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2024-09-25

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11篇)

1.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篇一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要根据实际,对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对活动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

(一)怎样灵活把握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每一位新课改中的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体现。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彼此的发现还能互相补充、完善,使他们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艰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能令其终生魂牵梦绕的问题,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四)新课程教学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新课程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学,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及时能够提取出来。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环境。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十分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的教学不可能适应每一位学生,有的家长不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对新课改初期教师实施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持有偏见。可想而知,一个新生事物在诞生之初让人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还是希望家长支持新课改,积极地促进新课改的进行。新的课程改革随之也带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希望社会和各界人士多多帮助学校,多提供一些物力和财力,以便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验室的必需设备。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年教学实践和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作为新课程改革一线的物理教师,我们应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体验新课程,尽快使自己在新课程中成长壮大起来。

2.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篇二

一、中考实验题型摭谈

根据物理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中考物理实验题可分为三种类型。

1. 说理型实验题。

通常是给定一幅图片或呈现某种现象,然后考查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点。这种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水平和语言表述能力,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题目考查的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现象,如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磁现象等。题目考查的角度通常是: (1) 对实验目的、操作步骤、现象或结论的描述; (2) 从不同实验现象中归纳同一物理道理; (3) 用同一实验阐述多个物理道理; (4) 描述相似实验设计的区别。

示例1 (2009抚顺):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如图1所示,他抓住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的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空气柱由于发出声音。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示例2 (2010沈阳):回顾我们学习过的实验,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个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磁场中的导体ab发生运动的是____________(填“甲”或“乙”);若把甲图中的磁体N、S极上下对调,再闭合开关,则与对调前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

(2)在丙、丁两图中,演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减少的实验是____________(“丙”或“丁”),在这个实验中容器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示例3 (2011南京):如图3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

示例4 (2008南京) :如图4所示, 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关于液体内部压强,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两条) (1) ________; (2) __________。

示例5 (2011盐城):如图5所示,微风吊扇通电后扇叶转动,此过程中____________能转化为动能。拔下插头,在插头处接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发光二极管发光,这是生电的现象,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发电机/电动机)。

2. 测量型实验题。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新版标准”)建议各学校尽量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实验课程资源,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我们进一步把这些必做实验项目细分为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和探究型实验项目。

(1)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

中考物理实验考查的基础题是常用物理实验仪器的操作要领,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地操作仪器仪表来测量某物理量。初中阶段共涉及10个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分别是刻度尺、秒表、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变滑动阻器、电能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要求一般要做到“六会”,即会选、会放、会调、会测、会读、会记。譬如温度计要悬在液体中读数、托盘天平游码示值以其左侧为准、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小表盘单位为“分”大表盘单位为“秒”秒针的读数是否过了30s、测量值由数字加单位构成等。

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基本对应上述基本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新版标准共列出6个项目,它们分别是: (1)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6)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这些直接测量型实验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学生会选用合适量程和最小分度值的测量工具,会正确操作与读数,并学会判断哪些操作步骤是错误的。

示例6 (2008福州):图6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cm。

示例7 (2008广东):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原理制成的。根据如图7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1) _____; (2) _____。

示例8 (2008桂林):如图8所示,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_______V;当量程为0—15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______V。

(2)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

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在选用熟悉的器材测出某些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给定的等量关系推算出另一物理量的实验过程。新版标准中共列出4个学生必做项目,分别是:

(1)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原理:v=s/t;

器材:刻度尺、钟表或秒表。 (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原理:ρ=m/V;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

(3)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原理:二力平衡;

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等。

(4)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功率

原理:P=UI;

器材: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除此之外,结合教材的活动安排,可选做的间接测量型实验项目还有3个。

(1) 估测压强(估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用注射器估测大气压的值)

原理:p=F/S;

器材:微格纸、磅秤;注射器(1mL)、弹簧测力计(5N)、刻度尺等。

(2) 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原理:η=W有/W总;

器材:一套简单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斜面等)、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绳等。

(3) 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3) 原理:R=U/I;

器材:电源、小灯泡、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示例9 (2008恩施):如图9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cm/s。

示例10 (2008厦门):小星同学进行测定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1)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 (2) 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V; (3) 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总。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____________。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___。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0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10乙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示例11 (2008南通):小雨在拆装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但上面的电流值已经模糊不清,他想通过实验测量该灯泡的额定功率,图11甲为他所连的实验电路。

(1)电池盒中至少有__________节干电池。

(2)经检查发现电路接线有错误,小雨只做了一处改动就闭合开关进行实验.请在他接错的导线上打上“×”,并改正。

(3)实验时,小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1乙所示。则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___________A,额定功率为________W。

