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2024-10-10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精选14篇)

1.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一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小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作了一下小结: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强大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什么是“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二

一、制约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的因素

1. 学校生源构成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制约。

近年来,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由“分流学生”、中考后未被普高录取的学生、社会招生三方面构成, 学生情况比较复杂, 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不浓厚, 自控能力较差, 导致学习基础薄弱。在语文学习方面, 尤其是在句、段、篇章、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等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够好, 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2. 学校课程体系对语文教学的制约。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 在其课程体系设置上更注重专业课。由于专业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学生上文化课时, 自然而然地会和专业课做比较, 两相比较就会觉得文化课没有专业课“好玩”。同时, 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教学模式, 使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提不起兴趣。再加上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 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 行为习惯差等原因。教师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纪律, 必然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自身因素的制约。

多年的教学, 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忽视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 当然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

二、中职学校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通过听、说、读、写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个人素质, 发挥中职语文课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学习不仅要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修养, 而且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 学好语文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因为未来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人际交往能力中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表达能力包括清晰、连贯、得体的口头表达, 第二语言的学习, 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使用, 讲究书信、留言、事务函电、广告宣传、哀祭喜庆艺术性的书面表达, 以及目光接触、空间距离、手势姿势等非言语性的表达技巧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离不开语文学习。

三、中职学校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

中职学生如果仅有一技之长, 缺乏一定的语文素养, 就会缺少某种文化精神,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往往会遭遇更多的交往障碍和心理思想瓶颈, 将严重影响专业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

1. 从习惯入手, 从基础做起, 持之以恒,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必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入手, 从基础方面做起。例如,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笔者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书写不工整、语言表达不清、阅读识字量较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对学生提出三点基本要求:人手一本字帖, 每天坚持练字一页;每天上课时进行三分钟课前演讲 (演讲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每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写一段文字。同时, 上课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字典, 上课或自习期间遇到不认识的字词, 必须查阅字典, 以培养学习中勤动手的习惯, 并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每周自习中抽出一节自习课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时间保障, 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通过不断的课外阅读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在内心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事实证明, 学生对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很乐于去做。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他们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树立了自信, 逐渐产生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2. 结合学科特点, 进行专业渗透,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中职学生终究有走向社会的一天, 找工作时要填表格, 要写应聘信;面试时要大方、灵活应答;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因此, 中职语文要注重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例如,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模拟专业实训、就业面试、工作现场等场景, 展开情境对话, 让学生从熟悉的内容中建立口语交际的自信, 进一步消除对口语交际的恐惧, 逐步训练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应用文“条据”时, 可让学生先结合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 对常见条据知识进行回顾, 然后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规范条据的写作格式。结合学科特点,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入手, 开展语文口语表达训练和书写规范训练, 既可加强语文教学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服务, 又可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3. 结合课内外阅读, 融入学生生活体验, 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要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因此, 学生学习语文时, 应当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积累, 经常让学生欣赏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言, 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 整理成文, 甚至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学, 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鉴赏中融入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 在欣赏中领略人文精神, 陶冶情操。比如, 学习《我的空中楼阁》时,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说说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 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作品与现实生活事例相结合, 让学生结合对照, 产生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和认识, 从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4. 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校中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团体, 这些团体是学生某些爱好兴趣的集合体。学校可以对这些学生团体加以引导, 通过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开展一些与语文素养培养有关的活动。比如, 爱好书法的学生可以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爱好摄影的学生可以进行摄影创作展览, 爱好演讲的同学可以组织小型演讲比赛, 等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又可以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多方法和途径。

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语文老师要着眼长远, 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把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为中职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相梅.浅淡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 2008 (11)

[2]张莉.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41) .

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三

语文小学生语文素养素养是指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自身在某一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能力以及达到的一种水平。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拓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能够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作为一名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作为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首要问题。笔者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根据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对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小学生的素养进行如下分析。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一些教师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谈论都是空中楼阁。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双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的培育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是在农村学校,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辽阔的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扩大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意识。语文作为我们的国文,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几本小小的课本所能涵盖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走出教材的理念,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但我们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积累,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作为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资源。如图书,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作为家庭,应配合好学校,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支持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于语文学习的事。如多看课外书,坚持记日记等。此外,还应多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与社会中去亲身体验感悟,让学生的学习能回归社会,回归自然,也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让学校、家庭、自然、社会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4.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篇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教师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以特有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因此,要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得不断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增长自身的文化修养。

(一)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

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真诚的事业心,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学生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尊严,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工作。

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展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规划自我。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和权利。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

第三,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让弱势群体得到同等关怀和帮助是对教师本身素质的考验。对于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样貌、不同智力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第四,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当学生出现过错时,教师不能随意指责、批评甚至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学生。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便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处理问题时就不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沮丧的心情,一起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就会包容学生的的过失。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尊。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最真诚,慷慨地赞美。这一点点的赞赏就象一点小火花会燃起师生之间友谊的火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区别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在教学中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从而占据学习的主动性。这也能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一次勇敢地发言,一次用心的作业,一次微小的进步中挖掘学生的优点,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

第六,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成为新时期教师工作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贯彻科学人文精神,努力读书和

5.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篇五

一、夯实基础,奠定文学素养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学习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就抓紧具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配备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书,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系统了解,并要求学生在早读课,课余时间加以记忆,加以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散在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朋考试卷,知识竞赛中出现,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话题作文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二、名著诵读,提升语文能力

(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6.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六

