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2024-08-08

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12篇)

1.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一

为确保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尽快组织编制施工保障方案和现场实施指挥调度方案的紧急通知》(青震指〔__〕81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及玉树地震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按照玉树灾区重建工作部署,灾区重建工作用三年时间完成主要任务。大批城乡住房、公共建筑、市政、交通、水利、学校、医院等项目将开工建设,大批勘察设计队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将进入现场。据预测,正常月份平均施工人员为4万人左右,高峰期施工人员可达6万人。玉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高,高寒缺氧;物资保障能力低,建筑材料缺乏;运输通道少,运输难度大;施工场地狭小,作业条件差;设计、施工等专业人才短缺,组织管理能力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给灾后重建工程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必须重视和加强重建工程现场指挥调度,以保障重建工程的有序、有效实施。

二、现场指挥调度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一指挥。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工程实施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引导工程施工相对均衡有序进行,并统一负责重建工程现场的指挥调度。

(二)市场调节,减少干预。行政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施现场指挥调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配作用,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的内部安排和管理工作。

(三)以人为本,科学指挥。重建工程现场指挥调度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安排重建任务,保障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

(四)加强协调,督促检查。按照安排部署,协调地方政府、对口援建单位、灾后重建部队、武警等的关系,组织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督促检查重建项目的落实。

三、参建队伍选择和建材、施工机械设备调度

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各地的重视和支持,现有省内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专业结构上,完全可以满足灾后重建工作的需要。

(一)确定的对口援建单位。北京市和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公司对口援建极重灾区;辽宁省和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对口援建重灾区;我省部分地区对口援建一般灾区。

(二)其它项目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在符合资质条件、具有高原地区建设经验的省内外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中,按照招投标的要求或特事特办的原则通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进行确定。特殊情况下经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批准,亦可直接确定参建队伍。

在我省从事工程建设的省内外勘察设计单位中,择优选择勘察、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公路设计、水利设计的勘察设计单位若干家,承担房建、市政、公路、水利等方面的勘察设计任务。

在我省从事工程建设的省内外施工企业中,择优选择在房建、市政、机电安装、公路、水利、装修等施工方面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企业以及建筑劳务企业若干家,作为参与重建工程施工和提供劳务,承担一般灾区和部分重点工程施工和提供劳务。

(三)工程监理单位。择优选择省内外从事房建、市政、公路、水利工程监理的10余家监理企业,承担重建工程建设的监理任务,以保证监理工作质量和队伍稳定。

(四)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我省从事工程质量检测的企业中,择优选择2—3家企业在玉树地震灾区设立检测分支机构,承担重建工程的质量检测业务。解决玉树地震灾区缺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问题,保障恢复重建工程质量。

(五)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充分发挥玉树州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同时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协调从省内外选派若干有奉献精神、身体健康、业务熟练、工作扎实的质量安全监督人员参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六)施工机械调度。加强施工区域内机械设备的供求信息发布。以施工企业自有设备和市场化租赁相结合,组织引进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公司在玉树州设立租赁点,由施工企业自行组织租赁。施工企业配足中小型施工机具,并配备专业操作人员和机械维修人员,确保施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七)建材调度。根据项目施工进度,提前落实建材需求量。按照《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供应保障方案》,通过提前安排生产、采购,加强储备、强化调控予以保障;按照《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运输保障方案》对公路运输进行保障。对于城镇交通运输,在施工高峰期采取划定单行道、限制部分机动车辆在一定时段一定路段的通行等交通管制措施来保障重建工程施工物资运输需要。

(八)创新重建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对口援建的重建工程项目在符合规划等前提下,实行项目管理公司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交钥匙”工程,其它重建工程项目在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下,由项目业主按建设程序实施。

(九)援建保障调度。强化现场组织调度系统,全力做好电力、油料、用水、场地等施工保障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施工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动为援建队伍提供生活补给和医疗防疫等服务。援建单位自行采购材料的运输均要纳入重建整体运输计划。

(十)重建项目行政审核。分别成立省级、州级和县级玉树重建项目行政审核大厅,按照省、州、县项目审核权限划分,统一负责重建项目的相关审核工作。审核大厅由发展改革、经委、建设规划、交通、水利、农牧、林业、国土资源、监察、统计、安监、消防、民宗委、文化等有关部门组成。各组成部门在审核大厅分别设立各自的重建项目审核服务窗口,按照现行职责权限划分,做好项目审核服务工作。

四、组织保障

重建工程现场指挥调度工作由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总体负责。指挥部下设的规划、项目管理协调组和建材、运输、电力、施工保障组分别负责相应建设任务的具体指挥调度工作。

各对口援建单位、大型企业、军队和武警在玉树地区要设立办事处或指挥部等机构,作为现场指挥调度的平台。参与重建的主要规划编制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等必须在玉树地区派驻技术人员,负责相应的衔接协调工作,现场处理必要的规划调整、设计变更事项,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协调会议制度。各协调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通报工作情况,沟通信息,及时协调解决重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提供有力保障和高效服务。

(二)计划调度制度。各协调组根据重建规划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施工力量需求计划、建材用量计划、大型机械设备需要量计划等,报灾后重建工程现场指挥调度办公室进行汇总,编制总体分年度各项计划,报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对口支援和社会定向捐建项目,要统一纳入重建工程年度实施计划。

(三)登记备案制度。凡重建工程参建队伍、机械设备、车辆等,均向相应的协调组进行登记备案,建立台帐,并完善进入和清出制度,为重建工程现场指挥调度做好基础工作。

(四)集中审核制度。重建项目行政审核事项必须在审核大厅内办结。审核大厅各服务窗口之间要加强沟通,重大事项事先应进行协调。项目单位在各阶段的申报资料和审核部门的审核结果通过审核大厅内部资料传送系统实现资源实时共享。

(五)监督检查制度。各协调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有关单位进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协调的事宜,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六)信息沟通制度。各协调组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反映各方诉求,传达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安排部署。重建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信息由指挥部统一向外界通报、公布。

(七)应急保障制度。针对建设过程中突发出现的施工队伍、建材供应、机械供应短缺问题,安全事故等,各参建单位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2.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二

住房城乡建设职工队伍特有的精神品质得到充分展现

国务院作出为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部署后,各有关省(区、市)建设部门紧急动员,迅速行动,10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一场举全系统之力的抗震救灾“大决战”迅速而有序展开。在这场特殊的考验面前,援建队伍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以敢于拼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68.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把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庄严承诺变成了现实,以建设职工队伍全新的精神风貌,使多年来建设系统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一)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得到发扬。

地震发生后,频繁的余震使道路经常因塌方而堵塞,给援建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到达援建点要绕行成都、马尔康、茂县进入北川,路途长达1000公里;广东省援建汶川县,进入施工点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沿途飞石不断;河北省援建任务分布在平武县的23个乡镇115个安置点上,施工材料要用中小型运输车辆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倒运到施工现场;海南省的援建任务高度分散,433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邛崃市、金堂县共286个点上;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施工环境恶劣,安置点多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赶上下雨,泥泞的山路使材料运输十分艰难;吉林省在黑水的施工地点平均海拔3000多米,悬崖峭壁无路可走的现象随处可见;宁夏援建甘肃天水的500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5县93个乡镇330个援建点上,地形复杂、山路崎岖。面对这样的施工条件,为了保证工期,各援建队伍想方设法,迎难而上,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第一期援建任务下达时,大多数职工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天晴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居住条件比灾区群众还要艰苦。许多同志每天超强度、满负荷工作,苦累紧咬牙关,轻伤不下火线。在过渡安置房建设最紧张的时候,白天炽热的太阳底下,工人们挥汗如雨,很多同志的皮肤被灼伤。晚上挑灯夜战,成群的蚊子叮咬,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过渡安置房,不少援建单位组建了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不少地区的施工队伍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不分昼夜,艰苦奋战。重庆市以敢于“亮剑”的精神,以“提前,提前,再提前”的紧迫感,保一流质量,创最快速度,圆满提前完成了援建任务,第一批移交使用。上海市援建队伍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的时候,毫不畏惧、处惊不乱,抓住仅有的几个好天气,紧张有序地施工,赢得了宝贵的工期。辽宁省接到援建任务后行动迅速,在德阳地区第一个派出工作组,第一个将全部地块的规划和市政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第一个制定印发了过渡安置房单体质量验收标准。江苏省抱着“抢出一天工期,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施工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援建队伍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指挥部的过渡安置房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表达了灾区群众对援建单位的感激之情。他们付出了艰辛,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不穿军装的“铁军”称号。

(二)无私无悔的奉献精神得到升华。

为了能早一天让灾区群众得到安置,援建人员舍小家、顾大家,把无私的爱和一片真情献给了灾区人民。山西忻州市援建突击队员戎金亮,在工地上连续加班,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抗震救灾一线,献出了44岁年轻的生命。河南省六建突击队副队长陈红旗,刚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就奔赴前线;省一建副总经理杜少华,天天超负荷工作,病倒在工地上。河北保定市建设局胡双全的父亲重病卧床,接到援建任务后,立即赶赴一线,一干就是60多天没有回家,与老人成了永别。广东佛山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桩基静载室主任徐学忠是都江堰人,地震后,自家的房子成了危房,他顾不上安顿家人,始终坚持在一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个援建人员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是无数干部职工无私无悔的奉献,用汗水和血水铸就了建设者的崇高形象,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彰显。

