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12篇)
1.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申请温州市农资产业协会成立登记的报告2013年12月27日,温州市农资行业协会通过了贵局名称预先核准【温民社核[2013]85号】,准予成立(拟成立社会团体)筹备组。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我们于2014年4月7日在温州鹿城区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
应参加大会的会员代表人数为31人,因事、因病请假的1人,实际到会为30人。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超过应参加会议人数的2/3,符合章程的规定要求。大会采用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了协会章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确定了会费交纳标准。
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我们完成各项筹备组建工作,并经业务主管单位温州市农业局审查同意,现向贵局申办成立登记手续,请予审核批准!
温州市农资行业协会筹备组2014年4月20日
2.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窗口服务单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
为摸清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做法与经验,为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决策参考,2014年3月,课题组先后深入市、县(区)、乡(镇)的政务中心、民政部门、信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住房公积金中心以及电信、医院、银行等单位和部门就永州市窗口服务单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主要围绕全市窗口服务单位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做法、存在问题和今后做好此项工作的意见建议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个别访谈干部75人,一般职工100人,群众150人,召开座谈交流会12场次。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为民、亲民、富民”的理念,努力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宗旨,较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探索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永州的科学发展和赶超崛起夯实了群众基础。
1.1狠抓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实效稳步增强
近年来,永州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紧密结合全市开展的“两万干部下基层、服务发展促和谐”活动、“排忧解难服务月”活动、“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和“转作风、破难题、抓关键、见实效”活动等活动载体深入开展“三亮三创三评”(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创岗位先锋、创满意窗口、创服务品牌,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主题活动,擦亮“窗口”服务群众,搭建起了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通过开展岗位竞赛、创建“党员示范岗”、评选“群众满意窗口”、争当“党员服务标兵”等活动创岗位奉献先锋、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对全市部分窗口服务单位的走访调查和对部分群众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服务态、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疾已经得到根本扭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1.2狠抓惠民工程建设,民生问题妥善解决
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结合全市“十大惠民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狠抓惠民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实惠。如2012年以来,新田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創新“三化三联三管”模式,全面推进医疗窗口单位服务改革,使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13年与2012年同期相比,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由65%提高到8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抽检合格率由67%升至86%,全县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信息健康档案建档真实率达到99%,群众满意度由69%提高到95%。近几年,永州市自然灾害频发,全市共发生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12次,受灾群众达85.57万人次。面对灾害,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临危不乱,有序应对,及时果断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动员各方力量抗灾救灾,其中2012、2013年累计发放救灾资金1.9亿元,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灾后倒房恢复重建资金28283万元,帮助33321户农村危房户重建或修缮了住房,其中因灾倒房恢复重建4549户,为帮助受灾民众脱离困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3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核心作用发挥良好
近年来,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先创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组织覆盖工程、支部活动工程、党群连心工程、党内关怀工程、基本保障工程),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的优势,着力从班子配备、阵地打造、机制创新、条件改善等方面入手,加强了窗口服务单位党组织建设,并通过创建基层组织示范点、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等措施,调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窗口服务单位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整体功能。
1.4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治懒惰、治散漫、治奢侈”三项整治活动和“转作风、破难题、抓关键、见实效”等活动,严格实施市委“六个一律处理”决定和“禁酒令”,在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掀起了作风整顿的热潮。通过对窗口服务单位干部作风的整顿,带来了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干事创业、帮扶基层、服务群众的新气象。2012年永州市的干部作风民意调查名列全省市州的第二名;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在2012年的年度考核中排全省各市州第一位,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狠抓干部作风建设的结果。
2.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群众路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半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在联系和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客观地讲,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也还存在一些与人民群众期盼不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2.1工作漂浮,缺乏务实精神
主要表现在,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部分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静不下心、沉不下身子,爱摆花架子,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能直面困难和矛盾,碰到难题绕着走,工作上敷衍塞责,不注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工作人员随机挑选了100名窗口服务单位的党员干部和100名群众,对“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是否漂浮、是否具有务实精神”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75%的党员干部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踏实,具有务实精神;群众中则有45%的人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漂浮,缺乏务实精神。综合以上两项结果,总共有6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踏实,具有务实精神。这离上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2.2思想消极,缺乏进取精神
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职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创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通过调研组对部分窗口服务单位的实地观察,我们发现部分窗口服务单位依然存在像市委书记陈文浩在3月20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所指出的“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服务窗口不服务、便民大厅不便民”的情况。部分窗口单位干部职工依然存在工作懒散、精神懈怠的问题。
2.3学习松懈,缺乏危机意识
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职工业务不熟,理论不精,视学习为负担,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平时忙于繁琐事务,静下心来抓学习、研究思考问题的时间少。或者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机械地照抄照搬,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甚远。调研组通过与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有超过25%的被访对象认为自己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够,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某些业务半懂不懂,业务工作疲于应付。在这25%的被访对象中,有40%左右的人认为,虽然自己平时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够,但如果不是迫于上级和领导的要求,一般都不会主动去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
2.4意识淡薄,缺乏群众观念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干部平时深入群众的机会比较少,对基层和群众的情况不了解,思想上不重视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心里面装不下群众,缺乏为群众办实事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一场专门针对窗口单位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的干部座谈会上,有超过一半的干部承认平时很少真正主动深入群众,除了迫于上级和领导要求以及群众的请求,一般很少主动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一项关于“干部是否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25%的被访群众选择了“很少、几乎没有”。以上调查结果充分的证明了当前各级窗口单位干部宗旨意识普遍不强,缺乏群众观念的现状。
3.对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建议
窗口服务单位每天跟群眾打交道,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部门行业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1要狠抓教育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窗口服务单位搞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的重要保障。而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教育。一要狠抓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克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不断增强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二要狠抓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宣传、警示教育、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简报、专栏等手段,强化爱岗敬业奉献的良好职业品德,教育引导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第一窗口”的理念,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三要狠抓业务技能培训。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重点培训内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通过实岗锻炼、脱产进修、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对窗口服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服务群众的能力。
3.2要办好惠民实事,增强服务实效
一要抓惠民难题破解。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运行及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有效破解棚户区改造、城市小区管理、食品安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五小”水利建设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一些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保障和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根本利益。二要抓民生工程建设。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要依据群众期盼和需要,把重点惠民项目纳入工作规划,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民生工程的服务和保障力度,全面推行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廉洁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就医、行路、吃水、住房、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群众普惠共享发展成果。三要服务中心工作。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是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主阵地。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要积极投入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把参与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作为每名党员干部的份内职责和重点任务,始终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3.3要强化监督考评,增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除了干部职工的自身修炼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督考评予以增强。一要公开服务承诺。每年年初,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要将自己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内容、采取的措施及达到的目标面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广泛监督,搭建干部与群众的信任桥梁。二要推行政务公开。通过行业信息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渠道,对窗口服务单位的机构设置、收费项目及标准、服务项目、重大决策、重大工作进展等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制定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标准,细化群众工作的和考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指导、评估、督促和监督功能的评价机制。坚持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并在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职务晋升、先进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4要完善制度规范,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联系和服务群众,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一要建立调查研究制度。以制度化方式对干部职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规范要求,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真正沉下心去,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二要建立定期接待群众工作制度。建立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安排专人开展群众接待工作,确保民情反映渠道畅通,及时快速地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采取拜师学艺的方式,按照强带弱、老带新、先进带后进原则,开展“一对一”业务帮扶,促进窗口服务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成长,增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3.5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活动实效
