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2024-10-24

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精选10篇)

1.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篇一

立足现状放眼未来

——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芸

[摘要]:针对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探讨民办自考院校对全日制自考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弱势,提出通过加强民办自考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以及实施相应的辅助性手段来促进民办自考院校全日制自考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自考生的成材与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管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总体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自学考试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民办自考院校随之诞生。实践表明,这不仅充分贯彻了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精神,更使得自考生有机会感受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考生的成长。但由于自考生在生源结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上均有别于普通大学生,而且有些学校在自考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管理人员配置紧张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全日制自考教育的发展。

一、民办自考院校现状分析

(一)、学生盲目报考专业,生源质量程度不一,学习动机相对复杂

1、自考学生的生源相对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要复杂得多。自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专生以及少部分在社会工作后又回到学校充电的社会人群,这导致自考生之间专业及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某些专业来讲,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条件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兴趣。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首先需要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音准、乐感、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欠缺的话,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将带来极大的困难。

2、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相对悬殊。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把自考之路当成自己又一次得到提升和飞跃的机会,下苦功夫,扎实学习,全面锻炼,进步相当明显;但另一部分学生却浑浑噩噩度日,在进校后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老师的劝导也无动于衷,上学也只是家长的意愿,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自我约束力较差,对学习没信心没毅力。因此,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悬殊差距相当严重。

(二)多方面原因使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

1、考试压力让学生心理疲劳

考试、学习的压力是印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自考生每年要进行四次考试,基本上每三个月就要考一次,考试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存在。自考的考试合格率低,而自考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够重视,久而久之,这种持续的压力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疲劳。

2、家长过高的期望让学生背负压力

就目前学生总体而言,学生多为“独苗”,而“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必须拿到 1

高学历文凭,所以许多家长在学习考试上对学生要求过高,对学生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的方法,如:给学生在考前再找名师恶补、放弃休息时间陪学生苦读、买昂贵的营养品给学生调补等,使学生无形之中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样易使学生害怕考试,更害怕听到自己的成绩,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应考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有些自考生考前异常紧张,亢奋,考试时易冒虚汗,心跳加速,有的甚至晕厥,这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3、社会偏见是社会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对自考生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我国曾经沿袭了数百年的科举制度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一卷定终身的思想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自考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与普通大学生要求相类似的考核,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却往往被一次高考的失败所掩盖、被社会所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社会相应程度的认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招收自考生,高校在研究生录取中对自考生的不平等待遇,这些方面都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这就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据相关研究表明,87.1%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而67.6%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相异的待遇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可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

(三)教学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环节薄弱

民办自考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学生管理工作却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为此,强调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民办自考院校的授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聘的,有的老师缺乏责任心,只教书不育人;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法单一,书本知识更新缓慢,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这些教师在原单位本身又具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及学生心理动态掌握不够及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流动性大,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想动态的了解没有一个持续性。此外,自考学生只需通过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即可拿到毕业证书,而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只能约束相对自觉的学生,对于一些顽固分子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因缴费上学,学校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提供消费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过去学生的“我要学”的心态已转变为学校的“要我学”,学校不仅要充当教育管理者,而且还要充当服务教育者,这对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偏重应试教育,束缚学生全方位发展

民办自考院校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自主办学,自负盈亏,发展历史比较短,民办自考院校之间的竞争又是相当激烈的,而这激烈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学质量的竞争、就是合格率的竞争。因此,学校往往是狠抓合格率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

我们应该看到,民办自考院校学生不一定有一流的学习者,但如果经过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他们可以成为实践的好手。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暑期组织社会调研,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体育社团,引导学生培养全面素质,同时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与一些经济实体的运作,甚至进行创业,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培养学生成材。

二、关于推进民办自考院校管理对策的思考

民办自考院校决策层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办学规模上,对于学生管理则侧重于维护学生群体的安全与稳定,而忽视学生的学风建设;侧重于按国家规定开足课程,而忽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侧重于按教学计划推进教学,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针对这一现状,民办自考院校应该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功能和学校的指导作用

在全日制自考生招生过程中,学校与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学校纷纷以降低学费来吸引更多的生源,这对学生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学费的减少往往意味着投入的降低,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考察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对各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以保证助学单位各项条件的完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一些细节问题加强政策指导。民办自考院校本身也应加强招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要因为盲目追求数量,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让学生报考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专业。

