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谈心得(精选10篇)
1.十八谈心得 篇一
新十八谈心得体会
Dear Deer
8月15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新十八谈”之和谐篇《和谐发展谱新篇》,并配以何平感言《惠风和畅》的评论文章,解读和阐述了政法机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我校掀起了深入学习讨论的热潮。我与全体党员干部一起,以学习促进步、以进步促工作、以工作谋发展,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努力创新工作格局。
“形势决定任务,任务源于形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在司法行政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的情形下,更应坚持“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政为民”的政策方针。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要求的:“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具体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始终坚持“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办学宗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抓好教书育人工作,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书记在新郑视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同时肯定了郑州在参加全国政法系统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市政法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幸,但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保持思想清醒,增强忧患意识
《和谐篇》中也提到过:“福祉在于稳,兴盛在于和,力量在于心,发展在于搏。”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是党的要求,也是政法战线的天职。长期以来,因为社会观念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校在生源、出路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积累和沉淀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在应对越来越多的新状况、破解新难题的道路上,我校面临着很多严峻的考验。但是作为党员干部,我必须经得住考验,时时警惕危险——任务越重、压力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拓创新、注重分析研究,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坚持求实求效的作风,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二、找准角色定位,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校长我必须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来解决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学校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满意为根本标准,维护他们的利益、解决他们的问题、保障和改善他们生活,维护校内外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会带领全校的广大党员
干部积极行动起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部门协调配合、分级负责,构建更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同时我要发挥好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科室工作的核心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坚持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实际
通过对和谐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我的工作思路,对我个人及全校上下更加深入的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把学习《和谐篇》作为转变思想作风、提高能力水平、全面促进工作的重大契机,全面推动学校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进一步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2.学习新十八谈心得体会 篇二
雷晓天
按照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开展学习《河南日报》头版刊登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廉政篇”《清风浩然正气根》及何平的评论文章《清正廉洁》活动的指示精神,组织全所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自己有如下体会。
“新十八谈·廉政篇” 《清风浩然正气根》阐述了清正廉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清正廉洁实乃党的执政之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反腐倡廉,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阐述腐败的危害和治理腐败的方针。腐败是噬咬根本的蛀虫,是侵害肌体的病毒,危害着党和国家;治理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方针。预防腐败,良医治未病,其一要构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其二要构建透明规范的权力制约防线;其三要建立管用有效的监督保障防线。切实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构建各级党政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防线;健全信访举报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并引导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构建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社会监督防线;其四构建遏制腐败的党纪国法防线。文章阐述了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加强惩防腐败的体系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深化改革、保护创新;必须统筹推进,项目带动;必须落实责任,力求实效。