四川灾区建设部门的同志在这次大灾面前经受了严峻考验。地震发生后,他们快速反应,奋起自救,冒着危险抢修和恢复损毁的基础设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灾区群众解决道路、供水、供气等基本生活问题,稳定了群众的情绪。广元市建设和规划局震后17分钟就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等危险,争分夺秒地抢通道路、抢险救人,从废墟中救出被埋群众100多人。全力修复供水管道,为100多万露宿街头的群众提供用水,保证了全市正常的生活秩序。青川县建设局在自身遭受巨大灾难的情况下,迅速投入抢险救人的斗争中,在木鱼镇一所垮塌的学校里,局里的同志含着泪水用双手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绵竹市建设局办公楼严重损坏,他们在路边搭起帐篷“开放式办公”。在全市50万受灾群众面前,局长王锐顶住巨大压力,连夜指挥抢修基础设施,为城区群众解决供水供气等生活问题。阿坝地区汶川、理县、茂县和小金县建设部门的同志们,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全县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局领导们在汽车里、帐篷里指挥救灾,面对无数需要他们协调解决的矛盾问题,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他们不等不靠,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安置受灾群众。小金县自建住房达到安置住房总量的91%,理县自建住房占安置住房总量的67.7%。甘肃省、陕西省是除四川省之外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建设部门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行动快捷,组织高效,在自救和恢复重建等项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正是灾区建设部门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大缓解了政府在安置群众方面的压力。

(四)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得到弘扬。

这次抗震救灾中,有26个省(区、市)承担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涉及的地区多、行业多、单位多、人员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同志说,是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这一特殊的平台,使建设系统20多个省、几百个单位汇聚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配合、并肩作战,密切了联系,增进了感情,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聚力大大增强,在地震灾区上演了一曲团结协作的胜利凯歌。

在与大家座谈中感到,在灾区开展大规模活动过渡安置房建设,不管是援建方还是受援方,都面临巨大困难。是省与省、援建方和受援方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给完成任务奠定了扎实基础。天津市援建人员充分理解当地政府的困难,打破分工,主动承担了场地清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争分夺秒做好前期工作,成为德阳地区第一个开工的单位。北京市前线指挥部与当地政府联合办公,会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当江油市政府提出无力组织场地平整时,他们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场地平整工作,垫付资金达2亿元。大连市建委考虑到灾区的情况,抽调了大型工程机械到灾区,自己组织场地平整。湖南省援建指挥部与当地建立了一日一联系、一周一碰头的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在抢险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中建总公司、中铁工总公司、中铁建总公司、中核建设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抢险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中,不分你我,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在最艰苦的地区承担了最繁重的任务,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

四川省各受援地市建设部门在奋起自救的同时,克服困难,积极为援建方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条件。他们加强与援建省市的沟通协调,积极配合援建队伍开展工作,提供相关服务,及时解决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过渡安置房建设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是建设系统的整体优势、集体智慧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的重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充分体现。

广大援建人员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灾区群众需要作为最高原则,以受灾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以人性化的设施建设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灾区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北京市对规模较大的安置房小区规划设计了主干道和次干道,住宅组团和商业、公共服务区合理组合搭配,使其基本具备城市社区的功能,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海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考虑了防雨设计、公共照明、厨房通风排烟,公共卫生间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天津市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在钢架式过渡安置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既保温隔热,又舒适美观。河南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山区潮湿多雨等实际情况,在配套设施上体现人性化思想。周口市还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条300米长的灌溉水渠,保证了下游60余亩水田的用水。福建省在配备床、窗帘、隔帘等日用品的同时,还为屋檐加设防雨篷,为集中供水点加设防晒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计议,舍得投入,基本解决了渗水问题。山西省援建点甚至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设立了小区监控室。深圳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平面布局合理,配有消防水池、取水点、消防栓等设施,满足了消防要求。青岛市以灾区长远建设发展为目标,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宁夏回族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确保了过渡安置房结构安全可靠适用。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发挥,凝聚力增强

在活动过渡安置房建设期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后有16790名共产党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501个临时党组织在过渡安置房施工现场成立。在地震灾区,哪里有过渡安置房建设工地,哪里就有党组织,就有党的工作,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建队伍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一)特殊的主题实践丰富了党组织的活动内容。

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实践为各援建单位党组织创造了更大的工作空间。安徽省建设厅的同志在去往灾区的飞机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召开了第一次支委会,部署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他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施工队伍中倡导知恩图报的大爱精神、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率先垂范的奉献精神,在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关键时刻鼓舞了斗志。重庆市建委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为了啃下虹口镇过渡安置房建设这块硬骨头,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5个突击队,队员们不分白天黑夜,冒着山石随时滚落的危险,把一块块板材背到山上,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浙江省在9个援建市指挥部成立了临时党总支,在59个援建企业中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越是任务重、困难多的时候,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越丰富。他们集中开展了“支部做堡垒,党员树先锋”活动,在党员中开展“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比贡献”的立功竞赛活动,七月一日与受援地党组织共同召开誓师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指挥部在施工现场成立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了许多党外同志向党组织靠拢。天津市指挥部临时党委制定了援建工作六条禁令,公布了援建工作“十不准”,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五带头的具体要求,组织党员面对灾区群众宣誓。北京市各施工企业集团党支部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组织施工人员捐款捐物,进行过渡安置房建设“大比武”。江西省指挥部临时党委结合正在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学先进、找差距、定措施,把抗震救灾作为广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现实课堂;开展与受援地党组织的“互学、互促、共建”活动,和他们一起过组织生活;邀请在抗震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队英模和当地群众代表到现场指挥部作报告,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教育感染援建人员。

(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使党组织凝聚力增强。

在抗震救灾一线,一个党支部一座战斗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紧要关头,党组织的声音最宏亮、最有号召力;艰难时刻,党组织负责人关心慰问职工,为他们鼓劲加油。施工现场浓浓的政治氛围,净化洗礼了人们的心灵,教育感染了职工群众,不到三个月时间,援建队伍中先后有3592名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少同志向党支部写了思想汇报,1315名同志经受考验,“火线入党”。在党组织的感召下,杭州市参加援建的一位民主党派的同志,郑重地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很多党组织在灾区的废墟上、工地里组织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一些同志激动地说,在灾区的过渡安置房里面对党旗宣誓,心情格外激动,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对个人来说,是毕生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这次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先后有951名同志受到各省(区、市)表彰;有74人参加了各级组织的抗震救灾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

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下达后,全系统先后有2045名领导干部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其中厅局级领导干部252人、处级干部1793人。作为援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

(一)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各援建省(区、市)建设行政部门都在一线成立了由厅局领导挂帅的前线指挥部,强有力地指挥协调工作,为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证。北京市建委主任隋振江前后4次前往四川绵阳、德阳、什邡和甘肃陇南施工现场,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沟通情况,部署解决材料运输、资金保障、施工建设等问题。上海市建设交通党委书记甘忠泽亲自主持绵阳过渡安置房的开工仪式;主任黄融同志数次到绵阳指导工作;现场指挥部的领导靠前指挥,辗转于6地24县,成为“流动指挥部”。江西省建设厅厅长陈俊卿长达两个多月吃在工地,住在帐篷里,白天在现场指挥,晚上研究解决问题。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倪虹先后5次入川,28天在现场指挥督战;副厅长李建连续33天在都江堰市组织落实援建工作。江苏省建管局局长高学斌年已60岁,也亲临一线指挥,嗓子喊哑了,就用笔写手画指挥施工。福建省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周武进冒着余震山体滑坡的危险,奔波在各援建点上。在选址阶段,亲自在现场拉尺测量,在施工的紧张阶段,经常忙到深夜还要到工地慰问加班的工人。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局长阮跃国,在一线一个多月,条件艰苦,经常自带盒饭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工作。山东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宋培杰在灾区的40多天里,奔波于各工地之间,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甚至通宵达旦。在此期间,河北省建设厅厅长朱正举、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查敏、吉林省建设厅厅长柳青、山西省建设厅厅长王国正、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云南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叶建成等厅领导也都亲临一线,查看灾情,组织指挥,协调解决过渡安置房建设中的问题。

