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共14篇)
1.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篇一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201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总结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1.根据病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药品。
2.根据病情给予监测护理。
3.持续心电监测,定时观察记录神志、瞳孔、面色、心律及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和适当吸氧,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对人工气道病人,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护理。
5.留置导尿,维持各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24h出人量。
6.根据医嘱确定饮食种类、方式。
7.熟悉病情做好基础、生活及心理护理。
8.建立、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急救物品、药品。
9.及时留送检验标本。
10.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记录。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1.根据病情确定各种监测仪报警上下限。
12.对使用呼吸机病人,严密观察记录各种参数,发现报警,及时处理。
13.按医嘱设定电脑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参数,根据病情需要作及时调整。
i4.对于动脉插管、深静脉置管,使用Swan-G~导管和心内膜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病人,应定时用12.5一25IU / ml肝素溶液冲管,加强局部护理和观察,及时记录有关参数。
2.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篇二
1临床资料
2006年1 月至2008年10月, 57例患者使用人工气道, 其中男40例, 女17例, 年龄16~87岁, 其中气管插管15例, 气管切开42例, 脑梗塞10例, 脑出血7例, 重症肌无力危象24例,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7例, 另外9例为其他病种。57例患者全部使用熊牌电动呼吸机, 人工气道时间为2~58 d。
2临床护理
2.1 妥善固定导管位置
①护士应经常检查气管内导管上的标记, 插入气管内至门齿的长度应保持在 (22±2) cm处, 如下移至一侧主支气管可导致单侧通气, 上移至声门上即丧失人工气道的作用;② 听诊肺部以确定双肺的入气量正常及相同;③每次变换患者体位时, 应用手固定导管, 以防止脱出;④过长外露的导管部分应剪短, 以减少死腔及减低导管对声带所造成的刺激或损伤[1]。
2.2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松紧度适中。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及时更换切口周围敷料, 保持切口干燥, 更换频率应视其污染程度而定, 一般2 次/d, 必要时随时更换。使用金属套管时, 内套管应每天清洗消毒至少2次, 分泌物多时, 每4 h清洗1次, 以防止痰液堵塞套管;注意有无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 必要时切口周围分泌物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以指导用药[2]。
2.3 吸痰的护理
2.3.1 吸痰管的选用
吸痰管过粗会造成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足或形成死腔, 甚至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 使痰液蓄积, 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吸痰管过硬会加重刺激, 损伤气管黏膜;过软容易被负压吸扁, 影响护理操作。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导管的1/2。气道内吸痰管前端应是圆头单孔管, 因为单孔圆头管吸痰比用多孔管的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低。口腔内吸痰应选择圆头多孔管。吸痰时负压不应超过150 mm Hg。负压过小影响分泌物的吸出, 负压过大易对气管内黏膜造成损伤 [2]。
2.3.2 吸痰时间
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 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 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时再行吸痰[3]。
2.3.3 吸痰方法
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 边旋转边吸引, 痰液多时可延长吸引时间。应用无菌技术, 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 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每次重新插入吸引管前, 应用盐水将冲洗吸痰管, 去除残留的分泌物, 如被分泌物堵塞应及时更换;在吸引气管内分泌物时, 应鼓励患者咳嗽, 以吸出深部分泌物,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3]。如遇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施行手动式通气, 以帮助患者维持足够的氧气及通气。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后再行吸痰效果更好。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3~5 min [3]。
2.4 体位及鼻饲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保持平卧位是引起误吸的最危险因素。对建立人工气道鼻饲患者, 护理不当易导致胃液返流, 误吸。病情许可下尽量抬高床头30°, 并适当地抬高或充填颈部, 防止颈后部腾空所造成的不适。
2.5 气囊的管理
气囊是密闭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主要工具, 气囊压力应保持在18 mm Hg (25 cm H2O) 以下, 每天至少应检查气囊压力1次, 以防止气管内壁受压坏死, 气囊放气1~2次/d, 5~10 min/次, 注气5 ml左右。气囊放气前应先吸净气囊上方气管及咽喉腔的分泌物或血液, 以免误吸入肺或造成窒息。[4]
2.6 人工气道的湿化
临床气道湿化的途径有:蒸汽加温湿化、雾化吸入加湿、人工鼻的应用、喷雾器加湿、空气湿化、气道内滴注加湿。临床上常选用无菌蒸馏水或0.46%盐水。因0.46%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 使之接近等渗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国外最新研究显示, 等渗盐水不能有效稀释痰液。故对于分泌物多且黏稠, 需积极排痰的患者, 宜用无菌蒸馏水, 因其稀释痰液作用较强, 用于维持呼吸道湿润和排痰功能的主张用低渗盐水, 因其对气道黏膜的刺激性较小[5]。
湿化液用量成人为200~250 ml/d, 确切的湿化量必须视室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体温、出入量多少、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温度一般在20℃~40℃ , 低于或高于此温度范围均可造成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诱发哮喘, 过热有灼伤局部黏膜的可能[5]。
2.7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对清除口腔内细菌数量、改变口腔内环境和维持口腔防御体系有积极意义。气管插管者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 然后用等渗盐水或或碳酸氢钠稀释液棉球进行口腔擦洗, 1~2次/d, 有溃疡者可涂以贯新克 (复方维生素B12溶液) 。口唇干裂者可涂液体石蜡油。
2.8 拔管前后的护理
2.8.1 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 于拔管前几日应做有效的咳嗽训练, 每次吸痰前让患者自己深吸气, 屏住呼吸几秒钟, 然后用力咳嗽2~3声, 训练其把痰咳出套管处, 为拔管后自己能有效咳嗽做准备。拔管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声音嘶哑, 呼吸是否通畅分泌物是否排出, 以及呼吸困难, 喉头喘鸣等。
2.8.2 对于气管切开者在决定拔管前, 应先试堵管, 48 h后患者体温正常, 没有痰或痰能自行咳出就可以拔管, 拔管后妥善固定切口, 嘱患者咳嗽时用手轻轻压住切口, 是否每日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而定。一般切口3 d内全部愈合。这期间可以嘱患者多进食含蛋白多的食品。
2.9 感染的预防
①室内温度在18℃~20℃,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②加强空气消毒:中药苍术每周病房消毒2次;③合理使用抗生素:人工气道建立后应及时留取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结果使用抗生素;④减少探视;⑤减少不必要的拆卸呼吸机管道, 频繁拆卸或更换会增加呼吸机管道内细菌散播到病房环境的机会[6]。
2.10 患者的需求和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不能进行正常的交谈, 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需求只能通过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表达, 而医护人员往往难以理解, 常引起患者焦虑、烦躁、恐惧、孤独感等不良心理状态, 因此,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及时为患者分忧和排除障碍,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6]
3体会
本组57例患者经过严格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无一例因护理不当引起气道堵塞和窒息,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只有规范地应用护理流程、科学地管理、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才能为患者创造早日拔管的条件,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会芝.国内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管理现状.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63-64.