对于这7个测量型实验项目,首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它们的实验原理和采用的实验方法,继而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论、理解误差的根源等。

3. 探究型实验题。

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双基”,而且应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是体现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意识的普及,责任在教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七个探究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掌握不同的探究技巧,从而使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都能在不同的实验题中得到全面的训练。

本文探讨的探究实验题,既包括新版标准在附录中规定的10个学生必做探究实验项目,又包含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分组的探究实验。依据探究的性质差异,我们可以把探究性实验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探究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必做)、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必做)。

第二类是探究隐含的某种物理规律,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学生必做)、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探究重力与质量关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浮力的大小、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必做)、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学生必做)、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学生必做)、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学生必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必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生必做)、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学生必做)。

探究性试题以其题型的新颖性、综合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征而成为中考试卷的热点题型,其呈现形式大致表现在过程设计、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环节综合等方面。试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依据探究活动的操作程序思考问题,着重对试题呈现信息的分析、数据现象的处理,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合理猜想,从而根据研究的对象科学选择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题考查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变量法、比较法、转换法、归纳法、图像法、等效法等。

示例12 (2010扬州):如图12所示,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铅笔两端的下面,尽量使铅笔保持水平,向铅笔的中部移动手指(也可用直尺做)。重复几次,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

示例13 (2008昆明):如图13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的下部筒壁,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甚至烫手。对于筒壁发热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你猜想__________是主要原因(填“a”或“b”);

(2)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示例14 (2008哈尔滨):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合作。(1)如图14所示,同学们在交流中提出甲、乙两个探究思路,请对这两个探究思路进行评估。(2)请设计一份记录该实验数据的表格。

示例15 (2011南通):寒冷的冬天,某兴趣小组发现,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由冰的融化和凝固引起的。关于冰融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l:冰块的厚度小。

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

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大。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l是否正确,只改变冰块的厚度进行实验,金属丝都能割穿冰块。这说明猜想1是____________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___________;如何判断:__________。

二、实验题型复习建议

纵观近年来全国的中考题,题源基本都来自生活中的科技现象和热点问题,但往往是学生易忽略的;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递增。这就要求在物理复习的策略把握上,既要紧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现象中提炼物理知识,又要抓住物理实验的课程根本,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好实验题型的梳理复习,以切实收到提高复习效率。

1. 紧扣新版物理课程标准,关注过程与方法。

首先,老师应梳理教材中出现的三类实验项目,做到按知识模块分类和按项目类型分类相结合。其次,应注重实验情境重现的方式。根据知识的特征和考查的要求,灵活处理多种呈现方式,把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体验和习题拓展训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重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强化必做实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赋权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强化方式,如课堂演示操作、开放实验室自由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

2. 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做足情境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能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又能为其提供感性的认知背景,形成学习倾向,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架构桥梁,促进其向最近发展区迈进。另外,应以典型的探究性实验题为例,从科学探究要素出发,培养学生的体验过程。

3. 细化教材包含的知识点,摸清考查的频点和热点。

如今通行全国的初中物理教材有6个版本,每种版本的编排风格和呈现模式各有所不同,但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的学习要求都是统一于物理新课程标准之下的,所以对照新版标准细化教材包含的探究知识点,统计出历年考查的探究频点和热点,是非常必要的,也便于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摘要: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也是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目标。中考物理实验题包括说理型、测量型和探究型三种类型, 全面考查了学生学好物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策略上紧扣物理课程标准, 密切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关注过程和方法, 做足情境训练。

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感体验 篇三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47-01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在物理教学中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它不像美术这些的学科可以从好的画面来展现它美学特点,要想使物理教学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变成闪烁有趣的自主活动,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的去发掘物理科学的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让物理教学更具艺术,使学生能乐于去接受,主动去学习,从而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让教学得到成功。

一、实验造就物理的美感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关键就在于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思考。而老师要想教好物理,那么就先得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激情四射的去完成教学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的去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的特色,让物理中美的现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的兴趣点更高。物理学中存在很多匀称的美感,有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这些现象的美感在观察的过程中将会让学生得到满满当当的收获。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到对物理的那种美感,又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用这些实验来证明物理中真实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物理特有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对物理更加的痴迷。

