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24-07-02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5篇)

1.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一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形式,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坦诚沟通、广泛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团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互为补充,不断进步。

(三)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教育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更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来推动。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要善于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创新精神,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以渔”。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已有的知识和书本中的条条框框,要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单单是现有的结果,要努力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成功的学习思维,保持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并且不断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当看到,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主导”与“主体”界线不清,到底以谁为主?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主宰”着课堂教学而不是“主导”着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应该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合作伙伴。要由传统的“讲授型”、“一言堂式”教学方式向“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主导在于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对教学情景、教学活动的创造。既是学生无的放矢时的指引者,又是与学生一道探究真知的真诚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得到最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五)活用教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只有从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首先,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单单在于教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利用教材去教学生,要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建构起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学习情境,构建学习活动,把僵死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开创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的载体——教材已越来越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了。课程与教材的内容与外延正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把书本当做圣经来解读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为此,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教育教学基地、观看教育影片和利用互联网等形式来开发、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空间,这其中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又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只有尽快地更新理念,转变行为,才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跟上新课程的步伐,争取更大的发展

2.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二

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 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我想,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的“三让”做起:

一、让出课堂

课改之前,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 却不喜欢上音乐课”, 究其原因, 教材中除了“冗长难懂”的乐曲和“枯燥乏味”的乐理外, 先打节奏, 再唱音符, 然后读歌词, 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 学生唱一句;背作者简介, 分析作者, 分析乐理;考试时, 学生唱唱歌, 老师打打分”的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

“唱歌+乐理, 欣赏+音乐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 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生机和活力。

1. 让出时间

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是40~45分钟, 有科学证明这一阶段的学生, 注意力最多集中15分钟。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 对课堂内容的引入、总结、重点和难点做“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表演、创作、交流。此时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变成活动的操纵者。随着活动的进行, 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我很高兴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 到使用版书和教具, 又到更先进的PPT;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2. 让出讲台

“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 而是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细细琢磨是非常有道理的。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 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贴心人。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 我会坐到学生的位置上, 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 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 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 自身也受益匪浅。学生能走上讲台,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 我所说的“让出课堂”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 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 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时, 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 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 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思维混乱时, 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 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过去教师的话是绝对的权威, 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生呢?

1. 让出表现权

音乐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师苦恼的问题。有教师说, 一堂课40分钟, 用20分钟来维持纪律。还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正襟危坐”, 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 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 更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束缚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使自己具有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 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 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 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一直很单一, 要么“一歌定分数”, 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学生的总成绩, 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 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音乐常识样样精通, 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一项。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 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表现相当踊跃, 最后成绩却差强人意。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 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 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更有利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 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 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 声音虽然不大, 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 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

新课程理念倡导发展性评价, 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 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 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 加入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 加入学生的自评和组评。实践证明, 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 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 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学生的教师, 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言伤人六月寒。师生间应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 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 多与学生交流, 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教师的爱, 像三月的风, 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 是及时的雨, 可以滋润一片干渴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其心灵才可能是纯洁的, 其灵魂才可能是美好的, 其长大成人后才可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了许多改进和拓展,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本人的教学风格和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全盘照搬, 还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才能适合于本地区、学校、教师、学生, 这实际是课程二度开发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要做一名新型教师除了转变观念, 提高知识储备外, 还要学会选择和加工。可见, 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没有一番对比、思索和研究, 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

“三让”仅仅是我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心得体会, 希望我的这片“瓦”能引出“金玉良言”。让我们教师共同携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不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建翔, 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2]苏成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3]李强.http://www.wxjy.com.cn/xxjj/dlxx/.

[4]柳菊兴.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转变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和探索,从改革的情况来看,新课程在结构上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更加注重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此,笔者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工作中应注意对学生保持应有的“尊重和赞赏”

为了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更加地深入人心。同时也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坚持做到的,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类型的学生:(1)智力稍差和发育不全的学生;(2)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3)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学生;(4)犯过错误、被大家孤立的学生;(5)有不良生活习惯及其他不良表现的学生等。

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挖苦讽刺、不任意否定、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另眼相看、不任意排挤、不能漠不关心,不能冷嘲热讽,要平等相处,平等对待,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赞赏他的进步、赞赏他的特长、赞赏他的独特见解、赞赏他的勇气、赞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赞赏……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充当“帮助和引导”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程的教学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充当“帮助和引导”的角色,即充当传道者的角色、智能开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朋友角色和探究者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搞好“教学反思”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善于探索,一个是善于反思。换句话说,反思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点是教师尤为要注意的,重中之重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积极养成“教学反思”的职业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总之,重视并搞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我监控的能力,这也是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重点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共同辅助,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也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而不要“文人相轻”,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而让学习更加进步。因此,在工作中,主动寻求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十分重要。记住: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相互促进,不可缺一,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让教学任务取得更加完美的胜利。尊重和互帮互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千年留下来的传统美德,而在教育这份使命中,具有更加神圣的作用,只有将上述的观点做到位,才能将教学任务不辱使命地完成。

