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2024-07-10

公司内部知识管理(精选12篇)

1.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篇一

第一条 总则

1.为进一步规范公司餐厅管理工作,给公司员工提供卫生、洁净的就餐环境,充分保障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公司餐厅及公司内部为公司员工提供就餐服务的各类餐饮场所。

第二条 管理机构

公司-----负责对餐厅的监督管理,具体管理职责包括:

1.贯彻执行有关餐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法规。

2.在广泛征询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司内部餐厅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3.负责公司餐饮服务单位的招聘、签约。

4.负责对公司餐厅餐饮服务单位食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督、检查与处罚。

5.代表公司接受与处理员工对餐厅服务的意见、建议及投诉等。

第三条 餐饮服务单位的义务

1.按公司规定与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签约后未经公司同意,不得转包给其它经营单位。

2.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以及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餐饮服务合同。

3.以服务公司员工为宗旨,根据公司生产运行特点与员工的需求做好餐饮服务工作。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为员工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

5.保证食品质量,努力增加和调整饭菜口味,严格成本核算,合理制定菜肴价格,文明服务。

6.设立投诉箱、意见薄,张贴餐厅经营情况公示单,接受并及时解决员工有关饭菜质量、价格、服务态度、卫生等问题的意见、建议和投诉。

7.接受卫生防疫等主管部门进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整改,并提交整改方案。

第四条 具体服务要求

1.卫生许可证应按时年检,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与上岗证。

2.不得采购无食品供应合格证供应点的食品。

3.保证食品的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4.保持餐厅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它有害昆虫及孳生条件的措施。

5.保证盛具、餐具的严格消毒,使用的洗涤剂、消毒液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6.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否则不得使用。

7.售饭前,炊管人员按时到达售饭窗口,工作服要穿戴整齐、干净,胸前挂好服务牌。

8.售饭中,态度热情、礼貌待人、说话客气、一视同仁、打菜均匀、服务周到,不与就餐者争吵或打架。

9.售饭后,做好饭后收尾工作,等就餐人员全部离开后,搞好环境卫生,及时关门上锁。

第五条 员工的权利义务

1.员工有权就餐厅卫生条件、饭菜质量、价格等方面问题提出疑问、建议、意见或投诉,并有权要求餐厅给予明确答复。

2.遵守餐厅秩序,按时就餐,排队买饭,不插队,不争吵,不大声喧哗,不争抢餐桌椅。

3.保持餐厅环境卫生,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泼脏东西,剩汤、剩菜倒入指定容器。

4.爱护公共设施,不在餐厅内外的门窗、玻璃、墙壁、桌椅等公共设施上随意涂抹,乱贴乱画,不准用脚踩餐桌椅,不能随意挪动餐厅内的用具。

5.养成文明就餐习惯,勤俭节约,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用电,禁止猜拳行令、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和一切不文明举止。

第六条法律责任

如因餐厅卫生问题受到处罚,由餐厅经营单位承担,与公司无关;同时,公司有权根据情节轻重酌情予以罚款。

第七条 解释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所有。

第八条 生效

本制度自即日起生效。

2.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篇二

一、独立性

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 是内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笔者认为, 独立性建设包括外部建设及内部建设。外部建设方面, 独立性一定是跟内审在企业的地位成正比的, 组织地位越高, 独立性越高, 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越充分。领导者要在地位上赋予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 受公司总经理的直接领导, 地位比较超脱, 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能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的重视。有条件的话, 应在集团公司内部成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 该委员会直接接收公司总裁或董事长的领导, 这样内部审计的地位更加超脱。

另一方面, 独立与否, 审计部门内部很大的主观因素存在, 内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尤显重要。内审人员的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会不被利所诱, 不为强所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才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不被被审计单位所误导。“有为”才能“有位”, “有位”才有独立性, 所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必须依靠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自身良好的工作成效来争取、来确立, 要“以为争位”。

另外, 内审部门负责人对独立性有关键性作用。我们说独立, 是相对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或单位来言的, 在实际工作中, 普通的审计人员更多地只是按部门负责人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个项目, 而与其他单位特别是公司高层的关键性沟通与协调主要是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工作, 关系协调恰当, 独立性才能凸显出来, 一个和稀泥的审计负责人是永远无法让自己的部门获得良好独立性的。所以, 笔者认为合格的内审负责人必须是强硬的、立场坚定、原则性强, 可以顶住高层或其他部门的压力并进行良好沟通。

二、作风建设

内审团队纪律严明、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在被审单位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并为审计工作获得被审单位的有力合作打下基础。作为内审人员, 日常工作中如履薄冰, 审计报告中的一个错字、工作交流中的一个口误, 都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无法保证审计意见或建议的权威性。所以, 如果一个审计部门作风散漫, 个人主义严重, 那内审就如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摇摇欲坠, 这种内伤对内审是致命的。我们一直在学习内审准则、审计实务标准等规范工作的知识, 可能却在另一方面忽视了实际工作中同样重要的工作作风问题。所以, 内审部门日常工作应制度化, 建设部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三、工作底稿

工作底稿也是内审内力修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底稿有许多范本,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各类底稿。一套好的底稿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简化审计工作, 二是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审计思路。按这个标准来说, 因为审计项目的千变万化, 好的工作底稿应该产生于审计实践中。

一般来说, 在一个新的审计项目实施之前我们会编制一个审计计划和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笔者认为, 底稿应该在审计实施方案出来后进行编制, 这样才能在其中融会审计方案的思路, 在审计人员利用底稿时形成最好的实时性指导, 第一次使用的新编底稿要允许在审计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讨论改进。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 再组织项目小组成员对该套新的底稿进行讨论修正, 然后定稿。今后执行类似审计项目, 就可以继续承用这套底稿。如果执行全新的项目, 再根据上述步骤编制新的底稿。需要注意的是, 在底稿的形成过程中, 部门负责人的组织、协调作用很重要。审计部门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应该主动对第一次实施的项目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工作底稿,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底稿进行改进, 在项目完毕后, 组织讨论, 汇集审计人员意见, 对底稿进行最终修改和定稿。

四、培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宽, 审计内容不断深入,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 也会面临许多新课题。如果公司有能力, 可以支持员工参加一些外部培训, 对于内部培训, 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总结。对每一项工作来说, 总结都很重要。对于内审来说, 一个项目实施完毕后进行及时总结就是最好的培训。部门负责人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本部门人员对比较典型的项目进行总结、讨论, 形成有益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模式, 既拓宽内审人员的思路, 又对日后工作形成最具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

