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

2024-07-26

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精选10篇)

1.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 篇一

第一章

聚集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低年级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义务人应该从我做起。2.小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精神,怎样才能振兴民族之魂。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传统文化,精神命脉

(一)入耳话语

观看四大发明图片,感受中华传统文明。

(二)入脑故事

1.听故事: 故事一:孝感动天 故事二:亲尝汤药 故事三:百里负米 故事四:鹿乳奉亲

2.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三)入心箴言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护滋养我们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名族精神。——冯骥才

(四)入声行动

1.说一说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教师点评。

3.总结:我们先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让世间处处充满爱。

(五)入味问题

1.谈一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你打算怎样去做?说说你的想法。活动二:优良传统,继承发扬(一)入耳话语

介绍中国的英雄人物:岳飞、戚继光,你们想成为英雄吗?

(二)入脑故事

1.下面请听现代英雄的故事《焦裕禄的故事》

(三)入心箴言

喜欢我们的英雄人物吗?他们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入声行动 1.说一说:你想怎么做。

2.点评,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的、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五)入味问题

故事二:汉明帝敬师(2)说感受 3.入心箴言

背一背: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小心养成的习惯的一种大事。--------(英国)约翰.洛克

4.入声行动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说说你的行动。

5.入味问题

(1)你在平时有不文明的举止和习惯吗?如果有,请写下来。并说一说今后你会怎么做。

(2)如果你看见身边有不文明的举止行为,你会怎样去做呢?

活动二:团结同学,友善待人 1.入耳话语

观看图片,说一说大萝卜是怎样拔出来的?

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每个人只有懂得团结、互助、友爱才能担当起祖国的重任,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入脑故事

师讲述故事《团结的蚂蚁》,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呢?

3.入心箴言

背一背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

4.入声行动

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做?

5.入味问题

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友爱的集体才是快乐的集体。如果你的同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家又该怎么做呢?

活动三:践行诺言,诚信是金

1.入耳话语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说话不算数的人?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是的,生活中如果不讲诚信,就可能没有朋友,什么事也做不成,产生信任危机。2.入脑故事

(1)听故事

故事一:晏殊信誉的树立 故事二:诚信带来的收获

(2)评一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3.入心箴言

背一背: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4.入声行动

说一说生活中你是怎样做的?今后你还打算怎么做?制定今后的诚信计划。

5.入味问题

1.观看图片,说说感受。

2.师谈话: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在为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尤其对缺乏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来说,易走上畸形的发展之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上文明网,做文明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二、入脑故事:

听故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入心箴言: 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四、入声行动

说一说你是怎样使用电脑上网的?

五、入味问题

电脑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吗?

第三章

生态文明

参与有我

低年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增强节约意识,实践光盘行动。

2让学生明白从节约水电,爱惜粮食做起,成为一个真正的节约小卫士。

3.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教学课时:1课时 活动过程:

一、入耳话语 1.看图片谈感受。

2.师谈话:民以食为天,文明就餐,珍惜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好习惯,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文明。

二、活动一“勤俭节约,光盘行动”

1.入脑故事:

师介绍朱元璋,讲故事《勤俭节约的朱元璋》。2.入心箴言:

背一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入声行动:光盘行动

(1)什么是光盘行动?

(2)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光盘行动?

4.入味问题

遇到有同学浪费粮食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二、活动二“绿色生活,保护环境”

1.入脑故事:《垃圾分类最好的国家——日本》。看图片说感受。

2.入心箴言:

背一背: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3.入声行动:倡导绿色生活。(1)什么是绿色生活?

(2)收集垃圾,分类处理。你做到了吗? 4.入味问题

(1)同学们,你知道你们家那些生活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吗?

(2)你们家现在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了吗?如果没有,你打算怎么办?

第四章

心理健康

快乐生活

低年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懂得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2.培养学生做一个乐观的人。

3.让学生懂得攀比心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通过活动,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控制情绪。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图片,说说你喜欢谁?(两个同学遇到困难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2.师:乐观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悲观的心态却把好的事情变坏。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无限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就能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身处逆境,勇敢战胜” 1.入脑故事:

听故事《安迪.葛鲁夫的苦难经历》,谈感受。2.入心箴言:

背一背: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到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3.入声行动:

(1)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做的?(2)心情不好应该怎么做呢?

努力发现生活的美好。学会转移注意。学会宣泄。拓展兴趣爱好。4.入味问题:

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挫折,比如考试失利、遭到同学嘲笑,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呢?

活动二 “相信自己,加油鼓励” 1.入脑故事:

听故事《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谈感受。2.入心箴言:

背一背: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传奇。——(爱尔兰)萧伯纳

3.入声行动:

你喜欢自己吗?说说自己的优点? 4.入味问题:

1.思考:怎样让我们变得更优秀呢?说说你的打算?

2.师点评说得好的同学。

活动三 “不要攀比,知足而乐” 1.入脑故事:

听故事《 攀比的悲哀 》,谈感受。2.入心箴言:

背一背: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法国)巴尔扎克

3.入声行动:

你跟别人攀比过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克服攀比心理: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和别人比较、把握攀比的尺度。

4.入味问题:

(1)你是否发生过曾与其他同学攀比物质方面的事情?说说你当时情形。

(2)说说攀比有哪些危害?

