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精选14篇)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一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源头,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可以这样说:农村语文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滞后最终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就显尤为重要。
一、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动情晓理,严管厚爱
针对大多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兴趣不够浓,精神不够饱满,劲头不够足,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给学生讲道理,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无论是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都必须聚焦在抓住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时时事事观察学生,抓住时机及时教育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生,因人因事而异。如学习态度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要随时找他们谈心,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如父母在家,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并与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子女,要求家长协助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对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这些学生孤僻、自卑、不合群、缺乏上进心。老师要多多关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给予关照,并发动全体同学帮助他们,让他们能随时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或搞个小小的生日宴,叫同学们想方设法为他们庆祝生日,还可以班集体的名义买个生日蛋糕,将蜡烛点起来,全体同学一起唱响生日歌,我想一定会给他许多惊喜,使他激动得流下眼泪的。
2、课内外结合,开展多彩活动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学好语文主要也依赖于课堂上的学习,要使学生学好语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并会乐此不疲。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办墙报、手抄报、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等,配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春天去郊游,夏天去游泳,秋天去采风,冬天去看雪;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陶冶了情操,他们时时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还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开展分层次教学
农村初中,情况特殊,学生来自辖区内不同的小学,各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水平和效果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也千差万别,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也参差不齐,由此势必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教学中如果采取“一刀切”,必然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了”,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的尴尬局面。因此,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以上实际情况,我们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制定出了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通过观察测试,再确定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等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教师的教学案分层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均有一定的梯度,对C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训练则侧重于A、B级学生。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出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应该达到的最好的学习水平。
二、学习现状及原因
1、学生兴趣索然,热情不高,态度冷漠,学习不认真。有些学生因为自己基础差,总觉得升学没有希望,所以就什么都不学了,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部分主管领导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片面的眼光看待学校的发展,一味追求升学率,给学校、班级、老师定任务,划指标。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切学习都围绕着“中考”这个指挥棒,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学生自然也就不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学生根本就看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看不到语文对自己的好处,看不到学好了语文是可以终生受用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2、学生总是片面地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认为语文这门学科认认字、读读书,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太简单了,谁不会呢!学不学都一样嘛,不管怎么学都一样,花不花工夫,花的工夫多与少,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学生觉得学语文好比“狗咬乌龟——无处下嘴”,内容太多,头绪太多,与其花工夫去干没有把握的事,还不如学学别的,兴许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3、由于家长的原因,许多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部分家长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不能从言行上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由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常年外出务工,,更有甚者,少许学生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错误地把教育与学习混为一谈,把一切都推给了老师。殊不知虽属农村地区,可网络的触角也早已伸向这里,这个现代的恶魔正肆虐着这片淳朴的大地。如今,无一例外,每个乡镇都有几家网吧,学生们总能抽出大量的空闲时间(即使再忙),溜进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再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各地纷纷建立工厂,民工大潮翻波涌浪,只要不怕吃苦,一个月就至少就能挣个三两千,大多家长只看到眼前利益,更本就没有长远眼光,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持一种消极态度,学习学习不好就进工厂,这也就间接的阻断了孩子学习的道路,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现状,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反正孩子抱定一种考不上就进厂干活,爱咋咋地的想法。
4、农村初中教学设施落后,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由于地域原因,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大多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一般还沿用着几千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和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即使有部分地区实施了新课改,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写作教学,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更是流于形式,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作文的批改上,写作前的指导、批改后的评讲花的功夫不够深。提到批改作文,老师就感觉到头疼,总是以“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农村地区的老师们更本还未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不懂得愉快教学的妙处,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滞后的一大缘故。其实,语文教师往往下了很多功夫,可是最终却收效甚微或更本就没有一点儿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是一门“无米之炊” 的艺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不管前面的路如何艰难,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只要我们踏实勤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二
课堂中, 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教学实践与教学需要相脱节, 教学设想与教学效果相背离, 教学手段单一与学生兴趣不高相矛盾。教师往往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传统课堂采取的是“封闭性”阅读教学, 缺点显而易见, 具体有几种表现:
1. 保守的“圈养式”阅读教学。
老师把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 学生视野狭窄, 眼中只有教材, 唯课本是从, 一旦碰上课外考题, 就明显体现出阅读的苍白。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 但以作文选居多, 他们的写作模式是照搬照抄, 千篇一律, 没有新意。
2. 机械的“知识型”阅读教学。
有的教师一味的照搬教材教参, 机械的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 这种“知识”至上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乏味, 因为缺少老师的个性解读, 老师这个中间环节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接收到的只是枯燥的语言符号, 不能转化成形象的思维。这种教法培养出来的思维是僵化的, 缺乏鲜明的认知, 考试可以不错, 但是能力得不到提高。
3. 抽象的“理论性”阅读教学。
有的老师只知道往学生脑袋里塞进一大堆理论知识, 缺乏形象的讲解和必要的辅助手段,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 能不能吸收, 看似很有深度, 很有水平, 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似懂非懂, 根本不能灵活运用, 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
