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16篇)
1.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一
叶子接通了电话,是老公打来的。“老婆,我给你买了你要的紫水晶。”
听着这句话,叶子竟然忘记了回答。
太意外了。
时过境迁,往事历历。
曾经的背叛、伤害,此刻的叶子真的无法相信,原来,爱可以感动,这份感动违反了情感的本来。
在叶子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原谅”二字,对与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今天的叶子,对爱的理解多了认识。爱的本真就具有包容、宽容、宽慰、接受、承受、承担。
“真的呀?你是不是在地摊上给我买的哟!”叶子眼里含着泪在电话里和老公开着玩笑......
“妈妈,您等冷了吧?爸爸来电话了吗?您们今天晚上的宾馆爸爸定好了吗?”孩子放学回到了寝室。“他刚打电话来,一切安排好了,我们现在就走,先吃饭,我们再送你回学校。”
叶子和孩子一起到学校门卫请假出了学校,今天是周末,叶子特来看望孩子的。
孩子叽叽喳喳的给叶子说着学习,说着学校的生活,聊着同学之间的趣事,曾几何时,过去现在,这样的时刻是叶子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叶子喜欢孩子在自己身边这样闹闹的。此时此刻,叶子仿佛拥有了完整的人生,默默在心里的对自己说:爱,没有原谅,只有用心去面对;爱,会错过,所以要懂得把握;爱,没有放弃,只有珍惜;爱,在互相溶解与饱和,可以重来。
2.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二
一、“三网”是完全不对等、不一样的仨概念
据说“三网融合”一词源于国外的“Triple play”, 仅仅是一个公司层面的通讯网络运营商整合营销业务模式, 而在我国, 三网融合一提出来就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一个大话语、大概念, 最早见诸2001 年国家出台的“十五计划纲要”;2008 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批转的关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将三网融合列为重要举措;2010 年6 月, 国务院正式推出了三网融合方案及试点城市, 至此国内的三网融合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共识性的定义, 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 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 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 业务范围趋于相同, 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但是, 如果从“三张网”的历史和现状来观照, 就会发现其在基本概念、主体功能和存在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性。
(一) 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对等不匹配
单从“网”这个汉语词根来看, “三网”同属传输领域, 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其中, 广电网仅仅是个传输的概念, 因广电业在体制上实行台网分开和“四级办”等制度性原因, 广电网专指有线传输网络, 实为广电传输领域的一个子项, 此外还有卫星、无线、互联网等其他传输方式的选项。因此, 不论从整个广电业还是从传输领域来看, 广电网都是一个微观和局部的概念。更何况有线电视全国一张网至今未实现, 数字化、双向化改造也未整体完成, 从主体、组织、技术、业务等各方面都不具备整体三网融合的条件。
电信网是一个“行业+ 产业”的概念, 并非一个传输的概念, 整个电信业不仅是全国一张网, 还具有成熟、完善的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等服务产品、产业链体系及运营、盈利模式, 各级电信运营商都是实际的市场主体, 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及制度体系。
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性网络, 既不是个传输概念, 也不是地域性行业概念。互联网是属于全球、全人类的, 因其连接结构方式不可能被某一个国家或者利益集团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在中国当代“互联网+”的语境下, 互联网是包括技术、思维、方法论、大传输、大平台、大渠道以及各种新业态的广义性、综合性、基础性概念, 其内涵无比丰富、外延无比辽阔, 不论体量、功能、概念等方面都与狭义、专业的电信网、广电网完全不对等, 因此“三网”很难相提并论, 更遑论融合。
(二) 主体的功能属性不在同一“频道”
广电网和电信网的运营商都是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 是同属于体制内的兄弟单位, 而互联网行业的硬件、软件制造商和各种应用类企业大都是体制外的跨国企业, 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BAT, 不论从企业注册地还是资本结构来看, 都不是严格意义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企业。
互联网与电信网都具有完整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 其运营主体都是企业;广电有线网在台网分开改革中被定性为产业属性, 各级运营商都实行企业体制, 但是中宣部、广电总局及高层领导都曾明确指示和强调, 广电业的政治属性是整体性、全方位的, 节目 (内容) 制作、播出、传输等各环节都有导向性, 同时, 广电网还具有公共服务属性, 如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进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 都是其公共属性的体现。因此, 广电与电信、互联网双向进入开展对方业务并不完全对等, 仅限于产业方面, 三网融合过程中在属性和职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 而广电网的政治属性和公共属性实为广电部门与电信部门争夺内容集成播控主导权的决定性筹码。
(三) 存在的时空体系不在同一时代
三网融合是5 年前甚至10 年前的说法, 彼时互联网处于Web1.0 时代, 尚未进入移动时代, 互联网的新媒体、自媒体功能还没被充分开发出来;电信还处于2G向3G演变时代, 智能技术和智能手机也没有今天这般先进和普及;传统电视业还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好时光”, 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的马拉松式全国一网整合刚刚开始, 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水平参差, 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网、农村分配网覆盖程度和数字化水平普遍较低, 不少行政村和大量自然村的“村村通”都未完成。5 年来, 电信由2G进入了4G时代, 互联网进入了移动和智能化时代, 而电视传媒业还在传统业务及行业内缓慢进化, 与电信业、互联网业的差距也急剧拉大。2014 年, 我国手机用户达12.86 亿户, 手机网民达5.57 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占比达85.8% ;电信业的收入超过了10000 亿元, 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产业;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540 亿元, 超过了电视广告市场规模,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市场;而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只有2.31 亿户, 全国广电网络收入只有822 亿元, 不足电信业的8%。全国有线网的“大一统”局面至今仍未形成, 国干网和一些省干网处于不死不活的“趴窝”状态。应该说, 目前的有线电视网比互联网、电信网落后了好几个时代, 而有线电视网开展电信业务简直就是游击队与集团军打阵地战, 面对体量、实力比自己强大得多的电信、互联网业, 广电业的大无畏气概委实令人刮目相看, 那架势仿佛我泱泱广电伸出有线网这一根小指便能与电信、互联网三分天下, 也真不知道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和高度自信从何而来?
可见, 当代中文语境中的“三网融合”并不是个成熟的概念和严谨的学术名词, 用以状述和概括电信网与广电网之间“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及其关系并不准确, 甚至容易产生歧义。不论新老方案, 明明是体制内电信与广电两家的事, 却偏偏将互联网扯上, 就电信网、广电网各自与互联网融合而言, 究竟是与互联网技术、业务、业态、行业融合, 还是与各类互联网企业融合?是要素市场、资本机构、组织机构或具体业务项目哪个层面的融合?都还比较模糊。因此, 新方案沿用“三网融合”的提法, 体现了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总体上仍脱不开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颇有约定俗成、负负得正的意味。
二、三网融合是部门的事, 还是企业的事?
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由相关主体集群构成, 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一定产品的企业, 对于“三网”领域来说, 其产品主要是服务性的, 包括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应用服务等;提供学科理论研究、教育培训、智力支持的高校、研究机构等专业组织;具有自我治理功能、职能完善、主体人格健全的独立的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行政管理部门、监察执法机构为主体的监管层。不同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资源整合及相互融合固然与各类主体都密切相关, 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关系和企业行为, 并最终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来实现。以往有一个严重的误区, 即三网融合是电信部门与广电部门的行政权力再分配, 似乎是两家行政部门达成某种权力和利益的新平衡就万事大吉了。5 年来, 三网融合方案的实施主要表现为一级一级的文件传递、广电与电信业行政管理高层争夺内容集成播控主导权、业界学界的理论研讨和媒介的热议, 可就是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企业行为, 因此, 三网融合新方案要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在于能否将政府决策和部门行为有效转变为企业的市场行为。
(一) 部门行为的“空对空”博弈
国外的三网融合都是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 而我国的三网融合则首先是行政部门行为, 再由部门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 这里既有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的问题, 也有各级网络公司及相关主体的一些实际困难。从当事三方来看, 广电网与电信网都是体制内国企, 行政化色彩较浓, 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一应俱全, 上面都各有各的“婆婆”, 广电网、电信网的“婆婆”分别是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工信部, 还有国资委、国信办、中宣部等大家共有的“婆婆”, 凡涉关跨界的资源整合和制度性改革等重大事项, 体制内的企业都做不了主, 而必须听“婆婆”的, 一旦“婆婆”们争执不休, 就得由“太婆”出来说话, 于是也就变成了动用国家级行政力量的国家行为。而体制外市场上野生的互联网企业也有“婆婆”, 即董事局或投资控股方, 他们的“婆婆”是内置性的, 实际上也是企业行为的主导者。二者有所不同的是, 前者以行政权力为主导, 后者则以市场为主导。
国务院5 年前出台的三网融合老方案, 其实就已动用了国家级行政力量, 但并未有效地将“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变成广电网与电信网的企业主体行为及市场行为, 而是成了两个行政部门之间的一场“官司”, 国务院也随之由主导决策者变成了协调、平衡双方权力、利益关系的调解员。最后“官司”打完, 权力和利益边界勘定, 实体层面的整合却被撂了下来。此番新方案意味着电信、广电业务领地的界碑将被拆除, 实为给行政部门权力做减法, 使两个行政部门的职能渐趋一体化, 也为国家下一轮信息文化传媒体制改革埋下伏笔。
(二) 企业主体行为如何落地?
