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2024-11-28

新教师角色的转换(共13篇)

1.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一

新教师如何做好角色转换

邻水县太和中心校曾英强

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其角色的特殊性。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旦走进课堂,就由学生变为老师。然而,笔者从许多学校了解到,有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由于工作经验欠缺和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失误,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那么,新教师任何才能做好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转换呢?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上好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上第一堂课前,新教师在学生心中还是一张白纸,学生对新教师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但却充满了希望,因此,第一堂见面课是非常重要的。新教师一定要先想好怎样才能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的那堂课中打动学生,能给学生留下比较难忘的印象。首先从服饰上要得体,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又不能穿奇装异服;其次语言上既要亲切,还要富有幽默感,但又不能只注重搞笑、哗众取宠;再次精神面貌上要让学生感受到年轻教师特有的青春与活力。在作自我介绍时,要给学生信心,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上他们的课是他们的福气,但又不能自吹自擂,既自信又不自负。总之,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新教师千万不能让学生失望。要让每个学生在听了你的第一堂课后议论时,都打心眼里喜欢你,这对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有利。

第二、多和学生接触,和他们打成一片,既做他们的良师,又做他们的益友。新教师应当没有什么家庭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 1

触,所以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到教室里走走看看,和学生谈谈心,做做游戏。这样既能使学生把自己当作良师益友,又能发现和培养自己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使自己工作倍感轻松愉快。

第三、冷静灵活地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新老师难免遇到个别调皮学生在班上捣乱,做些违纪行为。这时,千万别发怒、体罚甚至打骂学生,不要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当老师的威严;而要冷静对待,灵活处理。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在全班造成不良影响,那么老师要让学生到办公室进行耐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和学生达成协议:老师不处罚他,学生也不要再犯。然后老师在班上讲这个学生能够承认错误,且愿意改正错误,希望大家原谅他,并帮助他重新做个好孩子。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班上的违纪行为,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对于小的违纪行为,老师可在与学生谈心时,装着无意中谈到,希望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克服自己的缺点。总之,新教师在遇到学生违纪时既不能不闻不问,又不能大动干戈,做到教育孩子游刃有余。

第四、利用自身优势,组织课余活动。新教师不仅年轻,而且大都有特长,精力充沛,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既让自己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印象,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多才多艺,又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到作老师的乐趣。

第五、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于新教师,成绩差的学生期待得最多,抱的希望值也最大,很渴望能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改变自己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因此,不少成绩差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单独向新老

师请教,也许他们问到的知识的确很浅显,但是一定不能因为学生这么浅的东西都没掌握而瞧不起他,反而应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真正掌握为止,并鼓励他们要像今天这样多问,不要害羞;同时在班上要表扬那些成绩较差但爱问的学生,使他们也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以及被老师表扬的滋味。如果新教师能做到时刻关心差等生,这样就会在他们在心目中树立起信心和勇气,以前那种因为成绩差而被别人瞧不起的自卑感就荡然无存了,学习有了动力,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成绩好的学生,老师也要注意加强管理和引导,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只要新老师能够把爱倾注给每一个学生,将会换来更多学生的爱戴。

只要每个新教师能够做好学生向教师这一角色的转换,在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使学生觉得自己的确是个好老师,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得心应手。

邻水县太和中心校曾英志

2.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二

关键词:课改,创新,学习方法,教师角色

一、写作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普及黑龙江林区初中教育的大环境下, 文章就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初探与阐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从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构造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开发语文教育资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联系生活, 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重新给自己定位, 那就是怎样才能驾驭好今天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出了校门, 担任了工作, 一直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这是教育先行者对后辈的启迪,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在课改教学中, 教师们更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航标与指南。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新时代的教师应做出尝试与探索, 在长年的课堂教学中为自己调整定位,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传统教学法的优劣势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重复着听讲、笔记和考试三部曲, 这固然有一定的优势, 学生们在反复的背诵听写和阅读训练中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譬如在常见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一类的题目中, 学生可以很快结合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精准地描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但识记式的学习方法也禁锢了他们的思维, 使得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也延续着教师的思路。而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教法单一, 一心要将书本上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 如此一来, 学生不质疑, 教师不引导, 学习变成了强行记忆, 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只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体, 是主角, 而学生是客体, 只能无条件服从, 被动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这不仅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这就难免会出现“满堂灌”、“高分低能”等现象[1]。

