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共10篇)(共10篇)
1.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篇一
《1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
《学弈》 字词荟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 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 wèi)听。..(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yú yǔ)?(3)弗若之矣.(yǐ
yì)。
(4)鸿鹄.(hú háo)
(5)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
(6)曰.(rì
yuē):非/然也。
3.形近字组词。
弈()诲()俱()奕()悔()惧()4.选字填空。
诲 悔
(1)我会牢记老师的教()的。(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 致
(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
()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5)思援((2)使弈秋诲()二人弈()(6)虽与之俱((3)惟()弈秋之为听(7)为是其智((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8)非然(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BLX01-1
援(缓())弓缴()学)弗若()也)()而射之)与?)))
句段集锦
8.用“/”划分朗读节奏。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9.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惟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11.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读了《学弈》你有什么想法? 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6BLX01-2
《两小儿辩日》 字词荟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用“/”画出朗读停顿。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
()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3)及()日中则如盘盂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5)孔子不能决()也。
(6)孰()为汝()多知()乎?
5.一词多义:
(1)为: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__________
②孰为汝多知乎
为:__________ ③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为:__________
(2)其 ①问其故
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
其:__________ ③未有其比
其:__________
6.古今异义:
(1)日中如探汤
汤:古义:
今义: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
今义:
.7.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
通假字___,本义______ 8.找出课文中的3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9.成语加法。
(1)()丝不苟+()霄云外=()万火急(2)()全其美+()神无主=()面威风(3)()思而行+()海为家=()零八落
(4)()长()短+()上()下=()全()美(5)朝()暮()+()丝()毫=()分()裂
6BLX01-3
句段集锦
10.翻译句子。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选出正确的翻译
(1)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2)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12.抄写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1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课文链接(课内同步阅读)
1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2)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段~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孔子不能决也(4)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说明两个小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依据和结论。
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
6BLX01-4
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15.语言表达训练
(1)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3)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5)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6)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8)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16.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6BLX01-5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___________,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____射大地。
文学常识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这部书记录了____的思想和言行,他是我国古代的____家、____家。
2.《两小儿辩日》选自《
》,据说是____时期____所作。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____家、____家、____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写两句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二)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C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
汝见我不(fǒu,同“否”)?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
(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面取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5.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6BLX01-6
6.“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
(三)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② 伏谒:拜见。
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9.翻译下面的句子。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11.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
课外阅读
家乡的蒿笋
我的家乡——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蒿笋。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段。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于寻觅它的踪迹了。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云游人间,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心里留恋不舍,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洁白美味的蒿笋。
每年初春,江边的芦苇刚刚发芽,蒿笋便随之探出了小脑袋,到了春夏之交,芦苇在河滩上织成青纱帐,蒿笋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变得白白胖胖了。它们把身子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人们去采集。人们把新鲜的蒿笋剥去了一层外皮,便露出了里面洁白无瑕的笋芯,鲜嫩得仿佛吹弹可破——这便可以用来制作鲜美的菜肴了。
蒿笋的吃法很多,()每种做法各有各的妙处,()总少不了鲜、嫩、香、脆这四大特点。
这个季节,正值长江边上又一特产——籽虾上市的时候。于是,蒿笋烧籽虾也就成为家乡的一道名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条托金虾”。瞧,白嫩的蒿笋上托着鲜红金亮的籽虾,红白相间,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扑鼻的浓香沁人心脾,仿佛渗入了每一个细胞,使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夹一段放入口中,只那么轻轻一咬,随着“咔”的一声脆响,一股奇特的鲜味从舌尖渐渐扩散开来,一直鲜到心里。
蒿笋()香浓味鲜,美味可口,()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的功效呢!
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作客,勤劳淳朴的家乡人们一定会让您尝尝家乡的珍品——蒿笋!(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美丽()善良()隐藏()(3)蒿笋生长在哪里?请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6BLX01-7
(4)用蒿笋做的菜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渴,欲得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夸父追日象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
6BLX01-8
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____________
度:____________
遂:_____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____________
“更”的读音是():____________ “不肖”的“肖”读音():____________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____________
誉:____________
其矛:____________
其人:__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⑦趋:快走。⑧往——去,到……去。⑨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是()。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LX0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作者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1.理解词句意思。
①本文第一段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九)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_________补天,我觉得女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用自己的话翻译。
(一)精卫填海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二)刻舟求剑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夸父追日
1、夸父与太阳竞跑 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 化成桃林
2、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四)郑人买履
1.鞋子 量长短 于是 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寓言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五)晏子使楚
1、身体矮小 gēng 改变 xiào 品德不好 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 齐国难道没人吗,派你作为使者? 比喻
2、热爱祖国、能言善辨、机智勇敢 六)自相矛盾
1、yù 卖 夸耀 他的矛 那个人 那人不能回答了。
2、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6BLX01-10
(七)揠苗助长
1、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2、yú 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好心办坏事。
(八)《为学》
1、设问、对比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学它,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2、两个和尚去南海的经验个 勤奋努力,奋发向上 成功
(九)女娲补天
1、五色石 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2、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6BLX01-11
2.七年级文言文练习11-15 篇二
当以三余().
