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2024-09-1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8篇)

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一

同志们: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精神,具体安排我县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今年春季开学后全县农村义务教育按新的机制运行。刚才,县教育局、县财政局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教育大县。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水平。通过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上直接支付、制定并落实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实施“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的建设,初步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本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两基普九”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正在向“两全普九”和“双高普九”的目标迈进。

但是目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城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经费投入不足,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滞后,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仍然缴费上学,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决定从理顺机制入手,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请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站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的精神上来,增强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各自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好。

二、把握政策,突出重点,务必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环节的工作

全国、全省和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和国务院《通知》、省政府和县上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对这次改革的政策内容都已明确。其基本原则是: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全国从今年开始,准备用五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县将从今年春季开始全面启动实施这项改革,县上的《实施意见》已制定下发,请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这项改革的相关政策,狠抓落实,务求改革成功。改革的主要环节包括:

(一)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强化资金保障和管理

这次改革的实质就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分担责任、加强经费管理和保持法定增长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点。

一是落实分担责任。今年,我县实施这项改革共需财政投入290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1955.3万元(占67%),省财政承担635.7万元(占22%),市财政承担57.5万元(占2%),县财政承担253.7万元(占9%)。要加强对此项经费的管理,县财政要切实担当起责任,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二是强化资金管理。这次改革提出的要求是“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进一步强化了县级政府的资金管理职责。请县财政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将应纳入预算的农村中小学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在相关金融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三是规范预算管理制度。在实施新机制中,要同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县教育局要指导农村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好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形势、新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各种新要求,不断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要严格执行预算,强化经费管理,保证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这几项大的经费严格按规定使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县财政要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合理编制资金计划,科学调度资金,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所需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县监察局和审计局要加强监督审计和监察力度,确保专款专用,严防把此项经费挪作他用。这项经费是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刚才财政局刘杰局长对此讲得已经很透彻了,在此我要强调的是此项经费不得用于冲抵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和津补贴,不得用于偿还“普九”欠债。农村中小学也要强化学校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推行学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保持法定增长。按照这次改革“一年实施、二年巩固、三年完善、五年实现”的规划,今后五年,中央、省、市、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还将进一步增大。刚才讲了,这是专项资金,县财政将在预算中单列,从当年新增财力中安排,不占用教育经费的正常增量。要防止因为中央和省、市、县加大了投入,而将原本应有的投入挪作他用。继续按照《教育法》的要求,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又保证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达到法定增长。

(二)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学校乱收费

新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和源头上为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坚决治理乱收费提供了根本保证。实行新机制后,上级财政给我县的农村中小学学杂费补助标准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需求,政府在财政预算里都给予了基本保障,学校没有任何乱收费的理由。今年春季开学时,要一律停止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全部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凡已预收了的学校,必须在今年春季开学当日内清退完毕。凡纳入新机制实施范围的学校,必须坚决做到“三不准”。一是不准在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两项代收费和寄宿学生食宿费以外,再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二是不准再向学生统一收费购买教辅材料、校服和学具等;三是不准以改制为名高收费和乱收费。从今年起,县上不再审核上报义务教育阶段新的改制学校,对原乡镇已改制的学校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坚决不准再搞“一校两制”。治理教育乱收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收费管理负有直接责任。落实建立新机制的资金是政府的责任,如果此项资金落实不了,应追究政府的责任,而如果学校违规乱收费,就必须追究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去年对教育乱收费采取了两次拉网式检查,效果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是个别问题,但有典型性和严重性,因此春节前县上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要求2004年和2005年各乡镇财政欠拨学校的教育经费,春节前要拨付到位,对应该清退学生的收费,各学校必须在今年春季开学当日清退完毕。今年,教育乱收费的检查一律采取拉网式检查,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实施新机制的学校收费行为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对乱收费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三)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建立新机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这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一是要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撤并校点的资产,防止教育资源流失。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校园、校舍以及其他设施,县教育局要加强统筹和规划,确保这些教育资源全部用于发展农村教育。二是要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快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坚决精减和压缩地方性其他课程教材,下决心把中小学学生过多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让广大青少年轻轻松松、愉愉快快地成长。三是要加大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利用此次新机制的建立,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大力推进和鼓励县城教师和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支教和任教,并以此带动、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二是要加强农村中小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站学教师编制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县教育局要强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动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合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三是要完善和从严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

农村学校管理滞后,也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新机制建立后,农村学校的经费有了相应基本保障,这为农村中小学提高管理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乡镇和县教育局要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认真抓好校长的培训和选聘,使他们既成为一名好的教育家,又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总结近年学校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加强监管。随着新机制的推进,要尽快完善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当前,要重点针对学校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特别是在校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安全问题,认真排查和消除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工作本来是常规工作,但却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今年春季开学前后,各乡镇和县教育局要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开展一次专项检查,督促各项安全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今春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按新机制落实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县上已成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县教育、财政、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和主要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今天会议的要求,分清各自职责,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此项改革作为今年教育工作的一件头等大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一定要把主要精力用到抓好此项改革上,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此项改革顺利实施。

二是管理监督到位。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资金专款专用。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要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改进和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把这次改革作为政府教育督导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乡镇、学校的欠债较多,但此项资金是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虽然此项资金的运行不是封闭运行,没有司法保证,但乡镇和学校有义务保证此项资金的安全。要建立专门的审计制度,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财务公开制度,坚决防止“吃教育”以及“教育吃教育”的现象。对挤占、挪用、截留改革资金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严肃处理。

三是舆论宣传到位。此项改革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请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位学生和家长都了解此项改革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的宣传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

