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12-14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共11篇)

1.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故乡》,文中的鲁迅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运用大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小说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本文语言简洁,传神,人物形象鲜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扭、胯”等7个生字;学习动作、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式。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闰土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的形象。

3.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闰土儿时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图片);朗诵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鲁迅图片。

提问:大家认识这是谁吗?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他就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闰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声朗读课文,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结合课前预习,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

2.这篇课文讲要讲了什么事?

明确:回忆“我”与闰土的故事。

3.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总结:课文中闰土给“我”讲了的哪几件事?

明确: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

(三)深入研读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哪些地方描写了闰土?是用什么方法描写的?课件出示闰土刺猹的图片。

明确:第一段,“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动作描写。第四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外貌描写。第6-15段大量的语言描写。

2.默读1-15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闰土机智,有经验,勇敢、质朴可爱、知识丰富。(板书:活泼可爱、知识丰富、机智勇敢)

3.齐读第16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中的“他们”是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面上指后院高墙上的棱角,实际上是说鲁迅和他的朋友像井底之蛙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闰土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板书:羡慕)

4.自由朗读最后两段:从文章的最后两段能看出什么?

明确:“我”要与闰土分别,非常地不舍。(板书:不舍)

(四)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的最后,想象下你觉得在“我”与闰土在分别的时候可能会对彼此说些什么,进行角色扮演。

(五)小结作业

小结:鲁迅先生借助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等故事,利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并且十分质朴的少年闰土,并表达了对闰土的崇拜和羡慕之情以及与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作业:运用外貌、动作描写,写一写你的好朋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体会到鲜活的闰土形象,也学习到了刻画人物的方法。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2.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景引入教学, 吸引学生表达

师: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带领学生回到民国的时候, 回到民国的时候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在那里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说话的方式都是和现代人是不同的, 现在同学们就跟着老师来看大屏幕。

(在大屏幕上出现《少年闰土》中经典的闰土在月光下拿着钢叉刺向猹的图片。)

师:同学们, 你们看到这样的图片有什么感受呢?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也在这样的西瓜地里呢?

生1:这个图片真好玩, 这个男孩穿的衣服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不过挺漂亮的, 这就是民国时候穿的衣服吗?

师:是的, 民国时候的生活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们想要知道的话, 就要跟着老师来进行接下来的文章的学习, 在学习中同学要去思考“少年闰土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我给人的作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会怀念少年时期的闰土?”“少年时期的闰土和作者有什么不同?”

(然后教师就带领学生来进行文章的赏析阅读。)

【设计思路】在课堂引入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感兴趣, 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文章的赏析。教师在这阶段让学生主要发表自己对于文章的看法, 设置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有利于接下来的讨论环节。

二、鼓励小组讨论, 营造表达氛围

师:同学们, 我们刚才已经将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了分析, 在分析中相信同学们都对少年闰土和作者的形象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通过小组讨论, 在讨论中同学们来对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回答, 并且对少年闰土和作者的形象来进行分析, 在讨论结束之后往同学自己来到课堂上来进行回答。

(下面进入了激烈的课程讨论环节。)

师:同学们刚才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对少年闰土和作者的形象有了了解, 那么谁能够来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来进行分析呢?

生1:少年闰土很纯真, 很勇敢, 并不因为作者是少爷就有所惧怕, 很是讨人喜欢。

生2:少年闰土和作者的形象有比较鲜明的对比, 少年闰土在自由的环境中长大, 而作者则是在充满束缚的地主家庭长大, 因此作者才会对少年闰土比较崇拜, 所以才会对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少年闰土表示惋惜。

生3:我也喜欢跟少年闰土一样的人来交朋友, 这样才会感觉到比较愉快。

【设计思路】这进行这部分内容设计的时候, 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中心来进行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时候, 学生就很容易融入进去, 每个人也能够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学生之间的观点往往比较相近, 这样就能顾引起学生的共鸣, 更愿意去参与到讨论中, 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

三、引入课外内容, 促进学生表达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看来同学们都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那么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再来看一段后来作者见到成年闰土以后的场景, 然后同学们在看完这样的场景后去思考对于《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体会。

(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欣赏作者在见到成年鲁迅以后的场景, 在这样的场景中, 闰土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天真, 也开始变得唯唯诺诺, 开始恭敬地称作者为少爷。)

师:同学们在看完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呢?成年闰土和少年闰土有什么区别?

