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2024-11-30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共12篇)

1.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一

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调查报告―**市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了历史的高度,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力地推动了,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如何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3月8日-10日,四川省农机局科教处一行就此问题到**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近6个乡镇6个村社,4个农机大户,两个农机站点,特别是对**现有农机大户(拥有农机资产15万元以上的农机户)近10人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了解,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认为目前大力扶持和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时机已趋成熟,国家应根据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失时机地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节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努力。现就调查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调查报告,以供决策参考。

一、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县域概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带。东邻广元市中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绵阳市涪城区,西界安县、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全市幅员面积2719.3平方公里。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山区占42.4%,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市共辖41个乡镇,481个村民委员会,34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87.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8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2.7%;农村主要劳动力37.63个,外出务工16万 人,务工人员占农村主要劳动力42.52%。全市总耕地面积58.67万亩,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3万亩,常年种植水稻40万亩,小麦30万亩,我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

农机化发展现状:近两年,**市农机部门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市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现已拥有联合收割机282台,耕整机(含微耕机)380台,机动脱粒机9000台,小麦播种机32台,机动割晒机28台,水田埋草旋耕机56台,高性能插秧机1台,稻种催芽机8台,稻种精量播种机2台,气流式抛秧机20 台,电动风车300台,秸秆工业化燃气站一处,供气用户180户。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5.045万千瓦,其中:有固定电力提灌站1124处1260台3.28万千瓦,其它移动柴油机和微型抗旱提水机具近8000余台套1.8万千瓦,平均一个自然村有2—3处固定电力提灌站;全市常年提水量达8500万立方米—1.3亿立方米,年提水灌溉达到20多万亩水稻、14万亩旱地,并能较好地解决在旱灾中人畜饮水的困难,确保了本市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2005年完成机耕作业63万亩次,机电提水92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7万亩,机收稻麦12.5万亩次,机脱18600万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稻麦一项就为全市农户增收节支1000余万元。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劳动力转移后,大量土地腾出,使土地向农业集中成为可能,而“两减三补”减免税费的出台、种植业主集中和种植规模化土地,其土地转让成本为零、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土地被留在农村的种田能手集中,种植业主渴望拥有农业机械,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加快了城市经济建设,农业基础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和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上个世纪末至最近两年,国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又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良好机遇。近几年,**抓紧贯彻实施《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机化发展进程,特别是三合镇、太平镇、中坝镇等平坝地区乡镇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村村“无牛”化耕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不再成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过去“农

机化易在平坝地区发展”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使农业机械更广泛地更直接地为“三农”,特别是丘陵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始终是国家和大众认为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首先要解除丘陵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机械的误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打开了这个瓶颈。

以**市战旗镇为例。该镇全市农村人口共6200余人,2005年外出务工41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儒,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个别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形成较为广的包田现象。战旗镇近100户包田户所租赁的土地均在10亩以上。如该镇梨园村四社农户唐仕华,2003年租用土地6亩,2004年租用16亩,2005年租用了近30亩。这种现象在**市各丘陵山区已普遍存在。这部分农户将较大数量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成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雏形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同时也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成为可能,并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农户唐仕华为例,2005年底,该农户已拥有抽水机3台、耕整机1台,农用三轮车1辆,微型联合收割机1台,2006年,又计划投入3.8万元购置水稻育插秧机1台,这些机具基本属自用型。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的相对集中,农村种田能手的出现,包田现象的广泛性等,都对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加速发展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不加以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速度。

2、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农村劳动的转移后,留守在家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首先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不仅解决了收割耕作难的问题,也为农机经营者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三合镇阳合村七组农机大户马志勇的发展历程为例。该农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豆芽生产与经营,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初见成效,占领了**市一半以上的豆芽市场。1997年,马志勇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日益明显后,决定用做豆芽生意积攒的资金经营农机,从事农机耕作、收获作业经营,积极参加跨区作业。2003年又购买了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1台。经过9年的辛苦经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5年,马志勇决定放弃市场已非常成熟的豆芽生意,转而专心经营农机,在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购置了一台价值23.9380万元的日产久保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仅2005年大春一季净收入就达6万余元,并计划3年内收回购机成本。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大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渴望程度,激发了农民自用和经营农机的热情,而购机补贴政策的及时出台,刺激了农民的潜在需求,使农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和使用成为可能并已初见成效。这是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机遇来临的一个重要信号,是解决丘陵山区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折的重要时期,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国家和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看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发展丘陵山区经济、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这一历史性的战略任务。