警种长鸣人心正,清风浩荡事业兴。清正廉洁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最基本的要求,是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人民群众呼唤清正廉洁的干部,呼唤公道正派的干部,呼唤敢于负责的干部,呼唤干事创业的干部。我们在工作中,要密切同农民朋友、农村干部的关系,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坚持“三严”的工作作风,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3.“十八谈”演讲稿 篇三
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出台使河南通信业鼓舞奋进,曾几何时,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条文中能有通信业的一席之地,那大繁至简的七点意见终使河南通信业扬眉吐气。“新十八谈”信息篇由书记亲自点题,行业呕心力作,文采飞扬,立意高远,更使通信业有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气,是河南通信业历史地位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提升。
《信息篇》站位高、立意深,既深入浅出又哲理深邃,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是一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美文力作,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我们通信监管人,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细细想来,她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教导我们做为信息化的主力军,如何解放思想,如何破解信息化发展的难题。那就是长宜放眼量风物,方式一转气象新。解决这些矛盾和难题,必须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为挺立信息化浪潮滚滚时代的通信监管人,引导运营企业破解四重四轻难题,助力“三化”协调发展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社会责任对立统一,“数字
鸿沟”不断拉大,不见兔子不撒鹰,企业怎会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信息孤岛”闭关自守,资源竞争你死我活,企业独家资源怎会拱手相送;“虚拟社会”亟须规范,蚂蚱再小也是肉,企业怎会自绝财路。企业可以“避重就轻”,通信监管人不能熟视无睹,我们必须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推进共建共享,引导他们加快信息下乡,引导他们注重网络信息安全,引导他们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引导企业从被动遵从到主动自律也许是漫长的,但想想河南通信监管事业十年的茁壮成长,及雾都伦敦用百年时间引导人们不能随地吐痰的决心和耐心,我们怎能不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监管之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信达天下,智动中原”。
打铁还需自身硬。信息篇的灵魂是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立足于学、立足于转、立足于做、立足于实,大胆解放思想,着力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通信服务水平,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所谓“三日不读书,言语也无味”,作为监管人,须学习到位写“软件”,打破旧思维,掀起“头脑风暴”,认真领会《指导意见》和《信息篇》精神实质,学好、学透、学扎实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领导方式转变储识备能。须谋划到位做“编程”,信息建
设,规划先行,引领行业调整转型,步步为营,发展方式转变水到渠成。须运作到位优“系统”,互联互通系统,共建共享共融,服务重点项目,推动重点工程,信息河南推进润物无声。须务实到位惠民生。垃圾短信日日渐少,安全保障日日俱增,资费套餐清理规范,服务质量时时提升,通信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惠民无止境,和谐中原一片呼声。
信息浪潮滚滚前行,让我们满怀热情拥抱信息化社会
4.新十八谈读后感 篇四
李海陆
《新十八谈〃质量篇》“立省大计质为本”是我省质量工作的宣言书,是质量工作的冲锋号,是质量工作的指路灯,读后让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促人向上。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正处在首善之局建设宏伟事业中的郑州质监人要勇立时代潮头,以质量工作为核心,奋勇当先,谱写首善之局建设的新篇章。
作为一名身处在伟大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质量工作者,我深感质量工作使命光荣,质量工作责任重大,质量工作意义深远。“质量兴衰,匹夫有责”。质量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兴亡,社会的发展,群众的冷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毫不懈怠、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我们的质量工作中去。
做好质量工作,首先要敬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兴,则民族兴。一句句话语昭示着质量工作沉甸甸的分量。这份沉甸甸的事业要求我们要用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质量无小事,我们的岗位连着国计,连着民生,连着柴米油盐,连着衣食住行。孔子曰“执事敬”,朱熹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岗位意味着责任,我们平凡的工作连系不平凡的事业,质量不折,我们的敬业精神就不能打折。爱岗敬业是 我们做好质量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时刻把责任放在肩上,使命放在心上,工作落实在行动上,严防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学习上敷衍了事,思想上放松警惕,生活上追求享乐,时刻自警、自省、自励,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坚守着你的岗位?”“立省大计,质量为本”似洪钟大吕,激昂而鼓舞人心;似惊涛骇浪,强劲而势不可挡,鼓舞着每一个质量工作者的激情,让我们更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我们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
做好质量工作,其次要精业。
