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2024-12-13

心理测验复习资料(共8篇)

1.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一

心理教师招聘复习资料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 4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对于教师学习的指导在教学中学习大致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1.教而想2.教而学3.教而批4.教而评】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在个人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三方面】教师的意志表现在【A有特殊性】情绪的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 情绪调节有几方面【1.具体情绪的调节2.唤醒水平的调节3.情绪成分的调节】 12 精加工策略主要方式【类比和记忆术】 教学技能的学习包括【1.言语表达能力2.教师课堂驾驭能力3.“三笔字”的书写能力4.教师的教学准备能力】 做笔记的要点【1.准确记录2.详略得当3.层次分明4.多留空白5.提高速度】 教师与同事交往要做到【要克服“文人相轻”的弱点;要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度”;要增强集体意识】 在人际交往中,按个人带有的动机和目的,可将人际关系分成几大类【1.出于包容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2.出于控制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3.出于感情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 17 受到挫折后,有的成人会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显得十分幼雅。这是心理挫折的行为表现中的【回归】 学校教师的工作行为及其行为挫折,与教师所处的哪些环境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环境】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是【教师】 20 转移是【攻击性】防卫机制的方式 21 压抑是【逃避性】防卫机制的形式 逃避性防卫机制有以下形式【

1、压抑

2、否定

3、退回

4、潜抑】 经常性使用防卫机制,可能使个人【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妨碍个人潜能之发展。】 24 学校管理作风与方式的不当是教师所处环境的哪一种【学校组织环境】 【气质】类型不同,对挫折的容忍力也不同。多血质、粘液质的人容忍力强;胆汁质的人易于冲动;抑郁质的人容易出现淡漠退缩、悲观厌世。当人遭受心理挫折时,通常会出现哪些行为表现【1.对抗2.侵犯行为3.回归4.淡漠、退缩5.焦虑6.厌世情绪】 培养人的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有【1.要健壮身体2.要充实知识的储备仓库3.加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的培养4.学会利用工具并加强借具适应的能力5.多参加实践活动】 28 “善为子师”是教师在处理哪种家庭关系中应注意的问题【亲子关系】 健康的夫妻关系之间不存在什么谁主谁从的问题,夫妻平等表现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集中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教师争取得到领导支持的途径有【1.要尊重领导、相信领导。2.要努力工作,作出成绩。3.主动汇报,积极建议。】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合作】

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认知】 34 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因种种原因形成的友好、亲近和喜欢等心理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 36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是注意的哪方面品质【注意的分配】 37 【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表现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的是【粘液质(安静型)】占优势的教师 39 教师的气质性格,在通常情况下,女性中的【抑郁质和粘液质】类型见多。40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采取【和谐型的教养方式】

成功的婚姻应具备的条件是【

1、必须是两个身心成熟的个体。

2、两个人必须彼此相爱且成熟地生活。

3、婚姻关系是动态关系,两个人必须不断相互适应。

4、互相尊重、包容与沟通。

5、在婚前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要坦诚相处,并学会接纳对方。

6、做出婚姻决定时,必须考虑两个人背景的相似性。】

【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

教学准备能力【⒈教师的备课;⒉教师的工作计划;⒊教师的工作总结;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⒍教学用具的准备。】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

因学生自身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滞后使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训教者的身份,师生之间由此爆发的冲突属于【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所形成和确定的形象,我们称之为【人际形象】 47 笑面教育,笑面学生,笑对自己是教师的【人生态度】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哪一方面【行为示范者】

运用类比和记忆术来促进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是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框架和基本知识点是属于教师的哪一种学习内容【学科知识的学习】

2.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二

一、在初中语文复习中学生容易形成的几种心理状态

(一) 焦虑、浮躁的心态

随着中考的迫近, 学生心理负荷不断加大, 就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焦虑、浮躁情绪。由于升学愿望强烈, 学生急于提高成绩, 往往费尽心思多写多看, 却失之急于求成, 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当现实和愿望产生矛盾的时候, 学生便很容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情绪, 容易引发失眠、厌食, 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问题, 需要长时间调整。这种心理状况一般在中等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当中比较普遍, 他们的心理状态容易随着成绩的波动, 学习时紧时松, 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 易激动的心态

毕业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 情绪比较浮躁易激动, 同学之间易发生矛盾冲突, 一旦有了矛盾, 往往容易引发争吵甚至斗殴事件, 严重者会发生恶性事件, 既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又分散了师生的精力, 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 渴望倾诉的心态

初三复习阶段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比较繁重, 课外活动少, 生活方式比较单一, 缺少与旁人的交往和交流, 而他们又有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以及很强的倾诉欲望, 渴望和老师交流, 不少同学主动找老师交谈, 希望能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得到解释、安慰和激励。

(四) 保守的心态

初三阶段是考试最多的阶段, 随着各种考试的增多, 学习竞争也日益激烈, 有部分学生害怕别的同学学习成绩会超过自己, 导致逐渐形成保守的心态, 不仅不能积极回答别人的疑问, 不向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且自己有了疑问也不会主动问他人, 逐渐把自己也封闭起来。这种保守的心态, 使同学之间缺少了合作, 不能激活学习, 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初三语文复习渗透心理疏导的有效策略

(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 重理轻文在初三阶段是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语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且不容易像数理化那样经过某一阶段的复习就提高分数, 导致原本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而初三语文教师由于课时紧、任务重, 出现给学生大量阅读资料, 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 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直接、有效的因素, 因此, 在初中语文复习中, 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应该尽量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其次, 应该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应尽量留给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那些学习落后、性格自卑的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热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 要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要尽量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将学生从枯燥与压力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

随着中考的临近, 学生难免会出现心情紧张、心理负担重等情况。学好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坚持的过程, 在初三阶段, 有些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因此, 教师在初三复习指导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当学生复习期间遇到挫折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客观评价, 使他们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 制定切实的复习提高计划, 按照计划执行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通过总结, 学生能够及时找出自己复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三) 积极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大多好奇心和好胜心比较重,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 可以搜索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等,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知识。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的相关内容时, 就可向学生播放《威尼斯商人》的相关戏剧或影片等, 激发学生热情。还可以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各种小游戏, 如美文朗诵表演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答题竞赛等, 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知识, 加深记忆, 这比单纯的题海战术显然更有效果。同时, 还可开展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等。

三、结论

初三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有重要影响。在初三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 让他们在压力之下有放松的空间, 从而保障语文复习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仇文丽.巧用心理素质促进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1 (5) .

[2]刘玉婷.再议中考语文复习策略[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2 (8) .

3.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班风;学风;兴趣;反馈;思想动态;学习效果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又快到九年级学生中考的时间了。本该说,我们老师该轻松轻松了,可我的心情是那样沉重。一些学生在上学期时物理课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可是现在呢?复习课上了大半个学期,学习效果却直线下降,有的学生厌学物理甚至到了作业都不交的程度。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九年级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学习效果呢?因素当然很多,学生学习的心理氛围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如何营造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呢?

一、努力打造优良的班风、学风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多么重要。没有优良的班风,就没有优良的学风。就像一个国家,要想大力发展,就必须得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一样。我一共带三个班的物理,其中两个班班风很好,学风就很浓,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不仅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而且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作业完成也很好。有一个班的班风很差,学习物理气氛就差。学习新课时,还有点兴趣,效果还可以,可是到了总复习时,一些学生感觉兴趣全无,上课没精神,思想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时还睡觉,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应付了事,学习效果就逐渐下降了。一个班级一旦形成了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学生就有了一种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学生的学习就有了长足动力,因为这种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每个学生都会以奋发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他们生活中互相帮助,学习上你追我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而班风差的班级刚好相反,班级纪律混乱,学生随便说话,想学习的学不成,不想学的捣乱,到后来不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具有叛逆行为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公开在课堂上顶撞老师,家长根本管不了。班级中混乱的班风的危害是多么严重。

二、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是,在中考物理复习课中,由于所教的知识都是学生学过的,学生当成是在热剩饭,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通过课前精心备课,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我们不能还是老师总结一个一个知识点,学生低头做笔记,枯燥无味地重复学过的知识,而应当想想办法,变变花样,把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自然就感兴趣多了。对于知识点,有些可以编成顺口溜。比如,我把光的反射定律编成两线据两侧,三线共一面,两角必相等。有些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复习。比如密度、电阻、比热容、燃料的热值。有些可以列成表格的形式,比如我把三大电磁现象从七个方面列表比较。这七个方面是现象,条件,结果,决定因素,应用,发现者,能量转化。有些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物体浮沉的条件,联系石头,木头的浮沉。对于习题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联系这几年的中考热点精选习题,另一方面通过电子白板的形式提出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分散难点,总结解题思路和涉及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拓宽和延伸。这样,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既注意了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注意了紧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各个水平上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都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一下子就营造出来了。