(二)提高专职班主任或辅导教师的管理水平

一名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业,还是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能否在最后顺利毕业,能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关键要看其是否真正掌握了应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实践应用能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而所有这些个人品德的培养,都贯穿在我们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专职教师综合素质

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需要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轻松愉悦的教学风格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走进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民办自考院校可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民办自考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一要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考核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要“以知识教育为本,以人格培养为目标,以耐心、细心的工作方式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民办自考院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忧患意识和对科学教育方式的追求不同程度存在模糊认识,同时在当前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中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出现部分缺失。近几年,一些民办院校着力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推动专业学科的改革,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配套改革等,创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空间,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会学”,“学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摸索,研究,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形成自身学科有效的学习方式,学校的教学改革,要让学生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完美结合,把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2、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的建设

自考院校一般都会配备有专职班主任来负责全日制自考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的生源更加复杂,自学考试学习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负责自考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考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班主任应熟悉自学考试的各项规定,并及时掌握考试相关的动态信息,这样才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针对自考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要求班主任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学生中的个别事件,起到学校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绝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无所顾忌。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负有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责任。我们要把这种教育管理和引导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用更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以保证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成长和发展。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民办自考院校要合理安排响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活动,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考前与考后的心理辅导就显得犹为重要。同时,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缓解自考生的压力,增强自考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适时组织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迷惘,可以采取专家讲座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相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择业、就业,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学习与就业。保证在各个阶段解决好自考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增进学风建设的有力途径,民办自考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通过高尚的文化教育活动,克服学生学习竞争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面素质。同时民办自考院校还要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载体,学校可以建立一些警示学生、烘托学校气氛的名人名言标语牌,并做到格调清新高雅、大方美观。此外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拓宽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这些团队活动,对于自考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方面都可以大大提高自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民办自考院校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推动民办自考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2.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篇二

1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现状分析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生来源于在籍专科就读自考本科的学生, 学生在校读专科期间, 利用业余时间自修本科课程, 参加全省统一自学考试, 成绩合格的学生即可获得自考本科毕业证书。这些学生为了在专科学习阶段获得本科学历, 起早贪黑死记硬背专业理论, 应付严格的自学考试, 历经千辛万苦自考本科终于毕业了, 但由于主考学校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造成自考本科学生空有本科学历而能力欠缺的现象。使得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前途发展。

目前, 各专科院校十分重视在校专科学生的学历教育和管理, 学生自学考试的质量显著提高, 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职能部门要转变教育理念, 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把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并重,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提高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

2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标准

所谓职业能力, 是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多种能力的综合, 是个体自立于社会, 获得社会认同, 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

自考本科学生的理论学习较专科课程有较大提高, 按照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和岗位需求, 应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能力。

一是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其成为某一特定专业的合格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具备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 因此, 专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二是较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能完成职业任务的社会能力, 包括开拓创新、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等内容。

3 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与时俱进, 突显专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一个人要能较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科技进步, 在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变迁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具有能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变化的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特色。

首先要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 学生能看得见又能亲自动手操作, 体验实际工作情境, 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要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案, 形式要多样。以往相对于严格的理论教学的考核而言, 实践教学考核显得有些随意、形式化, 从而使其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改革课程的设置, 突出职业性。随着岗位知识的日新月异变更, 有些课程的设置严重滞后, 与岗位能力群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 表现为“用过去的知识交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社会”。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因此, 要加强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就必须研究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改变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体, 以重视实践教学为重点的教学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2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建学生社团,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如读书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科技小制作等第二课堂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从理想和未来工作出发培养和锻炼自己。

学生社团组织是培养学生兴趣、展示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建有益的社团, 使更多的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圈子, 融入到集体和社会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关爱、协作的精神。

3.3 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 激发学生潜能,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 一些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各种教学竞赛的筹划和开展,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省级和国家级竞赛,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学科竞赛的管理, 设立专项经费和奖励制定, 为参加项目的同学提供经费支持和奖励, 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在活动中,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研究, 促进了教学的开展,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 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职业能力不仅仅只包含专业技能, 还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需要并与职业情景相结合的能力, 涉及开拓创新、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心里承受能力以及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等非技术职业素质的要求, 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深入教学改革, 重视专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为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个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职业能力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专科职业院校自考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 本文从专科职业院校自考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阐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的方法、途径。对专科职业院校自考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11 (3) .