(二)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带头奉献。在过渡安置房建设现场,哪里困难最大,哪里就有领导干部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为一线职工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顾小平和徐学军的爱人都身患重症,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6月3日,顾小平副厅长突发心脏病,简单治疗后又回到了施工现场;南京市建工局局长贾德裕患有糖尿病,每天身揣胰岛素注射液坚持在现场指挥。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局副局长陈高鲁被大家称为“狂人”,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每晚九点召开例会,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个多月没有理发,从温州来的同志见到他都大吃一惊,说他像从万里长征走过来的人。河北建工集团总指挥李立勇吃苦在前,把过渡安置房让给职工住,自己最后一个离开帐篷;副总指挥叶重农的脚被蚊虫叮咬后红肿发炎无法穿鞋,被特批穿着拖鞋在现场指挥。广东省副厅长刘锦红在阿坝州担任现场指挥,作为女同志,她克服了很多别人不曾遇到的困难。

几点启示

回顾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实践,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干部职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年来,我们在建设系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建设职工中形成了知荣辱讲奉献的良好氛围,正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思想基础,使干部职工在关键时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必须始终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坚强的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就能发挥出来;有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能把力量凝聚起来;有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500多个临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一万多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使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有了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坚持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干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带好几千万之多的建设职工队伍,关键要有一支过得硬的领导干部队伍,他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对广大职工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这次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各级干部始终在一线指挥,与工人同志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他们的表率作用感染了职工群众,无声的命令保证了抗震救灾活动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第四,必须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中,不少援建地区向一线派出记者,把焦点对准援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创办了工作简报、现场快报,每天发稿、天天见报,不间断地报道援建队伍中的先进事迹。各援建单位党组织在施工工地开辟了光荣榜、宣传栏,召开表彰大会,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大大鼓舞了职工的斗志。正是强有力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先进典型的力量,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战胜了困难。

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实践使多年来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得到检验,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下一步要继续认真总结、深入挖掘它的时代内涵,大力宣传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传先进集体、模范个人的事迹。

3.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三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二○○八年十月

为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科学总结经验,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质量,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方案”,结合编纂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编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严格依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全面真实地记述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编纂目的意义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而随即展开的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载史册。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全面、客观地记述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对于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服务于当前和今后的防震、抗震、救灾、重建工作;对于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对于为全世界提供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编纂任务与总体设计

(一)编纂任务。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设11个分卷,即《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大事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地震灾害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生活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英模人物》、《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全志约1100万字。各卷篇幅视内容多寡而定,篇幅大的分卷可分册出版。

(二)总体设计。

1.《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记述时间断限。全志原则上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即地震爆发到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各分卷视有关工作的完成情况而定: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大事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各卷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地震灾害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生活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英模人物》各卷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0月14日。

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记述地域。记述主要地域是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以国家地震局界定的范围为准),大致包括四川、重庆、甘肃、陕西、云南等地;组织抗灾、救灾、赈灾等工作和活动可以记述灾区以外相关地区(含国际社会)。

3.《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体内容。卷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述》。从总体、全局角度,钩玄提要,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总括式的记述,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地区震前的自然概貌(气候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带、历史上地震情况、地貌、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社会总情况;地震爆发与严重灾情;党和政府领导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调度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组织抢险;灾民自救与组织救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和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等以及各省市区的紧急救援);防治次生灾害;监测预警;灾民安置与安排灾区生活物资供应;医疗防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抢修恢复基础设施;恢复学校教育;全国捐款赈灾;国际救援;在抗震救灾重建中涌现的英雄模范和产生的伟大抗灾精神;国际社会对我国此次抗灾行动的高度评价等。卷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大事记》。采用编年体(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月、日记述。按时间顺序,一事一条,记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大事、要事。卷三:《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采用图照与文字叙述、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再现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和震撼人心的抗震救灾现场,反映党和国家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指挥、部署,再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英雄不屈的人民、典型感人的事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置长篇导言,再按专题分类。专题内容大体包括汶川特大地震震前灾区的壮丽河山、人民和谐的生活、主要基础设施、工厂学校、商业集市等(以体现大地震前后的巨大反差和破坏的强烈程度);震区分布图、震区地震断裂带等相关地质构造图、航空遥感地震灾害监测图像;历史文献记载的该地区地震情况的图照;震灾爆发及巨大破坏;党和国家领导人抗灾决策及深入灾区组织抢险救援(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工作或会议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灾区群众在一起);党和政府发布的重要抗灾救灾命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紧急救援、灾民安置和支援地方恢复重建;国家各有关部委配合抢险救灾;抢修基础设施;处置次生灾害及监测预警(堰塞湖、泥石流、滑坡、高温、雷电、暴雨等);转移安置灾民稳定社会;灾区疫病防治;学校复课(包括推迟高考);各省市区赈灾和援助;国际社会援助;有关抗震救灾的书画照片等。

卷四:《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地震灾害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集中记述震区的地质地貌,本次大地震的成因;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包括人员伤亡、自然环境破坏、生活设施毁坏、基础设施毁坏、生产设施毁坏(农田、工厂、商业街区)、文化设施毁坏、村落城镇毁坏、旅游景观毁坏甚至消亡;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调查与防范;监测预警;科技工作者为防震减灾所作的努力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如航空遥感技术在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救灾中的应用情况与监测内容)等。卷五:《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主要反映广大军民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超人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包括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有关应急组织、领导层决策部署,组织救援、救援人员进入灾区(陆路、航空、水路进入,空投救援人员和物资)、进村入户搜救被困群众和游客、疏散转移群众、调集抢修救援装备、启用储备物资与医药调度、抢险应急物资运输供应、灾害监测预警(地震监测、气象监测预警、河湖水质监测、危险化学品等污染物防控等)、次生灾害防治(调查评估及排查与治理、灾区水库安全保卫、堰塞湖疏通、变形河道治理、余震防御、泥石流防范、气象灾害防治)、基础设施抢修、灾区现场清理、安全保卫(包括重要场所警戒)稳定社会。卷六:《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生活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主要反映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包括制定实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方案及相应的资金物质保障措施、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如供水、供电)、灾区生活救助供应领导组织机构与系统、灾区群众生存艰难,对受灾群众救助、生活必需品供应、倒房群众安置、灾区市场供应、资金物资保障与管理、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维护等。卷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卫生防疫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主要反映灾区医疗救援、卫生防疫、伤员康复、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等工作。包括灾区卫生防疫领导组织管理系统,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工作情况,医疗防疫器械、药品调集及配送,伤员救治和转运(包括转移至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后方医院治疗),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工作(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防控,免疫接种,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环境消毒,人和动物尸体的处理及消毒,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伤员康复,全国卫生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等。卷八:《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社会赈灾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主要反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等守望相助、倾力支持的情况。包括救灾捐赠领导组织管理系统、中央部委赈灾与捐赠、各省市区赈灾与捐赠、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赈灾与捐赠、企业赈灾与捐赠、社会民众赈灾与捐赠、港澳台赈灾与捐赠、海外侨胞赈灾与捐赠、国际社会赈灾与捐赠(如灾区少年儿童受邀到国外疗养),以及相关省市、企业对口支援灾区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和安置等。卷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文字记述,配以随文照片。首设概述,然后横排事类。主要反映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物质的和精神的)等工作。包括党和国家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灾后重建领导组织管理系统、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国土资源政策支持、地质安全评估,城乡居民倒塌毁损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卫生、基层政权等)、基础设施抢修与重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供电、供水、供气、通邮、通信等设施)、气象设施重建和气象保障服务等,组织自救互救(生产自救、核查农工矿商贸损毁情况、指导制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落实扶持资金物资、开展恢复生产工作)、军队支援地方恢复重建、劳务输出,重建规划、工商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农业和林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学校恢复重建、村庄城镇重建、其他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卷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英模人物》。文字记述,每一人物配一张1寸半身照片。主要记述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主要抗震救灾模范。首设概述,概括介绍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英模人物的类型、特点,反映大难面前精神不倒、奋斗不息的自强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等。概述后以具体人物为记述对象,记录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的英模群体和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如舍身救人的英雄,在救灾抢险中牺牲的英烈等),表彰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体裁包括人物传、人物简介和人物表,内容以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所表彰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为基础。卷十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文字记述,可适当配以图照。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等原始文献。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讲话,党和政府颁布的法规、决定,新闻部门发布的重大新闻信息、重要通报和社论,抢险中重要保障措施,国务院批准的重建方案,重要报刊发表的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抗灾救灾的评价等。除《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大事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英模人物》、《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等卷外,其余各卷一律按篇、章、节、目分级编次。各分卷的结构层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凡例、编纂说明、编后记。

总凡例:统领全志,各分卷卷首放总凡例,同时放分卷的编纂说明。总凡例包括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编纂原则、时空范围、体例、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数据使用、行文规范等,规定明确。

分卷的编纂说明:重点说明总凡例中没有涉及,但需要交待清编后记:重点记述编纂始末。各分卷的编后记置于本卷之楚的内容以及对特殊问题的处理原则等。

末,全志的总编后记置于卷十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之末。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完成编纂工作,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及其他编纂工作机构。

(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为便于开展工作,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的“《汶川特的组成及职能

