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精选8篇)
1.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一
口腔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口腔科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诊疗室和清洗消毒灭菌室单独设立。
二、口腔科应配备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设备。设置有专用的器械清洗池,便于口腔器械的及时清洗;配备有B级压力蒸汽灭菌器,保证口腔器械的及时有效灭菌。
三、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前后及时对工作台面、诊椅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室内地面每天湿式拖地三次,有污染时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四、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搞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帽、配备护目镜、橡胶手套,手套一人一用一换,更换时必须“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五、严格执行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和处理原则。
六、棉球、敷料等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麻ZUI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七、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2.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5 月~2015 年3 月在本院口腔科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56 例患者共112 个印模样本做为研究对象。所选口腔印模均为口腔硅橡胶印模,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6 个。观察组年龄12~60 岁, 平均年龄 (32.5±6.8) 岁。对照组年龄14~56 岁, 平均年龄 (31.7±6.4)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消毒方法观察组采用2% 戊二荃消毒, 具体方法:印模仔细去除印模上的线、棉卷及患者口腔内的唾液碎屑, 将印模浸泡在消毒液中30 min。对照组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操作方法:印模从口腔取出后即刻用水冲洗, 以尽量去除表面残留的唾液、血液以及碎屑, 然后在消毒剂中浸泡至规定时间, 取出再用水冲洗, 甩干水分后灌模。
1. 2. 2 采样方法采用相同的采样方法分别对两种消毒方法的标本进行细菌采样, 在无菌操作原则下用浸有无菌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印模表面反复涂抹后, 将棉拭子投入10 ml营养肉汤的采样管内, 用酒精灯消毒试管瓶口及瓶塞后盖好送检。
1. 2. 3 检测方法将采样标本 ( 营养肉汤培养基) , 送细菌培养室培养48 h后, 检测细菌生长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两种不同方法消毒处理后, 观察组有1 个 (1.8%) 印模有细菌生长, 消毒合格率为98.2%, 对照组有7 个 (12.5%) 印模有细菌生长, 消毒合格率为87.5%, 观察组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生理状态下可从口腔中分离出许多细菌, 而在病理状态下还可分离出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存在于唾液、口腔黏膜及牙齿表面, 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 从患者口中取出的印模直接与患者的唾液或血液接触, 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口腔印模是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来源, 实际临床工作中口腔印模的消毒往往被忽视, 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对污染的印模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在将印模送至技工室之前, 需要对印模进行消毒处理。而口腔印模由于不能耐受高温、高压、高热, 因此不宜采用常规的物理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长期以来, 化学消毒法成为口腔印模有效的消毒方法被广泛使用, 含氯消毒液就是较为常用的化学消毒液之一, 其是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 被认为是控制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理想消毒剂。其缺点是在液体状态下稳定性较差, 有效氯含量常常不能达到合格要求[2], 因此, 在使用前需要检测含氯浓度, 如发现浓度不合格, 需及时进行更换调配。另外, 由于印模的一些特殊材质如不可逆水胶体印模材料在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时易使印模膨胀变形,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变形逐渐增大,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2% 戊二醛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之一, 其性质比较稳定, 对细菌繁殖体、芽孢、分枝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同时研究表明对口腔硅橡胶印模的大小尺寸和精度影响较小, 在临床上处于可接受范围[3]。本研究中, 对2% 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前者有1 个印模有细菌生长, 消毒合格率为98.2%, 而后者有7 个印模有细菌生长, 消毒合格率为87.5%, 前者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2% 戊二醛可做为口腔正畸中硅橡胶印模消毒的理想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 口腔印模消毒是防止传染性疾病和口腔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2% 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法都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但2% 戊二醛消毒法细菌检出率更低, 消毒效果更好, 性质更稳定。但两种消毒方法对口腔内肝炎病毒和免疫缺陷病毒等特殊病原体是否具有消毒作用还有待临床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对策.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707-708.
[2]杨晓红, 朱国威, 江吉富.二氧化氯对染菌口腔石膏模型消毒效果.江苏医药, 2010, 36 (9) :2052-1053.