[2]林晓亮.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3.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篇三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等院校 学生社团管理 具体方法

在高等院校中,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并成立,将在某方面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并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一种学生组织,我们将这种组织称为学生社团。这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等院校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还能够发挥凝聚、团结的作用。而且它还是加强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相互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纽带[1]。目前,高等院校内的学生社团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群体,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高校的第二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因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其管理也应该引起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下面,我们将围绕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展开了讨论。

一、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高校学生社团的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均明显不足,既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团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对社团成员进行精神教育,过分强调社团成员和活动开展的数量,忽略了社团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第二,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团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社团的章程制度缺乏人文关怀,社团发展的后劲不足。第三,社团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生社团自身建设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活动很有吸引力、影响较大。而有些学生社团在成立的时候,大家比较积极,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组织几个活动之后,便处于停滞的状态,影响了学生社团的整体形象和整体水平的发挥。同时,艺术体育类学生社团居多,加入的同学较多,而思想政治类、科普服务类、社会实践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偏少[2]。

二、以激励理论为基础增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努力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采取这一措施有助于在高等院校中形成一个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学生社团中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高等院校的校团委和党委就应该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自身工作的范畴,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学生社团的成立申请以及活动审批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的社团管理规程和社团活动章程等制度。第二,对社团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和传递正能量的积极活动,例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等活动,可进行积极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第三,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高等院校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管理制度,积极建设学生社团的骨干队伍,促进学生社团的科学、健康发展。

(二)完善外部激励制度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激励,所以形成并完善其外部激励制度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增强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职能。高校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形成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第二,不断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这是学生社团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制定并完善社团的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策略:①严格社团的准入制度;②建立相关的社团培训制度;③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④建立并完善社团的例会制度。第三,通过竞聘选出合适的指导教师。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社团的不同类型,选派对应专业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同时,高档院校要充分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意识的挑选专业素质扎实,对学生活动充满热情,肯深入研究社团活动的青年骨干教会,参与到学生社团的管理活动中去。

(三)完善内部激励制度

首先,选出一批具备高素质的学生社团骨干。学生社团自身的活力以及活动开展的丰富性、趣味性等都离不开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因此,高等院校要建立并完善社团骨干的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社团骨干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激励;对于表现一般的社团骨干,则加强指导;对于表现较差者,应予以严厉批评。其次,增强社团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就是社团成员,这也是社团工作的重心。成员加入社团时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和需求,这就需要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对其需求引起高度重视,探索凝聚点,多开展一些社团成员兴趣度高,且符合社团发展要求的活动。 再次,凝练社团精神。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社团精神。尽管不同的社团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具有共性特征,即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每个学生社团成员都喜爱并且愿意为之努力的团体。最后,促进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闭门造车和埋头苦干并不是学生社团发展的良策还要主动出击,主动联系,主动与校内的、兄弟学校的同类社团多接触、多沟通,寻找结合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本文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社团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和社团发展不平衡等三点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概括性阐述,然后详细讨论了增强其管理的具体方法,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完善外部激励制度和完善内部激励制度等,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霞.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新理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9):191-192.

[2]殷清.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02):43-44.

[3]王宏冀,蒋本桂.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30):28-30.

4.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篇四

兴趣激励法: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本身对学习感兴趣,那么它往往会获得出色的学习成绩。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课程产生兴趣,家长和老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

好奇心激励法: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在学生时期,好奇心更是旺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的话,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激励法:人是需要鼓励的动物,当我们受到鼓励的时候会极大的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动力,学生更是需要鼓励,当他们受到肯定的时候,会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动力,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吝啬你们鼓励话语,你们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目的激励法:俗话说的好,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如果学生连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很难会有坚持下去,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就会激发孩子“勇往直前”。

竞赛激励法: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竞争才会有动力,人都是攀比动物,有了比较会有进步,有了比较才会有动力,可以不时地举行一些竞赛,使得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情况,了解自己的差距,找到自己的目标,从而为之奋斗。

奖品激励法:如果有了奖品的激励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小编一贯不主张进行奖励教育,这很容易养成学生的得失之心,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当然如果执行得当的话还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5.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篇五

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方式的陈旧,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家长不重视,也没办法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了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爱发言,一心把老师的讲解作为为圣旨,缺乏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构建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课堂

