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发展与创新

2024-10-27

iphone发展与创新(精选9篇)

1.iphone发展与创新 篇一

从质疑到疯狂 回顾5年iPhone进化历程

2011年10月03日05:30手机中国魏星我要评论(212)字号:T|T 苹果iPhone凭借着时尚的外观设计以及近乎完美的触控体验,受到了全球玩家的喜爱。如今在天桥上、地铁中、公交车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少缺少的一部分。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背后总有众多不为人知的心酸,苹果iPhone从2007年发布至今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从一代至四代每一款都有质的飞跃、其中有怀疑、有反对,但终究被乔大爷所“掌控”。而全新的下一代iPhone也将要在2天后揭晓,在这即将发布新机的前几天不妨让笔者带领大家回顾一下iPhone手机的5年进化历程。

第一代iPhone全球最“愚蠢”的手机

2007年1月10日,在MacWorld大会上苹果正式发布了首款苹果智能手机iPhone,从未涉足过通讯领域的苹果公司也能出手机,当时还是诺基亚的天下,N系列的风光几乎让诺基亚忘了自我。有不少人都在嘲笑苹果iPhone,一款没有键盘的手机能有怎么样,但随后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第一款iPhone 乔布斯曾经要求过,苹果公司的产品仅仅是数码产品,并且要做成一种艺术品,而这样的产品理念毋庸置疑延续到了iPhone身上。第一代iPhone 采用了3.5英寸1600万色的TFT触控屏,分辨率为HVGA(320×480像素),摄像头仅有200万像素,这样的硬件配置说实话在2007年并不算高端。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手机侧面特写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手机细节图片

第一代iPhone的机身采用的是金属材质,整机看上去更像是一个iPod,正面仅一个按键,当时很难和手机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从哪个角度上看,iPhone就像是当年流行的视频播放器。

不能换电池的手机也叫手机?

乔布斯说过,我们重新发明了手机,但一部不能更换电池的手机,在当时看来这样的设计是极其“愚蠢”的。此外,iPhone手机还不支持多任务处理、蓝牙传输等众多在当时看起来非常重要的功能。甚至可以这样说,当时市面上任何一款1000元的手机,在通话功能都比iPhone强。转播到腾讯微博

早期苹果iPhone需汉化 上市后惊艳四方

伴随着众多业界的质疑,苹果首款iPhone手机于2007年6月开始全球同步发售。从发售当天众多粉丝彻夜排队购买的情况看,让众多质疑iPhone的人都傻了眼,而这仅仅只是“改变一切”的开始。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拥有强大的影音播放功能

第一代iPhone首次加入了电容触控理念,并且将革命性的多点触控功能也融入其中,而这也成为iPhone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iOS系统的运用使得手机操控变得简单了起来,原来没有键盘的手机也可以这样方便。

功能受限制国内市场表现平平

尽管当时苹果iPhone在全球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但由于国内依然是Symbian的天下,加上iPhone初期在国内并不能完美的拨打电话,与国内流行的MP3铃声相比它甚至不能更换来电铃声,因此在国内市场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有一些冲突,同时天价的价位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Phone的普及。因此,第一代iPhone在国内市场表现并没有那么疯狂。

升级3G网络iPhone 3G横空出世 现在看来,用iPhone不配一个3G号码那也太遗憾了,要知道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时候的确是不支持3G网络的,而2007年中国大陆也没有颁发3G牌照,因此对国内玩家来说影响微乎其微。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3G手机在美国发售时

时隔一年,苹果发布了可支持网络的iPhone 3G,并且增加了对企业邮件系统的支持,同时GPS导航功能也被融入其中,如果要说一代是试水之作的话,那么第二代iPhone 3G才是真正的苹果手机。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正面图片

在2008年诺基亚发布了N79、N85以及人气火爆的5800手机,尽管它们的销量都非常的出色,但仍然没有抑制住苹果迅猛的势头。新的iPhone 3G整机设计的更加一体化,背面也没有金属与塑料的混合搭配,并且这一设计一直延续到了iPhone 3GS身上。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背面图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细节图片 硬件方面,iPhone 3G同样配备了3.5英寸1600万色的触控屏,同样的480×320像素分辨率,不过这一代的iPhone 3G相比上代iPhone屏幕要发黄一些,这也与屏幕的色温有很大的关系。而在系统方面,iPhone 3G首次加入了多国语言的支持,包括简繁体中文、日文、韩文等其它亚洲语言;其次,内置中文简体/繁体输入法,并支持手写输入,国内用户再也不必去汉化手机,而这样重大的升级已经呈现出iPhone手机将要席卷中国市场的苗头。

国内市场黄牛发家之路

可以说在苹果iPhone手机诞生之前,手机行业几乎没有出现过黄牛的现象,无论是人气多么火爆的诺基亚N73,还是价格不菲的诺基亚8800,国内的货源是要多少有都少的状况,而苹果iPhone的发布不仅仅让苹果的股票疯狂的上涨,更是养活了国内一大批黄牛。转播到腾讯微博

排队成为苹果黄牛的基本功

2008年7月,随着3G版本iPhone上市,粉丝彻夜通宵的排队让众多玩家心中都泛起了痒痒,无论是外观还是操控性iPhone都颠覆了歌名。国内一线城市玩家不再对Symbian平台感兴趣,不管价格再昂贵,货源再少,拥有一台iPhone似乎才是真正的手机玩家。转播到腾讯微博

彻夜排队的苹果粉丝

在当时一台16GB的iPhone 3G国内报价为10800元,这样的售价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机皇诺基亚N95。而不在大陆上市的iPhone成了玩家手中的抢手货,贩卖手机的商家开始做起了黄牛生意。由于2008年iPhone还未在大陆上市,加上苹果iPhone的魅力,导致国内需求量极大,也造成了不怕你卖不出去,只怕你没货进的局面。

凭速度取胜一切iPhone 3GS

2009年苹果iPhone已经走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一年中苹果发布了速度更快的iPhone 3GS,毋庸置疑S指的是(Speed)的意思。在上市的首发日,专卖店依然聚集了通宵排队的粉丝,拥有一部iPhone不仅成为数码爱好者的象征,更是时尚潮流人士的必备。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S正面图片

iPhone 3GS在外观方面和iPhone 3G几乎没任何的区别,机身正面同样搭载一块3.5英寸触控屏,分辨率依旧的HVGA(480×320像素),显示效果没有实质性的提升。不过机身背面的摄像头却由200万像素提升至300万像素,并且加入了触控对焦功能,拍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进。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S背面图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3GS细节图片 iPhone 3GS在硬件方面提升还是比较大的,其处理器主频达到了667MHz,并且运行内存(RAM)也为256MB,同时它还配有全新的OpenLG ES 2.0图形处理引擎,在3D效果方面表现异常出色,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3GS将内存也升至32GB,保证了用户对多媒体存储的需求。

苹果iPhone正式登录中国市场

毋庸置疑iPhone 3GS搭载了当时最新的iOS 3.0版本,全面支持复制粘贴功能,要知道在Symbian平台上经常使用的复制粘贴功能,在iPhone前两代是不支持的。而正是iPhone 3GS发布这一年,国内运营商联通首次牵线苹果发布了国内首款iPhone行货手机,推出的有iPhone 3G 8GB黑色版、iPhone 3G 16GB黑/白色版、iPhone 3GS 32GB黑/白色版。转播到腾讯微博

