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共11篇)
1.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一
关于药学院同位素实验室申请豁免的报告
设备处:
因科研工作需要,我院需要建立一个同位素实验室,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实验研究。
我院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重要课题——《基于结构的PDE抑制剂设计和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该实验将继续进行至少3年的时间,主要使用3H标记的cAMP或cGMP作为示踪底物测定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酶活性。另外,我院药理毒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也需要迫切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H进行科学研究。
基于上述目的,目前我院已经购买了一台PerkinElmer Tri-Carb2910TR液体闪烁分析仪,以方便开展同位素实验。该仪器目前由药学院中心实验室管理,可对外开放,校内外各单位老师都可在仪器负责人的监管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根据我们的预期,拟建立的同位素实验室将采用一般湿式操作进行实验。预计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低于2×107Bq,10最大等效年操作量低于10Bq。
目前,根据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类丙级实验室场所的卫生防护要求,我院已在药学院大楼顶层东侧一间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表面装修、通风系统的改造及购置了如辐射监测仪等相关配套设备;工作人员已经接受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班的培训,取得了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对于放射性试剂的购买、使用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我们也将遵循环保部门和中山大学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鉴于我们拟使用的同位素活度较低,且是在组织良好、人员训练有素的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因此特申请豁免。
望批准。谢谢!
附件:PDE活性测定方法
PDE活性测定方法
1.2 μL 0.20 μM 氚代底物3H-cAMP或者3H-cGMP(Sigma-Aldrich,USA,20000-30000 cpm/assay)用Assay Buffer1(组成20 mM Tris·HCl,10 mM MgCl2,1 mM DTT,pH值为7.5)或者Assay Buffer2(组成20 mM Tris·HCl,4 mM MnCl2,1 mM DTT,pH值为7.5)稀释至60 μL。
2.加入40 μL已用Assay Buffer1或者Assay Buffer2稀释的蛋白质缓冲液。3.混合液在25℃下静置反应15 min。
4.依次加入200 μL 0.2 M ZnSO4和200 μL 0.2 M Ba(OH)2溶液,振荡混合。5.将混合物离心(14000 rpm,5 min)。
6.取上清液430 μL加入3.5mL Liquid Scintillation Cocktails(ScintiSafe PlusTM 50%,Fisher Scientific,USA)7.振荡混合后用PE Tricarb2910计数器测量混合物。8.cAMP水解率控制在20-35%。
关于测定的说明:
1. 所有反应均在25℃下进行。
2. 所有容器均为一次性用品,无需洗涤。用完后按有无放射性分类收集。对有放射性的废物,按固体、液体分别收集。无放射性污水从下水道排出。3. 放射性操作均在指定位置进行,每次完成实验后需测定各操作位置的辐射情况,并记录。
4. 操作应小心谨慎。若不慎有放射性溶液溅出,需采用吸水纸擦拭,直至监测到的残留辐射强度降至正常控制值以下。
2.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二
关键词:战时条件,国防交通设施,伪装防护
国防交通设施在战时必将成为敌空袭的首选目标和全程打击对象,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 应加强其实体安全, 运用各种先进的伪装防护手段, 使敌精确制导兵器看不清、打不准或打假目标, 以减少固定国防交通运输设施的毁坏程度, 增强其生存性, 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研究战时条件下国防交通设施的防护措施就变得极为重要。
1 国防交通设施防护基本对策
1.1 注重防护理论研究, 丰富完善防护技术
国防交通设施建设要依照军事斗争的新特点, 把焦点放在信息化战争上, 强化理论与技术研究, 实实在在地往提高工程生存能力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重视高新武器破坏机理、先进防护技术和毁伤效应的跟踪研究, 对于防护技术攻关项目, 应加大其投入, 尽快提出国防交通设施体系以及战术技术要求, 且与现代武器发展和作战样式相适应;二是对国防交通建设规划进行不断完善。制定国防交通防护工程建设与改造规划, 加强对重要目标的保护以及重点地区、重要方向的工程配套建设, 并与国家经济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 提出合理的实施计划与建设规划。为了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 工程防护标准也应予以提高;三是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 构建的国防交通设施要能够适应联合作战, 抓紧防电磁毁伤、防震、防高技术侦察和防精确打击等技术研究, 同时积极组织进行高抗低耗实用防护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攻关, 从而加强快速构建技术研究。
1.2 采取措施隐真示假、做好隐蔽伪装工作
针对国防交通设施的实际情况与敌侦察特点, 采取多种伪装方法, 严密地组织交通运输线和其设施、设备的伪装[1]。一是将易暴露的如车站、码头、机场等目标进行隐蔽伪装, 例如:设置不显著的栅栏遮障、水平遮障、设置干扰遮障、施放烟幕和铺设植被等;或是通过构筑假目标或改变目标外形进行实施。比如将目标伪装成使用价值不大或者已被破坏的状态;或对进行迷彩伪装、设置已破坏的目标模型与变形遮障;或将目标通过撒布伪装器材改变其外形。二是为达到隐真示假、以假乱真的目的, 也可以通过移动式构件模型仿制假目标。三是将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进行改变, 如激光、反雷达、红外探测隐形技术, 可以使敌方探测系统发现距离缩短或不易发现的综合性技术。
1.3 切实明确任务分工, 确保指挥统一高效
在大型国防交通设施所在地区应建立由运输、防空部队、地方政府、交通、人武、通信、公安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战时大型国防交通设施防护抢修指挥部。针对战时条件下国防交通设施的防护抢修涉及部门多、保障范围广、组织指挥复杂、任务繁重等特点, 要统筹好国防交通设施防护、抢修和协调指导各业务部门的工作, 就必须建立高效、权威、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2]。例如指挥部内可设置的综合计划组其职责是拟制保障方案, 参照运输和抢修任务调配保障力量, 联合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防卫防护组主要负责本区内的空、地防空、防卫安全;运输保障组主要负责完成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疏散任务;抢修抢建组其任务是组织各种专业抢修力量, 对大型国防交通设施进行抢修抢建工作;交通管制组其职责是组织整个城市或局部道路的交通管制。
1.4 重视工程实体安全, 加强配套保障能力
应对各方面产生的安全问题时, 应主要考虑工程实体安全, 对多种安全因素共同作用下解决措施, 需加大其研究;还要并重考虑工程生存安全以及发展安全。而解决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破坏问题应着重研究, 同样地, 战时或平时军事火力打击和大型自然灾害对工程设施具有造成实体破坏以及短期内不能实现保障的共同特点。其灾害应急抢修保障应重点研究, 加强抢修器材的研制、生产、储备及调拨使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保障预案的研究与制定。其次, 要与相关部队担负的军事任务相结合, 认清在未来战争中国防交通设施的地位作用, 在战时条件下, 国防交通设施的军事效能通过演练、演习检验, 使其在新建、改建任务中能够满足军事需求。在国防交通设置配套保障能力建设中, 应当坚持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并重, 一是在设计、建设时, 要坚持贯彻安全第一的理念, 加强工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落实好国防交通建设资金, 使国防交通能力确保得到发挥;二是要优化配置保障力量、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国防法规体系, 国防交通设施的日常管理问题要妥善处理, 保证配套保障工程可以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1.5 采取多种掩护措施, 实施积极灵活的抗击
伊军国防交通运输设施在海湾战争中遭受摧毁的教训表明, 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 同时各种力量得到充分发挥进行抗敌打击, 达到真正的防打结合, 降低处于被动挨打困境的可能性。所以要更新观念, 把着眼点转变成“积极灵活的抗击”, 从而取代过去的“以防为主”, 使各种保障及防卫力量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灵活应用防卫战术、及时实行强有力的防护手段抗击敌人。例如可利用天候以及气象条件, 把握雨雪风霜、夜暗等对武器导航、侦察和炮弹、炸弹寻的目标有太大影响与干扰的时机, 对国防交通设施采取必要的掩护措施, 包括与作战部队保持通顺的联系, 寻求作战部队可提供的保护力量及支援, 比如可采取电子对抗和火力打击措施, 从而采取积极的对抗性策略, 并加强防护防卫能力。如对于火力防护, 可利用合成军队的集中火力, 压制敌人火力发射阵地与指挥系统, 从而保证国防交通设施的安全, 又比如实行电子专向掩护, 针对重点国防交通目标可采取力量集中的电子干扰, 或采取激光告警或干扰技术[3], 致使敌转向“盲区”, 达到干扰迷惑敌人的目的, 从而降低其对重点工程目标侦察、打击的有效性。
2 结语
现代战争中国防交通设施的生存问题凸显, 其战场生存性对于取得战争胜利而言显得极为重要, 新时期新阶段必须着力研究国防交通工程的防护工作。国防交通设施的防护工作贯穿于整个作战过程的始终, 由于国防交通设施的安全关系着战争的成败, 所以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重点加强防护理论研究, 明确任务分工和指挥流程, 采取多种手段切实提高国防交通工程的战场生存性。
参考文献
[1]董金炎, 杨希锐.大型交通设施的伪装防护对策[J].国防交通, 2009 (4) :30-31.
