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共15篇)(共15篇)
1.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一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渐趋快,这在带给中国新的发展契机的但同时也带了更多新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广大农民工安心工作,同时也能培养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只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首先,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而这由于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存在显著的矛盾,再加上户籍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利益都有联系,流动人员子女的数学问题存在着极大的障碍。其次,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方面的体制仍旧不健全。城市人口密集,教育方面的投入致使教育资源有限,各地方首先会保障本地区人员的受教育需求,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设置入学考试,借读费等门槛。再次,由大多数本地老师以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女存在严重的歧视倾向,即使能够偶条件进入公办学校读书,孩子心中也大都不是很高兴,教育发生了严重的不公平。最后,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在各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对孩子的学习及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制约。这些方面的问题决定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出在两难的尴尬局面,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无法的到真正实施。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实现中国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石宣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有如下方面的建议。
1.树立教育平等的意识,正确认识教育问题。中国是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大家都享受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农民农子女的歧视态度,把他们和本地学生同等对待,让他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强的意识,消除他们心中的抵制情绪。让他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教育。
2.切实加强政府的管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合理安排教育布局。
由于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大,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调研活动,时刻跟踪农民工子女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目前所存在的困难,即使制定科学、合理制订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其次,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尽可能挖掘潜力,适当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对公办学校进行补贴,增加其师资容量,时期有能力接纳更多的学生。
3.树立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农民工子弟小学予以补充的相对结构,提高公办学校的接纳容量。在每年的入学及到来之前,进行相对的调查和预计,按照就进原则和个学校的接纳程度,对个公办学校制定相应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名额,规定各学校在自身有接纳水平的条件下不得拒收和歧视弄明公子女。让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学生一起报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保障教育过程的平等。尽可能多的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4.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整改,规范其办学行为,保证义务教育高质量的进行。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忙碌和工作地点限制,以及聚集程度高等特征,在不方便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地区应该适当的保留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将其便如管制范围内,定期进行视察和监管,在规范办学、社会治安、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样要求。乡镇政府在加强学校,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能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适当的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总之,各地政府及群众都应树立教育公平意识,把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工作,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二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2011年,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1400多万随迁子女,58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年龄是在14周岁以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孩子的问题关乎于未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关乎农村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虽受到社会的日益关注,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并深入思考和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二代已经在城市立足生根。但他们没有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第一,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在异地接受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能否及时就近读书。长期以来受户籍限制,城市公办中小学仍常常以户口或招生名额有限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规定“两为主”政策,即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的政府为主,但无法落实。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甚至由未获准的民办学校在承担。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来承担流动农民工子女的上学的成本,所以不愿意接收流动农民工子女,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这些孩子要么随祖父母留在老家农村上学;要么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少数孩子借读城市公办学校。
第二,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环境恶劣。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环境、师资等条件普遍较差,大多数地处城郊,设施简陋,师资无保证,难以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即使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也主要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城郊的乡镇学校。只有少数孩子通过缴纳高额借读费,借读城市公办学校,但在参与学校活动、“三好学生”评比中,往往遭受歧视性待遇。
同时,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家庭,绝大多数生活较为艰难,居住条件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加上农民工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且,农民工子女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他们的正常学习缺乏稳定性,拉大了与其他孩子的教育差距,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第三,农民工留守子女面临的教育危机更大。尽管目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但许多地区的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中的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进一步恶化了农村教育的基本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使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的留守子女面临更大的教育危机。
1.2 农民工子女难以健康成长
第一,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影响农民工子女心理、性格的健康发展。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使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产生了被歧视的自卑心理。
农民工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废品收购商贩、看门人、保安、送水人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局促和封闭。
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导致他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极其自卑。他们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内心十分敏感,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
第二,农民工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依存缺失,容易误入歧途。由于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依存缺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存在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变得孤僻,内向、自卑;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性格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致使有的子女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加上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又由于缺乏有效监护,使得留守子女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实施侵害的对象。这是造成他们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第三,隔代抚养的纵容与溺爱,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良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留守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由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而且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的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孩子与祖辈之间也不易沟通,这使得老年人更不易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留守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2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措施
