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微型课教案

2024-12-04

落花生微型课教案(精选10篇)

1.落花生微型课教案 篇一

落 花 生

福州金桥学校 执教者:何 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小组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入质疑笔名,引起疑问:

这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二、板书课题,齐读,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预习过吗?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吗?

三、请四位同学读四个词语(课件出示)

吩咐 尝尝 便宜 石榴

四、略读“种、收”引导发现,主动求知。(课件出示)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读读这段话,你看看发现什么? 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四、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除了种、收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生自由读文寻找答案)

1、指导学生找找真正写尝花生的内容。(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

2、经过大家的寻找发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五、精读重点,质疑问难,变教为学。

1、下面我们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们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些什么?

2、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15自然段(自由质疑)A、天色不大好,可是为什么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B、快速翻翻课后的资料袋,看你能不能猜出他的父亲可能在忙些什么?

3、师简单介绍许地山的父亲。

4、让学生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生齐读)

5、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6、请个别学生读读这段原文(课件出示)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7、课件出示(可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读)

六、深化主题,品词析字,深刻领悟。

1、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2、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的道理?(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什么是有用的人?能举个例子吗?

七、老师简介许地山的生平(出示课件)

1、我要落花生一样做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课件出示)

2、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

3、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八、小练笔:

运用“借物喻人”的习作方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题目自拟)

九、板书:

收 花 生尝 议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主次分明

借物喻人

2.《翠鸟》微型课教案 篇二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身边有很朋友吧,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位新的鸟类朋友吧。

(出示翠鸟课题图片),这种漂亮的鸟叫翠鸟,又叫叼鱼朗,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区都能见到,(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和他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师: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关于翠鸟的哪些方面呢?(你说,翠鸟的外形,你呢?翠鸟的住处,捕食等)

是呀!既然同学们这么想了解它,那就请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来了解翠鸟吧!

二、品读课文感受文美

师:好,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翠鸟的什么?(你说吧,外形----板书)

又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呢?(这位同学说吧,爪子,羽毛,眼睛,嘴------板书)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的呢?

(那位男生,爪子红色,羽毛鲜艳,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好,太棒了!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翠鸟外形图)。师:好了,孩子们,下面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的呢?为什么作者要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是按照从头,背,腹部这样的顺序把翠鸟的颜色写具体的,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板书)之情。师:说的真好!孩子们,在这段里你共发现了几种颜色呢?从这些颜色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翠鸟不仅漂亮,还有其他特点呢?你想知道哪些特点呢?请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特点的内容来读一读。

师:有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所喜欢的有关翠鸟的特点的句子呢?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例如:“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你为什么要读得这么快呢?有哪位同学来找一翠鸟捕鱼时的动词呢?(你说,蹬,射,叼。贴。飞,)那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哦,原来你想告诉大家翠鸟飞行的速度与捕捉的速度之快,对吗?你读的真好!

(下面请同学们看翠鸟捕鱼时的动作图片)

师:是呀,孩子们,翠鸟不但美丽而且又那么机灵,老师真想捉一只来饲养,你们说说老师的想法对么?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你说: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

你说: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板书---住处隐蔽)你说: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不但养不活,反而会害了它,你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呀!不错,小鸟跟人类一样生活在地球上,它也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它也需要自由,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自私而伤害它们,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好好保护它们,跟它们和平相处。(大家看图片)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到这一点。

四、课外实践

(出示课件拓展练习)。板书设计:

外形

翠鸟

(喜爱之情)

3.胡涛 微型课教案 篇三

授课人:沁园中学

胡涛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的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含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有表情的背诵。

3、了解象征的作用。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教学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课前活动:

超前学习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了解诗人。画出新词,掌握字音,字形。

3、探究两首诗的人生哲理。

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都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选择。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俄国和美国的两位大诗人对人生的思索。

二、作者介绍

普希金,俄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三、写作背景

朗诵展示之后,教师指出写作背景:

抽取各组的1号朗读,其它同学评价。

朗读时读出乐观的情绪。心劝说的口吻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地。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失去希望和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说说感悟:

静静地去读,说说你感悟到的内容。自由展示。师引导:

1、体会“生活欺骗了你”的含义。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以“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为题,写几句小诗,写出自己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的态度、做法和对生活的理解。

