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说课

2024-11-14

工程结构说课(共11篇)

1.工程结构说课 篇一

《身体的结构》 说课稿

黄厂街学校 高祥

说课内容:

《身体的结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下面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理解与构想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编排意图:《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位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而《身体的结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是后续学习的主要线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我的思考: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我们的身体;二是身体怎样工作。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观察我们的身体”这部分,并设计了儿童喜爱的游戏,体验,小组合作等,让他们形象地认识到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科学名称。希望通过亲历活动,激发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了解,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2.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和基础能力:学生三年级时曾经学习过“动物的身体”,但对人体的结构并未探究过.虽然内容不同,但方法相似,都需要运用到科学的观察顺序和方法.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另外,在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因此,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不足: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还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 1 比例不是很大.因此,本课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体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等科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根据本教材的基本情况和课标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人的身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许多器官组成,是一架复杂、精巧的机器。2.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能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进行观察。

2.能用看、摸、听等不同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

3.能用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并能整理、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研究自己身体的兴趣。

2.通过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使学生热爱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四、设计理念

1.教法:本课我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充分体现启发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①激趣法.我以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单调的知识为直接体验,通过丰富的感性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观演示法.通过画面设置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观察,体验,小组合作等,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③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2.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课体现了“以活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生采用“观察—体验—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内容具体化,活动化.学生采用的学法有:①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多样体验活动中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②体验式学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在体验活动中探究身体的结构,寻求自己的发现.③互助式学习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五、教学准备:

人体外部结构图、信封、观察记录单、气泡图等。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介绍如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先来看一段健美操的录像。(课件出示)

2、师生交流: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那我们人除了做运动,还能做什么? 学生开火车回答

3、看来,我们人的本领真的很多,这些本领都和我们的身体结构有关,你们想知道吗?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人自己的身体的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健美操视频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好奇心,引起 3 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观察我们的身体

1、认识人体的外部及特点

(1)请一位同学当小模特,我们来观察人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

(2)那就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汇报知道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学生回答,教师出示人体外部结构图)

(4)师总结:告诉学生这些部位的规范名称。

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头、颈、躯干、上肢、下肢组成。上肢和下肢又合称为四肢。

(5)小游戏:我说你做(课件出示)

师:点点你的头 ; 生:做动作。师:转动你的颈 ; 生:做动作。师:举起你的上肢 ; 生:做动作。师:蹲蹲你的下肢 ; 生:做动作。师:弯弯你的躯干 ; 生:做动作。

【设计意图:在教师进行引导认识人体的结构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指认及小组内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人体的结构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下面我们来一个填空:我的身体有左()右()。(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小结:像这样,左右一样的物体,我们就称之为对称。

【设计意图: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让学生充分的说说具体怎样对称的,就能让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分析,充分理解以后得出了人体的特点:左右对称,这是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结论,因此,印象特别深刻。】

(2)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那么身体的左右对称又有什么作用呢?

接下来我们同学一起来做3个游戏看看:

游戏1:用一只眼睛看

游戏2:一只手系红领巾和两只手系红领巾

游戏3:一条腿走路和两条腿走路

总结:看来呀!身体左右对称对我们人是有很大作用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出示残障人的照片)在生活中,也有身体并不对称的人,这就是残障人.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不便,但是,他们却是坚强的.【设计意图:体验活动既生动有趣,又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左右对称的优越性.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激起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感受残障人的坚强,既能让学生对照自己,学会珍惜健全的身体,又能教育学生尊重和关爱残障人,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

(3)小结: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还有我们要多关注去帮助残疾人朋友。

3.感知人体内部结构的存在

科学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顺序的。刚刚我们观察了人身体的外部,现在该观察什么了呢?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观察我们身体的内部呢?

(2)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师引导。(用手摸、捏、敲;耳朵听等)

(3)小结观察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摸、敲,用耳朵听等方法来观察身体的内部。

(4)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的身体内部,小组合作,可以相互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简洁、清楚的记录下来,记录单在1号信封里面。(5)汇报展示。

听他汇报的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你对他们的观察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补充?

(6)刚才我们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观察身体的内部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身体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内部结构图)

出示幻灯片讲解: 血管:遍布于全身各处 心脏:输送血液

肠:负责消化的器官,在饥饿时会发出肠鸣声。气管:传送气体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肌肉:有伸缩的功能,协助人体运动。骨骼:是人体的支架。

(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下面是骨胳、骨胳包着的是内脏器官)

同时出示课件。

注意评价学生的发现是否选择了恰当的方法、是否是真正看到、摸到、听到和感受到的,要把想象到的和真正观察到的区分开。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超越 6 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作铺垫,科学探究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身体内部是本课一个难点。虽然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观察大树、观察蜗牛、观察蝗虫时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他们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和本课新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科学方法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身体是怎样工作的。

(1)、写字“气泡图”的指导

身体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首先我们要通过最常见的写字这个活动来研究。

同学们,我们在写字时,身体哪些部位参与了活动呢?