3、种植业主使用农业机械是增收节支,其优势明显,生产成本降低 %。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大部分田块荒芜。以**市重兴乡为例。重兴乡农村人口10350人,耕地17860亩,劳动力7000余人,2005年外出打工者4700人,占总劳动力的67%以上,近3000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割水稻成本为13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85元/亩;人工收割小麦成本为12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70元/亩;人工插秧成本为140元/亩,机械化插秧为100元/亩。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据统计,种植业主平均拥有可种植经营土地面积均在10亩以上)。这部分种植业主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农业机械增收节支的需求日趋明显,使中小型农业机械在种植业主中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这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中的重要方面。

4、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增强,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如茶叶、花卉)、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如产品成品加工、包装)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农机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农机化向纵深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各方面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甚少,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主要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出现的新状况。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机化

2.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二

一、认真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

农机推广部门主动作为, 工作下沉, 通过公告栏、宣传单、明白纸、小手册等方式, 依托示范户, 深入乡镇、村社, 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和有关工作程序, 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据统计, 4个县共印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资料6.8万份。

二、科学指导农民购置补贴机具

农机推广部门大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科学指导、协助示范户依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选购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中小型农业机械, 努力提高机具的综合利用率, 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在示范户的带动和引导下, 进一步激发了当地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12年, 4个县共计3.05万户购置了4.17万台 (套) 农业机械。

三、加强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3.山区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政策优势;宣传服务网络;服务领域;服务组织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4-0073-0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起着根本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以及农机补贴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农民立足农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辽宁东部山区县的农机服务部门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服务“三农”,对促进山区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和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挥政策优势,加强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使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2005年辽宁省政府颁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2007年3月28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辽宁省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山区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使用规模小,效率低。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结合县情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速山区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2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基层农机宣传服务网络

山区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等主要依靠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完成。然而,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少,经费有限,培训只能普及到乡镇农机服务站,由乡镇基层农机服务站负责把宣传培训工作深入村组。山区县山多地少、地块小,大型机械无法广泛推广和使用,因此个别乡镇政府不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不但没有工作经费,而且把农机服务工作人员分流到其他“重要岗位”。据调查,乡镇的人岗分离现象很普遍,有的农机服务人员离开本职岗位达5 a以上,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不但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生疏,跟不上技术改革创新和农业发展形势需要,而且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站,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宣传推广等服务经费,提高工作人员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在保证人员和经费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与科协等相关单位联合制定“科普之冬”等培训计划,开展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和培训活动。利用冬闲和农闲季节深入村组和农业大户,推广新机具和新技术,宣传农机补贴政策,解答农民的专业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流动现场会,采用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的形式,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技术性能、适应性能等,并把综合技术信息反馈到科研单位,为相关技术革新提供参考。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数字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制作光盘等方式宣传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并确保宣传覆盖面。

3 建立健全服务组织,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山区县山高路陡,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差,农机具磨损快,易出故障,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得不到正常发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是组建农建工作队,修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修建村组公路、修建水利工程等,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安全生产系数。

二是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加大服务力度。乡镇要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户正确使用机具,修理排除农机作业中出现的机械故障,及时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使农业机械始终在安全状态下运营,解决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农机户的切身利益。

4 拓宽服务领域,落实普惠制惠农政策

近几年,国家各项重大战略的调整和部署,为山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商机。兴边富民工程、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和高速公路的修建,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迅速发展,但相应的机械开发和投入却没有同步赶上,相对滞后。特别是适合山区产业结构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开发投入更少。

一是拓展科研领域,研发新产品。科研单位要提高认识,转变发展思路,在研究开发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做好技术转型工作,面向山区开发中小型农业机械(如便携式玉米点种机)。中小型农业机械操作简单、价钱低廉、使用方便、不受地块大小限制,深受农民欢迎。

二是要加强信息沟通,做好技术反馈。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改进,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

三是拓宽服务领域,普及惠民政策。现行的农机补贴政策局限在一定范围、特定机型上,适于山区发展和使用的小型、轻便型机具普遍没有纳入补贴范围,山区农民无法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建议农机惠民政策向小型化、多元化发展,并根据产业结构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适于畜牧业发展的小型丝化机,既适于规模养殖业,又适于家庭养殖业;玉米收获机的型号均为大型,只适用于某些道路相对较好、农田规模相对较大的少数乡镇。开发适于小地块、轻便简单适用的家庭型玉米收获机、灭茬机,既能减轻农民负担,又能达到秸秆还田、改善土质、增强肥力的作用。玉米秸秆还田既解决了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问题,加强了环保,又减少了空气污染和森林火灾发生系数,利国利民。

四是建立农机产品超市,宣传服务一体化。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应成立利民惠民农机超市,销售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自动化电脑屏幕宣传系统一点通操作简单,能够随时点读、观看相关产品,集宣传、产品、操作为一体,既有视觉感受,又有操作实践体验,对快速推广农机产品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县级农机产品超市运营成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向乡镇推广,这样更便于农机具的宣传、推广和服务。

5 结语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提供服务“三农”的工作平台。基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把他们安排到最需要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其技术特长。基层政府领导应协助相关农机推广机构完善农机技术服务网络。生产厂家应深入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设计具有山区特色的中小型农机具。

参考文献

[1] 白人朴.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1):7-8.

