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共7篇)(共7篇)
1.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一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再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已》开头的描写,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已出场作了铺垫,提供了一个舞台。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心理是我国的传统写法。
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
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为写“我”对故乡的失望悲凉之情,为写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埋下伏笔。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或暗示人物命运)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鲁迅《故乡》中,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如《穷人》一文的开始这样写道: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
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让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而这温暖舒适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品质。
再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反映出了主人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特点。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埋下伏笔。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突出主题。
六、揭示(或者深化)主题(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1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4.(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所给答案不足,可从人物角度和主题角度补出。
小说——景物描写
1、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
1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有: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渲染了某种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 可能有: 推动情节发展; 作为情节线索; 象征暗示作用;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3对“主旨”的作用: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如《祝福》中“祝福”场面的描写,就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直接揭示出主旨:批判封建礼教吃人。
3、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A.写景的手法及效果
(1)细节描写与白描: 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2)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景衬人):以突出人、物和环境的特点。(3)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符合逻辑顺序。
(4)虚实、点面、声色等结合:更丰富、传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各种修辞的灵活运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B.景物描写的角度
(1)颜色:暖色调代表喜悦、积极,冷色调代表忧郁、迷茫。例如,同是写荷花的,《荷花淀》中写到“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而《荷塘月色》中写到“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线条:单调、杂乱的线条给人以阴冷、凄凉之感,表现人物的失望与茫然;柔和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作者的闲适和向往。例如,《药》中“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3)音韵:《荷花淀》中写“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一个“挺”字,读起来给人以豪壮,喜悦之感,而在《荷塘月色》中,韵就没有这么豪爽率直了。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舌音较多,发音不畅,读起来给人以阻塞之感,含蓄地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举例谈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创设故事的特定氛围,以此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强化对读者的感染力。
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段景物描写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此段环境描写着力点染出景物的阴沉死寂特点,渲染出忧伤、压抑的氛围。
二、烘托人物形象(心理)
小说景物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常通过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来实现。
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段景物描写(见上文)既渲染了气氛,同时又烘托出“我”初次远离家乡飘泊异地的孤独、烦闷的心境。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发展与环境的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四、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的作家的感情色彩,有些时候具有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如鲁迅小说《祝福》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这一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寂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失望悲凉的心情。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为写“我”对故乡的失望之情,为写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埋下伏笔。
五、暗示人物命运
如浙江卷《乌米》第5段景物描写
乌米坐在门口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此段景物描写渲染出肃穆静谧的气氛,又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人物不幸命运。
六、深化作品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往往起到强化作用。如鲁迅《祝福》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派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比比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此段景物描写,渲染出有钱人祝福盛大的气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了强烈对比,深刻揭露了礼教吃人本质,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糅合在一起的,且有主次之分。思考的角度应围绕着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综合展开,且据试题赋分分清主次予以梳理概括。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糅合在一起的,且有主次之分。思考的角度应围绕着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综合展开,且据试题赋分分清主次予以梳理概括。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表现了„„地域特色(风格)
• 揭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或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 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或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2.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 叙事类作品 景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91-02
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总的说来,其属于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的补充艺术手段,对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深化主题思想,增强审美效果,都起着积极重大的作用。具体地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场境,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个作用多出现在文章开头。如孙犁《芦花荡》中有这样的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敌人”“炮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优美的自然景色入境提供了人物活动的场境。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情感、形象。渲染本指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的地方浓抹重彩,使画面在某一方面更加突出。文学创作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形容营造意境。烘托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黑或是淡的色彩点染事物的整体轮廓,使事物明显突出。艺术创造中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它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由此可知,渲染从正面酝酿一种氛围格调,烘托从侧面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的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儿“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的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渲染了明丽轻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又如曹文轩《孤独之旅》,“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将嘴插到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这一老一少,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对鸭子浓抹重彩的描写,渲染了空旷无边寂寥无依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再如,孙犁《芦花荡》,“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爱憎分明的形象。