二、美感的前提是概念基础

俗话说:学好物理化,有理走天下。在高中理科为主的数理化科目中,要想学好这个科目的前提就是牢记定律、公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思维能力有多强,只有在记住有关的定律和公式后才能把实际问题解决出来。物理定律公式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前人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构建出来的,是物理事实本质经过人们的探索发展过来的一种同一类事物的集中表现。所以在物理教学的第一步,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快速的记住这些定律公式,并且还清楚这些定律的出处,只有理解到它是怎样得到的,学生才能有效的记住这些定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达到老师授课的真正目的。老师要把公式解剖出来让学生去理解记忆,一般课本上的公式只是最后的结果,如果说只是记住这些公式的话,那压根就没有任何作用,学生不了解公式是怎样演化而来,就不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解题、思维都没有任何的帮助。学生只有把定律公式做一个透彻的理解,然后再加以记忆,才可能进一步的去深化学习。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演示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而进行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和技巧方法:用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是利用简化模型把分子看做小球,实际上,分子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并不是真正的小球,小球是理想化模型,老师把实验的本质说出来后,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他的兴趣点被提出来,那么在学习上就可以有大幅度的上升。

四、以前人的成就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回顾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与确立都是在前人大量的实验实践下产生的。学生往往好胜心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激一激学生,正确的利用他们好胜的心理特征来为教学铺路,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我国物理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古代青铜镜的使用、火箭的发明、地磁偏角的发现、指南针的发明,今天的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火箭发射技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标志着核技术水平的中国环流器一号。运用录像介绍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事迹,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深受教育。

4.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篇四

1.实验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

2.实验仪器: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实验条件:(高考常考点)

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高考常考点)

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

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5.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篇五

摘要:依据有关教育理论,开展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主要讨论了文理物理教学内容、物理习题分层设置的问题,并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兴趣、个性、物理文化素质取得了一些成绩。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分层实验研究

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无论以综合课程、科学课程,还是原来的分科课程的形式存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按学生的学历,能力层次进行教学。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这个“层”也将是动态的。为此,我们抓住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倡基础教育研究的契机,于1999年11月申请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资助课题

一、研究主要内容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分层次教学

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是以绍兴市马山中学实施文、理分层教学为标志。课题组对绍兴市马山中学的学生曾作过几次有关物理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班级统一授课制下,有的学生认为最难学,最害怕的学科就是物理,最没有兴趣的学科也是物理;但有些学生感到物理知识过少而吃不饱,这种现象同样也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调查表明:现行物理课程的统一设置和统一要求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这是物理教学实际的需要。

(二)习题分层设置的教学

诸暨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到,目前的习题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习题教学过分强调解题数量及高频的重复,试图把学生变成“可以向他的头脑中填塞知识,并且在他身上训练出准确无误地起作用的技巧的学习者。”忽视解题活动中心工作是对学生心智参与力度的引导激励。误认为物理教学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在大量习题训练后形成的。第二,习题教学组织过程中,不管学生间有多大的认识和心理差异,大家都有做同样的质和量的习题,结果优秀生“吃好了”,中下生“吃不了”。第三、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以面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个性差异为研究前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物理教学重要环节——习题分层教学入手,是配合整个课题展开工作的保证。

二、理论依据 第一、对学生的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认识结构不一致时,原有的认识结构会失去平衡,形成认识冲突,在冲突的解决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在进行物理内容与物理习题分层设置时,首先致力于摸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了解学生目前的认识和心理发展水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不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必须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体系中,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既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课题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分成文、理两个层次。在文理两个层次内又确定不同层次,对每一实验班的学生的作业再进行A、B层次有布置。这正是我们课题的关键。

三、分层教学原则及课题设计

(一)分层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有关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物理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对应于每一节后的习题,按难度、编选出定位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近区”上,使物理练习发挥它独特的教学功能。科学性原则还要求分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同步练习题,根据知识递进序列,有梯度的合理设置习题。

2、针对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中,充分把握分层的“度”,即充分了解文、理层次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物理知识与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的程度,使分层的教学内容,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展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时,确立分层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整体科学素质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分层当作是区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标准。通过分层,在调动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

(二)课题设计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

毕业后不参加高考、参加文科高考及“3+1”中不考物理或与物理知识联系较少的高考的学生,作为文科班学生的对象,余下的学生作为理科班学生的对象。根据文科类和理科类的学生,学习物理程度差异,抽象思维发展和形象思维发展之间的差异。分别重新制订文科类和理科类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物理知识分成文科类和理科类两个层次,对文科类物理知识分成a、b、c、d四个不同要求的教学层次,其中a是识记层次;b领会层次;c是运用层次;d是分析和综合层次。对理科类物理知识也分成A、B、C三个不同教学层次。其中A层次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和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B层次要求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C层次要求是指:对中学物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像B层次那样的要求进行掌握,只是要求学生更为熟练而已。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好高中物理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具体设想。

2、习题教学分层设计

我们对每一节物理课的同步练习按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活动水平分成A、B两个层次,这是课题设计的关键。通过设置A、B层次,实际上,把课题的理论研究层次,落实到操作层次,即正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A层次的习题设置,重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掌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B层次设置,重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规律的较高层次的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做,以明确定位的习题层次。

