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实验》教学反思(12篇)
1.《溶解实验》教学反思 篇一
溶解度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解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解度教学反思1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由于教学任务重安排的内容较多,结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建议以后再讲本节时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溶解度的定义,第二课时讲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本节课还有一个缺点: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
溶解度教学反思2学习第九单元第二课题《溶解度》时,我的计划课时是安排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溶液的形成”进行学生自主发言式的简单复习,接着老师提出问题“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即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无限量的呢?然后,请学生联系生活中冲糖水喝的事例,先进行思考和讨论,再由演示实验,说明结论。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接着还是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例,用打形象、贴切的比方,平白的叙述等方式,让学生先从经验上去分析,对糖水进行加糖、加水、加热等操作,对所得糖水溶液的影响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后,再由学生上台具体演示以上几种操作的实验。其他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试着说出结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温度和溶剂的量对溶液的影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归纳。
本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糖水为契机,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学生掌握较好。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我认为就是课堂上给做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
溶解度教学反思3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疑惑:对于溶解度作为一个比例关系的讲法,是不是适用呢?如果使用会不会影响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单位、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溶解度教学反思4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本节课按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设计,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课堂环节,才能顺利完成。课外探究内容对激活思维、进一步培养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完成较好。
溶解度教学反思5初中学生是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固体的溶解度,是定量研究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一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抽象。做关于计算物质溶解度的习题时,学生经常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溶解度的涵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后,我提出问题: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你是怎样理解它的涵义的?学生很快提出:20℃时,氯化钠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36克。我说:“对,这是根据概念最直接的理解,还能怎么理解?”学生们稍加思索,纷纷举手,有的说:“ 20℃时,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有的说:“ 20℃时,100克水里至少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还有的说:“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为20℃”。至此学生的思维还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表面理解,这时给学生鼓励和充分的时间思考是很重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我鼓励说:“很好,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有学生答道: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还有学生答道:20℃时,3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最少需要100克水。当学生能答到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得到升华。为便于学生思考,我把前面的说法归纳后板书下来。这时,教室里异常安静,看着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的神态,我进一步引导:“再想想看,还能怎么说?”有的学生又想举手,又怕说错,我鼓励说:“错了没关系,说说看”。不少学生说了几种,但与前面的说法大同小异。虽然是这样,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经历了一个对知识加工的过程,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收获。
这时大多数学生很难突破,我进一步启发:“20℃时,50克水最多溶解多少呢?”话音刚落有学生举手: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很快有学生接着说: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36:136。过了一会儿,又有学生说:20℃时,用36克氯化钠最多可以配制136克它的饱和溶液。我说:“很好!再想想看。”至此,学生的思维不断升华,学生们聚精会神,我也十分激动。教室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又过了好一会儿,有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老师,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所有学生把疑问的目光投向这个同学,“为什么呢?”他算了算,“因为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最大浓度为26.4%”。有的学生恍然大悟,还有不少学生没有纳过闷儿来,教室里悄悄“乱”起来,片刻后,孩子们“啊”
这一节课,我和孩子们都很激动,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了新知,尤其想到 “20℃时,我们不能配制出3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更是闪烁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创精神。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固体溶解度”的认识,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也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受启发,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不是只有化学实验才引人入胜,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思维训练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溶解度教学反思6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侍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溶解度教学反思7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溶解度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人为规定的概念。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溶解性,知道溶解度为什么要强调“一定温度”的条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思考:用一试管水跟一烧杯水分别溶解白糖和食盐,能否判断白糖和食盐哪个溶解能力更大吗?说明要进行物质性质强弱、能力大小的比较,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人们对固体溶质的溶解度所定的标准是“100克溶剂”,因此比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达到最大值,即溶液达到饱和,否则无法比较。
