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共11篇)(共11篇)
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篇一
课题:§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序号: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上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基础上学习,主要介绍人耳的构造,声音可以通过耳朵骨骼等传递。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通过耳朵听到是已经熟悉的如何传递在自然课也已经学过,但对骨骼传声却不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耳朵和骨骼传播。
2、过程与方法
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及听到声音的过程,能简单描述声音的传播途径,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贝多芬的事迹,建立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放弃和修整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经过观察物体的发声及听到声音的过程,能简单描述声音的传播途径,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初步认识声音可以通过耳朵和骨骼传播。教学方法:透镜式教学法
教学器材:投影设备、收音机、音叉、钢尺、人耳构造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
2、在钢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 会听到几声?说明什么?
二、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340米/秒。小明对着大山喊了一声后过一会儿听到了,上述是一种什么现象?
那么对于上述声音小明是如何听到的? 板书课题:§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人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获知声音的呢?
1、学生讨论人获得声音的途径并讲解。
2、教师讲解并出示人耳挂图: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得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二)骨传导
除了通过耳朵听到声音以外,人有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声音的可能性呢?
1、实验验证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思考: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有什么不同?
上述实验说明: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声。科学家把这种传声方式叫做骨传导。
也就是说,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不管哪一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听到声音的。这需要其他途径将声音传给听觉神经。
2、学生阅读课本17页的阅读材料
据说贝多芬当年耳聋后,就是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创作。
(三)双耳效应
学生阅读18页材料回答:什么是立体声?
三、本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查阅资料后解释助听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将同步训练的练习完成
3、收音机上设有stereo-mono开关,既然有stereo为何还要设计mono?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五、板书设计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振动——耳朵——骨膜振动——听小骨等组织——听神经——大脑
2、骨传导:
3、立体声:
六、课后记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篇二
随着它的到来,柳树的种子伴着它的气息飞扬,桃花伴着它的气息芳香,人们伴着它的气息欢笑。随着它的到来,风把河水吹皱了,小燕子也唱起了欢快的歌。它轻柔地吹过我的面颊,像母亲的双手抚摩着我,缕缕的风轻轻地吟唱,好像一首动听的春天交响曲,在我的耳边不停地歌唱。在风中,我听到了它的声音。
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小燕子在雨中叽叽喳喳地叫着,小鱼在找着回家的路,蝴蝶在香喷喷的花朵中避雨。我在雨中听到了它的声音。
鸟儿们迎着黎明开口歌唱,大自然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仿佛开了一个鸟儿们的演唱会。在鸟儿们的歌声里,我听到了它的声音。
在这个花红柳绿的季节,到处弥漫着美妙的声音。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三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那么对声音的接受和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在学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基础上,共同学习传递完整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状况。在这个实验中纸屏上吊的塑料泡沫小球起凸起纸屏振动的作用。学生懂得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整过运程作用。
二、在教学耳的构造时,重点从听觉产生的过程到人耳的基本构造。通过实物模型耳的展示,让学生形象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特别指出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相同。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耳朵。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性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耳的构造每个部件具的特定功能。如: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三、对噪音知识的传授分别是:什么是噪音?(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生活中有哪些噪音?(建筑工地的杂音、火车的汽笛、机器的轰鸣等)身处嘈杂环境我们要怎样对待呢?(戴好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音区。)
反思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这是第三单元声音的第6课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前概念: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不断引起其他物体的振动,声音就被传播出去了。这一课继续循着声音的轨迹,探秘简单的空气振动是如何转变为人们理解的意思的。这与耳朵的作用分布开,要知道耳朵起着什么作用,就要先了解耳朵有些什么结构,一个物体的功能往往是与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自行车轮胎是圆的所以能够滚动,如果是方的就不行。
在认识耳朵结构时,提前将耳朵各部分剪开,请学生上台拼一拼,对于耳廓和耳朵,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后面的就不清楚了,然后自学书本耳朵结构图,再请学生上台拼一拼,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拼对了。这样反复的认识希望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大多是无法用实验>证明的,所以只能引导加提示学生根据结构特点来推测。
鼓膜的模拟实验书本用了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或米或盐)基本不动,在4班上课时无意间发现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
反思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 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 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 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 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我对本节 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 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 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 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
,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 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反思四: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篇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 武学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 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篇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篇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后反思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课后反思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篇四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耳朵的构造。
2、鼓膜的振动。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条橡皮筋、一个音叉、一些小米粒。
2.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1、课前播放音乐。
2、课前谈话:我们今天的课堂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对,这么多老师和领导不但关心大家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想不想把最最棒的你展现给大家?(想!)好,老师期待着你们的表现!上课!