2.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 篇二

核心价值观是指: “在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主导作用, 反应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1]。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为了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 引领价值导向, 而对包括学生、从业人员等所有公众进行核心价值观宣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指针对在校适龄儿童、少年、青年开展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活动。

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同质性

1. 美国理论研究的系统性: 对相关思潮的梳理较清晰, 方法论自觉性较高

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20 世纪初期的重视, 20 世纪60 年代的隐退, 20 世纪70—80 年代的弯路以及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重兴, 每一阶段都是在相关思潮的引领下开展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 理论研究较为深入, 形成了诸如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系统的、具备话语权的学说, 另一方面, 这些思潮并不止步于理论研究, 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有较高的方法论和自觉性, 被广泛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为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

2. 我国理论研究的同质性: 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但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我国高校在党的领导下, 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时间较短, 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科学、公认的理论体系。

首先, 研究视角有待拓展。以往对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多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哲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究, 旨在研究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实践意义而鲜有以教育学、心理学为视域的理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造成了理论研究的片面性, 就理论谈理论, 缺乏实践指导性。

其次, 研究空白有待填补。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2]。十八大指出, 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中央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带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 然而其他学制的相关研究较少, 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阶段性和连续性, 造成了理论研究的断档。

最后, 研究深度有待挖掘。一方面, 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缺乏清晰的脉络体系, 建国以来各种思潮的研究尚未明晰, 从而导致教育路径选择的困惑; 另一方面, 研究多集中于倡导型和描述型, 尚未深入到不同国家、时期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研究。理论研究趋于同质性, 深度挖掘不够, 导致研究内驱动力不足, 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受限。

二、施教主体的广泛性和单一性

1. 美国施教主体的广泛性: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无缝衔接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阵营, 但并非教育的唯一场所, 美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的三者联动, 使学生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教会等多方主体的联合, 共同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2. 我国施教主体的单一性: 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和社会教育缺位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主体, 但不是唯一主体, 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与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 家庭多物质抚养、少价值引导, 社会多传递信息、少实践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相分离, 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因此, 在后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主体的联动, 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并且保障教育影响的统一性。

三、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与间断性

1. 美国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过程全覆盖, 教育内容逐层递进

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美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全程覆盖, 并且根据不同学制学生的特点, 选用不同教育内容, 采取相应教育方式, 以实现教育的不间断和内容的逐渐深化。在较低的学制阶段,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爱的意识以及诚实勇敢等美德, 进入较高学制则通过课程的深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一以贯之, 以教育的接续性使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

2. 我国教育过程的间断性: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兴未艾,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

受理论研究的侧重不同以及应试教育影响, 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间断性的特点, 对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视程度, 这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断档现象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弱化了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化作用。近年来, 我国积极倡导教育体制改革, 着手实施素质教育, 中小学应借改革契机, 积极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 根据学生学制、年龄、心理等差异, 因材施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教育的连续性。

四、教育途径的丰富性和贫乏性

1. 美国教育途径的丰富性: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 以渗透性教育为主

显性教育即学校开设学术课程, 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观, 包括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学科, 如通过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除了开设课程之外, 美国学校还注重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树立优良校风等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 一方面, 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如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悬挂国旗等; 另一方面,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包括学术讲座、节日典礼、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等, 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民主法治、传统文化的熏陶, 习得和固化核心价值观。

2. 我国教育途径的贫乏性: 积极探求教育路径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全面

首先, 灌输为主、启发为辅。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重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课程直接传授给学生, 鲜有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的教育方式。其次, 显性为主、隐性匮乏。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以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式进行传授, 忽视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最后, 理论为主、实践欠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首先是要掌握其基本内容, 但我国往往止步于理论讲授, 缺乏实践活动的深化, 尤其是中小学,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 几乎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积极探寻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 要做到启发式教育, “以春风化雨传道”“以润物无声授业”“以抛砖引玉解惑”重视方法的选择, 多采用提问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 减少填鸭式的灌输, 从而提高学生的可接受度; 其次, 要深化隐性教育, 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营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学校文化氛围; 第三,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社区活动、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仪式庆典等, 使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感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达到知、情、意、信、行的协调统一。

五、教育效果的根植性和表层性

从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较中可以发现, 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不明确, 中国则具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的明确性有利于在共识当中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就目前的教育效果来看,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存在着内容模糊性的特点, 但其倡导的爱国、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思想观念却深入人心, 表现出强烈的根植性。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内容明确, 但尚未成为价值准则扎根于学生内心。

我国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要实现理论研究的深入性、施教主体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丰富性, 还应当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摘要: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探析中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各自特点, 从理论研究及教育主体、过程、途径、效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 反思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

参考文献

[1]周文华.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

[4]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7) :23—28.