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畅所欲言,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态度要和蔼可亲,在课余时间要与学生多谈话,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学生的家长、朋友,教师是可以信任的。最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充分地尊重学生,时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宽松、和谐、良好的教学气氛就会让学生放松下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对知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如在板书一课生字的时候,我无意中把“命令”的“令”的读音写成“lin”了,马上就有一名学生举手了,我示意他说话,他说:“老师,“令”应该是后鼻音,你写错了。”这时,我注意到了,还真是错了,然后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训练学生质疑知识的大好机会吗?这样我没有和部分教师一样说是自己故意出错的,或者有意识地给这个音加上一笔就完事了,而是表情严肃地对学生说:“老师要表扬小飞同学,因为老师在写字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而小飞同学及时地给老师指出来了,让老师改正了这个错误,老师还要谢谢他。”说完,我就为小飞同学发了一朵小红花,这个时候其他的学生都拍手鼓掌,赞扬、艳羡的目光随之而来。从这以后,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越来越多了,敢于质疑的、创新的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重视学生在良好课堂氛围中思维能力的训练

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求异思维的形成。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看法,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我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不动?他完全可以打一个滚,或者喊一声,这样他可能就会活。”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他不能暴露目标,要不就让敌人发现了。”“这说明邱少云的纪律性很强。”“邱少云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是个大英雄……”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我都积极地给予了肯定,对于说得好的,我给予小红花作为表扬。同时对于不同于准确答案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收到了意外的收获。再如上作文课《假如我会克隆》时,学生讨论得很是激烈,有的说:“要克隆爱因斯坦。”有的说:“要克隆姚明。”但是有一个学生说:“我要克隆老师您。”我很是吃惊:是否定学生的观点,继续教学活动,还是抓住机会让其他学生给出答案?我选择让其他学生来进行探讨,所以我说:“为什么呀?”来适时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因为您爱我们。”“因为您关爱我们。”“因为您像妈妈。”“因为您是我们的好朋友……”一个个各抒己见,大胆“表白”,让我看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被学生那稚爱的回答所感动了。

四、努力钻研教材,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上都为教师留有了一定的空间,就是让我们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学完之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在胜利结束战斗之后,战友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对邱少云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能给这篇文章续上一个结尾吗?学生听后,顿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感叹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同样在许多的课文教学中,我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五、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心灵是既敏感,又脆弱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信任自己,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众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如红军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现在生活富裕,不用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了。”有的说:“要时时忆苦思甜,方知今天生活的不易,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还有的认为:“过苦日子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有的说:“只有时时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们才能够珍惜今天的生活。”我听了并没有马上给学生下定论,一方面肯定了学生多样性的答案,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学生极端的答案我给予了适时、合理的指导。无论如何,教师都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这样的话,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七

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1. 抓特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就应当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 充分利用汉语言的独特魅力, 依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易于动情的特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抓年龄特征。小学生表现在学习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好动、好奇心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勃发的盎然兴致中开始。比如, 在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时, 除了让学生用耳听、用眼看外, 还要让学生动口说出字的笔顺、词的意思、句子的意义, 并联系生活和熟谙的事物识字、组词、造句,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抓个性特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明差异,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明确认识学生之间在个性方面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努力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提出不同的问题,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 让学有所困的学生完成基本练习,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练习;在记叙文的习作练习时, 只要求学困生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写出内容生动的作文, 要能说明一个道理或有教育意义。

3. 分小组,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情况, 采用异质分群法, 划分学习小组, 让学生合作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使他们在互助中学习, 在合作中增智。

4. 巧引导, 启发学生探究学习

小学生在探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限于他们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原因, 不可能全都无师自通。语文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探究过程, 在他们心求通而不能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疏通学生思维的塞流, 拨正学生学习的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信教师把握住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差异与心理方面的特征, 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精心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恰当地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去听的兴趣, 使学生广泛听取老师, 同学、家长的意见, 要求老师上课要有趣味性, 听为听、说、读、写能力之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成功, 从而充满自信。听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 让学生做到细心听, 用心听, 学会倾听,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这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 教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要学会尊重对方, 姿势端正, 有点头、微笑之类的眼神和表情, 别人说话时不要随意打断, 不得讥笑或进行人身攻击。当学生渐渐感受到倾听的魅力, 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生动, 更加精彩, 我们的学生将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学生说话能力化培养, 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要让学生有主动谈话的意识, 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要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善于引导;要采用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的说话方式, 多表扬, 诱发学生良好的说话情绪。其次, 多开展课内说话训练, 以说明理, 引导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根本途径。再次, 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 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可以结合课文中各类语言特色, 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和课堂外的说话实践;经常举行以说为主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并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 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 提高他们的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是语文学生的一把钥匙。读课文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 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内外结合, 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其次,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给介绍符合他们接受水平的读物, 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 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量, 开拓他们的思路。

4.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激发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 因此, 教师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作文, 这样他们的写作兴趣会随之而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写作方法, 更要对学生的构思进行科学指导。首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内外读物, 从中吸取营养, 享受收获的喜悦, 只有读写结合, 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其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对象为主, 引导他们写自己所想的内容, 从而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再次,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通过实际体验来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最后, 教师的批改方法要灵活多样, 讲评要及时,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8.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8-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当今时代的高中教师不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的。现在的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广泛,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而且多数同学都掌握一些信息技术,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不掌握一些信息技术,讲课依然是墨守陈规——“一个课本一张嘴,外加满身粉笔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感,而且会觉得老师与这个时代脱节了,无形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深了,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要求高中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那么如何才能具备这些素养,并不断提高呢?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一方面聘请外地专家对高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从基本的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课件制作,到编程和网页制作。另一方面聘请教育发达地区一线高中教师举办讲座,讲述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取得的成效。这样的培训,效果明显,如今年我们当地教育局聘请了北京的韩玲老师和青岛的刘霄老师对我校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使很多老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受益匪浅。特别是刘霄老师,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而且他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如他通过网络、微信与学生、家长沟通,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既很好的完成了班主任工作。又因其深厚的信息素养赢得了学生的青睐,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从而成为了名师。这样的培训使我校老师深受启发,培训后大家都积极地用起了“班班通”,学习PPT制作,一些中青年教师也积极的参加了微课比赛,其效果显而易见,那就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校本培训。

