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感想

2024-10-17

文化概论感想(共12篇)

1.文化概论感想 篇一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不管有些国家、有些人是否愿意,中国文化或者说国学,都注定要成为21世纪乃至更长时期内人类所推崇的文化,就如同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一样。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传播这一理念,不仅将增加国人的自豪感,并且能提醒国人及时静下心,认真面对自己的文化,面对现实的纷纷扰扰,从中发现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理解所谓“中国特色的道路”的含义,也能从中找到个人未来的道路。在这种观念下,我又一次阅读了李宗桂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对中国自己的文化再次有了新的感叹。

翻开历史,尤其是近代现代文明的发展历史,无疑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是以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先导的。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发源的欧洲复兴是如此、美国建国不过200年其靠麦当劳文化的扩张是如此、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发端的变革也是如此。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但也正因如此,当我们面临新世纪的巨大发展契机,回眸之间发现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巨大缺失,所以面对现实的痛心疾首,更加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反省,这必将作为传统文化回归的开始。而即使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及其所代表的所谓“蓝色文明”,当我们仔细盘点一下,也会发觉其无法阻止的没落。

西方推崇的模式化和商业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张,从领土到商业,从物质到思想(所谓“民主”),所以西方的政治模式本质上就具有侵略性,对很多国家和族群来说,就是“入侵物种”。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断在中东、北非、南美推行其所谓的民主,但带着严重模式化和商业味道的政治模式,无一例外的应对不了文化、信仰、思维模式迥异的当地族群,最终变成了对当地政治生态的一场破坏,犹如当年被带入澳大利亚的第一只兔子,甚至成为一场灾难。又如一次粗鲁的外科手术,不断引发当地政治经济的“感染”,而西方则不断靠打“抗生素”——驻军、制裁来应对。

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政治生态也需要多样性,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正如中医一样,相信每个国家肌体自身的抵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靠外部的“调理”来引导内部体系自行疏通“经脉”产生抵抗力,并且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发展——而不是摧毁,这与天人合一、系统思维的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西方不断强调自己的“民主”,但究其根本强调的,却都是个人的“民主”,甚至可以以个人利益牺牲国家利益的也屡见不鲜,这对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乃至人类显而易见是不足取的。而中国文化的“家国同构”、“居高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感忘国忧”的深度忧患,却让一个民族极具凝聚力,极易在重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达成一致。

而商业上,也已经明显的看到,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西方模式化管理方式和理念的没落——虽然我们还在认真学习。诚然,西方的工业化管理模式,为世界近代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看到,同质化的产品不断在发展中革了自己的命,模式化的服务和理念,与人们个性化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大,使得所谓的“商业模式”越来越短命,甚至让一个行业在某个时期走入死胡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就让整个世界受牵累!而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自身不断内省的思维、行为方式,与西方现代管理所推崇的所谓“狼性”的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这正是中国历经世界经济动荡岿然不动,而“金融创新”祸事不断的根本原因。

西方现代管理不断追求“精细化”,试图把所有的管理问题数字化,“切片化”,一如他们对计算机世界的自信。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管理越来越细致,新的领域却越来越多,最终大家发现所面对的是个无穷无尽的研究对象,很多的行业迅速从朝阳走向夕阳。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就是正如火如荼的“苹果”产品,其取胜的根本,从本质上,并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产品体验”,而这也正使它自己在走向江郎才尽。就如同中国饮食文化,当各种快餐连锁模仿着麦当劳模式席卷各地的时候,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让众老板们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模式化的快餐(文化)只能达到“就餐”的目的,只有个性化、融入了人文的餐饮才能称得上“文化”——而中餐制作中,心情影响味道的概念,更让快餐望尘莫及!

西方强调信息的充分性和分析的模式化,但正如“冬吴相对论”说的:所谓信息“五力分析”的管理思维方法,本身就是悖论——信息瞬息万变,根本就不可能搜集完整,而“蝴蝶效应”则更会让你所有的所谓“准确分析”毫无价值,甚至南辕北辙!所以面对复杂、抽象的未知对象,结合中国“五行”思维的“意会”和模糊性将会发挥其特有的指导作用。

曾经先享受后还贷款的老太太,让中国多少年轻人唏嘘不已,但金融危机和欧美债务的噩梦袭来,反而让“为之者疾,用之者舒”量入为出的中国消费理念引发世界的赞叹。而眼下正如火如荼讨论中的退休延长和养老问题,又把“养儿防老”的旧话重提。在这个提倡“孝文化”的国家里,也许合理的缴费比例、妥善的退休制度真的能让你我有能力拿着养老钱度日或进敬老院度过余生,但和“安享晚年”这个理想是否渐行渐远?我们是最求“活着”还是“安享”,生活的品质靠什么来保证,当我们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时,能有什么来代替儿孙绕膝的快乐?这是当我们整个社会着力在参照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考虑自己的未来时,要特别警醒的。

