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

2024-07-14

外国教育史笔记(14篇)

1.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一

201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笔记。

简述《源氏物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紫氏部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中古时期日本最重用的作品,它的主要思想内容有以下几点:

1《源氏物语》通过对光源氏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平安王朝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2作者透过高贵浮华的宫廷生活表面,看到了****糜烂的生活方式给贵族自身带来的悲剧结局,深刻展示了贵族之间及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贵族阶级精神颓丧的过程。

3客观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广大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奏响了日本平安时代大贵族****统治必然衰亡的哀歌。

简析《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

中古日本作家紫式部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塑造了光源氏这一形象,这一形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渔色生活方面:光源氏追奇猎艳不分对象,上自高贵的贵妃下至低贱的贫民女子,这也是当时贵族生活放纵、****的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又希望他风流倜傥,有始有终,能够关系妇女的命运。

2在政治生活方面: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光源氏不重名位与权势,自动贬谪穷乡僻壤,表现出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的态度。重得势时,光源氏又不计前嫌,并违背真正心愿,接受朱雀帝的请求,娶女三宫为妻。

3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即表现了自身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荣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溃的历史过程。

简述《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1主干单纯而集中,支脉清晰而紧凑,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

2人物的鲜明个性。《源氏物语》的故事是跟着人物走而不是随着事件来的,作者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藤壶女御与光源氏发生****关系后,灵魂深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心理和苦恼。

3景物描写也是相当成功。生动细致的景物与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歌的流露、命运的变迁及生活的发展紧密相关,追求“物哀”与“幽玄”这一美学境界。

4语言优美典雅,透露着一股缠绵的幽情,节奏抑扬顿挫。小说还引用白局易诗剧100余处。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创作开始于公元6世纪,大约到16世纪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

1《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扬人民在与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

2《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婚姻恋爱故事,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3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述说了他们的苦难于不幸。

4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故事。

论述题

试述《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及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是其重要的特点。如作品中勾画的中古阿拉伯的面貌,上至宫廷,下至奴隶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都充满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如神灯、飞毯等。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

2灵活简洁的框架式结构的方式。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时又包含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如《驼背的故事》引出4个小故事,再由第4个小故事引出6个更小的故事,情节离奇多变。

3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的形象,总是与假、恶、丑相对立。如《阿里巴巴与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勤劳、聪明而又朴实的阿里巴巴与狠毒、贪婪的哥哥的对比;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的对比。

4《一千零一夜》在手法上充分运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景方面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其中还有不少谚语俚语,生活气息浓郁。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大约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传到欧洲。薄伽丘、乔叟、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芝麻开门”等词和典故,被人们在创作和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

萨迪(中古波斯)

主要作品:《蔷薇园》(更成熟、更深刻、更完美)、《果园》(宗教色彩浓厚)写作年代紧接在一起,都是训诫式的可视为姊妹篇。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蔷薇园》的思想倾向。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三大诗人之一的萨迪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思想倾向有以下几点: 《蔷薇园》处处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再三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明确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作者还怒斥那些视权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他认为圣徒对暴君的“最好祝愿”是“取走他的生命”,表达了人民痛恨、****暴君的心声。

2作品里充满了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系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3《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兴起过程。

4《蔷薇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作者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

局限性: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伟大作家,萨迪根本出发点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他有时还宣扬宿命论的思想,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简述《蔷薇园》的艺术特色。

萨迪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波斯语的运用和创作上,他的《蔷薇园》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

2《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无价值。”

3《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

2.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二

内容简介:《外国教育家评传》通过提供尽可能详实的人物传记,揭示了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及具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从而在“教师专业化”上会给人以具体的启示。

推荐理由: 教育历来就吸引着不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不惜付出巨大的精力或奉献自己的一生,从事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师通过《外国教育家评传》,可以接触到教育经典著作,具体深入地理解教育理论的发展轨迹,从中吸取可供比较和借鉴的有益东西,更好地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应该看到,外国教育史上的很多教育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教育理论,探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同时,在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反映其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预示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3.外国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篇三

春节将至,这也是很多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因为他们不但会得到许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得到亲朋好友给的压岁钱,一夜之间成为了“小富翁”。这笔钱该怎么花,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想必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难题。外国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有什么高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儿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美国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但父母投资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却愈来愈多。有感于孩子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美国的大多数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除了让子女具有良好的学历与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财智商,培养一个可以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创造财富、面对未来的成功者。在美国,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会随意给孩子零花钱。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尽管很富有,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更加严格。家族中流传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即家长每周给孩子零花钱1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而且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要交给家长审查。如果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

日本:从小便知柴米贵

在日本,理财教育是从娃娃开始。日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所以他们十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财意识,使孩子们熟悉理财、亲近理财和热爱理财。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父母从小要求孩子遵守原则,比如自立更生、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在金钱管理方面,他们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等孩子渐渐长大后,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那叫“零花钱小账本”。在日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钱包,如果他们节省使用。加上每年得到的压岁钱,那么几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储蓄。

日本的学校不仅把理财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且率先将它付诸实践。世界最大的民间非盈利机构——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日本教育部、品川区政府和世界顶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的资助下,首次在日本办起了一个“学生城”。鬟华的商业街被搬到了学校里,学生们在其中的银行、便利店、公司中努力“工作”,作为社区一员,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工作中让孩子们对大人的世界、赚钱的甘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将来的科学理财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能省则省理性消费

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虽然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4.外国文学史笔记 篇四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前期(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作品:1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2梅里美《高龙巴》《嘉尔曼》

后期(从五十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静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作品:1小仲马《茶花女》2都德《小东西》《最后一课》,3鲍狄埃《国际歌》4福楼拜《包法利夫人》,5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英国:(前期)1狄更斯《双城记》《雾都孤儿》《坚难时事》2萨克雷《名利场》(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4艾米利•勃朗特《呼啸山庄》5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后期)6哈代7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8高尔斯华穗“福尔斯世家”三部曲

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北欧: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皇后》《皇帝的新装》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俄国:1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驿站长》(开创描写“小人物”的先河)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第二个“多余人”形象)2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3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拉赫美托夫”第一个“新人”形象)4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5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

