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11篇)
1.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一
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社区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分享意见、见解的平台,大大了增加了社区网络舆情突发频率。因此,为有效管理社区网络舆情,相关社区管理部门就需做好舆情信息监测、搜集和整理,分析好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1.对社区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从而把握舆情走向并作出预警便是对社区网络舆情的监测。社区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工具,并结合人工的方式,对重点领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全网24小时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
对于发现的社区网络舆情,涉事主体要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并及时报告上2.级业务部门。特别重大舆情务必1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2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应酌情适时上报。3.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和评论员,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对负面舆情进行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正面发展。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发布,维护社区的良好形象。4.在社区网络舆情处置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优先占领传播高地,为各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内容基调,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滋生谣言。当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相关信息后,能给公众带来安全感,树立政府部门负责任的形象,并为今后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积极的作用。5.引导社区网络舆情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原则,遵循规律,正确引导舆情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坚持“第一时间效应”规律。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特点,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其次,遵循“以理服人”的规律。防止粗俗,拒绝谩骂,更多地运用普通用语进行交流。坚持客观公正,提高公信力;坚持以理服人,提高说服力。
最后,要注重对议题的引导。在舆论引导中除了要注意把握传播过程、参与主体外,还要根据议题的特点,因势利导。治本之策是真诚、切实、及时地解决现实突发事件本身,最大限度地平息民众的不满和关注。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事件,则要开诚布公地向民众作出解释,以尊重民意的态度和积极行动的姿态来取得民众的谅解和支持,再适时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的议题上。
6.为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获取到最新的舆情信息动态,及时发现新问题。社区管理部门就需做好网络舆情监测,配备像蚁坊这类的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和监测人员。首先,通过系统实现区内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新闻网站、重点论坛实时信息监测,自动敏感信息预警。其次,网络舆情监测员再根据系统告警的信息,整理汇总,如有异常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7.网络舆情管理流程必须有始有终,总结是流程一个必要的“收尾”工作。要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弥补不足的措施,以期今后能做得更好,这也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一个必要手段。同时要整理材料,上报相关职能部门,以备今后查阅和相互交流学习。
2.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二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技术革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通讯传播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网上热点层出不穷, 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历史原因曾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国内关于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迫切需要提升与之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舆情分析与监测是信息深加工, 以往“剪报”式低价值粗加工的信息服务, 虽可按主题范围搜集, 但提供的结果仅局限于单一的信息内容, 传统的单一线性收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人类大脑发散思维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技术支撑
在浩瀚的网络中, 政府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完成网络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不现实的。而Web数据挖掘能快速、准确的获得有价值的网络信息, 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行为以及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它克服了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无法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系和规则及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的弱点。Web数据挖掘的出现为自动和智能的把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条件。可有效地从Web获取并分析相关舆情, 达到监测、辅助决策和引导的目的, 为网络舆情预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 Web数据挖掘
Web数据挖掘由传统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演变而来。数据挖掘是指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出人们感兴趣的、可信的、隐含的、明显未知的、新颖的、有效的、具有潜在用处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数据挖掘技术被运用到网络上, 并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发展出新的理论与方法, 演变成网络数据挖掘技术。Web数据挖掘是指对目标样本进行分析提取特征, 以此为依据从Web文档和Web活动中抽取人们感兴趣、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 所挖掘出的知识能够用于信息管理、查询处理、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方面。
根据挖掘对象的不同, 可将Web数据挖掘技术分为三大类[2]: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是指从Web上检索资源, 从相关文件内容及描述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 Web内容挖掘分为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Web结构挖掘的目标是Web文档的链接结构, 目的在于揭示蕴含于文档结构中的信息, 主要方法是通过对Web站点的结构进行分析、变形和归纳, 将Web页面进行分类, 以利于信息的搜索。结构挖掘的重点在于链接信息。Web使用挖掘是从服务器访问日志、用户策略、用户对话和事物处理信息中得到用户的访问模式和感兴趣的信息, 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获知Web使用者的行为偏好, 从而预测其行为。
(二) Web挖掘过程
Web数据挖掘依然遵循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 挖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 (如图1所示) [3]。
1. 数据收集。
网络信息的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源头, 其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监测效果。对于明确主题的舆情信息采集, 可以采用搜索引擎方法。由于各个现存搜索引擎索引数据库的构造方法不同, 其索引数据不尽完整, 所以应将多个单搜索引擎搜索结果进行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搜索中可以以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或启发方式循环地在互联网中发现相关信息, 可将网络空间按域名、IP地址或国别域名划分为独立子空间详细搜索;或以信息类型为划分, 如HTML格式、XML格式、FTP文件、Word文档、newsgroup文章和各种音、视频文件等。舆情信息检索结果可按不同维度展现, 包括按内容分类、舆情分类、相关人物、相关机构、相关地区、正负面分类等。每个维度下把搜索结果自动分类统计展示, 以便短时间内检索到精确信息。
2. 数据预处理。
因原始Web访问数据的文件格式是半结构化的, 包含不完整、冗余、错误的数据, 需进行提取、分解、合并, 转化为适合挖掘的格式, 保存到关系型数据库表或数据仓库中, 等待进一步处理。数据预处理可改进数据质量, 提高后续舆情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对采集到的舆情进行初步加工处理, 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 对于新闻评论, 需过滤无关信息, 保存新闻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和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 需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 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甚至可直接对网站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 模式发现。
