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09-25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共17篇)

1.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阅读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美的享受的过程。要想学生喜欢阅读,热爱语文,就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二

一、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 在教学“小车的运动”这一内容时, 我特意选取组织学生骑小三轮车的活动。在我们这里 (农村山区) , 学生都有骑小三轮车的经历。另外, 在我们这里, 出门就是斜坡, 所以, 学生经常把小三轮车推到坡顶, 然后骑上小三轮车, 使它顺着斜坡向下滑行。活动结束后, 我让学生猜想, 小车行驶的远近与什么因素有关, 于是, 学生很容易想到小车行驶的距离与它的高度、重量有关。接着, 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以便进一步探究。显然, 骑小三轮车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能促使他们探究小车滑得又快又远的原理, 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要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 掌握实践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有趣的磁铁”这一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实践证明, 学生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学生用细线吊起磁化钢针, 有的学生把磁化的钢针置于泡沫塑料之内, 等等。这样, 在潜移默化中,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 在教学“弹簧里的学问”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弹力原理改装一个小玩具。有个学生在玩具小车的前后左右安装了弹簧, 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车的运行速度很快, 如果撞到硬的东西, 小车就撞坏了;而安装上弹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这样, 小车就不会被撞坏了。其实, 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过程,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 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 (“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的弹力”) ;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摩擦力 (“生活中的摩擦”) 的视频。总之,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 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极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了解自己, 了解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 了解学生”, 才能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了解自己”, 即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并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事情做好, 规避自己的短处把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有的教师擅长演讲, 所以能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气势;有的教师擅长电脑操作与课件设计, 所以能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呈现知识。

3.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的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见解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质疑求异,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质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的想法,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地想像。不但要积极保护教学过程中创新“火花”的出现,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强烈的想像欲望和对想像的渴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4.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四

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赢”思维

口邹幸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双赢思维”是当今追求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对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提出的本质要求。双赢思维的实质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在思维领域的反映和运用。在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双赢”思维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感悟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经济生活中探究“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

“双赢”思维的“双”揭示的是辩证法的统一实质。以往我们对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更多的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差别和对立,这往往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成为“斗争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根源。而深入思考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是由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但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稳定即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因此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对立走向统一。“双赢”思维的思维路径正是从事物本身“亦此亦彼”的属性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和谐统一趋势。

在经济生活中,“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体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如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分析讲解过程中,我首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以往经济发展中,只注重GDP增长,甚至将经济发展狭隘地理解为“与天斗”“与地争”的发展模式的思维根源及其危害。然后从“双赢”思维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经济与文化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科学发展模式必须兼顾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究如何创设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这些看似对立的双方实现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从而使同学们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深刻领会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进步,实现各方“共赢”的科学永续发展理念。

类似贯穿和体现“双赢”思维辩证法实质的经济生活主题还有很多,都可以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要求与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辩证思维习惯。

二、在政治生活中感悟“双赢”思维的价值观意义

“双赢”思维的“赢”突出的是辩证法的价值观意义。它从“输”和“赢”、“好”与“坏”的价值取向上诠释辩证法。“双赢”思维以人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关系中,去认识和评价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作为价值观,“双赢”思维肯定并高度重视客体在主体价值生成中的作用,主张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和统一中理解价值的本质、选择价值实现的手段、达成价值目标。

今天,我们的政治生活追求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因此,“双赢”也必然成为我们根据时代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体现在党和国家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加以体会与感悟。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针对部分同学出于“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特别是与一些有着历史恩怨的国家友好合作持有异议的思想实际,我首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家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利益,有不同利益就会有竞争,有共同利益才会有合作。同时着眼于“求同”,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在国家利益的“不同”中找到“相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并进一步分析感悟国际关系中“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弊端和危害。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才真正认同和理解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摒弃了在分析现实国际问题时很容易出现的非理性的“对抗性”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树立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正确价值理念。