生回答,师记录。(幻灯机投影)

师小结:

在写字活动中手、眼睛、心脏、肺、大脑都参与了写字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气泡图。看来,我们做一项活动时,身体有很多部位都参与了。

(2)学生制作各种气泡图

刚才,我们研究了写字时有很多身体部位参与了,其实我们的身体还能做很多的活动,那么老师给同学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咱们一起来研究下,扳手腕、深呼吸、原地跑步、说话、看书这五个活动。在你们桌上的信封2里,老师已经给每个小组都分配了一个活动,请先看活动要求,大家实践后,利用“气泡图”的方法记录下哪些部位参与了这项活动,填好气泡图。

小组活动。

(3)汇报:指两个小组到前面汇报,他们的气泡图贴在黑板上。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

7(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

比如:大脑,大脑在不同的活动中是负责什么的?——指挥人体工作

肺,肺在不同的活动中是份额则什么的?——呼吸

胳膊、腿、手、脚——运动

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

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板书:功能)

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指挥协调各部分的器官。

我们身体各个部分的器官都是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的活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活动研究身体怎样工作的,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具体化,活动化.同时,更直观,更有趣.小组探究内容不同,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全面。为身体结构的再分类奠定基础.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分析,将身体器官根据功能不同再次分类,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推理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活动总结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出示资料卡)进行总结。2.课堂作业

3.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同时本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索离开课堂,继续探究并做好观察。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进行中长期观察的良好的学习8 品质。】

五、课外实践作业:

1.收集体育运动,例如:游泳、射击、乒乓球,研究都是哪些身体器官参与了活动。

2.同学们可以进行一分钟跳绳比赛,看谁跳得多,花样多,谁的协调能力更好!

六、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外部: 头 颈 躯干 四肢

内部: 心 肝 脾 肝 肺

2.工程结构说课 篇二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课标要求是理解水平。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又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在有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有着多种重要的功能, 因此, 本节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 激素调节机制等核心知识的基础。学生要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探索生命本质, 必须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认识了蛋白质的重要地位, 建立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可以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但有机化学知识很欠缺, 抽象思维能力有待加强, 所以对于碳的化学性质以及有机化学基团的联系在理解上有障碍。因此对于氨基酸结构通式和氨基酸缩合反应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 我们可以请教化学教师, 想办法用简洁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简述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结构通式,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解释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述蛋白质的功能。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出氨基酸的基本结构,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归纳蛋白质的知识体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验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深刻地认识生命的物质性。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生物新课程标准,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学情, 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氨基酸的基本结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教学难点:氨基酸分子结构,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学案导学法:

问题驱动, 学在前, 导在后。

2.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动画、板书、模型、学生自身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手拉手模拟缩合过程, 用铁丝穿塑料珠子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 集体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进行, 即组成元素 (C、H、O、N) →基本单位 (氨基酸) →肽链→蛋白质分子, 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 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根据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 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 情景导入 (2~3分钟)

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到蛋白质无处不在, 虽然形态万千, 但基本单位相同, 蛋白质有着怎样的结构, 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容量大, 这样导入可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 还可为后面蛋白质功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做到首尾呼应, 节省时间。

2. 学导结合 (35分钟)

(1)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设置问题情境:我们吃了鸡蛋能在身上长出个鸡蛋来吗, 吃了牛肉能在身体上长出牛肉吗?从而引出氨基酸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常识使学生有了学习这节课的渴望和热情。

教师总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大约有20多种, 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一样。

列举4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归纳, 师生共同圈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可以用氨气和二氧化碳的结构式, 介绍氨基和羧基。提示如用R表示不同的部分,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并找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来, 其他同学写在学案相应的位置上。教师总结评价, 并且提出这只是平面结构, 实际上它是三维立体的。

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 伸开双手, 两脚并拢, 面向同学, 代表氨基酸, 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种类和性质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再让他转过去, 表示基团空间位置的变化, 并且板书注意通式的写法, 也可以这样, 归纳氨基酸结构特点, 展示立体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直观教学法突破本节的难点, 学生印象深刻。通过这种模拟形式, 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为后面公式的推导也做了准备。

接着练习让学生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基来。可以在其中加一个不是氨基酸的化合物, 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便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弥补, 加深我们对教材的理解, 培养学生吃透知识的能力。

(2) 蛋白质的结构

设问:20种氨基酸是怎么样组成千差万别的蛋白质呢?引导学生观察P29页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 并给出循环播放的二肽形成的动画,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 是本节课的难点。但学生知道物质的合成需要断开某个化学键和重新生成新的化学键, 同时利用动画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问题驱动, 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本部分的教学, 设置的问题层层深入,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 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我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 并且应用到实践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 精心设置了这些问题。