二是演讲。内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 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沟通水平和表达能力就应给审计人员提供演讲的机会, 公司有会议需要审计部门发言的, 可以轮流安排部门审计人员去讲, 部门发言不应成为部门负责人的专利。此外, 可以要求内审人员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做一次述职演说, 既可以检查员工的工作, 又可提高员工的表现能力。

三是学习。内审部门应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 并向公司申请购买参考书籍, 为部门审计员工提供学习便利。在业务间歇, 应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学习, 进行知识更新,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今日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更效率的完成工作。

五、协助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实务工作, 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有选择地安排部门同事协助其他部门工作, 可以更快的让审计人员熟悉公司业务流程, 提高业务水平, 以实践来丰富专业知识, 发展专业技能, 在做审计时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去实施一些审计程序。

总之, 内审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性大于专业性, 而内审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同样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艺术, 如何完善、综合、提升这项艺术, 值得我们每个内审工作者作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应该总结一句的是, 随意搬来的理论不一定是合适的, 产生于实践中的管理经验才能真正提升自己团队

参考文献

3.企业内部审计 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篇三

关键词:企业;审计;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78-03

管理审计的概念应该从受托责任观念来理解。因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依照审计和受托责任的关系,财务审计的对象是受托财务责任或程序性受托责任;管理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管理责任或结果性受托责任,或业绩受托责任。因此,内部审计是内向型管理审计的基础或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就是内向型管理审计,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律机制是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必要保证,但就内部审计现状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如何改进和提升审计部门工作,充分发挥审计作用,改善企业管理,笔者就此作些探讨。

1 内部审计的提出

西方早在18世纪产业革命后期产生了内控的思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资本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是益突出。2001年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是解决内部控制的基本及若干具体问题的文件。内部审计在内控系统中通过其监督、评价职能、发挥着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建立企业良好内控环境、健全企业风险评价机制、完善企业内控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发挥内控的监控职能。在2003年颁布的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已明确地把单位的经济管理和风险管理纳入了审计范围,要求开展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这对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的挑战,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转移到管理审计及风险审计上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问题,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种自觉的内部需要而存在,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服务内向性,即为本单位利益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才能不断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准确、及时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误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从《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新《会计法》都充分说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需要内部审计,而且急需内部审计创新,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上,也就是说转移到管理审计上来。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从审计组织体系上看,我国目前也已形成由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评价体系。三种审计鼎立,各有侧重,时有协同。在过往的各个历史时期,它们基本上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其制约与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及其构成的审计组织体系日益暴露出不少缺陷和弊端。就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目前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

(1)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企业是应主管部门要求,为了应付上级而设立的审计机构,有的企业则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理念职能定位不够全面。关于内审职能在定位上不清,内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反馈等职能不能确定,不利于内审的健康发展,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对内审理解较为片面,他们认为内审就是核查内部经济问题,有的则认为内控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长期以来,内审管理基本处于围绕审计项目搞管理状态,管理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够,与内审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审整体水平的提高。

(3)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尽合理。独立性是内审最大特点,内审缺乏独立性,就不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是不可避免在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会因内部关系而影响工作进程。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在这种内部压力下内审人员的审计质量难有保证。从我国形状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企业将审计与监察机构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因此内审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无法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4)内部审计信息真实性和资源配置模式面临考验。现行内审体系已暴露出一些不足,审计信息令人堪忧:①从报表设计层面看,难以对管理审计、效益审计情况及内审部门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②从报表填报执行层面看,“问题金额”统计存在上下级审计部门之间,不同类别审计项目之间,上下年度之间重复计算等现象;③审计实践中还有较多值得商榷和探讨的问题,如“已审资金”如何确定等。审计资源配置模式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使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遇到了挑战;另一方面是依靠外延式扩张,审计资源配置思想导致了层层设立审计机构,其结果既不能保证审计质量,也难以形成审计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机制。

(5)内部审计不很规范,目前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已颁布两部分,其一《注册会计师法》;其二《审计法》;而内部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法规配套建设地位的差异,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可依,当内部审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遵,在我国的《公司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更没有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责任性,导致“为社会服务,向经营领域拓宽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在短的时间内不能实现。

(6)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内审人员素质与水平,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①多数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②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丧失职业道德;③内审部门在有些单位地位不高,也使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信心与热情,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威信与形象。

3 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1)创新内审管理,确立审计定位。企业内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企业内审必须把定位点确定在为领导决策,当好领导参谋助手,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结合企业内部现状,应将内审管理从单个审计项目管理向系统性的“集约式”管理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内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内部审计应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但不能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内审对经营管理活动所实施的监控,是对其他控制活动的再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审计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服务。

(2)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建立与“管理+效益”相适应的审计成果评价体系。审计主体在审计前制定审计方案应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决策,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执行是否能有效控制薄弱环节、治理和改进措施的可能性提出认定。现行以审计项目为主线的审计报表体系,突出了“问题式”报表设计理念,主要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重点,但单纯以“问题金额”大小衡量审计的优劣,不利于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片面追求金额的倾向。

(3)合理配置审计人员,寻求开放、多维的审计人员模式。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有限的人力资本产生较高的回报。内审机构人员在构成上应该多元化,企业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及审计人才,还应配备懂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提出适当的中肯建议。①强化现有审计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质量;②推动审计人员交流机制的形成,做到审计资源共享;③试探性地引入内部审计“外包”或“内包”模式。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障审计职能得以更好地发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健全。

(5)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6)强化风险评估意识。在现代社会里,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评估是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以减少错误,它形成了决定如何管理风险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日益变化的经营环境,把企业面临的风险考虑进去。

4 建立内审质量控制的手段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督导作用。审计组长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内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长的能力与水平,审计组长除具备专业经验和全面的业务能力,作好协调工作外,主要工作应该放在加强内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

(2)抓好三级复核制度的落实。所谓三级复核制度是指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机构负责人对具体审计项目履行情况逐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其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实现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自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实现三级复核应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的原则,即在重点复核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同时,兼顾对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审计事项的调查和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程序的实施等方面复核,努力做到复核的内容覆盖审计项目的全部,不留盲区。

(3)建立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限定的审计项目,如果质量检查跟不上,或者查而不罚,再完善的内审规范也会形同虚设。如此,不仅使该项目的质量控制失效,其他审计项目实施也会效仿,负面示范效应得以扩大。最终,内审质量低劣状况成为普遍。因此,建立和完善内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是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内审人员明确各自承担责任,强化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将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内审人员的职务升降,奖金提成及相关业务技能培训挂钩,将奖惩制度落实在内审质量控制的实行工作当中。内部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从各个方面帮助并支持着内控职能的发挥,在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企业风险,促进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企业活动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谈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 财会月刊 2006. 12