再以教育培训为例,现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铺天盖地,也是利用了西方的商业化模式在进行经营,其内容又多为从西方现代管理模式、观念转化来的,当对这些培训接触一些后,多数人都会产生迷茫:为什么需要学习的东西层出不穷,却又相近,而自己运用起来却并不顺利?原因只有一个:那中间缺少中国文化层面的东西,你用中国文化的“胃”难以消化西方文化的“草料”,当然更难以转化成自己的牛奶或血液!中国文化上下5千年,只要你认真挖掘学习,其实绝大多数的思想、方法都可以找到的。比如《弟子规》,你可以表面的学习家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守则”,更可以将其中的“父母”、“兄长”等词语更换成“领导”和“同事”,就可以发现它变成了“职场守则”,其内容的涵盖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站、立、行走,到思想教育,无所不包——当你看到“晨必冠,兼漱口;便尿回,则净手”的词语后,古今中外,估计你很难再找到这么细致、全面的培训经典教材了!

模式化没有任何问题,它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供应,解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一味的模式化倾向,必将把每个行业的发展迅速带向极端,耗尽行业的资源、信誉和未来,成为横行商业领域的病毒。而中庸思想的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不求竭泽而渔,为行业的发展预留下一步的发展空间,防止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西方推崇的“创新”也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如同原子能的发展,既可以发电,更可以造出毁灭地球的原子武器,创新一定要有前提,就是使用者发自内心对自身的约束力,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优点之一。而中国式的民主,更是以“和谐”统一为前提,对社会破坏力最小的一种方式„„

总之,曾经优秀的中国文化,在现代化不断深入的当下,正被不断的重新挖掘。面对已经发展到极致的西方工业文化,中国必将以特有的方式展现出其魅力,并重新发扬光大,因此说21世纪中国的强大,是可以指日可待的!

2012年11月10日

后记:在写这一感想的同时,感觉自己在接触一个太大的课题,如同一掌拍向空中,注定将是悄无声息的,但是,面对周围人对国学的认识态度,又感觉热血膨胀,不吐不快。因此,结合所读过的《中国文化概论》及其后的读后感写了本文,如果能引发部分人的思考就很欣慰。也只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基因(社会上过多的关注了肉体的基因研究)之时,才是中国文化再次崛起之时,也才是中国人开始有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真正强大的开始!

2.文化概论感想 篇二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惧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邋遢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观看有关文化影像:例如在讲述思想文化时,我们既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安排观看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名家讲授来更深刻领悟大家思想之美。讲授器物文化时,组织观看《探索发现》栏目。让同学们感到既在学习,又在享受,调节学习节奏,形成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活跃局面。看完后,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小论文)。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中难以尽述,教师必须以轻松活泼的教学技法让学生易学易懂并将其身心沉浸其中。这种教学技法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迫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调节诸环节上精心推敲并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2) .

[2]刘红.中国文化教法的多元化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 .

[3]宦书亮.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 2008 (5) .

3.文化概论感想 篇三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天文学新概论感想 篇四

智能科学与技术

李继坤

1210663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修《天文学新概论》的初衷就是温总理的这首《仰望星空》。仰望星空,那里写满了宇宙的奥秘;仰望星空,心灵畅游于无垠的时空。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心胸才会如那星空般空阔辽远;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思想才会如那群星般自由璀璨。正是因为对星空的渴望,对宇宙的向往,所以我才选修了这门课。

之前就已经听选过此课的同学说,这课不错,老师不仅不点名,而且平时也不留作业。选了课才知道这门课真选对了!不是因为不点名、没作业,而是因为有幸遇到了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在北京天文台多年从事天文研究的教授——苏宜先生。

苏教授虽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但仍精神矍铄,对天文学充满了热情。听他的课,不需要课本,不需要笔记,要的只是一颗自由的心,随他一起遨游太空,遍历宇宙。陈寅恪曾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而学习天文、研究天文非思想自由之人不能为也。跟着苏老师一起,我们从地球的一草一叶出发,聆听地球与月球的窃窃私语,体会太阳与行星们的缠绵悱恻,欣赏银河系的美丽壮观,惊叹茫茫宇宙的浩瀚无垠。一路走来,我们仿佛乘坐着宇宙飞船,船长就是苏老师。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苏老师讲解。流星,彗星,行星,恒星,白矮星,中子星,主序星,食双星„„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应接不暇。苏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中间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他的有趣经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大开眼界。我们在时空中穿梭,追寻着宇宙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在新开湖边看星星了。虽然那天晚上天气很冷,可是去的同学还是不少。苏老师拿着激光笔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们讲解这颗是什么星,那个是什么星座,怎样找北极星,如何根据星星来推算经纬度„„后来我们还用天文协会的望远镜看了星团,大家都兴奋不已。