利用数据挖掘的算法可发现用户聚类、页面聚类、频繁访问页组、频繁访问路径等隐藏的用户访问模式。若在挖掘用户浏览模式过程中发现选择的数据或属性有偏差, 或挖掘技术达不到预期结果, 需根据反馈结果不断重复以上过程, 通过数据挖掘, 创建和更新用户模式库。模式发现可应用许多相关领域的方法, 但需针对Web数据挖掘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进。
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会话文件, 可对页视图、浏览时间和浏览路径长度进行各种不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频繁访问页、频率、均值、中间值和访问量的时间分布等) , 提高网络舆情挖掘的效率和质量。
路径分析。发现站点中最常被访问的路径及其他相关路径信息。信息采集过程中的静态数据可采用该技术, 采用图的方法来分析Web页面间的路径关系。G= (V, E) , 其中:V是页面的集合, E是页面之间的超链接集合, 页面定义为图中的顶点, 而页面间的超链接定义为图中的有向边。顶点v的入边表示对v的引用, 出边表示v引用了其他的页面, 这样形成网站的结构图, 从中可确定最频繁访问路径, 此路径指向的信息极有可能就是互联网上的“热点”和“焦点”。
关联规则。挖掘的是客户的不同浏览事务所涉及的大量数据中项集间的联系规律。利用该算法可从纷杂的网络信息中找出促使网络舆情产生、变化的内在因素, 帮助揭示舆情的变动规律, 挖掘出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序列模式。挖掘出交易集间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模式, 由此确定用户将来访问趋势和模式。在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可将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进行早期预报, 提前发现不良事件的苗头, 尽早梳理, 快速应对, 达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分类。先从数据中选出已分类的训练集, 运用分类技术, 建立分类模型, 对未分类数据分类。分类模型由分类器或分类函数确定相应类别, 分类模型类别可由特征化了的属性集合描述。分类发现可描述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在网络舆情研究中, 可根据自身需求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初步筛选, 进行分类、分组, 如设置“民生问题”、“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经济危机”等。然后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选择, 进行数据集合, 缩小挖掘范围, 避免盲目搜索。从而得到更精确、更有价值的信息。
聚类。聚类和分类的主要目的都是对Web对象归类, 不同之处是聚类未事先定义好主题类别, 需将Web对象特征化后归类分析, 使同类的对象具较高相似度, 而不同的类中对象差别较大[4]。
预测分析。利用历史数据中找出的变化规律, 建立专用模型, 通过此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及特征等其他方面进行预测, 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预测, 提前防范意外, 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预测关心的是精度和不确定性, 通常利用预测方差来进行度量。
偏差分析。指发现数据库中的异常数据, 其检验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偏差分析可以对网上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批驳, 在纠正偏差中使造假和诽谤不攻自破;可以准确及时地挖掘提取与热点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以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
4. 模式分析。
模式分析主要是为了从模式发现算法找到的模式集合中筛选出有趣的模式。精确的分析方法通常由Web挖掘的具体应用来控制。模式分析的形式可以是类似SQL的知识查询机制, 也可以把Web使用数据装入数据仓库, 以便执行OLAP操作。另外, 可视化技术在视图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数据模型中的变量特征、操作子模式都可用图形化的工具标识, 这对揭示数据中内在本质及分布规律起到很强的作用。
三、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为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能力, 特别是动态信息的监测, 有必要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一套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实现对舆情采集、监测和预警的信息需求, 为使用者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 做出正确舆论引导, 提供分析依据。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以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 基于软硬件、数据管理平台, 依托搜索引擎和Web数据挖掘技术。该系统包含四个功能模块:Web舆情采集模块、Web舆情预处理模块、Web舆情挖掘分析模块、Web舆情辅助决策模块 (如下页图2所示) 。
1.Web舆情采集模块。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 设定主题、关键词目标, 通过人工参与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来完成信息收集任务。根据不同舆情专题需要输入不同的待采集的目标网址, 自动采集新闻信息, 统一加工过滤、自动分类, 保存新闻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新闻相关图片等信息, 支持多媒体数据采集, 可自动解析RSS的XML文件, 抽取网页的链接、标题、时间等信息, 支持网页快照功能等。高效、全方位的网络舆情采集, 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全面性, 从而为决策分析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参考。
2.Web舆情预处理模块。围绕集中管理、分布存储、跨平台发布、实用性, 覆盖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3.Web舆情挖掘分析模块。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多种技术对收集来的舆情进行分析和处理, 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及内容分析的确定性, 为舆情引导做准备。其功能包括: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图2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的总体架构即可根据信息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 识别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 通过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 识别敏感话题。倾向性分析, 即对于每个话题、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与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 了解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主题跟踪, 即跟踪某个热门主题回复、跟帖、修改、阅读等情况, 为管理者及时了解该主题的舆情发展状态。自动摘要, 即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形成自动摘要, 供决策参考。趋势分析, 即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 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并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突发事件分析, 即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 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4.Web舆情辅助决策模块。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内容安全性、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通过舆情预警、舆情监测、舆情报告和发布个性化信息等手段, 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提供经过舆情分析处理后的有针对性的结果生成报告, 并提供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浏览、检索, 达到辅助决策, 引导舆情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是个复杂的技术和管理过程, 必须充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觉地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
摘要: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是个复杂的技术和管理过程, 必须充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觉地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引导,Web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3.
[2]Raymond Kosala, Hendrik Blockeel.Web mining research:A survey SIDKDD Explorations, 2000:7.
[3]W Hseush, C Pu.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Asynchronous Transaction Processing[C].In Proc.Of the 15th Inter.Conf, on DistributedComputing Systems, 1995:110-117.