3.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三
市场调研、认证报告
新余市技工学校机加教研室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机械加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把数控技术与模具制造专业办成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加快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2006年寒假我校部分机加专业教师深入本地及全国10余家机械类企业,重点考察了新余力德公司,华电公司,长林机械厂,深圳富士康公司、东莞达成精模厂、昆山恒源机械厂等企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本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是机械类企业所必需的,无论是简单的机械加工,还是自动化程度高的机电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机械加工。随着入世后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械加工产业有望迎来30%的增长。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而掌握数控技术的设计与加工人才奇缺,“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0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人员短缺200多万。数控、模具、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关注全国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比武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从新余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新余市的机电产业规模在全省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高新区发展迅速,现每年机械加工专业技术工人的缺口已经超过万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余市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行情,专业调研组走访调研了力德公司,华电公司,长林机械厂等企业,上述企业都是新余市机电设
备生产行业的骨干企业,它们均是集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它们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约占企业员工的15%,管理人员约占5%,三家企业产品均生产各种机械和机电自动化产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由于企业善于管理,产品开发适销对路,因此企业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三家企业除了具有一批稳定的机械加工人员外,数控设备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各种数控设备约有700多台,占全部加工设备的15%,与机械加工技术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约有2000人。
2、经济发达地区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机械加工人才的需要,调研小组还走访调研了一些经济开发区的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及机电类企业,如深圳富士康公司、东莞达成精模厂、昆山恒源机械厂等,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发展微数控机床、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机器人等主导产业。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各企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中等技术应用人才,而当地的职业学校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这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本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技校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仅新余市几个大中型机械类企业每年的缺口不低于1万人,目前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主要有:机械产品的制造加工;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械设备的操作、维护;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生产一线服务人才;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等。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
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这些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突出了应用性和综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改革调整后的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械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实用技术。这一措施是我校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状况是同步的,适应了本地区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调整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具有实用型人才特色。
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械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性功能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械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械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我校位于全省经济较为发达的新余地区,周边崛起的新余力德公司,华电公司,长林机械厂给我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 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技术,这种通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应用面广,在诸如农、林、牧、渔产品的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造纸、印刷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等都离不开机械加工技术。
2、我国急需机械加工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对数控、模具、机加工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很乐观。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对机械加工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大对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迅速扩大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在市场中的份额。
3、本区域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专业技能型人员近几年,我市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前,新余力德公司,华电公司,长林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规模,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并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区和制造业基地,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各种成分的经济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已成为必然,其中机械加工技术更是占主导地位。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为例:我们调研考察的企业,近几年引进许多国内外先进设备,但真正能使其发挥潜能的机械加工专业技术人员还非常有限。目前,我国机械类技术工人紧缺,且年龄偏大,制造业中具有较高技术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满足企业对机械加工类人才的需求,各技工学校不断培养和输送了许多机械加工类的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机械加工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些年,学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械加工,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领域中,更是缺少人员。我省机械加工专业从业人员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加强机械加工 4
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办学条件
1、实训建设情况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车工、焊工、钳工、数控、模具技术,计算机数控仿真,PLC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工与机床电器技术实训,电子制作,自控原理,传感器技术等实验与实训,并有一个机械加工校办工厂。
2、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提高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重点建设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实训中心:可进行车、铣、刨、磨、焊、钳等工种的实习。
数控加工及线切割实训室:配置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数控机床,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电工电子实验室:可完成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检修。PLC实训室:可完成PLC控制实训、变频控制实训。
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既能进行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检测实训,又能进行机床维修电工的培训考核。
(2)校外基地
学校与多家机电类企业签定了实习协议。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我校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3、教材建设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材采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我校自编了铣工实训教材、车工实训教材、钳工实训教材、数控编程实训教材等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4、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我校现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并且有较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专业教师总人数:5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1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2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10人,“一体化”教师人数:21人。
我校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办成我校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校实训条件、师资、图书资料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对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模式创新
技工学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技工学校的巨大可利用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技工学校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积极打通“教、学、做”合一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2、开展工学结合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技工学校教育。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3、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4、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修订原有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的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得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不低于60%,删除原来的“理论力学”、“工厂供电”、“电工与电子”等课程,增加“数控加工技术”、“PLC控制技术”等新型实用课程,满足市场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5、增设模具专业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模具专业的毕业生紧缺,学生就业前景好,收入高,所学知识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知识联系紧密,开设该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都不是问题。模具专业的开设将进一步拓宽我校学生的就业门路和提高就业的技术含量,有利于我校的长远发展。
4.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四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问题调研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科技厅和烟台市科技局的通知要求,省里要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问题进行调研,为完成省委、省政府的调研任务,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围绕今年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长三个百分点的目标,提出对策建议。
1、围绕姜大明代省长在全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上提出的重点发展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特色基地的要求,提出加快发展的重点;
2、研究分析今年我省高新区一些经济指标下滑的原因,提出新的对策建议,加快培植高新技术新的增长点;
3、研究提出在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4、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与学科链相衔接研究提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5、围绕加快信息通讯、生物技术和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需要提供的材料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调查问卷。
请各高新技术企业于8月6日前后报送到高新科。
电话8941727
附: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调查问卷
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调查问卷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单位盖章),所在县(市、区):注册资本:(万元), 总资产:(万元), 净资产:(万元)
所属行业:,主要产品:产权性质:国有及国有控股 □;三资 □;民营企业 □; 上市公司 □ ;其它(请说明)
企业职工人数: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占职工比重% ; 企业有无专门技术研发机构:① 没有 □ ;② 有 □
从事研发工作人员人;高级职称人数人;中级职称人;
企业2006年研发投入(万元);2006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二、企业自主创新情况
(1)企业的技术来源是:
①购买引进国内技术 □;②产学研合作 □;③自行研发 □;④引进国外技术 □;
⑤其它(请注明)
(2)近三年企业年平均有多少研发项目在进行:
① 1个以下 □;② 2-5个□;③ 5-10个□;④ 11个以上 □ 其中,企业自己主持的研发项目(个);目前已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个)技术和产品是否形成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①有 □;②没有 □
(3)如果企业技术是购买引进的,那么有没有对这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方面的后续研究? ①有 □;②没有 □
(4)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的技术差距如何?
