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

2024-08-04

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精选7篇)

1.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 篇一

应用写作培训课程讲义

第三讲计划、总结

授课人:郭彦龙

一、计划

1、计划的概念:计划是指单位或个人(写作主体)对未来一定时期、时间内的全面工作或者某些工作做出安排的书面材料。

2、计划的分类:规划、方案、设想、打算、安排、要点,这些细小的分类也是计划的另一种具体的叫法。他们在时间、范围方面略有差异。

如:安排是指短期时间内、内容单一的计划;规划是指相对较长远、全面的发展计划;要点是指就某一具体事项做一粗线条的计划;打算、设想是指对某一事项做初步性的计划。

3、计划的作用:做好了工作计划,就会避免陷入盲目性,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就是说明确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4、计划的特点:针对性(对应着具体的事项)、预见性(所针对的事项都是未完成的)、可行性(所列事项都具有可操作性)、约束性(所列事项具有时间、范围、做法等方面的约束性)。

5、计划的写作格式

(1)标题:单位名称+适用时限+计划内容+计划种类

(2)如:天水羲通旅游集团2015年人员招聘工作计划、天水市2014-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xx2014工作要点等。

(3)前言:所谓前言就是在计划正文开头的句子,主要用于表明所

授课人:郭彦龙邮箱:1120403986

做计划的指导思想、依据,概括介绍前一阶段工作的情况(如成绩、问题)等。

(4)计划事项:写明工作内容、目标,写明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要点、措施、步骤。

(5)落款:一般要注明完稿时间。

6、写作要求:从实际出发,所定目标要符合实际,要尊重客观条件,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余地,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目标明确、步骤具体;语言准确简明、通俗易懂。

7、具体事例:

详见132页《xx造纸厂2001年质量工作计划》。

二、总结

1、总结的概念:对过去某一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检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所形成的书面材料。

2、写作要求:要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做、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怎么办。总结要具有客观性、理论性、指导性的特点。

3、总结的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综合性总结,也叫全面总结,是对本单位和个人在过去某一阶段的全部情况的系统总结,特点是范围广、内容多;还有一种就是专题性总结,又叫做经验总结,是对本单位或个人在过去某一项工作中耨一突出问题的单项总结,特点是内容单纯、针对性强,具有指导意义。

4、写作格式

标题:

对于综合性总结的写作格式主要是公文式写法,如《中共天水市委2009工作总结》;

对于专题性总结的写作格式主要有三个,一用正副标题,如《加快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西北师大附中语文教改小结》,二概括内容:如《天水羲通公交旅游集团是如何成功改制的》;三突出中心,如《食品卫生工作要做到经常化》、《股份制使天水公交事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前言:

综合性总结前言部分交代总结涉及的时间、地点、单位、背景,或者点明主要成绩或问题,或者依据上级要求如何做。

专题性总结前言部分主要交代起因,即写这份总结的意图,以及叙述经验,即前一阶段工作的感悟和认识。

具体内容:

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最为关键的是条例性要强。

在综合性总结中,主要有“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工作思路”三部分,具体写法有传统式,也就是三部分,还有阶段式,即把工作或经历的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分段说明每个阶段的成绩、问题、整改措施等。

在专题性总结的写作中,同样要注重写作的条理性,如主要做法、取得效果、几点体会三部分,具体写法也有传统式、标题式。传统式就是三部分,标题式主要有:根据此料列出逻辑关系,分类出小标题,在每个小标题下面写明做法、效果、体会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做法、体会与前言部分的做法、体会是承上启下的关系,也就是说前言中的表述只是开门见山式的概述,后文才是关键的详叙。结语:结语主要针对专题性总结的写作,要写明今后的努力方向,这部分有时可省略。

5、写作要求:详尽占有材料,深入分析材料;实事求是,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观点鲜明,材料典型,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准确,朴实、简明、生动。

6、具体事例,详见140页。

2.教案-讲稿-讲义的区别 篇二

一、教案

即教学方案,是依据教学日历的进度要求,为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实施方案。

教学方案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具体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教案不同于授课讲稿或讲义,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时间、授课的题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基本内容、授课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作业、讨论、辅导答疑等课后延伸、课后小结、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二、讲稿(纸质或电子形态)

是教师撰写的讲课稿,是对教材的加工和提炼,是讲授内容的文字描述或图像描述,要求尽可能详细、全面,电子形态的讲稿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讲稿不能是教材的翻版,也不能作为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撰写讲稿时,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基础知识、知识的连续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提炼。

三、讲义

为讲课教师自己编写的未正式出版的、供学生使用的教材。

教案和讲稿均是教师教学思维与教材结合的具体化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反映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不同特色。

教案和讲稿的区别在于:

1.教案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信息,讲稿所承载的基本内容是知识信息;即教案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讲稿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2.教案的思路形成受教学过程的管理逻辑支配;而讲稿的思路形成,则受教学过程的知识逻辑支配。

3.在内容上

教案涉及的是组织性项目,讲稿涉及的是知识性项目。4.在表现形式上

教案则是几百字或千余字即可,讲稿篇幅则较长。

四、关于教案和讲稿的编写

1.教案的编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步骤,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详细说明。2.撰写教案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要注意广泛阅读相关资料;第三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第四要进行课后总结不断完善。

3.教案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它反映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教学经验。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出适合听课学生的教学方案,配合讲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编写教案要处理好应该教什么和学什么(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策略),教的效果和学的效果(评价)的关系。

5.教案要严格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编写,要求每一次课(二学时)都应备有教案和讲稿,教案每年都应修订。

五、关于规范教案和讲稿的要求

1.任课教师必须在学期报到之日按照《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师工作规范》向教研室主任提交前二周教案和讲稿(实验课等特殊性质的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撰写教案或讲稿)。

2.教案和讲稿原则上要求分开撰写,具备多个授课循环经验的老教师也可以是合二为一的。采取后者做法时在授课讲稿中应体现出教案的要素。采取多媒体授课手段的教师要求另行设计教案。

3.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本人讲授风格书写(或打印)教案,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但讲稿、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不能代替授课教案。

4.各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教案和讲稿应上网发布;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的教案和讲稿应同其他教学文件一起提交给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秘书存档。

3.财务管理导论-教案讲义 篇三

讲义

第一节 财务管理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一、财务管理学的性质

财务管理学(Financial Management)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经营管理学科。它是以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组织生产力和处理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对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盈利组织(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学和非盈利组织(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管理学。

在中国,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产生的历史较短,它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研究对象和论述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它与会计学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重叠之处。

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是指由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定性或称客观内容所形成的财务管理学的一系列分支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在学科研究和建设上的反映,它不仅是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概括和总结,而且直接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状况。而且可以作为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的测定依据。

因此,财务管理学界定为是研究资本运筹规律与效率的学科,是在探索资本运筹规律、追求资本运筹效率、总结资本运筹观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1.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以上阐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应由财务管理总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资本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组成。

(1)财务管理总论。首先从资金运动的角度阐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然后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研究财务管理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或基本的财务管理原则;最后分析财务管理环境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2)筹资管理。首先从企业筹资的目的与要求出发,阐述企业一定时期主要的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然后分析影响筹资规模的基本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测定企业资金需要量;论述我国资本金制度、主权资本筹集方式和负债筹资方式;把握资金成本的内涵,分别不同筹资方式介绍资金成本的计算;引入风险机制,探明企业筹资风险的衡量办法及规避措施,运用恰当的方法确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3)投资管理。投资管理可分为投资管理概述、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管理。

——投资管理概述。从企业投资的目的出发,划分不同的投资种类,确定企业投资需要考虑的因素;依据概率统计知识,深入研究投资风险与投资报酬的关系;采用一定的投资决策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决策。