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方案”,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简称“全志编委会”),领导《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全志编委会的职责主要是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研究解决编纂和出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全国政协副主席、社科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担任全志编委会主任,成员单位由原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工作组成员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组成,具体包括: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人民银行、国资委、质检总局、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旅游局、港澳办、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台办、新闻办、信访局、国防科工局、测绘局、民航局、邮政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电网公司、红十字会、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武警部队、成都军区,国家民委、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法制办、社科院、档案局、军事科学院、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其中,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社科院、地震局、新闻办、总参谋部、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等部门和地方为副主任成员单位。编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主任、副主任签署意见后执行。各成员单位分别指定一名省部级领导干部担任编委会委员,指定一名司(局)级领导干部担任协调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担全志编委会具体工作。《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设全志主编、总纂各一名,副主编、副总纂若干名,具体负责全志的编纂工作,人选由全志编委会研究决定。

(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全志编委会下设《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室”职能

办公室。办公室是全志编委会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审核把关,以及调研、培训、组织出版等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田嘉兼任。

(三)“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审查验收工作小全志编委会内设审查验收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各分卷组”职能

体例、内容尤其是各分卷提出的关于政策、保密等重大问题的审查,负责各分卷的终审工作。

其组成方式、具体人选及审查验收办法,由全志编委会研究

(四)“《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分卷编纂委员1.“《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分卷编纂委员在综合考虑各分卷内容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卷的承决定。

会”及分卷编纂室的职能

会”的组成与职能。

编牵头单位。各承编牵头单位负责组建分卷编纂委员会,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各分卷编纂委员会原则上由各分卷的承编牵头单位和承编单位联合组成。承编牵头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分卷编纂委员会的主任,承编单位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副王任或委员。具体人选由承编牵头单位与承编单位协商确定。分卷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全志编委会备案。分卷编纂委员会的职能是:领导本分卷的编纂工作,负责组织调动编纂人员、成立分卷编纂室,协调解决编纂用房和编纂经费,组织拟定篇目,布置资料征集工作,根据全志编委会的规划安排本卷的编纂进度,审查初稿,严把史实、政策、保密关。各分卷设主编、总纂各一名,副主编、副总纂若干名,具体负责本分卷的编纂工作,人选由分卷编委会研究决定,报全志编委会备案。各分卷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副主编由分卷编委会主任、副主任担任。主编负责各分卷的编纂业务,副主编协助主编解决编纂中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本承编单位的编纂业务),包括篇目拟定、资料组织、分卷审稿等。总纂、副总纂具体负责分卷的篇目起草、拟订分卷的编纂方案、资料征集方案,指导各承编单位编纂人员进行资料长编的编辑、初稿编纂等工作,并对分卷稿进行分纂、总纂,完成文字通稿等工作。

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分卷编纂室”的由承编牵头单位和各承编单位选派对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工作。

作情况熟、政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文字功力好的同志组成分卷编纂室。编纂室主任由牵头单位的同志担任,另设副主任和编纂人员若干名。分卷编纂室设在承编牵头单位内。各承编单位安排资料征集、撰稿人员若干名。分卷编纂室具体负责组织资料征集、编辑资料长编和初稿编纂工作,对各承编单位的来稿进行加工、修订、统稿,处理交叉重复等问题,然后报分卷编委会审稿。专业性强的分卷要吸收有关专家、学者参加撰稿、审稿工作。

分卷编纂室主任同时担任分卷总纂、副主任担任副总纂(可

(五)编纂业务培训。

由全志编委会办公室和分卷编纂室组织编纂人员培训工作。视具体工作情况增设)。

培训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由全志编委会办公室组织对分卷总纂、副总纂以及分卷编纂室编纂人员进行培训;第二个层面由分卷编纂室组织对本卷各承编单位的编纂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掌握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情况,学习地方志基本知识和编纂方法,学习与编纂工作有关的各项规定等。

五、卷目和编纂分工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设11个分卷,各分卷的承编牵头单位、承编单位及参与单位以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工作组组成的通知》(国阅〔2008〕47号)中确定的各组牵头单位和成员单位为基础。承编牵头单位分别为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地震局、新闻办、总参谋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编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相关承编单位及参与单位,共同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各分卷的编纂任务。各分卷卷目及大致分工情况见下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卷目及分工表》:

序号

承编牵头 单 位 1 2 3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

述》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大事

记>)《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

全志编委会办公室

全忘编委会办公室

新闻办

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害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活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疗防疫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建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物》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录》

六、工作要求与进度安排

(一)工作要求。1.健全工作体制。

地震灾

地震局

抢险救

总参谋部

灾区生

民政部

灾区医

卫生部

社会赈

民政部

灾后重

发展改革委

英模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附

全志编委会办公室 4 5 6 7 8 9 10 1l

《《《《《《《

·

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协调、指导,全志编委会、分卷编委会组织全志和分卷编纂工作的实施,各承编单位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全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汇报请示,需要向国务院汇报请示的,由全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归口上报。

2.充分发挥承编牵头单位的作用。

分卷承编牵头单位责任重大,在全志编纂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确保一方的作用,在分卷编纂中不仅要完成本单位承担的编纂任务,还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保证其他承编单位的编纂工作同步进行。各承编单位要配合、支持牵头单位的工作,不拖后腿,不拉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编纂任务。

3.做好保障工作。

各分卷承编牵头单位、承编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把本志编纂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目标的管理中,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办公条件到位。业务部门要加大抗震救灾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力度,档案部门要保障抗震救灾档案的有效利用。

4.执行保密规定。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属国家级权威史料,资料收集、使用、保管工作非常重要。各承编单位保密委员会要对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分卷编纂委员会、《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要重点对志稿的保密问题进行审核。要妥善保存在编纂过程中收集形成的材料,并遵守调阅制度。

5.发扬良好工作作风。

全体编纂人员要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通力合作的工作作风,确保志书质量。

(二)工作进度。

全志编纂工作,大致经过成立编纂组织、培训编纂人员、拟定分卷篇目、收集资料和编辑资料长编、志稿撰写和分卷总纂、志稿审查、修订出版等工作阶段。2008年9月下旬启动有关筹备工作,2010年底基本完成编纂工作,2011年各分卷全部出版。

编纂工作流程及总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8年10月,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商各成员单位有关全志编委会委员和协调员人选名单,落实各分卷承编牵头单位和承编单位,征求各成员单位对“《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2.2008年11月初,召开全志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编纂任务,正式启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3.2008年12月10日之前,成立各分卷编纂委员会、确定各分卷承编单位,并报全志编委会备案;适时举办各分卷总纂、副总纂及编纂人员培训班,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修志业务知识。

4.2009年1月,各分卷编纂委员会向全志编委会报送分卷篇5.2009年4月,各分卷编纂室基本完成各分卷的资料收集工6.2009年7月,各分卷编纂室完成分卷总纂工作;9月,完成7.2009年11月,根据分卷编委会的修改意见,完成对初审稿目,经全志编委会审定后实施。

作,编辑资料长编。

初审稿,交由各分卷编委会审定。的修改工作,形成送审稿,报全志编委会审定。

8.20l0年2月,根据全志编委会的审核意见,各分卷编纂室完成再次修改工作,报送全志编委会准备出版。具体的报送要求另行规定。凡实际工作基本完成、编写内容完整的分卷,可以先期完成编纂出版工作。工作尚在进行之中的分卷,如卷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后重建志》,2011年完成出版工作。为保证编纂进度和出版质量,出版工作与总纂后期工作同步进行,由专业志书出版社——方志出版社负责出版工作,并提前派编辑介入审校工作。

七、质量要求

全志质量总体要求是,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

(一)入志资料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入志资料丰富、真实、准确,全面、系统,能够反映事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物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全。资料准确。注重选用第一手资料和原始资料。资料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二)体例科学、规范,适合内容记述的要求。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运用得当,1.述。

全志总述、分卷概述能够概述事物发展的全貌和特点。2.记。

大事记选录大事得当,重要事项不漏,时间、地点、人物专记设置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以志为主。

(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3.志。

门类设置合理,纵述史实把握事物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4.传。

立传、简介、英模表收入的人物为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有重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影响者,包括牺牲的英烈和健在的英模(专指“英模人物”卷)。

5.图、照。

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汶川特大地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绘制或审定的地图。重要照片无广告色彩。6.表。

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7.录。

附录卷收录有重要存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原始文献。

(三)篇目设置科学合理。

1.篇目设置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如应急管理体制)、全志的整体性2.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

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

基本要求。

与分卷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妥当。

序。

没有层次分割过多过细、缺乏整体性和影响深度等弊病。标题简明准确,题文相符,同一门类各级标题不重复。

(四)记述方法得体。1.区域界限明确。

以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为记述范围,越境不书。交待背突出特点,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度。

景,反映围绕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决策、援助、赈灾捐赠、接受转移受灾群众等内容,不视为越境而书。

2.时间界限明确。

全志的时间断限原则上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不随意突破志书的上限和下限。反映震前的背景可以适当上溯。

3.述而不论。

记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总4.名称、事实一致。

志书中同一名称、事实、数据、时间、度量衡、术5.内容记述不机械重复。

交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记述,或此详彼略,或用互见法。6.人物记述准确、客观、公允。