3.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篇三

一、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对其他的价值起到了统摄和引导作用。换言之,它是学校诸多价值观中最基础的、而且是不同价值主体共同认可、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

从组织结构上看,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这个培养人的组织所应当遵循的价值观念。其性质不是个体的而是组织的,是这个组织所有成员必须信奉的信条。

从内容构成上看,学校作为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它是人才培养的机构。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或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必然包括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价值原则,但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也即回答不了“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因此学校还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教育哲学,它从组织文化的氛围上,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是学校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教育信仰。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每一个成员共同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的信仰和追求,是对办学理念、校长办学思想以及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提升。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到底有没关系?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有关系,认为学校的精神追求对自己影响很大。那么学校核心价值观究竟引领教师哪些专业方面的发展呢?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素质结构,不同的专家有不同解读,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申继亮则有“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教学行为与策略”之说。 但无论如何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情感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研究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思想的引领,它坚定了教师的专业理想,促使教师主体性发展。

“依靠官僚体制的力量只可获得片刻的改进,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的主动性则可保长治久安。”中山纪念中学的老师深刻地感受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承载着无数少年梦想的中山纪念中学,有着博爱、包容、后来居上等高尚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内心会不自觉地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伴随岁月的沉淀,在自己的专业上努力成为高雅之士、儒雅之师”。

“价值观构成文化结构的核心内容,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不仅影响人们做什么,而且影响人们如何做。”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观念认同的过程为前提的。有了观念的认同,中山纪念中学教师便有了自己的专业理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崇高的追求,并能将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范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基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有共同的学校愿景,形成自己核心的价值观念,使每一位教师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具备强大思想和精神动力,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前进的方向,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在专业上自我更新,追求积极主动发展。

2.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行动的基础,它丰富了教师的专业情怀,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

中山纪念中学的核心价值观,如博爱、包容、爱国情怀,愈挫愈勇、后来居上、服务人类、全球视野等精神使得中山纪念中学教师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浑身散发着儒雅的学者气质。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浸染、渗透、引领,使得中山纪念中学教师整体上具有一种文化气质和学者情怀。学校有一批具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老师,他们的专业学识和人格素养唤醒了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学校核心价值的引领,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上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与学习观,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师生关系实现了由“师道尊严”到“民主、平等、和谐”的转变,突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人才观上实现了由传统的“标准件”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学校课程丰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要树立突出发展学生个性的学生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树立构建未来国民素质的课程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树立强调学生的全体性和发展的全面性的质量观。

3.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实践的指南,它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品质,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不断进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主观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途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于自我需求,基于自愿、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组织强调教师的共同进步和自我实现。教师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其专业发展不是以评价、甄别为目的,而是以“扶助”教师成长为归旨。教师们意识到,正因为中山纪念中学是名校,而不是一所普通学校,学校本身对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高,所以他们会感到有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学生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主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所学校真正的魅力,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中山纪念中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拓宽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自然而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必然会由“封闭”转向“开放”。

4.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生态论文 篇四

[摘要]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学校需要具有作为基本价值原则的核心价值观来整合所有成员。从学校作为人才生产机构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形成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生态基础,其中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教育知识状况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是学校最为核心的价值生态要素。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生态路径,即坚持整体性视野、有机适应姿态以及进化变革的方式。

[关键词]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l体系;价值生态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现代学校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此时的学校不能单纯依靠办学软硬件的改进来获得发展,而是要通过提升组织活力和凝聚力来实现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在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作为组织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价值观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Ⅲ因此可以说,打造既能规范更能引领学校成员行动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学校发展的热点主题,也是优质学校有别于普通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打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把哪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上升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并没有一个共识。诚然,不少论者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内涵上提出过很多有一定见地、也被很多教育实践者付诸于实践的说法,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的追求和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基本价值等。但是,这些说法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构成,即没有看到“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若干价值原则”。但是,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个价值观体系,最为核心的成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厘定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从学校的结构入手,看看学校的哪种成分是学校的核心成分,因为只有核心成分的价值取向和需求才能上升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现代学校管理学对学校的认识来看,作为共同目标的文化系统是学校的核心成分。正是这种共同目标通过认同感的形成把学校的各种成员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共同目标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应该成为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那么,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根本目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再次审视学校的基本功能。从根本上说,学校是一个规范化的教育组织,就是专门把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学校自出现以来就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而存在的,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人或促进人的发展,这是学校组织社会规范性的根本体现。培养具备特定素养的人才是整个学校的根本价值所在,学校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价值原则构成了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成分_--。

第二,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的根本目标并没有直接反映学校的战略目标,即不能直接为学校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蓝图,学校还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能直接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的学校发展目标。由于学校发展目标本身直接就足以作为统合学校成员的核心,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因此也作为工具继承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核心”地位。

第三,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要发挥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统合功能,仅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原则还是不够的,对从事具体工作(如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成员还需要更为具体层面上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对学校机构而言,它本身还包含着办学的一整套技术流程(主要为教与学),而且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机制。因此,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就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成分之一,可以发挥着统合学校成员的功能。而且,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式本身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核心途径,也从这两方面继承了一部分核心地位,作为核心“工具价值”而存在。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基础

打造富有活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不仅要求明晰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因素,更需要定位这些因素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关系性质。可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生态基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正是学校成员在对内外环境的有机适应中生成的。

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三层成分来看,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更为直接相关的生态要素有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教育知识状况和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等。下面简要分析这些要素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影响。

第一,学校系统定位。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各级各类学校所构成的学校体系。就学校体系中的某一学校而言,它们都会被规定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学校系统定位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的基本制度规定。学校系统对一个学校的定位有两种维度:一是纵向层次的维度,如小学、中学、大学等;二是横向的维度,一般学校、示范学校、中心学校、特殊学校等。

第二,生源状况。生源是学校人才生产的“原材料”,也向学校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上的规定性。虽然,国家规定了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但这种目标并没有细化和具体化,在不同类型的生源上还有个性化的空间。同样,生源状况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基本办学方式,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弟的学校在办学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方式上就应有别于针对城市白领子女的学校。