三、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效果,做好减负和补救工作

九年级学生在总复习阶段的作业量比较重,学习时间比较长,学习节奏比较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有些学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素质可能下降,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老师要用心观察,勤于跟问,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我们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对于学习效果的反馈,我们可采用抽查和测试的方式定期进行,发现问题后及时对复习方案作出调整。

总而言之,在九年级中考总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备好一节节复习课,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在前面,而且要做扎实,做到位,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才能使师生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效果。

4.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篇四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主义共存。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四、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调适情感:

一、控制情绪,二、合理宣泄,三、转移,四、自慰 述: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第六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渐稳定

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

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原因。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初中生个性的特点:

其一是不平衡性 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2、行为上的脱离,3、观点上的脱离,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

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六、注意个别差异

优化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课堂心理气氛: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1、内隐性与外显性

2、稳定性与易变性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对师生具有激励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集中

2、认知活动积极

3、师生情感和谐融合。

第九章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社会化的重要性: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的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个社会情境到另一个社会情境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都被包含在社会化的进程之中。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2、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影响社会化的最基本因素是个体成长的环境,或者可以说是家庭。网络成瘾:全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又称网瘾,是由于反复多次地、长时间地上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2、心理特点与年龄阶段相吻合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4、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5、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6、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篇五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支。(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边缘科学)2.桑代克(美国)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以辩证唯物注意为指导,解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第三节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只是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5.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力。2.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持久性

(三)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第二节 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有意记忆)记忆和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5.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 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7.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8.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四节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10.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

(三)情感不断深刻

(四)情感逐渐稳定(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向理性化 第二节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

(三)性教育的忽视

(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3.中学生的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自我显示 4.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一)早恋弊多于利

(二)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三)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能自觉地、主动地去行动,以达到目标。(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责任感比较强。(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在果断方面有所发展,能适当而坚定弟作出决定,执行决定。(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第四节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

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积极性 3.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1.自我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二)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第二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6.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7.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本质属性)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三节 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9.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 10.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11.价值观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12.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13.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 15.创造力的构成(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16.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17.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18.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2.利用文章途径,引导想象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20.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中学生智能的培养:(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异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2)学校教育对学生智能的培养。用结构一“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④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六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力方式的统一体。2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核心地位 23.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24.高中生平等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倾向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特点。26.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第六章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力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兴趣注意(1、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4.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5.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六)注意个别差异。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太多、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 8.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三节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9.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10.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11.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向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12.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两种。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第四节 中学生技能的形成

一、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二、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1)促进条件知识的形成(2)促进产生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第五节 中学生的学习策略问题 16.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 17.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第六节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18.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9.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准备 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20.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

(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筛选择优供能

2、整合功能

3、自我完善功能)

二、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三、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1.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班干部的选拔

(二)班干部的培养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树立良好的班风(特征)(1)班级成员都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勤奋好学,有朝气。(2)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正面典型。(3)全体成员能够严格遵守纪律(4)全班同学团结互爱;(5)全体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心、高度的集体荣誉

感和责任感,有争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6)全班学生都有自制的习惯。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及意义 1.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6)易操作性原则 3.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1)制定活动计划(2)落实组织准备工作(3)出来活动的偶发事件(4)活动总结。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第一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1.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和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2.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

(一)教师因素(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课堂调控,管理方式,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

(三)环境及其他因素(班级文化,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方式,师生关系)4.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

(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二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及技巧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4.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5.课题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故事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流畅自然)

二、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含糊不清;讽刺挖苦;冷淡鄙视;离题万里;不懂装懂;片面绝对;粗话脏话)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亲切热情,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6.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1)要有计划性;(3)要讲求逻辑性;(4)要重视诱导性;(5)把握提问的数量、难易度;(6)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7)提问对象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7.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精心设计问题(2)把握发问时机(3)善于启发引导。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一、课堂机智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趁热加工法;冷却处理法;以静寓动法;幽默法;诱导法)8.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1)首位照应,紧扣中心;(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9.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情感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就是一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第二节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2.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二)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三)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四)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最基本因素 第三节 中学生的偏离行为 3.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4.在我国现阶段学生的偏离行为主要有

(一)一般性社会偏离

(二)违章偏离行为

(三)轻度违法行为

(四)违法犯罪行为 5.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第四节 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6.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要

(二)交往需要

(三)情感宣泄

(四)休闲娱乐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7.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3.自我形成 4.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二)消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思维方式 3.道德意识 4.网络成瘾 8.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三)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校质量

(四)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第三节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4.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一)厌学 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1)学生:应调整好心态,有信心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学校: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愿望。(3)教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4)家长:改变育子观念,多与孩子沟通,不给孩子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注意查问题、不迁就。(5)要彻底遏制“厌学”根源,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应试教育体制。

(二)学习压力

(三)学习困难

(四)考试焦虑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原因:一是受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以往生活当中遇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三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表现为人格障碍;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第四节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5.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

(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四)学校环境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三)父母过高的期望

(四)与父母的沟通不畅

三、社会因素

(一)社会意识的污染

(二)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

(三)住宅的独立化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二)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

(四)情绪、情感的因素 第五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6.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二)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一)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三)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学会赞美他人

(二)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四、注意教育中的心理卫生

(一)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二)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三)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五)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三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端正认知

(一)树立正确的自强概念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1)自我克制。(2)合理释放不良情绪(3)转移精力(4)增加受挫能力(5)教师又是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位思考。

二、调适情感

(一)控制情绪

(二)合理宣泄

(三)转移

(四)自我安慰

三、改变行为

(一)角色学习

(二)个别或集体讨论

(三)坚持锻炼

(四)寻求专业帮助

6.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六

简答题: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范围? 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主要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个性是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2.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其包括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之中,不可分割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相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原始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心境、激情、应激状态,以及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意志过程包括作出决定制定行动计划(或采取决定)阶段与执行计划(或采取行动)阶段。

3、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3、人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作用。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而构成神经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脊髓是低级中枢部位,脑是高级部位。脑又分小脑、脑干和大脑。小脑主要协调骨伤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起传递信息、觉醒和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活动,特别是高级心理活动的中枢部位。大脑皮层主要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四个叶区,额叶是语言、智慧、运动中枢,顶叶是躯体感觉中枢,颞叶是听觉中枢,枕叶是视觉中枢。

4、.试述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之处:(1)无条件反射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而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不明确,只能说是动物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刺激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后。(3)反应方式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动物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4)学习的结果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属于刺激替代学习;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学会了以一种反应替代另一种反应,属于反应替代学习。

5、简答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且不强化后会很快消退。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按一定的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稳,但也容易不强化而消退。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的次数,而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⑤不定时间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短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不易消退,且反应重复频率也较稳定。6.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何一般特点? 6.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有下面几个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人的心理(意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就是注意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即指人的心理(意识)对注意对象反映的持久性、清晰性、深刻性。②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对象,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始终,保证心理活动富于积极性并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特性。

7.注意有哪些功能作用?

7.注意有如下功能:①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②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③调节与监督功能,即意识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④注意还能通过想象活动产生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的作用。

8.影响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8.影响无意注意的客观原因有:①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较强时都易影响不随意注意,在阈限范围内,刺激物越强(如强声、强光等)越易引起无意注意。③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差异)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④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如活动的直观教具、活动的广告等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除上述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①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如小孩子上街碰到好吃、好玩的东西易引起不随意注意;②凡引起人直接兴趣(即直接有趣的活动与对象)的刺激,易被人注意;③心境愉快、身体健康,人就乐于注意外界事物;过分忧愁和焦虑则会降低好奇心;④特有的知识经验(即和自己有关联的刺激)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

9.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9.引起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①明确目的任务。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意图越强烈,有关对象或活动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②用坚强的意志力抗拒干扰与排除诱因,可使随意注意稳定持久。③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与结果感兴趣)是保持随意注意不可缺少的条件,只凭意志努力,随意注意不会稳定持久,只有意志与间接兴趣结合,随意注意才会集中稳定。④积极地、主动地组织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把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注意的集中与保持。

10.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依赖于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客体越简单、客体颜色相同、大小相同、规则排列、适当集中排列、有—定联系的对象等,注意范围广;相反则狭窄。②照明程度与有无干扰因素影响注意广度。照明度强,无干扰因素,注意范围广;照明度弱,干扰因素强则注意范围狭窄。③活动任务简单、单一,注意范围广;活动任务复杂、多样,注意范围狭窄。④个人知识经验也影响注意广度,熟悉对象者的注意范围广,不熟悉者狭窄。不同职业注意范围不同,飞行员、司机、足球裁判注意范围广,校对员注意范围狭窄。

11.注意分配有哪些条件?