3.网络舆情监测的动态变化 篇三
目前从事网络舆情评估的公司已经不下数十家,他们大多数只能对网络舆情估测一个大概程度,并不能对事件的影响力做到相对量化的评估。绝大多数网络舆情监测产品,把文章在媒体上的出现次数作为评估的核心因素,认为文章在越多的媒体上出现,网络舆情指数就越高,并没有对这篇文章的单个影响力做到细化评估。事实上,除了传播的媒体数量,决定网络舆情指数高低的因素还有很多:
单篇文章点击率举个例子,某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网络上出现了负面信息,链接多达 100多个,后来请公关公司删帖,为了删除某个门户网站的一篇博文,花了近 10万元。而通过万瑞数据舆情监测产品 BrandRating(网络传播效果监测)对该博文进行分析后,发现真实有效的 PV(点击量)不到 10个,相当于每个PV花了 1万元,真是得不偿失。可见,如果不对单篇文章的影响力做有效评估,就很难量化传播效果,也很难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由于万瑞数据能监测中国互联网 70%网民浏览的主流网站的全样本流量,有能力对文章的点击量进行细化,所以 BrandRating在舆情监测中非常有优势。
文章的公信力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还跟文章的公信力有关。一篇文章是否署名,或者署名人在某媒体的影响力、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某媒体出现的位置等,都决定了文章的公信力。
比如,汶川地震当天,传言北京当天晚上也有地震。笔者首先从 QQ群得知这一消息,然后去网上搜索,发现某个论坛正在讨论,接下来发现某个门户也有这条新闻的报道,接下来又去新华网和地震局相关网站查找。这一反映的流程,恰好反映了这个事件中不同媒体公信力由低到高的走势。从而舆情指数也由低到高排列。
上述例子说明了媒体的动态影响力,但是对署名人在某媒体的影响力没有做细化分析。假设在同一个论坛、同一个版块、同样一个帖子,不同署名人对事件的影响力也大不相同。一个老用户发的一篇帖子,跟新用户发表的帖子,影响力就有很大不同。当然并不是说老用户帖子数量多就把老用户的级别调高,还要看老用户以往发帖内容跟此次舆情事件的关联度有多大,如果关系很小,那么这个老用户就仅仅处于“爆料”或者臆断的层次。但如果该老用户在某一论坛混迹多年,那么他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很有可能非常深刻,公信力就可以达到专家水平。
由点及面及体此外,地域的差别、与历史某个事件是否产生关联等因素,可能使同一事件的影响力千差万别。假设有两个舆情事件,每一个事件上面的几个元素都完全一样,就是分布的地区不一样。第一个事件集中在某一个地区,而第二个事件集中在北、上、广三个地区。如果分散在北、上、广地区的三个点构成一个面,那么这个事件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其影响力要比加法累加的结果大出很多。当然如果这一事件很零散地分散到全球各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那么这一事件就很有可能被淹没,影响力几乎为零。
4.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 篇四
其次,选择一家好的舆情监测公司,关键是要采集技术好,比如乐思之类的采集出身的企业,这是一定的,否则其他的都是空谈
第三,要有自己的舆情查看、处理人员,专门负责第一时间处理采集到的舆情信息
具体到不同的企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流程可能不一样,但是大致都是三个部分,如下(以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为例):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此步骤主要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过滤关键词。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乐思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5.政法机关网络舆情监测的背景 篇五
2011-07-04 16:26:00|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发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第二,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
第三,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政法机关的消息,有关部门只能被动删除,防不胜防。
第四,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第五,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通道,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形成网络信息危机的重要原因。
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A.突发性: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极其严重。
B.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检察机关和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C.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4.政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A.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
B.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C.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
D.在网络时代,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党和政府处理事件的被动。
6.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六
舆情监测 http://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7.浅析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策略 篇七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 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偶发性事件等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舆论, 极易造成网络舆论, 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
1 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曾这样定义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 以事件为核心, 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 传播与互动, 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BBS论坛、博客、QQ、微博、聚合新闻 (RSS) 、各类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平台呈现出来的, 一般为人们对于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与传统的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的发布成本低, 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网络舆情的特点如下:
1.1 自由性
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 各种BBS论坛、微博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载体, 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比如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目前的1.95亿, 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民众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发表个人的观点及意见, 互联网可以隐匿用户的信息, 民众就可以自然的去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因此, 网络舆情可以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
1.2 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 民众发表某一观点或事件, 其他民众可以进行评论, 这样就会出现许多民众讨论参与的互动场面, 有赞同的有反对的, 相互探讨、争论、博弈, 甚至是交锋。因此, 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民众的观念和情绪。
1.3 多元性
在互联网上, 民众发表的话题也是随意的, 民众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 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 民众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 随时在网上发布, 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1.4 偏差性
由于言论的自由, 民众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 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 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很容易出现言行失范的现象, 虚拟性、隐蔽性的发言方式使得有些民众少了许多道德上的顾虑出现虚假的、片面的、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 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 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1.5 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迅速的,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 民众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 个体的意见就很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有时一些煽动性的网络舆情, 被人为组织动员, 之后扩散, 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到现实的生活当中, 很可能会酿成群体性的事件, 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2 网络舆情的监测及应对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特点, 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机制。网络舆情监测, 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 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地了解舆情信息, 时实网络舆情检测, 密切的管制网站、论坛及微博等的言论情况, 对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测。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确定“预防为主、及时应对、分级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可以有这样几种对策。
2.1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通畅的信息公开制度, 不但有利于树立高效和透明的政府形象, 也能够充分体现政府对民众基本知情权的尊重, 有助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达成基本的信任。可以通过互联网,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作为渠道, 及时公开信息, 使民众获取真实的及时的信息。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 政府应该公平公正地把正面舆论推到公众面前, 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的猜测。
2.2 建立舆情表达机制
网络是个开放的、参与性十分强的世界。任何人, 不论其社会地位、贫穷富贵、文化高低、性别种族, 在网络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由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 大众传播时代遗留下的权威性仍将在网络新闻媒介中发挥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 人们无所适从时就更希望权威的评论为自己答疑解惑。
2.3 建立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应用的价值, 能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相
影响网络资源利用的环境和条件因素探析
——网络资源利用率现状及策略研究
