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人员绩效考核

2024-07-12

运维人员绩效考核(精选11篇)

1.运维人员绩效考核 篇一

运检部关于变电运维班和无人值守站生产运维与绩效管理考核简要实施办法

为了规范本公司运维操作班和无人值守站的生产运维管理工作,推进操作班标准化建设,保证安全运行,根据《变电站管理规范》、《无人值守变电站运维管理规定》等规程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运维管理

1.1值班管理

1.1.1班长负责编制轮值表。

1.1.2按轮值表值班,保持值班人员在岗。1.1.3填写相关工作记录(以下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并录入PMS2.0系统。

绩效考核:每违反以上规定之一,扣当值人员2分/人,绩效扣分可累加。

考核依据:现场检查、记录,PMS2.0记录。1.2交接班管理

1.2.1做好卫生清洁及其它有关工作。

1.2.2交接人员必须按规定项目交接清楚,交接人员分别在运行日志上签字。

绩效考核:每违反以上规定之一,扣交接人员3分/人,班长扣缺岗0.5分/人之和,副班长扣缺岗1分/人之和 1.3巡视管理

1.3.1班长负责编制巡视周期表 1.3.2巡视周期(站)1)正常巡视周期:每周不少于一次。2)全面巡视周期:两月不少于一次。3)熄灯巡视周期:每月不少于一次。4)特殊巡视应根据需要进行。

绩效考核:每违反以上规定之一,扣当值人员3分/人站,班长扣1分/人站,副班长扣2分/人站,绩效扣分可累加。

考核依据:现场检查、记录,PMS2.0记录。

二、安全管理

2.1两票管理

2.1.1工作票、操作票应通过生产管理系统开票,完成后应进行回填及归档手续。

2.1.2特殊情况可不使用生产管理系统开票。2.1.3操作设备必须使用电脑钥匙。

2.14特殊情况需解锁操作,应履行解锁待续后操作。绩效考核:每违反以上规定之一,扣当值人员5分/人,绩效扣分可累加。

考核依据:现场检查、记录,PMS2.0记录,绩效扣分可累加。

三、设备管理

3.1设备测温管理

3.1.1计划普测(红外线测温)周期:每季度1次。3.1.2做好测温记录,保存好各站异常设备图谱 3.2缺陷管理 3.2.1及时发现、上报、统计、分析设备缺陷,设备消除后认真验收,并录入生产管理系统。

3.3设备定期维护 3.3.1防小动物检查

3.3.2二次线及端子箱定期检查

3.3.3蓄电池定期进行检查、清扫、维护 3.3.4逢停必扫 绩效考核:

1、每违反以上规定之一,扣当值人员3分/人站,班长扣1分/人站,副班长扣2分/人站

2、违反逢停必扫规定,扣当值人员5分/人站,班长扣3分/人站,副班长扣4分/人站

考核依据:现场检查、记录,PMS2.0记录,绩效扣分可累加。

四、任务完成情况

4.1班组长工作 4.2运检部工作

4.3公司其它部门工作任务 绩效考核:

1、不能按时按质完成班组长工作任务,由班长提出考核

2、不能按时按质完成运检部任务,班长扣3分,副班长扣4分,班员5分。

3、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公司其它部门工作任务,班长扣3分,副班长扣4分,班员5分。如工作任务使运检部受到公司考核,班长扣6分,副班长扣8分,班员5分。

2.运维人员绩效考核 篇二

1 软件从业人员的特点

1.1 年轻化

软件是靠知识的创新生存的,软件产品实际上就是软件人员用他们的智慧灵感进行的创造性劳动。人的最佳学习年龄和最佳创造年龄为25-45岁。所以竞争激烈的软件产业也要求软件企业保持其人力资源队伍的年轻化,以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

1.2 总体文化素质高

软件企业是高技术企业,这一特征要求其员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许多国际巨型软件企业同政府、高校联合培养软件人才。而高等院校计算机类的毕业生成为各类软件公司招聘新员工的最大来源渠道。

1.3 学习能力强

软件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教育背景、很强的学习经验、方法和学习能力。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和软件工具的快速推陈出新使得软件人员拥有的知识很快被淘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所以他们对学习有自身内在的动力。

1.4 自主性较强

知识型员工的高素质水平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而且创造性的劳动必然要求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的自主性,限制和干预会影响和限制软件人员能力的发挥和灵感的产生。

1.5 工作期望值高,成就感强

与一般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获得成就、实现自我是他们参加工作的首要目的。

1.6 高流动性

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的工作,获得一份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报酬是他们选择职位的重要因素。流动对于软件人员来说是一种学习和充实自己的方式,因为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环境从事不同的软件开发工作对在短期内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 软件从业人员的绩效考核

鉴于软件人员以上特点,对软件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特点。软件企业的绩效考核应该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软件人员的考核。通过绩效考核使他们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绩效评估也能给他们指出确定的发展方向。

2.1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应把各项指标与企业的目标战略紧密结合,并且要平衡好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1]。

2.1.1 业绩指标

由于软件人员有很强的自主性等特点,所以对软件人员考核时不应过于看重软件技术人员工作的形式,应把他们的业绩成果纳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项目计划完成率、设计的可生产性、运行质量、计划完成率、开发过程规范符合度等。

2.1.2 行为指标

对于软件人员工作行为的评估,可以从主动性、服从性、责任心、协作精神、工作合理性、纪律性等方面进行考评。

2.1.3 能力指标

普通软件人员的能力指标包括:业务知识、业务技能、计划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技能、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对于软件项目管理者能力指标还有领导控制能力、决策能力、指导帮助下属能力、组织能力、员工管理能力等。

考核的目的不同,考核所采用的指标体系(见图一)也有所区别。如果要考评技术人员过去特定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考评指标体系主要为业绩指标和行为指标;如果考核目的为员工前程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行为指标。

2.2 绩效考核的过程(见图二)

2.2.1 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项目主管与员工的意见能达成共识,项目的目标与全体员工的努力方向就会取得一致,这样才能在全体员工的一致努力下,共同达成项目的目标。在绩效计划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形成绩效计划文档与选择确定考核指标。

2.2.2 绩效实施

在绩效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沟通并对绩效计划不断的调整,使得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绩效信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绩效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需要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地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遇到的困难,协调团队中的工作。

2.2.3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可以由员工评估、主管评估和对照评估三个阶段组成,三个阶段的有效组合,可以避免矛盾、增进沟通,对改善员工绩效、开展下一轮的绩效评估有重要作用。