英模人物传记述传主的生卒年月、籍贯(出生地)、主要经述、概述)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

语的表述,前后一致。

历、大地震中的典型事迹、个性特征、社会评价等。人物简介比人物传简约。人物表要素不缺。其他各卷记述人物以事系人,人随事出。7.图照规范。

图的制作规范,要素齐全,包括必要的图题、图例和注记,合理使用地形图、震区分布图、地震断裂构造图、水文图、位置图、交通图等。

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8.数据准确。

引用的数据全面、客观、准确,尽可能使用权威部门提供9.行文规范。

行文要求按照全志编委会制定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

八、资料征集与资料长编

(一)资料收(征)集。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资料收(征)集工作按要说明的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的数据。

志>行文规范》执行。

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一条之规定执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除外。”有关单位和个人,尤其是收藏有汶川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资料的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新闻媒体及其他单位,必须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提供资料支持。资料收(征)集要全面系统,资料来源包括报纸、期刊、档案、文件、工作总结、技术资料、会议纪要、图书、图片集、文物、口碑、音像、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等。

入志资料要真实、准确,经过鉴别、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信息准确。不可或缺但有歧义的资料,多说并存。

(二)资料长编。

为给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打好坚实的资料基础,便于初审、终审时参考,各分卷在编纂初稿之前,必须编辑资料长编。资料长编一事一条,按篇目归类,各事条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每条资料长编主要为节录的资料内容;每条的“说明”包括资料事件发生时间、资料来源,如报纸“说明”有名称、第几版、文章标题、作者姓名等,档案交代馆藏、文档号,文件交代发文单位、文号。每一资料长编的摘录者须署名以示责任。

分卷编纂委员会向全志编委会报送分卷送审稿纸质文本和电子

九、经费保障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所涉文本的同时,报送分卷资料长编的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4.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四

机关各处室、市监测中心: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当优秀党员活动(以下简称“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根据合办〔x〕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在局机关党支部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活动意义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组织实施好这项活动,对于进一步抓好全局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科学发展,对于激发局机关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促进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局机关党支部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目标要求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委有关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主题,坚持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各项经常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三、活动内容

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素质优良,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本单位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事迹突出。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弘扬沈浩精神,学习吴刚同志事迹,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机关各处室、市监测中心按照以上基本要求,围绕本职工作,结合实际,推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跨越赶超步伐,努力迈上新台阶。

四、主要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市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x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来谋划、部署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我局争先创优要体现到防震减灾事业的特色中去,扎实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而服务。

(二)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局创先争优活动要覆盖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局机关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分类提出具体要求。

(四)广开言路、开门活动。局机关党支部要求所有职工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凝聚群众智慧力量,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衡量、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标准。

(五)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从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实际、从党员思想工作实际、从人民群众期待实际出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让党员群众切实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统筹安排创先争优活动和其他主题实践活动以及日常各项工作,做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五、方法步骤

(一)时间安排

全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展开,分四个步骤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x年5月)。局机关开展动员大会,对创先争优活动作出安排部署,搞好宣传发动,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局机关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党员大会,制定系统业绩在全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中达到前十名为争创目标,党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上来。

2、全面推进阶段(x年6月至x年6月)。着重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抓好学习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兑现向群众承诺系统业绩在全国省会城市达到前十名的目标;引导广大共产党员认真落实公开承诺的事项,掀起创先争优活动的高潮。

3、深化提升阶段(x年7月至x年6月)。党组织着重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开展新一轮的创先争优承诺活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4、总结完善阶段(x年7月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围绕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系统地总结回顾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集中展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对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形成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二)工作方法

1、调查研究。局机关党支部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成因,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针对性。

2、公开承诺。我局以系统业绩在全国省会城市达到前十名为争创目标,机关各处室、监测中心要结合本身工作特点,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努力完成争创目标。

3、领导点评。局机关党支部负责人要适时对党支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和努力方向,督促整改提高。

4、群众评议。局机关党支部针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

5、评选表彰。局机关党支部对全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适时评选表彰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共产党员。

六、组织领导和指导

(一)落实领导责任。局机关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构建局党组统一领导、处室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参与指导的工作机制。要加强同上级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联系,接受其检查指导。要以机关党支部和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带动工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创建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二)鼓励探索创新。按照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要求,我局开展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联创活动。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基层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在活动主题、实践载体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三)营造深厚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局机关党支部继续深入开展向x、x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同时注意发现和宣传党员身边的典型,引导广大党员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5.地震演练方案 篇五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校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2018年4月23日 地点:龙王屯小学小学

三、活动主题: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增强师生自护、自救能力。

四、参加人员

龙王屯小学全体师生

五、组织领导

组长:张治水 副组长:翟公平

成员:穆宏亮 林珂 范耀国

六、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人员及职责安排

1.总指挥:张治水 副总指挥:翟公平

职责:负责全校各楼层师生疏散顺序。通过吹哨传递地震信息,稳定全校师生情绪。

2.疏散撤离指挥小组:组长:张治水 成员:董小冲 郭利晓 穆宏亮

主要职责:组织本楼层人员疏散顺序,同时按照总指挥指示,协调楼层间的疏散顺序,稳定本楼层人员的情绪。

3.防护救护小组:组长:翟公平

主要职责:准备医疗急救用品、位于操场待命,如有伤病员及时处理,重大伤情者及时送医院。

4.各班主任:负责本班人员疏散顺序,按照楼层安全保卫人的指示,协调班组间的疏散顺序,稳定本班人员情绪,同时向班内人员传授必要的自身防护措施。

七、演练步骤:

(一)就地躲藏演练:(应急避震)

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很少也会持续一分钟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几秒钟,赶紧躲到最安全的地方。躲避到地面停止摇动,再也没用东西落下来为止。各班班主任老师花五分钟时间讲解就地躲藏的要求,听到第一次警报声后各班就地躲藏,等候检查,检查结束坐回原位。

(二)疏散演练:

听到第二次警报声后,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有序撤离本班,撤离本班时,前三排从前门离开教室,后三排从后门离开教室,在走廊上形成两路纵队,迅速撤离至操场各班集会的位置。

(三)小结演习情况。

八、演练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各班强调)。

1.演习目的:通过演习,使学校师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防震知识,合理有序的疏散逃生,减少人员伤亡;同时,提高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

2.听到第一次警报响,要迅速在课桌下抱头或顶书包躲避。听到第二次警报响,迅速作出反应,各班集队向安全地带转移。

3.听到第二次警报后,各班要迅速集合成队向安全地点疏散。下楼梯不分先后,先到者先下,后到者要让,不可强行冲、挤别班队伍。

4.在下楼梯时要快,但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不要喧哗、惊叫。严禁在楼梯处和走廊相互推搡,拉扯,冲撞,避免跌倒;有东西掉落时不准弯腰去捡,防止踩踏。

5.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以防被落物砸伤。

6.各班学生到达集中地点后,学生要蹲下保护头部。等到演练结束后,以班为单位集合,各班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人数,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全体学生起立列队站好,有秩序地回教室。

龙王屯小学小

6.地震局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篇六

国外某大型水电站工程由大坝、输水系统、地面厂房和开关站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其中引水系统采用一洞两机的供水方式, 电站安装两台单机225MW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该项目进水口设备和土建结构应能承受重现期为500年的设计基准地震, 其水平加速度为0.29g。布置地震监测装置是为了监测进水口建筑物在强震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全过程, 通过对强震记录的实时处理发出地震害评估, 必要时可配合自动启动进水口工作闸门紧急关闭操作。

1 地震监测测点布置

为保证电站安全运行, 分别在进水口闸门操作平台及进水口边坡各布置1台三分向一体结构的加速度计, 分别为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竖向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器安装在进水口闸门操作平台设备间内, 各测点设置专用光纤局域网络与强震数据汇集处理中心进行通讯, 再通过电厂局域网或互联网传输到强震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系统网络结构见图1。

2 地震监测数据流程

进水口各强震测点加速度计监测到地面振动加速度值后, 经过专用信号电缆传送到数据采集器, 通过数据采集器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专用光纤局域网络传输至强震数据汇集中心进行实时处理与记录。然后, 通过强震数据汇集中心与库区地震台网中心的通讯系统将处理后的强震数据传送到强震台网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分析。这样可以实现强震测点无人值守实时监测。

3 主要仪器设备

3.1 强震仪

强震仪主要有直接光记录式、磁带记录式和位移换能力平衡电子反馈式加速度计等三类仪器。上述三种强震仪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1) 直接光记录式加速度强震仪主要优缺点:重量轻、体积小, 可连续多次自动记录, 传感器与记录成为一体, 为光线记录, 冲洗胶卷, 但只能读最大值, 不能连动, 较难进行频谱分析。

(2) 数字磁带加速度地震仪主要优缺点:重量轻、体积小, 可连续多次自动记录, 传感器与记录仪之间用导线连接, 导线长可达300m以上, 可与频谱分析仪及计算机联网, 但记录存储数据量有限。