3.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三
摘 要:目的:寻找一种适合口腔诊所的少量模型、简单有效、便于普及的消毒方法。方法:使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微波消毒法、紫外线光照法、75%酒精喷涂法对200副染有金葡菌、乙肝病毒口腔石膏模型进行消毒效果实验。制作口腔石膏模型代型,使用电子万能实验机进行模型消毒前后尺寸变化、抗压强度及抗弯强度的实验对照分析。结果: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微波消毒法对口腔石膏模型的消毒效果理想,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紫外线光照法、75%酒精喷涂法对口腔石膏模型的尺寸、抗弯强度、抗压强度无影响。结论: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适合口腔诊所的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
关键词:口腔石膏模型;抗压强度;抗弯强度
口腔石膏模型是为了研究口腔内各种软硬组织关系及口腔临床治疗过程中制作义齿、正畸元件等而翻制的口腔组织阳模。口腔石膏模型由口腔印模翻制而来,印模制取过程中容易被病人体液、唾液甚至血液等污染,未经消毒的模型上经常检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链球菌、绿脓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同时我国又是乙肝大国,口腔石膏模型污染患者血液的概率高。本实验前调查潍坊市区17家小型口腔诊所,均无对口腔石膏模型进行消毒处理,主要原因为重视不够及消毒处理过程费用高、复杂等。多种因素导致口腔石膏模型成为患者、口腔医生、口腔技师交叉感染的潜在媒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口腔石膏材料使用的是水粉比为25ml:100g的Ⅳ型超硬石膏。
消毒方法中使用的是20g/L的戊二醛消毒液、家用微波炉、紫外线消毒柜及体积分数75%的酒精。
1.2 实验方法
1.2.1 金葡菌悬浊液及乙肝病毒血清的准备: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分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4~5个,接种于3~5mlM-H肉汤,置于37℃孵化箱中培养4h,用生理盐水校正菌液浓度至与0.5麦氏比浊标准相同。乙肝病毒血清由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检验科提供,效价比为1:200。
1.2.2 口腔石膏模型及其代型的制备:严格按照水粉比,使用真空搅拌机以300rpm搅拌石膏40s,并于震荡器上灌注口腔石膏模型。使用口腔上颌牙列标准硅胶阴模灌注100副口腔石膏模型做消毒效果研究。加工制作直径15mm,高40mm的金属模具,使用硅橡胶印模材料翻制其阴模,以此阴模灌注口腔石膏模型代型50副做消毒前后尺寸变化及抗弯强度实验研究。按同样方法制作直径15mm,高20mm的口腔石膏模型代型50副做消毒前后的抗压强度实验研究。
1.2.3 消毒实验分组及消毒处理:以口腔石膏模型污染微生物类别分为A组(乙肝病毒)和B组(金葡菌)两组,每组50个样本。每组模型各随机分5小组,每小组10个样本,分别使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微波消毒法、紫外线光照法、75%酒精喷涂法,最后一小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染菌前,所有样本均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将效价比为1:200的乙肝病毒阳性血清0.3ml涂布于A组样本两侧第一磨牙、中切牙各面,力求污染位置覆盖唇舌侧、前后牙、咬合面与光滑面。待其自然干燥后,分别用2%戊二醛浸泡20min,微波消毒5min,紫外线照射2h,75%酒精均匀喷涂处理。消毒结束后所有样本均在无菌柜中静止2h。对照组涂布乙肝病毒阳性血清后直接放置于无菌柜中2h后取出。消毒处理后的样本取出后置于无菌玻璃器皿,使用2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口腔石膏模型各面,尤其是污染区域。A组剩余的冲洗液作为检测样本,使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
使用微量加样器取20u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均匀涂布于B组样本的两侧第一磨牙、中切牙各面。染菌结束后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处理过程同A组。A组的冲洗液震荡均匀后用无菌接种环划线培养于血琼脂培养基上,于37℃孵化箱进行细菌培养24h。取出检查培养基上有无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如果有进行菌落计数。对照组冲洗液用无菌蒸馏水稀释10倍,按同样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统计。
1.2.4 尺寸测量分组及处理:将直径15mm,高40mm的口腔石膏模型50副按四种消毒方法随机分成5组,最后一组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用高精度游标卡尺测量模型消毒前、消毒后的高度值,每副模型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1.2.5 抗弯强度分组及处理:将直径15mm,高40mm的口腔石膏模型50副按四种消毒方法随机分成5组,最后一组为对照组,不做处理。使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将五组样本分别放置于测试台面,对样本正中点施加0.5cm/min的加速力,直到样本折断为止。从电脑上读取每件样本折断时的最大压力数值,以此数值反映抗弯强度大小。
1.2.6 抗压强度分组及处理:将直径15mm,高20mm的口腔石膏模型50副按四种消毒方法随机分成5组,最后一组为对照组,不做处理。对五组样本的横断面进行加载0.5cm/min的加速力,直到样品破裂为止,从电脑上记录破裂时的最大力值,以此数值反映抗压强度大小。
2 实验结果
2.1 消毒后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分析
口腔石膏模型经2%戊二醛浸泡20min,微波消毒5min后HbsAg转阴率达100%,紫外线照射2h和75%酒精喷涂消毒后均仅1副模型抗原检测阴性,对照组全部为抗原检测阳性。
2.2 金葡菌抑菌率的统计分析
口腔石膏模型经2%戊二醛浸泡20min,微波消毒5min,75%酒精喷涂处理后抑菌率达100%,紫外线照射组中有一个样本检测出菌落,抑菌率达99.5%。
2.3 消毒前后尺寸变化的统计分析(表1)
2.4 消毒后抗弯强度变化的统计分析(表2)
2.5 消毒后抗压强度变化的统计分析(表3)
3 讨论
本试验选取金葡菌这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为细菌代表,选取乙肝病毒这种严重威胁中国人健康的病毒为病毒代表进行污染口腔石膏模型。针对小型口腔诊所的低成本运作,本实验选取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2种物理消毒法和2种化学消毒法。
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消毒方法均对金葡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紫外线光照法未达到100%的杀灭效果可能原因是口腔石膏模型复杂咬合面引起照射死角。本实验中紫外线照射距离为50cm,多角度照射。四种消毒方法中戊二醛浸泡法和微波消毒法对乙肝病毒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这与朱静等对戊二醛浸泡法杀灭乙肝病毒的研究报道相同。酒精喷涂法和紫外线光照法对乙肝病毒杀灭效果不佳,但秦克勤等报道用75%酒精对乙肝病毒阳性血清消毒120min后HBsAg可全部转阴。考虑到酒精的挥发性,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消毒液浓度难度较大。
本实验对口腔石膏模型消毒后物理性能的研究主要从尺寸、抗壓强度、抗弯强度三方面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除微波消毒法外其他三种消毒方法对口腔石膏模型的物理性能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波消毒法对口腔石膏模型的尺寸变化、抗弯强度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波消毒后口腔石膏模型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口腔可摘局部义齿装盒填胶过程中,抗压强度重要性凸显,一旦石膏材料压缩强度低,义齿基托可能被损坏。理想的口腔石膏模型消毒方法应该是在对病原微生物有效消灭的基础上,不影响口腔石膏模型的各种物理性能。
4 结论