[2]仲继红.人工气道的护理进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 (12) :1137-1141.
[3]李贵梅.人工气道的临床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 (11) :202-203.
[4]王琳.气管插管的气囊管理及口腔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1) :1293-1294.
[5]潘美飞.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04, 18 (4) :668-669.
3.危重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护理 篇三
疼痛是多种疾病共有症状,是困扰患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危重患者中疼痛更是普遍存在,创伤、手术以及许多内科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肿瘤晚期患者都会有比较剧烈的疼痛。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1]。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2],并日益受到重视。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疼痛知识,能正确的判断疼痛的原因,评价疼痛的程度,及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生命质量。
1 疼痛管理的意义
镇痛不仅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而且也是为了提高患者自身防止病重期间发生并发症的能力,尤其是术后并发症。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管理的效果是评定医护服务质量的指标之一。2001年,美国护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实行疼痛管理的健康机构的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员工满意率均逐年上升。2004年IASP确定10月11日为“世界镇痛日”,并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因此,提高疼痛控制质量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
护士是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3]。每位患者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疼痛的强度和损伤程度间并无明显的关系。为了使疼痛评估准确、客观,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 疼痛评估方法
2.1 主管判断法 临床常用5点口述分级评分法,用语言讲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剧烈痛”和“无法忍受的痛”表示,患者根据这几种疼痛程度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
2.2 五指法[4] 临床上患者的心态不同于正常人,特别在疼痛状态下,情绪不稳定,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均会受到影响,很难做到耐心听取护士的详细解释,急需一种简单易懂的疼痛评估方法,而五指法评估疼痛强度直观、简便,患者容易接受,首选率高。当患者不敢深呼吸和说话,入院时护士指导其用五指法来描述疼痛强度,患者易接受。对护士而言,评估时不需带痛尺、图片等评估工具,随手即可展示五指,护士解释简单、患者接受快,可随时进行疼痛评估。
2.3 行为测定法 由于疼痛常对人体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疼痛时常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如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10分脸谱法[5]使用微笑到哭泣的6种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它没有特定的文化、年龄或性别的要求,容易掌握。体位、姿势等行为可帮助测定疼痛程度。
3 影响疼痛程度的因素
疼痛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包括痛阈、注意力与分心、性别差异、年龄因素、个体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等。
4 疼痛护理
4.1 加强健康教育 许多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存在“手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应勇敢面对并承受手术所引起的疼痛,使用止痛药有不良反应并容易成瘾”的错误思想[6]。导致部分术后患者强忍剧烈疼痛而不愿用止痛药。通过相关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白疼痛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不能忍受的感觉,而且不利于恢复,应及时准确的向护理人员叙述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焦虑而降低疼痛的耐受性。
4.2 心理疗法 疼痛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临床上对镇痛越来越重视。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以提高患者对疼痛治疗的认识和理解,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包括教会患者自我放松、深呼吸运动等。
4.3 优先止痛 很多止痛措施是由护士完成的,因此护士的基础知识、观察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疼痛控制的效果。护士除了要执行有关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外,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止痛剂[3]。优先止痛可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使阿片累的需求量減少。
4.4 避免诱发因素 可给患者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加强心理护理,寻找并消除导致疼痛的精神因素,保持患者安定、镇静。对于胸痛影响呼吸者,可协助其翻身、咳嗽、排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 及时处理镇痛治疗的并发症
5.1 呼吸抑制 表现为意识状态的改变,呼吸深度减弱。因此,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5.2 体位性低血压 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如麻醉的影响、长时间卧床、采用镇痛泵治疗等,应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5.3 尿潴留 多见于男性患者,常在用药后的48h内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便胀满,不易自解,需要留置导尿处理。
5.4 避免诱发因素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避免加重或诱发疼痛的因素。临床上常常有患者害怕伤口撕裂而拒绝咳嗽。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演示正确的咳嗽方法,解释有效咳嗽的重要性,当患者进行咳嗽时,护理人员陪伴左右,以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
6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已由单纯生物学观点,扩大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范畴。疼痛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饮食、活动等,尤其是对危重患者,疼痛可以引发或加剧危重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7-8]许多患者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疼痛管理体系。因此,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正在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疼痛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医院应对所有的相关人员进行疼痛知识培训,努力克服各种阻碍因素,促进有效的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1] Cleve LV,Bossert EA.Savedra MC.Scientific inquiry 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J].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2002,7(4):63-165.
[2]Merboth MK,Barnaa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ts Clin North Am,2000,35(2):375-383.
[3]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4]张菊英,邹瑞芳,叶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强度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06(40):409-410.
[5]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6]郭晓燕,张俊华.术后疼痛护理误区探讨[J].护理研究,2003.17(4):385-386.
[7]赵继军,赵存凤,钱火红等.临终关怀与疼痛管理[J].上海护理.2002,2(4):44-46.