(3) 位移换能、力平衡电子反馈式加速度强震仪, 其主要特点:加速度计与相应地震数据采集器采用现代微型计算机测控和网络技术, 灵敏度高、数据存储量大、布点组网灵活 (分布式) , 能实现连续不间断监测。

目前技术水平较先进且应用较多的是三分向一体结构位移换能、力平衡电子反馈式加速度计。实际应用中, 对于加速度计的基本要求如下:

(1) 仪器的量程和精度能够满足水工建筑物地震反应监测要求, 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标及仪器系列型谱的有关规定。

(2) 仪器的性能必须稳定可靠, 能适应水工工程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长期持续工作的要求。

(3) 仪器在满足稳定性前提下, 综合考虑高性能、数据处理速度和性价比诸因素。

3.2 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器应尽量选用与位移换能、力平衡电子反馈式加速度计配套的三通道采集与记录仪器, 要求能实现IP通讯方式, 具有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 支持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和数据传输, 支持大容量数据存储、功耗低等特点, 适合国家和地方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互联互通。另外, 需要配置内置充电电源, 提供断电、过载保护, 保证事件与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实际应用中, 对于数据采集器的基本要求如下:

(1) 采用10M/100M以太网自适应LAN接口, 支持WWW远程管理, 支持TCP、FTP、HTTP等协议, 支持FTP远程数据管理与传输。

(2) 24位A/D转换, 支持连续数据纪录和触发记录, 其精度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项目所在国地震台网站点建设标准及要求。

(3) 地震数据采集器性能必须稳定可靠, 能适应水工工程恶劣的环境条件和长期性的要求。

(4) 使用GPS接收机校时方式, 授时/守时精度优于1ms;支持实时数据流输出, 具有防雷、防潮、电源过载与接地保护功能, 便于连接、维修和更换等。

3.3 数据采集器钟差保证方案

地震记录中对于时间的要求相当严格, 钟差为毫秒级。为记录地震时发电进水口建筑物不同点位的同震反应, 可采用成熟的GPS授时应用技术, 即每一台数据采集器配套一个GPS天线接收卫星信号, 以此保证每台采集器钟差可靠。GPS天线应架设于开阔地带, 即将每个测点的GPS天线头通过最近电缆沟引至进水口闸门操作平台及进水口边坡开阔地带, 如电缆较长还需采用中继信号放大单元放大GPS信号, 使其接收端信号有足够的净增益, 以保证数据采集器能正常接收卫星信号, 从而正常的接收时间信号获得准确授时。

4 结束语

在水电站进水口配置地震监测装置需综合考虑水电站工程的应用功能, 以集中布置、兼顾全面、便于实现自动化观测为原则, 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全面反映在强震动作用下进水口结构反应的全过程为主题, 在仪器设备布置时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 力求少且精。尽量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选用具备连续数据记录和触发记录、远程遥测、遥控等功能的地震监测设备, 确保观测资料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国外某大型水电站项目需在进水口监测地震情况, 文章从测点布置、监测流程、主要仪器设备等三个方面对水电站进水口地震监测方案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电站,进水口,地震监测,研究

参考文献

[1]霍国良, 刘礼华, 魏晓斌, 等.某水电站导流洞进水口闸门安全监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8) :142-143.

[2]吴涛, 袁景花, 陈友辉, 余翔.北盘江光照水电站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运行[J].贵州水力发电, 2008 (6) :52-55.

7.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篇七

一、演练目的

为了使我中心职工了解防震、疏散等应急避险知识,掌握应对危险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职工和病患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

二、实地考察

通过中心楼及周围环境的实地考察对每位职工进行了明确分工,并责任到人。进行详细安排。

三、组织领导: xxxx

四、演练步骤

1、让职工熟悉应急防地震避险的方法。

2、让职工熟悉防震避险集中地点和途径的路线。

3、进行模拟地震发生危险的演练。

五、演练安排

1、演练时间: 2017年5月12日。

2、演练内容:

(1)、防震、避险演练;(2)、疏散、集中演练;(3)、防踩拥挤、踏演练。

3、警报信号:

(1)、应急地震避险和疏散以警报声(哨声)作为启动信号。

(2)、地震发生的信号:三次短促警报声(哨声),代表发生危险,进行应急避险。按预订方案的指定疏散路线疏散,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

六、责任分工

1、行政组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做好登记、统计、灾情损失汇总。通过广播做好宣传工作、维护现场秩序,协助现场指挥,负责救护、疏散、搬运工作。负责记录灾情及逃生情况、拍照。财务科人员尽快抢救和保护好中心各类票据及现金。人事办保护好档案资料。

2、临床各科室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一般病号由当日值班护士统一组织经安全通道至空旷安全区域。

(2)、危重病人由当日值班医生及家属一同将病号经安全通道运送至空旷安全区域,同时根据病人病情继续进行治疗。

(3)、供应室立即将消毒锅电源切断,确保科室人员安全。关闭氧气,确保不发生火灾。

3、医技组对正在实施检查及在门口外等待的患者应立即组织他们经安全通道转移至安全区域。

4、药剂组做好药品抢救与保护工作,集中发放所有药品、同时对药品做好登记、管理、造册工作,保证院内的药物正常使用。协助行政后勤组积极开展自救工作。

5、护理组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对全中心医疗垃圾、生活垃圾进行消毒焚烧,在焚烧炉无法正常使用时,集中消毒处理填埋。协助行政后勤组积极开展自救工作。

6、值班人员应积极做好疏导和维护秩序工作。同时,配合各科室进行救援工作。

7、后勤组做好各类物资清点整理工作,积极抢修水电设施,尽快回复水电供应。

8、医疗应急小分队(当天值班医生和护士),应做好病号及伤员应急救援工作。

七、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

从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初地震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很少会持续一分钟以上。要把握好最早的几秒钟,赶紧躲到最近的安全地方。躲避到地面停止摇动,再也没有东西落下来为止。

当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立即开始演练,应该做到:

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

2、在室内的,如来不及往外跑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3、在走廊的,也应立即选择有利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双手保护头部,不要靠近窗口。

4、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床退。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枕头、被褥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5、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6、在厕所内的,也要采取应变措施,就近躲避。

7、在室外的人员,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8、中心职工要按预先的分工,迅速展开。

八、疏散的集中地点和路线

等到初震危险结束后,为了防止有较大余震和次生的危险发生,应该立即进行有秩序的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躲避危险。疏散的集中地应选择坚实、平坦的开阔地,远离高大建筑物的场地。

当听到疏散的信号后,按预定的路线和集中地、有秩序地进行疏散。

(一)、疏散路线和集中地

疏散撤离到中心院前空旷地点集合。

(二)、疏散注意事项

1、要有顺序地疏散,在出门时,不准互相拥挤,避免跌倒,出现踩踏事故。

2、护士、医生指挥帮助患者有秩序疏散。

3、疏散过程中,以双手护头,以防被砸。

4、疏散过程中,要迅速,要排队有秩序前进,不要慌乱奔跑,不要争先恐后。

5、疏散途中不能穿过建筑物,要尽量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6、到达集中地后,要蹲下,保护头部。等到演练结束后,集中立即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报告。

九、演练结束

8.医院地震演练方案 篇八

一、演练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防震意识和应急意识,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震知识和技能,增强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地震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此地震演练方案。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地震演练

2、对象:全院职工

3、时间:

****年**月**日

时单位上班时间,发生地震,严重威胁全体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演练准备

1、使全院职工明确此次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

2、演练前学习有关地震自救知识,让职工熟悉应急避灾的正确方法。并进行以科室为单位的疏散练习,熟悉疏散线路,进行自救逃生练习。做到:①遇事不慌,头脑冷静。②判明情况,思考对策。③积极自救,互帮互助。④听从指挥,有序疏散。同时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科室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4、组成相关工作小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4、各科主任、护士长要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五、组织机构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组负责全院防震救灾各项工作的总体安排与协调。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1、临床各科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般病号由当日值班护士统一组织经安全通道至空旷安全区域。

危重病人由当日值班医生及家属一同将病号经安全通道运送至空旷安全区域,同时根据病人病情继续进行治疗。

手术科室按照以下情况进行分类对待:一是对病人进行手术时还未开腹,应立即停止手术,参与手术人员将病人转移至安全区域;二是已对病人进行开腹,但未对病人进行切除手术,应立即关腹,并将病人转移至安全区域;三是对病人已开腹,且手术已进行一半时,应迅速做完手术,并将病人转移至安全区域。

供应室立即将消毒锅电源切断,确保科室人员安全。制氧室应立即将制氧仪器电源关闭,确保不发生火灾。锅炉房应将锅炉电源立即切断,防治发生意外事件。

2、医技科室对正在实施检查及在门口外等待的患者应立即组织他们经安全通道转移至安全区域。

3、药剂科做好药品抢救与保护工作,集中发放所有药品、同时对药品做好登记、管理、造册工作,保证院内的药物正常使用。协助行政后勤组积极开展自救工作。

4、院感科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对全院医疗垃圾、生活垃圾进行消毒焚烧,在焚烧炉无法正常使用时,集中消毒处理填埋。协助行政后勤组积极开展自救工作。