根据小组讨论, 中心发言人展示的结果, 教师及时点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相关问题一一解决。如果对于最后两个问题不理解, 可请一排4个学生起立, 手拉手, 问:4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叫几肽?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 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指出另两排学生, 共3排12人, 可形成3条肽链, 问可形成几个肽键。以此类推, 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 让学生仔细观察列表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 (n-m) 个。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 由结论式教学转变为过程式教学, 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也体会到了生物界的奇妙,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及时让学生做练习, 巩固脱水缩合这一难点,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3. 探究深化

那么氨基酸缩合成的多肽链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探究活动:利用彩珠与铜丝构建蛋白质的结构模型, 让学生体会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让学生总结出蛋白质结构不同的原因。教师只需把学生的答案总结, 再展示几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用一根铁丝演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 把课前准备好的弯曲的铁丝拿出来, 演示三级结构、四级结构。

设计意图: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对于高一还没有深入学习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说, 空想一个空间结构是困难的, 而且也很难理解蛋白质分子结构为什么会有多样性,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直观的体会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以及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接着, 通过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 自然过渡到结合实例列举出蛋白质的多项重要功能, 具体的各项功能在后面各章节中再去进一步讲解。

4. 总结反思 (2~3分钟)

引导学生归纳蛋白质的知识体系, 目的是强化认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六、说反思

3.工程结构说课 篇三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与“新五说”(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媒体和说教学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课者自然就按照这些评价要素来撰写说课稿并实施说课流程,随之形成了以“五说”为依据的“要素化模式”(也稱“五段”模式)。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按要素化模式进行说课时,说课者为了按“顺序”说全各要素,必然会在五个要素之间来回穿梭,不易清晰地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说课的逻辑性。例如:在说教材的过程中,说课者必然要说“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但现实是,教师在分析完教学内容之后,还必须分析学情,才能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又如,教法和学法本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均会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按“老五说”,会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若按“新五说”,又会造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叙述的重复。再如,从逻辑上讲,“媒体的选择”和“板书”均属于“教学过程”的下位概念,而在要素化模式中,将它们设为并列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二、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提出

由于说课是介于备课(教学设计预案)与讲课(教学设计预案的实施)之间的高层次的集体教研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也应看做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1],我们提出了结构化模式说课稿(如下图),按照教学设计原理的逻辑顺序与递进关系,进行说课稿的撰写和说课流程的实施。采用结构化模式,不仅能将相关的评价要素有机地融合在结构中,还能使说课的流程更有逻辑性。

三、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

为了便于说明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详细描述说课设计各阶段的内容及方法。

1.说课稿的标题

主标题:我是小小工程师。副标题:“画方形和圆形”教学设计与分析(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说课的侧重点)。

2.说课引言

今天我说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1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设计与分析(向评审者表达明确的说课信息)。

3.教学内容分析

说课者阐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科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定位。可用三句话表述:(1)指出说课内容出自何处(若引言已写,此项可略);(2)分析该内容在系统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指出该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以本节内容为例,“画方形和圆形”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工作界面,识别画图工具,了解线形工具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对画面的平衡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是: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方和圆,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及构图。

4.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成因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包括:(1)指明教学对象;(2)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可包含班级的学习风气)以及对教学对象智能水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检测结果。本节学情分析如下:该班学生虽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课前问卷统计调查发现,35%的学生在家使用过画图工具,只有8%的人画过方和圆。

5.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除了要注意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准确归类,还应明确阐述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思维过程和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画图;利用Shift键能精确地画出方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方形和圆形的绘画练习中,熟练掌握规则图形的画法及图形搭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形和圆形的组合构图,提升合理构图等艺术修养。

6.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这部分,说课者仅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不够,还应该“说出”将其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理由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重点部分的阐述,甚至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对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则立足教学内容固有的技术难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智能水平加以剖析,并给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个环节能衡量出说课者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也是说课的一大亮点。就本节而言,教学重点:方形、圆形与圆角矩形的准确操作;难点: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规则的几何图形。由于学生首次利用Shift键和鼠标“合作”操作,属于技术协调技能的训练,应通过多练加以巩固。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说针对每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对于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那些不易实现的目标,则应该给出详细的教学策略。通常,反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是考虑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媒体的恰当选择和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等。针对本节而言,一是通过投影童话中“小猪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等画面,“需请同学帮助设计”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帮”小猪设计带烟囱的房子,画电脑屏幕、公共汽车、雪孩子等童话内容,以解决“如何将单纯、枯燥的画方和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问题。在教法上,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个人上机练习及分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8.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既要展示教学过程的全貌,又要清晰表现出关键点的设计思想及有效办法。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成功经验是,首先,要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并采用客观陈述性语言描述的方式,简洁地表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均用概括性的标题引出。这节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重点分类,各个击破;(3)难点分解,步步为“赢”;(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作品交流,评价总结。其次,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配以流程图(在说课稿上画出,说课时用投影或挂图展示),以清晰地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全貌。此外,还应注重讲述教法和学法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9.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可在最后单列,也可将其融入其他模块。例如,前置性评价的设计可在学情分析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可在主要知识点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则主要用来在一节课完成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放在教学过程表述的最后进行。