4.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四

【关键词】党校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变革

党校内部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自身的各方面因素都做到全面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党校的发展。在对党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能够影响党校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校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目前在当校内接受教育的学生对现在实行的党校课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对党校内部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党校课程的重视。但是进行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党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这种改变就促使了党校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影响为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意蕴

(一)人类行为方式是一定精神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人们自身的文化表现往往是在对自身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行为和思维等因素决定着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文化的表现在社会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还是物质和精神的体现,换句话说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多层面的综合体。在对人们的社会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来自于其自身的文化,这也从根本的角度上表示文化内涵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在理论上来说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人们在社会上的各种行为状态,这也就说明对社会上人们的行为进行一个有效的连接,就会形成现在社会上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

(二)党校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对党校进行研究中发现,党校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能够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最直接的体现。而且在党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文化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党校教师在进行党校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就构成了现在社会上的教学文化。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学行为与教学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这也说明在党校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中自身的行为方式,都是以教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向党校学生进行传播,这种教学文化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教学文化变革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党校教师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对党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党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改变主要是因为教学的课程发生改变。这种课程的改变,对党校的学生来说就会影响自身对文化的获取。而且这种党校教师行为转变而出现的教学文化往往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也从侧面的说明了既是因为党校教师行为转变而导致教学文化的变革,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进行变革之后,传统的文化就会被社会遗弃,而是会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抵抗新文化的教学文化。因此,这就需要党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教学文化,为教学变革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境遇

(一)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深切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党校教师教学行为会因文化上的变革而使其自身也随之发生变革。文化变迁由于涉及文化结构以及文化整体上的变化,对于党校教师而言,是一种再教育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对党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以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作为影响它的隐性因素正在发挥着深层次的作用。在现实的课程改革中,文化的影响愈加凸显。有学者曾指出,文化的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文化的反思、批判与整合是课程改革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要依据,忽视文化的影响和错误的文化政策是导致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于党校教师来说,就是要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实行文化调适,以响应课程改革对新形式文化的深切呼唤。

(二)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有效教学的内在需求教。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素质发展的质量;而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则浪费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故此,改进党校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学生,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教学改革形成的所有理念,从根本上讲都是要让党校教师经过对其内化,最终体现在有效教学行为之中,通过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其有效性,是达成有效教学内在需求。

(三)党校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是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存在着差异或差别文化多元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交往的神经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导致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因此,党校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合乎社会文化迅速变迁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诉求。

三、结束语

5.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五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6.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篇六

郭秋会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小学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要求是全球性的。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应产生较大的转变。下面就谈谈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认识:

一、语言教师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引导者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作为语文知识的引导者,就是让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达到获取语文知识的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是不让学

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受不到发现不了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有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的伙伴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伤亡事故的信息网络时代。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与讲授者,而完全可以做到: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

与学生合作最生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要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主要的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同时,语文教师特别是我们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促进学生自觉自动地学习。这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

三、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预习及课堂听讲中,大胆质疑。教师还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假如:备课时要深挖教材,调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适合学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主,灵活地选择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适时地把音乐、绘画、歌声等艺术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教师教学行为的内涵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言、肢体动作、多媒体设备、板书等工具向学生所呈现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包括教学准备行为、导入行为、呈现行为、指导行为和监控行为。具体来说, 教学准备行为要求教师实现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学习者与评价的综合考量, 教学导入行为要求教师的教学导入要简短、富有情境性、灵活而有效; 教学呈现行为要求教师讲述清晰准确、利用媒体促学、板书简洁规范等; 教学指导行为要求教师要求明确、激发学生动能等; 教学监控行为要求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灵活、机智并能运用生成性资源[2]。

(二) “互联网+ 教育”的内涵

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技术平台、远程视频服务等各种 (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技术手段, 根据教育现实和未来需要,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二者深度融合, 嬗变出新的教育生态:未来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 教师在互联网上教, 学生在互联网上学, 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 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 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 也就是翻转课堂, 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通过互联网了解了要学习的知识, 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三) “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互联网+ 教育”理念的推动下, 使得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 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各种可能,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学准备行为将更进一步前置, 准备工作将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呈现行为应以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 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及时做出调整, 不求完整, 而应重视个性化与针对性;教师的指导、监控行为因为技术的支撑, 更显现出即时性与个性化, 考验着教师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深度, 更要有知识广度, 因为表面化的知识完全可以在云端共享, 但教师的跨学科能力、个人魅力、人生态度和情感, 才最能感染学生。

二、“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途径

教学行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从这三个维度考量,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引导教师适应互联网+ 的教学环境, 更新理念, 转变教学行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学校探索出如下的途径:

