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2024-11-05

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9篇)

1.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篇一

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重要知识点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1、需求:

2、供给:

3、效用:

4、机会成本:

5、需求弹性:

6、市场:

7、国民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

9、充分就业:

10、自然失业率:

11、通货膨胀:

12、财政政策:

13、货币政策: 15.基尼系数:

16.需求的交叉弹性 :

二、选择或填空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2、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

3、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种以外均保持为常数()

A、个人收入 B、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C、个人偏好 D、其余商品的价格

4、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5、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上升将造成()A、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6、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7.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8.在得出某农民的某商品的供给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为常量()

A、技术水平B、投入价格 C、自然特点(如气候状况)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9、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B、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10、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下降()

A、会使销售收益增加 B、会使该商品销售收益下降

11、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A、会使该商品销售收益下降 B、会使销售收益增加

12、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13、若需求曲线为向右下倾斜一直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卖者的总收益()

A、不断增加 B、在开始时趋于增加,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减少 C、不断减少

14、均衡价格随着()

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15、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

A、边际效用曲线达到最大点 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正

16、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也不变动 D、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17、已知产量为9单位时,总成本为95元,产量增加到1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

18、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想要有的数量都已有了,这时()A、边际效用最大 B、边际效用为零 C、总效用为零

19、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A、实际所得 B、主观感受 C、消费剩余部分 20、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可变成本 B、平均成本 C、机会成本 D、隐含成本

21、得到MC是由()

A、TFC曲线的斜率 B、TV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TC曲线的斜率 C、T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TVC曲线的斜率 D、既是TVC又是TC曲线的斜率

22、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23、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比较下列四个国家中哪一个国家的分配最为平均()

A、甲国的基尼系数为0.2 B、乙国的基尼系数为0.3 C、丙国的基尼系数为0.5 D、丁国的基尼系数为0.6 24、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以下哪种成本就停止营业()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25、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以下哪种成本就收支相抵()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26、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 B、一直趋于下降

27、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A、固定不变 B、经常变动 C、1 D、0

28、根据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结合在一起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 B、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交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29、假定消费函数为C=100+0.6Y,投资由i=600亿美元减少至I=400亿美元,则国民收入减少 亿美元

A、400 B、200 C、500 D、100 30、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31、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不变 C、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32、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3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A、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34、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35、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 B、储蓄减少 C、消费增加 D、储蓄不变

36、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37、菲利浦斯曲线表明()

A、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可以并存 B、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 C、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没有关系 D、通货膨胀是失业的根源

38、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

A、可以利用的资源稀缺 B、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39、若x和y二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A、x和y是互补品 B、x和y是替代品

40、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替代品,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A、X的需求减少 B、Y的需求减少 C、Y的需求增加

41、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9%,而需求量减少6%时,该商品属于()A、需求缺乏弹性 B、需求富有弹性 C、单位需求弹性

42、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43、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三、计算题

1、X公司和Y公司是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公司X:Px=1000-5Qx 公司Y:Py=1600-4Qy 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a)求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b)假定Y降价后,使Qy增加到300单位,同时导致X的销售量Qx下降到75单位,试问X公司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c)假定Y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极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支出为I=50,政

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

3.假定某经济的社会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支出为I=60,政府购买G=180,政府转移支付TR=50,税率t=0.3,求均衡的国民收入。4.假定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名义货币供给M=150,价格水平P=1,货币需求L=0.2Y—4r,(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5.假定某经济体消费函数C=150+0.8YD,税收T=150,投I=200-5r,政府购买G=200,转移支付TR=50,货币需求为L=0.2Y-4r,名义货币供给量M=600,价格总水平P=3。求:

(1)IS和LM曲线方程;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收入和投资。6.假设①X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直线:Qx=40-0.5PX;②Y商品的需求函数亦为直线;③X与Y的需求线在Px=8的那一点相交;④在Px=8的那个交点上,X的需求弹性之绝对值只有Y的需求弹性之绝对值的1/2。请根据上述已知条件推导出Y的需求函数。

7.2010年7月某外国城市公共汽车票价从32美分提高到40美分,2010年8月的乘客为880万人次,与2009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2%,求需求的价格弹性.四、简答题

1、根据凯恩斯的解释,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有哪些?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3、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点是什么?

4、指出发生下列几种情况时某种蘑菇的价格变化(假设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

(1)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这种蘑菇会致癌(2)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了(3)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5.分析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价格有何影响?(假设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

(4)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

(5)在产品X的行业内,企业数目减少了(6)生产X 的人工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了

6、为什么利润最大化原则MC=MR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达为MC=P?