当然,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图1,可设计出七模块式,也可以设计出六模块式,也有人提出三模块式[2]。无论采用几个模块,笔者认为,都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1)逻辑性。即注意说课的各结构模块的因果顺序;(2)系统性。即将评价要素按“整分合”的原理,有效地分解到说课的每个结构模块中去;(3)艺术性。即在每个结构模块之间要用过渡性语言进行衔接;(4)有效性。即在有限的(说课)时间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设计思想与内容。

该文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及连云港师专校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金资助。

4.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篇四

说课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说课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该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章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从图1―21中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让学生学会自己看图。

(3)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为: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三、说教法和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上,我主要抓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图,并自主归纳及分析”这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看图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采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依据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理,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但是在读图分析图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看并分析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当学生不理解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则运用讲述法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更好的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然后到讲地球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先阅读课本25页的阅读内容,了解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并结合图1―21,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那些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圈层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从图中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后,老师再详细分析,并讲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在多媒体图片中以及阅读材料中,让学生归纳地壳的.范围,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幔的范围和地核的范围。其中,在讲解地幔的过程中要区分好软流层和岩石圈位于地幔的哪个部位,以及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和联系。

在讲解内部圈层的过程中,可以拿半熟鸡蛋和学生讲解,用半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忆。

(2)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划分,还有生物圈所处的位置在什么范围。然后老师再对各个圈层的特点一一讲解。

(3)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设计了部分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思考题,课堂练习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并起了总结的作用。课外思考题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篇五

说课稿

安阳县二中分校 学科组:生物组 说课人:苏淑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安阳县二中分校生物组的苏淑敏。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DNA分子的结构》

在我校实行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选修一中的有关核酸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同时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以及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②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

①通过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②通过自己制作DNA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

二、说教法(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1、直观演示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模型展示DNA的空间结构,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于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以“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三,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的内容的完成来未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据报道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美国军方通过DNA检测结果,以确认是否是本拉登本人,他的DNA和其他人的DNA存在什么差别?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DNA 我们又知道些什么?

【复习旧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选修一中学过的有关核酸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在“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以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展开学习。

【幻灯片展示】威尔金斯、沃森、克里克等人获得诺贝尔讲奖的图片,指出是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了DNA的结构模型。

1.1学生活动一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故事 1.2小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2.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2.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那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1.2.3有关DNA结构方面的几个问题

1.2.3.1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1.2.3.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的?他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1.2.3.3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他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逐组巡查,并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讨论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1.3学生展示

从班里抽出其中三个小组代表展示其讨论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各小组认真倾听、质疑、追问、争辩,展示各自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1.4教师点评

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及时点拨提升,给予评价。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人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2.1学生活动二 在对DNA模型构建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2小组讨论

根据大家所制作的模型,总结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有什么共同观点和不同点。

2.3学生展示

展示DNA结构模型,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⑴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⑵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DNA分子结构特性:稳定性(①DNA都是由磷酸连结着脱氧核糖;②碱基互补配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因为其多样性才可以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2.4教师点评

指出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幻灯片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课堂小结,强化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的知识要点,再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本节课要点并作进一步总结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做问题解决----评价单中课堂及时巩固中习题的,进一步巩固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思想,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各位评委老师们,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三、DNA分子的特点

(1)两条链:反相平行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磷酸+脱氧核糖---基本骨架

6.C语言结构体说课稿 篇六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结构体》,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

3、说重点难点

4、说教学对象

5、说教法学法

6、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理解:

本课程选自21世纪普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规划教材《C程序设计实例教程》第四章数据组织的第三节。

本教材通过固定模式引导入门:用“输入—处理—输出”模式强化入门训练;

使用任务驱动语法学习,用实例讲解语法,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知识点分别实现。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方法和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及初始化。

(2)学会和掌握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初始化以及使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程序半成品修改实现结构体,帮助掌握结构体语句的语法格式。

(2)通过程序设计编写,体验并归纳结构体语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在学生心中建立数据存储效率的思想。

三、说教学对象:

大一学生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认识新事物的能力,而且已经学习了C语言的基础知识。前面已经学过基本数据类型──整型、浮点型、字符型,也介绍了一种构造类型──数组,并且会引用构造出的数组类型来实现程序的编写。

四、说教法学法:

首先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快速自然的引出本节课主题(结构体),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任务,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修改程序以实现对结构体的认识。中途可以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对程序做出修改,教师在进行判断给与学生反馈。“编写程序”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照格式来编写程序,以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7.工程结构说课 篇七

一、说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导入环节媒体应用不当

理想的导入设计, 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 引导其注意力, 打开其思维的闸门。在多媒体说课环境中,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大屏幕上空白一片, 不利于学生多通道接受信息, 因此把导入故事材料以文字形式堆砌在学生眼前, 同时口述故事内容。结果是, 学生的注意力在屏幕和教师之间来回游离。这实质是学生的视、听通道被教师人为干扰, 产生了阻塞现象。学生的注意力被用来解决信息通道上的矛盾, 留给思考的处理空间所剩无几。