(一) 课程资源的运用

1. 备课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备课内容, 是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标, 搜集大量相关的素材, 包括文字、图片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备课的内容更加丰富, 不仅包括了教师用书与参考资料的文字解读, 还有海量的音频、视频、教学设计等, 这就要求教师以专业的视野, 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甄别, 结合学生实际, 真正为学生服务。

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搭建便捷快速的网络备课平台, 备课的方式也将发生变革。例如, 笔者所在学校以学校网站为依托, 开发了网上备课系统, 为本校教师的集体备课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他们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与教的交流研讨。学校语文集体备课组成员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优势开展活动, 建立备课群, 利用平台优势开展工作。尤其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在线集体备课, 并通过文件公告等形式进行线下的交流研讨, 参与人员不再局限于学校备课组全员参与, 还能吸引学校其他相关学科教师一同加入, 群策群力, 有时还可进行跨校跨地区的交流合作[3]。

2. 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校多次开展了教学资源整合的专题培训, 着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筛选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英语科组以此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课题研究, 有效地回答了以下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有哪些?整合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英语教学资源?教学系统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实现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建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库、课例光盘集等。英语教师欧少云利用上述资源, 执教《Don't cross that rope》一课时, 将学生面对各种安全警示标志时的反应 (视频) 呈现给学生, 并通过视频网与市消防支队现场连线, 将教材内容与鲜活的生活连通, 使学生在场景化的情景中, 学习了语言, 掌握了知识。

(二) 学习过程的组织

1. 改变课堂教学生态

学校实验教师运用行动研究法, 以数学、英语学科为重点, 结合高效课堂的创建, 构建适应各学科特点的、以“分层—协作”为核心的“五步分层联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生态呈现出新景象。

其基本课堂结构如下图: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完成预习;结合探究案例, 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对探究题目的见解, 并明确自己的疑问。分层联动是针对预习自学和自主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示内容, 组内展开高效的交流讨论。联动包括组内不同层级的学生、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展示点评时, 展示点评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点”、“四类”。四点包括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四类包括思路、方法、规律、拓展。整合提高 (提炼升华) 要求留出至少五分钟学生总结、梳理。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防止“一盘散沙”。先由小组总结, 教师再作总结, 并教给学生整体把握一节课内容的思路和方法。反馈延伸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检测可以是教师口头检查, 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检查、书面检测、重在实效。整理典型习题本。延伸部分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学习实际的结合。

2. 丰富分层教学形式

学校以在中央电教馆立项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 协作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龙头,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分层教学探索, 特别是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与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分组管理功能实施分层教学。基本原则是:目标分层、作业分层, 教学分合有序、学生协作互助, 使不同层次学生每节课都能各尽其能, 学有所获。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应适当越过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方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提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后辅导分层与协作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评价分层。

例如, 学校英语科组, 探索建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协作教学模式”, 将学生合理地分层, 组成“协作小组”, 确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 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开展协作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 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特点, 配合模块知识及文化背景, 使学生按自己的认知进度做好预习、教师同步现场指导和科学评价, 并促进教师对教学所有环节的自我反省[4]。

(三) 互动学习的沟通

1. 建构基于新技术手段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渠道与平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集中教学为主, 教师在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固定班级, 为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授课已经不再受时间、地点、班级的限制, 教学可随时随地灵活地进行, 实现了从固定的教学向随时随地的教学转变, 移动学习通过各种移动终端, 使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 学生可以自己把零碎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 在路上、在家里、在公园等许多地方, 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学习[5]。

学校与中国习网合作, 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学习资源, 部分学生还拥有平板电脑等独立的学习终端, 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单独的学习账号, 学生可以和教师单独在网上进行交流, 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在平台上不同的学习进度、提交作业的情况以及学习特点等获取信息, 对不同账号的学生个体的学习进行重新调整, 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课程和作业,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信息技术实现了灵活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6]。

2.创新互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也有互动, 但主要集中在师生的互动, 且这种互动是面对面的, 比较单一的, 主要是在课堂上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比较少。而信息技术为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师生之间形成了课上与课下、课前与课后的大课堂互动。

这种互动有的是面对面的, 有的则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或网络小组讨论进行的,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上传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资源, 学生可以下载这些资源进行学习, 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可分享学习中的快乐, 也可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生之间可以成立各种学习小组, 资源共享, 相互评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更为频繁和方便, 可以互相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展现出来,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信息的交流量, 扩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 加快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频率, 也丰富了交流的内容, 克服了地域和时间对交流的局限, 使交流更便捷,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能有效地多层面的互动, 形成多向的、多层级的、开放的交流互动的网络体系。