美国:1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2马克•吐温(“文学中的林肯”)《汤姆•索亚历险记》《哈贝克利•芬历险记》3亨利•詹姆斯(开创了美工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一位女士的画像》4欧•亨利《麦琪的礼物》5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马丁•伊登》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1自然主义的先驱:龚古尔兄弟2自然主义理论确立:左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品《卢贡-马卡尔家族》3梅塘集团:代表作家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4唯美主义口号“为艺术而艺术”代表作家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小说)《莎乐美》(诗剧)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1毛姆《人性的枷锁》《刀锋》2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3戈尔丁《蝇王》4金斯利•艾米斯《幸运的吉姆》5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6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7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8罗琳《哈利•波特》

法国:1法郎士《企鹅岛》《诸神渴了》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3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4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

5莫里亚克《和麻风病人的亲吻》《苔蕾丝•德盖鲁》《蝮蛇结》6安德烈•纪德《背德者》《窄门》《伪币制造者》7让•季奥诺《屋顶上的轻骑兵》8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9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德国、奥地利、瑞士:1亨利希•伯尔《莱尼和他们》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3耶利内克《女钢琴师》4黑塞《荒原狼》《在轮下》

美国:1海明威《老人与海》2玛格丽特•米切尔《飘》3西奥多•德莱赛《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天才》《美国悲剧》4辛克莱《屠场》5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6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7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赫索格》《洪堡的礼物》

8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安息》9丹•布朗《达•芬奇密码》10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11纳博科夫《洛丽塔》

华裔女作家:1汤亭亭《女勇士》《中国佬》

2谭恩美《喜福会》3赛珍珠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

捷克:雅罗斯拉夫•哈谢克《好兵帅克》

现代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1卡夫卡《变形记》2奥尼尔《天边外》《毛猿》

未来主义:1马里奈蒂《未来主义宣言》2马雅可夫斯基:创造了“阶梯诗”

超现实主义:1写作方法:自动写作、绝妙的僵尸、黑色幽默2安德烈•布勒东《娜佳》 意识流小说:1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2福克纳《喧哗与骚动》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4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威夫人》《到灯塔去》

后现代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1萨特《墙》《禁闭》2加缪《局外人》《西西弗斯》

荒诞派:1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2贝克特《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1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2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简答、论述

斯丹达尔《红与黑》

主题:1.通过于连的奋斗历程,作者描绘了法国后拿破仑时代的社会面貌。2.通过于连别样的遭遇,作者批判了德`雷纳尔等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贝尚松神学院教士勾心斗角,伪善邪恶的实质,以及拉莫尔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罪恶复辟的企图。3.通过于连悲惨的命运,作者表达了对法国下层青年自我奋斗,却遭受毁灭的惋惜。

象征意义:1.从小说所展示的历史背景来看,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象征着革命进步力量,黑象征着波旁王朝的复辟时代,象征着邪恶的封建势力。2。以于连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来看,红象征着拿破仑军队的红色战俘,黑象征着基督教教士的黑色法衣。3.从预言性的两个场景来看,红预指着冒险、谋杀和鲜血,黑预指着孝服、葬礼和灭亡。4.从人物性格上看,红象征着青春、热血、激情、理想、积极向上,敢于追求,敢于反抗等于连性格中的阳光面。黑象征着阴郁、虚伪、孤独、野心、怯懦、妥协等于连性格中的阴暗面。

于连形象及其悲剧命运叹息:于连无疑是一个个人奋斗者,一个野心家,其次于连又是一个叛逆的受难者,再次于连还是具有双重人格的英雄,他既追求真理又为反对势力效劳,既正直善良又时常以虚伪的面目待人。

突出特点:理性的心理分析。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在于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而在于该书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致描述和心理挖掘。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思想:1.哲学观: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中夹杂着唯灵论的成分。2.政治观:他反对资产阶级,对贵族充满同情,但是他又主张自由贸易。3.阶级观:他反对阶级斗争,但又同情下层人民,因此,主张改良。4.宗教观:他并不信教,也不上教堂,但他又认为宗教既可以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又能控制人欲横流。换言之,宗教是他为改良社会提供的解决办法之一。

广博而有机的《人间喜剧》:1《风俗研究》主题部分包括66个作品,分6部分:乡村生活场景《乡村医生》,外省生活场景《幻灭》,巴黎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邦斯舅舅》,私人生活场景《人生之初》《苏城舞会》《高老头》,政治生活场景《一桩无头公案》,军旅生活场景《舒昂党人》。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巨细无遗的描绘,全面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故而他被称为19世纪法国的社会史和心灵史。2《哲学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共有22部作品,代表作《驴皮记》。3《分析研究》意在共人类存在的自然法则出发,探讨主宰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原则,以求分析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状态,包括2部作品《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4内容:1)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2)贵族阶级没落的衰亡史。3)金钱观念肆虐的惨剧史。

巴尔扎克《高老头》

主题思想:1通过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表现出贵族阶级在资产阶级金钱手段打击下,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2突出人物多元异化的事实。高老头是被金钱和父爱异化的。拉斯蒂涅、伏脱冷是被金钱和野心异化的,鲍夫人是被金钱和虚荣异化的。

人物形象:1伏脱冷:原名叫约格·高冷,外表冷酷,但是特热情,阅历丰富。他是掠夺者和野心家的另一种典型,他所秉承的是一种强盗逻辑和恶魔哲学,他是站在局外冷眼观察的斯芬克斯,深谙这个社会中暗暗实行着的法则(从上到下人人都在高喊道德,可是人人都在损人利已)。要想摆脱生活底层就得像别人一样不择手段,也有人说他是人间的撒旦,既邪恶又合理,是现代版的梅芬斯特,在巴尔扎克笔下,他既是罪恶的制造者,又是罪恶的揭发者。2拉斯蒂涅:他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在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的影响下看到社会中只存在的金钱与个人利益。高老头之死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使他踏上了野心家的道路。他信奉的是极端利己主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作品:1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塔里的两个人》《心爱的人》2机敏和吉言小说:《计出无奈》《埃塞尔伯特的婚姻》《冷落的人》3性格和环境小说(“威塞克斯”小说):《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

