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9篇)
1.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一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特别的修辞手法: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
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2.初中阶段常见修辞手法 篇二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3)补充: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a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b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c 借喻可改为明喻和暗喻,而借代不能。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3.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 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 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五)、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六)、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七)、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④“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 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B)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八)、准确理解比喻句
1、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2、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暗淡”。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答案: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答案: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的问题。)比拟
(一)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三)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
例①: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C)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分析:“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例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①飞鸟: 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例③: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借代
(一)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四)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B)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夸张
(一)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举例见课件)练习: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答案: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三)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对对偶考查的几种形式
1、配对式。
2、组合式。
3、改写式。
4、话题情境式。
5、对句式。(举例和练习见课件)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与反问
(一)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例: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练习1: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不超过26个字)(4分)(1998年高考题)参考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练习
2、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文章自有活泼之趣,文章会有古雅之风。(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D)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作业布置:.1.用比喻句的形式补写一段文字,说明“时时批评自己缺点”的重要性。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答案示例: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2.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要求综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
(1)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2)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结局。
(2)企图网住别人却也网住了自己。
3.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4.仿照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说明前面加点句子所阐释的道理。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的话,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就像一只蝴蝶,要想美丽如画,它的蛹就必须要经过地表下漆黑炼狱般的生活。如果不肯接受被压抑的痛苦,展翅欲飞之时,就是它的美丽终结之日。
答:
答案示例:就像一粒种子,要想长大,就必须先要经过在泥土中挣扎的过程。如果不肯忍受被埋藏的苦闷,破土而出之时,就是它生命枯萎之日。5.“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依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答案示例:①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②漫漫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6.在下面这段话里①②③横线处填上适当语句,组成由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在④⑤⑥横线处也填上适当的语句,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出“中年妇女”的哀痛心情。
二月的春城,蓝天碧水,风和日丽。西山华亭寺的山茶①
,黑龙潭公园的玉兰花②
。圆通山的樱花③
。初到昆明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竞有这样美妙的城市!可是对这位刚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来说.这迷人的春色只是④,⑤
,⑥。
4.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四
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
2.【2017年高考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2345B项,用戒指的哭泣表达只剩下回忆的悲哀,是拟人的修辞。A项,用月光比喻回忆,是暗喻的修辞。C项,用忠诚的马比喻新的一天,是暗喻的修辞。D项,“飘荡”属于视觉,“心事”属于心情。属于通感的修辞。
1.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太平洋保险投入小收益大的巨大好处。②语带双关,突出了太平洋保险的企业形象。
2.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它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比喻、拟人)B.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借代、拟人)C.啊,诗从何处寻?微风里,飘来流水曲;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设问、对偶)D.我愿听星河绕日的歌声!我愿听白云流空的歌声!我愿听摇篮边慈母的歌声!(排比、反复)【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项,“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借代。3.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每一朵乌云都有它的金边。D.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答案】C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B.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C.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D.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周末,周颖同学到杜甫草堂游玩,在诗史堂看到郭沫若写的对联,上联为:“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请问下联是()A.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江楼在。B.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江楼在。C.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D.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在江楼。【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查把握对联知识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本题可从词性相对这一角度排除选项。由“地有千秋”可排除AD项。由“垂宇宙”可排除B项。所以选C。9.下面各项公益广告语,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环保公益广告词:1+1=2,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森林 A.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词)B.CO2-C=O2,少一份碳,多一份氧。(低碳生活公益广告词)
5.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五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初中修辞方法知识点:常见表现手法之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常见表现手法之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6.修辞手法的句子 篇六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3、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4、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5、微风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6、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7、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8、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9、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另人回味。
10、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11、月亮姑娘升起来了,仿佛正悄悄地对身边的小星星说话。
12、没有风的打扰,水面很平静。
13、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14、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15、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16、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柔的步子,走到了田野,小草就从大地妈妈的怀里钻了出来。
17、春天踩着轻盈的脚步来了。
18、春姑娘又来到了花园,吻了吻每一朵花儿,真神奇,被春姑娘吻过的花儿都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张开了笑脸,不停的向春姑娘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19、春姑娘用手抚摸着小草,天呐!小草发芽了
20、风儿吹来了,大树小树都在摇晃,扬起了绿色的裙子
21、大树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22、大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3、可爱的春天悄悄的来了。
2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7.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篇七
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难道不是吗?
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太阳象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
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九种常见的画册设计分类 篇八
企业宣传册设计应该从企业自身的性质、文化、理念、地域产品等方面出发,来体现企业的精神,设计上以多留白,不要有太多大篇幅的文字,
2,产品宣传册设计
产品画册的设计着重从产品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生产品要表现的属性,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创意来体现产品的特点,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进步消费者的爱好,进而增加产品的销售,在设计时不要用太多太大的字,大字用的太多,显得画册很零乱。
3,企业形象宣传册设计
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更注重体现企业的形象,应用恰当的创意和表现形式来展示企业的形象,这样画册才能内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形象画册设计的风格和企业画册设计的风格类似。
4,宣传画册设计
这类的宣传册设计根据用途不同,会采用相应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此次宣传的目的,
用途大致分为:会展宣传,终端宣传,新闻发布会宣传等。
5,酒店宣传册设计
酒店的宣传画册设计要求体现高档,享受等感觉,在设计时用一些独特的元素来体现酒店的品质。
6,学校宣传册设计
学校宣传宣传册设计根据用途不同大致分为:形象宣传,招生,毕业留念册,同学聚会等。
7,服装宣传册设计
服装宣传画册设计更注重消费者档次,视觉,触觉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服装的类型风格不同,设计风格也不尽相同,如休闲类,工装类、办公类等。
8,招商宣传册设计
招商宣传册设计主要体现招商的概念,展现自身的上风,来吸引投资者的爱好。
9,公司宣传册设计
9.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篇九
巧
1、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第向船尾
跑去了。”
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②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来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看社戏途中的奇特感受。
2、拟人: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②把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人格化,③生动形
象地将延安人民的欢迎场面展现出来了。
3、夸张:“整个老城像一座烧透了的砖窑”。
①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②把整个老城热的程度夸张地说成“像一座烧
透了的砖窑”,③更好地突出了天气热的程度。
4、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①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③把作者对志愿军战士
热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初中常考五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②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
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③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
①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②论证了„„了观点,③从而使论证更
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
①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②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③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格式:
①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②将„„和„„加以比较,③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
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
①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②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③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注:引用论证实质规属道理论证的范畴。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技巧
1、举例子:《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
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文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赵州桥和卢沟桥具体的实例对石拱桥 的历史及成就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 《向沙漠进军》
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
两类。
文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沙漠进攻的方式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
明更有条理性。
3、列数据:《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
常清晰。
文段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文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加以比较,突出强调
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5、下定义:《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
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文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食物”“自养”“异
养”“光合作用”等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食物从何处
来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
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
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
特点。
文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石拱桥的桥洞比作虹,从而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石拱桥桥洞的特征。
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
人看了一目了然。
文段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
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
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
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
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
“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 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
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
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
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
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
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文段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卢沟桥上石刻的狮子的情状加以形象化的描
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不会用套话”,这老师不太好给你回答,一是因为不同类型的试题,答
题的语言组织是不一样的,第二答题用套话,答不到问题的点子上是没有任何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推荐阅读:
常见修辞手法的教案01-15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08-27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06-26
浅谈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格12-10
修辞手法的句子02-22
简单的修辞手法教案10-21
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06-21
修辞手法-对照06-17
修辞手法 通用01-01
英语修辞手法小结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