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过程

2024-10-31

社区工作过程(精选7篇)

1.社区工作过程 篇一

寻乌县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

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组农村科:

接到通知后,我办及时将文件下发至各乡镇布置了此项工作。问卷调查对象由各乡镇确定,要求是选后三类对象中各1人,共45人。经统计分析,现将我县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村转社区存在的问题

1、基层干部群众的观念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概念模糊,认识不足。有的干部群众认为社区就是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养老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有的认为社区与村差不多,只是名称不一样。对社区的概念和主要功能比较模糊;有的乡镇和社区干部说不上什么是社区,社区有哪些功能;有的认为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党支部的简单的翻牌,没有本质区别。

2、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与社区建设的新形式不适应,党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社区党建缺乏持久有效的经济保障。目前,社区的建设资金和党建活动经费主要来自镇财政、村集体收入两个渠道,资金数额相对较小,且不固定,加之大部分社区自身无稳定经济来源和财政收入,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使得社区硬件设施不足,一些工作因受社区场所简陋、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难以推进展开。社区党建活动场地有限。办公场地面积不足,设备不全,工作环境较差。社区党建工作不足。

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对社区建设的了解,多数群众表示赞成这一举措,认为社区建设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向城镇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人民的团结,巩固干群关系,社区服务设施能为群众提供便利,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1、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应有奉献精神,热心于社区服务,积极带动群众搞好社区建设,组织社区活动,活跃社区氛围,使广大群众感受到社区的好处。

2、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制。筹集资金,建设好基础设施和服务站,制定党员干部轮流服务制度。

3、加大宣传,加深群众对社区的认识,提高居民素质,使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跟上社区建设的进度。

三、村转社区的典型---南桥镇金桥移民村

我县村转社区唯一的典型---南桥镇金桥移民社区。圩镇建设吸引并成功移民240户1360人,集中安置后,紧靠市场形成金桥移民社区。这些社区移民来自10多个村。后来因为经费问题,又改成村,2009年设立村党支部。但该村“一会六站”的管理模式是社区管理模式。

南桥镇把移民安置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依托,新建了一条长800米,宽30米金桥大道并完成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综合文化站,引进超市、幼儿园、医院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引进了一个扎花厂和一个玻璃工艺厂,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对240户移民新房一层进行统一立面装修,统一硬化门坪,统一绿化、亮化、美化。

移民来自全镇各村,有的还来自外乡镇,是移民政策让他们集中在一起。金桥移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创新机制,完善管理,探索出一条“两委一会六站”的管理模式。“两委”即党支部委员会和

村民委员会,“一会”即一个理事,“六站”即下设互助救助站、矛盾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公益事业服务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和劳务输出服务站。在村“两委”的领导下,“一会六站”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发挥着积极的管理服务功能。互助救助站为村民提供劳力、技术、资金等互助服务,倡导文明新风;同时成立了“爱心银行”,为遭遇重大疾病和重大灾难的村民提供资金救助。矛盾纠纷调解站负责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和法律咨询服务。环境卫生监督站负责村内的日常卫生保洁、规范畜禽管理、杂物堆放和卫生监管,定期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公益事业服务站负责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硬化门坪、水沟和花池等公共设施建设。文体活动联络站组建了腰鼓队、农民乐队,设立了农家书屋、阅览室、乒乓球室、书法展览室,逢年过节举办各种文体赛事。劳务输出服务站建立了全村劳动力档案,根据移民的年龄、性别、特长等,分类组建了采果队、汽车运输队、建筑工程队,组织闲散劳力到超市、扎花厂、玩具厂就近就业,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难题。

四、调查结论

整村转社区,相对山区县来说不现实,但圩镇建设形成移民社区是完全有可能的。南桥镇金桥移民社区就是成功的典范。社区形成之后,跟进党支部,并通过新设村委,通过转移支付解决经费问题。同时,健全内部管理模式,如“一会六站”管理模式。

中共寻乌县委村建办

2010年11月22日

2.社区工作过程 篇二

遗产主体是指遗产的创造者、继承者和持有者[8]。Peter Howard[8]对联合遗产与继承、继承物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遗产的两个关键内容是遗产所有权和遗产主体,只有两者配合起来才能构成遗产的定义框架。他强调遗产概念中遗产主体的所有权,特别突出“个人的”、“家庭的”、“公众的”等主体权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同样肯定遗产的主体性和权属性,社区、群体甚至个人对其文化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专属权。遗产主体是分析遗产时不容忽视的因素,有关文化遗产主体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李春霞[9]等以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各类文化主体的作用。刘朝晖[10]探析了村落社会遗产主体和遗产保护主体剥离的原因是政府权力;朱凌飞[11]等强调要加强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保证其话语权和自发意识。

军垦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屯垦戍边为目的,由当时西北野战军一部分与新疆国民党起义部队共同整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军垦文化是兵团人在履行屯垦戍边伟大使命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军垦精神(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开拓奋进);纪念碑和雕像(军垦博物馆、王震铜像、艾青诗歌馆等);军垦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物(军垦第一连、军垦第一井、小李庄等);高科技特色大农业(农业高新科技园区、桃源风景区、驼铃梦坡等);民兵制度;屯垦文化(文学作品、诗歌歌曲、民间传说等)等[12,13,14,15] 。目前对军垦文化的研究包括其内涵、内容、特征、作用和涉及保护利用的政策研究[16] 。如宋晓梅[17]指出,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形成热爱和保护屯垦文化的氛围。吴淑琴[18]等提出石河子在开发军垦文化旅游资源上要深层次挖掘军垦文化内涵,强调发挥政府作用。总体上看,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策研究,缺乏对军垦文化相关学术问题的提炼、分析和阐述。只有郑剑平[19]等分析兵团人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对军垦文化认同的变化。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材料收集为主,方法单一,缺乏对一手资料的挖掘。军垦文化及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阶段。军垦文化是由军垦们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创建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其主体是军垦,他们是组成石河子市社区的文化群体。军垦文化是近现代文化中特别的遗产,在国内对其相关学术研究还不多的基础上,从动态的遗产化过程和遗产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较大意义。

1 研究方法和案例地

本研究的案例地是石河子市,调研时间为2010年8月。石河子市是新疆兵团最早建成的军垦城市。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石河子市最初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主要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军垦文化”。现在,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辖的县级市,其社会、经济、人口等与新疆兵团一致性度高[20],同时也是与“农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的新兴城市。