康德说他一生只对两件事感兴趣: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可见,天文,自古就为人们所重视,而天文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天文学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对天文兴趣的也日渐浓厚。在我看来,我南开不应仅仅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而应该设立天文系,给那些热爱天文的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培育人才。真心盼望南开的天文系能早日建成。

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感想(范文) 篇五

我是来自泰国的罗精益,由于对汉语的热爱,我申请到孔子学院的奖学金,来到了百年学府——山西大学。在这里,我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很多的课程中,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白老师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白老师给我的感觉,非常亲切,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让我感觉到异国的温暖。

当初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时候,我的学习目的是在泰国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做中泰交流的传播者。当初就是这样单纯简单的想法,但是通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发现这个任务并不是这样的轻松简单。通过学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如何更好的教授汉语、汉字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60多年,随着中国实力的越来越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因为在中国,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学习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在中国有更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提高汉语的语言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基本任务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的学习好、掌握好汉语。”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等问题,通过学习基本解决了,让我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上所学,我也在努力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我联系对外汉语交流社社长,帮我找教室,我每周五的下午都会在文科楼的教室里免费教中国学生泰语。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去教,之后我运用白老师讲的语音教学和词汇教学的知识,慢慢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上我的课,我很高兴,她们也亲切的叫我“罗老师”。并且,运用老师的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我也会在课堂上通过奖励小礼物等一些方法,吸引大家积极的学习泰语,了解泰国文化,并且,在这样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现我的汉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好,很多同学也夸赞我,“你的汉语好棒啊!”我会谦虚地说:“谢谢,没有。”这更加激发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我也会通过做些小事情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同学们。

在这门课的最后,白老师让班上的中国同学教我们汉语,我感觉这样很有趣,穿上汉服,说着汉语,写着汉字,感觉很快乐,课堂上也变得生动有趣了,使我越来越爱上了这门课。

说实话,有时白老师课上讲的内容由于太难,我不是很理解,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偏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我努力认真去听、去理解,但是实在太难了,还好班上有热心的同学帮助我。由于我没有这门课的教材,难免有些吃力,而在那段过程中,很感谢白老师和班级的热心同学们,谢谢你们,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6.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感想 篇六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班级:0902301班 姓名:刘兆伟 学号:13号 指导老师: 毛广湘

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这一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很多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同时知道了建筑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

现在清楚的知道了土木工程所讲的内容,它是指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港工、地下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于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要。明白了它所涉及的方面: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遂道工程,机场工程,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国际上,运河、水库、大坝、水渠等水利工程也包括于土木工程之中。

土木工程密切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四大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为人类提供住宅、宾馆、公寓、衣料生产贮藏基地、食品冷库、公路、机场、铁路、港口、码头、厂房、实验室等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必要场所空间。远在上古时期,中国古人类就在野处穴居,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有巢氏(中国的传说中的巢居的发明者)教古人离开天然岩洞,构木为巢,居于树上。我国古代土木工程多采用土、石、木等材料建造,建造技术和造型达到当时极高的成就,像长城、赵州桥、都江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土木工程的杰作。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也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土木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一些重大项目将会陆续兴建,插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横跨大样的桥梁,更加方便的交通将不是梦想。科技的发展,以及地球不断恶化的环境必将促使土木工程向太空和海洋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工程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木材和砖材,在未来,传统材料将得到改观,一些全新的更加适合建筑的材料将问世,尤其是化学合成材料将推动建筑走向更高点。同时,设计方法的精确化,设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和智能话技术的全面引入,将会是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用现代教育方法,利用多媒体工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古往今来不同的建筑物,其中有:金字塔,益阳的资江大桥,上海大厦、、、、、、经过多次放映,我们深深地被这种建筑所吸引,不时发出感叹:人,无所想不到,无所做不到!因为这门功课涉及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所以我们上课都比较听讲。尤其是当老师放映世界各国不同的设计别具匠心的结构特点和外观所入迷。

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这课程的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灾害与抗灾、数字化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混泥土有关知识:提高砼的强度;发展轻砼;发展改性砼;广泛使用外加剂、合理使用掺合剂;逐步改造砼生产工艺;大力提高砼质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上课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它包括自然石、砖、瓦、混凝土与混凝土砌块、钢筋、钢筋砼和预应力砼,还有新材料:纳米技术(nanometer technical)、喷涂聚按酯、新过滤膜、液体木材、新吸声材料、高效阻燃材料、抗菌墙面漆。