规模宏大的首销现场

巧合的是,2009年10月1日也是联通3G正式商用的日子,而iPhone行货版如约而至也让大陆消费者对苹果iPhone有了近一步的认识。联通提供了4999元至7999元的套餐可供选择,而行货市场用户大部分为高端3G用户。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联通iPhone上市首销仪式现场座无虚席

可以说行货版iPhone的上市,对国内市场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于高端用户来说,面对优秀的WCDMA网络诱惑下,很多人都放弃了多年使用的移动号码,转投联通的怀抱。

苹果iPhone 4再一次改变一切

2010年苹果发布了号称可以改变一切的iPhone 4,全新的外观设计、强悍的硬件配置、近乎完美的iOS 4系统,让这颗苹果变成了金苹果。转播到腾讯微博

WWDC 2010大会上发布iPhone 4 iPhone 4在外观方面相比前三代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机身采用硬朗的线条式设计,前后面板均采用了铝硅酸盐玻璃材质,边框则为不锈钢金属。同时,它的机身厚度仅为9.3毫米,比iPhone 3GS足足薄了3毫米。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4的正面图片

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4的背面图片

苹果iPhone 4在硬件方面同样有着不小的提升,其配备了一颗主频1GHz的A4处理器,拥有比iPhone 3GS大一倍的512MB运行内存。另外,它的摄像头像素也达到了500万像素,更是采用背照式CMOS技术,能够在夜间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像效果,同时噪点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受玩家期待的前置摄像头也被加入其中。

苹果iPhone 4从质疑到疯狂

尽管乔大爷在发布会上给iPhone 4打了高分,但在上市初期iPhone 4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于屏幕发黄事件以及天线门事件。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4带有天线功能的边框

iPhone 4屏幕因为采用了特殊的粘合剂,由于上市初期需求量相当大,手机在粘合剂还没有完成风干就发货了,以至于玩家在首批拿到iPhone 4的时候,发现屏幕出现了黄块。而天线门的事件更是让玩家对苹果iPhone 4的信任度降至了低点。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iPhone 4屏幕发黄问题

面对iPhone 4上市初期出现的质量问题,苹果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处理方式,公司拿出了1.75亿美元给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手机套,从而解决了天线的问题,尽管1.75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2010 Q3季度就营收157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来说,这点钱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4手机正面图片

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关于用户对iPhone 4质量的问题也越来越少,而国内对iPhone 4的需求简直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由于iPhone 4上市初期并没有在大陆上市,欧版因为具有无锁的优势,其价格在上市初期已经被炒至1.25万-1.4万元,更令人疯狂的是,国内玩家甚至拿自己的身体换取iPhone 4,在这里笔者不用多说,大家都懂的。

首款CDMA版iPhone 4上市

从第一款iPhone到iPhone 4其上市的版本均为GSM版,虽然iPhone用户量在不断的增长。但对于美国CDMA网络运营商Verizon来说自然非常妒忌AT&T一家独霸的局面,于是在Verizon和苹果的努力下,于北京时间1月12日凌晨,美国运营商Verizon在纽约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CDMA网络版本的苹果iPhone 4手机。转播到腾讯微博

Verizon iPhone 4正式登场

CDMA版iPhone 4与GSM版在外观方面区别不大,它的机身依旧搭载A4处理器、500万像素支持高清摄录的摄像头等配置,而iOS

4、App Store、iTunes、FaceTime都功能也同样得以保存。值得一提是,CDMA版iPhone 4可支持移动AP功能,最多可以让5台设备共享3G网络。转播到腾讯微博

CDMA版iPhone 4(下)没有SIM卡槽 在生产CDMA版iPhone 4的时候,工程师特别注意了天线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它机身边框上共有四个接缝,根据苹果官方的解释为需要适应CDMA网络,从上市情况来看,的确很少再出现过信号的问题。转播到腾讯微博

电信版iPhone 4依旧无望上市

电信版iPhone 4依旧无望上市

自从CDMA版iPhone 4发布后,关于国内将上市电信版iPhone 4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C网iPhone 4机身有没有SIM卡槽,因此需要烧号的方式进行写入号码,最早被爆出C网iPhone 4能够成功烧号的是广东电信,后期因为政策的原因C网iPhone 4至今仍没有在中国上市。

苹果iPhone 5发布箭在弦上

早在今年4月就有苹果iPhone 5即将发布的消息流出,4英寸超大触控屏、更高的ppi、双核处理器等消息无疑让众多粉丝热情高涨。而随着6月份的到来,苹果打破常规并没有发布新款iPhone,而业界又传出消息称新款iPhone将会在第三季度末推出。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5假想图

从曝光的消息看,新款iPhone 5将会配备A5双核处理器,拥有1GB的RAM,并且摄像头像素也提升至800万。系统方面,将会搭载已经发布的iOS 5版本。转播到腾讯微博

各种新款iPhone谍照曝光

iPhone 4S更可靠?

除了大家非常关心的iPhone 5之外,另一款苹果新机iPhone4S也浮出水面,到底是新款iPhone 5还是iPhone 4S谁也不知道。不过根据不久前希腊一家网站的报道,苹果iPhone 4S将采用1GHz双核A5处理器,配备800万像素摄像头,并支持1080p高清视频的录制,其余配置跟iPhone 4相同。

苹果官方终确认发布时间

随着传闻中的10月初越来越近,关于下一代iPhone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前几天来自国外媒体再次曝光了一款iPhone 5的保护套。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iPhone 5明显要比iPhone 4大上许多,并且机身厚度也薄了不少。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5保护壳曝光

看到图中的保护壳,让笔者联想到先前苹果iPad 2的保护壳泄漏图,笔者个人认为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而关于这个iPhone 5保护壳的来历还有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是有保护壳厂商花重金要求富士康的员工带出来一款iPhone 5原型机,并据称原型机最终的成交价格在3100美元,合约人民币19770元。用网友调侃的话就是“人类已经无法阻止iPhone 5的发布”“苹果人类的希望”。转播到腾讯微博

iPhone 5保护壳曝光

北京时间9月27日晚,多家国外媒体确认已经收到了苹果公司秋季新品发布会邀请函,发布会日期定在美国太平洋时间10月4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0月5日凌晨1时),而邀请函的主题则简单明了——“Lets talk iPhone”。至此关于苹果2011年iPhone新品发布的会的时间终于敲定,但邀请函却没有讲明是iPhone 4S还是iPhone 5,给全世界的消费者留下了无尽的幻想。转播到腾讯微博

苹果公司邀请函封面 结束语:

从第一款苹果iPhone开山之作到iPhone 4的全球热卖,想一想苹果iPhone并不是一路顺风,中间也经历了众多的坎坷,但苹果始终用非常积极的态度就解决问题,力争将产品做成一件艺术品。而2天后的苹果iPhone新款发布会,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期待,苹果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手机中国届时也将会进行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大家关注。

2.iphone发展与创新 篇二

从2007年进入欧洲市场开始, iPhone经历了两年的发展。它的出现大大超过了当初I系列产品给PC市场带来的冲击, 给ICT市场带来了新的格局。

丰富的资费方案

在欧洲市场, Apple在每一个国家只同一家无线运营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目前, 已经达成协议的三家欧洲运营商分别是英国的O2、法国的Orange以及德国的T-Mobile。

