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14篇)
1.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一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
内容摘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个性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任何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交流情境,在合作中体现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都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恰当的利用课堂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又促进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思想,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激活了个性,而富有个性的群体交流,实际上就促使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重目标的交流情境,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突破难点时交流学习。
培养学生横向发展思维,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解决政治课中的材料分析题时,我就经常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比较,从而发现最好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再如,讲七年级思品《有序的社会》时,我就先让学生讨论“纪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这一学生都认为是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命题。由于该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平时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掌握了知识,同时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也得到了发展。
2、解决重点时让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重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实践,更是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找到认识自我的钥匙》一节时,我让学生表演节目“猜猜他是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习九年级思品《角色与责任》有关知识时,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例,采用课堂模拟家庭、模拟市场、模 1
拟学校等形式,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亲身体验不同角色担负的不同责任,引导学生对模拟事例进行评析。这些方法不仅给学生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而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和运用,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的回答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十个人可能会讲出二十个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但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展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再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更加直观地认清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观看《从前有座山》片段,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想象这座山里居住的人们在忙目的乱砍乱伐森林资源后面临的各种遭遇,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刻不容缓。再说明,我们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具有跳跃性。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后,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畅想2030年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人们的各种感受和想法。设计你心目中理想的绿色学校等。通过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激活了课堂教学,深化了教学目标。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设计一些适当的教学活动情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创造精神。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还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法,变主演为导演,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2.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篇二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2.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三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作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便与同仁商榷。
一、诱发动机。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维只是本能的再现。思维动机一般分内因、外因两方面。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变化,提高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诱发学生思维动机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三、设疑问难。创造性思想的特点之
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众人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连续思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连续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思维的连续性并非是无边无际地乱想,而是有一定方向可循。其中常见的是纵向、横向两种,纵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追根溯源,横向是从已知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行思维的“迁移”。
五、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比较对照,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求异。
六、发散收敛。指导学生阅读,学会多角度提炼观点,所谓多角度就是从题目(包括提供的材料)的各个侧面去思考、去分析。发散和收敛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多层次地有机结合才能构成高水平的创造思维,才能逐步推出正确的答案。
七、丰富想象。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而想象则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因为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跟着作者去登长城,手扶着方砖,脚踏着条石,遥想当年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讲《桂林山水》时则想象我们来到了漓江边,迎着凉风,沐浴朝霞荡漾漓江上,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身临其境。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则想象自己就在邱少云身边,看着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自己泪如雨下,心如刀绞……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八、注重读写。读写训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的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已清楚地表明了读与思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朗读,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在大脑皮层促成许多兴奋点,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至于写,更是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构思立意、谋篇成文均离不开思维。
4.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四
XX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那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所囿,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何炳骅《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
5.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五
语文教研组张科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等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议题,意在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良好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变成“可望”而且“可及”的具体行为。