之后老师又说明了建筑室内的一些装饰,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所谓很美观的建筑材料中含有不等程度的有害物质,这样我们每天居住在里面会对我们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甲醛等有害物质,甚至会使我们得癌症。所以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对美观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人要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介绍完我们的住房之后,老师介绍了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他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桥给我们观看,其中包括:钢筋水泥桥、石拱桥、木桥。然而他给我们把桥分为了很多种,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吊桥、组合体系桥等。

①按使用性质分为:公路桥,铁路桥,公铁路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等;②按照桥梁全长和跨径的不同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涵洞; ③按照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载式桥,下承载式桥和中承载式桥;

在他细道出各种桥的好处时,讲了桥梁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要点、桥梁总体规划的任务和重点

桥梁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桥位选定,桥梁总跨径及分孔方案的确定,选定桥型,决定桥梁的纵、横断面布置等。桥梁总体规划的原则是:根据其使用任务、性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安全、经济、适用和美观的方针。一般需考虑各项要求为:①使用上的要求;②经济上的要求;③结构上的要求;④美观上的要求。

桥梁设计前一般需要作如下资料准备: ①调查桥梁的使用任务;

②测量桥位附近的地形,制成地形图;③调查和测量河流的水文情况;④探测桥位的地质情况;⑤调查当地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施工机械等装备情况以及施工现场的动力和电力供应情况; ⑥调查和收集建桥地点的气象资料以及河流上下游原有桥梁的使用情况等。

桥梁工程设计要点:①桥位选定;②确定桥梁总跨径与分孔数;③桥梁的纵横断面布置;④公路桥型的选择。这样我们又有了有关桥方面的知识。

路是走出来的,但是要有一条好的路我们必须去修理,这样我们了解了路方面的知识,先后我们学习了道路的分类:道路运输从广义上讲是指货物和旅客借助一定的运输工具,沿道路某个分向,作有目的的移动过程。狭义上讲道路运输则是汽车在道路上有目的的移动过程。;道路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交通性质、使用特点等道路主要分为公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有利于我们的生活,高速公路的特点有①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②物资周转快、经济效益高;③交通事故少、安全舒适; ④带动沿线地方的经济发展。

通过这课程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建设程序与建设法规。这样我就知道如何去进行建设和我们要怎样才不会违反建设中的有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去管理工程项目。在项目管理中我们懂得关键是“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

自古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建设就必须有材料,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之源的减少,迫使我们人类去探索那些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资源,然而土木工程需要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这又让我们必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老师讲述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土木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一些重大项目 将会陆续兴建,插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横跨大样的桥梁,更加方便的交通将不是梦想。科技的发展,以及地球不断恶化的环境必将促使土木工程向太空和海洋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工程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木材和砖材,在未来,传统材料将得到改观,一些全新的更加适合建筑的材料将问世,尤其是化学合成材料将推动建筑走向更高点。同时,设计方法的精确化,设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和智能话技术的全面引入,将会是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所以我们要利用那些不会破坏环境的材料。

人类面临着不同的自然灾害,比如说地震、旱灾、水灾。老师讲到了地震,地震成因和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7.文化概论感想 篇七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8.文化概论感想 篇八

对于这份财报,已成历史,无法改写。因此,华为应卸下包袱,兼听则明。但是,诸多遗留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未来,因此,应冷静分析和思考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寻求更好的转型思路。

先听听华为高层对财报的解读。华为CEO徐直军称,因为电信业普遍衰退以及供应商压价的结果。华为利润下降是华为核心业务从单一平台(运营商市场)向多平台(企业网与消费者业务)迁徙必须付出的成本,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从华为2007年到2011年四年财报(如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营收和利润情况。由于2009年、201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拉开了3G网络大战、部署光纤入户,招标采购突飞猛进,华为2010年达到利润顶峰。同时,我们看到在这十年中,全球电信设备业规模始终维持在1300亿美金上下,几乎没增长。中国市场物价居高不下,电信业却在“提速不提价”的口号下,日益萎靡,难道华为遭遇了“多收了三五斗”?

但是,只要仔细研究管理和市场,不难发现,两年来华为“动荡”,走马灯似的“轮值CEO”,就会发现“谷贱伤农”仅是一个表象,华为利润走低有其自身先天因素。因为这与其管理、企业文化以及决策密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华为是一个跨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早已超过了60%。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3G网络以及光纤宽带投资减少,对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肆意阻挠华为进军国际企业网市场。此前,澳大利亚政府禁止华为对数十亿澳元宽带网设备项目投标,就是典型。我们过多去责备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对华为等跨国企业不公。其实,华为历史上的床垫文化,狼文化,对外不透明等问题折射出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不能回避的内因。因此,有人对本次华为财报“公开透明”津津乐道。不过,既然进军服务业,就是服务性公司,公开透明是最基本生存法则。要彻底消除国际上的误解和政治标签,需要华为更人性化的管理与强化对媒体的透明度。

