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教材

2024-10-13

精神病学教材(精选14篇)

1.精神病学教材 篇一

联系教材 开拓空间 自主能力 合作精神

联系教材 开拓空间 自主能力 合作精神

――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高二(10)班 周雪怡

一切都会因时过境迁而黯然失色,唯有思想、感情、生命精神因其触动人类心弦而超越时空界限永久流传。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正是把课文当作鲜活的生命体,让我们的生命活动方式在对课文呈现的智慧、情感、精神、真理的憧憬和追求中构建起一个健康而稳定的人材并逐步成长为人。

一、联系教材

不少学校和老师、同学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问题,于是,学生和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贪大求远,不切实际。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准确定位就在于它的中心是“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应当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在本学期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基本围绕着课本展开,如在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和孙犁的《荷花淀》之后,我们展开了对两位女主人公祥林嫂和水生嫂命运的比较学习,借此窥探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又如在学习了《套中人》之后,我们继而从生活中找出典型的“套中人”形象等。这些研究性学习联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我们对生活的认识。

二、开拓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名山大川,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高山流水”。正如爱默生所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事,把书籍当作注解。”研究性学习中的创新正是实现一个“知旧――熟旧――破旧”的过程,把课本中的知识升华到生活这个空间领域去思考、探索,这种创新精神是勇于打破惯性束缚、答案模式的精神,也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素质。

以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例,在一堂有关诗词鉴赏的课上,教师推荐了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柳永的《凤栖梧》本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恋,辛弃疾的《青玉案》是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坚守高洁的情怀,而教师并未拘泥于千百年来人们的共识,而是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引用这三首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来解读读书的三重境界为例,鼓励我们“作者未必然,而读书未必不然”,开拓思想的空间,抒写自己的见解,于是,就现出了解读理想、学习或生活的一篇篇思想活跃的佳作。

三、自主能力

当我们在日复一日地接受标准化的答案却自以为掌握了应试的法宝时,我们其实失去了严谨的态度,批评的意识、独立的精神。而这种自主的能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多么重要,教师授予的知识是有限的,能力的获得才是终身受用的。

研究性学习正是要打破旧有的教育模式,促使我们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重过程而不只看重结论,教师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意见,也许,我们的答案并不比标准答案中的完善,却更加真切,有有血有肉。

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失街亭》两篇课文中,语文老师就将研究性学习穿插其中,她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解读文章,而是在稍加指点后动员学生去课外寻找相关的两部名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来完成研究小论文《杨志的“智”与“愚”》和《马谡其人》等。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从课外吸取了新鲜的养料之后,同学们的思维在驰骋着,尤以《马谡其人》一文最为精彩,不仅中肯地评价马谡的功与过并有同学列举《孙子兵法》来说明他必然失败的道理。这些珍贵的思想都是在标准化答案中寻不到的。这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和自主能力的结晶。

四、合作精神

本学期,我参加了“研究李白诗的‘奇与美’”的研究小组,深切体会到了合作精神的可贵。分头寻找资料的辛苦,一起分享成果的愉悦,互相争论时的激烈,达成共识的欣慰……无一不贯穿了合作的精神。可见,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了能力的提升,还打破了封闭式学习的模式,促进了同学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把学习个体推入到集体中间,使之为集体尽力同时又分享集体的荣耀。这又是研究性学习具有人性教育功能的一面。

改变传统的理念,把握时代的脉搏,融入自由的色彩,倡导自主和合作,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变客观的再现为能动的发现,变忠实的揣摩为创造性的诠释,这就是学习与时俱进的方向。

2.精神病学教材 篇二

一、介绍化学史实, 弘扬人文传统

1.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实耐人寻味

高中化学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化学史实, 其内容耐人寻味。例如在“认识化学科学”这一内容中介绍了代表近代化学发展的四位里程碑式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和门捷列夫及他们的重要成就。又如在“自然界中的元素”这一内容中介绍了C60的发现者克鲁托、斯莫利和柯尔, 以及有机合成大师、美国化学家伍德沃德, 还有突破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界限的德国化学家维勒。再如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这一内容中介绍了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丹麦科学家玻尔及“玻尔原子模型”及对发现元素周期律作出重要贡献的门捷列夫和迈尔。

这些化学史实绝非历年化学成果的简单罗列, 它既记载着化学与技术的进化和演变、化学知识与理论的起源与更新, 又记录了科学家为之奋斗的艰辛及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还揭示了化学规律的层次性、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 通过高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例如在教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这一内容时, 涉及单质硅与半导体材料。藉此, 我介绍了中星微集团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博士和他的“星光中国芯工程”, 通过他们心系祖国、艰苦创业的事迹,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教学“氯碱工业”这一内容时, 我结合课本上的《资料在线》栏目, 介绍我国化学之父侯德榜博士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回到祖国, 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 历尽艰辛, 终于建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后来, 经过无数次摸索和试验, 他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并为世界采用。学生从中不难感受到他的爱国热情和人格魅力。再如在教学“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时, 我介绍了居里夫人和她发现的“钋”和“镭”两种新元素, 她将“钋”这一元素命名为Po, 以此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总之, 教师可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 通过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 最终把爱国主义情怀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3. 通过高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作为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榜样。而年轻的德国化学家维勒的事迹则可让学生领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维勒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使人们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论”受到冲击, 但这个重要的发现受到他的老师——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的极力反对。对此, 维勒始终坚持“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信念。

教师可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实, 引领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既使学生增长化学知识, 又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发现化学之美, 提升审美能力

1.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元素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具体包括四方面。一是自然存在之美。例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和天然矿石的多姿多彩。二是物质变化之美。例如绚丽多彩的水中花园、随空气湿度而变色的晴雨花、五彩缤纷的焰色反应和光芒四射的铝热反应。三是化学规律中蕴含的和谐统一之美。例如:“物质的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统一起来;“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揭示了力、热、光和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揭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统一性等。四是化学理论的体系之美。例如反映了元素的内在规律的元素周期率和元素周期表, 其排列之有序, 组合之精巧, 分区之准确, 包容之完备, 具有吸引人们探索与追求的永恒魅力。