资料收集方法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收集:①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以政府领导、景区管理部门主管和当地军垦人为主,当地非军垦居民和游客为辅。与石河子市兵团旅游局领导、军垦博物馆讲解员、军垦第一连管理人员等上层管理者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景区的总体现状和经营情况、游客情况、社区关系、员工情况、未来规划和其他概况。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访谈提纲进行适度的调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访谈了22名当地军垦人和4名当地非军垦居民。访谈内容主要涉及自身的军垦经历、对红色旅游的看法、军垦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和其他方面。考虑受访者对军垦文化的了解度、军垦文化传承中所处的位置、受访者回答情况等,以军垦文化第二、三、四代为主,探讨每一代继承者的遗产意识,整体访谈者的构成见表1。访谈内容根据访谈对象分类为:当地军垦人、当地非军垦人、政府部门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②二手资料分析。在与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进行访谈时,获取了《石河子红色旅游规划》、《新疆生产建设军垦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石河子旅游客流人口特征及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国屯垦旅游论坛文集》等二手资料,同时通过查阅军垦党校、石河子大学以往有关军垦文化的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网络资源来辅助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石河子市的军垦文化及其遗产化过程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石河子市垦殖初期,第一代军垦人从住“地窝子”、喝盐碱水、吃“大锅饭”开始开荒造田建设石河子市。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军垦人慢慢由军屯转向民屯,定居的高度稳定性促使军垦的第二代诞生,兵团人口开始剧增。城市环境初步形成,步入机械化生产阶段,这时“兵团人”的文化认同开始出现[21]。市场经济之后,石河子市城镇化明显。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兵团人外迁,同时兵团文化平民性增加,兵团文化逐步稳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形成了现在的军垦文化。

当地政府部门对石河子的认同源自兵团成立的特殊机制。从石河子建市以来,军垦精神就是兵团的核心精神。2004年,在政府主导和当地老百姓的呼吁之下,军垦博物馆在“军垦第一楼”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作为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史的主要研究和陈列内容的博物馆,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除了扩建军垦博物馆外,石河子市还保存和修建了众多的军垦遗址,如艾青诗歌馆、王震将军铜像、军垦第一犁、军垦第一井、军垦第一连、周总理纪念馆、小李庄等。军垦园林特色一直是石河子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整齐划一的街道、浓郁的绿树都是军垦文化的体现。在全国红色旅游的带动下,石河子致力于推动其红色旅游发展。《石河子红色旅游规划》和《新疆生产建设军垦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到以“军垦文化”作为主要旅游内容进行开发;《红色旅游规划》中指出“发展兵团红色旅游有助于兵团先进精神和文化的传播”,同时通过红色旅游业来“促进兵团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规划发展石河子军垦文化遗产旅游,兵团于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新疆西部新思路旅游集团公司,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以经济效益为基础进行开发。

2.2 遗产化过程中的特点

文化社会认同低:军垦人对于军垦文化的认同是基于20世纪50、6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军垦区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不再满足军垦的需要,军垦与外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军垦精神因此受到质疑。同时,在物质利益至上的世俗年代里,军垦人不可能再单纯地只讲奉献,部分军垦人向外流失,而留下的人对军垦的发展也并无很高的期望,甚至出现不满。他们一般鼓励自己的孩子往外发展,这也直接造成军垦第三、四代对军垦文化认识度不高的原因。如22名受访的当地军垦人对军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13名第一、二代军垦人都经历过军垦年代,他们指出军垦精神在当时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也提到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下,军垦文化的位置受到撼动,大部分表示对军垦文化的传承无能为力,更多地倾向依靠政府的力量。其中,3名第二代军垦人对军垦文化持有遗产意识,强调其遗产的历史价值应大力通过旅游方式来传播。这3名受访者就职于或曾就职于兵团政府部门。9名第三、四代军垦人对军垦的了解度比前两代淡薄,他们大部分通过长辈们的口述来了解军垦文化,但并未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遗产。尤其第四代军垦人,因年龄小,对军垦文化的了解尚处于模糊状态。

从访谈中可见,军垦文化在逐渐淡化,至今有被摒弃的潜在危险,军垦文化的社会认同面临困境。当地的其他居民对军垦文化的认识也不高,访谈对象都表示曾多次到军垦博物馆参观,但是对军垦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上。对比访谈可见,军垦文化在人们的内心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意识,未被视为一种群体区别文化。认同是一个相互的作用,当地人和军垦人没有意识到军垦文化是自己所独有的,同时军垦文化也没有得到当地非军垦人的认同。军垦文化的群体认同在自身文化与其他群体的接触过程中未建立起文化认同机制。

自上而下的价值认识过程:军垦文化的遗产化是自上而下的价值认识过程。军垦文化从遗产确定到管理都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没有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红色旅游规划》中突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兵团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各有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组织、指导等作用”,而社区参与仅限于“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意识强化,作为遗产拥有者具有的权利被忽视。在军垦文化遗产化过程中,社区居民对军垦文化的遗产管理处于沉默状态。对旅游发展,他们更多地是等待政府的行动。社区认为只有政府或者专家才能做出最终的决策,不相信自己能够左右军垦文化的未来发展,忽视了自己本身拥有遗产所有权的权利。另一方面,由政府发起和推进的“自上而下”的红色旅游活动缺乏社区的参与。在此过程中,社区慢慢淡化自身权力意识,更倾向于依赖政府,如此不停地循环,政府的主导地位愈益明显,遗产主体和遗产保护主体的分离加剧,遗产主体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处于“失语”位置。

遗产的商业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遗产之所以能够成为遗产,是基于人们对资源的需求。《石河子红色旅游规划》和《新疆生产建设军垦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都提出重点通过发展军垦遗产旅游来提高经济效益。对社区而言,遗产经济价值能提高社区的价值认同[22,23,24,25],但目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红色旅游业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度低。军垦文化的遗产旅游由政府部门管理、企业承包,社区参与度低。社区从军垦文化遗产中获取不到经济效益,影响他们对军垦文化的价值评估,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对军垦文化的认同。其次,遗产旅游的效益低,遗产旅游的性质发生变化,景点处于亏损,难以继续营运。为了生存,景点开始迎合市场需求做出变化,从“纪念性景区”转变为“集参观、军体训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增加娱乐设施,提供集体活动场所等。现代化的设施与军垦文化吃苦耐劳的核心精神形成反差,部分遗产被迫拆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遗产价值被弱化,使遗产偏离原来的原始意义,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3 结论和讨论

军垦文化的价值早已就得到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认可与重视,然而遗产主体在遗产化过程却处于旁观者位置。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军垦文化受到“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原则的影响而被质疑。兵团内部军垦精神的逐渐遗失,使兵团人对军垦文化产生顾虑。社区对军垦文化认同心理受到冲击,认为军垦文化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产生摈弃文化的想法,军垦文化陷入边缘化境地。

“自上而下”遗产管理和利用过程,强调政府主导性,弱化了社区参与感与主动性。军垦文化从遗产资源认定、遗产价值评估到遗产资源管理都由政府主导,而社区则始终处于“沉默”,遗产所有权与遗产主体被剥离。遗产拥有者的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军垦文化被文化持有者淡化,主体权属性发生变化,政府成为遗产的“代言人”。军垦文化遗产化后,进入遗产市场化过程不成功,使社区更难以理解军垦文化的遗产价值。社区作为文化遗产地的遗产主体,对整个遗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发动社区力量、提高军垦文化遗产主体的遗产保护意识,是当前军垦文化发展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摘要:军垦文化是我国特有的近现代文化之一,其遗产价值正逐渐得到认可,但在军垦文化遗产管理活动中却出现遗产主体缺失现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石河子市的实地调研,以遗产化过程的视角探析了军垦文化的遗产化现状、社区感知特点及其成因。

