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2024-10-26

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11篇)

1.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篇一

中国文化初中英语作文

Today,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learn mandarin, which is a good sign that China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As foreigners study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attracted by the variety. Chinese culture is profound.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s around the world. Many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hoping to find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businessmen, because they know that the future chance is here. I learn Chinese culture since I went to school, but I still feel that I have a lot to learn. China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so I am so eager to learn more about its culture. Some day, I can present the culture to the foreign friends.

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这是中国在世界上占着重要位置的表现。因为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所以他们也就被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所吸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希望因此能与中国商人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机会就在这里。我从上学起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但是我仍然觉得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所以我很想多了解中国的文化。将来有一天,我可以向外国朋友介绍这里的文化。

2.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篇二

《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题材选择精良、编写严谨,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是以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首选课程,对于学生学习英文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书中提到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中国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其二是指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评判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文化的培养,这也是影响世界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加深,尤其是语言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多样性的文明想要达成共识,国家之间只有加强交流才能更迅速地谋求发展。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吸引在现今的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维护着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稳定,同时推动着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入,也是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补充。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全球许多国家也开始接触和学习汉语,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中有这样的统计,截至2012年,已经有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中小学孔子学堂在100多个国家安家,而其中的学院人数也超过了60万人,但是在此过程中,类似于“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也不断出现,这对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与他国的交流往来非常不利。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也提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现状不够了解,这种误解也正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所产生的。我国文化本身的韵律与内涵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相比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世界舞台上,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话语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者认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优质的语言环境,为我国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带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对英语教育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也有细致表述,作者认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现实的象征,这两者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也直接决定了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都不存在绝对的文化平等,强势文化总是比弱势文化更加自信,这也是文化不平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加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积极传播,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之上的。要树立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传播并非某个专业语言文化组织的任务,而是所有中国公民应尽的职责,文化承载着语言,同时,语言为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桥梁,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应当重视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相对于英语教育来说,它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如果中国学生能够用英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外国友人,便可以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够让外国人很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会随之扩大,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得到提升。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当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一书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英语教育的策略研究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交通技术、通信以及媒体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同步,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加深,这种发展趋势自然也为我国的语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英语教育也更加注重在教学中渗透中国语言文化的特征,这一点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认同,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积极地将自己的母语和语言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使双语教学顺利开展。书中提到,在比较中进行文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文化敏感的培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英语教育常常将母语文化忽视,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缺乏对母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我国的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母语文化的重视。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不了解四大名著如何用英文翻译,不知道如何用英文介绍我国的经典著作,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也不能用英文表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多元化的趋势在今天的国际交流过程中逐渐呈现,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开始被英语教育承担,《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表示,英语教育如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需要积极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实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外宣传的素养。此外,英语教育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书中认为,作为实施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与教学目标做到相契合,满足不同的使用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英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课程,它是加深对世界文化了解的窗口,具有工具和人文性质,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国际文化发展形势。《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对我国的文化讲解也存在不足,这很容易导致中国高校学生的想象力和母语文化能力欠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应当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兼容并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实际,感觉到学有所用。《拓展: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所涉及的众多内容,为高校英语教学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语教育的作用和策略的研究问题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参考,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研究参考书籍。

3.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研究

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不同国家的人,都倾向用英语向外国人解释和讨论本国的文化。中国的教育界认为,在英语教学中,用多元文化代替单一教学,是很有必要的。[1]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英美目的语的输入,而忽略了初衷,没能很好地引入作为母语的中国文化。久而久之,学生在交流过程时,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根本无从下手。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学习到英美目的语,又充分了解和引入母语中国文化,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状态。然而,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里,目的语的引入和学习占据了绝大部分,母语比例严重失衡,学生在学习目的语上得到了很好的扩展,却在我国的母语上不知所措,这就形成了教学上文化的单方向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在灌输英美知识,缺少主动、有效的输出知识储备,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不能更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掌握和向外表达。例如:相对比较熟知的“道家”、“儒学”、“论语”、“端午粽子”等词汇,学生用汉语表达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是想要通过英语来表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词汇,学生感到无能为力。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日益严重,找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产生问题