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以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适合做小型口腔诊所推广使用的口腔石膏模型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治清.口腔材料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
4.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四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清洁,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环境清扫。
三、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四、普通诊疗器械、器具、用品用后送供应室集中处理,口腔科专用器械可在科内处置,处置及监测应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
五、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六、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七、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八、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取牙片持物钳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5.口腔印模消毒 预防交叉感染 篇五
编者按
口腔取膜是口腔诊疗的常见操作,取膜过程中需要根据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印模材料和取膜技术。由于口腔是一个高度含菌的环境,且口腔诊疗操作中印模可能会被患者的唾液或血液的病原体污染,因此,在取膜前、取膜中及取膜后必须执行合适的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交叉污染,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印模的消毒问题。感染来源 口腔印模是致病菌的来源或储存库,研究发现从患者口中取出的印模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及病毒,这些病原微生物不仅会传播到技工室环境中还会在灌注石膏模型时传播到石膏材料上,会给口腔诊室医务人员、传递印模的员工及技工室员工带来巨大的感染风险。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感染控制程序以防止交叉污染,切断疾病传播。口腔印模材料
口腔印模材料包括非弹性(如混合材料)和弹性材料。多数诊疗操作都会使用弹性印模材料——含水胶体(典型材料如藻酸盐)和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包括加成型硅橡胶(VPS或加成反应硅橡胶)(如 Aquasil)、加聚型硅橡胶(如Xantopren),多硫化物(如Permlastic)和聚醚(如Impregum)。印模消毒方法概览 印模材料不耐热,因此必须使用化学消毒方法,且印模材料由于不能长时间浸泡,因此只能达到消毒级别而非灭菌。消毒时必须遵循消毒剂厂家指导说明,总的来说,印模消毒可按照以下步骤:消毒前必须将印模表面的血液及生物负载冲洗干净。取膜后立刻执行清洁步骤,防止血液及生物负载干涸。清洁后使用EPA认证的消毒剂对印模进行消毒。消毒后必须使用流动水冲洗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或送至技工室。如果没有将消毒剂冲洗干净会将残留消毒剂灌注入石膏模型造成模型不合格。消毒剂及消毒喷雾
只有经EPA认证的医疗级别的消毒剂可用于印模消毒,包括碘伏、次氯酸钠(5.25%,稀释比例为1:10),7.5%过氧化氢、二氧化氯、双链或增效季铵盐(如卡瓦液)。消毒剂必须能够杀灭分枝杆菌(在标签上标明TB杀灭时间)。消毒剂作用时间是选择印模消毒剂的重要的因素,因为如果使用浸泡方式将印模浸泡在消毒液或其他液体中时间过长会增加印模尺寸和表面形状改变的风险并进一步影响石膏模型或义齿的精确性。从消毒效果看,不管是使用浸泡还是喷洒的方式对印模进行消毒都能够有效控制细菌污染,预防交叉感染。藻酸盐
藻酸盐印模材料对环境湿度非常敏感,可以使用消毒剂喷雾形式进行消毒,如果使用浸泡法,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使用喷雾法进行消毒时,藻酸盐印模必须先经过彻底清洗后使用EPA认证的消毒剂喷雾消毒后置于密封塑料袋中保证消毒剂达到其作用时间(如10分钟),然后将藻酸盐印模从袋中去除进行彻底漂洗。另外,还可使用消毒湿巾将藻酸盐印模包裹起来后置入密封塑料袋。无水弹性印模材料 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可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消毒后保持厂家推荐的消毒作用时间,同时要求消毒剂与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兼容,不会影响印模精确度。厂家推荐的消毒剂种类繁多,包括标准的戊二醛消毒剂、碘伏、5.25%次氯酸钠消毒剂(1:10稀释)、7.5%过氧化氢、双链或增效季铵盐(如卡瓦液)等。对于聚醚,通常推荐消毒剂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对于VPS,除中性戊二醛外医疗级别的消毒剂都可使用,特别推荐以水为基础配方的消毒剂(如卡瓦液)。对于氧化锌丁香酚印模膏材料(以及非弹性印模化合物),推荐使用2%戊二醛和碘伏进行浸泡消毒。(注意:消毒剂使用必须遵循厂家说明书)综合指南
其他操作指南包括:在进行印模消毒时牙科医务工作者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设备(手套、面罩、眼罩及白大褂);所有员工必须接受感染控制程序的培训;诊室必须符合OSH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要求;同时口腔诊室必须为技工室提供印模清洁消毒方法的书面沟通文件(或其他技工室相关条款)。总 结对印模进行消毒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喷雾或浸泡方式均可用于印模消毒,必须使用EPA认证的医疗级别的消毒剂,选择哪种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应综合考虑印模材料的类型,应遵循印模材料及消毒剂厂家的指导说明进行正确操作。
6.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六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监测和监督。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五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第六条: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第八条: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第九条: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十条: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第十一条: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一、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二、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三、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第十二条: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一、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二、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三、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四、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五、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六、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七、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第十三条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第十四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负责对本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软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