朱连春, 许国强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网络资源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既是服务的源头, 又是服务过程, 更是检验各教育过程环节的关键。网络资源建设如何直接作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成败节点, 因此, 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远程现代化教学和管理的必要条件, 是教育改革强力推进器。
关键词:网络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资源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网络资源建设在电大系统开始于2001年, 教育部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部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以来, 电大系统上下努力, 从硬件、软件、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起了理念、环境、服务、教育方式的大变革。“试点”初期, 在我国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 网络利用水平低, 尤其是地市级电大。如何在初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组织教学资源, 实施教学活动是电大系统的热点话题。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也成为“四支队伍”主要任务。初期的网络资源建设只是“搜集—编辑—整理—上传”的简单过程, 形成了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电大三级三层, 上下呼应不够, 彼此互不对应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管理上的利用、服务上的利用和教学上的利用还处于应对型、单一型。
2002年, 教育部中期评估的推进, 网络教学平台也随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四支队伍”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 尤其是技术队伍操纵“平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师队伍网络资源建设的觉悟的提升, 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建设出现了欣喜的景象。首先, 在数量上实现了量的扩张, 各级各类资源竞相上传, 时时更新;其次在资源建设的层次上也实现了“多层次、多方位”, 既有IP课件, 又有幻灯片, 既有文本说明, 又有动画引导, 可谓百花灿烂;第三, 网上资源对学生的服务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 师生互动, BBS, E-mail信箱答疑等形式, 确实对当时的“评建结合, 重在发展”的评估思想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但是, 随着评估工作的逐步深入, 尤其是教育部中期评估结束, 2003年以后, 网络资源建设出现了一次“回潮”。总的认
结合, 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宏观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 从而对恶意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地做出反应。网络属于技术层面的范畴, 舆情是社情民意, 属于社会层面的范畴, 要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将舆情的主观概念映射到网络的客观概念当中去, 从而建立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
3 结语
网络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借助微博、BBS论坛等网站的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建立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具有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导向性和可延续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文章编号:1673-1131 (2013) 01-0125-02
为资源上传的不少了, 也基本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了, 学员想用的网上教学资源平台都能找得到就可以, 错误地估计了中级评估后的“试点”形势。其实所谓的满足只是把授课录了像搬到了网上, 使授课形式换了方式, 把板书上课换成了多媒体上课, 甚至只是幻灯片上课;好一些的资源建设也只是教学组织者运用系统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以设计理论为教学指导, 进行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实施多组织、多计划的教学, 实现了网上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论从初始阶段、迎评阶段还是中期评估以后的“回头看”时期, 我们的网络建设只是本着以学员为主体, 为学员的便捷学习这一方面扎实迈进了一步, 总观分析还是处以“单一的, 独立的, 被动的”建设时期。2006年总结性评估以来的网络资源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探索阶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应时代发展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新跨越;第二, 技术设备实现了市场需求的初步更新;第三, 技术队伍的适应性相对增长;第四, 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平台服务资源也实现了初步建设。
不难看出, 电大系统网络资源建设从初始阶段到中期提升阶段, 再到理性运转阶段三个时期的发展过程, 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起到了全面实效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网络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各名校对网络教育社会市场的占有, 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学员对网络资源需求变化等各因素的分析发现, 网络资源与利用矛盾日渐突显。因此, 研究影响网络资源利用, 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现代化管理, 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同步, 实现效益最大化显得意义重大。
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影响的加剧, 科学合理妥善地开展网络舆情监测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方娜.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初探[J].新闻世界, 2012, (2) :62-63
8.国企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篇八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反映公众关于现实社会所表达的意愿和态度,是公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网络舆情是网民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网络舆情等同于网络舆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当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情感宣泄、思想碰撞、公共维权、社交娱乐的集聚地和发酵桶,成为舆情发展的扩音器和催化剂,是社情民意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民间舆论场的典型代表。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特别是涉及网民自身利益的问题上,网络舆论与以党报、电台、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传播的主流舆论共识度较低,甚至出现两种舆论对立,社会舆论被严重撕裂,因此网络舆情和其他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特征。
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舆情传播模式,受众人数呈裂变式几何级数增长,具有爆炸性的特点,完全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青岛天价虾”事件经微博爆料后,引发各大网络媒体转发,转评量迅速突破5万次,吸引了大量舆论目光。
主体的隐蔽性。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中,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媒体自身手里,是典型的“我说你听”的传播。网络舆论的匿名性解决了网民的后顾之忧,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些网民还在网上扮演多重角色,成为网络舆论的推手。正如有句网络流行语所言:此刻在网络另一端与你聊天的也许是一条狗。
信源的模糊性。網络舆论的匿名性是信源模糊的主要因素。传统媒体进行新闻传播之前首先要对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可靠性进行审核,而隐去真实身份的自媒体在发布和转发言论时却显得十分随意,无须究其来源,无须对言论的真实性负责。前段时间在本市疯传的一则谣言:供水公司呼吁不要使用蓝色洁厕块,否则会引起包括严重内脏过敏、白血病等在内的几十种疾病。这样的谣言很难追根溯源就在于信源的模糊性。
发酵的快速性。以秒计时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传播的爆炸性使得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瞬间就会被外界所知,引起网民的围观,网络舆情迅速形成。网络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在加速舆情发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哥”杨达才在各种场合所佩戴的名表能够被迅速“搜索”出来,跟大数据存储的海量信息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内容的丰富性。网络舆情的议题十分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网民涵盖社会各种群体,不分年龄大小、职业类别、文化高低、地域差别,都可以发表言论。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正是基于网民结构的丰富性,很多网络舆情事件能够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还原真相,与网民自发提供与事件相关的丰富信息是分不开的。
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由于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不高或者对舆论事件本身不够了解,缺乏与网络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发布的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或比较片面或不够严谨,往往不考虑言论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以及会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的影响,就妄下结论,随意转发。加之某些意见领袖、社会公知粉丝数量众多,影响力大,不经核实就转发一些信息,还有一些个人或者群体为了自身利益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传播网络谣言,容易在某些特定利益群体中形成共鸣,引起网络围观,扰乱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致使网络舆论朝着情绪化、娱乐化等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呈现出严重的“情绪化”。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实生活中大家对负面消息的关注度远大于对正面报道的关注度,在网络舆论场中网民亦是如此,并呈现出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在当前网络舆论环境中,官员、城管、教师、医生、警察被贴上“黑五类”的标签,被严重地妖魔化。只要网络舆情涉及国家公职人员,不论事件起因如何、各方孰是孰非,网络舆论会出现一边倒,他们都会成为网民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对象,舆论中充满了戾气、怨气,社会负面情绪朝网络暴力倾向蔓延。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乔木微博实名举报主持人何炅吃空饷的舆情事件中,一些网民不以事实分析为基础,对举报人进行“人肉搜索”、人格辱骂甚至人身威胁,将情绪性谩骂宣泄到网络空间。