类似蕴含“双赢”思维价值理念的政治生活主题也有很多,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感悟,可以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领悟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理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文化生活中领会“双赢”思维的实践追求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蔓延和深化,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守旧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影响,则需要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实践智慧。在学习探讨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着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但是,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奇葩。同时,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通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演变究竟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共存’”进行分组辩论,使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领会了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尊重、宽容和相互借鉴的原则指导下的“兼容共生”。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主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同样,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相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实践中的“双赢”历程。而在对“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究竟谁的价值更大”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摒弃非此即彼的窠臼,探究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双赢”的实践策略:经典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其表现形式,借流行文化之长,更好地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而优秀的流行文化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之后也可以成为未来的经典文化。总之,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双赢”思维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作出正确的思考,领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正确实践途径。

新时代需要有新思维。当今时代是追求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年代。“双赢”思维作为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互利、政治互信、文化互容。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打下思维和理念的基石。

5.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五

三台县古井镇初级中学校:吴海兰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非线性系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组织;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是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新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是根源于人的复杂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认为“生物在其生态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有组织的物体”。物培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高度统一的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为一这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认识、承认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的系统。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种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复杂性科学认为每一个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是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本人有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宜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不定期,而关键在于这一间或及解决结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中,与教材内容有杨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掏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 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动用有尝试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求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耍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是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力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感爱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力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 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 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

家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没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第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1)注重发展学习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急。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6.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六

一、激发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 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 直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从激发兴趣开始。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阅读、积累、探索、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需要教师富有饱满的激情, 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 还需辅以挂图、图片等直观教具,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等。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总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 是整个课堂的统帅, 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老师的权威中泯灭了。在语文课堂上, 我允许学生对我讲授的内容质疑, 甚至提出相反的见解;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 课堂气氛是轻松活泼的。

三、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活动由“填鸭式”到“启发式”, 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它承认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些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设计问题, 结果变成了“满堂问”。尽管很多教师对文章作了深入研究, 对问题精心设计, 并力图让学生按着教师的思路或设计好的问题前进, 教师看似用心良苦, 实际上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 在课堂提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首先应把问题设计权转让给学生。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是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语文课上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形象, 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机会转让给学生,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表达。一篇文章可以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解放思想, 鼓励学生不囿于常规,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张扬个性。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轻易的对学生的思维或肯定或否定。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违背常规”的想法应认真分析, 恰当给予评价, 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总之, 语文教学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为了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富有创造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路上不断求索。

7.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其重要的。自从我国教育实践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科技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一、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师作为许许多多孩子的知识启蒙者,常常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改变一眼一板的教育方式,把课堂变得更生动形象。

