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2024-10-05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精选10篇)

1.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一

先富带后富 共奔致富路

——姚家湾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何育红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何育红,男,汉族,现年45岁,新开乡姚家湾村塬上社人,宇宏营旺特种养殖公司负责人。

2016年,面对群山环绕、土壤贫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村情实际和孩子上学、妻子患病常年服药花销颇大的家境,如何改变村上面貌、脱离贫穷,让全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压在何育红心口的一块大石,久久难以忘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通过养猪改变家庭现状、带领邻里乡亲脱贫致富。但没有技术,靠老办法在今天还行得通吗?一句反问让他再次陷入了沉思,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谋点子,几天之后他远赴陕西、平凉、泾川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学习拓宽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学了不少养殖知识。最后他立足于实际,决定回家开办野猪养殖场。面对家中没有积蓄,资金困难的现状,他没有放弃,找亲戚、找朋友,找银行贷款,最后勉强建起了厂房,购买了仔猪与种猪,最初厂子只有他一个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天黑了他还睡不安稳,可喜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他就盈利了,后来他用余钱对养殖场进行了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目前猪存栏达到了220头,养殖场日常管理也由起初的他一人变成了现在的18人,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在致富的路上,何育红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村、社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和认可,他的先进事迹也得到了传颂。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带动。在创业过程中,没有技术他就到外地考察学习,为了把野猪场办的更好,他买了好多关于养殖的书进行自学,遇到有些专业性强、看不明白的内容时,他就到乡畜牧站请教专业人员,学懂之后他就在野猪养殖上付诸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养的野猪大多数都达到了300多公斤。二是甘于奉献,忘我工作。他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三年的创业生涯中,他没有抱怨过一句,每一次遇到困难,他都能从容面对。当有乡亲问他养殖技术的时候,他都能耐心细致的讲解,甚至放下手里的活,手把手指导,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三是致富路上不忘乡亲。作为一名一名共产党员,他一直牢记使命,牢记党的遵旨,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的养殖场吸纳了许多出远门脱不开身的在家的群众,帮助解决了贫穷家庭中的实际困难,带领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一些贫困户也学着养起了猪,促进姚家湾村在养殖产业路上越走越远。

经过几年努力,何育红同志真正实现了利用养猪这一产业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目的。三年以来,何育红同志养猪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纯收入15万元。通过何育红同志的示范带动作用,姚家湾村的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一个把乡亲当亲人的优秀共产党员,相信他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会越走越远,也会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

2.模范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二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3.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 篇三

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我**,男,1939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农教师家庭,现年75岁,1957年被推选**农村合作社治安主任,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由于工作积极肯干,1959年被任命谢家冲生产作业组组长,兼任第八中队队长,同年被推选为**村村大队长,评选为**县劳动模范,同年12月被组织吸收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党中央毛主席对农村工作的一封信,关于农村要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获得了丰收,1960年如期转正为正式中国共产党员,在我小小年纪,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更加有了信心。1961年,在党的方针政策英明指导下,要实行十条政策,开办了公共大食堂,社员个个喜笑颜开,将集体的零星土地分给社员,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同时,私人的多种经营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坚持到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将**、石上、谢家冲三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在全体社员的齐心努力的时候,一个富队带动两个穷队,平整土地,修好水渠,排好地下水。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变为一个大富队,1965年被任命为三丰生产队大队长,通过几年的努力,加之国务院重点以粮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争取了做到队队有余粮,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抓革命促生产,因为我个人没有文化水平,我只知道抓生产,做到队队有养猪场,房屋前后有风景林,通过组织安排,要到弱队三队蹲点,三年的努力发动群众,三年还掉每人借粮420斤,同时吃上每人600斤的水平,当时属于一个奇迹。社员干劲十足,将分成6个生产组,粮食亩产超过吨粮关,全村粮食单产第一,增产幅度第一,被人民公社调往江背大队,大石塘生产队蹲点,连续两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多次被河田人民公社的表扬和鼓励。

70年代末继续任三丰大队大队长,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传达会议精神,1982年,将全村的田土山林分给各农户,开始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在每一年的完善基础上,在当时农民不能掌握技术的环节情况时,每天三朝广播会,传达技术,及时下队指导生产,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荒山造林,覆盖率达到95%,直到了今天农村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自己富了农民都富了。