同志们,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通过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努力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进入学堂,让义务教育真正义务起来,让广大青少年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愉快成长,这也是衡量我们这次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我县政府系统正在开展机关作风整顿,要把是否确保此项改革工作的落实作为开展作风整顿的一项重要检验标尺,认真加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开创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2.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二

(一) 迅速行动, 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

会后, 各市县要迅速行动起来, 及时召开教育工作会议, 把留成书记等几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和《实施意见》作为传达的重要内容, 传达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全省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组织党委 (党组) 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活动。通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

(二) 加紧调研, 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各地要超前谋划, 从实际出发, 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围绕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办学条件、城乡均衡等重大问题, 组织力量开展调研, 摸清现状, 理清发展思路,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实施意见, 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

(三) 加强宣传, 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 大力宣传科教兴琼、人才强省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宣传会议精神, 宣传《实施意见》的基本内容、重点、亮点和制度创新。

二、突出重点, 明确责任, 把《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一)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步伐。

省政府即将出台《海南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各市县要抓好落实, 逐步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二) 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市县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 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民族和农村地区倾斜。推进校长、教师定期交流, 开展教育对口扶贫工作, 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 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大幅增加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学校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大胆创新。

(四)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实训基地建设, 千方百计办好县级职教中心。

(五) 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积极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重点实施八大教育工程建设,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各市县、各有关部门要把突出抓好《实施意见》提出的八大教育工程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为教育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 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各地要积极主动地建设统筹有力、权责清晰、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

(二) 不断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学习、研究组织形式。建立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三段式”培养模式, 培养高技能素质人才。

(三) 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制定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和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 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四) 逐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我省高校合作开办旅游职业院校。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同港澳台地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五) 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

(六) 强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启动改革试点, 强力推进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职教育“三段式”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格考试及定期注册改革和探索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等6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工作, 力争年内取得突破。

3.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4.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四

x月x日,市委、市政府刚刚召开了项目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和财税工作电视电话会。今天,我们随即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市政府抓落实的坚决态度、抓发展的坚定信心,也意味着发改工作非常重要、非常关键。今天会议既是向大家传导压力,也是给大家再加油、再鼓劲。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改工作,既充满了信任和关切,也寄予了重托和厚望。年初以来,全市发改系统紧紧围绕“一市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聚焦“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五个关键,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xx第三次大创业的新征程中彰显了作为、体现了担当。我进市工作的第x天,就和x同志一道专程到市发改委调研了全市发改工作。前天,我在全市项目投资工作会上从“xxx”三个方面全面评价了发改工作。事非经过不知难,对大家的努力和奉献我感同身受,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xx同志通报了前三季度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了第四季度发展改革工作,我完全赞同。下面,为更好推动发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洞悉形势,把准基调,把好方向

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核心部门,大家头脑必须更加清醒、思路必须更加开阔、站位必须更加高远,才能真正当好全市经济发展“先行军”。

全国看,正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稳”体现在:201x年以来gdp增速连续x个季度稳定在x%—x%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回升,经济转型的进程稳步推进,201x年全国gdp突破x万亿、增长x%。“变”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密集活跃期,产业链调整和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忧”体现在: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交织,投资消费增长势头放缓、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高质量发展短板制约、区域城乡分化态势明显、内外多重风险集聚等问题。但长远看,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全省看,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xx在全国有分量、发展有基础、未来有前景。从总量看,20xx年我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20xx年突破x万亿元,20xx年突破x万亿元,20xx年突破xx万亿元,近xx年平均净增量约xx亿元,相当于xxxx年全省经济总量。从增速看,全国xx个省份经济增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我省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从结构看,服务业占比突破xx%,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判断,未来几年我省仍将处于稳定增长的通道。

全市看,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随着xx建设xx生态示范区定位的确立以及“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四向通道、全域拓展”等重大部署的深入实施,必将为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在xx历史性交汇叠加,必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宽阔,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多于危机,支撑xx“第三次创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坚实有力。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相邻地区的快速发展,我市稍有不慎将滑落到全省末位,严峻的形势倒逼大家必须上下同心开新局,击鼓催征再出发。具体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抓好宏观经济进度管理、项目日常推进和监管等常态工作同时,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积极扩大内需。要做好机遇承接,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重点,优化储备项目,跨领域、跨地区开发包装策划一批储备项目。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万千佰十行动,市发改委梳理了xx万亿的项目清单,涉及xx个项目,但这还不够,产业项目、生态环保项目还不足,我们要进一步开动脑筋,敢想善谋,要有超前思维。二是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政府有形之手更好引导市场无形之手,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在稳定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把握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借势借力,积极研究谋划涉及地方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产业合作,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形成“xx”的新格局。四是把握好统筹与合作的关系。发改系统牵头统筹事务多、沟通协调事项杂,更需大家善于组织调动行业部门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及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项目推进、改革创新等领域的问题,共同做好经济工作。

二、聚焦中心,善谋发展,善抓改革

发改系统要紧紧围绕“一市两区三家园”建设,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抓住转型发展、创新改革这一关键,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抓手在“五个部”。

(一)发挥好“战略部”作用。战略部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省、市的政策,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制定实施降本减负工作方案,降低市场流转成本。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聚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关键要素市场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提出的目标任务,打好价格改革攻坚战。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保民营企业在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

(二)发挥好“规划部”作用。规划部就是组织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计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各县(市)、发改部门要深度对接国家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投向,积极对接国家基础设施“强弱项、补短板”战略、全省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提前量、打好主动战。要加快编制《xxxx生态示范区规划》,尽快印发实施《xx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科学合理编制好“十四五”规,提早启动“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总盘子。要加强与中央部委及省相关委、厅局的沟通协调,要跑省进京,叫苦不是丢面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多争取项目、多争取支持。