[2]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 2004.4

[3]陈汉文,张志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 2002.1

4.公司内部沟通管理制度 篇四

一、制定本制度的目的

为促进公司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培养一种正确的沟通心态,把积极地沟通变成一种习惯,使每一个岗位对上对下的沟通都变成一种需求,在沟通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减少误解和矛盾,融洽工作关系,增进同事及上下级感情,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同时建立良好、健康的问题反映及解决渠道,特制定本制度。

二、沟通前的心态改变

良好的沟通首先要从改变心态开始。

1、健康的心态

我们在整个团队中倡导坦率、真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沟通氛围,倡导全体员工树立端正的沟通心态!要使沟通基于工作本身,让沟通帮助整个团队提高工作准确度及效率;在工作中要保持积极畅通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时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而不是背后议论与传播;在谈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就问题谈问题,不要包含太多个人情感倾向;在他人向自己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要乐于接受,积极改善。

2、需求的心态

每一个人都要把沟通变成一种需求:对上级来说,下级工作的优秀表现或是不足,下级思想与生活的动态,都要变成自己的沟通需求,积极与下级去沟通;对下级来说,本部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上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都要变成自己的沟通需求,积极与上级去沟通;对于同事以及各部门之间,积极地沟通也要成为一种需求,以促进工作效率与效果;每一名员工对公司的沟通也成为一种需求,对公司具有代表性问题的提出与建议,对公司改革、发展的建议和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3、实事求是的心态。

沟通基于事实!公司各级管理干部要养成倾听来自一线声音的

并积极改进。

8、对于未发生以上情况的员工,也须保持最少每个月一次的沟通。

(三)每一名工作人员

1、当工作中出现需要与上、下级或同级同事沟通的事项,要立即沟通,以促进工作成效。

2、不同部门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的人员,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促进业务技能的提升与信息的传递。

3、对于本部门的工作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时,可与上级进行沟通,促进改进。

4、对于本公司的发展与变革有较好的意见或建议时,可通过上级逐步上报,或越级上报,以促进企业发展。

(四)公司及各部门

1、在各项与员工相关的管理制度下发之前,要充分沟通,了解员工对制度的意见或建议。

2、在各项与工作相关的制度和流程下发之前,要和相关岗位的员工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分析,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制度与流程的准确性与可执行性。

3、公司下发的文件,各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本部门员工表达。

4、工作中需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时,可通过工作协调会议等各种方式与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执行人进行沟通,保障工作配合时不会出现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问题。

(五)其他:

5.公司食堂内部管理制度 篇五

为加强食堂内部管理,做好各项服务与接待工作,充分发挥公司食堂为公司干部职工服务的职能,制定公司食堂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一)公司食堂由办公室负责管理,食堂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就餐人员服务的思想,认真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

为加强食堂内部管理,做好各项服务与接待工作,充分发挥公司食堂为公司干部职工服务的职能,特制定公司食堂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一)公司食堂由办公室负责管理,公司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就餐人员服务的思想,认真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组织安排,履行全部职责。对前来就餐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礼貌待人,文明用语。

(二)公司食堂实行办公室领导下的厨师长负责制,其他炊事人员要服从厨师长的管理和调遣,尽心尽职的做好所分配的各项任务,并在确保供餐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三)公司食堂工作人员应全力保障公司干部职工工作用餐及公务招待,经常征求用餐人员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食堂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业务技术,确保饭菜品种质量,并不断翻新花样,努力做到每周内菜式不重复。工作餐、招待餐制作应保证随叫随到。食堂工作人员应在各餐厅供餐全部结束后方可就餐。遇有招待餐,应在客人全部离开后方可就餐。

二、采购管理

(一)实物采购

1、严格按照预定食谱实施采购(食谱制定通常根据季节性变换和市场情况,安排在每周五进行,由食堂分管负责人审批,每日提前公布)。

2、坚持定点采购和零星采购相结合。定点采购比质比价,价格不得高于市场价。零星采购物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必须与市场调节价相符,采购供应由厨师长负责。

3、采购食品应防止途中食品货物丢失、损坏和污染,要严格遵守采购食品和原料的及时过磅、记录、报账制度,健全相关手续,不拖账、挂账。

4、熟悉各类食品和原料的品种、用途,掌握食品质量的鉴别知识。

5、虚心听取就餐人员对食品的合理意见。

(二)实物管理

1、实物验收要严格按照“一定、二验、三签”的制度执行。即明确专人按食谱购菜,两人同时过秤验收、核价、填单,由购菜人、验收人、负责人三方实施联签交会计审核。办公室负责人要不定期进行实物抽查,如出现差量或霉变现象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2、严格财务制度。购买各种食品均由仓库保管员验收入库,并建立“物品出入账”,经手人必须签字或盖章,食堂专用代金券要日清月结,杜绝一切漏账现象发生。

(三)成本核算

1、伙食费实行独立核算。公司工作人员按规定交纳伙食费后方可到食堂就餐;基层工作人员办事需就餐的凭白色就餐券就餐;外来人员(含代伙人员)在食堂主管部门许可下凭购买的红色就餐券就餐;公务接待须在公司食堂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2、分管负责人对日消耗情况要及时做好统计工作,严格各种票证和实物管理手续,妥善保管,及时清理,按时结算核对,确保优质服务。

三、卫生管理

(一)人员卫生

1、食堂工作人员要持健康证上岗,每年组织一次身体检查,体检不合格者或公司认为不适宜在食堂工作的应及时调整。

2、工作期间应着工作服、戴工作帽,坚持先洗手后操作,并严格遵守常规制度。

3、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换工作服。不得留长指甲,工作时不戴戒指、手镯等。

4、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食堂操作间。

(二)厨房、餐厅卫生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保证就餐人员的饮食卫生。

2、坚持厨房、餐厅每日清扫、擦净,每周一大扫,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卫生整洁。

3、餐具每天一律做到“一洗、二消毒、三保洁”,严禁使用不洁餐具。

4、厨房、餐厅卫生包干区落实到人,要求做到墙面洁白、无蛛网、浮灰,厨房无油污,桌面、凳子无油迹,地面光亮。

(三)食品卫生

1、严把采购质量关,预防和杜绝病从口入,不得采购霉变、腐败、虫蛀、有毒、超过保质期的或《卫生法》禁止供应的其他食品,防止食物中毒。

2、采购大批主食或副食要求供货单位提供卫生许可证,以便查验,不得采购“三无”产品。

3、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对存放的食品实行“分类隔离”,以免串味、走味或变质。