1985年,我们石上组只有380多税收面积粮食达到79多万斤,1986年,因年老退休养家,因我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几十年,党的政策好,开始坐不住了闲不住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选择了养猪,经常保持存栏猪1800余头,自己富了,从来没有忘记集体的利益,邻里的利益,集体硬化水泥路捐献5000元,自己硬化水泥路500米,收益户5户,他们送3000元一户我都拒绝了。

4.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 篇四

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沐浴着xx村,近几年,一个又一个好消息惠及农民。2016年,又一个新鲜事传进了村民的耳中,土地流转经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成立,村民们欢呼雀跃。惠及民生政策,它搭建起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平台,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了新提高,极大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激励王斌在种植业致富带头,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xx村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户主王斌。1976年出生,高中文化,1994年毕业xx二中,父亲去世,是他刚刚成年的他面临抉择,大学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是一辈子“头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早早地感觉到了致富这一切中存在的机遇。他经过艰苦的劳动、积累,在2013年,筹集了20000元钱,除了自家耕地,开始承包土地30多亩。他在承包地里全都种植了特色蔬菜,品种欧盾、苋菜、苦瓜,架豆、等十几品种,经济收入可观,激励两个兄弟,2014年,有承包120多亩,共计180多亩,年收入24万多元,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制种。他为了提高生产经营,购买农用机械两个小型玉米收割机,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玉米精播机,一辆四拖拉机,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化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2016年,他不断扩大种植蔬菜规模,带动劳动就业30余人,为活跃地方经济,实现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种植能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5.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五

------记新源镇夏尔宗村党支部书记昂热

项热,男,藏族,自2004年起任新源镇夏日宗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该同志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及先富起来的人,他凭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村民的挚爱,带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走上富裕路,被当地牧民群众称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领头雁。

一、认真履职、团结干事,努力推进村域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带领群众致富,是他在基层来工作的目标。在牧区生活成长的他,深知牧民最需要的是致富途径,需要的是引路人。工作中,他把如何带领牧民群众致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尺子,将心思放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他时刻关注群众的呼声,走家串户,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群众的心声,定时召集“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研究村民致富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同时,认真履行着人大代表极建言献策的职能,并积极衔接上级部门,先后解决了村通电、通路、饮水管道维修、低保扶贫等项目建设,在村级基础设施发展建设中发挥了有力推动作用。

二、多措并举、普及科普知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在帮扶群众致富的过程中,他深深感到掌握科技的重要性,牧业发展,科技先行。必须让群众换脑子,增强致富本领。为将科普知识灌输到全村每一个牧民群众之中,使他们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和理念,通过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牧民的科学素质,改变牧民的传统观念,增强牧民群众的养殖技能。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先后采取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开展科普工作宣传。一是利用报刊栏,采取专期展览的方法,将科技报刊、科技有关数据进行专栏展传授饲养方法及饲喂技术,进行程序化防疫知识培训,重点抓防疫和检疫工作,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二是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先后赴民和大通等地育肥基地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并将他多年来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饲养方法、养殖技术、防疫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周边的群众,带动全村村民科技致富。三是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牧民入手,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普及,组织牧民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增强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加大实用技能、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牛羊育肥、种马养殖、摩托车、汽车维修、服务技能等技术培训,邀请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和镇畜牧干事到村里做关于牲畜防疫防病、国家惠牧政策和牧业发展方向等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全村广大牧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

三、依托科学技术,为群众谋利益,为村民干实事

“要发展就要有目标,要发展就要团结。村民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村民”他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知发展生态畜牧产业,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2001年他赴海南州共和县恰卜镇草原站学习育肥技术八年之久,回村后,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试行建起了育肥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育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他以自己为例不断鼓励和引导周围牧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008年初他自筹10万元,带领3家特困户搞起了育肥养殖场,在政府的帮助下,当年养殖场纯收入达56982元。2009年10月在在昂热的带动下,以“梅陇模式”为学习榜样,依托原有的养殖场,第八牧业社25户牧民共同出资入股成立了天鑫畜牧业经销专业合作社。经过半年的努力,合作社现已建成了以藏羊、牦牛设施育肥为主导,奶牛、种马饲养、畜产品初加工、销售为附属的畜牧经销专业合作组织。在2010年推行生态畜牧业工作中,他积极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好处,并带头加入合作社,推动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他经常深入牧户,实地了解情况,结合各牧户所处地理环境、气候、草场类型,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在结构调整、抗灾保畜、良种引进等关健性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大胆采取社、牧户各合一点的办法,从外地引进170只山羊下发给贫困牧户进行帮扶,对困难牧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并组织协调各牧户之间也进行调换优质种畜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全社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山羊个体产绒量由2000年的250克增加强到450克。新源镇第八牧业社于2008年冬季遭受雪灾,面对灾情,牧业社先后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2.8万余元,为牧民发放饲料草料3万斤,有效扶持了群众的抗灾保畜,减少了畜牧业和产的损失。