2.2.4 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及应用

绩效考核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将绩效评估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行为的结果告诉员工,并使员工得到激励[2]。绩效评估的结果可用于员工培训与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强化优势,用于激励机制,保存绩效评估的结果可对员工的晋升提供依据等。

3 实例分析

例如:某软件项目开发组有主管2人,软件开发人员7人。对其软件员工考核指标的选择如表一所示:

在项目开发中期,依照表一的考核汇总表,由员工相互评估和主管评估得出以下考核结果:A:2人;B:3人;C:2人;D:2人。中期考核结束后,把考核评价结果汇总,并把相应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各员工,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善。项目完成后,根据考核步骤,对项目人员进行了最后的考核,最终评定结果如下:A:3人;B:4人;C:1人;D:1人。由此可见,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能够使员工根据反馈的考核结果调整状态,改正不足,获得进步,效果比较明显。

软件公司可以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年终奖金的依据。按照A、B、C、D等级依次给予不同的奖励,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应予提拔,例如晋升为项目副总管,这样不仅能够留住员工而且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表现较差的员工要对其进行惩罚,如辞退或者调入其他非重要部门。

绩效考核过程中应注意:绩效考核必须和激励挂钩[4],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满足软件人员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绩效考核管理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的管理手段,需要将其制度化。

4 结束语

对我国软件人员的管理进行研究并根据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考核,不仅能够促使我国软件人员不断进步、提高整体素质,而且使得软件公司、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加有效,同时能够促进软件企业效率、效益的提高和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软件行业的发展促使我国产生了众多的软件从业人员,文章在探讨软件从业人员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软件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方法,设计了人员业绩考核体系指标以及考核的过程,并用实例说明如何对软件人员进行考核。

关键词:软件人员特点,业绩考核,考核过程,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吴国存,李建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加里·德斯勒(Gray Dessler).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德路.试论软件人员的组织与管理[J].企业经济与管理,2007,(6):125-126.

[5]万江平.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及评估框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16-18.

3.如何做好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 篇三

关键词: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115-02

一、引言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它既是企业组织以既定的标准为依据,对其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情况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的过程;又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在执行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职务要求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的活动,它强调每个人、每个岗位的特殊性。为了达到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的目的,现阶段几乎所有企业对一线工人和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都有比较合适的考核办法,且对相应的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企业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定额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对他们的绩效有无必要进行考核?如何考核?

二、企业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绩效考核是“知人”的重要手段,而“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技术工作虽然属于创造性工作,但很大程度上属良心活,工作量的大与小,质量的好与坏,与每个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可对他们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专长进行推断,在技术分工中能做到因事配人,人尽其才,进而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让员工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帮助技术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所以企业在技术人员中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气氛,对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三、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绩效考核好比一面客观的镜子,一把公正的尺子。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包括业绩和素质两块,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这面镜子和这把尺子,鼓励技术人员积极进取,努力创新。素质考核比较主观模糊,所以对技术人员的考核要侧重业绩方面,且要公平合理,这样会更有利于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一)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

技术人员业绩比较宽泛,它不像定额工人和销售人员那样单纯地用多少工时或几个经济指标就能衡量,因为技术成果有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有显现价值和隐含价值等之分,所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技术人员业绩考核制度、选择业绩评价工具、完善工作标准、推崇计划管理、注重监督检查是对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制定业绩考核制度。考核制度的建立是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技术人员进行业绩考核第一步是建立健全各种考核制度,且各种考核制度都要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必须对各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各技术岗位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确定哪些是完成工作必须的业绩要素,然后通过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科学的规章制度,促使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规范之间达到最佳结合。

2.选择业绩评价工具。对技术人员的业绩评价既不能与一线工人一样用工时去衡量,也不能与销售人员一样用回款去衡量,对技术人员业绩的评价有些企业采用每月完成技术文件的张数,有些企业采用每年完成科研成果的项目数,甚至有些企业将技术人员在单位时间内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等作为业绩评价的工具,到底选择哪种的工具评价技术人员的业绩,不同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但要有个原则就是选择的评价工具越简单越好。

3.完善工作业绩标准。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标准,虽然不像一线工人或销售人员那么容易把握,但为了更好地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对技术人员工作业绩评价系统,将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而明确的工作业绩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尽量避免定性成分过大,评价模糊等不足。

4.推崇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保證技术人员的业绩符合企业大众目标的前提,如果企业的目标是A,技术人员的方向是B,A、B不统一,即使技术人员的业绩再突出,也无法转换成企业的生产力,所以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目标、工作数量、工作进度为指标,把技术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用比较精确的数字加以衡量的东西,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是每个技术人员的工作与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相一致,并与企业各个部门到每一个具体的人都相协调,这样一来技术人员干起活来有目标,且他们只要按企业下达给自己的计划,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就会与企业的计划相衔接。另外,对技术人员业绩考核中的计划管理应把握好如下三个原则,即适度从高从严原则、周密完备原则、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

5.注意督促检查。技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往往因为一个人的拖拉,造成整个系统的工作不能如期完成,所以技术管理部门不能只管给技术人员下达工作计划,还要注意计划的督促检查。并且在计划的督促检查方面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这样的好处是即便检查时发现有些技术人员可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还可以事先采取措施,保证整体任务的按时完成。

(二)技术人员的素质考核

一般情况下,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相对而言学历较高,因此对技术人员进行素质考核时,不能像其他员工一样考核其劳动纪律等,而要重点考核如下内容。

1.对企业的忠诚度。技术人员所在的岗位,特别是在企业里面都是有一定保密要求的岗位,如果技术人员的忠诚度不够很可能将企业的技术泄露,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去解决,但有的技术人员采用的方法简单处理后的问题可靠;而有些技术人员则不然,这与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实践经验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

3.市场意识。企业的发展靠产品,产品的更新靠技术,市场意识强的技术人员,通过走访用户等,可捕捉市场需求,把握时代信息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以技术人员的市场意识对企业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4.谈判能力。技术再高如果没有说服用户购买企业产品或签订与本企业有利的合约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还不算最好的技术人员,所以对技术人员谈判能力的考核也相当重要。

5.组织才能。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有文化的劳动者,对干部的要求是懂技术的管理者,而企业的技术队伍是企业干部的主要后备力量之一,所以对技术人员从计划、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考核其组织才能也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企业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考核,不要像对待其他员工一样面面俱到,而应结合技术岗位自身的特点,做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但要抓住少数几个能体现技术人员素质的关键指标,达到体现企业价值导向的目的。

(三)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的原则

在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中,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一定要先分后合,不然会考评分工不明,将二者混在一起,造成许多混乱。