溶解度单位是:克/100克水。建议让学生从:条件、标准、状态、单位方面归纳。
溶解度教学反思8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溶解度教学反思99月29号,四年二班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溶解度教学反思10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2.《溶解实验》教学反思 篇二
一、二氧化碳溶解性性质教学设计思路
1. 探究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1)教师。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顺序和实验教学特点,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
本课教学背景:学生在上次课中已了解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初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学生。
在实验前一周让学生收集一次性注射器、青霉素小瓶、一次性输液器、软质塑料瓶等若干。
(3)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对本课给予期待。
2. 精心设疑,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但不能超出中学教学目标,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究未知,利用已知去解除疑惑。本课设疑:同学们天天喝饮料,常识告诉我们在饮料中压入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明确探究目标:二氧化碳是否溶解于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学生。
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3. 猜想与假设
(1)教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有充分的估计,并事先想好引导对策。
(2)学生。
相互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4. 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
为学生作适当的指导;为其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共同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2)学生。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有所创新。现实录课堂上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几组方案。
5. 实施实验方案
(1)教师。
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多方面想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养成独立实验的观念。在这一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醒学生怎样验证二氧化碳是否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学生。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a组:左边注射器装有6ml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右边注射器充有5ml二氧化碳气体,中间用输液器连接。慢慢来回推动注射器,最后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水溶液变红。
b组:注射器中充有6ml二氧化碳气体,下方玻璃小药瓶中装满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先拉动注射器,再慢慢推动注射器,反复数次,最后可见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中,水溶液变红。
c组:上方20ml注射器中充有二氧化碳气体,注射器头用胶帽密封,下方5ml注射器连接在活塞上里面装满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轻推下方注射器,将水注入上方注射器中,会有喷泉现象发生,最后看到上方注射器中水溶液为红色。
d组:仪器为教师事先制作的多用实验管。20ml注射器中注入2ml澄清石灰水溶液,上方5ml注射器中先加入2—3粒大理石,小孔上下方各贴一小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再用注射器注入1ml稀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先使下方试纸变红,然后是上方试纸,最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e组:软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向其中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水(滴加几滴石蕊指示剂),盖上瓶盖。塑料瓶变瘪,瓶中溶液呈红色。
6. 交流评价
(1)教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实验中的不同见解,哪怕是一知半解,都可能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真正所得,从而达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2)学生。
通过交流方案,分析实验结果,自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之后,学生再实验、再交流。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两个较好的设计方案,全体师生共同演示。
7. 归纳结论
(1)教师。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
(2)学生。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以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教学效果与反思
3.《溶解实验》教学反思 篇三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
在人教版《化学1》教材第56页“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一则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意在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性的认识。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当分别向装有1 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水时,发现两支试管均呈现混浊现象,未见碳酸钠结晶出现,两试管中现象无明显区别。笔者对此实验做了定量探究,得到一些启发,供参考。
二、实验改进设计方案
方案一: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各约1 g),分别量取1 mL水加入两支试管中,之后以1 mL逐渐递增,边加边振荡,当两支试管中均加入4 mL水时,装有碳酸钠的试管底部可见明显块状结晶,触摸试管底部有明显放热现象,装有碳酸氢钠的试管中碳酸氢钠一小部分溶解,上层溶液透明。继续向试管中加水,碳酸钠晶体逐渐减小,当加水至8 mL,用力振荡后,即发现碳酸钠晶体全部溶解,而盛有碳酸氢钠的试管底部还有碳酸氢钠小晶粒沉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性的差异非常
明显。
方案二:如果向盛有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约1 g)的试管中,分别一次性加入8 mL~10 mL水,则盛有碳酸钠的试管中先出现混浊,用力振荡一段时间后碳酸钠全部溶解。盛有碳酸氢钠的试管用力振荡较长时间后碳酸氢钠少部分溶解,试管底部有白色小晶粒沉积。
三、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笔者认为,向盛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试管中逐渐加入水(即方案一),现象较明显。随着水的加入,可清楚地观察到碳酸钠由粉末变成结晶、晶块逐渐溶解、形状由大变小,最后完全溶解的过程以及放热的现象,与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有明显不同。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更适于学生实验探究,操作方便安全,药品用量少,仪器易找,实验装置简单,利于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很多相关资料,例如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创新设计以及二者热稳定性的实验探究设计等,而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比较实验研究并不多,所以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改变,从定性到定量的转變,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同时感受动手的乐趣并感知化学中量变的重要性。