“敬业不易,精业更难”。“立省大计质为本”对新时期的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标准不高,品牌不优,缺斤短两,诚信缺失,“瘦肉精”“地沟油”警示着我们质量工作任重而道远,它提醒我们不仅要有敬业的精神,更要有精业的本领。只有精通质量工作,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我们要成为质量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同志学,始终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深入学习质量专业知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在质量工作实践的大课堂中历练,努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本职岗位创造一流的业绩。精业,要勤于思考,时代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质量工作也不断面临 着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不断提高谋划工作、促进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精业,就要苦练基本功,使我们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能手,服务企业的专家精英,练就识别假冒伪劣的火眼金睛,成为打击制假售假的有力铁拳,无愧于“质量卫士”的神圣使命。精业,就要勇于创新。在监管方式上创新,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监管模式。在服务企业方面创新,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在检验技术上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检验的能力。
做好质量工作,更要奉献。
奉献,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作为一名党员质量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当前的质量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更需要我们无私奉献。因为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就是要永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在质量工作中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要用无私的奉献来回报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选择“奉献”,就是选择对岗位和责任的坚守;选择“奉献”,就是选择对质量工作的无限忠诚。奉献,就是要淡泊名利,不计个人的得失,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质量工作需 要的时候,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艰难都要随时挺身而出,“甘酒热血写春秋”,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
5.“十八谈”印象版许昌篇观后感 篇五
2012年5月23日晚,我在河南卫视看到了中原经济区的大型访谈节目,在节目我一睹了许昌市委领导与许昌市人民的风采,很受鼓舞,并且感触颇深。
许昌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里承载着一代代许昌人的热爱与梦想。以前只是发自内心地赞扬这片热土,看了“十八谈”映象版〃许昌篇后我们更有理由趾高气扬的讴歌我们的故乡。“这里有世上最贵的“一把泥”,最重的“一粒石子儿”,最精美的“一缕头发”,最繁茂的“一束花”和最知名的“一片叶”。这把泥,凭借神来之火,铸就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古绝唱;这粒石子儿,本微不足道,在这里却被凝练成世界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基地;这缕头发,轻舞飞扬,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发,走进五大洲四大洋的假发市场;这束花,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让这里独享“中国花木之都”的盛誉;这片叶,曾受到伟人的称赞,今天,这里的烟草工业更是蜚声海内。”——这就是我的故乡,许昌!
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在这里,农民浇地,只需用磁卡在地头的水泵专用控制柜前,轻轻一刷,顷刻间,甘霖遍洒良田;在这里,土地流转面积已经突破130.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1.2%;在这里,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已经近百处,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看了访谈后得知,鄢陵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园林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坪草毯四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整个种植面积占到河南省的37.7%、全国的5.5%,使许昌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和销售基地。位于长葛市的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行业的排头兵,人造金刚石年生产能力达15亿克拉,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该公司的主导产品“旋风”牌人造金刚石被评为2002“河南省名牌产品”,2004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把头发变成一个产业,许昌人的创造精神可见一斑。多年来,在许昌当地政府的培育、扶持和激励下,瑞贝卡由最初的小作坊迅速发展成为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制品专业公司,拥有世界上行业标准制定权以及定价权。河南省政府将我市命名为“河南省发制品出口基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由原来的发制品行业原材料集散地进一步发展成为发制品集散地,形成强大的发制品企业集群。现在,许昌市正在打造全球性的发制品产业基地。在瑞贝卡身上,集中体现了许昌市复合型企业的特性:既拥有核心技术,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在许昌,通过瑞贝卡的带动,仅发制品企业就已经发展到1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成为许昌一大特色产业。这里是“头上时装的王国”。每年,美国市场的21%、欧洲市场的20%、非洲市场的20%以上的假发,就在这里设计、生产,公司产品的90% 用来出口,占领了全球20%以上的市场。
6.十八谈心得 篇六
振兴之本
□ 何平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一事无成。讲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育首当其冲。
一说起教育,总会有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切,总会听到许多发自肺腑的感叹: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为什么老百姓“上学难”的烦恼反而增加了?
加快建设、大学更多了,为什么还有不少寒门子弟却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十年寒窗、学有所成了,为什么莘莘学子却屡遭失业的困窘?