1.大纲目标要求。英语教学大纲设置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好了解西方文化和背景。过分强调了英语语言学习掌握的重要性,却对中国文化毫无涉及,更没有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英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大纲的设置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重视母语文化,从而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2.教材内容的缺失。大纲设置要求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是为了学习英语语言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了不让中国式英语教学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在教材的选择上,直接选用原版材料,比如英语报刊或者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教材很好地阐述了西方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进西方文化。然后,单方面注重了解西方文化,却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向外国输出中国文化。学生在不能很好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时,反而会造出更多中国式英语。原本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教材,逐渐被纯英语教材取代,缺失的教材其实并非适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3.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忽视。调查显示,世界上学习英语的国家中,中国的学习人数是最多的。一味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那么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很多人不能给自己清楚定位,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掌握一门世界性语言,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很少有人会认识到,在学习英语,更多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同时,中国的文化却面临重大危机,当国人都开始遗忘中国文化时,我们又指望谁来重拾这份坚定?大纲要求上的缺失,教材上编写选择的失衡,教师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输入式学习,中国在整个学习英语的链条上,体现出来的都是对英语的输入,而忽略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输出目的。忽视中国文化输出的后果,就是当中国学生在十分清晰地谈论西方文化背景时,却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这是一种态度上的缺失和忽视。

4.英语教育者的能力不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为了成为英语教师而做教师的应试教育中产生的,无关乎自身素质教育如何、不在乎本身所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背景如何,只要在应试教育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就成为了一名英语教育者。对于大纲目标要求,很多教育者还需要通过书本、网络等平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传授给学生的内容也不过是听来看来的。而对于大纲没有提及的中国文化英语式表达,教育者更不会主动去学习和教授。极少部分教育者会出国学习,他们的视野和知识储备略高一些,但却也只是注重西方文化知识授课,完全按照考试要求来教学,没有激發学生交际的能力,更不会涉及通过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了。

5.英语各级别考试的单一。在如今这个时代,幼儿园都开始学习英语。从小到大,无论是简单的期末考试,中考、高考,还是非专业的四、六级,亦或者专业的四级和八级考试等等外语考试,测试的内容大都是考察学生的语法、语句、语境等基本英语技能,更不会涉及关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了解。教师注重过级率,在复习上就会进行英语考试的相关专题,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考试而复习。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基本上都注重词汇积累、语法运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主动交际和输出中国文化的机会,渐渐地,就只是看重考试结果,而忘记了学习英语最基本的动力和目标。

三、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策略

针对我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正确定位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位置。尽管英语教学大纲设置中明确了教学目标,但是中国文化体现出来的位置并不清晰。强调了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却并未对中国文化进行详细说明。中国文化该摆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关系到教学者如何进行英语教学。倘若没有明确定位,教学者即便对中国文化输出有千万种设想,都不得不按照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授课。因此,中国文化教学必须被明确摆在“官方”位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具备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

2.明确中国文化教学手段。各国在进行英语教学方面,都做了相关研究。那么在中国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是否应该设立独立的文化输出课程成为了一个重要讨论。借助其他国家成功的例子,英语教学上,适当采取课内兼容,根据自身的实际,增设独立的课程,主要进行的就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有效的教学手段,避免了顾此失彼。

3.完善教材编写。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连接学习的辅助工具就是教材,因此,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在初步接触学习知识时,最先接触的是教材内容,其次才是教师的讲解。过分单一引进和使用外国报刊或者文学作品,本身具备难度之外,并未适合中国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合适的教材,才能保证英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4.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教师的授课是否到位,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教学评估来确认。通过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让教师清楚认识到自身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实,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加强,从而把英语教学这一课程更加完善进行。而教师对学生的考察,则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学习知识上的不足,正确对待测试,更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环节的设置,能够及时调整师生双方的状态,更好、更顺利地进行教学。让中国文化不再只是走过场,而从真正意义上,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

5.注重积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重视母语文化,因此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想通过外语把中国文化弘扬出去,不仅仅是在英语教学中才应该注重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都要学会日积月累,本身要学习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余生活中,多多进行交际,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当今处于这个跨国际交流的时代,我们清楚认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严重失衡的情形下,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拿来”外国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送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4]这需要更多的教育者进入这个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提出更多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的完美理想。

参考文献:

[1]段丽.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4.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 篇四

Grow pu happily and healthily is the theme of people pursuring all the time.For children,it means playing games happily and do not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danger,studying hard and have a health body.For adults,it means facing and dispoing of the difficulties positively.Everything has the other side.It is valuable to held the optimistic attithde to the life.Then how can we do this?

Keep studying and improving yourself continuously.Not only the rigid contents in the books,but also the great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you.It is necessary go outside to exercise.As the saying gose,a health body is the basic of everything.For example,taking part in the comminity aactivities,fostering the interests.