2. 通过高中化学教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可利用教材中美丽的图片、奇特的实验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又可结合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文学素材增加化学的美感。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可作为学习碳酸盐的导入语, 而《咏煤炭》也可穿插在对煤的讲授之中, 既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又让学生感受诗情文气, 达到化学与文学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教学“硫的转化”这一内容时, 涉及酸雨及其防治。为此, 我除了展示被酸雨侵蚀的雕像和树木的图片外, 还请学生欣赏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名画《星夜》, 让学生从化学角度感悟画中那纯净、灿烂的星空。画中的明净与生活中的污染形成鲜明对照, 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藉此, 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在教学“元素周期律”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依据周期律编写自己的周期表, 并介绍历史上出现的、不断演变的周期表, 让学生从形式和结构上体会周期表的内在规律, 领悟前人的智慧,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发创造力。

三、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 培养社会责任感

1. 将化学教学与人类生活相结合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包括两点。一是化学教学应与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和必须直面的生态平衡、资源短缺及食品安全等问题相联系。二是化学教学应与和化学相关的重要社会新闻 (例如核恐怖、塑化剂、苏丹红和三聚氰胺等事件) 相结合, 以使学生明白化学既给人类带来幸福, 又给人类带来危机,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在应用学科知识时应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 并以仁爱之心关注生活, 关注生命。

再如在教学“硫的转化“这一内容时, 涉及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教师不仅可借助图文并茂的教材, 还可从生活中搜集有关污染的图片, 使学生受到视觉的冲击,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讨论空气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的方法, 从而寻找可行性方案, 树立环保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的意识。

2. 通过高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化学与技术”这一内容时, 提出关于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的课题。据此, 教师可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水污染情况及其原因, 并在学习了污水处理方法后, 要求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及防治水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设计一座‘硫酸’厂”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厂长或技术员, 引导学生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 综合考虑原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化学便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挖掘教材内涵 共享精神盛宴 篇三

[关键词] 教材 语文素养 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基本素养的获得,还得依赖于我们教师。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教师是教授道理、传授学习方法和解答你遇到疑惑的人。教材是学生基本素养获得的载体,教师只有合理地开发教材,有的放矢地整合好教材和学生的关系,那么,课堂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之花才会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一、教材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什么是教材?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旦当我们真正面对的时候,一时还真说不上来。但我相信很多教师会有一个直觉,就是上课的内容。正是这个直觉,把我们自己束缚在了教材中,于是乎我们花大精力把教材讲得很透很深,有时甚至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本该充满生机和灵气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把新课程变成了“穿新鞋走旧路”。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在告诉我们,教材仅仅是学生掌握某一种知识、某一项技能的载体,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金科玉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开发,突破教材的禁锢,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

二、教材开发的迫切性和理论依据

“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永远追不上理化”,这是一个师生有目共睹的事实。因为对学生来说,花时间去欣赏一篇美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倒不如做些题目来提高成绩更来得实在,他们更看重的是眼前、短期的效益;同样,教师也有苦恼: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后,一旦写作仍无从下笔?以致语文课从过去一直到目前,还被一部分教师、一部分学生甚至部分学校的决策者认为是成效低下且可上可不上的科目。由此看来,教材开发已经迫在眉睫!

教材开发当然不是教师的天马行空,把握教材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任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明确课标的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三、语文教材开发的自我实践

1.夯实语文基础不可忘

教学中凡遇到“语文基础知识”,有些教师往往处于选择——教,自觉得理念落后,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不教,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又错误百出,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新课标第四学段对汉字是这样要求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会写当然需要花适量的时间,但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很弱,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书写都成问题,如“书籍”写成“书藉”;读音问题更大,如“谬”字往往读成“miào”,而其正确读音确是“miù”。从中可见,我们教师对这样的语文基础知识重视得不够,总容易被考试指挥棒影响,认为花大量的时间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试卷中的2—3分做这样大海捞针的事情得不偿失。殊不知,这样的基础知识恰恰是我们培养语文素养的起点,切不可忽视。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自检、抽检完成,扎扎实实地走好学生语文素养的第一步。

2.巧用切入口提高学生思维效能

不可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阅读积累、轻思维训练的倾向,甚至无视思维规律。特别是在学生写作中,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生硬、枯燥的形式教条,缺少自己的东西。而新课标写作目标中有这样两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现实学情与课标要求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因,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被削弱。新教材中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思维教学视点,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

首先,标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众所周知,好的文章标题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就这一点而言,解读了标题,文章也就读懂了一半。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师: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这是写闻一多先生的文章。生2:写他的两方面内容——说和做。师:文中有这样的提示吗?于是学生赶紧去找文中提示性的句和段。

其次,文本的自身特点又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口。小说有小说的情节魅力,诗歌有凝练的语言,不同文体都有它自身的文学特点,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这方面的变革。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文本的学习深度,反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味。如在教《变色龙》这篇小说时,我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完成基础、情节梳理后,设置了这样的环节:如果你是警长,你如何处理这个事件?问题一抛出后,学生很快形成两种意见。顺势我又推出:这样处理好吗?让学生自己辩解。在激烈的争辩过程中,大家的意见渐渐统一,这样很快地把握了小说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再次,单元整体教学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潜能。初中阶段教材在编辑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以某一话题为中心,选编5篇课文组成单元,其中文体形式丰富多彩,教材对文本做精读或略读的要求。教师可根据每一单元的话题特点,决定上课形式。有时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良策。单元整体教学就是站在整个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目标,从整体入手进行规划,注重整组教材内容的纵、横向联系,教师随时根据学生学习活动将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如七下第五单元我就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这个单元的话题和学习目标。