形象分析:苔丝:在哈代笔下,苔丝被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她天生丽质、自然纯朴,充满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她真挚可爱、品德高尚、富有热情、能够容忍和敢于自我牺牲。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的典型,被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她本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可是在陈腐落后的世俗偏见中反而被视为罪人,被看成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遭到残酷无情的迫害。

悲剧根源:1社会悲剧:苔丝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悲剧。2性格悲剧:苔丝善良,性格中多了软弱。3命运悲剧:跟哈代的命运观有关,哈代的思想有强烈的局限性。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形象分析:奥涅金:他是一个贵族青年,他善于在谈吐中卖弄学问和随机应变,他反对抵押土地,主张重农主义,他鄙视上流社会,却又不得不服从它的陈规陋习。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主题思想:1通过对城市平民的描写,作者揭示出在那样的社会,穷人或者像马尔美拉多夫那样如猪狗那样死去,或者像拉斯科尔尼科夫那样铤而走险,或者像索尼娅那样出卖自己的肉体。2批判了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

人物典型:1自虐型小人物:杰符什金、索菲亚。2心理实验英雄:代表《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3高尚的幻想家:高尚的道德完全战胜贫穷时,博爱思想。例:《白痴》梅什金4卡拉马夫佐夫式的人物。

艺术特色:深度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特色:1)心灵辩证法(纠结):吉蒂等列文求婚时的纠结心理,安娜死之前的纠结心理。

2)忏悔贵族:列文农事改革。

形象分析:安娜:她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中,表现出了她性格的正直、坦率、勇敢和心灵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东西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环境的顽强的反抗。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

艾略特《荒原》

主题:着眼于一战后欧洲现代文明的种种衰败,艾略特指出危机,提出拯救人类的呼吁和希望。

艺术特色:用典传说历史现实场景组成怪诞的意象群,被拼贴在一起,跨越时空,熔为一炉。分为5章:第一章“死者的葬礼”。第二章“对弈”。第三章“火诫”。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第五章“雷霆的话”。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

1、思想特征:表现异化主题,突出人的孤独和恐惧,表现:1)亲人之间的异化:《变形记》《判决》。2)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乡村医生》《木桶骑士》。3)人与社会的异化《孤独三部曲》《洞穴》。4)人与自我的异化:《为某科学院写的一份报告》。特征:1)孤独不可忍受。2)恐惧不可克服。3)权威不可抗拒。4)真理不可寻求。

2、艺术特征:情节荒诞、意象怪诞、象征多义、自撰色彩。

贝克特《等待戈多》

主题:戈多代表我们在生活中维系人存在的一个生存之路,他是不可知的代表着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里的希望。

现实主义

定义:19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欧法国出现,追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强调客观性、真实性。创作手法是再现表现。

思想艺术特征:1真实性:a客观性:追求再现的艺术,作家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要求细节的真实。B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历史的工具,把叙写时代的风俗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创作理想。2批判性:a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同情弱小,鞭笞强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B阶级性带来的局限性,批判的不彻底性。3典型性: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心理。A人物贴近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B人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个人英雄、忏悔贵族、多余人、小人物 现代主义

定义:以非理性为武器批判现代文明

思想特征: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b社会与个人c人与人d人与自我)

艺术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情性特征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唯美主义思想艺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2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3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于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

和模仿艺术。

名词解释

小人物:作家关注的是出于社会阶级下级小官员和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丑恶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来的。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写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虽有崇高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他们曾经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的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过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

美国梦。内涵:1)政治理想:指在美国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理想国度。2)生活理想:指在美国希望,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勤奋、勇气、创意而非依赖于特定阶级而非他人的援助,便能获得成功。实质: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态度:宣扬《贫民窟百万富翁》,批判1)靠努力而达到了成功后的梦想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嘉莉妹妹》《马丁伊登》2)努力而未实现成功的梦想破灭。《美国悲剧》

自动写作:就是在创作时排除一切理性的道德考虑和审美选择,不受事实、逻辑的约束,记录下头脑在自在状态下的感受、幻想和直觉,使潜意识摆脱现代文明和传统的束缚随心所欲地外泄出来。

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作者既同情他们的处境,又对他们加以适度的嘲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作者甚至有意识地突出情节中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小说寓意的基础。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未来主义:20世纪初意大利流行。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的进行艺术创造。

5.外国文学读书笔记 篇五

读后感:很多人对卡夫卡的意识流尤其不理解,甚至觉得《变形记》里的甲壳虫有点恶心,我曾经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后来参考他人的理解,慢慢便有所懂得。尽管理解作者是用看似荒诞、奇怪的变形来表现人类生存可能遇到的一种状态,有时候又消极地想作家或读者真须这么“自虐”么?须要耗尽神力去直面和探究那样一些还没遇到却可能存在的可能么?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他也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可见昆德拉对作家的探索精神是极其赞许的。庄子说:“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们会不会因为存在潜意识里的忧患和孤独感的潜滋暗长而终于让自己的生活受影响呢?卡夫卡对人生、人性思考得深刻,这点已毋庸置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卡夫卡的骨子里或潜意识里或许就经常存有孤独、矛盾、焦虑之类的阴暗因子。临终时他想把自己的作品付之一炬,我想可能是孤寂的他担心被人误读吧,倾向悲观或看得透彻的人很容易就相信人与人之间是难以沟通的。可是作品还是得以保存了下来,对于作者写作的每个真正的意图我们不得而知,误读或许总会存在,但对于文学作品,有多种解读的可能,能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这不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吗?