生1:成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为什么会惧怕作者, 这是为什么呢?

生2:对啊, 少年闰土和作者玩的那么好, 而成年闰土的身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影子。

师:成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作者毕竟是少爷, 而少年闰土对于这种等级观念还没有过深的体会, 因此才会表现的那般纯真, 而成年闰土已经有了等级观念, 因此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会顾虑的比较多。这些问题同学们慢慢长大以后就会明白, 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进行了解。通过两个时代的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对比, 相信同学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了吧?

生1:我也希望我有少年闰土那样的朋友, 但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永远不变, 在长大以后我们还能够依旧像现在一样玩乐。

生2:如果我的朋友长大以后会发生变化, 那么我就不要长大了。

(班级里一片大笑。)

【设计思路】这部分的内容是课外拓展的内容, 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扩展, 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全面来进行思考。同时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 学生在看到性格有明显变化的闰土的时候, 就会产生疑问, 并且回去思考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 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提升。

总之, 口语表达能力关系着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就需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均衡发展,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海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初探.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 (1)

[2]王敏.试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学周刊, 2013 (10)

[3]王娜.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少年闰土》 篇三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而言,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关键点,学生与文本对话是重点,学生与自己对话是难点。

[教学目标]

1.识读课后16个生字,识记其中的“闰、毡、猬”。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弄不明白的词语,如,“郑重、值年、祭祀、装弶、伶俐……”等。

2.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得少年闰土就是你的朋友。

3.与课文中的闰土交朋友,享受他英俊的少年形象与他那“奢侈”的故事。

4.敞开心扉,与朋友闰土对话,感悟属于少年季节的“色彩”与“梦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网上查阅鲁迅生平以及浙江绍兴的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预习第20课《少年闰土》了吧?

生:是

师:请写一写课题,好吗?如果愿意,可以写到黑板上。请注意:“闰”字。

生:有的在本子上写,有的在黑板上写。

师:我想知道,鲁迅的这位少年朋友为什么取名叫“闰土”?

生:因为他是闰月出生,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闰土。

生:他的父亲非常爱他。

师:是的,每个人的名字里都寄托着父母希望与爱心。

师:“闰土”,他的父母会这样喊

生:

师:作为朋友鲁迅会这样喊

生:

师:你把闰土当朋友,会喊

生:

师:这就是要认识的朋友“少年闰土”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与课题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既识记了“闰”字,又了解“闰土”的来由,同时通过角色变换,心理换位,呼唤“闰土”,闰土在我们一声声的呼唤里,与我们情感移近,逐渐从书上走向我们的心里。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练习读文

师: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一位能干会玩、英俊洒脱的美少年。你们喜欢这位朋友吗?

生:喜欢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示你的喜欢吧!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再练习把课文读一读,待会儿,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练习读书,书声琅琅

(二)展示读文

师:(面向全体,相机指导,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三)了解大意

[情境创设,师生对话,感知内容: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师扮)与你交流谈话……]

妈妈:宝贝儿,回来啦?!快把书包放下!

儿子:是!老妈!

妈妈:儿子,今天学得什么课文?

儿子:少年闰土

妈妈:少年运土?往哪里运?

儿子:是闰rùn土tǔ,不是“运土”。

妈妈:瞧,妈这耳朵!哎,这闰土是谁?

儿子:他是鲁迅三十年前的一位好朋友!

妈妈:长得啥样?