五、论述题

1、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观点,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其主要政策工具是什么?

2、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反通胀措施。

2.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篇二

一、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 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 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价格歧视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定价行为, 是相对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在当前的市场定价中, 单一定价明显是占统治地位的, 但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实施价格差异策略。如为公务而旅行的顾客与为度假而旅行的顾客显然对于飞机票价有不同的判断, 前者对时间上便利的要求高而对价格的敏感度小, 而后者恰好相反, 对价格的敏感性大, 为了便宜的价格愿意放弃对时间便利方面的要求, 这就是航空公司目前采取不同机票价格的背景。价格歧视实施有一定的条件, 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没有效率的, 因为任何价格的变化对整个消费市场没有影响, 但对于一些相对垄断的产品, 价格歧视还是很有效果的。笔者从事的是高压炼油设备的制造, 我们在定价时就完全采用了价格歧视的策略, 我们的客户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巨头, 另一类是民营化工炼油企业, 对大企业我们定了较高的价格, 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环保、节能, 是长远的成本, 考虑的是装置的先进性, 愿意把产品功能放在第一位, 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小;而对一些民营企业, 他讲究的是快速投入快速产出, 尽快收回成本, 有的甚至把实业投入资本化, 根本不会想去花更高的代价追求设备的潜在效益或长周期运行, 而都是以眼前的利益为最大的考虑对象, 所以他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是价格, 对价格具有高度的弹性。为此, 我们为了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超越国外的跨国企业, 采用了这种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 对我们产品的销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电影院有专门的老人场次, 价格比较便宜, 这难道是尊敬老人吗?答案很明显, 他们只是为了增加跨越边际成本产生的利润, 这样的例子身边随处可见, 所有这一切的本质都只是价格歧视的营销策略而已。所以, 经营者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好价格歧视策略。

二、策略性行为

所谓策略性行为, 是指管理者在自己政策出台之前, 就充分考虑到一种结果, 即竞争对手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 可能会对自己的政策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按古语来说, 就是“知彼知已”, 或是说

“谋定而后动”。换言之, 在考虑每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时, 不能把它当成孤立的, 而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决策了, 别人就会引起反应;反过来, 他们的反应有可能成了你决策失败的因素。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较常见, 如格兰仕始终实行的是最低价策略, 确实成功地阻击了其他同类企业的进入。他们是这样策划的:假如别人不降价, 那么他们的客户会越来越少, 最终失去竞争力;反过来, 如果他们也低价销售, 那么凭着格兰仕的综合实力, 跟他们比谁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这样时间一长, 竞争对手们都逐渐退出了这个行业, 导致了格兰仕有70%的市场占有率, 成为行业的老大, 且成了常青树。在实施策略性行为的方法中, 最成熟的是博弈论方法的使用, 众所周知的囚徒困境就是应用博弈论方法的一次策略性行为, 通过博弈思考得出囚徒的优势策略。在企业经营中, 应用策略性行为决策十分有益, 笔者的公司经营制造一种产品叫绕管换热器, 在全国共有四家生产单位, 其中一家是德国巨头林德, 另一家是我公司, 是第一个实现该产品国产化的企业, 但随着市场的扩大, 后来又有两家位于中部地区的企业跟进, 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 他们采用了极端的低价策略和灵活的手段瓜分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又作何选择?我们分析, 如我们降价, 投入到价格撕杀中去, 那么我们价低了, 他们凭借成本等优势还要降低价格, 最终会造成恶性竞争, 不但成就了国外大牌林德公司的品牌地位, 让他在高端客户中一枝独秀, 而且, 还可能把我们多年积累的品牌砸掉, 效益上将大受影响。因此, 我们采取了细分市场的方法, 提升质量, 提升服务, 重点面对一些高端客户, 并通过设置很多技术门槛阻止他们进入这个市场, 最后始终与国外大企业处于第一品牌梯队, 总体效果还是明显的。事实上大多数著名企业相信的不仅仅是费用, 更看重产品背后的力量与文化。

