌动在中国人骨血里的千年风雅,怕是要像深夜的海棠一般沉沉睡去了,谁来烧一支明光红烛,照它丝垂缕翠,容色灼灼,重回那“思无邪”的美好时光? 点评:这篇文章结合“题目二”中鲁迅的话语来论述中国人天性的浪漫与美感。在19世纪西方文化伴随洋枪大炮侵入中国之后,科学与知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与异化,物质的欲望主宰了人们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雅,只恐夜深花睡去,作者期待有高烛明照,使我们重归“思无邪”的美好时期。这篇文章是五篇特等奖作文中最富于才情的,全文清新可喜,感情真挚,婉转流丽,字如珠玑,不枝不蔓,再加上一笔工整秀丽的书法,令人爱不释手。这也告诉我们,写一笔好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高考中,都会使你获得优厚的报酬;相反,如果写一笔涂鸦的文字,甚至满篇错别字,则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文章的不足之处是说理稍涉浅近,略显稚嫩。(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诚挚与真实 姜伟臣

姓名:姜伟臣

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 陈玉洁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

诚挚与真实

自20世纪初理性之光以降,人类如同刚刚睁开睡眼的婴孩开始疯狂地打量这个已被祛魅的世界。人类中的杰出者力图用物理公式、数学模型、分子结构表达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他们认为经过一系列严格推导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世界。然而,他们遇到了困难。

他们的困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困境,是理性期望的真实世界与情感期望的诚挚世界的矛盾。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语“logos”,原意为理念。从词意发展来看,最早的“逻各斯”兼有理性的“理”与感性的“念”两重含义,即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主观感受。随着理性的发展,主观的东西被慢慢去除,“逻各斯”更多地成为一种绝对真实的代名词。这一转变,标志着人类理念异化的开始。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史,就是一部理性异化史。左派批评家与右派批评家的争论长达一个世纪,贯穿了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其间各种文艺流派竞相出现: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其衍生的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四五十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终结于法国五月风暴的西马以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并且也产生了诸如卢卡奇、巴特、德里达、福柯之类的大师。而他们所争辩与讨论的焦点,就在“理性”二字。

如鲁迅所说,近代理性异化最突出的两点,一是知识崇拜——“举世惟知识之崇”;二是文化地位下降——“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而这两点,都代表了真实世界对诚挚世界的压制。人的情感被忽视,全社会只在乎那些可以被在乎的东西。

尼采说:“人类对世界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表现于对知识的渴望。”近代以来,人们这种征服的欲望愈发强烈。工业革命后,机器成为人类延长的双臂,改造世界的能力愈加强大,人类还缺少什么?显然就是一个绝对聪明、最有逻辑的大脑。如何获得?去寻找知识。于是,人类对于知识有了一种额外的渴求——这种渴求并不是知识带来的愉悦引起的,而是出于知识“有用”。一句名言恰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对知识的畸形崇拜——“知识改变命运”。

正是因为知识被前所未有地提升到现在这个位置,才会出现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病态服从,才会出现一“证”行天下、一“证”万事通的现象。伴随着这个过程,我们与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又远了一步——因为我们不仅要服从所属政权的统治,还要屈服于一大批“话语权威”(罗兰·巴特语)。

知识崇拜使我们不再去体会知识带来的愉快感受,相反,我们疲于奔命,为获得(或者说占有)话语权威手中的知识,不惜被其“绑架”,成为另一个“规训主体”。而这个结果,是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见到的:“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除了知识崇拜,理性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西方批评家对这一部分分析较多,最重要的是阿尔都塞和阿尔诺的“文化生产论”。

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应处于互不干扰的状态,因为政治的首要法则是平等,经济的首要法则是效率,文化的首要法则是自我表达。每个领域的首要法则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每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三个合作的政权,所以只能有所取舍。而理性泛滥的今天,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利益——这最符合理性的要求。对于理性来讲,自我表达有何用?