4、食堂库房应整齐清洁,分类存放,防鼠防潮。

5、食品存放冰箱或冰柜时间不得多于48小时,严禁销售隔夜饭菜。

四、安全管理

(一)安全使用液化气,对燃气灶具开关、燃气管、液化气瓶、减压阀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二)随时注意液化气使用情况,发现漏气或损坏立即更换或报修,搬运液化气钢瓶时严禁撞击或挤压。

(三)熟练掌握油气灶、蒸气、电器、灭火器的操作方法。认真操作,工作时严禁离开岗位。

五、接待管理为便于操作,食堂招待在严格遵照执行《公司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的同时,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接待步骤接待部门在时间允许情况下,必须按招待审批程序逐级签字,食堂负责人凭审批单组织实施。特殊情况下,接待部门可提前通知食堂负责人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并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二)招待标准凡在公司食堂安排招待,食堂负责人应根据来客单位性质、事由、人数或直接根据领导指示确定标准并督促实施。

(三)酒水出入库及标准酒水出入库统一由仓库保管员按出入单进行填写,餐厅使用数量由厨师长填写,仓库保管员核对,陪同人签字。酒水标准通常随招待标准高低而确定,必要时也可根据来客事由、人数或公司领导安排确定。

(四)结算程序每次招待结束,督促和检查食堂采购员及时做好票据核对与签字工作,同时完善食堂招待费审批单的补签一并上交财务,以确保食堂财务账目当日核对入账。

(五)奖励方法鼓励公务接待在食堂进行,对食堂工作人员按相应的标准进行奖励。

6.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篇六

为了公司在日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会发生问题,使得公司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现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如下:

1.公司所有的的印章均应存放于法定代表人处或将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存放于指定的管理人处。

2.公司的所有支票应当存放于固定的出纳处,签发票据后应当将经过审核完毕的原始单据及已经签发的单据一并交由法定代表人或者指定的代表人盖章。

3.公司所有收到的原始单据均应是真实合法的正规发票,不能收取收据,如果因为特殊原因只能取得收据的,则只能进行内帐处理。

4.公司所有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于月末前一日(如果是法定节假日则应提前)送交税务机关认证,否则当月不能抵扣。

5.公司应当将当月应当进行帐务出处理的所有单据于当月末前2日整理完毕,所有资料需要先登记内帐,并将当月已经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记帐联、进项发票清单、销项发票清单,交由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帐务处理。

7.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篇七

1 管理咨询及其服务

管理咨询是由管理咨询专家针对企业要求咨询的问题,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找出原因, 提出改进方案并帮助指导实施,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1]。它产生于19世纪初期, 其发源地是英国和美国。192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会计学教授麦肯锡 (Mckinsey) 创建了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 这标志着管理咨询业的诞生。二战后, 管理咨询业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快速发展,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浪潮, 更是为管理咨询业提供了巨大的舞台。现在管理咨询业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对管理咨询的研究却没有跟上这一发展趋势, 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学术届对管理咨询研究的兴趣。

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 许多学者把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管理咨询公司中, 探讨了管理咨询公司中的知识创造[2]、知识系统的构建[3]以及知识的使用价值[4]等。这些研究是围绕着管理咨询公司的输入和输出都是知识这一特点进行的, 很少有研究关注知识是如何从输入转变为输出的, 而知识共享对这一转变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管理咨询服务的本质是知识产品, 产品/服务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也是公司取得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管理咨询公司而言, 知识产品质量是成功的管理咨询公司应该具备的重要战略能力[5]。由于顾客要求解决方案是创新的并且是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的, 因此高质量知识产品是指工作输出 (例如产品、建议或决策) 满足或超出顾客的期望[4]。这种高知识产品的提供需要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之间以及顾问与公司之间进行知识共享, 使顾问之间的知识相互补充并最大化的掌握某一主题的知识, 从而更好的为顾客提供服务, 因此知识共享影响管理咨询公司知识产品的质量, 并最终影响管理咨询公司的持续发展。

2 知识共享相关理论

知识共享属于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 国外针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从9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 到现在已进入知识共享研究的高峰期, 但是对知识共享的定义却没有统一的定论。归结起来, 知识共享可以从知识转化视角、知识交易视角和知识学习视角来描述。知识转化视角的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共享自己知识的过程, 即知识的转化过程[6];知识交易视角的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是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交易过程[7];而知识学习视角的知识共享则认为知识共享是某一技术团队转向另一团队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领悟、理解的过程[8]。本文认为知识学习包含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 所以将着重探讨知识转化和知识交易视角的知识共享。

2.1 知识转化视角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和组织绩效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在知识管理的理论之下被讨论并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关注领域[9]。最早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也融合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框架中, Nonaka和Takeuchi (1995) [6]提出的“知识螺旋”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一知识螺旋在认识论维度上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社会化”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外在化”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和“内在化”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其中外在化和内在化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

在本体论维度上, 这一知识螺旋包含了知识转化的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其中个体层次的知识主要指内含于员工个体的技能、经验、习惯、直觉、价值观等知识, 这些知识与个体所处的位置、特定的情境、个人的立场等有关。而组织层次的知识是内嵌于组织实体系统内的知识, 它通过组织中知识拥有者的相互交流将自身的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而产生。对组织来说, 存在于组织中的知识才具有战略意义, 才能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 因此组织需要利用管理实践来促进知识拥有者之间的互动, 设法维持、累积这类知识[10]。同时, 由于个体所持有的隐性知识处在知识创造过程的核心部分[6], 所以组织知识也要向个体知识转化, 实现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最大化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知识转化这一视角进行的。知识转化视角的知识共享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 主要考查了组织中的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一转化过程是知识共享的核心过程[6]。Nonaka和Takeuchi (1995) 基于这一转化过程所提出的知识螺旋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知识共享模式。

2.2 知识市场视角的知识共享

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除了从知识转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知识市场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共享。Davenport (1998) [7]首次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 他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市场”, 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差异性所产生的不同个体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是形成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基础, 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性是产生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2.1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构成。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主体包括知识供给方、知识需求方、知识交易中介和知识交易场所[11]。其中知识供给方是企业内掌握了某些方面知识的人, 虽然每个成员都可能是知识的买方,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知识的卖方, 这是由知识不易表达、知识专用性和知识拥有者的独占倾向导致的。知识需求方通常是那些为了解决问题而寻找知识的成员, 由于知识更新速率的不断加快, 企业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可能成为知识市场中的买方。在知识市场中, 中介的作用非常重要, 他们把知识的买方和卖方联系在一起, 大部分跨部门的管理人员就是知识市场的中介。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场所可以在企业内部, 也可以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它场所, 可以是现实存在的, 也可以是虚拟的。