第十五条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一)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二)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三)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四)清洗纱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一)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三)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四)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一)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二)用50毫升的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以免稀释消毒剂。
第十六条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第十七条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第十八条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浸泡时间为:
(一)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
(二)支气管镜浸泡不少于20分钟;
(三)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不少于45分钟。
第十九条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第二十条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
第二十一条采用其它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器械时,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在使用器械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必须先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对内镜进行清洗。
第二十二条软式内镜消毒后,应当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冲洗和干燥:
一、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当更换手套,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二、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三、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病人的诊疗。
四、支气管镜经上述操作后,还需用75%的乙醇或者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第二十三条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第二十四条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或者选用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的适用于内镜消毒的消毒剂、消毒器械进行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
二、弯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如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无腐蚀性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第二十五条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第二十六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
储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第二十七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二、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过氧乙酸擦拭。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第二十八条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第四章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
第二十九条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二、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时间按使用说明。
三、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四、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第三十条硬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二、环氧乙烷灭菌方法适于各种内镜及附件的灭菌。
三、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可以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
四、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分钟的方法。
五、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带管腔的器械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
六、采用其它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符合本规范第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具体操作方法按使用说明。
第三十一条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的硬式内镜,消毒后应当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硬式内镜,灭菌后应当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
第三十二条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第五章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第三十三条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第三十四条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第三十五条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采用以下方法:
(一)采样方法: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二)菌落计数: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48℃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20。
(三)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设有内镜诊疗中心的,其建筑面积应当与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相匹配,设立病人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等。
诊疗室内的每个诊疗单位应当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每个诊疗单位的净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平方米。
第三十七条本规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7.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 篇七
关键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问题,对策
