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精选13篇)
1.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 篇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像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凸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像是倒立的)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19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 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中考复习, 进度相对较快, 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 快速的复习更似蜻蜓点水, 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同时强化了他们内心对物理的畏惧, 如此对后续学习极为不利。所以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之内,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弥补之前学习的不足, 成为我首要的探索方向。同时, 也希望能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未来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初三的复习, 本身趣味性就不如新课, 学生兴趣索然也很正常。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上课就要有激情, 要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语调、丰富的表情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有人说:“一个好的老师, 就是一个好演员”;也有人说:“好的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导演”。我觉得老师应该是一名全能型的演艺人才, 自编、自导的同时也要引领学生一起演绎精彩的课堂。 2. 复习课也要有实验。 在教授物理新知识的时候, 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实验课。但在复习阶段, 几乎没有实验, 即便是复习到实验的内容, 也很少有时间去实验室操作。其实, 实验不仅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内容;同时, 反思一下自己当时做实验的错误操作和理解, 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复习课时间有限, 可以将一类实验安排在一节课内完成, 如电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等。 二、提高课堂效率 1. 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的教学手段已经非常先进, 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也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 如果应用恰当, 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中, 教师利用板书进行规范的例题示范非常重要, 但在复习课中, 将学生的解题步骤投影讲解, 让同学们指出不规范的地方或者是错误的思维, 复习效果更好———既节省时间,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能促进学生表现的欲望, 学习效率很高。像物理中的力学、光学、电学都需要配以大量的分析图解, PPT与电子白板的结合效果就非常好, 清晰、直观、又便于分析, 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多媒体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教学, 也使得课堂的气氛不那么沉闷, 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仅仅是听和写, 视觉的效果缓解了听觉疲劳, 提高了课堂效率。 2. 精选例题。 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行分班, 使得一个班级内学生学习的差距较大, 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基础的复习对他们来讲太过容易, 提不起兴趣, 久而久之对复习也不太重视, 反而由于态度的原因经常导致简单题也失分。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讲, 又觉得复习的进度太快, 有点吃不消。这样, 如果选定一本资料, 按部就班地复习, 即使再好的资料也容易出现优生“吃不饱”,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不消化”的现象。为了引起优生的重视, 增强弱势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选择的例题就非常重要。在知识点复习完之后, 精心选择几道例题, 同时要兼顾层次———基础的练习可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再设定一些“陷阱”, 给尖子生敲个警钟, 调动起全班的积极性;在此之后再进行摸底训练, 学生就会重视很多。 3. 分层教学。 每节课都尽量安排一个课堂小测, 题目不必太多, 但要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这节课是有收获的, 对物理的学习更有信心, 也期待自己下一节课的表现。作业作为当堂课内容的巩固, 题目要适中, 内容也要分层, 让优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也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感觉到复习之后的进步。至于作业的讲解问题, 完全可以让学生组内解决———让完成得好的学生来讲, 既刺激学生做好作业的积极性, 也解决老师分层作业不方便讲解的障碍。 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学会看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 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尚不算强, 即便是优生, 对老师的依赖感也很重。殊不知一位教师教几十名学生, 很难个个都兼顾到, 只能从大局着眼, 选择对大部分学生都适用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掌握主动, 明确教学和考试的要求, 及时找老师协助解决自己的难处, 将会大大地提高成绩和学习能力。“学会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每个知识点要掌握的水平, 明确中考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分布, 使自己的复习目标更明确, 也可以随时根据要求检测自己的水平。 2. 学会归纳总结。 人对犯错是有惯性的, 所以曾经做错的题目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的。如果仔细研究学生做错的题目, 你会发现, 很多学生会在同一个内容上反复出错, 错误的思维、错误的经验很难纠正。如果能够利用错题吸取经验, 相信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我要求学生整理一个错题本, 仔细分析自己做错的题目, 务必纠正错误的经验。每一次测验之后, 及时分析自己的失分原因, 检验是否有延续之前的错误;小组成员之间也相互竞争, 看看谁能不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 3. 精心制订复习计划。 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水平精心制订复习计划。教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学生的,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学习水平不同, 接受能力也不同。学生如果能了解自己, 主动找老师帮助自己填补薄弱的知识环节, 及时改正, 复习才真正行之有效。学生的复习计划要包括以下方面: 阶段性:按照复习时间恰当地分配2~3个阶段, 将知识点复习巩固和针对考纲的练习分开; 方法性:针对不同的题型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例如选择题都为单选题, 并且答案其实已经在学生的面前了, 只需要将答案找出来即可, 排除法的应用就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目标性:每一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又需要做什么样的努力———复习要有策略, 达标同样要有策略。 4. 学会主动学习。 古人云: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可见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教育学生主动学习, 而不是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无奈地学习;学习要走在老师前面———提前做好预习, 带着问题听课, 带着目标练习, 这样老师的讲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到自己, 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对大多数高中理科学生来说,物理的学习都是件很头疼的事,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物理的重要性。现在的高考考点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电学必然会成为高考的热门考点,而且电学一般和其他物理知识结合作为压轴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当然,因为电学知识太难,导致部分同学产生索性放弃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对我们高中学生而言,通过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复习的重点,才能更好的学好物理电学知识。 1.