于是,人们放弃内心精神世界,“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文化归于经济,文化活动也以经济利益为主。就算一些人渴望纯净的文化生活,举办一些作文比赛,渴求一些真知灼见,也难免被用来为某些商家做广告,否则哪来这么多经费。这就是文化生产,即使想要追求一些风花雪月,也不得不落得个满身铜臭。管他什么自我表达,收益减成本,总之不能亏本!

只是这样,所追求的“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吗?真的能抵挡“物欲来蔽”,寻自由之思想吗?还是如鲁迅先生所说:“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20世纪初批评大师屈瑞林在哈佛作的长达一个多月的系列演讲,虽然题目一样,但先人的思想却已寻不见了。何为诚挚?何为真实?我们于漫漫长路上追寻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是否是最好的?如果理性带领我们走向的是乌托邦,那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无须思考,只要向着机器进化就可以了。

可是,屈瑞林说不是,鲁迅说不是,汉娜·阿伦特说不是。哈耶克说,我们只是在通向奴役之路。最终的真实只是像《尤利西斯》中食动物下水的布鲁姆,在琐碎的日常小事中衰老,即使自己与神话中的伟大英雄有相似的经历,却也难现英雄的形象。我们对理性病态的追求,只会让我们亲眼目睹乌托邦的覆灭。

但我们也并非无路可走,即使我们只是布鲁姆,我们在理性中的挣扎也只是他在大街上的漫游——这并不是结束,我们终会等来我们的斯蒂芬,带我们一同对付敌手,一同回家。

毕竟,我们是奥德修斯的后代,是英雄子嗣。去吧,人类!去出发,去漂泊,去回归!

向屈瑞林大师致敬!

点评:文章讨论的是理性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近代以来理性异化所导致的后果,或者说矛盾,就是知识崇拜的兴起与文化地位的下降。全文紧扣“题目二”中鲁迅的两段话来展开自己的论述,举证恰切,论说有理,尤其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欣慰的是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史、文艺理论家及其思想有着广泛的了解,对他们的理论与观点的运用,信手拈来,安排得当,形神兼备,大气淋漓,开合起落,收放自如,已非一般的议论文可比,而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杂文。全文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与缜密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能力,在“高考体”大行其道的今日更属难得,可谓凤毛麟角,非常可贵。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引用的学者与理论稍多了一些,有些段落有堆砌之嫌;全文的最末一句,有蛇足之感。(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柴火乐 项婧怡

姓名:项婧怡 学校:浙江省瑞安中学 指导老师:林海霞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四名

柴火乐

我曾以为我的高中会很平凡地度过,挥霍掉高一高二,咬牙拼下高三,考所过得去的大学。读完了大学找个工作后再相亲,结婚,相夫教子。之后,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普遍而平凡的中国生命模式。

但开学没几天,我这个卑微的理想破灭了。

那是节令人昏昏欲睡的政治课,政治老太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着价值规律,磨尽了我心里所有对高中生活的好奇与新鲜感。我枕着书,目光迷离,稍有些凉的涎水流下也刺激不了我麻木的神经。这时我模模糊糊地听见身边传来“哧”的一声,然后一股浓郁的硫黄味灌入鼻腔。

我瞬间清醒,惊恐地看向我的同桌,任嘴角的透明液体暴露在空气中风干。开学以来我还没真正打量过我的同桌,原来他长得还算俊俏,浓眉大眼,只是皮肤略黑鼻子略扁,脸颊上还带着几粒嫩红的痤疮芽。只见他的手上拿着一根不合时宜的火柴,小小的火苗竟映得他整张脸容光焕发。还没等我开口,他的后排就开始踹他的凳子了:“臭死了!”我的同桌只得将火苗吹灭,直起背来。他手里一股青烟升起,留下满室余“香”。