①很大 □;② 有一定差距□;③ 差距很小 □;④ 没有差距 □;⑤国内领先 □;
⑥国际领先 □
(5)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① 市场营销 □;② 技术创新 □;③ 模仿能力 □;④ 成本和价格 □;
⑤ 管理 □;⑥ 其它(请注明)
(6)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服务?(最多选2项)
① 技术中介 □;② 科技成果转让 □;③ 人才培训 □;④ 技术指导 □;
⑤ 合作研发 □;⑥公共平台 □;⑦其它(请注明)
(7)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是:
①银行贷款 □;②外商投资 □;③风险投资 □;④政府资助 □;⑤企业自筹 □;⑥企业间融资 □ ;⑦其它(请注明)
(8)以下关于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哪些企业了解?哪些在企业得到落实?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
①了解 □;②在我企业得到落实 □;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鲁发[2006]4号 ①了解 □;②在我企业得到落实 □;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鲁国税发[2007]79号)
①了解 □;②在我企业得到落实 □;
▲《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见》(鲁地税发[2006]53号
①了解 □;②在我企业得到落实 □;
▲《关于充分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友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地税发[2007]39号
①了解 □;②在我企业得到落实 □;
▲以上政策都不了解 □;在我企业都没有落实 □
说明
(1)问卷范围:各市高新技术企业。
5.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五
潮州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调查
潮州市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基地,近三年来市政府决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几大支柱产业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步伐较慢、资金投入不足、企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三是要创造凝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四是要争取尽快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 者:广东省委党校进修部市厅班调研组 作者单位:刊 名:岭南学刊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F127关键词:传统产业 高新技术 改造提升
6.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新农村建设;河南省禹州市;湖南省浏阳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9-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北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以及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问题缺乏真实的了解,造成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上的作用,因而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都存在理论反思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分别对河南省禹州市和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对两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深入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郭连乡、鸿畅镇、方岗乡和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普迹镇、永安镇、官渡镇,选取的八个乡镇极具代表性,可以反映出两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基本现状。
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禹州市和浏阳市共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89%。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此次研究的资料,文献主要来自图书馆、资料室、网站、调查地各类相关政府文件等。
1.2.2调查法
1)问卷设计。问卷面向的是“大学生村官”和村民、村干部,我们设计有两份问卷:“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1)”共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2)”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由村民和村干部填写。
2)实地访谈。实地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村官”,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访谈。
3)电话回访。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当地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
2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了解情况
2.1调查情况
我们对禹州市四个乡镇和浏阳市四个乡镇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3份,回收率90.556%。我们的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
2.2调查结果
通过把调查分析与对村民的访谈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两地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两地,对于“大学生村官”有多大了解调查中,只有14.7%的被访者是很了解。
2)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不认同,认为他们不是真正村官,只是从属地位,在农村建设上没有决定权。而在有没有必要让大学生担任村官上也只有73.9%的人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这就说明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信心,同时在“大学生村官”能否解决本村的问题中,只有59%的群众认为可以,有近56%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是从属地位或者是没有作用。
3)“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并没得到真正的实惠,主要表现在:①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②本村情况并未得到改变;③“大学生村官”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地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例,而且是目前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
3.1调查情况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两省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和镇(乡)、村两级官员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我们共向两地的“大学生村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4份,回收率86.667%,问卷共有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3.2调查结果
经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1)“非官非民”的处境让这些“大学生村官”没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也让村民们认可的形象,48.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期望不高,村民并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外来”的村官。
2)“大学生村官”在编制上模糊,没有明确大的出路,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团委在编制、待遇、社会保障上规定模糊,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实行的是合同制,但是在合同期满,他们的出路与地位没有明确规定。
3)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管理中没有权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极大地人力资源浪费。70.8%的“大学生村官”在的日常工作是打杂,而只有27%是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助村委搞发展。
4)是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心理,使他们工作开展较困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0.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很重视和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真正接受并实施的更加少。
5)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未适应农村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这些不合理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困难。对此,我们对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进行反思,提出一套合理的适合当今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模式。
4认识与思考
农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重要措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使之更加有效、合理地运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县一级,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提供资金支持;在村上,如有广播电台的乡村,则充分利用广播进行宣传。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让“大学生村官”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使村民代表信服。切实落实该制度的各项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长期的可行性政策,让广大农民认同“大学生村官”。
2)在任用机制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出路问题,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延续性和完整性。①解决“非官非民”的身份困境。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導致了其身份的两难: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大多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极不利于他们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要给予其应有的权力,承认其是“官”。管理者权力的基础来源于权力,如果让其成为一个管理者,则必须给与权力。所以,首先要给予大学生在本村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其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参加“两委”选举,尽快进入决策层。再次,健全法律法规,灵活取消户籍限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们服务。②给予他们行政编制,解决合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我国目前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仅仅规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内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任职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定,这就造成他们在工作上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我们认为,首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和完善,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大学生村官”选举身份问题,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第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续聘。③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设置本村发展规划,开发特色产业,申请基金,带领村民致富。解决农村问题首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面临经济缺乏活力,缺少经济增长点。一般来说,谁能带领村民致富,谁就最具决定权,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就在于缺少发展基金。因此国家可以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既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使国家资源得到最大运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5结论
本文从实地调研入手,对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整性上看,该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拔机、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发展机制,严重制约“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2)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执行效果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立过于理想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现实,造成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上看,该制度发展缓慢,并且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造成“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缺乏动力,成效不明显。
以上的观点是本文的调查成果与创新之处。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元宝华,李志刚.鹤壁探索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三万干部走村入户为万余特困家庭送温暖.2004,03(03).
[2]张荣臣.夯实根基的有益探索.
[3]吴霜.各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概况,2005,06(22).
[4]方义发,杨明娇.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2009,5(14).
[5]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71447.aspx.
作者简介
朱旭浩(1988—),,男,河南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7.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七
杭州市西湖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西湖区地处浙江杭州“天堂硅谷”核心,高校院所集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西湖区依托优势,发展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化成绩明显,科技经济快速增长.面对我国加入WTO和杭州市实施“两港三区”战略新形势,如何实现西湖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摆在该区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西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原因的分析,对“十五”该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路.