4.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使学生的倾听达到理想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倾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会听,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信息,但是一个班级总有5-6个孩子,不能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
二、不爱听,有些孩子对学习在小学中已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老师讲课的时候总做小动作、讲话、看课外书等。
三、不屑听,有些孩子为了更快的完成作业,上课挑内容听,感觉不重要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做作业,等着老师公布结果。
针对这些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该如何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会听”“爱听”“仔细听”,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实效。
一、调动兴趣,主动倾听
一堂好的课,课堂引人很重要,它关系你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引人可以是生活常识,可以是新鲜事物,可以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问题等等。如在《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用一则最普通的`冲糖水的故事,让孩子觉得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里原来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探究溶解性因素时,又联系生活中的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从而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如果一节教学设计能围绕生活,环环相扣,让学生认为学以致用,我相信孩子会选择认真听,并且慢慢的爱上科学课堂,变得爱听,仔细听。
二、积极鼓励,爱上倾听
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的原因是从小在课堂上受过老师严厉的批评,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从而变得不认真听,也不敢发言。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梯度性,在请学生回答时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发言,尽量做到根据难度分层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喜悦感。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他发散思维。
如《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关键是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方案的设计很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这里我设计了实验目的、条件控制、实验方案、数据统计、实验结论,这几个环节,难易结合,让每个孩子都能答出几点。
三、采取措施,指导倾听
5.溶解度教学反思(陈静华) 篇五
本次公开课,是按照五校联合体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把工作重点定为探索“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联合体计划以此为主题,由五所学校共同承办跨署际交流的教学展示周活动。应该说和上一次的教学展示一样,课前也是进行了反复的备课和磨课,课后的反响很不错。下面我谈谈对这堂课的感想。一.对理论的反思
这次备课前,我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是有关“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资料,现在我所理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其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即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是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前认知特点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需要一定的供学生探究学习的设备和相关资料。
这节课共有三个探究活动:如何衡量KNO3和NaCl溶解能力的大小?二是认识溶解限量;三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表示方法。课堂中,通过老师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加上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激烈而有序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概念得以完善,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多样化的探究方式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自己感觉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少了一些实验的载体。下次再开课时,可以把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教学内容整合一下,让实验探究的教学环节显得更为完善和丰满,这样探究的味道会“更浓一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就能更透彻、精密一点。
二.对教材的反思
在这次的开课过程中,我们先拟定好开课的课题,然后才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安排。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有密切联系的,除了水资源、水的性质以外,主要有三个课题: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三大分散体系,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等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浦东新区化学教研室有过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究的资料。比如:对 “溶液”这个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有效、合适的调整,就是将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提前到物质的溶解性之前进行教学。当然要确保这种调整的有效性,要多做作业设计的工作,作业与课时教学内容的契合度高了,针对性强了,效果才会显现出来。同时为了确保这种调整的有效性,需要一种思维方式——深谋远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教学中的gps导航系统。“溶液”这个主题内的多个子课题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牵制,我们需要在准确把握这些关系的基础上,瞻前顾后地进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后一课时出现的教学内容可能需要在前面的多个课时中逐步、多层次地渗透和叠加,是“渗透”不是“超前讲解”。这次开课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自信性很强,这样的调整效果是明显的。三.对教法的反思
我们选择《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作为展示课的目的,就是和老师们再一次地研讨教学方法,以期改进原有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尽可能地学得更好,以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如何让公开课的形式“既扎扎实实,又别具一格”,是我这次开课首先关注的问题。所以首先我考虑的是以学生这一行为主体应该学什么、体验什么,而不是教师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可量化的硬性目标是这样设置的:“了解溶解度概念的涵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这样体现的:“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隐性的目标是要靠许多节课的点滴积累,长期的坚持不懈和潜移默化来实现。
本节课从实验的判断,到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因素的认识到溶解限量随温度变化规律的发现,再到溶解限量实质的理解,三者有机融合,让学生体验了溶解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到在坐标图上描点连线,让学生体会表格法向坐标法转化的过程。同时在这节课中,讨论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时,提炼出控制变量法;在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时,总结出数形结合法;在许多环节上还采用了对比法,如让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这些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应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上了一节不太好上的课,收获很大!