3.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在分析时却不易分辨明白。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推动是指使事物前进,使情节展开,也就是说情节的发展本是平稳推进或是渐趋平淡,但由于外力的介入加剧了情节的急剧发展。如鲁迅《故乡》中:“这时候,我的脑里突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邃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子一扭,反从他的夸下逃去了。”这是“我”回忆少年闺土海边护瓜的英雄图,既写出了我对少年闺土的景仰,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为后文写闺土的变化做铺垫。
4.委婉地表现主题,强化中心。这种作用一般出在文章的末尾。如鲁迅的《故乡》:“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在文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奇异的景色,这与上面的景色并非重复。前面那些描写,是“我”回忆的景象,是实写;而此处“我”憧憬中的美丽景象,是虚写。因为“我”看到故乡萧条、破败之景,深感失望,于是就为故乡的远景勾画了这桢美丽的蓝图,代表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在此含蓄地表现了主题,强化了中心而又耐人寻味。
总上所述,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思想内容上可归纳为交代、渲染、烘托、铺垫、推动、突旨六个词的基本理论。我们还要从结构、思路上加以分析,大致有二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个作用由处在文首的景物承担。丁玲《果树园》中,“熟了的果子已经渐渐多了起……从树叶中漏进来的稀疏的阳光,斑斑点点铺在地上……葫芦冰的枝条,向树干周围伸张,像一座大的宝盖,庄严沉重。一棵葫芦冰所盖覆的地面,简直可以修一所小房子。上边密密地垂着深红、浅红、深绿、淡绿,红红绿绿的肥硕的果实。”这儿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给全文定下了欢乐的基调。
当然,文章中的有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我们要综合分析这样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如鲁迅《故乡》开头的景物就应这样分析:(1)展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贫困和破产。(2)渲染了沉寂萧瑟的气氛。(3)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4)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5)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我们可将叙事类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作用的基本理论,可归纳为:首尾作用不一样,首是交代尾突旨。中间问题较复杂,渲染烘托寻常见。铺垫推动要细分,差别全在铺与推。结构思路易分析,基调线索能掌握。这仅为简单归纳,语言的精美,非在下的能力所及。虽贻笑大方,但更寄希望于有识之士能总结出琅琅上中的基本理论。光有理论,缺少训练,是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才能拥有技能,乃至能力。在这方面,我认为应将课堂训练和课外作业结合起来,在结合叙事类作品比较集中的单元(如九年级上第三单元)集中讲练,重点突破,而后指导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具体运用,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3.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篇三
人是场景中的人,即人生活在场景中,既然如此,人就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甚至成了人的一部分。文人重性情,也重周围的环境,现实或幻想中的场景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通过这些场景传达出微妙的东西,因此在文学类的作品中,我们不能忽略关于场景的文字,这些妙笔生花的文字是怎样从他们的心中流淌出来的呢?何以如此形象生动,让人如醉如痴、同喜同悲?又从这样的场景中流出哪些美妙的东西,让人意会,让人言传这就不能不探讨其特点和作用,现暂时总结一下,以资共享。
在诗歌和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中,景物描写占得比重较大,作者往往通过这些景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把许多景物集中在一幅画中,准确有序且形象生动,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自己苦心经营的画里,这就要调动多种多样的手法,若去分析,一般有哪些特点呢?就以高中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和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沁园春 长沙》上阙写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看”字领起本词的景物描写:在这幅画里,作者用诗心摄取了山、林、江、舸、鹰、鱼等一系列的景物虽多而不乱,景物的布置很有顺序:由远及近,这就涉及到观察景物的角度,有次序的才能美;否则,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再美的景胡乱安置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法: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色彩上看,作者浓墨重彩,对比鲜明,充满着勃勃生机;从动静的角度看,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从虚实上看,有眼前景,也有心中景,虚实结合。总之,作者调动他多种手段,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雄奇伟丽的湘江秋景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散文大家朱自清在他的《荷塘月色》里,也用他的如椽巨笔,曲折有致地传达出他的心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 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不仅如此,他笔下的景物不再是自然界里的无感情的东西,一个个都是情种,让人感觉到时刻向你抛眉弄眼,有满腹的心事向你倾诉,这在于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把荷叶比成裙,且是舞女舞动时飘起来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写出了花的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荷香比成歌声,若有若无,隐约随风,缠绕耳际,让人心醉,把闻到的通过听到的表现出来,真是妙极!作者不仅绘其形,还运用拟人雕其神,荷花,袅娜、羞涩;荷叶,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流水,脉脉含情。这哪里是“物”,这是人,是少女!她要向你诉说万种风情,让你心动神摇。当然,这里的描写也有动有静,有虚有实。作者调动了大量的手段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美,传达出自己的无限情意: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总之,在运用写景来抒情的诗歌和散文中,景物的描写主要是用来抒发人物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看,写景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写景的视角上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等,分层写景,符合逻辑顺序,也更具美感;从对景物的感知调动的感官上,可视,可听,可嗅,从多个角度写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从色彩上看,运用大量冷或暖色彩的词,渲染一种阴沉或明朗的氛围,悲乐之情由此可现;从修辞格上讲,可比喻,可拟人,可夸张,可排比,可对偶,使景物形象生动,有气势,具有音韵美;写景还常常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营造意境,又富有生机;还有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事物,揭示人物内心;有时,还运用叠词,既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传统的叙事类的作品中也少不了场景描写,作家往往用它去表现人物、推动情节、深化文章的主题,下面就结合具体的作品来作分析: A、首先对人物的作用
作者往往给作品中的人物设置一个特定的场景,营造一处特殊的意境与氛围,尤其是侧重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甚至揭示人物的性格。
(1)、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心理。《祝福》中开头的场景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些有关年底祝福的场景描写,虽是炮竹声声,但作者并未突出其本身热闹喜庆的特点,选取“沉重的灰白的晚云”、“钝响”“阴暗”“乱”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烘托出“我”的 心情。《山羊兹拉特》中有一段赏心悦目的场景描写,不仅暗示暴风雨已过,也营造出一种的 意境,烘托出阿隆的 情怀。所以高明的作者不是把情感明召大号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自己玩味出来。(2)、营造意境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故乡》中,作者回忆少年闰土,有一段这样的场景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此段描写营造了 意境,导引闰土这一人物出场,给闰土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正面衬托了少年闰土 的形象。《炮兽》一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文字来写炮兽的疯狂与强大,渲染出紧张恐怖、令人窒息的氛围,其实也在为下文炮手和朗德纳克的出场作铺垫,这么疯狂强大的东西都被制服了,反衬出炮手的勇敢无畏尤其是朗德纳克的沉着冷静与有勇有谋。