第二步,整体感知。投影出示这单元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感态度目标——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第三步,分好小组,以自然小组为单位分成四个小组,明确每一堂课的大致学习任务(第一、二两课时完成本单元的字词巩固和基本内容的把握,第三课时互动交流前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并及时查漏补缺,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单元的共同特点、延伸类似英雄人物和收获启示,第五课时交流第四课时学习成果并把这单元的学习过程写成体会文章),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体会文章,我做整体回顾。

这样的“单元整组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它是在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开展的,让学生从模仿着学到创造性地学,从单一认知到多元思维创造,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面对教材,教师应有独立处理教材的主动性。面临网络时代,教学拐杖形式多样,学生也是千变万化的。作为教师,应运用教学智慧挖掘教材内涵,让课堂更具针对性与适切性,让师生在新课改的春风喜雨中沐浴滋润,共享精神盛宴。

[参考文献]

张仁贤《教学智慧18讲》[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中学)

4.精神病学教材 篇四

【课题类型】文体导读课

【学习篇目】

《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领悟两篇文章中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文体特点,培养自读能力,领悟人物精神。

【课内探究】

活动一:了解文体特点。

(一)认识寓言

(二)了解《史记》

活动二: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朗读课文,概述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描写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特点。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气及说话背后的心理。

《愚公移山》:愚公(坚定)、愚公之妻(献疑)、众人(献计)、智叟(嘲讽)

《周亚夫军细柳》文帝(赞叹)、文帝随从(倨傲)、军门都尉(严整)、文帝使节(请求)、壁门士吏(告诫)、周亚夫(忠于职守)

活动三:认识人物形象。

(一)问题设计:

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从中看出愚公有哪些优秀品质?智叟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找出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快速浏览课文后,小组交流。

【拓展延伸】

阅读丛书《周亚夫严明军纪》《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作者:潘继云

5.学习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篇五

红安一中陈和器

〖内容提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之外,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四是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要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依据新大纲编写的一种新教材,该教材自小范围的试用编排方式、全新的版本面貌获得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致好评。同老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适合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现就结合新版教材第一册来谈谈这套教材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长期以来,语文学界一直存在“工具论”“人文论”的学科特性之争。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普遍认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观点,叶老曾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①老教材更多的是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单一视作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字、

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传授,忽视语文课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技术层次上作琐碎的传授和肢解的训练,强调所谓“双基落实”,使语文教学逐渐与自然学科趋同,丧失其应有的乐趣,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用韩军老师的话说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丧失”②新教材注意吸取这一教训,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这一观点出发,在工具性之外,还体现了语文科基础性、实践性尤其是人文性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是指教材注意依据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客观需要,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训练最基本的技能,以便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最基本的内容,将“学得了,用得上,离不开”作为编选内容的重要原则。如

高中第一册关于阅读,就明确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基本要求,关于写作,也提出了“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意,自由写作”等几项要求,这些都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

所谓实践性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求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从事语言实践。以高一为例,口语交际训练板块教材就安排了即席发言、演讲、辩论等最基本的训练形式,要求完成口语练习这是老教材中很少见的。所谓人文性是指将课文视作文化媒介和人文载体,借助语文教学达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新教材编写过程中,课本尤其是读本的选文特别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一些文化气息浓厚、人文底蕴丰盈的文章或作品纷纷遴选入围,使教材真正能够发挥传播文明、陶冶情操的作用。第一册《语文读本》中余秋雨的《老屋窗口》、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季羡林的《法门寺》、王力的《请客》等都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较高、能够给学生思想启迪和美感熏陶的好作品。

二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能力要求

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

①现代文阅读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口语交际能力。

④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⑤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新教材的编写完美地体现了大纲的这些能力要求,尤其在完整的能力体系中凸现了口语交际能力、文学鉴赏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读写为主,听说跟上”的原则,新教材专门安排了口语的训练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教材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文学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出更是革命性的变化,新教材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教材超前的编写理念、科学合理的编排体例、新颖考究的版本样式就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次课前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领悟理解,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有一得之见。写作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随时随地地把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有个性,能创新。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课“自读提示”中只说“本文文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阅读本文要注意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文后“练习一”要求“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扯西拉’,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这些提示和练习不提供画地为牢的现成结论,只

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指示思考方向,放手让学生质疑解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更新了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突破传统,大胆革新,形式和内容都作了相当的调整,面目为之一变。

(一)将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分开编排,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知能体系,实现阅读和口语、写作交际的远距离结合。

1.阅读版块,现代文按照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实际情况组织单元,文言文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年代顺序组织单元,都突破过去以文体组织单元的形式,将阅读所要达到的基本能力要求,通过最能反映这些要求的课文的集中编排体现出来。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四课在思想内容的整体性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整体把握、揣摩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如此一单元一得,渐次深入,必能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

2.写作板块按照学生认识和反映生活思想的先后顺序,按写作过程进行写作能力的分解训练,体现了感性到理性、客观到主观、模态写作到自由创作的渐进趋势,符合写作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

3.口语板块主要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几种形式,体现了由日常交际口语到专门交际口语,由单一技巧向综合口语技巧过渡的顺序特征。

4.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既便于形成各自不同训练序列,不致于使口语、写作交际地位式微,仅仅成为阅读的附庸,又便于挖掘读、写、说的共同资源因素,实现远距离的读写结合,使二者都得以兼顾。如第一册第四单元《战国策》的两篇文章,从阅读的角度,对比阅读、辨析异同可明确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战国策》的史书性质和基本内容。从口语写作交际的角度,如再联系《语文读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则邹忌、触龙、唐雎超人的说辩才能可为口语训练提供范本和启示。作文训练“要善于想象和联想”同样可从阅读中选材,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后扩写“夜缒而出,见秦伯。”读《触龙说赵太后》后续写“那日,长安君听到太后让他到齐国做人质的消息,......”