比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篇生机盎然的文章时,恰临春天,笔者就摒弃了传统的生字、词语、内容的讲解方法,而是准备了一个教学方案。在课堂前十分钟,笔者先教给学生相关知识,比如银白的雪是冬天的披风,黄色的叶子是秋天的围巾。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让他们用自己看到的东西造一个类似的句子。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在户外自由活动十五分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感受春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之处与美好之处,观察那些平日里忽略的美景。回到教室后,便让他们提问与探讨。有了自己想法的孩子十分积极主动,他们说出了很多让大家啼笑皆非的句子,但这是他们开动脑筋后想出来的,是他们通过观察与联想的自我创新,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以此为切入点,对这篇课文无论是生字还是含义的教材内容的讲述都顺畅许多,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将生活融入课堂,让孩子思索探寻,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兴趣是驱使自己做一件事的动力。若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没有一点兴趣,那么对他们来说,听语文老师上课就如同听天书。自从新课标实行之后,小学语文课本难度逐渐增加。比如,现在小学语文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是宋代绍康节的《一去二三里(山村咏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的原文大意是面会原野的美丽风光,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和社会人文的描写。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语文的小学生来说,这首诗朗朗上口而且简单易懂,并且易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适当,只是强制性地让学生背诵这首诗然后默写出来,最终学生就一定会觉得苦不堪言,不愿意学习语文。因为这不是语文学习,而是变成了单纯的体力劳动。学生会对这样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方法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坐在课桌前默默地记着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在课下死记硬背,语文课堂十分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慢慢褪去甚至转成厌恶。新课标改革实行之后,小学语文老师使用设置悬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竞赛及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课文内容记忆深刻。比如说,语文老师进行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时,可以在讲解课文、识字写字等教学备案之前,提问学生谁知道有关竹子的知识,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正确后,语文老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回答问题正确的喜悦和成就感,并且激起其他学生对积极参加这种活动的渴望;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语文老师指出错误之处时也要勉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回答下一个问题的信心。小学语文老师在和学生进行互动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竹子的相关信息,从而在进行《小小竹排画中游》课文讲解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不是一片沉默,让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并且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玩和学巧妙别致地结合起来,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四、鼓励质疑问难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疑问或者迷惑不解的地方。有时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质疑,让学生从不同立场或者各个方面考虑,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进而激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有一次笔者在上《燕子》这节课时,讲到“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班上有一个长得特别机灵的小男孩举手问笔者说:“老师,为什么燕子是掠过去的啊?它们不是滑冰滑过去的吗?我平常看小燕子在天空中,感觉就像看哥哥在家里滑冰那样的呢。”在这之后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虽然仍然会告诉他们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写类似太阳是红色的句子,但是他们在创新思维的发展上迈开了一大步,并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12).

8.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八

内容摘要: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课堂,情境练习,师生关系

走上教学岗位已经十年,每每问学生:你喜欢什么课时?学生总是回答是体育课,常常思索为什么?原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的最爱。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也一样,不应是我们教师逼着学生学,把想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强制的让他们掌握,而应让学生主动的去学,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9.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九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语言发展水平是衡量他们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出来的。俗话说的“聪明的人会说话”就是这个道理。擅长语言交际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小学生,被教师、同学、朋友、亲人赏识的机会相对会多一些,“小时侯很会讲的,人越大越不肯开口。”这是调查中家长最普遍的一种反映。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孩子在进入初中后,开始不愿或不善表达。以课堂发言为例: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根本不回答,以至于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本不设课堂提问部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不愿说,老师就不问,老师越不问,学生表达能力就越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语文课堂入手。学生口语能力不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不受重视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听和说的本质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活动信息、情绪、情感等活动,所以从小学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口语交际能力强弱也是衡量小学生综合素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会听,会说,而且还得讲究文明礼貌。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风格等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语言能力、人际礼貌、环境身份协调、跨文化冲突等交际规则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达到“准确、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的基本要求后,再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阶段要求,如“把话说清楚;把话说生动;把话说得有文采”等,并对有语言表达方面特长的学生,提出“把话说得有感染力”等更高的培养标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口语交际理性化。口语交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往理性,是个体生存的元能力和基本状态,是其社会化的载体和内容。简单地说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是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且“听”与“说”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口语交际”不同于“说话”,它比“说话”的要求更明确,更具实践意义,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演讲”一般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参与的双方缺乏亲近感。

2、口语交际基础性。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突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基础性上,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素质为主。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高中教学大纲则要求:“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

3、口语交际主动化。学习口语交际,就要使学生在意识上想参与,敢参与,有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的精神;在品德上,积极、诚信、平等、合作、有奉献意识,相互尊重;在思维上,机敏灵活,即时变通,语言表达逻辑严密,以丰富的知识启迪一定情境中的智慧。

4、口语交际社会化、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的需求为价值取向。开发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个人内在意识的强化,超越自我,走向社会,在开放的,多元化的世界里潇洒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有口才、会交际而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三、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1、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从社会学角度讲,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此。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课和作文课中。在一些好的语文课上,教师这方面的引导、矫正等往往不着痕迹,做到与课堂主要教学目标水乳交融。下面就此谈谈一些尝试。