(三)发挥好“协调部”作用。协调部就是做好综合服务协调,正确处理部门内外各种关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发改系统要在区域合作、对口帮扶等工作中牵头抓总、发挥作用、体现作为。要深化与xx等地区战略合作,强化与央企省企、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要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浙江及相关县(市)承接沟通,落实好框架协议,按照考核要求列出作战图、明确时间表,找差距、补短板。要积极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人才交流,推动对口帮扶向全面合作转变。同时,要及时修订、完善和出台xx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x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的合作。

(四)发挥好“参谋部”作用。参谋部就是科学监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态、发展状态进行监测、预测、预警和分析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当好参谋助手。近期,市政府将下达四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可以说是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发改系统要紧盯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季度、分月目标任务,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层层分解落实,特别是要针对支撑gdp核算的一、二、三产增加值等基础指标,精准调度、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把抓调度促发展作为看家本领,形成定期调度机制,坚持每月15日至20日调度一次,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力以赴确保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五)发挥好“指挥部”作用。指挥部就是从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监管到最后的评估,做好项目的组织管理,确保项目落地。各县(市)要始终将项目投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总量、提升投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深入推进生态环保项目、深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深入推进重大民生项目、深入推进省市重点项目、深入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努力确保投资增长x%以上。要创新工作方式、创造优质环境,完善重点项目推进、管理机制,为项目推进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快制定出台《xx市重大项目目标绩效考核办法》《xx市重大项目目标绩效考核细则》,逗硬考核,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真正用项目打牢发展基础,用项目调优经济结构,用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三、保持定力,再鼓干劲,再强本领

空谈错失机遇,实干赢得未来。气可鼓、不可泄,全市发改系统要保持定力,内强素质、外提能力,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gdp目标为x%以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x%、x%和x%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以上。何为“以上”?就是要自加压力、跳起摸高!各县(市)、发改部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要立足于再进一步、再上一层来指导工作、推进工作,只要有一点可能就要紧盯不放,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出十分努力,要像干自己家里事情一样,上心、关心、用心,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步步为营,月月有成,积小胜为大胜。同时,发改系统始终要把强素质、提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切忌不能闭门造车、搞见子打子,更不能以“应付了事、交差了事”为荣,大家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业务方面要争当行家里手,不达标准不交账,不出成效不过关。要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区域发展、重大项目、项目前期等重大工作,特别是要用好用够用活政策优势,变政策为项目、变项目为效益。要花心思、下功夫,去攻克项目投资、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难问题,既要善于解决普遍问题,又要善于化解深层次问题,真正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管起、每一个细节抓起,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努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最后,我特别强调,全市发改系统管着项目,权力大、诱惑多,但责任大、风险高,大家一定要管好自己,坚决不触纪律高压线、不越法律的底线。特别是“一把手”,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扛在肩上、担当起来、落到实处。要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为标尺,以“严实”的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种好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推动好工作。

5.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把万州建成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为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从一个地区来讲,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教育发展,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过程,都印证了“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这个规律。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二战以后,日本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大力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很快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从而推动经济的迅速崛起,这是日本奠定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所在。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日本忽视了教育与科技创新,而美国却推出了一系列教育与科技的创新计划,大量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科技贡献率直线上升,达到了70-80%,日本则仍然维持在50-60%的水平,这是美国经济竞争力超过日本的关键原因之一。当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0%、40%,提高到了80%以上。进入新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竞相以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战略重点,以此抢占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这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又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就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方向、重点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

(二)加快教育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自古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价值,意识到人的素质不仅是一个人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决定一生的前途命运,因而越来越迫切要求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教育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根本利益。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优良传统,“望子成龙”几乎成了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许多人甚至把自己的成功只看作成功的一半,把子女的成功看作成功的另一半,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一些家庭特别是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家庭,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几乎倾其所有,有的甚至不惜家徒四壁,囊空如洗。可以说,教育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的幸福,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我们办好教育,就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重要举措。

(三)加快教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加快教育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首先,加快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加快发展,而一切发展活动都要靠人来实施,一切发展绩效都要靠人来实现。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的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正是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其次,加快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人

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手段,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发展。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良好的素质首先来自于良好的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增长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快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不等于进步。只有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才算真正的发展,真正的进步。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是全面的发展;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四)加快教育发展,是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迫切需要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内涵十分丰富,除了要抓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外,还要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市民素质提高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还决定了它是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重要保障。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需要各行各业各类专门人才。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加快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和生产第一线技能型劳动者,为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社会文明程度及市民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万州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夯实与重庆第二大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的“精、气、神”。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抓紧抓好,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将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推进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宏伟目标。

总之,抓教育就是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未来。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奋力把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前进。

二、把握形势,明确任务,加快建成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万”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基础教育不断强化,进一步巩固了“两基”成果,提高了“两基”水平,全区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2%和98.97%,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0%,普通高中规模进一步扩大,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74;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等主要指标名列重庆各区县前列,成人教育三级网络基本形成,年培训规模30万人次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重庆三峡学院和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发展加快,万州广播电视大学不断发展,建立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创建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初步构建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职学院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二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依法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教育投入机制,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狠抓移民学校搬迁、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扩建和教学设施配备等工作,学校设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毕业会考合格率不断提高,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四是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教师职务评聘制,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

我区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门类齐全、体系完善。全区初步构建了一个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二是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全区教育资源总量大,学校数、教师数、在校生数均处于全市各区县前茅,并且培植和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三是师资较强、质量较高。全区拥有一批以“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特级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教师队伍,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率居全市前列,教师科研成果数和赛课获奖数居全市前列。万州教育已经成为我区社会事业的一大亮点,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回顾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条经验:

第一,优化布局,准确定位,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区域界限、行业限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优化配置,在教育资源整合上做文章,解决了教育结构不合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效益显著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党政重视,部门支持,着力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定了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定点帮扶学校制度。各开发区和区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和全区人民大力支持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浓厚的重教、支教氛围。

第三,抢抓移民迁建和对口支援机遇,着力促进一批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区成立了学校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坚持“移民先移校,移校为移民”,优先安排淹没学校搬迁资金,对学校迁建实行特事特办。同时积极争取全国对口支援,使我区顺利完成了二期水位淹没学校的搬迁,一大批学校在搬迁中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四,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作为代表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工作来做,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始终不渝地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科研强校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五,培植和扶持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治理薄弱学校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提高了万州的教育水平,扩大了万州教育的影响力。

这些成绩与经验的取得,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广大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为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城区学校负荷较重,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整合任务较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普九”欠债较多,危改和移校资金缺口较大;各类教育特别是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育理念更新不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继续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实施科教兴万和人才强区战略,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步普及幼儿教育、保证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为目标,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把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

从现在起到2020年,既是我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成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的总体目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到2007年,学前3年受教育率达到65,农村学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95,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的乡镇达到2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各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学前1年和学前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98和80,积极提供3岁前婴幼儿教育服务。双高“普九”的乡镇达到40%,城乡教育差距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入学率及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继续教育初步适应社会需求,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三峡库区教师教育中心、教育科研中心、职业教育中心、优质高中教育基地、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初步建成。到2020年,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普及幼儿教育,全面实现双高“普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立由坚实的基础教育、较完善的职业教育、较发达的高等教育组成的,适应万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需要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成为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

实现我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超前发展原则。把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快培育和大力引进办学和教学人才,确保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格局中适度超前和优先发展。二是资源优化原则。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联合、重组、转制等形式,推进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我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总体水平。三是合理布局原则。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意识,打破区域、打破类别、打破办学体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教育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四是城乡协调原则。按照城市带农村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农村教育,同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协调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五是注重质量原则。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办学数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六是教育创新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教学模式及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及龙宝、天城、五桥移民开发区和江南新区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

实现我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遵循规律,突出重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两基”巩固提高的重点在农村。农村人口占我区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发展较慢、困难较多,是当前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教育,事关我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的全局,事关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按照合理布局、改善设施、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力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切实巩固提高农村“两基”成果,完善学生辍学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确保2007年消除中小学危房,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学生就学提供方便。深化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制度,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同时,要切实解决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确保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发展优质高中教育。发展优质高中教育,对于落实“科教兴万”战略,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市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区高中教育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普通高中要着力提高质量,培植优质资源。要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继续搞好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争取到2010年,改扩建寄宿制高中5所,改扩建普通高中10所,建成区级重点中学8所,市级重点中学6所,其中市级示范高中2所,力争1-2所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水平。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开辟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瞄准市场,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和连锁办学。要继续深入推进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办学效益。要积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活力,规范办学秩序。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原则,围绕盐气化工、绿色食品、现代制药、机电轻纺、环保建材等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旅游、物业管理等新兴产业,加快职业院校学科设置调整,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实用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力争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实训基地8个;建成市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1所,市级示范实训基地3个。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建立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努力巩固并不断扩大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突出抓好对各类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在岗转岗、再就业培训和移民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支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于提升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意义重大。要按照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大力支持重庆三峡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办成综合性大学。全力支持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加快建设和发展,按时实现合格评估目标,努力争创示范性高职学院。积极推进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筹备建设,加快筹备和建设进度。加快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发展,提高万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断调整高等院校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三峡库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实现教育目标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转变,教育评价体系向重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转变。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不断加强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视热爱万州的乡土教育和三峡移民精神教育,科学设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劳动者。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建设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考出高分,考上名校,更要具备高能,适应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形成加快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合力

建成三峡库区教育中心和重庆教育强区,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政策,强化措施,努力使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是确保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为加快教育发展办实事、办好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把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继续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齐抓共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以及领导干部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各部门抓教育工作的政绩要纳入目标考核的指标之中。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学校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治校上有水平的干部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努力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