国家对改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改革户籍制度,平等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清理和修订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相关法规,理顺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监督体制等。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以下具体措施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2.1 借鉴外国经验,改革户籍制约和教育管理体制设限
在法国,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无论户籍是否在法国,都能享受到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法国人的观念是:这些外来人口只有经过教育才能让他们融入法国社会。如果不让他们受教育,以后国家就很难管。这是一种非常现实而有远见的观念。我们也必须树立这一理念,从国家利益,从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前途和切身利益考虑问题。
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凭“就学凭证”,选择任何学校读书,也可以到外地学校上学。学校则将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学校,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我国各地也应该制定出义务教育的拨款标准,学生不在当地就读,可将经费带到流入地的学校,这样就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平等。
2.2 转变观念,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破除教育不公现象,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破除城乡障碍,切实把进城务工人员当做“新市民”看待。
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要积极创设条件,不断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保护学校的积极性,各地都按照当地学生的经费标准,不分学生来源,不论接受农民工子女多少,等量足额地拨付办公经费,并按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核发教师工资,保证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同时,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要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还要尽可能让农民工子女也有机会接受体育锻炼、接受艺术熏陶,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和平等的发展机会。
2.3 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要强化管理、积极引导,促进其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在规范办学、社会治安、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样要求,以缩小与公办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对公办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一视同仁,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方针,向各公办学校下达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计划任务,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不得拒收,不得歧视。各地公办学校要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三统一”政策,即民工子弟与本地学生统一时间报名登记,统一编班,统一参加考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到教育上的同等待遇,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等。
2.4 大力发展公益学校,多渠道解决
从2008年开始实行全部免费教育,过去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有的是偷偷的收赞助费、借读费,自从公立学校全部实行免费教育以后,钱就不太好收,很多公立学校就抬高了门槛。对农民工子女入私立学校来说也有些问题。投资高的收费很高,有一些家庭承担不起,有一些学校叫做“四低学校”,低投资、低收费、教师低薪酬、教育低质量,有的甚至是非法办学。
现在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一部分是公立学校,一部分是私人创办的打工子女学校。公立学校不可能为农民工的孩子进城读书敞开大门。
农民工的家庭、农民工的子女即使进入城市,仍然没有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在经济上还不足以能够支付教育的费用。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公益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学俊,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11) .
[2]民生周刊, 2011.3.11.
3.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农民工子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52-01
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在出现农民工这一过度性群体的同时,他们的子女也加入了“民工潮”这一行列,且“流动人口家庭化”也成为这时期的产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进步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下面从自己工作实践中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现实不够协调,造成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就学问题上定位不明、责任不清”,即户籍制度是关键。由于这个原因,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公办学校时,都有一道很高的门槛——借读费。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其子女的教育经费往往失去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由他们自己独立支付,而这笔费用对于他们而言往往不堪承受,很多农民工子女都辍学在家。
3、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经济贫困
农民进城后,有的工作较稳定,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而且比较流行“流动人口家庭化”,有时就为生计奔波,怎么能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呢?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三是文化素质低下。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教育孩子应有的条件,这就会很容易导致子女由于学习受到极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结局。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 、 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 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 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 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 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 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 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农民工使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还可以通 过适当的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 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教育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 、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出生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 惠受教育者的行为。上面提到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 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 与流入地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 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世界人权公约》、《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等 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所以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同时政 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
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篇四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江浙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现在农民工的性质。在古代,农业属绝对的第一产业。当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工业还没出现。即使到了清代有所萌芽,由于其规模很小,也不可能有“农民工”的产生。所以随着后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部分闲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就形成了早期的“农民工”。随之“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并无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并没有像现在的教育体制一样划分地域,而且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所以问题并不突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历了10多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5.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问卷 篇五
您认识的人中是否存在农民工子女?是()否()
您是否关注过农民工子女?是()否()
1、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了解来源于?(可多选)
A.报纸B.电视C.网络D.朋友E.学校F.相关教育部门
2、当提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比起同龄人,由于经济,父母等原因,受到的教育较差
B.和同龄人没有区别
C.由于受到社会重视,比同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D.不知道
3、您认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状况如何?