五、自由背诵,抽号展示。

六、学习《未选择的路》

1、朗读

2、“路”的含义

3、了解弗罗斯特(美国)。

4、诗人写自己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上,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七、拓展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慎重选择,不可盲目

4.微型课教案3 篇四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地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

二、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

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同学们,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请用“~~~”划出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生自由读,划。交流: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b.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品析了动作,揣摩了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3、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同学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3)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1)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书的挚爱)

(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感情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

四、总结——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出示句子,“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五、迁移运用

读写迁移——走进心灵

作者在文中把自己窃读时内心的窃喜与惊惧写得活灵活现,给人如身临其境之感。请试着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描写自己上课一直想偷看书包内的动漫书的内心感受。

六、交流总结:

1、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2、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齐读这句话。

【板书设计】

窃读记

↙ ↘

快乐 惧怕

↘↙

5.微型课教案(思想品德) 篇五

△各位评委,大家好;

同学们好!【精彩导课】

△想要了解有关_____知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_____ 年级上(下)册第_______课《_________》第___________课时。△今天的学习目标有三个,老师同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学习目标】 1.2.3.△清楚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完成目标的急切的心情来了解今天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1.2.3.4.△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____页的“学海导航”第___个标题________.可以采取圈点勾画自主探究的方式,或默读或朗读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完成后,小组内互查。

△通过自学 同学们对今天要学的内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完成学习目标,请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第一个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

6.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框架 篇六

》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根据老师提示的重点词语)齐读课题。

2.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教师要精心提炼文中的重点词语):

谁愿意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的?请这位同学送给来,我们一起来看,请这位男生读一下,咱们一起批改。其他同学同桌交换批改,写错的订正两遍。3.看着屏幕上这两组词语,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你来说。很好,你抓住课文中的主要词句,概括得很准确,相机板书重点词句导入。

二、精读品悟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活动一:读读、写写、议议

1.一边读一边标画出(一个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句子,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写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体会,你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在小组里交流得也很热烈,下面请看大屏幕

活动二:说说、读读、悟悟

说说自己的收获,读读相关的语句,想想自己领悟到了什么。

1.现在就把你的读书收获和全班同学分享吧。谁有愿意第一个来汇报,你画的句子是?读了这句,你感受到?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好的,老师知道你的心中一定充满了(),如果()读,就会让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受到了。

2.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一读的?

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体会()了。读得这么好,一定有好方法,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只要(),就读出了(),这是个好方法。来,我们按照他的方法一起读一读。

3.你还在哪里读出了(),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4.(删词或换词训练)同学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词去掉,换成()好不好?为什么?是啊,()这个词更准确,更能表现()。同学们要向作者学习,准确使用词语。

5.同学们读得认真,找得准确,理解得也很深刻,我们一起来读(重点段落),体会()。

三、拓展延伸 请看大屏幕

活动三:问问、写写、说说

1.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出示补充阅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

2.教师叙述文中情景(或是看着........),你会对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感悟。

3.请你说。你真是一个()的孩子,想象很贴切,语言表达也很流畅。你再说说。你说的真好,是啊,此时他一定()。谁还想分享的?

四、师生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讨论了(),明白了()。

五、作业超市

课后请同学们光顾作业超市,请看大屏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作相关的作业。1.必做题:

请打开补充习题,完成本课作业。2.选做题: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词句,试用几个词语写关于()方面的一段话。(2)推荐阅读(例如《补充阅读》)相关篇目,以()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3)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出一期与()有关的手抄报。

7.桃花源记微型课教案 篇七

《桃花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它的微型课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落实句子翻译。

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落实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社会的象征含义。把握其永恒性和局限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给人怎样的联想?

2、“世外桃源”何以称为“世外”?她究竟在何处?围绕她又有怎样的传奇?

二、朗读感知,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正音。朗读要求:正确通顺

2、自由朗读,个别评价;朗读要求:体现意境

3、圈划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提问汇总,合作解答

4、提问理解有疑问的语句,合作探讨;落实全文翻译。

三、寄意深远的桃花源

1、你认同“不足为外人道”的说法吗?桃花源有哪些方面是值得向外人称道的?

自然景物、社会生活、风俗人情

2、桃花源中人强调“不足为外人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意味,流露出哪些信息?