后来我和他熟识起来,我竟愈发对这个上课玩火柴的人感兴趣。他姓柴名烁,他的行为真是不枉了他的名字。他告诉我,他满周岁的时候,他家弄了个“封建”活动,摆了一堆东西在他面前。“抓笔我就要当作家,抓口红我就是大色魔。”柴烁嘴里念着长辈告诉他的故事,“可我偏偏什么都不抓,我直奔茶几,开始玩起火柴来!”他开始乐不可支,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恶作剧,眼里满是戏谑得意的光芒。其实高中过得很快,那天政治课柴烁玩第一根火柴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而如今他已经烧完十几盒火柴了。火柴盒全都在他课桌的抽屉里,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觉得柴烁从来不学习,几乎每一堂课都在玩火柴,看着火苗燃起,最后熄灭,留下一根焦黑扭曲的木梗。同学们受不了硫黄味,老师终于决定把他一个人换到角落,并没收了他所有没烧的火柴。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柴烁一天都直着背上课,只是眼神迷离,不知其心之所向。

第二天早自习,我踏入教室惊讶地发现柴烁一个人在角落里,又开始弓着背玩火柴。曾有人把他那样子比作吸大麻,弓着背蜷着身,目光贪婪而疯狂,一副沉醉其中,灵魂出窍,不能自拔的样子。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摇曳着的火苗,直到火柴烧完,才发现坐在前面的我。

“哦,早啊。”他淡淡地打了个招呼。

“怎么这么早?”我打算将心里所有的疑问全部抛出来。

“趁人少,多玩会儿。家里也不让玩。”他从火柴盒里又拿出一根火柴。这几盒火柴是昨天上化学课的时候他从实验室里偷偷带出来的,出实验室的时候他还扬扬得意地将火柴在我面前晃了晃。

我看着他又弓了下去的背,开口问道:“你„„为什么天天玩火柴?有那么好玩吗?”

“那你为什么天天写作业、做练习,不累吗?”

“因为高考不考火柴啊。”我反击他的讽刺。

过了一会儿,或许是那根火柴烧完了,他终于抬起头来。他的脸被熏得更黑了,显得眼白更白,眼珠子更黑。他盯了我很久,然后突然笑了:“你一定可以考上好大学的。”

毕业后很久,我才明白自己那时有多蠢。只是那时柴烁的笑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始终无法参透其奥妙。那不是假笑,他的祝福也不含任何虚情假意。后来,当我读到《史记》里项羽在乌江边笑并淡然道“天之亡我”时,我竟想起了柴烁。但柴烁没有绝望啊,谁看了他玩火柴时的眼神,都不会想起“绝望”二字。但玩火柴能做什么呢?谁现在还在用火柴呢?我那时觉得柴烁的前途和乌江一样冰冷,像江东一样遥远。而前途,像一根刺一样卡在柴烁的家人和老师的喉咙里,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柴烁的爸爸曾把家里藏着的所有火柴扔到空地上全烧了,可柴烁向我说起这事时,眼睛里却闪闪发光:“那么大的火焰„„太漂亮了„„” 没人能真正地懂他,或许他以为会有。

后来我看《凡·高传》,看到凡·高忘乎所以地在阿尔金黄的烈日下疯狂地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喧嚣的灵魂,那明亮张扬的色彩和奇异的笔触充满了灵魂和自然的碰撞,激烈得像虚空里瞬间燃起在火柴头上的火苗„„这种碰撞没有尽头,没有休止,不受别人思想的束缚,脱离社会,陷入自我。我想,柴烁或许会真的懂凡·高。

高中毕业后,没人知道柴烁去了哪里。他从来没有告诉别人他的理想、他的愿望。即使说出来,诸如火柴大王、振兴火柴业之类的,也会遭人唾弃,在如今的社会价值观面前一文不值。

柴烁那看似比我还卑微的理想让我在高中三年作了无数思想斗争。我常常会想起他火苗映照下炯亮的眼珠子里有着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复杂情感。我不相信残酷的社会和现实会埋没那样的力量。他弓着背的样子,他手中火柴梗升起的缕缕青烟,角落里飘来的硫黄味,充斥着、丰富着、斑斓着我的高中三年。

或许别人会觉得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失败者,没有理想的青春白过,没有理想的人生白活。而我更愿意告诉别人,柴烁是个传奇,永远都是。