儿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妈妈:好可爱的孩子!这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吧!

儿子:是啊!好多“题目”我可能都考不过他!

妈妈:说我听听!

4.《少年闰土》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我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这个特定阶段的闰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鲁迅的文章有时我们必须联系全文,深入理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出示了摘自《故乡》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读读《故乡》或是鲁迅另外的文章的兴趣。

5.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五

洪梅中心小学

黄加福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物的外貌入手,走近闰土,发现闰土的外貌特点。然后,集中精力品读闰土给我讲述的几件事,让学生深受感物名人笔下的人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场景描写,体会作者对美好少年时代的回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测同学们自测情况。

2、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闰土与“我”的不同身份,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闰土给我们讲了许多新鲜的事,以至于多年以后,只要想起闰土,“我”脑海中就会出现那片瓜地。(启发背诵第一自然段)“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少年?

3、我第一次见到的闰土时,他留给我什么样的印象?(引出人物外貌)。(设计意图:通过引出人物的外貌特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一)出示导学提纲

1、闰土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默读课文然后用小标题概括。

2、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

3、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在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课文描写的几件事中,感受到鲁迅大师的文字功底,从中深受感悟到人物的品格)。

(二)、自学:围绕导学提纲的要求自主学习,可以记录你不懂的地方。

(三)、交流、教师巡视

(四)、学生反馈、畅谈、教师点拨。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的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三、学生自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潮汛看鱼”三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抓住动词体会人物情感。)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三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不认真读文本,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我”和闰土到海边看过瓜刺过猹。但细读文本后,却发现“我”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看瓜刺猹。解决这个问题,既能读透文本,为后面三件事的学习作铺垫。)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能。(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适时板书:见识广

扫、支、撒、拉

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一)再现导学提纲: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二)、学生自学(学生默读勾划),教师点拨。

1、、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2、、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三)、小组讲。

(四)、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 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

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六、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七、小结学习情况

1、想一想,鲁迅先生是如何把闰土这个人物写得这般栩栩如生的呢?

八、布置作业

1、回去后,看鲁迅的《故乡》这本书,想想作者是如何描写中年的闰土?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 ”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

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6.五年级语文教案--少年闰土 篇六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有丰富常识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短暂而真诚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作者从人物极具特点的外貌描述,写到了他的动作、语言、神态,而这一切又不脱离闰土的生活实践──对四件事的描述,使我们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有丰富常识的农村少年。

大家都知道写人必然要写事,而且应当写值得写的事,不然人物就会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使人觉得毫无可读之处。通过事例来写人,就是“让事实说话”,借助具体的事实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与思想特点。本文作者所写的四件事虽然有详有略,但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是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作者用极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画,勾勒出一位勇敢、机敏的少年形象。正因为这个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所以作者在文章的重要位置用浓重的笔墨进行了描述。

第二部分(第2至3自然段)写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首先交代了“我”是怎样跟闰土认识的。再介绍了闰土名字的由来和他有装弶捉小鸟雀的本领。

第三部分(第4至5自然段)写“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况。着重描写了闰土外貌的三个特征“紫色的圆脸”,说明身体健康;“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他是农村孩子;项套“银项圆”,说明他父亲十分爱他。

第四部分(第6至16自然段)写闰土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四件事的叙述有详有略,使“我”深深地感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从而对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有着丰富见识的闰土表示无限的钦佩和赞美,也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第五部分(第17自然段)写闰土和“我”的分别与友谊。表现了闰土很重感情,很天真纯朴的性格特点。目的要求: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及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了解他的作品吗?

(鲁迅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学习过的《三味书屋》,他的小说《故乡》《朝花夕拾》《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的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孔乙已》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看来同学们对鲁迅还真有一些了解,那你们知道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吗?他也和我们同学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也有让他难忘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鲁迅的儿时伙伴,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板书)

2、绕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

同学们,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2、检查自学情况

字音指导:闰 柄 贼 字形指导: 贼 谓 缺 理解词语:

其间 :那中间,指西瓜地里。如许:如此多.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允许:答应。

3、指名读课文: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评价读书情况。

4、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主要讲什么?