英国O2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选择方式, 用户可以选择不需签订包月合同的一次性购买方式 (342.5~538.3英镑) , 这种方式附送1年的不限量数据业务, 1年后每月10英镑就可以继续使用数据包月。针对一般性签约用户, iPhone提供了18~24个月不等的资费计划, 用户可以根据话音和数据业务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资费方案。针对商务用户, O2提供了24个月的合同, 最高每月96英镑使用费的客户除了可以免费获得iPhone外, 还享受到网内包月, 10个固定电话包月和数据业务包月的服务。

法国Orange提供了三种付费计划。用户可以以399欧元 (合592.78美元) 的价格购买iPhone, 签约使用“Orange特别iPhone服务”;如果使用Orange的其它服务计划, 用户可以以549欧元的价格买到iPhone手机;也可以以649欧元 (合964.2美元) 的价格购买iPhone, 但无需签约使用任何服务。

T-Mobile的资费方案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它只提供24个月的合同捆绑方式, 用户根据自己使用量选择, 月使用费在24.95欧元到119.95欧元不等。

在法国市场客户具有最大的灵活度, 他们甚至可以不需要与业务捆绑。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有一部分客户群体购买iPhone的动机在于其“离线消费需求”, 而且只要具备了WLAN条件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在线消费”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因此, 在德国或者英国都有一部分“数据业务超低消费客户”, 他们选择了价格最低但是有使用限制的数据套餐, 目的只是为了拿到终端。

关注用户的离线应用

作为传统智能手机的制造商, 网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很多制造商将很大的力气都花费在了在线服务上。而真正把离线的应用变成“可用”的应用和Apple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经常能够看到的情况是很多智能手机上装满了各种应用, 但是由于处理能力、用户界面等原因都成为了简单的摆设。

Apple的终端独立性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竞争力。传统智能手机的制造商非常关注于客户的“在线”行为, 因为对他们而言, 如果客户不“在线”消费, 其行为是不会对运营商带来收益的。既然最终用户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收益, 运营商对用户的“离线”行为自然不会太过于关注, 通过价值链的传递, 传统的制造商也往往会忽视客户的这些行为。iPhone却不一样, 它的前身是什么, 是ipod, 它想要能卖出去, 需要的就是它有优秀的“离线”客户体验。对于运营商而言,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传统意义上无法带来效益的“离线”行为, 现在有可能颠覆“在线”行为的选择。

用户界面简即是好

谈到Apple的成功, 它的UI是最应该大书特书的。在它整个创新环节中, UI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几乎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Apple的UI理念秉承了其企业文化的一贯风格——“简即是好”。终端市场不断以令人眼花缭乱但却缺乏可用性或健壮性的应用来吸引客户, “应用为王”在这些迷醉于应用功能而不是真正客户体验的商家中逐渐变成一句令人生厌的口号。Apple坚持将关注点放在了最终的用户体验上。第一次拿到Apple终端的人, 通常会费力地去找如同行规般的厚厚的说明书和随机CD。可能会更令他惊讶的是, 不需要这些“标配”其实Apple终端就能够轻易玩转。而且Apple的“总是在时尚浪尖上”的这一品牌形象, 也让学习熟悉使用方法这一过程变成了一种非常酷的用户体验。

无需多言, 且看目前市场上移动数据终端在对Apple multitouch screen的模仿就可以看到这一创新的威力了。谈到UI, 不仅是这个看起来非常酷的触摸屏。它其实只不过是把整个“关注用户体验感受”的UI理念转换成最为直观的实体而已。

配套软件及商业模式

人们经常会提到“应用”, 往往忽略掉的一点是, 对应用的理解应该是“端到端的应用”而不只是去掉链条的应用。

Apple的itune是其解决“端到端应用”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最终用户而言:itune是播放器, 它可以播放与终端兼容的各种各式的媒体;itune是定制器, 通过它各种离线应用或者数据可以简单的定制并同步;itune是支付器, 用户不需要通过其他支付入口就可以直接通过itune进行支付和对账户进行管理;itune是资源搜索引擎, 各种媒体资源在itune上分门别类, 通过关键字即可迅速获取并一站式支付下载。对运营商而言, itune是一个完整的客户群消费分析工具数据源。在最终客户与itune提供者的相互交互、相互沟通过程中, 客户的消费习惯不断得到优化。大量优秀的应用不断地融合到这个端到端的平台之上, 并通过itune store这个PC和终端上的统一门户呈现在客户面前。

售出终端只是成功销售的第一步。要想把客户变成真正有价值的客户, 带来持续的价值, Apple需要让客户持续地消费。可以看到在这里一些惊人的数字:超过35000个应用, 在开通后9个月间超过10亿个下载。在这里开发人员找到了一个直接面对他们客户的市场, 而客户所获得的则是不同于传统通过电信运营商复杂且缺乏透明度的直接定制应用。

降低使用门槛

国内的运营商如果要和Apple开展合作的话, 对以上外部条件及自身的内部资源都要有一个类似的分析。总结出以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3.创新与发展,思考与展望(范文) 篇三

5月22日~25日,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 2014)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举行。该会议由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美国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协会主办,大连市中心医院承办。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傅征,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王羽,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洪山,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徐玲等出席会议。来自海外的专家包括美国HIMSS协会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监刘继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BIDMC中心首席信息官John.D.Halamka,美国范登堡大学医学信息学教授、首席信息官Blackford Middleton,美国国际医学图书馆国家生物医学通信信息中心Clement Joseph McDonald和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教授徐健业等。

5月22日的拓导课开设有临床决策支持、网络及数据中心建设、集成技术与CDR、大数据与数据分析技术四个专题,并开设了以“HIT管理”为主题的青年论坛。正式大会开设有标准化与信息安全、护理信息化、患者服务和CRM随访、中外卫生信息技术差异与差距、电子病历、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以及院长论坛等7个分论坛。

来自国内外的3000名左右医院代表、专家学者、HIT从业人员参加了大会,近百位中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登台演讲,会议就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新医改下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来自国内外的多家知名医疗IT厂商参加了展览。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

在大会开幕式致辞的多位领导和专家均提到,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傅征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我国社会和经济面临重大转型,国家和民族正在爬坡闯关,几百年难得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并存,实现中国梦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医改成败事关民生福祉。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应该做得认真踏实,还是草率不周;是干得优质高效,还是劳民伤财;是通过医院信息化确实做到保改革、促发展、利国利民,还是与此相反,就不仅仅是一项具体业务事项而已了。让我们立足本职、胸怀全局,把医院信息化工作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国的亿万老百姓和子孙后代,把医院信息化的事情做的更好、更快、更省、更扎实有效。”

侯岩首先对人口健康信息化规划的源起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因为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互联互通难度很大,但是互联互通是一个趋势,国家卫计委规信司从去年开始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从委管医院做起,逐步扩展。”对于在实现互通时应注意的问题,侯岩说:“我觉得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要强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首先是要制定,一定要统一标准,按照国家的标准去构建,要规范;其次是要抓应用,卫计委正在推广标准的组合性测试。第二是要强化安全措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双刃剑,因此要从管理、法规、技术等的层面综合实施,确保安全落实到位。”