点评: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奇人奇事。作者高中的同桌名叫柴烁,是一个火柴迷,而且是一个上课甚至任何时间都不断地擦亮火柴来取乐的奇人,他无时无刻不专注于此,火柴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作者没有用世俗的目光认为柴烁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认为他是一个能读懂凡·高的奇人,是个传奇,而且永远都是。文章中的奇人奇事,有极强的故事性与吸引力,笔触富于感情,描写细腻生动,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如果常加锤炼,作者将来一定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故事题材,可以奇思妙想,出奇制胜,但需要一颗细腻的心灵与一双具有观察力的眼睛。文章的不足是对柴烁“柴火乐”极其复杂感情的剖析,显得薄弱了一些。(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朴散 伏 琰 姓名:伏琰

学校:山东省青岛九中 指导老师:黄向君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三名

朴散

吾师:夏安蝉鸣。你已学成了,归罢。

朴散:师父还未教我写作。

吾师:百无一用是书生,你学来做什么?

朴散:我看那韩寒与方舟子骂战甚好,总有用处。师父不就酷爱古龙吗?

吾师:小心!小心!有关部门认可的是金庸。

朴散:何惧?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没有人知道我说过什么,因为听到的人都已死了。

吾师:咳咳„„

朴散:师父自然例外。

吾师:已五六分像了,只是他并不算是大家。

朴散:莫不是大明湖畔的金庸?侠之大者,为家怕老婆,算得上什么大师呢?

朴散一顿,头顶被师父狠敲了一下。

吾师:他自然也不能及。姑且不论他喜欢介绍主角的祖宗三代①这冗长的坏毛病,他也太往规则里走。形是好的江湖,可魂却固步于市井朝廷。你不可学。

朴散:是了,还是拯救失足妇女②的古龙好些。

吾师:他也不能学。

朴散:师父嫉妒徒儿?莫忘记他是男人③。

吾师:非也。他魂是好的,可形太孤苦。

朴散:难道要我去学那个穿CK内裤的郭四娘④吗?莫忘记我是男人啊!

吾师:他未必不可取。身高不是差距,他一边赚钱一边传播文化,简直如同买鞋子送鞋垫令人奇爽无比。你要记得,写作是开始,传播才是目的,弘扬方为宗旨。

朴散:可怎么办,我喜欢的是韩寒。

吾师:咳咳。莫忘记你是男人。朴散:还不只是“你我”的差别。

吾师:错。是“你我他”的差别⑤。

朴散:而且我也不是释然那个和尚⑥。

吾师:所以文化也因人而异。你写作的派别风格以及中心内容都与人不同,不可照搬,不可仿写。你写不出余秋雨的苦旅,也遇不上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大病,故而不要去想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方舟子的赖上谁谁倒霉。你就是想学罗永浩砸冰箱,也要有那个经济实力嘛。

朴散:师父说得这样难,莫不是要我找个天使替我去学习吧?完了,天使一定是坐校车和高铁来的,我等不到了„„

吾师:经你一提,我又想到了顶要紧的一点,那真真是极重要的。

朴散:师父您在cos⑦《甄嬛传》吗?那想必没有东阿阿胶⑧是行不通的。

吾师:话到此处,为师问你,《甄嬛传》和二人转有何区别呢?

朴散:这问题和您给我起这名字一样的千意百解。莫不是《甄嬛传》里人多?

吾师一顿,朴散的头上又挨了一记狠敲。

吾师:《甄嬛传》只是娱乐介质,可二人转呢?那是文化传承。并且是和老东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写作既然是反映文化,便要与人民与社会相辅相成。校车、高铁虽有不足,但却为社会敲响警钟,如此题材也是为国为民。

朴散:审查能过吗?

吾师:这便是郭敬明的拿手戏了。《小时代》⑨也批判,可人家三本书五年内畅销无阻,这也是本领。

朴散:谢师父教诲,徒儿已悟了⑩。

吾师:还不够。

朴散:还差什么?

吾师:还差鲁迅。

朴散:为何?

吾师:至此,为师已交给你三点:一是形魂都要佳妙,不艰涩,又近人情,不为组织写文,不唱古典颂歌;二是创新当首,不走旧路,不比他人,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三便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用文字抚平创伤,用文字改造世界,用文字将社会人民发展永昌。而鲁迅弃医从文则要告诉你最后一点。如此,你便能做到你名字那二字了。

朴散:哪点?