(3)揭示人物性格。
有一些场景它并不是用来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主要是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尤其是对一个人的客厅书房的描写。《林黛玉进贾府》对于荣府尤其是“”的描写,通过
显示出其家主人的 地位身份及其富贵来源。《祝福》中有关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也堪称经典。“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一个老于世故、落后保守的地主阶级形象典型跃然纸上。
B、场景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场景描写不仅对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作者往往给故事设置一个特定的背景,或凄凉或明朗的场景暗示出故事的结局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调子,有时甚至用一些景物去推动情节的发展。《祝福》中开头的有关祝福和雪的场景描写,使进入小说显得舒缓、自然,给故事交代了一个特殊的背景,祥林嫂的故事发生在最能体现封建礼教的年底的祝福时,更加强了其悲剧性;而这段 的场景,也暗示了其悲惨的结局,全文就笼罩在这种凄凉的基调中。《山羊兹拉特》中有关暴风雪的描写“”,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又怎会有山羊兹拉特和阿隆的相依为命的故事情节?场景描写的这种作用在《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文中,施耐庵先生用了大量笔墨写了风雪之大,因为风雪大“屋子摇撼得动”,而至于把用来住的草堂都压塌了,林冲只能到山神庙暂时栖身,又因风雪大,用石头堵住了山神庙的门。想把林冲活活烧死的陆虞侯等也来此躲风避雪,进不了山神庙而在门外邀功请赏,说出了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林冲怒火中烧,杀了三贼,直上梁山。这回写得异常精彩,尤其是对于风雪的传神描写,直接推动了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C、对主题的暗示象征或者深化作用。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有的景物描写不再仅仅满足于营造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氛围,抒写一种心情,而是有特殊的涵蕴,这样的描写往往有暗示或象征作用。尤其是把场景置于文章的结尾,结尾往往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之笔,此处用景物描写来替代,既委婉含蓄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值得品味,发人深思。《炮兽》中节选文字的结尾这样写道“”这段阴森恐怖的场景,暗示了未来不可知的更大的危险。郁达夫的《悼鲁迅》的结尾“”,这里的新月不再仅仅是指刚升起的月亮,还象征着,《祝福》的结尾写道“”,这段收尾不仅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写人们的热闹喜庆,众神的醉醺醺并要降福给鲁镇的人们,而就在此时,祥林嫂却死去了,更增强了讽刺与批判的力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丹柯》中关于森林沼泽雷雨的描写占了文章的很大部分,随着环境的步步恶化,推动着故事走向高潮;此外,这些景物描写象征了人生路上的坎坷,使本文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
在一些文章中,景物是发展变化的,有哀景有乐景,运用对比的手法,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丹柯》中丹柯率领人们走出险境的恶劣恐怖的景物描写与丹柯牺牲后人们获得光明自由的场景描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丹柯 《山羊兹拉特》中暴风雪来时的场景描写与阿隆与兹拉特战胜暴风雪后的景物描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没有兹拉特的救助,阿隆将被可怖的暴风雪吞噬,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不止在营造意境,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D、结构上,给下文做铺垫或照应前文。
有些景物描写不只为文章的内容服务,它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在结构上作了精心的 安排,看似是不经意的一笔,恰能使后面所发生的情节不显得突兀,因合情合理而让读者信服,这样的景物描写就为下文作了铺垫。在《山羊兹拉特》中开头的景物“”,这里的芳草就为后文阿隆找到草堆,兹拉特吃到青草活下来并救助阿隆作了铺垫。《炮兽》中的前文有这样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就为后文朗德纳克拿起钞袋卡住 作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故事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祝福》中的开头与结尾都有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只是突出了的主题,在结构上还首尾呼应,更显出了作者小说的成熟。
4.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篇四
摘 要:一首经典的唐诗不仅字词优美,更在于它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并由此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作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现典型时期的典型环境,更能通过诗人的情感加工形成符合诗作主题的主观意象。作为唐诗重要流派的边塞诗,其景物描写尤其体现了这种作用。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景物描写;作用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其中以边塞题材诗作最能体现大唐气象。唐代诗人大多有过边疆征战生活的经历,他们通过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记录时代现实,剖析自己心路历程。而边塞诗自先秦《诗经》就有体现,因此,唐代边塞诗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延续,精神传承。唐代诗人扎根与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抚慰,并通过诗作中的景物描写——沙漠、草原、孤城、明月、寒雁、羌笛、马嘶、战鼓、黑山、飘雪等——实现自己的创作追求。
一、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边地特有风光及风物
唐代边塞诗涉及到唐朝北方广大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不仅有征战**,更有别与唐朝中原的方正、江南的软腻的独特的壮丽雄奇的风光景色,也有区别于内地的特有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边地的荒漠戈壁、关隘崇山、冰原雪山、草原镜湖等皆收录于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
如岑参的《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阴山异域,雪海孤城;初秋雁高飞,终夏无蝉鸣;秋雨袭帐篷,毡墙显潮湿,风摇毡帐,牲畜膻气扑面袭来。诗作形象描绘边疆地理环境、独特气候。再如李益的《塞下曲》(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驻守边防的将士们在黄河边纵横驰骋、围猎游戏;只看到天高地远,鸿雁纷飞,飘渺的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放牧的马群在草原上欢快奔跑,声势浩大。作者描绘了塞外草原碧草连天,马嘶人欢,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向读者展示了边塞草原独有的风貌和边地人民的生活情态。
这些诗人笔下体现边地独特风物人情的诗作,或描绘边地雄伟绮丽的自然环境,或体现边疆奔腾豪放的边民风情。无不浸润着诗人对边塞山川风物的深情,对边地人民的质朴真实、风俗民情的多姿多彩的迷恋,体现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挚爱之情。
二、通过景物描写体现作者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虽然当代边塞诗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战争为书写主题,但对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成为厌倦战争的边塞诗人呼喊的主题。哪怕是短暂和平时期的和谐生活,都给边塞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边塞诗歌中期待和平,反对战争,呼唤共存的声音尤为响亮。如塞外的天高气清、青葱草场、牧马放羊、雨雁新笋、刀兵入库等反映边塞和平气象的景物入诗。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外冬天已过,冰雪消融,水草渐丰,牧马时节到来。战士们牧马归来,明月高悬,戍楼月影斑驳,一片暂休刀兵、和谐宁静的气氛。伴着羌笛与风声入眠,早晨醒来,梅花片片四散,香满整个关山。这首诗虽有淡淡乡愁,但并不是征战引起,而是因难得和平闲适引起的“功成身退”的缕缕乡思。再如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清秋时节,秋高气爽,号角回荡,悠扬飘荡,士卒慵倚戍楼,自在惬意。清风拂来,昭君墓上的青草随风摇摆;阳光和煦,余辉照在梁州街头。广阔的大漠看不到军兵的影子,只有游客在悠闲玩赏。诗作借边疆一派和谐的景象暗示边关安宁、边民安居,体现作者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唐代诗歌可以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映照出唐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多种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连绵不绝的战争。也能从这面镜子里映射出唐代民族大融合中各族之间友好的往来与和睦的交流。唐代边塞诗歌中,自然除了体现战争主题的雄伟壮阔的景物描写外,也有很多以体现和平为主题的温柔和煦、歌舞升平等的景物入诗。
三、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战事惨烈、战争残酷
唐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争执不断、战事频繁,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又是民风彪悍、能骑善射、崇尚刀马天下又掳掠成性。唐朝社会风气同样尚武豪放、不屈不挠,军力空前强大。当两支同样劲旅相遇碰撞,必然是互不退缩、杀伐果断,因此每战士卒必伤亡惨重、损兵折将。唐代文人目睹战事惨象,自然将黄沙埋骨、日暮低垂、黑山兵稀、刀光剑血等表现战争惨烈的景物融入诗中。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天空黑云密布,压向城头,城墙都要被压垮,一缕阳光撕开浓云照射下来,城头将士甲衣金光闪闪,光耀照人。用“黑云”象征敌军人多势众、兵临城下,“甲光”象征守城将士甲胄加身、备战御敌,双方精锐尽显,血战一触即发:号角吹响,遍彻寒秋高空,鏖战不断,鲜血遍地,晚霞照耀,凝结成大片紫斑。战斗之惨烈,战争之残酷可见一般。
表现边战残酷的边塞景象的描写一般都显得阴森肃杀、满目疮痍,皆能构成一幅悲凉凄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画面,营造出令人心惊胆颤的气氛。而战后的惨象更给边塞增添一层悲壮荒凉、凄惨哀伤的色彩,无论结局如何,战争带来的只有大量而惨烈的牺牲,将士们都不得不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