A.基本都能完成B.半数可以完成C.情况不乐观D.不了解
4、您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去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和本地孩子一起去公立学校?
A.农民工子弟学校B.公立学校C都可以,无所谓
5、您对农民工子女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的看法是?
A.支持B.不支持,但理解C.不合理,反对D无所谓,都一样
6、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赞助费,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他们进入公立学校,您认为这样做
合理吗?
A.合理B.不合理C.无所谓D.不知道
7、假如你是农民工子女,是否有来自一下方面的困难?(可多选)
A.父母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经常奔波劳碌,没有时间照顾自己
B.学校未能重视你的心理教育
C.由于身份,经常受到同学歧视
D.由于父母是农民工而觉得没有面子
E.学习成绩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使人窒息
F.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过程比较长
8、你认为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经济,地位,父母的艰难处境,经常受到城市孩子的种种不解
B.父母经常为了生计,流动频繁,不稳定的环境
C.智力及学习基础与城市孩子的差异造成压力
D.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E.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学校为了升学效率,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多
F.农民工多处于城市边缘,边缘城市学校接受能力有限
H.义务教育体制不完善,不合理的城乡户籍制度,教学资源缺乏
I.面对父母收入低而入学费用高的困扰
9、无论你是哪里人,你希望能从下列哪方面来解决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多
选)
A.政府完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管理体制
B.政府扶持,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
C.注意教育公平,减少地方性保护主义,减少歧视
6.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六
亲爱的学生朋友:
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为分析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并研究相应对策,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中凡涉及到个人想法和意见的,均没有对错之分,您只需按您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如实填写。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2012年 7月
填写说明:
1、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中不作其他说明的都是单项选择题,请选择最符合您的实际情况或意愿的答案。
2、多向选择请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填写。
3、未提供答案的空格处,请直接填写您的实际情况。
问卷部分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段:A、10岁以下B、10—12岁 C、12—15岁D、15岁以上
3、您的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籍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在这上学多久了?()
A、一年B、两年C、三年D、多于三年
6、您认为哪门课最难学:()
A、英语B、语文C、数学D、其他__
7、您感到学习有困难吗:()
A、很困难B、有点难C、不难D、一点不难
8、您希望自己的学业能达到什么程度?()
A、小学毕业B、初中毕业C、高中毕业D、大学毕业
9、您们的学校基础设施怎样?()
A、比较齐全B、很简陋C、凑合10、您觉得学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C、不知道
11、您的父母关心您的学习吗?()
A、非常关心B、从不关心C、有时关心
12、您放学后在家里能学习吗?()
A、能B、不能
13、上海的学校与家乡的学校比,您更喜欢哪个学校:()
A、上海B、家乡C、都不喜欢D、一样喜欢
14、上海学校的老师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您认为哪里的老师教得好:()
A、上海B、家乡C、一样好D、都不好
15、您喜欢跟哪些地方的同学一起玩:()
A、老家来的同学B、其它省份来的同学C、上海本地的同学D、都一样喜欢
16、喜欢与上海本地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若不喜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家庭月收入:()
A、1000 元以下B、1000~3000 元C、3000 元以上D、不知道
18、家庭兄弟姐妹个数:()
A、无B、1 个C、2 个D、2 个以上
19、父亲或母亲的最高学历:()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大专及以上
20、父母检查您的作业吗?()
A、经常检查B、偶尔检查C、从不检查
21、父母在节假日带您出去玩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22、您在家干家务吗:()
A、经常干B、偶尔干C、从不干
最常干的家务(可多选): A、洗碗B、做饭C、拖地D、洗衣服E、带弟妹 F、其他_________
23、上海与家乡比,您更喜欢哪个地方:()
A、上海B、家乡C、都不喜欢D、一样喜欢
24、喜欢在上海生活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5、毕业后最想去的地方:()
A、留在上海B、回老家C、其它城市
26、您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有什么感想?
7.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七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五)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而家庭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应改掉不讲卫生、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并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摘要: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不尽相同,且还会因时而变。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主要问题,成因剖析,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04:44-55+80.