——流动资产管理。分析流动资产循环周转的特点,全面认识流动资产的不同类别;依据现金管理的目标,编制现金收支预算,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从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出发,制定信用政策,合理进行应收账款的投资决策及其日常管理;把握存货管理的目标,合理确定存货资金占用额,借助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存货投资与管理的效率。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出发,阐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依据科学的方法,预测固定资产需要量;分析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划;财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特性,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证券投资管理。阐明证券投资的种类及特点,认识证券投资的程序;分析证券投资风险形成的原因,准确预期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确定正确的投资策略;把握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分析基金投资的基本策略;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与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4)成本管理。首先认识成本的内涵及作用,把握成本管理的要求;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标准,严格成本管理责任制,加强成本考核,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5)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营业收入和利润管理可分为营业收入管理、利润管理。

——营业收入管理。合理制定商品(或劳务)价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确进行营业收入的预测,编制营业收入计划,加强营业收入的日常管理。

——利润管理。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组织目标利润的实现。加强目标利润的考核分析;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正确进行利润分配;分析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了解股利政策的基本类型,并进行正确的决策。

(6)资本经营管理。首先从资本经营的内涵出发,阐明资本的运作形式;然后论述企业并购类型,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财务规划;研究企业收购与反收购策略;把握企业重组的步骤和模式,进行企业重组的策略分析;阐述企业财务重整、破产清算的法律规范及财务处理。

(7)财务分析。首先阐明财务分析的目的及内容,把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借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具体措施。

2、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一样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都是研究企业的资源和行为的管理。只是财务管理以货币即钱作为衡量的标准,研究货币在企业内部及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流动及货币的增值。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其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学原理以及会计处理信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大量的会计信息成为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研究企业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中经常运用的数学工具是数理统计和优化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在管理目标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数学模型把管理活动中的基本关系表达出来,然后输入各种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方法的应用使财务管理中一些模糊问题和不确定问题定量化,为财务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数量分析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总之,财务管理和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及数学这四门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按照管理学的一般原则进行研究的科学。

第二节 财务管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财务管理研究对象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计划、控制、调节与监督的价值管理系统,它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的和直接的管理的一种职能性管理,它追求的是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从而实现资金运动中的新价值创造与增值。财务管理关注的是资金运动的质量方面,这就准确地表达了财务管理对象。

早期财务管理学科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从1897年美国人格林(Thomas L.Greene)的《公司理科》(Corporate Finance)一书起,到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Financial Policy of Corporation)止,财务管理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如何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逐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规模扩大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集资金,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企业筹资中的作用等。当时的财务管理学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投资项目选择和评价方法的出现使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理论得到发展。现金流折现方法被用于资本预算分析及金融资产的定价。资本成本、股息策略和资本结构理论也开始发展。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研究从外部筹资转向了内部资产的管理,注重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统计学和运筹学优化理论等数学方法引入财务理论研究中。这一时期形成的“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为评价企业的价值、研究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近代财务管理学的主要理论结构架,并使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资本结构和股息策略决策均建立在可靠的实证理论基础之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管理学进一步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以及通货膨胀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完善,并在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对理论作出修正,使之更好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去。

二、财务管理研究方法

财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即相关的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认识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西方现代财务理论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严格遵循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相信推理和理论在获得可靠性知识上的有效性,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20世纪50~70年代是规范研究的主题阶段,70~90年代则进入实证研究的主导,90年代以来人文诠释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而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财务管理学领域研究以来,至80年代,都是以描述性等规范研究为主,90年代末出现实证方法论趋势,目前实证研究是主导国内财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当然,近年来也有专家学者呼吁需认识到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应同规范研究结合应用等。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财务管理工作程序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按资产负债表可归纳为资产管理和资本管理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长期管理和短期管理,因此有以下内容组合。1.长期投资决策

分析和判断企业是否应该购置长期资产;旧资产是否应该更新。计算新购置资产的成本支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资产的风险如何,最终作出长期投资政策;企业新建和扩建项目,以及应该接受还是舍弃更新改造项目。在财务管理中这部分内容称为资本预算决策。

2.长期筹资决策

企业长期投资的资本从何而来?发行普通股票还是债券,筹资的成本是多少?企业的债务和股本的比例应该定为多少才是合理的?企业优先从内部筹资好还是从外部筹资好?

要回答以上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的各种筹资手段和获得资本的途径、方法有所了解。其次要研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研究股息策略,最终找出最优的筹资方案,它使企业付出的筹资成本最少,而企业价值最大。

3.流动资产管理

企业短期流动资产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及存货。提高短期资产的运转效率,合理控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量及其比例,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使短期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使企业的风险降低。

4.财务分析和财务计划

企业的经营绩效及财务状况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考核。采用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和考察本企业历年财务报表的变化趋势等方式,向股东和债权人报告企业的盈利水平及债务偿还能力、收益和利润分配状况。使与企业利益有关的各方对企业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估计,以便进一步判断上述因素对企业股票价格的影响。同时也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以便决定如何对经营者进行奖惩。

财务计划是对未来几年企业财务状况的预测,即编制企业的财务预算。通过制定计划可预知将来的资金需求量、利润水平及借款数量,以此作为企业将来财务活动的依据。

5.企业的收购与合并

企业的收购与合并使资源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中去。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应合并;如何收购、合并或转让;合并和收购企业的价格是多少?这些都是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已掀起过五次购并的高潮,因此企业的兼并、转让与收购也是财务管理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

在详细阐述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之前,必须要了解财务管理的权限以及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1.财务管理权限划分

企业财务管理的行为主体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不同性质的团体,经营者团体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财务经理,因此将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主体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分别赋予不同的财务权限。所有者团体是企业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其财务权限主要是对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和监控,具体包括:与企业注册资本变动有关的股票或股权筹资活动、重大对外投资活动、财务计划或预算、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其他重大资本经营运作事项、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发布及使用的监控等;经营者团体的代表是董事会,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行使者,其财务权限主要是依据委托人的授权和决策,就企业的中长期财务战略及其决策方案进行决策和监控,具体包括:制定中长期财务发展计划、制定财务计划(或预算)、拟定利润分配方案、提出重大投融资决策方案、决定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财务经理的任免等;财务经理或财务负责人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的实施者代表,其职责是组织实施企业的各项具体财务活动,以及对基层财务部门及其人员的组织和管理。

财务经理的主要职责

(1)筹资

(2)投资

(3)分析

(4)再投资

(5)分红付息 2.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

财务管理工作程序,是指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步骤,在每一步骤中,财务管理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技术方法。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指财务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资料,运用替代介绍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科学预计和测算。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依据,也是财务计划的基础。

财务预测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预测对象和目的,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实施预测,产生预测结果。财务预测的方法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种类型。定性预测,是指主要利用现实信息资料、依靠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定量预测,是指主要利用现实和非现实信息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和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

(2)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指在财务预测基础上,编制决策方案和进行决策方案选优的相关工作。财务决策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进而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财务决策的工作程序包括:提出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目标,拟定决策评价标准,编制决策备选方案,产生决策评价结果。财务决策的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是对比选优法。(3)财务计划。财务计划也叫财务预算,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企业未来一切经济活动的具体安排。财务计划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又是财务控制与评价的依据。

财务计划的工作程序包括: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计划指标数据的确定。财务计划的方法有平衡法、比例法、因素法、定额法等。

(4)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指依据相关财务制度和财务计划.利用有关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确保财务计划实现的—系列工作,有效的财务控制还可弥补财务计划的不足。

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包括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中控制)、反馈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步骤。财务控制的方法书要有:制度控制法、目标控制法、预算或计划控制法、限额控制法、平衡控制法等。

(5)财务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与评价,是以财务报表和财务计划等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一定时期财务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系列工作,目的在于找出差距及其原因,评价财务业绩,为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指明方向。