(二) 说教材不到位

说教材, 要讲清教学内容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 确定重点与难点。理解得通俗一点, 说教材就是要教师“吃透”教学内容。

(三) 说学情走过场

在说课时, 常常出现淡化“说学情”的现象。例如,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念、原理和学习方法”等等, 之后就没有分析学生的下文了。淡化说学情, 实质揭示了说课教师并没有真正去把握学生, 缺失“有的放矢”的思想观念。

(四) 说学习目标太“全面”

有的说课教师在确定能力目标时, 囊括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探究能力、操作能力等“全面”的目标, 且不说一节教学内容能否涵盖这么多能力目标, 如何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就是一个问题。根据教学规律,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越多, 完成的可能性就越小。

(五) 说教法缺少说理

许多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 从课程引入环节到课堂总结的各个环节、步骤讲的面面俱到, 思路清晰, 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讲授内容浓缩为十分左右,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缩课”, 而并非说课。

缩课和说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缩课注重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层次的掌控, 注重知识点与教学内在的逻辑顺序编排, 而说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 重在“说理”, 即以有力阐明为何这样教, 说理的内容不是课堂教学的讲授内容, 它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背后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问题解决对策

(一) 正确设计导入环节

合理设计导入环节, 首先要依据教材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仔细考虑, 导入所引用的材料是否和教学目的贴切, 是否能和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有的动画、视频资源看起来制作精良且形式诱人, 但不一定有助于完成教学导入目的, 有时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次, 教师要懂得不同形式的导入材料具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导入材料大体分为听觉材料 (语言) 、视觉材料 (文本、图片、动画) 和视听材料 (电影、电视片段) 。例如, 故事就属于听觉材料, 不需要多媒体的支持, 教师只需用生动有趣故事语言就可以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引入到情境中来。视觉材料和视听材料则需要教师把材料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使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 教师则成为指引者。

(二) 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每一部优秀的教材, 都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晶。所谓教材的教学价值, 是指全书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及其教学功用。在教师说课或者教师说课稿中, 经常会发现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教材, 没有仔细揣摩教材编制的知识点内部逻辑, 例如语文说课, 把课文的中心思想作为“说教材”的内容。这种现象实质是反映了教师没有仔细思考某节内容的教学功用及其内在的深刻意义。

(三) 说出学生的学习特征

学生的学习特征则是教师“说学情”的重点内容, 因为学习特征与学生学习的联系更直接。学习特征包括初始技能 (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习技能 (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语言、数学、阅读、推理等基本的能力) 、终极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即将学习的新知识) 、态度 (学生对学科是否存在某种偏见或错误的观念) 等。说课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要形成学生学习特征的概念并内化到认知结构当中, 只有这样做, 才能产生“有的放矢”的效果。

(四) 形成对学习目标的清晰认识

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利用外显的行为术语, 能将学习结果表述为一系列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使其更加清晰明确。例如, 把“掌握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识目标阐述为“能说出三个以上的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对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 可以用诸如“能再现”、“能模仿”、“能举一反三”等可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词。

(五) 讲出教与学的道理

说课不是课堂的“缩影”, 说课重在以“理”服人———说出教法与学法的依据。“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道理, 二是理论。这两个层次之间又存在内在的联系:理论是道理的发展目标。

总之, 说课是教师专业化的良好途径。每位教师都可以参考说课教师的思路、不足、闪光点等信息, 在互评过程中构建了教研之风, 可以更加紧固教研团队意识, 说课教研活动也会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农远工程已经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向教学效益阶段转化, 说课活动是农远教师提升教科研素养、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农远教师说课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基于对说课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说课,问题,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田贵荣.如何说课[J].教书育人, 2008.

8.结构与稳定性的说课稿 篇八

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二)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重心位置的高低:(重心越低越稳定,重心越高越不稳定)

2.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3.结构的形状

(三)结构稳定性的应用

评委点评:

儋州市第一中学万太义老师所说《结构与稳定性》,能领会教材编写意图,说出了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通过技术试验,让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结构与设计”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了教材的前后联系,确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本节说课说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合理,从视频导入、演示探究、师生互动到知识拓展迁移、课堂小结,最后作业布置,教学过程容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衔接紧凑。

本节说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处理内容,开发课程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准备的教学用具有教学课件、铁块泡沫组合体、弹簧秤、矿泉水瓶、不同形状的木块、方形架等等,通过设计合理的多种媒体教学,图示和演示丰富的内容,增大教学信息量。

9.工程结构说课 篇九

一、说教材

1、援引课程标准:1-5-1机器人入门 结构与功能

2、教材

《机器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拓展模块的内容,本课是机器人部分内容中的重点章节,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兴趣,传感器、机器人的一般特征和组成在小学信息技术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理解机器人原理、设计学生机器人运动的重要环节,对促发学生的整体概念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应着重将机器人的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立体概念,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利的引导。