作 者:许小富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浙江,3100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6)分类号:F124.3关键词:杭州市西湖区 高新技术产业 对策
8.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八
郑政〔2009〕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整合-创新-提升”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节约集约发展,科学规划指导,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节能减排,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创业的集聚区,机制改革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重点产业集聚区力争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18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超200亿元的6个,超500亿元的1-2个。到2015年,国家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省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市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产业集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区域,成为带动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的主导力量。
二、科学规划引导
(一)科学编制规划。各重点产业集聚区应按照构建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功能要求,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市重点产业集聚区2009年底前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列入省重点的产业集聚区2009年上半年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底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布局规划由市经委负责,2009年底完成。市重点产业园集聚区总体规划按要求编制并经审核后,由市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助。
规划编制要按照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推进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资源环境等因素,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循环发展的原则,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的主要内容实现精准重叠。
(二)加强规划管理。重点产业集聚区要委托有资质的专门机构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完成专家论证、咨询评估或举行听证会等程序,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并报省或市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备案。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批准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开发,分步实施,严禁随意变更位置、扩大面积,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市区和县城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基础、人口和资源环境、区位等因素,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功能定位,重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控制在3个以内,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市区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优势产业集聚区。县城产业集聚区要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配套的产业,不失时机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四)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引导市区的产业集聚区环城区发展布局,形成环型产业带。引导县(市)及上街区的产业集聚区向“两轴一带”布局,“两轴”即郑汴洛、新郑漯两轴,“一带”即新郑、新密、登封产业带。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企业在集聚中重组,鼓励相邻的产业集聚区在协调中整合,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实现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互相配套,错位发展,形成各自产业竞争优势。
三、提升产业支撑力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集聚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大现代装备制造、汽车、食品、铝、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耐火材料、造纸、建材、轻工等优势传统产业;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支持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加大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力度,加快打造产业定位明确、关联产业集聚、营业收入超100亿、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一般加工制造业和三产项目均要在产业集聚区布局,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布局在产业集聚区外的一般加工制造业和三产项目不再配置土地指标。
(三)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强产业集聚区招商品牌建设,高水平策划招商概念,发布招商引资项目指南,采取专业招商或专题招商,创新招商方式,加大项目推介力度,重点推进优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重点产业集聚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招商活动,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项目。
(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建立重点产业集聚区项目库。选择一批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明确项目责任人,加强服务协调,实行项目代办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提高项目入驻门槛。进入重点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投资强度要符合国家、省有关要求。原则上,重点产业集聚区每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20万元,每亩产出销售收入不低于80万元,产出税收不低于5万元;国家级开发区每亩固定资产投入不低于150万元,每亩产出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万元,产出税收不低于8万元。
建立项目审核制度。重点产业集聚区对入区企业和项目要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严格审核把关,科学合理引进。严格控制引进与产业集聚区产业定位不相符的企业;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废物难处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进入产业集聚区;加快淘汰产业集聚区内现有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限制三类工业项目进入城市规划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
(六)加快特色品牌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创建特色品牌产业集聚区的意见,提高创建标准,加大财政奖励力度,每年确定培育重点,加强宣传,加大指导力度,力争到2015年创建15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产业集聚区。
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重点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大集团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技术和研发中心。鼓励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内现有企业研发平台的技术力量,为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鼓励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代理等中介机构。原则上,重点产业集聚区都要规划建设一个行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产业集聚区吸引人才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对产业集聚区建立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经审核,市财政按其投资额(除基建投资外)的2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对产业集聚区建立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市政府将“一事一议”给予特别补助。
(二)加快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活动,研究制订意见,选择试点,推进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方式创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业集聚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力争到2015年,培育10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每年筹备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投入,统一建设道路、电力、燃气、供排水、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热力联供等高效能公共设施。广泛采用建筑节能、节水等技术,鼓励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资源利用,实现建设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大、环境保护好的工业发展目标。强化城市现有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衔接,加快建设与产业配套的公共设施。
(二)加快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快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培训、物流、文化娱乐等公共平台建设,特别要切实加强科技、人才、劳动用工、餐饮、职工公寓、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六、拓宽融资渠道
(一)创新开发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融资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集聚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市场化开发机制,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产业集聚区投资基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进入集聚区。
(二)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和鼓励发展潜力大、具备条件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完善或组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重点产业集聚区组建的投融资公司,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具备可持续投融资能力,能够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体系建设中发挥较好作用的,市政府根据投融资公司规模给予一定的资本金注入。对列入省、市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建立投融资平台,经审核,由市财政分别给予补助资金1000万元和500万元,用于补充资本金。同时,有关县(市)、区以现金的注入、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包括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各种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注入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使省级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市重点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
(三)支持多渠道融资。支持产业集聚区设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创业投资公司或发行债券、整体上市进行多渠道融资。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将重点产业集聚区列入市主要金融部门授信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银、区(及区内企业)洽谈会,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参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
