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2024-10-05

超我自我本我工作(精选3篇)

1.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一

一、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性格测试-----认识自己

2、JOHARY视窗

3、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

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佛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

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

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

c.d.这两条,被佛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 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

2.自我 ego

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

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 刻寻找吃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指,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 除饥饿。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 来了。

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它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 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好

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

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

3.超我 super ego

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

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

c.超我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

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

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

超我───→ × ×追求道德完美

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

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过度强大,它耗费的心 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 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

2.超我自我本我工作 篇二

1“本我”—咕噜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 是同肉体联系着的, 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本我不考虑客观环境, 一味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 按快乐原则行事。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是人格中被宠坏了的孩子, 不能容忍紧张状态, 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和宣泄。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 本我自然要被压抑, 不能与外部世界直接接触。在《魔戒》中, 咕噜是本我的最好体现, 事实上他常常在本我和自我之间徘徊, 然而他想过自新, 重新做人, 但是自我还是被本我所吞噬。人的劣根性占据了上峰, 最终毫无保留的释放了人性的破坏力量, 为了魔戒咕噜杀死了他的同伴。这一行为可以理解为咕噜本我的独立宣言, 它不再打算受任何伦理和道德约束, 从而最大程度满足本我的欲望, 本我和自我正式分离。虽然咕噜有暂时的负罪感, 但是转瞬即逝, 因为得到魔戒的快感从分满足了本我。他虽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悖于伦理道德, 但在本我的驱使下, 其行为完全遵循“快乐原则”, 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

咕噜不断地在本我和自我二者之间挣扎, 虽然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他想悔过自新的愿望, 但是始终摆脱不了魔戒的控制, 自我也曾迫使他重新找回早已丧失的理智, 但最终那为了魔戒而杀死同伴的负罪感是他感受到了来自超我的巨大压力, 被超我所厌恶和鄙视, 最终被超我所遗弃。心灵的不安和杀人的负罪感迫使自我放弃了自身, 本我的力量慢慢显现。为了保护自己, 为不安和负罪感寻找发泄口, 于是他开始编造谎言, 制造假象, 千方百计挑拨弗罗多和山姆的关系, 从而等待时机, 夺回魔戒。

咕噜的命运可悲的, 他扭曲的性格既是魔戒造成的, 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正如甘道夫说的那样, 他对魔戒又爱又恨, 就像他对自己又爱又恨一样。

2“自我”—弗罗多

自我代表人的理智和良知。它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 是外部世界与本我的居间者, 主要职能是调节外部世界和本我的冲突, 控制本我。它所依据的不是“快乐原则”, 而是“现实原则”, 即根据现实的条件和外部世界的需要行事。它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是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行为遵循“现实原则”, 即按照现实的环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采取理性的方式既满足“本我”的欲望, 有不违反“超我”的底线。在《魔戒》中, 弗罗多是自我的最好体现, 虽然弗罗多和人们心目中传统的英雄有些差距, 但总能协调好自我的需求和现实的矛盾。和咕噜相比, 她虽然无时无刻不受到魔戒的诱惑, 但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采取较为理性的行为。电影一开始, 弗罗多作为护戒使者担负着把魔戒送到精灵王国的重任, 一路上不断地遭受半兽人和戒灵的追杀, 在风云顶差点命丧黄泉, 他不但要时时刻刻抵制魔戒的诱惑, 还要躲避索伦爪牙的追杀, 看着魔戒远征队四分五裂, 并且一个个为了魔戒而牺牲, 他越发感到孤立无援, 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 年轻的弗罗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本我驱使下, 弗罗多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表示怀疑, 本我不断驱使弗罗多不要再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放弃这个本不应该由他——普通的小霍比特人来完成的艰巨任务。弗罗多多次说:“我希望从来没有得到过魔戒, 我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然而, 在超我的驱使下, 他又必须责无旁贷的继续他的旅程, 直到最终销毁魔戒。超我使他明白这个任务不仅仅关系到他和远征队队员的安危, 而且还涉及到中土所有人民的命运。甘道夫为救他而落入深渊, 波罗米尔为保护他而战死杀场, 他们的付出不应该成为退缩的借口, 相反应当是他坚持的动力, 来完成他们用血和生命所捍卫的事业。

因此, 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双重压迫下, 只好向现实妥协, 弗罗多虽然对此任务没有信心, 但还是选择在山姆的陪同下继续自己的旅程。可见弗罗多作为自我的典型代表始终发挥着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矛盾的作用, 依据“现实原则”做出既可以满足本我, 又可以不越过超我底线的合理决定。