(二)将课本和读本分开处理,有助于课内外结合,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积累感悟和熏陶。

1.课本将教读课和自读课分开标示,提出不同的知能要求,便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①教读课集中地体现单元教学的要求,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作②自读课由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学,亦可分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重在运用和迁移。

2.读本选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延伸扩展型,是课文内容的巩固和迁移,如读谢冕《永远的校园》一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北大传统,巩固课内学习的江泽民同志的《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学习胡青和舒乙写的《老舍和朋友们》,可和唐的《琐忆》

相参照,能帮助体会通过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此类文章可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二是鉴赏型的,纯为文学作品,旨在通过阅读增加文学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如读本第一册中38─46课的诗和48─52课的`小说,此类文章宜于精读甚至背诵。三是知识型的,重在介绍读写常识、科技动态、思维方法等,可作为泛读材料。如《浅易文言文界说》《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三)栏目设置科学合理,以方便学习为目的,操作性较强。

新教材除课文外,还设置了下列栏目:

1.提示

提示分单元重点提示和课前提示两种形式,课前提示又因教读课和自读课不同,分别以“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形式出现。提示文字非常简约,与老教材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提供现成结论,不作分析讲解,不搞先入为主,限制学生思维。仅提供学习训练目标,提示思考方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启发性。

2.练习

习题2─5个,拟设时紧扣单元及课文教学目标,知能并重,思练结合,主观形式,点拔发问。除必要的字词句的训练外,题目的重点均涉及课文内容理解,艺术技巧体悟。如《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提出4个问题: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进攻郑国?②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

的?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④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这些问题涵盖全文,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问题答案明确,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用心思考,找到答案所在并进而理解文章内容都是不难的。

3.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选材精要,目的性强,它一般介绍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重难提示、文化常识等,或帮助理解,或延伸内容。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对《左传》《国语》《战国策》的介绍,《季氏将伐颛臾》文后对“孔子的‘仁’”的解说、《胡同文化》一文中“‘胡同’一词的来源”的说明等。

4.知识短文

与老教材“知识短文”不同的是,新教材不求知识的系统完善和解说的详备细致,它一般只稍加点拨,举例精省,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上。如《怎样学习文言文》《怎样学习通假字》。

5.注释

新教材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规范了,很少有注音释义错误,也几乎没有重复注释现象,二是注释比较充分,如文言课文中重要的词语、文化常识都能加注,极大地方便学生自学。

四.开辟了语文能力提高的新渠道。

新教材编写体现能力立意的意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

(一)十分注重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美感。课本中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构有明确的熟读和背诵要求,一般文学作品练习题中的思考题,注意创设情景,问题有张力,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内部体会文学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有得。避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驾空分析,分割肢解,搞繁琐、机械、单调的基本训练。

(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④。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新教材从栏目设置、提示的安排、习题的创设等方面都涉身处地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从他们的

实际需要出发,设疑提问,辨难指津,始终把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作为目的之一。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先要求熟读课文,从文中寻找原句答疑,后逐渐过渡到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语言知识的学习中重在介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积累,举一反三。

针对语文教材的新变化,为真正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必要在教学观念、教法和要求上有一个新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准备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因应教材体系的变化,教学中实行课文教学、读本处理、写作训练、课外活动和专题教学五位一体、多头并进。以第一册为例。1.课本六单元按现代文、文言文穿插交错模式,成一四二五三六顺序依次上完,讲读课由各教师独立钻研,个人备课,实行个性化教学,自读课集体备课,指定中心发言人组织统一的备课和训练材料,备课组研讨,实行导读法──联锁模式教学。

2.每周安排一个早自习、一节语文课处理读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泛读和精读,每节课指定三至五名学生读后谈感受体会,作释疑点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适时点拨。

3.口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穿插进行,相互渗透,读写结合,形成由浅到深、口头作文和书面表达并重的训练序列。全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命题限时,小作文30篇,自由写作,定期交流。学期结束,各班选10篇优秀作文交备课组精选,编一本优秀学生习作辑评。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形成必要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并让语文特长生脱颖而出。各班均要订阅一份报低,要开展图书角活动,要充分利用声像设备和网络,组织收听收看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节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经常开展课外阅读、即席发言、演讲、辩论、作文竞赛、背书竞赛、自办报刊等课外活动,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环境,多渠道、多途径地提高语文素质。课表安排每周一节课到阅览室进行课外阅读。

5.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特长,备课组将以兴趣小组形式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主讲。高一上拟设两个专题,一是书法,二是工具书的使用。

(二)大胆革新教育观念,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借鉴汲收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每个老师上一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作一个课件,力图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丰富教学手段。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拟定于第一册第五单元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先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疏通字句,然后布置若干道研究性课题(亦可自拟),让学生用四节课时间围绕课题进行阅读、准备资料、探究归纳、撰写研究报告,然后用两节课交流小结。全班交流材料用展板

形式发表,特别优秀的全年级交流。

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1.诸子散文的形成和发展

2.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

3.“仁”与“道”

4.先秦儒家比较研究

5.诸子散文风格漫议

6.儒道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儒家文化利弊谈

8.道家文化利弊谈

9.诸子哲学观点之比较

10.诸子散文与成语

.10.12

注:①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②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

年第1期

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6.读新教材参加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厦门六中吴佳良

体会

一、主张讲清思路,让学生学到研究、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所以,我们在引入物理慨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清思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慨念;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怎样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得出规律;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等。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要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就在于思路清晰。新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方法方面下了不少的篇幅、特别注重物理学史的应用。例如:新教材在《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中,与原教材比较,增加了开普勒第一、第三定律的内容。我们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需要用到开普勒的这些规律,教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科学思维的方法。我认为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不只对学好中学物理知识有好处,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体会