1.如果在对技术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每月都评一次业绩和素质,年末又来一次,免不了存在以月考核为准还是年末考核为准的问题,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2.业绩考核是短线考查项目,月事月毕,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端,技术工作不像其他工作,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的主观印象,这样容易造成每月得分与年终得分相冲突。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如果将其用月考核来代替也是无法说得清楚的。还有,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为一起,也使技术人员无法了解自己的具体得分,从而不利于改进工作,改正缺点。所以技术人员的业绩和素质考核应分工明确、先分后和,按月考察业绩,以年测评素質,最后综合形成技术人员的绩效得分。

四、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应与奖惩、职称晋升及任用挂钩

对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对其他人员的绩效考核一样,目的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纸上,而应将业绩考核与他的工资、奖惩、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把考核结果作为经济杠杆,使月业绩考核与当月的岗位工资挂钩,年业绩考核与年终奖励及工资调整相联系,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技术人员考核档案,作为他们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另外再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新的薪资办法,不要论资排辈,真正体现贡献大者得到大的实惠,贡献小者得到小的实惠,贡献没有者得不到任何实惠。而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考评主要与人员的任用,干部的提拔挂钩,这样更易促使技术人员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的目的。

总之,绩效考核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则是这项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做好对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发展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汪建昌.绩效沟通:绩效管理的润滑剂[J].中外管理,2011,(7):51-53.

[3] 林振兴.绩效奖金的粘性及其应对——以JI业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2):53-55.

[4] 庄彪.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1).

[5] 叶迎.绩效考核方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84-85.

[6] 徐勇.高职院校系(院)工作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77-79.

4.督查人员绩效考核办法 篇四

(修 订)

根据督查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为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使督查人员能够尽快适应机构调整后的工作模式,特对原督查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订如下:

一、督查团队绩效考核基准指标及考核办法:

1、月度团队绩效考核基准指标:

劳动监察类:每月50项且罚款金额总计3500元; 6S检查整改项:每月500项

2、团队绩效考核办法:

(1)完成全月基准指标,不考核督查主管;

(2)完成6S检查项,劳动纪律检查项达60项,罚款总额达4500元时,奖励团队200元/月;劳动纪律检查项达70项及以上,罚款总额达6000元及以上时,奖励团队400元/月。奖励金额由督查主管根据当月督查人员表现情况进行分配。

(3)未完成全月基准指标时:未完成劳动纪律类检查项数量指标,扣罚督查主管20元/项;未完成劳动纪律类检查项金额指标,每差100元扣罚督查主管20元(不足100元按100元计算);未完成6S检查项基准指标时,扣罚督查主管20元/项。

3、如果团队未完成全月基准指标任何一项时,即使督查人员及6S运行专员完成个人指标,只得个人奖励的80%。

二、督查人员及运行专员(6S)月度绩效考核基准指标及绩效考核办法:

1、督查人员月度绩效考核基准指标及绩效考核办法:(1)督查人员个人月绩效考核基准指标

劳动纪律类检查项:每月16项/人,罚款金额总计1200元/人; 6S检查整改项:每月50项/人(2)督查人员个人绩效考核办法

A、全部完成以上三项基准值,奖励400元/月/人;

B、完成6S检查整改项,劳动纪律检查项达25项/人,罚款总额达1700元时,加奖100元/月;

C、完成6S检查整改项,劳动纪律检查项达40项/人及以上,罚款总额达3000元及以上时,加奖200元/月;

D、未完成任何一项基准值指标,均不得奖励。如果未完成劳动监察类检查项指标,扣罚10元/项;如果未完成劳动监察类检查项金额指标,每差100元扣罚10元(不足100元按100元计算);如果未完成6S检查整改项基准指标时,扣罚10元/项。

2、运行专员(6S)月度绩效考核基准指标及绩效考核办法:(1)运行专员(6S)个人月度绩效考核基准指标 6S检查整改项:每月350项(2)运行专员(6S)绩效考核办法 A、完成基准值,奖励400元/月/人;

B、完成6S检查整改项400项,加奖100元/月/人; C、完成6S检查整改项480项及以上,加奖200元/月; D、未完成基准值,扣罚20元/项。

三、其他考核规定:

1、督察人员在下班前必须填写当班工作记录,做好工作交接,如违反100元/次;

2、督查人员违纪的,加倍考核,督察主管连带20%处罚;

3、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偷盗、破坏公司生产等损害公司利益的,在处理完毕后给予相应奖励(原则上不超过处罚金额10%或2000元);

4、督查人员需积极协助运行专员(6S)进行现场6S检查,如不听从调配,情节严重的免除全月个人奖金。

5.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 篇五

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

21.1

行政部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序号

KPI指标

考核周期

指标定义/公式

资料来源

行政工作

方案完成率

季/

×100%

行政部

后勤工作

方案完成率

季/

×100%

行政部

行政费用

预算控制率

季/

×100%

财务部

行政办公

设备完好率

季/

×100%

行政部

办公用品采购

按时完成率

季/

×100%

行政部

后勤效劳满意度

季/

企业员工对后勤效劳的满意度评价的算术平均值

行政部

车辆调度合理性

季/

相关部门因车辆调度不合理而对行政部投诉的次数

行政部

消防平安事

故发生次数

季/

考核期内消防平安事故发生的次数

行政部

部门协作满意度

相关合作部门对行政部工作满意度评分的算术平均值

人力资源部

21.2

法律部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序号

KPI指标

考核周期

指标定义/公式

资料来源

各类法律风险分析

报告提交及时率

季/

×100%

法律部

法律纠纷

发生次数

季/

考核期内因企业制度或合同、文件等存在法律漏洞而发生的法律纠纷次数

法律部

法律纠纷

处理及时率

季/

×100%

法律部

诉讼胜诉率

季/

×100%

法律部

法律支持满意度

季/

参与企业经济谈判,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相关部门满意度评价的算术平均值

法律部

普法培训

方案完成率

季/

×100%

法律部

文书档案归档率

季/

×100%

法律部

21.3

后勤部经理绩效考核指标量表

被考核人姓名

职位

后勤部经理

部门

后勤部

考核人姓名

职位

总经理

部门

序号

KPI指标

权重

绩效目标值

考核得分

后勤工作

方案完成率

20%

考核期内后勤工作方案完成率达100%

后勤费用

预算控制率

15%

考核期内后勤费用预算控制率在____%以内

基建工作

方案完成率

15%

考核期内基建工作方案完成率达100%

环境卫生达标率

10%

考核期内环境卫生标率达100%

公共设施维

护及时率

10%

考核期内公共设施维护及时率在____%以上

维修费用降低率

10%

考核期内维修费用降低率在____%以上

维修及时率

5%

考核期内维修及时率在____%以上

食宿效劳满意度

5%

考核期内员工对食宿效劳满意度评分在____分以上

平安事故

发生次数

5%

重大平安事故发生次数为0

员工管理

5%

考核期内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平均得分在____分以上

本次考核总得分

考核

指标

说明

平安事故

平安事故是指企业辖区内所有消防平安、意外事故及盗窃事件等,车间工伤除外

被考核人

考核人

复核人

签字:

日期:

签字:

日期:

签字:

日期:

21.4

接待部经理绩效考核指标量表

被考核人姓名

职位

接待部经理

部门

接待部

考核人姓名

职位

总经理

部门

序号

KPI指标

权重

绩效目标值

考核得分

接待部门工作

方案完成率

20%

考核期内部门工作方案完成率达100%

部门管理

费用控制

15%

考核期内部门管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接待费用控制率

15%

考核期内接待费用控制率在____%以内

接待效劳方案

提交及时率

15%

考核期内接待效劳方案提交及时率在____%以上

信息传递及时率

10%

考核期内接待对象反映的信息传递及时率达100%

接待效劳满意度

10%

考核期内接待效劳满意度评价在____分以上

接待效劳

被投诉次数

10%

考核期内接待效劳被投诉的次数在____次以下

员工管理

5%

考核期内部门员工绩效考核平均得分在____分以上

本次考核总得分

考核

指标

说明

部门工作方案完成率

部门工作方案完成率=×100%

被考核人

考核人

复核人

签字:

日期:

签字:

日期:

签字:

日期:

21.5

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方案名称

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受控状态

一、考核目的①

通过考核,对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担当的职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业绩进行分析。

全面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为薪资调整、职务变更、人员培训等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促使各个岗位的工作成果到达预期的目标,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考核内容与标准

对行政后勤人员的考核主要从工作态度、日常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三方面进行。其具体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详见下表。

行政后勤人员考核内容与标准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工作

态度

出勤情况

出勤率到达____%以上,每低1%,减____分

工作主动性

对分内分外的工作都十分积极主动,____分

能主动地完成好本职工作,____分

工作较被动,有时需要外界推动才去做,____分

工作懈怠且工作业绩不能到达工作标准,____分

工作责任心

工作一丝不苟且勇于承当责任,____分

工作勤奋,责任心较强,____分

责任心一般,满足于完成日常的任务,____分

工作较马虎,责任心不强,____分

效劳态度

按程序按规定办事,能积极主动地为员工提供效劳,员工满意度评价达____分以上,每低1分,减____分

日常

工作

员工食堂管理

员工对食堂管理满意度评价到达____分以上,每低1分,减____分

企业辖区

环境卫生

保持干净、无杂物,环境卫生检查达标率达____%以上,每低1%,减____分

车辆管理

严格执行企业车辆平安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车辆的使用,每违反1次,减____分

出车及时率到达____%,每低于1%,减____分

存车处管理

车辆摆放整齐,假设车辆丧失,根据实际情况,减____~____分不等

公共设备、设施维修及时

因维修不及时而被投诉的情况每出现1次,减____分

治安管理

内重大平安事故发生次数为0,假设发生一次,扣除该项的全局部数,一般性事故每发生一次,减____分

工作

能力

专业知识

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对相关专业知识有广泛的了解

掌握本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

.对本专业的知识一般性掌握

缺乏本专业知识

团队协作

团队意识强,协作能力强,乐于助人

主动与他人合作

缺乏合作精神

三、考核实施

考核分为季度考核与考核两种。

考核时成立考核评议小组,负责对考核工作的管理、指导和考核结果的最终审定,考核评议小组由后勤部经理、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组成。

考核执行人员由被考核者的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

考核者根据被考核者日常工作表现,对其工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人力资源部。

四、考核反应

考核工作结束后,考评者要对被考核者的工作绩效进行总结,并将考核结果告知被考核者,让考核者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缺乏,提出改良的措施,共同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

五、绩效评估奖惩规定

依公司有关绩效奖惩管理规定给付绩效奖金。

考核分数

分以上的人员,次可晋升一至三级工资,视公司整体工资制度规划而定。

拟晋升职务等级之人员,其考核分数应高于

分。

考核分数在分者,应加强岗位训练,以提升工作绩效。

相关说明

编制人员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6.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探讨 篇六

我国对企业与设备监理人员的准入都有一定的资质要求, 相对来说更注重企业资质, 个人不能独立执业, 依附于企业资质。设备监理人员具体细分可以分为助理设备监理工程师、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和总设备监理工程师。

设备监理具有工作时间到地域划分的跨度都较大等特点, 同时由于准入资格要求相对较低, 同时由于目前为抢占市场的低价投标策略, 在监理人员的使用方面通常只注重数量, 忽略了质量, 造成我国设备监理人员普遍解决现场实施问题能力不强的局面。

建立和完善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培养人才队伍, 促进人员素质提高, 为业主提供附加值服务, 推动公司业务的良性发展。

一、考核办法

根据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办法》, 为了真实有效的反映设备监理员工全年的工作情况, 促进公司人才开发, 做到人尽其才、客观合理地调配员工岗位, 不断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挖掘员工潜力。同时年度考核结果也作为员工调整、培训、奖励等人事决策的依据。目前公司现有绩效考核内容主要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员工素质, 包括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采用表1作为绩效考核标准, 每年度考核一次。

二、考核办法优化改进

从公司设备监理人员考核办法执行过程中发现目前的绩效考核办法存在如下问题:人员考核指标一致, 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未作区分;考核周期过长, 目前均采用一年作为考核周期;考核主体权重未设定;考核公开透明度差, 公众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因此根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一定的优化, 更好的贴近和反映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实际。

1.考核内容

根据助理设备监理工程师、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在项目中担任的角色和承担的工作不同, 建议采取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方式, 各类人员考核侧重点不同。

助理设备监理工程师和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宜从现场施工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督执行情况为主进行考核, 总监理工程师则主要考核项目的整体把控, 协调。

2.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周期不宜过长或过短, 同时应该兼顾设备监理人员特殊的工作方式。考虑到公司所属行业项目特点, 建议对助理设备监理工程师和专业设备监理工程师的考核周期设置为项目完工考核季度考核和半年考核。而对总监理工程师采取项目完工考核和年度考核。