三、产品差异化

顾名思义, 产品差异化就是你的产品在功能、质量、效用及价格等方面与众不同。产品差异化是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厂商常用的竞争策略, 厂商为了维系住市场份额与产品利润, 总是千方百计地改进自己的产品, 努力扩大自身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的差异程度, 并花大力气让顾客知道和认同这种差异度, 这种顾客认同的差异是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扩大的重要基础。现实的市场总体上是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差异化是垄断竞争中取胜的源泉。如饮用水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 有农夫山泉、正广和、乐百氏、屈臣氏和娃哈哈等, 每家虽然价格稍有不同, 但定位都尽量与别人不一样, 屈臣氏的广告宣称“不仅有解渴功能, 而且是时尚的代表, 尊贵的象征”,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它不仅仅就是水那么简单, 把喝水与李嘉诚联系在一起, 好像喝点水都感到有身份。农夫山泉强调“口感”, 特点是“有点甜”, 采自千岛湖深处。乐百氏强调“品质”, 广告中宣称经过了二十七层净化。所以, 虽然每家产品效用基本相同, 但都刻意强调其有不同的卖点。那么对于技术不同的产品, 其差异化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只要在技术上不同于其他产品, 那么就较容易拓展市场。如上文讲到的应用于化工的绕管换热器, 刚开始国产化时, 由于只有一家外资公司, 所以价格是每吨20万元, 当我们国产化成功时, 价格一下降到了10万元, 近二年, 又有二家国产化公司加入, 价格甚至降到了4万元左右。在这种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我们就着力产品的差异化, 开发了应用于炼油的绕管换热器, 这是我们的首创, 这个成功过程需要五年的艰苦努力, 我们凭借着这个产品的差异化, 价格一下又回到了10万元以上, 并与别人的产品拉开了五年以上的研发期差距, 发挥了差异化的效益。当然, 在实施产品差别化时, 还要考虑到差别化并不是万能的, 这里有二个重要的说明:一是你差异化的产品必须为市场所接受, 否则差异化越大, 你离市场越远, 像协和飞机、美国铱星系统计划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产品是好, 但离顾客太远, 过犹不及, 只能放弃;二是原则上产品差异度越大, 顾客忠诚度越高, 而忠诚度就来自于差异, 所以厂商要通过各种手段, 如广告等手段, 向顾客反复强调你的差异之处, 才会逐步提升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

四、经济外部性

所谓经济外部性, 是指当经济利益 (收益或成本) 向系统外部以非市场交易的方式溢出时, 就产生了外部性。如生产经营中的外部性是把买卖双方看作一个系统, 如果生产和交易过程对第三者产生影响, 而他或她并没有因此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 则称该生产经营产生了正的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就是积极的、有利的, 如上述介绍的我公司的产品定价过程, 在我们实现了绕管换热器的国产化后, 市场价格一下从每吨20万元降到了10万元, 这样对我国企业使用同类设备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 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是指对外部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城市中的塞车, 每个人开车方便自己的同时, 因交通拥挤却造成了别人的不方便, 这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作用。现实中, 经济外部性普遍存在,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也不例外, 作为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经济外部性, 以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其中, 以下两种外部性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对当前政府出台政策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当前各地都相继出台政策,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环保型产业的发展, 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推动海洋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型城市的建设等, 这些政策都带有巨大的优惠性和前瞻性, 作为企业经营者, 必须有高度的敏感性, 紧紧抓住这些机遇, 让这些政策的外部性为企业服务;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系统的外部性。当前商场上常讲“双赢”, 主要是指交易双方的共同利益, 其实,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单单讲“双赢”是不够的, 除了主要的利益双方, 还有相关的利益方, 只有主要利益方的经济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正外部性, 使得各相关的利益方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 这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才会是顺利的, 否则即使是主要利益方达成协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一点目前在不少企业做得是不够的, 平时只是老算计自己有没有赚钱, 而从来不关心别人的帐, 或者只算别人赚了多少钱, 这样的合作将是不可持续的, 反过来会影响自己的生产经营。

五、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掌握了不公开的信息, 会导致一种趋势, 交易中的一方选择可能有损于另一方, 原因在于每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做出选择, 这种在不对称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 有时不仅不能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 反而会出现低效率的“劣货驱逐良货”的逆向选择现象。在现实的经济营运中, 完全竞争与寡头竞争是很少的, 绝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中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 作为厂商要正确地约束自己, 要注意道德风险。绝不用掌握信息的资源优势去做一些降低产品质量的事, 而是要在企业内树立起人人都理解的文化理念, 在管理中明确企业的愿景, 并在管理上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保证企业整体都不做这种逆向选择。如装备制造, 由于这种产品是经验商品, 在交易时不知其质量与功效, 只有等到使用后才能判断其好坏, 作为制造商, 必须抱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避免产生逆向思维,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不断取得发展。