其次,在转型企业和消费市场过程中急于求成。仅去年一年,华为新增员工达到了3万人,为目前全体员工数(14万)的21%。华为进军企业网、转型互联网,打破“永远不进入服务业”的基本法,这是任正非最为明智之举,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也是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譬如,转型医疗行业、餐饮、物流等行业一步一个脚印,不像联想那样“沉迷酒色”不务正业。但是,华为盲目扩张以及互联网事业部的“动荡”,足以显示出管理层的浮躁与缺乏耐心。在制造业领域,与全球第一的爱立信营收,仅一步之遥,没有人敢质疑华为赶超世界一流的能力。但是在互联网、云计算领域,华为还是一个“小学生”。此前传闻,任正非和马云谈合作,马云仅给其3%的股份,虽然是谣传,但从侧面告诉人们,和阿里巴巴、腾讯、盛大这样的互联网大鳄相比较,华为还是菜鸟。

再次,在终端、研发、企业网投入不惜血本,但是品牌观念依然传统。在企业网方面,和IBM、思科这样的巨人拼杀,华为仍然需要苦练内功。在终端领域,华为和中兴是并驾齐驱,同为中国两朵奇葩。昔日里其上网卡和平板电脑手机、遍布中国,远销非洲。华为预计今年其手机出货量超过1亿部,在智能终端、平板电脑华为都有所斩获。但是,面对苹果突如其来的冲击,iPhone、iPad横扫全球,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HTC等巨头增量不增收,国产手机“千元智能机”更是赔本赚吆喝。据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微博透露,在某次会上常小兵狠狠批评一些终端手机厂商,“做了那么多款手机,名字都复杂得很,没有人能记得住,没有像苹果那样少而精。”将功能手机时代的坏习惯带到了智能手机时代。

技术含量暂且不提,新上市的Ascend P1,连外国人都不便于记忆,何况是中国人。此前,笔者在深圳采访华为平板电脑时,曾提出产品名称的质疑,据说产品编号是为便于工程师记忆。一个面对消费市场的企业,工程师竟然比消费者优先,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新兴互联网产业后来居上,传统制造业、终端产业“城头变化大王旗”,苹果仅仅在中国市场日进5.5亿元,就连全球第一的中国移动都望尘莫及。因此,转型互联网和精品工程成为众多传统企业转型目标。而华为至今仍然在路上。“难道华为会有神仙相助?你以为我们会超凡脱俗,会在别人衰退时崛起?”——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2011年报“总裁致辞”中的追问,也是外界对华为的追问。我们不应该对华为过分渴求,因为它已非常优秀了。尽管速度慢下来,但是仍然没有触及“天花板”,仍然有纠错的机会。只要冷静反思自己企业文化与管理,开辟出一条稳妥之路,才不至于继续滑坡。

9.学习天文学概论的收获与感想 篇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100922班牛璐

10091027

本学期我选修了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通过这十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不少感想。

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各类的百科全书,其中对天文方面的书最感兴趣。1997年第一次来北京,我参观了天文馆和古观象台,现在仍然记得在古观象台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景象,可以说,我与天文学自小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了中学以后,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从物理方面对天文学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楚了诸如背景辐射,红移蓝移等一些专业概念,也发掘出了天文知识中更神奇的一面,激发了我探索天文奥秘的兴趣。

这学期的天文学概论课程中,来自北京天文馆的老师们为我们系统的总结了天文学中最基本的一些知识,诸如星座,彗星,行星与恒星以及关于观察天文现象的一些常识,这些知识对于天文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

宇宙中的天体,近到月球,远到银河系,都对地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其中,太阳系作为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太阳这颗恒星又深深的影响这地球的各项物理指标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天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非物理系的学生,我们对天文的了解也许不会那么深入,所以本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及天文知识的平台,为我们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天文学知识中,星座知识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东西方都对星座有着不同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否认了诸如占星术这类的研究,但是星座对于我们了解宇宙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星座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便于野外活动的人们在晴朗的夜晚辨别位置,同时可以为人们更好的定位天体以及相关的天文现象,从而更好的研究天体。

对于人类来说,天文现象不仅受到科学家的关注,还有许许多多天文爱好者的喜爱。天文现象不仅指诸如日月食,流星雨这样可供天文爱好者观看的现象,也有诸如太阳风这类影响人类活动的现象。而作为可供观察的现象来说,基本的天文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望远镜作为观察天文现象最简单最直接的工具,受到了天文爱好者们很大关注。因此如何选取望远镜以观察不同的天文现象,也成为了天文学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天文知识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了解,同时学到了很多观察天象的经验及技术,激起了我更多的参与到有关天文学方面活动的兴趣。同时,各位老师生动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富的图片以及专业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天文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更培养了一种爱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同时,探索宇宙不仅对于整个人类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对于个人,思考宇宙与人生更能让我们的胸襟开阔,思维活跃,成为更有深度的青年。