自谦、担忧、珍惜

3、平淡日常的农耕生活为什么被桃花源中人如此珍视?(桃花源作为一面镜子,反照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背景?)

补充晋朝时代背景介绍

4、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反映了陶渊明怎样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他怎样的精神追求?

补充陶渊明的人物生平介绍

四、永驻心间的桃花源

1、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虚构的?作者在行文中侧重于体现其真实性的一面还是侧重于体现其虚幻性的一面?

(两方面语句的品析、探讨)

2、作者对桃花源亦真亦幻的处理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增强其传奇色彩,更令人难忘,更引人遐想。

看似虚幻,又似乎确是存在,近在眼前,仿佛可以实现

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共同精神家园

3、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精神家园的桃花源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怎样的特点?

4、如果确有一个机会,你是否会选择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中?

拓展阅读:教学素材

关于本文的对联

1.子骥难寻避世地,渔人偶入桃花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

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内容评析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文章主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主题思想

8.认识整万数 微型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出示:读出下面各数 85

805 850

8005 8500

8050 这些数,用到了哪些数位?

指名学生口答,(板书:千 百 十 个)2.引出新授 课件出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茶叶770000吨;甘蔗90240000吨;油菜籽 11420000吨 谁来试着读一读?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这些数都是整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整万数。板书课题:《认识整万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采用计数器)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采用计数器)

(1)在这之前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个计算单位,(板书:个、十、百、千、万)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果我一万一万地往下数,那会是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2)认识十万

出示计算器:此时万位上有10颗珠子,表示10个一万,你认为10个一万是多少呢?(十万)如果十万位上有两颗珠呢?

如果要表示六个十万,也就是六十万,该这样拨珠呢?指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3)认识百万

现在老师在十万位上拨了10颗珠子,有()个十万?10个十万是多少呢?怎样在计算器上拨出一百万? 在计数器上演示在“百万位上”拨1 要表示四百万呢?(4)认识千万

如果在百万位上拨了10颗珠子呢?10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

2、总结

(指着板书)刚才数数时,我们又认识了那些计算单位?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指着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100万,10个100万是1000万。

3、练习:87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二).认识数位顺序表

1、到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八个计数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它们所对应的数位在数位表中的顺序如何呢?打开数86页,完成最后一张表格。

2、投影出示,汇报。

3、齐读旁边的一句话,师引导:从右边,每4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属于个级,个级上的数表示有多少个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它们属于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

4、请大家默默地记住这张数位顺序表,待会老师考考大家。口头填空:从个位起,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位,千万位在第()位,百万位的右边一位是()位。

(三)、整万数的写法

1、导入:整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着,看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

茶叶

甘蔗

油菜籽 七十七万吨

九千零二十四万吨

一千一百四十二万吨

你会用阿拉伯数字写出这些数吗? 2、77万:77万在计算器上怎么拨呢?(请生边说边演示)。77万怎么写呢?请同学们看仔细了(对照数位表)先写万级上的数77,再写个级上的数,是多少?没有怎么办?(用0占位,因为有4个数位,所以用4个0占位)

谁来说说刚才老师是怎么写的?(生说)

3、你能用老师教的方法写出9024万,1142万吗?(写在86页上)

4、反馈:你们这些数都是怎么写的?(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数,个级没有,用4个0占位)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①出示图片,指名学生说一说没题计数器上的是多少个万? ②写出上面各数 ③读读这三个数

2、刚才我们都是借助计算器来写数的?如果没有计算器你会写吗? ⑴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四十万平方米。写作:()

⑵北京著名园林颐(yi)和园占地二百九十万平方米。写作:()⑶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迷。写作:()

⑷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写作:()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纸上,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写数的技巧。3.看来大家都会写了,你会读吗?

指着板书:在读整万数时,为了方便读,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加上分级号,用虚线表示,读的时候,先读分级号左边万级的数,再加上级名万。(请生复述)

完成87页第三题,将两排右边的整万数加上分级号。再读(同桌互读)

比一比,每排左右有什么关系?