现在,我承认我还无法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深刻、系统的理解,随着阅历的加深,以后读起相同的文字,或许与此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他的几篇短篇小说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判决》和《乡村医生》,这两篇小说带给我一丝触动,《判决》里的用刑被描写得触目惊心,极其残忍,揭露了执行官们对国家法律的盲目支持及国家机器对人的残酷迫害,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人至于残忍、麻木、无奈的可怕。《乡村医生》则似乎以一个简洁、精炼而精致的故事揭示人的自私性及不被理解的孤寂感。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必须有救死扶伤的义务,被需要时,不管自身愿不愿意,最好还是得服从需要,否则招来非议。治疗后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术水平的高低,好则名传千里,坏则“遗臭万年”。其实,医生也只不过是一项职业,只是工作内容的特殊和重要性使得他们肩负着似乎不可违背而又超重的责任和使命。也如有些人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作家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写出有质量,爱国、爱人民的“好作品”,支起精神的脊梁。想想这也是对作家不公平的待遇。放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也许我们见到人还是同样的自私,许多人还是处在不被公平对待的境遇中。卡夫卡揭示着人类的种种困境,可对于揭示困境的理解成了我新的困境。人的困境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不断被诉说着、不断被发现着??

6.《外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篇六

今天,我绝不相信陈先生的《外国建筑史》反映了他在西方建筑研究上的全部深度,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教材,也是中国对西方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鉴于这一深一浅双重身份,她并不适宜学生自学,而是需要在恰当的指导下学习的。

举例来说。书中对古埃及金字塔用石头、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盖房子、以及巴比伦建筑绚烂的马赛克源头剖析得极其清晰:埃及为什么用石头盖房子?因为他们缺少成材的木材;但埃及早在公元前四千纪就烧出砖了,为什么不用砖?同样因为缺少木材作为燃料,他们的木材都要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叙利亚平原进口,成本很高……为什么两河流域中下游用土?因为他们既没有木材也没有石材,土怕水,所以用贝壳或沥青来防水,早期的贝壳是可以作为货币的,当然很贵,那沥青呢?沥青怕太阳晒,于是用陶钉插在沥青面上遮阳,贝壳以及不同温度下烧出来的陶钉都是色彩斑斓的,所以巴比伦的马赛克如此多彩……可惜的是,本科的时候我除了在年代、建筑师及重要建筑的文字下划几条线之外,从来没有注意过上述内容,以至于在大五准备考清华研究生之际重读,就如读一本从来没有翻过的新书——也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与《营造法式》之后,我也实际上放弃了读清华的念头。

如果要说需要补足的.地方的话,《外国建筑史》中对哥特和巴洛克时期建筑历史的描述比较宽泛,而国内关于这两部分的书至今仍是极其匮乏的。好在国家图书馆里有两本关于哥特建筑和一本关于巴洛克建筑的经典英文著述。可参照补足。但仅作为入门打底的书而言,上述两部分也是足够的。

读法:先以最快的速度略读一遍,将时代—年代—人物/建筑—典型评价做成列表,这个框架对接下来的精读非常重要;分时代详读(介于略读与精读之间),尽可能找到书中提及的建筑的清晰图片和图纸,以第一步的框架为基础建立图库,从视觉上熟悉这些重要的建筑;精读,这时可以不必再过分分神去留意那些年代、人物和建筑样子的问题,仔细读陈先生的论述,当然,书中的观点都是提纲挈领的`,不可能以专论的精度去推敲,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时代的专门研究,都一定会出现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观点和线索,而陈先生的这部总论,则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参照系。

7.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七

古代西方文化有四大源头, 即古希腊的民主与理想;古罗马的法律和秩序;基督教的博爱与平等;日耳曼民族的勇敢与进取。

一、古希腊的民主与理想

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优越, 它地处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东北部, 希腊境内及其周围有许多岛屿组成, 并且境内山峰林立, 整个国家被大海所环绕, 大海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天然条件, 古希腊人为征服自然, 较早时就开始进行海上贸易和殖民掠夺, 这些极大的改善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了希腊社会的进步。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 培养了古希腊人的冒险和进取精神, 他们普遍具有独立、判断、怀疑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同时, 古希腊人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吸收了许多先进国家的思想文化。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区域, 属于地中海气候, 全年气候温和, 空气湿润, 适宜人们静下心来, 发挥创造力, 从而造就了人们的思想富于思辨化和抽象化, 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古希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公元前6世纪初期的梭伦时代, 雅典就成为了民主制国家。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 公民具有选举的权利, 享有言论和政治自由。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当时雅典成为了希腊世界的一个大城邦。民主制一度得到推崇, 虽然到公元前431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雅典民主制逐渐衰落, 但它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能被抹杀的。

二、古罗马的法律和秩序

在西方古罗马时期, 法律和秩序的确定, 为后来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统一的大趋势下, 罗马在法制建设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希腊,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最大。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共和初期至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法典为止的所有罗马法律。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 古罗马只有习惯法, 其法制并不完善,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普通平民在法律诉讼中常常由于罗马贵族的滥用职权而受到欺负。为了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争取属于自身财产的权利, 普通平民团结起来, 不断向罗马政府进行施压, 终于在公元前450年颁布《十二铜表法》。虽然这部法律具有保守性, 但它的颁布, 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以后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就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并且在客观上限制了罗马贵族的傲慢与专权, 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随着以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深入, 不断有新法案出台, 对罗马法律加以改进和充实, 公元前445年的卡努利乌斯法案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公元前326年的彼提留安法废除了债务奴役制, 搬去了压在平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公元前287年的霍腾西乌斯法案规定平民大会有更高立法权, 实际上取消了罗马公民在法律上的一切不平等地位。一系列立法活动使罗马公民内部达到了“人人平等”的目的, 调整了罗马社会的阶级关系。

三、基督教的博爱与平等

目前,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 分别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有7亿多人, 伊斯兰教教徒有3亿多人, 佛教教徒有2亿多人。基督教发展到后来, 出现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3个分支。从信仰教徒的数量上看, 我们就能看出基督教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

基督教遵从平等的精神, 不论什么民族的民众, 都可以成为本教教徒。在西方国家的中世纪时期, 基督教开始占有统治地位。公元476年,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中世纪的舞台拉开了序幕, 这个被大家成为“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开始了,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前 (公元1453年) , 在它近10个世纪的时间里, 基督教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教会垄断着包括文化知识和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 中世纪的大学里也都是一些教会的教士在从事教学, 教授医学、法律、哲学课程的同时, 也着重教授神学课程。神学中的一些教义, 让学生们耳濡目染, 因此神学中基督教的博爱与平等思想逐渐扎根于学生们的心中, 为信徒信仰耶稣基督打下了深深的思想基础。随着教会势力的逐渐强大,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底层民众的喜爱,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有着共同的信仰, 团结协作,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日耳曼民族的勇敢与进取