四、富而思源、富而思进,致富不忘精神文明建设

6.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六

在六十七团人们一说起“凳嘎”刘志栋,熟悉他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觉得他是个正宗的“儿子娃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普通的团场待业青年凭着他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立足于当地实际,成就了一条农机致富路。目前他拥有东方红系列1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三台、80马力拖拉机四台、配套农具包括联合整地机、进口法国旋耕犁、甜菜打叶机等20多台套,固定资产已达300余万元。

一、踌躇满志、厚积薄发

刘志栋出生在六十七团三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是一名拖拉机手,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对农业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父亲购买了家中第一台拖拉机铁牛55,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父亲对这辆车也格外的爱护,平时农闲了就在家中保养车辆.经常身上弄得油乎乎的,家里人没有少抱怨,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时老刘的机车故障最少、服务最好、挣钱也就最多。连队的职工们都喜欢叫他家的车子干活。十几岁的刘志栋对父亲这样的拖拉机手产生了崇高的敬畏之情。在他的心里也产生了将来成为一位优秀拖拉机手的念头。正在上初中的刘志栋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院子门口老爹在不在,车子在不在,因为在父亲检修的时候他可以在座位上摸两把方向,也就是“过过车瘾”,父亲要帮忙了他就搭把手,同龄的孩子们业余时间都是想的怎么玩,而他却迷上了这油乎乎的“铁家伙”所以在连队父子二人经常在马路上一身油污的忙碌

着。16岁就已经明白了发动机维修、保养、使用的一些基本原理,为以后的农机致富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敢于投入,靠农机增收

2004年年仅岁的,,在父亲的帮助下,投入了,万元购买了第一台654拖拉机,车买回来了父亲对刘志栋说:“你一定要好好干,要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就这样,他开始了经营农机服务的艰难历程”。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农机致富路,一开始他的活也不是很多,许多人对他的农机作业技术也不是很放心,甚至觉得他太年轻肯定技术不怎么样。许多人甚至觉得他是靠着“老爷子”的光在揽活,但是经过一个春播下来职工们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了早日挣回买车欠的钱,他几乎是拼了命的去干活,只要有人找,立即就出车,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他始终以优质服务为准则,拉东西时,帮着大伙又背又扛又装车,田间作业时,都要认真调试好机车,他即是驾驶员又是搬运工,帮着农户装种子、加肥料,力求达到作业要求和承包户的满意,在当年的春播农机作业中,刘志栋的拖拉机无论是作业质量、面积、都排在前列,并且获得了优秀机车手的荣誉称号。紧接着找他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团场发展设施农业大面积开发土地,随后的两年里他又看准团场农机补贴的有利实机,购臵了约翰迪尔654、724、754三台拖拉机并配齐了农机具。就这样向他的农机致富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三、农业服务、种植业双向发展

2008年斥资22万元购臵了第一台130马力的洛阳拖拉机,面对这么一个“大家伙”一向性格沉稳的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这台机器合理高效运转起来,服务连队让自己能够多挣钱尽快将投资收回,由于刚接手这种车型,机车许多性能还不能完全掌握,由于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一些小配件坏了就耽误好几天机车作业,有些甚至会耽误十几天,懂技术勤钻研的他就只有在保养使用上下功夫,经常翻看使用说明书,不懂的就请教父亲,每次厂家来了维修师傅他就在一旁细心的记录下检修的每个细节。慢慢的他就掌握了这种大型拖拉机的使用、维修、保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而此时正是六十七团大面积开发土地的大好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随着团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农机已成为田间作业的主要力量,中小型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越来越窄,他看到国家对农机补贴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团场对职工购买新农机的力度越来越大,又自筹资金29万余元,购买了一辆东方红1804型拖拉机,凭着优质的服务很快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叫他去干活,他的业务也由本连队扩展到了邻近的几个连队。在经营好机车的同时,刘志栋并没有得意忘形,又在想着多种经营致富的路子,2008年,他开始承包连队800亩地,当时这些地盐碱重,没有人承包。他凭借着科学管理和滴灌等设施农业的帮助,产量逐年提高。2010年,承包面积已达1600亩,纯收入100万元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年,刘志栋已走上了农业服务和种植业双向发展的道路。作为兵团军垦第三代,他相信自己一定会依托团场这个大舞台,把致富之路走得更远。