目前,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审美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口腔问题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在解决口腔问题的过程中,口腔机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口腔服务的水平,就必须对这些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保证口腔治疗的安全性。但是从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院展开了专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我院口腔科2015年3月~2016年8月回收的口腔器械中选取500份进行研究。其中持针器60份、缝合针55份、牙挺30份、拔牙装置90份、探针30份、镊子70份、针头20份、针孔20份、牙凿30份、医用剪刀30份、刀片30份、骨凿20份、牙科手机15份。
1.2 研究方法
500份口腔器械均采用常规消毒法予以灭菌,取适量消毒液倒入清洗槽中,完成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总结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采取加强防护意识、完善消毒灭菌流程、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和检测成效等对策。
1.3观察指标
对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并比较实施前后500份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具体评价标准为:①显效:消毒率≥95%;②有效:消毒率为75~94%;③无效:消毒率60~74%;(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实施对策前后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分析,灭菌不达标,消毒意识薄弱,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病菌防护意识是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占比例分别为26.8%、13.4%、25.2%和17.8%(详见表1)。
2.2 实施前后的消毒灭菌效果比较
经比较,实施后消毒灭菌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实施前的69.0%,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
由表1可知,灭菌不达标,消毒意识薄弱,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病菌防护意识是当前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1 灭菌不达标
这个问题就是指在消毒的过程中,灭菌率低于相关规范的要求。目前,消毒制剂中具有较高效率的有戊二醛消毒剂,通常要浸泡10min后才能发挥应有的消毒和灭菌效果。而且,牙挺、手机钻头、牙钳等器械的使用率较高,需要频繁转运,如果浸泡的时间不足,就无法达到应有的灭菌效果,会残留很多的细菌。如果使用浓度为0.6%聚维酮碘作为消毒剂,则只能完成表面消毒,无法清除深层次的细菌,尤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器械。
3.1.2 消毒意识薄弱
这也是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约占13.4%,主要表现在:部分消毒人员没有对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再加上卫生部门对一些诊所的消毒工作未实施有效监管,还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导致消毒人员缺乏足够的消毒意识。还有的消毒工作人员虽然根据规定的流程完成了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但是却根本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从内心产生认同感,流于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的工作人员对消毒知识的了解有限,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能严格执行消毒操作。
3.1.3 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床位都比较紧张,内部用房有限,很多医院甚至没有专用的消毒室来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而且,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清洗位置的设置并不科学,清洗设备数量不足,很多清洗工作只能依靠自来水完成冲洗。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导致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并不彻底,影响了消毒的质量。
3.1.4 缺乏病菌防护意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极少数消毒工作人员在具体的消毒操作中,对病菌的防护意识不足,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佩戴消毒手套,尤其是在对患者的分泌物质或者血液等进行处理时,一定要佩戴消毒手套,否则就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同时,在消毒完成之后,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按照正确的方法清洁手部。
3.2 解决口腔器械消毒灭菌问题的主要对策
3.2.1 加强防护意识
手部是消毒人员完成消毒灭菌工作的主要部分,也是传播细菌和病毒的主要方式,所以为了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的质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佩戴手套,并佩戴好口罩、帽子等消毒工具。同时,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在佩戴消毒手套时,一定不要触碰到其他的无菌物品,避免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来调节患者的座椅。另外,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要给患者和自己造成误伤。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开展全面和广泛的预防教育,很多口腔疾病患者很有可能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这就需要口腔医师在进行具体的治疗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谨慎,做好消毒和防护工作,避免患者的疾病和血液传染。
3.2.2 完善消毒灭菌流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器械消毒的方法也在逐渐增多,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有三种,分别是干热法、化学法和真空法。其中耐高温的玻璃、金属等器械,可使用干热法;刺激性和腐蚀性较小的器械则可以应用化学法,并且需要配合使用强效的消毒液;高温高压消毒是最为有效的消毒方法,主要应用于牙科手术器械消毒装置中。在口腔器械的消毒工作中,共需要实施3次真空消毒,利用气管将其中的水分抽干,再进行高温高压消毒。
3.2.3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消毒灭菌人员消毒意识,并加强消毒人员培训工作。让消毒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消毒灭菌工作的重要性,并引起重视,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工作,如果器械不是一次性设备,应按照制定流程实施消毒措施。将清洗后的器械分类包装,然后将其放入高温蒸汽灭菌装置进行灭菌操作。
3.2.4 检测成效
口腔器械在完成消毒之后,还需要进行检测,确定灭菌质量符合要求之后才能再次使用。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消毒规范和医院内部感染管理的要求,严把检测关。同时,消毒灭菌中使用的消毒液体和其他制剂等,也要按照规定予以检测,检测的标准为微生物细菌数量为0。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探讨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8:)193-194.