[2]包学兵, 张玉松, 孙继承, 等.城市反空袭作战交通运输保嶂准备应突出“四个一”[J].国防交通, 2013 (5) :69-71.
3.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三
关键词:防护设计;设计原则;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064-02
边坡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公路的安全使用,降低自然灾害对公路的威胁,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公路工程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人们的交通安全观念逐渐加强,公路边坡安全护防的设计与施工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现代公路工程中,边坡防护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公路边坡的设计工作,就必须重视对公路边坡护防深入观察和研究,在依据一定原则设计,确保公路边坡在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对其他因素,如环境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公路施工地的地质特征和环境等特点,在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型式,保证公路边坡稳定和安全。
1公路边坡防护设计的主要原则
1.1安全第一.质量保证
公路边坡的防护直接影响到公路交通的安全,目前,我国公路的防护工作主要是由边坡起防护作用,对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公路塌方、陷落等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对公路交通设施的安全顺畅运行,对车辆行使的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公路边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边坡的质量问题,要在保证边坡防护设施自身的质量过硬的情况下,考虑防护设施起到的安全作用,要以防护坡的安全系数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要从设计上保证公路边坡防护设施的防护质量,以安全作为防护的第一要素,确保边坡的防护能在实际中起到防护的作用.为公路的安全使用、交通的顺畅起到应有的作用。
1.2考虑地理环境。因地制宜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公路穿越范围越来越广,所处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各不相似。因此,就给公路边坡防护的设置带来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因为地质情况的差异、气候情况的不同、环境的差别等,公路边坡的建设情况也不一样。一般边坡崩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归为3类,即落石型、滑坡型、流动型,而这3种坍塌形式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地理环境造成的。比如落石型一般是发生在较陡的岩石边坡,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岩石边坡的岩层会产生裂缝、渗水,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外力作用,裂缝会逐渐扩大,在雨水侵蚀下,裂缝中充满水,产生侧向静水压力作用,造成崩坍。在设计时,就必须注意对岩石裂缝产生进行控制,采取积极的防水措施。所以因为所面临的防护问题不一致,因此在设计边坡的防护设施时,必须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地理和环境及气候等具体的情况下,对公路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隐患进行预测,进而根据防护的需要,设计出与该地区相匹配的防护手段。绝对不能教科书式的照搬照抄,就把其他地段的公路防护设计方案依葫芦画瓢的照搬过来,这样会造成该地段的公路边坡防护设施“防而不护”,边坡的防护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严重的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
1.3多层防护相结合.防护措施相协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在公路穿行的同一区域内可能会在很小的范围内出现多种地质情况和地形差异,因此在相近的边坡上,或者在同一边坡上,就有可能处于各方面的考虑,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因此,在防护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情况,在设计上对多种防护措施在同一边坡上采用,或相邻边坡群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时,必须根据实际的环境和施工情况考虑防护措施间的协调。公路边坡的防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种防护措施和手段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对公路起到防护作用,因此在较近距离,不同的防护措施不能孤立存在,不考虑其他措施的存在,应该相互协调,比如在护面墙防护与植被防护间,就不能只看一面,而要两者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合理科学的防护措施来。
1.4统一规划.具体实施
在公路边坡的设计中,必须要注意边坡防护各方面的区别。毕竟一道坚固的边坡防护线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所以必须要有统一的设计,把边坡的各方面联系起来,比如在设计时要把边坡的范围与具体的防护设施,如护面墙、矮墙等各部分统一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对边坡、上下坡设计的区分。因为当路基的下边坡为填土路堤时,边坡坡面就会受雨水的直接冲刷和因降雨造成的坡面径流的冲刷,而造成路基边坡沿坡面流水方向,因流水冲刷形成冲沟,冲沟的扩大则会致使路基发生破坏。此外受洪水及河道影响较大的路堤,会导致路堤坡脚被毁坏,进而导致边坡破坏。因此,在边坡设计时,根据这种情况必须对边坡的下边坡采取增强压实度的措施,以增强边坡耐冲刷能力。而公路上边坡通常是人工开挖的斜坡,边坡在降雨、冰冻等形式的外力风化作用下,会造成崩坍等危险。因此,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质气候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予以防治。
因此,在边坡防护设计时,必须从整体的防护出发,把各种防护设施统一联结起来规划,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和防护设施的需要,进行有区分的设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设计。
2公路边坡防护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
2.1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相结合
传统的公路边坡防护设计主要是着重对钢性结构防护措施的设计,在设计上,主要是采用可以确保边坡稳定的砌石防护和架防护钢网的形式。钢性结构的边坡防护措施,对维护边坡的安全,起着有效的作用,是边坡防护设计中常用的一种,它即简单又有效,可以切实的起到公路边坡防护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国家实施交通基础建设时,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在建设交通设施时,把保护环境作为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这就对公路边坡的柔性防护提出了要求,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改变钢性砌石防护单一的模式,进一步采用柔性防护。通过植物防护,在进一步巩固边坡稳定性的同时,也起到了防护边坡的措施。植物防护一般包括在边坡上种草、植草皮、植树等。根据具体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选择不同的方式,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种植草皮与植树相结合,增强公路边坡的水土稳定性,可以有效的防雨水冲刷,限制泥石流和坡土坍塌的事故发生的机率。同时,柔性防护,对公路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美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司机行车的疲劳。
在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有必要把钢性结构与柔性结构的防护措施结合起来,在设计公路边坡的防护时,可以通过具体路段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两者的结合,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和趋势的防护设计方案。
2.2发展生态型防护.注重景观设计
生态型防护是今后公路边坡设计发展的必然,一是因为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始减少因为人为的施工项目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重视公路施工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型的防护坡,还可以保护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软弱岩土表面的破坏速度,保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而且,随着公路施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公路的审美开始逐渐关注起来,在现代的公路设计中,公路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整个公路设计蓝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地区的公路景观成了地区标志性的风景,成为地区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因此,对公路边坡的防护设计而言,加强对边坡的美化,是边坡防护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因为公路的边坡景观是公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建设具有审美情趣的公路,就必须在边坡的防护设施上进行美化,以此作为整条公路美化的基础。在防护设计上,从环境保护、美学观感上考虑防护措施的选择与调整,在可以保证防护坡安全有效的同时,优先考虑景观效果,力求设计出具有生态美感的防护设计方案,以协调自然为准则,充分考虑公路与沿线景观的和谐、防护措施与公路景观的和谐,是今后公路边坡防护设计的主导思想。
3结束语
4.防护林造林体系工程的原则 篇四
由于各区域的情况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及治理建设内容也不同。
从布局上可以分为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跨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防护林是指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防护林是五大林种之一,它又分为以下次级林种: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草原护牧林、水源涵养林等。
根据配置条件和目的要求,各种防护林发挥着特定的防护功能。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灾害的种类、程度以及结合区域内的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点等,规划配置各具特点的,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使它们在配置上互相协调,功能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护林综合体,这样由防护林林种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保护、改善、建造以林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减少或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防治荒漠化,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