网民的“罗宾汉”情结肆意泛滥。“替天行道、扶弱锄强”的罗宾汉情结极易引起网民共鸣,更容易引发网络围观。在网络社会中,罗宾汉情结是网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网民不管是非曲直,个别网民甚至突破法律的底线,无条件、无原则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网民非常热衷并积极主动代表弱势群体进行维权,充当网络社会中的罗宾汉。新闻跟贴、论坛、贴吧,以及微博、微信等,成为网络维权的发声筒、“仇官”“仇富”“仇警”情绪的宣泄口,农民工、小摊贩、医院患者、环卫工等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夏俊峰案是网民罗宾汉情结的最好例证,集下岗工人与街边小贩双重标签于一身,理所当然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表,不乏某些网络大V也加入到声援队伍中来,试图用舆论对案件判决施加影响。
网络秩序混乱导致网络乱象多发。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给一些人可乘之机,导致网络乱象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络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加之部分网民缺乏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容易受网络谣言的影响,造成巨大的思想混乱。铁道部天价赔偿外国人、中美护照文字之辩、雷锋生活奢侈等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得到网民的大量转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网民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网络舆论的“娱乐化”倾向严重。传统媒体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严谨、客观、公正,这就难免给读者留下严肃甚至是古板的印象。而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根据自身商业利益和传播效果需要,从标题到内容都体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同一件事,人民网与凤凰网的报道角度和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自媒体时代的调侃恶搞也成为“娱乐化”倾向的助推剂,任志强和潘石屹经常在网上论战,互相嘲讽、互相攻击、互揭老底,成为网络调侃恶搞的“楷模”。在潘石屹50岁生日时,任志强赠送了一个心形大花圈,潘石屹却大方地在“花圈”前留影纪念,并同任志强在微博里互相调侃。
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日益结合。围观网络热点问题是网民的嗜好,不管事件是否与自己相关,网民都会积极主动地关注事件的进展,进行跟贴、微博转发、朋友圈分享等。网络热点问题在网民的围观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会引发网络舆论,这种舆论会激发部分网民特别是与事件有利益关联的特定群体开展一系列线下行动,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线下行动的开展又会引起网络围观的扩大化和深度化,并进一步推动新的线下行动的开展。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日益结合,造成更大的舆论压力,给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带来挑战。黑龙江肇东8 000名教师罢工事件不仅是网上围观与线下行动的结合,同时还引发了安徽铜陵、河南罗山等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国有企业面临的舆论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导致国有企业在社会舆论面前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这既有国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经济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和舆论传播之争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的舆情事件中十分常见,国有企业面临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
国有企业的自身问题不容忽视。国有企业关系着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其业务范围涵盖了支撑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少数国有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存在安全環保、转型发展等短期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饱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质疑。个别企业受个别领导人员违纪违法、收入分配不均、企地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影响,一些负面标签随之而来,企业社会形象严重受损。有些突出的矛盾由于没有及时解决或进行有效疏导,导致网民在网上进行各种评论,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大肆诽谤,形成网络舆论危机,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PX项目、核电项目、LNG项目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历历在目,甚至连通信基站的辐射也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导火索。
全球经济的外界干扰值得警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工业的崛起,国有企业综合实力有了显著增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一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更加稳健,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成为海外许多老牌跨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老牌跨国公司伙同国际传媒巨头利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负面事件进行大肆渲染,上纲上线,上升到对外经济扩张乃至中国威胁论的层面,使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严重受损。除此之外,他们还加强意识形态的输入,投入巨资在国内扶持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或雇佣“网络水军”,不断在国内各大论坛发布和张贴攻击信息、造谣言论,进行不可告人的网络文化渗透和国际舆论围攻。连民营企业租用澳大利亚港口如此普通的商业行为都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各方持续聚焦,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舆论压力山大。
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
观念决定措施,理念决定行动。面对网络舆情,思想的轻视,理念的落后,措施的不力,行动的迟缓,是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知、不会、不屑是舆情管理的常见态度,往往导致舆论失控。
舆情意识淡薄。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舆情意识和大局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不能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有效识别企业自身的舆情风险,进行舆情预警;一些国有企业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以鸵鸟心态应对舆论质疑,面对多发、突发的舆情不知所措,既不报告也不处置,错过最佳时机,酿成重大舆情危机。就国有企业整体而言,防控意识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极不适应,这类问题在某些央企的地区公司及地区公司所属的二级单位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下属单位的网络舆情往往会产生逆向和横向传染,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波及整个企业。
防控体系薄弱。目前国有企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工作相对滞后,只有央企总部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地方国有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但是大部分央企的地区公司以及省属、市属等地方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舆情防控体系,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一些舆情易发的基层单位,舆情管理更是呈真空状态。加之某些企业领导对舆情管理的不重视,导致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及相关办公设备配置所需的经费难以得到落实,防患于未然的防控工作体系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工作制度难以有效建立,危机处置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力量尚待全面加强。
引导能力欠缺。目前国有企业舆论引导能力还停留在纸媒体时代,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格格不入。保持沉默成为网络舆情处置的首选,习惯封、堵、删、瞒,结果事与愿违。有些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应该主动发声,因为不表达,就会被表达;不发声,就是放弃话语权。外界就会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对立,使企业的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在处置舆情事件时的知识储备不足、准备工作不够、引导策略欠缺,导致舆论引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因处置不当引发二次舆情。
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既棘手又紧迫的难题。面对网络舆情,国有企业应不恐慌、不畏惧,只要把握好原则、掌握好步骤、采取好措施,绝大部分网络舆情事件是可控可导的,能够将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围绕大局,把握基本原则。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要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刻铭记企业发展宗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工作,服从大局,准确把握处置原则,妥善处置舆情事件。一是“第一时间”原则,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遵循“黄金一小时”准则,抢占有利时机,把握舆论制高点,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让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避免外界的恐慌。二是“态度诚恳”原则,态度比黄金重要,态度作为网络舆情应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放低姿态、坦诚相待、勇于承担才是明智之举,这直接关系到未来舆情走向。三是“速报事实”原则,要保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要迅速向外界发布事态现状,滚动发布事態进展,及时让外界了解情况,最大限度获得公众的支持与谅解。四是“口径一致”原则,相关信息的发布一定要权威、全面、客观,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进行发布,避免出现多点发声造成信息相互矛盾而引发舆论次生灾害。五是“多讲措施”原则,突发事件中企业采取的措施也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十分关心和迫切期望了解的,在信息发布中一定要杜绝“重务虚轻务实”,多讲措施,否则容易引发二次舆情。六是“慎讲结论”原则,这与“态度诚恳”原则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因为突发事件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调查清楚的,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客观科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环环相扣,采取有效步骤。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控体系,采取循序渐进的管控步骤,对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降低企业遭遇舆情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第一时间获知舆情,提前预警研判。要配备专人加强日常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负面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测舆情趋势,将一些舆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舆情扩散。二是科学分析舆情重点,提出应对策略。