回忆了我和相识,见面,相处的经过。

5、简述课文脉络。

三、熟读课文(10分)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衔接过渡。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写作方法,和作者一起加快美好的童年。

2.提出上节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1)、讲了有关和他的几件事?

(2)、闰土性格有什么特点?

二、精读课文,合作解疑。㈠、学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1、读读第一自然段,并从中体会闰土的性格。⑴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动词、画外貌描写。⑵体会捏字的准确(用换拿把的方式)

⑶图文结合,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并指导背诵。品读用词的准确,画面的完美。(板书勇敢,捏,刺)

2、再快读课文,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揣摩写作方法 ⑴画段落,读出来

⑵理清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脸-头-颈)⑶体会性格特点(怕羞)

3、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⑴练习⑵交流

㈡、深入了解作者与闰土的有趣的事,体验情感。

1、说说作者和闰土之间的交谈中,闰土给作者讲了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⑴自己找画,写出体会(批注)⑵小组交流,整理提高 ⑶全班交流,体验情感

答题要点:①雪地捕鸟,扫,支,撒,拉 ②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 ③月光下看瓜刺猹:捏 ④沙地看跳鱼

2、指导朗读 闰土在讲解这些故事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结合你生活中为小伙伴讲见闻时的感受来读这一部分,读出闰土当时的语气。

3、过渡

闰土这作者讲了那么多稀奇的事,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稀奇的,此时如果你就是鲁迅,听到闰土的讲解,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受,画下来,反复读,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⑵读出感悟,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无知。⑶指导朗读

(结合班级开展的与农村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在农村小朋友的所做所讲,自己的收获来进一步体会虽是少爷,但远不及一个农村孩子的见识多,感叹自己的无知,一只井底之蛙的窘境)

⑷齐读这段话,体会作者情感。㈢、图文结合说话别

1、看书中插图,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来想象,离别时,作者和闰土间的话别场面。⑴同桌分角色饰演闰土和鲁迅,创造情境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⑵选取小组代表全班朗读

三、拓展延伸,质疑再探

1、书中两个儿时伙伴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不免伤感,怎耐天下无不散筵席,作者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那你们希不希望他们再见面?

2、提出还没明白的问题。

3、想象练习

多年以后,鲁迅再见闰土时,他的外貌什么样?语言是什么?(学生再次练习外貌描写,再次进行语言训练)

4、呈现结果,还原现实

其实,多年以后,闰土和鲁迅真的见面了?什么样呢?请看文章(介绍多年后鲁迅见面闰土的文章)(出示小黑板)㈣、总结全文

虽然成年后的闰土与儿时的差别很大,但这就是生活,一个未知数,但少年闰土的形象永远是那么清新、隽永,他的形象让一代代的小伙伴追寻,这都得意于鲁迅这位文豪的妙笔生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写作方法,通过几件事及形象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的小伙伴也能在你的笔中永远活泼、可爱。

六、板书设计

23少年闰土 讲捕鸟: 支、撒、拉 聪明

捡贝壳:

红、绿……五色的贝壳 能干

7.六年级语文少年闰土常用知识点 篇七

其间:那中间。其,那。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闰土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是”,就是的意思。“没有知道”,就是不知道。“无端地觉得”,就是没有原因地觉得。“素”,向来的意思。“素不知道”是说向来不知道。“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先前”,就是以前。“单知道”,只知道。

要正确区分多音字“正”在“正(zhèng)在厨房里”与“正(zhēng)月”以及“佛”在“仿佛(fú)”与“神佛(fó)”中的不同读音。“五行(xíng)”“供(gòng)品”等词的读音也要注意。“畜”读chù。

8.少年闰土读书心得400字小学 篇八

我希望自己和闰土一样,可以迈出家门尽情地玩,像自由的小鸟,像无忧无虑的白云一样玩!