[2] 马娟,陈峰,李芬.浅谈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汉中科技,2014(1):13-14.

[3] 阮仁慧.浅谈公安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机化,2014(1):12-13.

[4] 饶正良,饶崇明,梅军.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再认识[J].湖北农机化,2014(1):25-2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this paper puts foward four feasi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light of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mountainous area county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namel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licy advantages, to improve the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network,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rvices organizations,and to expand service areas.

4.关于对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篇四

一、发展山区农机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脱贫致富的需要。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大多在山区

2、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生态环境体系的需要。山区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的迅速发展、林业生产机械化的4、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二、影响山区农机化进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一)、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国土面积大、耕地面积小、耕地不规则(梯田、台田)、机耕道路缺乏。

2、经济条件;农民人均收入少、地方财政收入少、人均生活水平低下。

3、能源交通条件

4、科技信息条件

(二)、有利条件: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多,关键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选准项目、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1、政策倾斜条件: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将是农副山特产品加工机械化。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可利用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发展各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加工、销售几个环节,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国家相继出台了配套的优惠政策

如:国务院2002年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中指出:

(1)产品加工实行免征3—5年所得税

(2)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的比例

(3)各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重要内容

(4)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退税政策

(5)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资源丰富条件: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山区。

目前号称中国之最不少,如:中国板栗之乡─金寨县;中国山核桃之乡─宁国市;中国毛竹之乡─广德市;中国茶叶产量最大的县─郎溪县;等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太平湖、花亭湖。

3、人文条件:南方文化、徽文化、革命老区。

三、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

山区农机化怎么化,各地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科学论证;选准目标、制定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各个击破。

我下面要介绍一下,南陵丘陵山区的适用农机化技术,供参考。

1.农业运输机械化技术;

2.农田作业机械化技术;

3.林、果、菜、桑、麻生产机械化技术;

4.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5.农副山特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粮油加工、饲料加工、茶叶加工、果蔬加工、野生植物(中药材)加工、竹木加工、农村建材加工

6.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技术

7.淡水养殖机械化技术

8.微型发电技术(水力、风力)

9.农副山特产品干燥技术

5.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方法 篇五

汕汾高速公路是国家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国道主干线在广东境内的重要一段,是连接广东汕头、深圳及福建厦门3个经济特区的交通主干道。

汕汾高速公路起点位于汕头海湾大桥北桥头,接已建成通车的汕头海湾大桥和深汕高速公路,途经汕头龙湖区的外砂、澄海区的上华、潮州市境内店市、铁铺、钱东、黄冈等乡镇,止于粤闽两省交界的汾水关,与福建省漳(州)诏(安)高速公路相连,主线全长67.617 km,另建潮州支线6.076 km,项目概算总投资27.65亿元。

2 勘察设计思路

勘察设计中需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性,注意路线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注重工程的可实施性;引入动态设计的概念,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控制工程投资。

注重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 使公路线形、桥涵、立交和沿线设施等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建成后能成为该地区的一道功能齐全、安全顺畅、景观优美的风景线。

2.1 动态设计

本线路所经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部分属低山,地形起伏较大,山体坡面陡峻,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布线时要尽可能考虑施工的要求。

另外,由于项目的复杂性,沿线隧道、桥梁、涵洞及高边坡等隐蔽或半隐蔽工程在勘察设计阶段很难将地质及水文情况完全摸清,这就需要引入动态设计的概念,加强施工阶段的勘察设计服务,将施工中的动态设计看做整个勘察设计工作的组成部分。

2.2 多方案比选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加强沿线综合地质勘察工作,重视地质条件选线,灵活设计,两幅路能合则合,宜分则分,加强高填路堤与桥梁、深路堑与隧道或半明半暗隧道的比较。