(1)每节“三分钟的演讲”“两分钟的评说”:学生在课外三五成群,经常是侃侃而谈,但面对大家却胆量顿消,为此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条子上,装在盒子里,课前抽条准备,上课后站在讲台上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后,由另一个同学讲评。同学评同学,无所顾忌,有感而发,肯定中有建议,不足中有补充,常常会赢得大家的掌声。

(2)“课前美文欣赏”:课前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一篇优美的诗歌或散文,在台前朗读,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然后让一位学生复述美文中自己认为最好的语句。由此生发出一篇口头作文,这样既训练了口语,也提高了作文水平和美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课外活动,开辟口语交际的新途径。

(1)开展校内的口语交际活动。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实际、语文教学、语文兴趣小组相结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比赛、看动作即兴表演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获得了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拥有了口语交际的机会。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绝好的口语交际素材。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街道、农村、部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春游、军训、远足旅行,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参观采访本镇有特色的文化家庭,让学生们接触社会,熟悉火热的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增长才干。

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1)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教师自身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伙伴,努力营构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比如:笔者在上口语交际课《我爱画画》时,先让学生猜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什么?当学生猜出谜底(“画”)后,再告诉学生:“画画可以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校园,雄伟壮丽的三峡,漂亮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可以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顺势揭示课题---《我爱画画》。有趣的谜语,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可以唤起他们浓厚的说话兴趣,让他们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对画的喜爱之情。

(2)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表现出极大兴趣。

(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口语交际训练生动化。毕竟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但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有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双向互动性是显性的,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某小学教材里“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子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小猴子是怎么还铅笔的?熊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子和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有一些口语交际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双向互动往往会被忽略,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留意。如“学会劝阻”,题目要求对在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甚至危险的行为加以劝阻。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变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还要让他“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辩”。这样在表演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像“道歉”、“祝贺”、“待客”、“商量”、“请教”、“安慰”、“解释”等话题都属于这一类。

总而言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小学生修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10.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创新思维;开放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分层次教学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而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就是指人类在旧有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创造和发明,它体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纵观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哪一步也离不开创新,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更是把创新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教学的核心所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追求、共同发展。

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洗脑”。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新能力。中职计算机课作为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打破封闭教育的教学活动,它是指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培养学生猜想、质疑、创新与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和开放的学习意识。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多元化,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课本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鲜明个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网络和计算机时代赋予了学生的学习新的内涵。特别是在培养应用性操作技能的中职学校,我们更应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致力于开放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积极创设质疑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拓展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新领域,通过课堂与网络教室的开放式教学,创设浓厚的计算机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习、怎样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牢固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结合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自己尝试主动探索,参与学习全过程,才能真正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去学习、理解、运用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总结出规律,从而发展思维,提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有所得的时候,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方法而不单单是学到知识。这就是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大有好处。

计算机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中职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仅仅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是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技能,更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任务为导向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把静态的教学升华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态教学,学生的自信心容易得到保护,成就感容易得到满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分层次教学

由于不同省市的计算机教学进度是不同的,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本来就是来自全国各个地方,这使得计算机的教学很难掌控。教得太简单,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毫无意义;教得过难,对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又不公平。分层次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旨在解决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问题,针对每位同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让计算机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老师辅导基础差的同学,基本上解决学生的分化问题。

对于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整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需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而且学生的个性、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潜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因此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会比较突出,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就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能力方面的差距,从而也会导致学生不能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按照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实现分层次创新教学的良好效果。

11.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一、以兴趣激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求知的力量。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 就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会自觉探索、研究, 乐于学习。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根据学生喜好,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 游戏、竞赛、绘画等各种手段,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 寓教于乐, 使学生充满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Do you like…?I like…句型时,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孩子们庆祝“六一”儿童节欢快的场景, 旁边放上许许多多的礼物, 再配上节奏欢快的音乐, 我问:Children’s Day is coming, here are a lot of presents for youDo you like…儿童节是令孩子们特别激动、兴奋的日子, 他们的情绪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他们纷纷发言:Yes, I do./No, Idon't.I like….