当然, 这并不是说面对面的互动就不重要, 面对面的互动对于跨地域、跨时空的教学来说有一定局限, 但面对面的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所产生的人文氛围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一方面既要看到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面对面交互过程中充满人文气息教学过程的意义。

三、结束语

目前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互联网+”时代, 技术的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人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形式、交往方式的变革, 以上种种探索与实践, 展示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的决心与行动, 但面对“互联网+ 教育”这一前所未有的变革, 学校任重而道远。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嬗变出新的教育生态, 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 需要教师从教学准备、导入、呈现、指导和监控等方面转变教学行为。其基本途径有:从课程资源的运用来看, 要转变备课方式、整合教学资源;从学习过程的组织来看, 要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丰富分层教学形式, 从互动学习的沟通来看, 要建构基于新技术手段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渠道与平台, 形成师生之间的课上与课下、课前与课后、线上与线下的立体互动, 建构多向的、多层级的、开放的交流互动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许凌云.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转变[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 (3) :27.

[2]陈柏华.教师教学行为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8) :7.

[3]姚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考试周刊[J].2015, (85) :42.

[4]林慧珍.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任务型分层----协作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 2015, (7) :91-93.

[5]金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5, (11) :134-136.

8.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角色转变

由于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任务量大,学识又比较少,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每节课的容量非常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课本知识,教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帮助同学们进行讲解,一遍遍的练习与演示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尤其是身经百战的老教师希望把自已会的方法和技巧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演讲台,熟练的课堂演讲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突破。根据新课标赋予教师的新职责与新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的重新角色定位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1.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尊重“百家争鸣”,地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演讲台,地理课堂变成了学生们展示交流空间。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观点,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生”,听听学生怎么讲课,学习一下学生的独辟蹊径。改变地理课堂原本枯燥的呈现方式,地理课堂可以由辩论开始,由高效统一收尾,更允許兵分两路对决,多样化的课堂呈现方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习效率。

2.从学生需要出发

新课标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与思维发展方向,把题目抛出之后,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让学生逐步自己适应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地理新天地。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地理课堂更多时候是学生自主独立合作创新的学习互动。

3.教学创新从自我提升开始

繁重的教学压力,疲劳的不是只有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疲劳,为了更加合理的解放教师与学生,我们提倡教学创新从教师自身开始。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顾虑,创新太难了,我不敢创新,我怕创新之后学生跟不上。对于学生的管理,我们习惯了发号施令,有时候学生管学生比我们管得更有效,学生们集体团结的力量超过我们很多很多,创新也是一样,只要老师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你的学生很快就可以跟得上,不要害怕前进,其实学生比我们要勇敢。

二、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的多方面适应

1.向高效课堂教学要质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今学校的教学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把时间,学生既然花掉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7其主要原因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应当是珍惜学习时间成本,但又不是单纯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那就是兴趣。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可以利用各种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增加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技能,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推广新的教学理念过程中是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与实施本领。教师要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要善于反思、积极钻研,更要培养教育理想与信念。只有这样,教师才称得上真正的教育引导者。

2.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地理知识的学习目的其实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地理课本中的很多知识也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这些内容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晕头转向,但是如果辅以大量的事例、数据,把上海的各项地理条件与我们当地条件对比研究之后,来记忆上海港的优异条件并探索适合当地的经济模式,那地理课堂就更加有生命力,学生记得也更加牢固,高效的自动化带动我们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化,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幸福地理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小结:顾明远教授曾说: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在推进地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角色定位规范才能将地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双向提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教师成长。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新课程要求的达标情况。

9.浅谈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之对话 篇九

常熟市塔前小学

平虹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审视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发现有亮点,但也有许多的缺失和遗憾。

回顾近年的一些公开教学或随堂听课,常会看到学生表现不佳的现状。在学生表现不佳的背后,我们听得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怎么这么不敢表现、不想表现,真是没办法”;“下课还生龙活虎的,一上课学生就是不肯和老师配合”;“学生不想表现,教师再怎么引导都没有用”„„这种埋怨所折射出来的观点令人担忧:我们的教师缺乏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的意识,不会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哪些问题,不会寻找“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根本缘由,却把学生推向问题剖析的首席台。当然也有老师能将矛盾指向自己,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自己教学行为的问题。

案例:苏教版语文国标本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

师:出示第一小节前半部分:槐乡的山山洼洼„„小辫儿。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槐花的美?

生:白茫茫感觉到。什么感觉呀?从远看,看不到边。师:千树万树花开放呀。齐读。这一大片的槐花像什么呀? 生:瑞雪初降。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生:很多很多的雪,从天而降。

师:这就是槐花雪,怎样的槐花雪呀? 生:香气扑鼻

非常美

师:出示图片,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 生:齐读。

师:美的景色要慢慢的去欣赏。慢慢读。还有哪儿美呢? 生:像玉一样的。

师:玉雕的圆球什么感觉?