丘陵山区高速公路所处地质、地形条件非常复杂,可行的方案很多,主要通过工程规模、地形、行车安全、交通条件和施工便道、其他工程及设施干扰等几点进行比较。

根据比选方案,综合权衡利弊,采用最优设计方案。

3 设计方法

丘陵山区公路不仅建设难度大、费用高,建成后的营运管理、养护也较为复杂。

路线既要适应地形变化,又要避免对山体的剧烈切割,破坏生态环境;还要在规定的道路等级条件下,做到线形要素指标的运用及相互间的组合合理,保持线形的顺适、连续和均衡;尽量减少工程病害,降低运输、养护管理成本,保证投产后运输功能正常。

设计人员通常要在满足规范、标准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纸上定线,尽可能缩短设计里程,这易导致因缺乏对沿线地质环境条件、交叉路网、城镇规划以及施工环境的详细调查而忽略一些相关问题。

因此,通常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强调路线线型而忽略了占有良田、民房等问题

虽然从理论上缩短了路线里程,或工程量有所减少,似乎降低了投资成本;但实际上却增加了相应的征迁费用,并且会因为征地拆迁工作的滞后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施工期间会因为施工而不可避免地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发生冲突和引起民事纠纷,对施工干扰大且不利于安全团结。

3.2 强调线型路线通过城镇等民房、厂房、公用设施稠密等地区

虽然因主线离城镇较近,缩短了连接线的里程,却同样会因为征地拆迁费用和进度而影响工程的投资成本及工程建设进度,且增加了拆迁等无法避免的民事纠纷,施工干扰大。

因此,在公路选线时,应尽量远离或绕开城镇、村庄、厂房等建筑密集地区,通过在适当位置增加连接线的方式使地区与高速公路相连,促进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3.3 设计时盲目追求高标准和表面上的环境保护要求

由于在设计时为了杜绝高填深挖,造成多个标段或整个建设项目的填挖不平衡,从而要求增设取土场或弃土场,增加了沿线山体的破坏。

同时还需为这些取弃土场增设便道而占用土地,不仅对沿线山体的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增加用地,同时因运距加大而增加了建设成本,还可能导致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因此,建议在设计时优先考虑按填挖平衡(或略欠方)的原则进行,并从水土保持、减轻地质灾害、环境绿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和绿化设计,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4 设计时应对沿线特殊建筑物及主干网等进行详查

应对沿线特殊建筑物如水库、油库、变电站、爆破品生产厂家、管理站以及主干网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充分论证其安全范围,确保公路在其安全范围以外,避免埋下重大安全事故隐患。

对安全范围进行论证的同时,不仅对公路营运期间的安全论证,还要考虑在施工期间的安全距离。

如果在调查期间能更周详些,使路线在安全范围以外,既能避免后期繁琐的变更手续,又可节约投资。

4 设计基本控制因素

4.1 地质选线

地质条件是影响丘陵山区公路布线的重要因素,对路线方案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影响公路布线的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等要调查清楚。

选线前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详细勘测,并对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4.2 生态选线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通过运用各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线,采用合理的工程与生物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地貌的破坏,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山区公路必须坚持的理念。

4.3 横断面问题

丘陵山区地面横向起伏较大,若整个横断面设计为同一标高是不可取的(主要指多车道的高等级公路),势必会增加挖方的工程量,对原有地形植被破坏较大,半填部分路基的稳定性也较差。

因此,横断面设计不必强求左、右车道同一标高,半填部分路基可适当降低也可设计成分离式断面。

至于沿河线左、右两岸各设计半幅的方案,公路营运管理及使用功能是否存在不利因素应认真研究,特别是分离和汇合的间距。

其最不利因素是两岸山体均受到破坏,植被、生物群落遭到阻断,极不利于环境保护;地表经流的集中,流速流量增大,对山体冲蚀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建议采取工程措施,最好在一岸完成公路的布设。

5 排水工程的设计

5.1 路堤边坡防护

一般路段填土高度小于5 m时,边坡采用植草防护;填土高度大于5 m时,采用拱形护坡或菱形护坡,拱内植草皮;穿越水塘时,采用浆砌片石路肩挡土墙或浆砌片石浸水护坡;通过圩区路段填土较高需收缩坡脚时,采用浆砌片石路堤挡土墙。

软土路段边坡1∶2,边坡防护与一般路段方式相同。

路堑边坡防护:土质挖方段边坡高度<3 m时,边坡采用植草防护;填土高度>3 m时,采用拱形护坡,拱内植草皮;挖方路段对规模较大的路堑边坡,特别是土质边坡、风化层构成的边坡应进行加固,石质挖方段边坡采用干砌片石护面。