[2]蔡玉萍,罗鸣.变与不变的鸿沟:中国农村至城市移民研究的理论与视角[J].学海,2015,02:82-90.
[3]刘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陈梅.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7.
[5]汪润泉.子女教育期望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国7个城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03:75-84.
8.浅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篇八
以上两幅图片是我从网上剪辑下来的,看着这两幅令人揪心的图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感责任重大。我一方面努力地多方面地对我班上那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也透过现象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也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而且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来的。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情绪不稳定,如毅力差、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了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的适应性有着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水平的做法
1.完善户籍、教育体制
不要让户籍问题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也不要让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绊脚石。这几年,国家已经设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里顺利入学,只是入学的手续要尽量简化,确保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能顺利实施。
2.各地各级政府发挥作用,做到权责分明
各地政府不要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推诿责任,拖泥带水,做到权责分明。
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加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师资投入,肯定这类学校的价值,增强社会的认可。
4.社会应多关心农民工的生活
尤其不能歧视与排斥农民工,甚至在必要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与扶持。这虽然在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上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但是关爱与互助能让农民工子女看到人间真情,这对他们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加大计划生育制度的宣传力度
让“一个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家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做到“少生优生”,还要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体教育水平。
6.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制订与完善保障农民工权利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努力关怀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些“空巢孩子”们也一定能够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成为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9.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九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土城学区四间房小学 赵炳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因此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因此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在我校的9个班中,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上看,“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做法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本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家长要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对他们倾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孤单。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要竭尽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10.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姓名:
班级:
院系: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二、实践调查内容。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就读的主要途径有四种。
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人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
二是进人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较高的收人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
三是进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的学校,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由于交纳费用比较低,打
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第四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可是费用较低,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综合以上所述,以上四类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主要途径,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现状真的很让人担忧。很多农民工子女仍然得不到正规、合理的基础教育,使得他们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受教育权利。四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在法国16岁以下的适龄儿童,无论国籍是否为法国,都能够享受跟当地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差别,不管这些儿童有没有合法的身份。法国人的观念是,对社会来讲,这些外来人口既然来了以后更有可能在这里,教育是最好的融入渠道,同时现在让他们受教育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失业,犯罪问题。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
最后,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三、实践体会。
这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农民工家庭的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但效率比较低,时间花费较久,有待改进。
11.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成为城市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随之而来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显突出,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2016年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學生人数1061人,农民工流动人口57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54.4%,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的学生有9人,实际困难的学生25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育不均衡,由于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比农村学校要高出很多。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比较忽视,学习成绩较差,即:学业失教;其次,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往往还会表现出与城市学生不同的特征。基本上会出现:调皮捣乱、似乎“野性难驯”,这些学生的性格发展也会呈现了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很少的部分孩子会表现积极,大部分孩子则性格相对内向,孤僻、忧郁,不善与人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过于积极、急于在新环境、新同学中得到认可,还是内向消极,都偏离了孩子的天真活泼的本性,他们内心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产生了自卑情绪。还有的学生还会有过度的攻击性和强烈的自卑感,这些极端的心理表现都是未成年人因心理不成熟表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对抗,即心理失恒。
最后,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下午放学后无人监管,在家长下班回家前一两个小时的“真空地带”成了一个“安全隐患”,即安全失保。所以,笔者以《农民工子女进城适应性与安全性教育的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在2016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立项研究。
二、解决问题初探:
1.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给与他们更多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来抚慰他们的心灵,与他们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展帮扶活动,精神上给予爱护,生活上给予关心,学校合理安排党员代理妈妈和学生结对子。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对生活、情感、心理、烦恼等方面都给以关注和疏导的“代理妈妈” 。立体沟通方式是联系农民工家庭的彩虹桥, 由于农民工家长工作的性质和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频度低。我们利用电话、短信、QQ、手心网等多种沟通途径并存的立体联系方式与农民工家庭进行沟通,与孩子和家长推心置腹、促膝长谈。通过沟通,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有了转变,孩子在交流中受到深度影响,增进理解。孩子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变得很融洽。学校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社团为走班式社团活动,记者团、文学社、网花社、书画社、环保社、计算机社、舞蹈社、编织社、足球社、篮球社、棋牌社等几十个社团涵盖了科技、艺术、人文、公益、体育五大领域。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从而达到了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2.整合社会资源,让外界“走进来”,让学生“走出去”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努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和谐发展,优化育人环境。我联合了长春市心语志愿者协会、区团委、宽平社区、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绿色动力环保志愿者协会、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博物院、欣彼岸心理辅导中心、红旗书店、宽平邮局、肯德基宽平店、沃尔玛超市前进店、省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社会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社区、区团委、吉林大学共同开展“感受吉大 快乐成长”主题体验活动农民工子女走进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一起,践行勤于学习、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引领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增强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3.发挥关工委成员自身优势,建构立体教育网络。