吾师:担当。他担当救国大任,你却要复兴文化。匹夫有责的事情,举泰山若茶几。要担得起,才能朴散则为器?輥?輯?訛。尔后,将《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的前两句背给我听。

朴散: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輥?輰?訛。

注释:

①指金庸书中主角多家世详细,如张无忌。

②指古龙书中女主角多为妓女,如周婷等。

③指古龙书中叶开的一句台词。

④《小时代》里郭敬明习惯这样形容人。

⑤指前文“莫忘记他/我/你是男人”的差别。

⑥指韩寒的《长安乱》中释然与师父的对话。

⑦cosplay的缩写。

⑧指电视剧《甄嬛传》里东阿阿胶广告太多。

⑨《小时代》暗写上海繁华又苍凉的景象。

⑩指电影《英雄》中秦王的“寡人悟了”台词。

?輥?輯?訛老子《道德经》言:朴散则为器。意指美好德行传播开去,这里指传扬文化。

?輥?輰?訛意思为:德行圆满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到达不了,故“无远弗届”。

点评:这是一篇戏剧对话体的作文,文章中的朴散和他的老师,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文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朴散”语出《老子》,本谓纯真之道的分离与变异,引申谓淳朴之风消散。作者借用“朴散”为人名,语意双关,浑然天成,题目的选择可谓既古典又新颖。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惹人眼目,作者在此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是一个武侠迷,他将自己熟悉的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与方舟子、韩寒、郭敬明、鲁迅等巧妙融合,用师徒二人“大话西游”体的消解话语,引出对一系列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讽刺,以及对未来世界与人生的体悟与思索。读来既感辛辣,又让人忍俊不禁,轻松愉悦的同时,又颇感沉重与忧虑。文章的缺点是过于追求对话的幽默与讽刺,个别语句有浓厚的说教味,甚至有些痞子气,过犹不及,值得作者注意。(点评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教授 漆永祥)

把苍烟踏破 姬潇依

姓名:姬潇依

学校:辽宁省大连市24中 指导老师:王丹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把苍烟踏破

那是一个大师的时代,知识之光照亮黑暗迷途,学术之风吹散蒙昧迷障。静默鸿蒙,蔡元培先生的一句“思想自由”今犹铿锵在耳;参透尘世,胡适新文化的呐喊摇撼天地。如今的社会,利益与无知如同叠嶂苍烟,唯有拨云见日,踏破如许苍烟,才能还学术清净,还学问单纯。

从前,德之教化如清流荡涤灵魂,犹记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蔡元培先生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人格之高尚,德育之先锋,大师提供着学术坐标,更树立了风骨之碑。

如今,德却退化成那华丽飞檐上最不起眼的笔画。从何时开始,次道德变得理所当然?伪道德变得肆虐猖狂?狷介之人纵然力挽狂澜,却无法在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波浪。德的教化,一点点被唯利是图的观念蚕食鲸吞。这其中,网络之力不可忽视。网络媒体宣扬着伟大的美德,却只会收到子贡赎人的负面效果。郭明义、陈树菊固然值得尊敬,但普通人的道德之举同样值得称颂。对于不可为的道德过分赞颂,网络无形之中提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将其升至无人匹及的高度。当道德不再是行为准则,而变得曲高和寡,全社会都会消极避让,又谈何川流、敦化?唯有踏破眼前对德的畸形视角,一个大国方能精神富有。从前,责之宣扬浸染学术气息。黄炎培先生有言:“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他道尽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做人之法。蔡元培先生亦是奉命于危难之间,先义后利,承担起一校之长的重任。也正是蔡先生奉行着责任,学术之风才吹遍大江南北,学问之术才传至东西。