11.注意分配的条件:①自动化(熟练)的程度条件。同时从事的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只允许其中一种不熟练。②活动之间的联系与系统条件。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与系统,如武术、体操动作的系统连贯等,也是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1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哪些?

1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决定于原来注意力紧张与稳定的程度;原有注意力越紧张、越稳定,则不容易转移,反之则转移就容易。②新刺激对象、新活动的重要性、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影响,新刺激对象越重要,越有趣味,越新颖有吸引力,则转移就快,反之转移就慢。③受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的影响,神经系统活动灵活型的人转移就快,惰性型的人转移就慢。④通过教育训练,也可以培养注意转移的品质。13.人的注意品质有哪些特性?

13.人的注意品质有如下四个主要特性:①注意的范围(即注意的广度),指在一瞬间(即1/10秒)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对象的数量,人的注意力有广狭之分。②注意的稳定性,指在较长时间内,人把注意力保持并集中在某一种活动或对象上的品质,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性,同稳定性相反的品质特性是注意力分散。③注意的分配,这是在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即指人在一定条件下能做到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④注意的转移,这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指向并集中于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性。灵活而又正确地转移注意力,是人们学习与工作高效率的基础。

14.影响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4.感受性变化即指暂时性的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动现象,其主要因素有:

(1)感觉的适应现象,这是时间因素,即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嗅、视、肤、味觉都有明显的适应作用。

(2)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即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闪光刺激能使音响起伏,牙疼时压迫皮肤可减轻等。

(4)有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如意识倾向性影响。

15.影响感受性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5、感受性发展是指在长期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影响下,感受性持续、稳定提高与上升现象。主要依赖如下条件:①社会生活条件、实践活动和特殊职业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如人们对母语语音的分辨能力,及烟、酒、茶品尝技师的嗅觉、味觉感受性特别敏锐;②有计划地练习与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③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当某种感官受损伤之后,其他未受损伤的感官的感受性则大大提高,起到补偿不足的作用)。

16.什么是感觉、知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知觉二者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从联系来看:①二者都是直接的反映、都是感性认识过程;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发展,二者紧密交织在一起,通常以感知觉形式出现,除新生儿或婴儿有某些单纯感觉之外,在儿童或成人身上均以交织在一起的感知形式出现。从区别来看: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②感觉的生理机制是单一分析器的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只起一被作用,经验在知觉中是必备条件.缺乏知识经验,就没有知觉现象产生。

17.知觉分哪些种类? 17.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种类划分不同。根据分析器的不同,简单知觉可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模知觉等不同的知觉形式,这类知觉形式与感觉关联更紧密。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复杂知觉可分如下几种:

(1)空间知觉(即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的种类有:①形状知觉(个体对二维空间平面形状特征的反映);②大小知觉;③深度知觉(个体对物体本身厚度与距离的反映),也称立体知觉;④方位知觉(人对物体所处方向位置的反映)。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常见的有真动、似动、诱动和自动。

(4)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除上述运动错觉之外,常见的还有:①图形错觉;②形重错觉;③大小错觉;④方位错觉等。18.影响深度知觉的单眼与双眼线索各有哪些? 18.影响深度切觉的单眼线索有:(1)物体重叠(即远物被近物遮挡,出现远近层次);(2)线条透视现象(即同样宽窄线条在不同距离、出现远窄近宽的知觉);

(3)空气透视(即空气厚度因远近不同,而产生对物体知觉的纹理清晰度差异);(4)运动祝差(即人在运动时.周围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对运动速度不同,近物显快、远物显慢);

(5)明暗阴影(即明亮部分显得近,阴暗部分显得远);(6)水晶体的调节(即看近物水晶体较凸,看远物水晶体扁平)。双眼线索有:(7)双眼视轴辐合作用(即看远近不同物体,视轴的辐合角度大小不同);(8)双眼视差(即立体图形或物体的左、右不同部位,在左、右眼视网膜成象有差异,双眼视差提供了物体的深度信息,产生立体知觉)。

19.影响时间知觉的客观参照标志有哪些?主观因素有哪些?

19.时间知觉的客观参照标志有:①自然界周期变化现象,如四季变化、涨潮退潮等;②人们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如钟表、日历等;④有机体自身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变化——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的主观因素有:①时间估计有向中倾向,以1秒为准,高于1秒短估,低于1秒长估;②时间估计受频率影响,有高频高速高估现象;③时间知觉受情绪因素影响;盼望的事件,愉快的来得慢,不愉快的来得快;正经历的事件则相反,愉快有趣的过得快,无趣的显得慢。④时间估计受知识经验、职业及训练等的影响。

2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2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如下几种:①知觉的选择性,优先把对象从背景中挑选出来的特性;②知觉的整体性,能将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联合为整体的知觉特性;③知觉理解性,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释知觉的对象,并用词语标志的特性;④知觉恒常性,即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21.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哪些因素?

21.影响知觉选择性有客观和主观多种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②对象的活动性,如电影、幻灯等活动的教具及动态广告,易被人们优先知觉;③刺激物的新颖性,司空见惯的内容不易被选择,新异与新奇的内容易被优先知觉。④刺激物的强度适当,有利于选择性知觉,太弱与太强超出阈限范围,不会被知觉。(2)主观因素有:①知觉有无目的任务的影响,明确的目的任务则有助于知觉的优先选择;②知识经验丰富程度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优先选择;③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不同,则优先选择的知觉对象不同;④知觉的定势即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不同,其知觉选择性则不同;⑤情绪状态的影响(如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知觉则不同)等。22.知觉的恒常性有哪些种类?知觉恒常性有何作用?

22.知觉恒常性在视知觉中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状恒常性是指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大小恒常性是指物体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不影响对该物体大小的知觉判断;亮度恒常性指照明亮度(即黑白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我们对物体表面亮度知觉仍相对不变;颜色恒常性指不同情境(加阳光、树阴、灯光条件)下,对物体的颜色知觉仍相对不变。此外,还有方位知觉的恒常性现象等。

恒常性在实际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反映,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改造世界。没有恒常性人们就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23.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23.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记”(识记和保持)和“忆”(再认或回忆)的完整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输入与编码、信息储存和信息提取三个有序而完整的过程。24.什么是表象?表象有哪些特点?

24.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它是人脑重新回忆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形象。表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表象是保持在人脑中并回忆出的过去感知事物的形象,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与知觉相比较,其形象较模糊、暗淡、片断、不稳定;②表象是一种比感知水平要高的反映,无论具体表象或一般表象,它都有一定的慨括性,它是对事物共同的、表面的形象特征的反映。

25.遗忘有哪些规律?

25.主要的遗忘现象与规律有: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②识记材料性质对遗忘有明显的影响。—般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形象材料也不易遗忘;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同无意义材料相比,遗忘要缓慢得多。③过度学习(即超过或达到记忆程度之后的学习)对遗忘有影响。④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对遗忘有明显影响。⑤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有明显影响,实验表明,两端要比中间记忆效果好。⑥遗忘还受情绪与动机的影响。一般来说,同样重要或强度的刺激,处在愉快情绪状态则记亿效果好,反之记忆效果差。

26.回忆分哪些种类?

26.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回忆种类划分也不一样。首先,根据回忆的目的意图与任务要求,可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两种。有意回忆也称随意回忆,是有目的任务,较自觉的重现过程;无意回忆也称不随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和任务,自然而然的,自由联想的回忆形式。其次,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中介环节,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不需要中间联想,内容一下子被再现;间接回忆需要借助中介联想才能回忆。

27.简答巴甫洛夫关于记忆的条件反射。

27.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28.简答记忆的定位说。

28.潘菲尔德认为,记忆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产生。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

29.简答记忆的反响回路说。

29.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就产生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在环路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续下去,信息就在反复传递中被保持下来。由于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冲动的传递不能持久,反响活动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作为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30.简答记忆的化学分子说。