上海市进才中学本校
陈静华
6.《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时先启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接进行猜想,形成假设,再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验证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实验方案,只改变一种变量,设计实验,明确各个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点,明确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和在小组合作中合作的意义。
通过教学这一课时,我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我认为我思路清晰,实验组织严密。
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三、让学生也从试验中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
四、学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以及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不足:
一、在试验时有些学生性子急、积极性高,在搅拌时用力过大,把烧杯弄烂了,幸好没有出现事故。
二、有的学生直接用手去拿食盐。以后要教育学生切不可直接用手去拿是严重的药品。
三、有的小组几人争着去搅拌,这说明事先没有分工好。
7.《溶解实验》教学反思 篇七
1 溶解热测定的实验原理及原始数据
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分为积分溶解热和微分溶解热两种。把溶剂加到溶液中稀释的热效应称为冲淡热,包括积分冲淡热和微分冲淡热。它们之间的关系[5]
可以表示为:
Qd=(Qs)·n01-(Qs)·n02 (3)
式中:n1——溶剂的物质的量
n2——溶质的物质的量
Q——溶解热
Qs——积分溶解热
Qd——积分冲淡热
溶解热测定实验采用电热补偿法来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另外其它三种热效应则可通过Qs~n0曲线求得。在Qs~n0图中,某点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冲淡热,截距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如图1所示:对A点处的溶液,其积分溶解热Qs=AF, AD/CD即是微分冲淡热,截距OC对应于微分溶解热,从n01到n02的积分冲淡热Qd=BG-AF=BE。
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水和八份硝酸钾样品的质量m,时间t/s,以及加热的功率,仪器软件自动求出n0和积分溶解热Qs,利用Origin 8.0对其进行处理,即可得到Qs~n0图,并从图中求出n0=80,100,200,300和400处的积分溶解热和微分冲淡热,以及n0从80→100,100→200,200→300,300→400的积分冲淡热。下面以一组学生实验数据(表1)为例,详细介绍Origin软件在溶解热数据处理的应用。
注:m水=216.1 g, P=2.265 w。
2 用Origin 8.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步骤
2.1 绘制散点图
打开Origin 8.0,点击项目“Book1”中的A(X)列,从行“1”开始依次输入n0值,同样在B(Y)列输入Qs值。选中所有数据,右击选择“Plot/Symbol/Scatter”或者直接点击工具条上的Scatter按钮,得到散点图,如图2所示。
2.2 非线性拟合
左键单击“Graph1”窗口中任意一个散点,依次选择菜单栏中“Analysis/Fitting/Fit Exponential”,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Function”下拉菜单中选择“ExpDec1”(Exponential Decay1,即一次指数衰减)进行拟合,并在“Settings”选项卡中选择“Advanced”,找到“Find Specific X/Y”,勾选“Find Y from X”项,以便寻找拟合曲线上任意X坐标所对应的Y值,这一步操作较为关键。如图3所示,点击“Fit”完成拟合。
与此同时,在“Book1”中会自动生成三个工作表:“fitexp1”用来记录拟合情况,“fitexpCurves1”则记录拟合曲线中数据点的坐标值,“fitexpFindYfrom X”用来输入任意的X值,程序自动计算出其对应的Y值。同时,在“Graph1”中生成了包含方程详细信息的表格,如图4可知,本实验数据所得到的拟合曲线方程为Qs=-10.515×exp(-n0/46.848)+37.372,R2=0.99157(R2即Adj. R-Square的值)。
点击工具栏中的“Text Tool”按钮,可在“Graph1”的文本框中插入曲线方程和R2的值,选中文本框,单击右键选择“properties”可进行美化,如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等。用同样的方法将坐标轴文本框中写入其分别代表的化学量并标注其单位。左键双击任一坐标轴,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Title & Format”项,找到“Selection”中的“Top”项,勾选“Show Axis & Tick”,将“Major”和“Minor”均改为“None”;将“Selection”中的“Right”进行相同操作;将“Selection”中的“Bottom”和“Left”的“Major”和“Minor”均改为“In”,点击应用和确定,编辑完成(见图5)。
2.3 其它三种溶解热的求算
选择“Book1”的“fitexpFindYfromX”工作表,从A(X)列的行1开始,依次输入80、100、200、300和400,程序会在每次输入完后自动将计算结果记录在对应行的B(Y)列中,如图6A所示。然后切换到“fitexpCurves”工作表,在列A(X1)中找到首个比80大的数值,击右键选“Insert”,在B(Y1)列中进行相同操作。将图6A中所记录的“80和35.46629”复制到A(X1) 和B(Y1)中。将其它四组数据进行相同操作。此时,在“Graph1”中的拟合曲线上就插入了横坐标分别为80、100、200、300和400的五组数据。
回到Origin 8界面,按Alt+3,呼出脚本输入界面,输入以下脚本程序,如图6B所示(换行按Ctrl+Enter,注意所有标点符号必须在英文输入法和半角的状态下输入)。
输入完成后按Enter键执行脚本,点击工具栏中的“Data Reader”按钮,在拟合曲线任一点处单击鼠标左键,用方向键选择Data Reader中所标记的坐标位置,找到横坐标为80的点后,按Enter键,图像中即出现了过点(80,35.46629)的切线。将脚本中所有的的ftang80全部规换为ftang100,按照相同的方法即可做出过点(100,36.12875)的切线。依次类推,做出其余三组数据的切线,见图6C。
双击任意一条切线,在弹出对话框的“Function”项中显示该切线方程的详细信息,如图6D中,过点(80,35.46629)的切线方程为Y=0.04072X+32.20907。同理得到其余四组数据的切线方程,分别为Y=0.02598X+33.53093、Y=0.00316X+36.59293、Y=3.6749E-4X+37.24513、Y=4.47546E-5X+37.35283。由切线方程即可求算出微分溶解热、微分冲淡热和积分冲淡热,见表2、表3。
3 结 语
本文创新性地探索了Origin 8.0在溶解热实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采用该软件的一次单减指数函数拟合出的溶液热Qs~n0曲线方程,很好地反映了Qs和n0的关系,得到的R2值说明拟合函数的选取是合理可靠的[6]。另外,本文还首次介绍了在拟合曲线上添加指定数据点,通过编辑程序在一图中绘制多条指定点切线方程的方法。
使用Origin软件处理溶解热的实验数据,不仅所得图形美观,并且大大减少了数据处理的主观误差。学生通过学习掌握Origin软件在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应用后,参与物理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将计算机处理技术与化学实验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摘要:文章采用Origin 8.0软件对经典物理化学实验“溶解热的测定”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利用一次单减指数函数y=A1exp(-x1/t1)+y0拟合出溶液热Qs~n0曲线方程,并通过在拟合曲线上添加指定数据点、编写简单脚本语言的方法绘制出指定点的切线方程。该方法获得的实验结果误差小,图形美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Origin软件,溶解热,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梁燕萍,贾剑平,周利君.Origin软件在物理化学实验处理中的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8(4):25-26.
[2]易均辉,莫惠媚,龚福忠,等.巧用Origin软件处理物理化学实验数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56-59.
[3]闫宗兰,石军,尹立辉.Origin软件在“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14(2):30-32.
[4]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32.
[5]郑传明,王良玉,劳捷.溶解热测定实验的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45-46.
[6]吴世彪.Origin软件在溶液表面张力实验数据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8,34(6):37-39.
[7]肖池池,方婷,张业中,等.Origin软件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94-96.