四、通过景物描写展现戍卒的生活艰辛、戍边无期
边疆地区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自然环境也是极为恶劣。边塞地区生活艰辛除了环境艰苦,也和边地开发落后、资源匮乏有关。对于长戍于此,战事频繁的将士们来说,在如此严酷环境中艰难的生存是一种痛苦的考验。边塞诗中常以苦寒人稀、雪山险隘、荒漠孤城、奇险荒芜来表现士卒戍边的艰辛。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白天攀上高山观望四周是否有烽火报警,傍晚牵马到交河边让马饮水。夜间风沙骤起,呼啸凛冽,一片漆黑;除了营中巡夜的士卒偶尔发出的单调打更声外,不知从哪里隐约传来的琵琶声,如泣如诉、幽怨哀婉,让人心忧神伤。在辽阔的塞外大地上,眼望所至一片荒凉,军营就驻扎在这无城郭依托、了无人烟的荒漠之上,只有天空的浮云相伴;驻地的天气又十分恶劣,时而冷雨侵袭,时而雪落纷飞,加上茫茫大漠的苦寂。戍边将士们孤独艰辛、徭役无期的生活情状如在眼前。
因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唐代诗人对边塞战争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唐代边塞诗人众多,但很少有人始终如一歌颂边战的。诗人们常用景物描写表现真实的边疆生活,“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是边地戍卒的真实生活写照,自然边地生活艰辛、徭役无期的主题多见于诗。
五、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将士的英雄气概及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唐代社会政治开明、军力强大,民族自豪感空前,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唐代诗人积极进取,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和乐观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边塞诗中皆得以体现。这些边塞诗中的景物也有独特的描绘,如旌旗高扬、军鼓马嘶、金甲角弓、狂风怒卷等都能展现出士卒们不畏艰苦、戍守边关,又无所畏惧、英勇顽强的精神。
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由景开篇,月亮退隐,伸手不见五指;寒雁高飞,四周鸦雀无声,正是军事行动的绝佳时机。敌酋趁着漆黑夜色的掩护,率领残卒悄悄逃遁,全线溃退。既体现了对敌人的不屑又反映我军必胜信念,令人振奋。发现敌人潜逃,将军欲要率领轻骑准备追击。骑士们在列队等待的时候,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落在整齐的队列中,刹那间士卒们的马刀上就落满了雪花,就像为闪亮的刀身附上一层雪白的刀鞘,隐隐有寒光闪过。诗作景物描写中充溢着对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精神的赞美,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与英雄主义气概,赋予了边塞诗雄奇壮美的风格,诗作中的景物描写皆遵循这一风格,显得根骨遒劲。这一类型的景物描写往往体现诗人豪气万丈、投笔入幕、为国舍身的大无畏精神。这既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又映射自己渴望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迈的气势。
六、通过景物描写体现戍边将士的无尽乡愁及思妇的闺怨之情 唐代边塞诗中的乡愁诗可分为思乡诗与闺怨诗两个类别。征人戍边的杳无归期和战争的残酷多变,不仅给戍卒以心理的创伤、身体的残疾,也给守家的妻子带来沉重的劳作负担和情感的孤独。自然在戍卒的心理会产生浓郁的思乡之情,独守的妇人也会有强烈的闺怨情结。这类边塞诗作尤为重视景物的刻画,如陌头杨柳、碧空秋月、芦管横笛、垂帘锦幕等。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以苦寒入景,塞北天山地区暴雪飘零、青海湖刮来凛冽寒风,行军更加艰难,战士们吹起哀怨的《行路难》。行走在刺骨寒风里,蹒跚在荒漠冷月中的守边士卒思乡的愁绪,在这种痛苦煎熬中欲显凄切。诗作将征人们久郁胸中、奔涌而出的思亲怀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戍边生活的场景:军中宴乐,翩翩起舞,琵琶连弹。本为乐事,然曲随人心,即便换弹新曲,即便异域风情,听到的感受到的也总是如《关山月》般的伤离之情。这种离乡情愫总也倾诉不尽。唯有仰望夜空,入眼的却是秋月高悬、月光映射长城,无限的乡愁,无尽的思念更是滚滚而来。
唐代边境战争频繁多发且往往旷日持久,这给征卒带来了深重的徭役负担,也让思妇形成浓烈的幽怨情结。唐代边塞诗歌中的边塞诗中既有思妇对征夫的思念缠绵、缱绻难卧,也有征夫对思妇的远望思乡、行子肠断。唐代边塞诗人都有漫游经历,因此更能深刻理解征卒、思妇的心理情怀,他们本着对下层士卒们的同情之心完成了乡愁主题的边塞诗歌创作。
综上,唐代社会既有民族间的对立与抗争,也有互相了解、相互融合,更有因民族战争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及因民族融合产生的期待止战、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些主题的诗作皆可以结合诗人边地生活的真实体验,通过诗人的妙笔,用边疆独有的风物,结合作者赋予这些景物的雄浑苍凉、磅礴豪放、凄清哀伤的意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塞外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闫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应晓琴.唐代边塞诗综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作者简介:高骥(1984–),男,汉族,山东省菏泽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就职于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
5.浅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五
一、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演变。《智取生辰纲》部分,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而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押解生辰纲同时也为晁吴等人智取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的精明、老练、谨慎及晁吴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作品对炎热天气的刻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
二、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如鲁迅小说《祝福》序幕部分对鲁镇祝福景象所做的描绘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尤其是广大劳动妇女依然处于社会的最下层,这就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渲染气氛。任何一件事情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之中,这种特定的情形即通常所谓的气氛或氛围。小说作为一种静态语言艺术,不可能像舞台艺术或影视艺术那样,直观创设氛围感染读者,它是通过情景创设,即通过对某一场景的描绘,将有关声响、色彩、情形诉诸文字,然后借助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渲染某种氛围。如: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选自沈从文《边城》
这段文字通过对皎洁月光下山林竹篁间繁密如雨的虫鸣及偶尔传来的“落嘘”婉转莺歌的描述,为翠翠倾听爷爷讲述有关母亲的故事渲染了静谧爽朗的氛围,也为翠翠梦见虎茸草、追寻朦胧的爱情创设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再如《祝福》一文在祥林嫂死后,一再写到雪花的簌簌下落,其意也在为祥林嫂之死渲染浓郁的悲凉气氛,从而进一步表现祥林嫂死得寂然无声。
四、烘托人物形象或特定情形下的特定心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同现实中的人物,总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与其所处的环境势必构成相依相存的关系,因此,从不同角度衬托人物,便成了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的突出特点是环境同人物和谐一致,社会背景、自然风光、气氛与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组成和谐的艺术画面。反衬是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偏偏创造一种与人物形成反差色调的环境,以便更突出地渲染人的命运、性格、心理和感情。因此在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相关文字时,不能仅将其视作纯粹的景致,同时还应关注其与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在鉴赏孙犁小说《荷花淀》时,就不能将“皎洁的月光”“净爽的小院”“白天剖好”的“湿润润”的苇眉子仅看作环境的组成要素,其实这些描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水生嫂勤劳、利落。再则,一切环境特色,都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感触来完成的,如《陈奂生进城》一文对陈奂生进城途中微微的风及暖暖的阳光的描绘,就是直接借助陈奂生的感受来完成的。虽然这里仅有寥寥数语,却将翻身农民喜悦愉快的心情充分展示出来。此外,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将直接作用于他所耳闻目睹的景致,使它因观测者的主观情思的不同而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变化,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反过来根据景致所展示的基调,也就能确定人物特定的心理。
五、烘托、深化文章的主旨。小说不是论文,它的主题思想不能直说,更不能硬贴上去。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同时包括为人物活动所创设的环境。诚如它的定义所说的: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通过具体的环境描绘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鲁迅小说《**》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中乡村土场的田家乐园场景: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这段环境描写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展现封闭落后的农村现状和氛围的同时,与农民群众的愚昧守旧思想一致,与小说结尾的场景相呼应,进一步烘托并深化了作品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变革都不会成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无论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情节的展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语境中作用也很可能大相径庭。那么,如何确定有关环境描写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呢?