[关键词] 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思维,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科目,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
1、能够发挥“钥匙”与“灯塔”的作用
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因此,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各方面良好的素养。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引导和启发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钥匙”与“灯塔”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意义上和自我潜在智能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要有了解主要的阻碍因素并能够有效解决的能力
俗话说,治病须治本,只有了解致病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妙手 1
回春。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自主的意识,打破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心智枷锁,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过程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1、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笑声的课堂是有活力、有激情的课堂;是最容易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堂。因为,能使人发笑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记得在勉阳中学实习时我为学生教《麦琪的礼物》一文时,一讲到女主人公玛丽全身只有一块八角六分钱这快,便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两毛钱向学生问到:老师与玛丽,谁更有钱一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玛丽。”我赶忙抓紧时机,并且用一种特别的声调说:一块八角六分钱可以在咱们勉阳中学门口买上三个葱饼,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还余三角六分钱。而老师身上只有两毛钱,连半个葱饼也买不起,玛丽的确比我富有多了!就在这时,学生们哄地笑了起来,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在刚才的笑声里,学生们都已经悟出了玛丽并不富有,她发愁的原因并不是没有钱买葱饼当早餐吃,而是因为没有钱在这个高兴的日子里买一件好礼物送给她心爱的丈夫——杰姆。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发笑,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从笑声中去感悟某种深刻的道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2、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中,能否围绕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但关系到能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关系到这堂课能否收到满意的效果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生积极地联想,想象并且有效地讨论,不可漫无目的地就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无休止地讨论。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一些偏颇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要敢于接受并予以理解,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采用灵活、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正题上来,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开展联想,讨论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者,教师要对学生持有的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不可一棒子打死而妄下定论。而是要学会这样的对学生予以恰当的鼓励,以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饱满的学习激情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第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1、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拓展知识,挖掘潜能,启发想象
教材中的内容虽然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死板性,但它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教师愿意围绕书本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一些探讨,拓展,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相信定能放飞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取得意想不
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归园田居》一课时,先让学生用笔试着画出诗中所描绘的陶渊明居处的美好景象,然后在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陶渊明,草屋前后的景象会是怎样的才能更好地体现隐士的身份?有的学生在远处画了连绵的青山,有的在居处画了高大葱郁的树木和飞鸟,有的画了许多溪流和简陋的小桥等等,这些做法看似简单,而实际上能够有效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促使学生想象
多媒体教学之所以能被广泛运用,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便捷时尚的教学手段,更是因为得它背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能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引起人无穷的思考和对未知结果的遐想。因而利用好多媒体来教学,就可以让呆板死寂的知识和道理顿时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充满活力,让人进入无边的联想之中。例如,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想象作者曾经就读的大学是生么样的?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叹,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为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伴随着这些美丽的图片我再播放有配乐的原文朗诵,不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诗中的绘画美、音乐美,而且促使学生不断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三,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阅读兴趣,促使积极思维
要想在阅读中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而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能够把学生的阅
读和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对著作的阅读中更好地体味生活,思索人生;从对生活的感悟中更好地还原现实,找到自我。例如,我曾推荐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体味到了马健强求学的不易,从他身上学会了刻苦与坚强,然后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现在所处的良好学习环境,想象如果是自己就是马健强,还会那样坚强刻苦吗?许多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明白了很多重要道理。就这样让学生在著作与生活的对照中不断思考联想,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会了学生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的阅读
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1)指定阅读对象,特别是对世界名著的阅读开.(2)做好对优美、深刻句子的摘抄和记忆。(3)写好读后感,并在适当时候开展探讨交流,以加深学生对著作的深层理解及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件的思考。(4)提问主人公和主要事件,总结阅读成果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想象余地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使语文教学走出“填鸭式教学”的阴影,真正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开发的乐土和点燃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火种与引线。
参考文献
[1]邰启扬,金盛华 ·语文教育新思维[M] ·38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1
6.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六