2.2.2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交易机制。

知识市场理论将企业内的知识共享看作是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一种市场行为,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交易以“效用”来支付, 比如以个人声誉、职位晋升等作为知识供给者的回报[12]。知识市场的支付机制主要有互惠性、声誉、利他主义和信任四种。其中互惠性是指人们在工作中付出知识需要得到一定的回报, 得到报偿或者互惠是知识交易的基本原则;声誉是指知识的卖方通常想让其他人把他当作拥有高价值知识和经验并且乐于与他人共享知识的人, 从而通过知识共享来获得声誉;利他主义是指知识共享主体认为知识共享是乐于助人的行为, 进行知识共享是其高贵品质的反映, 而不是为了获得回报;知识市场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 相互信任是知识交换的核心, 是决定知识市场能否良好运转的最重要因素。

知识市场的提出从经济学的角度为实现知识共享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知识市场可以很好地分析企业中的知识传播过程[13]。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认为知识共享是一种客观的经济交换, 是知识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交易关系, 其实质是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的知识交易。知识市场中的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促进知识交易和流动, 实现知识共享。正是由于这一市场机制使得企业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各个层次的知识得以顺利交流和共享, 知识的生产或创新不断涌现, 知识交流日益频繁, 组织生产率得以提高, 最终使企业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存量。

3 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机制

根据资源基础观理论的有关研究, 知识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知识通常是独特、难以模仿、难以取代和难以转移的[14], 对于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咨询公司而言, 是知识而不是资本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是知识产品, 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咨询顾问的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知识产品的质量从而赢得更多的顾客, 所以研究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机制对提高管理咨询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分类

目前大部分将知识根据知识的可言传性和转移的难易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或者根据知识拥有主体的层次不同分为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对于管理咨询公司而言, 由于它所从事行业的独特性所以有必要针对管理咨询公司的特点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分类。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补充的观点出发, Werr和Stjernberg (2003) [15]基于对两个全球咨询公司的案例研究提出了管理咨询公司包含的三个知识要素:一般的方法和工具、案例和个体顾问的经验。

方法和工具包括了大量具体活动所要求的一般化方法以及处理各种任务的具体工具, 例如怎样设计一个销售组织、生产发展过程或者某个具体行业中的一个物流系统。方法和工具通过定义大量活动和它们的顺序, 以及在考虑顾客组织的主要概念 (例如业务整合模型) 和咨询过程等方面, 为整个咨询过程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抽象的、一般的使用结构。

案例提供了比方法更进一步的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方法转变为使用。它们不是相互替代, 而是通过列举在某个具体情景中的例子来说明方法的使用从而补充了方法。案例中形成的文档结构以及这些文档中使用的术语都遵循顾问共享的方法和工具。方法和工具提供了参考和术语的共享框架, 使得共享和重复使用从以前案例中获得的知识成为可能。案例和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详细和具体程度不同。具体细节如时间、所需资源、主要会议的细节设计等通常是从之前的案例中获得的。

个体顾问的经验是顾问关于如何设计、实施一个咨询项目最重要的知识源, 顾问的活动基于对方法和工具的灵活运用。经验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中, 这些项目的设计需要对以往案例、方法和工具等显性知识进行“转化”, 从而适应顾问工作的具体情景。经验帮助顾问从方法和工具所列出的一系列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活动, 从而决定在不同的活动上花费多少时间, 并从一系列以往的案例中选择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隐性知识进行的。

方法和工具、案例以及个体经验这三种知识要素分别代表了知识的不同特征, 经验主要代表了隐性的、个体的知识, 而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代表了可以表达的组织知识。方法和工具又代表了一般知识, 有着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而案例代表了具体知识, 因为它描述了在具体问题中的方法使用。

3.2 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

根据Werr和Stjernberg (2003) [15]的观点将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划分为方法和工具、案例以及个体经验三种类型, 并以Davenport (1998) [7]提出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理论为框架, 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构建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机制如图1所示。

在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市场中参与知识交易的主体是咨询顾问, 那些需要获得其它知识的顾问成为知识需求者, 他们往往是公司中的初级顾问。而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顾问则成为知识提供者, 他们往往是公司中的高级顾问。如上图所示, 咨询顾问A拥有经验A, 咨询顾问B拥有经验B, 他们通过知识中介的连接在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市场中基于互惠性、获得声誉、利他主义和信任而进行知识交易。通过这一交易过程, 咨询顾问的个体知识即经验A和B转化为组织中的共同知识即案例以及方法和工具, 从而实现了管理咨询公司内部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管理咨询公司中的方法和工具提供了咨询活动所需要的抽象、一般的使用结构和共享的语言, 使经验的交换及其转换成文档成为可能, 而共享的案例提供了将一般的、抽象的方法运用到具体案例中的事例叙述。这两种显性知识依赖于顾问将方法、工具和案例翻译到手头上具体情景案例中的能力。即咨询顾问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A和B, 将咨询公司中的共同知识即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灵活运用到具体任务中, 在理解并运用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知识时, 顾问自身的个体经验A和B得以提高形成了新的个体经验A1和B1, 这一过程实现了咨询公司的共同知识向顾问个体知识的转化以及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管理咨询公司中的个体经验、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通过顾问A和B个体经验的相互交换形成咨询公司中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 而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又依赖个体经验A和B将其翻译到具体情境中, 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新的个体经验A1和B1。这些新的个体经验再次通过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新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案例, 这个过程不断往复, 形成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螺旋, 促进了管理咨询公司内部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提升了管理咨询公司中个体顾问和咨询公司的整个知识水平。

4 结束语

虽然目前以管理咨询公司为案例进行的知识管理研究不断增多,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 只针对知识共享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但却很少有研究关注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共享。而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知识共享对其核心资源的构建和所提供知识产品的质量有着关键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理论为框架, 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构建了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的知识共享机制。由于国内的管理咨询公司大部分只注重了咨询顾问的引进, 却忽视了咨询顾问之间的知识共享, 而通过知识共享把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可以尽量避免由于某个咨询顾问的流失而给咨询公司带来的巨大损失, 所以文中所构建的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知识市场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对管理咨询公司如何进行知识共享、避免知识流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 管理咨询公司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实践来保证知识共享更好的实现, 例如提供技术支持、高管参与、建立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奖励知识共享等。

摘要:将知识管理理论中的知识转化理论和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理论结合在一起研究知识共享, 并把这两个理论运用到目前发展迅速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中。针对管理咨询公司的特点区分管理咨询公司中的三种知识类型, 详细探讨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框架下, 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并构建管理咨询公司内部知识市场中的知识共享机制。