介绍:以后我们读比较大的数时,最好先干什么?(分级)

4、现在你能解决刚上课遇到的难题吗?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小结:今天,我们认读了整万数。谁来说说整万数怎么读?(万级的读法与个级类似,只要在后面加个“万”)

怎么写呢?万级的写法与个级类似,先写万级上的数,然后把个级写满。

9.微型课大赛教案付艳敏 篇九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镇高家店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速算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学生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讲解速算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速算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课前先向让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为本科学习做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 直接揭示课题

大家好,我是迁西县高家店小学的付艳敏老师,今天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一)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普遍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

方法:个位相乘得个位;个位乘十位、十位乘个位的和得十位;十位相乘得百位。注:和满十要进一

例:28 × 64=? 2 × 6=12 × 4=8 × 8=48

8+48=56 4 × 8=32 2 8 ×6 4 ——————

56 32 —————— 1792

强化练习:34×

45= 二)

刚才介绍的是一种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类算式中普遍适应的速算方法,下面再介绍几种特殊类型的速算方法。

速算一:

头相同,尾互补(首同尾合十)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例:23×27=? 2﹢3=3 2×3=6 3×7=21 23×27=621 强化练习:

94× 96=

速算二:

尾相同,头互补(尾同首合十)

口诀:首位乘首位加个位是前积,尾乘尾是后积。例:74 × 34 =? × 3 =21

+ 4 =25

× 4 =16 74 × 34 = 2516 强化练习:83 × 23 =

速算三:

11乘以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注:和满十要进一

例:11×23125=?解: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强化练习: 56 × 11=

速算四:

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例:21×41=? 解:2×4=8 2+4=6 1×1=1 21×41=861 强化练习:

× 61=

速算五:

.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例:12×14=? 解: 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强化练习: × 12=

16× 17=

速算六:

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例:37×44=? 解: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强化练习:37 × 44=

三 教学总结

10.微型课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通过对巴赫生平的了解,主要作品的欣赏,及对作品的略要了解,点燃学生对巴赫的敬重之情,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目的。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制造的教学课件、钢琴、音响。

教学难点: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领略巴赫的音乐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进入课室。

二、复习

月光奏鸣曲、g小调交响乐、小步舞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清晨、梦幻曲。(经典的音乐作品百听不厌,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音乐家,让新课自然而然的导入。)

提问:

1、你喜欢哪位作曲家?(让学生自由表白自己的观点)

2、这些音乐家都敬重哪位音乐家?(让学生思索。)

导出新课内容音乐之父――巴赫。(学生对巴赫的了解不多,不明白为何它能被尊称为音乐之父,然而让学生聆听他们所熟悉、喜欢的音乐家的作品,拉近学生与音乐之父的距离)

3、巴赫是谁?竟让众多的伟大音乐家向他折腰?(学生思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导入新课

老师介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歌德堡变奏曲主题》音乐的烘托下介绍,在空气中凝造出一份高雅的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1、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1685年3月21日生于音乐世家。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象巴赫家族这样的音乐家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医学和遗传学上也是一个难解的谜。巴赫在只有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但是他非常勤奋学习,成为巴洛克音乐巨匠,古典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赋格大师中的珠穆朗玛峰,被后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贝多芬说他像“大海”,歌德评价他的音乐是“仿佛听到创世之初上帝和自己的对话”。

2、音乐家和科学家都一致认同巴赫的音乐是人类最复杂,最有智慧的音乐,所以,1977年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飞船带着巴赫的音乐向太阳系外飞行,以期接触外星文明。(播放飞船发射到太空的震撼场面,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微点评:

课例点评:这节课渗透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点燃学生对巴赫的敬重之情,确实不容易在一节课内完成!然而谭丽女老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启发,充分运用音乐的力量,挖掘音乐的内涵,并且尊重学生的心智特点,挑选其中能引起学生共鸣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无形中已经拉近了学生与巴赫的.距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反思:

当今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音乐兴趣爱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创作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这堂课,看题目会觉得初中学生接受不了;看内容会觉得对普通中学的学生过难;看上课的形式,也许有点单调,没有表演成分,朴实地向学生传送音乐的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生命力。然而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使命。

完成这节课是基于:

1、我希望我对巴赫的热爱能通过我的教学象管子一样流到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步入音乐的花园里享受美,让巴赫的音乐成为他们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

2、我坚持“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教学理念,巴赫的音乐却只有学习钢琴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他的作品,然而我的学生多数没有接触钢琴学习,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在我的教导中了解这位音乐之父,感受音乐里的生命力,改变他们对古典音乐是过时的偏见,从而,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上一篇:宣传范文下一篇:项目部施工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