一、师生间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首先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着甜蜜的微笑,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来解答这道题”等等,学生就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学习的回答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用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你真棒”、“你们真聪明”等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活,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根据学生天性多疑、好动、好问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具以及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直观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操作来探索规律,引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到分类时,教师可以摆出一些商品、练习本和小棒、平面图形等,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将同一类物品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了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并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
2.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数学知识与游戏、故事、比赛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开火车”的形式回答。还可以经常改变游戏形式,如摘苹果、夺红旗、小组接力赛等,增强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扎实的学习效果。
3.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精讲少讲,腾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三、精心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各自见解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的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或者21看作20后,20×48也可以口算。这时我们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让学生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估算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计算就行。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反思 篇七
1、尝试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主地抓住化学现象、事实,通过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化学知识,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这样,有助于克服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论、经过程的片面教学思想,从而避免了离开化学现象、事实的探究,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导致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地步上的现象的发生。
8.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活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点体会。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讲,也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而是“导”。“导”的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 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其次,有效的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教学中的 “集体性思维”,就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全班集体性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度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班级集体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以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 “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引导阅读小说,观照人生,观照现实,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像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 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换的了皇帝的大量 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逃的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再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像.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
语文是浩瀚无际的大海,让人尽情遨游。
语文是美丽动人的歌,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仿写训练 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教《功名难夺报国心》时,要求学生针对“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这一观点补充一两个事例。在课外阅读训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观点补充相关事例。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三,鼓励学生突破束缚,独辟蹊径,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如教学《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时,怎样理解“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我们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如怎样看待《效颦》中的东施效颦?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追求,我们学习人家的东西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经这样点拨,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们可能认识到东施效颦体现了东施对美好事物的大胆追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也需要东施这种大胆追求美的精神和勇气。另外,平时遇到“班门弄斧”、“知足常乐”、异想天开“等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弹琵琶。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这些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诗的审美感知,它比较恰当地表现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驰聘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阅读教材与音乐相联系时,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先教学生学会唱这一首歌,在学会唱这一首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教材上来,在音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激发学生的想像。
五、阅读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和平宁静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界,学习了《桃花源记》让学生回顾历史,联系当今动荡的世界局势和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构想一个未来理想世界,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9.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九
个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123-02
随着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审美的认识和感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创作的理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艺术与缺陷补偿”为主线,针对听障学生的特点,以心理需求、生活体验为核心,引导听障学生敢于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个性、个性思维、创作个性,使他们热爱生活、自信自强,完善健全人格,从而发挥艺术教育的康复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心理是指个体由艺术感知、理解、想象、创造性能力所形成的稳定的审美特征。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个体由具有一定先天素质的自然实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影响下转化为社会实体的过程。每个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听障学生在创作同一个主题内容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和创作风格,有的创作严谨细致,有的灵活随意,有的热情奔放,有的用自己独特的观察所得和艺术语言进行再创造,尽管画面的透视不够准确,但却形成了朴实率真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韵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感悟。因此,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的审美联想,充分施展学习主动性,在丰富而独特的审美联想中产生审美创造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是创造性地完成美术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气质、性格和智力,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培养个性思维