一、紧抓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切看以下两段文字:(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选自鲁迅《药》)(2)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选自鲁迅《药》)
熟悉鲁迅《药》的人们都知道,文段(1)的景物描写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沉寂,暗示了清末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文段(2)则在突出坟地阴森、悲凉基调的同时,真切地展示了夏四奶奶期待乌鸦飞上儿子坟头的迫切及无比惆怅的心情。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两段文字写了什么及又是怎样写的:“秋天”天本已变冷,而“后半夜”更是一天最阴冷的时候;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正是一天最为黑暗的时候;虽有“夜游”之物,却丝毫不能改变“一切都睡着”而带来的死寂。景致的这种特征,不仅与辛亥革命初期满清统治者残酷镇压革命运动,而广大劳动人民却仍沉睡不醒的时代特征相吻合,而且与夏瑜被杀及全文格调相吻合。再看文段(2),景致所显示出来的沉寂特征,既切合坟场阴森荒凉的氛围,同时又切合白发人送黑发人难以言传的哀痛。虽然文中写到了一丝发抖的声音,明眼者却一眼便能看出其作用为反衬环境之幽静。
二、明确景物描写所处的位置。相同的景物描写,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作用未必相同。例如,《药》一文对坟场景象所做的描绘,若置于该部分前部,也未必不可以,不过其作用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充其量不过在渲染坟地的阴森恐怖及突出人物内心痛苦悲哀之情;但置于此处,除了上述作用,更主要的在于展示夏四奶奶希望乌鸦飞上儿子坟头的迫切心理及对儿子革命行为、花环出现的不理解。一般而言,位于文首的景物描写,常常在于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而文尾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为渲染气氛,展示特定情形之下人物特定的心理。
三、紧扣上下语境.我们继续以《药》中坟场的那一段文字为例。为什么说其更重要的作用在后者呢?只要看其上文紧承文字(夏四奶奶的话)即可,这些文字明确告诉我们:对于儿子的死,夏四奶奶明显不理解,认为是受了他人陷害;也因此就认为花环的出现是儿子在显灵,借机诉说冤屈。于是便让乌鸦飞上儿子坟头来证明。在这种特定情形之下,环境的沉寂,她便越发觉得明显,甚至出现隐约感到有一丝“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发抖的声音的错觉。而环境愈静,愈能显示夏四奶奶期待之迫切。再如《边城》部分的开篇,作者向我们细腻地描绘山寨黄昏十分的美景,景致绚烂,色彩明丽,一般情况下这种特征的景致,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愉悦舒畅之情,但我们只要一看下文便很容易得出结论:这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衬翠翠心中的那丝“薄薄的凄凉”。
四、联系文章主旨。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主旨揭示的重要途径,其写什么及怎样写,必将受到小说主旨的影响并为之服务,因此分析有关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不能不顾及文章主旨。例如在阅读鲁迅小说《祝福》时,我们不能不思考以下问题,诸如:先生为何一再写到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为何要写到鲁四老爷的书房,在写其书房的时候为何要突出正壁上的朱拓的大“寿”字,脱落的对联,不完全的书籍和字典等等。如若我们一联系小说主旨,答案便昭然若揭:小说始于鲁镇之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其意即在说明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典型的事件在精神上摧残、杀害祥林嫂的;而且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祝福、祈求天地圣众给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之时,祝福之热闹景象正反衬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而鲁四爷作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其房间的死气沉沉摆设,充分说明封建伦理、封建纲常流布其周身血脉,浸透其通体细胞;祥林嫂置身于这样的一个虚伪、顽固守旧、思想僵化的封建礼教忠实维护者的主家做工,如何能幸免于难?
鉴于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反映社会背景中的重要作用,切勿浅尝止步。甘肃省陇南
伍光军
6.浅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六
关键词: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而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草虫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服务的,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创作目的。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起到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背景的作用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黄村,没有一些活气。”这里对天气、乡村进行了描写,点明了“我”回故乡的时间是深冬的某一天,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是故乡。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描写为后文中“我”与少年闰土交往,并建立纯真的友谊交代了故事背景。《小男孩》中“太阳已经偏西了,那是夏天的太阳。小男孩觉得那太阳像家里烧的煤球……”这里对太阳进行了描写,指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炎热夏天的某一天。这些描写为人物活动指明具体的环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了背景。
二、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鲁迅在《故乡》中善于运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写今日之故乡,语言低沉、冷峻,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炭笔画“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黄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江南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收眼底,它们各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一个“抖”字更像电影,使一派肃杀之气扑面而来。写昔日的故乡,语言明朗、热烈,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象之美丽,令人神往。而所有这些描写,又无不和人物的心情交相辉映:冷峻的环境衬托出人物心情的“悲凉”,明朗的环境恰是少年闰土和迅哥儿纯洁友谊的绝好背景,真正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在《故乡》的结尾处再现“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里再次进行景物描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烘托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总之,小说中的一些环境描写实实在在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还运用了环境描写中对比的表现手法。在文中,他把想象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进行了對比。如,“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的多了”。这是“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而眼前的荒凉景象,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践踏下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一对比,从而推动了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还把作者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危害、迫害、毒害的谴责之情表露无遗,激发了读者的思想共鸣。还有“……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两次展现,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憧憬,还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给人们鼓舞和信心。
总而言之,一篇小说中环境描写要给读者留下美好的鉴赏性、唯美性、思想性、人文性,它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就是上述三种。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7.景物描写的例子 篇七