1、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各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土整治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特点出发,考虑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在人、财、物上的承受能力,全面规划各项防护林体系工程;同时每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区域范围内,存在与农、牧、水、工业等如何协调发展问题;从自然条件看,存在气候类型、地质地貌、主要生态灾害差异性大的特点,应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营造各种人工防护林,同时结合其他林种和原有的天然林,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协调共建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江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现有森林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正确处理好防、治、用的关系,造林绿化与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发利用方式相结合,实行护、造、管相结合,防止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充分认识农、林、水三者的关系,将治山与治水、兴修水利与林业建设、发展农业与振兴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成多层次、多种模式的农林牧水结合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遵循工程范围的自然规律,因害设防,因地制宜。
针对工程区内生态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别重点,在以防护林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多林种结合,同时,做到乔、灌、草搭配,片、网、带齐上,封、造、飞并举,造、管、护相结合,有重点、有步骤按工程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特点,首先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适当集中建设资金、劳力、种苗和技术等力量,造育一片,成林一片,逐步推进。
4、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科学技术,大力调整结构,确保工程质量围绕建设防护林体系的目标,走科技兴林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工程建设中推广配套实用技术成果,重视示范区建设;实行工程造林,集约经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改造不合理的林种结构,改变单一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多树种、多功能、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或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
5、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坚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建设防护林体系实行以群众造林为主,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贯彻“各负其责、各受其益”,“谁造、谁有、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折价转让”等有关政策,积极发展国家、集体、联户合作、农户个人和集体入股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经营模式。
这项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投资于林、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袄。
6、坚持国家投资为辅,地方投入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实行国家专项扶持、多方集资、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
在生态经济原则指导下,逐步开展生态补偿征收试点。
发展多种经营,长短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加强建立资金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等制度。
7、国土整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挥优势,繁荣经济,兴林致富工程建设是以工程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和林业生产的客观现实提出的,因此工程要立足长远,但也必须结合工程区林业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的实际,把工程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注重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总体最优,既起到防护效果又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5.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五
雾、霾天气时,风力小,空气流动缓慢,空气中细菌、病毒等有害气体会比平时要多,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极易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雾霾天气还不利于皮肤散热,会使人出现胸闷、憋气、疲劳、头晕等供氧不足的症状,并且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和脑溢血的发生。
雾霾天气缔造疾病温床
雾霾天气极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多以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为主要症状;雾天中的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是诱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因素。同时,冬季寒冷多雾,气压较低,易出现缺氧、缺血,引起冠状血管痉挛,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雾霾天比吸烟更易致癌
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霾天回家三件事:洗脸漱口清理鼻腔
6.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六
京建施[2003]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北京市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根据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法规, 结合本市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凡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市政等施工作业的施工现场,均应执行本标准。
第二章
基槽、坑、沟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防护
第三条 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米,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
第四条 槽、坑、沟边1米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停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开挖深度超过2米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护身栏杆,危险处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第五条 基础施工前应具备完整的设计文件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现场和邻近区域内的地表排水系统、地下管网分布及邻近建筑物进行调查,应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确定支护方案。基坑深度超过5米必须编制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和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六条 基坑周边应设置不低于15厘米高防水埝和排水沟。开挖深度超过2米,应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技术规范》(JGJ80-91),在基坑临边处用直径48毫米脚手管设立临边防护栏杆,密目网封闭。除设置安全标志警示牌外,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
第七条 基坑内必须为作业人员设置上下专用坡道或爬梯(马道),爬梯(马道)两侧应用密目安全网封闭。
第八条 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必须严格执行 DBJ01-502-99《北京地区大直径灌注桩规程》,从事大孔径桩施工单位必须具备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以上资质。
第九条 挖大孔径桩应在开工前编制施工方案(包括季节性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并经企业法人代表、上级主管技术安全的负责人签字批准。挖大孔径桩及扩底桩施工前,必须制定防坠人落物、防坍塌、防人员窒息等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施工前应做好场地平整工作,保证道路畅通、排水良好,施工时使用的临时设备
(灭火及照明器材、急救用品、专用爬梯、安全绳、安全帽、安全带、提土工具、孔口盖板等)必须在施工前准备就绪。
第十条 进场施工前,应由施工管理、生产技术、安全、电气等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不得少于3人, 检查现场是否达到七通一平,发现涉及施工作业安全问题时,应及时与建设单位协商解决,不具备施工条件时,不得进场施工。
第十一条 挖大孔径桩必须采用混凝土护壁,其基础护壁应根据土质情况做成沿口护圈,强度达5兆帕,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大孔径桩施工的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工长应负责孔壁稳定性和混凝土强度的鉴定工作,达到规定强度和养护时间后,方可通知班组拆模施工和进行下层土方开挖,孔下作业人员连续作业不得超过2小时;所 有电气设备应装设漏电保护装置;下孔作业前应打开孔口盖板,排除孔内有害气体,并向孔内输送新鲜空气和氧气。
第十二条 挖扩孔桩施工必须建立专业队伍,登记注册,经技术与安全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三条 降排水(井点)工程的井口必须设牢固定型的金属围栏和警示标志。
第十四条 深井或地下管道施工及防水作业区,应采取有效的通风等防范措施。
第十五条 模板工程施工的设计和材质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方案,技术部门要会同有关工程、安全部门会签审批。
第十六条 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必须有设计计算书,结合施工工艺和季节施工的特点(冬季保温措施等)制定安全和防火措施。
第十七条 模板安装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程序进行,严禁任意变动。
第十八条 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有临时固定设施,严防倾覆。
第十九条 模板上物料及设备应分散合理设置,不得造成荷载集中。
第二十条 模板停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各种模板应分门别类,存(堆)放整齐,并有可靠的防倾倒措施。大模板应存放在专门设计的插放架内。
第二十一条 模板拆除应按区域逐块进行,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悬空作业处,应有可靠的作业面,支拆 3米以上高度模板时,应搭设脚手架工作台;高度不足3米的,可采用移动式高凳等措施,不准站在拉杆、支撑杆等物件和在梁底模上行走操作。
第二十三条 高处、复杂的结构模板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
第二十四条 已拆除的模板、拉杆、支撑等物应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避免操作人员因疏忽扶空、踏空而发生坠落事故。
第二十五条 混凝土墙体,平面上有预留洞时,应在模板拆除后,随时做孔洞防护。
第二十六条 拆模作业间隙,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掉落、倒塌伤人。
第三章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二十七条 脚手架支搭及所用构件必须符合J84-2001规范及《施工工程安全技术标准》要求,确保架体实用、稳固、美观。
第二十八条 钢管脚手架应用外径48--51毫米,壁厚 3--3.5毫米,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木脚手架应用小头直径不小于8厘米,无腐朽、折裂、枯节的杉篱,脚手杆件不得钢木混搭。
第二十九条 组装式脚手架基础必须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满足架体支搭要求,确保不沉陷,不积水。其架体必须支搭在底座(托)或通长脚手板(5厘米厚、20厘米宽)上。