12.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二
一、困境:令人担忧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便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大问题。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确保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改善其入学条件等措施,但是仍然存在政策“走得慢”、“走得繁”、“走得难”等现象,从而产生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1. 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农民工从总体上说属于经济收入低下的群体,在繁华的大城市里他们成了受人歧视的一族。由于“裙带关系”导致他们的子女也受到歧视,进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在公立学校。长期以来,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时都收取很高的借读费、赞助费,这成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道路上的“拦路虎”。“城里孩子爱欺负人”,“城里孩子瞧不起我们”,这是与城里孩子同坐一个教室的农民工子女的切实感受。这些受人歧视的感受成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孤岛”。
教育部门近年来虽然三令五申要取消借读费、赞助费,但事实上不少学校还在变着法子收取。因此,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在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是城里的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条款、制度等,限制着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户籍制度、借读费,都是限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幌子,问题的真正本质还是教育不公平的存在所导致。
2. 尴尬中迷失方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两难”学习条件
父母与孩子之间毕竟是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有着骨肉亲情,不忍把孩子丢在农村,进城务工不得不随身携带孩子一同进城。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公办学校中,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因此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然而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国家的公立学校是无法比拟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科不配套,质量不高,不少校长和教师无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多数学校在房屋、消防、饮食、交通、防疫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低下。对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府应对这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加以规范,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3. 户籍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升学的“瓶颈”
据了解,吴某一家常年在天津打工,有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都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小学,最大的孩子可以升入初中了,但由于户籍问题无法升学,户籍成为其在城市升学的“瓶颈”,也成了吴某一家的大问题。并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更大的影响是心理上的创伤。由于之前没在家乡里的学校就读,于是就没有学籍,吴某不得不回家乡请客托关系办孩子的就学问题。
像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了多少孩子的健康成长,伤害了多少孩子的幼小心灵。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将中国人口分为两大类: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其子女在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享受不了同等的就学机会。
二、观望: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了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也应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教育公平是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它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服务、教育权利、就业机会等的获取、分配、占有、享用等方面具有公平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所讲的教育公平主要指为每个人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的公平,但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或者说,所谓结果的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育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它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变命运,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作为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把摆脱贫困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如果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他们可能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格格不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和社会的公平性密切相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如何重视,我们应该从教育公平的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认识。
首先,从微观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但问题往往是以小见大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看到问题的细节。城市里的教育目前可以说是没什么问题,他们自然就不以为然了。但对农民工而言,任何一个小的问题在他们面前都是大的问题。何况是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么大的问题,当然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些小到教科书不同,大到教育环境不同的问题将会影响农民工子女的一生。
其次,从宏观角度看,这些问题牵涉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所坚持的原则。农民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原则。而且,现在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保障教育公平是为处境不利人群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并能缩小社会阶层差距,有利于社会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三、建议: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展望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现在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的大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把农民工子女所存在的教育问题解决好。但是如何依据教育公平性原则促进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众人的关注。
1. 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划,促进城乡的教育公平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国家在配给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农村教育基本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方式,城市教育几乎由国家承担了所有的经费。二元分割的体制影响到有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要逐步突破划分农村和城市的思维定式,突破户籍制度的局限,深刻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仍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应视之为城市的教育任务并予以高度重视,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市教育规划,制订长远的解决之策。
2. 促进并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落实到位
各级与教育相关的部门要认真做好检查工作,察看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并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明晰地方的相关规定,废止与国家宏观政策相抵触或不一致的相关规定和做法。例如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上学扫清制度障碍,允许异地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升学。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要认真落实到位,让农民工子女真正体会到教育公平的所在。
3. 明确教育任务,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各级各类学校明确教育任务,不能把办学当成赢利的手段,而应从育人的特殊性出发,促进学生在认知、心理、身体等多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在素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减少歧视,一视同仁,加强融合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城市里的和农民工的孩子),让他们得到心理平衡。
4. 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重视孩子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终生。因此,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十分必要。农民工不仅文化程度比较低,而且对城市文明了解不够,对城市市民应该遵守的生活规范了解不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不够。这种低素质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之间差距和隔阂的产生提供了不利的“先天条件”。所以,农民工为了孩子的将来,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存能力,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35-38.