以前,老师说我作文写得很好,想象力丰富,那是因为有题材,如果没有题材,那我写出的作文能有什么?所以我希望全世界的家长能让我们这些可以说是假日时足不出户的孩子像闰土一样有外出的自由。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十分开心、快乐的孩子,假如把闰土锁在家里,那他会是见识广又拥有快乐的人吗?不,我只能说不!世界上有几个人足不出户又拥有快乐?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的。

9.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九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棕色()

石凳()

渔业()

3.辨字组词。

棕()

滨()

宗()

缤()

摆()

洁()

罢()

结()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浩瀚()

喧闹()

整洁()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大海

()的军舰

()的云朵

()的海鸥

()的贝壳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们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和起到的作用。

10.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篇十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第一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出示课本课件鲁迅图。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先生吧!

2、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健康的孩子)

3、我们这些信息是怎么获得的?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4、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5、课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例子,稍作分析。

6、小练笔,进行仿写:用一段话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

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

五、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学生描述。

2、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跑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穿梭在碧绿的瓜地中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朗读第二句,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4)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5)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4、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2、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闰土的机智勇敢。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3、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行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2)、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3)、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课内积累,课外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2、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课件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描写,学生读)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一文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教学时我抓住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比较有效。

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小组进行讨论:“你觉得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他是一个住在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但很健康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壮、可爱的农村孩子。学生认识到: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接着我出示两段人物描写,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我再顺势布置作业,用15分钟的时间描写我班的一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然后做猜一猜他描写的是谁的游戏,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解读:

本课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鲁迅在《故乡》中写少年闰土是为了与老年闰土形成一个对比,揭示人物的苦难命运,引起人们深思造成人物苦难命运的原因。课文描写了一个倍受父亲呵护且见多识广、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让身居大院的“少爷”们自愧不如,更让后来“我”见到老年闰土倍感吃惊。

本单元以认识、了解鲁迅这位大文豪为目的。本课作为单元第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并通过课文后“资料袋”的拓展,了解鲁迅有些什么文学成就,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学习课文的兴奋点是什么?恐怕是急于了解鲁迅吧,看看大文豪是如何写文章的,大文豪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大文豪的文章是否与其称呼名副其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7个生字;结合课文语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素不知道、畜生、希奇”的意思;学习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说出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一些什么事,在梳理课文叙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闰土的活动,对比文中的“我”,能说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说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明白作者写作目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人物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读课文、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给文后生字注音组词弄清其意思。

2、课文PPT。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教材中鲁迅插图。

听教师朗诵: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我国的一位大文豪。(师相机板书:大文豪)

2、揭示单元主题:认识、了解鲁迅。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进一步激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些什么事,并在文中适当位置作出批注。

2.读后交流词语的意思;调查学生读完后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句子,并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

3.抽学生轮读课文,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读。

4.全班交流课文写什么。(教师按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内容进行梳理。)

三、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根据对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2.根据文章思路,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闰土的形象。

第二课时一、二人小组检查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表达,感受闰土形象(PPT出示)

1.闰土心里都有哪些稀奇事呢?默读课文然后用小标题概括。

2.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

3.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在组内交流。

三、依据课文思路,追寻“我”的情感变化,研读课文

1.指名交流有哪些稀奇事,师根据交流归纳板书: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2.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学习:这几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呢?请选择一件你最感兴趣的事好好读一读,想想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

3.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哪个段,教师相机指导学习哪个段。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法,让你感受到的?