5.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 篇五

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

摘 要: 中国英语是英语语言与典型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用于表达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独特事物,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国英语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失语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国际交流,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与其他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导致它的变异。英语的国际化导致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许多英语变体相继出现。美国社会语言学Kachru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英语分为三类,并用三个同心圈表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他的理论为:“这三个圈显示了英语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环境传播中的传播形式、习得模式和功能领域。”(Kachru,1985:356)在“世界英语”背景下,英语在中国本土产生了一种新的变体――中国英语。它是英语与典型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用于表达中国社会中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独特事物。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 1980年,葛传嗽谒的《漫谈由汉译英》一文中说道:“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要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五四运动”、“赛先生”、“白话文”、“八股文”(imperial examination,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Baihuawen,eight-legged essay)。他认为这些译文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应该被称为“China English”。虽然葛老先生只是从翻译角度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并未继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却迈开了我国对中国英语系统研究的第一步。1991年,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995年,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率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上述定义虽然强调的重点和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点却是一致的,如中国英语是中国人使用的.,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英语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他发现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外语界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关注,许多外语教育学者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确实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而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这种现象更是明显,例如让学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诸如春节、端午节等,并介绍一些节日的风俗时,学生的表现有两种:第一,只会用汉语描述,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有限;第二,对一些节日的习俗了解不全面。学生“失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更重要的是因为母语文化的知识储备欠缺,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中国英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传播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及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短语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上。在形式上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音译,作为汉语借词(Chinese-borrowings)直接融入英语语言。二是译借,即按照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思直接表达或陈述,也就是说这种表达方式只有在汉语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生活等方面。 1.音译 (1)历史文化方面 xiucai(秀才),wenyanwen(文言文),baihuawen(白话文),guanyin(观音),dao(道),qi(气),kaishu(楷书),putonghua(普通话),pinyin(拼音),fenghuang(凤凰),fuwa(福娃),etc. (2)文体娱乐方面 erhu(二胡),pipa(琵琶),suona(唢呐),weiqi(围棋),zheng(筝),yangko(秧歌),quyi(曲艺),mahjong(麻将),Kongfu(功夫),wushu(武术),taijiquan(太极拳),etc. (3)吃、住、行方面 jiaozi(饺子),tofu(豆腐),chowmein(炒面),mantou(馒头),tangyuan(汤圆),wonton(馄饨),youtiao(油条),chopsticks(筷子),ketchup(番茄酱),,bingtanghulu(冰糖葫芦),tea(茶),etc. 2.译借 (1)历史文化方面 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Confucianism(儒家思想),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药),Long March(长征),paper cutting(剪纸),Beijing opera(京剧),etc. (2)经济方面 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iron rice bowl(铁饭碗),township-enterprises(乡镇企业),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etc. 四、中国英语对外语教学启示 1.树立文化平等意识 外语教学实践原则为:外语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工具,我们通过外语了解对方,吸收外来营养,同时也通过外语弘扬中国文化,期望对方通过该语言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达到和西方强势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的目的。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传播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要树立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既要重视外国文化,又要重视本国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要使外语教学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教育部门应当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英美社会文化统治的工具,或者染上民族优越的特征。 2.外语教材中应该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 外语教材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然而随便翻阅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有关中国的文章,这种倾向应当有所改变。中国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走过弯路,一段时期全是中国的政治内容,一段时期又全是英美的舶来品。这两种极端都无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对中国的事情,学生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用英语谈论中国的事物,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选择有中国背景的语言材料,既可从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中选,又可以挑选英美人对中国的友好公正的评论文章。中国人用英语对外交流是全球性的,而不只是面向英国和美国,因此中国人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应该体现多样性。在英语教材中除了有一定的英美文化外,对各大洲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应该有所涉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英语必将像其他英语变体一样为世界人民所接受。而适当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便于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改变中西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便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也可以让中国人为世界英语和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其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Kachru. Braj B.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5.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10-19. [3]葛传.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学院学报,1991(11).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1994(3).