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分类统计和分析研判,找准决定舆情走向的核心关键节点,弄清舆情事件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或个人,为后期舆情处置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三是注重做好善后处置,修复企业形象。网络舆情处置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全盘考虑,做好善后工作,完善企业形象。特别是对于生产服务型企业,除了做好舆情本身的处置外,还要以舆情事件为契机,通过对数据汇总分析实时掌握企业产品服务动态、客户需求,为企业优化产品服务以及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症下药,施以个性措施。网络舆情处置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舆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措施,到底说不说、何时说、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哪里说、谁来说、对谁说等关键问题都要把握有度,要对舆情事件进行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是沉默应对。对于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小,传播力不强,不涉及企业核心利益或者属于全国性、行业性、社会性、长期性存在的非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舆情事件,企业应该静观其变,因为此类舆情大多只是部分网民一时情绪的宣泄,如果贸然回应,很容易刺激网民的神经,让企业陷入更大的舆情漩涡之中。二是积极回应。面对影响面大、触及企业核心利益或者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舆情事件,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回应。企业主要领导人应该积极主动与外界沟通,敢说话、会说话,及时有序、有度发布相关信息,消除公众质疑,显示企业诚意。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与网民互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除此之外,企业在日常的网络宣传中,应当注重发展和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通过他们发表积极、客观、全面的言论,更容易让网民信服,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三是司法处置。这类舆情是指违背事实、影响企业核心利益的谣言或者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企业和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信息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恶意制造的损害企业利益的网络舆情事件,此时企业应该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司法途径,理直气壮地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9.舆情监测处置制度 篇九
SHANXI XINGXIAN HUARUN LIANSHENG CHEJIAZHUANG Coal.,LTD
Yuqingjiancechuzhiguanglizhidu
舆情监测处置管理制度
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
舆情监测处置管理制度
根据《华润煤业集团舆情监测与处置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做好我矿舆情监测工作,第一时间掌握我矿安全生产舆情动态,及时引导和回复安全、环境污染等舆情所引发的社会关切,确保突发安全、环境污染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特制定本制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舆论引导能力受到了严峻考验。纵观近几年的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起到了放大和助推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我矿应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及时回复好舆情的同时,加强制度、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应对环境舆情的水平,把握环境舆情的主动权,用好用足网络优势资源。
一是建立环境舆情工作制度。建立环境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对舆情进行监控、收集、整理、汇总,及时交给相关科室或部门处理,并及时进行网上答复。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网上的讨论沟通,让舆情答复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对舆情的研判能力建设。矿综合办应该在舆情事件结束后,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传播特点、处置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对舆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对处置的效果进行评估。要在舆情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舆情的走势,找出重点难点,认真做好环境舆情监测预警工作,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加强和规范环境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媒体应对应急预案,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新闻协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信息,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为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监测处置工作由华润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安监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共同做好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监测、分析、引导与处置工作。设兼职舆情管理员和监测员,加强对媒体等舆情监测处置,加强与各监管部门和社会媒体的沟通作,构建全方位舆情监控系统。
(一)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的网舆情监控、报告、处理等工作由矿委、矿综合办、劳资科、保卫科等部门协助完成。
(二)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矿委为舆情监控的领导部门,总负责舆情的处理协调事务。
(三)矿综合办负责网上舆情监控、报告事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矿领导报告,然后根据矿委的处理意见(文字批示或电话指示)对舆情处理(如删除、举报等),并把处理结果及时报给矿领导。
(四)保卫科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协助矿联系公安部门,全力查处相关违法人员,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五)矿综合办设一名专门人员负责网上舆情监控。舆情监控内容包括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站。
(六)监控人员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报请矿领导阅示。特殊情况,直接电话向矿领导汇报。
(七)网络监控人员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应及时向上级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4、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5、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6、损害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声誉,影响矿安全生 产工作的;
7、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二、加强舆情监测
矿综合办公室设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管理员岗,每天至少一次浏览相关媒体,对有可能对我矿产生不良舆论环境的因素做到消除于萌芽状态,动态监测并跟踪处理涉及我矿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的有关舆情信息;其它各职能部门设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员,对掌握到的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信息,及时向矿综合办通报。监测范围重点为:省级、市级媒体——《山西省安全安全网》、《吕梁日报》等有影响的 媒体网站;监测内容主要为:新闻媒体报道、反映或正在调查采访的关于矿山安全生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涉及我矿的;兴县区域以外已经发生一定社会影响的矿山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我矿以外己经发生一定社会影响的矿山安全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我矿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的。舆情监测工作原则
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科室、队组管理全矿舆情处置工作。各科室、队组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科室、队组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自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保卫科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我矿员工不得发布、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6)损害山西兴县华润联盛车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发展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五)违反本管理办法规定的,矿方可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六)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三、进行舆情分析处置
舆情管理员对舆情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划分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风险等级。对于被媒体报道、反映,经初步分析对我矿安全生产工作影响不大的一般舆情,可在 24 小时(最迟 48 小时)内交办或通报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反映,经初步分析对我矿安全生产工作影响较大的重大舆情,应在 2 小时内报告单位主管领导,同时交办各地各有关职能部门,并于 24 小时内(最迟 48 小时)跟踪查办结果。重大舆情交 办应以书面形式;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等形式交办,再补充书面交办单。重大舆情处置结束后,舆情管理员要跟踪各地各有关单位的书面结案报告。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
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矿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
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四)档案留存。对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责任部门回复函等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存。
四、加强舆情宣传疏导
舆情管理员按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信息公布制度,综合办主任应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宣传栏等宣传平台,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布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信息,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有效疏导和控制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舆情,避免发生村民堵矿等行为,维护我矿较好的安全有序生产。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矿综合办公室主任负责舆情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矿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矿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综合办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10.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篇十