近年来, 一方面, 三网融合政策整体上难以从“空中”落到“地面”, 主要是因为广电网络企业和电信企业过多受制于行政管理部门, 特别是广电网络企业内部的历史遗留问题多, “等靠要”思想严重。另外,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建设, 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光纤网、电信网覆盖程度、关键技术、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水平不高, 以及市场、法律环境等配套支持不够, 也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另一方面, 一些广电网络企业拓展电信业务的局部行为却有不少亮点, 如重庆有线、杭州华数、北京歌华等开展增值业务起步较早, 在发展游戏、娱乐、教育等增值服务付费用户, 提升流量和付费业务转化率, 拓展电视营业厅线上支付渠道, 增加增值应用收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们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线网络企业, 已成长为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具有相当规模实力的综合性、融合性现代信息传媒企业。这些企业行为的动力主要源于市场需求和自身业务拓展、做大做强的冲动, 不仅为广电网拓展增值应用业务提供了某种范例, 也被作为展示前一轮三网融合政策成果的“样板间”。但因这些广电网络企业所处的地缘政经环境和所拥有的要素资源条件有很大的特殊性, 对于大多数市级网来说很难批量复制。
三网融合新方案无疑是最高级别的行政许可和法律依据, 从广电业角度来看, 要将三网融合的政府决策变成实体层面的企业行为, 必须从3 个方面入手:一是放松对基层市、县网络公司的行政管控, 鼓励其通过与其他行业及民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具备开展增值应用业务的条件。此番三网融合新方案中的一系列新举措, 如:将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由分期分批扩大至全国, 试点地区由“审批制”转向“备案制”, 决定权下放至各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开展双向进入的许可申报、审批和发证权也给到了省级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 可同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经营许可证等, 就是为了从微观运营层面激活基层广电网络企业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不必刻意强调广电网整体与电信网融合, 并非一个国字号大主体才能与中移动、中电信对等融合, 而应当采取分兵突围的策略, 鼓励一部分已具备开展电信业务条件的市、县网络公司先行开展电信业务, 变“让我干”为“我要干”。事实上, 能干也想干的基层广电网络企业往往是想拦也拦不住;不能干不想干的上峰下死命令也没用。三是制定相应政策推进广电与电信深度合作及业态融合, 这方面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案例, 如:我国自主研发出的运用“卫星通信网+ 地面移动通信网”技术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的CMMB系统;上海文广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的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通过互联网络协议来提供包括电视节目在内的IPTV业务, 已推广到全国各地, 实现了借壳上市, 这也是百视通的由来。下一步应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 加强和完善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和管理, 并运用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开发出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与电视屏、PC屏、手机屏多平台互相连接的新业态, 向家庭互联网电视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
三、广电网能否分享到三网融合的盛筵?
新方案犹如一桌豪华筵席, 与5 年前那一桌相比, 其实并没上什么新菜肴, 只是有那么一两碟“硬菜”摆得离电信近些, 也并非专门为电信准备的。关键问题是, 这并不是一桌真实的筵席, 而是铺在桌上的一帧逼真的满汉全席3D效果图, 不论广电网还是电信网, 谁想吃哪一道菜, 都得现买东西现忙活。那么, 广电网准备好了吗, 能否分享到三网融合的盛筵?还是未知数。
(一) 广电网络及其主体碎片化是最突出的短板
当初广电业实行台网分开改革, 主要是为了便于全国广电一张网的整合, 同时也使广电网沦为狭义的传输概念。如今的广电有线网仍是一张碎片化的“破网”, 根本算不上能够与电信网、互联网比肩而立的行业, 除了少数几个上市公司, 多数地方性网络公司都不是具有成熟健全的基础业务、增值业务、赢利模式及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
2014 年5 月, 国务院专门批准成立了国网公司, 对中国有线进行重组, 2015 年国网公司挂牌成立一周年之际, 又公布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的规划及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 拟以5 年为期限, 基本完成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 真正实现全国一张网, 建设全国性运营管理体系。国网公司的这个时间表似乎是提前对国务院三网融合新方案中关于“全国广电网络互联互通尽快实现全国一张网”进行了细化, 而新方案对“全国范围内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全国一网整合”和“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而将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的审核发证权下放给省级行政部门, 凡具备条件的各市、县广电网络公司、电信公司就能自行开展双向业务, 似乎意味着各市、县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 可以不在广电全国一张网甚至全省一张网的框架下进行。可见, 国网公司的全国一网整合五年规划与国务院的新三网融合方案在目标、时间表、路线图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这是否意味着广电网的全国一网整合有可能再度搁浅?这样一来, 原本缺乏用户和具体业务的省网公司、国网公司真成了广电行政部门与基层网络企业之间的真空层?下一步是否会演变为广电行政部门监管权力下移的全国或全省性准行政管理机构?
(二) 广电网既无好牙口也无好胃口
目前无论从广电网的现状、自身的技术、资源、实力条件还是整合能力来考量, 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 实施和操作三网融合的难度都太大。广电网就像一个饥饿、贪婪的人去赴一场豪华盛筵, 可惜既无一张好牙口也无一副好胃口。没有好牙口, 再美味好吃的东西也咬不动, 吃不进肚子里;没有好胃口, 即便是硬吞下去, 恐怕也消化不了, 弄不好会被撑死。
广电网没有好牙口主要体现在:广电网原本是专门为电台、电视台提供传输服务的, 功能单一, 与电信网相比, 开展基础、增值业务的技术、运营、用户等方面的条件相差太大;各级广电网的规模实力比同级的电信网以及互联网要弱小得多, 与电信运营商在“对方主场”的竞争博弈完全不占优势;各地广电网的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水平参差, 有很多市、县网络公司不具备开展电信业务的条件, 升级改造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有线电视VOD点播和互联网视频的互联互通全域性内容分发平台尚未建成, 各地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的技术标准不统一。
广电网没有好胃口主要体现在:广电网提供的电信业务服务能否达到或超过电信运营商的专业标准和服务水平?能否满足用户更高水平的消费体验和多层次需求, 进而比电信网更能够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广电网提供的各项电信服务产品的生产、营销、运营成本是否比电信运营商有优势?能否获得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广电网如何有效解决开展电信业务的专业技术、市场运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匮乏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从电信企业挖人, 但能否挖到人并留住人?
最近有个“坏消息”, 应引起重视, 在光纤入户的大背景下, 一些地区住宅小区工程总体验收项目中已不再将专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为验收合格的依据, 有线电视网络的同轴电缆入户不再成为新建楼盘和小区的标配, 而是倾向于有线电视与电信运营商共用光纤网络, 许多住户也明确表示不愿安装广电有线网, 这实际上已撼动了有线电视的基础。
(三) 新方案对于广电网是最后的机遇还是催命符?
国务院将广电网与电信网的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下决心打破广电与电信之间的部门壁垒、行业壁垒, 将发展信息传媒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抉择。新方案将老方案出台以来的5 年定义为“试点阶段”, 将未来几年定义为“全面推进阶段”, 但前期的许多“负面遗产”仍无法处理, 未来几年的预期也并非成竹在胸、稳操胜券。全国一张网是国网公司的强烈意愿, 对于地方网络公司并无吸引力, 甚至充满抵触情绪。随着未来市、县级广电网络公司与电信公司业务双向进入“成熟一个, 许可一个”, 国干网和一些用户、技术、运营资源条件较差的省干网存在的充要性会进一步降低。新方案没像旧方案那样设置具体的时间表, 似乎一定程度上也传达出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 高层害怕被当事方再次“放了鸽子”。因此, 无论此番三网融合的结果成败与否, 对于国干网和弱势省干网来说都是最后一次机遇, 全国一张网整合只能寄希望于行政力量, 靠中央各大部委联合发文, 实行硬性整合, 否则真的没戏。
3.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三
影片就是由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奇思妙想铺陈而来,男主人公乔(金·凯瑞饰)和女主人公(凯特温斯莱特饰)二人关系发展至危机阶段,双方都很痛苦中,女主人公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删除了乔的记忆,第二天一觉醒来,开始全新的生活。乔面对这种变故,痛苦万分,爱恨夹杂中亦采取同样方式删除对方。不料删除过程中,乔不断回忆起与女友的温馨往事,乔为了挽留自己的情感与程序对抗。
该片最成功之处真实可信地刻划了男主人公乔的心路历程,乔是典型的内向型御宅族男子,外冷内热,寂寞多情又少言寡语,与异性相处是十足的闷蛋。不懂得与人交流是他的最大障碍。单调的生活,使得他成为单向度的人,渴望幸福又无力把握幸福。基本上,他没有选择的能力,就连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女方主动示好而促成的。就是这么一看似窝囊废似很不男人的男人,在100多分钟里令观众牵肠挂肚,扣人心弦。编剧和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
现代电影的一大特点是叙事技巧的花样翻新,如果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平铺直叙来讲,估计半个小时不到,电影院里就不会剩下什么清醒的观众了,毕竟结局是注定的,即使是作为一个在好莱坞制造的另类动人小品,也必然有一个看似开放,实则闭合的美满结局,肯定是原本岌岌可危的一对宿命鸳鸯,经过一番折腾,最终尽释前嫌,破镜重圆。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看电影现如今真正是过程的艺术,一波三折,折得怎么样,是重中之重,剧本由美国金牌编剧查里·考夫曼一手操控,在叙事层面完全令观众全面陷落。影像上则由玩转牛X乐队MV的米歇·冈瑞掌握。此等阵容,可谓是天作之合。
吹捧电影的文字就写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拿来一看便知。其实说到底片子还是主讲男女感情这点事,不过人家在感情的纵深讨论上远远强过国产同类电影。突然觉得感情和叙事电影差不多,都是具备着一个模式,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平铺直叙终归是走向没戏,不管是讲故事还是谈恋爱,看来都得多动脑子,想几招不同寻常的路数,才能把和谐关系发展到底。有时候,还真得学着不按牌理出牌。
4.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四
情书给了我最大的勇气,让我为爱情为狂!--题
作者:倪可妹妹(missu@mail.sc.cninfo.net)
讲述这样的故事,也不需要太美妙的文字,只需要你用心来听!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死去,没有谁急需救助,没有谁和谁生离死别,也没有太多令人的感动的情节、、、、、、
一
认识他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时候可能因为自己还小,对于他们的那个骄人的职业有着好奇和向往所以在朋友的邀请下带着好奇的心来到的他们的学校。 他们是学飞行的,也就是将来他们会自由的翱翔于天空,在云雾中穿梭。来到他们的学校,那里面全部是清一色的男孩子。也许对于我们这些突然来到的小美女,他们有些惊奇和兴奋。走在他们的操场上,齐齐的他们从宿舍里伸出脑袋来。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到有点滑稽。
走进了朋友的宿舍,认识了一个来自昆明的男孩。他没有我想像中的英俊威武,只是有一头卷毛和一口很好听很纯正的普通话。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就这样我知道了他叫李。
朋友们要出去玩,因为我累了,所以不想去。没办法,朋友只有把我托付给他。在他的宿舍里我们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玩的,在我们把所有的话都讲完后,在短暂的`沉默无语之后,他拿出一把吉他,说:要不我给你唱歌。 我说好啊。
在他的吉他声和优柔好听的歌声中,我们愉快的渡过了一个下午。在我们临到告别时,我们悄悄的约定:常常通信。
哪个时候的我们还是风花雪月的年龄,对于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从来就是乐此不疲。我们在书信中彼此关心彼此了解。
到了他们快放假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相约到“照觉寺”去烧香。哪天的我们有了很多的默契,有了谈不完的话。在他的眼光里我看到了更多的柔情。在我们回去的路上,他悄悄的在我耳边说:“要是将来我有一口饭吃,我就决不会让你饿着。我要你过上不说最好但是是最幸福的生活。你愿意吗?”虽然那一刻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将来,但是我相信也珍惜他的真心。我把手放在了他的手心里!我们管这段感情叫着:手心里的爱!