三、课程改革后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对比

课程改革后, 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动”教, 学生“被动”学, 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不仅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索, 还要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 一) 课堂表现

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课堂上的变化。在课改推进之时, 通过在班级创立小组讨论制、表现加分制, 每6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 每堂课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选择代表回答, 答案有创新者、贴合题意者、语言表达流畅者、条理清晰者均可适度加分。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也间接推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13届学生经历过中考洗礼后, 这一届的初一新生也在分组讨论中享受着语文课堂的知识熏陶。课改后, 最明显的直观感受便是学生思维更活跃, 更有主见。他们不再是全部思维与教材如出一辙的考试机器, 而是有自己独立观点的思考者。此外, 每一个学习小组就像一个大家庭, 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坚强的后盾, 组内成员之间经常相互帮助, 相互鼓励,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使大家没有一丝孤独感, 许多同学由内向变得开朗了。课程改革后, 在课堂上, 教师变了, 学生也变了, 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既要备教材, 又要备学生。例如在讲授《鹬蚌相争》一文时, 一节课已接近尾声, 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 “老师, 鹬鸟跑来啄食蚌的肉, 蚌立刻合上壳儿刚好夹住鹬鸟的嘴巴, 那鹬鸟怎么能说出: ‘如果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小蚌你死定了呢?’还有, 蚌说鹬鸟: ‘你的嘴巴今天抽不出, 明天抽不出, 等死的是你。’大家试想: 蚌要是一说话, 嘴巴一张开, 鹬鸟不是就飞走了吗? 怎么还有相持不下的情况发生呢?”这个课例出现的问题, 是教师在课堂“欲设”中没有的设计, 换句话说, 是在备课时也没有想到的问题, 更是在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曾经历的状况, 但在今天的课改课堂却出现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 于是教师回答: “在寓言故事中, 会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述哲理, 试想鹬和蚌是两个不同物种, 怎么会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呢? 所以它们当时可能是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来交流, 同学们试想: 换一个‘字’, 换什么好啊?”有同学马上回答: “换成‘想’! ”“很好, 你可以把原文理解为鹬‘想’、蚌‘想’, 而不是鹬‘说’, 蚌‘说’, 这样是不是就能理解了呢? 就能解释通了呢?”发言的同学点头称是, 其他同学也不再质疑。这时教师又说道: “如果同学们对寓言拟人化感兴趣, 大家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 争取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寓言故事! ”如果不是课改, 如果不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也许这样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作为教师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被扼杀了。

( 二) 学生成绩

要衡量课改成效, 最具说服力的便是课改前后学生成绩的对比。

课改后, 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而坐, 可能有些人会担心, 这样做学生的成绩不会下滑吗? 当然不会,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 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受益匪浅, 每个人的力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比传统教学下的学生都要高出一筹。特别是在作文、句子仿写这些需要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试题上, 得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仅与上届学生相比, 这一批初一新生明显有着很强的优势, 在小学他们就接受了高效课堂的洗礼, 他们的潜能将不可低估。

( 三) 人格培养

当下, 铺天盖地的所谓“成功学”冲击着我们日益麻木的视觉神经, 主流媒体不知疲倦地宣传着“当代青少年‘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才是对的”, 似乎要将所有的孩子都打磨成一样的秉性, 对这些正处于思维天马行空阶段的孩子们, 教师成了一个刻板的教官, 察觉到孩子稍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便急于将他们“扶上正途”。语文教学不像理科那样, 有公式套用, 有定理辅证, 语文教师更需要教给学生如何完善自己健全的人格, 培养他们的个性, 给予他们纯粹的人文关怀。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无数的风浪把人们身上独特的部分吞噬殆尽, 剩下统一的存在。教师应尽己所能尊重每一个孩子奇思妙想的权利, 保留每一个孩子身上闪闪发光的部分, 让它们在将来熠熠生辉。