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方略 1.1构建知识网络 随着我国高考中物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我国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仅是单个知识点,这给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三复习物理电学知识阶段,首先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梳理一下基本知识,然后由同学们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其知识网络结构,这有助于同学们掌握重点,在应对复杂的物理题目时能够联系到各个知识点。同时,同学们还应该加强习题的训练,从训练中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帮助自己弥补知识网络中的不足。 1.2打好物理根基 无论同学们是否觉得物理的难度有多大,都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好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解决物理难题。对大多数的理科学生来说,他们最不愿意的就是强记概念和公式等,但是基本的物理公式还是需要牢记。针对物理基础这方面,当我们复习完每一章后,同学们都应该做好总结工作。然后,结合每次考试中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找出我们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对于高考物理中的多选题,是最让同学们头疼的题型之一,越是这种难度的题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越高。在经过训练和考试后,同学们还需要对已做的题目进行反思,总结和回顾各个知识点。因此,打好物理知识的根基对促进同学们提高其解题能力和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1.3规范物理的解题方法 自从我国实行高考物理教学改革后,对同学们解答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学们面临的现状,在复习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时,我们要保证解题的规范化,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议教师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旨在提高同学们的规范化思维。第二,选择难度适当的题目练习,题目太难,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到厌恶;然而,题目太简单,会引不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同学们解题的规范化。 2.高中物理中电学实验基本知识 2.1电表的读数与接法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电学板块,一定的实验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物理的电学实验中,电表(包括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最常见的仪器,而且电表数据的读取也是高考物理常考的考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平时在实验中就掌握电表的读数方法。根据调查表明,电表的读数实际上是一种送分题,但是这道题目的得分率反而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同学们不会读数,而是他们往往忽视了读数的规范化,也就是小数点后面位数的保留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小数点保留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掌握和熟记它们的标准,才能保证该类题获得分值。因此,在我们学习电学知识时,我们在实验中不仅要学会测量的方法,还应该重视这些细节,从而保证同学们在高考中避免这种细节性错误。 2.2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在物理电学知识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主要包括限流式和分压式两种接法,分别如图1、2所示。 在电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大多数都采用的是限流式连接法。但是,同学们必须要注意到,一旦连接的线路中某部分的电流或者电压从零开始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改为分压式连接法。同时,如果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远小于被测的电阻时,就应该改为分压式连接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高考千变万化的题型,尤其是物理这种难度极大的科学,做好高中物理的复习非常重要。对高中电学这块知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电学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应该注意细节,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博超.关于高中物理复习的幾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35 [2]贾竹君.电路分析与高中物理的衔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5):51-52 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3:1: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细致,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例如:去年涉及的“指甲刀上的杠杆、自行车上的力学”等。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了解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3、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 《考试说明》中提到:考卷中要设置适量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从近两年物理命题中可看出,开放型物理题大致可分三类,即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浅尝辄止。 4、加大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 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掌握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主要有: (1)考查对问题实验过程的感悟; (2)考查各种仪器在科学探究及实验中的作用; (3)考查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4)学生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 (5)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及相关的基本内容,然后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反复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5、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生活中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数形结合――物理图象等命出了一些类题,应引起重视。考试中的给予方式可以是图表或文字,同学们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大致步骤,平时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收集有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6、专题复习 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把所学知识再分成专题进行复习。复习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摆脱“学科本位”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热点问题 通过观察总结近两年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热点主要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火星探测器、神舟飞船等; (2)关注时事新闻; (3)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等; (4)关注问题的提出,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片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解答。 一.内容黄金组: ⒈本课学习内容是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复习。 ⒉本课学习目的是以下三点: ⑴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进一步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各种情况及有关实际应用。 ⑵复习机械运动中有关概念,进一步明确加速度的物理含义,较熟练地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⑶复习牛顿运动定律,特别是较灵活地运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构建物理模型,重视过程分析,正确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正交分解法等来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 二.要点大揭秘: ⒈在复习第一章知识时,应把握以下重点: ⑴理解三种力的基本特征: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力学中经常遇到的三种力,对于它们的产生条件、方向判定、大小计算等,必须正确理解,逐个落实,这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本功。 ⑵熟悉物体的受力分析:一般是以力的性质为线索,根据力的产生条件来判断;有时也可以力的效果为线索,根据物体的形变或运动状态的情况,去间接地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作用。 ⑶掌握力的合成、分解:注意无论是力的合成还是分解,都是我们在等效替代的原则下,用来进行力的运算的方法。另外,必须注意有不少问题,既可以运用力的合成,也可以运用力的分解求解。 ⒉在复习第二章知识时,应把握以下重点: ⑴进一步理解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有机械运动、参照物、时刻与时间、位移与路程、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加速度、重力加速度等。特别要深刻理解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⑵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都从基本公式,,,变化而来,都是基本公式在不同具体条件下的应用。因此并不需要死记大量公式,只要记住上述四个基本公式并理解基本公式变化为各个不同形式的`条件,则本章内许许多多公式自然而然地记住了。 ⑶图像 ①s-t图像,在图1中,a图线、 b图线都是匀速运动的图线,而a图 线所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比b图线大。 由s-t图像可以求出:对应t时间 位移;对应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物体图1图2 运动的性质;对应t时刻的速度。 ②v-t图像,在图2中。a图为匀加速运动图线,b图线为匀速运动图线,c图线为匀减速运动图线。 由v-t图可以求出:对应某时刻t的速度;达到某一速度对应的时间;物体的运动性质;对应t时刻的加速度。 ⒊在复习第三章知识时,应把握以下重点: ⑴牛顿第一定律既向我们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又向我们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⑵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它所受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时除了应注意定律反映的瞬时性、矢量性和分量独立性外,还应注意相对性,即对加速度a取值时,应选取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⑶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概括为8个字,即:等大、反向、共线、异体。 三.好题解给你 ⒈本课预习题 ⑴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只有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才有可能受到摩擦力 B.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对地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C.如果运动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则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其运动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生成氧气的反应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4)、电解水 (5)、氧化汞热分解 (6)、浓硝酸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 通电= 2H2↑+ O2 ↑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加热氧化汞:2HgO =△= 2Hg + O2↑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2 生成氢气反应 (1)、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4)、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5)、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6)、电解水 (7)、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5)、(7)可用于工业制氢;(6)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生成氢气的所有反应方程式 金属与酸放出氢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与水产生氢气,2Na+2H2O=2NaOH+H2↑ 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氢气(工业制氯气),2NaCl+2H2O=2NaOH+Cl2↑+H2↑ 用铝(锌,铍)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水和碳反应(水煤气法)C+H2O==CO↑+H2 ↑ 电解水产生氢气,2H2O==2H2↑+O2↑ 负氢和正氢:SiH4+3H2O==H2SiO3+4H2↑ 铝,锰,铬,镉,铁在红热时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高温)=Fe3O4+4H2↑ 铜与氰化钠水溶液,Cu+4NaCN+2H2O==2NaCu(CN)2+H2↑+2NaOH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3 有关水的反应 1.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2)、水做还原剂 水与F2的反应: (3)、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水电解: (4)、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氨的水合、无水硫酸铜水合(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浓硫酸吸水、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以制无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卤代烃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水与碳化物——电石反应制乙炔、盐类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类的水解、氢化物——氢化钠水解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4 某些有色物的颜色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 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溶液浓度不同,颜色由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蓝绿色)、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 气或氯水(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有色物质的溶液为什么会有颜色? 从光学角度,是说溶液对某一种或几种颜色的光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其余的可见光都被溶液吸收,因此我们看到的溶液的颜色就是除掉被吸收的光后剩下的光的混合颜色.比如说硫酸铜溶液,就是将除蓝光以外所有光都吸收了,只剩下蓝色光,所以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另外,从物质角度考虑,对于离子型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是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如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合铜离子)的d轨道能级分裂成高、低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能量之差恰好为某种颜色光的能量(如硫酸铜溶液中,水合铜离子3d轨道的分裂能恰好为某种蓝色光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当高能轨道上的某个电子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时,释放的能量便将以这种颜色的光的形式释放。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5 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NaAlO2+CO2+2H2O=Al(OH)3↓+NaHCO3(CO2足量)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要点6 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一)钠的反应 1.钠跟氧气常温下一般认为生成氧化钠,加热(或点燃)生成过氧化钠.(钠的保存) 2.钠跟硫研磨能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3.钠跟水反应(现象) 4.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 5.钠跟乙醇反应(与跟水的反应比较) (有机物中的醇羟基、酚羟基、羧基都跟钠反应生成氢气,但剧烈程度不同。) (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都是固态物,颜色不同。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 2.氧化钠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都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电子式,阴阳离子个数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用作供氧剂):※作呼吸面具上述两个反应均存在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强氧化性) (三)氢氧化钠的性质 1.白色固体,易潮解,溶解放热,强腐蚀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称量时应注意哪些) 2.