感谢天文学概论这门课程,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准备与精彩讲解。也希望本课程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观北京天文馆或其他有关天文的博物馆或历史古迹的活动,让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天文学知识,培养更多的天文兴趣。

天文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它的存在至少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一直认为天文学是一门十分枯燥且难懂的学科,但是经过这几周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我对于天文学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许多脱口而出的东西原来是错的……

天文学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它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古时候,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天体测量学最早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占星术,即通过天体的运行来占卜凶吉祸福,预测自然灾害、战争的输赢和个人的命运,很多人认为天文学应当和占星术分开,后者是一种试图通过天体运行状态来预测一个人命运的伪科学,但是我想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神秘的占星术才使天文学不再那么单调,变得生动起来。但当代的天文学与占星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天文学是使用科学方法,以天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占星术则通过比附,联想等方法把天体位置和人事对应;概而言之,占星学着眼于预测人的命运。

天文学的许多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从细微的方面讲,天文学上的黄道十二星座是现在很多女生感兴趣的星座的原版,但是这里所讲述的星座又与我们所说的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实际上黄道是有十三个星座的,在天蝎座与人马座中间还有一个蛇夫星座。另外,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历就是在古代劳动人民悉心研究天文学、以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历法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从宏观方面讲,月球和太阳引力会造成海水的潮汐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存在很大的影响,太阳黑子,太阳风等对紫外线和信息信号影响不容忽视,再者,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在经济技术等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天文学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在天文学方面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甲骨从商代(公元前2千年)起就记录了日食和新星,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最大不同之处,我想就是古代天文学主要是政府的活动,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用于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的不断更新,研究天文学似乎也成了一种时尚,在大学里甚至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有关天文方面的社团组织,人们似乎对天文学的兴趣一下子变得浓厚起来……

10.文化概论感想 篇十

周末的上午,阳光很好,清晨的凉意还尚未褪去,带着些许的紧张和期待,四个人踩着车,说笑着在谷阳路上。还不太喧闹,大体的,整个人可以沁尽在这新区的阳光里,感受着一份南方城市脉动里的现代气息。建筑物身后的工地吊塔,伫立在缓缓浮动的风中,守着在建的,亦或已经建好的艺术。这似乎是一种昭示,昭示着一方土地正深蕴内心的生气,以建筑之名。转眼,长江村,只在眼前。

我一向很喜欢这种滨江的小村庄,在喧闹的城市一隅,独自安守着这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也许漫步其中,偶尔也会发觉一丝现代生活嘈杂的触角,但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孩子,这些足够了。即便已没有了曾经所向往的亭台阁榭,小桥,流水,人家。它们,或许已随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躲进了许多人的记忆里。

村头聚着一些人,十字路口的小卖铺前,几个老人在那攀谈着。四个人没有下车,沿着街道径直往村子里去了。或许比较拘谨吧,以这种方式拖延着即将开始的交谈。相互调侃中,秦峰沉不住气了:“我是外联部长呀,我怕什么!”其实,怕的可能只是别人的冷漠和尴尬吧。支起车,四个人在路边的房檐下坐了下来。旁边,正坐着一对老两口。脚下的塑料包装袋装裹的行李,告诉我们:他们是民工。至于秦烽第一句是怎么搭讪的,早已忘了,只记得这个约摸六十余岁的老人笑着跟我们说:“我们是安徽阜阳的,来这打工。”老人的微笑,一下子就消除了原本的距离感。安徽阜阳,那不是有小岗村吗?几个人笑了,没想到做这次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有关的实践活动,首先就寻根上去了。老人说话很热情,他的妻子时不时也会融入进我们轻松的交谈中。说起这三十年的变化,老人似乎感慨很多。尽管说话时还带着一点点口音,但对于来自北方的我基本能够听懂。说些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吧。在交谈中,我询问了老人家乡有关合作医疗的一些事情。在农村,一般治病抓药都靠村里的赤脚医生。所谓赤脚医生,就是传统的那种个人经营,有着固定的小诊所的医生,一般都是本村人,大多有着家族行医史。对农民来说,这种方式和特点无疑是方便的,打个电话或路过打个招呼,一声便会上门治病,那些在家的老人,大多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医疗改革后,村里的或镇上的几个医生安排到了一起,于是原先的走街串巷也变成了坐诊。虽然资源集中后医疗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却很少再有医生上门了。经常,几个电话也请不来,“请到门诊这来”成了唯一的答复。老人抱怨道。不难看出这给很多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有的医生也只是在敷衍了事。就个人来说,我也并不习惯这种方式,希望政府带给百姓的不仅仅只是金钱上的实惠。