4. 急功近利的“考试型”阅读教学。
教师只知道围绕着考试进行教学, 考的才教, 不考的不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课堂与课外衔接不起来, 知识残缺不全, 素质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滞后的原因
1. 死守传统教学观念, 视野狭隘。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 “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严重阻碍教学发展。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阅读感悟, 而是用一大堆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 学生知识背了一大堆, 仍然不会读, 不能活用。
2. 脱离生活, 阅读成为无源之水。学生固定在教室
里, 限制在语文教材里, 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 远离社会实践。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 应用于社会生活, 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 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 无疑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3. 程式化教学, 呆板生硬。
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 琐碎的分析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 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积淀太浅, 没有活水。
现在的学生很少看书, 或者根本不看书, 阅读量少, 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 缺乏语文素养。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几乎无课外书。课外书来源少, 适合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更有甚者, 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 并理直气壮:课本都读不好, 读课外书干什么。
三、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观念, 明确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 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 形成自我创造性能力下坚实的基础。
2. 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书读、喜读乐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书,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名著, 跟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心路历程;设立班级图书角, 鼓励学生捐书, 营造“书香班级”, 树立读书典型;鼓励学生谈谈读书体会, 互相交流;设置广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如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大胆尝试, 激发学生的热情。
3. 教师要形成表率, 带领学生读书。
“学高为师”, 对于现在的学生, 老师应该有危机意识, 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社会在进步, 知识在更新, 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语文教师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层面都要有所涉猎, 并消化吸收, 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 并把自己的这种理解烙上鲜明个人风格, 打动并影响学生。老师的垂范作用即:激发学生崇拜情结, 带动学生进步。
4. 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对策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重视度不高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朗读教学往往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升入初中后,语文教学内容的篇幅相对于小学变得较长,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加大,朗读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另一方面,朗读并不会作为考试的内容进行考核,教师就不会将其作为重点,也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的分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朗读教学。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朗读方式不正确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尽管会对学生加强朗读教学的培养,但是朗读的方式往往会存在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会采取的朗读方式不正确,会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这样的声音虽大,但是这种训练方法不能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这样的朗读方式比较单一,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有的教师可能会让某个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班级分角色,但是在这个方面,教师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对词汇的发音,而短句和词义是否正确,以及对于文章应该富有的感情,教师往往不会过多地向学生进行解释。这样使得学生不能把握好文章的基调,朗读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是把朗读课文的机会留给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朗读结果教师不会对其作出指导和讲解。这样朗读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的时间更多的是让学生做练习题,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是相当费时又费力的,总是用朗读的时间对练习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一来,朗读教学做不好,学生对生词和读音可能也会受到影响,由朗读教学的缺失带来语文教学效果的缺失。
(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理论指导缺失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声音偏小,就是磕磕巴巴,缺字、多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学生能够很顺畅地读完课文,通常也是平板,没有感情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朗读作出科学的指导,只是比较简单地进行评价,没有针对性,也不能很好地与教学内容进行联系,不注重表达技巧和学生的感情。再加上教材中根本没有系统的介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朗读看成是比较机械的事情,同时也会失去兴趣,不能把握文章的基调和感情。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提高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色彩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并不能理解到朗读的重要性,而忽略此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要尽可能地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尤其是学生在自主性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感觉和味道,读出感染力。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提高教学效果的层面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景,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认识到该怎样朗读,到底为什么要朗读。只有提高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视,才能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营造朗读气氛,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朗读的习惯,一开始学生都会对朗读有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氛围,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另外,教师的范读对学生也是一种感染力,学生会对教师的朗读进行模仿。尤其是教师的精彩范读可能会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领略语言之美。可以说,范读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中,激发情感的共鸣。
(三)明确语文朗读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在初中阶段有很多精美的教材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并且在语文朗读目标中也指出这些是需要进行朗读教学的,因此,教师应该引起重视。针对这些适合朗读教学的课文,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然而,朗读并不是无目的地读,在朗读前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不同的课文,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读,也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把握文章的基调和感情。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技巧、重音、停顿等节奏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其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可以锻炼学生对文章和字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认识。因而,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朗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红艳.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2(5):119.
[2]郑尧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J].语数外学习,2012(2).
[3]李艳慧.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阅读与鉴赏,2011.
[4]马彦敏.语文教学要关注朗读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
[5]陈小芳.语文课堂:向着“乐于朗读”出发[J].成才之路,2009(8).