四、课题的操作实践

1、实验班级的选择

选九九级为实验对象,任选两个班为A、B实验班和一个班为对照班C。实验开始,对三个班级进行物理基础知识及思维发展情况的测验。依据测验结果,把测验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A实验班,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了B实验班,测验成绩既有好的学生又有差的学生组成C对照班。高一期中考后、高二和高三初我们又进行了略微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2、实验条件的控制

为了尽可能消除外界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把好课时关,做到A、B、C三个班的周课时,年课时相同;其次把好课外作业量和时间关,做到课后作业量、作业时间基本一样。第三做到A、B两个实验班由同一个任课教师任教,C班由另一个任课教师任教。第四做到严格按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要求进行教学。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控制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先认真学习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要求,根据这个内容和要求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事先的安排落实好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消除同一任课教师对实验的影响。

4、分层同步练习的分层教学

分层同步练习是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布置而提出的。在布置同步练习时,要求A层次题目每同学都要完成,以巩固新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B层次题,要求B组同学全做,A组同学按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做(学生的A、B分组是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调查摸底情况确定,实验班中B组占32%),在试图保证学习质量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课题的主要成果

1、拓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广阔时空 文理内容分层与习题分层教学,通过把教学内容分层以及相应的习题设置,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做富有弹性的作业,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兴趣,增加了物理学习的活动中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与参与的力度。同时,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教学的情境中尝试与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励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调动自主参与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2、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马山中学,通过一个阶段的课题实施以后,对学生进行有关兴趣方面调查,发现A、B班学生感兴趣的人数在增加,而C班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A、B班学生废票人数在减小,而C班学生废票人数略增,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逐渐明显。这些都说明分层次教学在增加学生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

3、分层教学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体获得最优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的最优发展得益于学生个体的觉悟,弘扬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立,就是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让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提高。分层教学的各个层次都有确立主题与目标,这些主题与目标,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展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主题中现实自己学习的目标,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丰富多样的分层主题,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增添非凡的活力,发挥更大的学习潜力,为最优化发展教学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4、分层教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辟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分层教学,为寻求既能有效减速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落实能力培养且要提高教学质量的现代教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出题、分层要求等,使“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减轻了学生重复机械带来的题海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6.高中的物理实验小论文 篇六

【摘 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高考转的质量观。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课外活动 学生动手 实验技能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索创新的素质培养,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作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一 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方面。在实验中,把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实验的信心,会更进一步想到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有没有可以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把中学物理实验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每一个实验都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如在学自感现象时做自感实验,让十几个学生手拉手,两边的学生握住电路中的两端,把开关断开,学生们双手肯定会松开,胆小的还会“呀”的叫出来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

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培养和保护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学们观察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悬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关键是要热心,经常与学生交流总结做小实验的体会,及时表扬与肯定他们成功的做法,这样学生才能长期养成动手的习惯,如果不闻不问,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 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通过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跃跃欲试,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让少数同学参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还通过制作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认真设计步骤,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了误差后,要求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五 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例如:利用课外活动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六 引导学生制作学具、教具,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利用日常生活品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这些实验对学生来说感到格外亲切,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的活动,一方面可巩固课内实验所学的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活动中,应始终坚持真(原理科学)新(设计新颖,采用新技术)美(设计简单合理),在整个活动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全班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顾康清.论物理活动课的设计原则[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6

7.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篇七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认 知规律与 特点,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感知,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建构物理知识框架,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能力、生成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 施,应秉承:从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设计体验活动。体验活动应易于组织开展,为此,教师应对体验活动的步骤、形式、手段等要认真 分析,化繁为简,活动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对物理科学知识的自主体验与探究。而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陌生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体验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设计者,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体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动量定理》教学中,可准备一个生鸡蛋、一块海绵和一只碗,将鸡蛋放到与讲台同高度处,让其分别自由下落到海 绵和碗上,学生可能 会猜想掉 到海绵上,鸡蛋不会碎,而掉到碗里,鸡蛋会碎。但其中原因却未必知道。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 心,促使其带着悬念参与课堂教学,再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创造。

再比如,在《超重与失重》教学中,教师可引 领学生想象:在电梯启动前后,乘坐电梯的人的感受,体会电梯加速运动、匀速运动和减速运动三个阶段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物理知识。