3、师:课前老师播放了段音乐,好听吗?还想不想再听?(想)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优美的音乐?(想)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1、谈话: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耳朵的构造。师:师露出自己的耳朵,指着自己的耳廓。它是什么?(是耳廓,是耳朵的一部分)是不是只要有它就能听到声音?(生:不能)是的,仅仅有耳廓还不能听到声音,还得依靠耳朵里的一些“零件”才能听到。
师:那耳朵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呢?谁愿意把你的耳朵借给老师,让大家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愿意)那我可得把你的脑袋剖开,大家才能看到里面的构造啊!你愿意吗?(不愿意)没关系,有高科技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现在老师考察一下咱们的课前预习情况,谁上来看图片说说耳朵里都有些什么?(生答,老师随机板书: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再巩固,播放幻灯片,学生齐说。
根据它的功能与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板书:外耳 中耳 内耳)
2、(出示耳朵构造模型)老师希望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耳的结构示意图,你也来当个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耳朵里面的构造。(及时给予指导,并给学生鼓励。)
3、好,现在我们已经对耳朵的构造有了基本的了解,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想)好!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播放视频《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鼓膜振动的实验
1、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鼓膜的振动,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想我也借不到鼓膜来做实验了,但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研究。
2、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住,尽量的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有弹性的膜,就像这样,再把小米粒撒在上面,让学生先小声背一遍古诗,再大声背一遍古诗,仔细观察气球皮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声音大时,鼓膜振动明显,声音小时,鼓膜振动不明显。)
5、师问:其实我们的鼓膜就像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像一下,当声波传到鼓膜的时候,它就会怎样?(生:它就会像气球皮一样振动起来)
7、小结:
说的真好,不错,当声波传达到耳朵里时,会引起鼓膜的振动,于是――――(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了。
四、耳廓的作用
1、师过渡:鼓膜是这么的重要,那咱们要注意把它保护好。那大家根据我们这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和你以前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我们今后该如何保护鼓膜?(不能用坚硬的东西掏耳朵,以免戳破鼓膜;要远离躁声,碰到巨大声响时,我们要捂住耳朵或张大嘴巴。)大家是不是有点累了呢,那么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一段音乐。我来教大家一种听法,很有趣的,想不想试一试呢?(生:想)先把手放在耳廓后面,手掌朝前。听一会儿,再把手放下听一听,重复几次。听完后你们就知道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了。
2.现在你觉得耳廓有什么作用?
手掌合拢放在耳后时就相当于我们的耳廓变大了,收集到的声波就更多了。
3、有首儿歌《谁的耳朵长》,你们知道谁的耳朵长?(兔子)对,有好些动物的耳朵不但长而且还会向四周转动,那样它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波,为逃生做好准备,也是为了生存。
(多媒体播放音乐)
4、问:是不是很有趣?那现在你们该告诉我耳廓有什么作用了吗?(生:收集声音)
刚才我们听到的钢琴曲是贝多芬在身患耳疾时创作出来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想不想知道贝多芬在几乎没有听觉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创作的?贝多芬在28岁时就失聪了,他弹琴时嘴里咬着长棍子的一端,另一端抵住钢琴的键盘,这样进行创作,这种声音的传播方式叫骨传导。
5、老师这有个音叉,音叉是什么仪器?(发声仪器)老师这上面有数字,那数字又代表什么?(音叉每秒中振动的次数)老师敲击音叉后,用牙齿咬住,亲身感受骨传导。学生也亲自体验骨传导。
6、有一只耳朵就能听到声音,那为什么人和动物们都有两只耳朵?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围成一圈,让体验者站在中间,用布蒙住双眼和一只耳朵,然后一个同学拍手,让体验的同学确定声源方向,抓住拍手的同学。再用两只耳朵来做这个游戏,亲身感受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容易确定声源的位置)
五、激励总结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了解了耳朵的构造,我知道了该怎样保护鼓膜),那这节课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回去,可以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和邻居的小朋友听,你也来当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巩固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2、自然界就是那么神奇,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会有新奇的发现,这就是科学精神!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声音的接收和感知问题。通过认识耳朵的结构,以及对耳朵听声音过程的假设和验证,来学习耳朵听声音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对耳朵的危害,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解释。
2、能够利用模拟研究做出假设并验证。
3、探究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关注科学,并从中体验乐趣。
4、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5、能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耳廓的作用、主动探究鼓膜、6、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认识耳廓的作用、主动探究鼓膜、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有关耳朵的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备一大张纸和透明胶带、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一听,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我们是凭借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
生:耳朵。
师: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出示相关课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引出耳朵的功能,以问题的形式唤起对耳朵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互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
师:为了理解我们感知声音的原理,需要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吧!
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节奏。
师: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屏上的小球在不断地跳动。
师:是什么使小球振动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生:是鼓声使小球振动。
师:就像石子投在水中形成的水波可以一圈一圈地向远处传播的波纹一样,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百度水波图片
出示声波的图片
【设计意图】声波比较抽象,而水波学生比较熟悉,通过百度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在类比中了解声波。
师:水波和声波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交流: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师:当敲鼓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纸屏时,就会引起纸屏跟着振动,并且引起贴在纸屏上的小球也跟着振动。
活动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师:我们知道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播,那么,我们又是怎样通过耳朵感知声音的呢?那我们需要从耳朵的构造说起。
师:请同桌互相摸一摸,看一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形状,注意礼貌。生相互观察。
生汇报交流:耳朵软软的,有耳垂,里面有一条弯弯的洞。师: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学耳朵的构造。
出示课件幻灯片4,根据图示说出耳朵的结构名称,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声波引发的振动。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在实验中推想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板书)
(5)进一步了解耳朵听声音的原理。继续出示听觉形成过程的课件,声音的传递路径,验证学生猜想。
活动
三、了解人耳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出示了解人耳各部分的作用的课件,让学生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8)师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出示的百度图片自主学习耳朵结构,再以检查的方式出示百度课件,让学生说出耳朵各部分名称,为猜想验证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做好铺垫。
活动四: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猜想实验。
师: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将纸筒的大端靠近耳廓后,会感觉声音明显增大,反之减小。
4.思考交流。
师: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生:听力进一步增强。
5.师生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同时还有保护耳朵内部构造的作用。耳朵真神奇,我们可要好好保护它啊!