第三十条 组装式脚手架施工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厘米高的挡脚板。脚手板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架施工层操作面下方每10米必须设置一道水平安全网,双排架里口与结构外墙间水平网无法防护时可铺设脚手板。组装式脚手架架体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沿外架内侧进行封闭,安全网之间必须连接牢固,封闭严密,并与架体固定。
第三十一条 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的边线之间,应按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护线架的支搭应采用非导电材质,使用杉篱搭设护线架,其基础立杆地埋深度为30--50厘米,整体护线架要有可靠支顶拉接措施。
第三十二条 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米,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米,拉接所用的材料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号铅丝的强度。高大架子不得使用柔性材料进行拉接,在拉接点处设可靠的支顶。
第三十三条 脚手架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离墙面不得大于20厘米,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立挂安全网,下口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2米严禁用竹芭做脚手板。
第三十四条 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不变形,凡高度在20米以上的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度。高度在20米以下的必须设置正反斜支撑。
第三十五条 特殊脚手架和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大脚手架必须有设计方案。
第三十六条 结构用的里、外承重脚手架使用时荷载不得超过2646牛顿/平方米(270公斤/平方米)。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1960牛顿/平方米(200公斤/平方米)。
第四章
工具式脚手架作业防护
第三十七条 整体提升架必须符合《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整体提升架、挂架、吊兰架的施工作业面及底层必须用脚手板铺设坚实、严密,作业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一道18厘米高的挡脚板,吊兰架里侧应加设一道1.2米高护身栏杆,架体沿外排内侧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安全网下口应兜过脚手板下方后封严。
第三十八条 电动吊兰外侧及两侧面应用密目安全网封挡严密。整体提升架、挂架、吊兰架、电动吊兰使用过程中,其下方必须按高处作业标准设置水平安全网,吊兰、电动吊兰应与建筑物进行拉牢。
第三十九条 特殊脚手架及搭设高度超过24米的脚手架、整体爬升架、挂架、吊兰(电动吊兰)等,必须单独编制脚手架组织设计及组装、支搭示意图、平面布置图, 经审批执行,脚手架组装、支搭完毕必须经审批、设计、支搭人和使用人员共同验收签认后方准投入使用。
第四十条 电梯井承重平台、物料周转平台必须有平面图,并进行专项设计、计算,满足承重要求。电梯井承重平台应采用通长脚手管或定型工具式支撑,物料周转平台应制作成定型化和工具化的结构,无论采用钢丝绳吊拉或型钢支撑其搁支点及上部拉结点都必须位于建筑物上, 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施上,脚手板应铺严绑牢,平台周围须设置不低于1.5米高防护围栏,围栏里侧用密目安全网封严,下口设置18厘米挡脚板,护栏上严禁搭设物品。平台应在明显处设置标志牌,规定使用要求和限定荷载。
第四十一条 施工人员上下脚手架必须在专门设置的马道行走,不准攀爬脚手架。人行马道宽度不小于1米, 坡度宜用1:3;运料马道宽度不小于1.5米,坡度1:60。拐弯处应设平台,按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及挡脚板, 防滑条间距不大于30厘米。
第五章 物料提升机(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使用防护 第四十二条 井字架(龙门架)的支搭必须符合JGJ88-92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单独编制施工方案,履行审批、验收手续。
第四十三条 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2米,宽于架体(梯笼)两侧各1 米,高不低于3米的防护棚,防护棚出入口侧必须用密目安全网或挡脚板进行封闭,每层卸料平台应设置工具式防护门,两侧应绑两道护身栏,并设挡脚板。
第四十四条 井字架(龙门架)卷扬机应设置专用防砸、防雨操作棚,操作棚要有良好的操作视线。
第四十五条 外用电梯的基础做法、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原厂规定。安装与拆除必须由专业队伍进行,认真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及安装工艺要求,如遇特殊情况(附墙距离需做调整等)应由机务技术部门制定方案,经总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第四十六条 外用电梯的制动装置、上下极限限位、门联锁装置必须齐全灵敏有效,限速器应能保证外用电梯安装全过程和拆卸作业中人员和设备的绝对安全,并应在安装完成后进行吊笼的坠落试验。
第四十七条 外用电梯司机属特种作业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规程等。严格执行额定载重。
第四十八条 每班首次运行前,必须坚持例保制度。设备接通电源后,司机不得离开操作岗位,不允许非司机操作。载人或运载物料时司机应监督保证做到均衡分布, 防止偏重。
第四十九条 严格按规定执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记录。
第六章
“三宝”、“四口"和临边防护
第五十条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帽必须符合GB2819-89《安全帽》标准,佩戴安全帽时,必须系紧下颏带。
第五十一条 凡从事2米及2米以上,无法采用可靠防护设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应符合 GB6095-85《安全带》标准。安全带应高挂低用。
第五十二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安全网,必须符合 GB6909-1997国家标准,施工单位在采购安全网时,必须经安全部门抽样监测合格认定。
第五十三条 1.5米×1.5米以下的孔洞,应预埋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米×1.5米以上的孔洞,四周必须设两道护身栏杆(1.2米高),中间支挂水平安全网,结构施工中伸缩缝和后浇带处须加固定盖板防护,第五十四条 电梯井口必须设高度不低于1.5米高的工具式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首层以上每隔四层(不大于10米)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应封闭严密,竖立管道间和管道竖井必须设置不低于1.5米高的防护栏,并封闭密目安全网,结构施工中电梯井和管道竖井严禁做垂直运输通道和垃圾通道。
第五十五条 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回转式楼梯间应支设首层安全网,每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
第五十六条 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的必须设两道防护栏杆。
第五十七条 建筑物楼层邻边四周,未砌筑安装维护结构时,必须绑两道护身栏或立挂安全网如一道护身栏。
第七章
高处作业防护
第五十八条 无论采用何种外脚手架,凡高度在4米以上的建筑物首层四周必须支固定3米宽的水平安全网(高层建筑支6米宽双层网),网底距接触面不得小于3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每隔四层还应固定一道3 米宽的水平安全网,网接口处必须连接严密,无法支搭水平安全网的,应随层设立网,下口封严,支搭的水平安全网直至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第五十九条 高处作业所用的物料必须堆放平稳,不得置放在临边和洞口附近,也不可妨碍通行和装卸。拆卸下的物料、废料等要随时清理并及时运走,不得任意放置。传递物料不得抛掷,施工作业现场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必须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第六十条 在施工程出入口应搭设宽于出入通道两侧 各1米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不小于5厘米厚的脚手板, 非出入口和通道两侧用密目安全网封闭。多层结构防护棚长度不小于3米,高层不小于6米,防护棚高度不低于3 米。
第六十一条 在施工程与社会道路或民房相邻以及邻近施工区域内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场所应支搭防护棚。
第八章料具存放安全要求
第六十二条 施工现场大模板存放场地必须平整夯实,并设1.2米高围栏进行防护。模板存放时必须将地脚螺栓提起,保证自稳角为70-80度;长期存放的大模板必须用拉杆连接绑牢;没有支撑的大模板要存放在专门的插放架内,插放架两侧必须做剪刀撑,还应具备操作时必需的走道、爬梯及护栏等设施。
第六十三条 清理模板和刷隔离剂时必须将模板支撑牢固,应保证两模板间不小于60厘米的走道。
第六十四条 砖、加气块、小钢模应保证码放稳固、规范,高度不得超过1.5米。
第六十五条 存放水泥等袋装材料严禁靠墙码垛,存放沙石料严禁靠墙堆放。
第六十六条 土方开挖与堆放制定的方案中,应在不影响边坡稳定的同时,保证工程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公众的安全。
第九章
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第六十七条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执行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采用三相五线制。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5台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千瓦以上时, 应编制临电施工组织设计。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包括:外电防护、配电箱设置、照明措施、临电线路敷设、变配电要求和对临电档案的要求等。
第六十八条 施工现场内的电源线不得架设裸导线或塑料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也不得沿地面明敷设。
第六十九条 配电箱、电闸箱应坚固、完整、防雨、防水,箱门设锁,并喷涂红色“电”字或危险标志,盘面布置应符合规定,箱内电气元件不应破损和带电体明露,禁止在箱内放置杂物。
第七十条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皮,金属支架和高出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必须采取可靠的接地或接零保护。
第七十一条 手持电动工具应由电工负责专人维修保管。所有的手持电动工具插头、电源接点应保证完好。使用时不得将电源线任意接长或拆换,必须加装经国家鉴定合格的漏电保护器, 第七十二条 施工现场室内临时照明灯、手把灯和标志灯电压不应超过36伏,特别潮湿的作业场所、金属管道和容器内的照明灯,电压不应超过12伏,手把灯的电源线不应使用塑料线。
第十章
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第七十三条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实行租赁、安装、使用全过程管理。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检测方案。
第七十四条 施工现场负责人要为机械作业提供道路、水电、临时机棚或停机场地等必须的条件,消除对机械作业有妨碍或不安全因素。保证操作工人有足够的安全的操作和保养空间。
第七十五条 机械设备班组应该作到专机专人,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第七十六条 施工现场的起重吊装必须有专业队伍进行,应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指挥,起重机械经选型进入现场后,应进行试运转及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有记录和签字。
第七十七条 起重吊装作业前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划定施工作业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和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交叉作业有可能造成的落物伤人事故。
第七十八条 现场构件应有专人监督,合理存放,根据构件的外形、重心及有关要求注明吊点,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操作方法。重心较高的构件除在底部设垫木外, 还应采取两侧加支撑等方法,保证构件稳定性,以符合地面不沉陷抗倾覆的要求。
第七十九条 起重机械司机及信号人员应熟知和遵守设备性能及施工组织设计中操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多机抬吊时单机负载不得超过该机额定起重量的80%。