强碱,具有碱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应;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沉淀;跟铵盐反应生成氨气(实验中制取氨气用消石灰) 3.氢氧化钠跟两性氧化物(Al2O3)反应;跟两性氢氧化物[Al(OH)3]反应 4.氢氧化钠与金属铝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5.腐蚀玻璃、陶瓷等硅酸盐制品,特别是熔融态的氢氧化钠强腐蚀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时间过长;熔化氢氧化钠的容器选择等) 7.氢氧化钠跟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用NaOH溶液吸收残余氯气);实验室制得的溴苯有红褐色(溶有溴单质),可用氢氧化钠除去。 8.氢氧化钠跟苯酚(酚羟基)反应(用于苯酚与苯等有机物的分离)(醇羟基没有酸性,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9.酯的碱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制肥皂) 根据生成沉淀的现象作判断几例: ①、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氢氧化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镁盐 ②、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常见为铝盐 ③、加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亚铁盐 ④、加盐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逐渐消失—偏铝酸钠 ⑤、加盐酸,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硝酸银或硅酸钠或苯酚钠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银)继续加,沉淀消失—硝酸银(制银氨溶液) ⑦、加氢氧化钠生成红褐色沉淀—铁盐;生成蓝色沉淀—铜盐 ⑧、石灰水中通入气体,能生成沉淀,继续通时沉淀逐渐消失,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继续通,沉淀能逐渐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继续通二氧化碳时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钠溶液,苯酚钠溶液,饱和碳酸钠溶液。 (四)、既跟酸反应又跟碱反应的物质小结 1.金属铝 2.两性氧化物(氧化铝) 3.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 5.弱酸弱碱盐(如(NH4)2S;NH4HCO3等) 6.氨基酸、蛋白质 由于复习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的, 如果复习时再简单地重复和讲解学过的知识和做过的练习, 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总复习时,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考点, 梳理知识 历年来中考基础题约占70%左右, 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 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在第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钻研教材和考纲, 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复习时应对教材作系统的概括, 以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对概念性强的单元例如电磁联系单元, 复习时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或绘制“知识结构图表”的方式进行系统总结。 要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线索和内在联系, 尽可能用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把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科学地安排和组织起来, 进行分析和比较, 揭示其共性、个性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 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收获和体会, 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了解学生, 纠错解惑 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教材之后, 往往会在某些问题上存有疑难, 还有可能存在某些认识上的错误或知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以致加剧学习的分化现象。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防止这一现象外, 在总复习前, 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总复习的机会, 把知识再学习一遍, 毕竟中考物理难度不大。另一方面总复习内容多、范围广, 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 就设置怎样的典型例题和针对性练习, 要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要把典型错误拿出来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刨根求底, “自己解放自己”。对于同一类问题, 要变换方式, 在新情境、新角度中设置练习, 进行反复训练, 并及时反馈, 扎扎实实把基础夯实, 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对难点如“电路设计”、“电路故障”等和必考题作图和实验设置专题练习, 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 三、方法指导培养能力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 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 除基础不扎实, 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分是由于学生没建立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 比如审题不清, 粗心大意, 运算不过关, 语言表达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而这是相当可惜的, 也是我们复习最应该训练的, 因为这方面最容易见效。所以在复习训练时, 应采取一些措施, 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 如要求学生在作业中, 读题时可把关键的字眼划出来, 做个记号提醒自己。做题时会做的题争取要一次性做对, 不依赖于检查;而且要限时做完, 训练速度;不用计算器, 提高运算能力。在试卷评讲中, 发生错误一定要找出错误的原因, 把原因整理归纳在错题集上, 时刻提醒自己;同时要求错误答案保留, 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教师讲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点上, 还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意通过复习,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把握方向, 调整对策 要关注课程改革新形势, 体会课改的精髓, 把握中考新动向。 1. 要回归书本, 关注课本的插图和举例, 及一些基本数据和基本事实, 例如估测温度、质量、长度、功率等。 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 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重视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或探究, 知道实验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 才能适应现在中考实验题的考查。 3. 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拓宽知识面, 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比如加强阅读材料的分析训练。 4. 要练习开放性试题,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来应对开放性试题。 5. 要重视有关物理的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 当然, 在复习的后阶段, 还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 教育学生要有充足的睡眠, 适当休息, 保持充沛的精力;回忆知识时不要过分紧张, 识记知识时避免类似知识的互相干扰等等。 总复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艰苦的磨炼, 教师要根据新情况, 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学生要增强信心,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师生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摘要:本文从中考复习课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乏味, 学生学得疲惫”现状入手, 阐述了在总复习课的设计中应着重强化的几个抓手, 提出明确考点、纠错解惑、培养能力和把握中考新动向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巩固阶段复习 巩固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学过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回顾、整理加深记忆的过程,起巩固和加深理解作用。 1.1 物理概念的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每个概念的整体内容上把握,也就是要求学生从概念建立的目的、定义的内容、物理量符号、定义式、单位、测量的仪器等方面去逐个整理。