11.文化概论感想 篇十一

一、语言学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或前提因素

(一) 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世界语言种类众多, 每种语言有其自身的特征, 具有复杂性。西方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印欧语系材料之上, 忽略汉语言材料的使用, 与汉语语言学传统必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存在长期的西化模式, 把西方语言学理论生搬硬套于汉语言的研究中, 其中很可能出现一些冲突。因此在“拿来”西方理论之后应该有一中国化的过程才能避免这样的冲突重复出现。短期内中国现代语言学者在语言学理论研究上若未能冲破这种困境, 那么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同样是势在必行。

世界族群众多, 所使用的语言也十分复杂, 种类繁多, 大概在两千五百到三千五百左右之间。研究者根据各种语言的特征对语言进行各种分类, 如类型分析法和谱系分析法等。前一种分析法根据语言的语法特点 (主要是词的构造或语法意义的表达方式等) 把世界语言分为若干类型。后一种分析法是按语言的共同来源和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将语言分为语系、语族和语支等。因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远胜于人类的认知程度, 现有的分类法仍无法概括其多样性, 尤其是类型分析法。

汉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一重要语族, 具有自身的特点, 与印欧语系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印欧语系语言是典型的曲折型语言, 语言形态变化丰富。词汇有丰富的人称、时态和格的变化, 通过词的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汉藏语系则属于孤立型语言, 没有词的变化, 主要通过词序和一些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而在语音上, 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 而且可根据声调区别不同的词汇意义。据现有资料, 汉语与印欧语在结构形态、组织方略和文化精神上分别处于人类语言连续统对立的两极。

(二) 现代语言学的西化模式

欧洲的语言学研究早在19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由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众多, 流派纷呈。但几乎所有的成果都是在分析和研究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其中很少利用到汉语言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所以借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言必定会有脱节之处。如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均以西方语言为基础而建立, 如果用来分析汉语的语法结构则不合适。张世禄先生在翻译《语言学通论》指出过书中的西方本位主义思想和西方本位意识。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说:“从拉丁语到俄语, 我们觉得视野所及, 景象大抵是相同的, 尽管近处的、熟习的地势已经改变了。到了英语, 我们好像看到山形歪斜了一点, 不过整个景象还认得出来。然而一来到汉语, 头上的天都变了。”海德格尔说:“我到现在还不闹不清楚, 我当作语言的本质加以思考的东西, 是否也适合与东方语言的本质。”汉语语法简易灵活, 是任何形式主义的结构都难以概括清楚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 对语言的理论研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其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西学模式化特征下模仿的范本。在各高校《语言学概论》教材的语言学理论介绍和运用中就留有这种令人尴尬的人为痕迹。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必定要针对汉语的特征作出调适, 即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

(三) 中国语言学理论中的唯工具论倾向

中国的语言学界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和运用呈现拿来主义特征, 加之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致使另一研究传统的出现———讲纯净的语言学理论。其结果导致了浓厚的语言学工具论色彩, 从而剥离了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首先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缺陷有关。早期的语言学研究是以研究自身利为目的, 对语言内在结构的研究占显著地位。把语言理解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说语言的人只要掌握了语言的语法、结构等抽象原则就能对语言像使用的其他工具那样召之即来, 挥之即去。

索绪尔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先驱者, 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强调符号的外部差异性, 系统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借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而具有意义。符号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的一个根本特性是任意性。如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声音符号表示相同的意思, 这可以证明语言符号的形式 (能指) 与其所表示的意义 (所指) 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如表示“吃”, 汉语中用chī, 英语中用eat, 而法语中用m ange z, 葡萄牙语用com a。然而, 对语言符号价值的推崇使结构语言学忽视了语言系统会随社会的发展而接纳新的成分。结构语言学之所以认定语言符号任意性主要是由于音义联系中文化中介的轨迹被语言历史所磨灭, 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共时表象”或“共时假象”。汉字, 其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存在着文化中介。语言符号的出现和形成是约定俗成的, 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族群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甚至生态环境等都会成为符号形成的要素。

同样地,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里, 剥离语言的文化内涵必定会影响到此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特征。《语言学概论》是以全世界复杂多样的语言为研究和表述的对象, 应具有多元、广泛的学科触觉, 所引证的语料必定十分丰富, 其理论流派具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活跃性。注重语言与其他各项社会文化等要素之间广泛的联系是该课程的内容、理论开放性的明显表现。文化是一复杂的概念, 泰勒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Edward B.Talor, Prim itive Culture, Harpe r&Row, 1958 (1871) , p.1.) 就广义而言, 文化指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Edward Sapir, Language, p.2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而且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博。可以说, 语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方式, 反映不同的文化经验和不同的文化心理, 并能印证文化变迁, 文化交流的痕迹会在语言文字系统中体现。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一直制约和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历程。显然, 研究语言无法越过文化情境这个因素而独立进行, 语言符号观应转向注重文化内涵, 而不是索绪尔所强调的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无必然联系那样。如语言中大量借词的翻译以及用什么样的语言符号来记录会受到文化的制约。汉语借词多注重意译或音意兼译, 而较少用纯音译, 所以汉语中很多借词均采用意译, 如共产主义代替英特纳雄耐尔, 固定电话取代德律风等。