6.中国特色文化之英语翻译 篇六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Tai Chi 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 55.追星族:Star Struck 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下岗:Lay off/Laid off 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7.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英语

近代以来,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本质上是英语及英美文化的对华传播,同时应造就中国文化反向传播的条件和途径。但现实是,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人在英语交流语境中,可以就英美文化可娓娓道来,但对中华文化却词不达意。2000年,“中国文化失语”[1]的论断震动学术界,但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仍是热点问题。原因在于已有研究只是循着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思路,着眼于教学措施本身,流于现象描述和直观对策,没能形成理论突破以调整高校英语教育政策。只有从晚清以来传统中国文化变迁进程中研究高校英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才能揭示“中国文化失语”的历史文化根源,使高校英语教育回归“自文化本位”,肩负起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使命。

一、文化变迁中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

为纪念1807年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而设立的马礼逊学校(Morrison School)于1839年由美国人在澳门正式开办,“以推介英语、西学及基督教信仰为教育目标”[2],对后续建立的新教教会学校以及京师同文馆等的英语教育影响深远。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是中国官办英语教育的萌芽,但其实际管理权却一直由美英控制。“同文馆对于清朝高级官吏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他们对于整个政体的影响,并非是无足轻重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将科学的内容介绍到了科举考试之中。”[3]同治帝的英文教师是同文馆的学生,后来光绪帝决心设立大学,“也是因为有感于同文馆的成绩。”[4]同文馆“不仅为自己培养师资,还为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上海广方言馆提供师资”[5]。洋务学堂的英语教育与科技课程相结合且为清廷所重视,可谓高校英语教育的滥觞,深受英美影响。

1877年第一次在华传教士大会后,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走向统一和实用,程度加深,毕业制度逐步规范,开始有少量大学出现。1881年圣约翰书院设立了专门的英文部,1888年推行“英语运动”,采用全英语教学,英语“被置于极显著的地位”[6]。此举不但对圣约翰大学早期发展意义深远,而且此后越来越多的教会大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20世纪的13所著名新教教会大学,大多形成于晚清,且基本上由美国人创办。为数不多的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最初也由美国人主持。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聘有12名中国人任教习,这些人大都毕业于教会学校”[7]。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英语为第一外语,高等学堂的历史、地理、算学课程等均需用英(外)文教学,大学堂所有的西学课程均采用原版教科书,并提出设置外国文学专业。晚清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新教教会大学发挥了主导作用,“殖民色彩”随着中国近代学制的确立通过办学模式、师承延续等,为中国早期的本土高校所继承。虽然晚清社会出现空前的英语热,中国文化的儒家根基却未动摇。1908年美国的对华“退款兴学”政策,使赴美留学逐渐取代赴日成为主流,美国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民初“自由、平等、博爱”时兴,英语热延续,甚至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语言,不仅自然科学,哲学、宗教乃至中国历史、公民等课程都用英语教授。新文化运动随自由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于1915年兴起,新教教会大学进一步发展,到1921年,中国公立大学只有3所,私立大学有5所,而著名的新教教会大学却有13所。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新传统”,那就是“反传统”。也有一批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弊端,主张以儒学为主体融合自由主义,延续中国文化传统血脉,形成现代新儒家。

1922年采用美式“壬戌学制”后,全国公、私立高校数量猛增,英语为各专业必修课之一,且课时数往往最高。本土综合性大学大多设英国文学系,引进原版教材,强调博雅教育,重视英美文学研修。文学是人学,最能体现英美文化的精髓。绝大多数大学都为各系一、二年级学生开设英文课,由公共英语委员会负责编选教材和组织教学。20世纪20年代,现代民族主义初兴,教会大学被迫“去宗教化”,儒学课程甚至汉学研究渐被重视,以“使得学生把宗教同中国文化融合起来,从而最终达到在中国广泛传播基督教的目的”[8],但也没有因此而淡化了英语教育和殖民色彩。1941年,有著名学者公开抨击中国教会大学师生崇尚用英语教原版西书是一种“卑劣情绪”,是“附属国和殖民地”才有的现象[9]。1947年美国在华教育基金设立。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思想、政治取向上受到美国深层次控制,“殖民色彩”有增无减,对中国的文化变迁方向影响深远。但客观来看,民国高校英语教育也造就了很多通晓西方现代学术的各界精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复兴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文化要素在中国大陆被持续清除,教会大学被合并改造。从1949年到1952年,高校英语教育尚沿用民国时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尤重英国文学,后被批“是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10]。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提出“全面学习苏联”,高校公共外语课向俄语“一边倒”,英语专业被压缩。至1954年,高校英语教育几乎被取消,后虽趋向恢复,但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也大异于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套搬苏联模式的弊端显现,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陆续增设或恢复英语专业,高校公共外语中英语的比重逐渐增加,高校英语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表述新生社会制度和生活风貌的能力,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自信。

