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2024-10-0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9篇)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篇一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这本书是老牌的育儿书,读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讲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讲的是一样的。所以这两本书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观点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医生,但他在书中没有从生晦的心理语词来讲述。表达方式很浅显,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为是国外书籍,又是本沟通的书,所以书中语言的`表达很西方化,作为中国的家长,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谎言。“如果我们希望孩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作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高兴的真话。”

二岁半的儿子有时也会说一些可能认为是谎言的话,他会对我说:我不喜欢妈妈。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妈妈,你想和妈妈一起睡。还亲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开心。

有时他会假装做些假动作,我会问他:宝宝在干嘛?他说:把瓜子给妈妈。我问他:你要吃吗?他说:要。我也假装给他吃瓜子。然后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谎言也不是大人所谓的谎言吧,他已经有想像力,只是想像与现实有时他还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当现实跟我们一起说。我觉得大人应该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义为这是在说谎。

当他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要用谩骂等方式来表达。他做错事,也会内疚,就像圈圈做了坏事他就哭。他做错了,他意识到错了,我和外公外婆只会对他说:不要紧。一句话,就不会让他那么紧张。如果用打骂方式来处理,他将来就会用所谓的谎言来掩饰。而圈圈做错事,当我们问他这是谁做的,他会说:宝宝做的。那做的对吗?他会说:不对。仅此就够了。过多的说教,就如作者所说,不一定有效果。

这就是沟通,沟通需要效果。如果没有效果,说明这次沟通的方式是失败的。

2.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篇二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曾经追问过自己,到底怎么做,我们的爱才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台阶而不是束缚与羁绊呢?在孩子成长的时光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时刻刻与孩子们面对现实和人生,处理大大小小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所作所为。该如何行动才算是真正爱了孩子呢?很多时候,我们生怕自己没有尽到力量,又怕自己用错了力量!

爱孩子,首先就要在不停地追问中树立健康科学的孩子观,给孩子营造顺其天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读完著名作家池莉的新作《来吧孩子》后的收获。

女儿的诞生改变了池莉的生活,成了她生命中的永恒之美。但她没有停留在孩子出生即为父母的状态,因为她深深地知道,做父母需要学习,否则孩子的一生有可能被糊涂的父母随意驾驭着。同天下父母一样,池莉希望自己的女儿健康、平安、快乐、幸福,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善于体贴他人和富于合作精神的人,一个具有理想并善于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人。

一切都从人本性出发和开始,作者没有刻意去教孩子什么读写算或者英语单词,而是在生活中创建了三条基本做法:一是让孩子尽情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二是跟从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天性,让他在最喜欢最开放的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三是采用古老的做法,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正像作者所说,这一切都是首先来自于孩子天然的兴趣。都是首先会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快乐是所有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是啊,只有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才会让孩子的学习状态良好。请快乐带领孩子到学习深处,这是作者找到的最人性的学习原则。为了满足女儿和伙伴相处交往的需要。一次次放下正在创作的小说,和女儿一起享受买菜、做菜的乐趣:当别的家长一心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时。作者的女儿却在厨房里跟妈妈学炒菜,边炒菜边进行母女诗歌接龙,让锅碗瓢盆曲里时时充盈着文化和艺术,母女一起在墙壁后创造的神秘园地,开辟女儿的成长史记;在地球仪上模拟旅行,游走世界的山河大漠,感受人类的文化。

来吧孩子!面对热泪滚滚的社会教育潮流,作者没有随波逐流,不理睬任何兴趣班和特长班,坚持为孩子营造快乐,坚决捍卫孩子的快乐生活,给女儿营造局部的晴天。敢于让孩子“放羊”,让她从捉迷藏、丢手绢、抓石子、叠纸鹤,逐渐玩到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拍皮球,再玩到溜旱冰、骑成人自行车、打羽毛球等,或者,干脆就是没有名堂地追跑疯玩。每個阶段都有应该的故事和乐趣,我们不能打着为了孩子将来的虚无缥缈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获得应有的幸福。

有一种学习在生活中。生活本身就像书籍,同样开卷有益,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每天都是崭新的,仅凭课堂与课本,生活何以崭新?如果一个孩子受教于丰富的知识,对她接受课本专业知识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对一个孩子来说只是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他往往会因为心智的单一幼稚造成理解上的极大局限,或者难以消化,或者呆板,或者反感抵触,或者仅仅成为一个考试的机器。因而,作者和女儿一起去旅行,读自己喜欢的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拍摄和描绘自己喜欢的风景和画面,探讨自己有兴趣的各种问题。因为,生活就是日常内容的所有一切,是所有时间体现出来的知识和感悟。

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篇三

谢哲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4.《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篇四

作为一个母亲 我想我是和中国很多母亲一样用中国一贯的教育方式,且一直用,直到我看到作家吉诺特的作品的时候,我好像被什么刷新了一样,他有着深刻的举例,有着实践的证明,我想分享一些„„