生:闪闪发光毫无瑕疵呀,很圆润

摸起来很滑 师:槐花怎么就成了圆球? 生:抱在一起。师:怎么样啊

生:很多很密

挨挨济济

靠 师:抱给你一种怎样特别的感觉?

生:就好像人和人靠在一起。写活了,像人一样。

师:作者这个词用得太妙了,把槐花写活了。读出非常非常丰富的感受。小伙伴抱在一起亲密无间的感觉。

生:齐读。

师:还有一种姿态呢?什么样子的?

生: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像什么呀?像小辫。师:如果这时候来了一阵风? 生:翩翩起舞

师:甩着小辫,多美呀。在作者眼里,白得像一片雪,圆球、小辫,在老师的眼里,风铃、珍珠、你眼里的槐花像什么呢?妩媚的少女

蝴蝶

洁白无暇的翡翠,这么美的槐花,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再来读一读吧。配乐。

生:齐读。师:这么美的槐花把谁吸引来了?蜜蜂,做什么啊?孩子们,槐花放,中午,师引读

清香、醇香

浓香,这时候,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一种怎样的香啊?

生:清香

醇香

浓香

师:不着急,香气练成一片,该怎么读呢?更浓了 师:还有哪些写香的词? 生:香喷喷 师:什么香

生:槐花饭。香气扑鼻

香海

师:人海

云海

花海,这儿这么香? 生:香海

师:几个写香的词? 生:6个。

师:写作文会不会用一大串类似的词语,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很香。

师:还用了一个特别的标点符号。生:省略号

师:用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字,不带香,但香味十足。生:浸

师:妈妈洗衣服,用水?可这没水呀? 生:香气浸在了整个槐乡 师:槐乡什么也是香的?

生:树

小朋友的衣服、头发、衣服,师:走不出香味的包围,这就是浸的感觉。我们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这么香的感觉能读好吗?

生:齐读。

师:难怪作者会说齐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从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上。为了感受槐花的美、香,教师与学生就进行了27次对话。我想:教师的语言有必要说得这么多吗?学生是否一定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才能体会槐花的美、香?在这堂课上,学生收获了多少?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槐树、槐花都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从语言文字里感悟到槐花的美、香,但内心深处对这样事物还是比较生疏。教师需要这样一层一层地剖析、讲解吗?我觉得没有必要。

课堂教学对话行为主要有两种: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是师生以语言为中介,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的相互交往的行为。我们要通过师生地位关系、师生的行为态度、热情度、信任度这些影响对话行为的因素,分析这两种对话行为中影响问答效果的因素:提问方式、问题难度、学生参与度、问题的回答方式等,寻找有效问答行为的运用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应是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凭借、依托着文本,对学生恰当而有效地引领,让学生读进去,有所思,读深入,有所悟,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人文价值得到提升。怎样学习名家名师设计课堂对话的艺术,有效地营造根植于文本语言、体现着人文价值的课堂对话氛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话充满活力、真实有效呢?我有两点设想:

一、挖掘“文眼”,提纲挈领

文章中最能体现题旨的一两句最精彩、最传神的话,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焦点和艺术构思的凝聚点,围绕这个“文眼”的描述,深入而细腻。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学中,唯有抓住这样的“文眼”进行的对话才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易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话入手,体会文章的条理性,以及分总的结构特点是一条捷径。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槐花飘香”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对话。

1(出示课件)配乐诵读: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同学们,捧起课本,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槐乡的美,槐花的美。(板书:槐乡)2槐乡美,槐花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课件出示)(大屏出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白茫茫)请同学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3槐花美,我们看,作者把它比作了玉雕的圆球,想象一下你看到过的玉,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玉雕的圆球呢?

4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珍贵,用玉雕的圆球来比喻槐花,槐花也显得更美了。

5槐乡美,槐花美,槐花还很香呢!(板书:槐花)瞧,小蜜蜂、孩子们都被吸引来了!(课件出示):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6老师把这几句话变成了一首小诗,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可是有任务的,你要体会体会。此时此刻,小蜜蜂和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7自己读读文中带“香”的词语,有什么发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一段中有一个字值得老师们关注,那就是“浸”。抓住关键字来和学生一起细细品悟,进一步领略本文诗一般的语言,但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我觉得简单最好,那就是查词典理解意思,反复读,体会乡村的香。

二、紧扣“问题”,综合理解

文章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练习课文内容说一说。在教学第二部分“槐乡孩子”时,我就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边读边思考,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具体,可以请别的同学补充,还可以进行想象,槐乡孩子还会做些什么?