本课的内容顺应前面知识,在教学上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延续、畅通,教学环节连贯,并能够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顺利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原理和功能、机器人的组成和特征功能应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是前面知识的总结和提高,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机器人的发展史,机器人的特征、组成知识,学习学生机器人的“主要器官”和基本结构。

(2)难点:能较快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理解传感器的功能以及机器人的功能部件、应用领域。

二、说学生

小学六年纪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喜欢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平时对机器人有所耳闻,对本节课内容有着较浓的学习兴趣,但是没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探究兴趣。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机器人的产生现象和发展、应用领域。(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的应用。

(3)了解常用传感器(比如:红外、声音、光敏、温度、触摸等)的基本功能

(4)了解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组成,能描述机器人的基本特征。(5)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2.能力目标:

(1)掌握各“器官”的作用;

(2)通过观察各种教学机器人,能描述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件(3)能用所学知识与其模拟的人类功能相比较;

(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尝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学生分组学习,促进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机器人这一信息媒体的学习热情;(2)尝试用人的“器官”概念理解机器人的“器官”概念;(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利用“创设情境法” 引出本节主题,“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共享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

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法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

(三)直接讲授法

(四)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陌生的,学生差异较大,利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使学习过程中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这样既能使落后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也锻炼了学习好的学生,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

机器人的组件介绍是机器人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授使用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范例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因为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时间不够,所以必要的实例讲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可以由教师演示范例,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利用讲授法集体授课,来提高本课的教学效果。

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观看视频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景,让学生产生想学的乐趣,从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同时,应该对照课本,把自己的自学过程以外化语言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教师的自学方式会潜移默化的被学生内化吸收,迁移到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说媒体

硬件要求: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软件要求:电子教室软件;

自制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

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猫》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或一段故事情呢?

生:回答老师提问。

师:机器猫就是一种虚拟的机器人,它非常能干,可以帮助小主人公完成很多心愿。这些就是靠它灵巧的双手完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学习机器人的小器官是怎么样变出“大神奇”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有知”唤醒“无序”,从实物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

步骤2(30分钟)

2.1“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学习机器人的“主要器官”

师: 机器猫非常灵活,它是小主人公的好朋友,请你观察下它,看看它是怎么样让小主人知道它的喜怒哀乐的呢?

(1)播放机器猫的视频片断(2)学生讨论

师:请回答下面一组问题:

(1)机器人的“表情”部件有哪些?(2)机器人的“感觉”部件有哪些?

(3)在机器猫的身上找一找,它们都藏在哪里了呢?(学生回答问题,接合课本内容,并讨论)(教师利用准备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多组教学机器人的照片,介绍机器人的主要器官组成)2.2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了解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师:机器猫可以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神奇极了,在现实的机器人身上,也能有这样的神奇。不过,它们运动的时候,可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用手脚来运动,而是通过一个特别重要的器官来实现的,它就是传感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4 这个神奇的器官。

提出问题:

(1)了解传感器相当于人类的什么器官。

(2)知道传感器分为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工作动力是什么。(3)知道常见的传感器及其相关特点、功能。(4)探究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有传感器。(学生看书,阅读相关的章节)(教师辅导巡视)2.3讲授法”导出具体教学内容:常见传感器:红外、声音、光敏、温度、触摸传感器。

教师讲解实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容易理解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让课程显得不呆板,引起学生兴趣。

步骤3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师: 观看了机器猫的视频,那老师想知道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你们心目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机器人离我们还很遥远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与他们面对面地接触,让我们一起步入机器人的神奇世界吧!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机器人?

2、机器人有什么特征?结合机器人的特征回答,为什么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也称为机器人?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总结归纳知识点。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开始踊跃举手。

学生回答自己归纳、总结的机器人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你们面前的电脑是不是机器人,为什么?

教师扩展知识引出机器与机器人的区别,并加以详细描述。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教材中找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

步骤4 学习扩展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机器人产生了兴趣,迫切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教师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时,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机器人的分类和功能。

机器人简单的定义是:这种机器有人或生物的智力。

师: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呢?

由问题导出机器人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及各阶段机器人的特征,详细介绍。教师概括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下面通过例子,我们来看看机器人的功能。通过教师准备的具体实例课件或图片分析其功能。步骤5 演示法

师: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器人应用的例子,现在学习机器人组成的问题。(板书课题)教师播放相应的图片。

师:打开一幅机器人的“解剖图”。(学生观察)师:机器人有哪些主要组成部分呢?下面,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或与旁边同学小声讨论的方式,并参考教材中的内容来学习。(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自学教材中内容,并研究)生:回答机器人的组成。

师:归纳并总结,给机器人的组成确定概念,并鼓励学生朗读巩固。设计意图:从已有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熟悉实物的感觉,再在此基础上理解信息的涵义,并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