西方国家是以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为主流的, 这种文明造就了西方人独特的个人品格, 坚韧、自信、勇敢、进取、个性张扬等优良品德让他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 快速的发展。

德国是德意志的简称, 其人民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有好多分支, 例如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勃艮第人等, 他们原来生活在易水河和莱茵河之间。德国日耳曼人身形魁梧, 性情刚烈, 是天生的射手和战士, 他们在无休止的土地抢夺中, 形成了对于武力的崇拜。从地理环境角度来思考, 德国濒临英吉利海峡, 北接波罗的海, 西临大西洋,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必须有一种冒险精神, 要敢于同自然抗争。由于领土限制, 所以, 西方人把海上贸易, 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和扩张作为生存下去的方式。为此, 他们在海上冒险的经历造就了勇敢和进取的精神, 个性张扬的气质说明了他们在同自然抗争后, 那种乐观, 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些都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腾飞。

五、结语

西方古代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自由开放的思想和民主法制制度”为国家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进行海外贸易时, 不仅使领土得到扩张, 并且通过掠夺金银, 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古代西方人也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发展本国经济, 通过公元1096—1270年, 长达2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使城市规模和商业贸易都得到了发展, 人口逐渐增多, 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要得到提高, 必须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 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如在国家建设上, 我国国民应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发挥本国资源的优势发展本国经济;在教育上, 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提高国民素质;在法律上, 提高法律意识, 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在提高文化内涵上, 应注重高层次的文化挖掘和自身修养的内在提高,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精神层面文化水平的提高显得格外重要。

摘要:本文以外国古代教育史为切入点, 以外国古代优秀文化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 主要介绍了西方文化的四大源头:古希腊的民主和理想;古罗马的法律和秩序;基督教的平等与博爱;日耳曼民族的进取和勇敢。通过对古代西方文化的研究, 对比我国的传统文化, 借鉴其优秀文化的优势来弥补我国文化中的不足之处, 俗话说: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

关键词:民主和理想,法律和秩序,平等与博爱,进取和勇敢

参考文献

[1]腾大春, 主编.外国教育通史 (第一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明翰, 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3]文聘元, 著.中世纪的故事——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4]裔昭印, 主编.世界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董小川, 主编.世界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外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特点概览 篇八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国外高校

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反复强调:“越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意义,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增强人民的国防观念”。我们要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教育的重要思想,加强对外国国防教育情况的研究,本文仅就外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美国把组织青年学生的军事训练作为强化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

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是由后备军官训练团(简称后训团)负责的,美国在地方大专院校中设有各类后训团531个,其中陆军有315个,空军有153个,海军有63个。其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美国后训团的训练时间通常为每周3至4小时,另加一次为期6周的集训,后训团学制分4年制和2年制,参加后训团训练的大学生,除由军队支付其参训时的学杂费外,还对参训的三、四年级学生实行奖学金和补贴制度,军方向军训成绩优秀,同意在毕业后至少服4年以上现役或6年以上后备役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享受奖学金的学生,其全部学费、书籍费和实验费(一般大学每年约6000至7000美元)均由军方支付,此外,每学年还可得到10个月(除寒暑假外)每月100美元的津贴费和一期夏令营(约500美元)的补贴,奖学金分4年、3年和2年的三种,一个4年奖学金获得者,在整个就学期间可从军方得到2万至4万美元的补贴。

由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为美军的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据统计,在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从后训团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近几年,美军新任命的军官中约有75%的是经过后训团训练的。因此,后训团享有“大学中的军官学校”的美称,在实施国防教育、培养国防人才方面,声誉甚佳。

二、英国政府重视学校国防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出了“防务之事是全民的事”的思想,并把防务教育纳入大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为了强化学生防务意识,英国政府除在许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事学位,办有专门的军事刊物外;还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舆论优势,采用“点将”方法,开辟《我对防务问题的看法》专栏和专题节目,让学生回答有关防务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大问题;并在许多学校建立各种军事研究团体,广泛吸收学生参加,且把它作为学生防务教育的重要社会活动。

英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十余所大学设立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现在,英国陆军在大学设有大学生训练团共16个分队、2500人;空军在64所大专院校亦建有16个训练中队。各组织分别负责所在地区几所大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宣传工作,解答对军事有兴趣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学生可自愿参加陆、海、空军组织的训练活动,训练时间安排每周一二个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训练一二周。参训学生可领取参训费。其中部分参训学生已与国防部签订参军合同。根据合同,学生学习期间由国防部支付学费,并发给生活费,毕业后参军。如违约,学生将如数退还所有学费和生活费。

三、俄罗斯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

俄罗斯在利用国民教育的优势为军队培养人才方面既保持了前苏联的一些做法,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是在地方高等院校设置军事系,为俄军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照俄罗斯政府确定的办法,在地方院校设置军事系通常适用于军民通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在财政学院设军财系,在医学院设军医系等。地方青年自考入军事系后,享受军人待遇,军龄从入学之日算起,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

二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设置军事教研室,为俄军培养所需的预备军官。依照有关规定,在国立、市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如果健康状况适合服役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要求,可以与国防部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约定,进人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军事教研室,按照预备役军官训练大纲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取得军官军衔后分配到军队工作。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享受俄罗斯政府支付的奖学金。

四、法国政府普遍重视学校国防教育

法国在二战后深刻反省战争的教训,历届政府都普遍重视学校国防教育。在青年中成立了各种准军事组织,并通过军训,强化青年的国防意识。1997年底颁布的新兵役法首次明确规定,从1998年新学年起,将在中学增设国防教育课,以增强青年人的国防意识。同时,还规定从1997年10月起,所有16至18周岁的男性适龄青年(女性自2001年起)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天的“国防准备日”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和了解有关国防目标、防务的组织及其手段、服志愿兵役的形式等。此项措施既能增加全体青年对国防和军队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又有助于青年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军队的兴趣,对他们今后服兵役或成为职业军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法军还要求各军事院校加强与地方院校的交流,鼓励地方院校从事各项国防研究,并为其研究活动提供方便。