10.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

从教20余载,习惯了课堂上唯我独尊、在三尺讲台上挥挥洒洒的教师形象,一节课我就像一个演说家,40分钟不让一分钟浪费,如若给了学生们一丝喘息机会,就似浪费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习惯了的教学模式、习惯了的教学手段,使我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中游刃有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把课堂教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好老师,一节克拉玛依老师吕艳芝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讨论,一节课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老师始终以尊重学生为基点,听学生说、让学生讲,教师是朋友,是倾听者„„听课使我感到自己角色的尴尬,原来我一直抢占着学生的“戏份”却浑然不知。我顿然醒悟:社会变了,人们都在倡导学到老,活动老,作为老师,承载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更应该与时俱进,吃老资本,排资论辈的年代已经过去,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随社会的变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一、加强学习,做智慧型的老师。

教师职业是最具有时代性的,仅靠20年的理论知识坐吃山空已不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教师培养的人存在很大不定因素,这个不定因素时刻影响着周边环境。在一节品德课中,我讲到对外贸易、讲到诚信。最后见讲到品牌,什么“三星”“诺基亚”“匹克”等等时,我才发现学生知道的品牌远远超过我,对品牌的理解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突然我有了职业危机感,原来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了,网络时代的先进功能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老师。“一杯水”、“一桶水”的老师最终会脱离先进的教学环境,“一汪流动的活水”才是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所以老师们任重道远,我们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做智慧的老师。以往的我们没有计算机、不会刷微博,再用一支粉笔行天下最终会走向死胡同。

二、学会放手,做民主型的老师。

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倡导个性张扬,考试制度练就了一批批模子式的学生,学生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即便考上大学也是“高分”的低能儿,社会上屡现大学生学习期间生活不能自理、学生之间为一些小事大大出手等,归其原因是不够放手,家长不放手、教师不放手。从传统的教学课堂我们不难看出,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还记得有位老师在上《长城》一课时,老师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反应了中华人民的聪明才智,突然一个学生说,它是建立在多少家庭的痛苦之上的„„老师的一句“就你懂得多”从此这个学生再没有在语文课上主动发言。所以老师要学会放手,学会肯定,放手的学习环境就像把花盆中的小树移栽在院内,总有一天它会变成参天大树。

三、学会沟通,做仁爱型的老师

尊师重教,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忽略,老师现在是“流氓”、“色魔”的代名词,而老师在这一概而化的阴影下负重地工作着,老师越发地在学生面前没了底气,不敢交流,不敢批评,害怕一个不经意的面对面成为他“跳楼”、“跳河”的导火线,在我身边的年轻教师更是惶恐,游离在说与不说之间,缺少了沟通的教学是残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爱,爱在沟通中等到升华。还记得我八年农村经历,有个孩子叫李西西,由于小时吃错药,智商受到了很大限制,个位数的试卷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躲在角落里的他就被一个个老师忽略着,当我第一走进这个班时他期盼的目光,促使我对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一个无父无母寄居人下的他,在我的爱抚下也许有了人生第一次灿烂的笑容。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折扣我们的爱,只有做一个善于沟通,善于交流的老师,才会使学生敞开心扉,走入他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同时,又会获得学生的信赖。

11.新课标下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行为 “任务型”教学

为了使基础英语教育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步骤。《新课标》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大纲中把“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堂教学任务首位的提法,而是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新课标》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摆在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育的首要位置,这充分说明了英语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英语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英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英语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标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转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个人看法和经验,写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化教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事物的原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证明,要使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尽量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尤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得最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信息量大的表现形式,将英语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要对课程进行第二次开发,充分挖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新课标,还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重在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并想方设法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充分利用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新课标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备课,准备接受学生的提问,设计每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法,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倡导“Learn by doing”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所谓“任务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将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任务,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任务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有信息输出的愿望,另一方面有吸取信息的需要,双方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向沟通和信息交流活动就难以实现,而“任务型”教学途径就是把这种愿望和需要依附在了具体的任务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游戏、讲故事、表演、对话、动手做、调查、讨论、上网查阅和处理信息完成任务等交际活动。这些任务活动加深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学中动手、动嘴、动脑、动眼,不枯燥、乏味,不死记硬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了空间,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模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人格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良好、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伙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以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观点。因为學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和创新意识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让知识成长和生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四、利用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信心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而评价则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转变以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要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总之,新课标下,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同时要抓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任务中学会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外语教研课题组.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8).