如“压强”是为了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概念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公式是p=F/S;单位Pa。 1.2 物理规律的复习 要求学生从规律的内容,特别是规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去掌握规律。理解规律揭示知识内容,能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力,揭示了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原来是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物体在几个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当这些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1.3 物理现象和实验的复习 对物理现象要求同学们明确现象发生的条件、产生的原因,掌握解释现象的方法。如“惯性现象”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是(1)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2)弄清楚发生了什么运动状态的改变,(3)惯性保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4)说明产生了什么结果。 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量度仪器,如刻度尺、天平、弹簧秤、量筒(或量杯)、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能总结出它们使用时应注意的共同点:起点位置、精确程度和测量范围。对于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滑动变阻器还要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对于第一阶级的复习,应着重学生对“双基”的记忆和理解,训练题目的编选,要紧紧围绕各个知识点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 2 综合阶段复习 2.1 抓住主线,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大块分,初中物理知识可分为: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电和磁、初步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等,每一部分一般都有“概念”、材料、能源这根主线。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根主线将零星的概念穿成一个知识网,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可以联系到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等具体各个力复习掌握。 2.2 利用类比,抓住知识的本质 有些物理概念,尽管物理知识不同,但定义方法相同或类似,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归类比较,着重复习一两个概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密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比热容和电阻等。对于一些本质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则进行对比、比较,可消除模糊认识。如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惯性和惯性定律等。 对于本阶段的复习,教师首先要帮助同学建立好知识结构网络图,了解掌握各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异同点。然后,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讨论让学生掌握解决综合性题目的思路和方法。 3 提高阶段复习 3.1 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求知的方法、教给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解题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这些让学生熟练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如解答物理问答、说理题一般步骤是: (1)首先交代清楚解决问题的依据和理由; (2)解释说明过程或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起了什么作用; (4)产生了什么结果。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通过读题明确题意,知识要求解决问题,判断该题属于那些知识范围,应用那些知识解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隐含的条件。 (2)确定研究对象,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弄清研究对象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明确所遵循的规律。 (3)确立有关算式或方程,用规定的符号表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 (4)进行运算讨论,先进行符号运算再带入数据,数据要带单位,有时需进行必要的判断分析和讨论。最后检验解题过程的正误。 3.2 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练习 有许多物理题,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有着多种解题途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路解题,以便做法到既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思路,又能通过比较选出更合理、更简捷的解题思路。一题多解的好处很多,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聚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 3.3 引导学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复习物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只有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学好物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做一些题目。如:让学生观察老虎钳,说出应用的物理知识及如何运用的;试列举出几种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等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和一的学习兴趣。 3.4 利用实验进行系统复习 在学生掌握邮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如: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几种测定矿石密度的实验,并列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结果表达式等。 注意:;两个向量的和仍旧是向量(简称和向量) 2.三角形法则:a强调:1“向量平移”(自由向量):使前一个向量的终点为后一个向量的起点 2可以推广到n个向量连加334不共线向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法则--三角形法则 例1、已知向量、,求作向量+, 再求+,并且比较观察有什么结论? 向量加法的交换律:+=+ 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以同一点为起点的两个已知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行ABCD,则以为起点的对角线就是与的和,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4向量加法的多边形法则 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 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 5.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 结合律:. 说明: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按照任意的次序与任意的组合进行: 2.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般 是金属原子;但氢、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都不是金属元素。 3. 质子总数与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一 般是同种微粒;但Ne与HF例外。 4. 离子核外一般都有电子;但氢离子(H+)的核外没有电子。 5. 气体单质一般是由双原子组成的;但稀有气体为单原子,臭氧为三原子组成。 6.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般是单质,是纯 净物;但O2与O3,白磷与红磷它们是混合物。 7.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 反应一般是化合反应;但反应物仅一种参加,却属 于化合反应。如:3O2=2O3,2NO2N2O4。 8. 原子活泼性强,对应单质性质一般较活 泼;但氮原子活泼,可氮气很稳定。 9. 金属氧化物一般是碱性氧化物;但Mn2O7 是酸性氧化物,Al2O3、ZnO是两性氧化物。 10.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酸性氧化物;但 CO、NO不是酸性氧化物。 11. 酸酐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但HMnO4的 酸酐Mn2O7是金属氧化物。 12.酸酐一般是氧化物;但乙酸酐 [(CH3CO)2O]等例外。 13. 溶于水成酸的氧化物一般是酸酐;但 NO2溶于水生成了硝酸,可硝酸的酸酐为N2O5。 14. 一种酸酐对应的酸一般是一种酸;但 P2O5既是偏磷酸(HPO3)的酸酐,又是磷酸 (H3PO4)的酸酐。 15. 无氧酸一般都是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 但氢氰酸(HCN)例外。 16. 