七、集约利用土地
(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发展区和控制区范围,既满足近期发展的需要,又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优先满足重点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全市每年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要预留60%以上用地指标,保障重点工业集聚区项目用地。
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要求,根据产业集聚区实际情况和项目质量,合理配置计划用地指标,省级重点项目由省级指标保障,市级重点项目在市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其他项目靠挖潜解决。(二)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产业集聚区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流转制度,促进企业优进劣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条件成熟、产业集聚区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指标,重点满足本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
重点产业集聚区在本行政区域内新增建设用地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确保耕地保护目标条件下,积极争取通过省内易地补充等方式解决。对闲置一年以上两年以下未动工建设的土地,按有关规定缴纳闲置费;闲置两年以上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纳入土地储备库重新出让;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或两年不投产的,通过协商、补偿等方式鼓励进行项目调整调剂给其他项目;对先期入园但不符合现行产业政策的或“关、停”企业实行劝退,土地使用权依法收回。
(三)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重点产业集聚区要严格按照项目投入产出强度供地,原则上,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都不单独供地。对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的电子电器、生物工程、软件工程、服装加工、文化产品、科研、产品组(包)装、医药分装、仓储、物流配送等无污染型项目,必须进入标准厂房区。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标准化厂房,容积率必须达到1.6以上,建设密度不低于35%,标准厂房层级平均达到5层以上。对公共标准化厂房建设予以补助。对当年竣工的三层以上、单体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公共标准化厂房,经审核、验收后,对总层级为三层、四层以上的标准化厂房,市财政分别按每平方米给予30元、50元的资金补助。对2009年新开工项目,除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以下实行“零费制”,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八、促进节能环保(一)做好区域环评工作。重点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必须进行规划环评,省级产业集聚区2010年底前完成区域规划环评。
(二)严格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产业集聚区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目标,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
(三)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选择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依托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企业间的生态产业网络。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力争2015年建设5个市以上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对当年通过国家和省、市认定的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集聚区,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60万元和30万元的资金补助。
九、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重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或所在地政府是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体。市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落实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重大项目布局工作;负责市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重点项目布局;县(市)区负责县级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引导、政策落实、项目布局和要素保障。
(二)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对列入市重点的产业聚集区,按照不同的产业聚集区类型设立相应的产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及党的工作委员会,分级管理,全面负责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工作。对国家和省产业集聚区,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必要的社会管理权限。对发展前景好、影响力较大、年销售收入达到相当规模的重点产业聚集区,或县(市)、区依据产业、资源优势,采取资源整合、飞地分税、异地共建等方式对若干产业集聚区进行整合后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可根据其实际发展情况设立相应的产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及党的工作委员会,享有相应的经济管理权。
县(市)区政府也要根据产业聚集区实际发展情况,对重点产业聚集区设立相应的产业聚集区管委会,明确专人负责产业聚集区建设与发展工作。涉及有关机构编制事宜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
(三)优化管理方式。产业集聚区管理部门要采用一条龙服务、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指导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设立办事服务大厅。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可在产业集聚区设置派出机构,实行派出部门和产业集聚区双重管理。引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录用、能者受奖的竞争机制,完善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
十、优化发展环境
(一)强化服务职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省和市赋予各类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不得截留。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探索尝试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各有关部门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率,限期办结,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程序,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聚区专项奖励资金额度,产业集聚区专项奖励资金由原来的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奖励每年发展形势良好、成绩突出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和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
对通过国家、省、市认定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6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同一级别不重复奖励。
各级财政用于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市企业做大做强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招商引资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服务业专项资金、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资金等专项资金,要按照各自支持方向,积极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和项目建设。
十一、强化组织推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由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定期组织市经委、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建委、财政局、环保局、科技局、统计局、商务局等有关部门,统一协调重点产业集聚区的规划、项目、土地、资金、政策等问题,推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修订现有的重点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体系,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与领导干部效绩挂钩。建立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指标统计体系,纳入统计部门和月度统计范围。
9.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九
我通过随机调查路人,以了解兰州市市民对于目前兰州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再通过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 了解现在兰州的交通拥堵情况和车 辆的增减情况。最后走访兰州城市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 了解现在兰州对于解决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具体的一些措施和方案。
一、调查路人。
新年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人人都要穿新衣服, 家家都要出来置 办年货, 购买过年用的东西, 因此在春节即将到来的前夕, 应该是人们出行的高 峰期, 人出则车动, 而车动就会路堵, 所以我利用这一交通压力巨大的特殊时期 走访了以西关十字为中心, 南关十字, 东方红广场等商业中心组成的经济圈内的 各道路上的司机和行人。
1、六成的市民(66人认为目前市区交通状况较差
调查显示, 只有 0.4%的人对目前我市市区交通状况表示满意, 33.6%的人认 为一般,而有 66%的人认为较差。
2、市区交通存在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问及 “ 您认为本市交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 时, 被调查者集中反映了 三个问题:一是交通拥挤, 需要适当扩建公路。二是认为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车 道的现象比较严重, 需要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三是认为在红绿灯处应加强监控, 并且红绿灯的时间也需视情况而合理的调整。
3、城市公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调查统计, 78.2%的人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公交车,可以看出公交车在我们 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调查人群中, 67.3%的人认为本市 公交勉强满足需求, 21.8%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只有 10.9%认为完全满足。由此 可以看出我市公交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公共交通事业是城市的公用事业, 是城市流动的 “ 血脉 ”。兰州市各项建设发 展始终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是解决现实
存在的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共交通对 市民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 只有完善的公共交 通系统,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才能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 交通工具出行,从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
4、对是否取缔载客摩托车的讨论
载客摩托车也是市民常选的一种出行方式, 不可否认, 它的存在确实给我们 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令人诧异的是:本次调查有 66.4%的人对载客摩托车的存 在表示反对, 21.8%的人表示无所谓,仅有 9.1%的人对其存在表示支持。这个答 案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载客摩托车闯红灯、行驶在自行车道甚至人行 道上、不顾行人安危横冲直撞的情况已让我们见怪不怪。