对于医院信息化是重中之重的看法,孟群表示认同。他在发言中说,和医教研、服务质量一样,信息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无论是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还是经济化管理,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医院信息化的建设重点自然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要实现电子病历结构化。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数据要实现标准化、交换和整合,信息标准、信息安全平台建设自然成了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随着采集数据的增多,就涉及到数据安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利用的问题。孟群说,远程医疗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的重要手段,远程医疗所涉及的设备、数据传输和标准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孟群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移动医疗、移动护理、可穿戴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如何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北大人民医院获颁HIMSS 7级证书

“经过对北大人民医院上报信息系统的分析、电话访谈以及我带队的3个评审专家的现场评审,我们认证北大人民医院在电子病历采纳模式上达到了7级水平,我代表HIMSS总部正式宣布,北大人民医院成功进入了HIMSS 7级的行列!祝贺王杉院长,祝贺北大人民医院的朋友们!”HIMSS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监刘继兰话音刚落,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六楼一间狭小的会议室里就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北大人民医院获评HIMSS 7级可能是本届会议最受关注的事件。5月23日中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得HIMSS 7级认证结果新闻发布会”现场,原本只是为媒体和合作伙伴准备的小会议室被参会者挤得爆满。

刘继兰在发言中称,取得HIMSS 7级认证的医院,不仅被认为是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系统,更是能够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临床决策和先进的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她还特别提到,北大人民医院和企业之间的成功合作模式,也是医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希望医院能够把临床、管理经验,以及和企业合作的经验与国内其他医院和IT界分享。

王杉在发言中对北大人民医院的同事包括医院信息中心的同事,以及多家企业合作伙伴表示了感谢。他称自己的团队为“梦之队”,他说:“这个团队不可复制,这个成就的取得是八年时间磨出来的。”

方正信产集团CEO方中华表示,信息系统最终是为了做更好的医院管理支撑。通过HIMSS评级能够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方向提供参照,促进医院提升效率,而人民医院的信息系统模式同样可以个性化地复制到其他医院。

支付宝、会议APP首次亮相

在一楼展台的一角,一个展台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抽奖活动,吸引了很多参会者驻足围观。展台的门楣处是三个大字:支付宝。这是支付宝第一次参加CHINC会议。

近两年来,马云一直在呼吁,希望第三方可以在医疗方面有所作为,解决目前看病难的问题。此次在大会的亮相,可谓其向业界的一次正式宣告。展位提供的资料只有一张单页和一个小册子,册子封面写着:协助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就医平台。在内页“医疗流程O2O”栏下显示:除了问诊、检验、诊断、取药治疗,其他中间流程均通过手机终端完成,彻底解决病人在挂号、缴费窗口反复排队现状,大大缓解医院服务窗口压力。

几天前,马云12亿入股恒大,自称是足球的外行,进来搅局。支付宝此次进军医疗,显然也是一次搅局,结果会是怎样,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次大会的另一个亮点是会议APP的亮相,下载会议APP后,会议日程等信息均可在客户端上浏览。此外,大会还实现了无线网覆盖,方便了参会人员。

4.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 篇四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完全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使生产的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从而增加附加价值。企业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的基础。它特指与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是企业整体创新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制约着企业制度创新、企业金融创新等活动。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载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并且对整个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发展趋势,任何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行业已走出保护期,这无疑将给我国工业发展特别是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发展已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但是综观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小企业历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在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如个人电脑、录音机、速冻食品等都由中小企业发明。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对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如今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现状,制定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通常是行业中的创新领先者。采取自主创新的企业一般需要投入高额的开发费用、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市场收益见效过程长,自主创新是一项失败率很高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活动。而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产品为示范,充分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购买或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及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自主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与自主创新的收益和风险相比,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像自主创新那样的高额回报,但是却能有效避免自主创新的风险和高额投入,且普遍市场已较为成熟,投资收益见效时间短。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较为理想和现实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采取模仿创新。模仿创新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需对自主创新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曾几何时,日本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国家,然而今天的日本却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前列。日本取得这样的成就并非一开始就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模仿创新阶段,他们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持之以恒地发展技术创新,迅速接近技术前沿,并在新的技术障碍方面突破关头,展示出巨大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勇敢的摒弃原有的东西,做出关键的技术决策,在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到来时超越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选择另一种创新战略—合作创新。中小企业内部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应善于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协议合作合资、联合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组合,以壮大自身的创新能力。合作创新是一种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优化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减少创新成本,但企业一般难以独占新成果,获取垄断优势。

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机制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曾经长期的计划经济,政府行政指令式的体制框架,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创新体系与激励机制,久而久之我国形成了科技和经济相脱离的局面。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多数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却很少有研究开发(R&D)机构,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此外,不少企业忽视对高素质、有技术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创新工作环境差,人才流失现象普遍。

其二,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成果不成熟,二是技术水平不高,三是技术协作攻关不力。目前我国科研院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只有少数达到产业化水平,能直接投入使用,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水平。这种不成熟的科技创新无法投入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其三,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缺乏。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更为不足。一方面是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另一方面企业又难以向社会和银行筹集资金,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有限,因此,使企业损失了许多难得的好机会。

其四,市场经营不规范。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许多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未真正建立起来,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产品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产品的科技含量,并缺少相关法律约束,不正当的竞争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将一些企业逼到了破产的边缘。

四、对于我国目前存在技术创新障碍因素的对策建议

由于我国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有以上几方面的障碍因素,因此,为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我认为,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措施。

第一,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调动员工包括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员工的生活环境和事业环境,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并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体系,加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提高员工待遇,重视提高技术创新人员的报酬,从而做好企业创新工作的人才管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第二,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用

性。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企业家,企业家要真正重视技术创新,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领导企业获得市场占有率。

第三,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由于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应鼓励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可采取“银企结合”、合作筹资、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寻求资金等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

5.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篇五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国家、,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新技术的竞争。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世界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代名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创新都将成为其繁荣昌盛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良好的技术和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一、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方面

(1)观念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

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它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资源,需要领导者进行组织。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创新的观念。

(2)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营销是企业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要求: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要分析市场特点和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管理创新要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核心,要建立并有效地运行三大机制:(1)创新的投入机制。一方面,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没有产出的投入则是浪费。(2)创新约束机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则落后,没有创新的企业终将被淘汰。(3)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一是用好现有的人才,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加强自身人才培养,造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三是积极引进有用之才;四是制定激励政策,奖励有功之臣。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动力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 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 要对创新成功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对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估价, 只有成功概率较大、又有较高收益的创新活动.才能对企业有较大的动力激励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1)利益驱动力。对企业来说,利益总是促使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利益的大小具有诱导和进一步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双重功能。因此,利益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内动力,它在所有内动力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企业经营和技术创新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作用。

(2)企业家精神影响力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企业家精神会促使企业家极力寻求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对创新永不满足的企业文化,使它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精神支柱。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创新的精髓。

(3)企业文化感染力要素。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渠道,它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企业技术创新起着无形的感染和推动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1)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成功保证。

(2)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保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同时取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就必须用各种方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技术优势。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

(3)技术推动。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投入为特点的技术经济活动, 新技术既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又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见

1、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企业而言,为了能不断持续发展和强大,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调动技术创新资源,又能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关技术创新各个环节工作的组织系统。而同时有效的管理制度改革又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培养创新的土壤,为创新提供有用的人才储备,从而使企业能真正地在技术上创新。