30.瑞典生理学家海登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的作用。当大脑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会明显增加,就能显著提高学习能力,即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相反,当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会明显降低,学习能力也显著下降,即不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31.想象分哪些种类? 3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3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3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3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3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3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35.人的思维活动有何特点? 35.人的思维活动有以下特点:①具有间接反映的特点。它往往是通过其它事物或事物的外部特性为媒介,通过中间环节推理,来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一种方式,如医生通过观察、模脉、听诊等手段能诊断病情;②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具有概括反映的特点。思维活动不是反映表面的、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是反映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反映事物运动的内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③思维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与言语来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36.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36.思维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从发展角度及抽象程度来划分的思维种类有;①直观行动思维(即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②具体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想象及联想等进行的思维活动);③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达到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活动)。(2)根据人的思维活动是否遵循逻辑规律进行分析面划分的种类有:①逻辑思维也称分析思维(即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逐步分析与推导,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的思维);②非逻辑思维也称直觉思维(即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快速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3)依据思维过程的指向不同及答案多寡不同可分为:①集中思维也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即思路向一个方向聚敛集中,从而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②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即思路向各种可能方向扩散,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37.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7.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①分析与综合过程,是认识活动的最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余过程均由此派生出来的。②比较过程,在头脑中通过对比来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③抽象与概括过程,是在人脑中提取出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并把这些本质特征联合在一起的过程。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的重要过程。④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系统化是按照本质特征对事物分类与归类.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具体化是—般概念与规律的实际运用过程。38.思维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38.思维的基本形式是:①概念——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通常人们用词语来标志事物的概念。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两者是反比关系。②判断——是概念之间联系或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主要有肯定与否定之分;直接与间接之分;相对与绝对之分。③推理——是一种间接判断,它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其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基本形式。

39.简答概念与词语的关系。

39.概念与词语的关系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①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通常是用词语来标志的;②概念又赋予词语一定的内容与涵义。但是,概念是精神现象,心理现象,词语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二者不能混淆:①不同词语可代表同一个概念,如“我、吾、余”等都表示单数第一人称;②同一词代表不同概念,如“仁”既代表道德概念,有时又代表果实概念;③有些词不表示什么概念。40.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

40.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分四个阶段:①提出问题阶段即发现矛盾的过程,也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课题转化为个人思维任务的过程,这是解决问题的开端;②明确问题即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阶段,这是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基础上,把问题分解,使矛盾充分暴露,再经过比较分析,找出主要矛盾,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③提出假设即以假设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人脑进行概略的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即假设),这是从未知到已知搭起解决问题的桥梁过程;④检验假设即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是解决问题最后步骤,即实验与实践解决问题的方式,含直接与间接两种检验形式。41.情绪、情感有什么区别? 41.情绪和情感虽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但是二者之间有如下区别;①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一般是和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特有的,刚出生的新生儿及婴儿并未产生情感,它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逐渐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③从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来看,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特点,而情感是与稳定的社会事件的内容密切相关的,从多方面感受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持久的、稳定的态度体验。④情绪冲动外露,情感深沉隐含。

42.情绪情感同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

42.情绪、情感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从二者联系来看:①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人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可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全部认识过程都和情绪、情感相联系,认识不仅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也是影响、控制、调节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人对客观对象及环境的认知比较、判断和评价不同,其情绪状态与行为也不一样。③情绪、情感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对人的认识产生动力或阻力性作用。从二者区别来看:①认识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和内部运动规律,而情绪、情感过程则是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动作或抽象方式等,来反映客观对象;情绪、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机体变化明显。③认识过程的随意性较强,可以随意开始或停止某种认识,情绪、情感只有通道认识活动,才具有某些随意的性质。

43.心境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43.心境有如下特点:①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②心境体验持续时间较长,少则数日,长则数年;③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如人逢喜事精神爽,似乎会使各种事物部感染上“快乐的色彩”。引起心境的原因有:①生活中的一般事件的刺激作用,如工作顺利或失误,人际关系好或不好都可引起不同心境。②带有一般性的感情色彩的表象再现回忆能导致心境发生;③人体生物节律,即体力、智力、情绪的最佳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对心境产生影响;④对心境具有决定件影响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的心境悲观与快乐虽受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但主要起作用的是让会条件和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

44.激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有哪些?

4.激情有如下持点:①激情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类似狂风暴雨般的情绪,如狂喜、暴怒、惊恐等;②持续时间很短暂,发作之后、很快停止或减缓;③指向与定向性较明显,激情通常是针对某个对象而爆发的。激情产生的原出有:①生活中的重要的或重大的事件发生,如信仰破坏、亲人死亡或极端喜悦的事出现;②与自己的意向或愿望相对立而引起的心理冲突;③过度的抑制或兴奋可能导致激情产生;④超强刺激降低了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因而对皮下中枢控制减弱、皮下情绪中枢强烈兴奋的结果。45.应激的特点是什么?

45.应激有如下特点:①应激是在突如其来的或过分危险的条件下(如失火、地震、爆炸、飞机失事等)出现的情绪状态;②在情绪两极性维度中,它是偏重于紧张与轻松这一情绪维度中的极端紧张的表现;③应激有双重作用,它能很快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另一方面应激使人的认识狭窄,很难实现符合目的的行动,作出不适当反应;④应激状态的延续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防御机制,出现一般适应综合症。应激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最后可能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46.高尚道德情感包括哪些内容与形式?

6.高尚的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与荣誉感;对劳动热爱和对公共事务负责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革命的同志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人道主义情感;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①由某种情境感知直接引起的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如自己做错了事马上觉得“不安”或“羞愧”。②由道德典范人物的形象引起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③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47.表情动作有何意义?

47.表情动作有如下作用:①表情动作有传递信号的意义,根据外部表情动作,人们可以判断他人内心的情绪体验,因此表情也是测量情绪的客观指标之—;②人的表情是动物表情演化来的,是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结果;③在现代,表情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表情动作是文明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是人类独特的“情情言语”,是辅助言语交际的得力工具,教师运用表情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48.情绪、情感过程有何作用?

48.(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积极的动力(或增力)作用与消极的阻力(或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作用;③紧张与轻松作用;④激动与平静状态;⑤情绪情感的强弱两极状态等。(2)情绪、情感对身心的影响作用:①同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如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压抑能导致许多心因性疾病);②同智力发展关系紧密,其对人的智力发展、认识活动有积极的动力作用与调节作用;③同人的思想品德健康也关系密切,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高尚情操(即情感和操守)是良好品德的基础;④对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对人的智力行为和工作行为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直接影响人的工作与学习效率;⑤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送信息,彼此共鸣,达到促进人际互动的作用。49.意志行动有哪些特点? 49.人的意志行动有以下四个特征: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②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作用,使人能按自觉的目的去改造世界,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行为发动和制止以及改变行为的方向方面,也表现在调节内部和外部行为两个方面;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特征之一,战胜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目标的实现过程;④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随意动作是由意识指引的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的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50.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5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六个具体环节。一是采取决定阶段(或制定计划阶段),具体包括三个环节:①动机的斗争,选择正确的强度,适宜的动机;②目的(或目标)冲突与正确目的的确立;③行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二是执行计划(或决定)阶段,具体也包括三个环节:①克服困难、障碍和干扰,使计划得到实施;②在执行中发现计划与现实脱节,必须实事求是修定计划;③目标达到,计划完成后,还应提出新的目标,采取新的决定。

51.人的意志品质有哪些差异?

51.意志品质的差异在个体身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自觉性差异。具有自觉性的人,行动受正确动机驱使,相信自己的目的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能独立自主地达到目的。相反是盲目或盲从,缺乏信心与主见,易被暗示或独断专行。②果断性差异。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反应机敏,深思熟虑,当机立断;相反是优柔寡断或冒失、轻率。③自制力差异。有自制力或自制力强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相反,控制不住激情与冲动,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差。④坚韧性差异。具有坚韧性品质的人,表现出坚定性、坚持性、顽强性、恒心与毅力。相反是顽固性。52.简答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52.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53.简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5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又称为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54.为什么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54.个体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推动着人们各方面的积极行动,实现各方面的追求与目标。需要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它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其他的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可见,需要是人的行为、活动与个性倾向性的基础。55.动机分哪些种类?

55.动机分类的标准与依据不同,其种类也不一样:①根据动机的起源不同,有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之分;②根据动机的性质相社会价值不同,有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之分;③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与暂时的、直接的动机;④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不同,有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之分。56.动机有哪些特性与功能?

56.动机具有下列特性与功能:①原发性与引发功能(即始动作用);②内隐性与调节、控制、指引功能(即指向、导向与定向作用);③实践性与激励功能(即强化功能)。总之,动机好像汽车的发动机与方向盘一样,起动力与控制方向的作用。57.兴趣分哪些种类?

57.兴趣的类型有:①根据兴趣的内容不同有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之分;②根据兴趣的倾向性不同有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分;③根据兴趣维持时间长短,有短暂的兴趣与长久而稳定的兴趣;④根据认识倾向与活动倾向不同有兴趣与爱好之分。

58.学生的良好兴趣品质应具备哪些特点?兴趣有何作用?

58.良好的兴趣品质有如下特点:①兴趣的指向性或良好的倾向性;②兴趣的广度,即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③兴趣的持久性,即稳定而又长久的兴趣;④兴趣的效能性即兴趣的消极与积极之分。

兴趣是人类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①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③对活动的创造性与创新性起促进发展作用;④对注意起激发与保持作用;⑤对智力起开发作用。59.气质有哪些动力性特征?