5.2 路基排水

填方路基两侧均设置纵向排水沟,把路基、路面汇水引排至路基范围以外的沟渠或河塘。

零填及土质挖方段设梯形边沟,与纵向排水沟连接,或排入天然沟渠。

5.3 路面排水

一般路段路面表面排水采用集中排水和分散排水两种方式。

填方路段设拦水带,通过路肩急流槽将路面汇水排入纵向排水沟;路堑段采用分散排水方式,路面汇水由路拱漫流至路侧边沟,经边沟排入纵向排水沟或排入天然沟渠。

路面内部排水设计主要是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设乳化沥青下封层,防止路面水渗入基层、底基层。

渗入路面面层内的水沿路面结构孔隙或下封层表面流入土路肩下碎石盲沟,排出路基以外。

5.4 超高段路面排水

在设计超高的弯道外侧,靠中央分隔带边缘设置雨水口、纵向缝隙式排水管、集水井、横向排水管,把弯道外侧路面汇水排至路基范围外。

5.5 中央分隔带排水

中央分隔带内设纵向排水碎石渗沟,横向设PVC管排除中央分隔带内下渗雨水。

横向PVC管设置间距为100 m,在中央分隔带左、右两侧交错布置。

6 结束语

地质勘察设计工作是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前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做好沿线综合地质勘查,尽量提高勘察精度。

摒弃旧思想,采用新理念、新角度去看待这些新问题,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研究解决新问题。

建设单位对前期地质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勘察设计阶段多投入些财力和时间,尽量详细地查明沿线地质条件,避免地质隐患,这对施工来说会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工期。

在实施设计各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时必须认真,要达到必要的勘察程度。

对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要时开展施工阶段的勘察。

参考文献:

6.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六

调查与决策

4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

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7.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建议 篇七

如何抓住机遇, 加快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步伐, 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 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 已成为当前研究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日, 笔者走访了沂水县西北部几个乡镇的个村社, 三个农机大户, 2个农机具经营点, 通过调查, 对丘陵山区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了解, 认为当前大力扶持和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时机已成熟, 各级应根据丘陵山区地貌特点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不失时机地推动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 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如何提高山区丘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改变过去对山区丘陵机械化自由发展的观念, 通过深入调查, 摸清山区丘陵农机具的底数和农机化发展的程度, 研究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 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整合资金和项目, 加大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经费和农机技术人员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山区丘陵农机合作社的规模经营。对拥有农机数量多、辐射能力强的农机合作社实行项目支持。

8.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八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就已经在乌蒙山区农村叫响。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仍然是一句口号。当然,在磨面、碾米等最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可说已经实现“机械化”了。但在农业生产方面,机械化的推广一直停滞不前,属于空白。

乌蒙山区山高坡陡,不适合推广大型农业机械,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非常不利。别的地方多年前就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乌蒙山区却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在乌蒙山区农村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颇有必要。

乌蒙山区山地较多,地块较小,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不便操作,没有用武之地。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在不能推广大型农业机械的情况下,只有推广小型农业机械。

首先,应在农村普及农用拖拉机。拖拉机是解决农村运输问题的最有效的工具。过去,乌蒙山区农民的交通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一是很辛苦,二是效率很低。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就必须在农村全面普及和推广农用拖拉机,解决农村家庭运输难的问题。

其次,应在乌蒙山区农村普及和推广小型耕作机械。其实,小型耕作机械在云南、广西的一些农村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在乌蒙山区农村还没得到推广。这种机械一个人扶着就可以对坡地进行耕作,比较狭窄的小路也能通过,一人背或两人抬着也能爬坡上坎,使用起来十分轻便快捷。另外,这种机械价格不高、耗油量不大,一般的农村家庭都能买得起、用得起。

第三,在乌蒙山区一些水田较多、坝子稍大的地方,还可以推广使用小型插秧机和收割机。插秧和收割机械,也可由小型耕作机改装而成。使用插秧和收割机械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机械。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在不适合使用机械的地方,可以不选择使用机械。

第四,脱粒、粉碎机械也应得到推广应用。在乌蒙山区农村,对玉米进行脱粒、对牲畜饲料进行加工时,尚未使用机械。因此,推广使用脱粒、粉碎机械颇有必要。

那么,如何在农村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呢?首先,县区及乡镇农机服务技术人员要加强对农机推广的力度,要对农民朋友广泛宣传使用农业机械的好处;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的扶持力度,参照“家电下乡”、“小排量汽车补贴”等补贴方式,对购买农机的农村家庭进行适当补贴,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第三,国家相关部门在支持乌蒙山区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乌蒙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力争在5年左右让乌蒙山区农村局部实现农业机械化。