二、新教材特点

高一物理新教材拿到手中,让人有一种爱不释手、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彩色图片将生活中的物理图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新教材的特点之二是修改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编排顺序,将《直线运动》提到了第一、二章,《直线运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匀变速运动应该是比较顺畅的。老教材的第一章《力》,虽然教材内容挺简单,但受力分析太抽象,学生不易掌握,故这种调整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新教材的第三个特点是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实验穿插在教材的正文中,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物理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教材中引用了科学家的名言“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揭示了实验对物理研究的价值,教材最后还对学生实验的各个细节做了详细的交代。新教材的第四个特点是每章都有导入的主题说明,让教者学者更加一目了然。

体会

三、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知识垄断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研究。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改”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角色的变化。为此,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对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的旧观念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教师的授课不再是权威的理论,教师更不是理论的权威,而要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同他们一道研究,一起探索,教学过程中,坚决改掉我“讲”你“听”,我“写”你“记”的那种陈规陋习,创设生动活泼、争议探索的新颖的教学氛围,重能力、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物理这一学科,探究的内容特别丰富和有意义,这样方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

7.精神病学教材 篇七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创新精神,实验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一、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创造、创建、生产),是创造主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新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

二、实验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

教师必须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实验的观察上,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三、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1. 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1)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而且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2)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索性问题,科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作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复习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时,我给学生拓展了这样一道题目:

过氧化钠(Na2O2)在潜海和航空领域中可以作为重要的供氧剂,它的纯度和供氧效率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过氧化钠(Na2O2)样品中混有一定量的氧化钠(Na2O),请你做一次药品检验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测定其纯度。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五种方案:

方案一: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空气中加热,再称量,此时氧化钠全部转化为过氧化钠,根据质量差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二: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据此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三:将称量好的混合物和水充分反应,然后将溶液蒸干,称量所得固体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四: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方案五:将称量好的混合物放在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测量所得氧气的质量,再计算样品的纯度。

得出以上结论并不是目的,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联想、推理的方法评定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把结论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教师要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例如:复习喷泉实验时,由教材中的氨气、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产生负压形成喷泉,在此基础上变化以下条件:

(1)在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气体,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 HCl和H2O%(B) O2和H2O%

(C) NH3和H2O%(D) CO2和NaOH溶液

(2)将烧杯换成锥形瓶,并用橡胶塞密封,分别向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A)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NaOH溶液%

(C) CaCO3与稀硫酸%%%%%%%%(D) NH4HCO3与稀盐酸

(3)将锥形瓶放在水槽中,瓶内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的是:(%%)。

(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

通过变化,学生认识到喷泉现象不仅可以通过减小压强,还可以通过增大压强实现。联系生活,学生思考了日常见到的人工喷泉、天然喷泉,以及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从而开拓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克服障碍,鼓励求异。

发展求异思维必须克服两个障碍。一是授课形式不应拘泥于传统方式。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宏观调控教学,活而不乱,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懒惰等心理,克服想说却不敢说的障碍。有些学生在课上因为害怕说错了而被笑话,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多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码的信心后,再激励他们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见解,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3. 课内外结合———开放性原则。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及时收集整理素材,挖掘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科技、教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做到有意、有序、有机地渗透,从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体验到社会生产中知识的重要价值及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铁的性质复习时,铁三角的关系较难于理解,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实验,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如: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是什么?它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何来防治?

问题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一种药物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FeSO4),而硫酸铁Fe2 (SO4) 3却无此效果,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又如何防止其变质?

当学生正确作答后,教师及时介绍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金属腐蚀带来的各种危害和科学家为防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由此发散开来,综合分析防止化学药品变质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提出防水、防气、防毒、防爆炸的一系列措施,如加保护层,像油漆、覆盖搪瓷、加膜、电镀、添加液体隔绝空气或水等,还有学生提出先改变物质的结构等方法。然后教师由问题一和问题二当中铁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心进行收敛,让学生绘出铁三角的关系图,使知识在头脑中更加清晰化、网络化,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总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走出标准件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会成为必然。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8.精神病学教材 篇八

关键词:中职语文   校本教材   人文精神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24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一方面在努力提高中职学生语文文化素质的同时,一方面也受困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带了两届兵役班及给兵役专业授课之后,就一直想为这个专业编写一套人文教材,其中原因一是有感情,二是有必要。

仔细说来,营口信息技术学校兵役专业在我们辽宁省已经发展二十二年了,为我们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预备级军人,为家乡的国防建设贡献着力量,其意义自不必说。对于兵役专业这个集体,对于每一届学生,我充满了热爱和敬意,并与之有了深厚的感情。说起每届的学生,我们都有不尽的话语,无尽的回味,有故事,有情义,有感悟,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生在校的时间太短,他们除了在这里成长成熟外,精神成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觉得对于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必要进行加强,这是德育工作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基于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要为兵役专业编一套语文人文读本教材,目的是使进入营口信息技术学校的每一名预备役学生除了接受原有书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再辅助于这本更为亲切真实丰富而多彩有趣的人文读本,这套兵役专业的校本教材以预备役学生就业为目标,以语文教学及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精神成人”而走向部队,走向人生之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从这套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编排体例和选文内容三个方面来简单说说。

一、 编写原则

1.教材的编写从(兵役)专业学生的现状出发。面对兵役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编写者不能一味追求高深,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结合专业,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话题切入,选取起点低、易接受的若干篇章,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教材的编写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出发。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就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尊重,价值的维护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因此,提高兵役学生文化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成为我们学校兵役专业的终极目标,作为带过兵役专业的我,身为其中一份子,能为这个我热爱的兵役专业做一些有意义的努力而感到荣耀和幸福。

二、 编排体例

兵役专业人文读本就是本着这一目标而编写的,以理念分卷,按主题立章,共分三卷。第一卷是人与自然,第二卷是人与自我,第三卷是人与社会。整套读本以上述三个维度对“精神成人”这一终极命题展开思考。

读本共三卷,每卷按主题设计单元。该读本的最大特点是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结合兵役专业特色,为语文的“学以致用”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契机。