[2]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作者简介:

何世英,男,中学高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沧州市骨干教师,石油分局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华北油田采一中学副校长。

(责编 潘冰)

12.高中体育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篇十二

一、学会倾听

有一次课,让学生玩“钻山洞”的游戏。所谓的“钻山洞”,是把学生排成四路纵队紧靠在一起,然后每人都两脚分开形成一个“山洞”,听到信号后,最后一个开始爬出山洞,立即站在最前面,然后依次爬完。之所以选这个游戏是因为考虑到整节课学生的下肢活动较多,也比较枯燥,用钻山洞这一游戏活动,是想调节一下,使学生上下肢并用,并且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这个游戏在我以前的课上效果非常好。当我向大家讲完规则和要求后,学生的表情并没像我期待的那样,相反,有几个女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不情愿表情。在我看来,他们是怕脏、怕累、怕不雅观。于是,我就大讲作为青少年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多吃苦,不怕脏和累,多多磨炼自己。在我的“教育”下,大家开始玩,男生还不错,女生有几个推推搡搡,但碍于我苦口婆心的教育,最终还是钻了,但我明显感到她们情非所愿,这节课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是哪里出问题了?我自己问自己。正在这时,有两个女生找到我。生:老师,能不能不用这个游戏。师:为什么?你能说出原因吗?生:我不钻别人,也不想被人钻。说完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就说:“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既能调节气氛又能使上肢得到活动?”一个女生一听,先是一怔,后又露出喜悦的神情。说:“老师能不能变换一下,两排人面对面手搭肩形成个山洞,女生和男生比赛,男生可以让我们一段距离。我一听,喜上眉梢,脱口而出就说;“好哇!”学生也来了精神:“这样的话,我们都愿钻。”第二次课,我索性把大家全部按兴趣分组,要求每组自己选出组长,然后自己决定跑的路线,玩点花样。然后,学生各自找自己的方案去了。后来的比赛课,大家发挥得异常出色,在小小的一个球场上,在各个小组长的带领下,各种方式的跑、各种花样的游戏,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我被感动了,因为在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从没有把课完整地过一遍,所以他们的玩法令我入迷。自始至终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不过,令我最心动的是先前与我对话的那个女生,表现十分抢眼。

二、学会体验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对于我来说,体育课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技巧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体锻的达标,更是属于我激情四溢,挥洒青春,宣泄释放自我的地方。几年来,操场边的花草树木,球场中的篮球框,都是我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陪着我迎接黎明,送走夕阳。是我心爱的篮球,一次一次带我走出烦躁郁闷,一次又一次令我无限接近梦想。我是一个好动的人,因此,一直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现实的复杂因素使我无缘实现梦想,正是因为如此,我更感谢体育课,因为那是我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我是高三(1)班的C,现在想想那些咬着牙、拖着两条已经快要迈不动的腿,坚持到终点的滋味,其实也是一种挺精彩的体验。说老实话,虽然是很累,但听到自己的成绩,在努力之下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也算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而且现在到了高三,有时候还真要感谢800米跑让我学会了坚持。其实,800米难就难在坚持到底。”

这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这是教师们的成功收获。

三、学会合作

在高一填写选项志愿时,有一个叫W的男生指出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也没什么爱好。他的体能测验成绩确实不尽如人意:50米成绩9.5秒、立定跳远成绩1.65米、800米成绩5分05秒。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他对待练习也是实行逃避政策,不合群,而且没有一点篮球基础,拿着球只会抱着跑,更谈不上传球和运球了。为了提高他学习篮球的兴趣,我告诉这个同学:要学会打篮球,首先要把篮球当成自己的朋友,要想成为朋友,就必须知道球的脾气和性格,因此练习要从熟悉球性开始。于是,我让他首先从原地球性练习开始,等手感增强了,再逐渐过渡到行进间球性练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他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更重要的是,当他获得每一点进步时,我都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篮球的兴趣,进步也越来越明显。对自己的不自信让他不敢与同学一起练习,为了帮助他克服这一心理,我平时在同学面前很注意表扬他的优点。他守纪律,愿意帮助同学,有时篮球滚得很远,他都主动跑过去把球捡回来。于是,我首先从爱护集体出发,对他进行肯定,并让其他同学反思,告诉他们要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并鼓励他们互帮互学。不知不觉,他开始成为了班级的一分子。在以后的练习中,他慢慢变得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一起练习,逐渐融入到班级当中,体验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

13.浅谈课改中初中英语教师的转变 篇十三

结合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对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听和说的技巧训练,而必须把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融入到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去,这是一个在理念、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整体教学体现,要搞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重点的转向。

一、由重教师主导教学转向重学生主体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要能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只要我们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能自觉地将这种意识体现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才可能得到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实践的空间。

二、由重按部就班转向重体现情趣的教学

情趣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研究表明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们在情趣教学的探索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当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趣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情趣教学中,要大面积地引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教师在课堂上举手投足、微笑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三、由重知识传授教学转向重课堂实践

英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精心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与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接触目的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语练习机会,使语言实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设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外,还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行、排、组、同桌等单位,还可按学生的英语水平组合,以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变学生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所以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是多信息和高密度的,为使教材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我们还必须增大信息量,因为内容的增设,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智力活动的质量,又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材料,开拓知识视野。