税收舆情是“涉税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涉税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税务机关及其工作的方法、实效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涉税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税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内容有关于个别税务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国税机关法制建设、国税窗口服务态度、国税干部生活作风、国税机关队伍及作风建设等问题,其所依赖的媒介包括媒体和网络等能够传播信息的所有途径。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了舆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论坛、微博、贴吧、网站等各个方面。
网络舆情可以分为真的和假的两类,假的大抵是传播谣言。对于真的舆情应该,对于假的舆情应该,税收舆情监测现状。国税工作是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
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取得的好经验,存在的不足。
税收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一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关系税收工作的稳定和谐开展,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国税机关的工作现状和实质,能够自觉关心和支持国税机关工作;二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促进国税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三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树立良好国税形象,税收舆情管理的方法。
(一)是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利用电台,12366网站,办税服务大厅等平台及时发布涉税公开信息;
(二)是确立专职舆情管理人员,定期关注涉税舆情信息。尤其是要关注贴吧、微博、论坛上面的涉税信息;明确建立六个机制,强化税收舆情管理,切实做好税收舆情的监测、应对和引导工作。一
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有关媒体,纳税人权益保障中心、纳税人之家等有关组织以及市局局长接待日、纳税人来信来访、12366网站等方式反映出的舆情信息,研究舆情变化趋势,及时监测,有效防控。二是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监测到或收到涉及本部门和由本部门引发的舆情信息后,及时组织人员召开舆情研判例会,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建立舆情应对机制。针对各类舆情信息,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进行应对,切实解决问题,有效化解危机,不断提高舆论处置和引导能力。四是建立信息报送机制。重点坚持重大、紧急信息报告制度,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影响范围较大的敏感事件发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报告;要持续坚持税收舆情信息月报送制度,基层单位按月收集报送纳税人关注的热点、各类媒体关注的涉税舆情、各单位税收工作动态以及涉税舆情研判等方面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内容。
五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把税收舆情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等现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舆情监测工作中,凡出现不监测、不按要求报送监测信息,或因瞒报、误报、漏报舆情信息的,在绩效考评中
予以扣分;对因以上原因造成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
六是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对内,加强舆情信息防控工作的沟通、汇报,及时交流工作中的好方式、好方法,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升舆情信息防控水平。对外,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与宣传、通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拓宽与各类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税收工作。
11.论网络舆情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十一
计算机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而且直接导致了人类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美国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互联网的崛起作为一件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事件,正在逐步转化为当今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一个网络社会已经崛起。[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率在迅速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1.8%,其中30岁以上网民占41.0%。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信息传播中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拓展了民意快速传达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随之诞生,并逐渐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学界对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领域,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机制等相关内容。综合来看,对网络舆情某一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对网络舆情的整体关注相对不足。本文拟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从整体上对网络舆情及其控制加以探究。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在这里,中介性社会事项既包括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等,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变化的事件、人物等。作为以网络为传播载体而产生的社会舆情,其特征与网络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1.疾速性
受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疾速性特征。当现实中发生某一社会事件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现实中的问题移植到网络上,事件会立即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时网络就像一个信息的发酵场,经过网民的连锁互动,网民个体的意见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汇集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2.无序性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格局,受网络传播匿名性、开放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无序性特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媒体是世界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体制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4]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都有其固定的渠道并受到相应的监督,中国传统媒体的声音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呈现出“舆论一律”的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网络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平台,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种信息传播格局下,信息掌控权不再由国家独占,网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信息监督日趋弱化,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过滤;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导致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于是,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得以借机传播,由此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无序性。
3.放大性
网络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以及网络信息汇集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社会事件的放大性特征。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信息呈现出数字化特征,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实体介质限制,网络可以瞬时汇集海量的信息,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网民不断地选择、强化而得以再呈现,这就构建了一个事件的全景图。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专题论坛、BBS、博客、新闻组、电子公告牌等各种信息汇集手段,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设置相关主题,组织网民展开广泛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汇集。正是这种全景式的事件解读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无形中对社会事件起到了发酵作用,使网络舆情在传播中呈现出放大性特征。
4.隐匿性
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发布终端缺乏控制,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匿名化和去责任化。这一方面使部分网民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和见解,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的民意;另一方面也使网民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能力日趋弱化,部分网民情绪的发泄失去了理性,从而导致社会传染效应,造成舆情风波,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但同时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广大网民发泄情绪的场所,甚至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的舞台。网络舆情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参半,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日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助推社会事件的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结构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事件的解决。自从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以来,广大网民对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网站热切关注,并就各种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各大门户网站也就相关社会事件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以汇集民意。可以说,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和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网络舆情的力量得以凸显。例如网上对浙江“吴英案”的议论就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法律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平的期盼。