[2]朱永新.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3]周洪宇.怎样实现教育公平.光明日报[N].2005-7-27(5).
[4]顾明远.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政府远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8(2):7.
[5]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1):17-19.
13.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三
关于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民进四川省委 ?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现在城乡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农民子女不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03年底,四川省失地农民总人数为142.45万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这些失地农民的家庭没有稳定的子女教育经费的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民进四川省委开展了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我们采取了听取镇(街道)领导汇报,实地走访失地农民,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展开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由于这样,一些农民的家庭根本不能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
2、没有稳定收入和低收入的失地农民比例很大。2004年,对四川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有直接影响的失地无业农民总人数为29.93万人,接受访问的失地农民中有的人明确表示,生活费用都成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现在政府承担了书本费,子女就近读小学和初中的花费还基本能支撑,以后读高中的事想都不敢想,因为光住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到时候实在不行让孩子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3、失地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极为薄弱。除失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这一原因外,一是由于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后,大半人将子女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托亲友看管。有的到外地打工的人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失地农民子女家庭教育严重欠缺。二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极少有家庭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在接受调查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没有购买家用电脑的人。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困难。
4、失地农民安置住宅小区缺乏必要的校外教育设施。在接受调查的的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子女没有自费参加区内社会教育机构(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文化馆等)主办的特长班培训的,一是承担不了高额的费用,二是其小区内或附近没有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
5、失地农民子女就读重点学校的比例极小。在义务教育的阶段,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就近上学,而这些乡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能满足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民进四川省委建议:
(一)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任何政府行政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关于失地农民学龄子女(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数据统计,而且村社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就学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对在本校就读的失地农民子女整体情况同样掌握不全面。失地农民子女是农民子女中最容易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失学、辍学的。要保证失地农民子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档案。
1、有关乡镇(街道办)、村社应该建立本地失地农民子女学龄情况档案。档案可分为本地就学,异地就学两种。对失地农民子女分为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作好登记。每年一次,动态掌握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适龄儿童有无未能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有无辍学的,进入高中、大学有无读不起书的。对这方面的情况,区上应该有专门的部门来收集、统管,以便及时对失地农民的子女提供助学帮助。
2、有关学校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档案。凡有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都应该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读的专项档案,各级教育局应该将这方面的情况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所辖区域内失地农民子女就读情况,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子女能完成学业。
(二)重视进一步改善以招收农民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为此建议,从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着眼,创办乡镇中小学的品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都市双流县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该县的中和中学、华阳中学,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便已经创办成了在全省都有一定影响的乡镇中学的品牌。
(三)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多渠道提供在节假日时间参加由学校或社会教育机构(如青少年宫、区文化馆等)主办的书法、美术、音乐等特长班的培训的机会。建议:
1、由各市、区政府牵头,各学校推荐,在各市、区青少年宫、文化馆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主办一期低价培训班,个人只交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相关学校以及青少年宫和文化馆各出一点;
2、由教育局牵头,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暑假专门为失地农民子女免费主办一期电脑培训班、游泳训练班等,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
3、由各学校负责,在城关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之间开展定期的手拉手活动,让失地农民子女能得到城关学校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一些帮助。
4、各校要建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档案。失地农民外出打工,留下孩子让爷爷、奶奶等照顾。这部分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在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盲区,尤其需要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
(四)建立失地农民子女就学保证金制度。
在调查中得知,有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经费是得不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家庭中,有的经济收入较低,有的经济收入不稳定,这使他们不能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建议:将失地农民的子女纳入“两免一补”范围,区上根据各校接受失地农民子女的数量,从财政上直接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如书本费全由政府买单一样,不能由乡镇中小学来承担对困难学生的这些减免和补助费用。
14.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篇十四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他们会拒收那些学习需要成本很高的学生。在要求公办学校实现“一视同仁”的政策目标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价主体的管理部门,以及站在“利益另一方”的专家和媒体,即不能陷于管理主义,也不能陷入理想主义[4]。而应该在利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来促进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真正意义上的接纳[5]。