第三,领导者惯习。即便在崇尚“民主平等”的今天,学校领导者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也不会丧失掌控期望和能力,因为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并不会因为“民主平等”呼声而被轻易削弱。这里所说的惯习主要是指领导者个人的喜好、品味以及倾向性之类的生活风格,它会内在地影响领导者对学校内外环境的理解,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打造。

第四,办学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成分是价值取向,这些取向作为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想性并不能否定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现实性,制约这种现实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办学条件,既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办学条件制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些不可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暂时被放在现实的价值追求之外。同样道理,办学条件也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和基本办学方式。 第五,教育知识状况。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对自身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因此能够影响学校自身认识的教育知识状况就构成了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生态要素。教育知识的发展能够让学校加深对人才内涵的理解、学校使命的解读并提供新的办学方式选择,学校对新教育知识的应用可以真正进一步引领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第六,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组织本身还是一个历史的存在,是在或长或短的历史积淀中成长发展出来的。学校历史文化对学校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惯性”,学校的任何变化发展都要与这种“组织惯性”互动,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基本办学方式的理解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在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以往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组织惯性”的一种体现。

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意味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处于一个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其他各种要素与它形成紧密联系的体系,能够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影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种生态性的影响不同于物体间的直接作用,这种影响的基本特征是有机的`:学校能够在理解这种影响关系的基础上,调整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姿态,甚至是改造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作出更为积极、更富生命活力的价值观适应姿态。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的生态路径

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过于高位而流于形式;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不能回应社会环境的需求而在根本上被质疑;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内在的相互矛盾而被遗弃;一些学校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因强硬要求所有人短期内接受而被抵制;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生态性的忽视,要顺利地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必须坚持生态化的思维和路径。

首先,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性特征指示着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关照生态的多方面影响和需求,这样新的变革才不至于因与生态环境有抵触而不能落实甚至被拉回原处。具体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要采用整体性的视角,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学校系统定位、生源状况、领导者惯习、办学条件等要素为这一过程带来的影响,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或少数几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说,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整性也是这种整体性视角的必然要求,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每一个层次都对应着关键的生态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层次就不能很好地回应生态环境,最终违反了整体性视角的要求。

其次,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变革需要采用有机适应的姿态。由于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生态关系是一种有机适应的关系,那么它的确立与变革也应该在面对生态环境时采用有机适应的姿态。何谓“有机适应”?这里主要是区别于物物之间的直接影响,是指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影响的选择性接受和回应。具体到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和变革而言,有机适应一方面意味着学校能够也需要区分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或改变。就一个学校而言,它需要区分:现在所受到的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可以忽略的,哪些影响虽然现在很薄弱但今后会增强,哪些影响当前没有存在但今后一定会存在。这都需要学校在确立和变革核心价值观体系前作出清晰的判断。另一方面,有机适应意味着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回应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改进生态环境来应对某一方面的影响,如调整生源结构、更换领导者;学校也可以根据对生态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的把握提出超前『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种有机适应姿态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学校价值观体系选择和可能。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 篇五

合肥市葛大店小学

德育主任

沈 梅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很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存在着偏差,从学生平时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来看,很多孩子的价值观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积极引导。从学生平时在校在家在社会的表现看就暴露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对此,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时刻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把我们的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教案 篇六

和静县第一小学 孙中华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谁来背一背?指名说,全班说。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

二、新授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教师总结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少年强则国强!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富强,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的美好!

3.一个国的富强,关系到亿万个家的幸福; 亿万家庭的努力,成就了一个国家的富强。

三、小结:

7.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与构建 篇七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州第十六中学, 1985年开始创办职业高中班, 2002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州十六中剥离, 与原闽侯师范学校整合并迁址办学。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006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又与原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整合, 实行一校两牌 (即一个办学实体, 保留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两块校牌) 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 又先后整合了两所学校, 其积淀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深厚而丰富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学校的整合, 必然带来的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交融和重构。而经历了磨合、交融和重构后所形成的崭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像基石一样稳固地埋在学校发展的土壤里, 他表明“这就是我们的面貌, 这就是我们的风采, 这就是我们追求。”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三个时期

1.涌动的潜流———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期

在每一次的整合过程中,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几种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在这个阶段里, 我们所乐见的应该是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但绝非摩擦。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对于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摩擦, 只会给我们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和谐杂音, 形成吞噬我们事业发展的漩涡。

2.理解的包容———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期

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其目的是导向相互理解的包容和相互借鉴的交融。在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这个阶段,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对原有身份的淡化, 强调的是一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弘扬;强调的是一种对各自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趋同。

3.创新的传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期

如果说我们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传承构建的前两个时期, 正好对应着学校的蓄势待发的发展阶段, 那么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随着新校区的区位劣势在福州城区拓展背景之下的逐渐削减, 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我校新校区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学校的发展也必将进入其新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必然地由蓄势待发转为趁势而上。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传承构建学校新的核心价值体系, 无疑将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传承构建新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我认为:我们学校所要传承并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六大必有之义”。

1.爱校爱生, 充满集体荣誉感

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成员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中如果缺失了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 缺失了集体的荣誉感, 那这所学校就是死气沉沉的没有希望的学校。

2.合作协同, 形成集体向心力

凝聚产生力量, 团结诞生希望。在现阶段, 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争创省级文明学校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这两个目标的实现, 光靠个别人、个别部门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部门之间, 教师之间都要弘扬一种合作协同的精神, 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向心力, 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我们的学校就会创出品牌, 赢得声誉。