8.结合课堂教学 反思演示实验 篇八
关键词:演示实验 反思 可观性 质疑 预习
化学在中学阶段诸门学科中最凸显的特点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之认识物质及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以下是本人就教学几年中的实施课堂演示实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实验的可观性
传统的不少实验,或是有些创新实验,往往在可观性上存在问题,如现象不易观察,或是坐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看不到,久而久之,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面可能导致学生为了观察实验,四处乱窜,影响课堂纪律。有的教师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有循环教室让学生观察,但此法虽有一定的可取性,仍存在着费时等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努力运用传统教法,而且还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一些实验设备和电教器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探索,发现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或是利用摄像头可将实验现象投影到银幕上,能把实物放大15~20倍,克服了演示实验的某些不足。
【案例1】钠在空气中燃烧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由于存在杂质干扰,我们很难看到淡黄色的生成物。于是有的教师往往会很牵强地让学生观察,“请大家看黑色物质中存在的零星黄点,这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刻意牵引下附和,实际并不完全赞同。其实只要把钠放在白色洁净的蒸发皿内,然后加热,就可得到大家都希望的结果——淡黄色固体,操作简单,但是蒸发皿不易看到中途现象,故我在课堂上利用摄像头对着蒸发皿内,利用它将投影在大屏幕上,现象一清二楚。
利用现代技术,可以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看得清晰。如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的等。可以使原来细微的化学变化看得更清楚些。如钠在蒸发皿中加热熔成一个小球,后有黑色物质涌出,再者燃烧,黄色的火焰等。教师只要少许药品就可以收到可以使全体学生看得清晰的、生动有趣的效果。但是投影并非适用于每个实验,对于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就不必再投影了。(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不透明的或者是浓度较大的有色物质的溶液时,则银幕会漆黑一团,不适宜投影。)
二、演示实验以可操作为准则,加以选择和改进
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绝大多数已作了规避。一些老教材中的不易操作或无明显现象的或实验危险性较高的都做了调整,如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等。但就算如此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故要保证演示的成功率,教师须做好充足准备,对演示实验加以选择,加以改进。
【案例2】Fe3+转化成Fe2+《必须1》中Cu与Fe3+的电路腐蚀,此实验比较耗时,所以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我将此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一个错误率较高的题目——Vc的作用(苹果生锈、Vc与铁黄金搭档等生活化场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关于Vc的作用便在练习中出现了,但讲解多次,学生总是一知半解,下次碰到还错。究其原因是对场景的不了解。当恰好讲到此块内容时,我随手拿了一个橘子去课堂。学生的目光一下子被橘子吸引了,随即产生疑问“橘子干什么呢?这节课还会用到橘子的?”在学生的期待中,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一试管中加入2ml的FeCl3溶液,然后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血红色溶液),随后我剥开橘子,在试管里继续挤入几滴橘子汁,观察——血红色褪去变成黄色。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高度的注意力,使学生对Vc的作用——还原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的改进是为了对知识的落实,必须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化学学习更有效。切不可脱离书本,或是只为吸引学生眼球而改进实验。否则课堂就会被实验所操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了。
三、结合教材,大胆引入相关实验
实验是为了辅助教学,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用实验演示,所以这些知识往往被我们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往往起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每位教师挖掘素材,让枯燥的知识变的通俗易懂。
【案例3】Al2O3是两性氧化物。《必修1》专题3中并无任何Al2O3的两性的相关实验,而利用实验室现有的Al2O3来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故我在铝的性质这一节,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未打磨的铝片表面存在致密氧化膜(即Al2O3),放入HCl和NaOH溶液中均有如下现象——刚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随着反应的进行,气泡越来越多。设问“表面的氧化膜能否抵抗HCl和NaOH溶液的腐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Al2O3是两性氧化物。
有效的实验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具体化,形象化。
四、运用实验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课外实验,而这些实验由于书本以外,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质疑教师的实验现象或是结论等。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疑问,加以合理引导,让学生的质疑闪光。
【案例4】铝热反应的补充。《必修1》对铝热反应只有文字描述,并无实验,但旧教材中有。介于铝热反应的实验现象可观性较强,学生也很感兴趣,故在开这课时,仍旧补充了该实验,效果很好。明亮的火焰,一个熔融的小珠落下,然后引导该小珠即铁珠(Al2O3+2Fe=Fe2O3+2Al)
然而此做法在一(7)班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下落的小珠真的是铁吗?”一学生马上掏出身边的一颗小磁石凑了上来。见此情景,作为教师的我马上问“为什么用磁石可以来证明有无铁存在?”(学生马上回答了铁具有磁性,为以后学习铁的知识打下基础)我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观看着磁石可以吸出铁来,但是比较遗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下边有小声传来了声音“实验失败了?骗人的把戏……”
如果此时我接着往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能集中了,所以我仍旧抛出了问题“怎么吸不出来呢?请大家分析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经分析得出下列三种意见:1.确实没有铁生成;2.铁珠太重,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将铁珠敲碎,再试;3.磁石吸引力不够,故再用另一块磁石。经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其猜想——另一块大磁石可以吸引敲碎的铁珠。
五、做好预习,多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师不让学生动手主要有这些因素:1.怕学生不会动手,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只会看不会动的人了;2.学生动手,操作不熟,影响进度;3.怕出危险。介于这些,我试着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实验。预习大体包括三部分: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在允许的条件下对实验的自主探索,如开展家庭小实验;书写预习报告。前两部分不仅使学生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初步的探索,既激发兴趣又提高能力,促进创新。预习报告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仅包括对实验的理解,还可以涵盖自己存在的疑惑、问题,也可以包括自己对实验的改进等。预习报告一般制成表格,以减少书写为原则。
【案例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努力按照上述方法让学生进行预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实验及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也加深了,实验的自觉性也进一步完善。
除了做好实验预习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将一些简单的实验交给学生来做。当然实验前先不急于动手,而是和大家交流预习结果。若大家觉得其预习不到位的,则失去动手机会。若预习良好,则让其来演示。这一方面可以督促预习的有效开展,同时学生演示马上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他们边做边讲,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享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即使发生错误,经改正后反而会记得更牢。学生在看同学操作时会密切注意每一步操作,如果有误或不规范会马上纠正,在观察的同时,也关心着同学实验成败与否,注意力会更集中。
传统意义上的演示实验是老师的活动,但只要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着培养和锻炼学生多种思维品质的契机,并且引导得法,同样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云梁.开发趣味实验.搞好化学教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02):165~167