第八十条 对于需要塔式起重机顶升、附着、锚固的工程以及起重机易装难拆的现场,在使用前必须制定出符合有关安全规定的拆除方案。
第八十一条 设备安装前,应保证处于低位的塔式起重机臂架端部与相邻塔式起重机塔身之间至少有2米的距离。
第八十二条 现场两台以上塔式起重机作业或相邻两个施工现场存在塔式起重机相互干扰的情况,必须制定群塔作业方案。
第八十三条 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电动吊蓝等大型机械设备必须有市建委颁发的统一编号,必须签定租赁合同及安全协议;安装单位必须具有安装资质,作业人员应持有相应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安装,同一台设备的安装和顶升、锚固必须由同一施工单位完成,安装完毕后填写验收表,验收数据必须量 化,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八十四条 施工现场各种机械设备安装必须符合有关的规程要求,安全防护装置必须保证灵敏、可靠、有效;各种小型机械设备必须设置防砸、防雨、防噪音的专用操作棚。
第八十五条 施工机械应设置独立的配电箱,并按规定做好保护接零(地)。
第八十六条 各种机械设备要有安装验收手续,并在明显部位悬挂有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及设备负责人姓名的标牌;操作人员必须熟知和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第八十七条 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必须配备合格的操作人员、固定的信号指挥和相对固定的挂钩人员。要有专人负责管理,有设备档案、履历书、定期安全检查资料和保养记录。
第八十八条 进行日作业两班及两班以上的机械设备,必须执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第八十九条 施工现场各种大、中、小型机械严禁超载和带病运行,设备运行中严禁维护保养;操作人员离开或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第九十条 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开关应安装定向开关,操作手柄应加装绝缘材料,产禁在夯机运转时清除积土,夯机用后应切断电源遮盖防雨布,并将机座垫高停放,以防触电伤人。
第九十一条 卷扬机必须搭设防砸、防雨的专用操作棚。固定机身必须设立牢固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使用开口拉板式滑轮和轮缘破损的滑轮。操作人员离开卷扬机或作业中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将吊笼降至地面。
第九十二条 搅拌机应设防砸、防雨、防噪音、防污染的操作棚,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移动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停止使用料斗升起时, 必须挂好上料斗的保险链。维修、保养、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设立专人监护。
第九十三条 圆锯的锯盘及传动部位应安装防护罩并设置保险档、分料器,凡长度小于50厘米,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破料锯与横截锯不得混用。
第九十四条 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砂轮必须装设不小于180度的防护罩和牢固可调整的工作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和磨损剩余部分不足25毫米的砂轮。
第九十五条平面刨(手压刨)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第九十六条 吊索具必须使用合格产品。
1、钢丝绳应根据用途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凡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的,打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
2、吊钩除正确使用外,应有防止脱钩的保险装置。
3、卡环在使用时,应保证销轴和环底受力。吊运大模板、大灰斗、混凝土斗和预制墙板等大件时,必须使用卡环。
第十一章
操作人员个人防护
第九十七条 进入施工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第九十八条 凡从事2米以上,无法采取可靠防护措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
第九十九条 从事电气焊、剔凿、磨削作业人员应使用面罩或护目镜。
第一百条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佩戴相应的劳保用品。
第十二章
资料管理
第一百零一条 安全防护资料
1、总包与分包的合同书、安全和现场管理的协议书及责任划分;
1、机械租赁合同(包括资质证明)及安全管理协议书;
2、机械安(拆)装合同书(包括资质证明);
3、机械设备平面布置图;
4、总包单位与机械出租单位共同对塔机组和吊装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起重吊装工程的方案、合同。有关司机、信号工及负责人名单、证件。
5、塔式起重机安装(包括路基轨道铺装)、顶升、锚 固等交底和验收记录(8张表);
6、外用电梯安装、验收记录(包括基础交底验收);
7、电动吊兰安装、验收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变换机位后的验收);
8、机械操作人员及起重吊装人员持证上岗及复印件;
9、日检及月检记录。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一百零四条 本标准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其它相关法规、标准。第一百零五条 本标准下发之日起实行。同时废止。
7.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七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雷电灾害
雷电是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电磁现象, 对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雷电灾害已经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也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代化程度提高, 因雷电引发的灾害损失越来越大。雷电通过强大的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强烈的电磁辐射、炽热的高温, 对地面的建筑物、设备和生物造成严重的威胁。每年因雷击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员伤亡, 几十亿万的财产遭到毁坏, 使建筑物和森林发生火灾, 对电力、邮电等几乎各行各业产生危害, 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脉冲耐受能力低, 更使得雷电的危害加剧。如何有效防御雷电灾害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林雨人等[1]通过对2007年深圳市雷电气候特征、雷电密度分布、重要雷电天气过程分析和雷电灾害情况分析, 探讨雷电发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的成因, 为雷电预测预警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王仲文等[2]利用宝鸡市气象观测月报表资料, 统计1961~2000年宝鸡市雷暴, 分析出宝鸡雷暴气候特点:雷暴区域性明显, 雷暴日季节、月分布均为单峰型。李明华[3]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 分析了1954~2006年惠州城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汕尾市地处东南沿海, 是雷电灾害多发区, 但目前针对雷暴这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的研究还较少, 本文通过对汕尾市近42年 (1959~2000年) 的气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得出汕尾地区雷电活动特征, 结合防雷减灾工作, 提出几点指导性建议。
1 雷暴的基本气候特征
1.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1959~2000年42年中汕尾共有2056个雷暴日, 年平均为59.7个雷暴日。图1为近42年来汕尾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曲线, 从平滑线来看, 80年代是过渡阶段, 在此之前年雷暴日次数大多高于平均值, 尤其在70年代表现最为明显, 大部分年份雷暴日超过70次, 80年代以后多数年份总雷暴日均在平均值以下, 90年代中期略有上升。近48年以来广州市雷暴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际的变化基本为:50至70年代前期为多发期, 80前期至90年代为少发期 (见图1) 。雷暴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 有89个雷暴日, 最少为1989年, 只有34个雷暴日。
1.2 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特征
从雷暴日数月分布 (图2) 可见, 全年各月都有雷暴出现, 雷暴较为集中在6、7、8月, 其中8月最多, 12.6个;7月次之, 平均为10.9个;6月略少, 10.1个;1月份和12月份雷暴最少, 42年中均只有5个雷暴日, 其次, 11月为7个。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汕尾4~9月是雷暴相对多的半年, 雷暴占全年的91.0%, 10月到第二年的三月是雷暴相对少的半年, 雷暴占全年的1.0%。表1给出汕尾市各季节的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总数的比例, 由表1可以看出, 夏季是汕尾雷暴最多的季节, 占全年雷暴的55.9%, 其次是春季, 占全年的26.8%, 冬季是全年雷暴最少的季节, 仅占了1.2%。总所周知, 华南有两次汛期, 4~6月是前汛期, 在7~9月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华南出现后汛期, 华南降水的季节变化也出现双峰型特征, 由此也可以看出, 一个地方的雷暴和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的。
2 雷暴基本气候特征的指导意义
针对汕尾市雷暴日数的基本气候特征, 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 提出几点防雷减灾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供参考。
易燃易爆场所, 雷击概率高的建筑物 (构筑物) 最好在4月份前完成防雷设施检测工作, 发现问题后, 可以及时在5月份完成整改。在雷暴高峰期 (5~8月) 来到之前, 充分做好防雷措施, 减少因工程上的一些不必要延误而使工程在雷暴高峰期造成雷灾损害。
雷暴日数集中期的5~8月份, 防雷设施的施工应严格按照规程, 即先接地体、再引下线、后接闪器, 严禁脱节, 以防意外发生[4]。对于逆做法施工的新建建筑物, 先要检测单桩电阻是否符合防雷要求, 否则要预先敷设人工接地体。
大规模敏感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应尽量避开雷暴高峰期。
9月份的雷暴日数逐年间的变化较大, 有的年份较多, 有的年份较少, 值得注意。
1998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处在年雷暴日数较多的阶段, 是防雷减灾工作的严峻时段。
3 防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层建筑物防雷设施不完善, 没有严格执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使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 留下永久性的雷击隐患。
对防感应雷认识不足。大量通信、计算机系统网络等电器设备未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进行防雷设计便投入业务使用, 甚至还不知道防雷设施也应包括对感应雷的防护, 以为有了避雷针就足够了[5]。
现有防雷设施陈旧。现有的防雷设施经过多年使用, 平时又缺少保养维护, 相当部分已锈蚀严重, 有的避雷带已脱落, 有的接地体裸露出地面, 使避雷设施失去防雷作用。
缺乏防雷应有的常识, 当雷电临空时处理不当, 造成伤亡。
4 防雷减灾对策
加强防雷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雷电灾害的防御意识和应对雷电灾害的能力,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每年汛期前, 对易发生雷电灾害的场所 (油库、加油站、机房等) 及各种建 (构) 筑物按照技术规范实施综合防雷检测, 杜绝雷电灾害隐患。在雷暴频繁期7、8月, 定期检测易雷击重点场所。对新 (改、扩) 建建 (构) 筑物认真做好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一条龙跟踪检查 (测) , 从源头上杜绝灾害隐患。
普及人身防雷知识, 提醒公众做好室内、外的人身雷电安全防护工作。
建设并充分利用雷电预警预报系统、“闪电定位系统”的雷电监测信息,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雨人, 高鸿, 刘敦训, 等.2007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 2008, 29 (3) :46-48.