四、反思与体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说过: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平等的, 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何必要让他们在人生的考卷上写下千篇一律的答案呢? 汉语是深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载体, 语文便是带领学生领略汉语美感的学科, 相比于古板的说教, 教师更应该做一个引导者, 引领他们欣赏人类文化殿堂的瑰宝, 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 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悟, 有所得。

参考文献

3.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刍议 篇三

摘 要:随着新一轮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全面铺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摆在教师面前的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角色问题,事关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或者是否真正地实行课程改革,还是穿着新鞋走回了老路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换

回顾过去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师生在课堂中的不平等地位,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固化了学生的某些先天性的创造力;挫伤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与飞速发展的今天所需要的全面性、全能性的综合人才产生很大冲突。所以它退出历史的舞台将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因循守旧、死抱佛脚不放。要下大力气更新观念,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教法,使学生在平等合作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体验成功。要完成以上目标,教师就应该早日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加强服务意识、平等意识,完成教师由前台主演向幕的策划者、导演者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把自己束之高阁,是知识的占有者和权威者,是前台的主演,还具有一定的家长作风,请记住如何如何,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也就是我云亦云。学生在高压和不平等的情境中学习,被动地接受某些知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掠夺或者剥夺很多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的激情降低了,严重影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作为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策划工作,策划时注意思考怎样做好导演,精心组织课程资源,研究好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平台,让学生在平台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与创造力尽情展示自己。通过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学习灵感的显现和把握,增强其研究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成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其学习和研究进程,在学生研究和学习遇到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参与其中,恰当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体会合作和学会合作。这更进一步要求教师需要增强平等意识、服务意识,以真正完成幕后的导演角色。

二、加强学习,完成教师由单一知识系统信号识别器向多科知识系统兼容器的转变

现在的知识体系中的某些学科均是相互杂合并包容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教师过去教授的单一学科课程,有些课程内容会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很多被长期禁锢在某一学科的老师,知识体系就显得有些单一,面临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教师的单一知识结构远远不能胜任某些学科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利用校本教研的机会来加强学习意识,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外,也要扩展自己的视野,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具有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广博的知识背景,较强的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三、更新观念,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占有者、执行者,向学生学习者和参与者的转化

在过去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程知识体系的占有者,或者说是“经验型的专家”,是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忠实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充当着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的高音喇叭、教材与课程标准下的拉线木偶,教师不能轻易越雷池一步。这样会严重地束缚着教师的思维能动性,课堂中往往模式相同或相似,使课堂变得呆板。而今的教师不仅要有较为雄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综合知识,而且要会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参加学习,甚至说是终身学习来适用不断进步和变化的科技发展和教学要求。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理念来完善和充实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以平等的音乐首席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学习中,做他们合作的伙伴,知其学生所需,聆听学生的心声,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关系,从而使其进一步得之以法。

综上所述,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成为弄潮儿,就要尽快适应新课改、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必须实现转换角色。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红石中学)

4.新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四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并将于在全国全面实施。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政策的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教学活动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已不再是传统课程体系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研究者。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体现着课程编制者的意图,同时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以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仅仅关注认知性目标,教师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结果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指引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这是因为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特别是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科技竞争已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因此,当代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

这是传统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病。所谓重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

5.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五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 因此真正当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以前增大了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好组织者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上课时指导学生分组,推举小组长,小组内合作,提出问题,怎样把握问题,也即要使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身份转换为组织者后首先要去思考、正视的问题。 二、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要真正起到引领者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师不能离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特别要理解、学习好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论,才能根据学生人格的差异去组织教学。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去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 要结合《课标》理念,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容易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会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去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来。 三、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组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了,更容易以学生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来,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各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操作?教师还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各个实验小组里面去,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角色转换要求高素养的教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便于各小组以团队精神去合作探究。各小组思想上没有压抑感,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有的内容要几节课、几周才能完成,探究过程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正确指引,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各小组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全面钻研业务,考虑一节课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自己在心里要明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有什么好处?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借鉴、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从中不断总结、体会,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6.谈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六

江绍聪(广西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英石小学)作为教学活动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已不再是传统课程体系正反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研究者。

一、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它体现了课程编制者的意图,同时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规定了方向。以往我国的课程目标仅仅关注认知性的目标,教师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结果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几方面分别建构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可见,在新课程目标指导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两个转变: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教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展的过程。特别是现在,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科技竞争已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