3.刘一兵.化学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艺术[J].化学教育.2003,(04):22~23
4.凌国柱.《我们与新课改同行》.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2006.07
5.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翟远杰.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1
9.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篇九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学溶解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使学生经历从“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我们知道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颗粒大小、水温,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搅拌、碾碎、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在对比实验过程中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怎样让糖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虽然对于第二单元溶解的内容,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因为各种原因,我的上课进度比较慢了。所以,鉴于学生的基础,在本课中,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并且把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与做溶解的对比实验操作的指导各个打碎。把“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作为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样本,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用热水能较快物质的溶解吗?”侧重方法指导。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方案,让小组再次合作进行验证。为了突出对比实验的效果,方便学生对变量的控制,使探究更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在课堂的教学实施中用更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的白砂糖装袋,和方糖。
本堂课试教了三次,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教案也改了又改。总的体会是在平常中注重细节解决对于扎实探究实验非常重要。如实验环节的剪裁,实验方案的指导,实验操作指导到位,材料的取放等等。今天的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这些基本体现出来了,但是学生的反应,没有像平时那样放开,课堂时间的严重拖延,都不得不让我审视自己的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自己初步找了一下,总的一句就是对时间观念不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特别是孩子冷场时,一急就话多,会被学生牵着走;第二,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提出指向不够明确,比如,第一个问题的研究,学生的方法提出后,就跳跃性很强地问,你打算怎样做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这个实验了,学生可能一下子转不过来,开始的冷场,也就造成了整堂课的沉闷。第三,教学的敏锐度不够,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第四,课堂上过分强调安静,没有掌握好分寸;第五,在知道实验的时候日后能演示的尽量演示,学生,老师都可,包括实验注意点,列温馨提示不是最佳方法。当然或许客观原因也有,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溶解这一单元,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到这里,可能很多老师会问我,那为什么选这课来上?那是综观了整单元后,相对看来,它的`环节比较清楚,但是可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也许我有点拔苗助长了?请大家给予我更多的帮助和指点,谢谢!
10.《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溶解快慢与搅拌、温度颗粒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红糖、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请同学帮我尝尝是什么味道的。(请一位同学喝并问问是什么味道的) 生:没有味道
师:噢刚才老师忘了在里面加糖了(在里面加一块糖),现在老师在里面夹了一块糖,再请这位同学来尝一下是什么味道的。 生:还是没有味道
师:奇怪了,老师明明在水里加了一块糖为什么还是没味道呢? 生:因为糖还没有溶解。
师: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老师快速的喝到糖水呢? 生:搅拌、加热、切碎??
师:同学们说到了很多种方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溶解的快与慢(板书:溶解的快与慢)
二、小组实验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加快溶解的方法,都还是我们的猜想,到底这些猜想正不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验证? 生: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了成为小科学家的潜质,咱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必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三个可能加速溶解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一一验证一下。我们先来看看如何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用品有红糖,烧杯,搅拌棒,谁能说说用这些东西该怎么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 生:烧杯加入水,然后放入红糖,用搅拌棒搅拌。
生:不能师:老师有一个又有一个问题了,按照这位同学的做法我们能看出到底是拌溶解的快还是不搅拌溶解得快吗?
师:看来刚才同学设计的实验还不太完善,谁能帮助一下他?
生:再拿一个杯子,里面放入红糖,然后不搅拌,两个杯子放在一起,看看谁溶解的快。
师:老师明白了这位同学的意思了,就是要拿一个不搅拌和搅拌做一个对比。为了保证我们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还要注意哪些?两个杯子放的水不一样多的水行吗?
生:有影响,所以两个杯子的红糖和水要一样多,水的温度也要一样。 师:现在老师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实验完整的总结一遍,拿两个一样的杯子,装入一样多的水,放入一样多的红糖,一个杯子搅拌,一个杯子不搅拌,观察哪一个杯子的糖先溶解完,然后停止实验。咱们搅拌的实验过程已经有了,谁能根据第一个实验的过程设计出温度和颗粒大小的实验呢? 小组讨论两分钟。
师:讨论结束,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1.两个杯子放入等量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凉水2.加入等量的红糖。 师:很好,同学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那些事变量,那些是不变量。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做温度的试验中,我们可以搅拌吗? 生:不可以
师:那怎么设计实验才可以使加入搅拌但又不影响实验结果呢? 生:两个杯子同时搅拌。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在温度的试验中,我们把搅拌当做不变量,就可以不影响实验结果了。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将我们刚完善的温度的实验完整的叙述一遍。 师:两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我们已经有了,但在实验之前呢老师还有几点温馨提示:1.搅拌过程中注意不要让水溅出来,轻轻搅拌。2.倒热水的时候注意不要被热水烫到3.实验过程中保持轻声4.实验完成后将实验用品放在桌角5.小组分工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请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搅拌和加热可以加速溶解。
师:其他小组也得到了一样的结论,搅拌和加热确实可以加快溶解,这就说明咱们前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前面咱们猜想过程中还有一个因素,切碎,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会加速溶解吗? 生:会
师:既然大家都觉得会,谁能用咱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 生:冲咖啡、冲药??
师:看来切碎确实可以加速溶解,其实咱们身边处处是科学,只要你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师:咱们已经掌握了三种加速溶解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谁溶解的快得比赛。我先说比赛要求,每个组都有一块方糖,用最短的时间将糖全部溶解并且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坐端正的组获胜,咱们看看那个组最先完成。比赛开始。 (学生实验)
师:第一组最快完成,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所以溶解的快。
师:看来同学们师非常聪明的,将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时溶解更快了。其实在咱们身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加速溶解的方法,你们知道吗?说说看。 生:冲咖啡,洗衣粉??