3.外部考核

目前仅考虑公司考核, 未设置外部考核内容。但是设备监理人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声誉, 因此有必要通过业主、工厂的反馈来体现员工的真实价值。

外部考核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业主满意度测评以及工厂测评。在监理内容上, 监理合同主要为三大监理, 即质量、投资、进度监理, 而实际工作中主要是质量监理, 业主满意度评测有助于提高业主对投资、进度的监理认识。同时, 雇主对设备监理公司的评价, 有助于设备监理机构更好了解公司人员并进行人员的有效储备, 在下一个项目中提供更符合业主要求和项目需求的人员, 保证设备监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工厂评测则有助于监理人员是正确对待个人的私利,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杜绝发生吃、拿、卡、要, 避免监理形象和权威受损。

4.指标权重设定

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应综合权衡, 全面考虑公司考核、业主满意度评测以及工厂评测。应以公司自身考核占主体, 建议其中各自占比分别为60%、30%和10%。

另外, 绩效考核设计要广泛提取设备监理人员的建议和依托工作特点, 并向全体员工公开考核体系和实施过程。

三、结束语

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有利于认清人员的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人员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进步。

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应同时考虑公司自身考核、业主考核以及工厂考核。

摘要:本文介绍了公司现有设备监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办法, 同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措施。该办法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监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更好的为重点建设工程保驾护航。

关键词:设备监理,绩效考核,探讨

参考文献

[1]陆科昆.浅谈总监理工程师的能力、素质与培养[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6, (3) :39-42.

[2]刘朝红.设备监理监检在大中型监理企业的创新管理与实践[J].设备监理, 2015, (5) :12-15.

[3]王宏录.监理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商界, 2007, (7) :86-87.

7.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管理人员 绩效考核

1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需要从明确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因为两者为两个概念,因此需要由浅入深进行管理,就需要改正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相分离的观念和做法。而绩效考核的广义考核主要从全方位定位,考核的过程主要包括考核和评估绩效成绩两方面进行,也通过考核过程中上下级和同事之间对话和讨论,来完善相关的绩效管理制度。所以,为了完善绩效考核中的成功,并加以运用,就需要以战略、管理和开发为目标。一般绩效考核都有一个时间段,我们称为考核期来进行,而绩效管理则是贯穿员工整个工作生涯过程,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也是全方位、全面进行。

我们在绩效考核体系中一般容易出现区分不开的两个概念即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然而现在我们的考核模式就是在考核进行的过程中,考核管理人员对表格进行填写,考核结束后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又被相关人员搁置很久,这样一定意义上耽误考核进度,并不能有效结合考核结果和工作绩效。因此,绩效考核制度就会只流于形式,考核制度管理如同虚设。因此,为了完善制度,就不能单独把绩效考核从整体的绩效管理系统中单独分出来。因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就需要把相关的管理措施如指导、评价、区分、激励、沟通等落实到位,这样也能提高现有员工的绩效,也能持续改善绩效的资源开发力度。

2 强调沟通

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沟通。绩效考核沟通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实现有效的沟通,是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绩效管理工作一般都不是上级对下级单向实施的。主要是各部门之间和同级之间的互相考核,一般主要是自上而下、自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必须要得到被考核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因为考核管理制度是需要双方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在考核的每一个实施阶段,所有人员之间的对话,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需要沟通达成共识,所以就需要讲究考核办法。为了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就需要考核人员和被考核人员沟通好,这样才能调动考核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及时发现考核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也能够加以改正。以此来保证考核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能够避免因为考核出现的冲突和纠纷等现象。这样能够整体提高考核效率和考核水平。

3 专业机构

在设置设立专业结构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为了避免绩效考核只是表面形式,就需要完善这些部门的运作流程,培训实施考核的人员,针对考核制度要有专门的指导方针。在考核期间,考核机构与各组织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的要求,帮助各部门确定自身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尺度,必要时帮助完成绩效目标调整。

4 五级标准

绩效考核的尺度是根据五级标准进行的,是较为科学的分级方式,如出色、非常好、好、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来划分。如果分级较少,只能用“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区分,因此绝大多数的公务员都要按职能来划分到合格的队列中,导致他们的绩效无法得到有效区分,因此无法根据绩效结果来参与相关的晋升等。由于区分度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五级的考核标准可以有效地区分好与差之间的各层次绩效表现,又不会过于繁琐。

5 有效应用

进行绩效考核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个人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而且考核结果与薪酬也直接挂钩,所以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领导会根据考核结果来对专业素质高、能力潜质好的个人进行定向培训,也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知道个人平时付出的多少来划分薪酬等级。因此为实现岗位与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所以在培养对象的时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选拔。绩效结果能体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也能对个体进行定向培训,也能根据个体不同的自身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这样能够有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很有帮助。

绩效考核结果很重要,但是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是占据一小部分原因,并不会成为选拔人才的最终依据,考核的结果能够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也能够在安排工作时候合理运用。但是为了防止考核过程与目的相悖,避免考核制度只是一个形式,就需要保重绩效考核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廖红兵.对高校员工绩效考核的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

[2]英树志,曲立.我国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03).

[3]汪燕林.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筑,2010(02).

[4]康宛竹.如何从绩效考核走向绩效管理[J].中国劳动,2002(02).

[5]张青辉,张向东.企业绩效考核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02).

[6]田芳.关于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7]章晓燕.管理人员绩效考核难题如何破解[J].理财杂志,2005(12).

8.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探究 篇八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探究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探究

全面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积极面对和迎接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对科研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已成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好这项考核工作,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已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下面以马钢公司技术中心为例,阐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过程及状况。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算帐”。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部门的绩效考核管理,进一步规范了部门岗位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实现企业部门的管理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待改进之处,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设定及考核方法的优化等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持续寻找绩效考核的新方法,对优化企业部门的绩效考核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科研人员的认同度和凝聚力,重视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和创新,还是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能使企业在科研水平上保持一定的竞争实力,以促进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9.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篇九

建立一种文化,用考核来制约和规范个人,奖勤罚懒。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引导研发部门完成项目开发目标和计划,在设立绩效目标时,应从激励的角度出发,使员工明确实施绩效管理是以完成工作目标为主要目的,绩效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绩效考核应以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改进和效率提升为目的,而不是以奖惩为考核目的。

二、绩效考核原则与要求

1、结果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以结果考核为主。绩效指标要尽量避免主观评价(主要包括行为、态度等方面),应以事实说话,用数据来进行考核。对于不可避免的主观评价指标,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规范评估行为。