酸的“元数”一般等于酸分子中的氢原子 数;但亚磷酸(H3PO3)不是三元酸而是二元酸,次磷酸(H3PO2)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硼酸 (H3BO3)不是三元酸而是一元酸等。 17. 在某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中,该元 素化合价越高,对应酸的氧化性一般越强;但次氯酸(HClO)的氧化性比髙氣酸(HClO4)的氧化性强。 18. 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一般是金 属;但非金属石墨有金属光泽也能导电。 19. 饱和溶液升髙温度后一般变成不饱和溶 液;但Ca(OH)2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仍然为饱 和溶液。 20. 混合物的沸点一般有一定范围,而不是 在某一温度;但95.5%的酒精溶液其沸点固定在 78.1℃ 21.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 离子的化合物是酸;但水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 是氢离子,可水既非酸也不是碱。 22. 通常溶液浓度越大,密度一般也越大;但 氨水、乙醇等溶液浓度越大密度反而减小。 23. 蒸发溶剂,一般溶液的质量分数会增大; 但加热盐酸、氨水时,其质量分数却会降低。 24. 加热蒸发盐溶液一般可得到该盐的晶 体;但加热蒸发AlCl3、FeCl3溶液得到的固体主要 为 Al2O3、Fe2O3。 25. 酸式盐溶液一般显酸性;但NaHCO3水解 程度较大,其溶液呈碱性。 26. 强酸一般制弱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强酸; 但H2S气体通人CuSO4溶液中,反应为:H2S + CuSO4 =CuS + H2SO4。 【关键词】中考复习 合理安排 初中物理 科学分时 夯实基础 知识整合 中考复习课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收尾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的目的是把已学的知识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效益,从而提高中考成绩。 一、科学分时,合理安排 总复习一般从九年级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根据初中阶段物理知识和时间分配特点,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3.5~4.25)一模前,考点完全解读,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按内容顺序复习,将初中物理知识分为五大部分,即声现象、光学、热学、电学和力学,每一部分有针对性地复习。 第二阶段: (4.25~5.20)一模后到二模前,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中考试卷的题型特点,分为选择、填空、作图、简答、计算和实验探究六个专题进行复习;按照知识点可以将初中物理分成力、热、声、光、电等版块进行复习。 第三阶段: (5.20~6.15) 二模后到中考前,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并注意学生心理和应试技术策略的指导。 二、夯实基础,形成体系 在第一轮复习中 ,应把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单位换算、需记常量,实验目的及原理等知识梳理出来,并印发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和深刻的印象。同时,要重视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因为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后,我们不难发现,物理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和突出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考查。例如鉴别物质的密度;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压强等。 2.设法纠正学生从生活经验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譬如,认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等。 3.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如:电学知识中的实物电路、故障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电路的计算等。 4.对一些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整理和比较。例如,实像和虚像,压力和重力等。 5.要重视课本,放弃课本抓课外是会得不偿失。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后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值得重视。 三、形成网络,突出重点 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综合和专题复习,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为主。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因此,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 1.按照知识点可以将初中物理分成力、热、声、光、电等版块,用知识树的形式把每个板块涉及的内容展现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2.按照中考题目类型,可以分为选择、填空、实验探究、计算、信息综合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体会每种题型常见解题方法,使复习纵横交错,既练习了解题技巧,又能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重点知识,重点对待。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很高,最近几年来都在80%~90%左右。有10个知识点的覆盖率几乎是100%。(1)参照物;(2)声音的特性;(3)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特点;(4)凸透镜成像规律;(5)密度;(6)压强;(7)浮力;(8)比热容和热量;(9)欧姆定律;(10)电功率 。 四、知识整合,全面提高 在第三轮复习中,以综合模拟为主,进行适应性的强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了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例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地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 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如环境污染问题、能源问题等。 五、关注热点,把握动态 在复习中要广泛利用因特网采集热点信息,为教学服务,为中考复习服务,同时还应当关注新闻热点,如pm2.5、雾霾天气、玉兔登月、蛟龙下海等。注意捕捉新闻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的物理知识,并善于与复习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六、调整心态,提高效率 九年级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易出现“复习疲劳综合征”。在复习课上要积极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好,把握节奏,愉快复习,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努力做好针对性地疏导工作,力争使学生能以较好的竞技状态进入考场,发挥出他们的最佳学习和复习水平,获得优异的成绩。 一、注重初中物理总复习的策略 策略一:制订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每复习一个内容, 就要把该内容的会考要求投影出来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复习完后, 下课前再投影出来, 让学生自己检查是否达到了会考的要求, 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照标准进行衡量。 策略二:形成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初中物理总复习前, 学生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总复习阶段,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 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 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策略三:典例、精练, 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要进行有效的练习, 首先应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有效的复习课, 一定要精选典型的例题 (重点、难点、易错点) 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指导训练, 指导学生思考例题的本质, 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技巧,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 并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二、注重方法指导, 纠正不良习惯 学生失分的原因, 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所致。针对这种情况, 在复习训练时, 采取一些措施, 把方法指导以及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如, 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能做的、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 一旦发现失误, 及时面谈, 指导方法;在试题订正中, 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 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 说明理由;在复习练习中, 全面用笔算, 以提高运算能力;在试卷评讲中, 不断渗透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 把不良习惯纠正过来, 把失误降低到最小。 