(二)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活力所在。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按照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加快我区教育改革创新步伐。一是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由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开发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区政府负责制定全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管理,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教育工作和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逐步建立“政府统筹、教委主管、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中等以上专业教育管理体制。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要认真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区教委要根据我区的特殊体制,抓好区属学校的发展,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发展,加强教育督导检查。二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诚意的民营企业积极投入教育特别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民办教育规模。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积极提倡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与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和区外著名学校来万合作办学。三是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依法治校的力度,打造一批名牌学校。在全区中小学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打破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陋习,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健全优秀教师引进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四是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继续对城乡教育资源实施有效整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重庆第二大城市相适应、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特色学校和专业。结合乡镇区划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一批薄弱村校,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和基点校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三)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是促进教育快速发展的物质保证。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费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为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区委、区政府决定,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城市建设配套费的10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凡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依法实行行政划拨。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的有关规费实行减、免。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今天,区教委向全社会发出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倡议。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积极响应,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行动起来,大家都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实事、作贡献。总之,教育财政投入要确保,教育税费要征足,教育收费要收齐,教育优惠政策要到位,从主渠道和多渠道几个方面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来源。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教育专项资金被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强学校经费管理,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定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把排除危房作为投入重点,确保师生安全;要加快偿还“普九”经费欠账,尽快轻装上阵;要抓好重点学校的建设,努力争创名牌学校;要抓好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其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最崇高最光辉的职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工作的总体战略统筹考虑,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任制度,提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和培养工作,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层次,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终身发展的能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健全和完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一流教师、一流贡献、一流报酬,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名师治学”、“名师治校”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使广大教师以“科教兴万”为己任,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同时,要从政治上、生活上等各方面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把支持和发展教育作为份内职责,进一步强化支教意识,增强支教责任感,对涉及教育的事,做到特事特办。公安、消防、文化、新闻出版、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育人环境的综合治理,搞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整治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净化、优化育人环境。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把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努力创造教师安心、家长放心、学生静心的良好教育环境。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为主,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关职能部门要探索改进对学校的各种检查,尽量减轻学校负担,能不检查的坚决不查,能够一次检查的绝不检查两次,能够联合检查的不要单独检查,能够不惊动老师、校长的不要兴师动众。要探索改进教师培训形式,尽可能把各种培训纳入教师的业务培训之中综合进行,避免多头培训,切实为学校、为教师减轻负担。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气,共同推进我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6.在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这次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2002年市场改革发展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2003年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扎实开展工作,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刚才,指导委办公室就2002年全市市场的改革发展情况和2003年的主要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我完全赞同。部分市(县)、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市场对2002年工作作了书面经验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还表彰了重点市场改革发展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对名牌市场、优秀特色市场进行了授牌,下达了2003年全市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的精神,把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市场体系建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建设既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又是提升XXX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富民强市的一个重要举措。前几天,我到几个市场调研,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建设市场、发展市场,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税收、繁荣一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市场交易总额达到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占全市批零贸易业销售总额的58%;各类市场从业人员达到XXX多万人;全市锁定的XXX家市场已完成改制XXX%;各类市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程度有了新的突破。在各级政府和市场主管部门、投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全方位、多层次、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场在过去一年所做出的卓有成效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抢抓战略机遇,坚定加快市场改革发展的信心

当前,我市市场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党的十六大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必将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活动对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和建设市场体系。三是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市场提供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经济的服务,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我市具备建设和发展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我市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五是我市各个方面建设市场、发展市场的积极性高涨,外资、民资和各类法人资本进入市场建设领域的意愿十分强烈,为加快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六是我市各级对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工作高度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促进、规范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明确了方向。七是市场投资主体和市场自身改革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了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将不断增强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搞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发展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庞大经营网络和现代经营理念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对我国的传统商贸方式和市场组织已经形成强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市场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加快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做强做大。三是区域经济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我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上海、苏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方面都有一些高招、新招,不进则退,优胜劣汰。目前,我市的一些市场还没有确立独立法人地位,从属于上级主管部门,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结构调整的进程。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市场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传统市场向现代企业转变,集中力量提高市场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市场的二次创业。三是新型流通交易方式带来的挑战。从批发市场看,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弱化,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我市各类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够,而且批发市场的批发比重正在逐步下降,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交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对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传统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引进和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和先进经营理念,促进市场的升级升位。四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挑战。目前我市一些市场的功能、布局、品位与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脏、乱、差的市场面貌,粗放经营的效益水平,越来越不能适应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越来越不能承受地价升值带来的经营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提升市场发展层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市场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改革,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市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统筹规划、规范发展、政策引导”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市场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力争在省内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善发达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今年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全市市场改转制面达到XXX%以上,其中市区市场的改转制面达到XXX%;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发展,全年成交总额递增XXX%,达到XXX元;初步形成XXX个特色片区市场。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六点:

(一)着力推进市场改革改制,增强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重点推进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对各部门和公有经济创办的市场,要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协议转让、行业内招标、职工购买股权等方法,建立股份制公司,同时置换职工身份,使公司成为市场投资建设、经营运作、业务管理的主体,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去年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市场改革改制的暂行意见》,明确提出了各类市场在2004年底前全面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市场法人制度、实现企业化运行的目标要求。对市场改革工作,各市(县)、区和市有关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程,推进很快,成效明显。但是,市场改革改制工作在进程上还存在不平衡性,深度上还存在不彻底性,部分市场需要进行二次改制。今年的市场改革改制工作要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理顺市场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的关系。市场改制要充分发挥各市(县)区、局和资产经营公司、授权集团的平台作用,明确下属市场改制目标,实施分类指导,强化市场改革改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管理、考核和奖惩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重点市场改革改制工作的推进、考核、奖惩力度。这次会上下发了《关于对列入市改革发展目标管理的市场实施有关奖惩的意见》,市场指导委办公室和市场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这一意见抓好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半检查和考核,加强对市(县)、区各类市场改制转制工作的服务指导。

(二)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市场建设要积极呼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认真完善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加大实施力度,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要在《XXX市“十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骨架的拉开,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现有市场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下属市场建设发展的详规,并抓好实施,在多个层面上推进调整与整合。要积极引导市场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加入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要积极引导市场融入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节点,提升市场档次和层次,实现市场的二次创业和新的发展;要引导市场对现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和重组,搞好联合兼并,进一步做专做特一批专业市场片区;要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逐步关、停、并、转一批效益低下、管理混乱、发展前景差的市场。要引导和支持市场集聚名牌,走品牌经营、专业经营和规模经营之路,加快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要引导市场内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转换经营模式,融入现代流通体系。

(三)着力创新市场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广泛应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完善金融结算、商品检测、加工等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市场层次。今年要重点推动要素市场建立网上技术市场、网上房地产市场以及网上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建立覆盖面广、适用性强,以公共价格信息为基础的市级市场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全市各类市场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大力推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着重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规范经营者行为,引导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朝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带动市场整体功能的提升,提高市场综合效应。