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包括: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计算评价指标及其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明确财务业绩或责任、提出改进措施。财务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三、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增值管理,但如何做好增值管理工作呢?许多公司目前只是把财务管理当成原始的记帐管理,这只是一种事后的管理,事后的管理在激励的竞争中已经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有一些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分开,但财务管理的作用只是制订些管理制度,做一些事后的分析工作,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要想搞好财务管理首先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满足公司增值作用的,是实现货币到实物到增值货币的。财务管理应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具有预见性。应该把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纳入其中,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把一些定性的问题转换为定量的问题,加大决策的准确度;其次做好财务管理应该强化财务的运用资本的能力。第四节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各门类学科的发展对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才会为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取决于四个方面: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变化和社会需求;财务管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征;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一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体系:(1)理论及历史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马列主义经典选读、哲学、经济史、中共党史、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及重要的经济政策、制度等。(2)工具课程:包括外语、逻辑学、写作、高等数学、经济预测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

(3)其他知识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一至两门自然科学课程,如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或选修一至两门社会科学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

(4)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具备完整的财务、会计核心知识体系,如财务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市场营销、经济法学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整。“方法、能力”是最基本、最有用的知识,因此,更应重视基本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更新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为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系统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系统,使之形成一个周而复始、螺旋式发展的良性循环轨迹。将企业循环纳入社会经济系统循环,可以从更高层次上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具体来讲,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构造;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熟悉资本市场,能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投资方向;能预测把握环境变化,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正确应用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法律政策为企业理财服务;同时应具备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的能力,为企业作出科学决策。

当今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人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应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财务管理专业通才为目标,即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能独立或借助相关学科知识或人才的辅助,有效控制和管理财务活动的人才。专业通才强调,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搏,并且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具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建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历史阶段,对于“厚基础、宽口径、高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等学校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尽可能多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以拓宽其知识面。为此,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继续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加强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财务管理学,需要较好的财务会计知识。我院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虽然开设财务会计学,但由于学时所限,对后面的报表讲述并不重视,往往简单介绍了事,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讲解更少。财务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财务分析,而财务分析主要以三张报表作为数据分析基础,尤其目前正趋向于现金流量的分析,而学生恰恰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甚少,因此学起财务管理比较吃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2.缺乏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 学习财务管理学还需要对税法、经

财务管理人才:去外企能学到更多东西

职业前景:为了跟会计专业的同学有所区分,在此将管理会计单独列出来分析。很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外企的成本会计和财务分析岗位都是重要岗位。有志于在管理方面有所成就的同学,最好能在毕业后进入外资企业——他们的财务管理体系更成熟,让你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你以后的发展更有利。

职业通道:学好外语。这是进入外企的首要条件,也是参加ACCA考试的前提——考试所用语言就是英语。其次,关于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一定要完全掌握,最好能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财务成本管理》一科,既能提高你的水准,也能检验你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

关注并学会分析《21世纪经济报道》或《经济观察报》等财经媒体关于财务方面的报道,这有助于你完善自己的财务理念和管理思想,即使你现在觉得它离你很远。

利用实习机会分析实习单位的财务报表。也可以在网站和《中国证券报》上找来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或数据进行你自己的分析,然后再和那些财务专家的分析去比较,这样也能学得不少东西,可以帮助你在面试时与考官表达你的符合现实的财务管理思想。

职业培训:ACCA证书在全球影响力持续上升,被称为国际财会领域的通行证。最关键的是,它的考试课程全面而且专业,是提高能力的一个途径。

4.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

3、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00年前,一位先辈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就是“浑天说”。这位先辈通过此学说设计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郭沫若先生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走进张衡,了解他的贡献,体会他的为人,品味他的处世情怀。

二:了解《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初读课文

学生集体朗读

1、提示注音

2、属文(zhǔ)璇机(xuán)算罔论(wǎnɡ)蟾蜍(chán chú)逾侈(chǐ)

邓骘(zhì)中有都(dū)柱

乞骸(hái)骨

疾恶(wù)

3、疏通字句

4、虽才高于世,而无娇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1(1)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3)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4)时政事减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5、疏通词语 善: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友善 交好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擅长 征:

从此替爷征。(《木兰诗》)——出征,远行 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征伐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征召,特指君召臣

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本义是纯洁的上等米 以精铜制成。(《张衡传》)——物的纯质 瑜得精兵五万。(《赤壁之战》)——军中精锐 精思傅会。(《张衡传》)——精心,专诚

施: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实施,施行 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论语》)——加,施加 施关发机。(《张衡传》)——设置 机:

衡善机巧 ;牙机巧制。(《张衡传》)——器械,机械 不闻机杼声。(《木兰诗》)——织布机 施关发机。(《张衡传》)——枢纽,关键

四:整体感知课文

接龙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2)张衡的潜心科研。

(3)张衡的不慕名利。

(4)张衡的重大发明。第三部分(5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1、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应” “不慕当世”

2、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文学成就:“善属文”,作《二京赋》,《思玄赋》

科学成就:(科学发明)“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科学著作)“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3、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善政理:迁侍中,在帷幄。为河间相,收禽奸党。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艺术特点

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关于人物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五: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本文在讲述这三方面成绩的时候,重点放在了科学成就上,尤其是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写人叙事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认为,张衡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源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不为外界所惑,潜心钻研。也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第二课时:

一:品味张衡的成就及其为人

师: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老师想问大家,张衡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性情对于他的科学成就有怎样的影响呢?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3(3)品格文才,不慕名利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应” “不慕当世”

从容淡静: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何谓从容?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何谓淡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想“明志”——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需要一种淡泊;要想“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需要一种宁静。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从容淡静”的心境。唯有从容淡静,才能活出潇洒,活出自由,活出旷达。

无娇尚之情: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格,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获得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不慕名利:不追求名利。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把名利放在一边,从容淡静,潜心做事,明确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才会从容不迫做一个成功人。张衡这样做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他发明的地动仪,在今天依然造福于人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隐居隆中的十年里,躬耕读书,心怀大志,广交士林,终能成就一代伟业。《资治通鉴》的编写者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这一理想,司马光十九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他怕睡过头,耽误了工作,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及时醒来。对于文稿,他严格要求,不断修饰,润色,力求完美。皇皇数百卷的巨著,都是他用工楷书写而成。司马光完成编写工作,下的是实实在在的工夫。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从容淡静、不慕名利而终成就伟业的人有很多,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看自己的周围,随着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丰富了多彩的外面世界,却也如现代广告般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推波助澜似的激起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更愿意享受马背上驰骋的快感,而不去体验真实生活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历程。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投机取巧,随之而来,也成了一些人心目中推崇的目标与做法。他们成天挖空心思,就是想做所谓的大事,却因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屑做,结果成了无所事事,怨气一肚子的“专业人才”。此时浮躁便慢慢成了我们工作学习的大敌,它让我们骄傲自满,不求甚解,毫无深度,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自省的,同学们正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拭去心底的浮躁,把心静下来,潜心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必会成为有用之人。

5.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

2.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一、二。

教学时数与设想: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略读到精读的普遍认识规律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整体,粗略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和文体知识;第二课时细致品味文章的段、句、词及修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6.不等式证明方法讲义 篇六

一、比较法

1.求证:x2 + 3 > 3x

2.已知a, b, m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ama bmb

ab

23.已知a, b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a5 + b5 > a2b3 + a3b2作商法1.设a, b  R,求证:ab(ab)+ababba

二、综合法

1.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AB1B2BnB

3.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例题: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c)b(ca)c(ab)6abc

例题: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abc)

例题:a , b, cR,求证:1(abc)(***19)92(abc)() abcabbcca

2三、分析法

例题: 求证37

2例题:已知a,b,c,d∈R,求证:ac+bd≤(ab)(cd)

例题:用分析法证明下列不等式:

(1)求证:571(2)求证:x1

(3)求证:a,b,c∈R,求证:2(+2222x2x3x4(x≥4)ababcab)3(abc)2

3四、换元法 三角换元:

若0≤x≤1,则可令x = sin(0

22)或x = sin2(222若xy1,则可令x = cos , y = sin(02 代数换元:“整体换元”,“均值换元”,例题: 求证:11xx2 2

2例题: 已知x > 0 , y > 0,2x + y = 1,求证:11322 xy

2例题:若xy1,求证:|x2xyy|2222

五、放缩法与反证法

abcd2 abdbcacdbdac

1111例题:求证:22222 123n例题:若a, b, c, dR+,求证:1

例题:(用反证法)设0 < a, b, c < 1,求证:(1  a)b,(1  b)c,(1  c)a,不可能同时大于

例题:已知a + b + c > 0,ab + bc + ca > 0,abc > 0,求证:a, b, c > 0

4六、构造法

22222222例题:已知0 < a < 1,0 < b < 1,求证:ab(a1)ba(b1)(a1)(b1)2

2习题精选精解

例题:正数x,y满足x2y1,求1/x1/y的最小值。

例题:设实数x,y满足x(y1)1,当xyc0时,求c的取值范围。

例题:已知函数f(x)axbx(a0)满足1f(1)2,2f(1)5,求f(3)的取值范围。

例题:已知abc,求证:abbccaabbcca

例题:

222222222

例题:设fxxx13,实数a满足xa1,求证:fxfa2a1 2

注:式的最后一步省略了对a

0,a0,a0的详细分析,正式解题时不能省。分析过程用 a,b同号|ab||a||b|||a||b|||ab|;a,b异号|ab||a||b|||a||b|||ab| 例题:a、b、c(0,),abc1,求证:

例题:xy1,求证:2xy

例题:已知1≤x+y≤2,求证:

7.常用给药方法教案讲义 篇七

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第三节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社会思想” 定义(无确定的):

(1)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思想,而且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所提出的(郭真)

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缘由及意义

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入调查和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概念和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洋装化,不能拿西方的概念来硬套中国的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的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的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的生活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

(1)现实的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的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的根基——古为今用

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

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和“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的同时,还是要意识到“不变”的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的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的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的时候,原来实证性的、假设—检验模式的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

3、“位育”文化的需要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概念,很多都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的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学。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坐下来,潜心疏理这些宝贵的遗产,真正在这方面获得突破,那将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跃进。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

社会运行理论的核心命题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社会子系统、不同社会要素发挥各自的机能,只有各个社会要素、不同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协调互补,才能使社会在动态运行中保持平衡与秩序。社会运行理论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重点关注社会子系统、社会要素的存在和能动状态,最终由这些个别性再回归社会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与能动状态,这是社会运行理论直观具体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郑杭生,2009)

借鉴成熟的认知结构,回归历史情境,立足当下现实,通过意义的发现、阐明和转换,建构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知识框架和话语体系

四、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1、士林传统(大传统)

2、民间传统(小传统)

3、政治传统(大传统)(士农工商——国之万民)

我们目前有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所搜集的都是精英思想,这是我们称之为“大传统”的部分,那么这些我们熟悉的思想世界是否就是我们曾经的当下生活真实的反映呢?我们应该从思想的记载来推测当时的生活,还是该从当时的生活来看待思想的记载呢?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二者的结合。汤因比强调,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他认为,文明的衰落可以归纳为三点:①少数人丧失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也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模范行为;③继而出现的是社会丧失了它的统一性。对中国历史熟知的前提使我们发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而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思想确保了它的延续性,文明确保了它的统一性。所以按照汤因比的逻辑向上逆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文明之所以能保持统一性,其原因有二:①少数人保持了创造力;②多数人保持着他们的模仿行为。

探究这些原因必须大力挖掘史料——包括:①是对历代民众生活方式的搜集(一次模仿)②是对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的搜集(二次模仿)

多数人的模仿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种群体动力缘何而来?是什么改变了大众的偏好,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去遵从一些思想对行为的设定呢?①少数人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这是模仿的源泉。②少数人的创造力和多数人的模仿之间就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桥梁,即对一种思想进行推广的执政者的理念,及其操作平台上的推广方式。正是有统治者的这种支持,其思想才能广为流传。只有通过他们,思想家的思想才能为民众所掌握,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所以,他们是思想成品的加工者,是思想通向民众的通途。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把士林、民间和政治传统,统合为一体。第三章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2学时)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第一节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 1.基本要求

(1)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社会思想(2)掌握巫觋文化、绝地天通的在社会思想史上的意义。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巫觋文化、绝地天通、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学时)1.基本要求

(1)了解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2)掌握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礼孝观念的形成。

2.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巫术文化向祭祀文化转变的社会学意义、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 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

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

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八: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周代礼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这是要求人人必须尊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承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九:周公旦的社会思想: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体系之中,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1)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2)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

(3)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行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一:孔子的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制度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个阶级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比“仁”第一个层次,即“忠恕” 即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不同对象的“仁”

子对父:孝;父对子:慈;弟对兄:悌;对朋友:信;君对臣:礼;臣对君:忠(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悌”)四: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 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1)社会统治者对财富的欲望太多

(2)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失调的根源

2.安贫方案: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财富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安定。(认识到了社会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五:孟子的“性善论”

1.孟子的人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性。2.人性固善而不尽君子原因:

(1)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致(2)由于本人不“专心致志”地学习社会规范 六:论社会交往的准则:(1)怀仁义以相接(2)必须“与人为善”

(3)不与人结仇,不说别人的坏话 七:论社会分工:

(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分工(2)在阶级社会里,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才能完成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

八: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管理方案 1.社会问题:

(1)人们都在极力的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

2.仁政(解决社会问题,治理社会的方案)(1)“不忍人之心”及“推恩”(2)“养心”、“寡欲”(3)“反求诸己”(4)“明人伦”

九:理想的小康社会模式:(代表地主阶级的中下阶层)(1)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孟子的理想社会,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第六章:“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一:理想的社会模式:小国寡民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人们文化程度不高,生活简单,既不用机械,也用不着文字。他们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支配。老子所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是在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的启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这是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痛苦生活的折射。二:社会行为模式寡欲、无知、知足 老子反对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认为社会伦规范的出现都是社会混乱以后的产物。要实现理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各项社会伦理准则。于是老子提出了一套寡欲、无知、知足的理论体系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步骤。三:社会管理模式:愚民与无为

在理想社会模式中也有社会管理系统和社会管理人员,即所谓的“圣人”。他们管理社会要做到:愚民和无为 四:庄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1)“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2)“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3)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4)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五:社会管理的方案:

(1)以不治治天下(2)任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寡欲而不扰乱人心

(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六: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应该放弃爱生恶死的观念。他主张顺乎自然,从社会的利害得失中超脱出来,惟其如此,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才会戛然而止。

七: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1.处世态度:不求得福,但求免祸,在缝隙之中讨生活 2.社会交往的态度:从保全自己的目的出发

(1)与人交往,转达别人的话,只转达基本内容(2)要十分注意群体结合的目的性(3)讲究社会交往的尺度 八:庄子理想社会的特点:

(1)他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禽兽杂居的社会(2)人对自然不进行任何改造(3)这个社会的人没有私心和欲望(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九:老子与庄子理想社会的差异:

(1)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舆”、“有甲兵”的,而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这一切是根本没有的。(2)老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有社区(“国”),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与禽兽杂居,万物并而无“国”的概念。

(3)老子的理想社会还养着鸡犬,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纯粹的任乎自然,根本没有什么家禽可以养。

总的说来,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有家庭生活的,而庄子的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家庭。第七章: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一:墨家与杨朱的对立:

(1)墨家主张“兼爱”,这是为人,为天下,而杨朱则是为我。(2)墨子“尚贤”,强调社会组织性,杨朱无君,否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3)墨子信鬼神,杨朱则相反。

(4)墨子提倡节俭,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节约、劳苦,忽视适当的享乐,而杨朱提倡个人享乐主义,反对去欲自苦。

总的来说,墨家精神偏重团体主义,强调大爱平等,社会组织与规范,而杨朱则偏重于个人主义的层面,重视个人利益不受侵犯。二: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人们生活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由于人们过着群居生活,这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要人们按“义”办事,就需要社会组织,即墨子所谓的“政长”制。三:论社会问题:

(1)指出劳动人者的三大疾苦,并认为产生此问题的根源是社会不平等。(2)批评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而出现的怪现象(3)社会关系的失调就成为危害社会的祸患。(4)统治者任人唯亲。四:管理社会的方案: 1.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因地制宜,针对各诸侯国的不同社会问题提出不同方案。3.管理社会的几项原则:

(1)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2)要有一定的步骤

(3)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4)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5)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五: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互相关爱,形成“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

(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各级社会管理者都由“贤者”担任。六:论社会控制: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有两种形式:政治和宗教。前者靠赏罚完成,后者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社会控制。七: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1)一切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该考虑的。(2)一个人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的关系时,应无一例外的以“我”自身为第一重要的(3)个人享乐主义倾向

八:杨朱“为我”的社会功能:(1)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第八章:荀子及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一:欲望论:

荀子认为,人的物质愿望是生来就有的,并且让人的生理愿望是永不满足的,但是不能完全顺乎人的生欲望,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于节“欲”,而在于节“求”。它指出两种节“求”的方法:(1)以“理“和”“道”节求;(2)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二:性恶论: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有的先天性的本能,因此无法改变。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之归于善。因而,人之性恶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的诱导和抑制,人们都可以成为社会规范的模范遵守者。三:社会群体论:(1)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2)人之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原因是人能够产生强大的群体组织,一般动物则达不到。人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有“分”(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有“辩 “(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和分位)。(3)为了维持群体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出社会规范,把各种分工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都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分了。(4)荀子要靠“义”来实行“分”,“义”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四:论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途径:(1)教育

(2)社会环境,荀子认为君子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不同的社会环境,可能造就出不同类型的人。

(3)积靡,又称积摩,即模仿。(4)注错习俗:注错: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又选择的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的模仿行为。习俗:社会风俗习惯。(5)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五:论“礼”的功能:

荀子认为,礼就是贵贱,年齿,贫富等相区分的阶级,阶层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行为规范,同时认为“礼”是在群体发展过程中规约人欲的制度化结果。荀子认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一旦产生,其社会功能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测量社会行为的重要依据,起着校正的作用。六:社会管理和社会思想:

1.荀子认为,要管理社会,首先要选那些善于“调一天下,制强暴”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管理社会的办法就是礼法并用,对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善者和逾越社会规范的不善者区别对待,对于有越轨行为的不善者,荀子主张先教而后诛。2.理想社会:

(1)奉行儒家人本主义基础上的人才主义,差序格局和阶级秩序,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

(2)理想社会对社会上层和强势群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3)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

(4)总的来说,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欲望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再加之有在“礼”的规范下“求”控制人们的多欲,“伪”控制人们的性恶,有贤者管理社会,“义”控制人们的越轨行为,人们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了。七:韩非子的性恶论:

未超出荀子论述范围,区别在于从不同的点出发,引出不同的看待社会,整合社会的方法。

八: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把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理解为交换关系。九:社会变迁与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厚古薄今,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过程。同时,社会是单向发展的,既已进化就不可能再倒回去。他进而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韩非还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的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并从人口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探讨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社会治乱的原因。十: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最有效,并且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以此达到控制社会越轨行为的目的。十一:社会管理思想:

(1)要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

(2)要以法用人:用法度选拔人才和衡量功劳大小。(3)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4)反对仁义惠爱治理社会。

(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他封建君主要治理社会,必须掌握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十二:理想社会模式:

(1)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

(2)这个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

(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社会”。(5)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第九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黄老之学是指以结合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墨、阴阳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在汉初达到鼎盛。该学说的特点,倡导在肯定既有社会秩序及等级制度道德前提下,实行“无为而治”。一:陆贾的无为论与社会思想:

1.陆贾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执政态度应保持谨慎和敬畏。

2.无为而治的核心是统治者要收敛欲望,与百姓相安无事。3.陆贾的理想社会模式:

(1)这个社会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农业社会。

(2)这个社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实行保护农民,毋伤农业的政策,人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老人们能够吃到可口的食物,丁男有田可种。

(3)这个社会重视兴办教育,国家设立辟雍庠序等教育设施,通过学校教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分清社会角色,规范社会行为。

(4)这一社会虽有等级,但各等级的人之间,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无冲突的,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景象。

(5)由以上各方面做基础,使这个社会不用坚甲利兵和深刑刻法来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而社会的统治者已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其统治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

二: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1)藩镇问题:某些诸侯力量枪弹,建议削减诸侯势力,与推恩令(后来文帝时实施的)相仿。

(2)社会积蓄问题:主张积累足够的粮食,累积社会财富。(3)社会风俗问题:由于清静无为的统治致使因松弛而社会风俗更加败坏。主张“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

(4)奢侈问题:奢侈是败坏社会风俗,造成社会不安不治的总根源。三:贾谊的社会整合思想:

1.社会整合的原则是因时制宜,不可泥古不化,应参照历史的经验,分析当前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时宜的方针与策略才会奏效。

2.社会整合从严刑苛法走向以礼义为主,礼法并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主张礼法并用,以礼治为轴心整合社会。

3.经过整合过的社会是贾谊的理想社会,这将是一个是实行君主中央集权统治,贵贱尊卑等级分明,经济上以农业为本的社会。第十章: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一:何谓礼:

(1)礼是一种社会制度

(2)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3)礼是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4)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5)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二:礼产生的基础:

(1)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

(2)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3)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三:礼的社会功能:

(1)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2)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

(3)表现在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4)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礼可节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心。

四:何谓乐:

乐是人心触景,触情,与外物交感而成的。五:乐的社会功能:

乐与礼有相似的社会功能,礼与乐相互配合。礼的功能着重“别异”而乐的功能重在“合同”。

六:论理想社会模式:

1.“大同”的社会模式(天下为公)(1)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务由大家处理,人们自愿尽力地进行生产劳动,没有阶级差别。

(2)大同社会有自然和合理的分工。(3)社会制度上,由于“天下为公”,天下“有道”,无须乎礼法作为纲纪,无须乎谋略,尔虞我诈。

(4)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2.“小康”社会模式:(天下为家)

(1)小康社会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的目的是出于私人占有及享受的需要。(2)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制定礼仪规范,颁布刑律法纪,修筑城市构池。

七: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欲望论:

1.人性由天道决定,既然天有阴晴,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恶的,包含着善与恶两种成分。2.性三品说:

(1)圣人之性:恶的情欲很少,不用社会教化而自然能行善。

(2)斗筲之性:恶的情欲很多,情盛于欲,无论怎样教化都不可救药而只能为恶。

(3)中民之性:有情欲,但可为善为恶。3.“性”之外有“情”,以“度”限制欲望。

八:论社会规范:

(1)把我仁与义,建立合情合义的人际关系。(2)三纲五纪

九:贫富悬殊产生原因:

(1)土地买卖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者失去土地。

(2)国家和富人垄断了川泽之利,切断了人民的另一条谋生道路。(3)国家榨取及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都太重。

(4)贪官污吏妄加刑戮,使农民破产流亡为盗贼。十: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1)这个社会有国君。(2)这个社会是统一的。

(3)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4)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非常和谐的。(5)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6)这个社会是顺应天意而形成的,于是各种吉兆都出现了。十一:白虎通义道德管理的理想社会模式: 1.天子之德的核心是“民本思想”。天子引进贤者,在官员中实行考罢法,天子还有全国巡游,使天下百姓获得同等受教育机会。

2.道德管理达到了理想社会的境地,自然界和社会方面会呈现出种种奇妙的的征兆。

3.《白虎通义》对天充满敬意和集体性的畏惧,认为天的居高临下有镇定、安抚的功能。而要使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和谐,最重要的原则是天子遵循天道。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2学时

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有善有恶

2.人的社会化的三个途径:(1)自己主动的学习(2)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3)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境 二:论饥寒交迫问题:

饥寒交迫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丰衣足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三:论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王充对于社会变迁的分析陷于社会循环论之中。他虽然认为社会的变迁与治乱不是由天主宰的,但认为其是受“历数”等超现实的社会因素所制约的。在这些因素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二、王符的社会思想