【设计意图】通过对耳廓模拟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激发保护耳朵的意识。
• 活动五:探究鼓膜作用: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鼓膜具有产生振动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验证。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交流设计方案:
(1)将桌上准备的细纸屑放少量在“鼓膜模型”的气球皮上。(2)再用手鼓在“鼓膜”——气球皮的上方制造声音。(3)观察“鼓膜”——气球皮上的纸屑有什么变化 4.分组实验: 温馨提示:
•(1)、当手鼓与“鼓膜”------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时,用不同的力
• 使手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与什么不同?
•(2)、当手鼓与“鼓膜”------气球皮用力保持不变时,在距离远近不同地方敲击手鼓,仔细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又有什么不同?
•(3)、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认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
班级 组别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 观察“鼓膜”的作用 实验器材 气球皮,橡筋,纸屑,拉罐筒,手鼓 实验过程 先将少量纸屑放在“鼓膜”——气球皮上。
再用手鼓在“鼓膜”——气球皮的上方制造声音。
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及以上纸屑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手鼓发出声音,鼓膜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汇报:
生1.鼓膜______振动的作用。
生2.发声强,鼓膜振动强。生3.距离近,鼓膜振动强 发声弱,鼓膜振动弱。距离远,鼓膜振动弱。
6.小结:鼓膜很深,而且有弹性,即使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
鼓膜时,就会引起鼓膜振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他们的思维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说说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今天的科学让你有哪些收获?你在哪些方面表现比较棒? 3.鼓膜是耳朵十分重要的器官。我们应该怎样呵护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所经历的活动再回顾,总结经验,提高认知水平,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延伸学习将课堂上的探究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延伸到课后探究。
(三)科学素养训练
训练1.观看春晚千手观音舞蹈:了解节目“千手观音”中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她们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学生百度搜索:训练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学生百度搜索:【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等手段解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究乐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过渡。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传播方式。首先以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再以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声波。
活动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学生以多种方式认识耳的构造,用模拟实验及课件展示、猜想、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耳朵感知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思维。
活动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采用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
活动四:引导学生认识噪声,了解减少噪声的方法。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声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解释问题,学以致用。
6.《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 篇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7.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设计 篇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
[师]这里有一个声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哪位同学?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传导性耳聋。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下颌骨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声音。[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耳效应。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完成活动二的内容。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科学世界中介绍了一些知识,具体详细的知识,就要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阅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自我检测内容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课后查资料了解“双声道”与“多声道”是如何实现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五、板书设计
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骨传导
8.《9 怎样听到声音》教案2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2、了解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纸屏、塑料泡沫小球、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新课讲解: 实验:
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一、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听小骨→耳蜗→大脑”。
3、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9.《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设计 篇九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4的“STS”及“把声音录下来”。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25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10.《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篇十
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学习重点
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学习难点
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学习器材
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学习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引入
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知道名称和操作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破题
1、教师: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究。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醒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方向?能在?传播形式?)
(三)选题
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可以吗?
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
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4、学生小组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
(五)交流汇报、经验共享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汇报时每个小组要有主讲学生,要依据本组的实验计划,汇报全面。开展置疑和答疑。全体学生形成共识。)
(对于学习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汇报,讲清这个问题。)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篇十一
我选择了四甲班,上的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自身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发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达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局部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局部。
从整个过程来看,思路是清晰的,并且复习导入也很好,复习前面的知识,自然引出今天探究的课题,本堂课器材的准备是充沛的,也为这堂课注入了一点生机,简单明了的板书非常到位,只是遗憾的是还有一点点没有板书完。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4,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教室的距离不够远,假如采取一些图片直观告诉同学怎么做,引导同学在课外比较空旷的地方做这个实验,效果应该会明显些,同时让科学课堂从课内也走向了课外,还可以节省一点点时间。今天我选择上课的地点是教室里面,所以实验巡视的时候有点困难,从这边走到那边的时候,不方便,现在主要是因为实验室还不完善,桌子少了,很多同学在一起会控制不住,实验室还没有电脑,有时候还是有点不方便,不过,我觉得应该更早地锻炼他们在实验室的纪律,所以以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同学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资料,让同学自身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假如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推荐阅读: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6-20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9-22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10-07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11-07
我们该怎样06-11
今天我们怎样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07-21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怎样学好我们的党课08-19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07-10
我们应怎样说课08-17
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听课、评课》有感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