由于目前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异常严重, 而摩的也越来越多并被人们更多的 开始接受,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支持取缔的理由
1、违反交通规则,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2、部分三轮车夫素质相对较低,破坏城市形象。
3、随意停摆,有碍城区观瞻;
4、摩的拉帮结派现象明显,容易诱发社会群体冲突事件;(二不支持取缔的理由
1、方便,速度快,并且有些地方摩托车能到达而出租车等不能到达;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如果取缔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三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我认为可以保留摩的。确实, 摩的是给交通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但是摩的作 为城市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 还是有一定优点的, 所以我认为最合理可行的解决 办法还是政府加强管理力度,虽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如果整治出效果, 那么对于兰州市目前的交通状况的缓解是有帮助的。
5、市民对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表示担心
有 12.7%的人认为学校门口的交通良好,不担心交通安全;32.7%的人表示有些 担心;54.6%的认为校门口车辆太多,且杂乱无章,不遵守交通规则。
当问到 “您认为用什么方法能使学校门口的安全变得更加可靠” 时, 有 56.4%的人认为应该“安装监控录像,加大对违章车辆的处罚”。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希望交通的建设、运行与服务能够更多地体现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 创造与自然生态和城市风貌相和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交通 环境,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整洁、安全、实惠的交通服务,满足全社会多样性 的交通需求的同时建设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
二、采访兰州市交通管理局
交通管理局负责人向我大致介绍了目前兰州交通的情况。我归结为以下因 素:造成我市交通拥堵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 类。客观因素在于地理位置,我市城区受河谷型地形限制,形成了东西狭长,南 北不阔的带状地形,加上黄河及铁路线的阻隔,致使交通形成了 “ 东西拥挤、南 北不畅 ” 的现状。目前,南北向主干道有多条,但东西方向仅有三条主干道,分 别为东岗东西路 —— 庆阳路 —— 西津东西路 —— 西固路,南滨河路和北滨河路, 而南山路还仅在建设之中。
1、别看路有多条,但城区路网建设仍然滞后。
目前我市市区道路规划总长度为 864.73公里, 面积 26.18平方公里, 已建成 规划道路 335.64公里, 面积 10.28平方公里, 仅占规划总长度的 39%, 人均道路 面积仅 6.23平方米, 道路用地率仅占 7.77%。按国家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 范》规定, 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用地率应在 15%— 20%,显然我市 道路建设用地严重不足。路少,当然容易堵车。
2、机动车保有量猛增也是交通拥堵的一大 “ 祸首 ”。
截至 2010年的 9月 9日,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373701辆, 机动车保有量 从 1998年的 77584辆到目前的 373701辆, 12年增长了 4.8倍, 仅今年前 8个月, 全市就新增机动车 45322辆,平均月增 5665辆。急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让原本 就狭窄的马路 “ 雪上加霜 ”。
3、作为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由于很多车辆都要跨河而行,导致黄河桥附近容 易形成交通瓶颈。
目前正在使用的跨河桥梁有 5座,分别为雁滩桥、城关桥、小西湖桥、银滩 桥、西沙桥,但以城关桥交通压力最大。根据测算,该桥 18小时总交通量均在 5万标准当量以上,单方向交通高峰小时的最大值接近2500标准当量,极易出 现桥面严重
拥堵现象并波及其他方向的车辆;而小西湖立交桥由于功能不完备, 致使部分车辆因方向原因上不去和下不来, 车辆违章现象时有发生, 加重了道路 交通拥堵。
4、公交线网总体布局不合理,直接导致公共交通利用率不高,这也是交通拥堵 的重要成因。
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为 28.61%,但我市的公 交线网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外围公交线网较为稀疏。以七里河区的西津东路 为例,该路段共 25条公交线路,占所有公交线路的 22%,而与其同处一区的铁 路以南公交线路布设却较少。一方面是公交车集中在某一路段, 而在别的路段却 很少有公交车经过, 市民们只好通过私家车或别的方式通行, 二者其实都加剧了 道路的负担。
5、非交通占道现象则成为道路拥堵的主观原因。
公共停车场停泊车位不足, 导致车辆无处停放, 迫使其在路上停泊,从而增 加道路交通压力,这以城关区的武都路尤为明显;另外,商业摊点和集市贸易活 动蚕食道路、城市建设占道堆放建材、管线铺设无统一规划、道路被重复挖掘 …… 使原已捉襟见肘的道路面积进一步减少,形成无数 “ 瓶颈 ” 路段和拥堵点。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五个因素,要想改善兰州市市区交通状 况,采取什么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走访了兰州城 市规划局。
其负责人表明, 目前, 兰州城市规划局联合兰州市交通局, 兰州市公安局以 及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展开了具体的整治兰州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行动。
1、兰州市公安局从 2010年 9月 18日开始,对兰州市所有机动车以及长期
在本市行驶的外地号牌机动车,实施按车牌尾号限行措施,每天限行 2个尾号, 每车每月限行约 6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私家车增长过快上路对交通造成的压 力, 增强了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意识, 在进一步促进我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最 大限度的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2、快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程,尽快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 专项研究编制工作。成立以市政府领导牵头, 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交通委员会, 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兰州市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 专门研究本市的交通问题并承担 研究全市交通运输和公路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优化路网结构。紧抓国家扶持甘肃发展 的机遇,力争在 2至 3年内使道路建设达到道路规划的 60%以上;加强路网骨架 建设, 加大市区南北向联系道路的建设, 加快推进南山公路和北环路的建设, 从 而解决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问题;加大立交桥、高架桥、跨河桥梁及轨道 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地下、地面、空中三维一体的路网发展新格局;加大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 增设行人过街设施, 避免人车抢道, 减少交通拥 堵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从而缓解交通拥堵。
4、强化交通管理。面对现有的道路资源,采取科学管理控制措施,加强静 态交通管理,可以通过停车收费标准调控交通需求;调整上下班时间,实行 “ 错时 上班制 ” 等。
5、公交优先,合理布网,准确选址,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出租车管 理,减少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提高全民安全交通意识。让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力争大幅减少违章 违规现象,提高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6、政策引导私家车合理发展,广泛宣传 “ 绿色出行 ”。针对我市私家车的迅 猛发展,借鉴东部一线城市经验,要积极采取政策引导、合理限制的相关措施;同时采取归还和建立非机动车道等积极有效措施大力跟进,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
结束了一天的调查, 对于兰州市交通拥堵的种种数据, 我感到心情沉重;而 听到结局交通拥堵状况的种种措施,我又充满激动和信心,而当我知道 2010年 11月 16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兰州召开了《兰州 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邀请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中咨公司的领 导和专家, 专门对兰
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评估, 这标志着兰州城市轨 道交通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国家程序的消息时, 我无比兴奋, 兰州的交通拥堵将会 彻底的得到解决,路通了,经济就会跟着更加迅猛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兰州人 民的生活水平将又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对于这个城市, 对于这个城市的每个人, 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十几年的我, 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兰州的未来, 将会更加 美好。
10.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十
2011年6月24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刘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市本级2010年财政决算报告,请予审查。
一、2010年市本级(含工业园区,下同)财政决算情况
市本级财政总收入307897万元,财政总支出276122万元,收支相抵后,年终滚存结余31775万元。扣除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专款31294万元,净结余481万元。
市本级组织完成财政收入251968万元,为预算的117.9%,增长39%。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621万元,同比增加37953万元,增长3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223万元,同比增加16468万元,增长29%,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1%;非税收入完成70398万元,同比增加21486万元,增长43.9%,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9%。市本级财政收入增收主要来自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非税收入的增长。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7959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9.9%(2010年支出预算执行数为94.4%,由于上级补助的部份专款在今年年初下达,需结转到今年支出,因此,支出完成预算的决算数比预算执行数慢4.5个百分点),增长29.7%。
在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中,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2798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5.4%,增长1.9%;公共安全2059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3.3%,增长3.5%;教育4694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5%,增长88.6%;社会保障和就业5133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3.5%,增长94.6%,主要是拨付上级补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资金30000万元;医疗卫生19066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2.8%,增长1.4%;环境保护290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8.6%,下降7%,主要原因是上级补助减少;城乡社区事务5144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增长149.9%,主要原因是拨付2009年结转的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农林水事务1102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9.6%,下降32.9%,主要是上级补助减少;交通运输8781万元,为年度预算100%,增长50.4%。
基金预算收入178631万元,为预算的168.9%,增长128.6%,主要是企业“退城进郊”土地的拍卖大幅增加。基金预算支出15325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6.1%,增长91.5%。收支结余25376万元,主要原因是部分土地出让成本根据土地项目进度,需要在下一年度拨付,因此作结转处理。