[6]欧阳丽洁.语文教学读为先[J].师道,2006(7).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四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初中作文教学仍存在着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当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一直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人文底蕴流失。
(二)重模式,轻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课堂,轻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但现今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初中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缘树摘米”之类的笑话。
(四)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不少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诸如“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语言通顺”之类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像这样的作文评改,学生并不重视。因此,有的学生篇篇是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至于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二、走出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教师应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现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创新,大胆设计各种作文训练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杜绝“假大空”式的作文产生。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点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作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确实提高写作水平。
1、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
在课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课内一样去读名家名作,用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2、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学校应在校内多举行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如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成立文学社团,编印班刊校报,组织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和口头表达等能力,还能激发写作兴趣和积累写作素材。
当今初中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可带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追寻历史的足迹;攀山望海,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深入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体会农民的辛劳;调查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等等。当学生走出课堂,面对大好河山和当地的奇异风俗,他们充满新鲜和好奇。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在真实感受和思索的基础上,会写下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开阔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定会增强,写作则无需一字一句的去挤,挖空心思地去抄,生机勃勃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
(三)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
评改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了解,目前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初中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评改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作文批改方法多样,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
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等。讲评方式也有多种,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
结 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5.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五
贵阳市乌当区中等职业学校 梁丽琼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无可厚非。纵观职教系统中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载体都是语言文字,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修养,还能为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情况
中职学校生源大多是“分流生”、落榜生,多数的普教的失意者、中考的失败者,而这种失意、失败对他们的身心的打击和文化学习兴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们自卑感、受挫感特强,逆反心理严重。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力较差。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不牢固,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差,各方面都有待于提高。
2.教师情况
中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基础实际出发,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因此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或有限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只是的储存库”。不好啊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烦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砝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是去了吸引力,不合学生的胃口。
二、改变职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劳动者。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除了一小部分参加高职单招升学班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面试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在面试这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可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需要语文,对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大有裨益。
2.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的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始终抱着培养学生能力这一宗旨,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3.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职学校不少的语文课堂上,“主体”却成了“客体”,“主导”变成了“主宰”。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学生围着教师转: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一切都得服从于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于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与中职教育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克服语文教学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顽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加强语文师资队伍培训,扩大语文教师的知识面。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中职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不断调整更新专业设置。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本专业扎实、系统、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总结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语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拓宽知识面,逢时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朝“双师型”方向发展。
5.大胆处理教材激活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妙趣横生的课堂来自教师对教材新颖独到的处理,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兵法思维火花。如何处理教材,除了大胆取舍外,还要学会把握一个原则,即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于一体,找到语文课与专业可结合的切入点。同时,突出专业知识和实用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日常生活,尽量把语文学习生活化,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谈及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觉得生活中确实需要语文,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启发,鼓励创新,充分鼓励肯定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轻松活波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6.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之我见 篇六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之低,历来是被公认的,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阅读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在语文科活动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或学生的训练都是以阅读为中心的。然而,虽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阅读教学现状依然落后。
一、阅读教学现状依然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文老师传统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多练。
3、教学参考书、目标定向、自读提示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解性阅读。
4、课外阅读时间少,而且盲目,阅读内容杂乱,探究不够,缺少指导。
二、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2、与考试制度有关,以练代讲,本末倒置。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
3、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4、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以讲代读,喧宾夺主。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课前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很多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
三、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1、要搞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第一板墙没有打好,后来的墙恐怕也难以结实,所以,在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时,我们不急于向他们传授知识而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趣味所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学习数、理、化,不管怎么教,都要解答一道道的习题。其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然而语文学习就不一样了,可教的内容很多,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理性和感性知识,即学有所获。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应该对教材作带有教师本人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自我体验与变角色解读的过程,备课固然必须大量占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不着痕迹地巧妙“溶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好地对学生的人格构建、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尽可能焕发出一些“艺术”的光泽。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自己阅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着力点放在对“教”与“学”的恰当“联结点”的苦苦寻觅上,这其实也是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素养高低的一把重要标尺。