如今,责在利的面前变得无足轻重。古人有言:“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可是这种道德理想已然消逝,随之而来的是冰封的社会奉献精神、烈炙的人际交往关系。归真堂放弃生命责任,在熊胆之利面前颔首,这难道不是利之戕害吗?媒体鼓吹着社会责任感,然而唯利是图的物质环境又如何不会导致唯利是图的精神底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足可见得物化资本对国民的诱惑力,在精神逐渐丧失的社会,责任才是王道。物质追求,便是那封在眼前的袅袅炊烟,不,是滚滚浓烟,荼毒着人们的身心。这道烟屏,已然挡住了无数人,他们迷失在自我构筑的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责任,则是如注的雨水,洗刷整个世界,冲走物欲之烟。从利在人先向利居众后的转化,是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责居众后向责在人先的变革,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生。

从前,真乃学术之要义。蔡元培先生一句“兼容并包”开启了追求真理的大门,开学术之风气,领万古之先锋。古人夜观星象,欲从星座递嬗中找寻自然的真理;近人纳古今东西之精粹,亦想从中找出社会的真理。做学问,正如朱光潜先生之言,要用出世之精神。何谓出世?寻真理也。

如今,真知成为名誉的附庸,成为虚伪的阶下囚。《大学》之中所谓先“格物致知”获得真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终能“平天下”。犹记前一阵子的方韩之战,一方坚定不移地紧握证据,一方竭力捍卫清白之名。然而方舟子的真理之辩终于抵住了流言,亦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真理大讨论。如今的媒体亦是走向浮夸,抛却真理。断章取义,散布谣言,借助网络之力蒙蔽大众之眼。这置真理于何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过是赚人眼球的噱头,夸张尖锐的语言也不堪一击。名誉、声望不过是过眼云烟,真理却是脚下顽石,经得起千锤百炼。

不如把学问比作沙滩上的一次漫步吧。海是钢蓝的凉,日是萤红的温,沙是亮白的软。你听着涛声,在沙滩上画下思绪,一浪倾覆;你望着远方,在风中喊出内心的愁怨,又一浪吞噬。篝火的烟尘弥漫,眼前如雪中观鹤的一片白,倏忽间前路迷散,不见天日。向前走,还是留?篝火中芳香的烧烤蕴在烟中诱惑着你,然而前路的风景尚未领悟。贝壳划破了脚,浓烟呛出眼泪,可是苍烟之后,竟是最美的日落。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红日炼金,天海一色。踏破苍烟,追寻大师的足迹,在那峥嵘岁月中重温元培的胸襟、适之的眼光;踏破苍烟,更是对现代社会种种诟病的真知灼见,认清本质从而坚守理想。

在当今社会,若想内圣而外王,须得拨云见日,于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于外在不因主观而枉。这个世界烟雾重重,如攀高山,但只有不断地踏破苍烟,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苍烟踏破,方可避“削足适履”“饮鸩止渴”,立天地之心,化万物于无形,用德行引领行动,用责任树立人格,用真理指导风尚。

心如明镜台,又惮苍烟于何处?

点评:在“题目一”中选择蔡元培、胡适为关键词进行写作,对一个高中生而言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如今的很多高中生对这两位大师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韩寒、郭敬明,甚至史蒂夫·乔布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一篇文章写起来也是会异常吃力的。然而本文作者却给了所有评委一个惊喜,不但对两位大师的思想了如指掌,而且运用起来举重若轻,名言警句更是信手拈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忘观照现实,“归真堂”事件、“方韩之争”等在增强文章现实针对性的同时,也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很好地融入了文中,为文章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增添了思辨的深度与广度。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观点不够严谨,例如第三段对“网络之力”的论述就稍显绝对。(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华林中的微光 陆静雨

姓名:陆静雨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钱 晨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华林中的微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再没有比狄更斯的开场白更沉凝,更厚重,更笼统,更难以驾驭的了,如同那遍被烟云尘嚣的大幕缓缓拉起,而你不知所措地淹没在纷繁壮阔的全境之中。物欲是人心的外化,是五光十色的阴霾,是海妖塞壬的歌声,是凡夫俗子眼中乱花迷眼的华林。可曾有谁捕捉到那林中的一缕微光,点染出困惑中的一丝清醒、浮沉中的一丝淡然,使人生真谛、生命本源,并未完全迷失于大幕拉起后的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用过这个形容,“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意指的是曹公笔下于峨冠博带、仕途经济间挣扎着透气的宝玉。哪个时代没有这么一片蒙蔽人的华林,架构精巧秩序井然,是一类严丝合缝轮轴传动的体系。每个人都受着这框架的包庇,自然,义务是遵循它,不脱出常轨。