2、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动力,它能够使全体员工为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必须着力塑造和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 结束语

6.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篇六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7.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 篇七

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特别是90年代以来,70%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笔者试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寻找其发展途径。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就企业本身而言,其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疲软、机制不活、资金不足、人才缺乏、信息不灵等原因,致使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档次低、更新换代慢

据国家对365家中小企业的1157种主导产品情况的分析,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2.73年,比国有大企业的10.5年还高出2.23年。其中70年代之前投产的产品有293种,占25.32%。按产品水平划分,达到80年代中期末或90年代水平的产品有752种,占67%,其1/3的产品处于80年代初以前的水平。因此,中小企业产品合格率低,产销率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效益差。

(二)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趋同

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突出表现。在我国,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也表现在中小企业自身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走势,不少行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与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密切相关。各地为了自身的利益,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纺织行业,其中很多中小企业是重复建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棉纺、毛纺压锭,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还是过剩,导致全行业亏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直到去年才实现全行业扭亏。尽管如此,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专业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社会组织实现专业化、协作化和社会化,形成竞争与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追求合理利用一切资源满足人们消费的社会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务必强调“少而精、少而专”。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企业,效率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例如机械工业产品种类多,最适合于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然而我国的机械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水平低,企业之间组织联系松散,缺乏较为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致使大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产品,中小企业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因此,企业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效益。

(四)管理方式单一,官僚主义盛行

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众多的小企业,由于是私人企业或个人最大权力行为,在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采取家长式的单一管理方式,官僚主义盛行。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增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特别是当企业资产发展到较大规模时,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使企业的原始动力在不正常的“内耗”或决策的偏差甚至失误中丧失殆尽。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体制效应推动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上述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盲目追求多元化,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初期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属于体制变革的释放效应,并非企业本身技术研发能力的快速增强。随着体制变革的逐步推进,其释放效应日渐减弱,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转折。这时候,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在如何增强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上下工夫,而是钟情于“多元化”经营,把有限的资源分散在几个甚至十几个行业中,梦想“东方不亮西方亮”,以此抵御经营风险。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尤为严重,如巨人集团,在自身主业——信息和通讯产业尚未建立起核心技术竞争能力的情况下,贸然进军保健品和房地产行业。这样经营面扩大,资金分散,其主业缺乏资金技术投入,结果,巨人集团在每个涉足的行业中均未建立起较强的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失败也就是必然的。反观西方中小企业,一般都先集中发展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直到企业在行业中地位巩固。在同等条件下,挖掘一平方公里和挖掘一平方英尺,其深度自然会相距甚远,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深思。

(二)忽视调查研究,对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准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经济条件,是企业不能控制但必须去适应的外部力量,中小企业尤其如此。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仅给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机会,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种种环境威胁,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剧烈的今天,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而,纵观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是根据宏观经济条件和市场分析进行决策,而是领导人“拍脑袋”决策,因此失败在所难免。例如,深圳宝安集团经营的主业是房地产,而房地产易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深圳宝安集团由于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研究,在1993年国家开始对经济过热进行大规模调控的同时,仍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从而导致巨额资金被占压,整个集团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投资效益急剧下降。

(三)急功近利,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组织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整体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企业必须重视对所在行业及拟进入行业的市场分析和未来经济走势对该行业影响的研究,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用以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陷入“无战略经营”,导致经营活动没有方向感。它们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经常为市场上五彩缤纷的获利机会所迷惑,风闻市场上某种产品畅销,就一哄而上,见哪个方式有效,便纷纷模仿。前些年的VCD行业最具代表性,VCD刚走进市场时,行情火爆,利润很高,全国大大小小上百个企业,不论是否具有生产能力,均争先恐后进入该行业,导致VCD市场迅速饱和,不可避免地引起价格大战,最终使大多数企业破产,连声势浩大的“爱多”VCD也销声匿迹,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的“汽车热”,有的地方有的企业似乎又在重酿当年的苦酒,这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四)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能力有限

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对管理者素质要求不是太高(绝不是没有要求)。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竞争加剧后,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以生产冰箱起家的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其总裁张瑞敏的杰出管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反观马胜利这位80年代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在只经营一家造纸厂时,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把企业搞得有声有色;但随着企业集团的扩大,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马胜利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暴露无遗,不适应企业发展,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集团陷入困境。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总体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一般员工的素质就更不待言。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三、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综合以上情况和分析,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务之急是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一)实现中小企业组织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改变那种研究、生产、营销内部各环节之间协调性差、管理薄弱、随意性大、产权模糊的局面,摈弃整个形式化的组织结构,借鉴国外企业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使企业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集中管理模式转向扁平式分散合作、产权明晰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中小企业微观层次的创新,即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有效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本质意义上说,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关于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来看,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代理人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享有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为委托人谋取利益。因此,要推进政企、政资分开,理顺现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体制,明确划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责权范围,妥善处理“老三会”与新的治理结构的关系。二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改革是中小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是建立有限责任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把它比作一个人的心脏,拥有健康心脏的人才能新陈代谢,才会生机勃勃。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国有产权虚化,集体产权模糊,私人产权消失等

所致。因此,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与非国有化的改造,实现产权人格化。在此方面有三条选择路径:一是吸收外来资金(主要是私人资金),进行增资扩股;二是在平等范围内实施“债转股”,除“贷改拨”和将企业银行债权转为政府专门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外,还可以一定的方式转给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作为员工股权;三是将部分国有产权通过股份化的方式转为私有产权,企业经营者、生产者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要防止“内部人控股”,配套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的流动。

(二)实现中小企业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产权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表明企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完成。这时,还需要较好的运营机制与运作方式与之相适应,共同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采取有效的运营机制和运作方式也是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是要实行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奖励机制。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中小企业需要以人的能力来增加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以人为本,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一种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第一,实行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负责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 第二,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增加工作压力;

第三,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保持企业创新活力;

第四,推行管理职务公开竞选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第五,推行员工继续教育制,提高员工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六,建立学科研究、学术会议制度,营造企业良好的科研气氛;

第七,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

二是改进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过去中小企业存在约束软化的问题,在重大决策上往往是管理者独自决定,决策风险很大,经常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等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寻租、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流失等腐败现象。因此,要结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加强以监事会为主导,纪检监察、内审稽核等部门具体实施的监督约束体系建设,将监督融于中小企业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监督的重点应放在:

第一,监督中小企业重大投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决策过程是否民主;

第二,监督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否体现了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监督中小企业重大资产重组活动和财务状况;

第四,逐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

第五,切实加强以社会审计为主要形式的外部监督。

(三)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落后是中小企业当前的突出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一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强化企业基础,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针对中

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加强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要强化成本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构建资金监督体系,推进经营预算与计划管理,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证制度,推行ISO系列标准。

二是推进战略管理与创新。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都高度重视,但对战略管理与创新重视不够,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战略管理与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如果没有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方向盘”的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马力再足,也不能指引企业朝着正确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进。而发展方向不对,甚至方向相反,企业的列车行进得越快,造成的经营损失就越大,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要强化战略管理与创新的观念,在管理中全面引入战略规划、战略研究与科学决策机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是加强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的途径③。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和其它传统生产要素已成为商品,而知识资本却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因此,知识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中小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应采取:

第一,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创建企业内部知识网络,设立知识总监,关注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二,建立企业外部信息和知识网络,尽可能多地吸收各种新知识,并使之与本公司的知识相结合;

第三,同竞争对手进行合作性竞争,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和培育市场。

(四)实现中小企业文化的创新

拥有文化,拥有明天,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它主要通过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得到高度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不长,企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没有历史包袱,只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采取措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当前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对广大员工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二是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经营理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直接支配和影响企业的行为。三是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企业文化实质是经济文化,科教兴企有利于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四是构建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高超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应把自觉素质、人的精神、群体共识放在管理诸要素的首位,通过文化环境的感染、诱导和约束等方式去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五是创造名牌产品。名牌一半是文化,一个名牌的形成过程,必然体现着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果不注重文化的投入,在商品基本功能无本质区别的今天,是不能创造名牌的。因此,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要控制和提升文化内涵,赋予其文化的、人性的丰富价值,使产品魅力无穷,长盛不衰。

(五)实现中小企业外部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也就是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外部制度,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外部环境。笔者认为应在如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手段要实现从过去直接的行政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充分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调控作用。二是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资金不足,他们迫切要求产品的周转速度要快,这就客观上要求市场必须充分完善,以利于他们快速方便地实现次品的“惊险一跳”。可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完全受市场机制的制约,政府要加大市场秩序建设的力度,规范竞争行为,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顺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推出高科技创业板,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四是改革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承担了一些不应承担的责任,企业也要“减负”,要卸下本应由社会承担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职能,轻装上阵。因此,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创造人才流动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企业社会职能的分离和富余人员的分流。五是政府要提供一系列制度支持,如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标准,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非国有中小银行,重新划分小规模纳税人认定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给予高科技中小企业优惠的财税政策等等。

8.创新与发展的作文500字 篇八

“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著名画家李可染说。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决窍。“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鲁班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但他们伐木的时候发现进度实在太慢,又需要很多的木头,这可怎么办呢?一次上山,鲁班手被野草划破了,没想到区区野草竟然如此之锋利。他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叶草上的小尖刺、经过一步步改良,终于发明了木锯,提高了古人的建筑水平,使人们在建造房屋木器时又快又省又美观,而且使房屋建造进入了艺术领域这个高度。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难道除了鲁班就没有人被野草划破过吗?当然不是了,只是我们一直以平常的思维看待,而没有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创新才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使人类进步。就像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1994年,国外都已经有了“大射电望远镜”,可是中国却没有,当时在美国参会的南仁东立马给身边的同事说:“我们也在中国建一个吧!”就这样,南仁东与他的团队从选址、立项、审批、建造奋斗了,9月25日终于制造出了世界口径最大的电射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这个巨大的工程运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中国也终于进入了观天时代,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正是有了像南仁东这样敢想敢干,勇于创新,不断挑战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强。

9.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 篇九

一、经济发展与制度

西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时,从不涉及生产方法的变革,它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变化,主要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保罗・萨缪尔森就说:“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四个相同的轮子上,无论穷国还是富国。”这四个轮子或者说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因而“总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

Q=AF(K,L,R)

其中Q=产出,K=资本对产出的贡献,L=投入的劳动力,R=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上述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是被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的,它并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演进过程。也就是说,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经济模型时,一般把明确界定的产权、完全且对称的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当作暗含的假设。然而即使在最先进的经济中,这种过于苛刻的假设条件也是难以成立的。由此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发展时,特别是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或陷入停滞的原因时显得力不从心。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对此评价道:“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或经济史时,只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运用比较统计学,才能很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实绩,一旦用它来说明某种经济在整个时期的实绩时,它就不大济事了”(道格拉斯・C・诺斯,1991)。因此,正像约翰・M・凯恩斯曾预言的那样:“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上层建筑在逻辑上总是很少可非议的”(J・M・凯恩斯,1988)。

正是在批评并修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基础上,罗纳德・科斯建立了制度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经过后来者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以新古典方法研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诺斯在其一系列论著中系统地分析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在与罗伯特・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论述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1989)。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一种经济长期变化的主要来源是结构变迁,……结构变迁的参数包括技术、人口、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政治―经济组织的变迁及其相应的激励效应是将结构变迁的所有来源理论化的基础,而且还有包含着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制度改变”(道格拉斯・C・诺斯,1991)。至此,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由于把产权结构、交易费用、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等因素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并且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显示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更好契合。

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所创立的经济学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也承认,马克思是第一个研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关系的经济学家。诺斯曾确认:“这里的一个例外是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他企图将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马克思最早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将技术限制与制约同人类组织的局限性结合起来所作的先驱性努力。”“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道格拉斯・C・诺斯,1991)。

当然,尽管都关注制度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马克思的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的辩证关系所作的表述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1859)。可见,马克思研究的制度是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经济关系,其目的主要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历史规律,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事业提供理论和思想武器。但同时,马克思也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自我调节,并认为这种自我调节虽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但却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与新制度经济学者所研究的制度范畴也有所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区分为制度结构(或称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把支配具体交易的规则称为制度安排,而把社会基础性的规则称为制度结构,认为制度结构是制度安排的总和。新制度经济学家所说的制度基本是指制度安排。戴维斯和诺斯就认为:“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于‘制度’一词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L・E・戴维斯、D・C・诺斯,1991)。而马克思研究的侧重点则近似于新制度经济学所谓的“制度结构”及其根本变革。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更关注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家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永恒的、合理的制度。同时,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他们生活在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而且认为这种制度基本上是合理的、有效的,没有体验过、也不认为会发生社会制度层次或资源基本配置方式方面的根本变革,因而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去研究基本制度结构的变革。

可见,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范畴作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来加以研究,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从本质上他们还是把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永恒的、合理的制度来看待的。这是我们在借鉴和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时必须要有的清醒认识。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不发达和不完善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方面,还体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因此,研究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的意义更为明显,而且这种研究必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安排层面,而必然涉及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乃至社会制度方面的变革。

综上,本文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同时,制度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制度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使经济陷于停滞,甚至遭到破坏。因此,把制度因素排除在经济增长函数之外,是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对于正处于制度转型期,不仅各种制度

安排不健全、不成熟、不协调,而且整个制度结构也在发展完善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

二、经济发展与创新

20世纪初期,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独树一帜的。熊彼特把“创新”作为其“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创新。而“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熊彼特,1990)。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开发生产一种新产品,或开发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或经营方法,而这种新方法并不必须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上;(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生产或经营的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这样,熊彼特就把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纳入了经济发展的研究视野。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创新理论”的特点是:(1)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似的。(2)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并采用了历史的方法;同时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从而又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作为“内在因素”的作用。(3)强调“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这些观点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多见。

传统西方经济学从不涉及生产方法的变更,它们所说的“经济发展”主要甚至完全是指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在数量上的变化。而熊彼特则认为,“发展主要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去作新的事情,而不问这些资源的增加与否。”“不同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储蓄和可用劳动数量的增加……改变了经济世界的面貌”(熊彼特,1990)。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用生产技术、生产方法和经济中制度因素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从而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揭示了经济发展的真谛: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创新。而资源使用方式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由制度决定的,是制度的函数。