8.浅谈健全公司治理内部的审计管理 篇八

摘 要 我国经济生活中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效益低下、会计信息失真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涉及贪污舞弊的案件频繁发生等现象普遍存在,虽然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是这些问题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和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主动双向式的报告关系使其能更好地为公司治理服务。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审计管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责任制度、内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是在国家行政手段干预下强制建立的,目前很多问题仍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中,制约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如审计目标审计范围狭小,审计观念落后,以“侦探者”自居,审计方法简单、技术落后,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一、树立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我国传统企业内部审计以“监督”理念为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以“监督者”的身份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主要发挥监督职能,开展财务审计和其它以会计资料为基础的审计,被动地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服务。依据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目标上升为增值。职能转变为确证与咨询,对象扩展为财务活动、内部控制、公司管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依据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目标、职能和对象的要求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应该树立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是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的立足之本。依据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内审计机构将推积极策略,内部审计人员将树立服务意识、掌握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策略的改变、内部审计人员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依据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首先要对内部审计职业做必要的宣传。

依据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站在被审计人的角度想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时会碰到比较难“应付”的被审计人,这时候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把他们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一旦认为被审计人不容易接触、会制造麻烦,就会在审计过程中带上有色眼镜,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就会加上“修止符”。如果内部审计人员能站在被审计人的角度想问题,就可以体会被审计人的心情,从而帮助被审计人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对被审计人的改进行为给予肯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不足向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报告之前,应该将这些问题或不足与被审计人进行交流,如果被审计人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采取了积极的改进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就应将报告重点放在被审计人的改进行为上。

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以人为本服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避免与被审计人发生冲突,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掌握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是必要的。具体来说,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掌握以下技巧:第一,积极沟通、理解别人、善于倾听。有效的人际关系一般依赖于两种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人沟通的时候,要善于倾听。要设身处地地理解被审计人所处的环境。友好、有效的沟通才能减少和化解冲突。第二,注重个人形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在一个充满个人矛盾的环境中,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才能与被审计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从“监督者”转变为“服务者”,努力与各方发展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问题,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内部审计结果得到被审计人的认同,从而增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原则

(一)相对自主原则

在对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公司治理理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客观性,在执行审计中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

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时遵循“相对自主”原则,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之间的潜在敌对关系,有利于内部审计与管理部门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从而产生更好的审计成果;另一方面创造了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最大客观性的环境,能够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更容易地处理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融入企业经营并为其增加价值的同时提供客观意见,因此相对独立性原则是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首要原则。

(二)成本原则

成本原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原则,尤其是在成本敏感的环境中。企業内部审计通过分析和评价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寻找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改进建议,实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但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只有大于设立较复杂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费用时,内部审计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值。因此,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时,成本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

(三)权威性原则

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发挥相辅相成,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为内部审计机构赢得较高的权威创造了机会。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源自获得相应的授权和内部审计人员出色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取得令人信服的工作成果,使被审计人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从而帮助内部审计机构树立权威性。当被审计人不接受或不配合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内部审计机构获得的相应授权,可以对其实施必要的制裁。因此,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时应注重对权威性原则的运用。

三、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应解决的问题

构建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关键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向谁报告。向谁报告体现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取向。其二,内部审计在谁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受谁领导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现阶段,在我国企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内部审计机构由高级管理层或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当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高级管理层领导时,内部审计负责人的任命、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职位升迁都由高级管理层决定。这样内部审计人员不会愿意也没有权利对高级管理层进行监督。而在公司治理中利用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所有者对受托经营的经理层的监督。

四、企业内部审计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对完善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主动式双向报告关系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根据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要求及时、安全、有效地为其提供相应的审计信息,从而缓解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平衡和制约公司治理中各个主体之间关系,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依据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公司治理中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提升为增值,职能拓展为确证、咨询。增值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根据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管理活动和各项决策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并在这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没有引发更大的损失前向其报告。内部审计提供主动式服务,才能满足高级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需求,实现增值目标。

9.公司内部管理考核工作方案 篇九

(一)坚持以用户为本,以服务用户为宗旨的原则;

(二)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四)坚持实行独立核算,按效计酬的原则。

二、量化考核的内容

(一)对象:公司所属的第一供热管理处(六峰路以西)和第二供热管理处(六峰路以东)为综合考核部门,其下所属的各热力交换站为具体考核对象,两个供热管理处应配合公司量化考核办做好各项考核工作。

(二)形式:为定额考核。在供热期间,以各个热力交换站的用水费用、用电费用、用热费用及用盐费用做为其生产支出成本费用,收缴的热费金额作为其生产收入成本额,在完成收支平衡考核任务的基础上,增收部分给予提成奖励。

(三)量化指标:分为生产经营成本指标和用户投诉率考核指标。

生产经营成本指标要求各处的生产经营成本要收支平衡;用户投诉率指标要求各处每万平方米投诉不得超过1户。

(四)生产经营成本指标:水、电、盐价格按市场价格计算成本,热价第一供热管理处为28元/gj,第二供热管理处为27元/gj。

(五)第一供热管理处由耿广峡同志任处长,郑立军同志主管;第二供热管理处由王慧斌同志任处长,房瑞忠同志主管。

三、量化考核的实施办法:

成立公司量化考核办公室,考核办主任由孟异波兼任,成员由办公室、财务部、工程技术部、施工安装部各抽调1名组成;仓库由办公室管理;热线电话由工程技术部管理;原运行部丁小聪同志抽调至考核办,同时负责第一、第二管理处化验药品的配制工作。

(一)职责

1、考核办工作职责

(1)负责对公司所属两个供热管理处、所有热力交换站实施量化考核;

(2)负责监督被考核人是否遵守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各项检查工作建立台账登记,并对违反规定和要求的人和事提出处理意见;

(3)负责对各交换站的热表、水表、电表的计量、维护和监督;

(4)负责对各站一次网的热耗进行监督管理;

(5)对各处各站机组运行、供热温度、水质情况、经营、收费和用户管理负有稽查责任;

(6)负责每周,每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汇总,并进行各处、站的评比;

2、供热管理处工作职责

(1)服从公司安排,模范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

(2)对本处范围内的人身、设备安全、全面负责;

(3)对其所属各站的运行,和站外的用户管理负有监管责任;

(4)对其下属各站的维修、收缴热费负有全面责任;

(5)对其所属人员有管理、调配权;

(6)对其所属人员具有奖罚权;

(7)帮助所属各站解决热用户存在的各种问题;