(四)着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江阴市政府根据这一精神,准备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合并,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上市公司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本,集聚金融资本,积极构筑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融合的资本市场;从引进技术评估权威机构入手,支持技术入股和技术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培育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要素市场。这些举措,值得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学习、借鉴。2003年全市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要围绕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目标,努力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着力构建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就业岗位开发、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发展企业家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网络;二是着力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贸网络建设;三是着力形成以市区重点产权市场为核心的全市产权市场网络,重点发展华东产权市场资产置换和股权交易等功能性项目;四是着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激活房产二、三级市场,力争全年房产市场成交总额达到110亿元。五是完善“锡房指数”定期公布制度,建立“劳动力指导价格”公布制度,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和招投标交易的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着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强化市场宏观管理的新机制。要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市场设立的管理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要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市场的行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对市场管理的有效方式,既要加大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又要切实减轻市场的负担。要加快研究制定“一个头管理,一个头检查,一个头收费,综合部门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管理制度。要抓好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和交易信用等六项规范性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治理市场脏、乱、差。对发生重大事故或管理混乱、整改不力的市场,取消市场经营资格。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专业化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中心,对列入目标管理的所有市场和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六)着力加强市场安全管理,促进市场稳定发展。要建立健全市场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安全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各类市场的安全检查,特别是对重点防火单位要严查、严管。抓好各类市场的稳定工作,着力消除市场内的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严格实行安全、稳定工作法人责任制,将维护市场安全、稳定工作列入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落实措施,严格考核,确保市场安全管理万无一失。

三、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今年全市市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条:

(一)加强和改善组织领导,为全面完成市场改革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市场组织指导协调委员会要加强对全市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按照指导委的统一部署,制订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计划,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促进市场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二)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进市场改革发展。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检查督促制度,加大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力度。会后,各县(市)区和各有关单位要根据会议的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作出详规,目标定位要明确,加强对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各目标责任部门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目标措施,落实各阶段的任务和考核奖惩措施。要制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市场改制工作的计划和总体方案,落实到每一个市场。市场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各成员单位与主管部门一起,对改革方案逐一进行论证。要认真搞好市场改革改制有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全力搞好服务和协调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市场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三)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市场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市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立足全局,密切配合,相互协同的结果。在新一轮的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传统和优势。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把扶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抓紧梳理完善政策,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更有力促进大市场建设的政策体系。要切实解决市场多头管理、重复检查以及乱收费的现象,加大清费减负的力度,激发市场主办者及经营者的积极性。这项工作会后请市场指导委办公室牵头,抓紧调研拟定。在新政策出台前,对符合产业导向政策的市场,一如既往地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已改制市场,原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市体改办、计委、经贸委、财政、劳动、工商、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划、国土、技监、物价、国税、地税、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改革与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满腔热情地积极支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搞好协调服务,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

7.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七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前教育专列一章, 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 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 首先解决入园难问题。温家宝总理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前不久,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今天, 我们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总书记、总理的指示, 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刚才, 河北、大连、宁波等地的同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讲得都很好。多年来, 各地积极探索, 锐意改革, 采取有力措施, 扎实推动学前教育发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广大幼儿教师为学前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 以无限的爱心和责任感, 精心呵护和培育祖国的花朵, 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 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 并通过大家向所有默默奉献在学前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 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普及程度逐步提高。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3.8万所, 在园儿童2658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1%, 是1980年的三倍多,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期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入园难矛盾突出, 尤其是入公办园难已成为社会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别大, 农村入园率低于城市近30个百分点。三是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待遇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收费不规范, 有些幼儿园收费过高, 群众意见很大。五是体制机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办园体制、投入体制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 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 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表明, 在人的一生中, 这一阶段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 对于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人的健康、学习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终身可持续的影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为儿童创造良好的人生开端, 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第二,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 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我国有一亿多学龄前儿童, 规模世界第一, 学前教育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长对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向早期教育延伸, 学前教育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新诉求, 成为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 人口流动带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大幅度增加, 学前教育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寄托着几代人的期盼,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享有公平的机会, 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 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 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必重基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强调:“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无论美、英等发达国家, 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 都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国家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 加大财政投入, 实施了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普及, 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

当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 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影响未来综合国力的大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的重要使命, 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件大事办好。

二、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展学前教育, 解决入园难的关键是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 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要做到五个坚持, 即坚持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 注重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 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幼儿为本,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 探索科学保教方法, 一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快乐成长为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 让群众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完善体制机制, 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当前, 要重点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扩大资源, 增加供给。要采取多种形式,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

一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要在城乡公办资源短缺的地区尽快制定和落实发展规划,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 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也要优先用于改扩建幼儿园, 促进公办幼儿园合理布局。鼓励优质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 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 面向社区、面向社会, 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二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为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 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三要建好、用好和管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城镇化进程中, 小区配套幼儿园既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 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手段。各地要把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落实配套幼儿园建设政策, 确保小区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各地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规范整顿, 对改变性质和用途的要加快整改, 予以纠正。四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 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

第二, 科学保教, 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每个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 坚决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注重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积极交往中, 通过观察探索、感知体验, 享受快乐童年,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二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 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同时, 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 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三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 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 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第三, 充实师资, 提升素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幼儿教师是孩子进入集体教育机构的第一任老师, 思想品德要求高、专业性强, 工作很辛苦,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们有重要影响。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质量, 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当前要下决心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严格准入, 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严把入口关。幼儿教师有其特殊要求, 既要具备专业素养, 更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 善于与孩子互动交流, 要把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二是核定编制, 根据国家规定逐步配齐教职工, 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 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三是落实待遇, 切实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保障合法权益, 消除后顾之忧, 让广大幼儿教师心情舒畅搞教学。四是加强培养, 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这次我们提出初中毕业后五年制的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这是考虑到我国幼儿师范专业特点和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提出来的, 要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要纳入继续教育计划,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远程教育平台, 创新培训模式, 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四, 拓宽渠道,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财政投入是保障。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 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投入责任, 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各地要认真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 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要落实各项财政支持政策, 做到预算有科目, 增量有倾斜, 投入有比例, 拨款有标准, 资助有制度, 改变一些地方对学前教育不投入、少投入的现状, 不断提高财政投入水平。