4.危重患者护理病例讨论 篇四
姓名:曹伯琦
地点:外科护理站 主持人:林路路
记录:王 参加人员:徐桂兰(护士长)吴伟(住院医师)施萍(护师)
简要病史:患者因“双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3月”于2016-04-21入院,3月前 无明显诱因下双侧腹股沟区出现两包块,约鸡蛋大小,平卧休息后肿块均可消失。后两包块又反复多次出现,且渐增大,经平卧休息后肿块消失。入院测T:36.6℃,P76次/分,R20次/分,BP:138/74mmHg。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后
牛有龙,男性,61岁,主因昏迷4小时入院。患者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昏迷症状,呼之不应,家人发现后呼叫120急诊送我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脑白质缺血性改变。于17:30急诊入住我科,T:36.8℃,P110次/分,R23次/分,BP:98/48mmHg。急性病容,呼吸短促,神志呈昏迷状态,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四肢末梢冰冷。入院后给予重症护理、心电监护、吸氧、置口咽通气管、间断吸痰。急查心电图、血常规、电解质、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凝血系列等。诊断为:1.急性心肌梗死2.心源性休克3.吸入性肺炎4.循环衰竭5.呼吸衰竭6.脑梗死。立即开通三路静脉通路,给予多巴胺、生脉、疏血通、哌拉西林、纳洛酮等药物抗休克、抗感染、扩冠、改善心肌供血等积极对症治疗。20:00患者神志清醒,T:36.8℃,P126次/分,R16次/分,BP:132/71mmHg。抢救成功。
李(护师):在抢救过程中,我及时为患者进行了呼吸道的清理。患者在做CT检查时已有呕吐并导致误吸,抬入病房时虽有口咽通气管但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并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危重症状,我立即使用负压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中为患者吸出大量的呕吐物及分泌物,患者的通气开始改善,生命体征开始好转。而且清理分泌物贯穿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在以后抢救窒息的患者时,呼吸道的清理应放在第一位,分秒必争。
赵:在抢救病人时,静脉通道的建立至关重要。我们在抢救这个病人时,患者出现了血压下降,周围循环障碍导致多次静脉穿刺失败,这是应该接受的教训。王:患者入科时右上肢已携带一条静脉通路,所以我们在开放第二条通路时因顾及到左上肢需测血压不能输液,所以才在下肢选血管,而患者正处于周围循环衰竭状态,导致穿刺困难。最后还是在右上肢肘正中才穿刺成功。应接受的教训是:急救时,不论何种情况,首先第一时间最少开放2路静脉通路,有血压下降等危急情况时,不必考虑平时先远端后近端的规则,首选大血管,保证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崔(护士):抢救时的各方面配合也很重要,应分配合理,井然有序,忙而不乱。护士长应充当指挥的角色,合理安排人员。这次抢救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个失误:没有及时通知心电图室急查心电图,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依据。
5.危重患者安全护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篇五
1、危重病人应由高级责护负责,每班评估,包括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实验室检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和坠床等。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对风险因素要进行防范,以保证危重病人安全
2、责护和护士长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方案,并保正护理措施的落实
3.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病床和抢救用品,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
4.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均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监护仪由医护人员陪同。
5.遇病情发生异常时,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
7.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外界刺激。
8.抢救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9.做好跌倒,坠床等防范,床头挂警示标识
10.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严防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11.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保证病人安全,保持工作连续性、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
12.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3.及时准确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14.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
15、保证患者床单位整洁,卧位舒适,全身清洁无异味。
16、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
17、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
6.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篇六
时间:2013年6月24日 地点:骨科办公室
内容:骨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要点 主讲人:崔芸 参加人员: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危重症患者是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危重病人大致可分为年老体弱型、神志不清型、高热谵妄型和休克型四类。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危重病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病情重、身体虚弱。(2)病情变化快。(3)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一般都是卧床病人(5)生命体征不稳定(6)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由于危重病人病情严重而复杂,因此我们应从细微入手,精心观察,细心护理,认真落实危重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保障护理安全。
一、骨科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措施
(一)生命体征观察 多数急危重症患者由于伤情重,护士接诊后应立即查看神志、瞳孔、病情等,立即给予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认真做好记录,为医生抢救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二)纠正休克 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可加压输血、输液,若血管穿刺困难,立即行深静脉置管。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应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并掌握好吸氧的浓度和时间。
(四)观察尿量 对于休克的患者,应给予留置导尿,密切观察尿量、颜色及尿比重,因为尿量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最敏感指标。因此准确及时的记录尿量,可供医生为患者补液提供重要依据,也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五)心理护理 护士接诊后迅速检查伤情,用和蔼的语气向患者做解释和安慰。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六)加强基础护理 急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的清洁,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七)骨折的护理 协助医生尽快处理骨折肢体,以防刺伤周围血管和神经,认真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患肢肿胀及肢端血运情况,保持功能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骨折的急救处理
(一)止血 视其具体情况而定,如指压止血、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如在院外多没有止血带,可以用类似止血带止血的方法,即用绑带和一根木棍或者长条物,捆绑方式止血,在捆绑过程中,将木棍夹在中间,然后旋转木棍,随着木棍的旋转,绑带会不断收紧,从而实现止血的效果。
(二)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进一步污染,特别对于骨头外露,肠道、器官等内容物暴露的伤者,有技巧的包扎能防止进一步污染。急救现场有干净无菌的布条可以直接包扎,但多数现场没有这类物品,可以用碗或者其它碗状器皿倒扣住伤口,而后再行包扎。伤者骨头外露,千万不要试图进行复位,而应尽量保持原位。轻易复位可能影响医生对伤势的判断,而且容易加重损伤。随意的复位也容易将细菌带入体内,加重体内感染。
(三)固定
可以采取两种固定方法:一种是邻肢固定,如骨折大腿和健侧大腿绑在一起;手部骨折时,和上半身绑在一起固定。另一种固定是借助外部工具固定,如木棍等。
(四)搬运 伤者要进行搬运,最主要是防止在搬运过程中进一步损伤。其中,最危险的是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搬运中如果加剧损伤,更容易产生严重后果。搬运伤者要尽量让伤者平躺搬运,如脊椎损伤的伤者,将伤者搬上担架时,应该托住伤者的脊椎,尽量平躺搬运,如果采用一人抬头、一人抬脚的搬运,脊柱弯曲度增高,更会加重损伤。在搬运颈椎损伤的患者时,应由4人搬运,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患者自己双手托住头部后再缓慢搬移。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患者平卧时应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其颈部的两侧或戴颈托加以固定。骨盆骨折病人用三人搬运法。患者平躺,第一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头颈部和腰部,第二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臀部上方和下方,第三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膝盖上方和踝关节处。相邻的双手要紧挨着。而且此时三个救护员必须是同侧腿跪地。然后由其中一人发号施令,三人同时用力将患者抬高到膝盖水平,接着再发号施令将患者抬高。患者的脊柱需在统一轴线上,不可以弯曲。然后同时踏步走或者放置在硬板上,放置在硬板上时要将患者的双膝屈膝,减少腹部张力,减轻患者的疼痛。
三、骨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要点
1、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病人的保温。