初中阶段,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从小的方面来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对于每一类作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了解相关文体知识,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好第一篇范文。正如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过程更为重要。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不断积累
“读书破万卷”,方能知事明理。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记是大有益的。广读博览虽然不能深思熟记,但是能对语感培养、艺术熏陶、性情陶冶形成合力,对语言、内容也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再现。再记忆性还能组合、扩展为网络式记忆,而且以记忆为主的阅读,青少年时读一遍胜过中老年时读若干遍。阅读引人入胜的美之华章,原是兴致盎然的乐事,而过多的讲读分析,则会让不喜爱超级思辨的少年学生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当然,光读书也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还要让学生多积累,并做到“学而时习之”。积累的多了,学生的内心充实了,也就有了成就感,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自然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事不多,涉世不深的初中孩子,只有在读书中多多补充中外古今、社会人生的理性知识,间接经验、认识能力才能扩展、提升,也才能对文章深入解读。今天的学生只读《孔乙己》,很难深知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对他难免有隔世之感,皮毛之见;读过《儒林外史》就会多懂一些《孔乙己》。假如《威尼斯商人》、《欧也妮·葛朗台》删减改为微型小说,去掉大量感性的内容,其中夏洛克的惟利是图,葛朗台的悭吝、贪婪,恐怕也很难给读者如原作那样淋漓尽致、渗透入骨的认识。假如只读《红楼梦》中的一两个章回,就不足以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更难以理解全书的内涵。只有通读全书,了解更多的内容,才能对人物、情节有更深的思考。无论是对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感性认识、直觉感悟,都是构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因而读书必须重视积累。
4、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还是要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虽强调素质教育,但考试这种方式在中国还难以改变。很多教师恐怕也不得不在其诱惑下找方法。我们当教师的不只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不断探索,也是为自己的未来不断进取,从而为体现自己这种神圣的职业价值,也就不得不三思了。试问,谁愿甘心落后?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就要为教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而努力。那么就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趣的课堂导入和合理的课堂结构,也非常重要。它能够紧紧扣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学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作为一门较枯燥的语文课,更是不可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初中学生,必定还是个孩子,教师必须搞好双边活动,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时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受课堂气氛的感染,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5、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另外,教师在批阅文章的过程中,对学生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要予以充分肯定,不断鞭策他们,学生就会逐渐地感受到我们在阅读方面没有枉费功夫,而是很有成效。这样就把写作的素材、文章的构思、立意、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中慢慢积累起来了,达到了相辅相承的效果。学生也就体会到,在集体中,因自我的存在生活变得更精彩,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发展空间,这也自然体现了“阅 读”与“写作”这两大模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与策略,我们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明显提高。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捷径,使之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关于阅读教学我的具体做法
(一)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
为了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首先,要简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其他的目标留到下一节完成吧。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几乎不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课堂上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理想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从宏观进行,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落实到每有一节课,就必须侧重在一个细小的方面。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课时的有效办法。课前预习工作要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要具体、明确、可操作、便于教师检查。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段归纳等一系列工作,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字词以及文学常识的整理,可以在开学初切块划分给班级每一位同学,网络资源很方便,由他们自己搜集整理,上课前三分钟抄在黑板上,把底稿上交老师,一月整理一次就行了。
(二)教一点阅读技巧给学生,要真正有用。
1、向心,抓到一篇阅读材料,首先搞清它讲的大意到底是什么,这个大意就是文章的心,有时单单读一遍,文心还不一定能摸到。
2、还原,这是讲抽出来的词句含义理解问题,必须回到文本中去揣摩体会,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答题才能命中靶心。
3、搜集信息要全,有时我们没有办法,就硬性规定,6分的题,至少要找3--4点来,不能漏了原文信息。
4、分条阐述,这一条,实际上是答案的组织技巧,把自己的观点一条条列出来,层次清楚还不重复,别小看这一点,它反映的可是学生的思维特点。
5、围绕叙述主体,讲白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的技巧,有的答是答了一大堆,可与问题不关联,辛苦写了半天,一分不得,岂不冤枉?
6、专业术语+具体分析==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一些阅读分析、鉴赏的专业术语,特别重要。对比衬托与渲染烘托、铺垫与照应、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点题与结题。这些记住了,会识别了,到文段分析中,学生就知道路子往哪里走了。
(三)我主要采取的阅读方式
第一、比较式阅读。我把教材中的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如反映妇女生活的课文《祝福》、《荷花淀》、《边城》合在一块让学生来阅读,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祥林嫂为什么会在祝福声中死去,也明白了小翠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例如,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
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七
1.1 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真正贯彻 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实现教学相 长
以诗歌教学为例, 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 诵读法应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 在以往的课堂中, 由于农村的部分语文教师本身朗读水品有限, 在教学诗歌时往往更侧重于诗歌的情感表达, 解读诗歌时更多地与考试相结合,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而在有多媒体技术参与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模仿名师朗读或者直接选择名师为学生朗读, 并且提供朗读指导,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
1.2 多媒体教 学有利于整合教学 资源, 让语文课堂更加科学省时
以往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为备课时手边没有足够的资料而苦恼。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加入, 网上查资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另外, 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参考优秀的教案设计, 观摩优质课堂的视频。在课堂上, 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师生练习做题时抄写题目的时间。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远程学习, 和其他老师在网上互动, 互相听课, 互相讨论, 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能力。
1.3 多媒体教 学为语文课堂提供 更多素材, 有助于创新作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中, 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是令许多一线教师苦恼的问题。 许多学生坦言不是不会写作文, 而是根本不知道写什么, 这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写作时素材的缺乏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 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并且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音乐等 资源具有文音图并茂的特点, 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 学生身临其境, 很容易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
2 多媒体教 学普及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也不可回避一些问题。因此, 针对目前农村多媒体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 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已变得十分必要。
2.1 各学校需 着重培训教师的计 算机能力, 并将其纳入考核机制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多媒体课堂正逐步代替黑板粉笔, 因此,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必要成为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除了拥有普通话证书以外, 也应该有一张计算机等级证书。
2.2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现在网络上资源海量, 各种教案课件网层出不穷。以语文为例,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可能是众多语文教师备课首选的网站。 但是, 经过实习期间 (实习学校是西部农村地区某镇中学) 半年的使用, 学校其他语文老师和我都发现上面的许多课件和教案都很好, 可是却不实用。里面的资源绝大部分很适用于城市的中学语文课堂。可是对于农村的语文课堂来说显得有 些脱节, 并且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影响, 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看重的多是多媒体带来的“热闹”, 然而浮华过后, 真正沉淀在学生心中的东西却很少。因此, 我不由思考, 能不能打造一种具有农村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在这样的平台里, 各种资源比如教案、课件、试卷、习题等更适合农村的学生, 更具有农村的一些特色, 从现实生活出发学习语文。并且, 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交流地方教学心得, 打造更具特色的地方课程, 或者说是校本课程。