3.为官十大经济学原理 篇三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不论是偶然的机遇,还是矢志的追求,为官与自主创业开公司、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一样,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选择为官从政,获得的是名誉、地位和附着在上面的某些福利,对于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来说,或许还有纷至沓来的成就感。但是,“硬币总有另一面”,有得必有失。古语云:文官不言钱,武官不言死。就是说,选择为官,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发家致富的念头。

名与利的取舍,为官者不可不察。很多现代贪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既已获名,又想得利,最后弄得身败名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不期然从反面印证了经济学的第一原理。

某种东西的成本

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为官者,失去的东西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最基本的方面差别应该不大。能够得到公认的首推家庭。做官当领导的也都是“人”,都会有配偶儿女。由于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工作环境,为官者承担的家庭责任落空,家务琐事、子女教育、关爱老人等家庭伦理义务,大部分要转嫁到配偶一方,自己在满怀愧疚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

中国士大夫有一种视名利如敝屣的传统,但如果用经济学交易成本的原理去考量,为了失去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为官者也不要太情愿做精神贵族。既然为官,就不要找任何借口地勇往直前,最终造福一方,才能对得起那些你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说穿了,是人们对得失之比的精确权衡,它天然地存在于理性人的心中,与道德评价无关。对于腐败的查处之难,其实反映了制度缺失之下人们的边际考量。对于贪官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

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就非常艰难。从监督方来说,举报一个贪官,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而言,边际收益极低,但边际成本一般却非常高昂。所以,群众监督,理论上有之,实际上无之。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一是提高违法成本,二是提高举报收益。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为官者总是通过开展各类评先创优、达标验收活动制造“稀缺资源”,目的就是为集体提供激励。激勵是为官者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放弃了激励,为官者等于放弃了权力本身。但是,对激励标准的把握要有“度”。如果标准过松,激励的作用就会减弱;反之,如果标准过严,激励又会走向反面。

《中国新闻周刊》曾披露某地交警瞒报交通事故的案例,就是上级的激励门槛太高,为了保持名誉,同时也为了不得罪前任,后任不得不瞒报造假。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激励作用的运作机理。为官者,为了获得预期的激励反应,必须充分注意被激励者运用经济学原理的第三条,即“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为官者常犯的错误是,该干的事没有干好,本来应该下级干的事自己却干了一大堆,劳而无功不说,下面还怨声载道。凡事亲力亲为,其认知障碍就出在不懂得贸易的好处。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就是对集体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贸易分工”的蓝本。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等于完成了自己的“贸易分工”。

为官者的责任就是坚持科学分工,让每个人各擅其长。当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时,也等于为他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帮助;当人人都做到最好时,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处获益,最后是集体浪费的降低和集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市场通常是

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对为官者来说,市场其实就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规范。一个由内心满怀希望并不懈追求的下属组成的集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想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获得晋升。

每一个个人,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为官者要做的事不是去干预某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去朝令夕改,而是尽力维护这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规则,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对于合理制度的普遍遵守,最终将促使整个集体的处境得到改善。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和所有的生命一样,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有生命周期,一切生命现象也会从社会运行过程中反映出来。游戏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官者的责任是站在高处,及时诊断和发现哪些指导人们行动的市场规则已经失灵,然后及时做出修正。

比如,任何集体都很难避免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无论是对哪一方的片面追求,最终都会导致不利于集体的消极因素产生。当矛盾趋于激化时,为官者运用职务权力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就是要及时“纠错”或者“纠偏”,最终将有利于整体状况的好转。

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

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单位无论大小,为官者的贡献不仅是管理过程本身,更重要的是创造和提供有助于整体处境改善的业绩,而且这种业绩可以被作为商品一样推广使用,从而在更大范围产生效益。

一个集体,创造的成功经验越多,则该集体在更大范围的集体中价值越高,竞争力也越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既不讲方法,也不讲绩效,则很难为集体作出贡献。为官者还应当高度重视管理过程的有效性,一个集体的有效劳动越多,则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一种很高超的领导艺术。