3.创新超越, 追求永不言弃的精神境界

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对我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不竭的动力来自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取。学校的发展之路绝非一片坦途。我们可能会遭遇发展的瓶颈, 可能会遭遇观念的迷茫。但这时候, 支持我们走出困境就是一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

4.共荣共进, 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坚持学校的发展为了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依靠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共荣共进, 和衷共济;必须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体现浓厚人文关怀的氛围,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体教职工的权益, 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专业发展潜能和工作幸福指数, 努力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5.重态度、重细节, 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我们就要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中, 自我价值的体现, 应该来自一种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一种对工作细节的务实求精的追求。工作中, 我们总会遇到困难。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就要锻造我们的队伍要具备迎难而上的意志力。不推诿、不抱怨, 重态度、重细节, 那么我们的发展之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

6.不自喜、不自傲, 秉持追求卓越的进取心

8.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 篇八

普通高中  学校核心价值观  特色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是学校特色定位统领性的指导原则。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应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特色建设方向的正确性与校本性。以下将以北京市第166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知春里中学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例,分析普通高中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与学校特色建设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以阐述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1]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它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或能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是学校全体师生对本校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所共有的理解与选择,是学校日常运作和组织发展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价值统领。

从外延上讲,学校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二是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三是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2]

本研究主要取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作为讨论的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也即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多表现为学校的校训,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博、爱、勤、勇”,北京市第166中学的“博雅”,北京市知春里中学的“知中行健,春和海涵”;也有的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生命教育”;也有学校明确提出本校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明确提出核心价值观为“和谐与发展—爱、阳光、幸福”,等等。

2.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普通高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使命定位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也即学校在遵守和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在具体内容方面,还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条件,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校领导与师生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得学校成员的认同、尊重与执行,也才能真正统领学校特色建设与师生的发展。其实,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学校核心价值观,都是在概括、提炼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内涵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三所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1)北京市166中学

北京市第166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位于东城区,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贝满女子中学和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71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78年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重点学校,2005年被授予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2年被授予“北京市百年学校”。该校遵循“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创办具有国际视野、高品质、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以“秉承育人本真,构筑教育生态,为学生一生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注重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涵,润泽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品位。

(2)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89年,是一所具有鲜明外语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成果突出的完全中学。该校秉承“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生命更精彩”的理念,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历程,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由基础薄弱校发展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的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校”、“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国际交流示范校”“等几十个称号,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SD教育实验学校和国务院西部开发顾问校等荣誉。

(3)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成立于1985年,地处海淀区中关村腹地,是一所公立完全普通中学。学校践行“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学校文化,秉持“创设满足师生发展的绿色、适宜的学习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传承文化、培育英才、服务社会、奠基未来”的办学使命,追求“学术精湛、特色鲜明、富有底蕴、生机盎然,值得信赖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该校曾经依托ESD项目,进行“绿色学校”建设。

2.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核心概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等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三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鲜明、独特,并且各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并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特色建设内容。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

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途径,有学者指出,制约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组织特点;二是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三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1]就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来说,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同样存在,但就各个学校的具体个性而言,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各有不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分别为基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学校领导与师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基于校名或地域特点等三种途径,这三种途径分别以上述三个学校为案例来分析。

1.基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

北京市很多普通高中学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不少百年老校,这些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值得继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有一脉相承之处。不少学校正是在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当今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市第166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165中学、潞河中学等。以北京市第166中学为例,该校在概括、提炼百年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以“博雅”为校训,并将博雅的内涵解释为知识渊博、心胸博大、博采众长、国际视野、博爱精神以及人格高尚、文雅脱俗。其认为博雅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并以此为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校特色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科学、艺术、健康、媒介、公民素养为特色建设内容。

2.基于学校领导与师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学校领导在了解、分析、综合本校师生行为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校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等。以西城外国语学校为例,该校校长根据本校师生关系充满关爱与和谐,学生洒脱大方等特点,以“和谐与发展——爱、阳光、幸福”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阳光文化,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真善美的人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建设具有鲜明外语特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国际的一流完全中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3.基于校名或地域特点

追求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已成为目前学校发展的主导趋势。许多学校,尤其是一些曾经比较薄弱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分析、总结学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校名或所处地域特点来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建设学校文化体系。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知春里中学等。以知春里中学为例,该校校长面对知春里中学位于中关村腹地、该地区名校林立、学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状,根据曾经进行绿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结合校名,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校训,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形成了富有该校特色的“知·春”文化。

四、学校特色建设中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学校特色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在特色建设中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即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来层层展开,内化到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按照学校文化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划分,学校特色建设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依以下思路来进行。

1.内涵阐释,完善发展理念

在精神层面,学校应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与分解,使学校师生了解本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在特色建设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如166中学把本校校训“博雅”的内涵解释为知识渊博、心胸博大、博采众长、国际视野、博爱精神以及人格高尚、文雅脱俗。为此,该校明确要求学生要具备“六种素养”,即健康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和媒介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博雅”课程,以培养“博雅”的学生,“博雅”课程成为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