作家在开始的1-4 章里 写到孩子和父母之间有无休止的战争,我很赞同这个论点。因为我家就是这样。我和儿子之间经常有争吵甚至动手,我想很多家长都会感同身受。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要干嘛,我也曾经偷偷地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还让老师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我有时候还会和老师交流和探讨,他只是一阵会有好的效果,过会儿很快就会还原了。我有时候也没有考虑孩子心里的想法,当然我很多的时候都知道,他在想什么吃的玩的啊或者耍什么花样的呀,然后我会给他一些条件来兑现此类的要求。

文中讲到,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看似不正常的思维。我们的思维都有些逻辑性的,而孩子他们不具备或不完善,他们的思维是跳跃性的,所以大人和孩子的沟通会有些难度。

我喜欢文中的“爱,尊重,才智,技巧”,我知道孩子很多时候会和我斗智斗勇,有时候会被骗。每一个父母心都是一样地为孩子好,但文中大量的举例让我惊醒,我们爱孩子应该懂得“爱,尊重,才智,技巧”。

我还喜欢文中5--8 章(威廉姆斯夫人)亲力亲为的事实举例。智慧和现实给了一些爱犯错误的人,一个没有惩罚的教育,我喜欢他的方法和鼓舞。《一个人会摔倒趴下,但依然可以再站起来》在这里我也明白了一个小点,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孩子,你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都会有摔倒的时候,但不要在意每一个的细节,给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共同前进的信心。我也很关注一个人的干净卫生,文中也有提到。我这个人可能会有人说是洁癖,不好,但我也没有办法,看到脏的会不舒服,所以我不喜欢儿子不爱干净,不讲卫生的,因而经常为这件事不高兴,我会发牢骚,而且发很久的那种。但我从文中的美国的教育方式——小孩应该有自己的天性,与同学一起嬉戏运动联络感情,我觉得我应该变通和调节,让他有更好的自由发挥自己的天性。

到了文章的尾声,文中谈到两性话题,我个人而言,中国的孩子还是比较保守的,我喜欢保守一点。我还想说的是另外一点:大人很可能不是直接就是间接地像文中所说的会去限制他们的向往和不注重他们的情感,我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都会说我是从你们这个 年龄过来的你在想什么无非和我那时差不多,我的方法和你爷爷奶奶一样的,必须服从。我很喜欢书中的直接和清晰的大丰市实验小学六(6)班家长单兰芳

思路来告诉世界上一些人:“你们的教育观点有问题,需要提进。”“要用理智和耐心去和孩子相处。”

我看了吉诺特的《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我想我可能不会完全像先生说的去做,但我想我的思维和方式方法、情感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不会观念陈旧,墨守成规,也不会太开放(西方那样教育:你啊,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是有所保留)。

5.《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篇五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拍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为什么不断有教师虐童案曝光,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因方法与沟通欠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其实,很多的教师最初都一样,带着最美好的愿望进入了教师这个职业,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和美好的愿景,各个雄心勃勃,都期待为自己和他人能共同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着,奋进着……而面对现实,为什么会演变的如此可怕,会有部分的老师 “发挥了前者的力量”—— 让一个孩子痛苦、成为了折磨孩子的工具……

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在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今天,面对众多的压力,面对教育的快速提升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严重不足;我们要想改变现状,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大家快速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来推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实现教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这就需要有效地方法和技巧来支持。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建立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6.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篇六