3.社区工作过程 篇三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社区文化;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组织因而也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但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之后,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因此,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因而成为一种必然,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单位制的弱化与社区的崛起

(一)单位制的界定

单位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的特征,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

对于当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运作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整合,单位制从组织上提供了非常有效率的保证,在政治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其历史意义不容否定。

(二)单位制造成的负面影响

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对于扩充社会资源总量以及保证社会整合都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社会后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单位制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两个方面:就整个社会而言,形成了“总体性社会”;就社会的个体而言,产生了依赖性人格。

1、总体性社会。孙立平等人指出,1949年后中国建立起的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的总体性社会。具体来说,首先,借助严密的单位组织系统,国家可以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目标。其次,单位现象使得国家全部社会生活呈现政治化、行政化趋向,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由单位制而促成的总体性社会,克服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总体性危机,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到来,单位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总体性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2、依赖性人格。单位制通过资源垄断和空间封闭,实现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造就了单位成员的依赖性人格。产生这种依附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位在资源分配中的独特地位。单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个人的资源来源于单位,个人依赖于单位组织。二是单位自身的功能多元化。单位全方位功能的存在,使得单位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依托,脱离单位的个人在计划体制下很难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充足的资源保障。

(三)单位制的超越和重整——社区

当作为政府控制和整合城市社会的单位组织已经危机四伏、捉襟见肘之时,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社区制浮出水面,接管了城市基层社会整合和重构的重任。社区制是对单位制的一种超越和重整,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单位体制的变动而兴起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是继单位体制后社会调控体系的又一有效的制度形式。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自于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作为城市社区体制依托的社区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社区制不同于单位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理念上来说,社区制强调对人的多方位关怀,关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而过去的单位制有很强的控制思想,限制人口流动,固定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2、从管理形式上来说,社区制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单位制的行政功能是非常突出的,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

3、从管理主体来说,社区制改变了政府管理的唯一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实现多元治理。而中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

二、单位-社区转换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如前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单位体制开始趋于消解和变异,过去由单位承接的社会功能剥离出来,由“社区”加以承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剥离”与“承接”的关系,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加以分析考察,我们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

(一)与计划体制相配套的单位制和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后,原来“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与此同时,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急剧膨胀,个体户、私营企业都需要社区来管理,外来民工、流动人口更给社区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人们以多种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

(二)“单位记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单位制中,国家通过资源垄断控制单位,单位通过资源垄断控制个人,从而形成个人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个人在单位组织中社会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即对单位的高度依赖和强烈的单位意识。单位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变的能力,缺乏主动性,在思想和行动中都表现出习惯性、惰性、依赖性。

(三)“单位人意识”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水平

在“单位中国”,单位组织直接沟通国家与个人,表现在城市基层结构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单位化、社区与单位高度交叉、重叠。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单位是其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和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社区发育的不充分及社区体系的薄弱使社区体制还不足以对单位体制产生强有力的挑战,其结果便是居民只认同单位,而不认同社区。

三、单位制弱化过程中社区文化的功能分析

鉴于中国单位制格局根深蒂固的事实,尽管社区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社区成员骨子里的社区意识与社区认同却仍然停留在“单位制”时代,社区建設的“软件”仍需要进一步开发。在这种困厄的局面下,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机制走进了社区建设的视野。如果把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看作是一个社区的基础和保证的话,那么,社区文化则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是一个社区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一个社区形成独特个性的重要标志。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关于社区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文化可理解为人类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等)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方式。

一般而言的社区文化主要指狭义文化,即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色符号表征等。

(二)社区文化在单位-社区转换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社区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社区居民所共有的社区意识和精神,这种社區意识和精神是该地域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凝聚和优化出来的,并为大多数居民所认同和共享。

1、社区文化对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当单位制走向消解之时,城市居民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尚未融入新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情形下,无法获得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社区文化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单位人”在社区可以重新获得在“去单位化”过程中逐渐消解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使其对单位的依赖感转变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文化就像聚合剂,促成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单位制”弱化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社区文化的群体活动方式易于把社区成员吸引到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个亲善、和谐的气氛,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2、社区文化对增强社区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社区的文化功能同经济功能一样也是构成城区基本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单位制向社区制过渡的过程中,大量社会管理、居民服务、公共事务从单位的职能中分离、转移、延伸出来。改革的深化、管理的移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波动,迫切要求社区在加强管理职能、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做好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工作,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现大的思想动荡和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社区文化倡导社会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并对社区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困难甚至冲突给予解释和导向,使人们能够趋同存异、共生于一个社区之中。

3、社区文化对社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于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提倡互助合作精神、加强社区的整合程度,来合理配置社区的资源、全面地改善社区环境、加速社区进步的进程,使社区得以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区建设中,一方面,要注意旧有的单位制对社区现实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将个人从封闭的、人生依附较强的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单位体制的消解和取而代之的社区的完善与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单位制”向“社区制”的顺利过渡,有赖于社区社会结构的完善,社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使大量的社会事物社会化,依靠社区力量来办。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以文化为媒,沟通居民情感,整合社区组织,使社区社会结构得到不断修补和完善,社区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4、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1).

5、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J].管理世界,2003(6).

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社区工作过程 篇四

镇联动模式探讨

殷志芳

(阿右旗人民医院

内蒙古

阿拉善盟

737300)[摘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医疗改革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在卫生局领导下,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苏木镇卫生院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是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卫生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防治及监测传染病的重要途径。结合每年两次以上由卫生局领导牵头,医疗疾控、妇幼保健共同配合巡回医疗,免费分健康体检,实现农牧民全覆盖。逐渐实现看病诊疗,向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转变理念,保障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人民健康的机制,在综合医院同样也承担着这样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自2003年10月阿右旗人民医院成立预防保健科以来,及时高效地完成了旗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的要求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探讨医院和社区苏木镇联动合作协调机制目标任务考核,实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通过汇报和查看资料和实地考查相结合,寻找积极实科学的模式解决目前工作中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

综合医院

巡回医疗

城乡联动

模式 综合医院基本公共卫生实施主体 以阿右旗人民医院为例,阿右旗人民医院是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旗疾控中心是公共卫生业务指导主体和绩效考核单位,医院预防保健科、苏木镇卫生院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的主体,有相同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又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有互动和协调的机制,共同作用以完成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自2003年以来,特别是:“非典”以来,阿右旗人民医院加大了预防保健科的建设和作用,把中泉子卫生院、曼都拉卫生院、阿拉腾敖包卫生院、塔木素卫生院、陈家井卫生院、阿朝卫生院及雅布赖盐场医院都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依托人民医院的实力和医疗水平,实事规范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传染病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双向转诊,特别是近十年来,预防保健科借助疫情信息网,和预防接种信息网实施互动,信息互通,情报交流,对甲类和乙类传染病实行零报告制度。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内容 2.1 传染病的监测及网络直报