二
接下来得日子我们沐浴在爱河里,我想那时我们一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最最幸福、最最最快乐、最最最满足的人。因为我们为爱心动,为爱甜蜜,为爱天真!
我们都好好的珍惜和守护着我们的爱。我喜欢每个周日的早上一醒来就可以看到他正温柔的注视着我,不管风吹雨打还是酷暑寒冬他都会在周日的早上6点多起床走到车站搭乘第一辆来成都的班车,就为了能早一点点看见我。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短,我们珍惜着每一时每一刻,总是追着时间的脚步,怕一不留神时间就从我们的指尖滑过。我们在每一个相聚的夜晚相依相拥的站在窗前,数着星星、幻想着未来、计划着我们的家。李说:“以后他每飞一个地方都会买上一个洋娃娃给我,让我们的家都堆满着他的爱。他要把我们的家变成一个美丽的的童话世界,而我就是这个童话世界里最受宠爱的小公主”!我们在爱中一遍遍憧憬着我们彼此认为一辈子的承诺。就因为我们被太美好的憧憬所迷惑却忘记了还有现实的存在。
随着他飞行的增多,我们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每一次都是在泪光中为他送行,每一次他走都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们美丽的爱情也因为他特殊的职业少了很多的时间呵护也从此多了些许的泪水。
5.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作文 篇五
那么,相别离,是不是缘份的另一种解释
你一个莫不关心的眼神,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有缘无份,就诠释了我们两年多的感情!
仔细想想,爱你原来不容易~
发誓不再想你,不再恋你,不再爱你,绝口不再提你的,只是在今日无意间撞到了你,心底还是忍不住一丝痛楚,天空还是一下变白,眼底还是禁不住流出一滴泪水。
是啊,假若不再见你,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原来还是这么在乎你。
夏日的暖风轻拂面庞,而心却冷的像冬日。
曾几何时,就在这样的夏日里,我们的相识,那样美丽。曾几何时,就在这样的小路旁,你拉着我的手,发誓要陪我走完艰难的人生之路。
而今,同样的.冬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不一样,只是心情!
我默然一笑,轻轻点头,匆匆离去,假装不在乎,假装不介意。你又怎么知道,我内心泛起的层层波澜。
我那么爱你,为你付出那么多情谊。
而今,转身就成陌路。
当初的所有情和义,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历历铭记在心。
从相识的第一天,那种兴奋,从相知的那一天,心头的那种蠢动,从相爱的那一天,那种幸福开始。我的心,就从未离开过你。
你高兴的时候,我为你喝彩,你悲伤的时候,我为你掉眼泪。你寂寞的时候,我陪你走过了那么多天。
多少个日子,我无时的牵挂着你,多个页日记里,都有你的名字。从何时开始,我的心就一直寄存在你那里!
而今,我为你付出的所有,转身即成陌路!
多少情,多少爱,就这样,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丝毫痕迹。
6.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作文 篇六
想起小时候,祖太是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丢下我无人看管的小孩,祖太可心疼我了,不顾病痛的身子,每天清晨早早地来到我家,为我做饭,洗衣,打理一天的家务,晚上还要赶回去照顾年幼的舅舅和阿姨他们,就这样来回奔波,直到我上了小学一年级。按理说,至此老人家该松一口气了。然而,她非但没有一丝的松懈,反而越加不放心我的安全,还不时的来学校看我。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天长大了,懂事了,而她老人家却日见苍老,许多家务活也不能干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频繁自如地走到我们家来。于是,我每周周末都是去看她,为老人买上他爱吃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每次去,老人都非常高兴,总是翻箱倒柜的拿出所有留给我好吃的东西,还给我唠叨东家长西家短的,虽然我不太爱听,但她总是乐意说;寒冬时节,每当大雪过后,我总是去给她扫雪,平房院子很大,里里外外积满了雪,待我每次赶到,他都快扫完了。老人很爱干净的,虽然上了年纪但总爱换洗衣服,保持清洁,而且非要自己亲手洗才放心,妈妈为此劝说过多少次了,她都不听。
然而,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功课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忙。并不是每个星期天都能去看她,但她总是打电话给我,说很想我,希望我能去看她。而我对这些无休止的电话却越来越烦心,总是说:“我学习忙,作业多,没时间。”后来我才知道,她曾多次为此失望而伤心落泪!去年,我的生日临近,她给我打电话说:“希望这个周末能回去,说还给我准备了生日礼物。”这次我没有推辞,答应她一定会来的。然而,天不从人愿,万万没有想到才过了两天,她老人家就嗑然长逝……走得那样匆忙。
她,平时那么信守诺言的人,但这次她失信了,她没有等我回来见上最后一面就匆匆地离我们而去了……
也许,这时的眼泪并不能带来什么,但是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推辞老人家的电话,我因该挤出时间主动去看望她,毕竟她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寂寞之时需要人来陪陪她,我还没有来得及孝敬她,但她却走了,她安详地走了,也许并没有什么牵挂。然而,对于我们后辈儿孙,来说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这时,我懂了什么是“失去了才是最珍贵的。”我要向天下的儿女们大声疾乎:“要珍惜你们身边的爱,要时时处处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珍惜。”
7.到底有多少美债“悬崖”可以重来 篇七
近两年来, 一次又一次艰难而又曲折的谈判大大恶化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关系, 而众议院议长博纳承诺对富人征税以换取对奥巴马的妥协也使得共和党内部分裂, 并为2月两党的下一步“债务上限”谈判笼罩上阴影。下一个“悬崖”依旧等着美国政府。
美国债务上限实质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量的最高限额, 也是美国国会所设立的法定限制。然而, 美国债务上限一直以来都形同虚设, 并随着国家的扩张, 法定的发债上限不断被提高。自1960年以来, 债务上限已经上调79次, 几乎每8个月就上调一次。
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已发行的美国国债总计约16.4327万亿美元, 已经超过了约16.394万亿美元的最高债务限额。现在, 美国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坚持要将大规模削减支出作为必要条件, 以此换取共和党人同意上调债务上限。这意味着两个月之后, 如何提高债务上限还会成为两党鏖战的“靶子”, 由于这是双方“讨价还价”的好时机, 因此, 预计不会比“财政悬崖”更轻松。
本质而言, “财政悬崖”问题症结在于两党在“减赤”还是“增税”上存在根本性分歧。事实上, 美国最大的问题是公共支出过度, 而不是政府税收不足。由于美国联邦预算缺乏一个连贯的、可持续的中期规划, 导致在过去5年赤字水平年年超过1万亿美元。过去3年, 美国联邦税收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 而开支则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2%, 可见, 财政开支过度才是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攀升的源头。
“二战”以后, 美国大部分时间财政支出高于财政收入。根据美国白宫向国会提交的新预算报告, 2013财年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约为3.8万亿美元, 财政赤字将从2012财年的1.33万亿美元下降到9010亿美元, 即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下降到5.5%, 降幅高达29.7%。
然而, 大规模减赤绝非易事。美国财政支出共分为三类:自主性支出、刚性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一般而言, 真正能够自由支配的额度很低, 而后两类是无法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的结构性支出, 很难消减, 其支出年度增幅是同期自主性支出的5倍。
美国财政的前景十分危险。未来美国必然要经历债务清偿的过程, 而很可能倒逼市场长期实际利率, 导致私人部门和美国政府债务成本上升。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 美国政府未来债务需要支付的利息将从目前占联邦税收收入的9%上升至2020年的20%, 2030年的36%和2040年的58%。
除此之外, 阻碍美国经济潜在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日益凸显的老龄化趋势, 这是美国长期难以弥补的债务缺口。据美国人口统计局预测, 到2020年, 美国婴儿潮一代都将超过65岁, 那时近乎20%的美国居民超过65岁, 这势必导致政府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及医疗补助上的开支上升, 加剧政府债务负担。估计2010财年至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 而到2035年, 美国联邦债务将占GDP的180%, 财政体系将处于崩溃的边缘。
美国必须认识到, 现在是必须改变“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模式的时候了, “小修小补”, 甚至“拖延战略”根本难以打破“财政悬崖”的恶性循环, 唯有彻底改革美国财政体制才是真正解决“财政悬崖”的治本之策。
8.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八
作为一名小学科老师,在我们身上总会有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接触时间少,可接触的学生比较多,与学生的感情自然很淡薄。我是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共教五个班,每周一节课,诸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一个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影响力的老师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缩短师生距离,走近学生
工作第一年,经常会遇到学生问我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每次我都会很认真地解答,解答完之后为了记住这位学生并给予他鼓励,总是会问一句:“你是高一还是高二的?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当他们告诉我是我班上的学生时我总会有一种愧疚感、一种负罪感,并且能感受到他们心理的失落感。