总的来说,2010年我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再上新台阶,财政支出得到了新提高,财政质量取得了新提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财政收支矛盾,财政实力不强、财力不足,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新一年的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加以理顺解决。
二、2010年为完成全年预算所做的主要工作
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成绩显著,保持了财政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始终坚持抓好收入不放松,确保目标任务完成抓好财政收入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2010年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抓好财政收入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始终坚持“开拓财源、增加收入、科学支出”的工作主线,创新工作、突出服务,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了我市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二)始终坚持抓好筹资融资工作,切实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2010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机遇,认真研究中央、自治区的资金投向,抓好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项目融资工作。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发展。各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共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补助114306万元。二是积极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和财政融资渠道,协助融资平台和项目业主向金融机构申报融资额385700万元,落实融资合同金额200300万元,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确保目标150000万元的任务。
(三)始终坚持抓好财政服务,用足功夫帮扶企业
为了使我市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扶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市财政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组织银企贷款项目对接会,帮助企业融通资本。二是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我们继续加大帮扶企业的力度,帮助企业抓好技改立项、贴息等专项资金。市财政为企业申报项目40个,获得上级财政支持的各项资金达14904万元。三是积极运用财政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市本级拨付20800万元用于奖励企业和帮扶企业退城进郊。四是认真及时地办理有关企业改制的问题和意见,并及时地把企业改制资金6638万元拨付到位,确保国企改制后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四)始终坚持抓好民生投入,切实保障惠民支出到位
2010年是我市财政加大民生投入支出力度最大的一年,财政支出进一步向 “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倾斜。一是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的各项惠民政策。市本级筹措20157万元投入教育项目建设,拨付1014万元弥补和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拨付2908万元救助困难家庭学生解决入学上学问题。二是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及时落实扶贫项目资金3903万元、农村能源建设2264万元等各项支农资金,筹集资金7440万元
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帮助受灾农户重建家园,及时发放种粮农民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补贴,千方百计将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三是全面落实各项保民生的财政补贴。新农合各级补助24400万元拨付到位,各项医改资金足额安排,市本级安排657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标准的提高。
(五)始终坚持抓好财政各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我市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我们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继续加大财政改革力度。一是做好财政预算草案编制,让部门单位参与讨论财政收支项目,不仅量化了财政支出,增加了透明度,而且调动了全员理财的积极性。二是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从2010年9月份起,在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公务消费。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提出化解财政债务风险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四是继续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2010年全市完成采购预算301944万元,同比增长10.4%,政府采购价格与预算相比资金节约率达8.3%。市本级完成采购预算150045万元,其中工程类完成采购预算达111603万元。五是继续加强财政投资评审。2010年共完成财政性投资评审项目251个,送审金额193784万元,审定金额171858万元,核减金额21926万元,综合核减率为11.3%,预结算核减的金额相应地增加了我市的可用财力。六是继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同时,加大对全市“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工作力度,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三、关于2010年调整预算的决算情况说明
(一)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关于2010年梧州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调整方案的说明》的决算情况说明
1.地方政府债券实际收入情况
2010年中央代地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26000万元(其中:市本级19300万元),与原计划数一致。
2.地方政府债券实际支出情况
2010年地方债券资金实际安排支出项目19300万元,具体项目如下:
市本级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安排1000万元,与原预算计划一致。
市本级城乡风貌改造项目安排1300万元,与原预算计划一致。
市本级冰泉冲地质灾害整治项目安排17000万元,与原预算计划一致。
2010年按工程项目进度累计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9300万元,无结余。
3.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支出情况
2010年地方政府债券转贷给各县(市、区)为6700万元(其中:苍梧县1500万元、岑溪市1500万元、藤县1500万元、蒙山县1300万元、万秀区300万元、蝶山区300万元、长洲区300万元),与原计划一致。
(二)对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的《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梧州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调整方案的报告》的决算情况说明
1.2010年市本级国税、地税和财政三家收入实际完成情况
(1)国税实际完成收入105645万元,比调整预算数多4158万元,形成可用财力比调整预算数增加825万元。
(2)地税实际完成收入78898万元,比调整预算数多3898万元,形成可用财力比调整预算数增加1308万元。
(3)财政口实际完成收入67425万元,比调整预算数多13672万元,形成可用财力与调整预算数持平。由于超收的非税收入主要是国有资产转让收入,这些收入要用于安排相关支出而不形成可用财力,因此出现了收入增加但可用财力不增的情况。
2010年财税三家收入形成可用财力比调整预算数增加2133万元。
2.其他收入完成情况
去年市本级获得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长奖励补助5109万元,与调整预算数一致。
我市本级2010继续获得了自治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6975万元,扣除市对三个城区补助4755万元后,市本级补助额为2220万元,与调整预算数一致。
上述各项收入合计增加2133万元,作为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专款,用于安排下一年度支出。
3.各项调整支出预算的实际完成情况
根据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关于2010年梧州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调整方案的报告》中提出的201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调整方案,各项调整支出预算8426万元全部按进度完成。
四、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从2010年梧州市本级财政决算的情况来看,市本级财政工作在支持我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确保干部职工工资发放、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运行、社会保障等基本支出需要的同时,保证
我市各项重点建设项目、民生保障的支出需要。
(二)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
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了对社保扩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的投入,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提高
通过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我市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11.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2008年3月31日,根据《常州市教育督导暂行规定》文件精神及我区综合督导评估计划,钟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成评估组,依据《常州市小学综合督导评估细则》要求,对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评估工作期间,得到了北港中心小学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评估组成员听取了校长关于《发展中积淀内涵,前进中明确方向》的学校工作汇报;现场观摩了全体师生的升旗仪式,察看了校容校貌,设施装备和食堂;查阅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台帐资料;分别对北港中心小学的10多位教师和60多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对100多位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评估组成员认真评议,形成评估报告如下:
一.总体印象:
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45年历史,2006年创建为省级实验小学。目前,学校有23个教学班,在册学生936人;在编教师7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9人,小学一级教师19人,小学二级教师2人;本科以上学历13人,大专学历48人,大专以上学历约占学校教职工的87%。校园占地面积41945平方米,生均面积44.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76平方米,生均26.3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13020平方米,生均13.9平方米;绿化面积2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覆盖率占校园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现有奔腾TTT以上微机190台,其中教师用机40台,学生用机150台。学校于2006年1月建成与广域网相连通的校园网,具有网上交互使用功能。现有图书23870册,生均25.5册,同时建有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学校有专用教室24个,建有300米田径橡塑环行跑道,操场直径道110米,共6道;水泥篮球场6面,另外还具有3200平方米的风雨活动室,600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中心,以及器械运动场地等体育设施。整个学校布局合理,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有机分开,环境优美典雅,幽静舒适,富有教育性,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依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曾先后获得“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常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学习型先进单位”、“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常州市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常州市一级校园网”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成绩
(一)倾力打造两支队伍,和谐构建人才平台