1.人文读本文章按主题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卷“人与自然”共分三个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设计了“生命是地球的梦想”“回望人类的足迹”“人类的未来何处去”三个单元。第二卷“人与自我”共分四个单元。围绕自我成长设计了“你就是一道风景”“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梦想的力量”“做梦想的践行者”四个单元。第三卷“人与社会”共分六个单元。围绕走向部队、走向社会设计了“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生活感悟”“民主是法的理想 ——关于民主与法制”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天若有情天亦老”“贤者放歌”六个单元。

2.“语文实践活动”按主题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卷人与自然设计了“关爱生命”“地球——我们的家园”“呼唤明天的绿色”三个主题班会。第二卷人与自我设计了“树立自信,放飞理想”“明天,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中国梦”“理想,行动,成功”四个主题班会。 第三卷人与社会设计了“孝在我心”“我的朋友”“方与圆——如何理解规章制度”“我的读书计划”“爱的表达”“荣誉 责任 信仰”六个主题班会。

三、选文内容

人文读本所选文章以学生为本,按主题分类,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

1.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等散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中职生,唯有自知,才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只有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奋力前行,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2.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语文教材的人文性是语文教材的本质特点,它自身积淀的丰厚的人文底蕴使它更贴近人的心灵世界,更关怀人的自由想象、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

例如,第一卷选择了著名的演讲《印第安人西雅图酋长的宣言》,第二卷名著导读《生命的意义》,第三卷《宽容序言》等,这些文章体现了读本教材的人文性,它自身积淀的丰厚的人文底蕴使它更贴近人的心灵世界,更关怀人的自由想象、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

3.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中职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讲解课本知识外,还要利用多媒体,以多样的教学手段,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读本利用很多如《机器人总动员》《士兵突击》《亮剑》等影视作品贴近学生来揭示主题,观看如《众里寻你—2013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致敬“中国梦”——南方周末2012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等视频。这些能贴近学生、贴近应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兵役学生把自觉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中职语文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套校本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真正从内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9.精神病学教材 篇九

我个人喜欢人教版的教材,当拿到部编版语文教材时尤为喜爱。

作为,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特别是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上学期我和孩子们一样都是第一次和这本语文书见面。还记得当时拿到教材时,自己诚惶诚恐的样子,不知道该怎样用这本教材,不知道该如何知道学生学习。所以,上学期的语文教材,除备课外,几乎就是我的课外必读书目了。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的确是付出了很多了精力,但终究是自己的摸索。虽然中间也有学校业务领导的指导,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但终觉得少了些什么。带领学生前进的方向,感觉还不是很清晰。

我一向认为自己情商不高,智商也不咋地。唯一一点还能说的过去的是肯下功夫。为了尽可能减少不熟悉教材引起不良后果,在上学期期末就让家属帮我打印了惠济论语的“培训教材用书”,前后用了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六下语文课本,并留下痕迹,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发现。当我读完全册书,回味自己读懂了什么时,我发现,其实除了知道教材的基本框架,对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外,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什么。

那么,我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对教材宏观上的把控,以及每个版块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语文教学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怎样在课堂上把控;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性,更有实效性?

当2月10日看到语文学习群内有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消息时,很是让我兴奋。这正是我需要的,所以我非常珍惜!

在听金水区李伟锋主任的分享时,我是认真的。有些重要的地方点击暂停键认真做了笔记,有时还随手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像极了疫情当前上网课的小学生。历时3个小时的视频讲座,我认认真真地看了3个小时,尽管中间被填写学生报表,上报各种数据打断了N多次,但每次重新打卡听讲,都是满怀新鲜感,充满了期待。

纯粹三个小时的讲座,收获很多。梳理一下思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美的事情

李伟锋主任的讲座很特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场讲座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思考、追问,进而引发跟多语文老师的思考。我想三个小时下来,会有更多的语文老师对“语文”这件事有了跟多深入的思考。

我曾经常常反问自己,会不会因为我的教学或是因为我的某种行为让教室多一个厌恶语文的孩子,如果这样,那罪过就大了。也正因此如此,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完善自我教学行为。但仅因为不让教室多一个不厌恶语文的孩子,显然是不够的的,我们还应该想如何能让教室多一个甚至更多个喜欢语文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

我想借用本次讲座中的话,鞭策自己――“即将进入中学的六年级学生,是否如刚学习说话时那样惊喜?是否如刚进入学校时那么期待?是否懂得了母语是灯时泥土?回顾六年的学习,是否在书写时体会到汉字的优美?是否在阅读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否在表达时懂得理解更有条理?是否在用语文方法解决生活的问题?我们是否让学生爱上并持续爱着语文?”细品这八个问句,包含了太多。我的教学让孩子们对语文有兴趣吗?让孩子们体会到她的价值了吗?让孩子们体会到汉字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了吗?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了吗?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吗?是否因为爱上语文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课外阅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所以我和大家一样,在学期初甚至是上学期的学期末就会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必读书目是什么,大致的学期阅读计划是什么。甚至有时还会因为给学生制定了进度计划,指导了某本书有的目的.地阅读,组织一次自认为比较成功的阅读交流会而沾沾自喜。但听过这场讲座,才发现自己就是井底之蛙。

1、课外书可不是读一遍就完事了,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书来说,更是如此。基于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不应是这样的,很多孩子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看个七八十来遍那都是不在话下的。所以,我在制定大的班级阅读计划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阅读习惯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甚至是复习的必要性?

2、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应该是在学生读前指导,还是读中指导,或者是读后指导呢?恐怕不能简而言之吧。比如,画人物图谱,读中画有助于学生厘清任务关系,读后画可能就会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全书的框架结构。部编版教材中,也有很多阅读的策略指导,我们如何有效地融入到我们的阅读指导中,让学生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呢?