货币发行过多时物价上升

为官者的“货币”,不是职务,也不是附着在职务之上的权力,而是承诺。这个承诺,可以是城市发展规划,可以是施行某项政策的决心,也可以是消除某种消极因素的表态。

为官者每次做出的承诺都等于发行了一次“货币”,人们拿到这个“货币”后,就要到市场上兑付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为官者能够做到言必信,信必果,则其发行的“货币”就市值坚挺,市民群众或下属拿着这个“货币”就能很容易兑付想要的东西;如果计划太多,决心太多,许诺太多,又总是兑现不了,就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不良状况。所谓“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就是你要让别人相信你新做出的决定时,必须要花费更多的口舌去解释,否则,人家就有理由不再信任你。这种贬值对为官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

与失业压力之间的短期权衡选择

对为官者来说,所谓“失业的压力”就是下属缺少明晰的目标。过多的个体缺少明晰的工作目标,显然对于该集体的发展不利。为减少这种压力,为官者不得不发行一定量的“货币”,通过制定一个个目标,激发下属去实现。

但是,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对你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时候,为官者通常选择不再发行新的货币,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恢复已发行货币的购买力上去。

4.《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四

(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三)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年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5.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篇五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如他的价值论就认为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别出心裁,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二元观点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为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一面,让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作品也一度热销,供不应求。

其后,李嘉图还谈及了许多赋税原理,对税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税种的来源还有征收税对各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生产的影响。他还认为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个部分,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本又或者是由这个国家的收入来支付的。税收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再生产的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税收却又是一个国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国家要实行一切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强国家实力、加快国家的发展速度,金钱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金钱,一切都只会是空谈、只会是纸上谈兵,因此,税收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国家也有这个责任让每一分每一角纳税人上缴的税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为某些官员贪赃枉法的工具。李嘉图个人主张遵循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实、便利、经济”四项税收原则,并且还依据这个原则详细地分析了各种赋税的利与弊及其对各个阶级收入的影响。

纵观全书,我作者李嘉图认为资本家追逐的只是个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润,但是他又认为利润也是资本积累的来源,积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就可以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的水平。他认为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着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又代表着全社会的利益,而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却是矛盾的。

我个人认为大众给予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如此之高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尽管还有些许的不足之处,但李嘉图在思想上深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下,他还是能够做到批判地学习,在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上都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读后感 篇六

2010200017

保险班

李清质

内容摘要及背景: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李嘉图的经典代表作,曾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了《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拥有200 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在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之前,李嘉图首先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这导致李嘉图从更为商业的角度,用更为商人的思想去研究经济学问题。李嘉图正处在英国产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关键阶段。到了19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已扩散到各个部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实行自由贸易。在国内,工人工资和地租都要提高,资产阶级获利减少。从国际上看,商品成本上升,英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在政治上,社会矛盾成为资产阶级与政治阶级的矛盾。当时社会背景与李嘉图的思想形成可谓密切相关。

一、李嘉图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反对斯密曾提出的工资决定价值的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二、伸向全球的“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以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观点与他的时代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斗争。当他的祖国用关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时,他提倡自由贸易。他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较法则”理论。他的中心论据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个国家低的时候,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才有必要。李嘉图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它们的产品:纺织品和酒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把情况最大程度地简化,假设两国每次只提供一种产品,工业国家英国从农业国葡萄牙进口酒,并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出口到那里。李嘉图认为这一贸易对于两国都有好处,尽管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用劳动时间衡量)都比英国低。葡萄牙人生产酒的优势比生产纺织品的优势更大一些。这样对于葡萄牙来讲,如果它专注于酒的生产,不再自己生产纺织品,而是在与英国的贸易中用酒来交换纺织品,那么对于它自身是有力的,因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产用于出口的酒的劳动时间比它生产自己所需的纺织品需要的时间要短。相应的,英国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于纺织品的生产:他们生产用于出口的纺织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比自己生产酒所需要的劳动投入少。英国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业部门以获取利润。李嘉图的结论是: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力量生产自己成本比较低的产品没那么在两个国家中财富都会增长。

李嘉图认为资本积累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润),二是降低消费。他一直认为,只有工资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润率,以及只有通过工资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下跌,工资才可以持续下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的扩张、机器设备的引进是的可以以低价将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运送到市场,利润就会增加。李嘉图的结论是,对外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购买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因为商品丰富且价格低廉,从而刺激了储蓄,也促进了资本积累。但是,除非进口的商品属于劳动者用工资购买的商品种类,否者对外贸易就不会呈现出提高资本利润的趋势。根据发展成熟的自由贸易体制,各国自然会把其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行业。这样,个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与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结合在了一起。通过激励人们勤奋劳动、尊重人们的独创性以及通过最有效的运用自然界风雨的特殊力量,劳动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于此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总量,使利益惠及广大国民,通过利益和彼此间的交往这一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的各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同社会。