2、根据病情给予合适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高热、年老体弱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压疮防治垫等,经家属知情同意后予以约束具保护。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CVP、SPO2、尿量、末稍循环、疼痛、专科症状及体征情况,遵医嘱记录出入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有活动假牙都应取下,有舌头后坠时,可用舌钳将舌头固定,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经常为病人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5、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护静脉通道通畅,严格执行医嘱准确给药,保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6、根据管道专科要求执行管道护理,标识管道。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逆行感染。留置尿管病人保持引流通畅。
7、做好危重病人的营养护理,给予饮食指导,视病情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可用鼻饲,并记录每次饮食量,做好管饲护理。
8、安全护理,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和安全,评估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报警设置合理并处于打开状态,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9、加强基础护理,做好“三短九洁”保持病人清洁卫生,做好病人口腔护理,清醒病人饭后协助其漱口,长期卧床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保暖,评估压疮、跌倒/坠床风险,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坠床的发生。
10、心理护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1、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2、随时动态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13、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7.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研究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23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117例患者。观察组11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3~75岁,平均年龄(49.37±8.43)岁。117例患者中,42例患者为低血容量休克,21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8例患者为过敏性休克,7例患者为感染性修改,12例患者为脑出血,11例患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6例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对照组11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8.62±8.14)岁。117例患者中,40例患者为低血容量休克,22例患者为心源性休克,9例患者为过敏性休克,8例患者为感染性修改,13例患者为脑出血,10例患者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询问患者情况,通过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 接诊护理
①评估患者生命机能。在患者进入接诊科时,应及时向救护车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询问病因,根据患者休克指数迅速判断患者的休克程度,根据患者生命机能进行评估。对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进行检测,并给予心电监护。②明确休克原因。确定患者的休克类型后,将患者迅速的分诊,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该研究中,有18例患者因左腹部外伤伴左腹部疼痛,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60/40 mmHg,接诊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为患者内脏出血,立即通知外科进行手术,5例患者诊断为肝破裂,13例患者诊断为脾破裂。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对休克进行纠正。③判断休克类型。对于因内出血、肝脾破裂严重出血性休克,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抗休克的体位,并给予患者进行吸氧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建立不少于2条的静脉通路,快速进行输液和交叉配血,根据患者失血量为患者进行输液,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应给予有效的降温,控制患者体温的升高,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降温药物和抗菌素,对患者的感染创面进行及时的处理。④注意患者意识及瞳孔变化。患者的意识障碍和瞳孔的变化是患者病情危重的信号,同时也是脑功能受损的突出症状,接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瞳孔变化,根据患者意识和瞳孔情况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该研究中发现,常见的瞳孔改变与眼疾、药物或毒物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根据患者瞳孔的大小、形状、双侧是否等大等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等,都能够很好的了解患者病情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建立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⑤监测患者缺氧程度。通过血氧饱和度对患者进行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缺氧情况,根据患者面色、指甲、口唇观察是否发绀,从而判断患者缺氧的程度,及时给予患者充足的氧量。⑥留置尿管。对危重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时,应给予患者留置尿管,并认真观察患者尿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在临床中,危重休克患者的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有效循环血流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患者尿量的多少能够为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当患者尿量<30 mL/h,表明患者循环血容量不足,应充分输液,当患者尿比重较低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肾衰竭[4]。
1.2.2 急救护理
①正确摆放体位。在接诊后,应将患者的体位摆放至抗休克体位,从而有利于静脉的回流,将患者的头部及下肢各抬高20°左右,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昏迷的患者,我们应在其床边加装护栏,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坠床等意外。②开放气道。为了能够给予患者充足的吸氧,应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痰液进行清理,从而避免患者因呕吐物误吸所导致窒息。该研究中23例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清理较为困难,经常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保证了患者呼吸的顺畅。③开放静脉通路。该研究所治疗的患者均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一条通路及时用药,一条通路扩充血容量,另外一条还可作为输血用,选用患者肘正中粗大而直的静脉进行留置输液管,从而保证扩容和体液的平衡度。根据患者的心率、血压、cvp,尿量和呼吸等调整输液的速度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合理的用药次序[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家属护理满意度使用该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问卷评估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作为该研究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并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是对危重病人进行急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夜间急诊的病人,休克是由于体内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出现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毒素吸收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如果不能对患者争取抢救的时间,患者有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情况[6]。因此,急诊科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准确的病情判断,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抢救的成功提供了保障,这也是考验和磨练护士的重要过程,也是对每位急诊护士专业水平和护理急救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
该研究共选取234例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危重休克患者的接诊与护理急救体会,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58%,家属满意率为96.58%,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2.91%,家属满意率为80.3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充分说明,观察组急救护理方法由于对照,与部分学者研究结果相符[7]。
综上所述,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危重,病情变化较快,在接诊时护理人员应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给予患者快速有效的接诊和分诊,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的方法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间通过120救护车送至该院的危重休克病人234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确定患者休克类型及原因,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接诊、分诊,为患者开放气道,使患者呼吸畅通,建立静脉通路应不少于2条。将23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117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58%,家属满意率为96.58%,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2.91%,家属满意率为80.34%,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休克患者病情较为危重,病情变化较快,在接诊时护理人员应能够准确的判断病情,给予患者快速有效的接诊和分诊,为患者取得抢救时间,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危重休克,接诊,护理,急救
参考文献
[1]赫丽娜.危重休克患者的接诊及护理急救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2下旬刊):941-942.