2、考核对象:一般研发人员、室主任及项目负责人。

3、考核方式:对于一般研发人员,采取室主任(组长)考核、同级互评及分管主任考核三级考核形式;对于实验室主任采取主管主任(上级)、一般研发人员(下级)、及项目负责人三级考核形式,项目负责人采取主管主任、室主任(组长)及室内考核综合考评形式。按照所占权重,采用加权平均计分方式。

4、考核依据:分管主任、室主任及组长要对每位被考评人在考核期内建立考评档案记录,档案记录及考核前制定的与本部门年度计划相关的绩效目标做为绩效评估的主要依据。

三、绩效考核流程

1、绩效考核目标的设定(沟通贯穿整个绩效考核的全过程):

分管主任、实验室主任、项目负责人要与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让员工明确部门目标及项目目标,帮助他们根据部门目标确立自身目标。其次,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和标准的确定,应该和研发部门的主管以及研发人员进行共同讨论,获取考评人与被考评人的认同。目标设定原则:设立绩效目标着重贯彻三个原则。

1)导向原则。依据研发部门总体目标,层层分解,设立个人目标。

2)SMART原则。即目标要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间限定(Time—based)。

3)目标数量适中原则。目标不要太多,最多6~8个。

2、绩效评价

基本情况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提前评估好,其它考核项目采取现场打分,考核小组成员现场评分,及时公布考核结果。

3、绩效反馈与沟通

在绩效评估结束后,上级要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下级,并与下级进行沟通,有利于下级改进工作。在考核结束后,考核人必须与每一位下属进行考核面谈,面谈的主要目的在于:

1)肯定业绩,指出不足,为研发人员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不断提高指明方向;

2)讨论研发人员工作中产生不足的原因,区分下属和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以便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绩效改善点,并将其列入下一考核周期的绩效改进目标;

3)在研发人员与上级沟通互动过程中,确定下年度(或考核周期)的各项工作绩效目标;

4、绩效改进(循环进行)

考核人帮助研发人员分析绩效不足的原因或改进提高的`机会,帮助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纳入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中,从而进入下一轮的绩效考核循环。如有必要,可修订年度(或考核周期)的绩效目标,但必须经过上一级主管同意后方可。

四、绩效考核周期

对研发人员的考核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根据项目特点,暂定为6个月为一个考核周期。

五、考核结果评定

10.运维人员绩效考核 篇十

一、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评价标准

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是分析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基本依据和参照物。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承担两个方面职能,一是公益类事业单位要通过人员共同努力促进组织的发展,另一个是要保证事业单位沿着“公益性”轨道发展。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绩效考核指标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发展提供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二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须有助于保证公益类事业单位沿着公益方向发展。具体说来,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指标具有以下六个标准。

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应是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只有围绕特定目标,进行适度细化,并且随着环境发生动态变化的,才具有执行力。不同类别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以及公益类事业单位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履行职责不同,对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与企业不同,公益类事业单位不仅要求考核人员工作实绩,还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指标反映“公益性”。 “公益性”要求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其人员“公益性”考核必须具体,在指标上予以具体化。泛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公益性”绩效考核,容易产生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的形式主义。

其次,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须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行为化。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是采取定性还是定量考核面临“两难选择”。定量考核指标一旦设计出来,考核时很少受主观因素干扰,量化的指标能提供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运用定量考核指标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在组织内部的认同度相对较高。但是定量指标在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过程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定量指标必须客观反映出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然而实际上,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人员绩效考核过程中,量化指标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一旦量化,就很容易产生片面性。现实中,很多公益类事业单位偏好运用这些片面的绩效考核指标,虽然能使考核结果容易使人员接受,但可能会使绩效考核偏离了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性”和科学发展运行轨道。另一方面,并非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都能量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性”决定了不可避免有定性考核指标,但是定性指标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定性考核因其结果难以客观公正,致使考核结果社会可接受程度低,往往会使绩效考核呈现“形式主义”倾向。因此,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每一种模式的长处,即不能盲目追求量化。要遵循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要行为化,以建立标准明确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涉及的内容须全面、客观。与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相比,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具有特殊性,不能仅仅以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短期的工作效果为衡量,而是短期和长期工作效果的统一;是“显绩”和“潜绩”的统一;是个人或集体局部绩效和整个单位全局绩效的统一。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要涉及人员的“德、能、勤、绩”等方方面面,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要选取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指标。指标既要注重公益类事业单位近期任务和当前任务,又要考虑公益类事业单位长期目标和战略目标,既要体现公益类事业单位显绩,还要能反映公益类事业单位潜绩。既要突出事业单位发展重点,又要兼顾公益性事业单位全局发展。

第四,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须是开放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是开放性的,这里的开放性是指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方评价。公益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一套反映事业单位人员“公益性”职能履行评价情况的指标。然而,如何界定“公益性”是个难题,仅从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评价人员“公益性”职能很难做到全面和客观。由于“公益性”涉及多方利益。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需超越组织内部评价的局限性,对公益性评价需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考核评价,尤其是公益类事业单位所服务的对象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考核。

第五,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要与组织及其人员发展紧密相关。公益类事业单位构成复杂,甚至同样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不同地区由于对其“公共服务”要求不同,对人员绩效考核的要求也是不同。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必须与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自身发展高度相关,也就是设计和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必须遵循公益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以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人员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第六,公益类事业单位指标要有助于“公益性”目标实现。“公益性”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灵魂,走“公益性”道路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必须履行的使命,这决定了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要能使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保证公益类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实现是评价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核心标准。

二、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问题

根据以上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当前我国公益类单位指标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不够具体、明确。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来讲,人员的“经济人”价值取向和组织的“公益性”特点,使得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实现预期目标难度加大。这就决定了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应明确具体,尽量避免在对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时参杂过多的主观成分,避免相关主体对指标的理解有着过多的弹性空间。从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公益类指标来看,有些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千篇一律、过于笼统、不能凸显本单位实际,相关主体对考核指标理解的主观随意性大。现实中,有些公益类事业单位引入了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考核指标,但是满意度指标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在于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过于笼统,只评价职工的总体满意度,满意度高的职工不知道今后该如何才能保持,满意度低的职工不能了解自己具体不足在何处,这种满意度并不能有效改进职工业绩。

其次,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可测度不强。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来讲,要遵循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之间的界线,充分发挥每一种模式的长处。从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来看,在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方面,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有些定性指标虽然冠以量化形式,实质上很难进行客观的量化;有些定性指标虽然赋予行为性描述,但很难准确对指标准确描述,使得相关评价主体不好准确测度人员绩效。