知春里中学对其校训“知中行健,春和海涵”与育人目标进行了详细阐释。“知中”就是要知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母校;知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国家;知我中国的思想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知我中国的民族精神,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行健”:就是要勇猛刚健,勤奋不懈,一往无前,自强不息,天天进步。“春和”就是春日和暖,春风和煦,春意盎然,像春天那样,抒发、生长、向上、创造、适宜、和谐。“海涵”即宽广与包容。对其育人目标“培育‘内德外强’知中人”,该校解释为:“内德”即爱国忠诚的情操、自强不息的精神、好学明理的智慧、宽广仁厚的胸怀;“外强”即志——知耻上进之心,勇——正义浩然之气,行——坚毅果敢之力,善——悲天悯人之情。这些解释,体现了该校校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其特色建设奠定了宽厚的精神基础。

2.整合资源,建立课程体系

在行为层面,学校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与活动是学校特色实施的载体。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开设适合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特色课程,组织特色社团与特色活动,是特色创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色课程的开设要基于“校本”、立足于“校本”,也就是立足本校的传统、特点、学生需求、教师特长等,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统领性的课程建设原则与基本体系,开发出独特的校本课程。如西城外国语学校以阳光文化为引领,通过“外语教育特色建设”和构建“以幸福为驱动力的教育体系”,巩固“以爱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166中学以“六种素养、六条生态化途径”来引领广而博的博雅课程,通过创设环境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其校本选修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实践等九个系列120余门。知春里中学以“知·春”文化为统领,围绕育人目标,重新搭建了学校课程结构,形成了指向培养“内德外强”知中人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系列、拓展系列、活动系列、社团系列四个层次。

3.变革管理机构与制度

在制度层面,学校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是特色实施的保障。为保证特色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建立适应特色建设需求的组织机构,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理念、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教育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目前,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在管理机构与制度方面最突出的变革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扁平化、联邦制、分布式领导结构,北大附中的分部制、单元制、四学院、五大中心的组织机构,以及二者共同的以学科教室取代原来行政班的管理模式与学生指导制度。上述三所学校在此方面的探索还未有突出表现。

4.建设环境文化

在物质层面,学校核心价值观在环境中的物化,体现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也即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透露出的和谐、人文氛围,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显现。如西城外国语学校把学校教育作为践行“微笑、感激、享受挑战、选择、美丽”五大“阳光法则”的重要手段,创造充满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走进西城外国语学校,所能感触到的那种极为温暖的、令人感到舒适的、振奋而激扬的阳光感觉,令人不由自主地感悟着生命的激情、美好、快乐、自由和幸福;聆听西城外国语学校的阳光法则,感悟西城外国语学校的人文真谛。”[3]这种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显现了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五、三个学校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对北京市第166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与知春里中学这三所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在特色建设中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层面的案例分析基础上,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1.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色建设:孰先孰后

学校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统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产生的先后顺序,由于各校校情不同,未必遵从一定的模式。如西城外国语学校早在2005年就完善了以“爱、阳光、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总结了西外人文文化价值观,即“五大阳光法则——微笑、感激、享受、选择、美丽”[4]。然后以上述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为“深化外语教育特色,为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基”。166中学是在对悠久、深厚的学校文化传统、科学与艺术特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博雅”,再以“博雅”文化来统领与进一步丰富学校的特色建设;知春里中学是在对学校长期以来进行的ESD教育、建设绿色学校进行反思基础上,结合学校所处的位置、校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近两年提出了“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校训与“内德外强”的育人目标。

由此可见,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和丰富学校特色建设。从上述三所学校走过的历程来看,西城外国语学校走的是一条从“整体——面——点”的路线,166中学与知春里中学走的是一条从“点——面——整体”的路线。两条路线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以学校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2.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上述三所学校在此方面未有突出进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所学校虽然确立了明确、系统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但把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学校特色建设的各个层面尤其是组织制度层面,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学校特色建设背景下,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变革的实质就是校长放权给中层领导与教师、学生,甚至把校长的权利“关进笼子里”,以给教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只有给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与发展的机会,他们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意味着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创造性转换,意味着权力的让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但学校领导只有让渡权力,敢于“去行政化”,实行校内多主体参与的民主、合作与协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

————————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中小学管理,2008(10).

[2] 余清臣.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生态[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3] 尉小珑.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创新[EB/OL].新华网,www.jyb.cn,2011-4-11.

[4] 尉小珑,王萍兰.人本·多元·包容·创新——创学校文化育人之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崔玉婷(1967-),女,山东德州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文明 篇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队活动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守公德的好孩子。2.情感目标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帮助、指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3.体验目标

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活动课时:2课时

三、活动准备 队旗 儿歌《小小公民》 音频歌曲《国家》、《光辉岁月》,视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和仁川亚运会视频

四、活动流程

(一)队仪式 预备部分:报数 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 中队长回原位,宣布队会开始 1.出旗。

2.唱队歌。

3.中队长或者辅导员说明活动目的、意义,并宣布活动开始。5.活动结束后,辅导员讲话。6.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活动过程

1、齐唱儿歌《小小公民》。小小学生讲公德,爱家爱党爱祖国。尊敬老师有礼貌,团结合作争第一。社会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多关心。花草树木有感情,请你别伤它的心。随地吐痰不文明,果皮纸屑不乱扔。

过马路走人行道,这条千万别忘掉。红灯亮时请等候,绿灯闪烁方才行。我们都要讲公德,人人才会夸你棒!夸你棒!