[2]王仲文, 张列锐.宝鸡雷暴气候特征及雷电灾害防御[J].陕西气象, 2006, 3:9-11.
[3]李明华, 徐奇功, 陈卓礼, 等.惠州城区近50年来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J].广东气象, 2007, 29 (3) :19-21.
[4]林奕峰, 陈绍东, 区永平.广州市雷暴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指导意义[J].广东气象, 2002 (增刊) :22-23.
8.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八
巴西的一名官员称,针对巴基斯坦和巴西的MAR-1导弹项目在同步推行,不过巴基斯坦对这种导弹的需求要更为迫切一些。巴西空军希望能将这种导弹装备到A-1M战斗机上,所以正在等待这种飞机完全进入服役状态。而这种导弹与巴基斯坦空军所使用的一款战斗机的集成工作却已经完成。(雨丝)
法国激光制导型模块化空地武器通过认证
4月3日,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已经核准激光制导型模块化空地武器进入法国空军和海军服役,此前,在法国西部的卡佐空军基地,法国空军已利用达索公司的阵风F-3战斗机对模块化空地武器进行了一系列飞行测试。
激光制导型模块化空地武器定型为SBU-64,是计划进入法国部队服役的最后一种模块化空地武器。GPS/INS制导型型号为SBU-38,已于2007年进入部队服役,红外制导型(SBU-54)已于2011年7月进入部队服役。
SBU-38和SBU-54已应用于法国最近的军事行动中。SBU-38已部署于阿富汗,并在2011年法国空袭利比亚行动中投入使用;SBU-54同样用于法国空军和海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另外,据推测这两种武器已经应用于支持法国在西非马里的作战行动。
模块化空地武器实际上是安装在非制导炸弹上的制导与动力组件。整个模块化空地武器系列使用同样的动力组件,区别他们是根据其采用的制导系统。SBU-64已处于生产当中,并有可能已经开始交付法国部队。(雨丝)
雷锡恩公司向澳交付第二套Phalanx近防武器系统
雷锡恩公司向澳大利亚海军交付第二套Phalanx Block 1B近防武器系统,安装于布里斯班号驱逐舰。澳大利亚海军一共在雷锡恩公司采购了三套近防武器系统,首套已于2012年安装在霍巴特号舰上,第三套将于2014年安装于悉尼号舰。
拥有Phalanx Block 1B近防武器系统,将使澳大利亚海军具有最先进的舰艇自防御能力。得益于最新的改进,系统的可靠性和人机互动均得到提高,从而可以应对更远的空中和水面威胁。
Phalanx Block 1B近防武器系统是一种快速发射、计算机控制雷达的20毫米火炮系统,能够自动捕获、跟踪和摧毁已经渗透其他防御系统的敌方攻击。指挥人员能够利用该系统完成其他舰船上通常由多个系统完成的任务。目前,该系统已经建造了890多套,被25个国家采用。(雨丝)
雷锡恩公司为美国空军生产干扰型小型空射诱饵弹
雷锡恩公司与美国空军签订价值8170万美元的固定价格合同,为其生产和交付第六批(共202台)干扰型小型空射诱饵弹(MALD-J)的干扰设备和储弹箱。
雷锡恩公司导弹系统部空战系统分部负责人称,小型空射诱饵弹在诱骗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干扰能力,可通过干扰和雷达信号特征技术破坏敌方综合防空系统。这种干扰型诱饵弹可为美国空军提供前所未有的干扰和诱骗能力及灵活性,提高飞行员和战机的战场生存能力。MALD-J干扰设备和储弹箱的生产将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雷锡恩公司进行。
MALD是一种性能先进、价格低廉的模块化、可编程空射飞行器。重量不到136千克,最大航程可达925千米。小型空射诱饵弹通过模拟美军及盟军作战飞机的轮廓外形和信号特征来制造虚假空情,保护飞行员和战机。按作战任务特点,MALD可分为基本型和干扰型,干扰型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雷达干扰能力。MALD-J已于2012年秋天开始交付。(雨丝)
苏丹披露新型塔卡系列火箭武器
苏丹军事工业公司首次披露了其本土研制的塔卡系列火箭武器,包括塔卡-1 107毫米多管火箭炮、塔卡-2122毫米多管火箭炮和塔卡-3 122毫米火箭筒及其配用的系列火箭弹。
塔卡-1 107毫米多管火箭炮的发射箱有12根定向管(分三层排列,每层4根),每根定向管内装有1枚107毫米尾翼稳定非制导火箭弹。该炮空重384千克,配装火箭弹后的行军状态重611千克,一次齐射1 2枚火箭弹的时间仅为6秒。塔卡107毫米火箭弹长836毫米,重18.85千克,初速为每秒28.66米,最大射程为8500米。
塔卡-2 122毫米多管火箭炮重920千克,发射箱有8根定向管(分两层排列,每层4根),共可携载8发122毫米火箭弹,定向管长3000毫米。塔卡-3 122毫米火箭筒采用三脚架简易安装,仅配有长3000毫米的定向管,该火箭筒重70千克,射速为每分钟2发。军事工业公司为塔卡-2多管火箭炮和塔卡-3火箭筒研制的火箭弹长3米,重66.6千克,战斗部重18千克,射程达5千米至20千米。(于蓝)
波音公司披露可用于近空支援的激光制导型小直径炸弹
波音公司近日披露了一项新的项目,为GBU-39B小直径炸弹(SDB)集成激光导引头以用于执行近空支援任务。
在巴西里约举行的拉美航空与防务展上,波音公司展出了一个三分之一比例的小直径炸弹模型,炸弹头部采用了高阻设计(头部短而厚),并安装有激光导引头。公司项目经理表示,这样的头部设计不适合战斗机挂载使用,公司正在对其加以改进,拟采用低阻头部设计,以适用于近空支援。
9.围棋基本口诀1 篇九
吃子其实很简单,大家一眼就看穿,双打吃哎呀没办法,两边肯定死一边去。(双打吃)抱在怀里跑不掉,方向错了会跑掉。(抱吃)关门打狗真好玩,小狗不敢往外边,左冲右撞逃不掉,最后还是被吃掉,枷吃就像呼啦圈,圈住敌人在中间,枷吃很像木头框,四四方方做个罩。征子又叫扭羊头,就像小羊上下楼,一边跑来一边打,一直追到天尽头看到前方有救兵,不要贪吃马上停。倒扑先给对方吃,大鱼贪吃咬一口,上当想跑别想走,把鱼轻轻全提走接不归要找断点,先扑后打气太紧,对方要是往回接,死的更多接不回。要想棋子不被吃,两眼活棋我不怕,吃子其实很简单,大家一眼就看穿,小朋友们仔细看,棋盘上有新发现!(关门吃)1
2(枷吃)
.(征吃)
。(倒扑)
(接不归)
把两只眼睛瞪起来,你拿我也没办法。(活棋)
愚型歌
直三直四是棍子,弯三弯四是弯把子,方四是一个板凳子,丁四是个小帽子,刀把五像一面小旗子,又像一把小刀子,花五花六棋子多,花儿难看问题多,棋子排成大长队,就像毛毛虫在排队,棋子堆成一大堆,就像毛毛虫在开大会,小朋友们要注意,这样棋型要牢记!