2.3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 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现在农村地区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缺 乏的, 因此学校要重视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 不能因为该门课程不考试而大而化之。教师也需要改变观念, 认真教授信息技术课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2.4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课堂普及的 今天, 我们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完全不使用多媒体, 当下农村地区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直坚持黑板粉笔教学, 更有甚者“谈多媒体色变”, 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会使用, 而更多地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多媒体课堂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效率的保质, 并且网络许多资源根本不适用; 二是完全使用多媒体, 抛弃了粉笔。这两种情况明显是不对的, 可是它们确实存在着, 特别是第二种情况, 在年轻教师身上出现的例子占多数, 这对于语文教学, 特别是文字书法教学明显不利。
因此, 我们在多媒体课堂的教学中, 要注意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不杜绝多媒体, 亦不抛弃粉笔, 要根据学校的现状,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投影仪、录音、挂图等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应该动手做的、动笔写的、用眼睛观察的、用画笔勾勒的一定要去做、去写、去画、去观察。 多媒体只能作为语文课堂的工具帮助教师传递信息, 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用更为丰富的形式呈现,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手段,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情境, 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教学内容, 增加情感体验, 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摘要: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入手, 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构建更具特色的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师培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几点建议。
8.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没有引起重视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且语文作文的学习非常漫长,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然而,当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或者学校都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讲解注重知识的记忆,很多时候直接把语文作文课作为语文知识的讲解课堂,完全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不尽合理,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写作课程,只把作文当做一个课后作业布置下去,缺少作文的統一训练和讲解,使得作文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无法引起重视,学生的作文成绩自然提不上去。
2.写作教学缺乏新意
当今的作文教学即使设置了专门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较为死板,很多时候仅是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失去了作文教学灵活性的特点,课堂上缺乏有效的训练,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很多时候教师的讲解只是单方面的传达,作文的讲解也较为枯燥,一般都是读范文让学生自己体会,学生对于这样格式化的课堂已经十分麻木,对于新的知识很难吸收,故对于作文逐渐产生抗拒心理。
二、初中作文教学对策
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学校合理规划作文教学,又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1.学校和教师应当将作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不能忽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作文课程,将作文教学变为一个独立的、不可或缺的过程,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时间合理安排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如何将语文作文的教学变得生动且有效,使学生能尽快地找回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成绩。
2.多种多样且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十分灵活的过程,教师可以尽量在作文的教与写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作文讲评时让学生自己交换批改作文,或者以小组的形式选出本组内最好的作文,并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这样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都会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成绩。
语文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探讨,让学生能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中获得作文的提升。
参考文献:
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2011(08).
9.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吴店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教师角色转变及教学方式转变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并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到一些经验和问题,和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交流。
一、我校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基本满意。近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成绩好,50%的学生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教学是认可的,二、初中语文的堂教学情况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校对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切实落实“学、导、练”讲义实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0%的学生欢迎“同学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有49.8%的学生对“活动研究”型的教学感兴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
三、作为农村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影响着新课标的切实落实,这与适应时代发展要,1 求的新课改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客观上和主观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同步发展
语文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工具性是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十分明白。但在新课改的热烈呼声中,不少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人文教育游离于语文之外的“热闹教学”和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准确把握语文课程这两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篇章、学生、学校等各自的特色各有侧重又二者兼顾,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平衡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 2 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行为的定位不应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 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初中现在不少所谓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着课堂。“满 堂说”“满堂问”“满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错”(因为要鼓励!)要么是不置可否不过问。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从学生发展规律来说,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实际能力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教师的专业地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的平等。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如果我们不正视广大农村学生的现状,为课改批上华而不实的外衣,为了强调学生 的自主而使教学流于空洞的形式,只会耽误学生!教师应是开启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活动大门的那把金钥匙;应是为了学生顺利学习作出示范,提供帮助的引路人;应是高屋建瓴,无疑处生疑,有疑处 点拨,平淡处升华的指引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高效低耗”。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
许多初中也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恰当,对于扩大课堂容量,活泼课堂氛围,方便学生有效吸收等确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时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俨然成了一种 时髦,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有羞愧难当之势。过滥的教辅手段还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过滥的教辅手段往往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占用了学生本应有的体悟、读背的时间,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其本身是极富张力和创造性的,教辅手段只能是辅助教学,不该用的就不用。语文教师有时用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更能显出真功夫和学科的魅 力。在重视各种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同时,我们应积极倡导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使当地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研究性学习华而不实
基层初中里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上级指示每周要安排一定课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当领导来检查时,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便有各种成果展示,什么问题的研究,什么研究性手册,什么调查报告,4 可谓丰富多彩。但领导一走,一切都归于日常。课表依旧,只是内容变成了练习课、习题课之类。如果作调查,所谓研究性学习成果多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是研究性学习表面化、流于形式。而作为新课改的一个可以说最富特色的部分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它的特点,深刻了解它的重要性,并踏实指导学生展开活动。探求是人的一种潜能,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高效能的能让学
生受益的学习方法。怎能使之流于形式?但也不时看到,有写语文新课程公开课也存在一些问题:1过分强调人文性,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没有提及。2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闹,识记收效甚微。3不管是否需要,媒介公开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过分夸大度媒体的作用。
再说,研究性学习与现行中考选拔人才的制度并非两条道上行驶的列车,无论从课程式的研究性学习还是学科内渗透式研究性学习来看,前者着眼于能力、思维方式,后者在知识的关联、整合、灵活运用上都直接与考试相关。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意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和参与!