同时,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诚然,英语教学中,要完成较大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要做到快节奏,就必须注意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结构严谨,不至于因为教学环节的松散而造成时间上的不必要的浪费,教学中当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时,教师便可设计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情境中进行实践。例如,教师让学生向班上的同学描述自己的个人情况,自己喜欢的动物、水果等等,这些活动需大量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学语言的再现率,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由重传统教学手段转向重现代教学方式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四十五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4.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十四

怀 集 县 第 一 中 学

肖勇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端倪,新课程改革给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有角色的内容及要求也必须不断地发生改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高手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都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就此,我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联系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一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体育教师不仅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表率,更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只有体力活动,还有教学设计、研究、评价等思维活动。因而体育教师的作风和知识技能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以及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人才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都将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如火如荼,但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至今仍在探索。

那么,体育教师角色要发生哪几个方面的转变呢?笔者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建学习的参与者。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见解,都有着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体育课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希望在某些方面超出老师。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进步,激励他们在表现自我中创造性地发挥自我。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

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在体育与健康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组织者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这样,在教师组织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量体裁衣的练习内容。

二、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

现真理”。新课标实施后,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体育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

制定符合中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科学健康的锻炼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身体练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一个合理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

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例如: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多安排篮球课;而女生可安排健身操、跳绳、毽球等项目。如果课堂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牵着学生走向已设定好的各种练习中,牵着学生机械地在练习中兜圈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消失,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

三、体育教师应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在体育新课程下,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一刀切”教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为了顺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形势的迅速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

造性的总结、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对体育课准备部分进行研究和大胆的创新,如将过去由体育委员集合整队的程序改为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整合(音乐由学生推荐并不断更换)。学生边随着节奏哼着音乐迅速的向指定地点靠拢,这样一来,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大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集合变得不再枯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发展,探索出新颖的教学方式。

四、体育教师也应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感、归属感,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其体力和智力,强化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体育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完善人格。

体育教师还应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通

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塑造其健康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竞争意识不强,总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胜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或者直接通过各种球赛、接力赛等形式把学生的竞争心理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团队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团体荣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可以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成员相对固定,才能有凝聚力。且每组成员有能力差别,这样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

作为体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让我们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活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和莉:实行新课标后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6月。

2、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黄淑萍: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9月。

4、刘继让:21 世纪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9月。

15.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篇十五

一、高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变革,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认真深入地学习标准, 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以提高高中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美术教学认为, 美术教师只要上好课、抓好美术特长生的训练, 这份工作就完成得很好。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这种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在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 以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使每个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

教师的学习是终身制的, 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就“师德”而言, 教师应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党的教育方针。 就“才”而言, 特别要加强自身的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 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法的探究。 为此, 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参与美术教育科研,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反思案例, 因材施教。 个别高中生美术成绩不达标, 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切合学情, 通过对特殊案例的评估改进教学方法, 把握美术教育教学规律,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益,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教育民主化, 这点在高中美术课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当代教育理念提倡的。 现代社会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彼此都应该得到尊重。 每一个高中生不论学习成绩好与差, 他的人格是完整的都应该得到师生的尊重。 师高中生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 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高中生, 以赢得高中生的尊重。 美术老师不要吝啬给予高中生笑脸, 更不可对那些绘画不到位甚至不会画画的学生进行讽刺、 斥责。 这样就会泯灭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信心, 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严重的话会还会爆发突发事件, 后果不堪设想。 教育高中生最重要的秘诀是要发自内心地爱他们, 要树立“无差生观”, 欣赏高中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 才能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在网络时代, 教师有些知识和认知水平有可能会逊色于他的高中生。 这就更有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以实现学相长, 共同进步。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着眼于高中生的综合发展, 立足高中生的主体作用, 使每一个高中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 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建构以高中生为主体教育观, 就是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美术课堂环境, 形成激励高中生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 形成一个高中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高中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美术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和重视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要始终把高中生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高中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高中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高中生美术意识的培养

传统高中美术教学, 高中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 久而久之, 高中生对美术课产生厌烦情绪, 甚至出现逃课行为。 传统美术教学束缚高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高中生的美术学习积极度不够。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高中生为主体, 让高中生做美术学习的主人,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宗旨, 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实现, 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教师通过导趣、导思、导做和导法, 引导高中生参与美术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 才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 不断激发高中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其自我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 使高中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 高中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 为了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 美术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 增强趣味性, 根据高中生性别、技能、技术等的差异进行分组练习。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培养高中生的自我意识, 充分发挥高中生们的能动性, 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有趣、新奇的游戏。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培养高中生美术学习能力, 而且可以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理想的环境, 让高中生个性在一定的空间中充分发展。 广大高中美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因材施教, 尊重高中生的意愿, 尽量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 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使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 学习主体性得到体现, 个性得到发展。

摘要: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 以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使每一位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

上一篇:教学效果总评下一篇:技术服务合同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