1962年中苏交恶,新中国开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向苏东以外的世界寻求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设备。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高校英语教育得到空前重视。“文革”期间,高校英语教育受到冲击,1971年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恢复,仍承载着本土政治文化教化功能。

改革开放后英美文化重新进入中国。1979年全国统一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民国时期大同小异,注重英美文学研究。新教材编写如《交际英语核心教程》,1982年还被列为广州外国语学院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教研合作项目,被许国璋认为“标志着外语教学思想的一大转变,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套教材的出版。”[11]由于亟需通过阅读汲取西方当代科技,大学英语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高校覆盖面最广的课程。英美文化及英语的价值渐趋绝对化,以致不少人主张高校应尽可能多地引进原版精品教材并注重其配套性,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建立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改革开放后高校英语教育的文化取向实质上是延续民国传统,以英美文学及人文精神为本。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历史文化根源

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的颠覆性渗透反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对国学和毛泽东思想文化主体地位的认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独立的价值基础真正形成。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态势显现并加速,中国文化对英美文化在精神上已悄然转向主动,形成高校英语教育的人文新环境。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校英语教育实践对中国文化内容亦渐有涉及,但由于深层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文化失语”并没有根本改观。

1.“急用先学”与“殖民色彩”。

语言以文化内涵为根基,语言教育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自晚清产生以来,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桥梁,也相当程度上成为教会培养中国高级教牧人员的工具,殖民色彩鲜明。民国时期,美式自由主义深度整合中国文化传统价值,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与之相互促进,“英美文化本位”形成,“殖民色彩”深化。自由主义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高校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接续了民国传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摆脱对西方科技与文化“急用先学”以自强救亡的历史境遇,因此,虽然晚清与民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但高校英语教育始终视蕴涵英美文化的英语为正宗,研究英语如何本土化以利传播中国文化无从谈起,也登不得大雅之堂。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殖民色彩”的历史延续是形成“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

2. 美式文化霸权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历史目的的影响。

追溯历史,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中国文化复兴,而不是止于学习和吸收英美文化,但时至今日,这一历史使命仍被美式文化霸权所蒙蔽。近代以来,美国在文化与教育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持久而深刻。美国独特的殖民开拓史和优越的地理资源禀赋,使其自诩“山巅之城”,居人类文明顶峰。美国秉承上帝的旨意,以民主共和拯救世界,新教的“天赋使命观”赋予自由主义以宗教色彩。这种文化“十字军”情怀和外交政策对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影响深远,“新教教义、个人主义、宪政民主三位一体的美式自由主义文化霸权”[12]始终困扰着中国文化的独立与复兴。英语成为通向“自由灯塔”的道路,除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外,高校英语教育基本上是以学习和吸收英美文化为全部目的,“中国文化失语”成为必然。

3. 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传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

自清末“癸卯学制”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受教会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以文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文学为基本内容,形成了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传统底色。而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本土英语教育培养师资、发展学术。民国成立后,英美教师和大量归国的赴英美留学生充当师资使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沿袭英美模式,以英美文学为本的特点更加突出,不但直接影响着当时的中国英语教育,而且对新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民国高校英语教育受到批判和否定,却没有形成新的稳定的理论与实践,且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严重断层。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文化再次影响中国,民国时期培养的学者与师资在高校英语教育的重建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传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恢复,英美文化价值重居正统,并在相对封闭的专业藩篱内通过师承延续影响至今,形成“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根源。

三、根除“中国文化失语”的文化路径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竞争,深刻决定着当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命运。高校滋育了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念与学业能力,在中国梦的时代新节点上,只有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的文化根源,开辟根除的文化路径,才能使高校英语教育肩负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

1. 秉持中国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以远古华夏文明及其象形文字为核心,兼收并蓄,发展成一种多元一体的包容性很强的世俗文化。多民族的中国幅员辽阔,方言繁异,以儒学为价值核心的中国文化却渡尽劫波,至今仍保持着其原生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中堪称唯一。儒学“敬鬼神而远之”,与宗教保持距离,却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思考,数千年来已将其价值信仰融入民族精神。儒学的这种人文教化功能,使其在转变为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后,仍保持着独立的文化精神,以致尽管近代以来中国政体变换,儒学价值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血脉延续,并未断绝。