为什么GDP连年增长,但教育经费却往往捉襟见肘?“再穷不能穷教育”还常常停留在口号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句“钱学森之问”仍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
……
困惑也好、纠结也罢,时时听之、每每思之,教育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永恒话题,始终与各级党委政府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披阅历史,放眼全球,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大国,崛起之路无不伴随教育昌明。
人才决定实力,科技引领发展,教育奠定未来。“豫仁”的文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数辉煌令人鼓舞,说曲折发人深思,析现状使人清醒,明思路让人坚定,展愿景催人奋进。心也拳拳,意也浓浓,情也切切,志也铮铮,读后顿生启示、警醒、教育、激励之感。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教育任重道远。下定决心一定把教育搞上去,下大力气一定让人才多起来,这是亿万河南人民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知识。知识是财富,是源泉。尊重知识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就能实现伟大复兴,走向更加辉煌。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尊重人才。人才是竞争的实力,是胜利的保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快走向先进。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育。昨天的教育已成为今天的生产力,今天的教育一定是明天的创造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经济、重视发展,就应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为了这份光荣与梦想,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教师。教师是神圣高尚的职业,是知识信息的载体。重视教师就是重视下一代、重视未来,就要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让感念师恩蔚然成风。
振兴之本在教育。教育快速发展之日,正是中原崛起之时!
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
□ 豫 仁
(一)基,是根,是本,是基石,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强基固本,根深叶茂。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国家强盛、区域竞争,教育是根本;开启智慧、健全人格,教育是基础。
(二)强国必强教。教育关系国计,关乎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兴豫先兴教。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靠人才,根基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先祖仓颉创文字,河图洛书定阴阳。庠序学校率先发轫,儒道法墨百花齐放,嵩阳书院声名远播,“程门立雪”传颂至今。开教化之先,承风雅之韵,润百代风流,尊师重教,源远流长。
东方风来满眼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教兴豫持续实施,优先发展深入人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改革创新风生水起,教育公平扎实推进,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从目不识丁到读书看报,数十载持续努力,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从集资办学到政府埋单,跨世纪的不懈追求,免费义务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职业教育遍地开花,从1949年的8所职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所;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身怀长技闯天下。
由“精英”到“大众”,从“独木桥”到“阳关道”,高校从1949年的2所到现在的107所,在校生从不足万人到今天的150万人,高等教育的阳光洒满中原大地,普照千家万户。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民办教育应运而生,蓬勃发展,8000多所民办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活力,成为新的增长极。
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改革开放初的不足5年提高到现在的8.9年。知识正悄然改变亿万人的命运,河南教育开启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征程。
(四)三尺讲台,粉墨耕耘;春蚕烛光,润物无声。教育的发展凝聚着万千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一代代教育人在风雨中守护,在信念中坚守,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五)成就,振奋人心;挑战,依然严峻;发展中的问题,仍很突出。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支撑,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劲,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来。”卢展工书记深入教育系统调研时的精辟论述引人深思。
(六)教育是基础,但这个基础还不牢。
穷省办大教育,河南用占全国4.5%的教育经费,分担了全国10.1%的教育人口,生均经费仍居全国后列,高中、高校负重前行。
教育改革动力不足,步履维艰,重外延轻内涵,重规模轻质量;办学体制活力不足,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投资体制不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较难。
教育管理体制不活,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形式乏新,权力下放不到位,管理重于服务。一些学校竞争意识不强,融入社会能力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仍是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教育是支撑,但支撑力还不强。
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结构和布局不能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教育体系和层次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还不够,有的教师为职称搞科研、为评奖出成果,评审之前闭门造车、评审过后束之高阁。
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历史上高水平大学曾与河南擦肩而过,时至今日,39所“985工程”大学,河南一片空白;上千国家重点学科,河南只有8个。让中原父老唏嘘不已,让莘莘学子感慨万千。
教育是民生,但老百姓还不尽满意。
城市发展快,学校建设慢,人口流量大,就学需求高。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城乡校际差距较大,一些地方择校热高烧不退,一些学校大班额不堪重负。
为了孩子入托入园,多少家长愁肠百结;为了“上好学”,多少家长辛苦奔波;同样寒窗十载,河南考生比其他省份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才能跨入名校大门。
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压力较大,名目繁多的课外补习,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让本该阳光灿烂的孩子失去多少童趣,少了多少欢乐!