五、以色列从小培养青年学生的国防意识

以色列政府规定,18~70岁的公民,不分性别,都要接受法定的国防教育,即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妇女也要在家中接受函授国防知识教育。从小学开始,学校就组织学生“用脚去认识以色列”,从约旦河边到地中海岸,从海法到埃特拉,学生们走遍以色列的东西南北,从而加深对本国国土的认识。男孩到13岁举行成人仪式时,父母都要送其一支枪,表示他们已经到了为国献身的年龄。

以色列军队的总参谋部下辖青年教育部,由一名上校牵头,专门负责全国高中学生的军训和国防教育,各地区设分部、分支机构,由不同级别的军官负责,并在每所高中学校派驻一名军士,具体负责实施国防教育。国防教育课是学校必修课,由各驻校军士按统一计划部署实施,每个高中学生每年接受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主要内容是犾太复国史、以军战史、以安全环境、军队使命、军队纪律、各军兵种常识、基础军事训练及军营生活等。教育方式除授课外,有高级将领作动员报告、讲演,参观博物馆、战史馆、烈士纪念碑及部队陈列室,观摩军兵种部队演习、表演,同部队一起过两天军营生活。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家长也被邀参加。每逢寒暑假,另行组织军事训练,为期一周。训练计划内容有40多种,每次部由各驻校军士同校领导商量,每个学校从中挑选科目,有队列、步枪射击、投弹、行军及军事体操、徒手格斗等。军训结束时进行考核,请家长出席观看并讲评。以色列学生接受军训情况较好,效果比较理想。

六、越南强化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

对于大学生,根据教育培训部和国防部的联合通知,国防教育课已定为学生在校的必修课,考试结果计入学生总成绩。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院校自行组织,二是在国防教育中心集中培训。国防教育中心自1992年创办以来已发展至6所,每年可接纳18万大学生集训。越南已将开办国防教育中心作为今后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方向和最佳方式,正在继续扩大数量和规模。根据《国防教育大纲》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国防教育课的课时,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为4周,大专为5周,大学本科为6周。课目以军人基础训练和专业分队技术训练为主;毕业前,利用假期,组织1至3个月集训,尔后视情况授予预备役准尉军衔,部分授予现役少尉军衔,分配到技术兵种任职。越南的学生军训,在教育方法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学校与部分、学校与社会、学校和战场、训练与战斗紧密结合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强化青年学说的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七、朝鲜突出对青年学生的军事化训练

9.外国名著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 篇九

——题记

它像是一个多面体,每个文字仿佛都有另一面,无不闪现着灵动的色彩,深深牵引着读者的思维。

它像是童话,像是寓言,又像是科幻小说,但若仔细阅读一番,又会发现它更像是讽刺小说。就像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当你读完它时却感到有些伤感,故事的主人公格列佛在故事的开头讲到他最大的愿望便是给太太和孩子们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可见,在此时他单纯的内心中,生活得快乐是他梦想的起点。但在故事的结尾,当他经历种种困难,遇到了奇异的人物后,他的整个思想却变小了,以至于当他见到最亲的家人时,却感到极其厌倦。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残忍”?像个冷血动物一样,不与任何人交流,却偏偏喜欢马,在他眼里马比人类更值得信任。或许是那般航海经历改变了他的所有,而这经历就像是人类的内心世界,他走了进去,发现了那个罪恶的秘密,这使他厌恶至极。

社会的阴霾笼罩着他,让他无法喘息。但在这其中他却看到了人的真诚,这使他喜爱至极,善良的人总希望现实的美好。两种情感的极端表现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到处充满了阴谋、虚伪、背信弃义、残暴和嫉妒。

世界是公平的,邪恶与善良是对立统一的。而勃罗廷奈国王,在格列佛看来,他具有令人崇敬、爱戴和敬仰的所有品质。可见,在黑暗的社会中,当所有的人都尔虞我诈时,总有几个品质高尚的人扮演着正义的角色。世界总有一个地方是闪光的。

虚伪的人类在故事中都被塑造的奇异,他们或大或小,千奇百怪,吸引了无数儿童的喜爱。但作者最后却用马与人类相比,让马儿说起了人话,充满了讽刺意味,动物的思想内心或许比人类单纯得多,它们团结友爱,厌恶一切阴暗的事物,可以说在它们的身上有着人类没有的很多品质,这或许是人类的邪恶反衬的。

或许,我们也该思考一下了,社会、人类究竟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说的都做到了吗?世界和平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吗?

10.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十

《傲慢与偏见》的这段文字流露出的那种淡然有致的叙事情绪和作者暗涌的激情和喜好,着实让人抓狂,每次读的时候,我都会用窃笑来表达自己的认同。书中的女主角Lizzie的舅舅与舅妈原本计划带她到湖区度假,后来因为临时有事要缩短行程,就只好改去德比郡Derbyshire了,上面的这段文字讲的就是这件事,翻译成中文大概是这样的`:“重新拟订的行程只能到德比郡为止。

其实德比郡一带的风景名胜已经足够他们参观了,可以消磨三个星期的时间,该地区很是让加德那太太心生向往的,她从前就曾在那儿住过几年,现在能够旧地重游,所以禁不住对马特洛克Matlock、ChatsworthHouse、达夫河谷Dovedale和皮克峰Peak等地的名山秀水心驰神往起来……”

“噢!ChatsworthHouse。”每次念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并且伴有轻度的胃痉挛,呵呵,查茨沃斯庄园。ChatsworthHouse是英格兰的十大豪宅之一,说什么此生也要去看一次的美丽大房子。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几次提到的Pemberley庄园,ChatsworthHouse就是潘伯利庄园的原型。“噢!达西先生的家。”小小的胸口又一紧。