李嘉图的理论构成了19实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讨论的基础,这一讨论1846年在英国关于取消粮食关税的讨论中达到了顶峰。如于1915年实施的英国《谷物法》:当国内谷物低于1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谷物的出口补贴往往会降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但是并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长期影响。谷物需求的扩大会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也会降低谷物进口国的谷物价格,从而使出口商的利润局限在进行该贸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润水平上。对工业制品和谷物进口征收的高额税收或给予出口补贴产生的唯一下过就是把一部分资本转向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投入的行业。这会引起社会总资金的不均衡分配——它会诱使制造商开始或继续从事利润较低的行业。这是一种最失败的课税,因为它并没有把从本国抽取的所有资本补贴给外国进口国家,这笔算是的差额是由总资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因此,如果英国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4英镑,法国的谷物价格是每夸特3英镑15先令,那么10先令的补贴最终将会使法国谷物的价格降至3英镑10先令,英国的谷物价格也会继续保持在4英镑。每出口1夸特谷物,英国就需要支付10先令的税。法国仅从进口的每夸特谷物中获得5先令的利益。因此对全世界而言,每夸特谷物就会损失5先令。这种资金分配会引起产量减少,或许并不会减少谷物产量,而是会引起其他生活必需品和享用品产量的减少。李嘉图认为,任何商品的进口补贴都会出现小幅度降低货币价值的趋势。无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出口,都会使出口国出现货币减少的趋势。税收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税收往往会减少出口,阻碍货币流入,这就是税收产生的一般影响。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

三、李嘉图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7.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篇七

一、绩效评价与“成本效益”原理关系

市场以价格机制, 竟争机制解决了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如何分配”, 其深层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行为遵循着以下基本法则: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这是是一个经济问题的两个方面, 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取向, 人们通常称之为经济活动的“最大”, “最小”法则。

从绩效评价看“最大”, “最小”法则是企业绩效评价应遵循的最主要的经济原则。因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力, 即垫支一笔成本, 才能生产出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价值首先必须能补偿其垫支的成本, 否则就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只有当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于或大于所垫支成本时, 企业才有存在的价值。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 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收入和降低成本。收入越高, 成本越低, 利润就越大, 企业发展的基础就越牢固。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收入, 即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 也是企业经营绩效的集中体现。可见, 所得与所费的关系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关系, “最大”, “最小”法则是企业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二、绩效评价与资本保全。

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最大化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前提, 从而构成企业绩效评价最直接的经济原则。资本是能增值的价值, 这是人所共知的资本的本质特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意见, 资本有两种概念, 即财务资本概念和实物资本概念。4按照资本的财务概念, 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投入的购买力, 是企业净资产或产权的同义语。按照资本的实物概念, 资本如同营运能力, 被看作是以每日产量等为基础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多数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均采用资本的财务概念, 即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资产, 这部分净资产是企业所有者的资本, 它构成了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产权。其来源, 一是所有者的投入资本, 二是这种投入资本的增值 (利润) 。

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有效的财产组合方式。它作为所有者的企业, 体现了所有者权益。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汇集了所有者, 债权人等社会化资本。作为多方利益的结合体, 渗透了各方的利益。为此, 第一, 法律上赋予公司法人地位, 使其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并据此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 也就必然要从法律上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即从法律上保全法人资产。例如, 规定所有者的投资不得抽回, 只能转让, 企业增资减资要有法律程序等等。公司资本保

全的法律目的之一在于保护企业各方利益。第二, 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首先要求的是资本保全, 因为只有保全企业资本, 才能维持企业法人这种资本组织形式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而企业这种资本组织形式正是所有者投入资本实现增值的“繁衍地”。所有者拥有公司和其价值以净资产表示, 公司拥有资产资本, 保全公司净资产就等于保全所有者的资本及其增值能力。

在实践中, 强调成本补偿与企业盈利还是强调资本保全与资本增值, 主要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两种因素制约。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或分离程度很低时,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大都是利润最大化, 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绩效的指标往往是成本补偿与企业盈利。原因是利润的大小代表了剩余产品的多少。利润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获得资本而有利于资源配置。企业的利润越多, 企业财富就越大。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较高时,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所有者收益最大化, 即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情况下使企业的总价值最高, 所有者收益最大。此时强调的是资本保全与增值.在上市公司中, 所有者收益最大化体现为股票市价最大化。