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很爱写景,什么“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太阳向我们微笑,树枝向我们招手,花儿向我们点头,小鸟为我们歌唱……”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也不管有没有用,只要一写出去活动,总要马上这么几句,仿佛只有这样文章才显得生动似的。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写不写景,写多少,写什么,怎样写,一定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定。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景物描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写景为主的课文,例如《火烧云》、《桂林山水》等,把景物作为主要材料来写,来赞美祖国大自然,抒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另一种是在以写人写事为主的课文中,穿插了景物描写,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烘托特定的气氛。在这里景物描写是次要材料,只起衬托作用,一般写得比较简略。例如,《小英雄雨来》中的写景就是这样。课文开头对芦花村的景色描写,衬托了雨来爱家乡,恨敌人的优秀品质。敌人把雨来拉到河边枪杀时,写到“蓝色的天空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照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用景物烘托了悲壮的气氛。
不管景物在文章里是主要材料还是次要材料,都不要用空洞的话来写景物,什么“这里的风景很美丽”啦,“这种花真漂亮”啦,这样的话说了等于不说,给别人留不下真切的印象。描写景物,不管详细还是简略,都要力求具体形象。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好呢?描写景物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观察有序,抓住特点
在观察景物时一定要选好描写的角度,选准一个镜头。可以按时间顺序,写同一个景物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中间向四周等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描写时还应抓住特点,抓住了特点,就能得到具体、形象的效果。请阅读下面的作文:
校园一角
学校后院,有一块草坪,别看面积只有一间教室大小,却是同学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草坪的四周是不到一尺高的护栏,护栏是用铁棍焊成的图案。有的像花朵,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鹿,最上边是波浪形的曲线。护栏用白色的油漆涂色,在绿草的衬托下分外爽眼。
草丛中几十盆鲜花沿护栏里侧摆放着,盆与盆之间距离不到一米,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圈。月季花居多,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都非常惹人喜爱。还有那红得像燃烧的火苗的一串红,香得沁人心脾的木本茉莉,就是在这儿路过,也会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草坪当中栽植着三五株小树,那是榆叶梅。它的叶子像榆树叶,而花朵却像梅花,只是颜色红红的。每逢春天,枝头开满了花朵,引来许多蜜蜂和蝴蝶,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只这小草坪,就够吸引人的了,更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草坪护栏一角的小小气象台。风向标和风力仪像一根旗杆高高矗立着,百叶箱洁白如雪,像一座尖顶四方的小塔,里面有温度计、湿度计和其他测量仪器。百叶箱周围,雨量量筒、量杯都放在适当的位置,气象小组的同学们每天进行观测,发布天气预报,这不但使大家增长了本领,也培养了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每当我来到校园这一角,就会引起很多联想。我们少年儿童,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百花园中,党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我们就像朵朵鲜花,在春风中竞相开放。我爱校园,更爱校园这一角。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美丽的校园,深深地喜爱上了校园的一角。为什么会使读者有这种感受呢?这是由于作者观察有序,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
小作者为了把校园一角的景物有条理地描写出来,他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依次描写了草坪四周的护栏、草丛中的花盆、草坪中的小树、草坪护栏一角的小小气象台。也就是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观察。在大顺序中又有小顺序。如:在描写气象台这一段中,小作者又依次描写了“风向标、风力仪、百叶箱、温度计、测量仪”等,层次十分清楚。
作者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具体描写,使文章十分生动。如:草坪四周的护栏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护栏的形状多样,十分美观;草丛中的鲜花抓住了花的种类、颜色、气味进行描写;草坪中的小树重点抓住了榆叶梅的叶子及花的形状来写。由于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使我们看到了校园的一角是多么美啊!从这篇作文中我们学习到,描写景物不但要观察有序,而且还要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否则写出的作文杂乱、空洞,只有这样才能把景物描写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地印象。
二、展开联想,描写具体
联想,就是由你看到眼前的景物而联想到与它有关的内容。在写作文的时候,学会恰当地展开联想,才能使文章描写更具体。请看下面的作文:
美丽的莲花塘
在这秋色迷人的季节里,我们游了一次莲花塘。
翻过一座小山坡,美丽的莲花塘,立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山丘上茂密的树林,带着秋日金黄的色彩;整个莲花塘笼罩在黄绿色的绒毯之中。从柳条缝隙中,隐现出那碧绿的池水和美丽的彩亭。
下了山坡,来到塘边,只见在池塘的四周,有道红色的栏杆,弯弯曲曲,把一潭碧绿的池水围在中间。塘中水平如镜,明洁宁静。那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好像一幅宽大而又美丽的彩图。栏杆外面的杨柳,拖着半黄半绿的千百条“长辫子”在飞舞。
我们沿着栏杆,走到一个小花园里。这个花园是解放后修建起来的。花园中大大小小的穿道,把花园劈成一块块小小的花圃和各种形状的草地。草地上绿茵茵的,软绵绵的,坐在上面感到异常的舒服。花圃中,秋令时节的花儿,正在开放。有芙蓉,有凤仙,有鸡冠,有菊花,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花园中有一条主道,通过塘心亭。塘心亭呈六角形,红漆亭柱,黄瓦青砖。顶上六只亭角翘向天空,上面雕龙画凤的,还挂有六只风铃,风动铃响,不时发出轻微而又柔和的“叮当”声,听来像鸣奏一支美妙的乐曲。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使我们感受到了莲花塘的美丽。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受呢?这是因为,作者在看到眼前的景物之后,由此而展开了恰当地联想。如:作者看到秋日的莲花塘的美丽景色时,联想到它好像笼罩在黄绿色的绒毯之中;看到池水中倒映的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时联想到这美丽的景色犹如一幅宽大而又美丽的彩图;听到亭角的风铃声,联想到这优美的风铃声好似一支美妙的乐曲。由于作者看到眼前的景物后又进行了丰富恰当地联想,因此更具体地写出了莲花塘的美,使我们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也看到了风景如画的莲花塘。
另外,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还应当注意: 1.小层次要清楚
描写一处景物时,有了大顺序,还应当把景物的小顺序写清楚,写明白。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只鸟,都要按一定顺序去写,做到层次清楚。2.动态静态结合
静止的景物,犹如一幅山水画,用彩笔描绘出来固然美丽;动态的景物,仿佛是一部立体的电影,用浓墨渲染更使人感到可爱。因此,描写景物不仅可以写它的静态,还可以写它的动态,也可以动态、静态结合起来写。要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写景物,力求生动,这样才能收到感人的效果。3.写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一处景物,我们会心有所动,脑有所想。因此,在写景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写出来。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文〕
美丽的花坛
在我们学校操场的西北角,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
花坛的中央,种着几棵高大清秀的“美人蕉”,它那深绿色宽大的叶子,像一个绿色的芭蕉扇。它那笔直挺拔的茎,托着几朵艳丽的深红色花朵。多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里呀!在“美人蕉”的前边,种着几棵“大丽菊”。它那粉红色的花瓣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金色花蕊,给它增添了几分色彩。在这些花中,我最喜欢那朵花,它第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色的。这朵别具一格的花,是“大丽菊”中的佼佼者。在茂密的绿叶的衬托下,它显得格外美丽。
花坛的两边,有两棵石榴树,它们好像是两个日夜守护花坛的卫兵。每当中秋八月,它们的枝头就会挂满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这些石榴有的略显棱角,有的像个大玻璃球,熟透的石榴远远望去,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好像在向人们传送丰收的喜报。
花坛的四周,摆放着许多盆花,有不畏严寒的麦冬,有粉红的月季,有翠绿的吊兰,还有那美丽的海棠,真是美不胜收啊!学校的花坛可真美丽呀!