目前阿右旗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配备了两名专业的网报人员,有专门的电脑两台,电话一部,传真机一部,打印机两部,曾参加多次人员培训。

有甲类、乙类、丙类三大块共39种法定传染病的实时网络监测系统。2004年1月开始运行的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实现了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整 合,网络报告人按照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每日一次下医院各临床科室收集数据、汇总、核实、整理信息报告,并协助有关标本采集运送工作,负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轻症设家庭病床隔离观查治疗,随访及后期的康复治疗。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流行趋势和强度等。做好预警防范,依据疫情提出科学推断和判断。以2005年我旗流行麻疹及2014年流行手足口病为例,我旗采取了积极的预防、隔离、接种等措施。公共场合如学校采取室内通风、空气消毒。搞好个人卫生等大力宣传工作,及时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施中解决传染病的漏报、误诊问题,规范化和及时报告极为重要。需要反复核实和苏木镇卫生院联系,密切配合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的患者信息和发病情况,流行趋势及治疗情况。发病后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是否要启动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2.2 预防接种及疫苗针对疾病的预防

预防保健科依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平台的规范化运行,结合阿右旗人民医院实践,完全实现了预防接种的信息化管理,在本院产科出现的新生儿出生和正常情况下24小时完成乙肝、卡介苗的第一针接种,和信息录入工作。建证率、建卡率达到100%,并发放儿童健康体检手册95%以上,依据居住地和辖区管理原则,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的程序,自愿接受免费接种服务。信息平台解决了全旗范围内儿童异地接种,信息共享,防止漏种、误种。并上传下载,接受居民的查询和咨询。

阿右旗在2005年出现麻疹流行,集中出现在旗北部苏木镇,如塔木素和旗所在地(蒙古小学流行趋势)。

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旗卫生局领导指挥,旗疾控中心积极防控布署,盟疾控中心专家来我旗指导工作,教育系统积极配合,在蒙小学建立隔离区和发病轻症者在家隔离观察治疗,医院设置专门病房,收治麻疹伴有并发症患儿。并派医务人员进入蒙小学隔离区进行治疗,卫生局积极安排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措施,目标人群8月-6岁儿童,旗医院和苏木镇卫生院、社区同步进行,实施了在辖区、社区、学校、幼儿园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在8-15岁年龄中接种免疫球蛋白,增加机体免疫力。动用媒体报到宣传强化免疫接种意义和适应对象,做好接种知识培训,协调完成城区儿童密集的旗小学、蒙小学、旗幼儿园接种工作,积极在社区对流动儿童接种,历时一个月时间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麻疹的流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的经验是利用电视、报纸广泛的宣传发动市民,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在每个社区和学校都配备了卫生干事及校医专门负责,定时间、定任务考核验收,在隔离区专门由旗医院儿科专家坐诊诊治,遇到困难协调解决,指挥到位,工作认真负责,提升了工作交率。2.3 妇女保健工作

根据《阿拉善盟2011年免费产前检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为确保怀孕母亲和胎儿健康,降低先天性残疾儿童出生率及孕妇 的死亡率,开展免费产前检查项目。

2.3.1 产检项日实施时间:2011年5月1日起。

2.3.2 产检项目实施对象:凡一方具有本地户籍孕妇均属免费产前对象。

2.3.3 产检的时间及内容

(1)第一次产前检查:孕12周前检查内容:建立健康档案,进行血细胞分析、血型、尿十一项、HIV搞体检测、梅毒血清学实验、生化全套(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体、心电图检查项目。

(2)第二次产前检查:孕16-20周,产检内容:产前检查。(3)第三次产前检查:孕21-24周,产检内容:产前检查、B超。

(4)第四次产前检查:孕25-34周,产检内容:血细胞分析、血糖、尿十一项、B超(定胎位)、心电图。

(5)第五次产前检查:孕35-40周,产检内容:产前检查、B超。

如因孕妇病情所需增加检查项目,在征得孕妇同意后,费用自行承担。

对孕妇实行动态全程观察,依据具体情况医院做出建议和及时转诊。完成5次产前随访服务登记表的填写工作。医院和苏木镇卫生院沟通联系,了解辖区孕产妇人口信息,进行高危孕妇的追踪和管理工作,已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响应 医院成立了卫生应急领导小组,有相关的专家和管理后勤保障组织。有卫生应急流程,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非典”时期卫生局高度重视领导指挥,院领导综合指导,各科协调配合一致,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网络报告完善,医务人员勇于承担处置科学合理。3 联动机制

由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由卫生局领导。实施时间同步,实施同容一致,模式一致,信息互通,在医疗上综合医院发挥主导地位,负责指导业务培训,负责大型的医疗救治活动和检查,实施双向转诊,使资源配置合理。特别是每年两次以上,由卫生局领导带队组织,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新农合等部门共同配合深入农牧区(实施农牧区农牧民健康体检全履盖),深入到了苏木镇嘎查,有的达到农牧户家中,一方面是巡回医疗,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培训指导,免费义诊,送医送药。了解新农合慢性病病情的发展及长期用药指导,并及时发现符合慢性病条件的患者申请慢性病补贴,指导农牧民小药箱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验收落实及任务完成情况,深入农牧户家中了解真实情况,疫苗的接种,糖丸的发放等,下乡次数防止瞒报、漏报,并与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院长的政绩和任免,业务经费的拔发挂钩。这样环环相扣,目标明确、任务明确,主管局对基层工作心中有数,防止工作不扎实情况。每年中期督促检查,查、漏、补、缺,年终验收评比,这样的联动机制是科学的,合 理的,值得推广。4 资源优势

阿右旗人民医院是阿右一家综合性公立医院。在行业中有龙头地位,实力相对较强,区域优势明显。距甘肃金昌武威较近,交通方便,镇所在地通民航,医疗资源、信息资源、设备投入、医疗水平、医疗服务能力、政策的支持都有无可替代的优势。5 导入模式

国家疾控中心网络信息平台,运行模式统一;资源共享,综合医院管理协调一致,统一的盟疾控中心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协助。卫生局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业绩考核、经费发放,统一的疫苗配送,统一的接种程序。旗级苏木镇、社区、嘎查三级医疗卫生网服务网络的建全运行。工作进度同步联动,旗卫生局借助卫生工作会议定期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培训力度,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实施情况通报,同体系的交流互动、反馈、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每年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一个由卫生局领导,医院、疾控、妇幼保健、新农合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苏木镇卫生院的辛勤工作,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形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队伍。5.1目前存在的问题

5.1.1医院对预防保健科领导重视不够,因为经济效益不明显或没有经济效益。主体是发挥社会效益,应该卫生局发文件提升本 科在医院中的地位。由于工作面设计广,项目多,操作难度大,在院内要协调各科室配合,要沟通,要检查,并督导管理模式规范不足。考核中在医疗质量比重小,主体责任不易显现,各科室的协调沟通不足。