2.合理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枯燥,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就必须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物理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体验与思考,促使其获得成就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 一系列问 题,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升降机底板上的物体,对升降机底板的压力是否 会随升降 机运动状 态的改变 而改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并亲自体验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并促使学生主动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知识体验生活现象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终将为生活服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感知体验,以提高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事先准备收音机、手机等教具,在课堂上首先调出一个正常播放的频道,然后将手机慢慢靠近收音机,这时就会出现刺耳的“滋滋”声。这个现象是实际生活中普遍存 在的,相信很多 学生经历 了这样的 事情。而正是对实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的引入,学生才会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产生发现与解释的兴趣,从而增强其主体体验的能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促使其主动体验与探索。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做物理”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加突出了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现代人才观,要求学生不仅拥有理论 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可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培养学生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在《安培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与探究。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改变电流强度大小、磁场强度大小、通电导线长度,观察安培力大小的改变,让学生自主设计表格,直观反映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从而了解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与安培力方向之间的空间关系;了解安培力大小与电流强度大小、磁场强度大小、通电导线长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正确的实 验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三、小结

8.高中物理体验性实验 篇八

一、开放实验室对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开放物理实验室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给予师生自主选择实验资源、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自主确定实验方法的权利,其内涵不仅是指狭义的“图书馆式”开放物理实验资源,还应该包括物理实验资源的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方式的开放、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的开放,实现以开放物理实验室为载体,利用开放的教学理念来引领物理教学。

通过开放物理实验室,一方面,转变中学物理教学中“为考试而实验”的教学倾向,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概念、规律、习题教学中的作用,真正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他主训练灌输”,另一方面,改变“唯分数论”的学生成绩评价观,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关注分数,关注学会”,调动学生学学习物理积极性,促进学生改进物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1.齐全的实验室功能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物理实验室的基本保障。开放实验室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确保开放实验室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用。一方面,在传统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合理的实验区,如综合实验室、数字实验室、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室,为开放实验室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改变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教学处、年管会、物理教研组齐抓共管,结合开放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规定不同年级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辅导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实验室操作规程及安全责任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开放实验的教学运行机制,把开放实验室建设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一定学术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的学生科技活动组织。

2.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是开放物理实验室的基础。重视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学物理中传统的经典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为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基本仪器的使用,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思想,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评价,偶然发现的追踪等。

例如:“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包含许多思想方法: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物理常数;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用图像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等。包含许多实验基本技能:如何悬挂单摆的悬线?怎样测量摆长?在什么位置开始计时和终止计时?为什么?为什么要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各直接测量物理量对加速度值误差有什么影响?“实验: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包含运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1)猜测图像可能有什么特点?(2)电压从零开始逐渐升高,为什么在低电压区采点密集一些?用什么电路?(3)画出图象,分析图象特点:低电压区,中电压区,高电压区。(4)尝试解释这种图像的特点。像这些重要的实验思想方法和实验操作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而体现出来。如电学中的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及内阻的测量、探究。

3.以开放的实验资源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开放的实验室资源是让学生不仅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而且挖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学生自己设计或教师指导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各种物理实验探活动。不仅缓解了当前学校实验资源单一的状况,也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小实验中蕴含着大智慧。况且有些实验资源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因此这实际就是一种开放实验室的创新形式。

例如:“小实验;水果电池的制作与相关量的测量”:材料:西红柿铜丝、铁钉、数字式多用电表。

制作步骤:

(1)取一个西红柿,分别将弯折的铜丝和铁钉插入西红柿中(中间相隔一定的距离)

(2)用多用电表红表笔接触铜丝,黑表笔接触铁钉,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

(3)再用多用电表黑表笔接触铜丝,红表笔接触铁钉,再测水果电池的电压。

(4)根据多用电表的读数判断西红柿电池的正负极。

实验结果分析:(1)用万用电表测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约为0。6V,但几个水果电池串联却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其原因是水果电池内阻太大。(2)如何准确测定水果电池的E、r课本上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有其他方案吗?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伏安法?安欧法?伏欧法?补偿法?),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尝试去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挫折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感悟出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其他学生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举例。

4.以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改进物理实验教学。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实验要求把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讲授给学生,学生像操作工那样去逐步完成实验步骤,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实验教学模式的开放,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教学中学生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教师的作用是一方面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中的问题,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可选课题,为不同学生提供同一课题的不同研究方式,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的闪光点。

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要求学生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任务: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

例如,高二年级学生研究小孔成像,可引导学生研究以下问题:对晴天正午树荫下的光斑,请仔细观察并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什么有的光斑是不规则的,有的光斑近似为圆形?为什么圆形亮斑与不规则形相比,圆形较小?为什么圆形与不规则形相比,圆形较暗?你猜想哪些因素影响光斑的形状和亮度?与小孔的形状、大小有关吗?如何验证?需要哪些器材?设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L,怎样设计实验测量太阳的直径D测出小孔到屏的距离l和屏上光斑的直径d,则太阳的直径为D=Ll·d。