三、高年级字词教学也不容忽视

字词教学不是高年级教学中的重点,但并不代表着这不是教学点。越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是发现自己这块教学欠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听完本次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字词教学中,我可以这样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一课时,指导书写有价值的一两个字词,比如,易错的,比如在书写上有特点,指导后让学生动笔写。第二课时就听写字词,后续当然还有点评订正复习。当然,自己还要继续加强粉笔字、钢笔字的练习,发挥示范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次学习,让我在小练笔、古诗词教学等内容的操作层面也很有收获,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尝试运用。

10.精神病学教材 篇十

1、在需要的时候回归教材

什么时候才是需要?在高三的整个复习阶段都需要回归教材,学习的每时每刻都有需要看书的时候,而不只是高考的最后一个月。同理,高考的最后一个月必须要回归到教材上。

什么是需要的时候?试题不会做的时候,基础知识忘记的时候,做错试题的时候,不会总结归纳的时候,不想做练习的时候,等等。

2、回归教材要有目的

回归教材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或者记住某个知识点,不是为了复习某种解题方法,就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总之,回归教材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不能听到大家都说回归课本,于是拿起书求一个心理安慰,走走过场。这样的做法就是骗自己,而且浪费时间。

3、回归教材的方式不只是单纯地看书

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去看书,顺便可以做多一次书上的练习题。其实高考80%的题目是基础题和中档题,这些题目都是考察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课本上。

因此,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把书上还没做的习题补充完整。

11.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篇十一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多元拓展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要求学校改变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开发课程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至此,深化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各地市相继拉开序幕.

1直面课改初遇问题

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肩负着实现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积极参与开发、实施拓展性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没有得到激发,数学素养、数学思维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提升,这与课改之目标背道而驰.经调查分析后发现,问题主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一是难度高,如选择讲竞赛题,它远远超出学生的解题能力范畴;二是无主题,设计零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三是跨度大,没有时效性,与教材不同步.如八年级的学生还在玩“七巧板”,听“无理数的由来”,看“几何的起源”微视频等,这些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更谈不上让学生快乐学习.那么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内容应该来自哪里,又该如何有效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呢?

2基于教材化零为整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抛开教材设计课程,那么课程将成为“无米之炊”.因此,拓展性课程内容应基于教材,这是课程的依据所在.

12.新教材——如何“用教材教” 篇十二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首先, 我们从二者的教学目标来看。“教教材”的教学, 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既要看到这个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要看到镌刻在这个知识以外的价值。比如, 就以“3+2=?”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为例, “教教材”的老师就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3+2=5”这个结果。“用教材教”的老师, 他决不会只盯着这个知识结果去教,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知道这个结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品质、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充分地开发教材中知识以外的潜能。新一轮课程改革, 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这也正是“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要求。

其次, 从教材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教教材”常常把教材、教参作为教学的唯一, 书本就是权威, 就是圣经, 教师只是教材的忠实传授者, 是被动执行教材的教书匠。“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一个参考、一个借鉴、一个思路,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或者更改、或者调序、或者适当地增减相关内容, 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教材。课改后的新教材为教师的创造留有较大的空间, 这个空间要求教师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 所以, 新教材的教学更加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 综合实践活动重庆地方资源包三年级上册里的“手与工具”一课中有这样一幅图:图上画有十多种工具, 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一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上列举的工具让学生一个个地去认识, 记住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其每个工具的用途, 还让学生写下来, 如果遇到师生都不认识的工具, 教师就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了解, 然后机械地告诉学生, 这显然是“教教材”的表现。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则是利用这幅图,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些什么工具, 书上给我们列举了哪些, 生活中还有哪些, 这些工具是干什么用的, 你使用过哪些工具, 这些工具都有些什么特点,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使用这些工具为人类服务等, 至于书上已经列出但师生都不认识的工具可以不列为教学的内容, 因为这是在当地的生活中可能用不着的工具, 这就是“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新教材, 如何“用教材教”

1、理解性地教学。

什么是理解?理解往往表现为可以举例、类比、解释、概括或运用。“照本解释”、“照本运用”、“机械记忆”都不是理解。由于传统课程的确定性非常明显, 统一的教学内容、参考书、备课教案等资料, 造成了教师们对这些资料的一种依赖, 教学无需创造, 无需理解, 只要照搬就行。如“竹笋像什么?”一个学生说像“毛笔”, 而另一个学生说像“正待发射的火箭”。教师在评价的时候, 给前一个学生一把大钩, 给后一个学生一把大叉, 为什么呢, 因为教参书上只有“毛笔”这一个答案。这样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对教材、教参没有仔细领会, 没有融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理解, 只能机械照搬, 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教师的机械死板造就了学生的机械死板, 哪怕是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也只能是不增字不减字地照着词典背, 甚至还出现了学生为迎合老师而猜测老师心中的答案, 猜测老师所需要的答案的现象。新教材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自由空间, 如教学目标无确定性, 教学内容无确定性, 问题答案无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等, 使教师可以自由支配的因素很多, 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 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灵活自如地驾驭教材, 教学中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

一位提前进入课改实验的老师发自内心地说过这样一句话:“课改中的许多忧虑会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而自动消除, 因为新的教材会逼着教师改变, 学生会逼着教师改变, 否则, 你就有可能被你的学生撵下讲台。”的确, 新教材在编排意图和结构体系方面都作了较大的调整, “教教材”似乎已经不可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你硬要机械照搬, 就会导致教师下不了台的现象。如, 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的《蜗牛》这一课, 教材的安排意图是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 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 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观察, 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观察的过程, 在过程中学会一些观察的方法。一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 将蜗牛摆放在学生的桌子上, 自己却原原本本地按照书上的内容从头讲到尾, 还一边讲一边板书。而学生呢, 由于对蜗牛很好奇, 他们禁不住兴高采烈地观察蜗牛, 一边观察一边兴奋地叫喊, 好让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 没有一个学生听老师讲的内容。然而,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这位老师也没有改变自己教学思路的意思, 一个劲地叫学生停下来, 不要去观察蜗牛, 等老师讲完以后再去观察, 但无论老师怎么制止, 就是没有学生听。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呢, 一方面没有听讲, 另一方面自己的观察由于受到老师的限制也没能尽兴, 况且还是随意的。最终结果是老师很生气, 学生也不高兴, 一点教学效果也没有。象这样的课, 教师能不被撵下讲台吗?这位老师的教学之所以失败, 就是因为他没有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 还是用“教教材”、“讲教材”的传统教法使用新教材, 这是新教材所不容许的。所以,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 一定要明晰教材的编排意图, 改变以讲授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根据教材及学科特点, 该观察的要组织观察, 该实践的要组织实践, 该操作的要让学生操作, 并且要把握好最佳时机。