5.1.2旗疾控中心布置工作多,协调的少,帮助的少,上面来人检查时一阵风式要的东西多。

5.1.3医院公共卫生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经费补助没有,使得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5.1.4医院预防保健科人员业务人员专业程度不够,一般都是临床科室年龄大的护理人员调进预防保健科,电脑技术需要加强。5.1.5苏木镇卫生院和医院在临床治疗中依从性好,但是传染病的信息沟通途径和方式达不到深度对接,医院主动搜索主导性不够,基层卫生院电脑操作水平低,需要提高。

5.1.6孕妇儿童高危人群管理上工作开展不够,医院专业技术优势明显,工作压力大,但是旗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作用发挥的不到位,孕产妇产前检查从怀孕到出生全部在医院进行,需要摸索改进。

5.1.7医院体检中心检查出来的慢性病一般是单位团体购买和城镇公费医疗和农牧区新农合为参加医保人员为主要购买对象。社区虽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不真实现象存在,跟踪服务很少,慢性病管理存在不专一性,应该探讨医院专业医生管理慢性病的办法。5.1.8对居民健康宣传重视不够,上面抓一下,下面动一下,有型式,需要经常化的普及和培训。6 对策

因为存在以上问题,使得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难度很大,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一工作领导主体是旗疾控中心,医院和苏木镇卫生院是实施主体。

6.1医院和苏木镇卫生院联系互动上有大量工作要完善,综合医院技术优势可以在业务指导中体现,业务培训上发挥,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结果考核也应该有医院的参加。

6.2在开展大型的接种工作时,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发文时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合作效果好于卫生部门一家,学校重视程度高,执行力度就好。

6.3建议相关信息经费应该发放到位。

6.4社区人员的素质要提高,服务质量要保证,注重效果。在医院人员职称晋升时应该有一个下乡工作记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苏木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目前该项目是否在实施中。6.5预防为主理念,用全民健康管理取代全民医保是一种切合国力和国情的可行办法,如果将政府有限的卫生财政投入用于百姓得了大病、重病之后再为其“埋单”,而应当用于前端,防止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教育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畅导健康时尚的生活“管住嘴,迈开腿”。用于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这就是健康管理最朴素的基本思想,也是预防为主的理念。政府要把健 康管起来,不仅要花钱为老百姓看病——实现“病有所医”的社会和谐,更要出资或制定政策与法规,要求企事业单位为百姓进行健康体检并做疾病危险因素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慢性病及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疾病发生。优化资源提高卫生人员待遇,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经费保证,分工合理,协调密切,持续措施改进,领导有方。才能高效及时规范的运行,最大程度保证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完成。参考文献

5.社区工作社区探访报告 篇五

社区工作社区探访报告

学习目的:

1、认识实习机构/服务单位所处的小区环境和设施;

2、认识小区中与机构/服务单位的小区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历史的背景特点;

3、认识小区中与机构/服务单位的服务有关/可用的其它资源;

4、了解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小区的关系;

5、了解实习机构/服务单位所处的小区特点对机构/服务单位的角色与功能的影响; 资料内容分析:

一、背景资料 社区探访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访谈日期:2013年12月31日

访谈日期:2014年1月2日 访谈时间:14:00-16:30

访谈时间:9:30-11:30 访谈地点:猛追湾街道东街社区

访谈地点:猛追湾街道东街社区 访谈对象:社区居委会主任:黄涛

访谈对象:社区党委委员:刘锦玲

养老中心负责人:张力

二、社区观察结果 整体小区背景

1、小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大小区/街道分布、建成的日期、发展历史;

猛追湾街道猛追湾东街社区属于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街道办事处,她地处城东,地理位置是北起建设路,南与成华大道新鸿路相连,西依锦江河畔猛追湾街,社区居委会的具体地址是成都市成华区一环路东二段82号,社区总面积为0.38平方公里,辖区内主要分布有以下街道:建设路、一环路东二段、成华大道新鸿路、猛追湾街、猛追湾东街。

猛追湾街道东街社区成立于2001年5月,2004年12月成华区宏明社区与东街社区合并成立了新的猛追湾东街社区。

2、小区内人口数目与结构、年龄分布、社会阶层分布、区布与区外人口分布;

猛追湾东街社区家庭总户数为5145户,总人口为15700人。其中:常住人口12580人,流动人口3120人,社区党员423人,社区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其中:两新组织党支部2个。共有居民住宅楼107栋,低保户69户,计105人,特困户8户,下岗失业人516人,军烈属33户。残疾人128人,社区居委会下设25个居民小组。院落议事小组25个。社区把辖区共划分为五个大网格,配备网格员12人,2013年12月依托中国电信开发的网格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实现了全网格的信息化管理。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2217人,占社区户籍人口总数18.6%,其中,男性1003人,女性1214人,90岁以上老人25人,贫困老人20人,终身无子女独居老人6人,贫困、残疾、低保家庭老人15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721人,社区未成年人为:人

社区人口的85%都是产业工人、15%的人口从事服务业、5%的人口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其它产业,流动人口大多从事贩卖水果、蔬菜、各种修理(修理家电、非机动车等)及打零工。

3、小区内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活动情况;

社区每三年一次的“两委”换届选举是社区政治生活的大事,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区居民的高度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关系重大,因此无论是社区“两委”的换届选举还是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代表就是社区和社区居民的代言人)社区的居民都有较高的参与意识,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也积极参与到社区一切重大事项的决策。

今年社区通过党内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组织,参加选举的社区党员达381人,2013年12月17日东街社区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了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参加选举投票的社区选民达1411人,创造了新的纪录,这也是社区居委会第一次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居委会,这充分说明居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正在稳步提升,“赋能、还权、归位”也正得到逐步落实。

为了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社区工作的动态也会在社区的信息平台上进行及时发布,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了解社区的活动动态。

目前社区共有人大代表4名,党代表一名,居民的诉求还可以通过这些代表进行表达和反馈。

社区的经济主要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具代表的服务业企业就是成都华联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是成都建材设计院他们的水泥制造技术与装备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其技术服务与产品主要是面向海外客户。

另外整个辖区还有464家各类商家店铺为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

社区组建了以本土人士为主要成员的书画协会、老年乐队协会、舞蹈协会、居家养老服务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文化活动,每年的3.8节、国庆节、九九重阳节都会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元旦或春节社区也会和驻区单位成都建材设计院、成都泸州老窖百年酒业销售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书画协会也会定期开展笔会,在假期为社区的孩子开办书画培训班传承中华文化。

为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回馈社区居民,每年的春节前夕成都华联股份有限公司都会向社区的弱势群体进行慰问,成都泸州老窖百年酒业销售有限公司也让利于社区居民,以大幅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居民提供其销售的产品。

社区还有成都华联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建材设计院、成都泸州老窖百年酒业销售有限公司、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华工商局等大型驻区单位,他们与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的公共设施都可免费为社区开放。

4、小区的社会功能:商业区、政治经济区、教育文化区、工业区、住宅区、风景区、游客区、农业区等;

猛追湾东街社区的社会功能是以住宅区为主。

5、小区的社会设施:列出小区内的政府机关/志愿机构、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型公园)、福利服务机构(如:儿童福利院、少年宫、老人院、精神病院、复康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