(二)是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病。所谓重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强调重视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真正经历“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师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结构教给学生知识,重记忆,轻理解,脱离学生现实生活(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鼓励被动的学习方式和采用划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其自身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新课改和教材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得到张扬。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容易从校外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将不断下降,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要的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融洽、和谐、1

善意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教师由单纯的教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

以往我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和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准则,完成了大纲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对地方的学校和学生适应性。国家统一管理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设置及其标准;地方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及地域特点设计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以及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学校则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灵活生动地开设选修课、特色课及课外活动。正因为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存在且在包括课程发展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因此“教师即研究者”可见,新基教体制的变化,使教师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材也在发生变化。其权威地位被打破,从教学唯一依据转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内容从分化、封闭、固定转变为综合、开放、变化;教材形式从统一转变为多样,一方面是正规的教材形式多样,另一方面是其它的知识载体和文化产品也可能被当成教材;教材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情感、能力等的综合体。教材的这些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筛选、开发为学生所需的教材,使教师由课程教材的盲目信仰者角色转换为自主驾驭的角色。为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寻找失落的课程意识,应视自己为课程实施活动的应用,成为研究者。

(作者电话:***;信箱:jsc3318690@163.com)

7.教学新模式下高职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教师角色,转换

1.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 是培养拥 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 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新 模式顺应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既注重对学生的 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注 重对学生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 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

2.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 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以道德的裁判、知识的拥有者自居, 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的角色。实际上, 教师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演员”的角色, 只要教师演得好, 课堂教学效果就好, 因而教师不太关注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扮演“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的角色, 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中, 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表现、发展状况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导演”的角色。

3. 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就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出发, 教会他们学什么、怎么学, 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因此,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者、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1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者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上通下达、多方协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因此, 敬业与责任心的培养, 毅力与耐心的培养, 协作与集体观念的培养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对学生而言, 这些能力的形成, 只有通过充分的职业素质训导才能得以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通过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活动,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 既会“做事”又会“做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 增强学生的创业、敬业精神,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时, 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者。通过训导, 学生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精神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2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者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旨来设计教学内容, 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须从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 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 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 使专业教学更加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 教师可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通过学习, 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明确学习的目标与任务, 使学习有的放矢。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职业技能, 而且能使学生专业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 如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时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者。

3.3教师是学生学习形式的组织者

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 多形式组织教学。在课堂内, 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 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 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与讨论, 集思广益,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它倡导的是学生学会学习, 重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易接受知识, 思维活跃, 主动回答问题的意识增强, 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且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合作, 学会沟通, 综合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教师则重在倾听学生的想法,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通过倾听, 教师即时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和发言, 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 并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 做到正确引导, 当好解决学生问题的顾问。

此外, 教师还可以以生产现场环境作为第一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这样学生更能充分了解与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

3.4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情境”, 提供各种相关资料和设施, 让学生身临其境, 扮演特定的角色进行学习, 使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学会思考, 学会手脑并用, 从而提高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情境模拟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 只控制过程, 立足于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 不控制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中, 教师也可结合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采用实例、课题形式组织学习:建立以阐述课题背景—查找资料—按组分析和讨论—结果评析为主要学习过程的模式,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双向互动、学生与学生充分互动。这时教师是教练、裁判, 起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运用分析、讨论、研究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3, (5) .

[2]朱超.突出高职特色, 兴旺高职教育若干问题思考.职教论坛, 2003, (3) .

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35-01

现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现有课题教学进行改革、优化和创新。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

一、尊重潜能生,鼓励支持冒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难教育的是那些品德行为差、学习困难、有心理障碍的“潜能生”,虽为数不多,但却是“老大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生关系。其实,只要我们走近“潜能生”,我们不难发现:“潜能生”也并不是真的无药可救,真的就甘于居后。潜能生比优秀生更希望进步,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许多学生厌学,不是智商上的原因,而是被家庭误解、社会误解,导致他们生活在被人冷漠、嫌弃甚至遭遇粗暴对待的环境中。因此,潜能生往往出现自卑、逆反心理。心存“破罐子破甩”,“等外品”,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于是,我就要求自己多关注潜能生,多表扬,哪怕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让他们得到慰藉。少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学习上,对他们“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自信心,进而重整旗鼓。