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文言文11-15篇2.解释加点词(19分)
将复何及.()每旦之.海上()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文言文11-15篇3.解释加点词(19分)
将复何及.()每旦之.海上()不敢轻易费用..()何必图.好吃好着.()()性质纳而.
好学()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或.问“三余”之意()由是..诸生稍从.
遇学()()2.翻译句子
(1)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举世之物,咸.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嗷()(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姓名:得分:
当以.三余()举世之物,咸.
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嗷()(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姓名:得分:
当以.三余()举世之物,咸.
无所好()束氏日市..肉啖之()()以.啖肉故.()()但.饥辄.唪()()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饥而.
3.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篇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急湍甚箭( )
(3)猛浪若奔( ) (4)横柯上蔽( )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篇四
文
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策略的原因,是当时人们都认为扶苏和项燕没有死。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完全丧失信心,忍无可忍。
C.“丹书帛曰lsquo;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是陈胜、吴广精心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
D.这段文字写到了陈胜在起义前夕对形势的分析,充分表现了他对时局的洞察能力。
2、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C.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D.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度已失期 / 宁信度,无自信也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既克,公问其故 D.固以怪之矣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5、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7、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8.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B.上使(之)外将兵。C.天下苦(于)秦久矣。D.失期,法皆斩(之)。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固以怪之矣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宜多应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0、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B、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C、苟富贵,无相忘:假如今后有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咱们。
D、怅恨久之,曰:陈涉停了很久才说。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同步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15年初三第一学期语文同步练习:少年中国说
5.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篇五
张用良不杀蜂
京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ì),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bó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fù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shì蛛。蜂又数shuò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尝:______
为:
______
恶:
______
则:
______
薄:______
竭力:______
遽:
______
急:
______
数:
______
自是:_____
放驴破案
唐张鷟zhuó为河阳尉。有客驴,缰断,并鞍失之。
三日访不获,诣yì县告。
鷟推穷甚急,乃夜放驴出而藏其鞍。
鷟曰:“此可知也。”遂令不秣mò饲驴,去辔pèi放之。
驴寻向昨夜喂处,乃搜索其家,于草积下得之。人服其智。
尉:_______
并:_________诣:______
推穷:
______
遂:
______
秣:______
辔:
______
乃:
______
于:_______
赛跑定案
有老姥mǔ
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姥:______
唱:
______
禽:
______
诬:
______
莫:______
孰:______
俱:
______
走:
______
正色:
______
盖:_____
必:____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人有负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jiè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xiè,惠曰:“知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负:_______
薪:_________释:______
且:
______
藉:
______
未果:______
讼:
______
咸:
______
遣:_______
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
尝:_曾经_
为:
_被_
恶:
_憎恨_
则:
__就__
薄:_靠近_
竭力:_用尽力气_
遽:
_立刻__
急:
_紧_
数:
_多次_
自是:_从此_
放驴破案
尉:_县尉_
并:__连同___诣:_到_
推穷:
_彻底追查_
遂:
_就_
秣:_喂饲料_
辔:
_缰绳__
乃:
_于是__
于:_在_
赛跑定案
姥:_老妇人__
唱:
_大声喊叫__
禽:
_同“擒”__
诬:
__诬陷__
莫:__不_
孰:__谁_
俱:
__都__
走:
__跑__
正色:
_严肃_
盖:_原来__
必:__一定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负:__背着__
薪:___柴___释:__放下__
且:
_将要__
藉:
_垫__
未果:__没有结果__
讼:
_诉讼___
咸:
__都__
6.文言文课后练习题 篇六
畏斋拾银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②,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节选自周晖《金陵琐事》)
【注释】 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称。 ③俟(sì):等待。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恐劝令留金也 恐: ②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尝:
1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
译文:
15.秀才何岳具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3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担心 ②曾经(每个1分)
14.(那官员)把银子寄存在他家多年,他却毫不动心。(逗号前后各1分)
7.初中文言文《口技》练习题 篇七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 齐发,众妙毕备。
4.( )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二、píng yì hōu yè hǔ jī
三、(1)擅长 (2)设置 安放 (3)全、都 (4)适逢 正赶上 (5)围绕
(6)呵斥 (7)心情 (8)即使 (9)喂奶 (10)扬起 举起
(11)只 (12)说梦话
四、1少顷 2既而 3一时 4未几 5俄而
五、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六、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8.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篇八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参考答案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
15. D (2 分)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9.文言文练习题:花捧阁记 篇九
②先是武林寓庸黄公览其间旷,辟榛芜而构亭焉,命曰玉版居。每视事暇,辄角巾③独往,一觞一咏,自谓不减古人。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福胜之名,盖自兹始。及黄公去,几二十余年。而栋牖倾圮,垣堑湮堕,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林木疏落,竹数竿存耳。
令可宴息。上则窗棂四达,以肆览望,因命曰花捧阁。地不改辟,景录加新。入其室,青濛四幕,如深谷寒岩。泠泠泉鸣石上,幽光映互。登其楼,凭槛当空,临轩纳野,如立山顶,远数云飞,俯瞰林木矣。嗟乎,寺之胜以园,园之胜以亭,亭以竹。
④既竣事矣,公日曰:是不可以徒守。乃谋于博士高君会余资,为购不是之田二十余亩,山五十亩,付之僧,曰:如是兹寺庶可以永永无虞,而吾阁籍以固。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柱椽皆取之闲废,稍益以瓦石之类。不侈不俭,不劳力,不费时。阁成之明年冬,公且以高等禄秩将去矣。而公治绩之著于其土与渍于其人之心者,诗人所以致爱护于甘棠,此亦其一也。
⑤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 (选自黄卓越辑著《闲雅小品集观》,有删改)
【注】:①琅圩:美石。②檀栾:秀美貌,多形容竹。③角巾:方巾,古代隐士的冠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四时而不雕 雕:凋谢
B.鄙无豪民 鄙:粗俗
C.既竣事矣 竣:完成
D.而吾阁籍以固 籍:凭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又惟竹为最矣 吾属今为之虏矣
B.辟榛芜而构亭焉 于是余有叹焉
C.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 奉宣室以何年
D.因命曰花捧阁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西南的福胜寺是当时环城内最著名的`寺院,佛殿后院内竹木茂密,景象葱茏,作者倘徉其中,体验到了种平静安和的情远的情韵。
B.武林寓庸黄公经常在闲暇之时,戴上方巾独自前往玉版居游览,饮酒作诗,加上一些来游玩的人竞相赞美,福胜寺的名声从此开始远扬。
C.皖城石云王公面对破败萧索的玉版居,在百姓生活安定、政事清明的情况下,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在玉版居后面的地方建造了花捧阁。
D.花捧阁建成后,为了让此阁避免玉版居迅速颓败的命运,王公和高博士收集剩余的钱财,购买田、山,交与寺院管理,此举举两得,眼光深远。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6分)
(2)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4分)
参考答案:
10.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篇十
一、通假字(按照第一小题的格式做题)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
3、才美不外见: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其真无马邪: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四支僵劲不能动:
8、同舍生皆被绮绣:
9、百废具兴: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3、策之不以其道:策,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5、腰白玉之环:腰,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7、手自笔录:手,;笔,8、心乐之:乐,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10、下见小潭:下,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12、似与游者相乐:乐,13、潭西南而望:西南,14、斗折蛇行:斗。蛇。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6、凄神寒骨:凄,寒,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20、名之者谁?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23、泉而茗者:泉。茗。
24、罍而歌者:罍,25、红装而蹇者:红装,26、作则飞沙走砾:飞,;走,三、古今异义
1、经纶: 古义: 今义:
2、走: 古义: 今义:
3、汤: 古义: 今义:
4、假: 古义: 今义:
5、趋: 古义: 今义: 6小生:古义: 今义:
7、去: 古义: 今义:。
8、微: 古义: 今义:
9、披风:古义: 今义: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①弗之怠: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②城居者未之知也:正常语序应为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于途” 是“歌”的状语,“于树” 是“树”的状语。“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的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应为“多于此会”。(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
4、省略句(1)省主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为(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3)省介词 ①坐潭上。
“坐”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③寓逆旅
【79年级文言文练习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文言文练习题10-15
八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题07-10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精编练习11-0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07-07
六年级文言文10-28
四年级课外文言文02-15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上 文言文下11-22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06-15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大全09-07
语文版九年级文言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