猛追湾东街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总面积为310平方米,其中:室内图书室30平方米,室内多功能文化活动室70平方米。社区警务室15平方米,社区办事大厅120平方米,社区居委会办公室20平方米,目前社区共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两委”(指党委和居委会成员)成员9名,服务站工作人员6名。派出所派驻社区民警两人。

社区志愿者队伍共6支(助老、助残、青少年、法律、文明劝导、文化活动)共180人,文艺团队3支(民乐队、舞蹈队、合唱队)。

猛追湾东街社区辖区内政府机关有成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共设施有成都市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医院(也是社区医院)、成都建材设计院图书馆、食堂、大型会议室(向社区开放),公园有成华公园(也是社区的应急避难场所)、福利服务机构有东街社区朗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华胜职业培训学校。

6、其它社会资源及整体社会环境。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华区地税局是对口帮扶(挂、帮、包)猛追湾东街社区的单位,每年这两个单位都会不少于两次地一对一地帮扶社区120个贫困家庭,同时这些家庭有什么需要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单位的帮扶人进行求助,成华区地税局对社区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们先后投资5万余元为社区居委会安装了两个LED电子显示屏、综合减灾宣传栏,每年还投入不低于5万元的资金为社区的困难家庭提供帮扶。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从2012年起市区两级政府为社区每百户提供了不低于3000元的社区公共服务服务资金,成华区是按每百户3700元向社区下拨公共服务资金,同时成华区还向社区匹配了5万元的办公经费,进一步加大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这些资金的下拨对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一些急难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这也是党中央要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具体举措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其整体社会环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贫富差距的加大我国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阶层矛盾突出;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尚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人们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人员的生活状况仍然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形势严峻,他们的生活保障仍需加强;经济稳步发展,通货膨胀现象仍然存在,中央统筹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民生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教、科、文、卫方面的财政、政策投入、支持必须持续加大;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仍是重大课题;社会工作与服务、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摆在今天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实习机构与位处小区的关系

1、实习机构向位处小区提供的服务和扮演的角色;

2、小区的政府官员对实习机构的印象;

3、小区的坊众对实习机构的印象;

4、实习机构位处的小区设施及其它福利服务机构;

5、实习机构位处小区的福利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与志愿或非政府的,重复或欠缺之处;

6、这些志愿或非政府社会福利机构与政府福利机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7、实习机构在位处的小区与区内其它相同的福利服务机构的关系;

8、实习机构在位处的小区与区内其它不同的福利服务机构的关系;

三、社区探访结果分析: 小区

1、这个小区的特性,对于社会服务的提供,有否任何的影响?

东街社区是以原老工业基地的家属宿舍为主的居民住宅区组成的,这些小区大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设施陈旧老化严重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社区依托政府先后对东街6号、一环路东二段82号、一环路东二段96号、东街4号院进行了老旧院落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这些院落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2014年社区还会对5个老旧院落进行整治改造,逐步解决这些老旧院落的问题,让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东街社区在2012年12月在成华区率先引进成都市朗力养老服务中心这一第三方养老机构(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办了东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有13张床位,提供送餐、理疗、家政服务、日托、全托等养老服务,养老中心的建立缓解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压力,但受场地及资金的影响还不能根本解决好社区的养老问题,目前该养老中心的床位十分紧张就足可说明问题。

根据社区对社区人口情况的调查,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到了总人口的18.6%,已严重老龄化,为老服务问题已成了社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这个小区的真正需要是什么?由谁来满足这些需要?

从社区的特性就不难看出东街社区的需要: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二是解决好为老服务。这些需要目前主要还是要依托政府的力量来满足,同时更需要引进各方面的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养老与基础设施的问题,当然社区还有其它的需要比如:生活与文化服务的需要包括职业培训的需要,这一切仅仅靠本土的力量是不够的,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共同提供相关的服务。

3、小区的志愿或非政府与政府福利服务机构,在满足这些需要上,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社区的志愿服务应当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志愿者队伍还十分弱小,离满足社区的各方面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应当看到社区的志愿者在提供便民服务上还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在满足社区需要上仍扮演主角的角色,但非政府组织在满足东街社区的需要上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力量还十分弱小是跑龙套的角色。这就需要大力培育、发展、引进社会组织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政府还必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值得期待的是2013年11月21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相信未来社会组织在承接各项社会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4、这个小区的居民,对于区内提供的社会服务,认识程度如何?接受的程度如何?使用的情况如何?

东街社区的居民对于区内提供的社会服务认识的程度还不够高,对社会服务的概念应当说是不清晰的甚至是模糊的,他们对政府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往往是混为一谈,这就需要从各层次加大宣传的力度,从养老中心开办的实践来看应当说只要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可以接受相关机构包括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

今年东街社区接受了全国养老服务的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许多老人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接受到机构去养老的,但是因为我国老人人口基数庞大,每个家庭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就东街社区养老中心而言由于床位少,又开办在社区内(在社区照顾的模式)所以造成目前床位的紧张,因此东街社区的养老中心已经是处于满负荷地运行的状态。

东街社区还有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年龄大多为4050人员,受技能及年龄的限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从2010年起社区居委会联合华胜职业学校、成都市妇联女子就业中心、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先后开办了家政、手工编织、礼仪、厨艺职业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的社区居民达248人次,且这些培训都是免费提供给居民的,三年来据社区提供的数据参加过这些职业培训的学员先后有182人重新就业,有的学员是在就业的岗位上退休。

在每年的假期社区居委会还联合“丹秋名师堂”一起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各类讲座,这些培训得到了参训者的欢迎和好评。实习机构/服务单位

1、实习机构/服务单位本身的特性,有否影响它对这个小区所提供的服务?

2、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所在小区的关系密切程度?

3、实习机构/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与小区居民的生活是否息息相关?

4、这个小区的居民,对于实习机构/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认识程度如何?接受的程度如何?使用的情况如何? 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其它机构:

1、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其它区内提供类同服务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

2、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其它区内提供类同服务的机构有否建立任何机制去平衡彼此间的工作与功能?如有,简报一下这个机制?如果没有,原因何在?

3、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区内其它提供不同服务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

4、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区内其它提供不同服务的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

5、实习机构/服务单位与区内其它提供不同服务的社会机构之间又有否建立任何机制去平衡彼此间的工作与功能?如有,简报一下这个机制?如果没有,原因何在?