3、建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以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往往会形成“教教材”的现象, 因为, 知识的确定性比较明显, 可以量化, 可以以纸笔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前, 教师们大都只是扮演了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忽视了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各种资料显示, 知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或者说,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并不是知识, 而是要将其转变为个人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 培养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 是功德无量的。新教材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要求教师不要盯着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 教育的目标要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诸多方面:知识、方法、精神、态度、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以充分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在三维目标中, 知识目标是显性的, 是可以量化的,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 是不能量化的, 他们在教材中的反映也是有限的, 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有关的活动才能达成。所以,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一个个认知的过程, 在过程中习得方法、体验情感、发展意识、形成态度等, 促使多维目标的达成, 促使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4、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

13.精神病学教材 篇十三

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这样安排的: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在教材中没有给出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也就是 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 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 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比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 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在接下来的 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发展。

阅读能力在低年级主要体现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两个方面。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方面在要求上的递进和发展。

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一年级上册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开始,着力在“读正确、读流利”上,“读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 字,不漏字;“读流利”就是要不破句、不顿读、不唱读、语速合适。这些要求当然不是在一上一个学期中全面达成,需要在后续的几个学期中继续学习提高,尤其 在一下要重点练习。在此基础上,要读好长句子,根据语义能恰当地停顿,能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能读出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语气,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 的心情读出不同语气。

学习阅读在一年级上册中有“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要求,一年级下册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 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 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课文的练习。

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3.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语文要素在教材中主要通过课后练习题来呈现,还有采用文中泡泡的形式提示。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单元要点、学生实际进行切合的设计。

课后练习题对语文要素的提示大部分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一看就能明了,比如第10课《端午粽》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后题: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

还有个别的课后题需要与单元的语文要素作联结,如第三单元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课后第2题是“读一读,比一比”, 通过朗读比较,要让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在此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联系上下文了解“偷偷地”、“飞快地”词语的意思,在了解词语 的意思上再进行比较。

文中泡泡在本册教科书中不多,就语文要素而言就是上面表格中的三次,但已经非常明确地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

14.精神病学教材 篇十四

2018年中文CMA考试时间已经公布,2018年4月14日、7月28日和11月10日。那么,教材是哪个版本的?有变化吗?这是考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虽说cma考试就两门课目,但包含知识点非常广泛,单从网上找些零零碎碎的习题来练是远远不够的。cma入门书籍有什么,或零基础考生应该找什么教材备考?入门书籍不宜多,倘若是考CMA中文,不妨看看高顿CMA凤夙老师主编的管理会计中文版教材,不管是学习管理会计知识还是备考CMA,都是不错的选择。

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CMA中文教材PART-1》

第一部分 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

外部财务报告决策(15%)(C级)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编制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资产与负 债的计价;经营性租赁和融资租赁;权益性交易的影响;收入确认;收益计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差异。

B.规划,预算和预测(30%)(C 级)

规划流程;预算概念;年度利润计划及附表;预算类型,包括作业基础预算,项目 预算,弹性预算;顶层规划及分析;财务预测,包括定量法如回归分析法及学习曲线分析。

C.绩效管理(20%)(C 级)

内部控制及绩效考评的财务指标,包括收入,成本,利润及资产投资;基于弹性预 算和标准成本的各种差别分析;收益,成本,贡献和利润中心的会计责任;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平衡记分卡。

D.成本管理(20%)(C 级)

成本概念,流程和术语;替换成本目标;成本衡量概念;成本积累系统包括分批成 本法、分步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间接成本分摊;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改进主题如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ERP),约束理论,价值链分析,作业管理(ABM),持续改进以及高效的会计流程。

E.内部控制(15%)(C 级)

公司管理;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环境,程序及标准;内部审计的责任与权力; 审计类型;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充分性评估;以及业务连续性计划。

财务决策《CMA中文教材PART-2》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第二部分 财务决策

A.财务报表分析(25%)(C级)

计算并解释财务比率;利用多项比率评估绩效;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对比;获利能 力分析;分析性问题包括国外业务影响;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外融资;以及盈余质量。

B.公司财务(20%)(C 级)

风险类型;包括信贷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长期融资 资本工具;首次公开募股与二次发行;股息政策;资本成本;筹集资本;营运资本管理;并购以及国际融资。

C.决策分析(20%)(C级)

有关数据概念;成本/数量/利润分析;边际分析;自制或外购决策;所得税对经营 决策分析的影响;定价方法,包括市场可比数据,以成本为基础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法。

高顿CMA官方网站:cma.gaodun.cn

D.风险管理(10%)(C级)

风险的类型,包括企业风险,危害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 险,合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风险缓解;风险管理;风险分析;以及企业风险管理(ERM)。

E.投资决策(15%)(C 级)

现金流估计;现金流贴现概念;净现值;内部回报率;折现投资回收期;回收期; 投资决策中所得税影响;风险分析;以及实物期权。

F.职业道德(10%)(C级)

管理会计专业人士以及组织的道德注意事项。

▎高顿CMA培训官网,更多内容推荐关注:CMA,专业的cma考生学习的平台与职业发展平台,包含一手的考试资讯,最全的备考策略!

上一篇:新生儿窒息复苏试卷下一篇:《蜘蛛开店》的课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