然后我再播放课文的录音, 学生在语言的帮助下很自然地会开动脑筋, 进行想象, 去丰富自己看到的画面,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思维活跃。课文内容似乎简单起来, 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掌握很牢固。

二、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以自主空间

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 这种人能有创造, 发明和发现。”这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创造机会, 留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教学Halloween这一课时, 我上网搜索了很多关于万圣节的资料。

课一开始, 教师

(T) :Boys and girls, here's a card for you.

(电脑屏幕上展示电子贺卡, 贺卡最后一排醒目大字“万圣节快乐”)

T:Oh, yes.Today is Halloween.Do you know Halloween?

(随着学生的介绍我展示各种图片:如南瓜灯、人物等)

T:Look, what are they doing? (电脑屏幕上展现孩子们准备参加万圣节的情景)

T:Do you want to join them?

S:Great. (学生开始边讨论边打扮起来)

T:Now let's go.

S:Let's go. (学生挨家挨户拜访, 索要糖果)

S1:Trick or treat?

S2:Oh, come in, please.Here are some sweets for you.

S1:Thank you.

S2:You look so funny.Whose gloves are they?

S1:They are my father's.

S2:Whose hat is it?

S1:It's my mother's.

S2:How nice.

S1:Thank you.Bye.

学生们表演和交流的欲望立刻变得特别强烈起来, 精彩的“表演”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为学生创设语言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把课文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如在五年级教材中, 有一课是关于学校的。

Look!This is our school.We have a school garden.It’s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building.Where’s the teachers’office?It’s beside the classroom building.

这些句子对于学生来说, 不但发音长, 而且拗口, 使学生不容易掌握, 为了使学生不厌烦, 于是, 我便带着孩子们来到课中具体场景。比如, 课文中所出现的地点, 像操场、图书馆等地, 在这些地方授课, 学生由于变换了语言情境, 变得非常有兴致, 连带着这些单词、句子也在口中流畅起来, 我于是抓住时机趁机再教学生几个新单词, 电脑室, computer room, 餐厅, dining room, 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 学生不但兴趣高, 而且由于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记得非常牢固。而且在这些场地的变换中, 学生也熟练地掌握了新学的介词:in front of, behind, beside等。学生前后左右地站位、练习, 充满了欢乐。

可见, 为学生提供有效、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总之,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转变思想,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学生学习的语言情境、钻石教材、勇于探索,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死记硬背, 强硬灌输方式常常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烦, 甚至使学生在学英语这条路上收住脚步, 畏难不前。因而,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多渠道、多角度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活学活用, 学习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才能积极投入, 觉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兴趣,自主,情景,合作,活动

参考文献

[1].董洪亮, 《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2003

12.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13.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中心完小 田群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老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师者,授业,解或也。”教师多年来一直扮演着严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真理与智慧传授者形象“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世人眼里的老师,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拼尽全力燃起自己微弱之光,却使自己变为灰烬,默默又暗淡。流泪的红烛体现了教师行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角色,又让教师成为一个施予者,只有单项给予灌输,没有双向互助,教学相长。过去传统基础教育课程明显确定性,即: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又使得老师成为“教书匠”。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劳动。教师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传统教师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智慧的化身,是神圣的长者,是权威的领导,是教学的中心。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颁发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一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倡导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留有创造的空间。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标准》在课堂实施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学习,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积极探索和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应积极地看、听、想,适时地指导,点拨。同时培养学生自由。因为只有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能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身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真理和智慧永远是蕴藏于尚未被发现的知识背后,老师带领学生全力去挖掘探索,才是最高理想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老师更是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灵支持源。允许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答案的多样化,教师不仅要无私奉献,更应重视自身发展,学会终身学习,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焕发动人的光彩。学生大胆质疑给老师带来挑战!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朝代,网络时代,不仅知识面广,而且 思维活跃,他们常常以独特的感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童言无忌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新时代的教师,就应以学习者形象代替无所不能者的形象。