中国社会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如厚德大地,融通共产主义并吸收民主、人权、市场等自由主义精华,重现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中国社会兴起“国学热”,“传统文化精神、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综合国力持续跃升。“儒家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路径源于中国社会,中华民族重燃起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打破美式文化的神话,秉持中国文化自信,是根除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的文化价值基础。

2.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向“自文化本位”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英语教育从主流看,又明显倾向“英美文化本位”,中国文化仅体现为在英美文化主体内容边缘游荡的若干文化符号。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仅在相关专业知识的选修课清单中,含一门“中国文化概论”,而专业知识课程均属英美文学与社会文化,以英文承载“中国文化”尚未被纳入“英语专业知识”,表达技巧亦没有被认为属于“专业技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语焉不详,只是提出“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国文化复兴并走出去的大势下,高校英语教育却漠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研究和教学,显然已在理论和政策上滞后。高校英语教育如果继续守持以为“正统”的“英美文化本位”,忽视中国文化的英文国际传播,将造成历史性的失误。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作为一种“外语教育”,“外语”的习得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服务的,而并非以“外语”文化覆盖中国文化。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应定位于以英语认识和吸纳英美文化优秀要素从而丰富和传播中国文化,“自文化本位”应成为当代高校英语教育政策制定的文化价值取向。

3.“中国英语”与高校英语教育。

语言是文化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构成要素,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交际功能与文化的生成与传播直接相关。在异文化交往中,通过语言交际传递的异文化要素,往往被吸纳入语言本身,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及其文化。卡奇鲁(Braj Behari Kachru)提出的“Three Concentric Circles”(三个同心圆)理论和“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语)概念,论证了全球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颠覆了英美“本族语者”英语变体的“文化霸权”[13]。全世界英语的非“本族语者”的规模和范围逐渐远超“本族语者”,非“本族语者”也应分享英语的所有权。当代中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举世罕见,能培养数量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非“本族语者”,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展开和国家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世界通过英语获得中国文化、科技要素的需求将越来越强劲,英语将更多地承载和融合中国文化要素和思维,表达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将在广阔的全球交际实践中生成和完善。

8.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篇八

首先,汉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点和参照物,中国文化必然影响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可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粗浅特征的基本输入,学生的通常反应是惊讶与好奇;第二阶段是通过对目标语及其文化明显特征的继续输入,学生开始对比目标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学生的通常反应是困惑和不解;第三阶段是通过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细微特征的进一步输入,学生开始理解目标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学生的通常反应是释然和谅解;第四阶段是通过对目标语及其文化特定特征的强化输入,学生掌握了目标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学生的通常反应是欣然接受。本质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母语干扰其实就是本国文化的干扰。在目标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即以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国民族文化及文化思维方式可能干扰及制约学生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的学习;在目标语言学习的中级阶段即第三阶段,学生通过理解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降低民族文化及文化思维方式带来的干扰,尝试换位思考;在目标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即第四阶段,学生通过掌握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差异,排除民族文化及文化思维方式带来的干扰,指由于熟悉英语语言文化,转变立场从而感受其文化,也就是欣然接受,即思想感情已经融入到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中。

其次,中国文化是汉语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结晶。而跨文化交际实际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导入即运用英语与西方人成功交流;另一方面输出即用英语准确地向西方人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概念,推介中国的文化。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交互式的交际。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过于侧重学习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反而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去表达中国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跨文化交流,于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出现了。例如,更有为数不少的学习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甚至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话。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输入英美国家文化,而忽略了导入传统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结果造成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因此无法有效运用英语去表达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而不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最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祖先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这笔宝贵财富的传承者,英语教师不但承担着语言教学的任务,而且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来导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物态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食品、工艺品、服饰、用品、建筑物等等,此时可以导入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语表达,如,“包子”、“中国结”、“肚兜”、“芭蕉扇”、“园林”;制度文化,由人类在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此时可以导入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语表达,如,“一夫多妻制”、“家长制”、“禅让制”;同时,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文化、经验及创造性活动,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此时可以导入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的英语表达,如,“作揖”、“乞巧”、“祭竈”;心态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如,“佛”、“道”、“儒”等均属于其范畴。心态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佛”、“道”、“儒”等各类哲学文化,其中儒学文化又为重中之重。这些哲学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输出和传递的核心内容,所以要重视相关内容的导入。但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融入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注重策略和方法。