[2]陈祥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125.
[3]陈丽娜.浅谈急诊危重休克患者接诊与护理急救措施的配合[J].医学信息,2011,24(7中旬刊):3488-3489.
[4]刘彩英.分析急性右心室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232.
[5]刘旭梅.妇产科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5中旬刊):1885-1886.
[6]陈祥华.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125.
[7]Kausar,F.,MorrisJ.L.,Fathalla,M.et al.Nurses in low resource settings save mothers'lives with non-pneumatic anti-shock garment[J].MCN: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12,37(5):308-316.
8.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篇八
【摘要】目的 对ICU病房患者给予肠内营养(EN)后的护理,提高肠内营养护理水平,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产生,保证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方法 :对ICU病房中30例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体会 合理规范的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危重病患者的腹泻、误吸、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危重病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67-02
随着营养支持的发展,肠内营养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大大改善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在营养支持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经过规范、合理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通过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共30例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观察病例2013年3月~2014年10月危重患者中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的共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81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都愿意全程配合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2护理
2.1前期评估与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进行置管评估,选择柔软的、型号合适的、对胃酸不敏感、不刺激的肠内营养管。置管前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告知置管有可能引起的呕吐、呛咳等不适,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要点,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插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无菌操作在配制营养液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配液室要严格消毒,配好的营养液要当日一次用完。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操作者的手及病人皮肤要进行严格消毒。选用含终端滤过器的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器, 可有效防止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2]。长期输液者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道。
2.3管道护理导管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固定的两翼缝在病人发皮肤上,导管分叉处用胶布固定,注意观察缝线处有无松动、脱落,检查有无回血,导管是否通畅。每日应更换输液管道1次,更换管道时,静脉导管与输液管连接处用碘伏涂擦;更换输液管时,输液器管夹一定要夹紧,防止空气进入,接头处要旋紧,防止松脱、漏夜。输液瓶内液体不可滴空,以防止造成空气栓塞。
2.4穿刺部位护理在静脉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溶液消毒导管入口处,消毒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大于8cm的圆形范围,并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敷料一般选用透明敷贴,可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每2天更换一次,如有出汗较多、敷料卷边、穿刺处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
2.5输液时的护理
2.5.1 注意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保证每日所需液体在18~20小时内输完。
2.5.2观察病人反应 加强巡視病人,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发热、口渴、多尿、昏迷等不良反应,查明原因,及时对症处理。
2.2.3输液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2.5.4滴速减慢多见于导管扭曲、体位改变、导管内有血凝块形成等引起,根据具体情况排除诱因。
2.5.5导管滑脱导管随呼吸运动进出,可发生移位或脱出,应在置管时作好固定。
3并发症护理
3.1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臂丛神经损伤、颈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损伤、导管扭曲或折断等,主要在操作中以预防为主,护士应熟悉穿刺部位的组织解剖结构,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及要领,护理中应加强巡视,多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2 感染感染是肠外营养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配制营养液和穿刺置管均应严格无菌操作,营养袋及输液器每天更换1次。常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积极治疗体内原有的感染灶。
3.3 静脉炎的护理因导管感染、长期输液、静脉营养液中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较多,导致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大大增加。根据美国INS静脉炎分级标准,I级静脉炎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停止在此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d,20 min/次2。
4小结
在ICU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和严格规范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草案)[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295-298.
[2] 王海明,李松林.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用于外科危重患者58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8,30(16):6-68.
9.危重患者处理应急预案 篇九
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有时会突发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造成的危害,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我们应该怎么编制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危重患者处理应急预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目的通过本预案的实施,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危急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此,对危重患者的处理,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
二、要求
1.门诊、急诊、病房要很好的配合,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必要时向主管部门及院领导汇报;及时会诊或进行各项检查,做到快速有效,协调有序。
2.确保各种医疗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对需外借设备明确借用渠道及流程。
3.各项检查及时落实结果,妥善保存,认真分析。
4.及时请上级医师查房,并在病历中认真做好记录,病历及时反映病情变化,重要诊治过程;妥善保管病历,包括门急诊病历。
5.严格把握适应证,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不良反应,应用贵重或自费药品前,应告知家属。
6.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患者抢救治疗。
三、逐级报告程序
1.各值班医师在接诊危重患者后,要迅速到达患者身边询问病史和查体,做出初步诊断,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医师迅速开出医嘱交护士执行,病情紧急可先下口头医嘱由护士复述后执行,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补记。在紧急处理后尽快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录、抢救记录等资料。并向患者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和风险程度等,听取患者家属对抢救治疗的意见,取得其合作。
2.大出血、休克或心肺功能不全等,如值班医师处理有困难,应在立即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迅速报告本科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如上级医师处理仍有困难,要迅速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要立即调动本科人员,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参与抢救。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会诊,但应据实补记会诊记录。
3.在发生医疗纠纷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前兆示,值班医师药迅速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处理,做好病历记录等文书工作,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要求。然后组织本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写书面意见向医务科汇报。
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流程
1.门诊值班医师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在给予必要初步治疗同时,通知病区值班医师,值班医师据患者病情请示上级医师后可决定是否入院。如患者无足够经济能力,经请示院方(白天为医务科、门诊部,夜间为院总值班)为抢救生命,可予抢救性治疗,包括入院手术。
2.转入患者,应从来源科室获得充分医疗资料,了解病情及诊治经过。并明确患者账目情况,留意家属心态,警惕已经潜在的医疗纷。
3.立即完成首次病程录、转入录,8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明确主管医师,做好监护,住院医师随时查看巡视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当日主治医、副主任医师及时查房,组织治疗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当日及时或晚交班时进行全科讨论,认真做好记录。