师:机器人的内部有很多的部件,它们像我们人的器官一样,共同组合起来,完成很多种复杂的动作。

(教师打开一个机器人,请学生观察内部的组成,并范例演示)(学生观看老师的讲解)提醒:注意分组的结合,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的生活,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步骤6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评价

全班分为若干大组,学生先在组内就调查的内容展开讨论,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说一说机器人的组成,组长做好记录,做好归纳总结,并代表组内在全班展开交流。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内容要围绕调查的主题开展。

教师应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并结合实物进行详细的讲解。

此处学生适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接合课件中的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适应过程。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进度和频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在理解、完成上个任务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此中领略知识的快感;将复杂的知识细化,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体系;用客观形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接触,避免过于单调的学习交流。

步骤7 总结内容,拓展延伸,完成建构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传感器、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组成以及机器人的功能应用,欢迎大家继续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教师做课堂总结,归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要点及重点教学内容,接着板书黑板,学生摘录笔记,剩下的时间,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传感器、机器人在现实中的应用还有方面,由于课上教学时间有限,涉及实例不多,同学们回家查找关相关的资料,作为课后作业。

此活动为拓展延伸,在下次课堂由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相互讨论,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心得体会,让学生自己说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由《机器猫》引入机器人这一概念,由此介绍机器人的器官,让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使得学生牢固地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课堂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知识的落实阶段,要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反馈习题,只有内容清晰,指向明确,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有问答 17 讲解、演示操作和动手实践等,这些均需要教师控制好节奏与时间

机器人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引—探—练—伸”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由学生或教师总结实践的结果。这样的实践与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将会快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10.工程结构说课 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是学完细胞的结构和生活后的延伸,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人体的结构层次,为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打下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生物体是一个整体有一个概念,也为今后学习动物的结构特点、行为方式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难点: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知。

二、教法和学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堂上来。

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出人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图片,提出问题:鱼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图中省略号代表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在鱼由受精卵发育成大鱼的过程中,随着细胞的分裂,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细胞,这些细胞长得都一样吗?它们是如何构成大鱼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总结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下面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探讨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二):探究新知

出示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2、什么是组织?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基本组织?它们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3、什么是器官?

4、什么是系统?人体由哪些系统构成?

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中的问题。教师到各小组了解预习情况。内容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教师出示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的不同,介绍各类细胞的功能。提出问题: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带着问题观看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后再分化形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感知细胞分化的过程。

逐一展示图片,师生归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是很相似的,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大部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出示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简图,学生讨论,区分细胞分裂与分化。

展示人体四种组织的图片,介绍构成各种组织的细胞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思考: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的?师生归纳组织的概念。

指导学生对照教材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插图,4人一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尝试用表格的形式从细胞组成、功能等方面比较四种基本组织,加深理解。内容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展示胃的解剖图,引导学生认识构成胃的几种组织,明确引出:胃是以肌肉组织为主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

展示大脑、心脏等的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器官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其中以哪种组织为主,这个器官具有什么功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器官的概念。探讨:皮肤属于组织还是器官? 内容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做“卡片找伙伴”的游戏,在每张卡片上写上器官名称: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口腔、食道、胃、肠、肛门、肝、胰腺、胃腺、肠腺、唾液腺、心脏、血管、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骨、肌肉、关节等,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系统的概念。

出示八大系统结构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八大系统的名称、组成及功能。

观看运动员起跑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系统参与了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体的各系统是相互配合的。认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心肌细胞组成心肌,心肌构成心脏,心脏构成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循环系统与其它系统一起构成人体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尝试归纳人体的结构层次。

(三)收获感悟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

(四)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练习

11.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说课稿 篇十一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说课 讲稿

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是参赛人杨国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建设负责人,很高兴能在此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⒈课程定位 2.教学内容 3.教学设计 4.教学组织与实施5.课程特色与创新。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一、课程定位 1.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本专业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形成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由三个平台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胜任施工员及相关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个平台课程体系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知识、能力逐级递进 15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其中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测绘保障作用。显然,测量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

3.本课程性质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平台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各种建筑施工测量技能,今后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4.本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衔接

学生学习本课程前必须具有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CAD绘图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该课程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的基础,本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各门主要课程在内容上的先后传承关系,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合理得当。先修课程:施工图识读与会审 建筑CAD绘图等。后续课程: 建筑基础施工、建筑主体施工等。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指导和借助相关资料,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制定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基础施工测量、主体工程施工测量、沉降观测的测量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测量方案的实施、检查、评价和反馈。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以进行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方案的制定和五道测量工序的测量、记录、分析、检查、处理工作。”

其中:专业能力有“能正确地制定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建筑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沉降观测的施测方案和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和设备按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方案的实施并提供符合精度要求的成果,以便指导工程施工顺利的进行 “

方法能力有“具有较好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 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 工作的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理解 能力表达能力。“

社会能力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⑴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⑵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

①明确行动领域 ②拟定课程目标 ③设计内容体系 ④选择教学载体

⑶以行动为导向,综合设计“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性施工测量项目,充分体现课程实践性