〔评语〕本文先交待了花坛的位置和形状,然后按照方位顺序先写花坛的中央,再写花坛的两边,最后写花坛的四周,条理清楚。这是这个片段描写的主要优点。景物描写除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外,还要把各部分景物的方位交待清楚,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礼花
“砰、砰、砰”,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束束礼花飞上了夜空,我赶忙仰头一看,啊,真美呀!“红连星”在夜空里绽开了花,映得夜空一片火红。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无数串乘着降落伞的小火花挂满了天空,轻飘飘,慢悠悠,就像在天际挂满了节日的彩灯。
“轰隆隆”,又是一声响,又一串礼花升腾起来了。“那是什么花?”我情不自禁地问妈妈。妈妈乐滋滋地说:“那连珠花叫‘庆祝胜利’!”真的,连珠花在升腾着、开放着,它们在彩灯群里穿梭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耳边送来“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眼前一束束礼花开放。“春风杨柳”在微风里舒展着枝条;“葡萄满园”在夜空里播撒下一串串紫色玛瑙似的葡萄;“瑞雪丰年”晶莹闪烁,像片片雪花纷飞。一束礼花,一阵金色的雨;一束礼花,一阵幸福的笑声。礼花朵朵,笑声琅琅,掌声雷鸣。夜深了,人们沉浸在幸福的欢笑之中。
〔评语〕“真美呀!”是这个片段描写的中心。对礼花的描写从头到尾突出了一个“美”字。先写“红连星”,再写“庆祝胜利”,最后一段写“春风杨柳”、“葡萄满园”、“瑞雪丰年”,很有层次。着重写了礼花的形状、颜色和动态,形象,具体。说明作者对景物做了细心的观察。声控喷泉
在官园儿童活动中心的庭院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声控喷泉”。顾名思义,那就是受声音控制的喷泉。这种喷泉,可以喷出十组美丽的图案,真是一个新颖、奇异的建筑。
当我走近喷泉时,广播里传来了《我的中国心》这支歌曲。这首歌,亲切动人,节奏清晰。顿时,被这首歌控制的喷泉,喷出各种奇异的水花,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像“瀑布直下”;有的像“彩虹公主”;有的像“荷花盛开”……最美丽的图案,要算那“芙蓉王子”了。你看,水池中央那个又大又高的喷头,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向外喷洒着芙蓉花一样的水帘,四周的小喷头,围着中间的水柱旋转。每一组喷头的小铁座上,又有三个喷头,缓缓移动,喷洒水花,既像群星捧月,又像一盏盏酒杯,斟满了香甜的美酒,热情地迎接远方的来客。忽然,歌曲变得高亢有力,那喷泉又喷出一条宛如水晶项链似的水柱,弯弯曲曲,时起时落,多像美丽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呀!
一阵微风吹过,一片片水帘,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水雾,洒到人们的身上、脸上,舒服极了!人们站在这喷泉面前,真是心旷神恰,流连忘返。
〔评语〕本文写的是“声控喷泉”喷水时的景色,中心是围绕着“新颖”、“奇异”来描写的。喷泉可以喷出十组美丽的图案,作者只写了其中的几组。先概括写了“瀑布直下”、“彩虹公主”、“荷花盛开”,后重点写了“芙蓉王子”,有详有略。随着歌曲变得高亢有力,写出了景物的变化。为了表现喷泉的形状和动态,文中用了几组比喻句,形象地描写了喷泉的新奇景色。
林阴大道
这是一条林阴大道,东起官园,西到花园村,它宽十五米,可供四辆汽车并行驶过。大道两旁,清秀挺拔的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交错相映,真是景色宜人!
高大的泡桐树枝叶茂盛,毛绒绒的泡桐果挂满树梢,整个树冠像撑起一把大伞为人们遮住夏日的骄阳。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风吹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大树下,美人蕉像美丽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道路两旁;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烈。
每天无数行人、车辆沿着这条大道向前行进,就像行进在绿树红花的长廊里。
〔评语〕读了这个片段,我们仿佛漫步在这条林阴大道上。树木是那么茂盛,鲜花是那么美丽,心情是那么舒畅。为什么会收到这样的效果呢?小作者用确切的比喻、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景物的特点。结尾一句,作者饱含着感情,含义深远。
会城门公园的一角
会城门公园是近年兴建的一座街头公园,有一角设计得尤其别致。中间是个椭圆形的池塘,池塘的水好清啊,清得可以看得见池底铺的一块块鹅卵石,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金鱼,摇头摆尾,在池塘里追逐戏闹,不时吐出一串串水泡泡。水面上漂浮着一大朵一大朵的荷花,粉扑扑的花瓣,围着嫩黄色的花蕊,不时喷吐着一股股诱人的清香。这美丽的荷花,再配一片片碧绿的荷叶,真不愧人们所赞誉的“碧波仙子”呀!池塘边有座假山,山上有一股小瀑布,“嘟嘟”的不住地喷吐着,像织成了晶亮的白纱,又像是民间故事里长发妹那秀美的头发。小瀑布的水冲击在小石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一眨眼不见了。池塘中间,架着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拾级上假山,假山上有座红柱绿顶的小亭,人们在这里下棋、打牌、唱京剧,好热闹呀!