4.白班经治医师向夜班医师及听班医师书面和床边交班,并做好交班记录。值班医师及听班医师应认真查看患者,掌握病情。
5.以后,住院医师每日至少2次查房,每天至少1次病程记录。主治医师每日查房,3天内有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病历应及时反应病情变化,重要诊治过程,如上级查房,会诊等内容,并妥善安全保存病历。
6.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或院领导,以便调配医疗设备,组织全院会诊、院外专家会诊。对潜在医疗纠纷,严重欠费等情况,应及时向医院汇报,并呈交书面材料。
7.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对需外借设备明确借用渠道、流程。若需其它部门、科室间合作,必要时应请医务科协调,避免向患方暴露医院内部分歧。
8.及时追踪重要化验检查结果,并妥善保存。
9.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应用贵重药、自费药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
10.做好知情同意工作,向患者家属或其委托人交待病情,告知患者或家属下列情况:
诊断、拟行检查、预后、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治疗矛盾、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诊治可能引起的医源性不良后果及可能采取的矫正措施;
需要使用的贵重药品和其它需患方承担的费用;
搬动患者可能造成危险;
有创操作需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后,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以示确定;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时,应注意内容始终连贯一致,如产生医疗纠纷,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或医务科,以做好病情解释等各项工作。
10.危重症患者病情告知书 篇十
患者XX,64岁,中老年女性,主因“间断性头晕、肢体麻木3年,加重伴恶心、欲吐半天。”入院。
患者间断性头晕,头闷,伴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3年余,于今晨突感头晕、头闷加重,并伴有恶心、欲吐症状,意识清楚,无二便失禁,无发热、寒战,无呼吸困难,无胸痛、胸闷,无眼花、耳鸣,无晕厥、水肿,无视物旋转、模糊,无腹痛、腹泻。发病以来,食欲差,睡眠差,二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脑出血病史5年,脑梗塞病史3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脑心通胶囊等药物,用药物无规律。
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20/14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步入门诊,查体合作。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4级减,右侧肢体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考虑到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有出现高血压脑病可能,在我院立即给予降血压,及甘露醇静125ml快速滴降低颅内压,静卧休息后2小时稍有好转,血压降至160/100mmhg,无意识障碍,无瞳孔变化,无二便失禁。
我院考虑患者既往有脑出血病史,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有再发脑出血等危急症状。患者及患者家属表示了解病情可能发生的危重情况,并决定继续在我院治疗。
11.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篇十一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訂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意识到通过急诊护理人员对于急诊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防控制以及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加强护理风险的应对和处置能力能有效的降低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質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4]张梅清, 吴耀建, 邹佩珍,等.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批量外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308-309.
12.危重患者护理理论 篇十二
关键词:长途转运,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长途转运是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抢救任务, 由于患者伤情较重, 长途奔波很容易增加患者的负担, 加之路途颠簸、药品有限、设备有限、患者病情变化无常等因素, 很容易导致抢救失败。因此, 在长途转运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长途转运37例危重患者, 对其院前急救护理方式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37例经长途转运的危重患者, 男19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8.2±14.3) 岁;其中有多发创伤5例, 颅脑创伤10例, 脑血管意外7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 产后大出血4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重度支气管哮喘1例。所有患者均来自我市下属乡镇医院, 患者均在当地进行对症治疗, 病情初步控制。
1.2 急救护理
1.2.1 转运监护
患者在转运途中要妥善安置体位, 并予以吸氧处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包括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开放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给予不同处理, 例如脑室引流、胸腔闭式引流、胃管、吸痰等[1]。
1.2.2 转运前准备
在转运前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家庭地址, 在救护车内配备急救专用电话, 随时与患者家属和医院进行联络。并告知患者家属救护车抵达的时间和位置, 方便患者进行转院[2]。在转运前要根据患者病情准备不同的急救设备和药物, 例如氧气瓶、急救箱、面罩、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止血用品等, 并要在救护车内摆放相关仪器和药物, 保证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注意保持救护车内空气清新, 在转运患者后要及时进行清扫、消毒。随车人员除了必要的医护人员外最多可跟随2名家属, 告知患者家属在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事件, 并征得家属的同意。
1.2.3 转运中护理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保证患者所有的管道通畅, 并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和呼吸通道,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管道是否存在堵塞、脱落状况。若静脉管道出现针头脱落或药液渗漏则要立刻停止输液, 并拔除针头[3]。同时要检查患者胃管、引流管、导尿管等是否固定妥当, 并检查其是否存在管道弯折、反流情况。对于吸氧的患者,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患者口鼻、气道中的分泌物, 并保持血氧浓度在85%以上。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出诊的医护人员务必须熟悉院前急救所有操作技术, 并要能够熟练使用所有急救设备[4]。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避免坐在车前座, 尽量坐在患者旁边, 以方便随时观察病情。此外, 在转运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护理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尽量鼓励患者, 帮助其建立治疗的信心, 切勿谈及预后效果差等内容[5]。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稳定自身情绪, 切不可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1.2.4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长途转运通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对护理人员的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对参加长途转运的人员要安排合理休息时间, 保证其在参与转运的过程中拥有充沛的体力进行治疗和护理。参与转运的司机切不可过度疲劳, 更不可饮酒、熬夜, 确保转运安全。
1.2.5 转运结束处理
院内急救是在院前急救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救治活动, 危重患者抵达医院后要及时转入急诊监护病房, 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订相关抢救方案。同时要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交接, 总结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提升长途转运质量。最后要清点急救车中的药品和仪器, 补充缺少物品, 为下次急救做好准备。
1.3 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调查患者到院后的情况。护理前后状况包括生命体征、心理状况两个指标, 情绪平稳无波动视为心理状态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状况比较
护理前生命体征平稳人数和心理状态良好人数与护理后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转运结果
37例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病例, 占2.7%。
3 讨论
基层医院设备有限, 且药品种类不全, 加之医资力量不足等因素, 导致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低下,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危重患者多需转入上一级医院救治。我中心在转运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评估,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备了不同治疗仪器,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不仅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救护措施, 同时实施了心理护理, 并在患者抵达医院后及时进行院内抢救。从本文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者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后, 生命体征明显平稳, 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说明我中心采取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有效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 能够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周建仪, 黄少娟, 冯有丽, 等.长途转诊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120-121.
[2]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急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69-1471.
[3]张青梅.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6) :143-144.
[4]易艳.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 (2) :120-122.