在尊重潜能生的同时,我也鼓励支持冒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我能理解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想法,既不认为是“胡思乱想”“痴心妄想”,也不给他们的思维套上陈旧的模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彻底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主动发展“铺路搭桥”“排忧解难”“当好参谋”。如此,既充分尊重潜能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鼓励支持冒尖,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二、转变角色,树立新的教师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知只有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我认真研读新课程和新课标有关的信息内容,潜心研究《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等书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践行“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关爱每一位学生,“花开百样红”,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因此生施教,促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三、大胆创新,改变教学观念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艺术。”我也有同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知识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质疑,勤于探索,勤发现。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每篇课文,我都拿一定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体会来,努力营造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创造性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超越课本。

四、恰当评价,树立新的质量观

在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虚荣心特强,当别人给予好的评价时高兴,当别人给予较低的评价时,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并且在以后的发言中很少举手,这就给我们做教师的一个启示,即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不能只接受好的评价,却承受不了坏的评价。接受别人的评价要虚心、谦逊,这样的课堂才有意义,所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评价态度和习惯。

五、拓展渠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发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9.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九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10.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十

邹小勇 江克芝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北中学)

我校是省级“鼎师英语”课题研究实验学校。两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重点探讨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变化。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课堂的管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如,教师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了各种方法、创造了各种条件,确保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目标实现、提高教学效益;如何有效利用“鼎师英语”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等问题。

二、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活动、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最新颖教学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何时使用“鼎师英语”等方面的问题。

三、如何优化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电子白板和鼎师的优质资源;如何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鼎师的学情统计;课外怎样布置家庭作业;如何进行作文指导和评估等。我们重点关注教师在处理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方法,教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鼎师英语在家庭作业和作文的`设计方面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四、如何优化学生主动学、愿意学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怎样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家庭作业的设计、如何实现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鼎师英语”从实际出发,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五、教学结果的反思以有效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评估点,也就是说,我们要抽出时间来反思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它适应学生的各种要求,然后再看学生有没有进步。对课堂和课外随时出现的与师生关系有关的突发事件,及时地记录并做好反思,这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行为已经从只注重教师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转变。过去的“满堂灌”,老师讲教案、背教案,变成了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并充分利用鼎师资源,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学习内容;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学生喜欢鼎师的英语作业,鼎师网上统计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喜欢做,老师愿意使用。

2.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充分利用“鼎师英语”网络平台,课内外师生互动增加了,联系更加紧密;学生也乐于与教师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也愿意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网络平台,健康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11.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的角色转换 篇十一

关键词:平等;社会;学校;创新

一、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传统观念中教师的形象是完美的、理想化的,使教师成为文化中的人、教育中的人、期望中的人。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师职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新课程中要求:“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无形之中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所以,社会应该提供关心和支持,使教师从社会给予的教师的完美化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放下教师的架子,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全社会认同新课标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展示教师的社会性特点和创新精神。

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学校管理者的态度很关键。学校管理者是学校课程改革运作的中心,管理者重视的分量、到位的深浅,都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改革的运作。因此,作为具有管理职能的校长,应该对参与课改的教师工作加以肯定,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欣赏的,是得到信任的,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从容面对课改工作。在今天“以人为本”社会中家庭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日益重视,大家更关注的是生活质量。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教师生活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心理上日益沉重的负担,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三、教师的自身努力

(一)关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作為教师,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要求下,必须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确立自己正确的身份地位,要由课堂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再把自己看作知识权威。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两点:

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过:“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要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能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

2.要有人本意识,明白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明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装满知识的花瓶,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这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生命、有感情的知识共建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创新自己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统一指定的教材,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教材并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并不只是教材的解释者和传颂者,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应用方式的选择,是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活动。即便是“满堂灌+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也仍然离不开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对于授课内容和习题的合理安排。新课程改革中,更需要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利用上有自己的创见,可以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打破以教材为中心、教科书一统天下的现象。根据该地、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宜的安排,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敢于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充分释放自身的创造精神,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四、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今天,教师应构建新的课程价值观,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的课程的价值追求,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能力。