王符,字节信,号潜夫,约生于东汉和安之际,卒于桓灵之际,安定郡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社会背景> 当时的东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朝政腐败黑暗,贵族官僚与豪强地主贪婪和残暴,加上连年自然灾害,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主要社会思想> 一.论人的社会化

王符认为,人要进入社会,就要学得社会行为规范,他认为这个社会化过程,关键在于学.学善即可为善行,学恶即可为恶行.环境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人的社会化是否成功,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至为重要.二.社会平等思想

王符认为,高官厚禄,荣 华富贵是君子贤人所应当有的,而不能以此作为判定是否贤人的依据;贫贱冻馁是应当属于小人的,但不能以之作为判定是否小人的依据.要看人的志行,以此来评判贤人和小人,而不能以他的遵命为根据。三.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在社会交往问题上,王符深刻地觉察到当时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不过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交往也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准则的.王符对当时这种社会交往准则及人际关系是持鄙视态度的.他主张按超乎世人的人的志行判定人的贤与不肖.但是他也看到,按志行评定贤者的理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只不过是一种空想.四.社会整合思想

王符基于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及社会人与人关系准则的觉察,提出了他的社会整理论.他认为,整合社会需要因势利导,首先要抓住趋利避害的特点.不利显名,则利厚赏也;不避耻辱,则避祸乱也.其次,是以政治,礼义,法律进行社会整合.王符心中的理想社会,依然是一个封建统一的,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关系和谐的社会.在王符看来,只有这种德,礼,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效果.在这个问题上,他跳出了法家,儒家或是道家的学派界限,集各家之所长,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整合方案.这对当时社会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对于现代社会整合也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王符对中国社会整合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第十二章重点《太平经》和葛洪的道教社会思想(2学时)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3.论社会控制(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5.社会进化论

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

第十三章魏晋时期玄学的社会思想(2学时)

1.基本要求(1)掌握主要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2.重点、难点

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玄学代表人物的社会思想、嵇康的“欲望论”、阮籍的社会理想 第十四章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2学时)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乃至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1.基本要求

(1)掌握主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2)了解佛教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佛教基本的社会思想、佛教“因果报应”论、佛教与儒家社会思想的最大区别 第十五章(2学时)1.基本要求

(1)了解天台宗的社会思想(2)掌握禅宗的社会思想、“一念三千”、第十六章: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一:无能子的欲望论:

无能子认为人们是不应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现实社会 中人们追求富贵与美名的欲望,是丧失了人们“自然正性”的表现,是那些圣人们的罪过所致。二: 无能子论社会规范:

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人民遭受“夭折之苦”“覆家亡国之祸”最根本的原因。三:谭峭论社会问题社会冲突:

1.产生社会问题的的根源是统治者贪心不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民衣食不足问题。

2.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减少个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掠夺着手。3.社会冲突是由“大人”不顾“小人”的生存利益诱发的。四: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 1.太平(低层次):社会上层节俭,老百姓保留较多粮食。2.“大和“社会思想:(高层次)(小农平均主义空想)(1)这个社会没有剥削压迫,社会的管理者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共同管理社会,利害关系也完全一致。

(2)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管理者与所有成员的心、气、神都是相通的,形也是相通的,没有尊卑贵贱的差别。(3)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没有怨恨心理,因而就没有任何社会冲突发生的条件。(4)这个社会没有社会规范。也不用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而然的 处于一种没有亲疏、爱恶之分的“大和”状态。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韩愈的社会思想

一:论人的性情:

1.“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决定的。

2.“情”可以分上、中、下三品,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三种情与三种性分别对应。二:论社会问题:

1.佛教道教盛行问题:佛教盛行,寺院经济发展,同时佛教冲击了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金丹道教成为官方道教,炼丹服丹盛行,造成社会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

(1)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伪,欺骗和卑鄙。(2)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待己的态度问题。人们对人只看短处,对己只看长处。这一问题是由懒惰和妒忌产生的。(3)人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以评价者的切身利益为尺度的。三:论社会管理:

韩愈认为管理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的“纪纲”问题。其所谓纪纲即孔孟之道。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工具,只有儒教能担此重任。

四:论理想社会模式: 1.理想社会:(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崇的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3)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 礼、乐、刑、政。

(4)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道士存在。

(5)社会上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出世思想。

(6)人们衣食住行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教和道教的生活方式。

(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人们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

(8)因为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得其常,天神祖先感到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祭祀。2.理想社会构想反应出:

(1)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儒家传统理想社会的又一次白描,他是代表儒家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

(2)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仿制。

(3)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也是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和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4)韩愈的理想社会仍然不失为一种空想。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一、论社会变迁和社会继替论:由乱到治、由愚昧到文明

二、论社会组织:生人之意与德化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4学时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学时)1.人性论

李觏提出性三品、人无类的学说。2.欲望论 主要观点:(1)人皆有欲;(2)财利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3)欲利必须合于“礼”,要以道胜欲;(4)非礼之欲等于祸。

3.对社会问题的考察(1)农商关系问题(2)奢侈之风问题(3)婚姻家庭问题(4)贫富悬殊问题 4.论“礼”的社会功能(1)关于“礼”的范畴。

(2)论“礼”的起源及功能。主要观点:生理需求为“礼之大本”;物质文明是“礼之本”;

礼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观点:礼是对仁义智信的总称;非礼的仁义智信只能破 坏社会秩序:

(4)轮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主要观点:乐、刑、政是礼的辅助物;通过礼而实现“大和”。

(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5.论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1)论社会控制。要点:论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论先教化后控制;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领。

(2)论社会治理。要点:民本思想;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法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6.理想社会构想

(1)平均主义的理想

(2)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1学时)一:王安石的性情论:

王安石的性情论,对于传统的君子无情,小人无性,以性善为社会统治阶级所占有,以情欲多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所特具的性情论提出挑战,认为不能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高低贵贱作为区分人性善恶的依据,这是一种要求社会身份平等的进步学说。王安石提出要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方式为标准去判定人的善恶的理论。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宝贵遗产。二:论社会风气问题及解决方案:

1.奢侈问题:

(1)正京师之风俗,以为天下之表率。(2)重本抑末,民归田亩。

(3)对仍然从事工商末业者,实行商品检查,发现有造作奇技淫巧者,则予以严厉惩罚。

2.士无廉耻问题:(1)增加官员俸禄

(2)制定规范或制度约束官吏的行为。(3)明法度。3.财政困乏问题:

以古代只是理财之法调适现实社会的财政问题。

三:王安石社会思想的特点:(1)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属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思想,但又不是大官僚地主阶层保守派的思想,二十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改革派的社会思想。(2)从思想学派而言,是一种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儒家社会思想。(3)从治学态度而言,具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4)王安石的社会思想客观上具有一些人民性,但是所代表的仍然是社会中少数人的利益,这限制了他考察射虎的眼界,决定了其方案具有局限性。

三、陈亮的社会思想(1学时)1.功利论

陈亮针对当时流行的朱熹等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提出了功利主义欲望论。

主要观点:(1)认为即使是孔子也同样是讲求功利的。(2)认为朱熹等人推崇之“道”,实际上是离不开人事和功利的。那种“使世人争鹜高远而求之,东扶西倒而卒不着实而适用”的东西是于事无补的。(3)认为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的历程中足以证明讲求功利的意义和必要性。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与他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的。(4)评价:陈亮表里如一,敢于揭去“道”、“义”等“高雅”的面纱,注重实效,讲求功利的精神是可贵的。2.功利主义欲望论

(1)朱熹认为“道心惟微”,“一念之间不似尧而似桀”,“义理之心顷刻不存,则人道息”;

而陈亮则认为所谓“道心”,只不过是人欲“得其正”而已。(2)陈亮认为,“天理”与“人欲”

是并行不悖的,义理就在欲利之中。(3)陈亮认为,追求利欲的满足是人们的天性。这些欲望和情欲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既是“人之所同”的,也是人所不能没有的。(4)陈亮认为,如果人们“惟美好之是趋,惟争夺之是务”,必然造成社会混乱。所以,只有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和谐。这是陈亮对中国欲望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3.论社会问题