59.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包括:①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强度特征,通常用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来表示。②心理和行为反应的速度持征。③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灵活性特征,常用神经活动过程转移快慢来表示。④心理和行为的内外倾向性特征。60.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什么行为特征? 60.气质的典型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其特征分别如下:①多血质者的神经类型是“强、平街、灵活型”,其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动作敏捷灵活、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易转移,情趣易变化。②胆汁质者的神经类型是“强、不平衡型”,其反应快但不灵活,情绪易冲动,性情暴躁,可塑性小。③粘液质者的神经类型是“强、平衡、不灵活型”,其反应迟缓不灵活,稳重安静,情绪不易外露,有节制,忍耐力强,注意稳定不易转移。④抑郁质者的神经类型是“弱型”,其反应慢不灵活,情绪体验深而行为内向,善于觉察细节、怯懦、孤独,感情脆弱,易出现神经质症状。61.测试气质类型有哪些心理特性指标? 62.61.测试气质类型的心理特性指标有:①感受性即感觉能力,刺激阈限表示,是强度指标;②耐受性,长时间忍受强刺激的程度,是强度指标;③不随意反应性,是速度指标;④反应的敏捷性和可塑性,是速度与灵活性指标;⑤情绪兴奋性,是强度和均衡性指标;⑥外倾性与内倾性,是倾向性指标等。62.简述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62.巴甫洛夫首先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并以此来科学地解释了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有三种基本特性:即兴奋与抑制的强度特性、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特征、兴奋与抑制之间转移是否灵活的特性。他认为这三种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可能把高级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基本类型,并以此解释人的四种气质类型;①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与胆汁质型相对应:②强、平衡而灵活型(活泼型)与多血质型相对应;③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安静型)与粘液质型相对应;④弱型(抑制型)与抑郁质型相对应。

63.气质与性格有何区别与联系? 63.气质和性格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其联系方面有:①二者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具有稳定和个别差异性的特点。②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③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快慢,在性格上打上气质的烙印与色彩。性格也能逐渐改变人的气质。其区别在于:①气质是不受内容制约的动力性特征,性格是态度和行为的特点;②气质是带自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社会性个性心理特征;③气质无好坏社会评价,性格有好坏社会评价意义;④相对而言气质的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⑤年龄越小气质起作用越大,成人后性格在个性结构中有核心意义。

64.性格主要分哪些类型?其划分的依据(或标准)是什么? 64.性格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如下类型:①按知、情、意等心理机能在性格中占优势地位与表现程度不同,机能类型说,把人分为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和混合型。②按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或外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③根据个人竞争性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优越型与自卑型。④按照信息加工,认知方式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⑤按照社会文化观和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将人的性格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等。

65.性格结构有哪些成分(或特征)?

65.性格结构包括如下成分(或特征):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有对他人、集体态度;对学习、劳动、工作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②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坚韧性等。③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强度、稳定性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含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特点。

论述题:

1.试述意识及意识的特征。

1.意识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的劳动中,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独有的、凭俗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

意识的基本持征是:①自觉性——先有正确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动。②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朗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有意识的、主动的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②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影响。④第二信号系统(即以词语为信号的条件反射活动系统)与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特点。2.试述弗洛依德的心性发展理论。

2.弗洛依德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性本能发展的过程。控制人的性本能的能量是里必多(Libido),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里必多投放的部位不同,这一部位称为“欲带”或“动欲区”。根据“欲带”的变化,儿童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1)口唇期(0—1岁),婴儿的活动大部分以口唇为主,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2)肛门期(1—3岁),幼儿由于对排泄解除压力而感到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3)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里必多集中在生殖器上,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快感的中心,男孩子会对母亲产生性的情感即“恋母情结”,女孩子会对父亲产生性的情感即“恋父情结”。(4)潜伏期(5—12岁),这一时期里必多处于休眠状态,儿童将上一阶段以父亲或母亲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事物上去,如学习、体育、游戏等。(5)生殖期(12—20岁),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生在随之而来的青春期,男女儿童在身体上和性上趋于成熟,性的能量和成人一样涌现出来,异性恋的行为明显。弗洛依德认为,由于“固恋”和“倒退”,很少有人能够在人格发展方面达到真正的生殖期人格这个理想水平。“固恋”是指由于里必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则是由于里必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3、试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3.(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预见行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的动力;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相反则会为消极情感左右。

4、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4.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人的心理实质,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一命题可从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来表述。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展开,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理解:①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如睡眠、酒醉、药物麻醉等)、科学实验(如采用脑切除法、微电刺激法发现支配躯体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脑神经细胞)、临床经验(发现大脑不同部位的疾病与损伤,会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失语症)以及“反射说”、“条件反射说”和“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映、再到人的意识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②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意识的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与人的个性等都离不开客观现实。②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形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映现实与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④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社会意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等都是带有社会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5、试分析劳动与言语和语言在人的意识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5.劳动在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中有如下作用:①劳动是人类的动物祖先转变成人和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是人按自觉的日的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过程。②劳动是一种自觉地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活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同这个特征联系在一起的。③劳动是一种社会集体性的活动。劳动工具的制造是集体劳动经验的结晶,劳动经验与技术的传递也是集体化活动的结果,集体关系的形成和社会性意识观念的产生,也只有在集体劳动中才有可能。

言语和语言在意识发展中的作用:①言语和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语言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进行交际的工具。⑦言语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是交流思想的过程及其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交流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③语言、词也是个体反映现实的工具,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的反映才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反映,即成为意识。6.教学中怎样组织好学生的注意?

6.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注意,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与学校常规,对唤起有意注意也起重要作用。②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会生动有趣。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防止干扰刺激分散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授内容要科学、新颖、系统、生动,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简洁流畅,适时呈现教具,用感性形象吸引学生,教学方式的变化、灵活、启迪性等课堂教学艺术,都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无意注意。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有助学生注意的集中、稳定与持久。

7.试分析产生分心的原因,怎样克服分心? 7.影响注意分散有客观、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客观原因来看,无关诱因的吸引、嘈杂环境的干扰、目标刺激对象或活动太单调、枯燥、乏味都可能导致分化。从生理原因来看,过分疲劳与困倦,激活与觉醒水平太低,身体有病或不适等容易引起注意分散。从心理因素来看,学习目的动机不明或不纯;模糊的杂念与牵肠挂肚的思绪;情绪低落或波动;意志薄弱,抗干扰能力太差;不良的作息、工作、学习习惯等都易使人分散注意力。

要克服分心,保持注意的集中稳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排除无关诱因和嘈杂刺激的干扰,保持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安静。②要组织好学习与工作活动,使活动及活动对象、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有较强的吸引力。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把看、听、说、写、想、操作联合起来,有助于注意的稳定集中。④养成良好的情绪体验,有坚强意志力和抗干扰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有助于注意的稳定。⑤要劳逸结合,防止过分疲劳,加强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对有多动症的儿童,应根据医生吩咐.服用利太宁或苯丙胺等镇静药物能暂时缓解分心,15岁以上这种症状会消失。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8.学生良好注意品质与注意力的培养应重视以下几点: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9.试分析知识经验在知觉和知觉基本特性中的作用。

9.知识经验在知觉中有以下重要作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感官,通常只是事物的部分属性起作用。由于经验的参加,可以回忆起过去作用过的其他属性,因而便于在人脑中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映像。如在黑夜,人用手触摸到某物体,立即能回忆该事物的其他属性,并能叫出它的名称。经验还能帮助人区别不同事物或区别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正确理解事物(感知水平的理解)。例如人凭经验,用鼻子嗅,就能把液化气、汽油、煤油、酒精、白酒等区别开来。经验也影响知觉的丰富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莫定基础。

经验在知觉的基本特性中也有重要作用:在选择性中有助于个体把对象与背景区分开来,从而优先地选择知觉对象;在整体性中,经验的回忆补充作用,有助于完整认识;在理解性中,经验是知觉理解的基础;在恒常性中,经验有助人保持相对不变的认识。

总之,由于经验的作用,个体对感觉信息加工对客观对象作出感性的解释相理解的过程才构成知觉。

10.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0.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科学实验与科学发现的基础,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意: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不助燃并比空气重的实验时,明确观察目的与不明确目的大不一样,前者会集中注意力观察高低两只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后者只看热闹(烧瓶中酸碱的激烈反应)。