(一)由本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如我校于2013年底由本校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了“班班通”使用、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后,大部分教师开始着手使用多媒体教学。

(二)由本校赴外地学习归来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教师一方面本身就是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习了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学习了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课堂的应用,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培训对本校教师影响很大,尤其是赴香港学习归来的教师讲了他们的心得体会,在香港,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新的多媒体教学已取而代之成为常规教学。作为高中教师的我们还能一味的抱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吗?于是多数的教师开始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三、学校帮助教师克服心理障碍。

说实话,大多数高中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动,学生极其被动,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可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了,也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改下,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如何引导?那就需要大量素材,而如何获得素材?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查找、搜寻,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可是,好多教师根本不会用,不知怎么用,甚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一种畏惧感,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难以组织课堂、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所以,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努力,来克服教师的心理障碍。如学校采取“一对一结队”制,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队,老教师在课件制件、多媒体应用上向年轻教师学习,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向老教师学习,当然,学校也应采取激励机制,对进步大的教师给予物质、荣誉奖励,以此激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学校也要适当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如要求高中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多媒体教学课,教师为完成任务就必须学习信息技术,久而久之,将成为习惯,也就如同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也就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也结合,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高中教师自己积极学习。

现今,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瞬息万变,作为高中教师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不仅终生学习专业知识,也要终生学习信息技术,终生探索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尤其今天的学生跟过去任何时候的学生相比,对教师来说都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有非常强的主体性。他们的知识性和社会性也是过去的学生所不具备的。所以,作为高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准备大量的素材,这就需要老师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能随时上网,随时利用搜索引擎,会自己制作网页、Flash动画。熟练掌握课件制作,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总之,培养高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高中教师本人,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一定要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当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文《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2]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章慧敏、傅德荣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9.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篇九

李刚

前言

如今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有“少、慢、差、低、费”现象,教材在不断改进,学校教学硬件也逐渐现代化,学生整体素质比过去强,但英语教学为什么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呢?虽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英语教师的身上。强兵受训于强将,高徒受益于名师。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教师以及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英语教师的素养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当下英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呢?最基本的当然是:具有坚实的语音、词汇、句型以及语法等专业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本技能;娴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不同角度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除此以外,你还要表现出:既是知识的组织者,又是智慧本身的化身;课堂教学与活动的向导;既是研究者,更是学习者。当然,英语教师素养的提高包括多方面,如思想、教育、科研、专业、身心素养等方面,本文仅从如何提升中学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角度谈几点想法,即通过五项举措——更新观念,实践创新;学习完善,培养科研意识;训练提高,锻造专业技能;交流改进,了解沟通;勤于动笔,教后反思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实践创新

观念就是认识问题,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怎样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如何树立新的学生观,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英语教育如何渗透情感智力教育?怎样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如何对待英语学科“学困生”?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教法?如何重视英语学法指导?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布置、批改英语作业?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我们重新认识、认真思考、深入探究,找出更好的办法。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我是知识的拥有者”、“我在学生面前至高无上”的想法,要多反思教学,多作自我批评,多向学生们请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门艺术,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真正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这门艺术领域里,教师如果只是因循守旧,前年教案去年抄,去年教案今年用,而不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未知的新境界,增加新知识,学生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中学英语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中小学生的大脑没有固化,短时记忆能力强,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自我意识不强,活泼、好动,勇于表现,学习主动性强。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开展他们喜欢的一些教学活动,如英语歌谣、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短剧以及英语歌曲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英语教师要多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我们英语教师的试验田,务必立足课堂,立足教材,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达到新的英语教学境界。

二、学习完善,培养科研意识

一位不善于学习的英语教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外,自身不学习也不可能体会到学生的学习规律。我认为基本理论要笃学,本职业务要深学,修身知识要勤学,急需知识要先学。专业知识是一名英语教师外在美的依托!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人文等通用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建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完善的学习使教师能积极提高自我科研意识,不断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和自主科学研究,从而改善自身英语教学质量和探索英语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是英语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在英语语言教育界,“教师发展”、“研究型教师”等概念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国际潮流,要使英语教师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与兴趣,使他们意识到科研能力对一名教师的重要性,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内在要求。科研与教学是相长的,不会进行科研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因为他不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就不能使之改进。许多英语教师会把科研神秘化,将其看作是一个困难的、高不可攀的活动,不敢轻易动手,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其实,每一名英语教师都能进行英语教学研究,关键是要掌握教

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此,英语教师就要系统地读一些有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书,特别是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的好文章,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这些文章,观点新颖,思想深刻,读后肯定受益匪浅。总之,英语教师要自主地学、用心地学、创新地学,做学习中的有心人,要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三、训练提高,锻造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英语基本技能与专业教学技能。基本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具体来说,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能听懂英语作为母语的人讲的简单的生活对话;能听懂一些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说的能力包括语音、语调标准;口语流利,能和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对话;能轻松用英语组织教学和讲述与学校相关的英语事件。读的能力包括能阅读英语原版小说,能迅速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信息,掌握阅读理论和技巧。中学英语教师应能够完成英语论文的写作,熟悉英语应用文的写作,当然还要能清楚流畅地板书英文。能够准确忠实地翻译简单的英语文章,能口译简单话语。在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中,说和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说和写都是语言输出,而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输出是他们第一手的语言输入材料。

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分析理解运用教材的能力、课堂设计能力、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等。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能用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全面深入掌握所教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善于了解学生学习、思想情况,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规范;能绘画制作教具,利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能教唱英语歌曲,编写和导演英语短剧等;能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大纲的要求,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与任务。