(2)促进政府部门作风的改善。从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阶段,使得信息掌控权被重新分配,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主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霸权,打破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由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政府部门的作风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在轰动一时的温州“7·23”动车追尾事件中,从事故发生到紧急救援及善后处理都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积极关注,强烈的网络舆论声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该事故的救援和善后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声音一直在挑战着政府部门的传统作风和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对于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善的作用。
(3)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网络舆情反映了民众的社会态度,是政府汇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领导干部的博客、政府与民众的在线互动成为新的政治景观。可以说,网络舆情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毒奶粉”到“地沟油”再到“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经过网络讨论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网络舆情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舆情发展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而且要看到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1)网络舆情的疾速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据以往的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5]在此过程中,政府主流声音与民间非主流声音进行着相互较量。政府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及时介入和积极回应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而政府的沉默则为非主流声音的介入创造了机会。网络舆情传播的疾速性和匿名性导致舆情传播主体的去责任化,情绪的宣泄往往盖过了理性的判断,再加之网络舆情传播的放大性特征,很容易出现私人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而一旦网络行为延伸到现实社会,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湖北石首“6·17事件”经由网络助推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舆情的无序性容易传播社会谣言。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匿名性使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但受社会转型期结构性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缺乏必要的理性和责任心。网络舆情的无序性传播造成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的较为准确地揭露事实真相;有的断章取义,有所偏颇;有的掺杂个人情绪,故意混淆视听,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具有新的倾向性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由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与核泄漏事故引发的中国的抢盐风波就是源于“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混淆了大众视听,易引起社会恐慌,激发民众的不良情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3)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容易干扰政府工作。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6]当这一群体意见形成之后,无论对错,都会成为群体极力维护的观点。由于受网络舆情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舆情不一定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群体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往往会对公权力过度施加影响,一些错误的舆情对政府决策产生压力,进而严重干扰政府的工作。比如强大的网络舆论会干扰司法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网络的隐匿性使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从而导致网络有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发表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以对抗政府的工具。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建立网站和机构,操纵网民制造并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焦点事件和敏感事件进行恶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夸大国内社会矛盾,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严重威胁我国政治安全。
三、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新型社会风险不断涌现,部分民众的负面社会心态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应对社会风险,解决社会问题,弥合社会分歧,从而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而网络舆情作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公民行使社会参与权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有之义。
1.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将网络管理与现实管理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
所谓整体管理就是要把网上和网下结合起来,即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网络舆情并不仅仅是网络行为,它是现实行为在网络上的反映,且会反馈于现实行为。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是集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必须把它纳入到现实管理中来,做到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把网络管理和现实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构中,实行统一的法律法规,而不能够将网络和现实割裂开来实行条块分割管理。也就是说,现实的立法、执法机构同样有权对网络行为实施管理,而现实的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对网络行为的约束。针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同一性的特点,要不断完善现实的立法和执法,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整体管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针对网络行为单独地立法和执法。
2.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就是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实行实时监控管理。网络舆情的形成,本质上是许多网民面对同一社会焦点事件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集体行为。基于网络舆情形成的特点与形成过程,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舆情发展的每一步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收集真正的社情民意并予以正确引导,避免虚假舆情的爆发。
3.善用社会管理主体,注意对网络舆情的开放管理
所谓开放管理就是要重视民众的智慧,让全民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效性。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民众的绝大多数是有觉悟的,素质是好的,他们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只有广大的民众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主动地加强自我管理和全民管理,才能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号召网民争做有责任心的、理性的网民;另一方面要拓宽网民参与管理的途径,设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遇到虚假信息或反动言论时,要通过相应的途径如举报电话等及时向政府反馈,让政府及早做出回应。
4.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管理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网络舆情主体的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式管理。社工介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尝试。社工可以依托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特有的专业技能,对个别特殊网民进行疏导和引导,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借以影响更多的网民,从而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网络舆情无论是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还是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机制和特征,对当前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当要社会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郑永强.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EB/OL].(2009-02-26)[2011-03-05].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zxwz/t20090213_20552.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5)[2010-08-11].http://www.cnnic.net.cn/wploadfiles/pdf/2010/7/15/100708.pdf.
[3] 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9):139.
[4] 胡泳.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EB/OL].(2009-04-11)[2011-02-10].http://huyong.blog.sohu.com/114149458.html.
[5]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3.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06-08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10-05
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验材料06-26
网络舆情报告07-08
网络舆情资料07-09
网络舆情方案07-16
网络舆情半年总结06-28
网络舆情传播特点06-28
微信网络舆情07-14
政府网络舆情问卷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