三、把握命题方向, 关注热点问题 一是要通过观察、实验和计算等让学生来体验一些具体的东西。如, 中学生站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多少, 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为多少等。建立基本的事实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热情和能力, 应对基本事实的考查。二要在梳理知识时, 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知道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部分实验的设计或探究, 应对物理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考查。三要关注题目的改装, 关注课本的插图, 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 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应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四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相互渗透, 拓宽知识面, 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五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 用好“能力训练”上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主观性训练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六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 要重视物理与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现代文化的交融, 来应对创新题。 四、 重点知识、 薄弱环节专题复习,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1、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包含: ①解放生产力②发展生产力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因为改革是: ①社会主义设发展的直接动力②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③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④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⑤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基础 3、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市场经济的共同性有: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济管理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 5、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有: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③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存在差别(直接原因)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有①思想道德建设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 ①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②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③它们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④它们承担的历史任务是一样的8、根据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有: ①工人②农民③知识分子④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⑤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 9、邓小平理论 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③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①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②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③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 ①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③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④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因为它是 ①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统一②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④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⑤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10、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是: 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②解决国内各种问题都离不开发展③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④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离不开发展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 11、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 ①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③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1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有 ①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③农村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④农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人员、生产资金等 生产要素市场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有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 1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①消费资料市场②资本市场③技术市场④劳动力市场⑤房地产市场 14、台湾问题是 ①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②中国的内政问题 15、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主要内容有 ①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④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6、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 ①理论联系实际②密切联系群众③批评与自我批评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 ①工业化②经济的社会化③经济的现代化④经济的市场化 18、到201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要 ①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②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③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④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9、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发展主要靠①政策②科学 20、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①社会稳定功能②劳动力再生产功能③经济调节功能④实现共同富裕功能 21、我国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政策主要有 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④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22、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②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③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①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②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原因 ①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②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决定的③它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等客观条件决定的④它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25、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①按劳动力价值分配②按资本分配③按技术入股所获得的收入 26、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必须 ①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②由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主要进行宏观管理为主③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搞好规划、协商、监督和服务 2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就其内容来说二者是一致的②从概念上二者有区别③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和政治而言的28、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概括为①两极称霸的格局已经打破②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③世界正处于新旧交替动荡时期 2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3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③④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②《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1、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因为()①③④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农业发展关系着绝大多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安定③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3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 ①产权清晰②责权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33、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①经济政策②经济杠杆③经济计划 34、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社会救助②社会保险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 3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遵循以下原则建立起来的①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民主集中制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6、邓小平提出经济特区的窗口有 ①技术窗口②管理窗口③知识窗口④对外政策窗口 3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①“一中一台”②“两个中国”③“一国两府”④“台湾独立”⑤“外国插手” 38、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③“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39、邓小平在1982年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40、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①发展民主②加强法制③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⑤维护安定团结 4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⑤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42、我国新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①思想建设②作风建设③组织建设 43、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②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③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④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4、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①.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要求②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45、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的发展思想,其内容包括①抓住机遇②经济是波浪式发展的③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④经济发展争取隔几年上个台阶 46、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和调节功能,主要包括①价格机制②供求机制③竞争机制 47、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两手抓”,是指 ①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②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③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 4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的维护和平主要表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③真正的不结盟④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49、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②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④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⑤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②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④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⑤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有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②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52、下列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项中,正确的有 ①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出现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③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④要努力寻找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53、当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 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上升②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④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 54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反对①极端个人主义②利己主义 55、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 ①政治合格②军事过硬③作风优良④纪律严明⑤保障有力 5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①政治领导②思想领导③组织领导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复习概念06-21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知识要点复习11-21 初中物理复习指导09-20 初中物理复习策略研究12-04 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12-12 初中物理歌谣记忆知识12-19 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09-30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讲:声现象12-04 初中物理电磁现象知识点09-17 初中物理压热学的知识点总结09-072.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 篇二
3.浅谈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技巧 篇三
4.关于中考复习物理的复习要点 篇四
5.高一物理其中复习计划要点 篇五
6.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篇六
7.如何上好初中物理总复习课 篇七
8.初中物理复习方法研究 篇八
9.高一数学总复习知识要点概括 篇九
10.高中化学要点知识复习资料 篇十
11.如何做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篇十一
12.初中物理总复习方法的探究 篇十二
13.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 篇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