3“超我”—甘道夫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是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 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 人类心理结构的文明部分。它和本我处于直接的冲突之中。它的职责是督促自我压抑本我, 使本我和欲望不能实现。它的方法是借助于犯罪感和负疚心不停地对人加以惩诫, 从而使本我之图谋不轨不能得逞。在《魔戒》中, 甘道夫是超我的最好体现, 他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即按道德, 宗教等社会意识约束“自我”, 影响“本我”。电影中, 甘道夫是魔戒远征队的精神领袖, 是正义、和平的捍卫者, 既是在电影开始他明知无法击败萨鲁曼, 也毫不畏缩, 宁死不屈, 这表明他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甘道夫是第一个受到魔戒诱惑的魔戒远征队成员, 毋庸置疑对于他而言魔戒唾手可得, 但是超我战胜了本我, 成功的抵制住了魔戒的诱惑, 没将魔戒占为己有, 更没有像咕噜一样成为魔戒的奴隶。在途经摩里亚矿坑道时, 受到炎魔伯洛格的攻击, 甘道夫为了保护远征队队员平安通过, 独自对抗炎魔, 最终打算牺牲自己而换取其他人的平安。作为正义的代表, 甘道夫是中土和平的捍卫者, 是电影中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他不仅使本我的欲望推迟, 甚至使其得不到满足, 而且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 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协调, 和谐运作, 人格才能正常、全面发展, 并得以升华。《魔戒》中充分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正是由于这些冲突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向我们惟妙惟肖的展示了人性的复杂, 同时表明了三者平衡的重要性。象征本我的咕噜过分放纵本我, 成为魔戒的奴隶;象征超我的甘道夫为了中土和平毫不畏惧的与邪恶势力斗争;象征自我的弗罗多不断在现实中寻求自己的出路, 但最终未能亲自销毁魔戒。从一定意义上说, 本我最终超越了超我。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能否保留一片心灵净土的担忧。

摘要:《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 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 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 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 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关键词:魔戒,本我,自我,超我

参考文献

[1]Sigmund Freud.The Ego and I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M].London:HoGarth, 1923.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4]刘耘.论《魔戒》的英雄人物形象弗拉多[J].科教论坛, 2006 (8) .

[5]托尔金.魔戒:魔戒再现、魔戒:双塔奇兵、魔戒:王者无敌[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3.从“本我”到“超我” 篇三

一、在观察学生的“本我”中扩充内容

案例描述

课程伊始,闫老师从跟学生聊童年趣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眉飞色舞地交流着童年发生的趣事,课堂笑声不断。闫老师告诉学生:童年的记忆,也是财富,值得回味和珍藏。闫老师接着问:读了课题中的三个词组,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相启发中形成了清晰可感的画面。但闫老师并没有满足于此,她巧妙地肯定了学生:你们描述的画面,就是无数次浮现在林阿姨脑海里的童年记忆。然后,她呈现课文结尾,配以充满历史意味的黑白骆驼队图片,在《送别》的背景音乐中轻轻朗读。

童年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是怎样的?从闫老师的课前谈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快乐、天真无邪。但是,童年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在了解了学生的“本我”之后,闫老师不动声色地扩充了内容:一是告诉孩子们,童年的回忆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二是通过图片和略带伤感的音乐,形成一种深深的怀旧情思——童年留给我们的,除了快乐,也有逝去的伤感。这样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变得凝重了,可见闫老师已经将他们拉进了林海音笔下的文字氛围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是联系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应立足学生和文本,引领学生尽快融入文本。

二、在反复诵读中凸显主题

案例描述

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闫老师先帮助学生扫除文中名词术语的理解障碍,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汇报了作者争辩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情不自禁地学骆驼咀嚼、想给骆驼修剪不整齐的毛等趣事。在汇报中,闫老师巧妙穿插了重点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通过导入,闫老师奠定了一个基调,那么,这里的阅读交流,就是给每个孩子的心里涂抹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的过程。闫老师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把阅读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他们。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见解。在对重点句的朗读中,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入情入境了,这说明他们不再游离于文字情感之外,作者那份遥远的美好的童真童趣已感染了他们。

“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闫老师这种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完美诠释。

三、在回归文本主旨中实现“超我”

案例描述

闫老师不满足于对眼前文本的解读,又拓展了《城南旧事》中“什么是贼”、“白鸡黑鸡下的蛋为什么都是白色的”等内容,结合“我也不会再问了”一句,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对充满疑问的小林海音的认识更为深刻全面。

接着,闫老师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倾吐童年的趣事,学生在自我对照中体会到了林海音对逝去的童年的那份淡淡的感伤和无限的留恋。

最后,闫老师朗读自己的诗歌《童年,我心灵的故乡》,升华个性体验。

收尾也是一种艺术,好的课堂收尾,对孩子知识的构建、认识的提升以及兴趣的激发都有很好的作用。闫老师的拓展阅读,是对节选片段的情感和童趣的再一次品悟。“那些问题我不再问了”看似平常,实则再一次串起课堂,这些作者不再问的问题,代表的是一段消逝的童年,怀旧氛围再次袭来。

之后的小练笔以及诗歌朗读,则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再一次升华,既帮助学生走出了淡淡的忧伤,让伤感得以释怀,又与课文相得益彰,“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犹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自我排遣的豁达。学生的阅读体验被激活,实现了阅读的“超我”。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的情感之旅,学生的情思与课文的情境、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点拨、引领、重组作用。我以为,闫老师的这一课,让学生从“本我”走向了“超我”,给了语文课堂很好的启示。

上一篇:上海顾村公园樱花节活动安排时间表下一篇:上海英语六年级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