11.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反思与抉择 篇十一
[关键词] 会计模拟实验 必要性 反思 改进思路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 能立即进入“实战角色”。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因此,如何改革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既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已迫在眉睫。会计模拟实验是以事先收集、编制的一个会计主体典型经济业务资料为基础,模拟会计主体会计人员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检查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
在会计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本文将在探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思路。
一、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微观维度。(1)会计模拟实验能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而且仿真模拟效果非常接近现实。通过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全过程的操作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2)会计模拟实验具有简化会计过程的功能,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会计过程的全面认识。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对模拟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简化,缩短其会计核算和监督过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认识。(3)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同场集中且便于教师进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可根据教学在许多同学中同时集中展开,一方面针对性比较强,便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管理、辅导。(4)组织会计模拟实验的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校外实习接受单位要求的实习经费不断增加,与院校实习经费日趋紧张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缩小实习规模、缩短实习时间、缩减实习内容,甚至取消校外实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模拟实验除在建设会计实验室时需较多的投入外,平时的实验成本相对较低。会计模拟实验是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目标与校外实习环境不协调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
2.宏观维度。(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会计模拟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有利于缩小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会计模拟实验,是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仿真模拟环境中,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学生通过实验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能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际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计模拟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置身于实际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促使他们认真对待每一笔经济业务,仔细处理每一个数字,严格遵守会计核算的每一项法规制度。(4)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会计模拟实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运用最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仿真模拟的实验效果,是会计模拟实验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实际情况,熟悉会计处理流程,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目前会计模拟实验现状反思
1.课程体系不完善,对该课程缺乏重视。尽管有些会计教学计划已对会计实习、社会调查等做了具体安排,但对会计实验课的安排很不规范,有的未做硬性规定,有的因受资金、场地的限制也没有真正地落实下去,一些高校甚至连会计模拟实验室也没有。
2.教材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合理性,模拟实验教材内容涉及面窄,资料内容简单,实验层次较低。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一个或若干个企业某个会计时期的会计发生事项来编制的,而目前各校使用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一般是模拟企业以前年份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写的,往往是一次印刷后使用几年且几乎不做任何改变, 从而无法保持教材的时效性,而且资料的内容有些不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一些不合理的业务有人为杜撰的痕迹,在设计分模块进行的实验内容时前后衔接性较差,存在较多的漏洞。一些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多元化经济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而且多数教材在模拟企业的会计实务中比较注重会计的处理流程及其核算方法, 偏重于手工操作,这与上机操作相脱节,忽视了企业经营的业务流程,与实际的会计环境相违背。
3.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对学生要求层次低。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报账型的会计人才,应该是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能够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与控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许多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常常给学生一套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业务资料或原始凭证, 要求学生动手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会计模拟实验,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在培养报账型人才的基础上,突出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本科与会计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在报账型会计的基础上侧重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而后者主要培养报账型的会计人才。
4.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要求的层次低,重视单独任务,忽视协作能力的培养。一般的会计模拟实验,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目前会计模拟实验的重大缺陷。
5.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 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省缺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我们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这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
6.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会计模拟实验过程中,尤其是在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要涉及到“签字”或“盖章”。这些控制(监督)措施在实习的过程中往往被省略掉。我们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对这些岗位责任的强调将十分有助于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改进思路
1.更新实验观念,创新实验理念,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内容,强调仿真性。应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资料的质量。实验资料的质量是直接影响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这方面的教程比较少,尤其是关于综合模拟实验的更少,而且新的会计制度出台后,相关教程也未及时补充修订。这就要求有经验的教师要慎重选择教材,并适时地设计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的实验资料。在编写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时,可以以一个股份制企业为标准, 其经营的业务既包括工业企业,也包括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业务,这样设计出来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适用性强,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2.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层次,提高模拟实验的目标与要求。因此,为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可在学生完成会计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要求其进行财务分析,围绕“四大财务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展开分析。可要求学生对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各项周转率指标、资金营运状况等具体方面作出评价;然后使用杜邦分析和沃尔评分法等从整体上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转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这样的模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的能力。