训练提高主要是指专业水平的提高。对英语教师自身来说,假如不注意自我提高,听说能力、词汇量等就很容易下降。我们决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学历,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英语教师必须做好,要求学生做好的,英语教师必须做到完美。如你要求学生英语书写认真、整洁、流畅,自己就必须练就一手美观的英语书法,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你要求学生读音正确,老师自己必须读得不仅准确,还要地道。总的说来,英语教师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

力,多听英语原声录音带,模仿标准语音语调,多读英语课文,培养语感,苦练教学基本功;要定期举行全校英语教师均必须参加的英语演讲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督促英语教师整体口语水平的提高,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长负责全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责任重大。组织“以老带新,结对帮扶”活动,使富有经验的老教师能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资源跟年轻教师共享;要定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如利用假期时间对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培训等。

四、交流改进,了解沟通

语言教学是外向型的。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多学习,不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交流才能产生启迪或省悟,交流才能发现不足。我们可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片断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技艺。我们应该向同行学习,既可以向名师学习,又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老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要“走出去,引进来”,多外派英语教师去听公开课、示范课,参加研习班、培训讨论会等,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

了解沟通是指教师、学生之间的了解沟通。语言教学离不开情感活动。英语教师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所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平时,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和学生聊聊天,通过聊天的方式多接触他们,往往许多“教然后知困”就会“得来全不费工夫”。

五、勤于动笔,教后反思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教师如能坚持在教后将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机智、教学偶得和各科学习所悟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能够防止许多经验和教训流失,更能在聚沙成塔般的情景中感受和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不断提高自己。教后动笔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写教学后记,二是写教育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财富,能让教师终身受益。三是写教学随笔。四是多动笔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加以总结、升华,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好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教学的自我反思,是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可分为教

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而教后反思往往是反思中最具活力的时刻,主要是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或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和创新?等等。要形成撰写教学日志的习惯,自拍教学录像进行自我观察,找出与同仁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合作发展,共同进步。

客观地说,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脱产学习和进修自然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英语教学资源和有关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教学的同时寻求各种机会逐步进行自我提高,如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书籍和刑物,撰写论文和案例,参加教研室等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展听课、评课等校本研训,进行小课题研究等等。事实上,这种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式显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对英语教师整个专业发展发挥了更为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期待着在教师专注地提升自我的同时,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让我们一起积极地创造条件,提高校本研究活动的质量,以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10.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十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提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挑动学生心目中想学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我采

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课题,在板书的时候,我故意将鱼游到了纸上,写成了鱼画到了纸上,学生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鱼是活生生的动物,只能被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了纸上了呢?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的希望学习课文,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同学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效果会好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一)内外结合,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结合语文课的教学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且还要将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视野,二者相辅相成,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就先布臵学生读《东周列国志》,同学们在学课文之前,对廉颇、蔺

相如就有了一些了解,课堂上兴趣盎然,对蔺相如、廉颇赞叹佩服不已,知道《东周列国志》里不仅有他们的故事,还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在教学完《丑小鸭》后,教师就安排学生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如《皇帝的新装装》、《海的女儿》,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有了进一步了解,班上兴起一股安徒生热。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探索的目光自然地转移到课外阅读中。

(二)家校联系,多方合作培养读书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不仅自己要读书,而且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阅读体会,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和最大激励。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如果当时你站在悬崖边看着普罗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

(一)快速浏览法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为的是能在加强学生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更加自信、更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之中。

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

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一文,介绍了雷雨前后天气的巨大变化,在雷雨没来之前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相反,在雷雨之后“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了起来。”在这里就有两幅图片非常醒目地展现在课文中,雷雨来前的文字下方是一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关上的图片;而在雷雨过后的文字上方,是一幅天蓝气清、彩虹高挂,小朋友正把家里的窗户打开的图片。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大致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图片的快速过目能给快速阅读带来帮助。

(二)经典名著推荐法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

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善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三)圈点批注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也就是说,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评价手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11.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08—001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国呢?

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擔。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清代大教育家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养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别人交流,商海谈判、演讲、写请假条、留言条等等。如果语文学不好,你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语文与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是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一些数学研究生到后来出不了成果就和语文基础弱有关。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目军侵占东三省,让当地人民学习日语、讲日语,就是要从精神上麻痹中国人民,从而达到彻底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刻》里写韩麦尔先生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本民族的语言,就是拿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江苏省实施新高考模式后,语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功课产生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教语文的你。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语文老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朋友、弟弟、妹妹,和学生交流情感,从而让学生热爱老师、信任老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当学生喜欢上老师了,他们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上的课。第二,让学生展示自我。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在人群中都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尊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精讲,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他们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让课堂美起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和同学们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美的课堂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了,他们就会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勤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有关资料,从而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样课前预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认真听。在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明白对方讲话意思。除此之外。还可以从音乐、广播中汲取文学素养。

(三)积极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家庭中、社会上,要鼓励学生与人积极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也会得到提高。

(四)广泛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

(五)大量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文章,身边新鲜的人、事、物、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名言名句等,随时发现,随时记录下来。以日记或周记的方式经常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提高了。

四、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课堂教学当然是主阵地。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12.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职业生涯,综合素养

一、前言

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知识新、观念超前、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高, 热情上进、充满朝气, 思维活跃, 专业基础厚实, 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是, 大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 缺乏教学经历、教学经验不足, 导致教学效果不高出现“两高一低”的普遍现象, 即学历高、职称高、教学水平低的现象。再加上他们教学任务重, 科研经验少, 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 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部分青年教师受周围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他们的思想容易脱离实际, 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 加上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动摇了一些青年教师最初的远大的理想信念, 加上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自觉性都较差。经常迟到、旷课, 坐在教室里不认真听课, 玩手机, 睡觉。自理能力差, 缺乏一定的上进心, 进取心, 注重眼前利益。导致青年教师面对教学对象无所适从, 使他们对教学工作失去了信心, 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希望,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获得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注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全民阅读”“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党组织”等字眼的出现, 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目前, 在政府的引导下, 阅读人数越来越多, 阅读率也越来越高。有人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呢?