⑷多方位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⑸建立开放式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的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一、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建筑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沉降观测五大教学情境。

每个教学情境采用项目教学,项目任务进行完整的情境描述,设计合理的学目标和学习内容、适度的教学课时。项目的设置要求“全真性、实用性”原则,源于真实高于真实,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二、内容序化

本课程经过序化后的教学内容由五个项目组成,建议84个教学学时,共计5个学分,开设于第二个学期。整个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主线,采用单元项目化,内容任务化的结构。

三、表现形式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体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与企业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2.编写与课程项目训练体系一致的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3.真实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 4.便利的网上答疑和网上测试系统 5.实用的课程核心技能考核和技能大赛 6.丰富的网络资源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单元组织项目化、内容实施任务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方法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的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等,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教师示范教学法 几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如:教师示范教学法针对某一项目任务,教师进行示范,同时向学生讲解操作要领。学生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理解示范过程,再模仿着进行操作训练。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本课程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⑴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展示实际生产场景和过程 ⑵建设模拟仿真的教学环境 ⑶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

三、保障条件 1.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学院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向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实践经验丰富,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2.实践条件

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有普通测量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室,总面积为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200多台套,价值近260万元,可开展30多个单项测量实训。常用设备可满足200多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需求。校内实训环境包括1 测量实训室 2.专用测量训练场 3.专业综合实训场。

学院依托建筑行业企业,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鄂州市内设有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市内的实习基地企业有:湖北中建基础设施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建筑企业。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好的实训环境,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课程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的课程评价方式,引入国家职业岗位标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通过过程考核、核心技能考核、职业素质考核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核机制,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第四部分: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实施(以项目五“沉降观测”为例,进行说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教前分析

⑴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分析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能怎样职业能力)⑵教学内容分析(重点分析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的案例和学才是否有代表性)

⑶学生情况分析

识图能力、精密水准仪使用能力、精密水准测量计算能力掌握如何? ⑷教学条件分析

• • 仪器设备准备: 精密水准仪,多功能计算器,教学场地准备:一体化教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提前联系真实的工程项目,项目场地条件)

• • 教师准备:提前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或现场技术工人 学习资料准备:学习材料工作页、仪器说明书、工程测量规范、视频资料、教学案例 ⑸教学方法分析

重点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采用什么方法学生更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如本单元采用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2.教学过程设计 ⑴问题引入

由上海楼倒倒、广西楼歪歪、成都楼靠靠引出测量技术监控施工质量,通过沉降观测,获取建筑真实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提出技术规范。进一步提出:

① 基准点埋设; ② 观测点布设; ③ 观测周期; ④ 观测路线如何先择

⑤ 观测数据如何记录、计算、检核; ⑥ 数据如何整理

⑵案例学习学习人家是怎么做的?教师讲解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⑶任务安排(①图纸识读 :需要哪些图纸?如何识读,找到你所需的信息? ②方案制订 ③外业观测 ④成果整理)

⑷学生自学及观测方案制订(工作页的填写,小组讨论,教师辅导)⑸方案陈述与可行性评价(学生陈述,教师点评)

⑹现场施测与检查(由现场技术人员讲安全知识,教师负责技术指导)⑺成果整理与评价(教师点评)

⑻课余时间任务再学习安排(实验室开放规定)3.教后总结

⑴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⑵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⑶工程项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⑷教学组织是否合理,如何改进

二、教学效果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课程通过校企共建,于2010年成功早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1.学生评价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学习实用性强,教学条件好,教师教学水平高,学起来带劲。

2.专家评价

一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危道军教授(湖北省建设教育专家委员会副组长、湖北省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二高校教学巡视组专家范先友、三武汉科技大学赵锋教授(湖北省建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结构协会理事),对这门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范先友教授的评价是:该院《建筑工程测量》08年评为省级精品课后,深入开展一系列精品课改革试验与建设,改革成果显著,主要有:1.优秀教学团体建设,成果显著;2.坚持课程体系改革,具有积极创新特色;3.创造了以任务驱动师生共建构的六步教学法,为职教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综合创新教学模式;4.营造了第一流教学设备条件,居全省高职院校领先水平;5.开放的教学网站和高质量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高质量的优秀的职业教育环境。

3.社会评价

一高级工程师熊国胜(鄂州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经理、湖北省监理协会理事、鄂州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二高级工程师刘辉(鄂州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鄂州市

/ 7

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专家协会会员)对本课程教学效果和本专业毕业生给予很高和评价。如:熊国胜经理评价“通过与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深度合作,无能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其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表达能力强,吃苦耐劳,敬业乐岗。”

第五部分:课程特色创新

一、课程特色

1.校企联合共同开发课程,直接面向生产实际岗位

2.以项目教学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课程考核引入行业质量验收标准

二、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1.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对项目下的工作过程及其能力训练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2.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多媒体课件的完善。3.继续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进一步研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效果的最优化。

汇报完毕,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思政课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