……
直面现状,反躬自问,河南教育之难,难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难在观念滞后、体制不活、创新不足。一言以蔽之,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方式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七)中原崛起,时不我待;乘风破浪,正当其时。
当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精彩亮相,河南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也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作为人口大省、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大省和欠发达的大省,河南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尤为重要、尤为紧迫、尤为艰巨。”郭庚茂省长的一番话掷地有声,令人警醒。
(八)群峰耸于山体,大厦奠于基石。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支撑在教育,基础在教育。
(九)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教育是基础。教育乃人才培养根本途径,办好教育,亿万人就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竞争力,抓教育就是抓形象,抓教育就是抓未来。
(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是基础。建设创新型河南,教育任重道远;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高地,教育责无旁贷。
(十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破解民生难题,教育是基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提升素质、改变命运、实现就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十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夯实教育这个基础,全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着力谋划好“转变”、“改革”、“发展”三篇大文章。
(十三)夯实基础,要在“转变”上做文章。转变,教育系统是主体。主体有动力,转变才有活力。转出服务活力,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主动适应保障农业和粮食、保护生态和环境、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在融入中提供支撑,在融入中提升质量。
转出为民活力,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重在机会公平,重在过程公平,用制度保公平,用机制促公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揪心的“入园难”、“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
转出育人活力,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转出干事活力,主动发挥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务实精神。扎实干事,踏实做事,干中求实,做中求效。定一件对一件,对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正确的政绩造福于民。
谋转变,党委政府是关键。必须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上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宁肯“节衣缩食”,也要集中财力把教育搞上去。
谋转变,社会共识是前提。教育发展,人人有责,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
(十四)夯实基础,要在“改革”上做文章。
敢闯敢试,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消除政策性歧视,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只要有志办学就欢迎,只要投资办学就支持,只要办好学校就奖励,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
敢破敢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管”“办”分离,该管的一定管好,该放开的彻底放开,该下放的坚决下放。依法办学,扩大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敢作敢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教无类,鼓励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争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突出素质能力培养,不拘一格育人才。
(十五)夯实基础,要在“发展”上做文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发展谋划了新篇章。到2020年,河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纲要的宏伟目标已定,必须扬起发展的风帆,启动发展的马达,开创教育美好的明天。
学前教育求普及。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1%以上,有效缓解“入园难”。
义务教育促均衡。优化学校布局,均衡配臵教育资源;加快城镇学校建设,解决“大班额”问题;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解决“上好学”问题。
职业教育抓提升。强力推进职教攻坚,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产学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围绕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强职业教育生命力,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就业教育、致富教育。
高等教育上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在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支持计划中抢占先机,使我们更多学校、专业、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特色,办出水平,为河南学子提供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特殊教育有保障。关爱每一个残疾学生,使他们公平享受教育的阳光雨露。充实老学校,建设新学校,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继续教育成系统。统筹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方法,创办河南开放大学,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实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中原大地家家爱读书,处处有书声。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重视教师,就是重视人才,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必须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着力改善教师待遇,真诚关心关爱教师;大力弘扬“三平精神”,使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使教师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十六)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千秋大业,人才为本。教育兴旺之时,将是中原崛起之日;人才涌流之时,将是河南振兴之日。
7.十八谈心得 篇七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一文九论十八谈 三门峡篇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一文九论十八谈”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是点题,“何平九论”就是进一步破题,“十八谈”则是结合实践的深入解题。
十八谈· 三门峡篇 强基为上
何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成就一番伟业,就要脚踏实地,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
基层即基础;基础在基层。抓好基层、夯实基础,既很琐碎,又很繁重,但可以让人第一时间直面最实际的困难、最现实的问题,有为者都会投身其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基层是群众,基础是群众。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就是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带着诚意下基层,才会有新发现。群众有话愿意说,有忙乐意帮,我们就眼亮看得更准,心明落得更实。
带着问题下基层,才会有新改变。倾听社情民意,明辨是非曲直,化解矛盾问题,闯出工作的新路子。
带着感情下基层,才会有新体验。弄清民生难在哪儿,明白百姓盼些啥,形成“领导为群众办事儿,群众为领导鼓劲儿”的生动局面。
带着责任下基层,才会有新经验。为群众办事永不满足、永不停步,越办越想办、越办越会办。
强基为上,就是群众利益至上,在多送温暖中关爱群众,在排忧解难中满足群众,在贴近生活中引导群众,在积极作为中服务群众。群众气顺了,一顺百顺;群众高兴了,百业兴旺。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崤函”在《抓好基层 夯实基础》中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路越修越好,领导离基层反而远了;通信越来越发达,干部倾听群众心声反而少了。”扪心自问,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
抓好基层 夯实基础
□崤函
(一)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肩负“打开河南‘西大门’,实现‘启西’通畅”重任,三门峡扬帆竞发之势,恰似黄河之水激流澎湃。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样落实?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运作?打造靓丽的河南“西大门”,从哪儿抓起?