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后都有“想一想,做一做”的练习,这就强调了参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均等,给学生一个创新的领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以生俱来好动和喜成功的心理转化为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创新,在这过程中,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着力培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执教者变成组织引导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转换角色,激趣创新;社会课堂,不断实践创新;合作学习,善于创新;感谢知事实,激发情趣;寓教于乐,诱发想象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假如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谢兴趣,那他就没有学的欲望,更不谈上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都强调:学生是鉴赏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劳动的浓厚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体现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转换角色,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无趣为有趣,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懒动手为我要做,在议一议,做一做中,通过动手使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课是以劳动实践为特色的课,老师既要深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带着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劳动课补充新的内容活力,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增长实践知识,加强锻炼,其次在劳动实践中自主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带领同学们去采访农民伯伯,搞一些社会调查,多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劳动的本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素质,培养了解创新的意识。俗话说,猎往前,鸡往后,各有各的法。在社会上大显伸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视野„„”倡导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才会产生新的冲动,创新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创新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面吏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这也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其实,小学教学中,不仅是语文知识及其他知识的综合,还是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精神的阵地,我们首先得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学语文”教学观,建立新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积累充足文学知识。

所谓想象创新精神,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创新,是在已知的事实或已知的观念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显而易见,认识事物,感知事实,激发情感,是培养想象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中,必须不怕麻烦,先带学生认识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引导他们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创新。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生活。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游戏,寓教于乐,有利促进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诱发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社会化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想象创新,让孩子在游戏完成,他们会感到轻松愉快,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我在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习作时,首先我组织一次植树活动。那是在3月12日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在植树时,我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天气、小树、大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干。在表演中,我引导学生把小树当作不树植好,给小树浇水,浇水前小树的无奈,吸水的贪婪,喝饱后的满足都一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惟妙惟肖,充满童趣。同学们植树的场面,就更显得活泼自然、落落大方,情真意切。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小树的热爱。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的教学走向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活的广泛天地,既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便宜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想象创新的感受力,使学生某些潜在的能量得到空前的释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改飞想象,学习时轻松愉快,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和培养,特别是想象力的培养,水到渠成,潜移转化。学习课变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乐园。

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同时心理研究也就告诉我们:积极情感能产生感驱动力,鼓舞孩子们去行动。“情感教学也就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教学的“情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近年来,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题,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就是一种学会 思考的教育。而学会思考的核心则是在于提出独到的问题。然而,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材是绝对范本,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教材说的必然是真理”的观念长期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使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对教材的崇拜,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想,也不习惯向老师和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破除这种“权威”和:“习惯”。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学生一起经历质疑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进下一步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氛围和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着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目标结构。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 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无拘无束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维,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思维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评价具有检测和激励等功能。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如果学习评价操作不好,不仅不能发挥它的功能,还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认真研究评价策略,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

14.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四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中产生创新的意念和灵感,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笔算:800÷400为8÷4,并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种创新。在老师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

四、加强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逐渐发现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中含有约数3、7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至少两人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这种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不仅有益于探究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发展。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讨论,是“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在“自学”中自觉去了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单位“1”的含义时,教师可预先发学生每人一张6只熊猫图纸,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操作并讨论:可以将6只熊猫怎样分,每份是几只,占整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然地得出同样的6只熊猫,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导致每份的只数也不同。这种讨论学习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而且可促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各种灵感,培养创新思维。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5.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五

