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2024-06-26

端午节别称知多少(精选2篇)

1.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篇一

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粽子节”“诗人节”“龙舟节”“女儿节”等等。“端午”一名,源于古代干支纪年,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人们开始使用数字计时方式,便用“重五”取代了“重午”,但是仍然保留了“端午”这一名称。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以屈原的传说故事流传最广,也有纪念孝女曹娥和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五月酷暑将临,瘟疫多生,故古人将五月称为“恶月”,初五被称为“恶日”,此时需要举行相应的避邪禳灾的仪式。可以说,端午节早期的主题驱邪避疫、适应自然,是基于远古民众虔诚的原始信仰、巫术观念。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描写端午的民谣,体现出端午节吃粽子在全国各地的普遍性。早在宋代《岁时杂记》中就有记载粽子的多样种类,有角粽、锥粽、棱粽等等。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说:“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了祖母去世前包粽子的往事,“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端午节除了粽子外,还有很多地方美食。在汪曾祺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时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也是端午节的高潮。竞渡最早源于南方的吴越、荆楚等地。赛龙舟至今在南方水乡地区传承,并且主要表现为水上竞技运动。在北方有水的地方,端午也有龙舟会,如北京通州地区端午节“演龙舟于运河之中以为戏”。

端午节还有一个别称――女儿节,这一别称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传。明代北京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家家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出嫁女也各自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另外,端午节被称为“女儿节”,还表现在姻亲交往中。在姻亲关系中,订婚的男方要给未来的岳丈家中送节礼。如果双方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送正式的大礼,北方部分地区现在还流传此习俗,称为“追节”。同样,已婚的女儿也要带着礼物回娘家。江苏、湖北、陕西,新嫁女在端午前要回娘家,且带着幼儿,称为“躲端午”。娘家也会给女儿回礼。在陕西的一些地方,娘家给女儿的礼物叫作“端阳礼”,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着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

端午节也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好时节。在一些地方,女孩子会把自己亲手绣的装有艾草或者朱砂的荷包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如果男子收下了礼物,就表示他也喜欢这个女孩子。

2.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篇二

花开花落花满天,午后的阳光乘着冬日里的微风斜射在屋内的窗子里,用手轻轻摩挲那些泛黄的书页。我,是该长大了,该学会一切,学会习惯成长,学会用自己的一切把握住青春。

我的青春如同流沙轻轻从掌心逝去,剩下的只是一片荒凉。多少次,在梦中惊醒,惊醒那不属于自己的清梦,梦中的一切都太虚伪了,无论是桃源仙境,还是一声声赞扬,那都不属于我。

我们都在其中挣扎蜕变。马不停蹄的考试,浩瀚的书海,任我如何遨游的容易?无数次的考场失败,做事的不顺利,我,都在硬撑着,都跟自己说这没关系,不就是一点点小挫折嘛?下次继续努力啊。可是,换来的不还是冰冷的一纸,那感觉如同在冬日里被泼了一盆冷水,冰冷麻木了,笼罩着一片又一片的阴霾。无论,形色慌张的路人,还是表情冷漠的过客,都远远消失在地平线上,隔着多少距离,人心却还是暖的,亦是坚持。如自己,虽被打败了,却还是一直坚持,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老师的话,父母的话,别人的.眼光,都无法阻止我前进的步伐。

青春无悔,继续努力,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尽管自己有时候总是很难过,总是很想哭,但是身边总还是有人在支持着你,总是在嘘寒问暖,不顾一切的陪着你,即使最后所有人的立场都是错的,但,我不悔。我不会悔恨我自己所做的一切,尽管曾经摇头说不,说自己正确的想法很少,连累了许多人,不闻不问,偏执的走在这条未知的大路上。

上一篇:银行科级干部个人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制作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书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