首先, 要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掌握科技发展信息。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 把它们尽快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其次, 要坚持经常性的学习, “生有涯, 而知无涯”, 每一位教师都应审时度势,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将朴素的“活到老, 学到老”“学习, 学习, 再学习”的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不断学习包括与本专业接近甚至是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的知识储备, 丰富个人的知识库。

第三, 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教师不断地从事教育实践, 在学习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凝炼我们的智慧, 修炼我们的品德。经验证明, 一个人一生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90%以上是在实践中学到的。所以, 青年教师一定要克服等、靠的懒惰思想, 要主动学习。青年教师应该主动去听老教师的课,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极为重要。因此, 要抓住时机,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不能满足现状, 要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同时, 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的, 也是高职教师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最明显的特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学生毕业直接上岗,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是“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 又能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要想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三、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必先自敬, 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 正人先正己, 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1.乐业——爱岗敬业

敬业爱岗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天职和本分。爱岗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一个人, 只有爱上了自己的这份职业, 他的身心才会融合在其职业的行为中, 他才会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这份工作的幸福、荣誉和责任。敬业, 要做到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敬业, 而是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敬业, 这种内在的精神, 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强大内在动力。教师通常被比作是红烛、春蚕、园丁等。但是, 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 而应是一个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要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作, 辛勤工作, 爱岗敬业, 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

2.爱生——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热爱学生,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英国诗人雪莱曾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教好学生,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气质、兴趣爱好、性格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为师德的核心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 所以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不以家庭出身、智力高下、成绩好坏分优劣, 对不同学生以不同的鼓励。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平等、尊重、信任等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 才能养育学生的美好人格。

3.律己——言行为人师表

言行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具体表现。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教师的思想、言行、着装就像一本立体教材,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修养真正达到为人师表的地步, 那学生就会“不令而行”。比如, 上课从不迟到、从不提前下课、从不把手机等联系工具带进课堂。我觉得,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去要求学生。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不起眼的小事, 却能够直接、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闪光点, 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 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 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反省和检查自身的问题。

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是指教师个人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外部机遇与制约因素, 确立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等。青年教师有无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很多青年教师刚踏入社会, 走进工作岗位, 有时很容易迷茫, 产生悲观的情绪, 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 不知道离成功有多远。由于没有制定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什么时候我该实现什么目标,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好好的思考过, 所以就很被动的去工作和学习, 因此就出现该去努力的时候没有去努力, 该去争取的时候没有去争取, 当时间一年一年的溜走而自己还一无所获时, 才知道自己又浪费了许多时间和机会。因此, 年轻的教师们了为了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更绚丽的色彩, 为了让曾经使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尽快的实现, 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对自己的人生好好的规划, 让自己成为时间和机会的主人。这样, 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而且当我们一个个的目标被实现后, 就会更加的有信心和动力去走完没有走过的路程。所以, 对于踏入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但又有很多机会的年轻人来说, 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让自己从这个规划中获得一份宁静和一股前行的力量。

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更快更好地成为优秀教师、名师。这可以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了解自己每阶段该实现的目标, 可以促使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努力的去奋斗, 当教师每一目标实现之时, 也是学校成果丰收之时。

五、结语

青年教师应从各方面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要转变观念, 教学相长,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在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 要具备以多样知识为结构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要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以追求学术的卓越。在教学方面,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了解教育学,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深入钻研教学理论,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技巧, 同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放眼未来, 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做一名合格的优秀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蒋红.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与对策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54-155.

[2]芮继刚.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2) :67-68.

[3]张少华, 石义林.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39.

1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十三

禄丰县腰站小学 吉本华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来,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都在10万左右,在这些惨死车轮的亡魂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占20%以上。这些每日数次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以步行、自行车为基本交通方式的中小学生,由于涉世浅,判断能力、行为支配能力低和生理心理素质未成熟等特点,极易诱发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后果,不仅直接造成学生的人身伤亡,而且使无数个幸福家庭片刻间支离破碎。因此,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问题已成为被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辖区下设8所完小,有5所地处320国道线旁,每天有近千名学生上学、放学都必须途经320国道,不少学生还要横穿公路,交通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我校多年来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四制”(路队制、路长制、戴小黄帽制、护送制)活动教育,取得一定的实效。下面就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素养谈一谈我校的做法:

一、完善安全管理网络

1、层层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学校要始终坚持综治、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完小综治、安全工作完小校长负责制,切实抓好校园综治、安全目标管理,学校与辖区完小校长签订综治、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完小校长与各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完小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与学前班幼儿家长签订《接送 幼儿协议书》,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真正做到目标具体、职责到人、奖惩分明,形成层层落实的安全管理网络。

2、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建设。修订完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学校安全预警及应急人员工作水平,确保应急预案操作科学、流畅、有效。

二、营造安全育人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良好的学校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培养按章、依法做事的良好习惯。学校要给予经费保障,用于添置活动设施,以及对这项工作抓得出色的教师、学生进行专项奖励。做好安全教育图片展板,办好红领巾广播,“安全小卫士”栏目播放优秀学生、路长事迹,“红领巾监督岗”栏目,则对学生行路中的问题进行点评,“法规学习”栏目专门连续宣讲道路交通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将警示句和标语书写在校园内的墙壁上,一进到校园里,就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浓郁的安全育人氛围。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专题总结,表彰做得好的学生和路员。学生中评选的“安全文明星”在国旗下发言,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三、安全知识进头脑,注重多渠道整合