每一次社会革新,最具标志意义的就是生产力的革故鼎新。要改变乌蒙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应从生产力的变革上入手。生产力得以革新,生产方式得以改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经济才有望快速发展。

事实证明,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进步都与生产力的革新分不开;每一次进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要使一个地方得到发展,首先要让这个地方的生产力得到改变。生产力发展了,整个社会才能进步。

因此,在乌蒙山区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当前发展乌蒙山区农村经济至关重要的工作。

9.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篇九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10.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搞好山区建设 篇十

山区要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自己特色发展路子。如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丰富、生态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来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是仁宗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2010年仁宗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2010年 “重点区域突破年”为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围绕“攻坚克难打基础、依托优势突特色、统筹协调促和谐”的发展战略,狠抓“经济林业、蔬果产业、畜禽养殖、劳务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杂果之乡、生态之乡、人文之乡、和谐之乡。

一、完善制度,抓人促事,抓好以“五事”(想干事、善谋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干部为目标的乡村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各项制度,按照十七大精神,积极探索抓人促事新路子,进一步教育山区干部安心山区、爱岗敬业,增强山区乡干部对搞好山区工作,奋力追赶平原乡镇街办的信心。努力把乡干部培养成为“五事”干部,以保证仁宗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作。仁宗属纯山区乡,工业基础差,自然生态好,因此,要加快发展仁宗经济,必须根据仁宗实际情况,走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1、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步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重点抓好杂果基地、蔬菜种植园、家禽养殖场建设,特别是要抓好以石榴、核

桃为主的杂果基地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发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服务,充分发挥乡农技站、兽医站作用,为种养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科学管理,做精做细,做大做强杂果产业文章,新一届仁宗乡党委政府制定了核桃发展三年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新栽杂果10000亩,到2012年达到全乡人均1亩果。2010年计划新发展核桃基地2000亩,为仁宗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仁宗的子孙后代造福。二是努力挖掘传统经济潜力,如柿饼、杏干、杏仁、竹工艺新产品开发等。三是加快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带领和营销作用,让我们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加快农民收入。

2、探索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利用仁宗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等特点,开发培育新的经济项目。如发展林下养殖、舍饲养羊、农家乐、开发人祖庙等。

三、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坚持开展联合接访,化解难题活动。把信访苗头解决在基层,稳固在当地,坚持主要领导实行包案处理,全程参与制度,坚持主要领导实行第一时间知情,第一时间靠前指挥。确保矛盾纠纷不扩大、不上访,坚持维稳工作责任制,层层有制度,人人有目标,事事有落实。

四、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1、继续抓好村庄整治、土地复垦、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主要抓好乡村路硬化和管沟人畜饮水项目,努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的投入,使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闲有所娱。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广大村民业余生活,弘扬正气、鼓舞士气。

3、着力解决农村住房问题,使山区群众安居乐业。

4、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并结合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5、着力安排好五保、低保、残疾人等社会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通过优抚、社会救助、对口扶贫等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11.让农机具在丘陵山区大放异彩 篇十一

笔者看到,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在来苏镇观音井村利用八十多亩冬闲田,向农民示范机械化开沟、机械化压土作业;黄杨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利用近百亩冬闲田,示范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对田土进行农机化耕整。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民群众对适应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小型农机具的需求不言而喻。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平,使“耕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管护不用手,收割不用刀,处理不用晒,运输不用挑”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云阳的“农机革命”

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云阳县,总人口136万,其中农业人口102万,全县有138万亩耕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农业发展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全县农村外出劳动力达40万人,全家外出农户近5万个,农村劳动力主要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且劳动力年龄多数在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土地闲置和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谁来种地?农民在探索,政府也在思考。

当地一位名叫宁波的农民嗅到了商机,早在2006年,宁波就在该县石狮村和凤岭村流转了700亩荒坡地种植龙眼树,2012年,他种植的龙眼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走俏国内市场。2013年初,他又在石狮村流转了500亩耕地,准备引入农机耕作,以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益。

由于流转到手的耕地多是“巴掌田、鸡窝土”,对农机耕种的要求很苛刻。通过对地形的测量,宁波给农机定制了两个硬性标准:“身宽”不超过2米,能爬60 陡坡。根据生产需要,他购买了适合小块地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等十多台农机具。“一台拖拉机一天能犁50亩土地,还包括整地,比一头牛一天犁1.3亩的效率高出几十倍。”宁波说,“两台机械几天就把500亩地翻了个遍,省去不少人力成本。”

宁波的成功尝试,引发了云阳县的“农机革命”。当地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论证,决定在全县推广“宁波模式”,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将“靠天农业”向“可控农业”转变。