3.模拟实验核算与监督要双管齐下。必须在准备的实验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当然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
4.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本人要求学生把手工会计的模拟实验资料,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不仅加深了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还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通过手工与电算化的结合,可以验证电算化处理的正确性;也可以切身体验到手工与电会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加深对会计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5.配备职业道德好、“双师型”会计模拟实验指导老师。(1)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会计工作,能为人师表,对学生具有耐心和热心,能始终如一对待学生,指导学生完成模拟实验。(2)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在会计业务上既懂会计理论,又懂会计实务,而且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即具备“双师型”。教师要熟悉教材业务,熟练掌握业务的处理方法,懂得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懂得税法和经济法,对会计实务中的一般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均能熟练掌握。口才流利,表述清晰,逻辑感强。能熟练地将案例中的经济业务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知其理、明其道,能做到举一反三。
12.注重实验反思改进实验教学 篇十二
一、反思让我转变观念
在教学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后有个实验, 让学生制取二氧化碳, 并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 分给学生的是125ml的集气瓶, 蜡烛是普通的家庭照明蜡烛。当时我巡视到一个小组边, 看学生们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可杯中的蜡烛依然旺旺地烧着, 没有出现先后熄灭的现象。我让学生重新收集了二氧化碳, 再一次倒入杯中, 可是蜡烛还是旺旺地烧着, 还是没有出现先后熄灭的现象。这下我真生气, 还骂起人来, 同时“夺过”仪器, 自己来操作这个实验。学生们怯怯地站着、看着。当我倒完瓶中的二氧化碳时, 烧杯中的蜡烛依然烧着 (当时我真懊恼, 这是为什么) 。为了给自己台阶下, 嘴里嘟哢着:“上课演示时实验现象很明显, 效果很好。为什么现在不行, 找找是什么原因吧。”说着就响起铃声下课了。回到办公室后, 我把刚才实验课的事情跟同事们说了。其中有同事说道:“学生还不被吓死了, 以后还敢做实验, 你怎么这么凶啊!”由于我自己也没有把实验做成功, 所以我马上“谦虚”地说:“是的, 我没有很好地跟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却劈头盖脸地骂学生真是不对。这不自己也没做成功, 该骂自己了吧。”也正因为实验没做成功, 所以下课后就一直想着这个实验。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 一遍一遍地放映着当时的实验过程。然后仔细地与成功实验反复对比, 发现可能是因为蜡烛太粗、蜡烛芯太长, 蜡烛的火焰太大;或是集气瓶太小, 收集的二氧化碳太少。然后, 改用生日蜡烛、剪短蜡烛芯、换用大集气瓶, 且倾倒二氧化碳时要慢, 这样重新设置实验。实验成功了。此时, 我才真正发自内心地认识到, 骂学生真是不应该啊。实验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所以私下里我找了被骂的学生作了检讨, 并且在课堂里在全班学生的面前作了反省。告诫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积极去寻找原因, 实验实践时要注意寻找适当的器材。看得出那些被骂的学生, 乃至全班学生此时才解除了对我的敬畏。事后想起这整个过程, 我又后悔又高兴。高兴的是我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蛮不讲理、让学生害怕的教学行为。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反思让我盘活了实验材料
在上面提到的《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实验后, 我都用生日蜡烛来代替普通蜡烛来做这个实验, 这样既节省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同时倾倒二氧化碳时蜡烛先后熄灭的现象又很明显。我还在反思中发现:教学“升华和凝华”时, 用樟脑代替碘晶体做烧瓶中下雪的演示实验, 可撩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熔化”这一内容时, 用蒸馏水结的冰代替海波作演示, 实验过程不需加热, 操作变得简便安全, 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熔化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在教学酸碱盐性质时, 用生石灰溶于水配置的氢氧化钙溶液比直接用氢氧化钙配置更好。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不规范操作, 让学生亲历不规范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 更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如点燃不纯氢气会爆炸、把水滴入浓硫酸会造成浓硫酸飞溅、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时先撤酒精灯后移出导气管造成水槽中冷水倒流大试管破裂等。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反思让我改变实验教学的策略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按照实验册的步骤要求, 学生测出的凸透镜焦距f=8cm, 而当光屏上成等大倒立像时, 测出的物距u=11cm, 像距v=5cm。
这样的实验结果明显是乱凑出来的, 像这样的实验结果还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实验课设计不合理是主要的一个原因。一节课时间有限, 在课内学生既要听教师讲实验课纪律要求, 熟知实验目的、实验用具、材料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 又要亲自完成实验操作、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哪还有时间去思考、去创新、去发现。如果实验复杂一点, 学生的基础差一点, 甚至连最起码的实验操作也很难准确地完成。上面的实验结果说明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实验中, 而只是胡乱地弄一下实验仪器, 随便凑出几个数据。也许学生对物距、像距、焦距等概念不知所云。所以, 当另一个班做这个实验时, 我就先开了一节实验准备课,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思考讨论: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如何摆放它们, 如何找到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物距、像距指什么, 烛焰像的形状与烛焰形状相同吗?然后写出实验操作的步骤, 不同实验组交流评价修改后, 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虽然所花的时间较上个班多, 可是学生们在实验中能积极参与操作, 实验数据、现象的记录正确, 没有出现上面那种情况。并且, 学生们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的理解记忆更深刻了。在以后的许多实验中, 我都采用了这种策略, 收效确实不错。
可见, 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 观察更细致, 参与的意识更强烈, 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老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只是按照实验册上内容进行的被动实验。要上好实验准备课, 为实验课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 使探究和创新更到位、更深刻, 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要重视实验习题、书本上探究活动等的教学, 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择仪器、逻辑性地描述实验步骤、事实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等。要及时地进行学生实验课, 以免学生遗忘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而且能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成为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丰富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经过了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 它会让教师受益匪浅, 会让我们的实验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更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理科·综.2008
[2]杨建祥.科学探究性活动开展指南.[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钱凤芹.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湖北教育报刊.2007
【《溶解实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物质溶解的科学教案08-29
溶解度曲线专题教案08-15
初中化学溶解评课稿范文11-10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溶解》11-14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08-05
2021年化学实验教学教育反思文本09-19
种子的萌发实验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7-12
化学实验反思08-22
实验四 存储器部件教学实验11-21
微型实验化学教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