第一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更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即是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必须同步一体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也要注重培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即让学生站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交际。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语言环境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尊重目的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不侵犯隐私和忌讳。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语言及文化的兴趣,培養其健康的心理以及蓬勃向上的个性,通过语言形式感受文化内在的精神实质,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质量。否则学生就易丧失立足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无法超越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界限,更无法了解和尊重多文化现象。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可以拓展思维方式、重组价值观念、重塑人格结构。

第二步,适量原则要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精心选择导入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恰当控制导入内容的数量。导入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对正常的语言教学有妨碍,反而有“喧宾夺主”与“主次不分”之嫌。导入内容过少无异于“点到即止”与“隔靴搔痒”,反而影响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同样不利于正常的语言教学进程。

9.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英语教学之中 篇九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各类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介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英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仅靠输入目的语文化是不够的,本土文化的融入同样至关重要.

作 者:刘琴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1)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10.中国茶文化英语作文 篇十

——论有关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须要不断继承、发扬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至世界各地。而当今的传统文化必须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才能符合世界发展的步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教育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从英语教学而言,很多学生能说出外国食品,如汉堡包、蛋糕等,而对中国食物的很多英文表达法却感到陌生,这充分说明了当今的教育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为第一主体,即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不断汲取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利于学生正确处理好英语和母语的关系。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加强传播。

为了能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需做到以下几大方面:

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在完成课标要求的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因为只有不断熏陶、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伟大,从而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如我在教授PEP5五年级上册Unit 1 My new teachers时,在教授中外称呼的不同表达时,我也向学生讲授了我们中国古代时的百家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姓氏的来源和中外文化的衔接及不同。而德育教育的渗透也是我教学的一大重点,如在教授Unit 3 My favourite 1 food时,我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均衡饮食,并让学生认识到健康是第一本钱,以及弘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节约粮食!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以及在Unit 4 What can you do?时,我让学生认识到爱劳动才是家里好帮手,并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积极、主动去劳动,能让自己更加快乐!

在平时教学时,我能让学生对当天的节日进行大致认知,如刚好是中秋节或国庆节时,我会教学生学习英文表达: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国庆节(National Day)等,并让学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完成一些小任务,如让学生在感恩节时写一封小感谢信或一张感谢卡给自己要感谢的人。这些都无形中让学生懂得了互相关爱及认识到了不同节日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让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并心存感恩之心。

二、以身立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意识及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如中国优秀文化--文字书写,教师在要求学生书写端正的同时,自身必须要以身作则,如中文、英语的书写都应美观、大方,让学生能进行模仿和学习。在此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关于中华文字的大致流派及造字来源,让学生能对文字书写产生一种敬佩的崇尚之感。

除了书写文化,我们中国亦有博大精深的成语、谚语文化。在每个课时讲授完后,我会坚持教授一两句谚语英文。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等等,让学生能了解中西文化的关联,以及能产生对自己国家精深的语言文化的一种敬爱。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必须要先以身作则,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无形中给予学生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学生能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新时代的新人类去继承和发扬,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

三、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即指能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或者指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摒弃旧思想、旧文化以及传播的旧途径,即传遍传统文化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进取性(aggressiveness):在平时英语学习时,我注重让学生关心时事,如现代社会里出现的学习汉语潮,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推崇。这些课外知识的拓展都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较大的进取性和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还有近代社会的出现的男女平等观念亦体现在英文里,如在教授PEP3Unit 6 Meet my family!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男女职业的不同称呼的改变,如男警察(police)和女警察(policewoman)、男服务员(waiter)和女服务员(waitress)等彰显了男女平等观念,让学生摒弃了古代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学会用进取的眼光看待文化。

2.时代性(Modernity):文化必须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学习传统文化亦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讲述,如讲到节日时,我会提出端午节的发展、起源及代表食物的英文表达。与此同时,我亦会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我国及世界对中文文化学习的热潮。如2005年,韩国申请的“江陵端午祭”以及2009年中国申报中国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些都说明我们应该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对彰显荆楚文化、激励爱国情怀都有重要意义。

在教授PEP5 Unit 5 My new room时,我让学生先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让学生根据时代的发展查出不同建筑的英文表达,如别墅(villa)、平房(cottage)、公寓(flat/apartment)等建筑的英文表达。在学习英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建筑文化,如北方与南方房子的不同建造及坐向,这些知识都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的热爱。