个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形式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的形式,因而也最富于生命力。个性思维在线描创作过程中,对艺术语言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艺术感染力的创新起着决定作用。
(一)鼓励大胆想象,激发个性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由于听障学生的认知、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普通人有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听障学生有听力或语言障碍,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极富个性思维的听障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培养他们多角度观察、思考的习惯,开拓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在线描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借物联想进行线描练习,激发其个性思维。如指导听障学生观察一棵倒置的老树根画面时,教师首先启发听障学生进行相似性形象联想,让学生说说老树根像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像鹰爪,有的认为像老人的胡子等。经过大胆联想后,学生运用变形、夸张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展现出了新奇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二)走进生活体验,表达丰富情感
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例如精致的细线条常浮现在物体表面,如家具上的木纹、动物的毛发;粗的直线条往往运用于门窗的边框;柔和起伏的曲线在衣服、窗帘上随处可见。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比较这些线条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一只猫躺在椅子上,猫弯曲柔和的线条和椅子笔直坚硬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教学校本课程《静物写生——线的律动》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将艺术与生活的感受进行线的曲直、粗细、虚实的联想,启发学生利用物象呈现的形状、疏密关系,巧妙运用线的长短穿插、曲直对比、高低对比、远近推移、虚实对比、长短有致、纵横交错等艺术表现,使画面具有变化和节奏感,使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表达丰富的情感。
三、培养创造个性
个性不仅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听障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原有素质结构为基础,并对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与升华的过程。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以线的独特艺术表现力、艺术内涵和多种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自由个性发展天地。
(一)以多种创作材料,开发创新潜能
在线描教学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可以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创作材质入手,根据创作需要,利用钢笔、炭笔、彩色笔、色卡纸等各种材质,通过创新表现技法,开发听障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三年级“玩具写生”这一课要表现毛茸茸的动物,教师启发学生选择深色的卡纸,运用浅色的油画棒笔、荧光笔等勾画、涂抹,表现动物茸毛的质感,形成特殊的表现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用经特殊处理过的刮蜡纸进行创作,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力,这无疑是对单一的绘画形式的认识深化,给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以多种创作题材,激发创造个性
在线描教学中,静物、建筑、风景、人物等丰富的题材能使听障学生的创作内容更广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个性。例如在肖像画人物线描写生中,听障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抓住瞬间动态,用点、线、面的疏密长短对比人物的面部主要特征,运用写实或夸张、变形、装饰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神情、性格特点,学生敢于下笔,敢于创新,激发了创造个性。
(三)以多种表现形式,促进个性发展
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还要给予听障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丰富多彩的现实 多种多样的表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画一棵树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创作,如用密集的线把每一片叶子画出来,或者将树冠处理为一个整体的色块,或是用线条框出树的基本形状,或用平面轮廓装饰,只画物象的外形轮廓,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其表面进行装饰美化。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抓住了物象的整体特征,又让学生创作的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鼓励了学生在创作上求新求异,促进个性的多元化发展。
四、完善健全人格
由于受听力或语言障碍的影响,听障学生表现为过分焦虑、自卑、孤僻、退缩等人格倾向,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逆反心理。针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缺陷,教师可以通过线描教学途径,完善听障学生的人格。
(一)教学融入情感教育,弥补身心缺陷
在线描教学中,教师鼓励听障学生用钢笔进行写生创作。由于钢笔不能涂改,培养了学生用笔大胆,用线果断的习惯,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创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融入情感教育,带领听障学生走出教室去写生。例如教学我校校本课程九年级《美丽的校园写生》这一课时,笔者让听障学生通过情境感受校园的生活场景、校园文化,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在学习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写生创作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行。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习自信
美术展览是展示听障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最好方式。在助残日、聋人节、师生迎春书画展等活动中,教师可以展示听障学生的美术作品,让社会更多地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我校听障学生的线描写生长卷频频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如《美丽的校园写生》《家乡风景写生》《我的家写生》等作品在广西博物馆展出,刊载于《七彩天地》画册。我校校园里挂满了听障学生的线描写生作品,形成了校园文化特色,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灵,完善健全的人格。
线描教学不仅培养了听障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个性,更重要的是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
10.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 篇十
——浅谈音乐、绘画、书法、朗读等艺术手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去年上半年,我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了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评比竞赛活动。经过各校初赛选出来的选手,再集中参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业务考试和即兴说课五个环节的比赛,最后依据总分评选出全县十佳教学标兵和百名教学能手。本人侥幸以初中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县人事局、教育局联合授予十佳教学标兵光荣称号。
反思比赛过程,在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环节中,我讲授的是范仲淹的历史名篇《岳阳楼记》,我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臵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 1
致。‛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呢?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力求营造轻松愉悦、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享受快乐,是能把语文课教‚活‛的最好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现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音乐、绘画、书法、朗读和表演等艺术手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