12.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十二

新课标中提出“自主学习”, 提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许多教师便为此不停地奋斗, 不断地探究。新课标的思想精髓在于打造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模式和关系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下,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我们要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角色转换。

第一,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切记有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 更是探究者和创造者。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在现代社会里,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 而且是要有一桶长流不断、新鲜自然的活水, 就像是一个随时都可以有水流出来的水龙头。而储存活水的途径就是要不断的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研究语文专业的知识, 还要广开思路, 拓展视野, 尤其是对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等知识的不断学习。此外, 教师还要熟练驾驭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 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第二,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要摆脱传统的传道、授业的角色意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受体;教师是主动的, 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听, 是传给学生知识, 而不传授学生得到知识的能力, 这一点正是导致现代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学习要求教师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可以说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有人说:“师生关系, 就是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这种说法, 准确地反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其中教师就是要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 尤其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转换角色, 使自己成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练员”, 要具有示范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第三, 教师角色应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现如今,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不仅仅只是传授教科书上的现成知识, 还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学会如何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在备课、上课时, 不能只从传授者的角度去考虑教什么、怎样教, 还要着眼于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 然后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教, 把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不仅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 还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一致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13.新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十三

摘 要:体育教学是九年义务教学的组成部分,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老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由于教育理念陈旧,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学生的思路被禁锢,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的教育改革使教师由授课者变成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身份与角色的改变,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互换,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共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换位思考 角色任务 角色合作

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又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育人观,提升教育教学的品味,关注自己的学生,探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育人过程中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和谐型。中学体育教育所追求的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科学的思想、客观的态度和现代的理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打破一切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头脑产生许多新鲜的想法、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

一、学会体育教学中的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一切,替对方预想到一切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换位思考是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换位思考,能更有效地把握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进程,能够预先模拟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效地把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每一项运动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以致在体育课程设计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跳高这个项目,要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的恐惧感,特别是一些女同学,要侧身翻越竹竿对于她们来说是一道心坎,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方可化解她们心中的恐惧。只有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分解每一个具体的动作,学生深得要领之后,才能克服心理这一道难关。

如果教师不学会换位思考,就不能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疙瘩,使这项具有挑战意义的运动变成学生心中恐惧的阴影,让学生望杆却步,造成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换位思考能促进体验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趣味体验,活跃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二、体育教学中角色任务的设置

每个学生都有模仿角色的自然心态,人人都有过一把明星瘾的心理体验。我们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创设明星的角色人物情境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兴趣情境与教学结合,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反串角色教学的好处在于能把枯燥无味的体育动作与学生的活泼好动结合起来,为体育角色任务教学找到更好的切入点。比如反串四乘一百米接力跑项目,这是一项世界级的体育赛事,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将能力较强的分为A组,由笔者担任组长;将能力很强的人员,分入B组,由一个负责任的学生担任组长;将能力都比较强的人员分别分入C组、D组、E组和F组。由笔者担任A组的第三棒接力,由另一位班长担任这一次比赛的裁判。随着一声哨响,六组人迅速地跑起来,轮到笔者跑第三棒的时候,笔者故意掉棒了,就这么一个环节,笔者所在的那一组成绩排在最后面。结果同学们议论开了:“我们组一开始就很好,就因为老师掉了棒,所以才跑到最后面。”看到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我终于说话了:同学们,世界冠军靠的是什么才能获得胜利?靠的`就是小组的通力合作,个人主义赢不了比赛。讲到这,同学们似乎有所感悟,如果没有他们对这次接力跑的亲身体验,他们是不会体验团体的力量的,因此,角色反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三、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合作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其中包括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生能否学会合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体育中的“项目学习”不同于一般学习,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一般在课前,要根据教育课程的实施项目,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判断该项目是否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角色合作课题多半与田径类项目有关,如跳远课就需要角色合作教学。一般在学生中轮流抽出三位学生与教师合作,一位负责清理沙坑,两位负责拿皮尺丈量跳远距离,老师负责发令和指导学生。这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师生角色的合作,活动的组长便是教师本身,而助手就是学生,小助手工作得力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成败。因此,小组成员的轮替与更换应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体现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合作小组每一组轮换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学校新闻稿下一篇:道路交通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