激励学生发言方法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课程理念在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在绝大多数学校,做教师的依旧是一本教案、几支粉笔,做学生的依旧是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依旧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填鸭式,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到头来,教师只得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累得苦不堪言,但是学生语文能力却得不到有效提高。再加上现在农村留守儿童众多,老年人在家没办法辅导孩子“说”的能力。因此,孩子们到了初中,上课发言的就寥寥无几。为了激发学生上课发言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中“说”的能力。我们思考是不是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激励学生发言。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以积极心态参与课堂发言,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收获累累硕果。所以我总结了几种激励农村初中学生发言的方法,希望能和广大语文老师一起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有和老师平等交流的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是的,要让学生乐于开口,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有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教师进课堂时必须是衣冠整洁,精神饱满,给学生留下阳光的印象。讲课时,语言要规范正确,语气要和蔼可亲,语调要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对学生的某个行为或某个方面取得的进步特别满意时,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特殊的奖励,如给他优先提问的“特权”等等。“棒极了!“”真不错!“”我等待的就是这样的回答!”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平添一股强劲的学习动力。课堂上,教师既要做慈祥的长者,更要做知心的朋友,要建立起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健康友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才能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思考,自由的发言。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发言。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但通过“普九”,基本上拥有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设备,我们绝不能让其当摆设、装门面,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一部分时,我放映了一段《月球的奥秘》视频,让学生发言说说“你从这段视频中了解到了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同学们由于对视频,对月球的兴趣,都踊跃举手回答,他们对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月球与人类的关系等奥秘都进行了探讨,由此加深了对月亮的认识。另外,学校多功能室室里有投影仪、录放机,有各年级各册语文教材的幻灯片、磁带、光盘,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或播放录音,或放映幻灯,或利用课件,使学生在快乐中探讨发言,在快乐中学习。

2编排课本剧,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文言文的学习是农村初中学生很“感冒”的事情,按常规教学方式费时费力,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氛围这一方式,结果出乎意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一人扮演屠户,一人扮演狼,一人旁白,随着情节的推进,屠户遇狼时的恐惧、避狼时的机智、杀狼时的果敢,狼的阴险、狡诈、贪婪、愚昧,被扮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学生则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屏声静气,最后欢呼雀跃,他们在被扮演者制造的气氛所感染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实物说明文《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三个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课文的大意,弄清了人物的身份、从事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了船头的空间布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由于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

3、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中学生正处在花季年龄,艺术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各种艺术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先让学生们欣赏了他的音乐名作《命运》之后让学生在曲子的感染下发言谈人生,谈理想,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到了课堂发言中去了。例外,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古诗词时我经常让学生为古诗配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学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诗意,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使之成为学生发言的动力。

开展各种具有竞争性的语文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态,使活动变得富有刺激性、挑战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如开展“小组发言擂台赛”,让每个小组都有成为擂主的机会,鼓励的小组内成员积极发言。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英雄会”“辩论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深受学生的欢迎,又能成为学生发言的动力。

6.自考毕业学生的自我鉴定 篇六

本人这几年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xxxx”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奉献精神。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xxx

xx年x月x日

自我鉴定范文二:

回顾这几年的自学历程,虽然忙但很充实。由于是边工作边参加自考,学习的时间只能从工作、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且力求优化、高效地学习。

因为参加自考,培养了积极向上等多方面的思想觉悟;因为参加自考,我就有了博观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气华”了些,素养高了些;因为参加自考,也就有了博学约取的机会。“学以致用”,“文以载道”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总之,感谢自考,使我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后有所为。

xxx

7.自考院校学生的激励教育方法 篇七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激增,高校贫困生现象也日渐凸显,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高于其他高校,超过30%。另外,受国情和贫困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不适应,思想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化、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就业难度大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完善。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并引导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作用。有效的激励能使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能量充分地释放,并导致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因此,探索新时期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的构建,激励贫困大学生增强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有利于师范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引导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了解新时期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真正需求,以构建有效的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本研究对周口师范学院申请过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7份,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273份,有效回收率为78.0%。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110份,占40.3%;女生163份,占59.7%,基本符合师范院校男女大学生的比例情况。