一、优美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思,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渲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或歌曲。另外,我还常常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唱上几句,此举能有效地振奋学生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记忆,且效果远远胜过多媒体和录音机。例如,我教《岳阳楼记》时,讲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在介绍洞庭湖时,我随口唱出了《八百里洞庭鱼米香》中的‚洞庭呀……湖上哟……好风光 2
哟……‛简短而抒情的两句民歌提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黄河颂》时,我会深情地唱上‚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高亢嘹亮的歌声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河的勇敢、坚强和伟大。
二、简笔绘画刻画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外,教师的简笔画同样能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愚公移山》时,我用一副简单的‚山水太阳图‛,使学生对文中‚阴‛‚阳‛的含义易于理解且记忆深刻;在讲述《核舟记》时,我会结合课文的讲解很快勾出核舟的模样、手卷的样子、佛印的姿态等,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
三、多体书法板书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度变换书体,一定能折服学生,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黑板,对老师所板书的内容印象深刻,甚至于模仿老师的书法,产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我在教《岳阳楼记》时,用楷书板书课题,用隶书和行楷板书课文知识结构,到快下课时,我要求学生一边 3
看我用草书板书、一边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四、感情朗读描绘情境
教师的诵读,对于营造感情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情感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创设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有的文章感情激越、热烈,有的深婉、绵延,教师就要领会作者的感情,为教学创设情境基调,对激越、热烈的,教师就要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感来感染学生,如《海燕》、《沁园春 雪》《最后一次讲演》等;对深婉、绵延的,可以用柔和或低转音调和舒缓的语速来熏陶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王》等。总之,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营造不同的感情氛围,让学生进入不同的课文情感意境。
五、短剧表演塑造情境
在戏剧、小说、散文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表演来创设情境,设臵美感的情境,直观再现课文中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找三个同学,一个扮演其中的主人公‚我‛,一个扮演其中的‚父亲‛(找一个 4
个子稍微矮一点的同学扮演),一个旁白(朗读课文)。通过小品的方式展示给同学,学生们看到‚父亲‛挪着肥胖的身体(用讲台作为站台)艰难地为‚我‛买橘子的场景,看到‚父亲‛在临行前对‚我‛的细细叮咛,学生仿佛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挚的爱。又如,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把故事节的高朝部分——‚见于勒‛一节,让学生自编自演,分组表演。学生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相互讨论。他们在相互表演中,揣摩课文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还有《范进中举》、《最后一课》、《变色龙》、《狼》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表演的情境中迅速把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加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远不止以上几中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等等。但无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达到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掌握各种语文能力的目的。
11.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十一
武夷山市余庆小学 刘青
【摘要】
音乐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蕴含着美的继承和传播,更有着美的创造和增值。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音乐教育观念,应当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过程中,坚持这一音乐教育基本观点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小学音乐教学中多种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音乐课堂实践环境,从而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充分调动、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体现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音乐教学,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创造性
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普及教育的目的,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再以音乐作为职业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和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的种类人才,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并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其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
传统小学音乐教育方式,是以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本音乐技能的培养为主,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上,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一遍一遍教,学生一遍一遍学,毫无生气,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自己动脑创造实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笔者曾在某刊上看到一个音乐课堂教学实例,教师演示了一副穿着彝家服
饰的娃娃的图片后提问:这个娃娃脖子上挂着什么东西?”一些学生回答说:“银项圈。”教师表情一愣,忙纠正道:“是银项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银项链。”全体学生重复:“银项链。”课后,有人问这位老师:“学生们说的项圈时,你为什么要纠正呢?”况且图片上的娃娃确实戴的是项圈呀?教师的理由是“教材中的歌词是银项链。”问学生“你们从图片上看出的是银项圈了,为什么还跟着老师念银项链?”学生的回答令人惊异:“老师总归是对的”。此教学案例给人的启示是:学生跟着老师跑,老师跟着书本跑,学生依附老师,老师依附课本,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下去,师生都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许多音乐教师往往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实践中却习惯于用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培养独创能力。但从根本上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严格细致的程序和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意味着艺术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死亡。那种把音乐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严格的小单位,为每个单位时间布置不同的任务,组织教学几分钟,复习歌曲几分钟,综合练习几分钟,导入新课几分钟,教授新课几分钟,巩固处理以及表演歌曲几分钟等等,与工厂里的固定流水线没有什么不同,还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可言?音乐不存在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更不应有统一的答案和结论。音乐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而“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恰恰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悖于音乐学习思维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的同时,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应当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此,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都有“编创与活动”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1]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2]
在音乐欣赏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运用网络图片信息,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