四、你对社区探访的印象:

1、你对实习机构的负责人/其它同工的印象:

在和社区的负责同志及其同工的交流与沟通中我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工作真的是千头万绪,事物繁杂他们用一名话很好地诠释了社区的工作哪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一个同工都承担了十分繁重的工作,向东街社区的同工他们的工作分为了A/B两个岗位,A岗就是他们要管理的网格平均每个人要管理300户以上的住户,B岗是他们要承担的专业工作如城市管理(包括安全生产、健康教育、综合减灾;制定文体活动的方案、通知、活动记录、简讯、总结、活动照片;信息平台和问政平台、社区微博的发布等),而同工们的收入却远低于成都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查询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成都市城镇职工人均收入为38221元,而我了解的同工现在他们的月收入为1350元,就是在这样的待遇下他们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工作认真负责,待人都热情友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所探访的东街社区到目前为止共有8位同志考取了社会助理工作师,他们的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都持有社会助理工作师的证书,据了解这在成华区是绝无仅有的,在交流中我感到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社区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是社会工作的宝贵人力资源。

2、你认为这个小区里的政府官员对这个小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小区人民的需要了解程度如何、热衷程度等;

在探访中了解到这个社区的政府官员(主要是街道办事处的)对社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小区人民的需要了解的程度应当说是十分清楚的,街道办事处每个主要领导都必须对口一个社区的工作,他们都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而奔走呼号,力所能及地解决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如东街社区开办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办起来的,为此街道办共计投入了80多万元的资金,社区投入了19万元的资金,可以说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大的社会服务项目(包括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政府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

3、你认为这个小区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对这个小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小区人民的需要了解程度如何、热衷程度等。

在探访东街社区的过程中我们有幸也探访了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的全称是:猛追湾东街社区朗力养老服务中心,位于东街社区猛追湾东街6号院内,在与养老中心现场负责人张力的交流中了解到现成都市养老服务床位缺口达37000张,成都市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9.01%,成华区为21.10 %而东街社区为18.6%人口也严重老龄化,目前该中心入住了13位老人且都是东街社区的老人,该服务中心原设计床位只有11张,远不能满足社区的养老服务,为了更多地满足社区老人的养老需要,扩展服务项目和内容,改善入住老人的居住条件,养老中心将原来的老人食堂改建成了理疗室,将原三人一室改为了二人一室,为弥补床位的不足,在社区内又租用了一间一楼的两室一厅的住宅房面积为86平米,该房屋除用于老人厨房还入住了三位老人,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养老中心将竭尽自己的所能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当然作为一个民营机构也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在养老方面的投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

五、机构/服务单位与小区的评估:

1、机构/服务单位提供的服务与所处小区的发展是否配合?有否任何天时地利的优势或劣势;

就目前东街社区的现状来看,服务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与所处社区的发展是契合的是符合社区的需要的,服务机构也是处于社区的院落之中,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发展轨迹,从主要是由机构养老转变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东街社区养老中心现在走的路就是在社区内养老具有天然的地利优势,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养老问题也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成都市新建一个老人床位政府将补助一万元,东街社区养老中心的开办政府投入了近80万元的资金,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是由政府无偿提供的这是天时优势,目前东街社区养老中心的劣势也是明显的如床位太少,机构的基础设施受场地的影响还不完善如老人的活动场地十分狭小等。

2、机构/服务单位面对小区不断发展的策略;

在与东街社区养老中心现场负责人张力的交流中得知,面对社区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养老中心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来尽量满足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如开辟了理疗间专门为社区老人服务,和社区医院加强合作开展健康咨询与健康讲座服务,提供送餐服务等。

3、机构/服务单位面对小区同类服务的对策与态度;

养老中心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机构投入到东街社区的养老服务中来,有竞争才有进步,何况现在社区在养老服务上缺口还很大,如陪伴服务、心理咨询、临终关怀服务东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还没有能力开展这些服务。

4、你认为这个小区未来应朝什么方向发展。

在探访中了解到东街社区所属辖区处于成华区最重要的商圈-建设路商圈之中,发展潜力巨大,该社区的建设路71号院占地74.1亩,紧靠成都华联、四川电视塔、成华公园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成华区把这一区域定位于建设成华的会客厅,而成都市把这一区域定位于生活经济体(集商贸、高档写字楼、高档生活区为一体),目前这一区域已经开始了拆迁的入户调查工作,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将极大提振整个社区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区的面貌也会有极大的改变,因此我认为这个社区只有朝着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彻底改变社区的现状。

六、总结社区探访的经验/个人感想与反省

1、在社区探访中,你对这个小区有什么新的认识?

在整个社区探访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东街社区老旧院落众多,其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不配套,在这个社区内(社区全域处于一环路以内)也就是在成都市的一环路以内还有“城中村”的存在(城中村位于成华大道新鸿路119号)“城中村”其基础设施之落后,居住环境之恶劣不亚于北京当年的“龙须沟”至今还没有通天然气,但我更看到了社区的居民和同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城中村”已列入了国家五年棚户区改造项目,最大的老旧院落建设路71号也开始了拆迁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社区内老旧院落政府已在2010年陆续开始了整治工作,2013年东街4号院已完成了改造工作,明年社区还会对五个老旧院落进行整治改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社区的面貌会得到极大的改观,这正是社区的希望所在。

社区的同工也意识到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将为提升整个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领导层也充分意识到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为此社区居委会还制定了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社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参加社工考试的优惠政策,在时间上、经费支持上都制定了相关细则,这使我感到欣慰。

2、在社区探访中,你最大的得益是什么?印象最深刻是什么?

探访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社会工作(社会服务)在社区层面已生根发芽,深刻地认知了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社区社会工作是如此的重要,看到社区的同工们如此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前景感到欣慰,加之在探访中了解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社工人员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很多社区的同工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作为同是社区社工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社区的同工有着很强的团队意识,分工但不分家,社区主任黄涛介绍说如有哪个同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虽本人已尽力但仍无法完成任务,社区的同工们都会主动地一起承担任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东街社区无法完成任务的现象。

所以我感到不管做什么工作团队协作、相互支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非常重要。

3、你认为社区探访对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有何作用?

我认为探访社区能够充分掌握社区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调查和了解到所探访的社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按感觉、表达、比较、规范性需求这四个方面的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把这些需要按轻重缓急进行罗列,找出哪些是最急需要解决的需要,同时调查清楚社区内外有哪些资源可以链接,使社会工作与服务找到正确的切入点,也便于更有效地挖掘并整合资源更好地满足社区的需求,使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提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的需要。

所以社区探访对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你认为社区探访对于机构/服务单位/社会工作者有什么重要性?对你日后的实习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探访社区对于机构/服务单位/社会工作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机构/服务单位要时该了解自己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了社区的需要,现在所提供的服务还有哪些服务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在大发展同样社区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社区的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就需要机构/服务单位要把握社区发展的脉搏和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以不断适应社区的发展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的需要,这就是社区探访对于机构/服务单位的重要性之所在。

同样社区探访对于社工也十分重要,工作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尤其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社工探访社区是为了能够充分掌握社区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地调查和了解到所探访的社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更好地把握住社区发展的脉搏和方向,为机构为服务单位提供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这为机构和服务单位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甚至调整相关的服务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社区在变;社区的需要在变;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也在变,这就需要社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社区的探访更好地理解机构、服务单位包括国家现行的社会政策,探访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是社会工作研究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总是在关注社区的问题,并试图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现存社会结构和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调整社会政策,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的目的,这就是社区探访对于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之所在。