1、上好安全课。我校就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课,上课表,进课堂。并做到“五有”即有授课计划、有备课、有授课教师、有对学生安全知识的成绩检测、有工作检查评比。期末对学生安全知识、有关法规进行检测,其成绩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内容。

2、学科交互渗透。《品德与社会》课:通过安全事故图片、数据,结合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安全等课程内容,教育学生要守法、讲秩序、讲规则,有责任,珍爱生命,自觉养成懂安全、讲安全的行为习惯。《语文》课:针对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心、审美、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开展讲故事、专题演讲、写文章等方式,加强对安全文明的认同感。《数学》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安全有关的数据。例:李老师执教《统计图》一课时设计:一上课,李老师用小黑板出示了一组数据:2007年一季度,我县共发生交通安全事故13起,造成人员伤亡15人,直接经济损失135万元;二季度,我县共发生交通安全事故12起,造成人员伤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71.5万元;三季度,我县共发生交通安全事帮9起,造成人员伤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53万元;四季度,我县共发生交通安全事故15起,造成人员伤亡19人,直接经济损失205万元。在同学们的一阵猜测和讨论后,老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能根据以上数据画出相应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吗?你从中又能发现些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了自学,经过近20多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开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有的用条形统计图,有的用折线统计图,非常醒目。一位同学说:“老师,我们从这些图表中,发现在2007,我县交通安全事故共造成49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64.5万元。”“我们发现在一、四季度,是交通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可能与外出打工、返家的人特别多,交通运输繁忙有关。”还有位同学说:“车祸猛于虎。我们要告诉驾驶员叔叔任何时候都要注重交通安全,特别 是运输繁忙时更要小心。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的安全意识得以增强。音乐课:师生自编《安全歌》、《小学生安全行路歌》等歌曲,在校园广泛流传。美术课:每学期,都要进行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漫画、卡通画比赛。体育课:针对容易发生事故的行为进行矫正,并进行演习。例五年级体育老师设计一条长20米的直角形的线路,转角处只容一人通过,其他路段只能容纳两人通过。将学生先分成10个人一组,两组一起分两头同时向对方终点行进,从开始到组员全部到达后为小组花去的时间,时间最少的取胜。游戏规则还要求,凡是在途中发生冲撞的,或越界出线的,必须回头重来。在游戏过程中,两个小组必须统一指挥,遵守规则,在转角处,一定要约定通过的方式,这样才能最快速度通过。否则,“欲速则不达”,两者俱“伤”。同学们在做完游戏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守规则是万万不行的。“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可谓至理名言。

3、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评、漫画评比等活动。一年一度的安全知识竞赛可以让同学们火一把。抢答、笔答,甚至有附加文艺表演,使枯燥的安全知识成了大家表现的好素材。每期一次的安全手抄报展评、交通安全漫画评比活动,吸引了无数同学。可爱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多样的表现,往往让评委老师们赞叹不已。这也为学生应用安全知识、自我检测、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好的载体。

三、持续活动,提升安全理念

每年的三月、九月,我们定为学校的安全教育月,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请校外辅导员讲有关安全知识。学校给学生播放一些交通 事故录像,通过惨烈的场景、悲痛的画面,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醒自己穿过公路时和在路上行进时,千万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逞一时的“小英雄”。还特别安排交通意外模拟训练。学习如何应对紧急事故,学会自救与他救的能力(如人工呼吸、止血、简单包扎、向外界求援等能力)。我们组织学生自编自导以“安全、文明”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舞蹈《小黄帽》、相声《礼仪之邦》、小品《放学路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受到了社会好评。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横穿公路,我们在校门口的公路上,由值周教师、班主任等为学生隔起一条临时通道,每天放学护送学生安全的过公路。

四、家校联手,安全教育辐射社会

以“小手拉大手”活动为延伸。学校组织“安全文明”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演出,学生带着交通安全文明公约向他人宣讲,通过多样的活动把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带回家中,宣传一家,带动一户,帮助家长、亲属提高认识,进而由家庭辐射到社会,真正实现了“小手拉大手”的安全教育工程。

14.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篇十四

常州市第九中学 陈小平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对原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了修订。这次修订,更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增强学生应用和感悟语言能力的同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人格,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语文新的课程标准也已出台,它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一句话,我们现在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

一、新课程、新理念及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一) 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学习活动予以影响。试想,一个对语文学习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能学好语文吗?时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学语文没有兴趣,它们简直是在沉重压抑的心态下度日,很难享受到学习的欢乐,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

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语文课程目标中来,这是极富创意的。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都表现为一连串具体的感知过程。过程说明该学科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则说明探究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当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语文教学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它们所接受的知识大多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体会,属于现成的结论,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确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破除。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现在的语文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去获取知识,提高读写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写书面习题(尤其是繁琐的所谓的“标准化”形式的练习)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社会调查、观察现场、扩展阅读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追求唯一的解法,并以之统一所有人的认识,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等。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它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的极大障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好坏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主要因素是看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来的。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提供示范,或指点阅读资料,或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三)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提及,并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此次,课程标准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历次修订语文教学大纲未曾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

二、语文优质课的主要评价标准(语文课怎样评)

不仅仅评教师对教材的定位如何准确、教法如何得当、语言如何优美、程序如何流畅,即评教师。更主要的是评学生,因为离开了特定的学生,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运用等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语文优质课的评课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学生。

(一) 评学生的认知构建

1、能否主动地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用建构主义观点看,教师传递的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融入其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思,是否主动同化师生传递的智能信息,有选择的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智能结构。

2、能否有创意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这里的“创新”,不限于首创前人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只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而言,它包括更多的内涵: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出一些“新点子”;是否爱标新立异,能向师生、向编者质疑发难,不迷信权威,敢发表不同的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3、能否互动有法地学习

现代教学论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践也证明了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有裨益,其主要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等,为了不致于肤浅,不流于形式,还得圈点、勾画、听记、争辩、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适用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二) 评教师的主导发挥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但仍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协助学生完成知能情意构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可缺少的。