孔子云:“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老师爱学生也应如此。爱学生,就要走近学生,知道学生的名字,这是尊重学生、爱生的第一步。信息技术课很多时候学生是在微机教室上课,可学校微机教室的座位安排如图所示:
通过以上两幅图可以发现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正面的交流或者存在交流的障碍,每次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只能看到学生的侧面,进行目光的对视、传递信息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
那就请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吧!真正得靠近学生。工作第二年刚开始,为了解决我尴尬的表现,我决定在学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之余帮自己安排一份特殊的任务,每节课记住一排学生,大概一个两个月下来可以记住班上的所有学生。上课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控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走近学生和他们进行近距离的目光交流,而这目光传递着尊重、鼓励及希望,从此你不必再为对着花名册叫谁起来回答问题烦恼,学生也会因为得到你的尊重越来越喜欢你。通过这项实验以后,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明显好转,而且课后师生的交流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多,因为你关注他,所以,他喜欢上了你,也更加喜欢上了这门课。
二、延伸心灵桥梁,走进学生
高中生是生理及心理慢慢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人性格定型的关键期,缺乏主动性及失落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曾经有一位学生,向我这样抱怨到:老师,我很想找一位知心朋友,我们之间没有小秘密,可以经常一起交流生活与学习方面的事,可是却总是找不到。当学生处于这样一个时期时,老师的鼓励与关怀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在小学还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因此,在一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师喜爱程度的调查中得出了以下的这张表格:
这张表格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是微弱的,如何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地走进我们的学生的心灵、关爱我们的学生呢?
1.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差异很大,在课上表现不佳或对相关软件操作不熟悉的学生,通常是班级中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多采用以异质合作小组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他们闪光的一面,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质。
2.走进学生,与其他主课老师相比,我们的优势就是在学生心目中,作为老师,我们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下课后学生很愿意跟我们交流、探讨学习以外的事情,如,“老师你的QQ号多少,我们家的电脑有问题,你帮我看看啊?”“老师,现在压力好大啊,还是你的课轻松”等等,作为老师,其实在这样的优势下,只要我们再主动一点,很容易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层隔膜捅破,与他们成为朋友。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成绩越是不理想的学生,心理越是脆弱,他们通常的表现就是自暴自弃、扰乱课堂纪律,对于这些学生其实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与关心。在我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小A,他是一名艺术班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喜欢与老师对着干,从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一次课后我把他留下来谈话,刚开始我和他聊了聊他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内容,接着当我聊到他的学习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学习史,以及扰乱课堂的原因,后来我通过分析、引导和自己的个人经历,这种三管齐下的方式,触动了他,最后他说了一句:“老师,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当听到这一句话时,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快乐与幸福感,后来的几次上课中表现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自从那次以后我们也经常通过QQ聊生活、聊学习,真的是不亦乐乎!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学生很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
参考文献:
[1]钟乐江.怎样提升老师的影响力[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2(10).
[2]韦艳春.关注学生成长因素,提升教师影响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Z1):16.
9.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作文 篇九
有人会问,人生如一场电影就和消失了,是不是就会一无所有了吗?其实答案是错误的。人生虽然很短暂,消失之后不会重来,但是那以往的回忆却是深情的。其中的美好与难过的事也将会永远记在心中,那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也将会是自己失去的大好年华,却又不会重来。青春之中的美好也将会永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那便会是新的触动,那便会是不期而遇,命运的非凡则会不断的打动我们。我们有同样的在生活中被爱职中,那就要更好的去珍惜现在的自己,此时的永伴才会是真!
逝去的青春
青春能有几回搏?青春之中,你以后会留下了多少遗憾,又会有多少个泪流满面的日子,但这又确是人生必须所要经历的事情,逝去的是青春,那么在青春之中又将会拥有更多的回味无穷。那便会是新的归属,青春飞扬,有你则安,青春相伴,同样也将会有爱的陪伴。万物应有尽有,成功成熟也将会在此时!爱相随,那便会是原版青春虽然悄悄溜走了,但是爱情是时时刻刻依旧在的。那就请坐到申情,爱依旧在!
留下的是深情
留下的是深情,也同样会有爱的陪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那将会是每一次的新的触动。爱永恒,那专一留给自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那边会是最初的模样,没有未来可期,那边没有向往。深情专一,爱可以永相伴。又正如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爱心,才将会有这个可爱的世界。没有万分的渴望,就没有那么一次的触动心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珍惜所珍惜,拥有所拥有。爱永恒心专一,一切都会是最美好的!
10.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十
【作文题目】
请从下面作文题中任选一个,按提示及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先补充题目,再作文。
(2)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子女们在受母爱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欠下了母亲那么巨大的一笔薪水。
其实,不管是母爱、父爱,还是其他亲人、老师对我们付出的爱,都无法简单地用金钱采衡量。只有我们懂得珍惜,才会真正体会其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作文。
【范文】
晚风轻拂彭湖弯,海浪逐沙滩……夜深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题记
三年前的考场门口,外婆拍拍我的头,从怀里慢慢掏出一个苹果说:“青青,加油!”那一刻,我没掉头,三年后的今天,我手上拿着临走时妈妈塞给我的桃子在考场门口张望,却始终无法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再为我守侯。
依稀记得,外婆会变戏法,总是能从怀里掏出我想要的东西,芝麻糖,话梅,果冻,而最多的是桃子。
我爱吃桃子,却从未对外婆说过谢谢。(提分点:此句独立成段,催人猛醒。生活中谁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亲人的关心无时不在,我们谁曾对亲人说过谢谢?)
妈妈说过:“青青,外婆从来不舍得吃桃子,都给你吃了,你将来要好好对外婆。”每每于此时,我就跑到外婆跟前说:“外婆,你老了,我养你!”外婆笑了,笑得眼眶里都盈满了泪水。
后来,我上初中,面对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去外婆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顶多外婆偶尔来我家几趟。但一看见我在做作业,便不忍打扰,就放下桃子走了。
外婆病重时,我正在忙期中考试,当我拿着“考试第一名”的奖状赶回家时,那么多人围着外婆。我手上的奖状顿时掉在地上。妈妈拾起奖状,拉着我的手说:“外婆一直在等你!”我猛地跪在外婆床前,轻声呼唤她。外婆慢慢地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那是——一只红艳艳的桃子!
外婆笑了,我却哭了,哭得泪流满面。外婆握住我的手慢慢松开,任凭我的哭声在屋内回荡,却始终没能再看一眼她所舍不得的青青!
今天,我肩负着妈妈的嘱托,爸爸的期望,老师的祝福,还有外婆的守候坐在考场上答卷。我相信我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11.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篇十一
爱转身离去的时候,许多女人会在一瞬间变得脆弱不堪,在需要支撑的时候,频频回头。我们能得到安慰吗?
分分离离、离离合合。好多离异后的男女,因为各种原因仍保持着交往,交织着爱情的矛盾,包括性……
根据国外一家网站的调查,有超过20%的女性在与男方分手后,持续或间断地发生过性关系。身陷无爱之中的女性:旧爱的柔情如飞刀,刀刀伤人心!