从上述资本保全和资本保值增值的概念及其运用可知, 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的实质是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是在资本经营状态下所得与所费关系的具体体现, 即用尽可能小的垫支资本去获取尽可能大的资本利益。

三、绩效评价与委托代理。

对资本保值增值形成最大挑战的是当前矛盾突出的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是在现代公司制条件下产生的。揭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协调机理及其有效性的理论。

8.骗子和诚信的经济学原理 篇八

大概是1993年夏天,有15天休假。偶然从报上看到库车要举办首届古龟兹文化艺术节,那时正对鸠摩罗什感兴趣,就发了神经:从苏州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到了乌鲁木齐,再换车到库尔勒(那时候,火车就通到库尔勒),然后换大巴到了库车。去了之后大失所望。那是个很小的县城,哪有一点儿佛教文化的影子?所谓的古文化艺术节,完全是当地政府搞旅游的一个噱头。大概人家自己也没想到还真就能骗来我这样的傻子。

既然来都来了,那就在南疆走走吧!有人建议说阿克苏不错,于是又坐大巴去了阿克苏。吃完饭,在街上胡乱走走,稀里糊涂地就进了个公园。公园不大,有一个小湖,撑死也就北海一半那么大。居然有很多一家三口铺块塑料布在湖边上,大人小孩一起朝着水面发呆。我问他们看什么,他们答:“看水啊!”原来跟我们跑到海边去看海是一个意思。南疆的缺水由此可见一斑。

湖虽然不大,却可以划船,两块钱一小时。我百无聊赖,也就掏了这两块钱。不经意间看到船票背面写的注意事项,把我乐坏了。那上面除了爱护设备之类,还专门规定了逾期不归的处罚条款:“晚归者,每晚回半小时,罚款5毛钱;不足半小时者以半小时计。”见了这个,我也没心思划船了,急匆匆回到岸上找管理员——一个不到四十岁的维族汉子,跟他有以下对话:

我假如我租两个小时的船,正常须花四块。可按照你这个规定,那我不如租一小时,晚回一小时。这样的话,我还能省下一块钱。

管理员:(思忖了一会儿)哪会有人像你这么想呢?

我:谁不会这么想呢?

管理员:我在公园里都干了快十年了,第一次遇到你这样的。口子里的人就是狡猾(新疆将嘉峪关以东的人统称为口子里的人)。

我:既然是制订规章制度,有这样的漏洞总是不好的吧?

管理晁如果没有你这样的人,要规章制度干什么用呢?

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地儿,居然让我遇上一位维吾尔族版的庄子。这着实是出乎意外。

没有牛虻,牛尾巴就不会摇;没有骗子,大众的智力也就不会进步。只要你一动脑筋,想达成某个愿望,你就是在盘算怎么骗人——大脑长出来,就是干这个的。但人是群居性动物,他天生需要别人。因此,每一次盘算都是一道多元方程:F(x)算是个人利益的话,你得考虑多个变量——别人、群体、社会什么的。此外,你还要在个人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战略利益和战术利益之间求得平衡。列入算计的变量越多,得出的结果对你越有利。

9.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篇九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2.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3.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4.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需要拓宽,应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将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以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关系所能变化的程。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超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反应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互适应,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跟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要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

3.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况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4.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史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第四章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涛;价值是商品所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存在矛盾。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的不同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欢喜,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1.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2.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程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五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关系。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时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师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⑴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⑵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⑶ 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第六章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有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工人在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在价值增长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上次资料的价值表现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本,因而,资本又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感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第七章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新生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审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审查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本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期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源。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产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声誉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Ⅰ(v+m)=Ⅱc ⑵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⑴Ⅰ(v+m)>Ⅱc ⑵Ⅱ(c+m-mm)>Ⅰ(v+)xxm)=Ⅱ(c+△c)xmm)+Ⅱ(v+△v+)xx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⑴Ⅰ(v+△v+⑵Ⅰ(c+v+m)=Ⅰ(c+△c)+Ⅱ(c+△c)⑶Ⅱ(c+v+m)=Ⅰ(v+△v+第八章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权不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不变(c+v)+m即k+m.。