公共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重点资助。办好学前教育, 需要最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 但也不能像义务教育那样完全由政府包下来, 要形成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 拓宽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第五, 加强监管, 规范办园。幼儿园遍布城乡社区, 量大面广, 办园主体多元化, 办园水平参差不齐, 规范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区县一级要采取有效措施, 充实管理力量,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切实履行好职责。要加强对幼儿园准入、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对教师资质、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实行动态监管, 规范办园行为, 不断提高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 决不能掉以轻心, 切实加强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 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

三、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 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 把贯彻《若干意见》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 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实施《纲要》的起步之举和重点任务, 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 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 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地方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 要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列入工作计划, 摆上重要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负总责, 化解突出矛盾, 解决重点问题。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明确部门责任, 落实任务分工, 加强统筹协调, 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建立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机制, 把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有力、能否有效缓解入园难, 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那些举措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好的地区, 要加强指导和问责。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检查, 推广先进经验, 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既要解决一些地方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问题, 也要防止不顾条件、大干快上, 采取运动式方法提高入园率, 忽视了质量和安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相统一, 积极稳妥, 有序推进。

第二, 抓紧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 各地正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抓住这一时机, 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 编制好当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确保2011年3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标本兼治, 突出针对性、操作性, 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 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 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

这里我特别强调四点:一是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要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从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 合理安排学前教育的规划与布局, 不强求整齐划一, 不追求一个模式, 不搞一刀切。二是确定目标, 明确任务。要着眼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 科学测算不同年份的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 合理确定三年发展目标, 并逐年落实。三是制定政策, 强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对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财政投入要有适当的分担比例, 列入财政预算, 统筹考虑幼儿园运行和教职工工资、社保等问题, 努力提高投入水平。四是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各省 (自治区) 市编制的计划要以县为单位, 主要措施要落实到县, 建设规划要落实到点。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学前教育的工程项目, 并纳入当地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要建立责任制, 落实责任目标、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第三, 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 改革试点工作已于近期启动。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 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拿出解决办法和有效措施。特别是承担相关国家试点任务的地区, 要按照细化实化和方便操作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在重点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

比如, 如何确保政府责任不缺位、社会参与有动力, 大力发展“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办园, 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如何落实小区配套建园, 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解决好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如何协调不同所有制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 避免形成和累积新的矛盾;如何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 等等。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试点地区的工作, 在政策、资金和指导力量上给以倾斜, 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第四, 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项目已于近期启动。今年国家先期在中西部10个省 (自治区) 进行乡村幼儿园建设试点,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起逐步推开。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今年已经开始安排, 3年内将培训1万名。中西部地区各省 (自治区) 市要将其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与本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安排。

一要确保建设好, 精心设计, 精心施工, 加强监理, 确保质量, 做到安全、适用。二要确保正常运转, 注重做好教师的招聘和园长配备工作, 园长和教师培训要向农村倾斜, 以保证新建幼儿园能迅速投入使用和正常运转。东部地区的项目实施由当地政府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安排, 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8.在全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文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包头的生动实践,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市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我们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荣获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奖项达100多项。电影《吴运铎》、广播剧《宗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惊蛰》荣获中国话剧艺术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醇香》、摄影《北纬45°心情草原》、撕纸《吉祥草原》、中国画《天韵草原·赛场》分别荣获“荷花奖”“金像奖”“山花奖”“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一大批好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二是特色文艺各领风骚。糅合包头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髓独创的地方剧种漫瀚剧,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一个走向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赴10多个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市漫瀚剧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土右旗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被自治区文化厅确定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永久举办地。我市民间剪纸艺术,兼具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特质,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剪纸艺术品牌。三是文艺人才声名远播。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濂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中外知名的画家、教育家。美术大家刘大为、杨飞云,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油画院院长职务,艺术成就非凡;著名书法家麻天佑半个多世纪笔耕不辍,其隶书作品人称“麻隶”;白铭、闫汝勤、任德超、潘志成等一批书画大家,作品广泛流传,形成了当代书画界的“包头现象”。著名诗人纪征民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星铭作曲的歌曲《我从草原来》,传唱祖国大江南北。老一辈作家玛拉沁夫、歌唱家马玉涛,深受全国人民爱戴。国家一级编剧闫甫、郭长岐多年倾心戏曲创作,为漫瀚剧成为创新剧种奠定了基础。四是群众文艺方兴未艾。鹿城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一批品牌文化,为文艺精品走进群众提供了展演展示平台。社区之光大舞台、少儿艺术节、农牧民文化大院风采大赛、老年艺术节、文博书法绘画展等一批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既让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艺创作,又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成果,展现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五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已拥有书法、美术、作家、摄影、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文艺协会会员3000多人;国家一级编剧、演员30多人;有影响力的民营文艺机构200余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迅速成长,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不断涌现,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持续壮大,为包头文艺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艺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014年10月,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透彻地阐述了文艺的重要作用、根本方向、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10月,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贯彻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意见》精神,努力推动我市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璀璨明珠的关键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既搭建了文艺事业的大空间大舞台,也呼唤着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文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履行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追求奋斗融汇到实现中国梦的伟业中去,融汇到建设现代化包头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鼓舞和激励全市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一,坚守为民导向,努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体现文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怀有真挚爱民的情感。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古往今来,那些关心群众疾苦、关注人民生活的伟大诗人作家,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比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包含了对百姓冷暖的关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等等。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饱含真挚的感情、怀有浓重的热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从而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nlc20230909020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充分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文艺工作者才真正践行了服务人民的创作导向。我国著名作曲家聂耳,始终坚持为劳动人民、劳苦大众进行创作,被称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创作和感情倾注于被压迫劳动人民、为劳苦大众而歌的作曲家”。我市创作的话剧《北梁人家》,描绘了2000多名干部与北梁群众肝胆相照、同心协力,共圆“宜居梦”的感人事迹,反映了北梁人民期盼和梦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共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就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写和作、为他们歌和唱、为他们鼓与呼,做他们多彩生活的演绎者、真实感情的传递者、心灵诉求的代言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不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随着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地人对包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包头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民族风情、地方特色,这些光靠对外宣传、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地人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包头大地、传承包头文化、讲好包头故事、唱响包头声音、光大包头形象,让外地民众通过欣赏我市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包头的认识、增进对包头的了解。