一系列重大课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求转变、谋发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而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
怎样才能把这最难的“两基”抓好、夯实?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四个基层”,道出了三门峡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点出了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三门峡发展的大文章,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是国家组织中最基本的细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要靠基层来落实。
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基层是尽职尽责,夯实基础是领导水平,如果离开“两基”,奢谈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四)回顾三门峡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基础密不可分;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缘于忽视了“两基”。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从经济发展看,虽然三门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量在全省比较靠前,但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仍不断显现,增加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
从城乡统筹看,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了,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条件差、农业“靠天吃饭”、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从保障民生看,虽然有钱尽着百姓花,新建了城市引水、中心医院、文体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但欠账仍然比较多,就业、就医、就学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从社会建设看,虽然三门峡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义马经验”、“渑池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但仅靠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已远远无法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从作风建设看,各级干部队伍作风基本是好的,涌现出了以白洁、包有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但作风不正、行为不廉、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重说轻做”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五)问题虽显现在下面,根子可追溯到领导。
有的对基层基础工作嘴巴上重视,脑子里轻视,做起来忽视。
有的私心作怪,认为基层基础工作干起来费劲,短时间难以出“政绩”、树“形象”,生怕影响个人升迁。
有的高高在上,好大喜功,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任务,还盲目搞“一票否决”、末位淘汰,基层苦不堪言。
有的养尊处优,时时把自己当个官,总是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热衷吃喝应酬,漠视基层需求。
结果是,路越修越好,领导离基层反而远了;通信越来越发达,干部倾听群众心声反而少了。
凡此种种,如果不切实改变,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难以解决。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六)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轮发展的大潮风起云涌。站位全局,三门峡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三个战略定位”。
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四个基层”首先在三门峡提出,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动力,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实一步,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七)目之所向,才能行动所及。
着眼基层,就要把对基层、对人民负责看得重一些,多琢磨群众需要什么,少揣摩领导喜欢什么。
基层群众盼的是发展、是富裕、是和谐、是幸福,要始终把目光放在富民强基上,大力发展富民经济,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殷实、快乐充实的生活。
基层干部盼的是理解、是关心、是信任、是支持,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急于求成,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不硬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能动不动拿“摘帽子”压人。
凡事按规律办、按实际办、按群众意愿办,有些事即使是为基层着想的好事,但基层群众一时不理解的话,也缓缓再看,更不强办。
(八)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依靠基层,就要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基层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基层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基层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基层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基层评判。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得进群众批评的话、反映问题的话,鼓励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甚至容许他们说“捅娄子”的话,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基层的事例最鲜活、最生动,基层的方法最实用、最简便,基层的经验最宝贵,也最有生命力。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依靠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破解难题,打开局面。
当前我们要依靠基层持续深化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要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来夯实基础。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九)基层是科学发展的主阵地、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着力基层,就要把工作的突破点、着力点、切入点都放到基层,坚持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基层,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在基层,着力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以果蔬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巩固发展能源、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发挥好群众工作优势,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提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儿上。
继续以“抓基层、打基础、争一流、当先锋”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十)基层有“无限的责任,有限的权力”。基层干部不容易,基层工作不好做。
服务基层要有真内容,继续深化“五个一”做法,即市、县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客商、一个示范村、一个困难户,尽心尽力帮扶基层发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基层要有真感情,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劲,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十一)不怕慢,就怕站。