四、“要不是刘志栋叔叔我家里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还不知道呢”畜牧场职工阿依邓含泪说道。阿依邓家里非常贫困,刘志栋见他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心里非常心疼,正值危房改造阿依邓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刘志栋当即就拿出一万元给他建房子。房子盖好了又借了几千元给他买了些家具。现在阿依邓依然在给刘志栋开车,干活总是最多最好的,他说我没有办法回报他的恩情,我只有多干活、干好活才行。他对我们几个畜牧场的“巴郎子”想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能辜负他。刘志栋富了,但他总毫不保留地把自己致富的经验介绍给别人,鼓励和引导其他职工从事农机作业,他数年如一日,始终没有丝毫倦怠。他不但乐于帮助人,更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带领周围群众致富。

五、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2012年他投资53万元购买了东方红2204拖拉机一台,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他计划逐步淘汰中型农机车辆,向大型农机具、高科技农机具转型。

7.乡优秀共产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篇七

十里八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做为“双培双带”的典范,省、市、县领导多次光临指导,他也曾多次受到县乡两级政府的表彰。在致富、带富的道路上,他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全乡党员带头致富典型。然而,这个养牛状元成功的背后,却充满了创业的艰辛。

“失败,让他曾折断了翅膀”

26年前,刚刚20岁的他,怀着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无限憧憬,决心就在大山里开始他的梦想。于是,他贷款买了山湾乡第一台解放牌汽车,开始跑起了运输,由于经营不善,三年里竟培了1.8万元,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大山里,1.8万元,真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家人的不理解,社会舆论的压力,再加之银行贷款利息的负担,让这个刚刚起飞的“雏鹰”,第一次撞伤了翅膀,不知所措的他沉默了。两年后,不甘心失败的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再一次贷款搞起了柄把加工,又是一个三年的拼搏,这一个三年里,他第一次小有了成功。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和亲朋好友的资助。1992年年初,正值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国家林业政策出现了调整,由于信息不灵,缺泛与外界的联系勾通。一时间,柄把加工的源材料出现了紧缺,不得以他的事业又一资跌入了低谷。

事业上的第二次失败,又让他沉默了许久,直到2000年他又重新振作,投资5万元,承包了二十亩地,搞起了育苗,由于缺少科学培植技术,两年间眼看着苗木全部死光,五万元的投入“血本无归”,已经取妻生子,生活本不宽裕的他,又一次雪上加霜,那一次的失败,不仅爱人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凝,连一直坚强的他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许人的一生要做什么,就是命中注定!”。于是他开始信命,决定不在与命运抗争。从此他便真的在家务农,偶而同亲戚一起做点贩牛生意养家糊口。

党员电教伴他重新起航

第三次失败后的他,没事总往只有一墙之隔的村部跑,起初只是凑热闹,时间久了,他却迷上了当时村里的新东西---远程教育网络,每逢村里党员搞活动,他总是不请自到。2002年,在老党员的鼓励下,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的一年培养,2003年9月,他在庄严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他那颗曾经炙热的心,又开始了沸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让命运打垮!”。回到家里,他绞尽脑汁“这一次我应从哪里起航,又应如何撑舵远航?”。他开始搜寻信息、向乡村电教站借阅种植、养殖、管理等方面知识的电教光盘,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