音乐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也是音乐的第三度创作,必然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无一例外的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所有领域。而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上网下载图片,让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我们可以设计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如上课开始,学生走进教室,可根据本课教学的内容把教室黑板上挂上很多上网下载的果园图片,当作“果园”“动物园”,学生可以随着音乐“采着果实”进教室(果园),也可以想像开着汽车,或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兔子,灰太狼,喜洋洋走进教室(动物园)这些有趣的形式可以一下把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音乐环境里,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使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想,甚至可以“乱想”。[3]教师可以给学生听一段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由网络下载的曲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理解,发挥想象,想象曲子所描述的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另外一个优秀的课例也可以说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情节,发展思维的可行性:“人教版二年级第六单元《下雪啦》——欣赏歌曲《江雪》,我以冬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并制作课件,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古诗、歌曲四个角度感受冬雪的画卷。当点击课件,雪花飞舞的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目光立即被吸引了。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同时鼓励孩子表达。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创新性,对于某种情节他们能想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情况。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多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传故事情节。[4]
人教版小学音乐一、二册教材中有很多课都是要求用声音编织故事的活动课,是有完整情节的。如在教唱人教版小学音乐《大鹿》这课时,为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茂盛的大森林,而森林里一只小动物也没有。这时,学生便会猜想各种原因。随后课件出现一只兔子奔跑的画面,紧追其后的是一位猎人,在危急时刻,兔子被站在窗子观望的大鹿给救了。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表演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对歌词进行创编。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致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例如在管弦乐《龟兔赛跑》赏析课中,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对乌龟和小白兔的音乐描写,主要以单簧管和大管阐述,分别表现了兔子和乌龟的形象,学生通过辨别乐曲中出现的乐器音色,想象故事情节,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演一演,编一编,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乐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爱动、爱玩、爱想象的天性得以发挥。并及时表扬一些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这样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总之,没有思维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创编音乐故事,创设情节,发展思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网络搜索歌曲体会创新,让学生大胆表演
在音乐教育中,创新教育最重要是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各种多媒体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的精神、勇气和能力。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能纵横千里,乐此不疲。”[5] 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宽容与了解。
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平等交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这几种方法:如把学生请上讲台或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或展现自己清脆的歌喉;或描绘歌曲表现的意境;高年级的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教师可每隔两周让各班同学分组在课前上网收集、整理和归纳流行歌曲,然后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自主介绍、欣赏和交流。许多同学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响应,同时也将深深地感染了教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能力。从这一方面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6] 另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有了自信,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评价策略,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教师应以掌声和简短的语言赞扬学生的每一次回答,使学生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即使是答非所问、甚至不对题,也要给予鼓励、谅解。或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学生做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我们才能发现:任何一个创新成果,都是学生思考、探索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创新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充分挖掘、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某一方面体会到成功,品尝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热情。
对于某些音乐敏感性不是很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积极勉励他们:“没关系,你能行,你真了不起,你很棒。”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只有这样与学生交流,使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民主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才会敢想敢做,敢于探索,他们的创新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出来。
对于音乐之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7]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大胆表演,我们可以通过课件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在如低年级的《快乐的小司机》这节课,教师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座位设计成十字路口,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各种车的声音,如汽车等,然后再用打击乐器模仿车得声音,这些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形象直观的认识了解直行,左转弯,右转弯,信号灯,斑马线等交通标志。此时,教师扮演“交警”的角色,把交通指挥手势创编成“律动表演”,再配上欢快的歌曲《小司机》,为学生做精彩的表演,此基础上,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模仿表演。[8]教师的精彩表演,将营造班级表演的热烈气氛,能极大的感染带动学生,强烈的唤起学生的模仿表演欲望,使师生关系更为通恰,又大大的鼓舞了学生大胆的表演,学习效果更佳。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大胆表演的肢体协调性将取得很大进步。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气都将获得提高。
3.以音乐技能和音乐实践为基础,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生活中包含着各种节奏,教师可根据平时身边听到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低年级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在音乐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教学实例,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生活的音乐美:“教师设计一个具有情节故事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形体动作的提示创造节奏:在音乐活动课上,教师请一位学生扮演了魔法大师,披上黑披风,手拿魔法棒,另一位学生便要成为魔法棒下的“变物”。当音乐响起,魔法师挥舞着魔法棒,音乐停止,另一位学生则要随意变成一种“动物”(用形体模仿),然后魔法师任请几名同学模仿这动物的叫声,由他们自己找出这些动物的叫声的特点,教师归纳出小鸡叫X X X;小鸭叫X X;鹅叫X—;等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
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 心脏声:2/4
×
× | ×
× || 钟表声:2/4 ×
× | ×
× ‖等生活中的咚
咚 咚
咚
嘀 嗒 嘀 嗒 各种节奏,这样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会显得那么单调。[9] 中高年级的音乐具有一定复杂性,同样是学生自己创造,但是过程可以反过来,“例如:教师把节奏念出来,请生想想,这像什么声音?嘀 嘀. ;达达达达