11.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十一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否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设计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板书书写的即时性、黑板空间的有限性, 这就要求板书内容精简、布局合理、主辅分明、突出关键。对外国文学教学而言, 板书量特别大。不仅要将教学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条理、有层次地板书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名 (作者、作品主人公) 、书名都需板书。外国人名相对于中国人名而言要长一些, 难记易混, 再加上音译过来的名字未必一致, 板书是必要的, 否则, 学生根据读音记下来的名字会五花八门, 甚至我介绍完人名, 略作停顿再要求学生复述, 有人已“欲辩已忘言”。记人名本身就是外国文学学习的一大难点, 同一个人名, 不同翻译家都可能会选用不同的字。如梅里美的Carmen, 曾被译作《卡门》, 现在多采用的译名是《嘉尔曼》, 在不作介绍的情况下很少有学生把这两个译名联系在一起。即使是文坛大家的译名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我在课上曾提问《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大多数学生回答是司汤达。我接着问斯丹达尔的代表作是什么, 只有极少数学生回答是《红与黑》。司汤达与斯丹达尔都是比较常见的译名, 不仅书市中两种译名并存, 甚至文学史教材也没有完全统一。现在高校较多采用的版本中, 朱维之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与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译名都采用“斯丹达尔”, 蒋承勇主编的《外国文学》则采用“司汤达”。所以, 为避免大众认知的混乱, 在尽可能精准的前提下统一是必要的。

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 多媒体课件减少了课堂上的书写量, 减少了书写所占用的课堂时间, 也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它可以课前设计, 篇幅也不受制约, 资料展现方面它具有无限扩展的可能。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与之相比的, 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它拥有比黑板书写完整、详尽的便利, 但是若是没有筛选的完整与详尽, 或把讲义搬上课件, 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本来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在内容安排方面需要更精心, 它是声、光、影、映的结合, 文字、图片、声效、视频、动画演示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能避免传统板书的单调枯燥,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调动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而单纯地把讲义搬上课件只能是对教学资源的误用与滥用。

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工具, 在运用中才有了活力与效果。教学过程是活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教学对象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有回应、有反馈、有互动的, 所以再精美、详尽的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补充与完善, 即时性板书无法完全被取代, 板书是对课件的灵活的补充, 是必要的。当然, 这里说的即时性板书并不限定在传统黑板上, 多媒体展示过程中的批注、提示、补写、强调都属此类。所以, 多媒体教学是可以取消传统的黑板, 但不能完全省却即兴书写。

二、抄笔记与做笔记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课堂笔记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笔记的“模板化”——对课件内容没有筛选地全盘抄录, 学生笔记千篇一律, 没有了自己的特性。这是典型的抄笔记, 而不是记笔记, 更不是做笔记。记笔记是对课堂内容有选择、有甄别地进行记录, 而做笔记是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是课后对课堂所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消化、补充。所以, 抄笔记只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记笔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同步的思考与互动, 而做笔记则是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 课件是详细点好, 还是简略点好?怎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以11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查阅其笔记记录情况, 自认是抄笔记的有62人, 占总人数的55.4%;记笔记的有42人, 占总人数的37.5%;做笔记的有8人, 仅占总人数的7.1%。甚至有学生表示对多媒体课件已经有了依赖性, 偶尔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反而不适应。对于课件内容的详略问题, 也是各有偏好。112人中, 有75人喜欢教学课件详细些, 理由是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不至于有所遗漏, 有37人认为这容易养成不动脑子的记笔记习惯, 助长了人的惰性, 所以课件简略点好, 没有可依赖的模式就只有自己记, 这样笔记有区分度。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学生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多媒体教学方式。

其实课件详略对学习效果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是个人的学习方式, 是被动地接受还是积极地思考、参与、互动。我在每学期第一堂课都会给学生强调, 不是课件上的内容都需要抄, 也不是课件外的东西都不用记, 其实所有的内容都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与筛选, 这才是“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与“重复”。

三、影像介入的利与弊

在文学经典的推介、传播过程中, 影视媒介可以说居功甚伟, 它将大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经典变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文学经典得以普及。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在将文学经典由文字转变为影像的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人物, 是情节, 是画面, 而原著深邃的思想内涵常难以完美再现。这是由体裁的特性决定的, “任何体裁都有其自己无法逾越的作为媒介的边界。如小说不可能逾越语言文字媒介, 而电影无法逾越摄影机镜头的视域”。[1]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被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1988) , 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 电影把一部思索的、哲理丰富的小说改编成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三角恋的故事, 但小说的沉重意义和阅读深度到了影视领域几被消解殆尽。之后, 米兰·昆德拉拒绝再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这是影像媒介较之于语言文字媒介的局限性。

那么, 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借用影视资源?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在众多版本中该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学生鉴赏, 怎样把影视文本与文字文本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了解作品, 先行比较各个版本, 选取最接近于原著的。其实, 每部经典在由文字转变为影像形式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再创作, 包含编剧、导演、演员等人对作品的理解与演绎。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读作品, 进而探讨、比较、挖掘作品的内在意蕴。

我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会提到达芙妮与阿波罗的故事, 在介绍这个故事前我往往会提两个问题, 如达芙妮是大家常见的一个品牌名, 这个名字背后有没有什么美学意蕴?“桂冠诗人”这一说法从何而来?然后给学生播放一个MTV, 方文山填词、S.H.E演唱的《月桂女神》。之后再介绍这个神话故事, 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希腊精神, 以及方文山词作中的现代演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 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小说, 再比较好莱坞1948年改编的电影与徐静蕾200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 比较改编的差异, 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效果, 探讨不同媒介带给人的不同的震撼力。

短篇小说因其篇幅短小能以学生阅读为前提, 而长篇小说就难以提供阅读保障了, 再加上教学的课时限制, 不宜占用课堂时间阅读或播放影视资料,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剪辑影视资料也是必要的, 这是为了突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切不可喧宾夺主、偏离教学方向。影视资料在教学中可以用, 用得恰到好处能增强教学效果, 但若滥用必适得其反。所以, 这需要课前用心布局、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多媒体的便利, 也深知不该滥用资源, 因此绝不能忽视各个环节, 尤其是应重视学生的感受与反应,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 这样才能算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外国教育史笔记 篇十二