(8)对其所属各站的运行、维修、用户管理建立台账登记。

(二)维修

1、在供热期间,各供热管理处的维修费用、维修工具更新费用、小维修材料(如:小管件<φ159以下>、小零配件、小电料、短钢管<2m以下>、胶管、螺丝、石棉板、青稞纸等)费用实行维修基金包干制度;

2、各供热管理处的维修基金按所属各站标准500元/万m2×该站面积×(1+n%)(n为该站运行年数)分批发放,每批维修基金要按维修项目和花费金额上报公司考核办备案公示,由其供热管理处专人负责管理;

3、每个供热管理处配一辆面包车,公司补给油料及维修费用7000元/采暖期。

4、各供热管理处的维修基金在供暖期后,其结余部分可作为维修补贴发放。维修补贴发放人员为处相关人员,补贴发放情况上报公司考核办备案公示。

(三)收费

1、收费由两个供热管理处对其下属所有热力交换站所带的区域(居民用户和单位用户)全面负责热费收缴工作。各处收费员负责每日把当天各项收费情况报给公司考核办;

2、收费员每周、每月将收费情况汇总,上报考核办;

3、收费员必须按规定全额收缴热费,任何个人不能随意减免,特殊情况由公司总经理决定。

(四)奖罚办法

1、各站在供热期结束后,通过成本核算,在完成该站生产经营成本指标的基础上,增收部分给予该站20%的提成奖励做为效益工资,按每人的岗位系数核实发放;

2、某一供热管理处如果没有完成生产经营成本指标,若每平方米平均亏损0.5元以内者,该供热管理处所有人员工资下浮10%;若每平方米平均亏损0.5—1元者,该供热管理处所有人员工资下浮20%;若每平方米平均亏损超过1元者,该供热管理处所有人员下岗。

3、各供热管理处,每万平方米超过标准一户投诉者,扣除该处效益工资的10%。

4、收费员收费不开发票,私自对热用户少收、免收、弄虚作假,金额在1000元以下者,按其热用户应交热费数额加一倍罚款;金额在1000—5000元之间者,除按其热用户应交热费数额加一倍罚款以外,调离其收费员工作岗位;金额在5000元以上者,除按其热用户应交热费数额加一倍罚款外,待岗学习或开除公职。为鼓励公司干部职工、居民用户互相监督,将奖励举报人其罚款的50%。

5、公司考核办每查处一户居民热用户偷开阀门用暖,将对其处长罚款500元,同时奖励考核办人员50元;每查处一户单位热用户偷开阀门用暖,将对其处长罚款1000元,同时奖励考核办人员100元;

6、各站私自变动站内水、电、热计量设施,将对其处长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后果者,待岗学习或开除公职;

7、收费员每周必须及时上缴热费,每迟缴一天,一户罚款50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后果者,待岗学习或开除公职;

8、考核办每查处一次水质不合格,将对其处长罚款200元,同时奖励考核办人员50元;

10.物业公司内部钥匙管理规定 篇十

内部钥匙管理规定

NK—SE—01 为保证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内部办公区域内的安全管理及钥匙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紧急状况下减少强行进入或不能进入导致的损失而制定此规定。

1、由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安保部负责办公区域钥匙的分类及日常管理,并根据程序进行借用和使用,安保主管负责办理钥匙领用封存手续。

2、工作程序

2.1 钥匙的接管/移交

2.1.1、收房时施工方要将所有钥匙粘贴标识移交安保部,并填写《钥匙接收清单》。

2.1.2、办公室主任、安保主管及时与施工方核对清点所有钥匙,并及时将钥匙分类(办公室、会议室、库房、机房)保管,同时设立钥匙台账,一式两份上交办公室一份,部门留存一份。

2.2 钥匙的保管

2.2.1、所有钥匙自接管后由安保主管及时(不超过一个工作日)整理、存放于钥匙柜,安保经理与安保主管各持一把钥匙柜钥匙,两人同时方能开启钥匙柜。

2.2.2、安保经理每2周不少于一次检查各类钥匙的发放、封存、领取、保存等工作。物业管理服务中心 安保部

NK—SE—01 2.3 钥匙的封存、启用

2.3.1、日常使用钥匙为:会议室、机房、库房常备钥匙。2.3.2、封存:办公区域各办公室及会议室、机房、库房备用钥匙 2.3.3、领用:

a.安保部按照相关要求及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启用备用封存钥匙。b.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内部人员领用日常各办公室及会议室封存备用钥匙,须报物业管理中心主任批准登记,安保经理根据指示执行,安保主管负责对现场的看护及事后锁闭。

c.特殊情况需启用封存的常备钥匙,按照启用封存钥匙程序执行。2.4、启封:

a.启封内部封存钥匙必须由所启用钥匙的管理部门经理授权,通知安保部经理,由使用人填写《安保部内部封存钥匙领用登记表》方可取用,安保经理每月不少于二次检查《安保部内部封存钥匙领用登记表》。

b.启封时领用人员与安保主管双方共同启封。

c.使用完毕后,必须由领用人及部门经理与安保主管封存,并填写《安保部内部封存钥匙领用登记表》。

2.5、重点部位钥匙为:财务室户门、各办公室户门、各重点机房、各级库房户门、会议室户门。2.6 备用钥匙的变更

2.6.1、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内部人员如钥匙丢失应马上报告安保部,并写出详细经过;以便于安保部可以针对此情况进行重点物业管理服务中心 安保部

NK—SE—01 监控。

2.6.2、安保主管在接到报失钥匙的事实后一个工作日联系报失人员,共同更换已封存的原备用钥匙。启封旧钥匙、封存新配钥匙,按相关条款执行。

2.6.3、任何内部人员无权私自复制钥匙,一经发现按照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2.6.4、如因人员增加等工作原因必须增加现有钥匙的数量时,需求部门须就需求原因提出书面申请,经物业管理中心主任同意后填写《钥匙复制申请单》,安保部安保主管负责留存备案。

2.6.5、钥匙配置仅限安保部安保主管全权操作,由安保主管外出配置,安保经理负责监督检查,其他人员无权配置。钥匙的配置费用由安保部按中心财务制度申报,注明配置人。

2.7各种钥匙台帐及各种钥匙记录的管理

11.公司内部知识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集团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主体,更是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集团日常经营运作的顺畅,才能保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目前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还不完善,因此此加快建立健全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义

1.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集团公司顺利实现经营目标。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规范自身行为的手段,它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明确集团公司内部部门的权利与责任,规范各种手续、流程的实施过程,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加强集团公司内部沟通。企业的信息系统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部分,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每位员工都明确的了解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责任,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及内部控制如何监督和评价每位员工所负责的项目。这样,集团公司内部就可以形成高速、有序的管理方式,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层及市场三方之间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给集团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强企业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多管齐下,从人员、制度和审计出发,努力做到全面、周详。