3.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资本,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民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形成极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生产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极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而有两种形态:极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和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⑴极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极差地租。⑵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是由于再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基础地租。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绝对地租生产的条件是农民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并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还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就不会消失,租种任何土地依然必须缴纳绝对地租。但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既然发生了变化,他就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了。马克思指出,这时绝对地租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它的租佃者的一步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作刮走,即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一步分工作。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第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列宁明确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实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使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密结合的趋势。

2.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个别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同学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注意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师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得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1.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得形式。2.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第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源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和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紧急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

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题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所有结构,不是凭主观意志任意选择的,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这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义包括:税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处的地位和战友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于主体地位。之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事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打理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2.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师从属于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3.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他健康发展。私营经济对公有制经济也会发生影响,甚至会起某种消极作用。4.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师外国的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单独兴建的企业,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涌现的中外合营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两类,它们都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由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所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

第十四章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德前提条件。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的尺度。

坚持按老分配,要求承认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上的差别,并在劳动报酬上体现这种差别。为此,必须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反映允许劳动者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 2.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师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3.按劳分配的作用。

按劳分配时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时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二、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多种恶人收入。

个人收入按其获取的途径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个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资金和房产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如水保障性收入)等。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就有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分。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和非法劳动收入的原则是看借以获得收入的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凡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属于合法劳动,其劳动收入是合法劳动收入。国家根据这一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

按劳分配收入是劳动收入,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因为,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劳动要素是指活劳动要素,它不仅包括一般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包括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因此。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收入。而其他生产要素是非劳动要素,其分配收入是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进侵占。尤其是对非劳动收入,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削性质。其次,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第十五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关系。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改革目标是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今后将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又计划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意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要健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体制转轨方式只要有两种:“激进式”和仅“渐进式”。所谓“激进式”转轨,是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全面展开,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也称“休克疗法”。

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环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

2.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额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第十六章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第二,约束机制。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意。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⑴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⑵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⑶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济转换。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付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体制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正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法人产权,从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而在企业中形成出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分离。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责任。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受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我。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阐释,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第四,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接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优劣汰。

第五,管理科学。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里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十七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

我国社会主意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

第六,它是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

第七,它是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一是要求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市场相互之间的对内开放,而是要求国内市场对国外的开放。

第八,它是竞争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机制。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围绕商品价格,质量、服务展开竞争。二是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各部门之间,为追求有利投资场所展开的竞争。

第九,它是有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应当保持正常经济秩序,最主要的是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十,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在市场经营中存在这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以及经销、代销、自销等多种经济方式。

二、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1.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货币流通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经济的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因而也必然存在作为商品运动媒介的货币流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流通的主体部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本质上是为全体劳动者权益服务的,它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主要以银行、特别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2.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适应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有现金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我国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是:⑴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作。这是向城镇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⑵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这是向农村投放货币大主要渠道。⑶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和支付差旅费,以及购买某些生产资料。⑷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贫困地区的拨款。⑸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⑹国家收购手工业品额废旧物品的货币指出。我国回笼货币的渠道只要是:⑴商品回笼,即商业部门通过销售商品收回货币,这是回笼货币的最主要渠道。⑵服务回笼,即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和公用事业单位的各种服务事业的收费回笼货币。⑶财政回笼,即国家向企业、居民征收各种税款。⑷信用回笼,即银行吸收存款和收回各种贷款。

非现金流通,又称银行转账,指收付款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结算的办法完成货币收支的货币运动。非现金流通是直接通过银行进行的,因而,货币流通不超出银行的范围。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得。但是,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们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减少,从而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利益和目标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和记录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积累和非生产记录的关系。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和个人消费及基金的比例。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率的恰当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影响。

第十九章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⑵增加和扩大就业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能获得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并使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年内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并有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政治必须建立完备而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规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计划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约束定价主体的定价行为。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要高度重视。

二、宏观调控政策

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市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邮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社会主义宏观他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⑴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的。⑶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非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⑷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不需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说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经济效益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再生产活动中取得一定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紧急效益就低。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⑵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础依据。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当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不一致时,决不应求速度效益,而应使经济增长速度服从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权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我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⑵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⑶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生态平衡。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知识刚刚跨入小康色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得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小康生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 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尚未稍不分人没有脱贫或解决了温饱而未达到初步小康。而全面的小康水平,除了物质消费外还包括精神消费,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既是我国小康生活的现状,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的小康水平得到大大提升。第二十二章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长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也是十分有害的 b)利用外来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⑴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靠科学技术水平。有益于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⑷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长自力更生的能力。

上一篇:涂料的现状及发展下一篇:买手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