二、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激励是一项管理职能,激励管理就是突出强调激励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是组织管理者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运用各种管理资源,激发被管理者个体潜能以及工作积极性等,同时对被管理者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就是管理者在分析贫困生的需求与行为动机的基础上,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宏观建构、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能够激励和约束贫困生行为趋向管理目标的相对固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一系列制度与工作规范的集合。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以系统理论和激励理论为基础。

系统理论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运动规律及演化机制的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师范院校贫困生的激励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同时,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又是全校学生管理体系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可见,系统理论可以为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早期的激励理论大多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研究的,被称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随后出现的过程型激励理论则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而行为改造理论则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 (即改造、修正行为) ,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这些激励理论中吸取养分,以准确选择激励内容,科学设计激励过程,从而取得最佳激励效果,最大限度达到激励目标。

三、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是目前界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可见,家庭经济困难是贫困生的主要特征。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对物质必然有着较强的心理需求。因此,提供物质帮助能够对贫困生起到较为有效的激励作用。

另外,据媒体报道,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近年来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这种隐形的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会直接影响他们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质量和未来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激励,帮助贫困生实现精神脱贫。

(二) 鼓励学习与倡导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应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掌握知识、掌握本领、提高科学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等,以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贫困生虽然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主要任务不变,也是学习。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激励,就应该把鼓励学习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但大学不同于中学、小学,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过度,被称为亚社会,这里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假如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参加社会实践,将很难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激励,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提倡贫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 理性教育和情感感化相结合的原则

贫困产生的影响因人而异,有的大学生因贫困而觉得低人一等,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大学生在贫困面前却自强自立,勇敢地战胜了贫困。因此,应通过理性教育的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

但是,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在贫困面前的行为不是单纯通过说理就能让其改变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晓之以理之后,还应动之以情。管理者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调动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发贫困大学生产生接受心理。

四、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构建具体内容

(一) 物质激励体系的构建

在本研究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58.3%的人月平均花费在300元以下,97.1%的人每月花费主要用于伙食和日常用品,44.0%的人曾通过校内勤工俭学或外出打工来赚取生活费用,18.7%的人为挣生活费耽误了学习,13.6%的人因自卑心理妨碍了学习,33.3%的人因经济投入不足影响了学习,42.5%的人觉得自己上大学后最大的困扰是生活困难。可见,经济佶据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以解决其经济上的困难是对贫困大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物质上的帮助有有偿和无偿之分。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期望获得的有偿帮助形式依次为勤工俭学岗位 (46.2%) 、校外工作机会 (42.1%) 、助学贷款 (17.9%) ;贫困大学生期望获得的无偿帮助形式依次为助学金 (54.2%) 、学费减免 (46.5%) 、生活补助 (38.1%) 。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看,贫困生对助学贷款这一措施欢迎度较低。这可能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有关。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贫困生对毕业后按期顺利归还助学贷款没有把握,申请助学贷款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因此,在有偿帮助方面,贫困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勤工俭学岗位、校外工作机会等及时兑现的帮助形式。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建议构建有偿帮助和无偿帮助相结合的贫困生物质激励体系。在有偿帮助方面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校外工作机会等及时兑现的帮助形式为主,助学贷款等远期兑现的帮助形式为辅;在无偿帮助方面以提供助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形式为主,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形式为辅。

(二) 精神激励体系的构建

贫困生长期在物质佶据的环境下成长,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怯懦以及虚荣等心理,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因此,高校还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精神激励,使他们摆脱因贫困而导致的心里阴影,并开发身心潜能,塑造自强自立的精神品质。精神激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产生激发力,影响人的行为的一种激励方式。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建议构建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贫困生精神激励体系。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望各种情感的需要。大学里的贫富差距,会使贫困生产生一种“不平等竞争”的感觉,而来自富有同学的一些无意或有意的言行伤害,也难免使他们稚嫩的神经变得敏感和脆弱。因此,贫困生内心深处会有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的情感需求,“以情动人”“以情励人”的情感激励对贫困生来说是富有成效的激励方式。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等情感去调动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

贫困大学生的可塑性大,自尊心强,当有了具体、生动的形象作为榜样,他们就很容易受到激励。因此,我们将那些不畏困难、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的优秀贫困大学生树立为榜样,其他贫困大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赶超的目标,他们就会从榜样的先进事迹中受到激励,进而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和奋发成才的动力。