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经主观消化的知识甚至能扼杀智慧,“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如是言之。想起《艰难时世》开场那段近似咆哮体的振聋发聩的台词,“理性!只需要理性!”不错,可以用钢条抽打,用戒尺丈量的理性。老牧师教出来的孩子,能够用界门纲目一类生物专用词和极度细致的动物学口吻来流利地描述何谓“马”,理性到了极点,对知识的发挥也到了极点。究其根本,知识成了武器来给大脑装载弹药,成了工具来给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才能却不懂领悟思考的字典、工具箱。当知识沦为同一基准线下的功利性储备,它就永远只能具有暂时价值,一旦时效过去,便被打包清理束之高阁,丝毫不曾加诸我们的头脑,成为我们智慧的灵光乍现。

性灵之光之所以“微”,除了物欲外,或许还有其他条件,只容许它在它们的夹缝中举步维艰。《达洛维夫人》中的赛普第默斯,约莫是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敏感寂寞性灵的直接映射。历经一战硝烟,顿感世事虚空苍白,内心左冲右突,在形而上的哲学中找寻出路,却被其主治大夫的“平稳”哲学击得粉碎。平稳,即四平八稳左右逢源,接纳凡尘俗世一切规则,并视之如至高无上的常态。物欲只是树林枝丫上鲜艳的骨朵,而规则才是树干,是撑起整片华林的支柱。赛普第默斯是所谓“畸零人”的代表,抛弃了世界而世界也不再理解他,任他湮灭在最纵横恣肆又最超凡脱俗的纯精神世界里,展示他精湛的意识流。但致力于将他纳入“平稳”轨道的世俗哲学,终究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们的时代呢?庞大的社会体系,成才抑或实现价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因为这样风险最小,因为这样足够谨慎稳健,亦因为其他途径太渺茫太单薄。然而,单一趋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只会一点点磨蚀人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即便微弱,我们说“要有光”,我们在寻找光。物质与精神是一对永恒辩证的矛盾,但它们一者是血肉一者是灵魂,前者是后者的依傍,后者是前者的扬升,它们密切相连。鲁迅先生说物欲蒙蔽性灵,但物质毕竟是世界的基础,要求物质满足毕竟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不可摆脱。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主观才是客观的主体,没有一个把物质内化成精神的过程,那么外物便只是外物,而非充实性灵的一块增补物。我们需要精神内涵,它点石成金,我们一面以自身价值观消化、评判着外物,一面以崭新的经验充实着自身价值观,这是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寻找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我们读书、思考,因此我们在莎士比亚那里,在奥斯丁那里,在汤显祖那里,在曹雪芹那里寻觅心灵的冲击和启迪,我们并不吝惜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深思。人的特性在于会思考,会主动探求物质之上浮泛的精神天地,把单薄的个体存在扩展成对广袤生活的认知,扩展成对天地间最深沉琴弦奏出音符的共鸣和回响。

我是一颗孤独的性灵,破土、抽芽,颤颤巍巍地生长。我渴望冰封的冻土能有空隙容身,我渴望华林的美妙缭乱不再阻碍我对日照的渴盼。

突然想起《1984》里温斯顿和奥布莱恩那段近乎哲学思辨的论战,唯心主义采用狡猾的诡辩技巧把唯物主义观点逼进死角,意识决定一切,意识任意扭曲,精神把物质玩弄于股掌之中,那套强大、可怕、无法驳倒的逻辑轻易就把人吸进了辩证黑洞。能毁灭人性灵的哲学也能毁灭世界,这是精神对精神的占有,这已不是华林,也不是华林的浓雾,是不容一点微光的终结一切的黑暗。