5.以开放的实验教学内容改进物理实验教学。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是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一方面是对教材中学生实验进行改进、拓展。如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改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改进教材中原理不科学、现象不明显、效果不理想的演示实验;把新授课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一体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把习题课教学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的教学等等。

例如:我们用生活中的锉刀来演示自感现象,将电源正极与锉刀的一端相连,负极连接铜多芯导线,导线的一端在锉刀上来回移动,相当于快速地通断电,可以看到微弱的电火花,如果加快导线在锉刀上移动的速度,可以看到更强的电火花,这说明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电动势越大。用一根红色的导线绕在铁锉刀上,相当于增加了铁芯上线圈的匝数,同时将一根蓝色的导线直接接在电源负极,将两根导线同速在锉刀上移动,这时可以看到,红色的导线头产生的电火花更强,这说明,匝数越多产生的自感电动势越大。

9.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篇九

一、课题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同时,全球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共同声音是:“世界范围内的物理教学效率低!”;在中国,普遍的反映是——“物理难教”、“物理难学”!“怎样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既是物理学习论的孜孜所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现实之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据统计,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有74%的是因实验而获奖的,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实验能给学生学习物理创设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由于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物理实验能使学生知晓科学家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此,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由于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另外,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物理实验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的促进机制。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由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着越来越深的认识。实验教学的自觉性正在逐年提高,“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几近绝迹。

然而,实验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就存在着诸如实验开出率低、以讲代实验、或黑板上画实验、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复习课不见实验等现象;从效果上看,也存在着实验走过堂、追求形式而收效甚微、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差的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想通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研究,从思想上引起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目标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化,实验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实验考试的科学性,保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界定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就是高中阶段物理实验教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就是根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它包括如何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类型、教学目标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教学模式等,这里蕴含实验设计策略、实验创新策略、多媒体辅助策略等。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就是对实验教学评定其价值高低,主要通过对学生在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考查来实现。考查的方法主要有试卷型、操作型以及试卷和操作结合型等。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物理学习,是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与物理环境作用的过程。物理实验,是学生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最频繁、最直接、最迅速的形式;是学生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基础;能有效诱发学生认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能深刻地影响物理问题解决,能使认识由直观变抽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实现认识上的两次飞跃。

2、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物理实验,是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重要的教学手段。“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教学中高度重视、积极运用物理实验,对学的“悟性”启发、教的智慧寻找都是一种内生性的基质焕发,也只有重视实验基础,才能让窘迫的物理教学焕发出智慧的生命与实践的活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江阴高级中学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将此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地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将更好地促进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四、理论依据

1、理论假设

通过确立现代实验教学思想,建立灵活多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论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实验教学资源库,培养掌握现代实验教学理论的新型物理教师队伍,可以构建起全新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2、理论依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是丰富而深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遵循信息传播、反馈调控的原理,整体性和有序性的整合原则,强化教学媒体传递的力度和作用,优化组合传播者、受传者与教学传播媒体,是提高受传者主动接受转换信息的有力措施,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方法。

物理教学法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规律性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说,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自觉运用,那么,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运用过程中教学媒体的综合。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就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一中教学手段。

心理学理论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媒体的心理意义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来增加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心理实验表明,感觉本身包括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它包括内导环节,又包括外导环节。感觉将言语符号的积极译码作用包括在自己的成份中,而知觉过程的积极性质更加明显,对象知觉不仅具有多种感受器的性质,而且依靠一系列分析器的协同工作而更积极地把运动和变化的成份包括在自己的组成之中,而感知物理现象恰恰是学习物理的第一步。

五、研究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与教学目标研究。

2、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学生实验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校本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策略等,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研究设计各类实验教学模式。

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

六、操作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辅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

七、研究过程

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⑴学习有关理论,积累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拟定研究方案。

⑵将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相关老师负责,形成研究与实施网络。⑶编制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⑷组织相关老师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⑸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9年1月)

⑴各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内容,按照课题研究的总体要求,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计划。

⑵各子课题根据计划开展研究。

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研讨活动,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⑷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教学实践中去,每学期由相关老师开设两至三堂实验研究课,并由此开展相关讨论研究活动。

⑸将研究成果物化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去,预期在三年时间内开发成功一套校本教材《物理趣味实验》等。

⑹组织好阶段性评估工作。

3、评估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⑴通过各种方法,全面评价课题研究效果。⑵汇编研究成果。

⑶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结题。

八、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徐汉屏、那中兴、肖国龙、王静、杨凤楼、王剑、余寿、赵俊、汤海湘、刘雅妹等老师组成。

2、师资保障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自觉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研究水平。课题组每月至少活动一次加强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聘请学科专家作理论讲座,定期汇总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3、硬件保障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4、经费保障