为此,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以便课程开革能真正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搞课程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确保语文新课改能成功进行,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的研究,冷静地思考,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继承语文课改中的优秀成果,纠正课改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是语文课改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
张世武 禄丰县猫街初级中学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艺术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被深深地吸引住,阅读是关键。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对改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作一些粗浅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古代私塾的先生从小就教导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家文”,一群孩子摇头晃脑认真诵读的场景让我们深受启发,而古人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晋朝时候,有一个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在冬天的夜里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跟他在同一时代的另一个人,车胤,也没有钱读书,就在夏天的晚上捉了许多的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用荧光照明,努力的读书。这就是《映雪囊萤》的故事。我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大师也是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作家巴金在十多岁时已经背诵了《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文章;苏步青小学时候每天诵读《左传》、《唐诗三百首》;我国闻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先生一生勤奋 读书,时人赞赏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在这样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现代的学生中也不乏其人,如2001年江苏的高考考生,以一篇《赤兔之死》取得作文满分,记者在采访他时获知作者在小的时候就熟读《三国演义》,部分章节更是能倒背如流。
一、当前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阅读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研究如何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和会读课文,提升文学素养和情趣,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己不阅读,上课不让学生阅读,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只“教”而无“学”的情况,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强调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语言底子薄。现在农村中学的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能力弱,语言基础差,他们缺乏阅读的必要指导,缺乏必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语文基本功底相对较薄弱。
2、学生缺少课外读物。大多数学生一本书一支笔听课,语文课外读本基本不看。少数学生除了一本作文选之外,甚至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读物。
3、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与考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题 目,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旁门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说教多,感悟少”的种种弊端。
3、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加上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的现象日益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只重视教书,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研究。上课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因素之一。这些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4、学生只读不讲,只悟不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虽有其道理,但初中学生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较缺乏,单纯地去“悟”,漫无边际地“品”,很难把握阅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要求。所以,学生面对经典文本往往表现出某种叛逆和悖离,其精神向度的追求往往偏离文本意义世界的轨道。应当承认,语文课文的意义世界与学生当下的精神世界存在较大的距离,这不仅影响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广度和深度,而且阻碍了学生阐释语文意义的自由度。不管从语文课文所传承的精神现实、思想境界来看,还是从语文传递的文化现实和时代精神来看,这些都已经和学生当下的现实实际相隔甚远。有迷惑的读一百遍,可能不及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豁然开朗。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地点拨、分析、指导。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要把握阅读教学的的规律和方法,必须对人类所特有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有所认识和把握,并以此来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才能组织好阅读教学工作。
1、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
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物的联想、想象、评价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阅读心理”是这样解释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活动中还不是机械的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
当人们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存储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然而这些思维活动绝不是一次完成的。读者对于读物的视读和思考是经历了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由形式到内容,由内容到形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才最后完成的。同时,阅读活动是内潜的,“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用自己的言语来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 变为自己的观点。所以,同样的文字材料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
2、阅读教学是一种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的智力活动
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的主要形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使学生读懂和会读文本,但其活动的形式又绝非局限于“读”本身,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由师生同步活动、多向交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构成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三个实体:文本、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就构成了“三体”之间的关联。这“三体”之间的关联,既不单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而这三个实体构成的目的,则在于读者理解文本,乃至延伸文本。作为课文的文本是个充满意义的无限空间,经过读解文本,即可体验、领悟和继承作者的语言和思维成果,又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再创作。这就是说,作为读者的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精神和文本表达的形式——文体、语言、风格等,还要对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探索、加工和重组。
3、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阅读是从语言符号系统中提取和吸收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文本语言感悟、理解、体验。内化,继而转化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言语过程,因而 它是极富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和体验,阅读教学必须实施个性化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来源于文本,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主动的自我参与的态度阅读。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会在学习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时有独立性和自觉性。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进行释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所激活,会与文本本身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加上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的积累的差异,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是如此,学生是自身阅读学习与阅读能力提高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彭小明教授在《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中就提出“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联系起来,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潜能;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特点来确立语文教学策略、计划、方法、步骤;强调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语文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看法、做法和学生本身,倡导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发展学生自己的动力。
三、改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
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就是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增加学生对文学世界的心理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式,并通过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全面提高。以此来把握置身其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力求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对于新知识,就要实现理解、分析、掌握,然后运用的整体过程。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泛读——精读——研读”的阅读行为。教师对于学生“泛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初步明白文章的基本大意;对于“精读”阶段的指导,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线索以及结构等问题。因此,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而“研读”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类比、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等学习方法达到对语文知识的迁移。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语言基础、性格差异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与进步。对于 知识的把握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充实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先以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识进行编码,并输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对于现代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而构建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取决于学生背诵知识的能力。当学生没有深厚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托时,那么阅读过程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动用所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解释和消化文章内容与思想。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一点准备性的工作。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库获取更多的知识链接。由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有可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实际上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期待感。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文章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或者作者自身的生平简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做出大胆猜测,为顺利完成阅读打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充满情感的参与阅读