2.鼓励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城市还没有做好安置农民工家庭的准备,还不具备让所有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接受“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的能力,公办中小学校的全面接收还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坐等所有的措施都到位,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来填补农民工子女上学需求的增长。由于政府建设新的学校在财力上有一定的困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办学校的容量又有限,而且公办学校要优先解决当地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因此流动子女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公办教育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仅靠公办学校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问题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但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安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隐患。例如民盟成都市委提出建议:降低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鼓励大机构、大资金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实施严格的民办学校财务安全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措施,防止在办学硬件、课程开设、教师聘用等方面的“偷工减料”等。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为以弱势群体为教育对象的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增加对这一类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将这些学校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之中,减少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是各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实行“私校公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在法律上赋予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上要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同时政府应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和教师取得相应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应当放宽办学条件和审批程序,若学校符合标准,则承认其合法性;对于不合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则要坚决取缔;二是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有一定要求,办学者应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教师应具有中师或以上的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要通过科学的办学成本核算,建立适度的学杂费收取标准,杜绝办学单位或个人利用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失衡以牟取暴利;四是对达到标准的学校,要在教学设备设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学籍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一对一”、“手拉手”帮扶,鼓励各类公办学校在图书、设备、仪器、师资等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帮助,以促进这类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6][7]。
三、城乡结合1.建立寄宿学校
城市的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城市,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吸引农民工子女回乡读书可以缓解压力。其中建立寄宿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提供寄宿,是一个使农民工子女返乡接受教育的好办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其寄宿条件,这和在城市建立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投资相比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只有真正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农村可以获得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并且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建立宿舍,使得农民工不再为孩子在家读书无人看管而担忧,这样才可以吸引农民工子女选择回乡读书。
2.建立“教育联合体”
城市、农村的学校结对子,对口扶持,这种做法在不少的地区和学校早已采用。但这种“对子”关系不稳固、不长久,交流也是单向的,关键是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如果以“教育联合体”的方式结对子出现,做到在“联合体”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法共享,教育成果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把两个学校看作是一个学校的两个部分。这样对薄弱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提高是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使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校可以双向交流,互相安排各科教师和管理者到对方学校工作。实施师资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批薄弱学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8]。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解决问题需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与强迫教育、免费教育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中央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以减轻地方政府和公民个人的负担。目前,我国财政已具备了此能力[9]。
2.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各项教育制度
2006 年6 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标志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和指导的政府行为。
3.实施电子学籍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
农民工子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加之未成年人无需办理外来人员的暂住登记,致使难以准确掌握需要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的数据。因此,无论是教育经费由中央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同时,流动性强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是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动态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10]。
4.引进政府采购制度
流入地政府提供资金,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与承办单位签定合同,由政府提供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建成后,由学校向政府提供办学计划和财政预算,政府按照当地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对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作为政府采购的承办方,学校有权自主使用资金,有权招聘和解雇教师,并负担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义务。除了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有权设置针对社会需要的其他课程,并有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自由。家长和学生有挑选学校的自由;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必须对承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以三年或者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承办单位没能履行合同,政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单方面变更权、控制权、监督权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同时,因政府采购所引起的争议按照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进行处理,当事人对财政部门作出的投诉处理或者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五、发挥社会公众力量
1.建立健全的社会捐赠机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很多有爱心的先富者,应该鼓励他们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捐赠机制,使得社会捐赠的资金得到良好的利用,起到最大的效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牵涉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因此,除了政府尽职尽责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以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多方共同来帮助这一弱势群体[11]。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科学认识和改造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以及公办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教育的能力依然非常有限,因此,在坚持落实“两为主”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应坚决取缔那些质量严重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打工子弟学校,加大对扶持学校的硬件、软件以及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得这类学校能按照教育标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并纳入当地政府监督管理的范围,以补充和扩展城市公办学校的容量[12]。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来办学,使“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双轮”驱动。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在土地使用、师资力量配置、税收减免、行政许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支持其有序发展和壮大,使其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减轻公办学校压力。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取消或减免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和“择校费”;一视同仁地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困难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相关文章
* ·邢元敏出席“用爱送你进学堂”助学活动?(2010-8-23)
* ·重视失意群体的社会管理?(2010-8-23)
* ·“五个一工程奖”话剧?(2010-8-23)
* ·40名寒门学子喜领助学款 可以实现大学梦„?(2010-8-23)
* ·11名医学博士送医高墙内?(2010-8-23)