按规定申报课题研究经费。

九、预期成果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论文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案例评析

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展示

10.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计划 篇十

高中三年,师生们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可到了临高考时,大多数学生最没把握的就是物理实验题。临高考阶段,学生和教师在解题方面差距最大的也是物理实验题。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原因十分必要,比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一般是“截流”式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和分析较多,学生思考和讨论较少。学生没有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没有参与物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实质一无所知,对物理实验的各方面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

1.2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感受和经验不够丰富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看的课件多,生活体验少;演示实验多,探究实验少。学生体验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机会很少。就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实验的认识必然是肤浅和片面的。

1.3学生物理实验意识薄弱,把思考与实验割裂开来

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时比较关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容易忽视物理实验的核心――实验原理: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从来不会想到用实验来解决。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讨论不够充分。缺少再实验和反思。就元法体会物理实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2 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其核心就是更新教育理念。将原来的“截流”式教学改为“源流”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参与、充分思考物理实验的原理。相信学生,让学生思维活动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主旋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伴随物理实验的全过程。郭思乐教授说过:“深切的爱总是生产性的,只有在他们(学生)参与了这些知识和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因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的感悟和内化来完成。

2.1关注物理实验原理,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对实验原理深刻理解才能准确理解物理实验的其他方面,才能比较准确地体会物理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只有挖掘物理实验内在的美和实验设计哲学思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动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会实验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在高一开学阶段,让每个学生回顾初中物理实验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写在纸上,选一些进行投影。然后全班讨论和总结。如测电阻时用电阻箱代替被测电阻使电流表电流卡HM―一等效替代法:测石头密度时,石头的体积用有放石头的水的体积减去没放石头时水的体积一一差值法等。同时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挖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一一斜面实验――对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

2.2加强物理实验的体会和感受,提倡“做中学”和再实验

改变以往的“先学后做”为“做中学――再实验”比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第一课到实验搴给定任务―一测量E和r,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自己做的原理,让学生先动手做,许多学生感剑有困难,只好进行小组讨论和看书。学生也基本上能完成实验,教师通过实验过程的巡奁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安排课后任务。除实验报告外,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实验的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可能的实验方法(看书本或上网查)。第二节课先同学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分别要求各小组阐述实验原理,实验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最后再展示和讨论其他的吏验方法,确定要增加的物理器材,比较各种验方法的优劣。要求学生对本实验进行全方位思考,对不理解的思题要通过同学问交流和思辨。第三节课在实验器材中添加电阻箱,要求学牛用几种方法对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反思前一节的讨论,写成一份全面的实验报告。这样虽然爱多花一节课的时问,但这种趁热打铁,学生的收获有天壤之别。

2.3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意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内化过程

如果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只扮演听众的角色,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死记硬背只能是短时记忆,最终学生没有任何收获。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将实验知识进行内化,单靠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给足学生时问、空间及任务(上台讲或发言),逼迫学生去思考,逐步形成问题感。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实验,学生的实验意识就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2.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立体化学习物理实验

11.“模拟实验”与高中物理 篇十一

这里的“模拟”是指通过设计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和过程的方法。此法应用于物理教学可使事过境迁或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在实验中重现,可将现象简化或进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解决那些尚无简单有效的仪器可演示的实验,模拟实验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物理实验中的模拟法,根据它的特点和主要功能,我在此粗略地把它分为以下四类。

1研究主体模拟

在这里把可以用放大或缩小的,相似的,而又能反映事物某方面规律的客观实体来代替研究对象的方法称为研究主体模拟。

研究主体模拟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下述两种情况:其一是为了突出客观实体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如物理中的多种理想模型,以及天体运动模型,微观结构等几何相似模型。在研究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我在实验基础上,运用研究主体模拟法,用自行车气门和进水阀门来模拟单向门。如此,不但加深对“单向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开阔了思路。

其二是为了解释某些行为和特征而建立起来的模拟。如地球因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南北半球的气旋、旋涡方向等,在地理课中亦有提及。方法:我们可以取一只旧的橡皮篮球(或地球仪)来模拟地球自转,然后将红墨水从上往下滴落在转动的“地球”表面。此时可明显看到水痕向西边呈扩散状,从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北半球向南的水流冲刷西岸这一自然现象。

我市慈溪中学物理组自制的波的形成演示仪,也是对研究主体——绳波中的绳用小球进行了模拟。把小球用弹性橡皮筋竖直悬挂,每个小球间也用弹性橡皮筋连接,这样就用小球模拟了绳中的各个质点。每个小球间的弹性橡皮筋表示各个质点间是有相互作用的弹力的,任意一个质点所做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

