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精选10篇)
1.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篇二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 ( ) 怀发亦未寝 ( ) 遂至承天寺 ( ) 盖竹柏影也( )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 无 与 为 乐 者,相 与 步 于 中 庭
盖 竹 柏 影 也,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 ) 怀民亦未寝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相与步中庭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月色入户 ( )
欣然起行 ( ) 水中藻荇交横 ( )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三
理语文版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文章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5.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 。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 。美读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法,美读品味法和圈点句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目标导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目标导学──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品读课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延展这样几个环节。
(一) 课前预习: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预习学案,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写在预习笔记本上。在课堂上采用预习检测的方式进行。
(二) 课内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反映了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听歌曲 。猜词作者这一情境,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歌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激发的关系。
2、初读课文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②悟读: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③背诵:让经典,永驻心间。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画出来。之后检测节奏划分,检测字音。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划出停顿, 读不准的商量解决。之后检测节奏划分。
最后,抽一学生朗读课文,抽其他学生做出点评,齐读课文。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朗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此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3、合作探究。梳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学习活动方式,教师请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对于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设计此环节的用意是: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帮助,共同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产生共识,教师通过检测的`方式了解自学情况,针对全班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精讲点拨。
4。整体感知
教师设疑:”请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5。品读闲情
引导学生体会”闲人”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情感。通过短片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作者贬官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再通过”欣喜”和月下 美景的赏析以及加入叹词后的朗读,让学生深深体会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以及自我排遣的达观。从而突破难点。体会了”闲人’’真正含义后,再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6。拓展延伸
设疑: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辨证的看待人和事利用这样一个思考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再次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个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了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
五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 。引导者 。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 。探究 。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6.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六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 ②宋 苏轼 三苏
【能力提高】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开放探究】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3.()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鸢飞()经纶()窥谷()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水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文中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出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3.月光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七
(三)在投影上展示重点文言词语,展示重点句子翻译
(四)投影展示研学问题: 一,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是哪一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从语言和意境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二,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初步解决知识点,独立完成研学案
(一)朗读课文
1. 全班齐读无句读之原文
2. 老师点拨
3. 全班齐读原文
(二)学生提问疑难问题
(三)字词抢答 1. 学生准备一分钟 2. 重点字词抢答
(四)句子接龙翻译
(五)小组合作讨论研学问题,个别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评议。
1. 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课本和字典,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并初步形成对知识点的认识。
2.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课堂上一般都朗读为先。
3.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并集思广益,最终形成“生教生”的目的。
4. 小组分享可以让教师从“一言堂”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教师只起到搭建平台并点拨归纳的作用。
5. 教师点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
30分钟 能力提高 组织学生背诵课文
1. 自主背诵
2. 学生展示背诵成果
文言文学习同样注重课堂背诵,采用学生自主背诵最终教师抽查并加分的形式,“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却又提高了能力。 9分钟 课后作业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出苏轼的心理活动,补充人物语言对白
九、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寻伴赏月(时间、地点、人、起因) 描写:庭中月色 (空明澄澈)
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9.《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九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10.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篇十
在参加语文组活动,获益匪浅,对于王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王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她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她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资料齐备
用带月的诗句导入新课,让学生交流。王老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准备,这充分说明了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
(2)课堂教学包容内容广泛。
在介绍苏轼的生平时,王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学生介绍了苏轼的字、号、籍贯,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所有成员,还有就是苏轼被贬的介绍。
可以说通过王老师对苏轼的介绍,学生对苏轼就有了一个很清楚的了解。
(3)把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介绍完作者作品后要求学生读课文,教师再指正,然后学生再读。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由问题串结课文内容。
针对全文徐老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时间、地点、人物、夜游原因和景色描写的句子,然后一一给学生讲解,这样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5)拓展紧扣文题
纵观全课,王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但是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知识应该是互动生成的,课堂可以说是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的,基本没有学生的参与(除了朗读外)。
(2)整节课所传递的信息过多。
一节语文课需要学生掌握多少内容是由老师把握的,翁老师给学生的内容很多。
(3)文言文的字词落实存在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7-08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记承天寺夜游》07-2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6-14
记承天寺夜游106-20
2017记承天寺夜游09-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07-13
记承天寺夜游英语版11-23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本注释07-01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08-13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