13.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篇十三
适用范围
危重症病人
护理目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使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必要的治疗、护理能得以继续。预防出现各种意外事故。
护理措施
一、评估
1、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引流管,输血输液管,骨科病人的固定、牵引情况
2、工具:平车车轮、刹车、护栏等性能,辅助工具如沙袋、颈围/颈托、硬板等的准备
3、抢救器材和药物的准备:如氧气袋、呼吸囊、手提式呼吸机等
4、搬运人员:对患者的了解,三人以上
5、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
二、正确搬运患者
1、颈椎骨折/手术病人:带颈围/颈托,两边放沙袋固定,专人固定头部,保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使用过床板,站在头位的人负责喊口令,同时用力。
2、胸椎/腰椎损伤病人:硬板,保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使用过床板,一人喊口令,同时用力。禁止抱、背。
3、四肢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运
4、牵引病人:保持牵引重力线的角度和重量
三、转运过程
1、搬运前先检查各种引流管并放置好各管道
2、搬运后检查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运送过程保持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
3、骨科病人要固定好骨折部位,专人托扶肢体或特殊管道
4、带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病人,头部切勿后仰,防止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脱出,特别注意气管插管的位置
5、密切观察病情:护士站在病人头侧
6、防范意外:上好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控制车速
7、保持病人舒适
8、注意搬运过程的职业防护
1)搬运时两脚前后分开
2)搬运低位置患者时同时屈膝曲髋,降低重心
3)尽量靠近患者
评价标准
1、病人或其家属对护理措施理解并满意。
14.危重病人压疮护理措施 篇十四
摘要:近十余年,国内外对危重病人压疮的认识和防治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对发生压疮的观点及预防的重点存在某些差异。我国护理资源不足,常常在病人出现压疮时才采取护理措施,而不是运用护理程序去发现和解决病人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现状,提高预防危重病人压疮的有效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加之长期卧床,极易发生压疮[1]。为更好地以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压疮的防护问题,特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危重病人压疮护理
一、对压疮的认识
压疮最早称为褥疮,来源于拉丁文“decub”,意思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误解为压疮是由躺卧引起的溃疡。实际上,压疮常发生于躺卧或长期坐位(如轮椅)的病人,而并非仅由躺卧引起。引起压疮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迫而造成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故称为“压力性溃疡”更妥当。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受压过久或者长期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缺损和破坏。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不是原发病,它大多是因其他的原发病未经很好的护理而造成的损伤。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也会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严重时可继发感染引败血症而危及生命。绝大多数圧疮是能够预防的,但并非全部。例如严重负氮平衡的危重病人,因营养不良,损伤后自身组织修复较困难;急性期大量脑出血的危重病人,需严格限制翻身,用现有的护理手段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造成难免压疮。易发生在一些 骨质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常见于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和老年卧床患者。好发部位: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侧卧位:耳部、肩峰、肘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内外踝.俯卧位:耳、颊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骼嵴、膝部、脚趾.坐位:坐骨结节.最好发部位:骶尾部.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压疮都归咎于护理的不当。危重病人的压疮护理质量可直接反应一个科室,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专业水平。危重病人是院内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
1.1受压对病情危重的病人需给予各种治疗和仪器进行监测及治疗,这些治疗性管道和检测导线可能限制病人躯体活动和体位变化,使病人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病人皮肤长期受压。压疮不仅可由垂直压力引起,也可由摩擦力和剪切力引起,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
1.1.1垂直压力引起压疮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组织受持续垂直压力,Cinsdule提出,在9.3kPa的压力持续2小时以上,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这提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减轻压力的必要性。
1.1.2摩擦力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
1.1.3剪切力如危重病人平卧抬高床头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头之间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从而导致剪切力的产生,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压疮。
1.2潮湿在潮湿的环境下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会增加5倍。
1.3年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病人较50岁以下病人发病率高出7~8倍。
1.4营养状况血球压积小于0.36和血红蛋白小于120g/l是较好的化验剪切点,对压疮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筛选预测作用。
1.5吸烟吸烟者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升高。吸烟者足跟压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6认知功能意识不清者较清醒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1.7药物危重病人长期使用镇静剂、类固醇导致机体抵抗力及活动能力下降也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1.8高热皮肤压疮与体温的关系密切,根据文献报道昏迷病人在20小时内发生压疮:发生压疮病人平均体温大于38.5℃;未发生压疮病人的体温平均小于37.5℃[8]。有研究表明:体温上升1度,代谢率增加10%,因此体温过高也是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1.9体重消瘦者较肥胖者发生压疮的机率高,但肥胖的危重病人脂肪组织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及活动困难,在床上翻身时易被拖拉,而导致压疮的发生。现已证明,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时间呈抛物线关系,既较大压力产生压疮所需时间比较小压力短。
二、危重病人压疮的护理 2.1正确评估危重病人
把积极评估病人情况作为预防压疮的关键步骤,要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已在世界各医疗机构广泛应用。
2.2压力各种减压设备的应用 2.2.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和摩擦 每2h为病人翻身拍背1次,对于水肿、感觉麻木等危重病人需增加翻身次数。采取侧倾30度方法预防压疮,当人体侧卧与床成30度时,有利于人体骨突起部位压力分散和血液流动,能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避免损害皮肤角质层,防止病人身体滑动。