3.开放性(Openness):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需兼顾开放性原则,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如在教授PEP5 Unit 2 My days of the week时,我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分三个小组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中西 3 节日的英文表达及大致内容,即分成中国节日、西方节日、中西方共同节日。这项任务的提出,让学生对节日的了解兴致大涨。在小组汇报时,他们能基本上分清中西方节日的表达法以及能认识到当今中国人民“重西轻中”节日的不良现象,他们亦自行提出以后将会更加注重中国文化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等,努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

4.创新性(Innovativeness):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体现创新,一味的讲述只能让学生只懂表面涵义而忽略情感渗透。于是在讲授节假日时,如母亲节、父亲节或者感恩节时,我让学生制作亲情优惠券(discount coupon),并写上“(免费拥抱)Free hug”“(爱的早餐)Love breakfast“"(爱之吻)Love kiss”等向家人表达爱意的优惠券,并写上有效期及使用次数。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向他们传递爱意,亦加强了关爱家人、朋友的个性培养,让学生懂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寓教于乐,突出特色

在每个单元里,都有Good to know, task time,教师需在课堂讲解前动员学生自主去学习、制作。在自主的学习下,学生才能更有兴趣的去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讲解食物时,我让学生联合不同的节日,学习不同食物的英文,并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如外国人喜欢吃hamburger,noodles,cake,而中国人喜欢吃rice, porridge等。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了解中国南北方的不同饮食文化,并粗略介绍中国的几大菜系,让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解。

而在学习节日和食物的整合中,我不仅让学生懂得外国食物文化,如万圣节(Halloween)时吃糖果(candy)、南瓜(pumpkin),圣诞节(Christmas Day)时吃火鸡(turkey),而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时吃月饼(mooncake),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时吃粽子(zongzi),春节时吃饺子(dumplings)、汤圆(sweet dumplings)等。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从而增强对我国的饮食文化的自豪感。

在讲授这些国内外饮食文化时,我亦加强了本地饮食文化的渗透。如河源“四宝”:“霸王花”米粉(rice-flour noodles)、新丰江纯净水(purified 4 water)和“万绿宝”腌萝卜(preserved radish),以及其他乡镇的特产,加强学生对本地饮食文化的了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的一体化,各国文化、经济的冲击,使得本国文化的继承日益重要。众所周知,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中国文化,与圣人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能让学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尊老爱幼,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使命感。

11.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高中英语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途径

改革的背后是对当前中国教育的深刻反思,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熟视无睹,对外来文化的盲目狂热,已经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长此以往不知道我们培养的高中生究竟是为谁服务?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的高中生不仅“放眼世界”,而且“胸怀祖国”。

一、通过课上对比学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英语课文教学向高中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对比,让高中生就某一方面找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高中生在逐步掌握英语这门交流工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而激发高中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例如,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Relics 的阅读部分是关于俄国传奇文化建筑琥珀屋的历史介绍,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尽量用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amazing, design, fancy style, belong to, in return, reception hall, at wa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elect, decorate, treasure等)

1 What other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do you know?

2 Which of these cultural relics are you most interested in? and why?

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文化古迹的恢宏气势和巧夺天工,真诚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非凡智慧,从而对祖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总之运用对比学习提高高中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培养高中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使他们在学习外来语,接受异域文化的同时提高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保证母语文化不受威胁,认识到本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衰退的严重后果,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这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的题中之义。

二、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且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的行动。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高中生学习渠道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教师就要合理使用和积极开发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以强大的现代科技为依托,以报纸杂志,音像广播,电视网络为手段,向高中生提供充足的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代需要的文化资源,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高中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高中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在实践中得到完美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完全可以向高中生推荐一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英文作品或书籍,如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此外阅读21st century, Beijing Review, China Daily等经常刊载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报纸杂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收听以“向世界介绍中国” 为宗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收看以“中国观点、东方视角”为定位的CCTV—news的节目,高中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表达,而且能够加深对当前中国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更可以增加與国外友人交流的谈资,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教师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高中生召开“热爱祖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主题班会,增加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为高中生开展讲座,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举办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英语演讲大赛,用英语口语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外语学习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领高中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并鼓励高中生撰写英文导游词,将祖国的风景名胜,历史建筑介绍给外国友人等。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从而自觉承担起一名“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历史职责。

三、结语

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谁能抢占文化领域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高中英语教学这块阵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外语教学本土化要求的英语教学之路,引导高中生用英语学习和表达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高中生培养成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晓鹰.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观察,2013(11):5-6.

上一篇:产业发展概况下一篇:成长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