1.学校有一个素质高、团队精神好的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奉献精神好。14位行政班子成员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的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的是区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主管校长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班子成员注重学习,常常从专业成长、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方面关注教师的需求,从而凝聚了人心,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赢得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好评。
2.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扎实的培养措施,有明显的培养成效。
学校紧紧围绕强师兴校的奋斗目标,对教师提出“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和“培养一支事业型、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需求,分层次制定教师培养目标,长期聘请有经验的教学专家手把手地指导,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以课改中心组为核心,推行教学研究制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研组,每周有质量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的最坚实的平台。学校的《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汇编了大量的翔实的刊物。近年来,学校已培养生成市骨干教师3名,区学科带头人8名,区骨干教师13名,占教师总人数的34 %。
(二)德育为魂,形成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1.学校实施了“增强合力、利用外力、注入活力”的德育工作策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突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了德育教育研讨活动;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利用《小枫叶报》和《北小进行时》刊物,积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反馈,并进行“亲子教育”、“家教论坛”研究,建立区红领巾人防教育基地,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践道德规范,感悟道德伦理和体验道德责任。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2.学校以“红色教育、绿色教育、蓝色教育、彩色教育”为抓手,先后开展“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珍爱生命、自护平安、和谐成长”、“走近雷锋,了解雷锋,手拉手互助活动”、“城市环境和谐温馨,长效管理与我同行”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综合素
质,优化了育人环境。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建学校科技特色。
1.学校创建了科普社团,成立了“机器人工作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提供了 物质条件。
2.率先组建了学校国际数棋队,以兴趣小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们在组织开展数棋活动的基础上,将数棋的历史、发展、技能等汇编成书,形成了学校独有的数棋教材《数字的博弈》。学校教师参与撰写的《国际数棋辅导手册》更是得到各地青少年科技协会的肯定。学校曾经获得常州市国际数棋比赛团体奖、江苏省国际数棋比赛一等奖、全国数棋比赛优秀组织奖。
3.学校还成立了航模兴趣小组、开展英汉模块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使学生从小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主要建议
随着学校科技周的启动,科技教育中心和科技广场的建立,希望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学校特色做优做大做强,努力打造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新的亮点工程,真正起到实验小学的示范性、实验性、辐射性作用。
四.评估结果:
常州市北港中心小学综合督导评估等第为“优秀”。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钟楼区教育文体局教育督导视导组
12.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十二
活动的工作方案
根据《2012年全省招商引资活动计划》的安排,拟于7月24日,由省经合局、长春经开区,长春高新区、长春西新区、四平铁东区组织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家代表团,赴杭州开展项目对接活动。为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搭建我省与杭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广泛推介我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化招商工作,在杭州举办“吉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对接会”,开展专业招商,广结合作伙伴,对外推出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活动安排
(一)举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对接会”;
(二)拜会重要客户,建立业务联系,为东博会及后续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具体安排
(一)举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对接会
1、主办单位: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
支持单位:浙江汽摩配行业商会、浙商少帅会、杭
州市汽车行业协会、浙江省汽车行业协会
时间: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17:00—19:30 地点:待定
2、参加人员 会议规模约50人
省经济技术合作局领导,长春市商务局、长春经开区、长春高新区、长春西新区、四平铁东区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10人);
浙江省汽车行业企业家(30人); 浙商少帅会部分相关行业会员(10人);
3、主要议程:会议规模:50人 ①吉林省经济技术合作局领导致辞; ②浙江汽摩配行业商会秘书长致辞;
③吉林省经合局项目处处长徐勇推介吉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PPT);
④参会代表发言(PPT)⑤项目对接 ⑥冷餐会
4、工作分工
由省经济技术合作局负责邀请浙江汽摩配行业商会、浙
商少帅会、杭州市汽车行业协会代表及所属会员参会。
由省经济技术合作局负责场地的预定及布置工作。长春经开区、长春高新区、长春西新区、四平铁东区负责所在地区参会人员的统计和安排,费用由各地区自理。
(四)拜会宴请重要客户
由省经济技术合作局领导拜会并宴请杭州重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
四、经费预算
本次活动所需经费,拟由省经合局和各参与地区共同承担。省经合局承担部分拟在省招商引资小型化活动经费中列支。
附件1:浙江汽摩配商会简介 附件2:杭州市汽车行业协会简介 附件3:浙江少帅会简介
二〇一二年七月六日
附件1:
浙江省汽摩配商会简介
浙江省汽摩配商会成立于2005年7月28日,是由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主管,浙江省经信委业务支持,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省一级汽摩配件及相关产业商会。浙江省汽摩配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由黄来兴同志担任,常务副会长由张晓平、骆联盟同志担任,吴长鸿、沈妙松、陈利祥、林楚华、贺财霖、徐小敏、董伟国、戴学利、孙金国、周仲卿、张涌森、王兴钱等同志担任副会长,温州市汽摩配件行业协会、玉环县汽摩配件行业协会为本商会副秘书长单位。
浙江省汽摩配商会主要领导介绍
黄来兴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终身名誉会长 亚太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平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会长、瑞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骆联盟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骆氏减震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利祥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万安集团董事长
徐小敏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银轮
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沈妙松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金通汽配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楚华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台州方科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智林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杭州西湖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财霖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雪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长鸿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伟国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炜驰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学利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鼎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金国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仲卿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宁波国际汽车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涌森 浙江省汽摩配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杭州钱江弹簧有限公司董事长
附件2:
杭州市汽车行业协会简介
杭州市汽车行业协会是由杭州市从事汽车(含摩托车)及零部件产品制造的企业和与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自愿结合组成的地方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并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现有会员单位88家,业务主管单位为杭州市经济委员会。
部分会员企业名单
纽贝耳汽车(杭州)有限公司
东风裕隆(杭州)汽车有限公司
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
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万向电动车有限公司
浙江美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市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通普特种车有限公司
杭州杭挂机电有限公司
杭州长江客车有限公司
杭州市康保医用汽车有限公司
杭州越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南方半挂车有限公司
杭州恒康专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钱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富阳富春空调器厂
浙江和田汽车有限公司
纽贝耳汽车(杭州)有限公司
杭州临江汽车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临安车之道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杭州祥和实业有限公司
浙江双臣车桥有限公司
杭州亚太特必克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杭州勤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杭州亚太埃伯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杭州柯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杭州益维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浙江双臣车桥有限公司
附件3:
浙商少帅会简介
浙商少帅会由《浙商》杂志社牵头创立,由浙商二、三代企业家为主体组成,首任会长为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青联常委、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楼明。
《浙商》杂志于2004年7月创刊。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共同打造。
【关于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7-25
广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关于树的随想09-10
有关于衢州市本土文化06-12
广州市教育局 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关于表彰2015年广州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的决定)07-28
泉州市工商局关于开展20008-04
关于广州市常规公交现状调查问卷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