〔评语〕写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篇文章,紧紧围绕“设计别致”,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池塘、水、游鱼、鹅卵石、荷花、小瀑布等等,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它们的颜色、形状、动态一一勾勒出来了,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美丽的静雅园
静雅园可真美丽啊!那一片片“彩霞”,一丛丛绿树,一弯弯湖水,一条条小鱼,一座座假山石,一个个彩亭,都给人以幽雅、清新、美丽之感。
我们走过石拱桥,在湖边漫步。湖水静极了,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面巨大而透明的玻璃镜子。湖水绿极了,就像一块无瑕的大翡翠,松树倒映在湖里,分不清哪是松树的绿,哪是湖水的绿。湖水清极了,倒映着岸边的树影,清漪涟涟,树影摇摇,真是好看。远处一片“彩霞”,仔细一看,原来是簇拥上来抢食的鱼群,就像一朵五彩锦簇的大花忽的盛开了。转眼间,鱼群四散,忽的“大花”又凋谢了。此情此景,十分动人。
湖边有许多假山石,人们可以坐在上边歇息。这些假山石多么奇特:有的像一只怒吼的雄狮,正准备扑向猎物;有的像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着歌;有的像洁白无瑕、亭亭玉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情景,不禁使我想起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和那一座座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的山峰。
山坡上,几块奇形怪状的山石中间,盛开着桃花。一枝枝,一簇簇,真像一个巨大的淡粉色珊瑚。我走近前去,一股淡雅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恰。
“霞锦”当中,点缀着一片新绿。那是一片片青翠挺拔的松柏,生机勃勃的绿色使者,在红花的映衬下,愉快地倾听鸟儿那婉转的歌唱,拥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
〔评语〕写景的片段像是一幅风景画。要使读者对景物产生美感,就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篇片段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线索,依次写了湖水,鱼群,假山,桃花,层次清晰,仿佛带领我们参观了美丽的静雅园。状物写景时,小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写出湖水“静”、“绿”、“清”的特点;在写假山时,用形象的比喻,写出山石各具神态。在写桃花和松柏时,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花朵和树木的美丽、可爱。小作者学习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又会灵活运用,才写得这样真切感人。
日落
为了看日落,傍晚时分,我特意来到北海公园。登上琼岛,站在高高的白塔边。向西远望,只见一轮红日挂在碧蓝的天边。夕阳虽然比不上朝阳绚丽多彩,但它在落到地平线下之前,放射出万道霞光。它周围的云朵,都被染成玫瑰色了,碧蓝的西半边天也被擦上了一层胭脂,红扑扑的。夕阳照射在屋顶上,屋顶镀上了一层金色;夕阳照在湖面上,湖面泛起了红波;夕阳躲进厚厚的云朵里,给云朵镶上了一道金边。夕阳渐渐下坠,不那么耀眼了,显得更红艳了。红色的霞,粉色的云,好像在向大地告别。整个西边的天空,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那圆圆的太阳像一块发光的宝石。夕阳忽地全落下去了,只剩下红色的彩霞在天边飘浮,就像是一位仙女,穿着粉色的纱裙在天边漫步。〔评语〕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写了日落时在北海公园白塔下看到的美景。作者抓住日落时色彩的变化,写了天空、地上景物的特点,就像拍了一张彩色照片,又像是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作者词语丰富,形容、比喻都比较新鲜、恰当。
秋天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突然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匆匆走到郊外,在原野上漫步,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山谷里枫树的叶子,像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它们大概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
村前村后,等待着收割的稻田,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了一排排金色的波浪。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形的雁群。村里的孩子们欢呼着向雁儿们招手,雁儿们也“咿咿呀呀”地叫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
〔评语〕《秋天的田野》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明显特征,逐层描写了原野的秋色。这一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无论描写哪里的秋色,抓住秋天的特征最重要。你看,飘落的梧桐叶,徐徐的凉风,蓝宝石般的天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田,南飞的雁群等等,都把秋天的景物、色彩、声音、意境等充分表现出来了。炎热的夏天
中午,烈日炎炎,一丝风也没有。柏油马路被晒得软绵绵的,小黄狗伸出了舌头,呼哧呼哧直喘气,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街心花园里,小草弯下腰,花儿低下头,一行行小树直挺”挺地站在烈日下,树叶一动也不动。卖汽水的摊点前围满了人,只见一块人造冰上摆满了一排排黄澄澄的汽水瓶,望上一眼就感到透心凉快。一位骑车的叔叔气喘吁吁地来到汽水摊前,买了一瓶后就咕噜咕噜喝起来。汗水慢慢地消失了。他放回汽水,又抬头看看天上的烈日,脱下白汗衫,穿着背心,又骑上车行进在烈日下。
〔评语〕写景时可以直接描写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可以写动植物的情态以及人物的表情、服饰上的变化。这篇片段作文,从马路、小狗、知了、小草、小树等几方面情态描写突出夏天的“热”,又重点写骑车人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烘托了短文的中心。
雨 中午,天气十分闷热,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狗趴在地上张着嘴,伸出红舌头急促地喘着气。人们坐在树阴下,手不停地摇着扇子,望着那无云的天空。
下午,乌云忽然从西北角涌了上来。接着风发狂似的刮了起来。一瞬间,豆粒大的雨点儿就落了下来。开始雨滴很稀,一会儿就变成了倾盆大雨。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流,落在地上,飞溅起无数的水花。地面上汇成了小溪,水泡一会儿起,一会儿灭。我想,地里的庄稼可该“咕咚,咕咚”喝饱水啦!
约摸过了两个小时,雨停了。我走出屋子一看,东边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像一座弧形的彩桥架在天上。十几分钟后彩虹模糊了,太阳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树叶被雨水洗得更加碧绿。微风轻轻吹过,千万条细柳舞动着枝条,燕子又开始在蔚蓝色的天空展翅飞翔。人们又搬着小板凳来到树阴下乘凉,不住地夸奖这场及时雨。
〔评语〕作者以大雨前后的气候变化为线索,按中午,下午,两小时后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作者由于观察细致,比较好地描写出下雨的情景,以及人们心理的变化。
大雾
起雾了!大街上浓雾弥漫,到处是雾的海洋。来到街上,我仔细地观赏这少见的大雾。
现在,天和地好像被一个巨大雾帐笼罩着,到处都湿漉漉的。大街上不时有人匆忙地来往。起初只能听见脚步声,而后约在十几米外出现了模糊的人影,渐渐走近才能看清形象。当人们从我面前走过去的时候,只见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晨雾把他们逐渐裹藏起来。我站在路旁欣赏这独特的景色,仿佛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潮湿的大手抚摸着我,脸上、头上湿漉漉的,鼻子有点透不过气,使人感到郁闷。〔评语〕 在这篇短文里,作者抓住了事物本质和特点,把大雾中的景物描写得形象逼真。描写大雾,作者除了细致写雾的本身特点外,还细腻地写了“我”在雾中的感觉,刻画了人在雾中的行走特点,反衬出雾大,雾浓。这样写,就比那种空泛地说:“雾真大呀!雾真浓呀!”要实在得多,具体得多。
彩虹
傍晚,雨停了。
我打开窗子,眺望着西面的晴空。
“多美的彩虹啊!”我大声地说着。弟弟闻声来到了窗边。长长的彩虹在四面的晴空中伸展着,看上去好像一座桥。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这些颜色鲜艳极了。
我急急忙忙地跑到屋外,向着彩虹飞也似地奔跑过去。我想跑到彩虹底下仰望,跑啊,跑啊,可是不管我怎么跑,都追不上彩虹。弟弟学着我的样子,张开双手,显得十分高兴。彩虹,你太美了。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推荐阅读: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11-09
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07-14
描写校园景物的片段08-08
描写景物的成语解释08-27
描写景物的精彩段落12-20
描写景物的好句子06-18
描写冬天景物的参考作文09-29
描写冬天景物的经典语段07-06
描写春天的景物拟人句子作文07-31
描写景物的初二作文600字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