不可名状、闷声不响、愤愤不平、莫名其妙、睡眼惺忪、筋疲力尽、乱作一团

如饥似渴、红光满面、迎头痛击、十拿九稳、不以为然、郑重其事、通情达理

出其不意、一清二楚、惶恐不安、彬彬有礼、兴致勃勃、龇牙咧嘴

好句摘抄:

1、朱赫来两个箭步,蹿到他们跟前,他抡起拳头,朝押送兵的头上打去。紧接着,那个家伙的脸上又挨了两下铅一样沉重的打击。他松手放开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只装满粮食的口袋,滚进了壕沟。

2、在最后一分钟,他才骤然想起口袋里的手枪。等他们走过去,朝这个端枪的家伙背后放一枪,朱赫来就能得救。一瞬间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之后,他的思绪立即变得清晰了。他紧紧地咬着牙,咬得生疼。

3、戈卢勃上校老爷是个美男子:黑黑的眉毛,白白的脸,只是由于狂饮无度,脸色白里透着微黄,而且嘴里总是叼着烟斗。革命前,上校老爷在一家糖厂的种植园里当农艺师,但是那种生活寂寞无聊,根本不能同哥萨克头目的赫赫声势相比。于是,这位农艺师就乘着浊流在全国泛滥的机会,浮游上来,成了戈卢勃上校老爷。

4、黑暗吞噬着牢房的每一个角落。令人窒息的、不安的夜降临了。思路又转到吉凶未卜的明天。这只是第七夜,但是却好像已经熬过了好几个月。睡在硬邦邦的地上,全身疼痛不止。仓库里现在只剩下三个人了。老头躺在板床上打着呼噜,就像睡在自家的热炕上一样。这老爷子对眼前的处境满不在乎,夜夜都睡得又香又甜。酿私酒的老太婆被警备司令哥萨克少尉放出去弄烧酒去了。赫里斯季娜和保尔都躺在地上,离得很近。保尔昨天从窗口看见谢廖沙在街上站了很久,忧郁地盯着这座房子的窗户。

5、教堂的台阶上站着一群校官和尉官,神甫的两个女儿,几个乌克兰教师,一帮“自由哥萨克”和稍微有点驼背的市长——总之,是一群经过挑选的“各界人士”的代表。身穿契尔克斯长袍的步兵总监也站在这群人中间。他是阅兵式的总指挥。

6、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在糟糕,叫我一辈子再也不敢去干那种想入非非的蠢事。我告诉他,我不大相信他那么勇敢,只是检验他一下,是否真有胆量跳悬崖,不过我并不强迫他这样做。当时我简直着了迷,觉得太有意思了,为了进一步激他,又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如果他真是男子汉,想博得我的爱情,那就跳下去,跳过之后,他就可以得到我。

7、近卫骑兵个个红光满面,身材高大。军官大都是伯爵和公爵,戴着金色的肩章,马裤上镶着银色的绦子,一切都跟沙皇时代一模一样,好像没有发生过革命似的。

8、一到夏天,在宁静的夜晚,年轻人全都跑到外面来。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或者成群成帮,或者成双成对,有的在自家门口,有的在花园和庭院里,有的就在大街上,坐在盖房用的木料堆上。到处是欢笑,到处是歌声。

9、小男孩心疼得哭了起来,但是又没有办法,只好一边骂,一边转身跑开了。保尔却心满意足地跑回家去。他跳过栅栏,跑进小棚子,把弄来的枪藏在棚顶下面的梁上,然后开心地吹着口哨,走进屋里。

13.外国教育史专题 篇十三

一、外国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1.古希腊教育家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 德育论;

智育论;

“苏格拉底方法”。(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 教育作用论。

2.古罗马的教育思想(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3)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3.近代教育家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论教学原则; 论道德教育; 教育管理思想。

(2).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目的;

论教育心理学化;

论要素教育;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幼儿园教育理论。

(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4.各国近代的教育思想家

英国:洛克、斯宾塞论教育。法国: 爱尔维修 狄德罗

拉夏洛泰论教育;

德国:第斯多惠论教育。俄国:乌申斯基论教育。美国:贺拉斯•曼论教育。日本:福泽谕吉论教育。5.各国现代教育家

意大利: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苏联教育思想:

(1)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2)凯洛夫的《教育学》、(3)赞科夫的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目的; 论课程与教材; 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论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各国教育

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的学校: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教育; 佛教教育。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二)古希腊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教育贡献。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三)古罗马教育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1.拜占廷的教育 教育概况;

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况;

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外国近现代教育

(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1.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英国教育的发展

《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近代教育概况;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法国教育的发展

《费里教育法》;统—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

3.德国近代教育概况; 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高等学校总纲法》。

4.俄国近代教育概况;苏联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5.美国近代教育概况;美国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

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6.日本近代教育概况;日本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敕语》、《大学令》;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西方国家的重大教育变革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3.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的学校;

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2.进步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教育实验: 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想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4.外国教育史121 篇十四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6分,共24分)

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并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而知识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2、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3、恩物:福禄倍尔首创的一种儿童活动的玩具,其作用是使儿童认识自然,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它的基本形式是:球体,象征运动无限;立方体,体现世界的三维性;圆柱体 是球体与立方体的结合。

4、教学五步:安排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要有可以利用的资料,并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在活动中验证假设;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概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人是万物之本,提倡人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基督教用神权扼杀人性,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总之,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伟大,肯定现实,肯定人生

2、简述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思想: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和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去做升入小学的准备;游戏的作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动性;恩物和作业体系。恩物的性质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和种类,作业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恩物与作业的异同。

3、简答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1868年到1873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其中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颁布的五条誓文,提出破旧有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1871年成立文部省,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事业),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下设立8大学区。这是明治政府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法令),积极发展师范教育(1872年开办东京师范学校),到欧美国家学习考察(1871年以岩仓为首的使团到欧美进行考察),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1869

年把昌平坂学问所改成大学校。18777年合并成立东京大学),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正因为如此,卢梭认为,爱弥儿“不是人培养出来的人,他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人。” 在他看来,教育 “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强调教育培养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胜的“新人”。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上一篇:激励学生学习的句子下一篇:生产部工作总结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