愚型缩成一小堆,好像缩头小乌龟,气少没眼被包围,打起仗来会吃亏。
常用棋型口诀
老虎口:小老虎,张大口,坏人见我也发抖,小心把你咬一口。
小兔跳:小兔跳的高,小兔跳的远,别人后面追,一跳就逃跑。
老鹰飞:天上飞地上跑,进攻还是小飞好,老鹰飞要进攻,小兔跳要逃跑,故事过渡:“故事中小老虎、兔宝宝和小鹰的本领分别是什么?”幼儿答:“小老虎张大虎口厉害、兔宝宝跳的远、小鹰在飞空中去攻击。”教师:“我们下棋时有时要学习虎的本领,有时要用兔的本领,有时还要用老鹰的本领,当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走棋,才是好棋形。”
先手歌
安全提子没必要,死棋自动会提掉,不走废棋吃废子,要抢先手很重要,牵着对手跟我走,最好被我全走到。
分裂型
分裂棋型太危险,全身上下是断点,只要把他一切断,四分五裂稀巴烂。愚型歌
愚型堆成一小堆,好像缩头小乌龟,气少没眼很危险,打起仗来会吃亏。厚势歌
厚势就像一道墙,打起仗来我很强,敌人不敢靠太近,进攻起来有威力,棋筋
10.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十
该文以能力验证特制的梳状信号发生器为样品,分析辐射骚扰场强(1~6 GHz)测试项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来源,明确不确定评定方法,为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1 测量系统的布置
此次测量样品为能力验证特制的梳状信号发生器,依据标准GB 9254-2008 GB 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测量样品在垂直极化下不同频率点(1.5 GHz、2 GHz、2.5 GHz、3 GHz、3.5 GHz、4 GHz、4.5 GHz、5 GHz、5.5 GHz、6 GHz)的场强值。
比对样品中心置于转台中心上方,接收天线距离比对样品中心3 m,分别使用峰值和平均值检波器测量。测量系统布置如图1。
其中,接收天线为RS公司的HF907,测量频率范围为1~18 GHz;前置放大器为RS公司的SCU18,测量频率范围为100 MHz~18 GHz;测量接收机为RS公司的ESU26,频率范围为20 Hz~26.5 GHz。
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2.1 数学模型
根据标准CISPR 16-4-2:2014《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4-2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辐射骚扰场强E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Vr为接收机读数;ac为接收天线和接收机间连接网络的衰减量;Gp为前置放大器的增益;Fa为接收天线的天线系数;δVsw为接收机正弦波电压的修正值;δVnf为接收机噪声本底修正值;δGp为前置放大器的不稳定性修正值;δM为接收天线与接收机之间失配误差的修正值;δFaf为天线因子AF频率内插修正值;δFadir天线的方向性差异;δFaph为天线在3 m位置的相位中心修正值;δFacp为天线交叉极化方向修正值;δSvswr为测试场地影响;δANT为测试用的桌子材料的影响;δd为测试距离为3 m时距离影响的修正值;δh为桌子高度的影响。
由图1和式(1)可知,在该试验中,测量不确定度主要由测量接收机、连接电缆、前置放大器和接收天线决定,除测量接收机读数外,其余的影响量均来自测量仪器本身。因此,测量接收机的读数的标准不确定度为A类不确定度,其余均为B类不确定度。
2.2 A类不确定度
测量接收机读数的变化由测量系统的不稳定性、接收机的噪声等因素引起。Vr是多组读数的平均值,其标准不确定度为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k=1)。在某个频率点(4 GHz)固定天线高度和转台连续做10次独立等精度测量。
由式(2)~式(5)得Vr测量标准不确定度结果分别见表1。
2.3 B类不确定度
(1)接收天线与接收机间连接的电缆网络的衰减量的影响:由校准证书得到其扩展不确定为±0.3 dB,正态分布,k=2,则标准不确定度u(ac)=0.3/2=0.15 d B。
(2)前置放大器增益的影响:由校准证书得到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6 d B,正态分布,k=2,则标准不确定度u(Gp)=0.6/2=0.30 d B。
(3)天线系数的影响:由校准证书得到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7d B,正态分布,k=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u(Fa)=0.7/2=0.35 d B。
(4)接收机正弦波电压准确度的影响:由出厂报告得到其扩展不确定度为1.0 d B,正态分布,k=2,则标准不确定度u(δVsw=1.0/2=0.5 d B。
(5)接收机本底噪声的影响:对于1~6 GHz,接收机的本底噪声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7 d B,服从矩形分布,则。
(6)前置放大器增益的不稳定性的影响:由前置放大器的出厂证书得到其最大允许误差为±2 dB,则修正值应为具有半宽度为2.0 d B的矩形概率分布,分布因子,标准不确定度为。
(7)接收天线端口与接收机之间失配误差的影响:由于在接收天线与接收机之间使用了外部前置放大器,因此失配误差包含接收天线与前置放大器之间的失配和前置放大器与接收机之间的失配两部分。对于1 GHz以上的辐射骚扰测量,所使用的双脊波导喇叭天线的平均Swr≤2.0∶1,依据CISPR 16-4-2:2011附录E可得前接收天线与前置放大器之间的失配误差δM+=1.3 dB,δM-=-1.5 dB,δM的概率分布近似为U形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前置放大器与接收机之间的失配误差δM+=1.2 d B,δM-=-1.4 d B,δM的概率分布近似为U形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
(8)天线因子AF频率内插的影响:天线因子内插误差的修正值δFaf估计值为零时,服从半宽度为0.3 d B的矩形概率分布,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9)天线方向性差异:方向性差异的修正表示对电场的衰减,其衰减为+3 d B,半宽度为1.5 dB,服从矩形概率分布,则。
(10)天线在3 m距离相位中心位置的影响:对于双脊波导喇叭天线,随着频率相位中心位置的变化,将会产生与规定距离的偏差,δFaph服从矩形概率分布,其半宽度通过考虑距离的±0.1 m的误差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假设场强与距离成反比,经计算得到扩展不确定度为0.3 d B,则。
(11)天线交叉极化的影响:由于此次测量使用的是双脊波导喇叭天线,因此其交叉极化响应被认为是可以忽略的。
(12)场地不理想的影响:标准CISPR 16-4-2中提供了计算场地不理想的测量不确定度的两种方法。测量用的10 m法半电波暗室的校准证书中的Svswr最大值小于等于5 d B,由标准CISPR16-4-2提供的方法2计算得到场地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13)测试桌材料的影响:CISPR 16-1-4描述了1 GHz以上测试桌材料影响评估的一种方法,对于1~6 GHz频段范围,δANT的估计值为零时具有半宽度为1.5 d B的矩形分布。因此,。
(14)测试距离的影响:δd服从矩形概率分布,其半宽度由测量距离的最大误差为±0.1 m进行评估,并假设场强与距离成反比,经计算得到扩展不确定度为0.3 d B,服从矩形分布,则u(δd)=0.17 d B。
(15)测试桌高度的影响:在准自由空间环境进行1 GHz以上场强测量,由于没有定义标准的桌子高度,因此,标准CISPR16-4-2未能给出针对桌子高度影响的不确定度。
2.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
由得出的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xi)和灵敏度系数ci,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ULab=2 uc(y),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见表2。
2.5 测量结果的正确表述和意义
由以上评定分析得知,辐射骚扰场强测量(1~6 GHz)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为5.08 d B(k=2)。根据标准CISPR 16-4-2的4.2节“符合性判据”,在1~6 GHz频率范围内,Ucispr值为5.18 d B,以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Lab<Ucispr。因此,如果测量结果的骚扰值都不超过骚扰极限值,则可判定为合格;如果测得的骚扰超过骚扰极限值,则可判定为不合格。
3 结语
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征,完成的测量结果含有两个基本量,一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一般由一组测量数据的平均值给出;另一个就是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即测量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S].2012.