1.人员监控,集团公司通过对子公司人员的管理,宋影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活动。

(1)实行财务人员的垂直管理。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集团公司统一委派,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集中在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财务负责人负责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参与子公司经营决策,执行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做法实现了集中统一的垂直领导,财务管理指令畅通,财务人员能够正常行使职权,同时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2)集团公司建立财务负责人的例会制度。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定期参加集团召开的例会,及时与集团公司管理者沟通情况,并积极落实分配的任务。这种例会制度可以加强对财务负责人的指导与监督,既能制止违章行为,又能使子公司的运营情况及时的反映给管理层,给管理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制度监控,由于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企业集团应结合集团经营管理和自主理财的需要,补充制订集团内部财务与会计管理制度,用以规范集团内部各层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1)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集团公司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统一财务核算口径与方法,统一设计规范的内部报表格式,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以便于集团财务全面汇总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满足管理层使用的需要。

(2)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要确保实现集团的财务目标必须对各子公司进行跟踪监控并不断调整偏差。因此,母子公司之间财务信息是否畅通关系到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

(3)建立内部结算中心制度。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对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基建所用的资金进行筹资运营和监控,实行统存统贷。各子公司严格控制多头开户,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子公司除保留必备的流动及建设资金外,统一通过往来汇集到集团公司的银行账户,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蓄水池”的作用,既充分发挥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监控、服务与调剂资金余缺的功能,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4)建立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监测预警机制。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除了使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正轨之外,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对集团公司的财务现状及未来的走向作出分析评价,尤其对个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尽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及时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帮助决策层迅速作出决断,尽量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

3.审计监控,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内部层次多,财务关系复杂,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手段,强化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监督。

(1)加强审计组织管理。除聘请外部审计外,集团公司内部还应设立独立的内审组织,集团内部的财务监督工作主要由集团公司审计部门统一组织。将内部审计机构交由董事会或总经理直接领导,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力度;配备足够的符合条件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指导;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把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2)明确审计重点、改进审计方法。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针对性的专项审计,对经营管理中的重大弱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根据集团公司点多面广的实际,强化抽样审计和经常性审计的作用,将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使各成员企业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审计结果为依据,对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重新规范、考核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邹剑峰: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08.

12.众维煤业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探索 篇十二

一、众维煤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现状

众维煤业目前已经建立了管理体系、价格体系、核算体系、计量体系四大体系及配套的资金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品市场、运输市场、电力市场、物资市场、租赁市场、安全市场、科技市场、加工修理市场十大专业市场以及科室 (区队) 等二级市场主体内部市场运作体系。

二、2011年市场化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众维煤业在永煤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2007-2010年来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成果, 结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诊断与分析, 从确定市场化管理目标与定位、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并严格落实市场化管理责任制、开展经营分析和管理创新活动以持续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等4个方面, 构建、推动和完善了众维煤业市场化管理体系。

1、立足于本企业实际, 确定市场化管理目标与定位。

众维煤业于2009年开始, 专门组织人员和力量到本部学习市场化管理模式, 并对国内其他先进煤炭企业2007年以来管理现代化与管理精细化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入学习和讨论, 结合永煤公司市场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摸清了市场化建设的重点与方法, 明确了市场化管理的主要定位和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其定位是全面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 其目标为建立并完善各级市场, 完善市场运行制度, 培育各级市场管理主体的市场理念, 最终达到人人都是经营者, 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目标, 实现各级市场的自主经营。

2、以精细化为核心建立市场化良性运行机制。

(1) 基础建设阶段。通过健全市场化管理组织机构, 规范制度建设, 摸清了市场化管理基本框架, 并以此建立了市场化建设的四大体系, 十大市场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关键着力点及所需要的主要配套设施, 夯实了市场化运行的基础。

(2) 机制建立阶段。通过对四大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的不断完善, 以模板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为手段, 不断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 将市场化经营行为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真正的将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融入日常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而建立了市场化运行的良性运行机制。

3、开展经营分析活动以持续提升市场化管理水平。

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议, 全员参与, 以各级市场主体为责任主体, 对市场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 认真查找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此实现全矿市场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市场化管理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是全面推行的关键。

市场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 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矿在内部市场化管理中,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把全面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 总经理亲自部署安排, 定期听取市场化管理办公室工作汇报, 亲自抓培训并坚持亲自定期授课, 在总经理及其他各级领导的带动下, 市场化工作得以全面推广。

2、执行力建设是顺利推广的前提。

好的制度好的措施更离不开好的执行力, 为保障市场化各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良好的执行力是关键。2011年我矿坚持用执行力建设保障市场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全年坚持对各项市场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察督办, 敢于抓住不落实的事, 敢于追究不落实的人, 使得市场化工作顺利推广。

3、基础管理是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市场化管理的运行高度, 2011年我矿着力完善各项基础工作, 通过努力, 形成并完善了市场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完善了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能源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租赁费定额、加工修理定额、矿车运输定额等定额体系。

4、管理创新是市场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有力推手。

与本部矿井相比, 我矿引入市场化管理时间较晚, 起步较低, 而且本部的各种管理模式不能直接照搬到我矿, 因此我矿在市场化建设中坚持在运行中求创新, 在创新中求提升, 使得本部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在新疆地区顺利移植并得到了升华, 其中在我矿应用的物资管理系统, 实现了材料管理的日清日结, 提升了我矿材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大大提高了材料核算的质量和效率。

四、2011年市场化管理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1、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2011年全矿实现营业收入25967万元, 同比增加48%;实现利润总额11024万元, 同比增加83%。完全成本208元/吨, 同口径同比降低16%。

2、内控体系逐渐完善。

2011年众维煤业通过将市场化建设与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相结合, 初步建立了以公司发展战略为目标,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以责任为主线, 以管理与业务流程管控为方法, 以监督与评价为手段的内控管理体系。

四、2011年市场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管理基础需要进一步稳固。由于市场化工作在我矿全面推广刚刚两年, 各项定额、价格等基础数据刚刚整理搜集完毕, 投入运行时间不长, 其可靠性、科学性需要实践检验。

2、创新管理的思路需进一步创新。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高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矿管理水平, 需要创新创新管理的思路, 从而使更多的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一方面需要提高对创新成果的总结提炼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拓宽双创建设平台, 加强与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提高双创成果质量, 将更多的双创成果推向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松涛《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中国矿大出版社) [1]陈松涛《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中国矿大出版社)

上一篇:关心同学的班主任作文下一篇:关于过节的作文 (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