寒假准备了几本教育书籍拜读,有名家史作,活动方案,每本都是精华使人受益。可是我一不小心就违了常理越了纲,有益于我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考试的书没好好看偏偏一头扎进了海姆.G.吉诺特写的一本儿童沟通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被翻译成31种股票语言,畅销全球500多万册,彻底改变无数父母和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响当当的名衔之下是一种尊重、理解、和平而又确实有效的沟通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要和孩子们沟通,一个好的有效的沟通技巧也是我的立命之本。读着这本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分析案例中沟通的成败并思考自己平时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话语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确实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解决教育工作中种种难题。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之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沟通技巧可以让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作为一线老师经常会在教育工作中随时遇到那些让人烦恼的小事,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对孩子愤愤不平的情绪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冷处理,或者说教和批评的方式强制他不要发火。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孩子也没有因此改变反而和老师产生距离和怨恨,有效的沟通应该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先说出理解的话然后提出建议或意见。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同时我也想到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就激动的围上来七 嘴八舌的说:“老师,小A打数学老师了!小A打数学老师了!”我一惊,发现小A正坐在座位上气呼呼的瞪着我但是小身板却在发抖,孩子们齐刷刷的看着我,等着我如何处置这个“大逆不道”的恶贼。这个孩子平时很内向也不爱表现,很少会和同学打闹更别说打老师了。这个学期数学代课老师刚来接班可能还不了解这个孩子这其中应该有所误会。于是我不懂声色的`拉着小A跟他说,别怕来跟老师说说怎么了。来到办公室之后他依然是气呼呼的像个刺猬一样,什么也不说,但明显很害怕。不管我怎么抚慰他,引导他,他依然把我当成敌对面绝口不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面临这样的“大事”或者也害怕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吧?金口难开我也难断案,明显小A有做错了我又不想武断的把他批评了事,只想知道其中缘由。突然想起曾经有一教育战线的同胞是用吃来解决某些武力事件的。于是硬是给这只小刺猬嘴里塞了块怡口莲,咱不生气了,先来一块消消气,消消气。甜滋滋的糖在嘴里融化,鼻孔里的气也顺势弱了下去,竖起来的刺似乎也弱了伪装的强势下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受伤。断断续续中知道他没铅笔,因为内向没去同学那里借笔,于是扣了一节课的笔,一节数学作业课下来一个字都没写。然后当数学老师发现后批评他的时候情绪激动点他就控制不住了。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不写,但却不会解释。听他阐述的过程中我先以理解感同身受的语气体谅他:没笔真糟糕,这节课你一定很不爽!是啊,老师相信你肯定不会故意不写的。等他宣泄完情绪后再指正他的错误,学习用品要课前准备好,遇到困难以后可以求助同学或者告诉老师。但是生气打老师的事情你自己觉得好不好?让他自己认识错误并甘心情愿的去和数学老师道歉。我告诉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并不是责备的意思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担当。孩子们也对小A的表现表示理解和接纳。之前冒着火气大刺猬经过沟通疏导之后变成了温顺可爱的小绵羊。

7.《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 篇七

寒假里 ,我抽出书架上久搁在那里的一本书来阅读,海姆#9642;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大家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教师提供了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读完此书,颇有感触。

吉诺特说:“老师和蔼的态度胜过一切争论与指责。”翻阅书本,一个个翔实生动、幽默风趣的案例传递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喜欢、尊重和支持。我也相信,一个始终微笑着的老师,必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虽然我才在教育岗位上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真的已经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很神圣而重大的,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毁了一个学生。

就在前几天,我收到一条家长的短信,说要谢谢我。她的孩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总是一个人,默默无闻。一天在课上做作业,我经过他的时候发现他的字写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随口说了句:“小邢的字写得真好看那!”没想到当时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带给了他那么多的力量,后来回想起来,也是那天以后,我的课上能看见他举起的小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越来越自信,要不是她妈妈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有时,我也为自己说出的一些话而感到后悔,教师往往以爱的.名义轻易践踏着学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你这样子,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我吗?”“不考上好的大学,将来你怎么能立足社会啊!”“我这么辛辛苦苦没日没夜地教你们,还不是为了你们?”这些话说出来我们是发泄了,但却会让他们陷入厌烦与自责中。吉诺特说:“尊重孩子,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我们也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说得轻松做起来很难,老师也只是凡夫俗子,我们又何尝想让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气呢?面对一些永远不知悔改的学生,也似乎只有挥起紧握的拳头了。吉诺特说:“以暴育错,永远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会明智的话语交流,在话语之中洋溢出自己的爱与关怀,在对话之中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师者的这份真诚,让他们健康成长。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来教导,爱只能用爱来教导,热忱必须用热忱来培养。

8.《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读后感 篇八

读书笔记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

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而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

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书中分几个章节讲述了父母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在不同问题上的应对方法。所涉及的问题几乎囊括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可能发生的全部状况。这是此书令我震惊的原因之二。在书中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那时的我就是遇到了诸如父母听不懂我的话、该不该说谎、时常没来由地焦虑、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等等问题,是如此的渴望在父母那里找到答案。在书里我也依稀看到了我的父母当时的影子,现在看来,有的时候他们做出的是正确的解答,而有的问题上,他们正是犯了书中描述的典型的错误。怪不得当时我是那么的不服气,怪不得直到现在我对有些事还看不明白……

这本书对人的心理的把握是如此的切中要害,它所举的事例又是如此的真实可闻。这其中既包括孩子的心理,也包括父母的想法。书中所描述的孩子的“古怪”念头、真实愿望和独特感受我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天知道我当年为什么会那么想,但实际上我就是那么做的!而长大成人之后,许多儿时的迷惑不解和莫名想法得到了合理或者看似合理的解释,渐渐地抛开了这些自以为幼稚的念头,直至想当然的试图把自己作为大人的逻辑强加在孩

子的“可笑”行为上,完全忘了自己当年也曾经为同样的事情苦苦思索,为同样的问题闷闷不乐。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偏要那么想。沟通造成障碍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年幼,关键在于父母不得其法。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9.《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篇九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用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让我收获颇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谐真诚的交流,言语和感受要相符。书中写道,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赞扬的危险这一章告诉我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才是有益的。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夸奖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称赞的时候要做到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哪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交流时做得还不错。

上一篇:家中趣事作文300字下一篇:2015-2016大田小学教代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