再次,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难以把握实现程度。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挥绩效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引导人员朝着组织发展目标努力,并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以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相关主体能把握其实现程度为前提的。我国公益类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不够明确、可测度不高致使考核主体和被考核主体对指标实现程度很难准确把握,主要原因在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没有遵循“尽可能量化、过程化和细化”的设计原则。

第四,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封闭化程度较高。虽然我国有些公益类事业单位重视服务对象对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如某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要求有服务对象(或职工)满意度等内容,但整体看来,服务对象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中地位有限,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评价指标往往表现为“重纵向、轻横向”,“重纵向”方面表现为“重上级轻下级”。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封闭性还表现在指标设计和制定的封闭性。在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实际往往由上级决定,或者有人力资源部门决定,被考核者没有很好参与到绩效指标设计和制定过程中,这样绩效考核指标的认可度就不高,以一套认可度不高的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去评价被考核者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封闭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增加服务对象和职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度,这种认同度的缺失减少了职工对管理部门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以及服务对象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信任感。

第五,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功能未有效发挥。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已经成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整体来看,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通常不能很好地反映各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人员职业特点。在这样的指标体系中,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难以有效区分人员工作的优劣,绩效考核的“动力”的角色功能没有很好发挥。结果造成了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既不能有效引导公益类事业单位走“公益化”道路,也不能充分发挥引导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发展的功能。

三、构建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指标体系政策建议

当前,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与国家宏观层面政策供给不到位有关。对此,政府职能部门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修改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并提升其法律层次。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指标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和组织绩效的“指南针”和“发动机”。要通过修改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和提升其法律层次,明确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地位,细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中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标准”。

(二)制定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标准体系。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标准密切相关。建议站在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科学发展的高度,以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标准制度,指导各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科学设计符合自身的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三)制定公益类事业单位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实施细则。服务对象评价能直接提升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水平,提高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议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即服务对象是公众的公益类事业单位,服务对象是公共部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制定服务满意度指标实施细则,明确服务对象评价指标在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中的具体比重。规范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程序,提高指标制定的民主参与程度和专家咨询参与程度,增强绩效考核指标接受程度。

(四)制定各类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指导意见。公益类事业单位岗位的差异和部门差异决定了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差异,建立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科学运用绩效考核、发挥绩效考核功能的亟待要求。建议根据我国各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各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指导意见,明确各类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考核要点、考核样式,提高绩效考核指标科学性,做到既要给公益类事业单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的空间,也要从规范的角度指导公益类事业单位建设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五)建立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评估体系。建议明确公益类事业单位对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在绩效考核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出现问题,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更好履行“公益性”职能。

11.运维人员绩效考核 篇十一

1 职务绩效基本结构述评

关于职务绩效 (job performance) , 学者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单维到多维的渐进过程。其中最基本的理论框架是1966年Katz和Kahn提出的三维结构。Katz和Kahn认为, 实现组织高绩效包括三个方面: (1) 加入组织并留在组织中; (2) 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绩效标准; (3) 自发地进行组织对员工规定之外的活动。Katz和Kahn把第三种基本行为定义为事先在特定岗位上未规定的角色外行为, 这些行为有助于组织发展, 但却又不与工作绩效直接相联系。1983年, Organ等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 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 并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明确和直接规定的、非角色内所要求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 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及对组织的责任感。随后, Brief和Motowidlo (1986) 、George和Brief (1992) 分别提出亲组织行为和组织奉献精神两个与之相似的概念。1990年, Campbell等人提出了一个3个参数8个要素绩效结构模型: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技能、动机3个参数;职务特定任务绩效、职务非特定任务绩效、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努力程度、遵守纪律、为团队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行政管理。Campbell等人的这一模型对特定与非特定任务产生的绩效进行了区分, 特定任务绩效更多地渗透在组织规定的角色行为里, 而其他的因素则更多地渗透在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里。1993年Borman和Motowildo通过演绎法对美国士兵的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和组织奉献精神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把特定任务 (角色内行为) 产生的绩效称为工作绩效 (task performance) , 把由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和献身组织精神等非特定任务 (角色外行为) 绩效合并为关系绩效 (contextual performance) 。1996年, Scotter和Motowidlo 以美国空军人员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工作绩效和关系绩效相互独立而又不可分割。因此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关系绩效对整体绩效的影响, 二人将关系绩效又划分为职务奉献和人际促进。研究表明人际促进对整体绩效有很大影响。职务奉献也影响整体绩效, 但它的作用被人际促进所掩盖。在此项研究基础之上, Conway于1999年又将Scotter和Motowidlo对关系绩效的研究延伸到对工作绩效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绩效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与国外研究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如:孙建敏等人提出的任务绩效、个人特质绩效和人际关系绩效三维模型。王辉的二维模型: (1) 工作绩效; (2) 关系绩效:①人际促进, ②工作奉献。

从Katz和Kahn把自发地进行组织对员工规定之外的活动定义为角色外行为到Borman和Molowildo关系绩效 (角色外行为归入角色内行为) 的提出, 绩效结构理论不断完善, 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缺乏针对性实证研究依据。目前国内外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多是军队这个特殊群体, 而对企业组织内的员工研究不足, 特别是对管理者的绩效的研究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的依据。 (2) 对于工作绩效和关系绩效的界定仍存在许多争议。如创新与学习应属于二者的交集。 (3) 关系绩效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对绩效管理理论的充实, 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这种行为易感受和观察, 但却不易衡量。关系绩效具体包含哪些维度、如何考评仍有待深入研究。

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评价系统, Schneier等人认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工作的本质。Mintzberg在《管理的本质》一书中把管理工作的本质归纳为三个层次, 即:四个变量 (环境、工作、个人和情景) 、三类活动、十种角色, 而这其中的核心是角色理论。

2 管理者角色理论

最早提出管理者角色这一概念的是Drucker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管理者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 是专门负责赋予生产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构。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行动、每一项活动决策和每一种考虑, 都必须以经济绩效作为首要尺度。管理者只有通过自己在组织内取得的经济效益, 才能证明自身在组织内存在的价值。为此要使企业正常运转并取得经济效益, 管理者至少扮演3种角色: (1) 管理管理者; (2) 管理员工和工作; (3) 管理综合性管理者角色理论的繁荣期出现在20世纪 70年代左右。Thomason (1966) 、Thomas和Biddle (1966) 、Sarbin和Alien (1968) 、Choran (1969) 、Costin (1970) 、John Bex (1971) Mintzberg (1973) 都对管理者角色进行了研究。其中管理者角色理论的集大成者应属Mintzberg。他通过观察和记录法对五位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进行研究, 并把管理者的角色归纳为三类共10种不同角色:人际角色 (名义领袖、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 (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 (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