(1)论物欲横流问题;(2)论名实是非不辨问题;(3)论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关系问题;(4)陈亮还特别注重对下层社会生活问题的考察,并善于由微观而宏观,从具体社会问题推究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4.社会规范思想

陈亮的社会规范思想与二程、朱熹有明显不同。(1)“法不足恃”思想;(2)肯定仁、义、礼、忠、孝等儒家社会规范的功能;(3)强调“分”的社会规范功能。陈亮的社会规范思想和他的功利论与欲望论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5.社会治理思想

陈亮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其功利论与功利主义欲望论为思想基础的。(1)陈亮认为治理社会需有被社会所公认的“格律”和“常程”。(2)治理社会需要发挥赏与罚的功能,而且赏与罚都必须以人们的欲望为前提。(3)注重利用激励手段,“鼓动天下”。陈亮的这种务实精神,这种从功利论和欲望论出发,寻求整合社会,治理社会之方案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达到了新的深度。6.理想社会构想

陈亮构想的理想社会之主要特点:(1)这个社会是有组织体系,有君臣之分的,但社会的统治者是由民众推举出来的。在其理想之中,是依才能德义确定社会地位,而不是以血缘、身分确定社会地位的。(2)这个社会是一个“王道成”的社会。(3)这个社会是官民一家,农商一事,各阶级、阶层、各成员都能相资相恤的社会。(4)评价:陈亮的理想社会构想,是传统儒家“大同”与“小康”社会构想的混合体。他即推崇选贤举能,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又强调礼乐刑政的诱导及整合功能,即提倡人有公心和士君子之行,又强调教化与“礼达分定”的必要性,这显然是与其功利主义及欲望论密切相关的。因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并没有任何“灭人欲”思想,而只是体现了按社会规范要求,使人们“心有所止”,行有所节,并认为这样即可达到有无相通,缓急相救,上下相恤,和平共处的社会效果。

四、叶适的社会思想(1学时)1.叶适的功利论

叶适和陈亮同属于主张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想家,但阐发思想的方式不尽相同,陈亮花很多笔墨阐述其“义利双行”思想,而叶适则更多的表现在其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思想之中。他从理论上对功利问题的阐述主要有:(1)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判。(2)主张社会的功利,而非个人私功私利。(3)认为圣贤都是善理财而重功利的。那些“闭眉闭眼,蒙睡精神”而又大谈“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的道学说教,在叶适看来是十分滑稽而又令其深恶痛绝的。2.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论社会上层无远大抱负问题;(2)论财政问题;(3)论农民贫困破产问题。他所提出的方案所反映的思想特点:(1)从国家、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并且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基础;(2)他关心社会中下层的痛苦,反对过分“偏聚而不均”的社会分配与兼并;(3)要求尽可能地扩大人民的就业机会,这在存在剥削的任何生产关系下,虽是一种幻想,但他坚持以“功”以“事”而受“食”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永嘉学派重视“功利”的特色。

3.论人与社会的关系

(1)叶适认为人有与动物不同的本性,为将两者区分开来,提出了“降衷”与“降命”的区 别。(2)叶适认为人们自成其身的过程,是求得合乎众人之身的过程;自治其家的过程,是求得合乎天下之家的过程;而自善其学的过程,是求得合乎万世共由之学的过程。其实这就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社会化和要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之精华的思想。

4.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思想

叶适的社会整合论,充满了调和与中庸思想。在社会治理方面,叶适也提出一套思想。他认为“治道有二,内理也,外事也”。基于这种即重理,又重事的思想,使他在论述社会治理时,呈现出与道学家的明显区别:(1)他认为治理社会之本在于社会管理者们明白“得天下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仁”的道理;(2)他认为治理社会必须掌握天下之“势”;(3)他认为应以道服天下,不可机械地仿照先人之经验;(4)叶适进而提出了治理南宋社会之方案。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4学时 1.理学,又称为道学,是儒学哲学化的新形态,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2.理学家执成圣的理想,追求成圣之道,特别重视恢复古道,所以有“道学“之名。

3.在社会思想上,理学家推崇复古理念,包括井田制。但是不是照搬古制,强调道或仁理之政。

4.他们相信伦理道德和政治中的“理”是永恒的。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学时)

北宋时期的三个主要学派,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

(一)论人性:

张载的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1.关于“气质之性”:(善恶兼具)

(1)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2)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3)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2.关于“天地之性”:(至善的)

(1)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2)天地之性是至善的。(3)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

通过“克己”,即学习社会规范,气质之性可以转化为天地之性

(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1.论“天序”、“天秩”、与“天礼”、“天理”。

(1)生物间天然的秩序关系中的时间序列为“天序”,空间序列为“天秩”。(2)社会生活正常秩序是一种天然秩序,社会规范也不可改变。(3)普遍永恒的社会行为规范(“天礼”)是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天理”)的体现。

(4)众人之心代表天理。天理就是人们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2.论具体的社会规范:

(1)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关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互相依存关系。核心是“仁”。(2)论“礼”与“诚”:不可分割,诚是实行礼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的保证。3.论社会控制:

1.张载认为神鬼是存在的,他们具有不死的本领,能监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了鬼神的监督,能使人们虽身处幽独,也不敢轻易从事越轨行为。鬼神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2.主张使用肉刑,因为但是死刑被用的太懒,同时,肉刑有威慑力。

(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 1.关于处世态度:

人们处世当以仁人君子为楷模:(1)君子处世要寡欲,因为欲望问题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处世态度有重大影响。(2)君子处世应当“无所争”。

(3)君子处世有“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2.关于社会交往的准则: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是“礼”。即社会规范。

(1)他认为人们需要加强个人修养,按社会规范的要求,使“心正”而“公平”。

(2)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对人恭敬。(3)与人交游当以相辅成仁为宗旨。(4)与人交游不要相互戏谑。3.论社会治理:

(1)张载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利民”、“足民”。他主张一方面社会管理者应“使民无所不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人们“寡欲”,主动降低欲望标准,使管理者和人民在欲望问题上找到一个合“礼”和“理”的衔接点。使社会冲突得到调适。

(2)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

(3)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还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4.理想社会构想:

(1)不大注意经济生活,而是从社会关系方面着眼设计理想社会。

(2)人类的躯体及人性都是天地的产物,人们生存于社会之中,本来都是平等的兄弟关系。

(3)社会是扩大了的家庭,国政比于家政。(4)既然“民吾同胞”,家庭伦理关系就完全适用于社会了。二:二程的社会思想。(1学时)

(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 1.论“天理”的社会意义:(1)二程思想的核心是“天理”,或称“理”“道”。“理”或“道”产生了“气”,才演化出世界的万物。(二程把“理”作为社会规范的最高准则和原理问题)

(2)二程把父子君臣等各种道德规范和伦常视为“天下之定理”。(3)二程认为要保持社会秩序的协调,关键就在于使人们偱礼明道,而且必须达到“乐偱礼”的程度。2.论性情:

二程赞同性善论,认为人性和天理是一回事,人性是天理的体现。天理体现在天叫做“命”,体现在社会关系与社会规范上,叫作“义”,体现在仁德品质上,叫作“性”。天理是至善至美的,人性也是至善至美的。现实中有善有恶的原因:

(1)是由“气禀”所致:清气成贤,浊气变愚。(2)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3)是由情有不善所致。3.论欲望:

(1)人们应该有利欲之心,但满足欲望应当以天理作为准绳。

(2)存天理,灭人欲。私欲置天理天道于脑后,作出种种不义之事。灭私欲的方法是“思”。

(3)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

(二)论社会规范:

依然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工具,结合时代新阐述。代表了“新儒学”。

(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1.论处世态度:

(1)人们处世应当以“礼”作为准则,不可随波逐流。(2)人们处世要有涵养,有广泛的,不问善恶的人类之爱。2.论社会交往:

(1)以“义”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2)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3)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

三、朱熹的社会思想(2学时)