;红通通;知.了 ; 等。这样的比喻即贴切,又生动,学生在碰到这种节奏不会念时,自然会想起自己创造的这些词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甚至还可以延伸成为一个乐句的节奏也用语言来解决,如:2/4 知.了 |知.了 |夏 天| 已来 到|| 让学生自己创造语言,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歌曲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明的生活状态,音乐问题生活化,课堂问题生活化,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10]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将歌曲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让书本中的音乐知识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化,这样既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如下课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与节奏乐》这节课上,即通过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等方式,为故事选配音乐的交流活动。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故事,出示各种乐器:(鼓,三角铁,碰铃,双响筒,手铃,蛙音筒,小军鼓等)。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自由分析,探讨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情节的描述,用各种打击乐器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并总结各种各样的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评价等教学手段做近一步的研究,探索。最后,全体学生分为四个创作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或情节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集体合作共同为童话故事编配打击乐。”[11]本节课力求使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创设积极实践的条件,通过角色模拟,情节演绎,自由创编等活动。赋予其自由,自主的发展个性和想象的空间,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技能,情感和创造能力。
总之,音乐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当一首歌学会后,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如尝试运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等。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独特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才能。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充分调动,发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是如此重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与需要,音乐教师应紧紧的握住学生善于求异,喜爱探索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表现,勇于创新。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必要而有效的。笔者认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王善西.创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音乐天地,2008.5(456):16-18.[3]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陈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音乐天地,2008.5(456):32-34 [6] 赵慧颖.试论音乐兴趣培养[J].艺术教育, 2006,(03)
1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十二
关键词创造力 语文教学 学生
一、树立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作好铺垫:
(一)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观念。
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刊出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它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蹊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 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三)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优化创造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要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学生听音乐,想象动物形象。低沉、阴森的管弦乐合奏使孩子们一下子想象到狼的形象。初步体会到狼的凶狠残暴的特征。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敬和亲密之情。
(二)优化组合方式,强化参与意识。
培养深造创造力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协作精神,分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习《闪光的小球》一课时,我提出“实验结束后,教育家为什么这样高兴与激动?”,这一问题。开始学生只作出浅显的回答,但经过组内多次讨论,大家相互启发、补充后,学生就充分体会了教育家当时的激动和高兴是因为她在别国进行了多次均遭失败的实验,却意外地在中国的学生中取得成功。中国的小朋友先人后已的精神和镇定沉着的品质,令她欣喜。可见,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一)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就是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教师要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提倡标新立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不同的答案也能相互启发。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多年来的教学定势都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像乌鸦这样爱听奉承话的人是要吃亏上当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从“狐狸如何能够吃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经过多角度的思考、比较,学生明白了狐狸既狡猾也很聪明,当它遇到难题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应是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把方方面面的知识讲到、讲通、讲透。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标出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和不懂的字词及课文内容;想: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特点。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1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篇十三
盐城市第四中学 李
波
[摘要] 创造思维的特征就是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有探索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要注意培养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 创造思维 创新 培养 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创新教学的目的是现代科技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协作的21世纪现代国际人才需要创新。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处于一个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并且日益向知识经济逼近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曙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正日渐清晰可辨。处此情景,我们不能不看到,原有的强调教师控制的教学,可能是适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它可以批量化地培养劳动力,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个别差异地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某一或某些劳动岗位的生产者。而今,知识经济呼唤的不是能识文断字、能操纵大型生产工具的劳动力,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具有原创思维、在科技大潮中独领风骚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学中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为创造性正是来源于多样性,来源于个性,所以知识经济等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个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往往是刻板、无活力的行为模式,提供的创造空间极为狭隘,产生的相应的创新欲望就会极其淡薄,创新的能力也就无由形成,反之亦然。个性化教育的确已成了时代喊出的强音,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加以深思。本文就创造思维及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物理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听话的学生”,而不能教“差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互帮的教学氛围,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因而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注重激励、赞赏学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催化剂。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