4.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闰土讲的新鲜事有 雪天捕鸟、月夜刺猹、潮汛看鱼、夏日拾贝,通过这些事的描写,表现了闰土是个(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少年。

5.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然后再说一说。“我”为何有这些情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6. “我”与闰土进行对比,明白作者写作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评价大文豪写的文章,说说自己学到什么。

2.阅读“资料袋”,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

五、作业

1.30年后,闰土是什么样子呢?“我”和闰土见面是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看谁想象最合理。

2.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

3.认识了少年闰土,激起学生了解老年闰土的欲望,鼓励学生读原文《故乡》。

教学反思

1、紧扣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因为这个单元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所以就得激起学生迫切想知道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课始,我让学生目睹鲁迅的插图,然后读出单元导语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让鲁迅的外貌永驻学生心间。紧接着,我向学生揭示他就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学生不由自主地再次注视鲁迅的肖像,想一看究竟大文豪到底什么样。最后,大多数学生都心生渴望,想看看大文豪的文章写得怎样?大文豪是如何写文章的?一个评价性的问题和一个习得性问题就这样产生了,与我课前的预设不谋而合。

2、让学生学得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要把住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

3、注重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有老师参与,学生不是流于形式的预习,而是学有所得。不但解决了生字新词,而且读通了课文,更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4、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作者、学生之间形成对话。

5、抓住文章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在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时,我没有给人物描写法“贴标签”,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描写,说出自己觉得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学文后,我利用作业:“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促进学生能学以致用。

11.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生字伙伴:

1、扭niǔ(扭头.扭身) 2、胯kuà(胯下.胯骨) 3、厨chú(厨房.厨师) 4、tào套(手套.外套) 5、猬wèi(刺猬.诸事猬集) 6、畜chù(畜生.家畜) 7、窜chàn(乱窜.窜改)

我能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1、祭祀:节日或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

2、其间:那中间。

3、值年:同族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准备,轮到谁家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4、潮汛:一年中定期来的大潮。

课文划分之我见:

第一部分1:写作者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

第二部分2—6:写作者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第三部分17:写闰土和作者的分别于友谊。

我读懂了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1、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这句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还表现了盼望闰土来到的急切心情。

2、好容易是盼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快地去看。

◆这句话体现了我渴望见到闰土的急切和兴奋之情。

3、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闰土与“我”往常的朋友做比较,说明闰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羡慕之情。

我学习了课文有很多感悟(写法、人物品质、收获):

◆课文写了闰土所经历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表现了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体现了闰土的生活丰富多彩。

我查找到的资料: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怒南县,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本名周树人,“鲁迅”是他投身“五四运动”后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鲁迅。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作,他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多种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等多种文字,誉享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华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宝贵财富。1936年,鲁迅因病去世,享年55岁。

17少年闰土预习单一

我的疑问:

1.为什么作者要写闰土刺猹的经过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作者要特地写祭祀那一天,不写别的?

3我的父亲允许了;为什么不是逗号,而是分号?

4作者为什么特意说:闰土,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5《少年闰土》课文内容分析中课文记述“我”和闰土那几件事?闰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为什么闰土不惧怕我,反而给我讲了那么多的故事?

我的收获:

1.作者通刻画闰土外貌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稀奇趣事及我闰土相处受使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泼农村少给我留难忘怀印象。

2“我”和闰土有4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西刺猹、看跳鱼儿。

3闰土给我留下聪明能干、机灵勇敢、见多识广、健康可爱。

4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

5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

6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潮汛看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17少年闰土预习单二

我的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开头就要写夜晚天空上的景色。

2、为什么作者要两次写闰土的外貌呢?

3、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写闰土捕捉猹时的情景呢?

4、为什么作者要在文中写了那么多的省略号呢?

5、为什么作者不用一件事例来写对闰土的怀念之情呢?

我的收获:

1、这篇课文中,抓住海边农村孩子最熟悉的几件事情——捕鸟雀、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表现了润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展现了他美好的内心世界。

2、课文通过鲁迅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可爱,聪明又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鲁迅与他儿时短暂而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

3、“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一篇:11月共青团委工作总结下一篇:施工用水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