2、文明用语我知道。

您好、早上好、下午好、请多指教……(见面语)谢谢、劳驾了、很感谢、麻烦您……(感谢语)对不起、请原谅、别客气、不用谢……(道歉语)再见、欢迎再来、祝你一路顺风……(告别语)

3、文明用语我会说。(1)、当你向同学借笔用时,你会怎么说呢?(2)、早上起床时,你发高烧上不了学了,需要给老师打电话请假,你会怎么说呢?(3)、王老师请你到办公室里去取红笔,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4)、你要到新华书店买书,可是书店太大了!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呢?(5)、下课时,你不小心碰到了同桌的文具盒,你会怎么说?

4、文明行为我做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自己或身边的小朋友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请做自我检讨或给小朋友指正!

5、文明之歌齐颂扬

我们全班一起来,要把礼仪常规谈!大家别嫌咱罗嗦,一齐往这看一看!穿戴干净又整齐,拉链纽扣要系好!饭前便后要洗手,我们真正讲仪表!校园内外不乱跑,上下楼梯往右靠!危险游戏不要做,恳请大家别忘掉!预备铃响进教室,课本文具摆放好!不吵不闹坐端正,认真听讲勤思考!升旗仪式要肃立,高唱国歌要整齐!出操呼号要响亮,声音清脆要有力!公寓楼上要安静,上下床铺要整洁!打饭洗完要排队,我们真正有秩序!天天来把卫生搞,贵在保持习惯好!果皮废纸随手捡,我们大家重环保!同学之间要友爱,互帮互助树新风!不打架来不骂人,文明礼貌记心中!

6、争做文明小公民

假如我是小顾客,买东西,按先后;说话时,先说请; 要尊重,售货员,不给别人添麻烦,添麻烦。

假如我是小乘客,上汽车,不拥挤;在车上,不抢座; 车到站,他先下,和和气气不争吵,不争吵。

假如我是小观众,看电影,看杂技,讲文明,守秩序; 讲卫生,不吐痰,保持安静不起哄,不起哄。

假如我是小游客,上公园,看美景,爱花木,护文物; 见外宾,不围观,文明游客我做到,我做到。

7、文明之星大家选

在我们的班集体里,有不少讲文明、懂礼貌的小朋友。请四个人一组,组长负责在小组内评选出我们班本周的文明之星!

8、争做文明小公民我宣誓:

文明语言我会说!文明行为我做到!文明之歌齐颂扬!争做文明小公民!

10.学校核心价值观教案 篇十

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研究

杨兴华

[摘要]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是西方文化的四大要素。“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作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扣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中西方文化不谋而合。学院本着以人为本、文化自觉和校企结合的原则,从制度导向、课程设置、榜样示范、仪式激励、环境熏陶和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和谐

[作者简介]杨兴华(1957-),男,江西九江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常州21 316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19-03

一、对“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的概念阐述

《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确立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并无刻意寻根问祖,但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居然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这种吻合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对道德的强调和进取心的树立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儒家文化所极力倡导的。《周易》言论和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真理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是,当揭开形式的外衣发掘其内涵时,发现真理总是具有相似性。在构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无意于从西方生搬硬套弄来一个理论,来强加在要研究的事物上并以之作为论述的依据。在西方企业里,文化有四大要素:价值观、英雄任务、典礼仪式和文化网络。拿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这四大要素对照,同样能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吻合。(本网网 )学校所构建的学校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的“不谋而合”,从表层上讲,坚定了我们构建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的决心和信心;从深层次上讲,促使我们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到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上来,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改变了过去学校文化建设孤军作战,甚至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第二课堂的一些错误观点。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提出“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学院的职教特色。学院确立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是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保持紧密一致的。

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确立的依据

首先,学校文化虽然可以建构,但是学校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学校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守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的总和以及体现上述内容的各项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是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文化的提炼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当学生一进校门,就向他们灌输“岗位”和“职业”的概念,紧紧抓住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体现高职特色、强调技艺的同时,学院没有忽视对“德”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爱”和“敬”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另一要求,即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在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我们提出“岗位”和“职业”的概念,更深的意义在于:就学校文化的概念和本质而言,学校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个体,学校的发展和生命力更多的是来源于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即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道路的背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根本。学院文化的转变是其他一切转变的基础和根本,缺少学校文化的转变,其他的一切转变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所以,学院强调“岗位”和“职业”的概念,强调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强调和企业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第四,就成长环境而言,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整体上要差一些,学历也要低一个层次,他们的低起点决定了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才和成功。

最后,在我国,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加之人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多的误解和不正确的看法,决定了高职教育目前在一个比较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来献身于高职教育事业。

三、“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员工,是人,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原则。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本性。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认为,由低到高人有五种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亲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这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就是一种人性。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中,表现在校园环境的布置、学校制度的设计等,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让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在学校中能享受到一种环境之美、人际关系之和谐。第二,以人为本是以正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学校的制度设计等文化建设应以人性向善为前提,而不是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依据的。譬如,有人提出了一些符合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利益的某种要求,而这种要求又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损害了集体的利益,那么,我们不能因为“以人为本”而迁就这少部分人。第三,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师生员工,要以绝大多数人的人性发展为前提,换言之,以人为本是一切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以人为本是一种柔性管理,与此对应的是刚性管理,刚性管理主要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应以制度管理为主,还是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以刚性管理为主还是柔性管理为主?笔者以为,制度设计应体现人性的发展,而人性化管理应以制度为依据。也就是说需融合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的本质,这种管理就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文化自觉