* ·救女心切 小江莹父亲想捐赠骨髓?(2010-8-23)
* ·市总工会爱心助学暖金秋?(2010-8-23)
* ·爱心常在烛光长明--邀山区教师来京公益活„?(2010-8-23)
*
*
*
*
* 阿
15.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十五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入学难, 还包括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努力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 保障其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 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截至202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188.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2008年12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73645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1%。
(二)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元-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三)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同学笑话。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更懂事、更坚强、更爱劳动。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自卑。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传统体制与政策决定的身份、收入与待遇不平等的进一步延伸。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与市场经济日益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国各地方学校在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时仍基本上实行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归口入学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只对户籍在本地的适龄少年儿童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其户籍不在本地, 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担强制性义务和责任。而流出地政府虽然承担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法定义务, 但鞭长莫及, 也难以解决从本地流出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二) 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适应, 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在城市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财政负责,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当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财政支持。
(三) 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
首先,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无法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这种制度的不适应性所引发的。其次,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时, 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例如, 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 把农民工的贡献排除在外, 造成了对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但对人均教育水准或者是人口受教育的质量时却把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农民工子女是很不公平的。
(四) 落后的农民工观念
农民工中的一部分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认为孩子即使读书, 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赚钱, 为结婚成家做准备。
四、走出制度贫困的基本对策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否则将会影响到数目巨大的民工子女的素质, 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 增加教育经费, 支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流出地财政中扣除教育经费, 同时, 流入地政府也应该负担起自身责任。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 保障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 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 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 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 大力支持其发展, 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 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
(二) 改革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改革户籍制度,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改革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与居住地相符合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许多民工及其家庭已经在城市中常年居住, 应赋予他们市民的身份, 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
(三) 规范学校收费
对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 必须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保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 减免有关费用,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据报道:2004年春季开学伊始, 武汉市政府宣布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 免收借读费。此举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 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提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一方面, 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当中许多人性格比较内向, 缺乏自信,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心, 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 树立自信。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民工子女能够融入到新的群体当中,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规律, 实施因材施教, 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规律。对农民工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五) 给农民工基本的保障, 才能保证他们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条件
1、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
进城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有些城市对农民工就业设置障碍, 并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工种由城市人从事, 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民进城务工保护条例。同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保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镇, 消除阻碍他们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的因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外来人口保障机制, 积极推行外来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督促企业落实外来务工人中工伤待遇规定, 要特别研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及其他劳动保护。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 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受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欢迎的必要的工伤、大病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依法送子女入学, 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字, 希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为此必须继续完善相应政策并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 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5-06-07.
[2]、于涣茹.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学术, 2007 (3) .
[3]、杜越, 汪利兵, 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民书, 张万波, 周茂生, 田虹.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
【20220707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10-26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0-26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08-26
浅析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及解决之道09-05
士官队伍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08-30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