女人篇
爱使然,性亦使然
陈艺文,女,32岁,有一3岁男孩,离婚2年,目前单身
我是一家医院的主任医师,我的身旁是女人成群出没的地方,有女人多的地方就是莺歌燕语流言蜚语弥漫的地方。所以,我轻而易举地知道了我的丈夫有情人。当别人告诉我说:小心你的丈夫,看紧他些,别让他往人家怀里抱。我不相信,因为丈夫一直是那么爱我。
他会在我下班回家前弄好可口的饭菜等我,他会在我凌晨下夜班的时候风雨无阻准时在医院大门口等我。如果我加班做手术,他就会在医院大门的保卫科室里一直等,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他都会等下去……
家在他心中是如此的重要,他怎么舍得背叛家去外面找情人呢?或许他有些空虚吧。我真的太忙了,不是一个好妻子和爱人,我每次回到家已是心力交瘁,所以很少给过丈夫温存,更别说浪漫与温馨,连最起码的性爱都很少给予。
我和丈夫做了一次长谈,结果是丈夫向我提出了离婚,我竟然很平静。既然不能给他带来幸福与快乐,我又何必把他捆住?让他寻找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吧,他轻松我也轻松。
离婚的时候,我哭了,他也很悲伤。我说:“为了孩子,我们暂且同住一个屋檐下吧。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或直到你结婚。”他点点头:“我也有这个意思,我也真的舍不得你们。”
我们就这样,虽离婚了却同居住着,因为有感情,我们依然有性的来住。偶尔一次的性生活后,前夫会对我感激万分,生活上倍加照顾我。而我,与他每次的性生活似乎都比以前快活,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性生活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轻松愉悦和美妙的快感。
健康观点:爱情是折磨人的东西,而性却是受伤后的粘合剂。如果像女主人公现在这样下去,彼此就是有了男女朋友,也会纠缠不清,带来不便和麻烦。当然,如果双方感情还没有完全泯灭,因此而复婚,也未尝不是好事。
在欲望的旋涡中挣扎
娟子,女,38岁,有一6岁女儿,目前无男友
丈夫阿浩跟我是同学,毕业时,他分到了人人羡慕的物资局,我到了银行工作。
那时,我们两个收入丰裕。可没想到,三年前,他成了下岗工作,拿了点生活费在家育儿。人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面对家里的这一切,我的脾气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冲他发火,家里成了火药场。
他也很苦闷,也许是在我面前失去了自信和胆量,这两年来,我们的性生活就没有痛快过,一个星期一次还紧巴巴的,他常常早泄,我心里懊恼,更是对他冷言相对。
我也越来越觉得家里的气氛让我窒息,我实在受不了了,今年春节过后,我跟他协议离婚了,这想这也许是我惟一的出路。
离婚那天,他坚持不让我搬出去,说我一个女人家,在外面租房不安全,而且家里的房子闲着也是闲着,也没必要花那份冤枉钱。我想想也是,也就没有再固执下去,于是我们一人一间,孩子归他,我付生活费。
我们都小心翼翼且客气地维护着这仅有的一点感情,然而从那晚开始,这一切变得那么的不正常。一天半夜,我穿了条睡裙从卫生间里出来,正碰上阿浩从外面开门进来。他似乎喝了酒,竟不顾我的反抗强行把我抱入他的房间,也许是消除了心理障碍,他特别勇猛,我的挣扎变得那么力不从心,终于只是听凭他摆布了。
这样的事,断断续续地发生着。虽然,我尽量不让他有机可乘,可潜意识里,又盼着他来征服我。我内心不断矛盾着,不知如何是好?
健康锦囊 :爱情像糖纸,而性欲就如糖纸里裹着的糖一样,具有难以抵挡的魅力。两个人一旦冲破了那份共同固守的领域时,性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阻挡。像文中女主人公那样,一边是相伴多年的丈夫,一边是内心道德的谴责,永远只能夹杂在爱与欲的矛盾当中。既然已有一纸休书,何不冷静看待生活,在感情上保持分寸。或许,走过一段后,便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港口。
男人篇
情难断,欲还乱
张先生,34岁,离异半年
刚离那阵儿,我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离婚了,就别来找我。妻子是位很漂亮的女人,可是为了赌一时之气,说离就离了,就像儿戏一样。
两个人离开了以后,住得也不远,我每次上下班,都能看到妻那婀娜的身影。起初,两个人见了面之后,都小心地偷看着对方,后来见的次数多了,也偶尔打个招呼。
出去玩时,朋友说我看到美女就像是狼一样。我苦笑,感叹着离婚难,心里隐隐地渴望着什么。试着交了几个女友,或许是过来人容易冲动的缘故,每当我有进一步亲密时,她们大多数是躲开。
在一次碰到她时,我提议一起走走。喝完咖啡,时间还早,一起又去了公园,接下来在一起吃饭时,我喝了点儿酒。请她到我的住处坐坐时,她犹豫着答应了,当时,我们都觉得隐约有一种暗示,事实果真如此。
抱住她时,她没有拒绝。当时,我觉得自己真的像狼一样,夏天那薄薄的衣服一直子就让我撕开了。白晰的肉体展现在面前时,我什么也顾不得了……也许同是好多天没有缠绵,她甚至叫出了声。
事后,我真的感觉很累,她走时,我静静地看着她,心情很是复杂。
男女之事就是这样,开始了就没有办法控制。以后的日子,或是我找她或是她找我,没了夫妻过日子的概念时,常常能得到以前没有的欢愉享受。
健康指点:夫妻生活的长期平淡可导致感情淡下去,离了婚,在一起反而有不一般的感受。其实,最好的解释就是距离产生美,张先生也感觉到了。但除了距离,那种离开婚姻的感觉,或许也是两个人能无拘束进行的原因。时日久了,或许还会重新迸发爱的火花。
心理无负担,其他以后再说
刘赫,男,29岁,离婚3年
离了婚以后,就没有再找,太累了。和以前的我那位也经常见面,她在一家小公司做事。我们之间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就是每个周末,都要去广场那儿的一家酒吧里坐坐,其实,我去那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见她。然后一起回到我的房子里,洗澡,做爱。日子很简单。
不过,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谁也没有提起过复婚,感情倒也是还有,只不过是一种说不清的方式。有时,她会留下来吃一顿饭,吃过饭后,还能坐下来看看电视,而我就坐在一边的沙发上看看小说,就像一家人一样。她走的时候,也能像送一个朋友一般的送她出门。和自己以前的女人来往,别人也不说什么闲话,好像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病了,请假在家休息,她来了。见我这样,忙着拿药,倒水,还帮我做了一顿饭,说我又瘦了。说实话,当时,心里很是感动。如果她当时说,我们复婚吧,我一定会愿意的。但事后想想,当时如果答应了也挺傻的,本来就是因为感情不合而离婚,现在又……不过,这样的日子看来她也满意。
前一阵,听说她快要结婚了,上一次在一起时,我看得出来,她很矛盾——不是为了我,而是觉得是不是婚后真的能幸福,三十多岁的人了,思想上已经很成熟了,不用我告诉她怎么做。
要说我们之间,最多的还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吧,在每个周末,总是觉得心里胀胀的难受。和她一起回来,两个人往往是关了门下一步就要上床,很激情的感觉。事后,也会静静的躺在一起说说话,大多数是说些平日里的趣事,两个人都小心翼翼的,避免提起以前的事,不知道是怕什么,但总觉那是一种尴尬,就不像两口子,什么话都能说。
或许是个短暂的过渡吧,我也要找女朋友了,我们之间就像水一样,平淡,而必将要流过。
健康分析:男人和女人,本就是应该组合在一起生活,无论感情还是需求。刘女士的生活很平淡也很随意,但也无非是性占据了大部分的动机,如果撇开性而言,两个人真能在一起吗?
专家分析:离婚不离性,爱情的灰色地带
(侯添曦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据国外一家网站的调查,有超过20%的女性在与男方分手后,持续或间断地发生过性关系。在一些离婚家庭中上演的离婚不离性灰色爱情。虽说,对于这种感情,公从的反映似乎不如“婚处恋”、“包二奶”强烈,但同样不可忽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如果从感情点考虑,虽然有了一纸休书,但双方在精神或生理上都暂时无法割舍。也有些夫妻离婚后出于现实生活的约束,如孩子、财产等各种原因,也使离婚的夫妻陷入了感情的灰色地带。
处在这种交叉矛盾的现实中,我们建议以科学的观点来解决离婚不离性的危机。首先,在离婚前从精神到物质是否双方都能独立,都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其次,在子女问题上应尽快协调,把问题落到实处。最后,夫妻双方在办完离婚手续后,应找心理专家进行正确指导。
贴士1
《健康向导》教你慧眼识男人:警惕旧爱里的温柔利剑
女人:身体换不回爱情
杜十娘的故事今天依然还在上演:用男欢女爱去取悦他,以唤回他渐行渐远的爱情。
也许她们以为,只要男人重新爱上自己的身体,便会再次爱上自己的人。但是却不想,云雨过后,床头的余温还未散去,男人的态度却已经降到冰点以下。
这时,女人自然迷惑不解,黯然神伤:刚才的他还是柔情万种,怎么转眼间就冷若冰霜?其实,女人自己很清楚,却不愿相信:对女人而言,正是因为爱,才和这个男人有了肌肤之亲;但是,在一些男人眼里,性和爱是可以分离的。
女人啊女人,想以自己温暖的身体融化对方心中冷硬的坚冰,实在是一厢情愿的事。
男人:甜言蜜语,只为一时欢愉
女人总以为,肯向自己求爱的男人必定对自己余情未了,这是一种危险的心态。一些先提出分手的男人正是利用女人的这种心理,趁女人还没有死心,用甜言蜜语换得有性无爱的后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抱有幻想的女人,很容易被错误的期待划得满身伤痕。
男人如果转了身,就别把他的枕边语记在心间,只当是他的即兴演出,因为一旦走出卧室,所有的台词都会在空气中蒸发。男人在这种场合,所有的温存举止,往往只是性欲的出口。
女人应该知道,真正期盼复合的男人,不会只在卧室里对女人温存,他会像刚坠入爱河时一样处心积虑地讨女人欢心,并且希望把重新相爱的消息散播出去,而不是激情过后即为路人。
趁早死心无望的爱
痴情的女人应该明白,旧爱虚伪的温柔可能是一把锋利的刀,会最终伤你于无情。高速行驶的感情已经刹车,你却仍在爱情惯性的推动下越陷越深。面对曾经爱过的人,分寸稍微把握不好,心中的爱火就会因为肉体的亲密接触而燃烧起来。
感情上如果不能公平对等,只会造成谁多情谁伤心,然而最受苦的终究还是女人。男人一边占有你,一边理直气壮地寻觅新欢;而你却傻傻地等候,对他人关闭心门,空蹉跎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女人的天性,使女人大都不善于生存在有性无爱的环境中。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如果两人都没有了复婚的愿望,就该对他冷酷到底。这样也不致于让自己患上爱情怀旧症,没完没了地沉湎于过去。
贴士2
测测你的性观念(女人篇)
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你是一个良家妇女,有体贴的丈夫,有乖巧的儿子,有温暖的家。有一天,家中经济陷入困境,有一个富翁要出一百万元和你做爱并共枕一宿。你会:
A、为了家庭,不惜忍痛牺牲自己
B、一口回绝
C、看得很开,反正和谁做爱都一样,而还有钱可以拿,何乐而不为?