既然学校文化是一种实然存在,那么学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传承与创新。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濡化( enculturation)与涵化(acculturation)的结合。所谓濡化,其实是文化的一种纵向传递。文化人类学家发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上一代都趋同于下一代,表现出一定的连贯性,生活方式的这种延续部分是通过可以称之为濡化的过程来保持的。由此可见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学校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通过一代一代师生的传承而保留下来的。所谓涵化,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相互、集体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变迁。因此,涵化主要是指文化的横向影响。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边学校文化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与外部文化不断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学校文化时,应注意汲取外来优良的文化,同时要保持自己学校文化的本土特色。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应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同时,兼收并蓄,保持学校文化的多元性和生态性,使学校的主流文化与其他非主流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本网网 )从而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

学校文化既要传承学校的优良文化,又要汲取同时代其他文化的精华;既要保持主流文化的延续,又要让主流文化与时俱进。而要做到这样,学校文化建设就必须保持一种理性,也就是一种观察的目光,一种恬淡的心态,一种创新的精神,而建立在这种目光、心态和精神基础上的理性,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学校文化建设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保持学校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使学校文化呈现开放、开拓、生态的生命质感。

(三)校企结合

高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输送具有敬业精神、掌握熟练技术并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高职学校构建学校文化时以高职教育特色为基础。校企结合既要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色,又要考虑企业文化的现实。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使企业与学校各方面结合得更紧密,可以让培养的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道路的背后,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根本。优秀毕业生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是这种校企结合的典范,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以邓建军精神作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途径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式是行为文化,前者是形而上的东西,后者是形而下的东西,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够体现出来。任何学校文化都不是自发产生的,学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经历反思与研究、设计与实践、批判与更新等基本历程。学校文化是可设计、是教育者自主实践生成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建设富有成效的学校文化。

(一)制度导向

学校制度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从浅层到深层、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围绕“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核心,我们确立了“诚信,笃实,勤俭,创新”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

(二)课程设置

学院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中的大学生德育记录环节是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政治发展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学生德育发展记录卡》包括学生本人承诺、入学教育、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记录、奖惩记录、社团活动情况、政治追求、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情况、公益活动、道德行为、操行登第、院系认证15个部分,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的情况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基础素质、潜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

在对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秉持过程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即一是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使学生成长记录真正成为过程评价;二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本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三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四是要在评价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三)榜样示范

无形的学校文化要让师生员工在实践中能够感知和体会,必须要有活生生的模范人物来将这种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出来,他是学校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提出,正是基于优秀学子邓建军所散发出来德技双馨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沉淀,邓建军已经衍化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典型、―个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学校存在着一大批“邓建军式”的人物,为此,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友风采录》供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四)仪式激励

仪式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体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仪式,如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毕业典礼等,对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环境熏陶

一个文化味道很浓厚的学校物质环境可以让师生员工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感受文化的熏陶。学校置建军林、造建军桥、塑建军像、贴学习邓建军标语,成立建军班等,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六)强化培训

对师生员工进行学校文化培训,是一个常规性、基本的学校文化建设途径,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在短期内可以让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的方式有校友风采录、校史陈列室、交流培训感悟、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素质拓展等。

五、“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学校精神构建的目标

达到和谐状态是事物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矛盾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和谐状态只能在相比较中存在,只有开端,没有止境。学校文化框架下的和谐互动包括了很多层面,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谐的校园氛围。

(一)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对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学校文化首先体现在和谐的教师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和谐性的重要表征。要使教师文化对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起推动作用,教师文化必须具有以下特性:

1.示范性。教师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例如,创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促进自己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倡导一种读书学习的风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一种榜样的作用。

2.宽容性。教育在神话时代与传说时代,(本网网 )校长与教师都是专制的。教育回到了人的时代,学校靠的是每一个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这就要民主和宽容。在当今这个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强调宽容意识。只有宽容,教师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只有宽容,师生之间才能真诚相待。

3.沟通性。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因此,人的这种差异性和社会性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沟通,沟通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

(二)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全部教育归结为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树立学生楷模和创建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1.要树立学生楷模。学生楷模最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学校应通过学生楷模引领学校的学生文化建设,这是因为:学生楷模具有引导作用,他们的优秀品质、言行举止、感人事迹能深刻地影响其他学生;学生楷模具有聚合作用,学生楷模产生于学生群体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现实基础,易为其他同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向上的群体力量,或者说是学风;学生楷模具有调和作用,他们能以良好的形象化解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文化时要善于发现学生楷模,注意培养学生楷模,着力塑造学生楷模。

2.要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文化的重要方面,班集体的集合点是班风,班风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需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需要实现班级的民主管理,需要形成坚强的班级核心,需要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美国学者沃勒认为,学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之间的冲突。这种文化被称做“反学校文化”。因此,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中也应注意学生的反学校文化。通过改善师生关系、设置学生喜欢的课程等消除学生的反学校文化的根源,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文化。

学校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熏陶和催化作用的同时,学生在成名之后,反过来又会对学校文化的迸一步完善和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有句格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建军成为名人后,在扩大其母校影响,提高母校知名度,以及对在母校就读的学子们所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说不如看”的道理人人明白,看一个具体的东西,不仅是使人感到实在,更能让人信服、接受,以致最终能让全体师生员工理解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一切对校园文化研究的结果均应落实到名人、名校这个基点上,它们是成功地营造校园文化的结晶,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实在性产物。`[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11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杜,.

[5]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钟启泉.现化课程论(新版)[M].上海:-t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2023高考翻译模拟题下一篇:幼儿园开放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