3 管理者绩效结构分析

虽然对管理者角色的分类难以逃脱主观随意性的嫌疑, 但经过多年的实证检验, Mintzberg的划分类别, 已被纵多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和采用。不管如何划分, 各种角色之间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是管理者在企业中的特殊身份赋予其人际关系角色。企业内部生产的仅仅是成本信息, 管理者充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开展员工招聘、职业发展、培训;人事决策与研究;薪酬管理等决策。但企业利润的源泉是来自于企业外部客户信息因素。因而作为企业名义领袖的管理者, 代表企业组织出席各种外部活动, 获得相关外部信息。二是管理者联络者角色承担连接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枢纽。信息传递角色则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之间的传递。管理者的传播者角色负责向企业内部传递外部信息, 发言人角色则向外输出企业内部运营状况。三是管理者扮演的各种角色都有着特定的产出。管理者的人际关系角色肩负着收集企业所处行业及相关行业、金融市场、客户等方面的信息;信息通过传递角色得到加强。这些信息是为企业服务的, 管理者依据自身获得的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 最后输出有效的信息作为企业决策的依据。

从管理者扮演的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角色三种角色看, 前两者角色的工作对象是各种各样个性鲜明的人, 可以归入工作行为范畴, 表现为关系绩效。而这两种角色皆服务于决策角色。管理者的决策角色更多地表现在科学性上, 其考核可以归入工作绩效;人际角色和信息角色的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的, 对于艺术性的考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因而更多的表现在关系绩效上。

现在, 虽然我们明确了管理者绩效结构, 但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仍存在一些困难。

(1) “两个权重”难以确定。

管理者工作绩效的结果性指标和关系绩效的行为性指标如何确定之间的比例关系到底如何确定?平衡记分卡的四维考核模型似乎很好的做到了财务与非财务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但在现实考核中, 存在这两种极端:一是以结果性财务性指标为中心。一旦结果性的财务指标与过程性的非财务指标发生冲突, 非财务指标多被忽略。二是以过程性关系绩效为重心。在中国, 由于受传统文化、企业内政治环境及人情关系等因素影响, 关系绩效往往被赋予更大的权重, 考核过程中“艺术性”强, 导致考核结果实用性不高。因而如何从理论上把握公平性是管理者绩效指标设计中的棘手问题。

(2) 管理者工作的特点。

管理者的工作, 不像其他生产人员和技术操作类员工那样可以通过生产率、废品率、事故率等硬指标衡量绩效。Mintzberg (1986) 通过观察法对5位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管理者工作具有短暂性、琐碎性、复杂性等特点。管理者工作多以口头传达 (会晤、电话等) 、视察和书面文件为主, 这些行为指标都难以衡量。

(3) 考核时间维度难。

管理者的决策是一个依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 并以独有的方式诠释自己对企业发展方向的理解, 并不断调整的过程。Mintzberg认为一切管理者的决策行动都可以用一种高级程序语言来描述。管理者用这一程序语言来管理决策行动, 而程序语言从“信息输入——程序语言运算——结果输出”是需要时间周期的。而管理者的决策产品时间周期一般较长, 这也成为管理者绩效考核的困难之一。Drucker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并认为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有两个:①管理者的决策从形成到出现结果再到检验, 其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变得越来越长。②管理, 也只有管理总是面临着兼顾现在和未来的难题。

4 克服考核难点的对策

(1) 转变对管理者绩效考评的认识。

笔者认为对管理者的考核重工作行为和还是重工作结果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在前文笔者已经提到, 人际关系角色与信息传递角色可以归入工作行为范畴, 其表现为关系绩效。而二者皆服务于决策角色。因而从逻辑上讲工作行为是服务于工作结果。若对管理者的考核重工作行为, 我们很可能会造就一批碌碌无为的平庸管理者。所以, 笔者认为应把由决策角色产生的工作绩效视为考核的核心。当然这种工作结果并不是指管理者所在部门的工作结果或产出, 而应该指由于管理者自身努力等因素所产生的决策产出。

(2) 构建管理者决策质量评估体系。

管理者有着自身的产出, 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对生产性员工的考核办法。如作为资源调配者, 应该考核与管理者调配相关部门的生产脱节次数、与协调部门资源之间调配次数达到声场的连续性。作为故障排除者应考察排除故障和问题的平均时长与频数。具体考核指标见表1。

(3) 延长考核周期。

鉴于决策的滞后性特点, 对管理者的考核周期应比一般生产员工长。不同管理层级考核的时间应有所差异。比如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一般在2-3年才能体现出来, 而中低层管理者的决策一般比较具体, 决策对产出的影响周期也比较短。因此对管理者的考核周期与管理层级成正比关系。

摘要:简要评述了目前绩效理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不足之处, 并从管理者角色理论角度重新分析管理者的绩效结构。分析认为管理者的人际关系角色和信息传递角色 (二者主要与关系绩效相关) 是服务于决策制定角色 (与工作绩效相联系) 的。对于前两种角色的考核虽存在困难, 但却可以通过决策角色来反映, 即可以通过改变管理者绩效考评的认识、构建决策质量评估体系、延长考核周期来解决管理者考核难题。

关键词:管理者角色,职务绩效,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 1996, (6) .

[2]Katz.d.&Kahn.R.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M].New York:Wiley, 1966.

[3]沈峥嵘, 王二平.关系绩效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6) :924-931.

[4]Campbell J.P.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M D Dunnette, L M Hough 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nded.Palo Alto, 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0, 687-732.

[5]Borman.W.C.&Motowidlo.S.J.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J].Human performance, 1997, (2) :99-109.

[6]Scotter.J.R&Motowidlo.S.J.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 and Job Dedication as Separate Face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81 (5) :525-531.

[7]Conway J M.Analysis and Design of Multitrait-multirater Perform-ance Appraisal Studies[J].Journal Manage, 1996, (22) :139-162.

[8]孙建敏, 焦长泉.对管理者工作绩效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人类工效学, 2002, 8 (3) .

[9]王辉等.任务绩效与情境绩效二因素绩效模型的验证[J].中国管理学, 2003, 11 (4) .

[10]Schneier.C.E, Beatly.R.W, Baired.C.S.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ourcebook[M].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Inc, 1987.

[11]亨利.明茨伯格.方海萍等译.管理工作的性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关于玻璃厂的调查报告下一篇:查询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