抓基层、打基础,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为什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基层、打基础?主要是因为基层基础是“后台”,不是“前台”;是“潜绩”,不是“显绩”。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究竟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政绩”究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验得出“政绩”的真假和成色;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得出干部为民执政的情怀和分量。要从制度上由“官评官”向“官民结合评官”转变。通过建章立制,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更加廉洁的工作、更加勤勉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十二)“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把领导方式转变牢牢地做在基层、做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的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就会坚如磐石、砥柱中流。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8.学习十八心得体会 篇八
马鸿仁
通过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感触颇深胡总书记从12个方面谈了报告的主要内容。谈了我们社会的问题,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如何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用开拓的精神解决问题,深化改革,转变思想。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迈出厚重坚实的步伐!
作为党员的我们,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更是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只有在自己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克工作的难题;应该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完善本职工作,努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党员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9.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 篇九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5000年的历史上,我们不仅在经济、文化方面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在法制领域,亦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回首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时,我们不难在岁月的轨迹中发现,“法治衰落,必是国弱民穷,只有法治兴盛,才能国强民富,由此可见,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追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始终是中华儿女传承千年的主题,而坚持法治兴国也始终是无数仁人志士坚定不移的志向。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已经证明,法治是最好的社会治理形态。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只有真正实现法治,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平等享受应有的权利,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而只有坚持贯彻法治,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最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施工蓝图”,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树起了光明的法治航标,今后,法治之光必将照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在全球化的今天,尽管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法治的发展进程并不平衡。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法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也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一个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成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正是法律的神圣和法治的理想,成就了我们这个世界井然有序的生活。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律都已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最具权威的部分。
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新起点,它的召开,不仅令全世界瞩目,也预示着我国即将全面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它注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建设法治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梦奠定法治基石,不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就让我们万众一心,不论前面的道路有多么崎岖,只要我们秉持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途中的艰难险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0.新十八谈就业篇贯彻落实情况 篇十
——“新十八谈 就业篇”
《兴业人和惠民生》在上街区人社局引发热烈反响
12月22日,河南日报发表“新十八谈 就业篇”《兴业人和惠民生》。文章在上街区人社局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讲话,是一个很好的剖析。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就业形势,对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的“四难”之一:人往哪里去?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举一反三,给出了多项措施与解决办法,对人社系统有效解决就业难题,很有启发意义。
23日,我局召开中层以上领导及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对文章进行了学习讨论,对文中的观点非常赞同。大家一致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围绕“两加快一维护”战略,以服务宜居职教城和通航基地为中心,紧紧抓住领导方式转变这一主线,析就业之难,寻问题之源,找解决之策,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落实好省市的决策部署,把“新十八谈〃就业篇”提出的宏观目标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大家认为,文章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刻剖析了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点明了就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先地位,探索提出了破解“人往哪里去”难题,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方向和道路。2012年,我们要把促进就业摆上优先位置,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的艰巨性、复杂性,多举措,多创新,在就业方面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技能培训等职能作用,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专项指导、项目推介等全方位创业服务。二是举办2-3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推介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三是继续推进“三定两建一扶持”农村劳动服务长效机制,为南部山区搬迁村及其它合村并城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四是重点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原有1家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再建1个创业孵化园区,促进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郑州市上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八谈心得】推荐阅读:
教育十八谈07-13
团十八心得体会11-09
十八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08-19
2015深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07-06
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12-11
西游记十八回读后感名家心得体会10-24
学习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06-13
工程院院士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