阅读过程不仅仅是对于新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是情感升华的过程。文章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每一篇文章都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应该充满感情的阅读文章,将学生情、教师情、文章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阅读课堂达到和谐与统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弹奏出美妙的课堂旋律。在课程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创设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主要表现方式就是教师运用激情艺术,激活和调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再转化为文章之情感动学生,唤醒学生丰富的情 感心理,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将阅读教学推向情感高潮,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教师事先准备美妙的、令人向往的音乐旋律,上课的时候在优美的乐曲中泛读课文,这种人声合一的美妙意境极大的感染学生内心,拨动了学生的心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自己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以及遇到的事情,并鼓励学生用“美在„„”的句式描述一段话,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那么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培养学生创新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自身生活经验的输出,与文章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交流与兑换,将阅读心得语言化,能用口头表述出来,也能用书面语言写出来,而“写”的过程比“说”的过程更具有成效性。学生能不能成功的将“吸收”外化为“表达”,是衡量阅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杆,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转化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改写、仿写、续写,还可以是人物分析、漫画、绘图、设计等形式。作为阅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大胆联想、比较阅读、发散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
总之,在面对阅读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教法,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玉永,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举隅,《现代阅读》,2011年第4期第128页; [2] 王晓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2011 年 6 月,第157页;
[2]谈鹰,《石油教育》,2011年第10期第54页;
1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就成为我们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正好能体现这种教学效果。所谓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之上相互作用的教学。该模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升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互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然后因人而异,按照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互动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积累,下面略谈几点教学互动的浅见。
一、课堂上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学生在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课堂的教学本质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是要实现这种教学,教师首先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师生关系与学习氛围。
既然是要互动,那么就需要交流,所谓交流就意味着人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平等的对话,教师在地位上也要由以往的“居高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中间席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成为益友之后,才能体现出良师的风范。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指指点点,发号施令,要摆正心态,平等的对待学生。其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乐于接受学生的建议,肯定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还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为塑造学习的信心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学生对教师也要表现出积极、尊重、配合、信任的态度来进行学习,这一方面还有待老师长期的教育引导。因此,实施互动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耐心,特别是针对在学习上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善于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自尊心。
二、互动学习中尊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重要的保证
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为,情感的交流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意志和认知活动。因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所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在互动中,教师的一个会意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等,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成功心理。无形之间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通常,教师在设置习作话题的时候,主要是以关爱、亲情、节约、助人为乐、环保意识等题材为主。显然,这些话题都是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的,这些话题中所产生的情感色彩会让学生很自然地流露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习作教学,让学生写一些小作文、周日记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化。
三、互动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励
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多一点激励,努力使课堂激情澎湃,引人入胜。
明代的学者王明阳对此早有论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俗话说:“欲取之先予之。”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求好、向上之心,关键是教师的点拨和激励艺术。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主动的有意识的褒扬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个体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一个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的老师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课堂中。
语文本身就是“活”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位学生,为其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充分地参与学习中的读、写、想、思、疑等独立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实现“多向”的信心交流,通过这样师生双方的交流、教与学,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发展、自我的构建。
四、转变师生观念,适当地转换自身的角色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课堂上的掌握者、控制者,为了要安静的讲课以及维护课堂上的秩序,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不可以“胡乱”发言的,学生只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习;若是学生的某些建议被教师拒绝,不仅信心受挫,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自主性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构建师生的互动关系是必须的。
在构建师生互动关系之下,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课堂角色。在一堂有效时间内的教学,始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引导者,不是控制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互动的环境、要提供互动的机会;要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支持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不断地给予学生帮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一切以学生为主”。在互动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思路,还要全方位的服务于学生。通过被动的“教”要唤醒学生自主的“学”,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了一些阅读题:第一,通过阅读该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对环境描写的词和句,并且还要深深地体会这些描写在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到的作用。第二,在文章中要找出具有中心意义的语句。第三,针对文章加点的字,借助工具书进行注音、解释。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新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学习,这样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找出答案,还能实现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1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二
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 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积极价值观念的形成。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看,确实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对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进行深入分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 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面临较大危机,严重的出现缺乏正确价值观现象, 导致人们之间出现人格和人品危机,特别是现代中极少数中学者出现了人性扭曲的现象。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奠定基础。
3. 为初中生自身发育特点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注意力、独立感和认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应不断加强,这个时期学生树立的人生观对其以后的人格素养具有重要影响,便于明确自身行动的目的性和服从自身心理调节的种种需求。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语文教师应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促使其健康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现状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 1) 学生对人文知识认识不足,当前的初中生对人文知识还不太了解,初中生还没有对人文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 2)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缺乏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得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 3)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还不太重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策略
1. 培养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教育活动是具有人道精神的,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人情味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要将学生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承担其教育责任,还要承担起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而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教师才会用真实情感去感化学生,从而实现师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语言组织、反思、表达、 交流等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2. 提供良好培养人文素养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良好人文素养环境的构建,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人文环境, 例如在讲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气势,通过激情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此外,学校也要注重良好人文素养培养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在建设校园文化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比如开展诗歌朗诵、演讲赛、讲名人故事等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的学生认为赚钱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思想让学生容易产生金钱至上的想法,只重视金钱而忽略情感,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常的轨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尊严,关心学生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通过多种途经去影响他们,指引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充满关怀,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爱,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让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形成团队意识。
四、总结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7-69.