(三) 成才激励体系的构建

对贫困大学生的成才激励应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统筹规划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一方面,高校应为贫困大学生免费提供英语、普通话、礼仪、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等系列培训活动,通过行之有效的培训,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以学生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的学生会组织和各种社团组织,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早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未来职业工作的适应性。

五、师范院校贫困生激励管理体系构建保障措施

(一) 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部分,是做好贫困生激励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工作的成败。一方面,辅导员是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如果辅导员在执行过程中徇私舞弊,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作为活跃在高校德育工作第一线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的行为处事对贫困生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是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激励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人员保证。

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重点考察应聘者的人品,要将那些人格健全、品行高尚、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选聘到辅导员岗位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技能的培训。

(二) 对贫困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

有了激励措施,还应有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对贫困生进行激励与管理。高校应定期对贫困学生的学习工作行为、能力、态度和结果进行量化的考核评估,并且将考评结果与贫困生的奖惩、各种补助的发放、勤工俭学机会的获得以及各种能力提高培训等充分挂钩,以提高激励效果。

由于贫困生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经历的复杂多样,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观察和评价很难对他们做出全面的考评。因此,可通过360度评估法来进行考评,即贫困生周围的普通同学、班委会成员、辅导员、贫困生参与的社团组织的成员等与贫困生相关的人员均可对贫困生进行评估。高校管理者在运用因素评价法对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课外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360度评估法的结果,对贫困生做出综合考评。这样做能够有效保障对贫困生考评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三) 维护贫困生的自尊

现实中,一些社会救助经常拿贫困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做吸引大众的噱头,特别是将贫困生的很多个人信息都一一展示在公众面前,来证明他们贫困的真实性,让贫困生在人格和自尊上有了受伤害的感觉,导致他们排斥救助。重庆某高校推出的“温暖套餐”,也因大部分贫困生碍于面子不愿光顾而遇冷。在本研究中,对于“您觉得公布受资助情况是否侵犯您的隐私权?”的问题,选择“不觉得,但不应公布”和“觉得”的分别为45.1%,13.9%。可见,很多贫困生不愿做“透明人”,也不想成为被“怜悯”的对象。激励贫困生,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一心理。对贫困生的资助应在维护他们自尊的前提下进行,即让他们通过劳动的方式,做力所能及的事,获得报酬。高校可逐渐减少校内临时工人的聘用,增加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工资待遇,加大勤工助学基金储备,为勤工助学学生开创更多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勤工助学机会,在增加经济困难学生收入的同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8.探究不同层次学生的激励方法 篇八

一、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 运用物理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主动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 启迪思维, 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精心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 再问:还可怎样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 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如果自己再补充一些条件, 还可以求出哪些值?”这样从正反两方面, 精心设问, 有的放矢,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 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 质疑问难, 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主动交流, 才能优化课堂家偶尔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 产生问题时, 就要抓住时机释疑, 解决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 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组织大家讲座, 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 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四、分层施练, 及时反馈, 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必须重视课堂练习, 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要么使学生吃不饱, 要么使学生吃不了, 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 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 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 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 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9.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 篇九

一、发展性激励机制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高职院校践行“以生为本”工作理念。高职院校“以生为本”的理念, 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人本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其主体性和差异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 潜能应得到充分发挥, 即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 多元、宽容、自由的精神状态影响并确立了当前大学生多元性的价值意识和活动, 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和多元和谐发展。发展性激励机制不但要从现实的层面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其内驱力的发挥, 而且还需要从未来的层面去实现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三) 有利于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引导、学习动力的发掘、行为准则的甄别以及价值取向的规范等, 都是高职院校育人要关注的问题, 而对个体价值取向的规范则是诸多问题中最为关键的。

(四) 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学生发展性激励, 从激励的内容结构、目标指向、操作模式上, 要顺从高等教育目标和社会多样化需求, 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完美统一, 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用人需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激励机制的弊端

一是奖励方式设置不尽合理, 奖励受众范围较小。二是评审的条件和原则缺乏量化指标和可操作性。三是学生评价体系仍然忽视对技能的鼓励。四是评价主体中缺少高技能人才的参与。五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尊重需求被忽视, 缺乏晋升激励。六是教师仍然只重视知识传授, 缺乏对掌握技能的鼓励。七是学生缺少对高技能人才的精神追求。概括地讲就是高职高专学校的校园文化普遍缺乏对技能人才的推崇。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校园环境都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追求。