上述已谈了社区探访的重要性,我想对于今后的实习工作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探访中我们接触了更多的社会阶层,接触了在不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工,开阔了视野相信在今后的实习中我会用更多的视角去观察领悟事物的本质,灵活地运用实务工作的技巧来做好今后的实习工作,还有对于在不同的社会工作中包括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员:谢生平

6.社区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篇六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和改善民生为核心,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坚持创新发展,加强打、防、控、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各项禁毒业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遏制毒品来源、毒品危害和吸毒人员新滋生,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二、创建范围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以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娱乐场所等均参与“无毒乡镇”、“无毒学校”、“无毒单位”、“无毒社区”的创建活动,凡常住、暂住、寄住人口中的涉毒人员均为工作对象,其中外流和人户分离的涉毒人员由现住地负责为主。

三、创建标准

(一)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的标准

1、无新滋生吸毒人员;

2、在校学生中无吸毒人员;

3、现有吸毒人员戒断巩固三年以上(不包括出国、户口迁出和死亡、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的、下落不明四年以上的);

4、无贩毒、无制毒和无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活动。

(二)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先进单位标准

1、涉毒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档卡齐全、台帐完备,帮教组织健全、措施落实、效果明显。涉毒人员建档率、帮教率达100%;

2、严格控制种植、制贩毒品,一旦发现及时依法查处;

3、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强制戒毒的涉毒人员,逐一落实帮教措施;

4、普及毒品预防知识,成年人了解毒品危害、知道有关基本禁毒工作政策、措施和目标,在校学生不得出现吸毒人员。

四、措施和要求

(一)摸清毒情,制定方案。各基层单位要对辖区毒品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一次核查。各村(居)、派出所组织专门力量, 分片包干,逐人逐户进行调查,彻底摸清毒品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活动实施方案。尚未发现毒品问题的地区,要实施“守土有责”的战略,狠抓毒品违法犯罪的预防、控制。要加大打击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力度,要严格落实禁种责任制。

(二)突出预防为主,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民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各地要以《禁毒法》颁布施行为契机,紧密结合“6.1、6.2、6.26”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主题,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以街头路面为主要地点,广泛组织社会活动,大张旗鼓开展禁毒集中宣传活动。

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活动是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社会行为,要充分发动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党政干部、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为宣传重点,立足于场所、社区、家庭、学校和企业,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普及毒品预防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重点宣传《禁毒法》、毒品危害、镇党委政府禁绝毒品的决心、禁毒工作成效和禁毒举报社会奖励办法,进一步引导公众关注毒品问题,参与禁毒斗争。

(三)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努力降低复吸率。派出所、村(社区)委会要对涉毒人员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成立派出所、村(社区)委会、家庭、单位(学校)组成的帮教小组,跟踪帮教。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签订帮教责任书,明确帮教小组成员责任;要采取定期上门谈心、不定期检测、组织经常性法制教育等形式,及时掌握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经济状况、交往关系、生活规律、来往去向、现实表现等方面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教措施;要切实关心帮教对象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鼓起他们的生活勇气。

(四)严厉打击、查处毒品违法犯罪,为创建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派出所要把涉毒人员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对社会上的吸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复吸人员实施强制隔离戒毒;要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控制毒品流入;要加强公告娱乐场所、房屋出租户的管理,防止滋生吸贩毒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是禁毒工作的一项战略性目标,是解决毒品问题的治本措施。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创建“无毒社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使创建“无毒社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协同共建。各单位、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搞好创建无毒学校、社区、单位活动。政法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禁毒工作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地履行组织、协调,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加强与上级禁毒部门的沟通职能,汇报禁毒工作情况;宣传、广播、教育部门要抓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工青妇要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优势、深入社区开展创建;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7.社区工作过程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28例,其中男性331例,女性297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均无肿瘤、严重躯体损害及精神疾病。

1.2 诊断标准

患者的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值。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WHO/ISH指南(1999年)中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3]。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

1.3 方法

1.3.1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随访记录

对每例患者进行健康检查,记录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家族史、现病史、合并症、使用药物种类和剂量、服药行为等项目。指定责任医师,对患者施行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血压等项目的健康体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种类、用量。

1.3.2 药物治疗指导

由社区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上门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于坚持按时、正确服药的重要程度有清醒认识,在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中及时记录患者的服药情况,一段时间后系统观测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用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4]。

1.3.3 生活习惯控制

坚持身体锻炼,控制体质量;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和清淡食物,少吃油腻或多盐的食物,降低脂肪的摄入;注意休息,科学睡眠;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

1.3.4 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

由村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动员,鼓励社区内患者参加健康知识小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播放高血压防治以及自我急救的宣传片,在社区张贴海报和发放宣传单宣传防治高血压的知识。

1.3.5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对高血压的病症和治疗有正确的认识,提出明确而可以坚持的目标及行动计划,鼓励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保持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克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引导患者保持放松的心情,轻松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建议患者的家属进行配合,监督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遵医行为,多与患友交流,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1.4 防治效果评价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如下:患者平均血压值;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达标率。其中,治疗依从性为观察患者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以及服药行为、血压监测及按时复查等方面,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数≤2者判定为治疗依从;血压控制达标率根据高血压控制达标标准[5]判定,即一般人群<140/90mm Hg,合并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140/90mm Hg,年龄>65岁老年患者收缩压<150mm Hg。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随访,观察1年之内干预前后患者血压的变化(表1),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表2)。

(n=628,±s)

(n=628,人(%))

表1将高血压控制前后患者的平均血压进行比较,收缩压降低5.91mmHg,舒张压降低4.7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值具有可比性。表2可以看出,将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进行比较,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庞大,且患病人数逐年增长。由于我国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滞后,因此很难做到提前预防;此外由于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低,因此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情况并不理想。为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努力使高血压防治工作逐渐由医疗为主向群众预防为主的方向转化。这是高血压防治“战线”从医院转到社会,从临床转到预防的过程[6]。

社区控制管理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患者指定固定的社区医师,提高彼此的熟悉程度后,可以形成彼此信任和默契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一方面医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服药情况、治疗措施等能够及时了解,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医师更加信任,更容易主动配合治疗。(2)在医师的指导以及社区卫生人员的宣传下,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按时服药的重要性等有明确认识,提高健康意识,使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3)建议并鼓励患者家属监督,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更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患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随访记录、药物治疗指导、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控制管理工作,与医院治疗相互结合。经过1年的定期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相比于高血压控制干预前,干预后的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5.91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4.77mmHg,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控制管理工作能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有效降低血压,有利于改善患者健康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社区血压管理模式实施1年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用自身对照实验的方法,比较社区内628名自愿参加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在实施高血压管理方案1年后与实施前的血压控制效果的变化。结果 相比于高血压控制干预前,干预后的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5.91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4.7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开展高血压控制管理能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有效降低血压,有利于改善患者健康情况。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管理,治疗依从性,血压达标率

参考文献

[1]杨遇春,林治国,戴钦舜,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1(3):3.

[2]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WHO-ISH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Committee.1999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1999,17(2):151-185.

[4]陈博文.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26.

[5]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

上一篇:会务服务部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浅析农村公路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