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原因是经济学的一个古老命题。有学者根据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形式,把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增长范式划分为“亚当・斯密方式”、“福特方式”、“索洛方式”和“熊彼特方式”(Mokyr,Joel,1990)。其中,斯密增长方式是指社会分工和新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福特增长方式是指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广义的规模效应。大规模生产和制度建设能够降低生产和社会成本,它既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直接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的投入和改进、产权制度的确立等社会成本的降低,及由此提高的生产效率。索洛增长方式是指由资本深化引致的经济增长。由于在给定的产业技术水平条件下,产出的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如果净资本的形成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则人均产出将增加,经济将出现增长。熊彼特增长方式是指由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增加而导致的经济增长。这种知识包括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前者表示一种新的信息可以使人类以较低的投入生产给定的产品,或者生产出新产品。制度知识包括对新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认识、应用。熊彼特的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依靠技术和组织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综合上述几种增长方式,本文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类:(1)技术进步。(2)规模经济。(3)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广义的社会分工甚至可以包括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一个经济体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不越位、配合协调的经济体,只有这样的经济体才充满活力、具有内在的不断创新的能力)。(4)制度建设(资本深化应该是经济增长的表象和结果,所以本文未把它列入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中)。其中,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适应技术要求而变动的结果,社会分工涉及整个经济体内的生产组合和协作方式,它们都可纳入经济制度的范畴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或者说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本文认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创新。

有关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观点在这里有必要再多谈几句。亚当・斯密除了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外,还提出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的起源,但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在斯密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是等同于经济发展的,因此,“斯密定理”无疑是说,经济发展根源于劳动分工,但其制约因素是市场规模。回顾一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疯狂进行海外扩张,开辟海外市场,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斯密的观点是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的。又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实现新的劳动分工和开辟新的市场都属于创新,所以,这又证实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陈平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劳动分工,但劳动分工不只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并提出了一个“广义的斯密定理”,即劳动分工受三种因素的限制,第一种因素是市场规模,这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任何技术的边际收益最后都会递减。第二种因素是资源的种类。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在有限的市场利用一种资源的收益是迟早要下降的,这时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新的技术革命就意味着开辟新的资源,如发现新的矿产、培育和发现新的脑力资源、开发新的信息。资源种类越多,创造财富的机会越多,不能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就没有发展前途。第三种因素是环境的涨落。系统的复杂性与稳定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稳定性大,那么它的代价就是复杂性或者说发展的机会;如果要发展得快一点,那么牺牲的就是稳定性。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优越性就是稳定,因为它是个简单系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比西欧社会稳定。但其代价就是牺牲了工业革命的机会。如果环境的涨落非常大,大起大落,那么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就会瓦解,它就会从复杂系统简化为简单系统,因为简单系统的稳定性比较高。只有一个系统的涨落相对比较小,这个系统才有可能从简单系统演化成复杂系统。因此,陈平不同意农民战争是社会发展的创造力的观点(当然农民战争不是自觉战争,是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因为如果环境涨落非常大,就会使社会发展经常被打断重来。所以中国好多发明都会失传,好多发明重复发生,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一个能够连续积累

知识的系统。这样,就会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鼓励创新和发明,不断创造新的资源,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个社会系统才能从简单向复杂演化,才能产生劳动分工,产生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形态。否则,这个社会就会往另外的方向演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是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工业化?徐长生(2001)比较了对工业化含义的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他认为,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钱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也持有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另一种是张培刚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的工业化定义: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张培刚解释说:“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整个社会。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对于后者我们可以称为‘被诱导’(Induced)的生产函数。从已知工业化的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来说明”。“这些基要的创新或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更进一步地加强了伴随现代工厂制度、市场结构及银行制度之兴起而来的‘组织上’的变化”。

徐长生认为前一种定义是对工业化的“狭义”的理解,而后一种则是“广义”的理解。其实,不仅如此,本文认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是对工业化的表象和结果的描述;而张培刚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工业化定义为“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则更侧重于工业化的实质、动力、起因、发生机制的分析。前一种定义描述了由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张培刚的定义则承袭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工业化定义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认为工业化的原因是出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

什么是发展?本文认为,发展就是创新。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的关键或者说根本在于能否实现创新。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是经济资源得到了更为有效的配置,是生产要素实现了新组合,是资源利用方式取得了进步,而不是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如储蓄(资本)、劳动力等――数量的增减。没有创新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从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创新有相对性,并非只有全人类的最新成果才是创新,只要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引入一种新的成果,并能够增进该经济体的经济福利,就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了一切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本上限于技术与企业组织创新,至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他只看作是创新的社会效应,并不是他研究的创新本身。而本文讨论的创新既包括微观层面的技术与组织创新,也包括宏观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认为它们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同时,要实现经济发展和创新还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这里强调了四个观念,一是资源组合观念,为了实现发展,经济资源必须组织在一起,分散的、处于自然状态的资源,只是提供了一种发展的可能。如乡村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同时,银行中也有大量居民储蓄,这时,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具备的,但这却不一定必然带来发展,如果银行的储蓄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闲置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些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仍然存在于生产体系之外,经济仍然可能停滞。只有当生产要素被有机地组织起来,潜在的`生产力才可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是变革观念,如果前述闲置资本(储蓄)和劳动力虽然实现了结合,但是却没有实现新的结合,继续已有的或原有水平的生产组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那么带来的不是经济增长,而很可能是(结构性的)生产过剩。只有实现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新生产要素的投入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

三是效益观念,就是只有有效益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如果组合在一个经济体中的生产要素不能被有效使用,实现的是没有经济效益的组合,虽然会生产出产品(服务),但也不会实现经济发展。如很多人都奇怪,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二位的苏联,其经济总量为什么会突然大幅度萎缩至不足原来的一半?其根源就在于它的很多生产是没有效益的,很多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值钱。

四是创新的层次观念,生产函数的创新可以分为“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创新和“被诱导”的生产函数的创新,基要的生产函数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能够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被诱导的生产函数随着基要生产函数的变革而变化。而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内涵也是变化的,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基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在熊彼特―张培刚建立其理论的时代是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而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部门的生产函数显然更为“基要”。制度创新可分为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安排的创新,制度结构的创新是指一个社会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制度安排的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交易方式的变革。制度结构的创新是带有全局性的创新,是制度安排的创新的总和,能从根本上决定制度安排创新的方向和进程;制度安排创新的不断积累也能引起制度结构的创新。当一个社会基本制度比较成熟,能增进社会福利时,其创新基本是制度安排的创新;当一个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基本制度不稳定时,就会发生制度结构的创新。

如果一个经济体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的新组合,能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特别是在基要的生产函数方面有新的突破;或者处于变动中的经济体,其制度变革的方向是资源利用方式实现了进步,那么,它就会实现发展。而且,它不仅能够利用其本身的经济资源来发展,还会成为一个发展的磁体,能够吸引经济体以外的资源参与它的发展。

所以,创新包括科技的新发展、新突破,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新市场的开拓,新的资源组合的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采用,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等。概括地讲,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科技创新能够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市场,提高原有的经济组合的效益,甚至可能带来新的经济组合;制度创新既可能是把闲置的经济资源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可能是重组没有被有效益地利用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益的经济活动,还可能是对原本有经济效益但效益较低的资源进行重组,进行更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或者是从根本制度上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