“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搭建农机推广体系上。”云阳县农委副主任、农机安全监管中心主任吕昌平介绍说,在每个乡镇、街道建起农机推广机构,每个农机推广机构有两个人专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每个村还重点发展一个农机专业大户,在每个乡镇和街道组建1个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和代耕撂荒地,进行规模化耕种。

其次,出台政策“刺激”村民购买农机。购买农机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外,县财政再给5%的资金补助,仅此一项,县财政5年内就要拿出5000万元,每年补贴的农机具在六千台以上。

为了支撑农机动起来,云阳县还结合阳光工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免费开展农机作业、农机维修现场演示会。通过多项政策配套,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1个,农机大户283个,拥有农机具6135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实现零的突破。2012年大量的农机进村,使云阳县65%耕地实现机耕、机整。

在重庆市西南部的江津区,大量农机进村同样让农民尝到了甜头。72岁的李朝方在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农机耕种的优势后,当即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微耕机、收割机,支持女儿通过种植水稻增收。李朝方的女儿一家种植水稻二十余亩,同时利用农机为乡邻代耕代收,2013年秋收过后一盘点,累计实现增收十万多元。据介绍,截至目前,江津的农机保有量已超过了两万台,全区的农机化率也已提升至47%,接近一半的农民用上了农机。

今天,“农机革命”在重庆广大农村已呈燎原之势,各种农机具驰骋在丘陵山区,大放异彩。

农机的“示范效应”

地处重庆市西部的大足区,属丘陵与山区交织的农业大区。从2009年开始,该区认真组织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片建设等项目,使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试验示范,早在2011年,全区机耕面积就达76.5万亩,机插面积达7.6万亩,机收面积达38.6万亩,农机化率达到36.59%。”大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积极地示范引领,当地农机化技术推广正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园艺等领域拓展。

然而,随着农机具在当地大量使用,一些隐患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对农机具新技术掌握不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小故障不能及时排除,造成操作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由于该区地处丘陵山区,农民在农机具使用中由于操作不当、转移中翻机出现故障、维修难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农机具推广停滞不前;随着农机具的不断购进,一些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已不能满足需要,出现了“停机难”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3年,我们采取向市级申请补助资金的办法,积极实施农机生产服务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先后补助金桥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新建600米2钢支架农机停放库、100米2修理车间和管理用房,补助拾万镇盛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建停机库200米2。”大足区农委负责人告诉笔者。同时,他们持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执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机经销商的监督管理,强化对补贴机具质量的监管和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

走进梁平县,笔者看到,该县坚持五措并举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窗口,做了很多工作: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5万亩,辐射带动35万亩,并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1万亩,带动全县10万亩油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开展农机项目引进试验,计划引进6大类450台小型农机;建立县级维修中心1个,片区维修站4个,乡镇维修连锁店28个,提高农机保障能力;在每个乡镇分别建设1000米2停机库,每个农机专业户建设50米2停机仓库;改善农机耕作条件,新修农机田间耕作道路10公里,确保农机具连片高效作业。

在巴南区,为提高农机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及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农机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他们对农机具的操作使用、保养维修能力,区农委农机科利用区农广校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机化培训工作,让新机手掌握一技之长,老机手的技能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已举办农业机械操作、维修等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900人次。

毫无疑问,农机具的普及使用,正改变着重庆农村的面貌。如今的重庆大地,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碾米磨粉机和其他小型现代农具在丘陵山区遍地开花,成为农业丰收腾飞的翅膀。

12.丘陵山区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 篇十二

1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及效益分析

宣汉县始终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哪里, 农机化发展就推进到哪里, 新型经营主体就培育到哪里,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近年来, 宣汉县重点攻关机插秧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 成功探索出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 突破了技术瓶颈, 创新探索体制机制, 初步完善了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化服务组织。

1) 主要模式。宣汉县以机插秧推广为突破口, 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强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的横向融合、互惠互利, 全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县主要推行4 种模式。一是“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通过流转土地, 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3 年, 大学生桂刚毕业后回明月乡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桂刚家庭农场及丰收农机合作社, 与其父亲的桂花米业公司联营, 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 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2013 年流转经营土地33.33 hm2, 2014 年发展到46.47 hm2, 2015 年已在明月乡黄马村、万古村、平等村、大渔池村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优质稻,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樊哙镇敬启才回乡创办了进财家庭农场, 流转38.67 hm2荒地种植玉米, 自主改土, 自购机具,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农机大户与农户签订作业订单, 为农户重点提供育插秧作业服务, 并延伸服务到机耕、机防、机收等环节, 其中机耕2 250 元/hm2, 育插秧2 250 元/hm2, 机收2 250 元/hm2。 2014年, 胡家镇鸭池村袁军托管机插秧超过13.33 hm2、2015 年扩大到20 hm2, 石梁村李磊托管机插秧13.33 hm2。全县涌现出一批从事农机专业化服务的队伍, 大户能赚钱, 农民也划算, 实现了大户与农户双受益。三是“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主要是发动当地有威望、能力强的能人带领农户投工投劳, 互助开展育插秧作业, 能人适当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清溪镇茶店村、君塘镇洋烈村等均推行此种模式推广机插秧。四是试点股权量化改革。在七里乡新芽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 发动社员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技术入股、带机入股以及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购买农机具, 扶持建设新芽农机合作社,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目前入社社员114 户, 托管土地33.33 hm2, 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