D、瞒着丈夫,偷偷去做
看看结果吧:
选A者:由这个选择看起来,你的“性”观念是属于很传统性的类型,因为你会觉得和别人上床是一种牺牲,当然是你觉得这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而且你的心中也觉得这是一种折磨,所以你是那种认为合法、正常的“性行为”,需要有婚姻来作为基础的人,“性”不是你的全部,也不是你的人生重心。
选B者:会一口回绝的人,是属于精神性“性爱观”的人。说白一点,就是你如果要和一个人上床,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必须得到你的肯定,然后在上床之前必须先有感情作为前提。因为你认为肉体的结合是精神和情感相契合的象征,如果没有情感,那么肉体的结合就是和野兽的交配没有两样。所以叫你为了钱去出卖灵肉,这是不可能。通常你做爱时很注重气氛和情感,而且你把你的“性”看得很重要,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比你的家庭还重要,在性方面,你可以说是个自我主义者。
选C者:选这个答案的人,是个“性观念”很开放的人。在你的观念里,你觉得做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本身不会觉得心理有太多的负担和包袱。所以,只要是合理的情况下,即使你和对方没有好感和感情,你也可以逢场做戏,狂欢一夜。你是属于享乐主义型的人,“性”有可能会成为你人生的重要部分。
12.有多少美好,可以重来随笔 篇十二
听到一首伤感的老歌,你会不会感慨万千?遇见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你会不会欣喜若狂?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美好的东西总是稍纵即逝,而悲伤却又如影随形?
这世上,有多少美好可以重来?又有多少遇见值得期待呢?你要相信,该来的总会来,不会来的,你永远也等不到。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当下的悲喜终会逝去,惟有此刻才是真实的。能洗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
我们总是这样行走,遇见了很多,也错过了很多。有的人,来不及珍惜,却又离去;有些故事,来不及开始,就已匆匆结束。当时光过去,岁月也换了容颜,蓦然回首,曾经熟悉的风景都已变得陌生,我们已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
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倘若人生永如初见,那该多好啊,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温馨。然而,世界就是这样,只给我们一次机会,有些路走过了就无法再回首,有的人错过了就不能再挽回。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有有效期的。任你再不舍,花败了不会再开;任你再挽留,缘散了难再相聚。有些人,能遇到就已足够,珍惜每次相处的时光就好。能拥有的时候,就用力珍惜,谁都想不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愿所有的懂得都能够被珍惜。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哪次不经意间说了再见,就真的不会再见了。原来世上真的没有什么是永远的,那些说永远的人,也许下一个转角就把自己弄丢了。一份友情,离开了就淡了;一段爱情,分开了就散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许下一秒,就不再属于你了。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当美好离你而去,放下就是新的开始,也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有时候,放弃是另一种坚持,失去是另一种拥有。何必在意那么多的是非恩怨,生命中再大的风风雨雨,不过是岁月长河中一抹浅浅的印痕。
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不能得到的,学会释怀;属于自己的,更要珍惜。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相伴一程风景,只要心有美好,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稳妥帖。
人生的幸福并不是你拥有多少美好,而是美好一直在路上。人生一世,走过的路,都是风景;遇见的人,都是美好;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当你回首往事,就会发现,最幸福的人并不一定什么都是最好,只是他们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
人生太长,长到我们走着走着就忘了曾经的初心;人生太短,短到很多美好还来不及好好品尝就手握黄昏。今天的花开,今天的微笑,这些触手可及的欢愉,也许明天便永不再现。向所有美好的旧时光道歉吧,因为那些不懂珍惜的曾经,我们都已走的太远。
简单生活,简单爱。美好不会重来,生活仍将继续。让今天多一缕阳光,也给明天多一点明媚。
13.有多少友谊可以重来作文750字 篇十三
友谊像浪花上的泡沫,你在那头,我在这头。狂风一掀,浪花涌起,泡沫便急速逝去。
——题记
认识你的那天,你穿的`淡黄色的外套,扎着高高的马尾,眼睛又大又有神,长的白白嫩嫩水灵灵的。第一次见你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心里特别不好受。
一年级也当上了班长,说不羡慕是假的,直到四年级我们还形同陌路,五年级也不再是班长,我竟在家里偷乐了好些日子。后来,我们却成了同桌,你待人和善,人缘极好,我开始对你有了好感。
那天,你开心的跑来说你语文和数学考了90多分,多亏了我的辅导和鼓励,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也就是从那天起我们成了好朋友,但,好景不长。
一天上午,你上厕所去了,珊和雯同我聊天,我和雯在争论时,一不小把你视若珍宝的日记本撕破了,我们都愣住了,反应快的雯匆忙回到座位,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珊担心的看着我,问我怎么办……
你回来后,找不到日记本了,询问我。我有些吞吐,说可能放错地方了,你虽然说遇到我有些异样,却还是相信了我,其实我本不想撒谎,我想买个新的赔你时,再向你赔礼道歉。
中午,珊过来找我要水喝,我十分讨厌别人喝我的水,便悄悄拿出你的杯子递给珊,珊虽有点犹豫,但由于渴得不行便喝下去了。你恰巧看到这一幕,脸色铁青地冲过来,一把抢过杯子,骂了我和珊一句:不知羞耻!
长这么大,我虽然挨过骂,但从没有人这样骂我,自然而然,我的火气直窜上来:不就是一口水吗?你小家子气给谁看呢?我轰地锤了一下桌子,没料,被撕碎的日记本散落下来,白茫茫的一片。你怒视着日记本碎片,脸色铁青,嘴唇颤抖着,吐出俩字:骗子!
因为冲动,我们吵了很久;因为各自都觉得委屈,泪珠掉了很多;因为年少不更事,我们赌气谁都不理谁。我不想再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却又抑制不住涌起愧疚之心,因为后来我得知日记本是你父母还没离婚时,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而水杯,则是最疼爱你的姥姥生前留给你的。
你曾说,你名字第三个字是“雨”,我名字第二个字是“馨”谐音心,再来一个姓刘的朋友就是“流星雨”了,如今,你就像那“流星雨”成为天空中最美丽的瞬间!
14.有多少课本可以重来 篇十四
在国内,其实早在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就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教材循环使用工作,但执行起来效果甚微。那么,一纸涨价令又能否激发教材出版机构的热情,进而推动教材的循环利用呢?