2005年县、乡相继出台了贷款养牛的好政策,于是,他鼓起勇气,第四次走进银行,一次贷款10万元,建起了200平米牛舍,购进30头肉牛,开始向架子牛育肥发起了挑战。一次次的失败,这一次与其说“向架子牛育肥发起打挑战”,倒不如说是他自身的一次自我挑战,多次创业失败的阴影,传统的散养方式,架子牛育肥的选购、饲养、疾病防治、销售等一系列问题,没有任何经验可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他购置了dvd,购买了大量书籍及养牛电教光盘。有了学习资料,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怎样与具体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大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他决心走出去,引进来,亲自到附进规模较大的养牛厂,虚心向有饲养经验的专业户请教饲养、疾病防治秘诀,回来后,边看书籍、远程教育片和电教光盘,边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走出去之后,视野扩大了,眼光放远了,不像以前那样“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着路了”。除了研究饲养,还要研究市场。为了拓宽销路,提升效益,2006年,他购置了电脑,为了自己的事业,初中还没有毕业的他,舞动着笨拙的手指,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上网搜寻养殖技术、市场信息……。

尽管如此,2005年秋,也就是他刚刚起步那一年,购进不久的30头牛,不慎全部染上了“五号病”,防不胜防的疾病,他的心中实在振惊,可他不再退缩,他选择了抗争,接下来的日子,他跑乡兽医站、进县畜牧局、到承德华蜀制药,请专家、求秘方。几个月下来,他身心疲惫,牲畜的疾病总算消除了。然而,接重而来的又是一场人与疾病的抗争,2006年6月,由于防护意识不强,他染上了布什杆菌,发烧出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好心的朋友,劝慰他:“不要干了,身体要紧!”,可他心中却超常的执着:“病菌虽可怕,可如果半途而废,将如何面对支持我、关心我事业的各级领导,又如何面对培养我,鼓励我的父老乡亲以及一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于是他咬紧牙关,一边坚持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劳动,看着牛儿一天天肥壮起来,一车车运往各地,他的病一下子好了许多,通过多方医治和乐观的心态,终于战胜了病魔,重新以饱满的精力和热情投入致富中。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太合适不过了。八年来,在经营运作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可有了失败的经历他不再恐慌,因为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他坚信有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再大的困难打不倒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更动摇不了他脱贫致富的决心。

成功后,带上乡亲扬帆远航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来自多方的支持与帮助,他的养牛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他拥有牛舍500多平方米,青贮窖1个,“三位一体”沼气设施齐全,牛存栏达到230头,季出栏120头,年饲养量800多头,年纯收入40余万元,固定资产达150余万元。

自己致富后,他更关心的是全村百姓,无偿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指导、销售等项服务,安排本村剩余劳动力5人。在他的带动下,山湾村的养牛规模日益壮大,全村牛存栏3200头,达到人均2头牛,仅养牛一项,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500元。

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同行中受到尊敬,在全县养牛大户中也有一些声望。2006年原市委书记赵文鹤亲临XX县山湾乡检察指导养牛工作时,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创业历程给予了充分的恳定。2007和2011年,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做为养牛致富带头人,他荣幸的得到县领导的接见和奖励表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的信心。今天,他表示:“今后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前题下,帮助全乡那些需要帮助的养牛户和育肥户,同他们谐手并肩,共同扬帆远航,为和谐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基本情况

将官庄村现有耕地面积5600亩,440户,人口1514人,两委班子7人,党小组10个,党员39人。该村结合远程教育,在村委会配置了电脑、电视和vcd等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近年来将官庄村立足“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对象、注重教学实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作用,使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成为吸引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学习政策、技术的平台,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惠及农民群众的创新工程和民心工程。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化建设,确保远程教育安全、规范运行。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选择条件较好的操作室,悬挂了标志牌,将《远程教育站站点管理制度》悬挂在醒目位置,确保按规定操作、规范运行。做到学前有预告,学后有记录,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强化三项制度,确保远程教育运转灵活、服务高效。一是节目预告制度,在月初制订学习计划和节目推荐表,并在公开栏内公告,吸引群众来收看;二是固定开放日制度,每月明确五天为远程教育固定开放日,接纳党员、群众学习;三是信息需求调查制度,及时征求党员群众学习需求,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下载节目,在农村党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农村实用技术、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外出务工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致富能力,使广大党员切实承担起宣传、动员、组织和带领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激发个性化学习,拓宽群众信息渠道。注重下载一些农村工作发展较快的典型,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进行学习观看,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学以致用,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推动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计划。在突出抓好党员执政意识和为民意识的教育的同时,注重对群众进行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培训服务。提出让群众“点播”的办法,根据群众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下载各种好节目向群众播放,为农民学技术、学文化提供技术支持,收到显著的效果。将官庄村远程教育站点还经常给中小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片,寓教于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加了村民的娱乐活动,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请进来、走出去”,增强远程教育的实效性。村党支部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到生产建设一线,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注重在用中学、学中用的方式,更易于党员干部群众接受。邀请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的专家到村里进行专题辅导讲座10次,讲解玉米、日光温室等经济作物超高产攻关项目。讲解猪、牛、羊、鸡的养殖技术,并深入农户现场指导,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将官庄村远程教育站点近年来组织村里的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先后到兄弟乡村参观考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有了远程教育的帮助,党员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将官庄村新发展了养殖户8家,种植户17家。通过对党员群众的培训,使他们从中获得科技信息,学到实用技术,为广大农民群众开辟致富道路指引方向,使他们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真可谓“农户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今的将官庄村村容整洁、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工作,该村建立了一支骨干队伍,一套工作机制,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1、拓宽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渠道。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政策,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把党的政策、中央精神和先进文化知识直播灌输给全村家家户户,把全村党员干部头脑用理论武装起来,促使村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高、执政水平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党的信心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决心,夯实了党在农村中的地位;学方法、学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方法、学服务,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形象的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直通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2、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载体。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与党员电化教育、“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相结合的办法,使党员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效果更明显。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对党员进行动员宣传、组织党员进行学习,集中播出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节目,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普遍好评。