2) 效益分析。上述4 种模式中, 流转经营型, 如明月乡桂刚家庭农场, 2014 年流转经营46.67 hm2种植优质稻, 主要生产、加工中高端大米, 已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生产的优质大米市场价达8~10元/kg, 每公顷净收入在3万元左右。农户除每年有10 500 元/hm2的土地流转租金, 还可到该农场或就近务工, 比农民自己耕种, 大大增加了收入。托管服务型, 如胡家镇鸭池村袁军家庭农场, 2015 年除自己经营了7.33 hm2, 还就近为农户托管经营了13.33 hm2, 仅育插秧托管作业服务收入为1.5万元左右, 加上机耕、机防、机收作业服务, 以及落实省、市、县相关补贴, 单季收入在5 万元以上。农民可全托管或单个环节托管, 由于劳动力成本攀升, 机耕、育插、机收等单个环节就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 按全程托管计算, 可节约用工成本7 500 元/hm2左右, 托管后农民只需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轻松实现高效种田。三是互助作业型, 主要在育插秧薄弱环节推行此模式, 仅育插秧环节可节约用工成本2 250~3 000元/hm2。四是股权量化型, 既能实现轻松种田, 又能让社员年年享受财政资金投入购买农机具量化的股权分红, 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 新型主体刚起步, 服务力弱。粮食规模经营离不开农机化。调查中发现, 无论是从事托管服务, 还是流转经营, 经营主体均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环节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机具, 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 以及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 投资均超过100万元。如4行步进式插秧机单价2万元左右, 6 行乘座式插秧机单价高达10 万元, 除去农机购置补贴外, 购机户投资仍很大, 而插秧机单个作业季仅有20 d左右。农机具利用周期短, 回报周期长, 降低了购买大中型高效农机具的积极性。目前, 宣汉县通过整合项目, 抓点示范, 虽培育了胡家袁军家庭农场、双河万家粮食生产专合社、明月桂刚家庭农场、七里新芽农机专合社等示范社, 但规模经营服务33.33 hm2以上的还是屈指可数。

3) 现有土地经营制度不适应。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全县田地普遍较分散, 加之现行单家独户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人均水田不足666.67 m2, 且分布在不同的田垄, 部分大田也被人为细化, 除高标准农田区域及平坝浅丘区外, 大部分田块机器下田作业十分困难, 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生产过程中, 农民大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种植习惯选择品种和生产时间。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以及田间机械化作业条件, 很难适应高效的机械化作业, 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的最大障碍。

3) 农业经营抗御风险能力弱。目前, 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未真正改变。种粮大户及生产经营组织还存在着各种顾虑与担忧, 特别是规模经营后, 担心受天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后颗粒无收、血本无归。托管服务风险相对较小, 但在育秧过程中同样担心受异常天气影响。而农业季节性强, 一旦遇到灾害错过季节就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 经营服务主体不但面临没有收入, 还将陷入纠纷。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成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经营业主的心理顾虑。

3 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技术示范培训,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 依托“四新”技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院县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紧密合作, 定期选派一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合作组织法人赴农业科研院校培训, 培养一批“本土专家”, 促成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试验, 建立良好的院县联动互动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培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 深入田间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耕、育、插、防、收等各环节机手, 召开现场观摩会, 蹲点指导技术, 培养一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2)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借鉴省内外经验, 宣汉县应将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 调结构”的重要载体, 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集中力量推广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建议每年财政预算机插秧示范推广专项, 分年度、分区域, 根据作业负担量, 通过财政累加补贴、争取金融信贷支持, 帮助经营服务主体配置所需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并将育秧软盘、播种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列入补助范围;除农业政策性保险外, 政府应与保险机构合作, 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性保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稳定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 整合相关项目,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上一篇:电影《冒牌卧底》主题曲歌词下一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