1、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树立大语文观,得有点开放意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对教材切入、定位准确、科学外,还得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添人文性,激活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最优化。设疑、启迪、点拨是否合理而有序;节奏是否张弛有致、流畅自然;结构是否体现整体感知--重点精研--拓展迁移或其他合理的方式;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否得以有效调动;是否注重学法指导等。

3、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否最优化。科研证实:人在情绪高涨时,思维最活跃,记忆最深刻,因而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的师生融洽和谐的气氛就十分必要,这种气氛既可用语言创设,也可借各种媒体来营造等。

4、教师素质是否优秀。语言(评价性或过渡性)是否准确得体而有感染力;板书是否美观而有新意;表演是否到位而惟妙惟肖;媒体运用是否熟练而恰切等等。

(三)评课堂的实际效果

1. 基本教学任务是否落实,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口答和笔答中。

2. 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是否得到启迪,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意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等方面。

总之,语文优质课应该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教师前卫教学理念的外显。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什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未来社会,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更加迅速,职业流动频繁,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将被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所取代,教育将延伸到人的一生。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读书作文与人格培养协同,是现代语文教育必须持有的观念。而现实上,学生对语文最不感兴趣,学生给语文作了这样的解释:语文即是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语文即是阅读提示加课文,加练习;语文即铅字,大大小小,密密麻麻;语文即白话文加文言文;语文即课文加作文……为什么会落到这般境地,一周五节语文课除了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外,剩下来的只是名目繁多的那一种只有语言专家才能回答的语基练习,还有那些你不问我我还读得懂、你越问我越胡涂的现代文阅读题。这样的语文教学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这种枯燥、乏味的练习题,小学就开始做了。一做就是十来年,学生成了做练习的机器人,培养的只是匠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1、教学渠道过于单一。母语学习根植于生活的丰田沃土。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语言发展的渠道十分广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街道文化……大量阅读,勤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可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只向语文教科书要质量。一学期读二三十篇课文,写七八篇作文,如此单一的教学渠道怎能学好语文?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机械陈旧。不少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读书,而是按照教师的意志强迫学生当配角,让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服务。教学中不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支解课文、琐碎讲析、满堂讲、满堂问泛滥成灾。其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3、教学目标的偏离。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不少教师让学生在各种习题编结的冰冷链条上爬行,四周是漫无边际的文化荒漠,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偏离了语文知识、能力、习惯综合发展的目标;重读写技能的机械训练,轻学生人文修养、整体人格建构,偏离了语文学科工具性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培养综合发展的目标。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被扭曲,导致了学生语文素质、人文修养、人格建构的全面失落。(如学生在背诵《岳阳楼记》的分析)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当前,在语文教育中应克服“三多三少”,即知识看得多,学生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考虑得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重视得少;对学生眼前关注得多,对将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考虑得少。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只在学科的某个局部、技能、技巧上下功夫,将会小得而大失。可能有的老师会说,你们校长只看重分数,每次考试下来,校长就排名次,你不让我不看重分数,我还要不要吃饭,我想我们老师这方面应该洒脱一些。现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如果还按原来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那我们中考的卷子就有问题了。到现在为止,我看我们的中考题、平时的试卷,已经使一些老师不适应了。这次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对语文作的解释是:强调“大语文的整体把握”,要求对范文多积累,少分析,对词语多应用,少解释。强调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文章分解到段,分解到句,分解到词语的分析方法不足取。我想考试改革的力度一定会加大。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质。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一个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搞文字的排列组合,好端端的文章被碎尸万段。这样搞,闪光的思想不见了,启迪人的智慧不见了,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不见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符号。教师只有通过创设各种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在感知、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得到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记住,学生自己能悟出来的,而教师却说出来,你就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机会。因此,只有对语文科学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当然必要的训练是要有的,但不是机械地训练。比如,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这些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语文怎样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并非易事。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我们把学生比作“鸭子”,教师上课首先是“赶鸭子上架”,然后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进考场,个个成为北京“烤鸭”,最后的成品一个个变成南京“板鸭”。现在的孩子,进学校之前个个是天才,到了学校之后,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绝大多数成为“蠢才”。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实现。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当然,还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由“满堂灌”的注入式,走向“满堂问”的放任自流式。教师的“满堂问”,问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如果学生回答不到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说老实话,还是我们抄教参的)就会受到我们教师的批评和嘲笑,渐渐地学生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我们绝对要克服一支粉笔一讲到底,一张面孔一板到底,一个标准一贯到底的模式。给出终极的惟一的诠释固不可取,任凭学生神思飞扬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教师要在讲解与启发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究竟是谁的用武之地,于漪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同行,过去认为教师只要讲深讲透,学生自然就会了。实践证明,这是极大的误解。教不等于学,教过不等于学会,教师的滔滔不绝,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机械重复的训练充斥课堂,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是为了学生走上讲台的,讲台不是你表现的舞台,而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地方。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粉笔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听来的,忘得快,看过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讲了许多,你们仅仅做听众,当你们跨出这个大门,你的大脑里还有多少呢?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同时,课堂结构要改变,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其次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语文课满堂灌,进行繁琐课文分析,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多么深刻,那是教师读书后的心得,而学生并未亲自体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间接的。(比如休闲:看足球和亲自踢球享受的程度就不同;女儿游恐龙园的例子,给她一个情景,但没有亲身去做,自己动手的,才最感兴趣。)如果学生专心听讲,充其量是使他的听力得到了训练,但并未接触语言材料。教师满堂问实际上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许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带有启发性的,但学生是在被动地思考,潜意识里是要还老师一个“完整正确的”答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机会接触语言材料。如果这种满堂讲、满堂问,再以架空分析课文为主要内容,就与学习语文更不着边了。至于那种以应试为目的,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客观性练习题,危害性更大。上述种种情形,可以一言以蔽之;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是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学生没有兴趣读书,不会读书,写篇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可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第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应端正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位置,变口若悬河的讲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所欲求的新知,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而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在具体阅读时,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第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叶圣陶先生对“扶”与“放”有精辟的论述:“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所谓“扶”,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叶老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所说的“讲”的过程就是“扶”的过程,就是传播学习方法,让学生“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放”,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扶”时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由“扶”到“放”,首先要做到授法鲜明,方法明确、具体、有效;其次要按“扶--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放”的路子设计教学过程;第三,由“扶”到“放”,要及时注意反馈、总结归纳,形成学生自己的方法。我认为不体现传授方法的课,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就不是好课,就不能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总结课文,帮助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或让学生反思;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最终目的。