5、保卫科人员应积极做好疏导和维护秩序工作。同时,配合各科室进行救援工作。

6、总务科做好各类物资清点整理工作,积极抢修水电设施,尽快恢复水电供应。

7、医疗应急小分队,应做好病号及伤员应急救援工作。

8、院办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同时做好登记、统计、灾情损失汇总。财务科人员尽快抢救和保护好医院各类票据及现金。人事科保护好档案资料。

六、演练程序(一)启动程序:

总指挥宣布地震应急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二)演练过程

1、演练总指挥发出演练启动指令。

2、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第一声信号。

3、进入紧急避险状态。全体医护人员停止工作,就地避震,护住头部及眼睛,避免受伤。(约1分钟)。

4、约1分钟后,总指挥发出疏散开始,所有医护人员按疏散要求及路线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疏散,注意保持好疏散的秩序。

5、疏散完毕,除负责危重患者的医护人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清查本科患者是否安全疏散,保证所有患者及时疏散。同时,向副总指挥汇报XX科室疏散完毕。

8、副总指挥负责在疏散后安全区清点医护人员及患者人数。

9、确定无异常后,副总指挥向总指挥报告演练结束,请总指挥指示。并发布演练结束指令,医护人员以科室为单位有秩序的将患者送回病室,恢复正常工作。

七、演练注意事项

1、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演练的职工,在演练开始前由本人向总指挥请假。

2、演练时,冷静、有序地组织撤离。

3、演练前5分钟,演练指挥小组所有成员必须各就各位,如有职工摔倒,可立即中止演练,确保演练过程中不发生伤害事故、踩踏事故。

4、演练时,人员从左右房间出来后在楼梯处以2纵队列撤离。

5、撤离时以小跑行进,不得急速奔跑,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直至最后一名人员离开。

6、演练开始后,任何职工不得擅自离开。

9.浅谈网上地震纪念馆建设 篇九

1. 什么是网上地震纪念馆及建立网上地震纪念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网上地震纪念馆,指的是依托网络技术,以站点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向访问者提供有关地震情况,如地震破坏情况、人员伤害情况、灾后救助情况、英雄事迹等等,以达到对国民进行灾难教育的目的,从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网上纪念馆试图以一个现实可行的网络平台,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场大地震,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

首先,汶川大地震的深重影响上讲,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网上地震纪念馆潜在的访问量。通过新闻、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如领导人的视察、艰辛的救援、顽强的生命自救、灾后群众的生活状况等等,如果把这些资源加以收集,分析、组织,不失为一部良好的国民灾难教育教材。再者,网上地震纪念馆也是一种教授自救和互救的方式,有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在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如果在地震中能够知道怎么进行自救或者互救,可以减少伤亡。

相比于地震博物馆或者是地震遗址,网上地震纪念馆它是以从网络技术发展为基础的,具有网络媒体无可比拟的特点。它克服了资金、场地、人力限制,且基本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宣传教育的范围广,建设门槛低,可以永久的保存,无限的扩容。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内容翔实,生动,对每一位来访者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精神的启迪,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具有互联网的自主性、开放性。

2. 网上地震纪念馆的内容构建

网上地震纪念馆是基于网络的虚拟纪念馆,是有别于实实在在地震纪念馆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它的建设一定要做到取长补短,不是对实物纪念馆的翻版,而是一个再创造。现在网络上已经建立了众多的网上纪念馆,如同怀纪念馆,腾讯的网上纪念馆,新浪的网上纪念馆等等,其主要内容包括:

2.1.对遇难者缅怀或是祭拜。众多的网上纪念馆基本上都是只有这一内容,如腾讯网的网上纪念馆,提供如献花、哀歌、点烛、上香,还可以发表悼词、祈福等等。这实际上是个留言本,访问者可以直接表达对遇难者缅怀之情。

2.2.事件介绍。对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事件的介绍,如地震发生地,震级,死难者人数,并提供了少量的事件图片,如同怀网(http://www.lifeall.cn/mem/2 9 9 2/wo rs h ip.a h t ml)。

2.3.英雄人物纪念馆。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照片,访问者可以留言,祭拜。

2.4.博文纪念。这一内容包括来自地震灾区的博客,灾区亲历见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日记,网友的重建现策,还摘录一些心理救助的文章。

2.5.影像和视频。新浪的网上纪念馆影像和视频栏目提供了大量图片和视频。有经过加工的幻灯播放图集,多家媒体提供的“我们在现场”图片,新浪独家提供的新闻图片,民政部提供的四川地震卫星遥感图片,还提供关于灾情及抗震救灾系列图集。新浪的网上纪念馆影像和视频别具特色,不仅有地震造成的极大的破坏性场面,还有在地震中人与人之间关心和互助所展现出来的“地震无情人有情”动人场面,以及领导人指挥抗震救灾场面等等。

2.6.抗震救灾。主要报道灾后重建安置为主,包括灾后重建规划,工程进展,灾后人民的生活状况,赈灾捐助信息,发生在抗震救灾中的动人故事,先进事迹等等。

当前的网上地震纪念馆大多注重对遇难者的纪念,这不失为访问者表达哀思的快捷方式,但是对公众灾难教育不够。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惊慌失措,灾前根本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教育和演练。我们的灾难教育,防震防灾教育,应该从儿童和学生做起,这是防灾教育中的急切的任务。因此要以这次灾难为契机,在网上地震纪念馆上开设在线的灾难教育课程。

2.7.要加大宣传地震科普知识的力度。因为错误的逃生方式和对地震先兆的熟视无睹所表现出来的群众灾难意识和灾难常识的缺乏是非常可怕的事实。如果在网上编制关于诸如《生存手册》、《地震自救小常识》之类的公益小手册,注重图文并茂,加上一些音频视频讲解效果会更好。内容可以包括(1)地震常识,“直面地震”(比如抓住震前十几秒钟,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地震史话,讲述一些地震求生实例等等。加大地震科普知识,进行的是常识教育,教授给人们的是最基本的知识。

2.8.进行自救互救的在线游戏动画。灾害常常是突如其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当灾难发生后,应该做什么,才会减少伤害。如发生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在动画中只有完成相应的步骤,测试者才能任务完成。可以把地震中常见的自救互救案例,做成动画的形式,对访问者进行测试。这样做增强了交互性,简单易懂,在游戏中受教育,尤其适用于对青少年的教育。

2.9.在线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汶川大地震,很多人失去了家园、亲人、朋友,受到了严重的心灵创伤。全国各地很多专家、工作人员来到灾区开展心理咨询、抚慰活动,为灾后民众心理健康的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客观原因,大部分人离开了灾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在短期内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网上地震纪念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可以提供在线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3. 对网上地震纪念馆的建设几点建议

3.1.注重网站宣传和教育职能

感动是最好的宣传和教育。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真实感人的事迹是最好的教材,那些在大灾大难中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却依然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人,他们在挫折、痛苦、灾难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他们在同命运抗争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最能触动、激发人的情感,受访者真切地体会和感受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地震导致强烈振动时,人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为了应对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网上进行普及地震相关和自救互救的知识是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如何准备救援的备用品,如何去接受受难的人群,如何确定被困的受难者所处的位置,如何正确地救护受伤者,如何搬运伤员送往医疗机构等,这样才有可能挽救更多伤病员的生命。

3.2.注重网站的感染力

首先要注重多种媒体的表达,如背景音乐多选用忧伤动听的歌曲,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色彩的美最富有情感,最容易被感知和接受。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组合,来增强纪念馆网页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体现纪念馆网站的个性特征。如对汶川大地震灾难的回顾,注重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可以对灾前灾后风貌的对比,形成极大落差,灾出显示地震的破坏力。

3.3.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绝大多数人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预防、应变、补救、自救,在事先缺乏必要的认识,这不止是说必要的物质准备,尤其是指必要和足够的精神准备。灾难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灾难教育重点在校园,但范围在全国。因此灾难教育的成本应当由政府承担,建立全国性质的网上地震纪念馆就是让灾难教育走向网络,普及全国。

四、结语

网上地震纪念馆不只是为地震遇难者进行哀悼,追思的网上陵园,更要进行灾难教育的网络平台,就是要以汶川大地震为契机,通过网络开展全国性质的灾难教育,增强人们灾难意识和忧患意识,训练人们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冯静飞.浅谈灾难教育[J].法制与经济.2008(8)

[2]王浩业,沈群群.网上纪念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刘克梅.公民灾难教育缺位是政府的缺位[J].决策.2005(12)

[4]王丽芹.对震区居民地震相关及自救互救知识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9)

[5]郑菊花,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1)