一辩:教材该不该循环使用
正方:教材循环起来,国家、家庭都减负
刘树良(东城区教师):我是坚决支持要实行教材循环的。现在孩子们使用的课本一个学期后基本上还是全新的,就被舍弃了。等孩子小学、中学毕业,许多家长都把书当废纸卖,十分可惜。长此以往,对国家、对家庭都是一笔巨大的浪费。
教材循环利用,肯定会给学生家庭减轻不少经济负担。新闻上说一个学校英语课本的循环使用,就给家长每年省下了2000多元,如果所有科目都算上,循环使用起来能够减轻家长多少经济压力!而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又能节省多少钱!同理,国家也减少了森林消耗、造纸工业资源消耗等。
反方:“新课改”年年改,教材如何一成不变
徐静云(教育学博士):对于教材循环使用,我一直认为目前还不到时候。原因是中国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没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导致课本无法循环。
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实行“新课改”,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教材的不稳定性,如此课本就无法循环。总不能出现课堂上学生们拿着老课本,老师上课时不断重复“这里有一处新变化,同学们改一下”这种情况吧?此外,中国课本的“授课、练习合一”的特点也使得教材循环与多数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冲突,推广条件不成熟。
二辩:教材循环使用,价格理应上浮
正方:不涨价长久下去会影响教材质量
贾志国(化名,河北某地区级教材经销商):教材的开发和市场推广费用都是需要出版社承担的。一套教材要垫支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风险很大。过去我们通过和新华书店进行合作,开展教材销售,通过它的渠道网络,走数量以获得利润。
一旦教材循环全面推广,新教材销售量会出现直线下降。这对于图书经销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一些县、乡镇一级的新华书店,80%以上的收入来源就是春秋两季的教材销售。如果不适当进行价格上浮对经销商、出版社进行补贴,出版社、经销商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打压,长久下去,教材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
反方:公益产品,本来就不该考虑利润
徐先生(海淀区某中学教师):我认为无论是否推广循环教材,教材都不应该涨价。作为教育这项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注定不能走市场路线。生产、出版教材不应有利润考虑。
我国进行循环教材的推广,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资源节约,同时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而如果打着教材循环使用的口号对教材进行涨价,那就大大违背了制定这项政策的出发点。
三辩:教材循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
正方:行政指令可起“破冰”作用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这几年来,教材浪费之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推动教材循环,政府的指令和政策,往往能起到“破冰”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教材循环使用的方案,甚至进行强制性的推动;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一些利用循环教材投机、侵害学生利益的行为,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严厉打击,净化教育环境。
反方:教材真正循环,需由市场理顺关系
刘先生(出版界人士):这一次国家出台新的方案,很可能就此推动教材循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不过我认为,教材要真正循环起来还需时日,因为还需要市场去慢慢理顺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的出版、销售主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华书店两大单位完成。几十年计划体制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条产、销平衡的链条。如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旦启动教材循环,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能建立教材图书市场的新平衡。
专家观点:应设专门监管机构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允许循环使用教材可适当提价,从情理上说并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教材以“循环使用”为名提了价,却并不真正“循环”。
我国中小学教材之所以难以循环起来,主要在于利益因素。对于很多地方和学校来说,做教材的循环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原来很多从教材中分一杯羹的机构就分不到羹了。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将为教材的循环投入额外的资金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价来“鼓励”出版机构出版循环教材的积极性,解决不了循环的问题。
要让教材真正循环起来,必须建立以下机制:一是设立地方教育委员会和教育拨款委员会,参与教材的选择,以及对选用教材的资金预算。地方教育委员会,也可参与监督并评价循环的效果;二是应该在政府出资采购教材的经费中设立专门的循环基金,该基金用于开展循环教材,建设循环所需图书馆、聘用管理人员等,可切实解决现实中的循环条件限制问题。
众说纷纭:教材循环要先消毒
西班牙麋鹿:循环教材应高度消毒,行不通的话还是每学期结束学校专门收购回去,重新加工成纸张。循环教材由老师保管,上课时老师发给学生,下课后再收回去。
出版商务网:要逐步改变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习惯,不能把教材当成一次性消费品来对待;要建立教材循环使用发放与回收的责任目标机制;要规范教材编写与发行,教材内容的稳定性是教材得以良性循环使用的前提。
天使deer:小学生使用了循环教材,为家长减轻了负担,但是老师们把新的教材存放在办公室不给孩子用,原因是老师怕孩子把书弄破。
15.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作文 篇十五
题记
古朴幽静,余生袅袅。红楼中,一树樱花,开得烂漫,如火如荼,片片瓣儿,似红蝶,蝙跹,舞动,缓缓地,盘旋落地,宛若层层水纹。
谁能想到?在这树下,造就了二人最美的相遇。
他走过长亭,俯身,憩于树下。她匆匆赶路,与他撞个满怀,她仰起头,对上一双深邃的眼眸,蓦地,她脸微红,似有樱花飘过,轻唤一声,暖若春风。他扬起嘴角,眉梢微蹙,浅笑,那时,一片樱花,俏皮地窜入脖颈。
谁又能想到?风轻云淡间,他与她,缘分就此开始。
她在红楼唱歌,他在楼中抚琴。
红楼中,他对她百般呵护,她上台前,他总为她递杯温水;下台时,一定为她递上外套;平日里,时常赠予她最爱的樱花
她渐渐被他感动,喜欢上了他。
月朗星稀,夜如墨染,樱树下,他与她,携手唱着未来,“如果爱可以重来”。乐曲,在空中回响,他对酒抚琴,她对月轻吟,幽静恬淡。
然而,事情总不尽人意。
因为家庭原因,她家人不允许他们在一起,并迫使她嫁给一个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她无奈,无措,常暗自伤神,默默流泪。
他知道后,为了不让她难过,犹豫,毅然决定离开她,从此以后,便杳无音讯。
16.有多少再造可以重来 篇十六
“哥德堡”号的到来,提醒人们注意到中外交流史上生动而丰富的一个时期。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非常重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但经常忽视鸦片战争之前,长达一个世纪的对外贸易的历史。在整个十八世纪中,中外贸易规模巨大,每年因为出口顺差而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三百多万两以上。但是,关于这一部分中外交流史的内容,研究成果甚少。
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彭泽益先生(已故)发表过数篇论文,证实清初开海贸易,实为康熙帝为了恢复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民生,而做出的英明决定。因此,十八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从一开始就是为商业利益而进行,而不是为了政治上的虚荣。政治上不讲虚荣,自然在处理中外关系上也不卑不亢,角色平等。来贸易者既不视为洪水猛兽,也非中华属国之民。
清政府一方面为外洋商船前来贸易创造条件,建造海关,指定专职官员,鼓励商人成为对外贸易的专门供应商,另一方面也严格边防检查制度和海关税收政策。该收的关税一两也不能少,入关登记,派军队看守外洋船停泊之地,毫不含糊。在对待外洋商人的关系上,也是在商言商,不像明朝那样,可以白吃白住,而是由外商自己租用民间夷馆,自己雇佣翻译和买办,自己掏钱支付一应开支。对外商在广州的行为,除了让中国商人进行担保之外,基本宽松。外商可以申请进入广州城内观光,甚至可以坐轿子出入海关监督衙门。除此之外,以粤海关监督衙门、洋货行行商、通译、买办、引水等一系列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贸机制,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很多人都能用洋泾浜英语与洋商直接交流。因此,广州的贸易活动完全由中国人操作,且非常专业。在同一时代,亚洲的任何其他港口都没有达到广州在外贸上的那种水平。如雅加达(旧称巴达维亚),就完全由欧洲人(荷兰)控制。
当年的“哥德堡”号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她的历史之旅。
在历史研究领域,世界航海史大概是最能吸引公众兴趣的一个方面了。从一八九二年挪威着手重建古维京人的海盗船开始,国际上已有很多历史名船被重建。例如,同样曾在十八世纪的广州开展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至今已经搞出了五条该公司的往昔船只,其中“巴达维亚”号和“哥德堡”号大小差不多,其他几条船则都大于“哥德堡”号。这些荷兰再造船也采用与原船一比一的比例,同时使用旧日的造船工艺,构造精心,目前,分别停放于阿姆斯特丹的航海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中。
把干巴巴的抽象历史,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花三十块门票钱就可以走上去参观的具体实物,这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需要海洋考古的实际依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也需要巨大的热情。事实上,“哥德堡”号在重建之前,已经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相关海洋考古研究。一直到一九九六年,重建船的龙骨和船肋大部完成之时,绝大多数参与海洋考古和早期建设的瑞典人,都是义务参加工作的志愿者,他们完全出于对历史和航海的爱好,为之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此外,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人也为这个民间项目慷慨解囊,比如有一些瑞典老太太——其中很多人现在已经过世——当初,为了购买仅仅是图纸上、规划中的一根船钉,而把从养老金中节省下来的数千瑞典克朗赞助给这个项目。当今天“哥德堡”号昂然驶入广州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记住那些可敬的志愿者、过世了的老太太们,也应进一步体会到广义上的历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意义。