[2]吴帮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0):36-37.
1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三
摘要: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如下:师生均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教学活动严重缺乏激情;教学形式僵化陈旧。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燃点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创新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
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
1、师生在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被忽视,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在意识上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提及能力培养,每每想到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提高目标时,也以说与写为主导。因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又难被有效量化考核的情况下,朗读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跳过。这种倾向看似迎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却与之背道而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最后均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栏目,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学活动是激情的迸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通。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师生出于对朗读的忽视,进而导致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激情与热情。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如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古意盎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这些出彩的材料都在教师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中读出,学生又怎么能从这些如同嚼蜡的示范朗读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而学生的兴致不高,必然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由此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3、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朗读教学因为其性质本身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比较单
一、陈旧,相对于说、写能力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朗读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扮演着传统的角色。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创新性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
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主要从横向知识结构上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流利准确的阅读是良好交际口语的基础和保障,在朗读中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以人强烈的语言构造印象影响,左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艺术。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重视朗读对横向语文能力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朗读教学作为前置基础环节或者穿插环节。通过教学板块的互溶让学生重视朗读。
比如说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把有感而发作为写作环节的内容,诵读环节的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翻看诵读的材料:《赤壁》的内容是什么?读《赤壁》的时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少学生对诗歌主旨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却对“感觉”如何“发”成文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沛的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觉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对“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燃点学习激情
朗读一方面是对字词发音、句子组织、段落理解等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和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社会化人格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朗读激情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适合师生进行互动式朗读活动的材料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如古诗词中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当代散文中《春》等。另一类是轻松幽默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散文小说,如《皇帝的新装》等。对于前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感情特质,以饱蘸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方式,通过感情的倾注,形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类文章的诵读乐趣。对于第二类文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课本剧编制,分角色朗读等等,把欢声笑语带到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和以及词汇的选择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语言特色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打下基础。
3、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 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大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课文《七律·长征》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从意识上强调朗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并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克服朗读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2009(06):149.【2】 夏幸: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06.【3】 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考试周刊,2008(02):
23-24.【4】 张卫芹:初中语文评价内容多元化浅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01):
1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十四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等能力等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担任语文教师的任课经验,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前言: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需要完成的重任,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初中语文教学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为了杜绝教学误区,在新时期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中学新课标改革以来,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大多依赖黑板板书、参考书完成教学目标,对于新技术、新模式应用较少。笔者曾经就掉入一个固定教学“圈套”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直接安排下背诵内容,较少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一旦沿用从前教学模式,则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禁锢和限制。传统教学模式,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增添厌学情绪,严重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脱轨。
2.应试目的严重
在多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中考成绩的上线率,成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证明教师教学质量的首要筹码。虽然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新课标规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扩大招生,不得不依然采取应试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的员工,为了在短期内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根据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对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分关照,可是对班上的成绩较差的则不管不顾。
3.教师水平急需提高
初中语文教师水平急需提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语文教师整体趋向于老龄化。毋庸置疑,教龄越长,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学质量一般相对比较高。但是也存在问题,在新课标改革后,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更新的教学内容使这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难以接受;第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比如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课堂的深入,虽然国家和学校投入巨资,在一般地区普及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很多教师,无论是年纪较大的还是刚工作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的运用都还不够充分,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使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难以得不到改善;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欠缺,部分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者是缺乏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感,忽视了备课的作用,没有花时间和精力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二、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要合理的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课堂;第二,教师要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教学意境,化抽象为具体;第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角色互换,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魏书生提出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其中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出课本的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重难点,并且做好笔记记录,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讨论之后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问题解决后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或相互出题来进行自测。此法创造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长期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师生之间要营造良好和谐的 人际关系,一般来讲,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带的科目教学效果较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的教学思想,不仅在语文学习上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丰富教学手段,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重视小组之间学习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在讨论中发现语文的魅力。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我只做引导,而课程的教授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评,充当“临时老师”,之后再对学生的“授课”进行总结,对于授课不完整部分再进行补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并且学生做了“老师”自身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4.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语文教师队伍中,在老青教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经验;第二,定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分几次,达不到学校标准的教师予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请来初中语文教学领域资深的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第三,注重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水平,组织统一的培训,建立现代教学技术的咨询中心;第四,在教师之间展开优秀语文教师的评比活动,定期让教师进行听课测评,在教师之间形成竞争力。
结语:
作为长期坚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所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的研究,希望给同行业者以及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01-16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
初中语文作业实效性调查及对策11-13
谈《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教育论文08-1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06-29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思考09-02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06-13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07-24
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10-05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