三、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物理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 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物理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过程逐步进行,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一般会安排在探究活动起始阶段。
如: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2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后面的例子均出自初中物理教材),这一课教师首先可以问学生:当听到“噪声”这个词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很多事物,这时,教师以鼓励为主,适当表扬学生的见解,注意倾听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步入新课,让学生掌握“噪声是„„”大概印象,激发学生表现欲和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也可以把提问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教师在此中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如:
本节教学中当讲授到“四大污染”时,在教学导入阶段,教者就可以对学生说:关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你知道哪些污染?还想知道哪些事情?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归为几类,做为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这样,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自信,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物理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有这样一道题:有几堆谷物(稻谷或小麦),要比较它们质量的好坏(所谓“质量好”是指谷物中饱满籽粒多,空瘪少),请至少说出3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本题属于结论开放性题,可以从密度、浮力知识、惯性等多方面考虑。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同学都能说出
一、两种方法,最多的同学能思考出五、六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每一种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把这些想法与物理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的本质,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物理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课外小实验、小组合作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理、理解物理、热爱物理。
例如:在“运动和静止”一节的教学中,新课教学后,利用一则广告故事,让学生 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旅游公司是正确的,没有欺骗顾客;反方:旅游公司不正确,欺骗了顾客。辩论注意点:
1、语言要精,抓住要点;
2、紧扣本节运动和静止所学习内容。(广告故事说的是:在美国一家媒体上登了一则广告说“你想参加长途旅行吗?只要你寄来一美元,就可以参加我们公司精心组织的长达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广告登出以后,在不少人真的寄去了一美元。结果寄钱的人都收到一张同样的纸条,上面写着:顾客:你好!谢谢你参加我公司组织的长途旅行,请在今晚六点,打开窗帘,在窗下放一张软床,你躺在床上,遥望天空,开始你的长途旅行吧!因为地球在自转,一昼夜可达四万千米,所以你只要躺在床上24小时,就可进行几万千米的长途旅行。××旅游公司×年×月×日)
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非常多,教师实验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物理发现的机会,锻炼物理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物理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
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物理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出版社,叶澜著《教育概论》
3、《中小学管理》
4、雷洪.广东省深圳市初中物理活动教学探索(课题报告)
14.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四
一、创造力来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独立思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活动。
二、创造力来源于自由生活的空间
在许多教学过程中,我们看不出学生的自由展示,他们或按照老师设计的轨迹行进,或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三年级的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小河写片段,她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优美的词句,生怕学生写不具体,还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河水多么清澈,为了写出动感,要写上活泼可爱的小鸭子等。后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河水清澈见底,可以见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水草在水底婀娜的身腰,……盛开着娇艳欲滴的荷花,几只小鸭子,绕着荷花游来游去,忘了回家的路……初见此文,该教师沾沾自喜,可越改越发现雷同现象很严重。更令人吃惊的是:明明河水很脏,没有荷花,也没有鸭子,可他的学生竟然能够想象出来,而且还理直气壮地说不这样写老师不给高分还要重做……
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了?编织美丽的谎言,说假话!我们能认识到河水脏,才能激起我们的环保意识。像这样教学,学生都按照我们设计的模子走了,还谈什么创造力?
三、创造力来源于深入想象
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对孩子越是禁止,越会诱使孩子产生好奇,引起探究的反射,这就是潘多拉效应。创造来源于想象,想象的源泉是好奇。在禁止孩子对某一事物好奇的同时,我们怎么能为孩子提供些想象的材料和空间呢?学,贵在疑。充分的想象激发学生富有创造力的怀疑。
四、创造力来源于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在质疑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现在的课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但问题在于,好多课中,提问仅仅是一种形式,问题提出后,就把它搁在一边,教师仍我行我素,按照预设好的教学思路将课进行到底;或者在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时,任其天马行空,这个回答也有道理,那个回答也很不错,到头来,什么问题都只是“雾里看花”,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首先,要鼓励学生科学地问,要问得有价值;要能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归类;要能从一系列问题中找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要科学地探究。发现问题,就得去解决,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探究的空间,指导探究的方法。再次,要科学地说。要鼓励学生尽可能清楚、明了、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从而在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居里夫人说过:“你所发现的东西与传统的理论越远,那就与获得诺贝尔奖的距离越近。”所以,在很多的时候,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在教学时学生的答案偏离你设定的轨道,更不必惊慌于他们的“与众不同”,因为,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陶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但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打破常规、仔细观察、大胆质问、深入想象、释放自由空间,培养提升学生创造力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中都与创造、创新相随。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推荐阅读:
创设朗读情境 培养学生语感09-19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0-14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08-0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09-04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06-22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09-09
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0-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