[6]http://view.news.qq.com/zt/2008/512/index.shtml2009-4-5

[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5/content_10895715.htm

10.地震演练活动方案 篇十

内容:地震紧急疏散演练。

时间xxx年4月15日下午5时整。

地点:新都小学校园,实地演练。

二、演练目标:安全、有序、快速撤离教室,紧急、有效救援滞留人员,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三、演练指挥机构

成立应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负责紧急疏散过程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组长:吴文海(校长)

副组长:陈涛(德育后勤副校长)、岳阳(教学副校长)

成员:王玉森(德育主任)、羊成儒(总务主任)、陈贤高(教务主任)、王秋林(教务副主任)、陈开宏(大队辅导员)

四、应急疏散演练人员具体岗位职责

应急疏散过程中,全体教职工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指挥学生从地震现场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其它相应事项待全体师生安全撤离后再依照各组织系统职能开展。

(一)领导小组成员具体岗位职责

1、陈贤高主任在三楼走廊左侧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2、陈涛副校长在三楼走廊右侧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3、羊成儒主任在二楼走廊左侧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4、王玉森主任在二楼走廊右侧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5、吴文海校长在教学楼背后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6、王秋林主任在教学楼前面负责指挥学生疏散;

7、岳阳副校长和陈开宏老师在操场负责指挥学生集合。

(二)教职工具体岗位职责

1、演练开始时,班级学生疏散工作由当堂教师负责组织,无课的班主任应及时赶往教室与当堂教师配合组织学生疏散。

2、无课的非班主任教师及教辅、工勤人员按以下指定地点负责引导学生疏散线路,维持疏散秩序:

一楼楼梯口责任人:李年家李元桃(左);陈妃符乐平(右)。

二楼楼梯口责任人:陈秋春蒲诚(左);林江香羊克东(右)。

三楼楼梯口责任人:邓振仁李兰杏(左)唐学成羊裕璜(右)

教学楼后面责任人:陈青羊保孟

教学楼前面责任人:李华杰羊月娥

3、摄像:符金位

11.地震应急安全演练方案 篇十一

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震避险能力,进一步深化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保证全校师生在地震临震预报发布或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地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精神,更好地展示全校师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成果,经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制定如下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体学生掌握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应急避险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体学生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学会逃生的本领和能力,提高学生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指挥小组

现场总指挥:朱文翰(施口令、演练简短总结)徐锐秋(负责秩序及编排)黄鹏华(负责联络及统计人数)郑树尊(负责后勤和搜救)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宣传动员大会,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地点,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演练,避免发生误解。2.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学校操场进行实地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3.在校园广播上发出“紧急避险”信号(录音鸣笛和5连响钟声各敲三次),第一次信号学生不得离开教室,应迅速躲到桌子下面;第二次信号是“紧急疏散”(5响钟声各敲三次或吹哨子)发出后,在老师的

组织下有序快速离开教室。

4.各班主任提供参加演练学生人数与名单(点名册),绝对掌握当堂出勤人数,严肃纪律。

四、演练要求

1.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保持安静。

2.动作规范,严禁嬉戏、推拉、冲撞、拥挤,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位。

4.在撤离途中,如出现拥挤摔倒,现场老师命令学生暂时停下,后面学生及楼梯口应立即停止行动,等险情消除后,再按顺序撤出。5.各教学楼梯口安排专人负责,严防踩踏事件发生。

五、演练疏散程序

1.听到第一次信号“紧急避险”后,全体学生在5秒钟的时间内,迅速钻到自己的课桌下并且用双手抓紧课桌腿。听到第二次信号“紧急疏散”后,每班靠门的学生立即开门,学生按座次撤出教室,以班为单位有序撤出。

2.教室内学生疏散安排如下: ⑴靠近门的学生先疏散。

⑵前4排学生从前门依次疏散,后4排学生从后门依次疏散,要求有序、动作迅速。

⑶出门后变成一路纵队,按指定方向疾步前行。3.教学楼内疏散安排:

学生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后,各班班长迅速集合、清点人数,向班主任报告,再由班主任向管级行政人员报告,管级行政人员把全级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总指挥。

4.总指挥把各个教学楼报告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对此次演练进行总结,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5.现场班、科任职责:

⑴第一次信号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震,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⑵第二次信号发出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操场指定的“安全地带”。

⑶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六、相关自护自救知识

通常,从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地震过程一段落,持续时间一般少于一分钟。要把握好前十秒钟,在校生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后,应做到:

1.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就地躲避,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房屋。

2.在室内的,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旁、墙角或桌下,尽量不要靠近窗口,以保护身体不受砸到。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杆。

严防演练过程中踩踏事故的发生,各班演练前要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不适宜参加演练的学生做好区别对待;演练过程不宜过分强调速度,共同落实好演练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切实保证演练工作扎实、有序、有效进行。

12.地震检测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与展望 篇十二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汶川地震惨剧的背后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 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技术上的, 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预报地震的发生、观测并确定地震的准确地点、迅速传递地震信息、及时对灾情进行反应并投入救援力量等等。在地震信息传递上, 每一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技术的发展还在推动着防震救灾的发展。地震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让地震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任何国家的防震救灾体系, 都离不开电子信息化建设, 在地震行业, 信息技术已经和防震救灾的业务工作融为一体了。由于地震的特殊性, 很难实现100% 的信息化对于当前难以实现信息化的领域, 是由于对地质了解的不深入或各地尺度不一致等情况。在水位监测上, 还是难以实现计算机控制, 智能的计算机或许比人更有效。地震灾害很多时候不可避免, 但电子的作用是将地震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1 地震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 防震减灾事业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地震局投资的中国地震信息网络, 通过地震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因特网出口, 建立了地震计算机网络中心, 包括网络信息中心和网络运行中心。

(1) 实现了地震数据的传输、汇集、管理。全国地震通信网络中心和各省级网络中心的数据信息以文件管理方式为主,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实现了多种地震数据信息的管理, 建立了地震前兆数据库。很多区域根据各自的情况研制了数据输入上报、汇集、格式转换、存储软件, 实现了数据传递程序化、自动化, 提高了系统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绝大多数现代数字地震观测中所用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已融入了设计之中。这些核心技术的应用, 可以扩大地震观测的动态范围和提高观测精度等。在模拟台网中广泛使用的短波授时精度已无法满足数字地震观测高精度时间服务的要求。数据传输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到多种传输方式,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地震数据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廉价的传输交换方式, 大大减化了台网的日常维护管理, 减轻了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

(2) 建立了地震数据专用服务系统。利用地震速报网上发布系统, 它和遥测台网数据处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准确实时地以Mail方式发布到地震信息网上。在地震数据应用方面, 利用网上数据, 开展了地震系统办公自动化的公文广域网络传递系统的开发工作。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要求配备了其它服务器、工作站、微机、电源等, 使其均达到作为地区一级的网络中心应有的运行环境。以增强整个网络系统的坚固性和安全性。

(3) 建立了网络安全系统。全国网络中心配置专用的防火墙系统, 将网络作如下规划, 安全网络是中心内部, 不安全网络是因特网。通过路由器和主机构成防火墙系统。中心防火墙系统具体配置如下:网络中心使用IBM Firewall软件, 能透明地对所有内部地址作转换, 使外部网络的连接只能由内部网络发起, 极大地提高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在系统建设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在网络建设上, 网络主要设备缺少备份, 一旦设备出现问题, 网络就会整个或部分瘫痪;网络带宽有待进一步加大, 由于大量的基于网络的应用将普遍使用, 目前的信道带宽将难以满足需要。

(4) 网络化地震台网建设不断进步。对我国已有地震台网将继续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 地震台网的观测频带采用24位数据采集器, 拓宽了长周期段的观测频带。数据采集器带有网络接口, 通过互联网络实现用户直接调用数据、实时传送地震波形数据、数据交换和监控调整仪器参数等, 加强了地震观测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十 ?五”的地震计采用了位移换能-电磁反馈的原理,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各台站还将增配加速度计,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拟采用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并存的方式, 加强数据应用处理功能;使得对深部地下结构的探测由等候地震的被动观测变为随时起震的主动观测。

2 地震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 在地震监测的数字化上, 地震活动和前兆变化信息的监测能力却很低, 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技术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震信息化建设将加大中国地震局和地方的经费投入, 完善和加强开展网络应用, 推进子系统在网上的应用, 使地震监测系统产出的数据能够更加流畅地在网上传输和服务;

(2) 推进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建设, 实现地震数据信息以数据库管理为主的转变。加强通讯网络系统的管理, 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评比办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信息网络前沿技术的跟踪, 加强信息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着手建立一个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发布体系统, 进一步完善地震信息网站的建设; 进一步建设行业的信息交换结构和建立行业标准。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需要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预报地震的发生、观测并确定地震的准确地点、迅速传递地震信息。在地震信息传递上, 都与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 阐述了未来的电子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子信息化,地震,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莹.“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2]陈宏峰.中国地震仿真网格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3]宋守全.《国际地震动态》国内外读者部分反映及其他情况汇编[J];国际地震动态;1986年01.

上一篇:奶牛养殖经济发展汇报下一篇:春游白塔湖作文400字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