(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①提出观察方法;②制定观察计划;③安排观察的实验程序;④作好思想与物质准备。周密的计划与准备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必备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到:①必须有浓厚的观察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观察、探究相认识客观世界的奥秘。②必须有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实践表明,很多的科学发现,都是起源于高度集中的注意和对细节深入持久的观察。③观察力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在观察时,能否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④还必须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系统地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观察静态与动态事物。只有在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训练过程中,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引导学生学会作观察记录,写观察报告、笔记与作文,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11.根据感知规律怎样提高直观的效果?11.直观是在教学媒体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实物、教具(或模象)、言语等直观形式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遵循感知规律正确使用直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②客观刺激的强度应该适宜;③注意刺激对象与周围背景之间应有一定的对比差异;④采用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人知觉;⑤运用直观教学的目的要明确,呈现时机适当,间隔距离得当,保持宜观映像的整体性;⑥直观时应采用变式方法,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属性,以便正确理解掌握概念。12.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克服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12.复习是防止和克服遗忘的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复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记忆目标和意图越持久、越明确,效果越好;时间意图清楚,效果越好;复习态度积极主动,效果越好。②复习时间要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的趋势,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才能防止学习之后立即快速地遗忘。③避免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前摄抑制即先学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学材料对以前记忆的干扰。④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每次复习内容不应过于集中;长时间复习,中间要短暂休息;要做到“学间时习之”,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在分散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或集中总复习效果要好。⑤复习方式不要太单调,要多样化,如把视、听、读、写、操作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复习方式;复习方式还应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灵活选择。大量的材料与内容应采用分段(或分成若干部分)记忆,少量材料与内容应采取整体或综合记忆法效果要好。对概念、定理与公式采用”理解记忆法”,对诗词与课文可用“背诵法”,对外语单词可用“循环记忆法”,数、理、化知识可用“练习法”、“实验操作法”。⑥采用“记忆术”有助提高复习效果,主要记忆术有:定位记忆术、数字谐音记忆术、串连记忆术等。13.试述联想及其规律。

13.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

(2)类似律: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与它性质上相似的事物。

(3)对比律: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与它性质上相反的事物。

(4)多因律: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

(5)强因律: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

(6)近因律:一样的联想,形成时间越近越巩固。

14.试述记忆的品质及培养。14.(1)识记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记忆敏捷性的培养首先是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应集中注意。

(2)保持的持久性。是指对识记材料保持的时间长短。保持持久性的培养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

(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正确性的培养首先要认真识记,其次在复习时要把类似的材料经常比较、防止混淆,再次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忆以及主观臆测的东西区别开来。

(4)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供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15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5、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可以逐步行开想象力的大门、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平而与立体几何知识的教学与学习,以及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等,都有利学生各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其生活经验,都能为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⑤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的能力。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想象与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幻想,不要讽刺讥笑,应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16.试分析怎样有效掌握科学概念? 16.概念的掌握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借助词语来实现的,对人类已有的概念,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学习掌握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的掌握。没有感性经验或感性经验缺乏.不利于概念的掌握,提供感性经验的方式很多,主要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利用回忆和表象,以及表情动作和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等。②直观教学时应注意“变式”方法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分化概念。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内涵混淆,以及外延扩大或缩小的概念错误。变式应选择适当的、典型的方式进行。如讲几何图形“角”概念时,只须列举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例子即可。③充分利用日常概念来掌握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起积极作用,不一致时,则起消极作用。要消除不良影响,一方面在比较基础上严格确定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运用新经验来消除旧知识的干扰。④词与感性材料的有效结合,言语的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适当、对概念掌握能收到好的效果。⑤正确下定义有助于概念的掌握。正确地下定义应该语言简练、清晰、准确,不应该否定、比喻、循环式的。⑥概念的运用也是掌握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既是掌握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概念正确与否、牢固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⑦概念的同化(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系统中)有利于形成概念体系。概念的异化(利用新概念去修正旧概念的过程)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分化与理解及掌握科学概念。1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情境的、客观的和个人主观的两大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问题情境与问题的不同表述:如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事件材料多少与条件是否充分;已知与未知条件是否分明;问题是顺述与倒述,是顺解与逆解等,都影响问题解决。②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太弱,会趋向无目的的行动;太强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效果最好。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之间关系,可绘成—条倒转的“U”字形曲线。③联想与原型启示。原型与课题之间有相似或共同之处,通过联想与启示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人发明飞机与轮船,借助了飞鸟和鱼的原型,发明复眼透镜借助了蝇的复眼原型,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原型的启示。④定势的作用。定势(即心向,是受过去经验模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对解决同类问题(求同)有积极的作用;对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求异)有消极作用。⑤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作用。迁移即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相新技能的影响。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对解决新课题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为正迁移,消极影响或干扰为负迁移。知识概括化水平高,技能的自动化熟练程度高、则容易迁移,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⑥个性与良好思维品质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是和他的灵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相联系的。18.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结构有哪些特点?怎样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18.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结构有如下特点: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与

批判性;③思维的逻辑性;④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⑤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注意如下几点:①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的、发展的、本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②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要领是:激发学生发生疑问,提出问题,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计划安排和单元活动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应采取多种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形式,应灵活掌握。③加强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而言语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总是和言语发展相联系而不能分开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量词犷和系统的语法规则,并能用清晰、难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则可使思维活动准确、系统、灵活与符合逻辑。④运用定势积极作用,培养“求同思维”品质,限制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品质,限制定势消极作用的方式有:暂时把问题置之不理;培养学生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⑤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实践有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操作思维及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⑥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应做到: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重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冒险性、果断性、有恒性、坚韧性等品质。

19.创造思维有何特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19.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其有如下特点:①创造思维活动同一般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阶段有类似而又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包括准备、酝酿、顿悟、验证等四阶段。②创造思维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的成分,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特征。③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因面产品的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④迷恋和目标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⑤灵感状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⑥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是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如掌握一些定律、公式、原理、法则,对解决同类问题省力、效率快。但对创造性解决问题有干扰作用。碰到这种问题时.暂时置之不理;培养学生的变更解题方法的意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利用智力游戏训练独创性等,都能排除定势干扰,培养发散与创造思维的品质。③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鼓励自尊心、好奇心;鼓励首创性、独创性、解除对错误的恐惧;鼓励幻想、猜想、假设:培养韧性和恒心等)。④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应注意: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为依据的;鼓励学生推测、猜想、应急性回答或不合常规的设想等.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充分利用原则启发、类比和逆向思维等使学生获得灵感,产生新观念、新设想,发展其直觉思维能力;并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结合起来等都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20.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0.为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促使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有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顺利理解知识的前提条件;思维的积极性与一定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相联系;问题源于学生认知上的本确定性(即新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一致性、就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问题)。因此,根据教学目的与内容、创设激发疑问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策略。

(2)提供感性材料的变式与感性经验的储备,有助于知识的理解。理解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因此感性材料的缺乏,或者不够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就难以对科学知识和事物的本质属性正确加以理解。为了克服感性材料的局限性,通过“变式”与比较方法、正确使用直观(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指导学生清晰、正确地感知有关材料或现象,了解有关事物的现象或教材中的基本事实,为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有助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教学中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任何水平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系统化为基础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会产生好的对知识理解的效果。21.怎样培养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

21.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百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人的积极性发挥,工作与学习效率的提高;不良的心境会妨碍工作、妨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良好心境是人的个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心境养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良好心境的基础;②宽广的胸怀、眼光远大,有助于养成良好心境;③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④培养幽默感和恢谐心理,有助于人们缓和情绪的冲突和紧张;⑤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⑥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提供好的人际环境。⑦养成广泛而深刻的兴趣爱好,对生活充满情趣,有事业心,忠诚并热爱自己的工作;⑧注意心理卫生和保健,保持心理平衡等是养成良好心境的心理条件。22.怎样控制和调节人的激情?

2.控制激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激情爆发之前,有意识用理智来控制,做到“三思而后行”,用“宽容忍让”的方法或“计数方法”,来缓和激情作用;②在激情爆发之中,控制某些粗鲁动作,用言语劝告宽息,并采取合理释放、适当转移、艺术升华、自慰(甜柠檬心理或酸葡萄心理)或自控方法都有控制激情的作用;③平时多加强思想修养和自我克制的意志力的锻炼。养成涵养谦逊的品质,办事既热情又稳重.冷静地处理矛盾,有良好品德、就能有效控制激情,防止过火的行为发生。

23.怎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调适不良情绪?