3、增强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村党支部注意引导农民群众学习适用技术,掌握经济知识,了解市场信息,使远程教育成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免费大学”、“开放课堂”。农民群众形象的说:“不用走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脑虽然小,致富作用大。”

8.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八

2005至2012年××同志在××村担任村支书兼妇代会主任时,××村还是一个××区田少地少,经济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移民村。为改变现状,××同志与村支两委一班人是挖空脑汁找致富门路,为村民寻找主导发展产业。农技专家建议××村发展茶叶,从那以后,农业、茶叶等涉农部门举办的茶叶培管和炒制的培训班上都少不了××同志*的身影,要酏带村民们发展,自己的技术一定要精湛。有了技术,××同志对××村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她大张旗鼓地发动村民们开垦荒地种植茶叶,因为不知道茶叶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对种植茶叶并没有××同志想象的那么热情,大多处于观望疑惑状态,即便有一二户跟着××同志种植茶叶,也不过是抱着给女村支书一个面子的态度参与的。村民们对茶叶开发的态度让××同志有点沮丧,好在丈夫罗治勤非常支持她,和她一起上山开荒种茶。××村水多地少,仅靠茶叶就能让一个贫困村改变是不太现实的,在畜牧等部门的帮助下,××同志根据××村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又搞起了网箱养鱼。在不断地增长致富技能的过程中,××同志发现“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发展庭院经济的模式较适合毛枰村的实际。于是,××同志和丈夫从农村信用社贷了一笔款,整修了自家的猪舍,买来了猪仔。养猪储粪,给沼气提供了燃烧的原料,沼液又可以来喂猪、养鱼、浇茶园,这种“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致富线,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产品的无公害化,××同志认定走这条路一定能让村民们走出贫穷,她要用自己的成果来证实给村民们看,让他们也参与到茶叶、网箱养鱼、牲猪养殖产业中来。

××同志红火了,她没有忘记带领村民致富。和丈夫辛苦一年,仅

9.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事迹报道 篇九

—— XX市XX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 李亚琴

红山疑云霞,河水碧溶溶。草原上一座美丽的城市XX坐落着一户人家,家里的这位老人既善良又热心,一双巧手编织出许多惹人喜爱的小工艺品,使众多家庭主妇脱离家务繁忙的束缚后,又能发展业余爱好。她就是赤峰市红山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李亚琴。

李亚琴今年63岁,家住XX区XX街道粮市社区,自主创立工作室——亚琴手工编织坊,主要编织葫芦、平安果等小工艺品,教授学员600余人,近十年来共送出400多斤“热心线”。作为一位退休老人,李亚琴并没有甘心闲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一次偶然的灵感是她萌生出“织工艺品”的想法,并且在业余时间付诸行动。从自己动手尝试摸索,到熟能生巧日渐娴熟,再到无私大方地教予身边众人,10年时间里,从一位退休老人到创业创新带头人的蜕变,着实让人大为感叹。