2.2.2分隔式气圈可以使身体局部悬空并使分隔带处皮肤不接触气圈。2.2.3电动防压疮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放气方式,不断改变危重病人的受压点,缩短局部受压时间。2.2.4防压疮凉液垫使用凉液垫,利用垫内液体流动,减少局部压力,降低局部温度,减少耗氧。传统用于预防压疮的烤灯现已不主张使用,烤灯使局部皮温升高,增加压疮的易发性。2.3压疮重在预防对能轻微活动的危重病人,每日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性和肌肉张力,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压疮发生。指导有效深呼吸,增加身心舒适感;指导并协助双上肢主动旋转、屈曲、伸展等活动;协助下肢被动活动髋、膝、踝关节作相关的屈、伸、转等被动活动,开始动作应缓慢放松,每次二十分钟。
2.4清洁护理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禁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
2.5环境管理病室每日通风,减少人员流动,地面、桌面用消毒液拭擦。2.6饮食护理营养不良使皮肤弹性降低,增加压疮发生的机率,延迟创面愈合及疾病的转归,免疫力降低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膳食结构,加强营养支持。
2.7疮面的处理和保护
2.7.1先检测溃疡的大小、部位、分期和外观(肉芽组织,坏死痂,腐肉,渗出),再根据创面情况选用不同清创方法进行清创,用37℃的温盐水冲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减轻感染促进愈合。
2.7.2对未破的水泡,消毒后用无菌纱布保护;较大的水泡,消毒后抽取泡内液体,再涂上药膏,无菌纱布保护。对创面较大渗液较多者,根据纱布潮湿情况,适当增加换药次数。
2.7.3渗出液中脓液较多的创面处理对脓液较多的创面,下垫橡皮单,用生理盐水自上而下反复冲洗创面至清洁。冲洗比棉球擦洗要彻底,克服了用消毒棉球擦洗伤口易损伤肉芽组织,棉纤维易留于伤口内引起异物反应,影响组织愈合的缺点。
2.7.4创面结痂且痂下有脓液的压疮护理先用生理盐水洗净脓液及渗出物,再用生理盐水浸湿无菌纱布覆盖在创面部位,使干痂软化。从痂面的一侧分次除去坏死组织,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将贝复济均匀的喷洒在创面上,加红外线照射15min每日2次。
2.7.5创面应用氧疗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固定牢靠通过一小孔向袋内输氧,氧流量5~6L/min,每次15min,每日2次。对分泌物较多的创面,先清创再用氧疗,在湿化瓶内放75%乙醇,使氧气通过湿化瓶时带出一部分乙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分泌物,加快创面愈合。氧疗法是利用纯氧抑制创面厌氧菌的生长,提高创面组织中的供氧量,改善局部组织代谢。
2.7.6婴儿护臀霜配合保鲜膜使用大量的研究证明,湿性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10倍。此方法属于密封式创面湿润疗法的一种,在压疮皮肤表面外涂婴儿护臀霜可以造成一种湿润环境,保鲜膜包敷可以形成一个密闭环境,控制水蒸气的蒸发,有效隔绝液体和细菌侵入,快速创造出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同时,压疮伤口的湿润环境,可减少保鲜膜和创面的粘连,在更换保鲜膜时不会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创面的疼痛会减轻。
2.7.7凡士林可减少皮肤的摩擦,起保护膜的作用,对皮肤形成封闭性油墨,减少局部皮肤的摩擦力及擦伤的机会;避免汗、尿、便、血等与皮肤直接接触。
2.8压疮的物理治疗和药物应用 2.8.1压疮伤口湿敷
1962年温特博士证明了使用保湿敷料的伤口较暴露于空气中近乎自然愈合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减少炎症反应及痂皮形成;降低感染的危险;减轻疼痛。
2.8.2鸡蛋内膜覆盖清创后用鸡蛋内膜覆盖,将其平整紧贴于创面上,蛋膜覆盖范围要超出创面1厘米。
2.8.3碘伏是新一代广谱、高效、无毒的外用消毒杀菌剂,使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软化和消散硬结作用,对粘膜无刺激,无腐蚀性,涂于局部表面可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防止细菌直接进入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
2.8.4伤口有感染时,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渗出液多,有异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做伤口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或使用含银离子或纳米银抗菌敷料。
2.8.5胰岛素联合654-2治疗压疮胰岛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灌注;654-2能解除血管痉挛、有镇痛作用;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故将胰岛素、654-2混合液湿敷于创面后,可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伤口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减轻疼痛,加快组织生长,缩短压疮愈合的时间。2.8.6胰岛素联合苯妥英钠治疗压疮研究发现胰岛素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样作用,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胶原合成。苯妥英钠能显著增加创口局部胶原沉积和血管形成,增加创口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有效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加快创口愈合。
2.8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每次换药时对伤口进行评估以制订和修改计划,提高护理质量。
2.9加强责任心护士应加强责任心,提高对压疮危害性的认识,减少由于护理工作失误而造成压疮发生。有研究显示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识别高危因素,准确预测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9.1建立翻身卡压疮预防的重点在加强护理管理上,重视基础护理,床头挂翻身卡,翻身后记录时间、体位及皮肤情况。
2.9.2护士长巡视病房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检查翻身卡填写的准确性和措施的合理性,保证卧床患者翻身卡的使用得到落实。
2.9.3使用翻身卡,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皮肤护理的方法和重要性,对护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使患者的护理得到全程、有效的管理。公务员之家:http:// 2.10心理护理对病人同情、理解和关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病人减少受压和摩擦,配合治疗及护理。加强护士的心理品质修养,注意心理护理中的“负反馈”现象。
三、小结
危重病人的圧疮是由活动减少和功能损害引起的一个潜在的具有很大危害性的并发症,它的形成过程迅速,治疗过程却很漫长。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彻底杜绝压疮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此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使护理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小玲,压疮的预防和治疗[J]全科护理,2008,6(1B):101.[2]刘红,付小悦。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0-51.[3]黄春菊,韩莲英,谢帆英.循证护理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7,5(12C):68-69,[4]陆微,温滨,谢晖,等.临床压疮护理预防及基础循证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7-249.[5]周萧.浅谈压疮护理[J]当代医学2008,8(147):134.[6]董文军.压疮护理的新进展[J]甘肃中医,2007,20(4):124.[7]彭翠兰,刘梅.临床压疮患者原因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121.[8]李莉.重型颅脑损伤伴神经性高热患者预防压疮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学,2009,4(2)81-82.[9]廖林英,韦素惠.压疮危险因素预测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5):96.[10]GebhardtKS.Pressureulcerresearch:Wheredowegofromhere.[J].BrJNurs,2004.13(19):14-18.[11]王冷.压疮的管理
【危重患者护理理论】推荐阅读:
危重患者护理质控分析08-24
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流程08-18
危重患者处理应急预案12-06
影像科危重患者救治预案08-12
胃镜室危重患者抢救制度08-15
危重患者转运同意书11-02
危重患者协调管理制度11-02
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11-07
骨科危重护理常规12-28
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标准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