第四、提倡质疑问难,促学生好学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课尾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乐于” 提问;通过引导,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做到会提问题、“善于”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同质疑应进行不同的处理,特别在解疑中要打破教师包办的局面,有的可启发学生相互解疑,有的可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讲究提问艺术,引导学生深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我讲一件真实的事,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有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另外,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故事: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6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2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是这6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6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6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6种方法。他们只讲了1点或2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6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可分成四等:平庸的教师--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所提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心理的失衡、情感的波动、求知的欲望 。因为提问过浅,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只有巧问,才能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跳一跳摘下桃子”,主动求知。如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教师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语文,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再重申一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惟一的: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去体味。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因此,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就说阅读教学吧。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的弊病,就是重结论而轻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曰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太快地转入分析,便缺乏基础,尤其是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使分析流于架空、不实,得出的结论是无根的。

二曰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难以在辞章的引发下,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以致情思无法介入,理解缺乏支撑,鉴赏无法实现,记住几条结论有什么用处?

三曰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因为重结论,课堂上有限的几个问题也不能从容地展开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少得可怜。分歧出现以后,往往由老师裁定,给出“正确”的结论了事。思维开展不了,思维能力怎样提高?

四曰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阅读中不是在再现、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审美体味,而是急于跳出来,问用了什么修辞,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挑出几个知识点,术语满堂飞,理性说明代替体味,窒息了学生最后一点点兴味,记下千篇 一律的结论;至于审美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五曰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阅读的过程须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多次往返。在此过程中,有理解吸收,也有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吸收依赖于阅读中的表达。这便是阅读中言语活动的积极介入。在整合阶段,就是将阅读的种种收获说出来或写下来,需要把有待于继续思考的问题明确地总结出来,需要对采用的阅读方法作出总结和评价,……这种属于“次认知”范畴的功夫将使阅读过程不断得以优化。这不仅使阅读中的“结论”更牢靠,而且因此有可能在下次阅读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老师往往简单地综合中心,列数几条写作方法和特点便算完事。

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总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是自得,无补于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结论”不能自得,学生语文的素质当然就低了。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而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兴趣、解决疑难、指点门径、促进内化,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色彩,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在字里行间感受、把握作者心灵的搏动。当然也要相机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技能。不必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务必讲到点子上,努力做到如朱熹所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教,不过是自己先向课文学再去帮助学生学而已,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为自己比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高明,试图取而代之,要让教材直接去教学生。只有指导学生喜欢读、读得好、读得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

要相信学生。“我讲他还不懂,让他自己读书能行吗?”这是教师(包括家长)中普通存在的心理障碍。须知学生是以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灵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的。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全在于引导、点拨、解疑。

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

要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语文课要解放学生,但首先要解放教师的思想。

五、初三语文复习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复习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初三语文备考复习课,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型。

(二)复习课的特征

1. 指向性

初中升学备考复习课必须根据《考纲》的要求设计复习的整体目标,并且要研究近年初中升学考试试题的趋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和内容,确保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复习课的指向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和使用的材料上。复习内容应有所侧重,解决疑难,重点突破;选用的分析和训练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反映该教学内容的本质问题或规律性的东西,可选择近年来初中升学试题中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作分析,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整体性

初中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更要注意整体性。首先要求把复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和策略,统筹安排教学程序,分阶段实施复习计划。其次,把复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无论以单元知识为系统,或是以文体知识为系统,或是以专题知识训练为系统的复习,都要做知识的梳理归类指导,突出该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结构。而系统化的知识,更便于接收、存储、加工和输出,强化学生的智力信息系统。

3.针对性

复习课除了系统的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扫除学生在巩固学习中的障碍,解疑答难。另外,在每一阶段的测验或模拟考试后,都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从反馈的信息中,找出学生学习水平与考纲要求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辅导,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4.实践性

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与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使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所以要保证课堂实践活动的范围(全员)、时间、容量(适度),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接触各类题型,找出解题的规律,掌握解答问题的技能技巧。如给学生提供线索,让他们自己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纲要,比教师整理好纲目让学生抄好得多。

(三)复习课的教学环节及对策

1. 教学环节

初三语文复习课的内容主要有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而无论哪一种内容的复习课,都有四个基本环节:考点、示例、训练、迁移。第一步是呈现复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相关的考试要点;第二步是出示典型的题例,通过讲解、分析、学生的讨论,找出该类题型的解决方法,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第三步是提供有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让学生训练,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及对规律掌握的情况,或者用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差距;第四步是根据反馈的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作迁移性的训练,以提高应试的能力。

2.教学对策

(1)指导组建复习各内容的网络结构

复习时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按一定的框架结构和规律加以排列,形成体系。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化为智力的过程。

(2)给与学生具体的复习方法

(3)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具有混沌性质,它的学习内容包罗万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因初始条件(比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的不同,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这也正是这一学科的魅力之所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发展自己,才能不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上一篇:防银行诈骗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文言文《活水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