三、引导和激励双管齐下, 完善高职高专教育的学习动力机制

(一) 以榜样激励为主导, 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

1.专业型榜样的激励。

专业型榜样, 是指所学专业领域中的“著名人士”。强化专业型榜样的功能, 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信心,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专业型榜样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开创学前教育新模式, 树立正确的专业观。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2.优秀学长的激励。

对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长, 而在这些人中, 以自己院系和专业的学长影响最大。在这种情况下, 及时有效的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让一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通过见习班主任、学长见面交流会、以寝室为单位的学长导员等方式走到他们中间去, 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即使高年级同学不能够亲自解决某些问题, 他们也有足够的经验指导他们解决。

(二) 完善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1.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为学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从宏观角度讲, 探讨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内部的直接对接, 解决目前的专本衔接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是激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高层次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也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使得考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与考入普通本科学校的同级学生具有平等的学习竞争机会。这是建立高职高专教育内部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2.培养专业或学科兴趣, 调动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只有保持住学习兴趣, 才能激发和增强学习动力,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一是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把吸引学生学习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评价指标。二是以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三是积极开展带有较大普遍性的专业能力测试和学科课程竞赛活动, 使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并体会专业能力和学科课程知识对于将来就业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3.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强化技能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 妥善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向有利于专业技能和素质提高的良性轨道发展。一是要强化学习技能的培养。二是要强化专业技能和专业从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来进行, 专业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素质训练和思想教育来进行。

4.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 增加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可以考虑以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依据,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探讨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带有一定灵活性的选课制等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扩大激励层面, 关注学习弱势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有相当多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走进了职业教育的校园, 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习弱势群体。解决的办法一是因材施教, 使处于学习弱势的学生能够扬长避短, 有所成就。二是帮助学习弱势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尽快摆脱不利的学习境地。三是在学习上“扶贫济困” , 关心、扶助和激励学生成长。

(三) 强化外部激励, 逐步完善学习的外部动力机制。

一是多方面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职业教育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二是改革学生的评价制度。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品行四者有机统一的学生考评制度, 引导学生在突出职业技能发展的同时, 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三是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 强化学校推介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就业的优先选择权, 强化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四是强化奖学金的激励力度, 大幅度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和级差, 增加奖学金对于学生学习的吸引力。

10.简单有效的自考复习方法 篇十

工具/原料

・近几年的历年真题和答案。

・ 白纸,一边做真题一边准备白纸做笔记。

方法/步骤

1. 单选

把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分别简单归类写下来 (比如某某人的作品,只写上他的名字、写作时间、作品名称或者重要事迹名称,越简单越好,那些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就记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个字)名词解释也只写重点,一般写最重要的一句话就可以了。(如果考到了,答完重点后一定要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再嗦两句凑下字数)

2. 简答、多选、论述

只捡重点写归类在一张纸上(一般只写最前面重点的一两句话就可以了,考试的时候只要答对重点再在后面用自己的话解释性写几句,肯定都会得高分的)为什么要归类在一起,因为重要知识点会经常反复出题。

3. 简要归纳,方便记忆

写以上重点归纳的目的`是为了重复的就不用写了,打个记号,这样做完真题后你就会知道哪些题目出现率比较高了。等你把这些真题都做完了,就整理出了一份自己的小资料,然后就开始重点复习这份自己整理的小资料。

也可以做成录音随时听,公车走路随时随地都可以听,(睡前听一听很容易记住哦)自己的声音有是自己写的,很容易记住。你觉得记得差不多的时候,然后再做真题(不要看答案,做完后再对答案,我家的资料有的是一个题目后面跟一个答案,你可以拿一张纸盖上,做完后再往下挪对答案)做错的地方打个记号。

真题反复做,特别是打记号做错的更要多做直到记住为止。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多写。在进入考场的时候再快速把这份手写小资料过一遍。

4.时间的安排

好多考生一次性报了几门课程,建议大家根据考试的安排表把最先考的最后复习,因为最后复习,复习完了马上就可以考。最后考的最先复习,因为最后考的最后复习肯定是来不及的,只有先把最后的考的复习了,等到考前再统统过一遍很容易就记住了。

上一篇:通信机房安全管理下一篇:思想品德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