变革。重大的科技创新能够带来经济组合方式的变革,或带来以前从未有过的经济组合;制度创新不仅能够使科技创新的潜力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可能诱导出新的科技创新。

本文的经济发展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包括以上几层意义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经济发展函数的表达式为:

G=f(I,T)

其中:G=经济发展,I=制度,T=科技。

制度(I)与科技(T)的关系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决定制度,制度对科技具有反作用,制度既能促进科技创新,又能阻碍科技创新。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就是创新活动密集的时代。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历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期,创新的重要性愈益明显,这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三、制度与创新

现在,应该给制度下一个定义了。

研究制度问题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制度下了不同的定义。舒尔茨(1991)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诺斯(1991)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他还说,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及其实施机制组成。斯考特(Schotter,1981)认为,当行为当事人处于一种重复博弈状态时,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为就具有一种规律性,当且仅当这种规律性是真实的并且是共享性的知识的时候,它就是制度。汪丁丁提出,制度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人们的知识的载体。

汪丁丁的定义侧重于制度形成过程:制度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经由人类理性不断积累和筛选的协调分工的知识。舒尔茨和诺斯的定义概括了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功用:制度表现为人们合作、竞争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正式的规则、守法程序及非正式的道德伦理规范;其功用在于约束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人们能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减少不确定性,以降低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度,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又可以分为:(1)基础性规则(属于制度环境或制度结构范畴),如宪法秩序等国家基本制度,它是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方式的基本规则,是决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秩序的基础,具有普遍约束力,是制定规则的规则。(2)制度安排,它是在基础性规则框架内约束特定行为和交易的具体操作规则,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等。非正式规则包括:(1)文化进化所形成的规则或叫“文明”,它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它对各种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形成、发展以及外部规则的引进等都具有深刻的基础性影响,是人们必须接受而难以改变的,以至于布坎南(1989)认为,应该把这种由文化进化所形成的规则与制度严格区别开来,因为前者是我们不能选择、不能重新构造的,并始终对我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而后者则是可以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来推动其不断演化的。(2)意识形态,它“由相互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它必须解释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的体制的组成部分的”(诺斯,1991)。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信念体系,人们通过它来判断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决定制度效率或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最重要的非正式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所讨论的制度主要是指正式规则中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规则中的意识形态。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制度结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的分类是交叉的,也就是说制度结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但他们所强调的制度安排“必须至少用于下列一些目标: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

总之,理性有限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既有侵犯别人利益的动机和可能,也面临着自己的利益被别人侵犯的风险;同时,个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而且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经济行为主体的合作日益复杂和广泛。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那些能够减少不确定性,有助于人们对未来建立长期预期,保护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不受不合理的侵害,有利于经济行为主体合作,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从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行为规范,就被筛选并固化下来,成为了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它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实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反过来,制度又是影响经济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不断扬弃和代替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是有生命力的制度。

由于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而制度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是制度的函数,所以,从研究经济发展的角度,本文给出如下的制度定义:从宏观的角度看,制度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制度是约束机制,它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制度也是激励机制,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从具体经济行为主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的微观角度来看,制度可以被界定为行为规范,它是约束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界限,约束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并使经济行为主体能够判断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形成长期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个人效用;制度还是激励机制,较优的制度就是较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制度,较劣的制度则会压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因而从本质上说,制度是一定约束下的激励机制的组合。

由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那么,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是技术或基要生产函数的不断创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制度能否使社会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不断推动技术及基要生产函数的创新。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看,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主体的利益,也体现在它能否使所有经济主体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利益,也就是体现在对经济主体的创造性的激励或抑制。一句话,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

制度是刺激创新还是阻碍创新。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就能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就是好制度。那么,好制度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承认整个社会经济是各经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机结合,那么,要使制度把促进社会技术和基要生产函数创新,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统一起来,那么,这个制度就必须是激励相容或称自选择的。也就是说,各个经济主体按照这个制度所提供的信息,在自利的内在激励下所做出的决策对于他们每一方来说都是最有利的,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最有利的,即实现了纳什均衡。如果一种制度能够使经济人在自利的内在激励下所做出的决策与该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符,或者说,如果一种制度所发出的激励信息恰好是对经济主体的自利行为的激励,那么,经济主体就会自愿选择这种制度,这种制度就会自动实现,而这种状态就是纳什均衡。所以,理想的制度是实现了纳什均衡的制度,是能充分激励创新的制度,是当事人作为自己的一个最优选择而自觉遵守的制度,因而是最节约交易费用的行为规范。显然,至少在现阶段,这样的制度并不存在,制度只可能逐渐并无限趋近于纳什均衡。

在强调制度激励创新的功能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中暗含的几点:首先,制度不仅是激励机制,它还是一种约束机制。它决定了行为人的行为规范,其中最基本的是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必须损害,那么必须通过谈判相应地付费。说理想的制度是纳什均衡就包含了这一点。其次,制度要能鼓励创新、促进发展,使人们自觉地遵守它,它就必须能够使人们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的预期。也就是说,它要使人确信,如果干了坏事,一定会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如果做了贡献,一定能够得到回报(这就是产权制度的精义)。否则,如果无法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由谁承担,行为人就有积极性追求短期利益,而不会进行长期的投资和创新。第三,能有效激励创新的制度必然是开放的制度(陈平,2001)。

人类社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理想的制度形态是纳什均衡,是各经济主体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创新潜能被充分释放的制度。因此,制度变迁就是制度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而不断调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逼近纳什均衡的过程。无论以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原有制度,还是降低交易成本,抑或提高经济效率,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高效制度对低效制度的替代、交易成本的下降、经济效率的提高等,都是制度变迁的目的和结果,而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质则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实现制度变迁,制度必然陷于僵化、停滞。

总之,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制度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是通过激励或压抑创新实现的,因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因而,好的制度是能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同时,这种制度本身也应是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不断调整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1999:《经济学》(第16版),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道格拉斯・C・诺斯,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J・M・凯恩斯,198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特・托马斯,1989:《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马克思,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L・E・戴维斯、D・C・诺斯,1991:《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约瑟夫・熊彼特,1990:《经济发展理论》(19德文第1版),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Mokyr,Joel,1990:Twenty-fiveCenturiesofTechnologicalChange:AnHistoricalSurvey.London:Harwood

AcademicPublishers,1990,pp.2~4.

9.陈平,2001:《中国的劳动分工为何难发展》,凤凰卫视之“世纪大讲堂”(见www.phoenixtv.com)。

10.徐长生,2001:《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问题》,载《经济学动态》,2001(2)。

11.T・W・舒尔茨,1991:《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2.Schotter,A.,1981:TheEconomicTheoryofSocialInstitution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3.汪丁丁,1992:《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载《经济研究》,1992(5)。

14.J・M・布坎南,1989:《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5.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6.谢识予,1999:《纳什均衡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7.林岗、刘元春、张宇,:《诺斯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制度变迁动力的比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

18.林岗、刘元春,2000:《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载《经济研究》,2000(6)。

19.K.Arrow:TheOrganizationofEconomicActivity,JointEconomicCommittee,

UnitedStates

Congress,The&

nbsp;AnalysisandEvaluationofPublicExpenditures:ThePPBsystems,Vol.1.

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

上一篇:某商场会员管理制度下一篇:医院助廉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