十八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包括瑞典外洋船前来广州,客观上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各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南京以南,各地的物产纷纷涌入广州,尤以江南的丝绸、福建的茶叶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最甚。有些在中国人眼里不甚值钱的东西,比如生锌、藤条和珠贝母,也被外洋船上的商人视为珍宝,不惜用光亮的西班牙银元大量进行购买。但是,广州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无论从经贸还是从文化的方面来看,都仅止于南京以南。而势单力薄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当时的六家东印度公司中是贸易规模最小的一家。每年前来贸易之时,其购买总值最少时不过八九万两白银,即使在规模最大的情况下,两条大船的购买量合计起来也没有超过四十万两白银。因此,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活动总体上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相比之下,这一贸易活动对瑞典而言却非同小可,用历史的脊梁骨来进行形容,也毫不过分。瑞典东印度公司前来广州共一百三十二个船次,除海途中不幸沉没者之外,每一次贸易通常能够产生40%以上的利润。从赢利角度讲,瑞典东印度公司是瑞典历史上至今为止赢利最好的企业,还没有任何其他瑞典公司打破过由它创造的赢利纪录。由此产生的巨大财富对于整个瑞典社会影响巨大。一是,来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相当一部分赢利转化成了工业化的资本,以此从欧洲大陆购买机器,在瑞典兴办工厂,直接促进了瑞典的近代化过程。二是,与中国的贸易造就了瑞典的一代商业巨富,如萨尔格林、查尔摩斯等等。这些商业巨富回报社会,捐资设立了不少机构。如著名的萨尔格林医院和查尔摩斯科技大学,都是在该时期由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人捐赠设立的。三是,瑞典东印度公司从成立伊始就定下了一条规矩,所有货物在哥德堡拍卖所得的千分之一用于救济穷人。比例虽低,但是基数庞大,而且也为这一贸易活动、为该公司增添了一抹人道主义的色彩。
因此,从瑞典的角度看,瑞典东印度公司几乎可以称为该国历史的脊梁骨。所以,其在瑞典的形象完全是正面的,被视为社会进步的促进力量而予以全面肯定。这也就是为什么瑞典民众对这一项目会有如此高的热情,同心协力使得“哥德堡”号建造完成并且驶向中国。这实际乃是瑞典民族主义的一种诉求,另外,也是瑞典作为经济上依赖出口的国家,为了追求民族形象、扩大国家影响而进行的一场超级营销活动。尽管在这场超级营销活动中,主办者没有关注到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诉求。
作为一个从历史角度出发的事件,重造的“哥德堡”号在制造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在对历史施加着负面的影响。首先,是重新碰触历史的伤痕——仅仅“东印度公司”这个名称就会唤起中国民众痛苦的历史记忆,何况,其中还掺杂着鸦片走私问题。对此,项目操作者,也就是将“哥德堡”号驶往中国的瑞典主办方,不仅没有尊重中国民众历史记忆的意思,反而推卸责任,蒙混过关。更有甚者,该主办方意图控制中文舆论的制高点,用瞒天过海的办法达到其超级营销的目的。
尽管十八世纪在广州开展的贸易活动是属于对等贸易,但是,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各国却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东印度公司之臭,一是臭在殖民,二是臭在鸦片走私。亚洲各国提起东印度公司,无不咬牙切齿。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一七六五年占领孟加拉国之后,仅仅五年的统治,就导致了著名的孟加拉国大饥荒,三年当中,活活饿死了一百多万孟加拉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中期占领台湾地区达三十八年之久,其间掠夺财富无数,镇压郭怀一领导台湾民众的起义,一次就杀了九千多人。东印度公司的这些殖民罪行,已经属于世界历史中的常识。那么,“哥德堡”号既然要来中国搞超级市场营销,操作者本来应该尊重历史,避免刺激中国民众的历史回忆,因为“哥德堡”号到访中国的第一站广州,昔日正是缘于东印度公司而在此地引发鸦片战争。他们至少应该诚恳说明历史情况,该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勇于承担。但是遗憾的是,这个项目的操作者所做的一切,正好相反。
“哥德堡”号项目的操作者既没有让任何中国人,包括瑞典籍的华人参与这个项目,更是将操作项目的主体毫不客气地称为“瑞典东印度责任有限公司”(简称SOIC公司)。这自然将会激起中国民众对近代史的伤痛记忆,并且予以责问。但是该项目操作者并没有勇敢地承担历史责任,而是在“哥德堡”号快要驶向广州之前的两个月,悄悄地更改了项目的徽标。其实所谓SOIC就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缩写。这多少有掩耳盗铃之嫌。同样,在长达十三年的重建“哥德堡”号的过程中,这个SOIC公司一直使用一个具有浓厚殖民主义色彩的称呼“Canton”来指称广州,而不是按照国际上尊重中国的做法称之为“Guangzhou”。相反,对于“哥德堡”号在广州之前的停靠站、印尼的雅加达,SOIC公司却不敢使用和Canton同样性质的殖民主义旧称“巴达维亚”,而是老老实实地称之为雅加达。
更改公司徽标,在“哥德堡”号项目操作者的所作所为中,还只算个很小的动作。他们有意地抢占了中文舆论的制高点。通过上海的一家影视公司,私自设立了所谓SOIC公司中国媒体中心,并且,通过这个媒体中心,向中文媒体大量批发种种关于“哥德堡”号的天方夜谭般的神话。且不说这个SOIC公司是个注册资金相当于一百万人民币的国外私人责任有限公司,根本不可能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中国媒体中心,最重要的是,其刻意的舆论导向已经给中文媒体制造了极大的混乱。
在瑞典,“哥德堡”号原本是由一批民间海洋考古爱好者,经过十年的海洋考古,白手起家,在一片草地上建设起来的项目。其中相关海洋考古的成就,早在一九九二年秋天就于上海博物馆旧馆举办过一次成功的展览。但是,这个项目在一九九六年底被几个政治家所控制,项目最初的缔造者和发起人被一脚踢出。这尚可以解释成瑞典人的窝里斗,且不去说它,但是,SOIC公司却全面封杀这一项目在前期的历史以及参与人物,而且,把一九九二年在上海的展览也一并封杀,似乎那个展览和“哥德堡”号毫无关系。不仅如此,在“哥德堡”号即将启程开往中国之前,SOIC公司还雇佣了一个皮包式的私人公关公司,写作出一本名为《东印度公司船哥德堡号重新起航》的公关性图书。书中除了继续封杀项目的奠基者和发起人之外,还全面编造项目历史,比如说,书中把当时年仅二十一岁,刚刚从中学毕业,没有工作的年轻人约阿基姆,描述成十年海洋考古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其他历史和事实的谬误,多不胜数。SOIC公司出版这样的一本瑞典文、英文双语公关书之后,还不罢休,又一手操纵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而这样的一个中文本,却成了中文媒体的经典参考资料,造成中文世界产生大量的虚假信息。比如有消息说“哥德堡”号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制帆船,这一说法就是SOIC公司直接在其官方网页上公布的。前文已经讲过,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已经重建了五条大船,至少三条都要大于“哥德堡”号。还有其他一些虚假信息则是经过SOIC公司的强力引导,由媒体记者推测和推理出来的,比如说“哥德堡”号是由瑞典政府出资三千万建造。这更是无稽之谈。SOIC公司是一个注册资金相当于一百万元人民币的私人责任有限公司,而全资拥有SOIC公司的项目基金会,也是一个由四十多个私人组成的协会性民间组织。从公开的SOIC公司财务决算表上也可以看到,瑞典政府没有于正常预算之外,为“哥德堡”号拨过一分钱。
从制造历史的负面效果来讲,“哥德堡”号的操作者最大的问题,是在明知历史记载的情况下,向中文媒体信誓旦旦地宣布“瑞典东印度公司历史上从未向中国贩运过鸦片”。遗憾的是,事实完全相反。瑞典学者斯万·歇尔博格(Sven T. Kjellberg)一九七四年在瑞典马尔默出版的研究专著《瑞典东印度公司,一七三一至一八一三,香料·茶叶·瓷器·丝绸》,其中便讲到围绕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一条商船“阿道尔夫王子”号所发生的历史。
该船于一七六一年从瑞典出发前来中国贸易,但是,还没有到达广州,就在中国领海的东沙岛沉没。为了处理善后问题,当时随船暂时逗留在广州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们联合决定,将格历尔(Jean Abraham Grill)和格鲁伯(Michael Crubb)两人任命为广州大班,留守广州。从此以后,这两个人就享受大班级工资,住在广州,为瑞典东印度公司服务。说是广州大班,其实他们有一半时间要住在澳门,因为中国官府规定洋人一律不得在广州越冬。这样,这两位大班就在澳门与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其他大班联手,大做生意。其中主要的生意,就是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向广州走私鸦片。歇尔博格在其著作的第111页上写道,一七六七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另一个实权派大班,雅各布·哈尔(Jacob Hahr),从印度的金奈港向格历尔和格鲁伯两人发来了一百五十多箱鸦片,而这两个大班“胆大无比地接收来自印度的鸦片,将其走私入境,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销售”。仅仅这一次明确的记载已足为说明真相的依据,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三个大班向中国偷运并走私一百五十箱鸦片,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这两位广州大班,在该次鸦片走私事件的之前、之时和之后,都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重要角色,他们后来都成了瑞典东印度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总裁之一(公司由七名总裁领导)。这一明确见诸记载的历史往事,亦由瑞典学者拉格克朗兹(Bo Lagercrantz)写于一九五六年的一篇论文《为东印度公司服务》记录在案,现手稿藏于瑞典“北欧博物馆”。一九七六年出版的瑞典学者法兰斯莫(Tore Fraengsmyr)所著《东印度公司》一书第104页,也明确地提到了这个历史事实。
根据费成康先生所著《澳门四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一书,一七六七年之前,走私进入广州的鸦片一般每年都不会超过二百箱。但是,就在一七六七年这一年,鸦片走私输入量暴涨,达到一千箱之多,其中瑞典东印度公司的三个大班轻轻松松就占到了一百五十多箱。再根据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一七六七年向广州走私鸦片的活动,主要是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所为,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没有人涉入这一走私行为。由此可见,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之走私鸦片,实乃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的人员疯狂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始作俑者,而且,这一罪行正发生在一七六七年这个历史断面上,因此,可以说,其行为的性质比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的活动还要恶劣。
诚然,发生在一七六七年的鸦片走私,不在瑞典东印度公司的正规业务之内。但是,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整个十八世纪,也从来没有以公司的名义直接向中国走私和贩卖过鸦片,所有的鸦片,都是通过在亚洲一带的散商和葡萄牙人向中国走私的。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账面上,也没有走私鸦片的收入,而只有在印度和孟加拉种植和销售鸦片的收入。但是,这样的情况丝毫不能减轻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走私鸦片,最终导致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的罪行。因此,如果辩解说,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走私鸦片只是其私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同样也是完全说不通的。
【情感散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推荐阅读: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情感散文06-11
情感散文《父亲来电》07-26
情感散文:唱电影08-30
燕子情怀情感散文09-01
不如怀念情感散文10-01
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06-28
散文探究思想情感意蕴08-31
散文网 情感文章10-03
梦与故乡-情感散文10-10
情感散文《我的父亲、母亲》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