2物理相似模拟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领域中,人们常常希望利用模拟试验来代替对实际现象的研究,以便使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某些在目前尚无法达到的条件下出现的情况。例如用水代替石油研究其在管道中的运动。其特点是模拟与原型遵循同样的物理规律,故称之为物理相似模拟。

物理教学中的“失重和超重”,我们用类似航天员训练的方法模拟。一种是测力计与物体一起自由下落(实验室有成套实验器材),另一种利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去模拟物体在失重下的物理状态。

海市蜃楼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教学中一般只作介绍,至多不过看看录像,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在实验室加以模拟,则不仅可激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还可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在三面透明的玻璃箱中放人若干白糖而不加搅拌,使糖水造成折射率随深度而变化,而最大折射率出现在含糖较多的容器底部,以此来模拟大气折射率随高度而变化。当用氦氖激光光束从侧面射入此溶液时,即可看到光束弯曲现象。然后再以某些景物作海市蜃楼模拟,使之起到突破时空限制,重现自然奇景之目的。另外,用带电的肥皂泡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进行“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模拟(比较困难),以及十分壮观的“可乐瓶水火箭”等,均是物理相似模拟的范例。

3过程模拟

如果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并根据其本质特征而设计的一种模拟叫过程模拟。其特点是过程简化,易于控制。

例如,气体压强的分子运动论观点,通常采用雨滴打伞面来类比。这种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碰撞的过程,书本介绍用豆(或沙)落在电子称上来模拟,就显得直观生动了。装有铁屑的试管模拟铁棒的磁化和退磁等都是过程模拟的成功例子。

又如布朗运动的模拟,用一个装有小弹球的容器,小弹球可以被底部弹射装置无规则搅动,分别放入小球,相对较大的球,分析放入球的运动及受力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曲线运动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个难点,在此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在演示有关实验后,用“慢镜头”的方法,手持粉笔头边走(模拟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边从上向下加速下移粉笔头(相对于自己),以此模拟平抛运动,既简单明了,又便于分析。

热学中的统计方法和光本性概念,由于受课堂教学方法和时间的限制,怎样从个别事件的无规律过渡到大量事件的有规律,成了模拟实验的设计难点,在教学中可采用这样的替换,把在不同时刻的物体空间分布规律等效变换成同一时刻不同状态规律的比较的方法,让全班同学同时掷硬币若干次,然后统计比较下列情况“国徽”朝上的次数:(1)某同学,(2)某小组同学,(3)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既突破了难点又受到一次生动的方法论教育。

4模拟放大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学生往往对那些不易观察或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规律,因缺乏形象的感性材料而引起思维障碍。模拟放大就是采用空间放大和时间放大的方式,抓住本质特征,展现实验,使其生动、直观、形象。从而促进思维顺利进行。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中的“水面浮针”,学生感到新奇,但在分析受力时往往错误认为表面张力与重力平衡,经指出后又不理解沿液体表面作用的力并没有作用在针上。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缺乏直观材料。为此。我用一只较大的气球,充入少量气体,然后在上面放一根小铁棒,以此来模拟放大液面浮针,并指出液体表面张力同橡皮膜的张力,只作用在它们的表面,并没有作用在针(或棒)上,作用在针上的是因液体表面张力而产生的液面对针的支持力。通过令人信服的实验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张力的作用是保持液面不分裂。

力的分解,关键是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的分解是其中的典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用长毛板刷来模拟放大物体的运动趋势,用吹塑纸(或海绵)模拟斜面挡板,则斜面被压和物体向下滑动趋势一目了然。这样,学生也能用类似方法分析其他力产生的效果。

教材里有一个固体形变演示实验:用手捏压装满水的圆柱体玻璃瓶(瓶盖中心开孔并插一玻璃细管),玻璃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水面又降回原位,这说明瓶子受捏压时发生了形变。其实这个实验,我们需稍加改进。因为有的学生提出水面上升不是因为瓶子形变,而是由于手的温度较高,瓶中的水吸热升温体积膨胀所致,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可将圆柱体玻璃瓶换为椭圆柱体玻璃瓶,先沿短轴方向捏压,细管中水面上升,后沿玻璃瓶长轴方向捏压,细管中水面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了。从而使学生确信水面的升降是玻璃瓶形变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仅效果依然明显,而且使实验可信度大增。

在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中还增加了多普勒效应。要观察由于声源和观察者的运动而使接收到的声音频率发生的变化显然比较困难,但用单位时间内从观察者身旁通过的人数来模拟放大声波的波数(即频率),并让学生实际表演一下,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对此现象的理解。

上一篇:5月音乐汇报演出主持词下一篇:哈尔滨中考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