一、有关直线系在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旋转、平移之动态思维

则:Δ=(18k)2m-36m+36m2≥0,∵m>0,∴9k2+m-1≥0对一切k∈R恒成立。

∴m≥1-9k2,而1-9k2≤1,得m≥1,又∵焦点在x轴上,∴m<9,∴1≤m≤9

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用纯代数的方法(静态的思维)去处理。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试着去抓住“总有公共点”,也就是说无论直线它的状态如何,始终都与椭圆有公共点,换而言之,就是不论k为何值,m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时,都会使得直线与椭圆有公共点,而k在实数范围内取值变化时,就相当于某一直线按一定规律的变换着,问题是怎样变换,从方程y=kx+1分析,它代表的是一簇恒过定点(0,1)的直线系,而该直线系又可以看作是过定点(0,1)的某一直线绕着该点旋转所形成的,而“总有公共点”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为:无论直线旋转到什么位置,都要与椭圆有公共点。再结合分析几何图形,反问学生,要是该定点(0,1)在椭圆的外部的话,会不会出现“总有公共点”呀?如下图所示:

二、有关曲线性质中存在的动态思维

如椭圆的圆扁问题、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开口广度问题也会涉及到曲线的拉伸与压缩这种动态思维过程。如下例,供参考:

例2.已知:斜率为2的直线l过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右焦点,与双曲线的两个交点分别在左、右两支上,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析:学生一般来说很容易想到的是利用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组,从而根据两个根符号相反来解决。略解如下:

这也是我们学生必须掌握的代数方法,解法思路中也是用地道的静态思维处理的。

前一种方法是代数中的静态思维的一个体现。后一种方法充分抓住了“存在点”即可设定为“点的运动”来观察其中所涉及到的量“角”的变化,再充分利用了椭圆的几何特性,椭圆的“压缩”与其离心率的变化关系来解决。

总之,我觉得在解析几何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点动态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上面三例中另法思路中看上去不像正规的解题之道,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更加深入、彻底,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以上僅代表本人不成熟的想法,不详尽之处,请各位多批评指正。

16.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六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7.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对新鲜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行为;求知欲是人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进化”时,讲到鸡的祖先是原生野鸡时,有些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我的曾祖父、父亲都是秃顶,而祖父却没有秃顶?”„„ 这些问题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却又与书本知识有关联,此时,我总是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互相探讨一番,或者先将问题带回家思考,下堂课再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才将问题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由此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进行巧妙的设疑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先问学生:你们吃过糖醋蒜吗?它们是怎样淹制的?为什么蒜会变得又酸又甜?这些问题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再引入“水分代谢”的内容就非常轻松了。又如讲“输血和血型”时,谈到19世纪,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他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因输血而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惑不解,这时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明显集中起来,都急于知道输血救命和送命的道理,这时再讲解相关内容,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

二、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 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

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所以,当我在有意无意间发现了“创造型苗子”后,我的做法是:有的让他当生物课代表,有的吸引到生物兴趣小组,有的让他跟我一起做准备实验;有的让他从家中按要求带一些实验材料;有的课堂上多提问;有的课后指导他们多看一些生物科技书籍;有的让他们参

用心 爱心 专心

加生物小论文、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 „„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其他学生,尤其是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创新意识都非常强烈,参加的各种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非常突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高中教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一节内容时,可提出设问:“同学们知道,在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6条,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必然会答:“在后代个体中染色体数目将不再是一个恒定数值,由此引出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这样安排,要比直接向学生灌输减数分裂的概念容易理解,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学生的 逆向思维能力。

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辅射型思维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学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练习,尽可能多地出一些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开放性练习,从而促进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储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如在讲完条件反射后,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往往是:什么叫条件反射?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唯一所希望的是得到与“标准”一样的答案,较少关心其学习思考的过程。其结果是抄书本上现成的相关内容,学生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反之,练习题如果换成: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设计一个条件反射建立和消退的实验。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空间立即被扩大,在解题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们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办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通过实验,显示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现实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在校长座谈会上的讲话稿下一篇:特殊的母亲节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