妙手生花,穿针引线承载灵感

李亚琴决定自己动手编织工艺品的灵感源于多年前的一场圣诞节,她去接孙子放学时正赶上孩子们在互送“平安果”作为礼物,很多商贩在学校门口摆摊叫卖,10多元一个的小苹果使她觉得很不划算,有时甚至坏掉了也包在里面,并且保存时间太短。经过考察后,李亚琴用100元一斤的“刺儿线”,和四根编织用的竹签开始自己动起手来,这一次的想法很成功,由于选用特殊的线可以让织出来的小玩意有毛茸茸的感觉,所以看起来也非常讨喜。

其实一个工艺品个头虽然不大,但是其中凝聚着的辛勤与心血却是沉甸甸的很具分量,从一个小小的平安果说起,李亚琴对其编制过程十分考究,容不得有一针一线出差错,因为这样的工艺品如果差了一针,形状可能就和预想的相去甚远。不过这点难度难不倒她,从编织轮廓,编织叶子,填补接口,到填充棉花,每一个步骤李亚琴都详细考虑,生怕哪个环节有差错。

经过无数次的改良与改进后,李亚琴手下的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大大小小的工艺品一个展览架已经放不下了:最大的苹果、橙子象征着平安、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其次的小动物们如小熊猫、八爪鱼、哈巴狗也都栩栩如生人见人爱,最小的小葫芦只有拇指大小,还带着中国结和穗子,可以当成钥匙链。现在的她已经越来越顺手,四只竹签和一团线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力,哪里该加针或减针一下就能摸出来,看到喜欢的图案凭想象也能一点一点织出形状。渐渐地,李亚琴手中的工艺品已经越来越出名,街坊四邻有要搬家的、生小孩儿的、结婚的,还有老人过大寿的,都会来找她讨几个小玩意回去图个吉利,她也从不会收一分钱。

淡泊名利,荣誉加身不忘初心

自从李亚琴的小手工工艺品得到大家认可后,周围很多家庭主妇都来向她讨教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完成后填充棉花的过程,她每次都耐心地指点,倾尽所能地将自己知道的手法都传授出去,并且都填充质量最好的棉花。最后需求变多了,李亚琴决定自己成立一个手工编织坊,工作室就设立在自己家里。就这样,亚琴手工编织坊就此诞生了,并且越办越红火,人气也越来越旺盛,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2015年12月9日,XX晚报记者采访撰稿的“老人巧手编织葫芦、平安果等小工艺品——10年送出400多斤‘热心线’”被刊登在红山晚报第9版“城事”板块。

2015年12月26日,XX市电视台直播生活记者杜海尤播报其人物事迹。

2017年2月28日,李亚琴参加“龙乡中国 助力脱贫”全国妇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暨XX市妇女精准脱贫系列培训项目启动会,并在会上开设“百人编制班”,荣获“社区巧手骨干”称号。

2017年3月,李亚琴被XX市妇联授予“精准扶贫致富带动人”荣誉称号,以及XX区妇联授予“创业就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2017年端午节在XX社区,李亚琴还举行了义卖公益活动,教授学员的作品销售所得的善款经公益组织捐给贫困户。

迄今为止,李亚琴共教授学员近600人,在各个社区均开班授课:粮市、东树林、XX社区,有些学院还专程来到工作室学习手艺。李亚琴还专程到土城子村委会教授了两期学员。学员们经过李亚琴的悉心指导已经可以编织很多种手工工艺品,比如苹果、葫芦、熊猫、狮子狗、八爪鱼等等。

夏天时李亚琴闲着没事常到门外坐着织这些小玩意儿,附近的孩子们总会跑过去围成一圈,她就把自己织好的送给他们玩,有时孩子们随口说一句想要什么,她就回家慢慢琢磨织出来,有一次竟然织到了凌晨一点钟,也因为小工艺品总是孩子们玩得多,所以李亚琴总是买最好的棉花充进去。

即使有众多名利荣誉加身,李亚琴仍然不忘初心,始终没有摆架子耍大牌,也没有趁机收取高额费用或者赚取利润,从开始做小工艺品到现在,李亚琴仍然对身边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有求必应,她自己都记不清送出去多少个小玩意儿了。在被记者采访时,她也一边娴熟地织着小苹果一边笑着说:“大家都挺稀罕的,我不是会织嘛,反正退休了没啥事,就少待一会儿帮大家织出来呗”

10.致富带头人规模养殖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上一篇:区领导在2008年春节老干部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户口投靠父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