第二,发扬精品意识,努力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需要优秀作品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艺高峰,需要优秀作品来构筑。当前,我市文艺创作总的态势是好的,但扛鼎之作、经典之作还不是很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创作这个中心任务,努力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丁玲等老一辈作家,为了创作一部好作品,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作品的人物都是有着生活原型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亲自下煤窑、当矿工,感受其中的人物心态和生活。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影响力、得到群众认可,是因为它们从劳动群众的最深厚根基中汲取了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的创作态度,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要建立健全作家、艺术家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的常态化制度和机制,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线,深入重点民生工程最前沿,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学校最基层,使作品始终体现时代特色、群众立场和生活温度。

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我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与阴山文化、西口文化与工业文化多元交织、融汇发展,孕育形成了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品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资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根植包头文化沃土,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包头特色、反映包头风格、体现包头气派、展现包头风貌的文艺精品,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当前,我市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时期特点的伟大建设,改革开放、创新创业、转型发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我市人民群众在这些伟大实践中的事迹,努力从实践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推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搞建设、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励人作品。

要潜心研究、潜心创作。从古至今,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汉代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我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用近30年的时间酝酿打造《茫茫的草原》,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长篇小说。这些文学巨匠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树立了丰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先贤为范、向经典看齐,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拒绝喧嚣、耐住寂寞,用情感和功夫锤炼、用时间和心灵酿造,努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精品,创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巨制,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传世之作。

第三,大力铸造灵魂,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发挥作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切实担负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包头各族人民力量的神圣职责,真正发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

要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紧紧围绕我市正在开展的“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深情讴歌各行各业践行“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包头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优秀作品汇聚起建设包头、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扬我市在蝉联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唱响爱国主义的永恒旋律。正确、生动地反映和描写包头发展史,大力弘扬包头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包头、建设包头、发展包头的豪迈热情和精神动力。

nlc202309090206

要弘扬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民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比如,根据我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朱清章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电影《守候》和话剧《惊蛰》,生动再现了朱清章三十年不离不弃,终于唤醒植物人母亲这段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让广大观众受到极大的感染;以文艺志愿者为主题的《爱+1度》微电影,深刻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快乐。这些作品不仅向世人生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还引导人民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做好新时期文艺创作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真善美的时代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人们感悟和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要坚守中华文化自信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年,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润作品,使文艺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好中华文脉,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挖掘出来,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要找准当代生活的底蕴和传统文化血脉之间的契合点,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包头独特魅力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第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人才

文艺能否给人以价值导向、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德艺修养这个根本,追求德艺双馨,赢得人民尊敬。

要提高艺术修为。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人们不喜欢,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主要原因是文化功底不深,实践功底不深;有的不注重积累积淀,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宣传、广告、公关上,结果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遗忘了。古人经常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际上只有学富五车、才能才高八斗。我们一些文学大师、艺术大家,无不是经过日积月累、艰苦磨练才修成正果的。历史只承认真正的艺术,关键是要舍得下硬功夫、下苦功夫。广大艺术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自觉坚守艺术理想,讲品位、重品质,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艺术训练,持续提升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努力通过潜心钻研、苦心历练达到成功的彼岸、艺术的高峰。

要恪守道德情操。精品力作都是有大德的文化人所作,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之所以千古传颂,就是他们本身的为人境界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注重品德修养,自觉锻造人格修为,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严明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恪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道德,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文化人。要处理好义利关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赞誉。

要强化文艺担当。文艺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但教育是第一位的功能。一部好的作品可以引导人们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一部坏的作品可能让人走火入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文学艺术家影响的是全社会的人,一定要在文艺育人、弘扬正气上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担负重要责任。总书记在《忆大山》一文中写到,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来。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大家一定要学习贾大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团结人民群众、营造社会和谐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努力为全市文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极端重要性,从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明包头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要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艺工作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切实做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规律、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要高度重视文艺阵地建设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给错误文艺思潮和不良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做好文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和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文艺工作新格局。

要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艺术家。要加强高端人才、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领军人物。要大力宣传推介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名家,整合社会资源,对他们承担的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给予支持,力争有更多的名人入选自治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要引导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业余作家、民间歌手、民间艺人,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要强化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后备人才库,发挥老专家、老学者、知名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培养接班人,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探索凝聚、吸纳、利用各类文艺人才的有效渠道,加强文艺人才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环境关系文艺生态的涵养,关系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拿出细化、量化、具体化的落实措施,更好促进文艺创作生产。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作家艺术家专业上有权威、社会上受尊重。要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团结引领,诚心诚意同他们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心愿,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充分涌现、文艺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的生动局面。

各位艺术家、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希望大家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望,多出精品、多创佳绩,为开创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5日)

上一篇:第3章要素费用的核算下一篇:航空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