[2]CISPR 16-4-2:2014,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4-2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S].2014.
11.论新闻的美学原则1 篇十一
摘要 新闻对象的“真”与新闻效果的“善”,作为新闻美的内容,与新闻形式的“美”,构成新闻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新闻美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新闻 美学原则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向性对象,从本质上说,都具有美的创造的内在要求,新闻亦是如此。对新闻而言,不管如何标榜所谓“中立”,都不可否定地蕴涵着某种审美态度与审美评价,并对人们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形成造成影响,这也正是新闻的审美价值所在。对于新闻独特的审美特质,笔者觉得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新闻的美学原则,一是新闻对象的“真”,二是新闻效果的“善”,三是新闻形式的“美”。
第一,新闻对象的“真”。
这关系到何谓新闻的最根本前提。何谓新闻?这是一个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新闻的定义究竟有多少,有人说有170 多种,也有人说有数百种,不一而足。即使在国内,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而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有四种定义:侧重对象的定义,如,“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徐宝璜);侧重报道的定义,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侧重传播的定义,如,“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侧重信息的定义,如,“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宁树藩)。尽管这四种定义各有侧重,但无论如何定义,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亦即新闻是基于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它以准确的对象内容为前提。尽管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具体含义,在新闻界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真实,在笔者看来,应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亦即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失真。
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的最根本前提。这一最根本前提决定了新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的真实往往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虚构,而新闻的真实却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包括基本事实与具体细节,都必须真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梁衡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两者不能混淆,这一点不从理论上辩清,就不能杜绝假新闻。”①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在本质上的“真”,并与文学的艺术
虚构本质划清了界限。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许多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为了追求人物、事件的“完美”,作所谓文学式的“合理想像”。殊不知,想像与虚构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却是新闻的大忌。2006年那条有名的假新闻《大四的女孩当上了副总裁》,报道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四年级女生,已经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计算机界着名的编程比赛ACM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一家跨国公司聘任为亚洲副总裁,年薪不低于50万。这条新闻可谓想象“丰富”,虚构得“可以”,但它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吗?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再现客观事实,亦即生活的真实,即使是某个细小环节,也疏忽不得。即便是像报告文学这样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性体裁,它作为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尽管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性,但其文学性也仅限于它的形式因素或表现手段,而把文学式的想象与虚构排斥在外。苏联报告文学作家波列伏依曾写过一篇关于先进工作者的报告文学,文章刊出以后,却不料先进工作者的同事们常常开他的玩笑:“梳梳头吧!”弄得他哭笑不得。原来,作品中描述他脱下帽子,对着镜子梳梳头发。而事实上,他却是个秃头,发从何梳起?波列伏依想当然地给人物添上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尽管比生活的真实要“美”,结果却成为新闻史上的一个笑柄。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实来不得半点想像与虚构,丝毫的想象与虚构都会背离新闻的真实性,即使想像与虚构得再美,也与新闻无关,如果有关,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
可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美”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真”,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更谈不上新闻的“美”。从这一点来说,任何弄虚作假的新闻都因其真实性的丧失,进而丧失了新闻“美”的基石。对新闻而言,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美”得以存在的最根本前提。新闻“美”,首先是一种真实美。
第二,新闻效果的“善”。
李泽厚曾说:“我曾经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做„真‟,把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规律的真的规律性就交汇融合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 ②新闻的“美”,在本质上,也是如此,它不仅包括对象的“真”,而且包括效果的“善”。“善”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它体现了“美”的社会性。
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效果的“善”,要求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予以肯定与正面的引导。2005年6月24日,一条《一位深圳歌手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的新闻在《周末报》刊载,并产生广泛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
这条新闻对深圳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作了这样的报道:“他是深圳着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如今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丛飞的事迹迅速传开,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丛飞并因此被评为2005“感动中国”人物。康德就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③“善”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新闻而言,尤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实质上,就是回避客观的真实,这是与新闻的真实性诉求相违背的。揭露“丑”与“恶”,包括社会生活的负面事件和天灾****等,也是新闻报道的范围,但要注意报道的典型性。譬如一些群众关心而又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恶性事件,要及时报道,以正视听,稳定民心,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非典时期,针对民众对“非典”的恐慌,大量的新闻报道了记者深入疫区进行采访,介绍各地抗“非典”的经验与体会,让治愈者自述心声,由于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些就在身边,一些让人恐慌的谣言不攻自破,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与安定人心的作用。在这里,新闻因其毋庸置疑的真实性而使受众对报道的内容——真人真事深信不疑,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对受众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说服与教育功用。还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贪污****、违法乱纪等等一些典型事件,都是老百姓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新闻报道不应回避的,但必须清楚认识到,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其目的并非为揭露而揭露,而是为了启迪与警示人们。这类新闻报道,实质上是通过对“丑”与“恶”的揭露与否定,达到对“美”与“善”的肯定,抨击假丑恶,就是弘扬真善美,从而对人们起到抑恶扬善的引导作用。第三,新闻形式的“美”。
若论新闻形式的“美”,首先要解决一个棘手而基础性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说法问题。对于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与说法,但大多是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而言之,诸如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都属于形式的范畴等等说法,那么,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确实相当复杂。而这种分类的厘定,作为新闻形式及其形式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容回避,也不可回避的,这就需要首先作一番仔细的梳理。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作一些分类的描述:一是从新闻构成元素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结构、语言等形式;二是从新闻体裁的层面来看,主要
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三是从新闻组合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新闻版面、栏目等形式;四是从新闻媒介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形式。以此观之,新闻的形式“美”,应是以上诸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完美组合,通过对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恰当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有的新闻语言需要尽量简洁,而有的新闻语言需要详尽具体;有的新闻适合做成通讯,而不适合做成消息;有的新闻适合做成电视,而不适合做成报纸。诸如此类,都有一个形式要素的组合问题,如何组合关系到新闻形式“美”,甚至新闻美的成败。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既为新闻形式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如何从多层面做好做足新闻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新闻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的“包装”越来越精美。与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新闻制作相比,现代新闻制作已进入“现代化大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果说传统的新闻更注重内容,那么,现代新闻则越来越凸现形式的重要性。
新闻的美,不仅需要有内容上的美(“真”与“善”),还需要有形式上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包括审美的独立性,具有形式的“意味”,是某种“有意味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讲究形式上的“美”,就可以忽视内容上的美(“真”与“善”),甚至取代内容上的美(“真”与“善”)。新闻形式的“美”,是建立在新闻内容美(“真”与“善”)的基础之上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④这也适合于新闻的形式美要求。着名记者穆青在谈到白描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时,也有类似的论述:“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丽中见到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 尽量做到自然流畅,不事雕琢。”⑤这都为如何处理好新闻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讲究新闻形式上的“美”,实质上是为了以最优化的形式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本身的价值并获得最优化的表达效果,而不是为了仅仅凭借“美”的外衣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否则,就丧失了新闻最为根本的目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新闻作品,只有浮华的形式,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也是难以真正吸引广大受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真正的“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新闻“美”既包含内容美(“真”与“善”),也包含形式“美”,但不可将二者作机械割裂,新闻“美”也应是内容美(“真”与“善”)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人民出版社,1996。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华夏出版社,1990。
③康德着,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2000。
④鲁迅:《作文秘诀》,《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⑤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外记者经验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08新闻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推荐阅读:
核辐射的防护措施09-10
医院 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10-26
浙江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7-26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用原则和注意事项09-14
辐射安全08-09
辐射事故应急方案06-27
辐射环境管理规定07-18
年度辐射安全评估制度08-04
辐射人员岗位职责11-16
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