23.高尚情操的培养和不良情绪的调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怎样进行: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良好的情绪情感倾向性提供个人意识倾向的基础;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运适。第一,要矫正学生头脑中产生消极情感的那些错误的或半糊涂的观念;第二,不应简单禁止,应用疏导方法,辅导学生以适度节制和合理释放、升华等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的纷扰,减少其心理压力和紧张度;第三,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学生的逆反与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第四,应加强正面教育.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第五,应辅导学生热爱生活,主动社交,积极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从而获得心理上的乐趣与满足。24.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24.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学生的一切行动都受—定的动机和目的调节支配,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其动机水平,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②严格管理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校纪、校规和课堂规则教育;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及遵守活动规则的教育;良好班风、校风教育;严格检查与强化教育等,对自觉守纪,自制力增强都有积极作用。③引导学生在行动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④针对个别差异,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对盲目性强易受暗示的学生,加强目的动机与自觉性、责任心教育,对冒失、寡断的学生加强果断与沉着品质培养,对胆怯者加强勇气与自信心培养;对缺乏耐心毅力者,加强恒心毅力培养等都是必要的。⑤启发学生自觉,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5.为什么说采取行动、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25.制定计划之后,只有付诸行动和实践,意志行动才算完成。(1)在行动中会碰到更大的困难,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只有克服困难,采取有效的行动,才能推动意志行动过程顺利进行。(2)行动过程与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制定的计划是否正确与合适的标准。通过行动,实事求是,调整修定计划,也是意志行动过程的一个环节。(3)只有通过行动,实现目标,才可能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任何空想与纸上谈兵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可见采取行动,实现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26.怎样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26.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即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即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状态——注意、情绪、意志等方面)影响学习效果。②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成功体验会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持久;反之,失败的体验将对学习动机(含需要)的维持和巩固产生不良影响。③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具体做到:学生对评价有正确态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评价标准应适当;注意掌握课题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限;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含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功。

27.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在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之间加上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变成7层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①将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作了科学的、有层次的分类,有利于人们对需要进行研究;②既重视生理需要的基础作用,又重视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作用;③重点研究了需要的激励作用问题;④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自我实现的途径与作用问题。

这个理论有几点局限性:①最初马斯洛的理论机械性很强,后来论述并非那样刻板,但总的来说是机械的满足上升的层次论;②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途径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的方式,这是不可取的;③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客观测量指标,是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与自我实现。

28.试分析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28.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应从如下方面进行: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①通过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即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状态——注意、情绪、意志状态)来影响学习效果。②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成功体验会使学习者的学—J积极性和学习动机更稳定、更持久;反之,失败的体验将对学习动机(含需要)的维持和巩固产生不良影响。良好学习效果与需要相互影响、互相促进,能够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③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评分艺术具体应做到:教育学生对评价(评分)有正确态度;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评价标准应科学、适当;注意掌握课题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限;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④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含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①直接发生途径即指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发生途径即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如游戏、交友、旅游、艺术欣赏等)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②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a.认知需要是最重要、最稳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b.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组织能提供大量信息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C.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索更深入问题的愿望(即新需要)。③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充分的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如游戏、旅游、艺术欣赏等爱好和要求,了解社会,开扩眼界,扩大知识面,取得一些实际生活经验,从而形成指向学习的需要。

29.请分析说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9.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是激起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从面使学习动机处于激活状态的必要条件,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50%左右)疑难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是:①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②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况,要在新知识和学生已有水平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使学习情境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情境;③问题情境创设应贯穿始终,包括变更作业内容和形式,以及保持作业的新异性来实现。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即动机激起水平)。根据叶克斯—道得生定律,最佳激起水平的位置,取决于要完成作业的难度。一般来说,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动机,作业效率达到最佳水平状况;完成容易任务时(作业容易),最佳激起水平位置较高;完成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位置越低。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学习的反馈信息是由学习结果提供的。它不但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如改进和调整学习策略),面且间接影响学习动机。实验证明,有无反馈信息,学习结果不同,学习结果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实验还证明: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C因此,要以奖励为主,慎用惩罚。奖励的原则应该是增强信心、鼓励进步,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一般来说学习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竞赛也有消极作用,会失去激励作用,造成不利合作的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妥善组织是很重要的。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看进步;按项目特长分组使每个学生有成功机会;奖励有突出进步的学生;竞赛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5)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结果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表明:不同归因,会对以后行为结果的期待产生正(负)不同的影响。指导学生正确归因要做到:①引导学生客观地归因,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②引导学生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归因(也许不一定真实),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归于主观努力方面的原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激发更高的学习动机。30.试分析气质在社会生活、教育与管理实践中有何意义与作用? 30.了解气质的实质和气质类型对于各种实践,尤其是对教育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①气质与工作效率。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与弱点,只有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或学习的效率。②气质与身心健康。许多医生和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气质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虽然气质类型与精神病症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是神经类型的不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燥狂症状或抑郁症状。了解这点对预防精神病有积极作用。另外,许多学者发现A型性格的人(即胆汁型气质)容易患心脏病,了解这些,对身心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一定的调适和适应作用。③气质与职业选择。实践表明,有许多职业对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适应。但也有不少职业对人的气质类型有特殊要求,气质类型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④气质与人际关系。同质吸引,表明气质类型相同者关系和谐;互补吸引,表明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在交朋友、组成班子或组成家庭关系较协调。⑤气质与教育、管理工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管理不仅指能力和性格的差异而言,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同样适用。31.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31.性格形成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①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上各种关系通过家庭影响儿童,在他们幼小心灵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家庭成员的性格、人际关系与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与父母的榜样作用、儿童的家庭地位,都会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②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为人师表与教书育人、学校的班集体以及校风、班风和学风等影响学生的性格;③长期从事的特定职业、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方式等对其性格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除上述途径影响外,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心理条件有:①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环节;②动机的泛化和系统化,以及相应行为方式的巩固,形成理想与信念,是养成良好性格的又一必要条件;③解决一系列心理矛盾(新旧认知矛盾、认识与行为矛盾、新旧行为习惯的矛盾)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条件;④自我调节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结合,随时随地都在塑造个人的性格。

32.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7.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七

关键词:“自私”,“无私”,高三学生

高三意味着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 进而预示着我们有什么样的前途和命运, 最终决定我们能否达到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社会上很多人赋予高三学习阶段特殊的意义, 也使社会、家庭、学校给予高三学子诸多的支持和厚望, 高三学生成败的背后承载太多人的期望, 以至于他们不是为了 “个人”而参加高考, 是为了学校, 为了父母而奋战在高三攻坚战的前线, 他们一边 “打战”, 一边背负着父母的殷切期望, 老师的评价, 同学们的看法, 都让他们负荷累累, 无法喘过气来, 导致该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针对这种普遍现象, 我们提出高三学生应有 “自私”心理, 所谓 “自私”心理就是不受他人影响, 不顾一切, 心无旁骛, 做好自己, 来更好的处理个人学习和周围人或事的关系, 理清自己的思绪, 集中精力来打赢 “高三”最后阶段的冲锋战。

人是社会的人, 个人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 每个人都是存在于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当中, 人容易把所有的事情都纳入到关系网中去思考, “我”是父母的儿子, 老师的学生, 我和周围同学是竞争关系等等, 即所谓的 “关系误区”, 认为他人为我们提供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所以我们要 “礼尚往来”, 必须在所有的行动当中要考虑他人与我们的关系, 并回馈他人。这种心理看似很“无私”, 很善解人意, 也按道理能给行动增加动力, 但往往又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 “结果担忧”和 “评价焦虑”, 很多人对将来未知的事情, 会有种种设想, 而且喜欢从消极的方面考虑, 会产生一种 “结果担忧”, 加上前面谈到的 “关系误区”, 比如我失败了, 周围人会怎样看我, 我如何面对他们, 于是 “评价焦虑” 就产生了, 人在行动时自然容易分心。显然这种 “无私”心理行不通, 那“自私”心理又会怎样呢? 高考是个人的事, 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都与他人无关。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 等他们老了之后, 我是要用尽全力反哺, 但跟我目前的高考无关; 老师教育学生是他们的责任,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所以 “我”高考成功与否不能由老师所决定; 身边的同学只是和 “我”, 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彼此目标平行, 我能否实现目标并不妨碍他们。这样一想, 学习是个人的事, 没有那么多顾虑, 也就不会有诸多杂念, 我只顾自己的目标能不能实现, 我只对自己负责。也许到这里, 大家好像不能接受, 跟我们一贯持有的价值观有所冲突, 即我们平时奉行人要 “无私”, 人不能只考虑自己。为了让大家心里好受点, 另外一种说法可能比较让人接受。现在 “自私”, 是为了将来 “不自私”, 现在“自私”是为了抛开所有的顾虑, 注意力集中, 集中精力, 全力以赴, 达到想要的目标, 要想成功, 得先搞定自己。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搞不定的人, 只会成为家庭的累赘, 还怎么回报家庭, 为社会做贡献。从长远来看, “自私”才更具有将来回报社会和家庭的能力, 所以说, 暂时 “自私”是为了今后 “不自私”。

再回到高考上来, 高三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暂时 “自私”, 即不受他人影响, 不顾一切, 心无旁骛, 做好自己,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观点给高三学子参考:

1、不受周围同学影响

一方面, 我们在学习时不要受周围同学的行为所影响,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考试是家常便饭, 周围同学考试成绩比自己理想, 心里就不平衡, 羡慕、嫉妒、恨全来了, 心中的五味瓶被打翻了, 久久不能平静, 如被眼前的得失所累, 导致不能沉下心正确归因, 也就失去了一次提升自己成绩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 我们要不受周围同学评价的影响, 比如某次考试考砸了, 其他同学会说你的成绩不稳定, 经不起考验, 或者说你死读书, 不会灵活运用, 这些话语都成为很多同学心中的包袱, 久久不能释怀。

2、屏蔽家庭不可控因素影响

家庭因素对高三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家庭氛围和经济状况往往揪着高三学子的心, 父母关系紧张、争吵和矛盾以及经济状况的窘迫往往让其心烦意乱而又无能为力, 这种无奈和烦恼时不时的骚扰他们的内心, 让其无法专注于紧张复习中, 总把那些放在心上, 久久不能平静, 甚至于有同学还会问老天, 你为什么时候对我这么不公平, 这些完全没必要, 我们要树立一种 “为所当为”的心态, 在内心当中要做一个权衡, 哪些是自己当前可控的可改变的因素, 哪些是不可控又不能改变的, 即做我能做的, 不能做则多想无益。二是父母的期望也是高三同学的一个很大困扰, 一想到如果结果失败了, 就会令父母失望, 所以一想到这, 紧张感油然而生, 心乱了学习效率自然大打折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同学们完全不要因为父母的责任感而增加心理的负担, 你只管我自己的学习能不能搞好, 只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对父母尽责是将来的事, 现在不顾一切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为了将来有能力去对父母尽孝, 这样一想则坦然得多。

3、不受老师影响

同学们的心情很容易受老师上课风格的影响, 有的老师喜欢表扬人, 被老师夸奖, 上这门课时, 自然心情好; 也有的老师很严肃, 动不动就骂人, 学生一个题目做不出, 就气不打一处来, 破口大骂, 这时有的同学会觉得 “这老师烦躁”, 很抵触这门学科, 看到老师进教室的门, 心就烦, 甚至看到课表头就发晕。因为某个老师的态度和风格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情况, 这种情况你不妨这样考虑: 不管你喜不喜欢, 这课还得上, 老师还是会准时进来, 我不能改変世界, 就改变自己吧, 学生读书与否和老师无关, 不如敞开心扉, 不埋怨、不责怪, 不意气用事, 用一颗包容的内心去适应老师的风格。

4、不受成绩影响

成绩是检验你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得好说明你掌握的不错, 没考好也能暴露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知识漏洞, 不如借这个机会把这些薄弱环节一一攻克。还有高考复习是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有些知识点正好你复习到了, 也就考好了, 而有些知识点刚好你没复习的到, 自然考不好。总之, 今天考好了, 我要认真学, 今天没考好, 我照样认真学, 不耿耿于怀, 不斤斤计较。

5、制定目标应脚踏实地

高三的同学应该有目标, 也应该为目标不断努力, 但我们也不能天天把目标挂在心上, 整天想着它, 甚至有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天马行空, 要是我能考试上那所大学该多好, 甚至开始身临其境了, 思绪在在大学遨游, 下课一响, 老师今天讲什么全忘了, 我们应该着眼于上好每一节课, 吃透每一专题, 赶上薄弱学科, 应对好每一次模考, 目标落实到复习迎考的行动中。

6、不受琐碎事务影响

很多高三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往往是因为注意力容易被一些学习以外的琐事所吸引。比如有的同学今天买衣服, 我眼睛就在这衣服上转, 有的同学今天买手机了, 这手机真漂亮, 功能挺多的, 让我再拿出来瞧瞧, 我今天丢了几十块, 我的生活费没了, 我今天晾在寝室的衣服丢了, 等等。学习时总是心猿意马, 学习效率自然大打折扣。久而久之, 学习时无法专注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 而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学习行为直接决定了你的学业命运。

心静了, 就能进入状态, 好的过程必有好的结果; 放下了包袱就有成功的希望。高三的同学们只有心静下来了, 才能全身心的投入, 唯有暂时的 “自私”, 即不在乎考试结果, 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不顾此失彼, 把眼光放长远, 心想着现在对高考目标的专注追求只为对自己将来负责, 为以后替父母分忧, 不为将来因自己的不尽力而遗憾。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郭青林.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看当前高考心理辅导误区[J].教育艺术, 2012.

[3]辛威.以积极心态看待高考[J].大众科技报, 2007.

[4]王冠伟.高考心理调适[J].考试指导, 2005.

8.心理测验复习资料 篇八

畏懼心理 进入总复习,学习任务加重,原来所学的零星知识需系统梳理,大量的知识需记忆、理解,大量的训练试题需及时完成,尤其是基础知识试题,如字音字形题,边做得边翻工具书,做题的效率更低。记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试题,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枯燥心理 不少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足,学习本来就显被动。总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跟以往鲜活的课文相比,本来就显得刻板单调,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枯燥心理的产生就更不可避免。

轻视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往往是一些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成绩稳定,觉得可以放一放了,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其它科目上,结果导致高考语文成绩的败北。

沮丧心理 这种心理较多地存在于中等生身上。他们在学习上很努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由于基本功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难于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常常笼罩在挫败之中,造成心理上的多米诺牌效应,对提高语文成绩失去了信心。

要想取得复习迎考实效,消除这些消极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夯实基础,化繁为简,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夯实基础,首先要善于为学生减负。——识记内容的减负。复习阶段,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积累巩固,尽管总复习资料有归纳,但教师还是要多加研究、广泛涉猎,为学生总结出更简便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资料上的《系统备考》归纳得很全面,别字、正字对举归纳在一起,学生如果照本记忆,反而会扰乱思维,一到具体的考题,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反而混淆。要求学生只记正确字形,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有更好的效果。

——训练试题的减负。做题的目的无非是巩固知识、领会高考题目的思路与能力要求,一个专题的试卷,往往有几张试卷几十道试题,让学生全做,学生容易疲劳,而且冲淡了思考的时间,效果不好。如果教师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结合考点的内容、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在此考点存在的问题,精选训练试题让学生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化繁为简。将大量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分解到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知识内容的“大山”无形中就融化了。在学会分解的同时,还要善于寻找捷径,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资料上对病句类型归纳得很全面,要一一记住,难度不小。复习时指导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上,抓语言标志去辨析,学生轻轻松松就拥有一双识别病句的慧眼了。

二、讲求趣味,一题多点,让学生克服枯燥心理

高考语文的每一考点,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进行训练、分析、归纳综合的。复习时,注重通过所选材料本身的趣味性来消除学生的枯燥心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多音多义字时,我先给学生出一副趣联:

解解解元之渴 乐乐乐府之音

要求学生为对联中的“解”“乐”注音,然后由此归纳多音字义字的特点及掌握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了。又如在复习“简明、连贯、得体”考点时,我选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跟农民苏就清的谈话。胡总书记问他对于中央还有什么要求时,苏就清说:“希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要变。”胡总书记马上接过话头说:“这话要改一下,中央的政策应该要变,要越变越好,让广大农民都富裕起来。”因为所选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拉近了考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了。

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注意借题发挥,以一题辐射开去,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给学生茅塞顿开之感。它可以是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辐射,明确答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漫画阅读,其考查的角度有拟标题、概括漫画内容、指出寓意、指出构图创意(鉴赏),选取一幅漫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讲、练、析,学生对这一考点也就运掌自如。更可以从一考点辐射到诸多考点,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下列这道题:

天道酬勤。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这是道仿写题。隐去“天道酬勤”,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则是一到道压缩题。围绕中心“天道酬勤”,要求学生分别用事例论据、名人名句来论证,既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实质上又是作文训练的指导了。这样的辐射,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显得更重要。

此外,讲究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上的讲练结合,力戒老师的一讲到底,避免学生学习的疲劳,也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以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三、确立观念,个性辅导,让学生改正轻视心理

面对具有轻视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手段,让他们明白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最重要功能——选拔性功能,向他们灌输一个理念——语文也是拉距离的学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观念——每天念叨有语文,而又不费多少时间。同时,语文老师还要特别研究这些学生,要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能力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结合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另外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促优冒尖,避免因课堂要照顾大多数而让他们“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四、亲近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抛弃沮丧心理

针对有沮丧心理的中等生,教师首先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明白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多给他们鼓励。教师还要指导他们找出自身学习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训练,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不同复习阶段,学会“升级换代”,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物业管理人员2010年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大学毕业生最优秀的求职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