[2]缪珩华.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205-207.
[3]王春燕.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7-68.
8.养鸡小区的消毒技术 篇八
一、禽舍消毒
现代养禽实践中强调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经过一个饲养周期后,舍内存在大量细菌,为了给下个饲养周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1.彻底的清扫和清洗。清扫、冲洗要细致认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一般是先扫后洗,先顶棚、后墙壁、再地面,从禽舍的远端到门口,先室内后环境,逐步进行,不留死角。经过认真彻底清扫和用高压水枪清洗,不但可以清除80%~90%的病原体,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粪便等有机物的数量,有利于化学消毒剂发挥作用。
2.化学消毒。彻底清洗完毕后还要进行化学消毒。空舍消毒一般要求使用2~3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进行2~3次消毒。只进行一次消毒或只用一种消毒剂,效果都是不完全的,因为不同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消毒剂敏感性不同。
第一次消毒可用碱性消毒剂。如1%~3%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用来粉刷地面、墙壁。适当浓度的火碱水还可用于喷雾消毒。
第二次消毒可用酚类或氯化剂0.5%(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
第三次用甲醛熏蒸消毒。甲醛与高锰酸钾的比为2∶1,消毒时要关闭门窗7~24小时后再通风。
二、带鸡消毒
带鸡喷雾消毒彻底全面,既能直接杀灭隐藏于鸡舍内包括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又能直接杀灭鸡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带鸡喷雾消毒对鸡的马立克、法氏囊病、新城疫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细菌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尤其对预防传染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更佳,而且还能沉降粉尘、夏季防暑降温、提高湿度、净化空气、改善鸡舍环境,也利于饲养人员的健康。
1.带鸡消毒的方法。首次带鸡消毒的雏鸡不低于7日龄,以后再次消毒时间可以根据禽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42日龄以前)每周进行一次,育成期7~10天一次,成禽10天一次,发生疫病时则每天一次。清除粪便后也要带禽消毒一次,喷雾量按每立方米约15毫升计算,关闭门窗进行。
2.常用带禽消毒药使用浓度。百毒杀150×10-6毫克/公斤,新洁尔灭0.1%,过氧乙酸育雏期用0.2%的浓度、育成和成禽用0.3%的浓度,次氯酸钠0.2%~0.3%,复合酚(菌毒敌)育雏期1∶300的浓度、育成和成禽用1∶250的浓度。
三、饮水消毒
饮水消毒是在鸡体外将饮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以防止鸡饮水时感染传染病而发生传播。但当鸡发病时,必须投放其他药物方可奏效。准确掌握消毒药剂量,在对家禽进行弱毒活苗接种前后两天要停止饮水消毒。饮水消毒方法:预先在另外的容器内调制成稀释液,然后放在饮水器或饮水槽内让鸡饮用。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有效、对鸡无毒性、无副作用、在鸡产品中无残留的消毒药。常用氯化消毒剂漂白粉,每1000毫升饮水加0.3~1.5克溶解,或每立方米水加粉剂6~10克;过氯乙酸(20%)每公斤水加1毫升;百毒杀(50%),作预防时每10公斤水需百毒杀(50%)的量为0.5~1毫升,在发病时的用量为1~2毫升。
四、养鸡小区中用具用品消毒
1.小区消毒。小区门口设消毒池,消毒液为2%~3%的火碱,每周更换两次,进出车辆喷洒消毒,小区内保持清洁卫生,每月消毒3次。
2.饮水器、料槽等用具的消毒。在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置阳光下暴晒2~3天待用。医疗器械高压消毒。
3.小区工作人员消毒。鸡舍门口设消毒池,消毒剂每天更换一次。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前应洗手,脚踏消毒剂,穿工作服、工作鞋,并在紫外线灯下照射消毒。
【口腔科消毒技术规范】推荐阅读:
口腔科器械消毒规范10-10
口腔科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10-13
口腔科临床操作规范08-31
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09-17
口腔科承包协议06-27
口腔科开题报告09-28
口腔科工作经验总结09-21
口腔科规章制度免费07-06
口腔科自查自纠报告10-14
《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