另外, 语言各要素在各民族语言结构体系中会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不能视之为普遍现象, 而是关注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 不同族群采用不同的语言符号, 而这种不同正是不同的文化系统的影响所致。

二、语言学理论本土化的对策

由于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学研究首先应尽量选取多种语言材料, 以提高理论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其次应对不同种类语言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并采用适合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具体理论及方法。而研究本国语言时中国语言学理论的西化模式及唯工具论倾向, 说明了中国语言学理论应该同时也必须要本土化。

首先, 对国外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取舍要细化, 要有所不同。对语言中有共同规律的要素进行研究时, 可采用西方语言学中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语音是物质性最强的要素, 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紧密, 且各民族的语音规律有相同之处。就印欧语言与汉语的差异性而言, 语法的民族标志显著, 因而不宜完全模仿西方的语法学。词汇的研究中, 可部分参考西方词汇学, 但同时也要强调汉语的独特性。

其次, 以《语言学概论》为标本, 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不同语言语料采用的比例关系, 同时要体现世界性、综合性和时代性。顾及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多民族的语言体验, 语料还是应以印欧系语言和汉语普通话为主, 但对海外其他语言、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语言变体材料等都有所补充。二是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教材中补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描述, 但不能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简单化, 要避免出现“语言决定文化”或“文化决定语言”等决定论倾向。语言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语言对文化具有建构功能。人类学家L.A.怀特说:“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正式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 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没有符号就不可能有文化, 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 而不是人类。”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法独立与社会文化之外而存在。文化的发展变化会影响语言的发展, 如不同文化的接触会造成语言间的借用和融合, 并且容易在词汇、语音上体现出来。三是处理好语言学本体学科与其衍生学科的关系。国内现有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对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学科的介绍很不充分。近几十年, 语言学的发展迅速, 衍生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众多分支体系。边缘学科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进步。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以语言学本体学科为主, 对边缘学科进行适当的概括性介绍, 促使学生对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全面了解。这也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开放性特征的又一体现。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由来已久, 众多研究者就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突破性的进展仍难达到, 主要是因为在语言学理论本土化建设上没有形成深层共识。语言学界正引领相望, 期待中国语言学本土化理论体系的早日确立。

参考文献

[1]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4.

[2]何俊芳.语言人类学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5.

12.文化概论感想 篇十二

院系:外语系 专业:翻译专业

学号:140708111 姓名:伍静怡

17世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将上帝从无生命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有将上帝从生命领域驱逐出去。同期,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又为在迷雾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人类解放。

从三年前选择了文科之后,我便踏上了一条学习政治历史的“不归路”。以史为鉴治兴替,政治这门课就是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尤其以讲述作为优秀先进的哲学如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科学理论,来指导从国家到个人更好地运行和发展。

实话说,对马克思主义最有感想的时段是在高中,从刚刚接触满脑疑惑到深入学习逐渐清晰。但当时主要目的是把这部分学好在考试中多拿分。而现在的我已经进入大学,摆脱了高考重压的我开始轻松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我个人很不喜欢说一些假、大、空的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知道中国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十八大召开这过程之中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和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作为学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体会更多的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

到了大学,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有些“大学”的样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也是如此。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学习知识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程,学到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而这更是一个像质量互变规律的一个过程。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本中,我学到了高中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社会形态等等,即使之前对它们有所了解,经过学习之后认识更加透彻。在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除去课本,老师总是能尽量去照顾理科的同学们,也会举出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些原理,即使很多原理我已经烂熟于心,但还是不自觉地被吸引。老师也不时针砭时弊,不失幽默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非常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对我们的教导与陪伴。

然而,课上不乏“低头一族”。说到这个,大家可能都会在课堂上聊QQ、玩微信、看朋友圈、刷微博、逛淘宝。任意一个社交软件不仅会带动其他软件的发

展,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实现了随时随地沟通和分享资讯。这固然是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但如果从矛盾的观点出发,我们就应该全面地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分清时间和地点,掌握好度再“低头”。如何改掉“低头”这个毛病呢?这不仅仅是质量互变规律的问题,也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问题。

借用课本上绪论的话来说: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在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对它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生存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目光变得更全面,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熟起来并确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感谢的作文:感谢你老师下一篇:游苏州园林心得体会