幸而我们不企盼这样的未来。

幸而我们的华林里还有微光。

幸而此刻,阳光灿烂。

点评:选择“题目二”写作,对鲁迅先生所说的两句话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作者选择物欲与性灵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可以说对鲁迅先生的话理解得相当透彻。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借用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用华林比喻物欲,用微光比喻性灵,不但将其化用为文章题目,还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在时间有限、气氛紧张的总决赛考场上还能拥有如此灵动的思维,实属难得。此外,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在为文章增添文学厚重感的同时,亦将自己丰厚的阅读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论述略显艰涩,给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之感。(点评人:课堂内外杂志社副总编、《课堂内外·创新作文》主编 赫学颖)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项刘宇

姓名:项刘宇

学校: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高中组一等奖

当人类失去了右脑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大概是因为拥有发达的大脑吧,或者说,拥有发达的左脑。于是我们在进化的马拉松中超过了其他生物,在左脑的帮助下遥遥领先。

而右脑呢?在如今,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输给了自己的孪生兄弟,左脑与右脑的博弈从来都被看做理性与感性的对决。而所谓“美上之感情,明敏之思想”,却在人们假意的追捧中沉沦。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没错,就是知识,没有人否认这一点。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把蒸汽机的知识铺成阶,踏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人们把电的知识做成帆,在风浪中勇往直前„„

知识,从未逃离人类进步的聚光灯。

但别忘了聚光灯之外还有美,还有感情,它们从未成为主角,但也从未少做贡献。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创造上,人类进步的聚光灯也会幻化成冰冷刺眼的射线,刺穿文明筑起的堡垒。

这正是鲁迅先生担忧之处。惟知识之崇,我们将知识推向神坛,在无意义的蜃景中乘风破浪。将廉价的知识搬上流水线批量生产,只会得到没有美学的世界,人们的灵魂丧失了它的精神家园。

没有了美、感情、精神,科技又有何用?正如现在的伦敦,那个圣火正燃烧的地方,田径的速度美,跳高的柔韧美,篮球的力量美,王皓三块银牌的惋惜,菲尔普斯创造历史的激动„„这一切,都不会在一个只崇尚知识的世界出现。

知识,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用美上之感情与明敏之思想修葺,才能筑成通向更高文明的大路。

二、主观与客观

知识在膨胀,我们也在以看清万物客观本质为荣。

我们追求客观世界,追求真理,也引来了“后遗症”——主观精神的流失。我不愿看到以后小孩接受了月球是一块大石头的事实之后,便体会不到嫦娥、中秋的古典之美。更不愿看到孩子们在领会了天空的组成之后,便不再为白云的形状而奇思妙想,为七夕而感触万千。其实,在我自己身上,早已看到了这样的影子。

记得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过去并不客观存在,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而人的意识是可以控制的。抛开背后讽刺的本意,我们可以意识到,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史铁生说过:“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知便成了一个人世界中的客观,这并不是混淆或下定义,只是启发我们,我们追求客观真理时,还可以,也必须要保有一种主观的内面精神,如鲁迅先生所言。

所以,我们学习天文时仍可在一堆数据中想想嫦娥还好吗,牛郎织女还需等多少时日;我们研究空气,也可想想它是风这精灵的长辈;我们研究花粉花药,亦不忘欣赏下花的美貌。

主观与客观,不是对立面,它们相辅相成,才构成我们眼中充满情趣的世界。

三、思想的芦苇

思想,不仅是科技与科学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思想。

正如爱因斯坦在镜头前顽皮地吐舌头一样,我想他的右脑应该不会比左脑逊色。

人脆弱,却因思想而强大。

人因知识与科技而强大,更因尚美的习惯、精神与情感的丰富、主观认识的多解而让我们眼中有一个比动物更多彩绚丽的世界。

而我们,在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的时代就开始卸去后者,企图仅凭知识,带上科技的助推剂走得更轻更快。

别忘了,奥运会有了运动的美,有了有人欢喜有人悲的杂糅,有了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才得以“更高、更快、更强”。人类文明,又有何异?

而一个没有右脑的人类世界,必是枯寂荒芜的世界。

写到这儿,放下笔,拍拍脑门,还好,右脑还在。

上一篇:销售人员的个人总结下一篇:煤矿安全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