朱熹的社会思想、天理、理一分殊、性情论、论人的修养、朱熹对理欲关系的论述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2]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理是事物的规律。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

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第二十章: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

一、王守仁的社会思想

心中贼:那些不利于社会上层根本利益的思想,不和于社会规范的念头。一:论理想社会模式:

(1)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社会成员人人各尽其心,促进社会幸福。(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们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与人之间达到了共同的文明与饱暖逸乐,所以人们都同心一德,亲如一家。二:论“致良知”与思想控制: 1.良知的内容(1)良知之一种能力。

(2)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和道。(3)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

(4)良知是不分圣愚,人人共有的。(5)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把良知天理贯彻到社会活动中去,使自己的言行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符合良知和天理的要求)2.思想控制:

(1)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

(2)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

(3)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三:论欲望与个人修养: 1.论欲望:

(1)王守仁强调重视“良知”和“心”去灭人欲。

(2)王守仁对人欲进行界定。过分执着于七情就是人欲,不合社会规范的思想也是人欲。

(3)强调用“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灭人欲。

(4)灭人欲应当从人欲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下工夫。

(5)他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人们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的。2.个人修养:

(1)王守仁提出了个人修养的必要性。解决社会问题。(2)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一心专注于存天理。

(3)王守仁认为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克制自己私欲的过程。四: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思想:

1.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系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十家牌法”的实行之中。

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

(1)具有便于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2)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3)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

(4)以“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稍加改造,就具有均赋役。御外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最终手到不劳而治的社会效应。2.为强化社区管理,王守仁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并由他亲手起草制定了《南赣乡约》,以乡规民约的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南赣乡约:(1)组织机构

(2)强调互相帮助,调解民间纠纷。(3)维护社区治安。(4)进行社会监督。(5)移风易俗。

王艮的平民化儒学思想:

1、在思想趋向上由神圣向世俗转化

2、在价值诉求上由“圣人之道”向“百姓日用”转化

3、在实施路径上由“得君经世”向“民间经世”转向 淮南格物思想:相对于社会,个人具有优先性;提倡社会责任,凸显文化传统;改造社会,以保障个人权利。

三、何心隐的社会思想

1、社会规范论: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又集中地体现于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发扬和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在何心隐看来,社会规范的核心就是仁与义,有仁有义才是人,不仁不义就不是人,不是人即与禽兽无异。

在何心隐看来,人人都努力体现人类的社会性,人人都坚持仁与义,是实现他的社会理想构想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何心隐的社会规范思想,是为其社会理想服务的。因此他不像理学家论社会规范那样,把最大的精力放在说教与修身的层次,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与实施。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何心隐为了使人们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反复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由此可见,何心隐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是有较强的功利性和操作性的,这又体现了何心隐社会规范思想与理学家的区别。

二、欲望论: 何心隐反对道学家们把人欲看成罪恶的观点,肯定人们的“声色、臭味、安逸”等物质欲望应适当地予以满足。何心隐明确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出于天性,人欲就是天性。这个命题与道学家们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都视为罪恶的说法完全相反,是对成为官方思想的道学思想的批判,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他认为应该适当地满足人们的何心隐一方面提倡“育欲”,一方面又强调“寡欲”、“节欲”这种需求。这种适当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思想,被何心隐概括为“育欲”。何心隐的“育欲”与“寡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要培养发展可与社会中各个成员共同享受的公欲,另一方面又克制只顾个人享受的私欲。

何心隐的欲望论,反映了普通民众捍卫自己生活权利的意志,也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争取平等的要求。

三、论社会交往与社会组织 何心隐关于社会组织的思想,也与其社会规范思想及欲望思想一样独具特色。他虽也推崇《大学》、《中庸》的理论,但在社会组织方面,抛开儒家及理学家们亲亲尊尊的格局,而把朋友关系及师徒关系作为社会组织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在何心隐看来,平时被人们推重的兄弟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往往是不正常的。只有朋友之交,才是“交之尽”,才合乎天地之交,才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极致。同时又认为,师是“道之至”、“学之至”,因而他也特别重视师生关系。何心隐是要破除传统的身家意识,建立一种超乎身家之上的师友关系,并以这种社会关系为核心,建构起一种理想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即是何心隐所谓“会”。

“会”这种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会”与家相像,“会”的成员藏身于会之中。

其二,这种社会组织中,有主持会的人,可能是由“会”员轮流担当主会者。

其三,“会”这种社会组织的范围远远大于家,而一般所谓家也似乎要隶属于会,或与会发生内在的联系。其四,人们加入了会,家也成为会的组成部分之后,人们不再像原来那样各身其身,各家其家。

其五,没有入会的人,仍是一般的士农工商。

第一,组成一种超乎身家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之上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的名称叫做“会”。

第二,这个社会组织中有领导者,但不属一家一姓,领导者的职责是使这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能群、能均。

第三,这个社会组织的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应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纵向的联系为师生式的关系。传统儒家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理关系,退居次要地位,并服从这个社会组织的师生、朋友两种社会关系。

第四,有了这种社会组织之后,原有的整个社会关系与组织系统即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理想社会构想与实验

何心隐不但是一位充满了美好幻想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社会实验家。在其理想社会构想的基础上,他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聚和堂”,进行了他的理想社会的实验。

第一,所谓“聚和堂”,就是“合族始聚以和”,“有教有养”。它是一个以宗族为单位,既管教化,又管经济,并统一向官府交纳赋税的自发的社会基础组织形式。

第二,“聚和堂”有严密的组织,设“率教”、“率养”各一人,全面负责文化教育与经济管理工作。

第三,在这个以宗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聚和堂组织内实行义务教育。

第四,“聚和堂”的作用不仅是对同族儿童实行公共教育,还兼管“计亩收租,会计度支,以输国赋”事宜,而且何心隐还“捐千金,创义田,储公廪,以待冠婚丧祭鳏寡孤独之用”,也就是说,“聚和堂”内部对鳏寡孤独实行集体救济。

第五,“聚和堂”组织中所设各级负责人。

何心隐的宗教公社式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实验,出现在16世纪的中国,说他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家中进行理想社会实验的先驱,当是不过分的。

四、李贽的社会思想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折叠进步的历史观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第二十一章 第一节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1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1.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黄宗羲的人性论、黄宗羲社会思想的时代性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黄宗羲的人性论、黄宗羲社会思想的时代性 第二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1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顾炎武欲望论的特点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顾炎武欲望论的特点

王夫之、唐甄的社会思想 2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唐甄的社会思想

(2)熟练掌握王夫之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重点:王夫之的社会思想、王夫之对中国人性论理论的发展、唐甄的民本思想、唐甄的富民论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王夫之对中国人性论理论的发展、唐甄的民本思想、唐甄的富民论

第二十二章 主要介绍晚清时期,在西方势力入侵的初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社会思想

1.基本要求

(1)了解晚清时期中、西冲撞的社会背景及此背景对当时知识精英所产生的影响

(2)掌握袭自珍与魏源的社会思想 2.重点、难点

重点:袭自珍与魏源的社会思想、袭自珍的“农宗论”、魏源社会变迁思想、魏源中西文化观 3.说明:讲授 4.重点考核内容

袭自珍与魏源的社会思想、袭自珍的“农宗论”、魏源社会变迁思想、魏源中西文化观

第二十三章 主要介绍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1学时).重点考核内容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康有为“大同之世”理想、第二节 梁启超的社会思想(1学时)重点考核内容

梁启超的社会思想、梁启超对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反思、梁启超公私关系论 第二十四章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社会思想(1学时)1.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1)太平天国是把基督教改造成拜上帝教作为革命的精神依据和组织力量的。(2)太平天国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站在上帝天国的立场,它要人以上帝之心取代人心2.论社会平等 3.理想社会构想

太平天国的理想社会是建立人间天国,其总体设想已体现在《原道醒世训》中,具体措施则见于《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社会思想(1学时)1.社会进化论

2.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论 3.社会整合论:民族主义

上一篇:关于2014年士官直招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小年留言板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